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内蒙古农作物种子企业检验室管理办法(论文文献综述)
王岳含[1](2016)在《我国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研究》文中指出种子作为农业生产的基础,其质量水平与国家的粮食安全及食品安全息息相关。近年来,我国虽然不断加强对种子质量的监管力度,但种子质量安全事件屡禁不止,很多农户辛苦一年却颗粒无收。推行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是解决我国种子质量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国际种子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由于我国对质量可追溯系统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相关制度机制仍不完善。为此本文将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作为研究对象,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外部性理论及准公共产品理论等相关理论系统梳理了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关键要素与相关技术,明确了可追溯系统主体,并指出建立该系统的必要性。在分析种子质量管理目标与主要模式的基础上剖析了我国种子质量管理与可追溯系统的发展状况,通过对国外质量可追溯系统先进经验深入分析,得出了对我国系统建立的相关启示。通过问卷调查实证分析了影响我国种子企业与农户参与可追溯系统意愿的相关因素,从而为系统建设与完善提供了发展方向。本文还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现实水平与种子企业的实际情况提出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建立的目标与原则,继而对可追溯系统进行了系统设计,并提出与系统建设相适应的政策建议。研究主要结论为:1.信息不对称、产品存在外部性及准公共产品性质是导致种子产品质量管理困难与市场混乱的主要原因,实施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可以有效增加信息的透明度,消除负外部性的不良影响,从而提高种子产品质量,有利于企业竞争能力的提升与行业可持续发展。2.法律体系不完善、检验认证能力有限和管理机制混乱是我国种子质量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为此实施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可以有效促进政府管理能力提升,实现种子质量全面管理的目标。3.通过分析国外质量可追溯系统的相关经验发现,国外在可追溯系统建设方面普遍采取分阶段、分层级的推广模式,政府主导与企业自愿参与相结合的发展机制,强化市场准入与退出管理。因此我国在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过程中也应做到法律先行,理顺机制,根据国情与企业实际情况进行系统设计与开发。4.目前我国企业参与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意愿并不强烈,这主要受企业级别、产品出口情况、管理者的认知程度等因素的制约。而影响我国农户对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购买意愿的因素主要为文化程度、收入情况、对种子安全的关注度等。为此在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时,应采取相关措施增强各主体参与意愿。5.鉴于我国种子质量管理的现状,实施质量可追溯系统应以规范企业质量管理、增强产品质量信息透明度、明确问题产品的相关责任为主要建设目的,在统一性、便捷性和低成本性的原则基础上,完善对总体结构及相关系统的设计。
宋学林[2](2015)在《张掖市种子行业监管体系建设现状及发展建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对张掖市种子行业监管体系建设现状以及工作开展情况的介绍,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加强种子管理队伍建设;健全完善种子质量检测体系;强化种子市场监管手段;加快推进四化基地建设等发展建议。
于晓岳[3](2015)在《江苏省稻、麦种子质量分析研究》文中指出稻、麦是江苏省主要粮食作物,种子质量好坏直接影响我省粮食安全。本文通过2014年江苏省打击侵犯品种权和制售假劣种子行为专项行动,对省、市、县三级共抽检的1382个水稻样品和1442个小麦样品的质量指标检测结果进行整理,系统分析2014年度江苏稻、麦种子质量。从所有抽检样品中随机抽取部分样品由省种子质量检测中心进行复检,分析我省各级种子检验机构的种子质量检测水平。对群众举报种子真实性有问题的样品进行分子检测。根据江苏稻麦种子质量状况,提出了建立完善的种子质量监督策略。主要结果如下:1、按照企业种子净度监检标准,所有被抽常规水稻、杂交水稻和小麦的净度均符合要求,但按照GB4404-2008种子质量分级标准,常规水稻样品和杂交稻样品的净度合格率均为99.5%,白皮小麦样品和红皮小麦样品的净度合格率分别为99.3%和99.4%。2、按照企业种子水分监检标准,100%籼稻样品、99.0%粳稻样品、99.3%白皮小麦样品及100%红皮小麦样品水分达到监检要求;按照GB4404-2008种子质量分级标准,籼稻样品和粳稻样品水分合格率分别为99.4%和89.4%,白皮小麦样品和红皮小麦样品水分合格率分别为89.6%和94.3%。3、按照企业种子发芽率监检标准,100%杂交稻样品、99.2%常规水稻样品、99.3%白皮小麦样品和100%红皮小麦样品发芽率达到企业监检要求;按照GB4404-2008种子质量分级标准要求,杂交稻样品和常规稻样品发芽率合格率分别为96.3%和91.6%,白皮小麦样品和红皮小麦样品发芽率合格率分别为94.6%和98.7%。4、按照GB4404-2008种子质量分级标准要求,99.6%的常规水稻种子纯度达到国家标准,100%的杂交水稻种子纯度达到国家标准,99.5%的小麦良种种子纯度及96.2%的小麦原种种子纯度达到国家质量标准。5、综合我国种子质量的四大标准,参照GB4404-2008种子质量分级标准,在抽检样品中83%的水稻样品达到国家种子质量标准,88%的小麦样品达到国家种子质量标准。6、水稻样品净度、发芽率及水分的抽检结果与复检结果基本一致,净度差距变幅在0.2%的范围内、水分差距变幅在0.3%的范围内、发芽率差距变幅在3%的范围内,均未引起样品的合格率变化。除镇麦11的复检净度下降0.6%以外,其余小麦样品净度的抽检结果与复检结果基本一致;除1个样品复检发芽率比抽检发芽率低3%以外,其余小麦样品复检发芽率与抽检发芽率的差异均在2%的范围内,其中1个样品的发芽率下降为不合格样品;小麦抽检样品种子水分与复检种子水分差异不大。说明江苏各市、县种子管理站具备较好的稻麦种子质量监检基础。
程兵[4](2015)在《基于国际比较的我国种业安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国以农为本,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农业生产的核心要素,是农业技术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种业影响着粮食产量安全,控制了种业,等于控制了农作物的种植和食物的供给。我国种业起步相对国外较晚,发展时间较短,自《种子法》颁布实施以来,种业市场化也就十几年的时间。由于国内种子企业“多、弱、小”,品种选育及推广水平非常低。目前,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种子消费国,常年用种量为125亿公斤,市值达600多亿元,并且持续增长。在国际化的背景下,孟山都、先正达、杜邦-先锋等跨国种业公司登陆中国市场,凭借完善的管理体制、强大的技术创新能力以及丰富的品种推广经验,这些跨国企业迅速占领中国种业市场,民族种业的生存空间被大大缩小,严重威胁我国种业安全。从整体上看,中国的种业科研能力落后于西方的发达国家。中国种业科技研发实行“双轨制”,造成科研院所研发能力强,但是没有推广能力;中小企业有推广渠道,但是育种科研能力很弱,这显然难与市场对接。此外,国内对于转基因的科学普及不够,社会上的转基因食品事件如湖南黄金大米事件,造成大众对转基因的恐慌,这也严重制约了我国转基因生物育种技术的发展,从而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种业的发展。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后,投入经费搜集种子基因资源,偷取和克隆了国内很多种子基因资源,又从中分离并克隆有用的基因并申请专利。一旦在科研领域丧失优势,外资将全面控制我国种业,我国种业安全奖面临巨大挑战。从现状来看,国外种业公司已经控制了我国大部分的蔬菜种子市场,一部分粮食作物种子市场,我国种子进出口贸易常年保持逆差,种业对外依存度在逐步增高,中国种业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在加大;同时外资与国内企业注册成立了大量的合资公司,并在技术层面控制着这些公司的发展,对我国种业的控制力在逐渐增强。基于上述背景,本文将从国内外种业发展现状、国内外种业比较分析、外资进入对我国种业安全的影响等方面出发,通过纵向和横向比较,全面剖析我国种业安全状况,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董克勇[5](2014)在《甘垦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粮食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商品,是关系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粮食安全的头等大事。我国年玉米产量17000万吨,需求18000万吨以上,以连续五年单价稳定在每吨2200元以上。玉米种子产业在国内迅速发展,曾被誉为“黄金产业”。然而,90%的种子企业没有良好的研发团队和营销能力,目前国内实现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企业不到1%,甘肃省也只有敦煌种业一家,另外,我国加入WTO组织后,杜邦先锋、孟山都、先正达、KWS等一批世界种业巨头凭借先进的科研技术和独特的营销理念迅速占领中国市场。这给国内种子企业的发展造成巨大冲击,尤其是以代繁生产为主的甘肃河西走廊的生产型企业面临着巨大挑战。另一方面,国家相继出台有关扶持民族种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国内种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甘垦种业迎难而上,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加快实现育繁推一体化发展目标。本文在对关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采用了“战略分析—战略设计—战略实施”的逻辑顺序,首先,介绍了甘垦种业的发展现状,并通过SWOT分析模型,对甘垦种业的发展优势、机会及挑战进行了详细分析,找公司的发展战略措施。其次,叙述了甘垦种业在5年内的战略发展目标,即在农业部注册登记,注册资金达到1个亿,使得甘垦种业成为育繁推一体化的种子企业,设计了垦种业育繁推一体化战略的实施方案,主要包括提升公司研发能力、开发新品种及建立营销网络。最后,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规划了甘垦种业育繁推一体化战略实施的具体步骤和阶段,提出了甘垦种业育繁推一体化战略实施时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和方向。本文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甘肃河西走廊是国内主要的玉米制种基地之一,每年约占全国40%的生产面积提供65%的玉米种子,而甘垦种业在甘肃省内的玉米制种产业上占有重要地位,每年生产各类农作物种子约一万吨,如果五年内实现育繁推一体化,不仅能够促使甘垦种业更加长远的发展,而且对带动甘肃种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陈波[6](2014)在《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玉米是我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是重要的工业原料和饲料来源,其产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国家的粮食总量和安全。粮食种子属于农业产前部分,是农业生产的前提和基础。张掖市作为全省杂交玉米种子产出的核心地区,已连续三年保持玉米制种面积稳定在100万亩,2012年全市玉米制种面积达到102.53万亩,产量4.61亿公斤,按精量单粒播种计算,产量占全国大田玉米用种量的50%以上,总产值超过25亿元,是全国最大、最具知名度和竞争力的玉米制种基地,并已初步确立了全国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的核心地位。但是综合来看,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任然面临着很多问题。本论文的主要目的就是对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政策进行研究。本文包括绪论在内共有八章内容。绪论部分主要论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以及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论文第二章主要介绍了与论文相关的概念和理论,以及政策过程、方法和政策方案的制定。第三章分别介绍了世界、我国、甘肃省和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现状,其中对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现状进行了重点介绍。第四章总结了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所具有的优势,分析了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所取得的成效,并从公共政策角度总结了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经验。第五章分别基于政府视角、企业视角和农户视角梳理分析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在现有体制和政策措施下发展存在的矛盾和不足,查找问题存在的原因。第六章总结国外制种产业发展的政策经验以及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现代农业及制种产业发展趋势。第七章是本文的主要部分,针对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所制定的进一步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主要提出了以下建议: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的研发资源,引导和鼓励企业发挥技术创新主体作用,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整合项目、资金,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完善配套制度,加强政策引导,使企业和农户建立长期共赢的合作关系;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为基础,通过加大种子监管执法力度,加强农机、农技、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健全和完善配套服务监管体系;建立健全相关财政补贴、贷款、保险制度,进一步保障制种企业和农户受益,促进当地制种业长期良性发展。第八章结论与展望。
潘伟[7](2014)在《新形势下营口市种业发展的现状与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国发〔2011〕8号)和辽宁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辽政发[2011]31号)文件的出台,对现代种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指引方向,种业如何发展,备受关注。通过对营口市种业现状的阐述,在分析种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结合国家种业发展规划的新方向,提出了营口市种业发展方向、管理思路以及服务与引导对策,探讨解决营口市种业未来发展的定位、规划、布局等战略,为农业安全生产和种植业结构调整以及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和
马苍江[8](2013)在《强化检验体系建设 提升支撑服务水平》文中研究表明两年多来,在农业部和全国农技中心的支持和指导下,山西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不断创新工作思路,推进了种子检验体系的建设,强化了种子质量监管能力,净化了种子市场,促进了全省种子产业的稳定发展。
詹琳[9](2013)在《中国现代种业市场结构优化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文中提出中国现代种业由国有垄断进入市场化发展阶段虽已十年有余,但种业市场整体上仍然停留在种业产业化发展的最初阶段。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种业“育繁推”环节各自为政。2000年开始的市场化改革使中国种业呈现“井喷”发展,目前,中国共有6900多家持证经营的种子企业和全球第二的种子市场规模。但是种业市场集中度低,行业的利润水平不高,整体竞争实力弱。河南是农业大省,承担着全国十分之一的粮食生产任务,作为中国农业发展的缩影,其现代种业发展正面临着更加突出的难题与挑战。本文应用产业组织理论,借助产业组织理论中“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SCP)的研究框架,分析了河南省现代种业市场结构,在对2008-2011年河南省种子企业面板数据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得到企业效率是影响市场绩效的主要因素,从而实证了新实证产业组织理论提出的市场垄断行为理论更适合于解释河南省现代种业状况,并提出了河南省现代种业优化路径。本文通过大量的实证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河南省种业在经历了计划经济时期的国有企业垄断的市场结构后,现代种业的发展正在逐步实现完全竞争向垄断竞争市场结构的过渡。2.河南省现代种业市场结构与市场行为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动态关系。分散市场结构下的过度竞争使品种经营权成为河南省种子企业之间竞争的实质,由此引发的产品之间的趋同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市场集中度的提高。3.河南省市场结构对市场绩效没有产生直接的影响,企业规模、效率以及形成的市场势力共同构成影响市场绩效的直接原因。本文利用2008-2011年河南省种子企业的面板数据,运用DEA及其平滑方法计算得出了企业效率,通过将其代入改进的市场结构、效率、市场绩效关系检验模型,验证得到了NEIO市场垄断行为理论假说成立的条件更加充分。也就是说明,河南省现代种业的企业绩效主要是建立在企业规模、效率以及形成的市场势力的基础之上。“效率主义”和“结构主义”只能部分地解释企业规模与效率之间的关系。4.本文提出河南省现代种业市场结构的核心是“规模”与“效率”的关系,市场结构的关键是规模与效率协调问题。在上述研究结论基础上,本文还进一步以“马歇尔冲突”、哈佛学派规模与产品异质理论、芝加哥学派效率异质论以及NEIO共同边界理论为支撑,提出了河南省现代种业的优化路径:第一,通过竞争法系与企业引导来实现有效竞争,优化市场形态;第二,通过改变现有大、中、小种子企业事实上形成的“纺锤体”型结构,向寡头为主体,中小型企业共生的“金字塔型”结构;第三,通过规模效率与技术效率的改善,实现现代种业市场结构的高度化。
黄修梅,袁春爱,于翠玲[10](2013)在《种子质量检验技术教学探讨》文中认为种子质量检验技术是种子生产与经营专业及农业种植类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通过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可具备种子质量检验机构和种子企业持证种子检验员所要求的专业技术知识和职业道德素养,同时也是种子繁育、经营、管理等岗位所需的专业技能,为现代化种业的健康发展提供质量保障。随着科技进步和行业发展,传统的教学内容以及简单的教学
二、内蒙古农作物种子企业检验室管理办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内蒙古农作物种子企业检验室管理办法(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1 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内涵研究 |
1.3.2 质量可追溯系统的构建研究 |
1.3.3 质量可追溯系统的主体行为研究 |
1.3.4 质量可追溯体系的功能 |
1.4 研究方法与分析框架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分析框架 |
1.4.3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我国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理论分析 |
2.1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内涵与相关理论 |
2.1.1 种子质量可追溯的内涵 |
2.1.2 种子质量可追溯管理的基础理论 |
2.2 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关键要素与相关技术 |
2.2.1 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关键要素 |
2.2.2 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相关技术 |
2.3 我国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主体及必要性 |
2.3.1 我国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主体 |
2.3.2 我国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必要性 |
第三章 国内外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现实状况 |
3.1 我国种子质量管理的现实状况 |
3.1.1 我国种子质量管理的内涵 |
3.1.2 种子质量管理的主要模式 |
3.1.3 我国种子质量管理存在的问题 |
3.2 我国种子质量追溯管理的发展现状 |
3.2.1 我国种子质量追溯管理的主要进展 |
3.2.2 我国种子质量追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
3.3 国外质量追溯管理的发展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 |
3.3.1 国外质量追溯管理的发展现状 |
3.3.2 国外质量追溯管理对我国的启示 |
第四章 企业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意愿的实证分析 |
4.1 企业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动因分析 |
4.1.1 企业内部激励的动因分析 |
4.1.2 利益相关者的外部动因分析 |
4.2 企业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经济学分析 |
4.2.1 企业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供求分析 |
4.2.2 企业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成本收益分析 |
4.3 企业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的描述性数据分析 |
4.3.1 数据来源、问卷设计 |
4.3.2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
4.4 描述性数据分析总结 |
4.5 企业建立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意愿及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
4.5.1 研究假设 |
4.5.2 理论模型 |
4.5.3 模型结果 |
4.5.4 结果分析 |
第五章 农户对种子质量可追溯产品的购买意愿研究 |
5.1 农户对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影响分析 |
5.1.1 农户购买种子质量可追溯产品的主要动因 |
5.1.2 农户对种子质量可追溯产品的影响 |
5.1.3 农户的购买决策分析 |
5.2 农户对种子质量可追溯产品购买意愿的描述性分析 |
5.2.1 数据来源、问卷设计 |
5.2.2 样本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
5.2.3 描述性数据分析总结 |
5.3 农户对种子质量可追溯产品购买意愿及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
5.3.1 研究假设 |
5.3.2 理论模型 |
5.3.3 模型结果 |
5.3.4 结果分析 |
第六章 我国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构建 |
6.1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总体框架 |
6.1.1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建设目的 |
6.1.2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建设目标 |
6.1.3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建立原则与主体职责 |
6.2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结构设计 |
6.2.1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管理结构 |
6.2.2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溯源结构 |
6.3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分项设计 |
6.3.1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模块设计 |
6.3.2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技术设计 |
6.4 现阶段实施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政策建议 |
6.4.1 完善法律标准,增进部门协调 |
6.4.2 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企业参与 |
6.4.3 加强监管力度,保障追溯质量 |
6.4.4 普及宣传教育,提高消费意愿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种子企业调查问卷 |
附录2 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的农户调查问卷 |
致谢 |
在站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张掖市种子行业监管体系建设现状及发展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张掖市种子行业监管体系现状 |
2 工作开展情况 |
2.1 供种保障能力不断加强 |
2.2 产业化水平不断升级 |
2.3 育种研发能力不断增强 |
2.4 种子检测能力逐步提高 |
2.5 种子监管体系逐步健全 |
2.6 制种基地监管成效显着 |
3 存在的问题 |
3.1 种子管理力量薄弱, 工作任务繁重 |
3.2 种子执法和检测手段落后, 服务能力不强 |
3.3 单位监管职责与能力不对等, 职能履行困难 |
3.4 周边省区种子基地迅速崛起, 竞争压力加大 |
4 发展建议 |
4.1 加强种子管理队伍建设 |
4.2 健全完善种子质量检测体系 |
4.3 强化种子市场监管手段 |
4.4 加快推进“四化”基地建设 |
(3)江苏省稻、麦种子质量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国外种子质量控制与检验概况 |
1.1.1 国外种子质量控制概况 |
1.1.2 国外种子质量检验概况 |
1.2 我国种子质量控制与检验概况 |
1.2.1 我国种子质量控制概况 |
1.2.2 我国种子质量检验概况 |
1.3 我国水稻种子质量概况 |
1.4 我国小麦种子质量概况 |
1.5 江苏稻麦种子生产供需概况 |
1.5.1 江苏制种区位优势 |
1.5.2 江苏水稻种植概况 |
1.5.3 江苏小麦种植概况 |
1.6 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
1.6.1 研究内容 |
1.6.2 研究目的 |
1.6.3 研究意义 |
1.7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测定方法 |
2.2.1 净度分析 |
2.2.2 发芽试验 |
2.2.3 水分测定 |
2.2.4 品种纯度和真实性鉴定 |
2.3 分析方法 |
第三章 江苏水稻种子质量状况研究 |
3.1 抽检水稻样品的品种类型分析 |
3.2 抽检水稻样品的种子质量分析 |
3.2.1 抽检水稻样品的净度分析 |
3.2.2 抽检水稻样品种子水分含量分析 |
3.2.3 抽检水稻样品的发芽率分析 |
3.2.4 水稻样品的种子真实性和品种纯度检测结果分析 |
3.2.4.1 水稻样品种子真实性SSR分子检测技术研究 |
3.2.4.2 部分真实性有问题水稻样品真实性分子鉴定 |
3.2.4.3 抽检水稻样品品种纯度田间种植鉴定 |
第四章 江苏小麦种子质量分析 |
4.1 抽检小麦样品的品种类型 |
4.2 抽检小麦样品种子质量分析 |
4.2.1 抽检小麦样品净度的分析 |
4.2.2 抽检小麦样品的种子水分 |
4.2.3 抽检小麦样品的种子发芽率 |
4.2.4 不同类型小麦样品的真实性和品种纯度结果分析 |
第五章 小结与讨论 |
5.1 小结 |
5.1.1 江苏水稻种子质量现状 |
5.1.2 江苏小麦种子质量现状 |
5.2 讨论 |
5.2.1 江苏省种子质量成因 |
5.2.2 利用分子标记法鉴定品种真实性的关键技术 |
5.2.3 保障和提高江苏稻麦种子质量的对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基于国际比较的我国种业安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选题背景、意义及目的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三)选题目的 |
二、文献综述 |
(一)产业安全的定义 |
(二)国内对产业安全的研究 |
(三)国外对产业安全的研究 |
(四)关于种业及种业安全的研究 |
三、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四、研究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国内外种业发展现状分析 |
一、我国种业发展现状 |
(一)我国种业的规模和效益 |
(二)我国种业产品结构和经营结构 |
(三)我国种业科研及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
(四)我国种业市场总体概况 |
二、国际种业发展现状 |
(一)世界种业发展概况 |
(二)全球玉米种子市场 |
(三)全球水稻种子市场 |
(四)全球大豆种子市场 |
第三章 国内外种业比较分析 |
一、国内外种业发展环境分析 |
(一)国内种业发展环境分析 |
(二)国外种业发展模式分析 |
二、国内外种业育种现状对比 |
(一)国外种业育种研究 |
(二)我国种业育种状况及存在的问题 |
三、我国主要种子企业与跨国种子企业的比较 |
(一)企业经营规模比较 |
(二)企业研发行为比较 |
(三)企业战略选择比较 |
第四章 外资进入对我国种业安全的影响 |
一、主要跨国种业公司在我国的发展状况 |
(一)外资在我国种业市场的布局 |
(二)外资对我国种业市场控制力分析 |
(三)我国种业对外依存度分析 |
二、外资进入对我国种业安全的影响 |
(一)外资进入对民族种业的影响 |
(二)外资进入对农户生产生活的影响 |
(三)外资进入对我国种植结构的影响 |
(四)外资进入对我国食品安全的影响——基于转基因种子 |
第五章 我国种业安全的对策建议 |
一、改革育种科研管理体制 |
(一)加快种业体制改革 |
(二)改革完善农作物新品种审定制度 |
(三)建立种业育种支持体系 |
(四)建立种业金融支持体系 |
(五)对种业企业实行动态管理 |
二、完善法律法规,强化市场监管 |
(一)加快构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
(二)建立种业安全监管体系 |
(三)规范种子进出口管理 |
三、加强转基因科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5)甘垦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一)研究背景与研究问题 |
(二)研究内容与思路 |
二、甘垦种业发展现状及SWOT分析 |
(一)甘垦种业发展现状 |
(二)甘垦种业育繁推一体化的SWOT分析 |
(三)甘垦种业育繁推一体化的SWOT矩阵分析 |
三、甘垦种业育繁推一体化战略方案设计 |
(一)甘垦种业育繁推一体化战略目标 |
(二)甘垦种业育繁推一体化战略制定 |
(三)甘垦种业育繁推一体化战略的关键问题 |
四、甘垦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施 |
(一)战略初始阶段 |
(二)战略发展阶段 |
(三)战略完善阶段 |
(四)战略成熟阶段 |
五、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
二、相关概念和理论 |
(一) 相关概念和理论 |
(二) 政策过程与方法 |
(三) 政策方案的制定 |
三、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现状 |
(一) 世界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现状 |
(二) 我国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现状 |
(三) 甘肃省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现状 |
(四) 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现状 |
四、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的优势、成效及经验 |
(一) 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的优势 |
(二) 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的成效 |
(三) 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
五、张掖玉米制种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 基于政府视角的分析 |
(二) 基于企业视角的分析 |
(三) 基于农户视角的分析 |
六、国内外制种产业发展政策措施及借鉴 |
(一) 国外制种产业发展政策的经验及启示 |
(二) 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制种产业政策发展趋势分析 |
七、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的政策优化建议 |
(一) 加大科技研发投入力度 |
(二) 加大张掖市玉米制种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
(三) 引导企业和农户建立长期共赢的合作关系 |
(四) 健全完善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服务监管体系 |
(五) 完善健全各类财税补贴贷款政策 |
八、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新形势下营口市种业发展的现状与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营口市种业发展现状 |
1.1 种子管理机构进一步健全完善 |
1.2品种布局和审定数量稳步发展 |
1.3 种子繁育基地规模不断壮大 |
1.4 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成效显着 |
1.5 农作物种子质量监管水平明显提高 |
1.6 种业服务水平进一步增强 |
1.7 种子市场健康繁荣发展 |
1.8 农作物种子企业发展态势强劲 |
1.8.1 企业数量与结构 |
1.8.2 新品种研发与设施 |
1.8.3 空间发展格局 |
2 存在的问题 |
2.1 种子管理体系仍不健全 |
2.2 种子企业竞争力不够 |
2.3 种子产业科技含量不高 |
2.4 种子市场监管仍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
3 发展对策 |
3.1 政策扶持是营口种业发展的基础 |
3.2 品种研发是营口种业发展的根本 |
3.3 质量控制是营口种业发展的关键 |
3.4 行业管理是营口种业发展的保障 |
3.5 科技创新是营口种业发展的动力 |
3.6 规模发展是营口种业发展的方向 |
(8)强化检验体系建设 提升支撑服务水平(论文提纲范文)
1 抓住机遇, 加快种子检验体系构建 |
1.1 科学规划, 技术支撑体系基本形成 |
1.2 争取支持, 保障检验工作经费 |
1.3 加强指导, 积极推进基层检验体系建设 |
2 认真履职, 服务现代种业发展 |
2.1 严格抽检, 保障种子质量水平稳中有升 |
2.2 综合利用, 发挥田间现场鉴定平台作用 |
2.3 保持能力, 重视检验员继续教育工作 |
3 开拓创新, 提升检验服务水平 |
3.1 技术创新, 提升分子检测能力 |
3.2 推广创新, 加速检验技术普及 |
3.3 组织创新, 发挥检验体系整体作用 |
4 下一步工作打算 |
4.1 建机构 |
4.2 强服务 |
4.3 重技术 |
4.4 增资金 |
4.5 育人才 |
(9)中国现代种业市场结构优化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一、种子行业的重要性 |
二、世界现代种业的特征与发展趋势 |
三、河南省现代种业的推进与成效 |
四、河南省现代种业发展中的问题与表现 |
第二节 研究对象与意义 |
一、研究对象的概念界定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现代种业市场结构的研究动态 |
一、世界现代种业市场结构的发展阶段 |
二、世界现代种业市场结构的影响因素 |
三、世界现代种业市场结构造成的影响 |
四、国内相关的研究成果 |
五、总结 |
第四节 研究目标、思路、方法与内容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思路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内容 |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实证方法 |
第一节 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主要流派 |
一、哈佛学派(Harvard School) |
二、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 |
三、新产业组织理论(New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
四、小结 |
第二节“结构”与“效率”的争论 |
一、“结构主义”与“效率主义” |
二、“市场势力”假说与“结构效率”假说 |
三、实证结果的争议 |
四、假说验证的难点 |
第三节 相关实证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 |
第四节 总结 |
第二章 河南省现代种业市场结构 |
第一节 判断市场结构的基本准则 |
一、完全竞争市场 |
二、完全垄断市场 |
三、寡头垄断市场 |
四、垄断竞争市场 |
第二节 河南省现代种业集中度分析 |
一、集中度衡量指标 |
二、河南省现代种业整体市场集中度分析 |
三、河南省现代种业主要子市场集中度分析 |
四、小结:河南省现代种业市场集中度的特点 |
第三节 河南省现代种业的产品差异分析 |
一、现代种业种子的类别 |
二、现代种业产品差异的本质与构成要素 |
三、河南省种业子市场的产品差异性分析 |
第四节 河南省现代种业的市场壁垒分析 |
一、河南省现代种业的进入壁垒 |
二、河南省现代种业的退出壁垒 |
三、小结:河南省现代种业市场进出壁垒的特点 |
第五节 河南省种子企业的经济类型分析 |
第六节 河南省现代种业市场结构类型 |
第三章 河南省现代种业的市场行为 |
第一节 河南省现代种业市场的定价行为 |
一、种子价格的构成要素 |
二、现代种业市场定价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三、河南省现代种业市场定价机制的定量分析 |
第二节 河南省种子企业非价格竞争行为 |
一、河南省种子企业的技术创新行为 |
二、河南省种子企业的品牌推广行为 |
三、河南省种子企业的产业整合 |
第三节 河南省种业市场结构与市场行为 |
第四章 河南省现代种业的市场绩效 |
第一节 河南省现代种业的市场绩效指标 |
第二节 河南省种业市场绩效水平及评价 |
一、种子企业的绩效水平 |
二、种子企业的绩效水平评价 |
第三节 河南省种业市场结构与绩效关系 |
一、市场结构与绩效关系假说检验模型 |
二、技术效率与规模效率的计算方法 |
三、规模效率与技术效率的计算结果 |
四、关系假说模型的修正与检验 |
第五章 河南省种业市场结构优化路径 |
第一节 市场结构优化的理论与实证依据 |
一、企业规模与产品差异化理论 |
二、先进技术与有效规模理论 |
三、共同边界理论 |
四、河南省现代种业市场的实证依据 |
第二节 河南省现代种业市场结构优化的目标与标准 |
一、河南省现代种业市场结构优化的基本目标 |
二、河南省现代种业市场结构优化的有效竞争标准 |
三、河南省现代种业市场结构的优化路径 |
第三节 河南省种业市场结构优化的措施 |
一、以竞争法体系规范竞争行为 |
二、市场结构合理化措施 |
三、市场结构高度化措施 |
结论 |
第一节 本文的主要结论 |
第二节 主要创新点 |
第三节 继续研究的问题 |
中外文参考文献 |
附录:河南省玉米与小麦种子企业效率 |
后记 |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
四、内蒙古农作物种子企业检验室管理办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研究[D]. 王岳含.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6(07)
- [2]张掖市种子行业监管体系建设现状及发展建议[J]. 宋学林.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5(22)
- [3]江苏省稻、麦种子质量分析研究[D]. 于晓岳. 扬州大学, 2015(03)
- [4]基于国际比较的我国种业安全研究[D]. 程兵. 沈阳师范大学, 2015(10)
- [5]甘垦种业育繁推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D]. 董克勇. 兰州大学, 2014(04)
- [6]张掖市玉米制种产业发展政策研究[D]. 陈波. 兰州大学, 2014(12)
- [7]新形势下营口市种业发展的现状与探讨[J]. 潘伟. 中国种业, 2014(01)
- [8]强化检验体系建设 提升支撑服务水平[J]. 马苍江. 中国农技推广, 2013(S1)
- [9]中国现代种业市场结构优化研究 ——以河南省为例[D]. 詹琳.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3(12)
- [10]种子质量检验技术教学探讨[J]. 黄修梅,袁春爱,于翠玲. 种子世界, 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