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79例(论文文献综述)
孙屿昕[1](2021)在《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证据图评价及网状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1.文献角度梳理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证据现况,理清现有干预措施种类及结局指标类型,了解临床对该病研究侧重点,确定待加强研究领域,为学者开展领域内研究提供参加依据。2.采用网状Meta分析方法对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中成药进行疗效评价与排序,为临床实践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研究一系统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Cochrnae Library从建库至2021.03(更新检索时间)。纳入不同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干预措施包括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的药物疗法,不区分剂型与给药途径;对照措施药物、剂型、给药途径不做限制;结局指标包括临床疗效、安全性结局、中医症状评分、炎症因子水平、免疫学指标、血液指标、电子肠镜表现、肠道菌群。研究采用Mapping review研究方法绘制纳入研究的证据分布情况,并使用AMSTAR 2评估纳入系统评价的方法学报告质量。研究二系统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Cochrane Library从建库至2020年6月收录的中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工作,分析其方法学和临床特征。研究三系统检索中国知网、维普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数据库从建库至2020年10月收录的中成药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贝叶斯框架下的网状Meta分析方法,偏倚风险评价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ROB量表,使用Revman 5.3进行直接比较分析,使用ADDIS 1.16.5和STATA 16软件进行网状间接比较分析,对每个结局指标绘制网状结构图和Rank排序图,寻求当前最佳治疗方案。研究方案于2020年10月注册于PROSPERO平台(CRD420213867)。结果研究一纳入73项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系统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报告质量都为极低。1.4%(1/73)系统评价受试者限定为疾病活动期,1.4%(1/73)系统评价受试者为缓解期,1.4%(1/73)系统评价受试者为非急性溃疡性结肠炎爆发期,13.7%(10/73)系统评价不限制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其他研究未对受试者病情做明确限定。46.6%(34/73)系统评价的干预措施仅为中医药干预,其余均为中西医结合干预。干预措施给药途径包括口服、灌肠、栓塞纳肛、静脉注射、穴位贴敷、超声诱导。对照措施通常包括西医临床一线用药,如美沙拉秦、柳氮磺胺吡啶、激素制剂、肠道益生菌、安慰剂等。没有研究使用空白对照。58.9%(43/73)的研究报告了有基金支持,39.7%(29/73)的研究未报告受试者的诊断标准。研究二纳入410项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随机对照试验,涉及35727名受试者。方法学特征方面,单中心试验占比最多(337/410,82%),10.9%(45/412)试验未报告研究对象来源,双中心的试验有18项,3中心试验7项,4中心试验1项,9中心试验1项,13中心试验1项,18中心试验1项。5.1%(21/410)试验对患者或研究者进行盲法,没有试验报告结局评价人员相关盲法信息。1.7%(7/410)试验进行了随机分配隐藏。64.9%(266/410)试验未报告详细的随机序列生成方法,29.5%(/121/410)使用简单随机方法,其中随机数字表法是最常用的(n=109),随机抽签法(n=9),抛硬币法(n=1),有1项试验仅报告使用简单随机未说明具体方法;另外还包括中央随机法(n=3)、软件随机(n=13)、区间随机法(n=1)。有1项试验报告了样本量估算。0.5%(2/410)试验报告有方案注册。8.5%(35/410)试验报告了存在缺失数据,27.1%(111/410)试验报告有基金支持。平均样本量为(84.2±40.3)例。临床特征方面,59.3%(243/410)试验针对活动期UC患者,2.2%(9/410)试验针对缓解期患者,1项试验针对活动期+缓解期患者,其余38.3%(157/410)未报告疾病分期情况。涉及干预措施265种,其中中成药21种。有3种干预措施的试验超过10项,包括18种中药剂型。干预组中的中药给药途径包括7种,频率前三依次是口服(n=214)、灌肠(n=128)、口服结合灌肠(n=86),其次为药物纳肛(n=4)、静脉点滴(n=1)、口服结合贴敷(n=1)、口服结合静脉点滴(n=1)。纳入研究报告最多的结局指标是临床综合疗效指标,其次为安全性结局、中医症状评分等。研究三纳入33项中成药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受试者涉及2862例,其中男性受试者多于女性受试者(男性1209例,女性960例),每组的基线特征在特征方面具有可比性。33篇RCT中,42.4%(14/33)的试验没有报告随机数字生成的方法。三项研究实施了双盲。没有试验对结局统计分析人员实施盲法。18.2%(6/33)的试验得到了资金支持。研究共涉及19种干预措施,多数为中成药与美沙拉嗪联合使用。单独应用中成药的研究较少。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脓血便/腹痛消失率方面使用锡类散联合美沙拉嗪可能优于单独使用美沙拉嗪,并且安全性可能优于其他干预措施;在腹泻消失率/里急后重消失率方面使用康复新液联合美沙拉嗪可能优于单独使用美沙拉嗪。结论关于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评价数量较多,方法学和临床特征的报告存在一定不足,导致整体研究质量偏低,并且对照措施采用安慰剂的研究较少,目前得出的中成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阳性结果结局指标尚不能被视为确证性结论。领域内涉及干预措施范围较广,需要关注对于缓解期患者的药物干预及卫生经济学、生命质量、安全性指标等结局指标的报道,有针对性的开展数量更多、方法学设计更严谨、研究报告质量更高的临床研究。
林文锖[2](2021)在《清热愈溃汤对于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型)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指出目的:采用随机对照试验的设计方案,使用导师自拟的清热愈溃汤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通过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以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进一步探索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化方案。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平行对照方法,按纳入标准选择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以美沙拉嗪治疗,试验组予自拟清热愈溃汤+美沙拉嗪治疗,两组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粪便钙卫蛋白指标、临床疗效、电子结肠镜检查结果以及中医症候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两者的总有效率。结果:1.本研究方案一共纳入了病例70份,其中试验组脱落了3例,对照组脱落了2例,总共完成了65例,本研究的脱落率为7%。2.临床疗效:根据改良的Mayo评分得出的结果,对照组中进入临床有效率的病例为18例,临床有效率为55%,而进入临床缓解的病例为6例,临床缓解率为18%,进入缓解期的总有效率为73%。试验组中进入有效的病例为24例,临床有效率为75%,进入临床缓解的病例为6例,临床缓解率为19%,进入缓解期的总有效率为94%。试验组以及对照组相比较发现,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和对照组的Mayo评分都比治疗前明显下降,两组各自与治疗前的指数对比显示P<0.01,且两组对比提示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3.Baron粘膜等级评分结果:经过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Baron粘膜等级评分均有所好转,两组各自与治疗前的指数对比显示P<0.01,且两组对比提示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4.粪钙卫蛋白评分结果:经过治疗后,试验组和对照组的粪钙卫蛋白评分均有所好转,两组各自与治疗前的指数对比显示P<0.01,且两组对比提示P<0.01,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5.中医证候疗效:经过治疗后,对照组达到痊愈的人数为1人,显效的为6人,有效的为19人,无效的为7人,而试验组达到痊愈的人数为3人,显效的为21人,有效的为6人,无效的为2人,两组相比较以后提示P<0.01,说明清热愈溃汤+美沙拉嗪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优于以美沙拉嗪为主的西医治疗方案。6.中医症状评分结果:经过治疗后,两组各项中医症状评分均有明显好转,各项症状评分对比治疗前结果均P<0.01,两组治疗后相比较,经数据分析提示试验组与对照组评分对比结果为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两组在治疗期间均无出现不良反应。结论:清热愈溃汤+美沙拉嗪和以美沙拉嗪为主的西医治疗方案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均有效果,但是清热愈溃汤配合美沙拉嗪在改善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改良的Mayo评分;Baron粘膜等级评分;粪钙卫蛋白指数;中医证候评分以及中医症状中效果更优越。
胡霞[3](2021)在《疏肝健脾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本文旨在通过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疏肝健脾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应用提供指导。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等七大数据库,检索时限设置为建库至2021年1月9日,以肝郁脾虚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全面检索关于疏肝健脾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依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由两名评价员进行文献筛查、数据提取,并对文献进行质量评价。应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最终对系统评价的结果进行阐述和讨论。结果:共检索出相关文献1026篇,最终共纳入30篇文献进行统计分析,共2031例患者,其中单用疏肝健脾法治疗组617例,对照组606例;疏肝健脾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组406例,对照组40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疏肝健脾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OR=3.27,95%CI[2.31,4.64],Z=6.64,P<0.00001)、治愈率(OR=2.15,95%CI[1.42,3.26],Z=3.61,P=0.0003<0.01)、改善总体中医症状(WMD=-4.05,95%CI[-5.92,-2.19],Z=4.26,P<0.0001)、腹痛、胸胁胀痛、腹胀症状等方面明显优于西医常规治疗,能明显降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白细胞介-8水平(SMD=-2.04,95%CI[-2.53,-1.55],Z=8.13,P<0.00001)、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SMD=-2.71,95%CI[-4.35,-1.07],Z=3.24,P=0.001<0.01)、提高白细胞介素-10水平(SMD=1.23,95%CI[0.91,1.55],Z=7.54,P<0.00001),在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OR=0.17,95%CI[0.06,0.46],Z=3.52,P=0.0004<0.01)、结肠镜评分、改善焦虑情绪、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但疏肝健脾组在改善白细胞介素-6水平、降低疾病活动程度、降低复发率、提高肠道黏膜愈合情况方面与西医常规组无明显差异。疏肝健脾法联合西医常规治疗较西医常规治疗在提高临床总有效率(OR=3.73,95%CI[2.24,6.21],Z=5.04,P<0.00001)、治愈率(OR=2.72,95%CI[1.82,4.05],Z=4.91,P<0.00001)、改善总体中医症状(WMD=-2.70,95%CI[-3.94,-1.46],Z=4.27,P<0.0001)、腹痛、腹泻症状方面有明显优势,能明显降低疾病活动程度(WMD=-1.37,95%CI[-1.81,-0.93],Z=6.13,P<0.00001)、改善结肠镜评分(WMD=-0.92,95%CI[-1.33,-0.51],Z=4.40,P<0.0001)、改善抑郁情绪,但对降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不良反应发生率、改善焦虑情绪等方面与对照组疗效相当,能明显降低复发率。总体而言,疏肝健脾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有明显的临床疗效。结论:疏肝健脾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较单纯西医治疗有良好优势,可改善临床症状,疗效确切。而文献关于复发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炎症因子水平、一氧化氮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肠道菌群数量、Baron内镜评分、T淋巴细胞亚群、肠黏膜屏障功能等指标报告较少,缺乏长期随访资料,缺少关于其他指标(疾病活动指数、凝血功能指标、病理组织学改善等)的报告,且原始文献质量偏低、偏倚风险较高,影响了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建议今后开展大规模、高质量、大样本、结局指标完善的随机对照试验,尽量使用盲法和分配隐藏,增加远期随访,关注安全性指标,并增加疏肝健脾法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用机制的研究,为临床应用提供证据支持。
高海[4](2021)在《肠愈灌肠方保留灌肠联合中药敷脐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肠愈灌肠方保留灌肠联合中药敷脐治疗活动期轻中度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并分别与单纯美沙拉嗪保留灌肠及单纯肠愈灌肠方保留灌肠治疗相比较。分析三种不同疗法对活动期轻中度大肠湿热型UC的各项观察指标的影响,并比较三种不同疗法的治疗效果,为临床上发展及推广中医药治疗UC的提供更多新的理论依据。方法:自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就诊于安徽省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肛肠科门诊的UC患者,从中选取符合本项研究要求的患者90例,按照统计学随机分组的方法,将患者分为西药对照组、中药对照组和灌肠方+敷脐组(简称:中药干预组),每组各30例。西药对照组予以美沙拉嗪保留灌肠治疗,中药对照组予以肠愈灌肠方保留灌肠治疗,中药干预组是在中药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联合中药敷脐治疗,总疗程为30天,观察并统计分析治疗前后3组患者改良Mayo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血清中ESR和CRP含量变化、Baron内镜下黏膜评分和Geboes指数评分变化情况,及比较治疗后3组患者中医证候有效率和临床综合有效率的差异,综合判定临床疗效。结果:1.基线比较:三组患者治疗前年龄、性别、病程、病情程度、改良Mayo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血清中ESR和CRP含量、Baron内镜黏膜评分和Geboes指数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组内比较:治疗后三组患者改良Mayo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血清中ESR和CRP含量、Baron内镜下黏膜评分、Geboes指数评分各数据均较治疗前有所下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间比较:(1)治疗后西药对照组的改良Mayo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血清中ESR和CRP含量变化、Baron内镜下黏膜评分及Geboes指数评分数据分别与两中药组的进行比较,结果均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中药对照组的改良Mayo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血清中ESR和CRP含量变化及Geboes指数评分数据分别与中药干预组的数据进行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中药对照组的Baron内镜下黏膜评分与中药干预组的黏膜评分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后三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西药对照组有效率为80.00%,中药对照组有效率为90.00%,中药干预组有效率为96.67%,中药干预组分别与两对照组相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患者临床综合疗效比较,西药对照组有效率为80.00%,中药对照组有效率为90.00%,中药干预组有效率为93.33%,中药干预组分别与两对照组相互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前后三组患者血常规、小便常规、肝肾功能及相关生命体征均未见明显异常,无不良反应发生,三种治疗方法均具有较好的安全性。结论:肠愈灌肠方保留灌肠联合中药敷脐治疗活动期轻中度大肠湿热型UC,疗效确切,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改善中医证候,降低ESR、CRP炎症指标,减少肠道组织炎症细胞浸润,促进肠黏膜的愈合、修复,且疗效优于单纯美沙拉嗪保留灌肠和单纯肠愈灌肠方保留灌肠,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王诗恒[5](2020)在《基于主要数据库的葛根芩连汤治疗肠炎疾病的临床文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肠炎疾病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可表现为急性和慢性两种,多由病毒、细菌和寄生虫等微致病生物感染引起,临床主要表现为腹部疼痛、腹部胀满、高热、里急后重、腹泻、大便稀、伴脓血或黏液等,严重者可导致脱水、休克甚至死亡。目前由于生活、学习、工作等压力的不断增大,暴饮暴食、酗酒、过食油腻等不良饮食习惯在民众中的日益增多,加上食品卫生问题和滥用抗生素等现象的普遍存在,肠炎类疾病的发生率持续较高。西医治疗肠炎的主要手段是使用抗生素,但是容易导致不良反应和增强致病微生物的耐药性等问题,而中医治疗肠炎的历史悠久,经验丰富。葛根芩连汤为《伤寒论》中的一首经典方剂,目前多用于治疗包括肠炎疾病在内的消化系统疾病。本研究通过检索常用数据库中的葛根芩连汤治疗肠炎疾病的临床文献,旨在对葛根芩连汤治疗肠炎疾病的种类、中医证型、用药规律、用药量、药物加减、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归纳,同时使用临床试验方法学评价文献的质量,并使用Meta分析评价葛根芩连汤治疗肠炎疾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以期为临床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方法:本研究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期刊平台和PubMed数据库中有关葛根芩连汤治疗肠炎疾病的相关文献,使用NoteExpress对文献进行管理,使用Excel对文献进行研究和分析,以总结葛根芩连汤治疗肠炎的疾病种类、中医证型、临床症状、药物加味类型和用量、用药方法、疗程、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等,再选取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进行Meta分析,以分析葛根芩连汤的临床疗效和有效性。结果:共检索到相关文献410篇,通过筛选,最终纳入135篇文献(RCT试验111篇,非RCT试验24篇),年份范围为1997~2019年,共检索到13种肠炎,纳入6种文献较多的肠炎:溃疡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急性肠炎、放射性直肠炎和细菌性痢疾,大部分都为肠道湿热型。共有患者总数为10638例(RCT试验有9089例,其中非RCT试验有1549例),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研究结果显示:葛根芩连汤的平均治愈率为41.32%,平均有效率为93.37%,西医治疗平均治愈率为22.37%,平均有效率为82.84%,葛根芩连汤的临床疗效优于西医治疗。共有247例不良反应事件,葛根芩连汤有59例,西医治疗有188例,葛根芩连汤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西医治疗,安全性优于西医治疗,特别指出的是葛根芩连汤治疗的乏力症状多于西医治疗,需引起重视。用药情况方面,成人用量范围为葛根3~40g,黄芩5~30g,黄连3~30g,炙甘草2~30g,儿童用量范围为葛根5~15g,黄芩4~12g,黄连3~15g,炙甘草3~6g,成人用量范围超过中国药典规定的用量范围,儿童的用量范围除黄连外基本在中国药典规定的范围之内,成人和儿童用药量均小于《伤寒论》中的用量范围。药物加味上,使用最多的三大类是健脾祛湿药、理气药和养血调经药,与中医证型和临床症状基一致。Meta分析结果显示,葛根芩连汤或者联合西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西药治疗。结论:通过本研究结果发现,葛根芩连汤治疗湿热型肠炎疾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研究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由于受制于文献数量和质量,本研究结果还需更多高质量的临床研究去进一步验证。
刘笑彤[6](2020)在《槐花芍药散治疗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根据观察自拟方槐花芍药散用于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诊疗效果,目的是为了探讨槐花芍药散在治疗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中的优势作用,进而降低溃疡性结肠炎的复发率,使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在临床实践中发挥更多的优势。方法:收集病例均为2017年11月到2019年06月因腹泻伴见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等原因在烟台市中医医院脾胃病科门诊及病房诊治,符合纳入标准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60例,中医症候为湿热型的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试验设计,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30例治疗组和30例对照组。两组均有常规治疗:美沙拉嗪缓释颗粒剂1.0g 1日3次口服。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槐花芍药散,日1剂,水煎400ml,早晚温服,3个月为一个疗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无任何治疗。分别记录患者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及肠镜检查结果,对有效病例随访6个月。对比治疗前后疾病活动度、证候表现、生活质量的不同,并评测两组病例6个月后的疾病复发率。结果:①本临床观察对治疗前后患者分别进行了疾病活动度(Sutherland活动指数)评分,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组有效率为92.60%,对照组有效率为85.7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②中医症候表现方面,两组病例治疗后对腹泻伴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肛门灼热,身热不扬,小便短赤,口干口苦等症状的疗效进行比较,两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对舌苔脉象疗效比较,两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③中医各证候积分及积分和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治疗组有效率为85.19%,对照组有效率为78.57%,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④结肠镜下黏膜分级评分(Baron评分)治疗后两组评分都有所下降,且两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⑤生活质量评分(IBDQ量表评分),两组病例治疗前后肠道症状、全身症状、情感功能、社会功能积分及积分和比较都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生活质量比治疗前明显提升,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⑥观察治疗6个月后,治疗组有2例复发,复发率为7.41%;对照组有4例复发,复发率为14.29%。显然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⑦患者在试验过程中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具有安全性。结论:①槐花芍药散可有效减轻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症状表现,明显改善患者疾病活动指数、病情程度、黏膜内镜下表现、患者生活质量,具有显着疗效性。②治疗没有明显不良毒副反应,具有安全性。③槐花芍药散可降低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6个月复发率。
高艺格[7](2020)在《针药联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炎症因子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文献综述、Meta分析、临床试验、动物实验四部分来阐述现代医学及中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临床治疗与实验研究等情况,评价以往报导中针药联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探究“助阳扶火”温灸针刺法联合清肠温中方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治疗的临床效果,以及免疫相关指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同种异体移植物炎症因子-1(AIF-1)是否与溃疡性结肠炎的轻重程度相关,并探寻“助阳扶火”温灸针刺法联合清肠温中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炎症因子的影响,为临床上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一、文献综述本研究在Pubmed及中国知网上收集了近十年来的中外文文献资料,对其阅读、研究,并进行了归纳整理,总结了现代医学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学认识,诊断方法以及在治疗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在中国知网及万方资源数据库上搜集了近五年来中药口服、针灸治疗及中药口服联合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试验及动物实验研究,对所纳入的文献进行总结及分析评价。二、Meta分析目的:系统分析针药联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维普和PubMed数据库,纳入针药联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RCT文献,使用RevMan5.3对所纳入研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9篇符合标准的文献,共计1918例患者,结果显示针药联用治疗UC的总有效率与其他方法对比:RR=1.24,95%CI[1.20,1.29],P<0.00001,漏斗图和敏感性分析均显示异质性及发表偏倚较低。结论:针药联用治疗UC与西药或单用其中一种方法治疗对比,疗效更加明显。但鉴于文献质量参差不齐,需要进一步进行研究。三、临床研究目的:观察“助阳扶火”温灸针刺法联合清肠温中方治疗寒热错杂、湿热瘀阻型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疗效,并验证免疫相关指标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核周型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pANCA)、同种异体移植物炎症因子-1(AIF-1)是否与溃疡性结肠炎的轻重程度相关。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符合要求的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分为针药组与中药组,针药组给予温灸针刺+清肠温中方配方颗粒口服治疗,中药组给予清肠温中方配方颗粒口服治疗,治疗2周。治疗前后均进行安全性评估,观察治疗前后单项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IBDQ量表积分及HCY、pANCA、AIF-1变化。结果:两组最终纳入合格病例共52例,针药组22例,中药组30例,治疗后,两组单项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IBDQ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各项评分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HCY、pANCA、AIF-1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发生,针药组对患者畏寒、纳差、恶心呕吐、疲倦乏力等症状有明显改善。结论:“助阳扶火”温灸针刺法联合清肠温中方能够明显改善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疾病活动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并且针药联用较单用中药治疗在对患者全身症状改善方面效果更明显。但血清HCY、pANCA、AIF-1可能不能作为反应溃疡性结肠炎炎症程度的指标。四、动物实验目的:探究“助阳扶火”温灸针刺法联合清肠温中方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血清炎症因子IL-6、IL-8、IL-10、IL-17、TNF-α的改变情况。方法:将60只SD大鼠随机均等分为5组:正常组、模型组、清肠温中方组、温灸针刺组、清肠温中方合并温灸针刺组,正常组正常饮食水,不予任何干预,其余4组均以4.5%DSS溶液自由饮水10天,进行溃疡性结肠炎造模,造模的同时各治疗组均以相应治疗,治疗10天。清肠温中方组采用清肠温中方颗粒按“人和动物体表面积折算的等效剂量比值”灌胃治疗,同时予以与温灸针刺组同样的抓取固定手法抓取固定;温灸针刺组将大鼠置于鼠套中固定,穴位选取中脘、水分、天枢(双)、大横(双)、气海、关元进行针刺,留针15min,并悬以艾灸,穴位定位参照《实验针灸学》,同时予以与中药等量的生理盐水灌胃;清肠温中方合并温灸针刺组在用清肠温中方颗粒灌胃的同时予以与温灸针刺组相同的针灸治疗,期间每天观察各大鼠的一般状态,记录各大鼠的体重、大便性状及便潜血情况,评估DAI。边造模边治疗10天后,禁食不禁水24h准备结肠,进行取材,腹主动脉取血、离心、-80℃保存血清,Elisa 法检测血清 IL-6、IL-8、IL-10、IL-17、TNF-α 水平,同时取相同部位的结肠组织损伤处1×1cm以4%多聚甲醛固定,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其病理情况,进行结肠组织病理学评分(HS)。结果:模型组UC大鼠血清IL-6、IL-8、IL-17、TNF-α水平明显高于正常组,IL-10水平明显低于正常组(P<0.01),而经过中药、针灸或针药联合治疗后,IL-6、IL-8、IL-17、TNF-α水平均低于模型组(P<0.05),中药组、针灸组和针药组之间两两比较,IL-6和TNF-α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针灸组和中药组相比,针药组IL-8和IL-17水平下降更为明显,IL-10水平升高更为明显(P<0.05),从症状及病理评分方面来看,三个治疗组DAI和H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清肠温中方和温灸针刺均可改善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症状以及肠黏膜损伤情况,可能通过降低血清炎症因子IL-6、IL-8、IL-17、TNF-α水平,升高IL-10水平,维持UC中促炎因子和抑炎因子之间的平衡状态,来达到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但口服清肠温中方和温灸针刺两种治疗方法联用对疾病治疗是否有叠加效果需要进一步探究。
孙晓艳[8](2020)在《基于五运六气理论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探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出生日期的五运六气分布特点;(2)探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发病日期的季节、24节气分布特点;(3)基于五运六气理论研究北京、浙江杭州、河南焦作三地区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与当年同期气象因素的相关性,并建立多元回归分析的医疗气象预测模型,从而为溃疡性结肠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本研究所有病例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焦作市人民医院从2012年至2017年收治的溃疡性结肠炎住院病例和门诊病例,共纳入1141例。患者年龄跨度17岁-85岁。给每位纳入患者建立EXCEL数据库,登记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出生日期、发病日期、中医证型、体质分型。根据出生日期推出岁运、年干、年支、月支、主气、客气。根据发病日期推出发病时的季节、节气及当年同期六气时段发病数并进行归纳整理,录入EXCEL数据库。将从中国气象局属下的中国气象数据共享服务网获取的六气各时段内平均气温、平均水气压、平均相对湿度、平均风速、降水量、日照时数6项基本气象因子的数据,一一录入数据库。以SPSS20.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研究溃疡性结肠炎出生日期、发病日期与运气理论之间的关系。运用SPSS22.0软件线性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的统计学方法,对三地区溃疡性结肠炎六气时段发病数与同期气象因素平均气温、平均风速、平均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平均水气压、日照时数的逐一进行相关性分析,筛选出影响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主要气象因素,并将初筛的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医疗气象预测模型。结果:(1)基本分布规律:共计数1141人收入本研究组。其中男性622人,女性患者519人,男性多于女性,男性发病率:女性发病率是1.20:1。在年龄分布上41-65岁患者最多,共582例,其中27-30岁、46-53岁及59-65岁三段发病年龄存在高峰期。纳入病例以大肠湿热证多发,占34.6%;脾虚湿蕴、肝郁脾虚、脾肾阳虚依次占21.4%、20.2%、13.6%;寒热错杂证又次之,占5.8%;阴血亏虚证最少,占4.5%。中医体质分布情况:湿热质(占35.1%)、气虚质(占16.0%)、气郁质(占18.9%)、痰湿质(占9.1%)、平和体质(占8.7%)、特禀质(占5.2%)、阳虚质(占3.1%)、阴虚质(占2.9%)、血瘀质(占1.1%)。(2)本研究中易罹患溃疡性结肠炎的出生日期运气特点为:年干为壬(即尾数为2之年),岁运为木运,年支为辰(生肖属相属龙),月支为寅(包括立春和雨水2个节气),主气为初之气厥阴风木(包含立春、雨水、惊蛰、春分4个节气),客气为少阴君火、厥阴风木。(3)本研究中不易罹患溃疡性结肠炎的出生日期运气特点为:年干为辛年(即尾数为1之年)、癸年(即尾数为3之年),岁运为水运,年支为卯(生肖属相属兔),月支为卯月(惊蛰和春分2个节气),主气为二之气少阴君火(包含清明、谷雨、立夏、小满4个节气),客气为太阴湿土。(4)本研究发现发病日期在四季分布无统计学意义(P=0.6>0.05),冬、夏季节比重最大,患者最多,约占26.3%、25.7%,春季次之约占24.1%,秋季比重最小,患者最少约占23.9%,四季分布差异不明显。在24节气分布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研究发现发病最多在大雪节气,其次在惊蛰、大暑、寒露、再次在四立二分二至日,发病最少在小寒、小暑等节气。本研究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多在四立二分二至日节气前一个节气,即存在“八节点”,在“八节点”到来的前两周通过预防性的服药和根据节气调整处方,能显着的提高治疗效果及时预防疾病的反复发作。(5)北京地区发病例数与同期的各气象因素线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初之气的平均风速,三之气的平均降水量、日照时数,四之气的平均相对湿度,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具有高度相关,但仅有初之气的平均风速,三之气的日照时数,四之气的平均相对湿度成功建立逐步回归模型,回归方程分别为:y=127.877-47.209xw.1(即同期初之气的的平均风速);y=-56.465+0.388 xs.3(即同期三之气的日照时数);y=257.044-3.680xr.4(即同期四之气的的平均相对湿度)。浙江杭州地区初之气的平均风速,二之气的平均相对湿度、降水量具有高度相关,但仅有初之气的平均风速,二之气的平均相对湿度成功建立逐步回归模型,回归方程分别为:y=65.944-23.933xw.1(即同期初之气的平均风速);y=-30.562+0.388 xr.2(即同期二之气的平均相对湿度)。河南焦作地区三之气的平均风速与发病有强相关,但预测模型建立失败。结论:(1)本研究中易罹患溃疡性结肠炎的出生日期运气特点为:年干为壬(即尾数为2之年),岁运为木运,年支为辰(生肖属相属龙),月支为寅(包括立春和雨水2个节气),主气为初之气厥阴风木(包含立春、雨水、惊蛰、春分4个节气),客气为少阴君火、厥阴风木。(2)本研究中不易罹患溃疡性结肠炎的出生日期运气特点为:年干为辛年(即尾数为1之年)、癸年(即尾数为3之年),岁运为水运,年支为卯(生肖属相属兔),月支为卯月(惊蛰和春分2个节气),主气为二之气少阴君火(包含清明、谷雨、立夏、小满4个节气),客气为太阴湿土。(3)本研究发现发病在四季分布无统计学意义,在24节气分布有统计学意义,研究还发现发病最多在大雪节气,其次在惊蛰、大暑、寒露、再次在四立二分二至日,发病最少在小寒、小暑等节气。本研究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发病多在四立二分二至日节气前一个节气,即存在“八节点”,在“八节点”到来的前两周通过预防性的服药和根据节气调整处方,或可能显着的提高治疗效果及时预防疾病的反复发作。(4)本研究气候因素中平均风速、平均相对湿度、日照时数对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有影响。
王晓[9](2020)在《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随机对照试验现状及针刺疗效和质量评价》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全面系统的检索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对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现状进行梳理,分析和总结现有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随机对照试验研究,为今后的中医药在溃疡性结肠炎领域的临床应用和研究开展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基于对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文献梳理,选取其中针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评价针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全面系统的检索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严格筛选,对最终纳入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数据分析和结果报告,并挑选其中试验组干预措施为针刺的研究。检索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和PubMed数据库。检索日期从各个数据库建库至2020年1月。文献纳入标准:研究对象: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干预措施:在传统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各类治疗措施,包括中药汤剂、中药配方颗粒、中药提取物、各类中成药、中药注射剂、针刺(如常规体针、温针、火针、电针、头针、耳针、腹针等)、艾灸、推拿、刮痧、拔罐、穴位贴敷、穴位埋线等;对照措施:西药常规治疗;研究类型:随机对照试验。资料提取:使用Excel 2019设计文献资料提取表,提取内容包括纳入研究的基本信息、患者信息、干预措施信息、质量评价条目。资料提取部分由两名研究者独立进行,完成后再进行核对,不一致的地方讨论协商,或由第三方仲裁。质量评价: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对随机对照试验进行质量评价。包括随机序列生成、分配隐蔽、盲法、不完整结局报告、选择性结局报告和其他偏倚六个条目,筛选其中收集到的随机对照试验,选取其中针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文献。使用Cochrane偏倚风险评估工具、CONSORT非药物试验拓展声明、STRICTA清单进行评价分别对针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文献进行质量评价。资料分析:使用RevMan 5.3软件进行数据分析,使用均值(MD)和95%可信区间(CI)对连续性变量进行描述,使用相对危险度(RR)和95%CI对二分类变量进行描述。使用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使用GRADE对证据的质量等级进行评价。结果最终共纳入2191篇随机对照试验,这些研究覆盖了中国的36个省份及直辖市,其中河南省(238,11.31%)、江苏省(178,8.46%)、山东省(162,7.70%)、广东省(159,7.56%)、河北省(144,6.84%)、湖南省(117,5.56%)和湖北省(110,5.23%)开展了超过100项RCT研究。仅有一项研究发表语言为英文,其余均为中文。约三分之一(632,30.04%)的研究疗程小于28天,近四分之三(1639,74.33%)的研究未报告研究对象的溃疡性结肠炎严重程度。纳入的2191项研究中,2000(91.28%)项采用药物疗法,54(2.46%)项采用非药物疗法,137(6.25%)项采用药物联合非药物疗法。其中药物疗法包括12种中药剂型,按使用频次排序分别为汤剂、片剂、散剂、胶囊、颗粒剂、丸剂、栓剂、膏剂、注射液、凝胶、口服液、代茶饮。非药物干预措施10种,按使用频次排序分别为针刺、艾灸、放血、耳豆、穴位埋线、穴位注射、刮痧、推拿、穴位贴敷、五音疗法。共纳入12项针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共涉及970名受试者。所有研究均在中国开展,并以中文发表。7项研究比较了针刺单独使用和西医常规治疗的疗效,5项研究比较了针刺和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对比西药常规治疗的疗效。其中头部针刺治疗1例,体针治疗11例。治疗时间从14天到60天不等。受试者年龄在20-78岁之间。病程9天-8年。其中有2项研究(16.67%)报告了随机序列生成方法,1项研究(8.33%)报告了分配隐藏,8项研究(66.67%)其他偏倚风险为高风险。1项研究(8.33%)对试验设计进行了详尽描述,1项研究(8.33%)按照CONSORT中要求报告了基线资料。对干预措施的描述中,所有纳入研究均没有对针刺方法选择的原因和治疗师的背景进行描述。结论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涉及多种治疗方法及给药途径,受到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但其研究质量并不理想。未来的研究需要提高研究质量,在试验开展时采用严格的方法,确保获取高质量的研究证据。针刺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有一定的疗效。由于临床试验的数量有限,且纳入的研究方法学质量不理想,需要有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验证针灸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沈照峰[10](2020)在《基于真实世界的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应用研究和网状meta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归为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的一种亚型,是一种病因尚不完全清楚的以结直肠炎症为主要特征的慢性非特异性疾病。近年来,随着流行病学特征的变化,溃疡性结肠炎已成为一种全球性疑难病。有报道称,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如北美和欧洲地区)UC发病率和患病率已到达一个平台期。随着世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UC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在亚洲和南美洲一些新型工业化国家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作为重大疑难性疾病,临床上迫切需要针对性的治疗手段,其防治措施及其疗效评价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重视。现代医学用于治疗UC的方法很多,基本包括以下四种:氨基水杨酸类制剂、皮质类固醇制剂(激素)、免疫抑制剂和新型生物制剂等。然而,大量临床实践表明,长期服用柳氮磺胺吡啶、氨基水杨酸制剂等药物,往往存在疗程长、副作用大(骨髓毒性、肝肾功能损害等)、疾病负担重等不足。在很多情况下并不能诱导UC缓解。全球范围内,治疗UC的药物正在不断问世,但没有任何一种药物能够使UC达到完全缓解(内镜缓解),单纯西药治疗的缓解率仍然在30%-40%之间。中医药作为一种补充替代疗法,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其安全、有效、方便、低廉等独特优势,在过去的几十年中,中医药越来越多地应用于临床治疗UC。中医药治疗UC的临床有效证据不断涌现,我们既往的研究数据也支持中医药可有效缓解UC的疾病进程,显示中医药治疗UC有一定的优势。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主观或客观因素(如顶层设计、研究经费等)的影响,大多数临床研究方案设计不合理、研究样本量较小、质量控制不严格等,极易产生偏倚,所获得的结论并不可靠。而且研究间经常出现相悖的结论,无法全面地评价中医疗法,在临床应用决策时缺少系统的循证证据。鉴于上述考虑,本课题第一部分基于本团队搭建的多中心、双向性、观察性UC研究队列,采用真实世界研究方法(real world study,RWS)收集中医药治疗UC的真实世界数据,探索中医药临床治疗UC的本土化证据,以期为UC的中医药临床实践提供依据。本课题第二部分在前期中医药治疗UC系统评价再评价(overview of systematic reviews,Overviews)基础上,运用网状Meta分析,全面地评价了中医药疗法的优劣情况,以期为UC临床实践提供权威可靠的循证证据,进一步开拓中医药临床治疗UC的道路。第一部分基于真实世界的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应用研究目的:了解真实世界中使用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临床应用特征,并探索其疗效,为前瞻性研究提供线索,为UC临床实践提供循证证据。方法:基于医院临床-科研信息共享平台,构建专科UC慢病管理平台,通过提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1065例UC真实世界队列数据,采用R version3.4.4开源软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应用关联规则等算法探索中医药用药规律。同时采用倾向性评分加权法控制混杂因素,以临床疗效作为治疗结局进行效果比较。结果:共纳入1065例UC有效病例,男女比例1.58:1,平均年龄41.6±9.3岁,BMI在17.9~21.4之间,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数最多,大部分患者生命早期有感染史,有不同程度的用药史,喜吃辛辣刺激、油炸食品和甜食,少数患者有吸烟史、家族史;疾病病程多在6~10年,病变多累及广泛结肠,多为轻中度缓解期患者,以慢性复发型为主,多为大肠湿热证、气虚质患者,部分患者合并有不同程度的肠外表现;中药方剂涉及245种药物,使用频率前5的药物依次为茯苓、薏苡仁、白术、党参、木香,汤剂以芍药汤加减为主,出现频度最多的药物组合是“党参、茯苓”,呈现出复杂的关联网络;中药组总有效率与美沙拉秦西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6),但在改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方面优于西药美沙拉秦组(P<0.001)。结论:本中心真实世界UC队列在一般人口学、临床流行病学和诊疗转归等方面存在一定的特点,符合国内外文献报道以及中医药治疗UC的一般规律。中医药在保证临床疗效的基础上能够显着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考虑到纳入人群等混杂,应进一步加强UC慢病管理平台建设,结合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加以验证。第二部分基于R的中医疗法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网状Meta分析目的:以口服氨基水杨酸类西药为共同参照,通过网状meta分析,系统性评价各类中医疗法和氨基水杨酸类西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UC)的有效性。方法:严格遵循Cochrane评价手册,通过计算机检索不同的电子文献数据库(PubMed、Medline、Embase、Embase Classic、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PsychINFO、CINAHL、SCOPUS、CNKI、CBM、VIP、SinoMed、WanFang数据库等,辅以手工检索未公开发表的会议文摘、论文等)建库以来关于中医疗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由2名研究者独立进行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采用改良的Jadad评分量表对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运用R version3.4.4和Win BUGS 1.4.3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比较疗效差异并进行排序。结果:共计93篇文献符合纳入标准,涉及19种中医药干预措施和7988例UC患者。其中91项2臂RCT,2项3臂RCT,产生24种直接比较,147种间接比较,形成7个loops(triangles)。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临床总有效率方面,17个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除针灸排序位于第三位外)中西医结合疗法普遍优于单一疗法,中医综合疗法均优于单一疗法和氨基水杨酸类(排序位于第十九位)。临床疗效SUCRA排序前6位的依次为:氨基水杨酸类+中药口服+中药灌肠+穴位贴敷、氨基水杨酸类+中药口服+食疗、针灸、氨基水杨酸类+中药灌肠、氨基水杨酸类+穴位贴敷、中药口服+针灸。结论:基于现有证据,对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结合临床实际和中医辨证,优先选择中西医结合疗法、针灸和中医综合疗法。基于现有证据,对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可结合临床实际和中医辨证,优先选择中西医结合疗法、针灸和中医综合疗法。但考虑到中医药原始研究质量一般,纳入的权威机构实施并发表的高质量文献数量有限,本研究结论尚需进一步验证。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79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79例(论文提纲范文)
(1)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证据图评价及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说明 |
文献综述 |
1. 溃疡性结肠炎疾病概述 |
1.1 定义 |
1.2 临床表现与诊断 |
1.3 病情严重程度分类 |
2. 流行病学信息 |
3. 患者生活质量 |
4. 疾病治疗 |
4.1 现代医学治疗现况 |
4.2 我国传统医学治疗现况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的证据图评价 |
1. 背景 |
2. 研究方法 |
2.1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2.2 资料来源与检索 |
2.3 文献筛选 |
2.4 数据提取与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 |
2.5 资料分析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与筛选 |
3.2 文献基本情况 |
3.3 文献发表情况 |
3.4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 |
3.5 结局指标报告情况 |
3.6 证据分布图 |
4. 讨论 |
4.1 研究主要发现 |
4.2 研究优点与局限性 |
5. 小结 |
第二部分 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随机对照试验文献的方法学质量和临床特征系统性评价 |
1. 背景 |
2. 资料与方法 |
2.1 文献检索策略 |
2.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2.3 文献筛选及资料提取 |
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一般资料 |
3.2 纳入研究方法学设计特征 |
3.3 纳入研究临床特征 |
3.4 结局指标报告情况 |
4. 讨论 |
4.1 该领域RCT方法学特征存在的不足 |
4.2 该领域RCT临床特征存在的不足 |
4.3 研究的局限性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基于随机对照试验的中成药辅助治疗轻中度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的网状Meta分析 |
1. 背景 |
2. 方法 |
2.1 研究方案注册 |
2.2 资料来源与检索 |
2.3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2.4 文献筛选 |
2.5 数据提取 |
2.6 偏倚风险评估 |
2.7 资料分析 |
3. 结果 |
3.1 研究筛选 |
3.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
3.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 |
3.4 Meta分析结果 |
3.5 网状Meta分析结果 |
3.6 一致性分析及发表偏倚 |
3.7 Rank排序结果 |
4. 讨论 |
5. 小结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2)清热愈溃汤对于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型)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2.1 西医诊断标准 |
1.2.2 疾病评估 |
1.2.2.1 病变范围 |
1.2.2.2 疾病活动的严重程度 |
1.2.3 中医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脱落标准 |
1.6 中止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试验类型 |
2.2 病例样本量评估 |
2.3 统计方法 |
2.4 治疗方法 |
2.5 观察项目 |
2.5.1 一般情况 |
2.5.2 改良的Mayo评分指数 |
2.5.3 溃疡性结肠炎诊断标准 |
2.5.4 结肠镜黏膜等级 |
2.5.5 粪钙卫蛋白 |
2.5.6 评价指标 |
2.5.6.1 临床疗效 |
2.5.6.2 中医证候疗效评定标准 |
2.5.6.3 结肠镜粘膜等级评价 |
2.5.6.4 粪钙卫蛋白 |
2.5.6.5 安全性指标 |
2.5.7 数据采集 |
结果 |
1 病例分布及完成情况 |
2 一般情况分析 |
2.1 年龄、性别、病程 |
2.2 蒙特利尔分类两组数据对比 |
2.3 改良的Mayo评分指数 |
2.4 Baron粘膜等级分布 |
2.5 粪钙卫蛋白 |
3.治疗后结果比较 |
3.1 治疗后临床疗效对比 |
3.2 治疗前后的改良Mayo评分指数对比 |
3.3 治疗前后Baron粘膜等级对比 |
3.4 治疗前后粪钙卫蛋白对比 |
3.5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对比 |
4 治疗后中医症状比较 |
4.1 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疗效评定 |
4.2 对照组中医症状治疗前后比较 |
4.3 试验组中医症状治疗前后比较 |
4.4 治疗后两组中医症状比较 |
5 安全性检验 |
分析与讨论 |
1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
2 西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
3 对清热愈溃汤的认识 |
4 清热愈溃汤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分析 |
4.1 清热愈溃汤对于临床疗效的影响 |
4.2 清热愈溃汤对改良Mayo评分指数的影响 |
4.3 清热愈溃汤对Baron粘膜评分的影响 |
4.4 清热愈溃汤对粪钙卫蛋白的影响 |
4.5 清热愈溃汤对中医临床症状的影响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附录D 知情同意书 |
附录E 随机数字表 |
附录F 改良的 Mayo 评分记录表 |
附录G 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候评分表 |
附录H Baron 粘膜评分 |
附录I 钙卫蛋白评分记录表 |
附录J 相关理化检查表 |
附录K 相关临床观察表 |
附录L 纳入病例基线资料表 |
文献综述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外研究进展 |
1.概述 |
2.西医病因与发病机制 |
3.西医诊断标准 |
4.西医治疗 |
5.中医病因与发病机制 |
6.中医诊断 |
7.中医治疗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疏肝健脾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策略 |
1.2 文献纳入标准 |
1.2.1 研究设计 |
1.2.2 研究对象 |
1.2.3 干预措施 |
1.2.4 结局指标 |
1.3 文献排除标准 |
1.4 文献筛选和资料提取 |
1.5 文献质量评价 |
1.6 统计学处理 |
1.7 发表偏倚分析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及文献特征 |
2.2 纳入研究的文献质量评价 |
2.3 “疏肝健脾法VS西医常规”治疗UC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
2.3.1 临床总有效率 |
2.3.2 临床治愈率 |
2.3.3 中医症状积分 |
2.3.4 炎症因子水平 |
2.3.5 改良Mayo活动指数与结肠镜评分 |
2.3.6 HAMA评分和HAMD评分 |
2.3.7 IBDQ评分 |
2.3.8 肠道黏膜愈合疗效 |
2.3.9 复发率 |
2.3.10 不良反应 |
2.3.11 其他 |
2.3.12 发表偏倚分析 |
2.4 “疏肝健脾法+西医常规治疗VS西医常规治疗”治疗UC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 |
2.4.1 临床总有效率 |
2.4.2 临床治愈率 |
2.4.3 中医症状积分 |
2.4.4 ESR、CRP水平 |
2.4.5 改良Mayo活动指数和结肠镜评分 |
2.4.6 SAS 评分和SDS 评分 |
2.4.7 复发率 |
2.4.8 不良反应 |
2.4.9 其他 |
3 讨论 |
3.1 西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
3.1.1 流行病学研究 |
3.1.2 发病机制 |
3.1.3 治疗 |
3.2 中医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3.2.1 病名 |
3.2.2 病因 |
3.2.3 病机 |
3.3 疏肝健脾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理论依据 |
3.4 疏肝健脾类中药现代药理研究 |
3.4.1 柴胡 |
3.4.2 白芍 |
3.4.3 防风 |
3.4.4 陈皮 |
3.4.5 黄芪 |
3.4.6 白术 |
3.4.7 茯苓 |
3.4.8 甘草 |
3.5 主要检测指标的临床意义 |
3.5.1 炎症因子水平(IL-6、IL-8、IL-10、TNF-α) |
3.5.2 改良Mayo活动指数 |
3.5.3 Baron内镜评分 |
3.5.4 HAMA评分和HAMD评分 |
3.5.5 IBDQ评分 |
3.5.6 ESR、CRP水平 |
3.5.7 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CD4+/CD8+、NK水平) |
3.6 疗效总结 |
3.7 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1:数据库检索式与检索结果 |
附录2:Jadad评分量表 |
附录3:Cochrane风险偏倚评估表 |
附录4:改良Mayo活动指数 |
附录5:文献综述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药治疗现状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4)肠愈灌肠方保留灌肠联合中药敷脐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理论研究 |
1 中医学对UC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UC的认识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1 资料 |
2 方法 |
3 结果 |
第三章 分析与讨论 |
1 立题依据 |
2 治疗机制 |
3 研究结果 |
结论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致谢 |
(5)基于主要数据库的葛根芩连汤治疗肠炎疾病的临床文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综述 |
前言 |
1 葛根芩连汤概述 |
1.1 方证概述 |
1.2 用量和用法 |
1.3 组成和方解 |
1.3.1 方剂组成 |
1.3.2 方解 |
1.4 现代药理研究 |
1.4.1 退热作用 |
1.4.2 抗病毒和抗菌作用 |
1.4.3 解痉、抑制胃肠运动作用 |
1.4.4 抗炎、化痰、止渴、清热作用 |
1.4.5 增强免疫力作用 |
1.4.6 抗缺氧作用 |
1.5 肠炎疾病简述 |
1.5.1 放射性直肠炎 |
1.5.2 急性肠炎 |
1.5.3 溃疡性结肠炎 |
1.5.4 慢性结肠炎 |
1.5.5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 |
1.5.6 细菌性痢疾 |
2 临床文献研究 |
2.1 研究方法 |
2.1.1 文献纳入和整理 |
2.1.2 数据分析 |
2.1.3 文献的检索和纳入 |
2.1.4 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
2.1.5 文献整理 |
2.1.6 文献质量评价 |
2.1.7 文献要素分析 |
2.2 研究目的 |
2.3 研究过程 |
2.3.1 检索策略 |
2.3.2 文献数量统计 |
2.3.3 文献要素录入 |
2.3.4 文献要素处理 |
2.4 研究结果 |
2.4.1 文献年份 |
2.4.2 文献类型 |
2.4.3 文献分布地区 |
2.4.4 肠炎类型 |
2.4.5 医院级别 |
2.4.6 患者信息 |
2.4.7 诊断标准 |
2.4.8 疗效标准和分级 |
2.4.9 干预措施 |
2.4.10 中医证型 |
2.4.11 临床症状 |
2.4.12 用药情况 |
2.4.13 临床疗效 |
2.4.14 安全性 |
2.4.15 文献质量评价 |
2.4.16 疾病分类论述 |
3 葛根岑连汤或联合西药治疗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
3.1 葛根芩连汤或联合西药治疗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
3.1.1 资料与方法 |
3.1.2 结果 |
3.1.3 Meta分析 |
3.1.4 讨论 |
3.1.5 结论 |
4 讨论 |
4.1 文献研究情况总结 |
4.1.1 文献的一般情况总结 |
4.1.2 文献质量总结 |
4.1.3 用药情况总结 |
4.1.4 临床疗效 |
4.1.5 安全性 |
4.1.6 Meta分析结果总结 |
4.2 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启示 |
4.2.1 存在的问题 |
4.2.2 启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槐花芍药散治疗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临床研究 |
1 研究对象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观察指标 |
2.2 疗效判定标准 |
2.3 统计分析方法 |
研究结果 |
1 统计结果 |
1.1 基本资料 |
1.2 疗效性观察 |
2. 复发率 |
3. 安全性 |
4. 临床结果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
1.1 定义及流行病学 |
1.2 病因及发病机制 |
1.3 治疗 |
2 祖国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
2.1 病因病机 |
2.2 辨证论治 |
2.3 治疗 |
3 导师学术思想 |
4 槐花芍药散的组方分析 |
5 单味方药分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结语 |
1 结论 |
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与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论文着作 |
(7)针药联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炎症因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溃疡性结肠炎的现代研究进展 |
1.病因学 |
1.1 免疫学说 |
1.2 遗传因素 |
1.3 肠道菌群 |
1.4 其他因素 |
2.诊断 |
3.治疗 |
3.1 氨基水杨酸 |
3.2 糖皮质激素 |
3.3 免疫抑制剂 |
3.4 生物制剂 |
3.5 JAK抑制剂 |
3.6 益生菌 |
3.7 外科手术治疗 |
4.预后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溃疡性结肠炎的针药治疗进展 |
1.中药内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
1.1 动物实验 |
1.2 临床试验 |
1.3 讨论 |
2.针灸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
2.1 动物实验 |
2.2 临床试验 |
2.3 讨论 |
3.针药联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Meta分析 针药联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总有效率的Meta分析 |
1.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文献检索 |
1.4 数据提取 |
1.5 文献质量/偏倚风险评价 |
1.6 统计分析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助阳扶火”温灸针刺法联合清肠温中方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 |
1.研究资料 |
2.治疗方法 |
3.观察指标 |
4.统计学方法 |
5.试验流程图 |
6.结果 |
7.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助阳扶火”温灸针刺法联合清肠温中方对DSS诱导的UC大鼠炎症因子的影响 |
1.实验资料 |
2.实验方法 |
3.数据分析与统计 |
4.实验流程图 |
5.结果 |
6.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基于五运六气理论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溃疡性结肠炎病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
1 溃疡性结肠炎的西医发病机制 |
2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病因病机 |
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溃疡性结肠炎发病与五运六气的相关性 |
1 古代先贤根据“天人相应”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季节性 |
3 五运六气与肠道疾病发病的相关性 |
4 五运六气与溃疡性结肠炎发病的相关性 |
5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张书信教授防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总结 |
1 “治未病”思想 |
2 对UC病因病机认识 |
3 三期治未病 |
4 基于五运六气理论治未病 |
5 整体和局部相结合,中西医相结合治未病 |
6 加强UC患者慢性病管理治未病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基于五运六气理论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9)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随机对照试验现状及针刺疗效和质量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1. 溃疡性结肠炎定义及临床分型 |
1.1 定义 |
1.2 临床表现 |
1.3 严重程度 |
1.4 临床类型 |
1.5 病变范围 |
2. 流行病学报告及患者生活质量 |
3. 现代医学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现状 |
4. 中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的认识 |
5. 溃疡性结肠炎循证医学研究现状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随机对照试验现状 |
1. 背景 |
2. 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
3.2 资料来源与检索方法 |
3.3 文献筛选 |
3.4 资料提取 |
3.5 文献质量评价 |
3.6 资料分析 |
4. 结果 |
4.1 文献检索与筛选 |
4.2 纳入RCT研究的基本特征 |
4.3 文献质量评价 |
5. 讨论 |
5.1 主要研究结果 |
5.2 中医药治疗措施的优势总结 |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5.4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6. 小结 |
第二部分: 针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
1. 背景 |
2. 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文献纳入排除标准 |
3.2 资料来源与方法 |
3.3 数据提取 |
3.4 质量评价 |
3.5 资料分析 |
4. 结果 |
4.1 文献检索与筛选 |
4.2 针刺治疗UC的RCT研究的基本信息 |
4.3 文献质量评价 |
4.4 疗效评价 |
5. 讨论 |
5.1 主要研究结果总结 |
5.2 质量评价 |
5.3 本研究的局限性 |
5.4 对未来研究的建议 |
6. 小结 |
第三部分: 基于CONSORT拓展声明和STRICTA清单评价针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随机对照试验方法学质量与报告质量 |
1. 背景 |
2. 目的 |
3. 研究方法 |
3.1 资料来源 |
3.2 质量评价 |
3.3 数据提取 |
3.4 资料分析 |
4. 结果 |
5. 讨论 |
6.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检索记录 |
附录2 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RCT资料提取表 |
附录3 针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资料提取表 |
附录4 针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资料提取表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10)基于真实世界的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应用研究和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基于真实世界的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应用研究 |
对象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数据结构规范化与标准化 |
1.6 数据提取 |
1.7 统计方法 |
结果 |
2.1 一般人口学特征 |
2.2 临床特征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基于R的中医疗法治疗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的网状Meta分析 |
对象与方法 |
1.1 文献检索策略 |
1.2 文献筛选 |
1.3 资料提取 |
1.4 文献方法学质量评价 |
1.5 标准操作规程SOP |
1.6 统计分析 |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及方法学质量评价 |
2.3 Meta分析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溃疡性结肠炎中西医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等情况 |
二、附件 |
附件一: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自测表 |
附件二:IBD患者基本状况调查问卷 |
附件三:生存质量分析 |
致谢 |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79例(论文参考文献)
- [1]中药制剂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证据图评价及网状Meta分析[D]. 孙屿昕.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2]清热愈溃汤对于轻、中度溃疡性结肠炎(大肠湿热型)的临床疗效分析[D]. 林文锖.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疏肝健脾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系统评价与Meta分析[D]. 胡霞.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肠愈灌肠方保留灌肠联合中药敷脐治疗大肠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D]. 高海.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1(01)
- [5]基于主要数据库的葛根芩连汤治疗肠炎疾病的临床文献研究[D]. 王诗恒.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0(01)
- [6]槐花芍药散治疗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观察[D]. 刘笑彤.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7]针药联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对炎症因子的研究[D]. 高艺格.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8]基于五运六气理论溃疡性结肠炎发病规律的研究[D]. 孙晓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随机对照试验现状及针刺疗效和质量评价[D]. 王晓.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基于真实世界的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应用研究和网状meta分析[D]. 沈照峰.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7)
标签:溃疡性结肠炎论文; 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论文; 随机对照试验论文; 对照实验论文; 中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