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医学院学报》2001年第27卷总目录

《兰州医学院学报》2001年第27卷总目录

一、《兰州医学院学报》2001年第27卷总目次(论文文献综述)

付鹏[1](2021)在《正史目录医籍着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史记》至《清史稿》以来的二十六部正史中,共有七部含艺文志或经籍志:《汉书·艺文志》《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宋史·艺文志》《明史·艺文志》《清史稿·艺文志》。这七部正史目录中均有医籍着录材料。在辑录和编码7部正史目录医籍着录材料,形成“正史目录医籍着录史料长编”的前提下,主要进行两大部分的研究内容。第一部分是正史医籍目录的具象文本研究。第一章至第七章分别以七部正史目录出现的历史顺序,分为七章。以七部正史目录医籍着录为中心,重点探讨其编撰、体例和内容。编撰方面主要介绍正史医籍目录的撰修史、一代内府藏书与编目史和正史目录的史料来源。体例方面主要介绍正史医籍目录文本的撰写原则和法度、与相关目录的部类比较和编撰体例特点。内容方面其一是细类分析下引述文本和种卷计数研究,其二是相关问题论述作为细类分析的拓展与延伸,其三是据细类分析统计和绘制7幅各部正史目录细类种、卷分布图,以图表直观形象地展示正史目录医籍着录内容的内部结构。编撰、体例和内容的三个方面是立足于正史医籍目录文本本身的全面阐述,共同构成本文对于七部正史医籍目录的具象文本研究。第二部分是正史医籍目录通史研究与正史目录利弊评价。一方面,对于正史目录医籍着录之实,绘制正史医籍目录类系流变图,将正史医籍目录史分为两个阶段和三个时期,并分析提炼它们的内部分期和时期特征。首先分为汉至元阶段,以纪一代藏书为特征;明至今阶段,纪一代着述为特征。在此范畴下,又划分汉至隋、唐至元和明至今三个时期。其中汉至隋时期又可分为《七略》至《汉志》时期(西汉至东汉[前33至前7间—56至106间])和七分与四部共荣时期(三国至隋[235-597]);特征是六略之一,医分为四。唐至元时期分《隋志》至二唐志时期(唐至五代[629-1060])和宋国史志至《宋志》时期(宋元[1016-1345]);特征是子部医方,从方至科。明至今时期分《明志》至《清志稿》时期(明至20世纪80年代末[1441-1989])和王绍曾《清史稿艺文志拾遗》至《清史艺文志》时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1992至今]);特征是一代医着,类属森然。另一方面,对于正史目录着录之事,分析其在不同历史时期所产生的不同价值和发挥的多种功用,以及正史目录的缺陷。通过上述两方面的阐述,以期更加客观地评价正史医籍目录。通过本文的史料汇编(“附录正史目录医籍着录史料长编”)和系统研究(正文),一是能够补充和纠正已有专门正史目录医籍着录资料的缺憾(附录)。二是对正史目录中的医籍目录首次进行通史性地整理和研究,填补正史目录之医籍目录研究空缺(第一章至第七章)。三是提出不同于传统以朝代变迁分期的正史医籍目录史分期新观点,更能反映其本质特征(第八章)。四是运用数据图表,展示正史目录医籍着录特点与类系流变(第一章至第七章最后一节、第八章第四节)。五是分析正史医籍目录的利弊,提出“志书不同、价值迥异”的新认识(第九章)。本研究能较为清晰深刻地展现正史目录医籍着录的基本情况,揭示正史医籍目录史的一般规律,于医古文、中医文献、医学史等领域的研究有所借鉴,乃至为今后开展史志、私家、官修目录医籍着录和古代医学专科目录打下研究基础。

李全平[2](2020)在《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医疗社会史是史学界的一个新型领域和分支学科,国内外已有不少成果。本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我国集体化时代的农村医疗卫生。目前医疗社会史对这一时期的医疗卫生给予的关注不够。事实上,集体化时代的医疗史既承续着几千年中国传统医疗史的积淀以及近代中国医疗多元型变的复杂头绪,又是新中国大规模开启医疗卫生整体改造工程的奠基段落,亦与当代健康中国建设的现实状况紧密相连。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深入乡村社会内部从医疗卫生的方方面面实施了一系列变革,不仅迅速建立了县、乡、村三级卫生保健网和独具特色的集体保健医疗制度,同时有力地发动了遍布城乡的爱国卫生运动,使得乡村卫生面貌有了较大改观,民众整体健康水平大幅跃升。那么,医疗史应该对这一社会历史现象作出自己的阐释和理解。山西地区在整个集体化进程中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影响,熔铸了鲜明的时代表征。集体化时期的山西不仅有西沟和大寨这样的模范村,而且在医疗卫生方面也不乏全国典型。1955年成立的高平县“米山乡联合保健站”,以全国第一个农村卫生保健站的记录,成为我国农村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发祥地;稷山县董家庄乡太阳村是集体化时代爱国卫生运动闻名全国的红旗单位。由于这两个地方的医疗卫生经验当时在山西和全国多个地区推广,因而其医疗史价值和历史经验颇值得挖掘。山西集体化时代医疗史的这种独特性又同山西在近代中国的独特历程紧密相连。本文选取山西在集体化时代医疗卫生方面的历史实践,尝试以医疗社会史的视野开展区域性专题研究,努力通过区域认识整体,通过医疗观察集体化时代的中国乡村社会。为克服当前大量相关研究成果惯于将集体化时代的医疗框定在卫生系统和制度史范畴内,以及由宏大叙事治史路径造成的空疏之弊,本研究尝试引入“场域”概念构建长时段、立体性和多元化的理论分析框架,依此把集体化时代医疗史的相关问题回置到历史现场,突破过去研究偏重合作医疗的制度和卫生政策的梳理之单一维度,通过医疗场域的总体呈现,解读和阐发集体化时代医疗实践生发与展开的具体机制,把握国家话语与乡村社会融入医疗场域的内在理路,挖掘集体化时代医疗实践的历史语境和底层逻辑,弥合“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研究路径的分野,从而展示历史图景的丰富复杂性。传统农村医疗场域扎根于以家族、父系、亲属和熟人互惠规则为特征的乡村社会之中,与传统乡村社会有机糅合并镶嵌一体。近代以来,伴随着西医的传入,医学、教会与商品相结合很快挤占和打破了传统医疗的结构分布,传统医疗中固有的生产和再生产机制之维续迎来较大挑战。在医疗多元型变的时代,医场中的医学、技术和医者围绕不同的政治、文化和社会资本等竞相角逐。逮至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共领导的军队进驻山西农村,大面积开辟抗战根据地,通过革命的底层深进直接触及乡村传统医疗,新政权努力对传统乡村医疗进行再塑,开了农村医疗集体化的先声。新中国成立后,农业合作化的整体形势推动了乡村整个社会场域的急骤变化,这既为农村集体保健医疗制度的诞生创造了条件,也使得医疗卫生的相当部分与传统医疗形成脱嵌后而被归纳到新的国家政治社会情势之中。场域更变使得医学技艺习得、行医方式和医药空间均被重新改塑,中西医关系的历史意涵在激烈变动时代不断被拉扯和重构。面对强大的传统医疗的惯性、特别是传统医疗所依附的传统社会结构以及无数个经过传统社会浸润过的医者与乡民,负载着新的社会文化意义的医疗卫生改造充满艰辛,于是国家诉诸于社会运动力量来推动医疗卫生的变革。社会史视野使我们更清晰地关照到不同医者、干部、医务人员和普通乡民等面对医疗场域发生更变时的抉择和向背以及新旧观念的冲突,也展示了国家如何通过各种符号、话语、组织网络、资源动员等策略将广大民众组织参与到医疗卫生改造中的丰富实践面相。在集体化时代,广大民众以高涨的热情参与医疗卫生运动的同时,也参与了国家新的意识形态之内化学习和行为实践、参与了国家新的政策主张以及新的道德评价规则的认知和运用之中,并从中获得了新的身份和体验。传统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的关系纽带被新的负载着国家话语、民族主义以及新型意识形态的社会运动反复动员、感召、冲击和改造,最终不仅改变了农村缺医少药和卫生观念薄弱的落后状况,同时实现了国家新政权建设、意识形态重塑和整个医疗社会的改造,这是一个紧密交糅的动态过程。另一方面,传统乡村社会在变革中既有适应也有变迁。在国家努力重构医疗卫生与乡村社会的过程中,传统乡村社会发挥作用的机制由显性而变为隐性,但传统医疗场域的机制和惯习始终潜藏背后并在极为细腻的环节里隐现出来,而合作医疗最终的解体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新旧体制的交冲和妥协,折现出医疗演变的复杂性所在。

李甲民[3](2020)在《基于中医五神学说运用安魂益魄汤治疗魂强魄弱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立足中医形神观,以魂强魄弱的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中医五神辨治方法与传统中医辨治方法在中风病患者形、神、心理状态三个方面的改善情况,探究缺血性中风病形神病变过程,以期为缺血性中风病的辨治提供新的思路。方法:首先进行预试验,一方面评估试验设计的可行性,另一方面为正式试验样本量估计提供依据。正式试验中试验对象需经两轮筛选,第一轮根据团队前期研制且经过信效度检验的《“魂”要素评定表》、《“魄”要素评定表》筛选出符合“魂强魄弱”型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第二轮根据中医证型诊断标准于“魂强魄弱”型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中选取气虚血瘀证和阴虚风动证患者各120例。按照随机数表法将两组患者再分别分为两组:对照组1(阴虚风动证)60例、试验组1(阴虚风动证)60例、对照组2(气虚血瘀证)60例、试验组2(气虚血瘀证)60例。对照组1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育阴通络汤治疗、试验组1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安魂益魄汤治疗;对照组2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补阳还五汤治疗、试验组2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安魂益魄汤治疗。对对照组和试验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形(NIHSS评分)、神(“魂强魄弱”证候积分)、心理状态(SAS、SDS评分)和相关安全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试验组与对照组患者性别、年龄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在受教育程度方面,高学历的人所占比例较大。在职业分布方面,“个体私营、机关干部、科教文卫”人数较多。2.疗效评价(1)NIHSS评分比较:治疗后,试验组较对照组NIHSS评分均降低明显,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心理状态:治疗后,试验组较对照组SDS、SAS评分均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魂强魄弱”证候积分:治疗后,试验组较对照组证候积分均降低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医五神学说指导下的的安魂益魄汤相比于传统中医辨治方法,在改善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患者形、神、心理状态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短时间应用安全可靠。

杜丽[4](2020)在《基于“毒-效-证”相关性的乌头用药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厘清川乌头与草乌头分化应用的时间节点及毒、效特点,搜集历代乌头方剂,构建方药数据库,对炮制、用量、用法、剂型、配伍药物、主治病证等进行数据挖掘,探讨乌头增效减毒的用药规律,以期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析法、比较研究法和归纳法梳理中医历代文献方药资料,探讨乌头的毒效特征及影响毒效的相关因素,考辨川、草乌分化应用的由来;运用数据挖掘技术,通过频数统计、聚类分析等方法,探讨乌头的增效减毒方法及其与主治病证相关的用药配伍规律。结果:1.川乌头与草乌头分化应用的时间节点至少在唐朝后期,已早于宋代本草记述而先于临床应用。2.川、草乌的毒效特点为疏利迅速、开通关腠,大辛大热、祛风逐寒,毒紧性烈、善起沉疴,引经报使、直达病所;影响乌头毒、效的相关因素,包括剂型、炮制、用法、用量、病证、配伍、体质等。3.通过合理配伍可增效减毒,常用方法有:配伍辛味之品以祛邪,诸辛并用,祛风湿邪,辛温同用,祛瘀止痛;配伍辛香之品以行气活血;配伍苦咸寒之品以疗痈疡;配伍息风止痉药以疏风;配伍温里之品以温脏祛寒;配伍有毒药物以毒攻毒。配伍甘味之品以缓毒;配伍益气补脾之品以扶正克毒;配伍酸敛药物以制辛烈;配伍滋阴之品以防伤阴;配伍寒凉药以制热毒。4.川乌最常配伍温里、祛风寒湿、补虚、息风止痉、祛痰、活血化瘀等药物,如肉桂、防风、当归、天麻、天南星、川芎等,主要治疗痹证、中风、痛症、疮疡病类、头痛等疾病,常见证候有寒痛证、虚寒证、风寒湿证、痰瘀互结证、寒凝气滞证等。草乌最常配伍祛风湿、祛痰、活血化瘀、息风止痉、补虚、温里等药物,如羌活、半夏、乳香、天麻、甘草、干姜等,主要治疗疮疡病类、痹证、痛症、骨伤科等疾病,常见证候有寒痛证、风寒湿证、热毒证、风寒冷毒证等。结论:1.乌头毒效一体,其祛风逐寒、温经止痛之效与辛烈温燥之毒,皆源于其味之辛、性之热。2.川乌、草乌二者的主要功效为祛风除湿,温经逐寒,通痹止痛,其主要中毒机制为倾损中和、泄人真元、燥热耗阴、损伤胎元,草乌的药力更强、毒性更大,川乌毒性稍缓、兼有温补之功。3.古代乌头多以炮制品入药。川乌、草乌多配伍辛、温,归肝经、脾经的药物。4.性味既是乌头毒、效之源,亦是影响毒效发挥的关键。合理调整乌头剂量,可控毒减毒,结合给药途径、剂型、主治病证、年龄、体质等因素,酌情施药,是保证乌头临床安全用药的有效方法。

李玉婕[5](2017)在《肥大细胞功能对脐疗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1.观察脐疗对寒凝血瘀型痛经模型大鼠扭体反应的影响,为脐疗的镇痛效应提供实验室依据。2.观察寒凝血瘀型痛经模型大鼠神阙穴区和子宫肥大细胞功能与脐疗镇痛效应的关系。3.观察脐疗对寒凝血瘀型痛经模型大鼠子宫肥大细胞受体TLR2及TLR4表达水平的影响,探索脐疗镇痛效应信号通路。方法:将90只成年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9组,对照组、模型组、药物贴脐组、隔药灸脐组、艾条灸脐组、色甘酸钠+模型组、色甘酸钠+药物贴脐组、色甘酸钠+隔药灸脐组、色甘酸钠+艾条灸脐组。除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均采用全身冷冻法结合苯甲酸雌二醇注射法构建寒凝血瘀型痛经模型,并于造模第6天股部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后,予相应的脐疗治疗,注射色甘酸钠组需于脐疗前神阙穴区皮下注射色甘酸钠20ul/次,脐疗每日1次,共治疗5日。第10日治疗结束后,给每组大鼠尾静脉注射缩宫素,然后观察各组大鼠扭体反应情况。采用改良甲苯胺蓝染色法进行大鼠穴区、子宫肥大细胞计数、并计算穴区、子宫肥大细胞脱颗粒率,观察脐疗对肥大细胞功能的影响。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法、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各组大鼠子宫TLR2、TLR4蛋白及TLR2mRNA、TLR4mRNA进行定量检测,观察脐疗对TLR2、TLR4受体与肥大细胞的相关性的影响。结果1.脐疗对寒凝血瘀型痛经大鼠寒凝血瘀状态及扭体反应的影响与模型组比较,脐疗组(药物贴脐组、隔药灸脐组、艾条灸脐组)可明显减轻寒凝血瘀状态。行为学方面,脐疗组可延长扭体潜伏期、减少扭体次数、降低扭体评分,隔药灸脐组优于药物贴脐组与艾条灸脐组(P<0.05);肥大细胞功能受抑制后,色甘酸钠+模型组扭体反应较模型组减弱(P<0.05),色甘酸钠+脐疗组(色甘酸钠+药物贴脐组、色甘酸钠+隔药灸脐组、色甘酸钠+艾条灸脐组)镇痛效应受到不同程度的削弱,扭体反应增强,尤其是色甘酸钠+隔药灸脐组(P<0.01)。2.脐疗对寒凝血瘀型痛经大鼠穴区、子宫组织肥大细胞功能的影响与对照组与模型组比较,脐疗组穴区肥大细胞计数增多、脱颗粒率增高(p<0.05)。脐疗组间穴区肥大细胞计数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方面,隔药灸脐组明显多于药物贴脐组与艾条灸脐组(P<0.01)。肥大细胞功能受抑制后,色甘酸钠+脐疗组穴区肥大细胞计数、脱颗粒率低于脐疗组(P<0.05)。与模型组比较,脐疗组子宫肥大细胞计数、肥大细胞脱颗粒率明显减少(P<0.01)。脐疗组间比较,隔药灸脐组子宫肥大细胞脱颗粒率低于药物贴脐组与艾条灸脐组(P<0.05)。注射色甘酸钠后,色甘酸钠+模型组子宫肥大细胞计数、脱颗粒率低于模型组(P<0.05),色甘酸钠+脐疗组子宫肥大细胞、脱颗粒率增加,尤其是色甘酸钠+隔药灸脐组与色甘酸钠+艾条灸脐组(P<0.05),但均不高于色甘酸钠+模型组。3.Western blot技术观察脐疗对寒凝血瘀型痛经大鼠子宫TLR2、TLR4蛋白表达量的影响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子宫TLR2、TLR4蛋白表达量明显增多(P<0.01);脐疗组TLR2、TLR4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高,但均低于模型组(P<0.01)。脐疗组间比较,药物贴脐组最多,其次为艾条灸脐组,隔药灸脐组最少(P<0.05)。注射色甘酸钠后,色甘酸钠+模型组TLR2、TLR4受体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1)。色甘酸钠+脐疗组TLR2受体蛋白表达量高于脐疗组(P<0.05),但不高于色甘酸钠+模型组,色甘酸钠+脐疗组间TLR2受体蛋白表达量比较无差异。色甘酸钠+隔药灸脐组、色甘酸钠+艾条灸脐组TLR4受体表达量增高,但不高于色甘酸钠+模型组。色甘酸钠+脐疗组间比较,色甘酸钠+隔药灸脐组TLR4受体表达量最低(P<0.05)。4.qRT-PCR技术观察脐疗对寒凝血瘀型痛经大鼠子宫TLR2mRNA、TLR4mRNA表达量的影响模型组与脐疗组TLR2mRNA、TLR4mRNA表达量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脐疗组TLR2mRNA、TLR4mRNA表达量低于模型组(P<0.01)。脐疗组间比较,隔药灸脐组与艾条灸脐组TLR2mRNA表达量低于药物贴脐组(P<0.01),隔药灸脐组TLR4mRNA表达量最低(P<0.05)。注射色甘酸钠后,色甘酸钠+模型组TLR2mRNA、TLR4mRNA表达量低于模型组(P<0.01)。色甘酸钠+脐疗组TLR2mRNA、TLR4mRNA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高,但不高于色甘酸钠+模型组。色甘酸钠+脐疗组间比较,色甘酸钠+隔药灸脐组与色甘酸钠+艾条灸脐组TLR2mRNA、TLR4mRNA表达量低于色甘酸钠+药物贴脐组(P<0.05),色甘酸钠+隔药灸脐组与色甘酸钠+艾条灸脐组TLR2mRNA、TLR4mRNA表达量无差异。结论1.脐疗可明显改善寒凝血瘀型痛经大鼠的寒凝血瘀状态、减轻扭体反应,具有显着的镇痛效应。2.神阙穴区肥大细胞在脐疗镇痛效应的产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穴区肥大细胞脱颗粒参与了脐疗镇痛效应的始动过程,而色甘酸钠则对脐疗信号的转导有抑制作用。3.脐疗通过降低子宫TLR2、TLR4受体表达量抑制其介导肥大细胞参与免疫应答,达到对痛经的镇痛效应,而色甘酸钠通过抑制穴区肥大细胞功能,使脐疗的镇痛效应减弱。4.隔药灸脐法在激活神阙穴区肥大细胞,缓解寒凝血瘀型痛经疼痛症状方面优于药物贴脐法、艾条灸脐法。

刘雯[6](2017)在《阿胶与不同动物来源皮胶的多元多息质量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2015年版《中国药典》阿胶的鉴定项和含量测定项检测方法进行优化,提高其实用性。运用多元多息分析方法对阿胶及其他动物皮胶进行检测,借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检测数据进行归纳分析,力求找到阿胶与其他动物皮胶的差异,为阿胶的真伪鉴别提供新的思路。方法:应用2015年版《中国药典》阿胶的鉴定项和含量测定项检测方法对收集到的不同厂家阿胶以及不同动物皮胶样品进行检测,验证药典方法,寻找应用中的不足,开展优化研究。分别应用UV、HPLC、ICP-MS、离子交换色谱等方法对阿胶及不同动物皮胶进行检测,利用检测数据建立多元统计分析模型,对其进行区分。结果:1.对2015年版《中国药典》阿胶的鉴定项进行了优化,增加了牛皮胶特征多肽和猪皮胶特征多肽的检测,能够有效鉴别出掺牛皮胶和猪皮胶的阿胶伪品;建议以模糊校正因子为指标制定阿胶特征多肽的含量范围,大约在0.8~1.4之间,为掺伪阿胶的鉴定提供了新的思路。2.对2015年版《中国药典》阿胶的含量测定项进行了优化,更改了流动相与进样体积;采用一测多评的方法,以甘氨酸为参照控制L-羟脯氨酸、丙氨酸、L一脯氨酸3种氨基酸的含量,实现利用甘氨酸一种对照品同时测定样品中4种氨基酸的含量。3.将13个不同动物皮胶样品的紫外吸收光谱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4种动物皮胶聚为两大类,猪皮胶聚为一类,其他动物皮胶聚为一类。4.应用考马斯亮蓝染色法对18批阿胶、伪品阿胶及不同动物皮胶样品进行了蛋白质含量测定,结果阿胶、牛皮胶、马皮胶蛋白质含量结果比较相近,猪皮胶的含量稍低。2批网购伪品阿胶与1批假福胶蛋白质含量与正品相近,无显着差异。5.测定了25批不同动物皮胶17种氨基酸的含量。建立了不同厂家17种AA含量的PLS-DA模型,能够有效的区分福牌阿胶和东阿阿胶;建立了不同动物皮胶17种氨基酸含量的OPLS-DA模型,能够有效区分阿胶、牛皮胶、马皮胶、猪皮胶4种动物皮胶,并且由OPLS-DA散点图得出结论L-脯氨酸、苯丙氨酸、甘氨酸、丙氨酸在4种动物皮胶中的含量差异较大,是4种动物皮胶的差异性成分。6.测定了3个厂家17批阿胶4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总结了游离氨基酸的含量范围;建立了不同厂家4种游离氨基酸含量的PLS-DA模型,能够有效的区分福牌阿胶、东阿阿胶和宏济堂阿胶。7.不同动物皮胶以及不同厂家阿胶样品Cl-,SO42-,NO3-,PO43-4种阴离子含量有差异,其中,猪皮胶含有PO43-,而其他动物皮胶未检出;华鹏阿胶中只检出Cl-,SO42-,两种阴离子,其他动物皮胶及其他品牌阿胶中均检出Cl-,SO42-,NO3-三种阴离子;猪皮胶中Cl-含量较高;宏济堂阿胶SO42-含量最高,其他品牌阿胶及其他动物皮胶均是Cl-含量最高。8.建立了 4种不同动物皮胶样品的17种微量元素含量的PLS-DA模型,能够有效的区分不同动物皮胶,并且由OPLS-DA的S-Plot图得出结论Na、K、Ca、Mg4种元素在不同动物皮胶中的含量差异较大,是4种动物皮胶的差异性元素。结论:优化后的药典方法重复性好,可操作性强,更适于阿胶中4种氨基酸的含量测定及掺假阿胶的鉴定;不同厂家阿胶及不同动物皮胶在紫外光谱、蛋白质含量、AA含量、游离AA含量、微量元素含量及阴离子含量上有差异。紫外光谱法可以有效区分猪皮胶和其他动物皮胶;17种AA含量的PLS-DA模型,能够有效的区分福牌阿胶和东阿阿胶;17种氨基酸含量的OPLS-DA模型,能够有效区分阿胶、牛皮胶、马皮胶、猪皮胶4种动物皮胶;4种游离氨基酸含量的PLS-DA模型,能够有效的区分福牌阿胶、东阿阿胶和宏济堂阿胶;17种微量元素含量的PLS-DA模型,能够有效的区分阿胶、牛皮胶、马皮胶、猪皮胶4种动物皮胶。通过本文的研究,对阿胶的药典方法进行了优化,并采用模式识别的方法实现了对不同厂家、不同动物皮胶的识别,为阿胶的质量评价及鉴定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宫颖[7](2017)在《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VSD术后中药与高压氧联合治疗与常规治疗对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骨筋膜室综合征是肢体创伤后发生在四肢特定的筋膜间隙内的进行性改变,其主要特点为血循环障碍进行性加重,随之出现神经肌肉的严重缺血的症状,甚至组织坏死,最多见于前臂掌侧和小腿。骨筋膜室综合征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尤为重要,因为神经肌肉组织缺血缺氧达到一定时间后随即会出现不可逆的坏死及损害。不仅严重影响了肢体功能,甚至可以导致截肢,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一旦确诊需立即切开减压。1994年,VSD负压封闭引流技术被引入后,在外科领域中,这一技术被广泛应用。VSD负压引流术的优势:骨筋膜室综合征减张术后的切口可以有效处理,避免传统减压术后频繁换药,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但是单纯VSD负压引流术仍然存在改善患肢缺血情况相对缓慢、发生并发症的风险大、病程长、住院天数多、患者经济负担重等问题。目的:本研究主要对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VSD术后通过中药与高压氧联合治疗的方法与常规治疗进行对比,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的疗效,指导临床工作。方法:通过对符合标准的研究对象分组,分为A常规组、B常规+中药治疗组、C常规+高压氧治疗组、D常规+中药+高压氧联合治疗组。A常规组:给予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VSD术后消肿、预防静脉血栓、定期换药以预防切口感染等常规治疗;B常规+中药组:给予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口服中药(身痛逐瘀汤)辅助治疗;C常规+高压氧组:给予常规治疗基础上行高压氧(HBO)辅助治疗;D常规+中药+高压氧联合治疗组:给予常规治疗基础上行中药内服与高压氧HBO联合治疗。运用spss19.0分组对比,对常规组、常规+中药组、常规+高压氧组、常规+中药+高压氧联合治疗组的各项数据进行分析,对各组患者的改善循环情况、血栓发生率、切口感染率、Ⅱ期伤口植皮率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A常规组患者的改善循环效果总有效率80%,发生血栓率3.2%,肉芽组织良好无感染52%,可行Ⅱ期伤口植皮术48%;B常规+中药组患者的改善循环效果总有效率88%,发生血栓的几率1.6%,肉芽组织良好无感染64%,可行Ⅱ期伤口植皮术36%;C常规+高压氧组患者的改善循环效果总有效率88%,发生血栓率2.4%,肉芽组织良好无感染72%,可行Ⅱ期伤口植皮术28%;D常规+中药+高压氧联合治疗组患者的改善循环效果总有效率92%,发生血栓率0.8%,肉芽组织良好无感染80%,可行Ⅱ期伤口植术20%。D常规+中药+高压氧联合治疗组各方面均明显优于A对照组、B常规+中药组、C常规+高压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1.使用中药辅助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VSD术后治疗可以改善血液循环、降低静脉血栓发生率、促进组织修复减少切口感染。2.使用高压氧辅助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VSD术后治疗有利于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切口愈合、降低切口感染率。3.骨筋膜室综合征VSD术后患者使用中药与高压氧联合治疗具有消除患肢肿胀、改善血液循环;降低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促进创面修复、减少切口感染的优点。

彭炜[8](2016)在《富硒平菇中硒蛋白的提取及特膳食品的开发》文中认为从十九世纪硒元素被发现以来,已被许多学者已证明硒在自然界机体作为生长发育过程中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必需微量元素。由于无机硒对人体毒性较大且难以吸收,以平菇作为富硒的中间载体,通过生物转化法栽种富硒平菇是一种天然有机硒食品。经研究报道,硒在生理机体中,通常以硒代半胱氨酸的形式渗入形成蛋白质,通过硒酶的的形式来发挥其生物学作用,因此如何在食品产业中充分利用富硒平菇中硒蛋白这一植物蛋白资源值得深入探究。目前对蛋白提取工艺大都采用碱法,具有提取效率高、工艺操作简便等优点,但由于碱液对所提蛋白能造成一定的营养价值流失,破坏蛋白架构,其蛋白的商用价值并不是很高。酶法提取蛋白条反应件较为温和,提升了多提蛋白的营养价值,但同时由于其工艺技术尚不成熟,成本过高,并未在生产工业中大规模应用。因此如何提高富硒平菇中硒蛋白的提取率,对硒蛋白的开发利用与拓宽富硒食品产业链具有现实意义。本论文以富硒平菇为原料,主要采用超声波辅助碱法与双酶法提取硒蛋白,优化筛选出两种方法的最适工艺条件,并建立对所提硒蛋白中硒含量的检测方法;同时对比分析两种方法所提硒蛋白的功能性质、理化性质、营养价值与热变性温度。最后,利用硒蛋白作为硒补充剂与牛肉干相结合,制作出一种新型特膳食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采用超声波辅助碱法提取硒蛋白。本试验首先根据单因素实验确定超声时间50 min、超声功率160 W为最适超声条件。然后以不同的提取温度、提取时间、碱液浓度、料液比为单因素并做正交试验,结果中方差分析显示:对于其工艺影响显着(P<0.05)的因素为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及碱液浓度,最终确定超声波辅助碱法最适工艺条件为:提取时间6.5 h,碱液浓度0.090 mol/L,料液比1:25,提取温度55℃,在此条件下蛋白得率为41.13%。采用双酶法提取硒蛋白。首先筛选出最适糖酶与最适蛋白酶分别为纤维酶和碱性蛋白酶,然后以不同的提取时间、提取温度、pH值、加酶量及料液比为单因素进行试验,确定单一糖酶法提取硒蛋白的最佳工艺参数,在加酶量2%,料液比1:25,pH 5,提取时间2 h,提取温度55℃条件下,进行重复试验,提取率达到了13.72±064%;通过单一蛋白酶法对富硒平菇中硒蛋白进行提取试验,并进行正交试验,方差分析结果显示,对其工艺影响极显着(P<0.01)的因素为pH、料液比、提取温度,最终确定单一蛋白酶法最适提取工艺条件为:pH 9.0,加酶量1.5%,提取时间4 h,料液比1:15,提取温度55℃。在此条件下蛋白得率为45.36%。通过上述试验结果得到两种单一酶法的最适工艺条件,采用双酶法对富硒平菇中硒蛋白进行提取,蛋白得率达到了51.65%,较之超声波辅助碱法提高了10.5%。并通过3,3-氨基联苯胺(DAB)比色法对所提硒蛋白中硒含量的检测,有机硒含量为100.94 ug/g。对比分析超声波辅助碱法与双酶法所提硒蛋白的热变性温度、营养价值与功能性质。结果表明:碱法提取的硒蛋白热变性温度为63.26℃,酶法提取的硒蛋白热变性温度为64.73℃;酶提蛋白的营养价值要较高于碱提蛋白,两者的氨基酸比值系数分(SRC)分别为52.1与55.1;酶提蛋白的溶解度、乳化性、起泡性、起泡稳定性及持水性要优于碱提蛋白,而乳化稳定性却低于碱提蛋白。将硒蛋白作为硒补充剂与牛肉干结合制作新型特膳食品。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优化富硒牛肉干的最佳配方为:以100 g原料牛肉计,硒蛋白添加量28 g、腌制时间24 h、烘烤温度75℃、烘烤时间4 h。在此工艺条件下制得的富硒牛肉干风味品质优良,不仅具有普通市售牛肉干营养成分,且硒含量较高,更符合人体营养所需。

潘荣华[9](2010)在《中国近代报刊传播西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近代大规模的西医东渐发端于19世纪初,传教士具有首创之功。传教士传播西医的初始目标是引领中国人皈依基督福音,但是其结果却造成另一种历史图景:大批传教医生掀起“福音婢女”的神秘面纱,开始把医院作为撒播西医仁爱精神的初始阵地。此后,大批传教士在中国创办西医学校、成立西医社团、译述西医书籍和创办西医报刊,这些现代性传播工具在将西医传播到中国的同时,也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传承方式注入崭新的现代性因素,特别是报刊这种新型传播工具的采用,以其特有的魅力和价值打破普通人际传播的局限,不仅揭开中国近代报刊史的序幕,将大众传播工具和传播模式引入中国,标志着中国传统信息传播方式的颠覆,而且大大提高西医传播的效果。如果说传教士拉开报刊传播西医的序幕,那么,晚清时期,早期的本土西医群体和留日医学生群体创办的启蒙报刊,则打破外国人操控西医传播权的局面,开创国人主动接受和自觉传播西医的历史新篇章。当然,从其规模和影响上看,自办启蒙报刊尚不足以与传教士报刊相抗衡,但客观上加速了西医传播的本土化进程,对启迪民族精神、谋求救国良策、祛除教会医学的毒魅,起到不可低估的积极意义。特别是陈垣,在学生时代就将个人前途和民族安危紧密联系在一起,积极支持收回医学教育权的运动,善于利用报刊的强大宣传和教育功能,开辟一条独特的医学救国之路,他以“着述医”自称,以卫生报刊为阵地,以医学救国为主线,努力宣传救国、保民、强种思想,使救国思想在更大范围内得到彰显和传播。从历史传承和空间扩散上看,民国时期西医传播事业较之晚清时期有空前发展,这不仅表现为西医报刊总量飞速增长,也表现在西医传播事业的历史进程上。虽然民国时期战乱频仍,社会动荡,使得西医传播进程呈现出阶段性顿挫和地域性差异,但是始终弦歌不绝,艰难发展。特别是八年抗战和解放战争时期,报刊总量超过前期任何一个阶段,传播中心也历经数次变迁,先是以上海为全国性中心向周围扩散,抗战时期又移至中西部中心城市和革命根据地,最终形成一个多中心多向性扩散网络,传播环境的改善和良性生态的形成,进一步增强报刊传播西医的能力。革命根据地地处偏僻落后的农村,生活环境艰苦,文化教育卫生条件落后,疫病严重威胁军民健康。但是革命根据地克服各种困难,因陋就简,广泛利用各种党报党刊和专业报刊,结合其它形式,开展卓有成效的卫生宣教运动。虽然根据地卫生报刊种类少,生存难,但是却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在广大军民的艰苦努力下,胜利完成各个时期的历史使命,把根据地建设成中国卫生宣教事业的先进地区,为各个时期中国农村的卫生建设积累了经验,也为解放后全国卫生工作的推进奠定了基础。革命根据地卫生宣教事业有很多值得总结的宝贵经验。从传播主体上看,医校报刊、团体报刊、官办报刊、专科报刊和报纸副刊的纷纷出现,表明多主体传播格局已经形成,组织传播最终成为报刊传播西医的主要形式。首先,医校报刊是教育传播的重要媒介和师生学术活动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播和弘扬医学救国精神和职业理念的重要平台。其次,社团与报刊共生是当时中国医界的一道风景线。西医群体、西医社团和西医报刊相辅相成,构成医学发展的内部支撑体系,特别是专科报刊,为西医理论体系的本土化和现代医学体制在中国的建立作了充分的准备。再次,以通俗、简明为特征的报纸副刊纷纷问世,标志着西医传播已经开始由精英阶层向普通大众进行科学教化的等级传播模式。此外,作为政府喉舌的官办报刊,在舆论导向、采编质量等方面都处于优势和主导地位,对西医传播事业有重要的示范和指导作用。多元传播格局下西医传播事业的繁荣,给中国近代医学的发展带来什么?文章分别以医校报刊、学术期刊、医团报刊为中心,对西医传播的效果作一宏观考察。首先,民国时期,政府多次颁布法令,收回教育主权,推行学制改革,自办医学院校逐渐取代教会医学校,成为当时规模最大的西医传播组织,为西医共同体的形成与发展准备大批后备人才。其次,西医的不断传入预示着西医传播已经从信息接收转变到体制构建上来——理论体系的本土化和实践模式的本土化。学术社团和学术报刊的问世为西医体制在中国的移植与再造提供组织保障和制度基础,促进学术研究向专深方向发展,也促成西医共同体的壮大。再次,西医共同体不仅是现代医学知识的生产者和传播者,而且成为现代公共卫生事业的倡导者和实践者。政府施为、社会参与、服务大众是公共卫生的基本特点。公共卫生制度的建构过程实质上是医学的国家化、社会化和大众化过程。事实上,西医共同体在借鉴国外先进的卫生制度时,非常注意公共卫生的国家化、社会化和大众化推进,从而指明未来医疗卫生事业的重点问题和发展方向。

李浩[10](2009)在《降压胶囊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疗效评价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评价中药降压胶囊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EISH)的疗效与作用机制。同时,探讨病证结合治疗模式的临床效应与作用途径。方法(1)检索古代相关文献、近十年来老年高血压及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文献资料,整理分析西医、中医及中西医结合领域对老年高血压及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研究现状。(2)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的研究设计方法,将符合纳入病例标准的270例EISH患者分为三组,即中药降压胶囊组(简称中药组),降压胶囊联合尼莫地平组(简称联合组)和西药尼莫地平组(简称西药组)各90例。共241例患者完成试验,29例脱落,脱落率为10.7%,其中中药组脱落10人,联合组脱落14人,西药组脱落5人。试验疗程为4周,分析评价各组对患者临床症状、降低血压及改善生活质量的作用;观察各组治疗前后尿免疫球蛋白(IgG)、尿微量白蛋白(mALB)、β2微球蛋白(β2-MG)、转铁蛋白(TRF)和尿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G)五项联检指标的变化情况,分析各组对早期肾损害的防治作用。观察各组治疗前后血清一氧化氮(NO),血浆内皮素-1(ET-1)、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以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含量变化,探讨药物治疗作用的可能机制与途径。(3)以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模型为研究对象,将SHR66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11只):模型组(给予等量纯净水)、降压胶囊小剂量组(2g生药/kg,简称中药小剂量组)、降压胶囊大剂量(4g生药/kg,简称中药大剂量组)组、降压胶囊小剂量(2g生药/kg)+尼莫地平(5mg/kg)组(简称联合小剂量组)、降压胶囊大剂量(4g生药/kg)+尼莫地平(5mg/kg)组(简称联合大剂量组)、尼莫地平(5mg/kg)组(简称西药常量组)。连续灌胃8周。观察血压、左室重量指数(LVMI)、内皮素-1(ET-1)、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心肌血管紧张素1型(AT1)受体蛋白及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1)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属老年高血压的一个常见类型,具有随年龄增长收缩压逐渐升高、波动不稳、易发生心血管事件并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特点。中医药对老年高血压有较好的降压作用,尤其在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等方面有突出优势,但中西医结合的治疗模式,能明显取得优势互补临床效应。目前尚缺乏大样本符合循证医学原则治疗EISH的中医或中西医结合研究证据。(2)降压胶囊治疗后能明显降低EISH收缩压,联合尼莫地平治疗有明显协同降压效应(P<0.05),且联合用药降低收缩压作用明显优于单纯中药或单纯的西药治疗(P<0.05)。降压胶囊对阴虚阳证候患者的降压效应明显优于非阴虚阳亢证候患者(P<0.05):中西联合用药对阴虚阳亢证候患者的降压作用,又明显优于单纯中药或西药两组阴虚阳亢证候患者(P<0.05)。降压胶囊及其联合尼莫地平两组对EISH患者24h收缩压及白天收缩压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而联合用药对患者夜间收缩压也有明显降低(P<0.05),同时,对白天收缩压的降低作用既明显优于单纯中药和单纯的西药组(P<0.05)。降压胶囊及其联合尼莫地平两组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值(P<0.05),且对阴虚阳亢证候患者的症状积分改善也均优于西药尼莫地平组。降压胶囊治疗后能改善EISH患者SF-36生活质量量表七个维度的积分值(P<0.05),且对其中的五个维度积分值的改善优于尼莫地平(P<0.05),但其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对八个维度的积分均能明显改善(P<0.05),并且均优于尼莫地平(P<0.05)。降压胶囊及其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后均能明显降低患者尿微量白蛋白及β2微球蛋白的水平(P<0.05);联合用药后降低患者尿微量白蛋白作用又明显优于单纯中药或西药组。降压胶囊及其联合尼地平两组均能改善EISH患者血浆(清)NO、ET-1、TXB2、6-Keto-PGF1α、hs-CRP水平,均优于治疗前(P<0.05,P<0.01);联合治疗降低血浆TXB2水平作用又优于单纯中药或单纯西药组(P<0.05)。(3)降压胶囊及其联合尼莫地平治疗8周后,均能明显降低SHR模型收缩期血压值(P<0.05,P<0.01),而治疗4周后,仅降压胶囊大剂量联合尼莫地平有明显的降压效应(P<0.05)。降压胶囊(大剂量组)及其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后,能明显降低SHR左室重量及其左室重量指数(P<0.05);同时,能明显降低SHR血浆ET、AngⅡ水平,且升高SHR血浆CGRP水平(P<0.05),尤其降低ET及升高CGRP水平作用均优于西药尼莫地平(P<0.05)。降压胶囊及其联合尼莫地平各剂量组均能够使SHR心肌AT1受体蛋白及mRNA表达显着降低(P<0.05,P<0.01);但降压胶囊联合尼莫地平治疗后,这种表达的降低更为显着,既优于单纯中药组又优于单纯西药组(P<0.05,P<0.01)。结论降压胶囊对EISH有较好的临床疗效,改善细胞内皮功能、抗炎及降低心肌AT1受体蛋白及mRNA表达等可能是其部分作用机制。降压胶囊联合尼莫地平的病证结合治疗模式,对EISH的治疗有明显的协同效应,值得推广应用。

二、《兰州医学院学报》2001年第27卷总目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兰州医学院学报》2001年第27卷总目次(论文提纲范文)

(1)正史目录医籍着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章 《汉书·艺文志·方技略》
    第一节 编撰
    第二节 体例
    第三节 内容
        一、细类分析
        二、种卷计数与略序
        三、相关问题论述
        四、种卷分布
第二章 《隋书·经籍三子·医方》
    第一节 编撰
        一、四部分类的出现与定型
        二、七分法的复古与成熟
        三、七分与四部共荣
        四、七分与四部融合
        五、关于撰者
    第二节 体例
    第三节 内容
        一、分集甲乙丙
        二、细类分析
        三、医方、道经、佛经的种卷计数与序文
        四、相关问题论述
        五、种卷分布
第三章 《旧唐书·经籍志·丙部子录》之经脉类与医术类
    第一节 编撰
        一、盛唐开元官修目录《群书四录》《古今书录》
        二、中、晚唐时期的官修目录编修活动
        三、《旧唐志》的编撰
    第二节 体例
    第三节 内容
        一、细类分析
        二、经脉类、医术类种卷计数
        三、相关问题论述
        四、种卷分布
第四章 《新唐书·艺文志·丙部子录》之明堂经脉类与医术类
    第一节 编撰
        一、《新唐志》的撰修背景
        二、《新唐志》的史料来源
        三、《新唐志》的补史艺文志目录性质
    第二节 体例
    第三节 内容
        一、细类分析
        二、明堂经脉类、医术类种卷计数
        三、种卷分布
第五章 《宋史·艺文志·子类·医书类》
    第一节 编撰
        一、《宋史》的撰修背景
        二、《宋志》的史料来源
        三、《宋志》的补史艺文志目录性质
    第二节 体例
    第三节 内容
        一、细类分析
        二、《宋志·医书》种卷计数
        三、相关问题论述
        四、种卷分布
第六章 《明史·艺文志·子类·艺术类·医术》
    第一节 编撰
        一、《明史》的撰修经过
        二、明代内府藏书与编目
        三、《明志》的史料来源
    第二节 体例
    第三节 内容
        一、细类分析
        二、《明志·医书》种卷计数
        三、种卷分布
第七章 《清史稿·艺文志·子部·医家类》
    第一节 编撰
        一、《清志稿》的撰修经过
        二、清代内府藏书与编目
        三、《清志稿》的史料来源
        四、《清志稿》后的相关目录撰修活动
    第二节 体例
    第三节 内容
        一、细类分析
        二、《清志稿·医家》种卷计数
        三、相关问题论述
        四、种卷分布
第八章 正史目录医籍着录流变
    第一节 汉至隋时期: 六略之一,医分为四
        一、《七略》至《汉志》时期(西汉至东汉,[公元前33至前7间—公元75至106间])
        二、七分与四部共荣时期(三国至隋,[235-597])
    第二节 唐至元时期: 子部医方,从方至科
        一、《隋志》至两唐书时期(唐至宋初[629-1060])
        二、宋国史志至《宋志》时期(宋元)(1016-1345)
    第三节 明至今时期: 一代医着,类属森然
        一、《明志》至《清志稿》时期(明至20世纪80年代末)(1441-1989)
        二、王绍曾《清志稿拾遗》至《清志》时期(20世纪90年代至今)(1992至今)
    第四节 正史医籍目录类系流变
第九章 正史目录医籍着录利弊
    第一节 正史目录医籍着录特点
        一、正史医籍目录的各本特征
        二、正史医籍目录的一般特点
    第二节 正史目录医籍着录得失
        一、正史目录的共性利弊
        二、正史医籍目录的价值与缺陷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正史目录医籍着录史料长编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2)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二、相关学术史回顾
    三、研究对象及理论方法
第一章 传统医疗与乡村社会
    第一节 中国传统医疗场域诸题
    第二节 山西医疗场域的近代因素
    第三节 卫生防疫与近代山西医疗
第二章 革命深进与医疗型变
    第一节 空间融入:医政机构直接驻地乡村
    第二节 资源登册:在地资源的调鉴与整合
    第三节 关注苦痛:疾疫、伤亡与情感政治
第三章 集体生产与集体保健
    第一节 农业合作化的整体形势
    第二节 全国首家联合保健站成立
    第三节 集体医疗体系的全面构建
第四章 医疗系统的全面改造
    第一节 医学技艺的习得
    第二节 行医方式的改变
    第三节 医药空间的改塑
第五章 医学转型与政治建构
    第一节 结合与冲突:中西医学
    第二节 “祖国医学”的历史意涵
    第三节 “新医学”与后殖民抵抗
第六章 医疗卫生与国家想象
    第一节 卫生动员的策略与机制
    第二节 米山医疗的典型化之路
    第三节 新中国典型治理的机制特征
第七章 透过医疗场域看乡村社会
    第一节 医疗场变的多面效应
    第二节 场域更变与合作医疗的终结
    第三节 乡村社会的适应与变迁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基于中医五神学说运用安魂益魄汤治疗魂强魄弱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一、预试验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对象
        (三) 研究方法
        (四) 研究结果
        (五) 研究结论
    二、正式试验
        (一) 样本量的估算
        (二) 研究对象
        (三) 诊断标准
        (四) 研究方法
        (五) 研究结果
讨论
    一、试验结果分析
        (一) 一般资料分析
        (二) 疗效评价指标分析
        (三) 临床疗效比较
    二、传统中医辨治缺血性中风恢复期概况
    三、传统中医对于缺血性中风的认识存在局限性
    四、中医五神辨治缺血性中风的必要性
        (一) 前期研究基础
        (二) 中医五神学说简述
        (三) 基于中医五神学说辨治缺血性中风的意义
    五、魂强魄弱缺血性中风的辨治
        (一) 缺血性中风中医魂、魄紊乱的病因
        (二) 基于“疾病过程论”的缺血性中风中医魂、魄紊乱病机演变
        (三) 缺血性中风魂强魄弱型的治则治法及方药分析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五神“魂”、“魄”研究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4)基于“毒-效-证”相关性的乌头用药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乌头相关文献研究
    一、乌头名称衍变及川乌、草乌分化考辨
    二、乌头产地及基原考证
        (一) 产地考证
        (二) 基原考证
    三、乌头之毒
        (一) 毒性源流
        (二) 中毒机制
        (三) 中毒表现
        (四) 中毒解救
        (五) 使用禁忌
        (六) 配伍禁忌
        (七) 炮制减毒
        (八) 配伍减毒
    四、乌头性效
        (一) 性味归经
        (二) 功效主治
        (三) 性效特点
    五、影响乌头毒、效的相关因素
        (一) 药材品质
        (二) 用量
        (三) 用法
        (四) 剂型
        (五) 配伍
        (六) 煎煮时间
        (七) 病证
第二部分 乌头减毒增效用药规律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一) 数据库选择标准
        (二) 乌头方信息数据库构建
    三、研究方法
        (一) 数据挖掘技术
        (二) 数据标准化处理
        (三) 统计学方法
    四、研究结果
        (一) 历代含乌头方剂基本情况分析
        (二) 给药途径分析
        (三) 炮制分析
        (四) 剂型分析
        (五) 其它毒效相关因素分析
        (六) 量效关系研究
        (七) 乌头方配伍规律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一、乌头毒效的辩证关系
        (一) 毒效一体
        (二) 毒效两面性
    二、影响乌头毒效的相关因素分析
        (一) 炮制
        (二) 剂型
        (三) 单复方及是否含酒
        (四) 用量
        (五) 给药途径
        (六) 配伍方法
    三、乌头主治病证用药规律分析
        (一) 痹证
        (二) 痛症
        (三) 寒痛证
        (四) 风寒湿证
        (五) 中风病
        (六) 疮疡病类
        (七) 虚寒证
        (八) 热毒证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5)肥大细胞功能对脐疗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肥大细胞功能与脐疗对原发性痛经镇痛效应相关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脐疗对大鼠寒凝血瘀状态的影响
        2.2 脐疗对大鼠扭体反应的影响
        2.3 色甘酸钠对脐疗镇痛效应的影响
        2.4 脐疗对穴区、子宫组织肥大细胞数目、脱颗粒率的影响
        2.5 色甘酸钠对各组穴区、子宫肥大细胞功能的影响
        2.6 不同组别大鼠穴区、子宫组织肥大细胞附图
    3 小结
第二部分 肥大细胞受体TLR2、TLR4在脐疗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作用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2 实验结果
        2.1 脐疗对大鼠子宫TLR2、TLR4蛋白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2.2 色甘酸钠对子宫TLR2、TLR4蛋白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2.3 脐疗对子宫TLR2mRNA、TLR4mRNA表达水平的影响
        2.4 色甘酸钠对子宫TLR2mRNA、TLR4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
    3 小结
讨论
    1 中医学对原发性痛经的认识
    2 脐疗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中医理论依据
    3 寒凝血瘀型痛经动物模型备制
    4 原发性痛经与肥大细胞的关系
    5 肥大细胞的穴位特异性
    6 色甘酸钠对肥大细胞功能的影响
    7 TLR2、TLR4受体与肥大细胞的关系
    8 实验结果及分析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6)阿胶与不同动物来源皮胶的多元多息质量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第一章 阿胶来源和历史沿革
    第二章 《中国药典》阿胶药材标准的历史沿革
    第三章 阿胶质量评价现代研究进展
        1 氨基酸
        2 微量元素
        3 蛋白质/多肽
        3.1 等电聚焦电泳法(IFE)
        3.2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鉴别(PAGE)
        3.3 凝胶色谱法
        3.4 质谱法
        4 挥发性成分
        5 水溶性成分
        6 DNA
第二部分 实验内容
    第一章 阿胶药材的常规检测
        第一节 性状鉴别
        1 实验样品
        2 性状观察结果
        3 小结
        第二节 水分测定
        1 仪器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第三节 水不溶物测定
        1 仪器
        2 实验方法
        3 结果
        4 小结
        第四节 HPLC-MS鉴别
        1 仪器与试药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2.2 液质条件
        2.3 实验结果
        3 小结
    第二章 2015年版《中国药典》阿胶检测方法的商榷与优化
        第一节 氨基酸含量测定项的商榷与优化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色谱条件
        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4 线性关系考察
        2.5 精密度试验
        2.6 重复性试验
        2.7 稳定性试验
        2.8 加样回收率试验
        2.9 校正因子的计算
        2.10 校正因子的重现性考察
        3 小结
        第二节 HPLC-MS鉴定项的优化
        1 仪器与试药
        2 实验方法与结果
        2.1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2.2 液质条件
        2.3 实验结果
        3 小结
    第三章 阿胶药材的质量评价研究
        第一节 阿胶与不同动物皮胶样品的蛋白质含量分析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考马斯亮蓝G250溶液的配制
        2.2 蛋白质标准溶液的配制
        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4 线性关系考察
        2.5 精密度试验
        2.6 重复性实验
        2.7 稳定性实验
        2.8 样品测定
        3 小结
        第二节 阿胶与不同动物皮胶样品的紫外光谱分析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2.2 光谱条件
        2.3 精密度实验
        2.4 稳定性实验
        2.5 结果
        2.6 统计分析
        3 小结
        第三节 阿胶与不同动物皮胶样品的19种氨基酸含量分析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方法学考察
        2.2 样品测定
        2.3 统计分析
        2.4 小结
        第四节 阿胶中4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测定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峰定位实验
        2.2 方法学考察
        2.3 样品测定
        2.4 多变量统计分析
        3 小结
        第五节 不同动物皮胶中4种阴离子含量分析
        1 仪器与试药
        1.1 仪器
        1.2 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方法学考察
        2.2 样品测定
        3 小结
        第六节 不同动物皮胶的ICP-MS微量元素分析
        1 仪器与试药
        2 方法与结果
        2.1 供试品溶液的配制
        2.2 标准溶液的配制
        2.3 仪器参数
        2.4 标准曲线的绘制
        2.5 样品测定及结果
        3 多变量统计分析
        4 小结
结语
    1 药典方法的优化
    2 阿胶及不同动物皮胶蛋白质含量分析
    3 阿胶及不同动物皮胶紫外光谱分析
    4 阿胶及不同动物皮胶19种AA含量分析
    5 阿胶中4种游离氨基酸的含量分析
    6 离子交换法测定阿胶及不同动物皮胶中4种阴离子含量
    7 阿胶及不同动物皮胶的ICP-MS微量元素测定
    8 创新点
    9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查新报告
发表论文

(7)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VSD术后中药与高压氧联合治疗与常规治疗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2 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2 纳入标准
    2.3 排除标准
    2.4 治疗方法
    2.5 观察方法
    2.6 统计学处理
3 结果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8)富硒平菇中硒蛋白的提取及特膳食品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硒元素与健康
        1.1.1 自然界中的硒元素
        1.1.2 人体硒的需求量
        1.1.3 硒对人体的保健作用
        1.1.4 硒的补充剂与富硒食品的研究现状
    1.2 富硒平菇的发展状况
        1.2.1 富硒平菇的简介及开发
        1.2.2 富硒平菇的栽种
    1.3 硒蛋白的提取及硒的检测技术
        1.3.1 硒蛋白的种类
        1.3.2 硒蛋白提取方法的概述
        1.3.3 硒含量测定技术的研究进展
    1.4 硒蛋白的营养价值与功能特性评价
        (1)硒蛋白营养价值的评价
        (2)硒蛋白功能特性的评价
    1.5 特膳食品的发展现状及开发利用
        1.5.1 特膳食品的简介
        1.5.2 富硒特膳食品开发的意义
    1.6 立题的目的及意义
    1.7 课题主要的研究内容
第二章 超声波辅助碱法及双酶法提取富硒平菇中硒蛋白及硒含量检测的研究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1.1 试验原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主要设备与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富硒平菇基础成分测定方法
        2.2.2 硒蛋白中蛋白含量测定方法
        2.2.3 硒蛋白提取得率的计算公式
        2.2.4 富硒平菇中硒蛋白的提取工艺
        2.2.4.1 富硒平菇粉的制备
        2.2.4.2 碱法
        2.2.4.3 双酶法
        2.2.5 硒蛋白的粗沉淀
        2.2.6 硒蛋白中硒含量的检测
        2.2.6.1 3,3-二氨基联苯胺(DAB)比色法的测定原理
        2.2.6.2 3,3-二氨基联苯胺(DAB)比色法的测定条件筛选
        2.2.6.3 硒标准曲线的绘制
        2.2.6.4 样品硒含量的检测
        2.2.6.5 稳定性实验
    2.3 数据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富硒平菇基础成分的分析
        2.4.2 牛血清蛋白标准曲线的绘制
        2.4.3 超声波辅助碱法对富硒平菇中硒蛋白提取工艺的研究
        2.4.3.1 超声波辅助碱法提取硒蛋白的单因素分析
        2.4.3.2 超声波辅助碱法提取硒蛋白工艺条件的正交优化
        2.4.4 双酶法对富硒平菇中硒蛋白提取工艺的研究
        2.4.4.1 单一糖酶法对硒蛋白提取的单因素分析
        2.4.4.2 单一蛋白酶法对硒蛋白提取的单因素分析
        2.4.4.3 单一蛋白酶法提取硒蛋白工艺条件的正交优化
        2.4.4.4 双酶法
        2.4.5 硒蛋白等电点最适PH确定
        2.4.6 硒蛋白中硒含量检测技术的研究
        2.4.6.1 3,3-二氨基联苯胺(DAB)比色法条件筛选的分析
        2.4.6.2 硒标准曲线的绘制
        2.4.6.3 样品的测定
        2.4.6.4 稳定性的测定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富硒平菇中硒蛋白的理化特性与功能性质的测定
    3.1 实验原料与仪器
        3.1.1 实验原料
        3.1.2 主要试剂
        3.1.3 主要设备与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硒蛋白基本成分的测定
        3.2.2 硒蛋白热变性的测定
        3.2.3 硒蛋白氨基酸组成测定及营养价值的评价
        3.2.4 硒蛋白功能特性的评价
        3.2.4.1 硒蛋白溶解度的测定
        3.2.4.2 硒蛋白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的测定
        3.2.4.3 硒蛋白起泡性及泡沫稳定性的测定
        3.2.4.4 硒蛋白持水性的测定
    3.3 数据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硒蛋白基本成分的分析
        3.4.2 热变性的分析
        3.4.3 硒蛋白氨基酸的组成测定及营养价值的分析
        3.4.4 功能特性的分析
        3.4.4.1 溶解度的分析
        3.4.4.2 乳化性及乳化稳定性的分析
        3.4.4.3 起泡性及起泡稳定性的分析
        3.3.4.4 持水性的分析
    3.5 本章总结
第四章 一种新型特膳食品富硒牛肉干的研制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1.2 主要试剂
        4.1.3 主要设备与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富硒牛肉干的加工工艺
        4.2.2 富硒牛肉干的感官评定方法
        4.2.4 硒补充剂种类的筛选
        4.2.5 富硒牛肉干的配方设计
        4.2.6 富硒牛肉干营养成分测定
        4.2.7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硒补充剂种类的分析
        4.3.2 富硒牛肉干单因素试验结果
        4.3.2.1 添加量对产品品质的影响
        4.3.2.2 腌制时间对产品品质的影响
        4.3.2.3 烘烤温度对产品品质的影响
        4.3.2.4 烘烤温度对产品品质的影响
        4.3.3 富硒牛肉干工艺正交试验结果
        4.3.4 基于味觉分析系统对产品风味的检测
        4.3.4.1 不同工艺条件下产品的味觉雷达图
        4.3.4.2 不同工艺条件下产品回味和苦味的二维散点图
        4.3.5 产品质量指标
        4.3.5.1 感官指标
        4.3.5.2 营养成分分析
    4.4 本章小结
主要结论与展望
论文的特色与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声明

(9)中国近代报刊传播西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二、学术史回顾
        (一) 关于近代报刊、西医报刊、西医传播和报刊传播西医的研究
        (二) 相关近代医学史研究
    三、主要研究内容
    四、本文努力的方向和需要继续探讨的问题
第一章 传教士开创中国近代报刊传播西医之先河(1807-1911年)
    一、动机与路径:西医跨文化传播的策略选择
        (一) 藉医传教: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的艰难博弈
        (二) 传播路径:从医疗空间到舆论空间的多维渗透
    二、传教士:报刊传播西医之发端
        (一) 报刊:一种面向中国人的新型传播媒介
        (二) 西医传播:从综合报刊到专业报刊的嬗变
    三、近代传教士传播西医的历史作用
第二章 国人自办启蒙报刊传播西医之早期动员(1886-1911年)
    一、尹端模:第一份自办医刊的创办者
    二、青年陈垣的医学救国思想与实践——以《医学卫生杂志》和《光华医事卫生杂志》为中心
        (一) 从革命报人到着述医:陈垣的医学救国思想与实践
        (二) "着述医"陈垣的医学着述及其历史影响
    三、赴日留学:德日西医体系的传入
        (一) 留学日本:国人留学习医的"终南捷径"
        (二) 日本:留学生报刊传播西医的域外努力
        (三) 上海:留学生报刊传播西医的域内探索
    四、自办西医启蒙报刊的示范意义
第三章 以城市为中心西医传播网络的形成与发展(1912-1949年)
    一、民国时期西医报刊历史传承的特点
        (一) 时空分布
        (二) 阶段性顿挫和持续性发展
        (三) 地域性分异和网络化扩散
    二、上海:西医传播全国中心的确立及其动因
        (一) 经济繁荣的拉动
        (二) 西学东渐的推动
        (三) 西医群体的努力
        (四) 租界卫生的示范
        (五) 政府决策的导引
    三、抗战时期传播中心的西移及其影响
        (一) 抗战时期传播中心西移的原因
        (二) 传播中心西移的重要意义
        (三) 传播中心西移后西医传播内容的拓展
第四章 革命根据地卫生宣教事业的勃兴(1931-1949年)
    一、土地革命时期卫生报刊的萌芽及其防疫宣传
        (一) 卫生专业报刊的萌芽
        (二) 综合性报刊的防疫动员
    二、抗日战争时期卫生报刊的发展及其卫生宣教
        (一) 新四军二、三师的《医务生活》与《先锋医务》
        (二) 山东军区的《军医杂志》、《山东医务杂志》和《胶东医刊》
        (三) 陕甘宁边区的《国防卫生》及其它综合性报刊
    三、解放战争时期卫生报刊的拓展
        (一) 《山东卫生》
        (二) 《健康报》(复刊)
        (三) 《野战卫生》与《中南卫生》
    四、革命根据地卫生宣教的历史经验
        (一) 党政部门高度重视,各级领导身体力行
        (二) 强化组织保障,确保政策跟进
        (三) 因陋就简,充分利用党报专刊
        (四) 目标明确,突出重点
        (五) 科学实用,务求实效
第五章 多主体传播格局下中国近代医学的走向(1912-1949)
    一、多元主体传播格局的形成与发展
        (一) 医校报刊蓬勃发展
        (二) 社团报刊脱颖而出
        (三) 专科报刊异军突起
        (四) 卫生副刊异彩纷呈
    二、教育传播的国家化与西医群体的成长——以校办报刊为中心
        (一) 教育体制的转换及其对西医教育的影响
        (二) 医校报刊的繁荣
        (三) 医校报刊成为西医群体成长的舞台
    三、现代医学体制的移植与再造——以专业社团的学术期刊为中心
        (一) 中华医学会与西医体制的构建
        (二) 中华护士会与中国护理学的发展
        (三) 中国生理学会与中国生理学的奠基
        (四) 中华民国药学会与中国药学的肇兴
    四、传统卫生模式的颠覆与超越——以民间社团的普通报刊为中心
        (一) 政府施为与社会参与:现代公共卫生之滥觞
        (二) 让公众理解传染病:以中国防痨协会和中华麻风救济会为例
        (三) 妇女与儿童的发现:以节育运动和慈幼运动为例
本文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

(10)降压胶囊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疗效评价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文献研究一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中医学研究进展
        1 古代文献相关论述
        2 关于老年高血压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
        3 老年高血压的辨证论治
        4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中药治疗研究现状
        5 展望
    文献研究二 基于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研究的若干进展与思考
        1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特点
        1.1 动脉弹性减弱、顺应性下降
        1.2 并发症多
        1.3 血压波动不稳与多见晨峰高血压现象
        1.4 白大衣高血压多见
        2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诊断与降压目标
        2.1 诊断标准
        2.2 降压目标
        3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治疗
        3.1 基于EISH特点的治疗原则
        3.2 遵循个体化原则选择最佳药物治疗
        4 病证结模式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思考
        4.1 西药降压快而有不足
        4.2 中医药降压有多环节效应机制
        4.3 病证结合协同降压增效
        4.4 病证结合提高生活质量
        5 阴虚阳亢证与现代病理生理物质基础的关系
        5.1 EISH阴虚阳亢证的传统认识
        5.2 阴虚阳亢证与血管活性物质的互联关系
        6 展望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临床研究一 降压胶囊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1 研究对象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病例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剔除与脱落标准
        2 试验设计
        2.1 多中心
        2.2 随机设计
        2.3 双盲设计
        2.4 对照设计
        2.5 例数估算
        2.6 药品包装
        3 研究方法
        3.1 病例来源
        3.2 试验用药
        3.3 病例分组及给药方法
        3.4 观察指标与方法
        3.5 疗效评定标准
        3.6 统计方法
        4 临床资料分析
        4.1 临床试验流程
        4.2 病例来源情况
        4.3 各组一般资料比较
        4.4 各组血压水平基线比较
        4.5 各组高血压基础用药情况比较
        4.6 各组主要合并疾病情况比较
        4.7 各组治疗前四种中医证候分布比较
        4.8 各组治疗前症状积分比较
        4.9 各组生活质量八个纬度基线比较
        5 结果
        5.1 各组降压疗效比较
        5.2 各组中医症状疗效比较
        5.3 各组对SF-36生活质量量表积分值的影响
        5.4 安全性观察
        6 讨论
        6.1 试验设计用药的选择思路
        6.2 降压胶囊及其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降压作用评价
        6.3 降压胶囊及其联合尼莫地平有稳定、增效、持续的协同降压效应
        6.4 降压胶囊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而病证结合是生活质量提高的最佳途径
        6.5 降压胶囊治疗EISH均安全有效、无明显毒副作用。
    临床研究二 降压胶囊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内皮功能及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1 研究对象
        2 试验设计
        3 研究方法
        3.1 病例来源、试验用药、病例分组及给药方法
        3.2 观察指标与方法
        3.3 统计学方法
        4 各组治疗前各指标基线水平比较
        4.1 各组治疗前血清(浆)NO、ET-1浓度基线水平比较
        4.2 各组治疗前血浆TXB_2、6-Keto-PGF_(1α)浓度基线水平比较
        4.3 各组治疗前血清hs-CRP浓度基线水平比较
        5 结果
        6 论讨
        6.1 降压胶囊及其联合尼莫地平均能调节患者血清NO与血浆ET-1平衡效应
        6.2 降压胶囊及降压胶囊联合尼莫地平对血管活性物质TXB_2与6-Keto-PGF_(1α)的调节作用
        6.3 降低血清hs-CRP浓度可能中药或中西结合降压作用机制之一
    临床研究三 降压胶囊对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早期肾损害的保护作用
        1 研究对象
        2 试验设计
        3 研究方法
        3.1 病例来源、试验用药、病例分组及给药方法
        3.2 肾损伤5项检测
        3.3 统计学方法
        4 治疗前各指标基线水平比较
        4.1 治疗前3组尿mALB、NAG浓度基线比较
        4.2 治疗前3组尿液TRF、β_2-MG、IgG浓度基线比较
        5 结果
        6 讨论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实验研究一 降压胶囊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与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各组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的影响
        2.2 各组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左室重量指数的影响
        2.3 各组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浆TE、CGRP的影响
        3 讨论
    实验研究二 降压胶囊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AngⅡ及心肌AT1受体蛋白和mRNA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3 统计学处理
        2 实验结果
        2.1 各组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浆AngⅡ水平的影响
        2.2 各组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组织AT1受体蛋白表达的影响
        2.3 各组对SHR心肌组织AT1受体mRNA表达的影响
        3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中英文名词与英文缩写对照表
附录2 症状积分表
附录3 健康状况调查问卷(SF-36)
致谢
附件目录
详细摘要

四、《兰州医学院学报》2001年第27卷总目次(论文参考文献)

  • [1]正史目录医籍着录研究[D]. 付鹏.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集体化时代山西的医疗场域与乡村社会[D]. 李全平. 山西大学, 2020(03)
  • [3]基于中医五神学说运用安魂益魄汤治疗魂强魄弱缺血性中风病恢复期的临床研究[D]. 李甲民.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4]基于“毒-效-证”相关性的乌头用药规律研究[D]. 杜丽.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5]肥大细胞功能对脐疗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作用机制研究[D]. 李玉婕.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7)
  • [6]阿胶与不同动物来源皮胶的多元多息质量评价研究[D]. 刘雯.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7(07)
  • [7]骨筋膜室综合征患者VSD术后中药与高压氧联合治疗与常规治疗对比[D]. 宫颖. 大连医科大学, 2017(08)
  • [8]富硒平菇中硒蛋白的提取及特膳食品的开发[D]. 彭炜. 贵州大学, 2016(03)
  • [9]中国近代报刊传播西医研究[D]. 潘荣华. 安徽大学, 2010(10)
  • [10]降压胶囊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的疗效评价与作用机制研究[D]. 李浩.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09(07)

标签:;  ;  ;  ;  ;  

《兰州医学院学报》2001年第27卷总目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