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药鲜药制剂研究的现状与展望(论文文献综述)
彭孟凡,苗晋鑫,田硕,张媛鑫,路海涛,苗明三[1](2022)在《基于2020年版《中国药典》分析中药鲜用现状及特点》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药鲜用历史悠久,是传统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研究表明,部分中药鲜品在药性、功效和临床应用方面有别于其干品,两者不能相互代用。然而,鲜药的物质基础研究较干品极为落后,加之储存不易、霉变严重,以干代鲜现象普遍,鲜药应用和产品研发正在萎缩。本文旨在以2020年版《中国药典》为引,对其收录的鲜药、鲜药来源的提取物或含鲜药制剂进行整理,并对中药鲜品与干品间的差异进行比较,分析鲜药及含鲜药制剂的应用与特点。同时,提出鲜药应用的建议,以期促进鲜药的研究和临床应用。
徐杰,张志鹏,陈丹燕,黄梦婷,邓李红,梁志毅[2](2022)在《中药鲜药的现代应用与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药鲜药是传统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已有2000多年的应用历史。现代研究表明,部分中药鲜品优于或有别于干品,两者不能混用。然而,近现代鲜药的应用呈逐年萎缩的趋势,传统鲜用为主的药物多被干品取代,鲜药治病的特色和宝贵经验濒临失传。通过回顾鲜药应用的历史沿革,梳理中药鲜品与干品的差异,分析鲜药的应用现状,总结鲜药现代化保鲜技术的推广,探讨鲜药制剂的开发应用,以期为传承中药鲜用特色技术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郑尧[3](2020)在《中药鲜用优效性评价研究 ——以蒲公英为例》文中提出“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鲜用是中药的最初形态,也是中医药和民族医药的一大特色;《神农本草经》云“生者尤良”,备言中药鲜用之有效性;古之医者也多有栽植贮备运用中药鲜药的习惯。然而,随着中药运用范围的扩大,加之受鲜药保存和贮运不便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中药被加工成干制饮片或根据其用途进行炮制使用。目前,《中国药典》所载大部分为中药干制品,另有载明鲜品使用者。而实际上大部分中药干品的干制过程仅以“晒干、阴干”等进行描述,这些药物在历代本草记载及现实应用中亦不乏鲜用直接入药且取得良效者;对于这类中药在长时间干制过程中药物的性状、性味、功效、活性成分、药效作用等必然发生变化,那么其药效物质与药效作用相较于鲜品是否减失及程度如何;换言之,中药鲜用的优效性及机制如何,中药鲜用适于哪些功效及哪些药物,其药效物质基础除现今较明确的化学成分外,还有哪些成分或生命活性物质参与,其科学价值及应用价值如何,需要深入开展研究。蒲公英(Taraxacum mongolicum Hand.-Mazz.)为菊科蒲公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的全草,常用鲜品或干品入药。其鲜用其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散结的作用,主治肠痈、肺痈、乳痈、感冒、发烧、咳嗽等。本研究在传统应用背景下开展蒲公英鲜用的药效与作用机制研究,并通过比较医学研究,开展蒲公英鲜汁和蒲公英干品提取物对对乙酰氨基酚(APAP)诱导的肝毒性的肝脏保护作用差异,蒲公英鲜汁和蒲公英干品提取物对葡聚糖硫酸钠(DSS)导致的急性结肠炎治疗作用差异,并进一步阐明蒲公英鲜汁中除常规化学成分以外的其他药物物质及其参与药效作用发挥的机制。为阐明其调节肝损伤及缓解结肠炎的主要药效与可能的作用机制,并为确定主要药效物质基础提供实验依据,本文开展如下研究:(1)蒲公英鲜汁和蒲公英干品提取物对APAP导致的急性肝损伤小鼠的影响;(2)蒲公英多酚(DP)对APAP导致的急性肝损伤小鼠的影响;(3)蒲公英鲜汁和蒲公英干品提取物以及蒲公英外泌体样纳米颗粒对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的影响。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本文用过量的APAP诱导小鼠的急性肝损伤模型,对蒲公英鲜汁和蒲公英干品提取物的药效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两者的预处理均可显着降低血清中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KP),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介素-1β(IL-1β)的含量,但蒲公英鲜汁的效果优于蒲公英干品提取物;此外,与APAP组相比,蒲公英鲜汁和蒲公英干品提取物均可改善小鼠体内的氧化应激水平(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谷胱甘肽酶),降低小鼠体内的炎症反应(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1β),抑制促炎因子环氧合酶2(COX-2)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的过度表达。同时蛋白印迹的结果也表明两者均可降低JNK蛋白表达并抑制JNK途径的激活来抑制凋亡信号通路的激活。HE染色也表明蒲公英鲜汁和蒲公英干品提取物预处理可显着抑制APAP诱导的肝细胞坏死,炎性细胞浸润和充血。结果表明,蒲公英鲜汁和蒲公英干品提取物可以被用于预防APAP诱导的肝损伤,并且蒲公英鲜汁的效果优于蒲公英干品提取物。本文进一步研究了蒲公英提取物经过分离纯化之后的蒲公英多酚可以呈剂量依赖性的预防APAP过量导致的肝损伤。其也是通过影响小鼠体内的氧化应激平衡,抑制无菌炎症反应和细胞凋亡的产生来预防APAP过量导致的肝毒性。2、通过在饮用水中添加2.5%的DSS来诱导小鼠的结肠炎,通过前期的预实验我们发现,蒲公英外泌体样纳米颗粒在治疗结肠炎的疗效优于蒲公英干品提取物。进一步的研究发现,DELNs可抑制磷酸化c-Jun N末端激酶(JNK),细胞外调节蛋白激酶(ERK),p38,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STAT3)和AKT蛋白的表达。同时,核因子-κB(NF-κB)p65蛋白的表达减少,促炎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1β)和趋化因子(MCP-1)的基因表达减少。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CCL5,CXCL9和CXCL10)被抑制。通过抑制Bcl-2,Caspase-8和caspase-9的蛋白表达,肠细胞的凋亡得以减弱。当前的研究结果表明,新鲜蒲公英汁里面里含有除化学成分外其它的药效活性物质起作用即蒲公英外泌体样纳米颗粒(DELNs),其可以通过抑制炎症,减弱细胞凋亡和调节肠道免疫细胞来减轻结肠炎的严重程度并治疗炎症。综上所述,蒲公英鲜汁用于治疗APAP导致的急性肝损伤和DSS导致的急性结肠炎的效果优于蒲公英干品提取物,结果为蒲公英鲜用的基础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从生命活性物质的角度阐释了鲜药发挥最大临床效能的物质基础,从而为中药鲜药研究与应用开辟新的领域和发展机遇,也为探究中药鲜用/干用/制用差异提供新的科学视角。
胡小勤,付蓉,李莉,王菲菲,曾学文[4](2020)在《中国—东盟中药鲜药保健品产业发展策略探讨》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更好地促进中药鲜药保健品产业发展,本研究拟选取中国—东盟共有的传统药物作为原料药材,以鲜药为应用形式,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探讨中药鲜药保健品产业发展策略。发展中国—东盟中药鲜药保健品产业,既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又具有实践的可行性。本研究制定了实施策略和具体的实施办法,以期能为产业实际提供指导,对促进中药鲜药保健品产业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社会意义和经济价值。
朱慧,李玉珍,李宏强[5](2019)在《从鲜鱼腥草用量分析鲜药饮片开发的必要性》文中指出鉴于鲜药在临床应用中对多种疾病的治疗效果优于干品,为了方便对鲜药的应用,使鲜药能够更好地发挥作用,研发适合临床使用的鲜药饮片迫在眉睫。本文以常用鲜药鱼腥草为例,通过统计古籍及现代研究报道,对比干、鲜鱼腥草用量,分析用量差异原因,为鲜药饮片的研发抛砖引玉,以期为今后的鲜药研究提供适当的启示,更好地传承和发扬其特色和优势。
李艳,郭晖,苗明三[6](2019)在《中药鲜用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中药鲜用是中医治病的特色之一,其临床应用贯穿于中医药学起源与发展的整个过程。通过统计鲜用中药的品种,对比中药鲜用与干用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等,进一步归纳鲜用中药的现状及不足,使其在临床应用中得以更好地发挥。鲜用中药及制剂保持了药物的天然活性,具有活性成分量丰富、质量好、疗效快的特点,临床应用于一般疾病和疑难危重症等,在保护与利用鲜药资源的同时,规范鲜药的生产,促使其朝产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从而使得鲜药应用更广泛、更科学、更合理。
朱慧,李玉珍,解一舟,杨英,于鸿鹏,李宏强[7](2018)在《现代鲜药制剂的研究进展与展望》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对鲜药应用的悠久历史进行回顾,总结了近几年来鲜药制剂的研究近况,分别结合国内与国外实例,说明各现代鲜药制剂的工艺及剂型等方面的特点,同时针对现代鲜药及鲜药制剂的开发,提出了所面临的问题及合理可行的解决建议,最后结合我国国情,对现代鲜药制剂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郑依玲,陈小露,梅全喜,董鹏鹏,戴卫波[8](2017)在《中药鲜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概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药鲜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历史悠久,且贯穿于中医药学起源和发展的全过程,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目前的研究表明,中药鲜药在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上具有独特之处,且有着干品不可替代的效果。笔者通过查阅近年来中药鲜药相关内容的文献资料,并对中药鲜药的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的相关研究进行全面、系统地分析与归纳,旨在为今后鲜药的进一步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谭芳[9](2017)在《药膳应用现状及痰湿体质的药膳组方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药膳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将不同药物与食物进行合理的组合,采用传统和现代的科学加工技术进行制作,具有独特色、香、味、形、效的膳食品。药膳作为中国医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内涵丰富。药膳中的中药原料是药膳发挥作用的重要部分,研究药膳常用中药的规律,可以为阐明药膳发挥作用的物质基础提供依据。本文从文献的角度出发,以文献记载的药膳方中所用中药的出现频率为依据,以《中国药膳大辞典》中7000多首药膳方中使用频次超过100次的27味中药为研究对象,对其基源、性味功效、应用历史、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等方面进行总结,从传统中医药理论和现代研究的角度探讨其中规律。从实际应用的角度出发,调查和整理日常饮食和药膳餐厅中中药的使用情况,并对常用中药的规律和药膳餐厅的现状进行总结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1221位被调查者中,50%以上的被调查者经常食用的中药有10种,其药用部位主要为果实和种子;对其化学成分进行整理发现,主要含有多糖、黄酮、挥发油、皂甙、生物碱和多酚类等化学成分;对其药理作用进行整理发现,主要有抗氧化、抗肿瘤、降血糖、降血脂、抗衰老、抗菌和保护心血管系统等作用。共调查32家药膳餐厅,调查结果显示,药膳餐厅主要集中分布在中国东部地区,以北京和广州为最多,32家药膳餐厅里累计使用中药60种,其中有23种中药同时出现在三家以上的药膳餐厅。其中,山药、菊花、枸杞和龙眼肉在人们的日常饮食和药膳餐厅中均出现较多,它们的共同点是有2000多年的食用历史,且均为味甘之品,皆有抗氧化、降血糖、降血脂和保护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在药膳餐厅的调查中发现,鲜药入膳是药膳餐厅的一个典型特色。鲜药入膳既发挥了药膳保健养生的作用,又突出了鲜药的优势和特色,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鲜药作为药膳的原材料可以最大限度保持药材原有的色泽和气味,相对于一般炮制加工过的中药材具有独特之处。参考《鲜药图谱》、《鲜药的研究与应用》及《中药保健食品研制与开发》,对264味鲜药的来源、药性特点及适用于药膳的种类进行了归类分析,并从鲜药入膳的历史、现状及发展与应用前景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希望对鲜药入膳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药膳是中医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应当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从“辨体施膳”的角度出发,参考中医体质辨识软件、《中医体质学》、《中医体质学研究与应用》和《中国药膳大辞典》,针对九种不同的体质,提出不同的生活调理建议和膳食调理建议,并列出相应的推荐药膳方,以期为九种体质“辨体施膳”的调理方法提供初步参考。对于九种体质中与各种慢性代谢性疾病息息相关的痰湿体质,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构建针对痰湿体质的药膳方数据库。通过对1393首针对痰湿体质的药膳方进行频次分析发现,共涉及原料958种,其中中药367种,食材523种,调味品68种,出现频次较高的前3味中药为生姜、山药和大枣,食材为粳米、鸡蛋和鲤鱼。运用关联规则分析共得到常用组合35个,基于复杂系统熵方法挖掘出新组方16个。考虑原料的功效、配伍和安全性,我们从推荐新组方中筛选了4个新组方,同时结合中医推荐组方及经方拟定了 10个初筛组方,通过运用Delphi法咨询多学科专家,最终筛选出荷叶方、茯苓方和薏苡方,结合专家推荐配比及药典用量,初步确定3个可能有降血脂作用的新组方。运用高脂饲料诱导金黄地鼠高脂血症动物模型,初步探讨3个组方对高脂血症的预防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荷叶方和薏苡方初步显示能显着降低血清TG水平,茯苓方初步显示能显着降低高脂血症金黄地鼠血清TC、TG和LDL-C的水平。为进一步验证茯苓方对高脂血症金黄地鼠调节血脂和保护肝脏的作用,设定茯苓方高、中、低剂量组,验证其在血脂调节和肝脏保护中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茯苓方高、中、低剂量组能显着降低高脂血症金黄地鼠肝脏重量、肝脏指数、血清TC、TG、LDL-C、AST和ALT水平,表现出较好的调节血脂和保护肝脏的作用。本研究首次对药膳中中药的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整理,从文献记载的角度和实际应用的角度对药膳常用中药的规律进行了总结和分析。首次运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对原料组成既有药材又有食材的药膳方进行组方规律分析,较之于以往仅由中药组成的方剂的组方规律分析,是一次开拓性的尝试。结合中医体质,从“辨体施膳”的角度出发,探讨九种体质的膳食调理方案,以其中与诸多慢性代谢性疾病息息相关的痰湿体质为重点,结合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建立痰湿体质药膳方数据库,分析其组方规律和用药特点,基于复杂系统熵方法挖掘出新组方,运用Delphi法咨询多学科专家,筛选出适于痰湿体质的药膳新组方。运用金黄地鼠高脂血症动物模型,验证其药效,为痰湿体质辨体施膳的研究探索了一条新的道路。
王丽芳,高文远[10](2016)在《论中药鲜药特色技术传承与发展》文中提出中药鲜药应用历史悠久,疗效卓着,特色突出,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鲜药资源丰富,在两千多种中药中有486种(占22.7%)在传统用法中是以鲜用为主的[1]。20世纪80年代初,有学者呼吁恢复鲜药临床供应,但近几十年来,其应用呈萎缩趋势,临床上医师与药师对鲜药了解有限。如此发展下去,中药鲜药历经几千年积累的宝贵用药经验将濒于失传。2010版《中国药典》中收载六味鲜药,其用法及贮藏等沿袭传
二、中药鲜药制剂研究的现状与展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药鲜药制剂研究的现状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2020年版《中国药典》分析中药鲜用现状及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药典》收录鲜药或含鲜药制剂现状 |
1.1 药材和饮片部分收录鲜药或鲜药加工品现状 |
1.2 植物油脂和提取物部分收录的可鲜用中药及鲜药加工品 |
1.3 成方和单味制剂部分含鲜药制剂收录现状 |
1.4 以生姜为原料或辅料炮制加工中药或制剂收录现状 |
2 鲜药临床应用与分析 |
2.1 鲜药临床应用概况 |
2.2 鲜药临床应用特点 |
3 中药鲜品与干品差异对比研究 |
3.1 药性差异 |
3.2 化学成分差异 |
3.3 药理作用差异 |
4 鲜药应用的建议 |
4.1 鲜药质量标准的建立 |
4.2 建立鲜药前处理规范 |
4.3 鲜药临床应用的规范 |
4.4 鲜药应用的保障措施 |
(2)中药鲜药的现代应用与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鲜药应用的历史沿革 |
2 中药鲜品与干品的差异 |
2.1 化学成分差异 |
2.2 药理作用差异 |
2.3 功效差异 |
2.4 用法、用量差异 |
3 鲜药的应用现状 |
4 鲜药保鲜技术的发展 |
5 中药鲜药制剂的开发应用 |
6 结语与展望 |
(3)中药鲜用优效性评价研究 ——以蒲公英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鲜药的传统用法 |
1.2 国内外对蒲公英用途的研究现状 |
1.3 国内外对蒲公英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 |
1.3.1 蒲公英的化学成分 |
1.3.2 蒲公英的药理作用 |
1.4 对乙酰氨基酚导致的急性肝损伤的研究 |
1.5 葡聚糖硫酸钠导致的急性结肠炎的研究 |
1.6 本文主要的研究思路 |
1.6.1 蒲公英鲜汁和蒲公英干品提取物对对乙酰氨基酚导致的急性肝损伤小鼠的影响 |
1.6.2 蒲公英外泌体样纳米颗粒改善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 |
第二章 蒲公英化学成分分析 |
2.1 材料 |
2.1.1 仪器 |
2.2 方法 |
2.2.1 色谱条件 |
2.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
2.2.2.1 蒲公英干品提取物-高剂量(DDE-H) |
2.2.2.2 蒲公英干品提取物-低剂量(DDE-L) |
2.2.2.3 蒲公英鲜汁-低剂量(DJ-L) |
2.2.2.4 蒲公英鲜汁-中剂量(DJ-M) |
2.2.2.5 蒲公英鲜汁-高剂量(DJ-H) |
2.2.2.6 蒲公英鲜汁蒸馏水(DEJW) |
2.2.2.7 蒲公英干品提取物+纯水(DDED-PW) |
2.2.2.8 蒲公英干品提取物+蒲公英鲜汁蒸馏水(DDED-DEJW) |
2.3 结果 |
2.4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蒲公英鲜汁和蒲公英干品提取物对APAP导致的急性肝损伤小鼠的影响 |
3.1 材料 |
3.1.1 主要仪器 |
3.1.2 主要试剂 |
3.1.3 实验动物 |
3.1.4 主要试剂及药物的制备 |
3.1.4.1 APAP的制备 |
3.1.4.2 实验药物的制备 |
3.2 方法 |
3.2.1 急性肝损伤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分组 |
3.2.2 样品制备 |
3.2.3 血清及肝组织中生化指标的测定 |
3.2.4 肝组织中炎性标志物的测定 |
3.2.5 组织病理学分析 |
3.2.6 TUNEL测定 |
3.2.7 Hoechst33258 染色 |
3.2.8 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分析 |
3.2.9 蛋白质印迹分析 |
3.2.10 统计分析 |
3.3 结果 |
3.3.1 蒲公英鲜汁和蒲公英干品提取物对小鼠体重和器官指标的影响 |
3.3.2 蒲公英鲜汁和蒲公英干品提取物改善APAP引起的肝损伤 |
3.3.3 蒲公英鲜汁和蒲公英干品提取物通过调节抗氧化蛋白Nrf-2的表达来改善APAP诱导的肝毒性 |
3.3.4 蒲公英鲜汁和蒲公英干品提取物可以改善 APAP 导致的肝组织中无菌炎症反应 |
3.3.5 蒲公英鲜汁和蒲公英干品提取物预防APAP诱导的肝细胞凋亡 |
3.4 讨论与小结 |
第四章 蒲公英多酚(DP)对APAP导致的急性肝损伤小鼠的影响 |
4.1 材料 |
4.1.1 主要仪器 |
4.1.2 主要试剂 |
4.1.3 实验动物 |
4.1.4 主要试剂及药物的制备 |
4.1.4.1 APAP的制备 |
4.1.4.2 实验药物的制备 |
4.2 方法 |
4.2.1 急性肝损伤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分组 |
4.2.2 样品制备 |
4.2.3 血清及肝组织中生化指标的测定 |
4.2.4 肝组织中炎性标志物的测定 |
4.2.5 组织病理学分析 |
4.2.6 TUNEL测定 |
4.2.7 Hoechst33258 染色 |
4.2.8 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分析 |
4.2.9 蛋白质印迹分析 |
4.2.10 统计分析 |
4.3 结果 |
4.3.1 总酸和总黄酮含量 |
4.3.2 蒲公英多酚对小鼠体重和器官指标的影响 |
4.3.3 蒲公英多酚可改善APAP引起的肝损伤 |
4.3.4 DP 通过增加抗氧化蛋白的表达和 Nrf-2 的表达来改善 APAP 诱导的肝毒性 |
4.3.5 蒲公英多酚可改善APAP引起的肝脏炎症 |
4.3.6 蒲公英多酚可预防APAP诱导的肝细胞凋亡 |
4.4 讨论与小结 |
4.5 展望 |
第五章 蒲公英提取物以及蒲公英外泌体样纳米颗粒对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的影响 |
5.1 材料 |
5.1.1 主要仪器 |
5.1.3 实验动物 |
5.1.4 主要试剂及药物的制备 |
5.1.4.1 DSS溶液的制备 |
5.1.4.2 实验药物的制备 |
5.2 方法 |
5.2.1 急性结肠炎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分组 |
5.2.2 样品制备 |
5.3 结果 |
5.4 结论 |
第六章 蒲公英外泌体样纳米颗粒改善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 |
6.1 材料 |
6.1.1 主要仪器 |
6.1.2 主要试剂 |
6.1.3 实验动物 |
6.1.4 主要试剂及药物的制备 |
6.1.4.1 DSS溶液的制备 |
6.1.4.2 实验药物的制备 |
6.2 方法 |
6.2.1 粒径分析 |
6.2.2 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 |
6.2.3 HPLC分析 |
6.2.4 急性结肠炎小鼠模型的建立及分组 |
6.2.5 样品制备 |
6.2.6 毒性测量 |
6.2.7 对急性结肠炎的评估 |
6.2.8 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分析 |
6.2.9 蛋白质印迹分析 |
6.2.10 实时PCR |
6.2.10.1 实验样品的研磨和匀浆 |
6.2.10.2 Total RNA的提取 |
6.2.10.3 RNA沉淀的清洗 |
6.2.10.4 RNA的溶解 |
6.2.10.5 RNA的反转录及Real Time PCR反应 |
6.2.11 ELISA分析 |
6.2.12 统计分析 |
6.3 结果 |
6.3.1 DELNs的表征 |
6.3.2 口服DELNs的毒性 |
6.3.3 口服DELNs可增加小鼠对DSS诱导的结肠炎的抵抗力 |
6.3.4 DELNs对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
6.3.5 DELNs 增强肠道细胞的抗炎和免疫能力 |
6.3.6 DELNs调节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中p-ERK和 p-JNK蛋白的表达 |
6.3.7 DELNs改善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结肠组织中p-STAT3和p-AKT蛋白的表达 |
6.3.8 DELNs诱导凋亡相关蛋白表达的变化 |
6.4 讨论 |
6.5 结论与展望 |
6.5.1 结论 |
6.5.2 展望 |
结论及展望 |
研究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ABBREVIATIONS |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中国—东盟中药鲜药保健品产业发展策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发展中国—东盟中药鲜药保健品产业的必要性 |
1.1 充分发挥鲜药治疗保健作用的必然要求 |
1.2 中药保健品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
1.2.1 有利于药用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
1.2.2 有利于提高东盟消费者的认知度 |
2 发展中国—东盟中药鲜药保健品产业的可行性 |
2.1 国内外鲜药制剂案例 |
2.2 本土化种植为中药鲜药保健品产业化生产提供便利化 |
2.3 本土化种植可帮助中药鲜药保健品产业化销售避开双边贸易壁垒 |
2.4 东盟国家的中药保健品市场需求为中药鲜药保健品产业化销售提供消费基础 |
3 实施策略 |
3.1 查询中国出口到东盟国家的保健品清单及其相关数据 |
3.2 确定需要优先开发的保健品种类 |
3.3 筛选中国东盟共有药物中常用的鲜药品种 |
3.4 拟定中国—东盟共有传统药物的鲜药保健品 |
4 具体实施办法——以马来西亚为例 |
(5)从鲜鱼腥草用量分析鲜药饮片开发的必要性(论文提纲范文)
1 鱼腥草 |
1.1 本草溯源 |
1.2 鲜、干药材对比 |
2 鱼腥草的用法和用量 |
2.1 古籍中鲜鱼腥草应用的剂量 |
2.2 现代研究中鱼腥草应用剂量 |
2.3 干、鲜药材用量差异原因 |
3 鱼腥草鲜药饮片开发的前景和展望 |
4 总结 |
(6)中药鲜用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鲜药的现状 |
1.《药典》 |
2.临床用的鲜药品种 |
临床中药干鲜用的比较 |
1.中药鲜用与干用的成分比较 |
2.中药鲜用与干用的药理作用对比 |
中药鲜用的临床应用 |
1.中药鲜用的临床应用 |
2.中药鲜用制剂的研究 |
展望 |
(7)现代鲜药制剂的研究进展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
2 鲜药应用的历史回顾 |
3 中国药典的鲜药收载情况 |
4 现代鲜药制剂的研究进展 |
4.1 国内鲜药制剂研究 |
4.2 国外相关研究经验 |
5 鲜药及鲜药制剂面临的问题及解决的建议 |
6 结论与展望 |
(8)中药鲜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古今应用 |
1.1 历史沿革 |
1.2 中药鲜药制剂 |
2 中药鲜药的化学成分 |
2.1 挥发油 |
2.2 酚类 |
2.3 生物碱类 |
2.4 黄酮类 |
2.5 糖类 |
2.6萜类和皂苷类 |
2.7 其他 |
3 中药鲜药的药理作用 |
3.1 抑菌 |
3.2 抗肿瘤 |
3.3 降血糖 |
3.4 增强免疫 |
3.5 其他 |
4 结语与展望 |
(9)药膳应用现状及痰湿体质的药膳组方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及术语简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药膳源流及药膳常用中药归类分析 |
1. 药膳应用的历史渊源 |
2. 药膳常用中药的归类分析 |
3. 药膳的发展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药膳餐厅及常用中药的调查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和讨论 |
3.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鲜药入膳的发展与应用 |
1. 药食同源的认识 |
2. 鲜药入膳的历史 |
3. 鲜药的特点 |
4. 鲜药入膳的应用情况 |
5. 鲜药入膳的发展与应用前景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九种体质辨体施膳的食疗建议初探 |
1. 平和质 |
2. 气虚质 |
3. 阳虚质 |
4. 阴虚质 |
5. 痰湿质 |
6. 湿热质 |
7. 血瘀质 |
8. 气郁质 |
9. 特禀质 |
10.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挖掘痰湿体质药膳方组方规律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改进Delphi法在药膳组方筛选中的应用 |
1. 资料和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三个痰湿组方对高脂血症金黄地鼠的降脂减肥作用初探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茯苓方的血脂调节和肝脏保护作用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2. 实验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 |
附录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四、中药鲜药制剂研究的现状与展望(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2020年版《中国药典》分析中药鲜用现状及特点[J]. 彭孟凡,苗晋鑫,田硕,张媛鑫,路海涛,苗明三.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2022(02)
- [2]中药鲜药的现代应用与研究进展[J]. 徐杰,张志鹏,陈丹燕,黄梦婷,邓李红,梁志毅. 中国现代中药, 2022(01)
- [3]中药鲜用优效性评价研究 ——以蒲公英为例[D]. 郑尧. 中南民族大学, 2020(07)
- [4]中国—东盟中药鲜药保健品产业发展策略探讨[J]. 胡小勤,付蓉,李莉,王菲菲,曾学文. 中国现代中药, 2020(01)
- [5]从鲜鱼腥草用量分析鲜药饮片开发的必要性[J]. 朱慧,李玉珍,李宏强.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9(12)
- [6]中药鲜用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分析[J]. 李艳,郭晖,苗明三.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9(12)
- [7]现代鲜药制剂的研究进展与展望[J]. 朱慧,李玉珍,解一舟,杨英,于鸿鹏,李宏强.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8(10)
- [8]中药鲜药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概况[J]. 郑依玲,陈小露,梅全喜,董鹏鹏,戴卫波. 中药材, 2017(10)
- [9]药膳应用现状及痰湿体质的药膳组方与应用研究[D]. 谭芳.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7(12)
- [10]论中药鲜药特色技术传承与发展[J]. 王丽芳,高文远. 中国民间疗法, 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