一、加快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读乔均教授的《国有企业改革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彦昌,王睿嘉[1](2020)在《“走出去”背景下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的重要成果——徐拥军《国有企业境外档案监管体系研究》读后》文中提出《国有企业境外档案监管体系研究》是有关国有企业境外档案工作研究、探索建立境外档案监管体系的最新力作。该书呈现出研究方法多元化、宏观与微观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三个特点,具有三大价值:弥补现有研究成果的不足、为解决国有企业境外档案监管问题提供指导参考、充实档案学研究成果。
王新有[2](2019)在《功能属性视阈下竞争性国有企业改革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放权让利的国有企业改革旨在让国有企业回归其法人属性,但这只是国有企业现代化改革的第一阶段。国有企业现代化改革的第二阶段是在已经确认国有企业法人属性的基础上对其予以分类改革,时下所展开的国有企业分类改革正是现代化改革的第二阶段。国有企业分类改革的推进本身亦折射出改革对象的复杂性,如何在类型化的改革思路下进一步展开制度的精细化建设成为应对复杂性的内在要求。精细化的制度建设乃建立于对国有企业功能属性的准确认知基础之上,而将国有企业划分为竞争性国有企业和公益性国有企业还不足以辨认国有企业的功能属性,也尚未深刻揭示出国有企业的复杂性。竞争性国有企业相比公益性国有企业而言,其功能属性在既有的制度安排中更显模糊,以致相应的改革政策难以完全适应新时代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因此,将视角聚焦于竞争性国有企业的功能属性与改革路径,可以作为加快国有企业全局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竞争性国有企业的功能属性之所以尚未得到准确认识,在于其始终摇摆于市场属性和公共属性之间。进言之,无论是以市场属性还是以公共属性的单一视角来描述竞争性国有企业的功能属性,都存在一些难以自洽的逻辑困境和实践难题。事实上,这恰恰构成竞争性国有企业功能属性的本质:与公益性国有企业相比,竞争性国有企业在微观上具有市场属性;与民营企业相比,竞争性国有企业在宏观上具有公共属性。微观上的市场属性和宏观上的公共属性应当作为竞争性国有企业改革的逻辑起点,贯彻于竞争性国有企业改革的精细化制度建设之中。本文从竞争性国有企业的上述功能属性出发,在梳理既有的制度安排下,认为在竞争性国有企业退出机制、股权多元化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反垄断规制等制度系统中依然有较大的改革空间。根据竞争性国有企业的功能属性对这些具体制度予以调整是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任务。一是退出机制改革。在范围上,竞争性国有企业与公益类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应有明确的边界。竞争性国有企业的退出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性要求。然而,竞争性国有企业基于自身功能属性所在,在取得市场支配地位及其滥用等方面存在特殊性,与此相关的法律规制也有所不同。这决定着竞争性国有企业退出机制的具体设计既要与竞争性国有企业的功能属性相一致,又要与市场环境相适应。但也应注意,竞争性国有企业的退出,不是为了退而退,还应考虑企业今后的发展,所以在具体退出模式的选择上,应从实际出发,因企制宜。二是股权多元化改革。竞争性国有企业微观层面的市场属性内嵌着资本进入与退出的自由,旨在破除国有股一股独大的股权多元化改革在所难免。然而,竞争性国有企业宏观层面公共属性的存在又导致股权多元化改革必然受到公共性制约。对于竞争性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中市场属性和公共属性的平衡,难以进行“一刀切”式的判断,而须在细分竞争性国有企业具体类型的基础上采取差异化策略。充分竞争行业中竞争性国有企业的市场属性比公共属性更为突出,在股权多元化改革中应当坚持平等赋权原则和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原则,根据国有企业的经营范围和经营状况适当选择国内外战略投资者,并进一步推进员工持股改革。与充分竞争行业中竞争性国有企业的改革趋势不同,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中的竞争性国有企业更加强调聚合式改革理念。对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中竞争性国有企业股权多元化改革也应当贯彻这一理念,保障国有经济控制力并强化党的领导。自然垄断行业中的国有企业虽然基于规模效益的考虑需要实施垄断经营,但随着技术的发展,自然垄断行业中逐渐衍化出一系列竞争性国有企业,并同样面临股权多元化改革的难题。对自然垄断行业中竞争性国有企业的股权多元化应从国有控股的国有企业和国有全资的国有企业两个维度分别展开。三是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以管资本为主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已成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共识,但承担不同功能或具有不同属性的国有企业,对应的国有资本授权经营方式和监管策略也应有所不同。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的首要任务是明确不同国有企业的功能属性,以此为基础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国有资本授权经营制度系统。竞争性国有企业兼具市场属性和公共属性,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以此为起点完善国有资本授权投资运营公司、国资委等相关主体的运行制度。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是国资监管部门和国有企业之间的“隔离带”和“调制解调器”,应当在这一定位的基础上构建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国资委和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之间存在委托代理关系,为弱化由此带来的国资委对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过度干预,可以引入社会化董事制度。国资委应当依照国务院出台的职能转变方案积极行使监管权力,尤其要注重精细化的分类监管。四是对垄断行为的规制。由于竞争性国有企业宏观层面公共属性的存在,相比广大民营企业而言更容易在市场竞争中取得垄断地位。相比公益性国有企业而言,竞争性国有企业垄断地位的正当性又因其微观层面的市场属性而遭受质疑。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不仅需要防止政府公权力的过度干预,也要防止各种垄断行为对市场竞争机制造成的扭曲后果。竞争性国有企业通常依托行政权力取得垄断地位,所取得的垄断地位在市场机制中还会呈现出明显的传导效应和协同效应。因此,兼具市场属性和公共属性的竞争性国有企业一旦取得垄断地位,对市场竞争的限制更为深远,需要对其进行更加严格的反垄断规制。对竞争性国有企业的反垄断规制应从三个角度入手:一是构建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与反垄断法的互动机制,根除竞争性国有企业和行政部门之间的不当关联,塑造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二是限定反垄断规制中承诺制度的适用,竞争性国有企业的垄断一方面严重限制了市场竞争,另一方面与行政权力关系过密,一般不应适用承诺制度;三是完善反垄断法的私人实施机制,承诺制度的限定适用必然增加反垄断执法的工作负担,反垄断法的私人实施机制有助于弥补由此带来的执法缺口。
潘锡杨[3](2015)在《高校协同创新机制与风险研究》文中指出高校协同创新是顺应知识经济时代潮流的一种跨文化、跨领域、多主体参与的非线性创新组织模式。开展协同创新,不仅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高等学校创新能力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增强我国科技竞争实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由之路。从哲学视角看,高校协同创新和产学研合作是两种不同的创新范式。高校协同创新源于产学研合作而高于产学研合作,本质是科技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科技生产力发展客观规律的现实体现。高校协同创新范式的提出标志着人们对创新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然而,作为一种全新的创新范式,协同创新比一般创新组织模式更具有建构性、斗争性、复杂性、不确定性和风险性。任何事物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协同创新给我国高等教育带来千载难逢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可能使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学科发展遭受前所未有的冲击。因此,必须站在哲学的高度,从高等教育长远发展和创新型国家建设全局的角度审视高校协同创新,全面考察高校协同创新的内在机制和潜在风险,以便趋利避害、扬长避短,推动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指导高校协同创新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本文综合运用协同学理论、创新网络理论和“三螺旋”理论探讨高校协同创新机制与风险问题。认为高校协同创新是一个由多元异质主体基于共同的目标愿景组成的开放系统,关键是在高等学校主导下,形成目标一致、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密切协作的协同创新共同体。根据政策文件要义,结合相关研究理论,可以将高校协同创新的总体思路概括为“一项核心任务、两个分析维度、三维协同层面、四类协同创新中心建设”。在系统论指导下构建高校协同创新的“火箭”结构模型有助于直观地理解各组成要素的功能定位。在高校协同创新的“火箭”结构模型中,主要包括由政府和领先用户构成的“制导系统”、以企业、高校和研究机构为主体的“箭体结构”、以科技中介机构和金融机构为代表的“推进系统”。高校协同创新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协同共同体的组建、创新平台的搭建、组织管理体系建设和制度创新。其中,形成机制是基础、驱动机制是关键、激励机制是保障、评价机制是归宿,四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由于政策制度体系的不健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的不完善、高校科研评价机制的不合理等原因,高校协同创新面临着诸多风险。面对协同创新风险,高等学校应该紧扣时代发展脉搏,重塑大学伦理精神;协而不同凝练方向,结合办学特色开展协同创新;教学、科研、学科三位一体,协同培育创新人才,在推动经济社会进步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过程中全面提升创新能力。高校协同创新有其特殊的内在规律性,国外高校协同创新的成功案例为我们提供了有益借鉴。“2011计划”的核心是改革,高校协同创新的根本是制度创新。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高校协同创新的顺利开展,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的广泛参与和密切配合:政府部门科学谋划,精心布局,营造良好的协同创新政策环境;高等学校整合资源,强化特色,协同培养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行业企业转变观念,立足长远,深入开展校企全面协同创新;社会主体多方联动,协同配合,在全社会形成生动活泼的创新氛围。
程涛[4](2015)在《国有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研究》文中提出国有企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主体,是国家经济的命脉和基础,担负着确保国营企业社会主义方向的特殊使命。搞好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同样也有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为国有企业发展贡献力量,对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政治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也是为了改善党的领导,适应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既包含着党在政治上对国有企业实行政治领导的含义,也丰富了国有企业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本质内容。本文从四个方面来论述国有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重要性,即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意义、发挥国有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必要性、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经验与困境、强化国有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地位的对策。政治核心作用表明了国有企业党组织在企业中的重要影响力,属于党组织对国有企业实行政治领导的重要内容。在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政治立场上要发挥保证监督作用;在企业重大问题上,要发挥决策参与作用;在组织工作上,要发挥党员干部的骨干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集中到一点,就是促进国有企业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加快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把握战略机遇,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加快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这是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根本目的,也是衡量国有企业党建工作是否有所成效的重要标志。
于田磊[5](2011)在《中国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伦理素质研究》文中指出伦理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它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和观念。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是国有企业组织中层次最高的领导者、管理者,是企业经营管理和领导组织的核心,是企业重大事项的决策者和重要管理工作的推动者,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伦理素质的高低,决定了其能否以恰当的伦理准则和社会规范来经营企业,能否担当起国有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多年来,学术界大多从产权以及体制机制等方而对影响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因素进行研究,从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伦理素质角度研究的相对较少。现实中,在同样的产权制度及体制机制下,在相同的行业、相同的资源条件下,不同国有企业间的改革发展存在着较大差异,有的企业管理规范、发展健康,有的企业管理混乱、发展不良。由此可见,产权以及体制机制并不是影响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唯一决定因素。部分国有企业管理混乱、发展状况不仕与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伦理素质高低有较大的关系,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伦理素质的高低是影响和制约国有企业能否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笔者认为,大力提高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伦理素质是加强对他们的行为约束,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进一步加快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研究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伦理素质,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本文就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伦理素质进行探讨,全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提出了所要研究的问题,阐明了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伦理素质研究的意义、内容和方法,对国内外研究进行了综述。第二部分重点介绍了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伦理素质的涵义、伦理素质探析的现实意义以及新时期我国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伦理素质面临的挑战,阐述了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应该具有较强的伦理战略意识,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还应具有较强的处理与企业利益攸关者关系的能力等优秀伦理素质。第三部分对我国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伦理素质进行了分析,指出了部分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伦理素质不高的表现,分析了部分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声誉意识不强、缺乏崇高的理想和信念追求、人文素质不高、产权制度缺陷及激励约束不到位以及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存在的缺陷是造成他们伦理素质不高的原因。第四部分主要从加强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道德修养建设,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的内部机制以及加强国有企业伦理素质道德环境建设等方面论述了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优秀伦理素质建设的途径。第五部分是结语。
张梦霞[6](2006)在《“国有企业改革新阶段与国有资产管理新思路高层论坛”会议综述》文中研究表明
张梦霞[7](2006)在《国有企业改革新阶段与国有资产管理新思路高层论坛纪要》文中研究表明2006年10月13日,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和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主办、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和北京市级学术创新团队“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团队、《经济与管理研究》编辑部和《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编辑部承办的“国有企业改革新阶段与国有资产管理新思路”高层论坛在北京嘉里中心饭店隆重召开。此次论坛《光明日报》等新闻媒体给予了大力支持。大会由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副校长、“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学术创新团队
张锋[8](2003)在《加快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读乔均教授的《国有企业改革研究》》文中指出 1995年春季,我参加了中央党校“国有企业改革专题研究班”学习。与全国不少着名大型国企的老总、国家经贸委等国家机关的司局领导干部,以及一些省、市的地厅级干部和部分理论工作者,集中两个月时间,从学习马克思《资本论》的相关内容入手,专题研讨我国国有企业的深化改革问题。虽也提出了加快政企分开,解决如企
白津夫[9](2003)在《加快制度建设和创新》文中研究说明
白津夫[10](2001)在《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文中研究说明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 ,是解决国有企业深层次问题 ,实现国有企业改革根本性突破的关键。如何进 ,如何退 ,理论界和实业界都在研究和探索。“有进”和“有退”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进”就是要选择优势企业做强做大 ,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主要目标是培育具有国际水平的大企业。部分国有企业的顺利退出就是要通过“两个退出”和“双重买断”来实现经济结构和产权结构的双优化。
二、加快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读乔均教授的《国有企业改革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快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读乔均教授的《国有企业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走出去”背景下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的重要成果——徐拥军《国有企业境外档案监管体系研究》读后(论文提纲范文)
一、《国有企业境外档案监管体系研究》主要内容 |
二、《国有企业境外档案监管体系研究》一书的研究特点 |
1. 研究方法多元化。 |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3. 宏观与微观相统一。 |
三、《国有企业境外档案监管体系研究》一书的价值所在 |
1. 弥补现有研究成果之不足。 |
2. 为解决当前国有企业境外档案监管问题提供指导参考。 |
3. 充实档案学研究成果。 |
(2)功能属性视阈下竞争性国有企业改革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从市场化角度研究竞争性国有企业自身发展 |
(二)从竞争性国有企业的功能、地位及作用等角度进行研究 |
(三)竞争性国有企业改革路径或模式的探讨 |
(四)国外有关文献概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重难点及创新点 |
(一)本文研究的重难点有 |
(二)本文可能的创新点有 |
第一章 国有企业改革现代化进路:功能属性视角的切入 |
一、现代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 |
(一)我国国有企业的分类改革思路 |
(二)发达国家国有企业分类的比较考察 |
(三)国有企业的分类原则和维度 |
二、竞争性国有企业的功能属性 |
(一)微观上的市场属性:竞争性国有企业与公益性国有企业的比较 |
(二)宏观上的公共属性:竞争性国有企业与民营企业的比较 |
(三)竞争性国有企业功能属性的界定 |
三、功能属性视阈下竞争性国有企业的四条改革路径 |
第二章 竞争性国有企业的存在范围与规制 |
一、竞争性国有企业存在范围:“竞争性”与“公益性”的边界 |
(一)现有认识简述 |
(二)竞争性国有企业存在范围分析 |
二、竞争性国有企业的特殊性分析 |
(一)竞争性国有企业市场支配地位取得之特殊性 |
(二)竞争性国有企业滥用主体地位之特殊性 |
(三)竞争性国企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法律判断的特殊性 |
(四)竞争性国有企业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法律规制的特殊性 |
三、竞争性国企的市场退出与法律规制 |
(一)竞争性国有企业退出的法律机制 |
(二)竞争性国有企业退出模式 |
第三章 公平竞争理念下竞争性国有企业的股权多元化改革 |
一、股权多元化改革与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发挥 |
(一)国有企业的产权缺位及其主要后果 |
(二)股权多元化改革是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必然要求 |
(三)股权多元化改革的目标定位与分类改革 |
二、充分竞争行业中竞争性国有企业的股权多元化改革 |
(一)充分竞争行业的界定与特征 |
(二)充分竞争行业竞争性国企股权多元化改革的原则 |
(三)充分竞争行业竞争性国企股权多元化的改革路径 |
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中竞争性国有企业的股权多元化改革 |
(一)“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的内涵分析 |
(二)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竞争性国企股权多元化改革的原则 |
(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竞争性国企股权多元化的改革路径 |
四、自然垄断行业中竞争性国有企业的股权多元化改革 |
(一)自然垄断行业的存在基础及其可竞争性 |
(二)自然垄断行业竞争性国企股权多元化改革的必要性 |
(三)自然垄断行业竞争性国企股权多元化改革路径 |
第四章 竞争性国有企业的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改革 |
一、从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到国有资本授权经营 |
(一)国有资产授权经营体制的改革历程与局限 |
(二)从“资产”到“资本”:竞争性国企授权经营的理念转变 |
(三)竞争性国企中的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 |
二、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具体制度安排 |
(一)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功能定位 |
(二)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 |
三、国资委与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关系构建 |
(一)国资委的存废之争与法律定性 |
(二)国资委与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的委托代理关系 |
四、国资委对竞争性国有企业的监管边界 |
(一)从“管资产”到“管资本”的理念转变 |
(二)国资委对竞争性国有企业监管的具体向度 |
(三)国资委监管权力的运行机制 |
第五章 竞争性国有企业垄断地位的取得与反垄断规制 |
一、竞争性国有企业垄断行为的生成与危害 |
(一)竞争性国有企业垄断行为的生成脉络 |
(二)竞争性国有企业垄断行为的危害 |
(三)竞争性国有企业反垄断规制的理论依据 |
二、竞争性国有企业垄断的特殊内在机理 |
(一)竞争性国有企业垄断地位取得的特殊性 |
(二)竞争性国有企业垄断行为实施的特殊性 |
三、竞争性国有企业的反垄断规制策略 |
(一)公平竞争审查制度与反垄断法的互动机制 |
(二)反垄断规制中承诺制度的限定使用 |
(三)反垄断法私人执行机制:对执法不足的填补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3)高校协同创新机制与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 选题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 国外研究现状 |
(二) 国内研究现状 |
(三)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
(一) 研究内容与思路 |
(二) 本文的结构安排 |
(三) 主要研究方法 |
四、可能的创新 |
(一) 研究视角上的创新 |
(二) 研究内容上的创新 |
第—章 高校协同创新的本质内涵 |
第一节 核心概念诠释 |
一、协同创新 |
二、高校协同创新 |
三、高校协同创新机制 |
四、高校协同创新风险 |
第二节 创新范式的历史演进 |
一、从封闭式创新到开放式创新 |
二、从简单线性创新到系统集成网络创新 |
三、从产学研合作到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
第三节 协同创新的基本原则 |
一、趋同一致的目标愿景 |
二、充分开放的创新平台 |
三、资源共享与功能耦合 |
四、包容民主的文化氛围 |
第四节 高校在协同创新中的功能定位 |
一、知识生产和创新的源泉 |
二、培养高水平创新创业人才的摇篮 |
三、教育与科研管理体制改革的试验田 |
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主力军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高校协同创新的模型建构 |
第一节 高校协同创新理论范式 |
一、一项核心任务:提升高校“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 |
二、两个分析维度:整合与互动 |
三、三维协同层面:战略、知识、组织 |
四、四类协同创新中心建设 |
第二节 高校协同创新体系的构成要素 |
一、主体要素 |
二、支撑要素 |
三、资源要素 |
四、创新平台 |
五、协同机制 |
第三节 典型的高校协同创新模式 |
一、高校内部协同创新模式 |
二、高校一高校协同创新模式 |
三、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创新模式 |
四、高校—企业协同创新模式 |
五、高校一政府协同创新模式 |
六、多主体协同创新模式 |
第四节 高校协同创新的“火箭”结构模型 |
一、制导系统:政府与用户 |
二、箭体结构: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 |
三、推进系统:科技中介与金融机构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高校协同创新的运作机理 |
第一节 高校协同创新形成机制 |
一、凝练创新方向 |
二、选择协同伙伴 |
三、组建协同创新平台 |
第二节 高校协同创新驱动机制 |
一、外部驱动力 |
二、内部驱动力 |
三、驱动机理 |
第三节 高校协同创新激励机制 |
一、利益共享 |
二、风险共担 |
三、政策与资金保障 |
第四节 高校协同创新评价机制 |
一、坚持学术性与功利性相结合的评价原则 |
二、建立多元性、立体化的评价指标体系 |
三、高校协同创新绩效评价实施路径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高校协同创新风险分析 |
第一节 高校协同创新风险类型分析 |
一、宏观环境层面的风险 |
二、中观主体层面的风险 |
三、微观操作层面的风险 |
第二节 协同创新风险对高校的影响和冲击 |
一、协同创新风险消解高等教育的权威 |
二、协同创新风险冲击自由求真的大学科研精神 |
三、协同创新风险影响高校学科建设 |
第三节 高校协同创新风险产生的原因分析 |
一、政策制度体系不健全 |
二、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不完善 |
三、高校科研评价机制不合理 |
第四节 高校防控协同创新风险的措施 |
一、紧扣时代发展脉搏,重塑大学伦理精神 |
二、协而不同凝练方向,结合办学特色开展协同创新 |
三、教学、科研、学科三位一体,协同培育创新人才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校协同创新案例研究与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国外高校协同创新的经验借鉴 |
一、美国:斯坦福大学“Bio-X计划” |
二、欧盟:欧洲创新与技术研究院“KICs计划” |
三、国外高校协同创新的启示 |
第二节 国内高校协同创新案例研究 |
一、东南大学协同创新探索之路 |
二、“苏州纳米科技协同创新中心”的组织与运行 |
三、我国高校协同创新的主要问题 |
第三节 推动高校协同创新的政策建议 |
一、政府强化顶层设计,营造良好的高校协同创新政策环境 |
二、高校整合多方教学资源,结合办学特色培养创新人才 |
三、企业转变经营发展理念,增强主动参与协同创新的积极性 |
四、社会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形成全民支持协同创新的浓厚氛围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后记 |
(4)国有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选题缘由 |
2.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含科学与实践意义) |
3.研究现状分析 |
1 国企发挥党委政治核心领导作用的意义 |
1.1 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内部监督管理 |
1.1.1 坚持党的领导,发挥政治核心优势 |
1.1.2 加强监督管理机制,贯彻执行国家方针政策 |
1.2 巩固政治基础,推动经济发展 |
1.2.1 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
1.2.2 推动经济健康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
1.3 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1.3.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国企改革 |
1.3.2 国企独特优势与核心竞争力 |
1.4 国有企业从实际出发的必然选择 |
1.4.1 中国国有企业不可动摇的原则 |
1.4.2 国企党组织政治核心地位的特殊内涵 |
2 发挥国有企业党委政治核心作用的必要性 |
2.1 国有企业与社会经济制度的特殊关系 |
2.1.1 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 |
2.1.2 我国国有企业与社会经济制度的关系 |
2.2 党组织建设与企业党作用的体现 |
2.2.1 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必要性 |
2.2.2 党的保证监督作用 |
2.3 国有企业必须坚持党委政治核心作用 |
2.3.1 国有企业的重要地位所决定 |
2.3.2 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本质要求 |
3 国企发挥党委政治核心作用的经验和困境 |
3.1 国有企业党组织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思路 |
3.1.1 围绕中心进入管理 |
3.1.2 落实执行力实现管理 |
3.1.3 提高自身维护管理 |
3.2 党组织在国企中发挥政治核心作用的挑战 |
3.2.1 党组织地位的边缘化 |
3.2.2 企业党建工作的滞后性 |
4 强化国企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的对策 |
4.1 科学定位国企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和政治地位 |
4.1.1 国有企业党组织的正确定位 |
4.1.2 发挥国企党组织作用的机制保障 |
4.2 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政治工作 |
4.2.1 确保国有企业政治方向的正确性 |
4.2.2 国企思想政治工作要有时代性和实践性 |
4.3 加强国有企业领导班子建设 |
4.3.1 企业党组织加强自身参与重大问题的决策能力 |
4.3.2 提高自身能力,树立正确权力观 |
4.4 加强国有企业党员队伍建设 |
4.4.1 增强企业凝聚力 |
4.4.2 加强和改进党员管理工作 |
4.4.3 保持和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
4.5 加强国有企业文化建设 |
4.5.1 文化建设促进国有企业发展与创新 |
4.5.2 创新观念,构筑企业文化主体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5)中国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伦理素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提高我国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伦理素质的意义及挑战 |
第一节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伦理素质的涵义 |
一、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的涵义 |
二、企业伦理 |
三、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伦理素质 |
第二节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优秀伦理素质的内容 |
一、伦理战略意识强 |
二、人格魅力高尚 |
三、善于处理与企业利益攸关者的关系 |
第三节 我国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面临的伦理挑战 |
一、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
二、知识经济带来的压力 |
三、电子商务造成的冲击 |
第二章 我国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伦理素质分析 |
第一节 我国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伦理素质的现状 |
第二节 部分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伦理素质不高的表现 |
一、缺乏必要的伦理意识 |
二、道德素质不高 |
第三节 部分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伦理素质不高的原因 |
一、声誉管理意识不强 |
二、缺乏崇高的理想和信念追求 |
三、人文素质不高 |
四、产权制度缺陷及激励约束机制不到位 |
五、转型时期市场经济存在的缺陷 |
第三章 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优秀伦理素质的建设途径 |
第一节 加强国有企业领导人员自身道德修养建设 |
一、加强理论修养,提高思想政治素质 |
二、加强知识修养,提升科学文化素质 |
三、加强道德修养,增强人格魅力 |
第二节 建立健全国有企业的内部管理机制 |
一、推进国有企业的产权多元化 |
二、规范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
三、建立科学的用人机制与考核机制 |
四、完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激励约束机制 |
第三节 完善社会道德环境建设 |
一、加强法律环境建设 |
二、加强社会信用环境建设 |
三、完善市场环境建设 |
结语 |
主要参考文献 |
(6)“国有企业改革新阶段与国有资产管理新思路高层论坛”会议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对国有企业改革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进展情况的基本判断 |
二、建立现代国有企业制度 |
三、国企改革任重而道远 |
四、国有经济要为社会和谐提供基础性保证 |
五、我国国有企业改革新阶段的历史使命 |
六、从现代公司产权制度看国企改革 |
七、创新与和谐:“新洋务”思维的启示 |
八、国有企业是特殊企业, 构建国企规则势在必行 |
九、国企改革的双重置换模式已牢固确立 |
十、国企要淡化盈利性目标, 提高公益性目标 |
十一、垄断行业改革问题已成为国企改革的关键 |
十二、全方位构建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结构 |
十三、对国企改革的重新认识 |
(7)国有企业改革新阶段与国有资产管理新思路高层论坛纪要(论文提纲范文)
陈佳贵:建立现代国有企业制度是各类企业努力的方向 |
邵宁:未来国企改革的趋势是加强国企的经营稳定性和科学化 |
文魁:国有经济要为社会和谐提供基础性保证 |
张卓元:国企改革任重道远,应尽快建立国有资产经营预算制度 |
邓荣霖:国企改革的关键是建立现代公司产权制度 |
金碚:国有企业是特殊企业,构建国企规则势在必行 |
平新乔:国企要淡化盈利性目标,提升公益性目标 |
张文魁:国企改革的双重置换模式已牢固确立 |
戚聿东:今后国有企业改革的重点和关键在于政府改革和转型 |
项兵:创新与和谐:“新洋务”思维的启示 |
宋远方:对国企改革的重新认识 |
黄群慧:垄断行业改革问题已成为国企改革的关键 |
吴冬梅:要全方位构建国有控股公司治理结构 |
郑海航:探索正未有穷期,我们同行学者们将不懈努力 |
四、加快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读乔均教授的《国有企业改革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走出去”背景下企业档案管理研究的重要成果——徐拥军《国有企业境外档案监管体系研究》读后[J]. 赵彦昌,王睿嘉. 兰台世界, 2020(01)
- [2]功能属性视阈下竞争性国有企业改革路径研究[D]. 王新有. 江西财经大学, 2019(01)
- [3]高校协同创新机制与风险研究[D]. 潘锡杨. 东南大学, 2015(05)
- [4]国有企业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研究[D]. 程涛. 江西师范大学, 2015(03)
- [5]中国国有企业领导人员伦理素质研究[D]. 于田磊. 中国政法大学, 2011(11)
- [6]“国有企业改革新阶段与国有资产管理新思路高层论坛”会议综述[J]. 张梦霞.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6(06)
- [7]国有企业改革新阶段与国有资产管理新思路高层论坛纪要[J]. 张梦霞. 经济与管理研究, 2006(11)
- [8]加快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有企业改革——读乔均教授的《国有企业改革研究》[J]. 张锋. 南京财经大学学报, 2003(05)
- [9]加快制度建设和创新[J]. 白津夫. 理论前沿, 2003(07)
- [10]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J]. 白津夫. 理论前沿, 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