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保护青少年的非营利网站

一个保护青少年的非营利网站

一、保护青少年的公益网站(论文文献综述)

冯是乐[1](2021)在《青少年预防近视公益教育微视频的设计与制作》文中研究指明

王威[2](2021)在《社会力量参与下的我国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筑遗产是历史文化和集体记忆的物质载体,是人类的宝贵财富,其研究、保护、宣传和教育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中,建筑遗产的教育,特别是面向青少年的教育尤为重要。它能够有效促进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对于建筑遗产价值的理解、认同,进而促使其参与到遗产价值的宣传及保护事业当中。目前,我国针对青少年的建筑遗产教育事业方兴未艾,相关教育机制尚在起步阶段,而社会力量作为政府之外较为独立的力量,有力地补充了政府职能无法涵盖的领域。近年来,全国各地涌现出一批社会力量,他们积极参与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经过多元化的实践探索,取得了许多经验与丰硕的成果,其经验及教训亟待总结。本文以“社会力量参与下的我国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为研究对象。首先,对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的意义进行阐述,对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进行探讨;其次,总结国外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的经验及其对我国的启示;在此基础上,系统梳理社会力量参与下的我国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的发展历程,分为:(1)1991年—2004年的萌芽期,(2)2004年—2011年的雏形期,(3)2011年至今的发展期,并对现阶段我国参与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的社会力量的分布情况及分布特点,不同类型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的多元实践方式进行说明和分析;继而归纳出现阶段社会力量参与下的我国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的五种典型实践模式,分别为:(1)基金会、慈善组织等的资源对接;(2)资本投入的社区营造;(3)知名人士/学者搭建的平台;(4)民间自发的志愿力量;(5)学术研究推动的社会力量。另外,在上述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笔者两年多以来参与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的实践经验,以北方工业大学师生团队:“遗介团队”的实践为案例进行重点介绍和分析,为社会力量的参与提供一定的思考和启示。最后,综合上文的理论和实践研究,从政策及社会环境、社会力量的自身建设与发展、资金保障、社会关系方面分析社会力量参与下的我国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的现存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策略及建议。希望能够为社会力量更有效地参与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提供一定的启示和借鉴。

张锋学[3](2020)在《人格刑法理论视域下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研究》文中认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率持续增长,犯罪特点出现了新的变化,现行犯罪预防体系面临严峻挑战,未成年人犯罪成为社会共同关注的重大问题。如何从过分强调报复、报应的刑罚功能转变为注重教育、挽救的预防功能;从事后惩治、震慑转变为事前预防、以人为本,需要理论和实践创新。鉴于此,本文试图以人格预防理论,探讨一条有效的途径。从“人格刑法理论”视角对未成年人犯罪预防进行探讨,通过创新环境预防中的人格预防、构建以人格预防为导向的开放式预防体系、设计我国犯罪思想道德监测指标体系,旨在探索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新思路,降低犯罪率和社会教育、矫治成本,并为理论和实务部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提供参考。内容包括: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新特点、成因和预防现状、创新环境预防中的人格预防、构建以人格预防为导向的开放式预防体系。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新特点包括:网络犯罪亚文化和不良信息成为犯罪低龄化的重要诱因、有组织犯罪和网络犯罪逐渐增多、城市社区未成年人和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增多、犯罪动机简单且手段残忍、侵犯财产和涉毒案件逐渐增多。犯罪成因为:社会不良环境容易诱发思想偏差和行为失范、传统家庭教育环境未足够重视人格塑造、学校教育环境过于看重分数、文化商业市场监管失灵、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难以解决、专门学校的运行面临困境、传统帮教制度和理念有待创新。我国目前犯罪预防现状为:网络环境的预防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家庭环境预防没有突出人格预防、学校环境预防不够重视人格预防、社区环境预防效果有待进一步改善、心理预防尚未成为人格预防的重点、未成年人的道德思维塑造乏力、社会团体的防治潜能尚未发挥。创新环境预防中的人格预防要提高网络环境的预防水平。通过净化网络环境和技术创新,科学引导未成年人合理使用网络,防范网络不良行为影响未成年人的人格塑造。家庭环境预防应突出人格预防,建立以“爱”为核心的家庭环境预防模式,重视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学校德育教育要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德育教育,要突出健康人格的塑造。社区应优化功能和环境条件,创新社区教育和帮教模式。农村应加强留守儿童犯罪防治,重视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建立强制监护制度,完善农村社会救助有效机制。以人格预防为导向的开放式预防体系的构建新思路是:积极防范未成年人在社会化进程中形成犯罪心理,加强未成年人社会交际的心理引导,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科学运用“认知疗法”进行教育、矫治,创造良好环境条件促进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生物学治疗是未成年人犯罪防治的新路径,人格调查是生物学治疗的前提和基础,应当以新技术手段提升生物预防水平。道德思维水平对塑造道德思维影响较大,道德思维教育应超越犯罪本身。道德思维能力培养是道德思维教育的核心,道德思维教育应融入“爱的教育”、“平等教育”和“独立教育”。犯罪思想道德监测有利于及时防治道德偏差,应当构建犯罪思想道德监测指标体系。创新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综合预防体系,重视体育运动干预的作用,发挥社会团体对不良行为的防治潜能,提升自我预防能力。

牛娜[4](2020)在《新时代公民网络素养培育研究》文中提出公民、公民素养、新时代公民网络素养是研究新时代公民网络素养培育问题的逻辑起点。网络素养是公民在网络时代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是公民更好适应网络空间环境、更深入进行网络交往活动的前提条件,对公民自由全面发展和新时代我国网络强国建设起着基础性作用。培育公民网络素养是基于网络化的时代要求,基于建设网络强国和培育时代新人的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学科领域内对公民个体网络交往行为进行的教育,有助于提高公民网络素养,实现个体在网络时代自由全面发展,对于公民在网络空间保持独立人格、提高理性判断能力具有推动作用。网络素养通过公民的网络交往行为显现出来。研究公民网络交往行为可以发现,公民在网络交往中具有语言暴力、道德失范、价值观缺失、权利侵犯、主体异化的素养问题。深入剖析这些问题可以发现,现实社会环境的负面因素、网络空间的规范缺失和价值观引导不力、网络话语权主体分散化是其素养问题的客观原因;对网络交往虚拟性、规范性和安全性的不科学认知,从众心理、宣泄心理和娱乐心理的非理性网络交往心理是其素养问题的主观因素。随着网络交往方式在整体层面的扩大和个体层面的深入,公民网络素养问题有可能对公民正常的网络生活和网络空间环境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培育公民网络素养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培育公民网络素养的路径具有客观和主观相结合的特征。在客观上,以建立网络行为道德规范、健全网络空间法律体系、培养网络空间管理人才、正确处理公民网下矛盾的方法来营造清朗的网络生态空间;以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加强网络热点话题的正确引导、创建规范的网络社区、构建和谐的网络秩序来加强系统的网络内容建设。在主观上,以塑造公民的网络道德意识、增强公民的网络法律意识、增进公民的网络认同意识、引导公民的网络价值意识、提升公民的网络自主意识来培育公民正确的网络交往意识;以明确网络空间主权、感知网络安全态势、把握网络安全风险、遵守网络安全标准来培养公民正确的网络安全观。

支慧媛[5](2020)在《媒介文化视域下泰国青少年教育类影视公益广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泰国被公认为是高水平的广告创作国家之一,泰国影视公益广告在全球视频网站中拥有极高播放量与评论数,成为传播领域中的热点,从一个行业现象升级为一种文化传播现象。文化传播是大众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手段,而青少年教育更是公民精神文明与道德建设中的关键一环,在这样的社会文化大背景下,立足于青少年教育主题,将泰国优秀影视公益广告作为研究对象与突破口,对同类型公益广告的制作与传播具有正面的借鉴意义。本研究结合泰国社会文化背景与泰国广告产业发展,从国内外视频网站中收集了30篇青少年教育影视公益广告作为研究样本,在媒介文化视域的观照下,使用定量研究与定性描写的方法,对公益广告文本的符号表意与叙事结构展开剖析,同时结合受众解释与评价文本,从受众感知层面出发,验证广告文本生产策略的传播效果。研究发现,泰国公益广告有能力在观众日常生活间建构起具有直接针对性的关联,在青少年教育类文本中,广告话语符号呈生活化、民主化特征,视觉符号突破民族元素的社会规约性,角色以平民为主,贴近生活;叙事结构层面,采用综合叙事角度与衔接方法搭建叙事框架,多元的蒙太奇技巧组接镜头,层层递进升华广告主旨。除此以外,广告在意识形态层面体现出普适与迎合特征、塑造个体与关系图景、实现身份认同与去功利化。在此基础上,本文对青少年教育公益广告在制作模式、广告主题与内容等方面可借鉴的优势加以总结,以期为同类型公益广告的生产与制作有所启发,为公益广告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王奕涵[6](2019)在《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下网络直播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网络直播影响力越来越大,成为“互联网+”背景下新的生活空间和传递文化、信息以及党的声音的载体。网络直播内容也得以不断深耕,开创了“直播+文化”、“直播+公益”、“直播+新闻”等新模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主流文化的社会责任也逐渐在网络直播中体现出来,但网络直播这一新型文化业态依然存在低俗涉黄、暴力刺激、虚假欺诈等乱象。面对网络直播带来的日益严重的公共问题,我国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法规并开展了大规模的专项整治活动,以此来引导这一新型文化业态步入正轨。虽然这些行动已初见成效,但是我国网络直播存在的问题尚未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对网络直播的科学监管仍然面临巨大挑战。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剖析网络直播的现状,并探析其受众、内容、制度、监管的现状,从网络直播承担社会责任、维护社会秩序等视角探析管理网络直播的必要性,并通过文献分析法、案例研究法、数据分析法、调查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分析出网络直播管理目前存在监管主体权责不明、法律缺失、监管缺位、自律不足、技术乏力等问题。基于对多中心治理理论的思考,本文提出应从强化政府行政管理、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发挥行业自律作用、提高网络直播管理的技术水平等多个维度调动力量来系统建立、健全网络直播监管的制度设计,并实现网络直播各方主体在有序监管框架中的有机协作、良性互动,从而实现网络直播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社会责任以及推动公益事业发展的公益责任。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在理论基础上,引入多中心治理理论进行研究,从多个维度对网络直播多元主体协同治理进行探讨,创新了研究网络直播管理可供借鉴的理论基础,丰富了研究成果,为网络直播的有效管理提供可据参考的制度设计。第二,在研究方法上,通过问卷调查进行实证调研,掌握网络直播最新的发展形势、立法动向,取得网络直播现实状况的第一手资料,更好地为网络直播协同治理提出有价值的对策建议。

冯展君[7](2019)在《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现状及其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各类幼儿性暴力事件持续发酵,“儿童性侵”几度成为我国的社会热点,并给大众敲响了教育警钟。作为儿童大国,我国的儿童权益工作虽然受到法律法规、官方机构组织以及民间团体的支持,但发展缓慢、成效甚微,特别是儿童性教育,更处于落后阶段。如何打破谈“性”色变的困境,如何科学地普及性知识,如何提升国民的性教育水平等,成为当下迫切解决的社会问题。儿童性教育是指对受教育者进行有关性科学、性知识、性道德和性文明教育的培养,尤其帮助儿童认同自己的性别,依性别规定个体的性别角色行为和动情反应。它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共同协作,以期进一步推动其良性发展。公共图书馆是社会民众获取知识、信息、文化的主要场所之一,承担着保存遗产、收集和开发资源、传递科学情报,以及开展社会教育等社会职能。作为社会科学知识储备的中坚力量,公共图书馆开展儿童性教育,提高儿童性教育的工作水平和施行力度,受相关理论的支持和现实根据的驱动——这将对儿童性教育以及图书馆本身的发展均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基于我国儿童性教育现状,综合采用了多种研究方式,梳理了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工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加强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的重要性和对策。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为了了解我国儿童性教育的发展情况,以及学术界在该领域的相关研究,通过网上调查和文献检索两种方式,验证本项研究是否具有可行性和实践意义;二、通过理论分析和现实分析,阐释了公共图书馆开展儿童性教育服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认为儿童性教育的特点、政府相关政策、图书馆的公益性和教育职能,以及图书馆的优势,能有效地引导和保障公共图书馆的儿童性教育服务;三、为了掌握我国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的服务现状,通过网络搜索和实地采访,进行了全国性调查和地方性调查,并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发现公共图书馆的儿童性教育工作存在专业性较低、服务较单一、合作度较弱三大问题;四、通过梳理国外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的服务特色,并推介相关优秀案例,为我国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的优化提炼可供借鉴的经验;五、综合调查结果和案例分析结果,针对现存问题,提出我国公共图书馆可从服务的专项化、服务的多元化、服务的合作度着手,通过立项与服务制度的建立、馆员的职业发展、专题馆藏的筹建、服务方式的创新、“引进来”与“走出去”模式的运用等六大对策,提升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的质量与水平。

吕雅霜[8](2019)在《文化公益的新媒介赋权研究 ——以腾讯公益平台的项目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针对“提升文化自信”这一目标,国家推出了中华优秀文化传承与文物保护的相关政策,致力于自上而下开展文化复兴活动。公益组织作为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力量,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社交网络等新媒介技术,自下而上连接更多的人与社会资源,在疾病救助、教育助学等公益领域发挥着积极作用。不过,由于文化公益起步较晚,其上线项目数量和影响力均远不及其他类型的公益。如何让用户和公益组织在新媒介的赋权下,发挥更多主动性和积极性,提升公益动员的效果,进而改变文化公益的发展现状,是本文研究的关键问题。为此,笔者在腾讯公益平台上,使用多重关键字进行交叉搜索,累计查找到2018年内与文化相关的150个公益项目,记录其项目发起者、筹款额、捐款人数等信息。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选取“敦煌数字供养人”、“妈妈制造为爱高定”、“古村系列项目”等具有代表性的项目作为案例研究。同时,通过访谈公益组织负责人与公益活动参与者,在操作层面和执行层面,对文化公益有更深入的了解,为文化公益的发展探索可行之路。本文针对文化层面的公益研究空白,创新性地将新媒介赋权理论引入文化公益的研究之中,并将研究的颗粒度细化到具体的项目和参与群体。通过研究发现,技术为用户赋予了更多的话语权、行动权和媒介使用权,为公益组织赋予更多的资源和跨界合作的可能。文化公益需要自我赋权、群体赋权和组织赋权三者的互动和融合,才能在吸引用户参与的同时,扩散公益项目的影响。

李祖钰[9](2018)在《基于青年受众的央视公益广告创新研究》文中认为面对青年受众的全新媒体接触习惯和审美喜好,旧有的说教式传播形式显得生硬且毫无吸引力,全面创新公益广告因此而成为维护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权的必经之路。近年一些优秀的央视公益广告成功引起青年受众的热议和喜爱,它在一些方面改善了旧有传播形式的不足,代表了一种趋势和潮流。央视公益广告根据社会热门话题精选公益主题,挑选适宜的播出时段突显公益主旨的重要性,并且采用新旧媒体组合传播调整主题的显着顺序。引入青年亚文化因子,借助萌文化、小清新文化、恶搞文化和迷文化的新颖表现力和价值理念丰富央视公益广告的创意表现类型和文化内涵。从文本形式出发,利用词语表意能力、广告叙述技巧和多种体裁表达手法增添情感共鸣。央视公益广告还贴近青年受众的诉求心理,展现了专属青年受众的情感归属感、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这些创意表达为我国公益广告的创新制作来带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但是,央视公益广告在主题类型、表达准确性和网络影响力上存在进一步提升的空间,需要进一步深化与青年相关的公益主题,平衡广告的通俗性和艺术性,并借助新媒体技术提升广告的讨论热度和互动体验。只有立足于受众的深层需求和接受心理,以央视公益广告为代表的主流意识形态才能获得新一代青年群体的关注和认可。

杨惠芬(Yvonne Yang)[10](2018)在《高等教育中的服务学习》文中研究指明美国开展服务学习已是普遍、具成效、以及被鼓励的教育理念,台湾地区从倡导迈入推广期,但在大陆地区仍属于一种创新性的教育概念。本论文以“高等教育中的服务学习”为题,探讨服务学习在美国、台湾地区与大陆地区的高等教育发展情况。研究目的有四:其一、探讨服务学习的教育意义与具体成效;其二、解构其促成服务学习成功的外部环境;其三、探求高校内部服务学习推动的评估机制;其四、分析其推动服务学习成功的内部环境各要素。根据研究框架,本研究内容包括绪论共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研究动机与目的、研究重要性、范围与限制、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同时针对核心概念“服务学习”进行界定。第二部分为理论与研究方面的文献综述,通过对美国、台湾地区、大陆地区有关高等教育服务学习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评述。第三部分为高等教育实践方面的文献综述,通过对美国、台湾地区、大陆地区有关高等教育界在服务学习实践的相关文献进行评述。第四部分为政府部门开展方面的文献综述,通过美国、台湾地区、大陆地区有关政府部门对服务学习开展的相关文献进行评述。第五部分为服务学习成效与评估的现况,基于服务学习对学生、对学校、对社区、对社会成效的相关研究、以及成功的服务学习设计原则进行说明,并且提出服务学习制度化评估相关模式,作为本研究评估工具选择的依循标准。第六部分研究工具与量化研究,采用Andrew Furco教授的“高等教育服务学习制度化自评要点”进行资料搜集,除叙述统计量分析与推论统计量分析外,进一步针对“学校理念”、“教师支持”、“学生支持”、“社区参与”、“学校支持”等五大面向,以及各子面向的制度化程度进行探讨,再者,采用四分位数法试图了解二岸五大典范高校的定位。第七部分质化访谈,透过标准化深度访谈,探讨台湾地区的明新科技大学、辅仁大学、静宜大学、大陆地区的中山大学、以及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等五大典范高校内部环境在服务学习制度化的支持现况。第八部分结论与建议,通过美国、台湾地区、大陆地区归纳其外在环境对服务学习的正向支持作为,同时以台湾地区全体高校的发展现况调查、以及五大典范高校质化访谈内容,总结高等教育中服务学习的发展经验,为本研究目的“移植美国服务学习至善果实到各高校的成功”提供重要启示与借鉴。最后,本研究提出四个重点结论:第一点、通过“服务学习”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第二点、通过“政府政策”促进服务学习的正向发展;第三点、通过“学术研究”强化服务学习的教育影响力;第四点、通过“高等教育”落实服务学习的全人发展目标。

二、保护青少年的公益网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保护青少年的公益网站(论文提纲范文)

(2)社会力量参与下的我国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范围及研究内容
        1.2.1 研究范围
        1.2.2 研究内容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1.3.1 国内研究进展
        1.3.2 国外研究进展
        1.3.3 总体评述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 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的意义
        2.1.1 针对青少年开展建筑遗产教育有助于建筑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2.1.2 以建筑遗产作为教育内容有助于青少年培养文化认同,建立文化自信
    2.2 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的必要性
        2.2.1 社会力量的参与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
        2.2.2 社会力量的参与是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的专业性保证
    2.3 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的可行性
        2.3.1 社会力量本身的特点优势明显
        2.3.2 社会力量的已有实践成效显着
第三章 国外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概述
    3.1 英国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概述
    3.2 美国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概述
    3.3 法国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概述
    3.4 日本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概述
    3.5 国外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的启示
第四章 社会力量参与下的我国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的发展历程及典型实践模式
    4.1 社会力量参与下的我国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的发展历程
        4.1.1 第一阶段:1991 年—2004 年,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的萌芽期
        4.1.2 第二阶段:2004 年—2011 年,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的雏形期
        4.1.3 第三阶段:2011 年—今,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的发展期
    4.2 社会力量参与下的我国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的发展现状
        4.2.1 我国参与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的社会力量的分布情况及分布特点
        4.2.2 不同类型社会力量参与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的多元实践方式
    4.3 社会力量参与下的我国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的典型实践模式
        4.3.1 模式一:基金会、慈善组织等的资源对接
        4.3.2 模式二:资本投入的社区营造
        4.3.3 模式三:知名人士/学者搭建的平台
        4.3.4 模式四:民间自发的志愿力量
        4.3.5 模式五:学术研究推动的社会力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社会力量参与下的我国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案例分析-以北方工业大学师生团队:“遗介团队”的实践为例
    5.1 “遗介团队”的基本情况
        5.1.1 “遗介团队”的团队架构
        5.1.2 “遗介团队”的发展模式
    5.2 “遗介团队”参与我国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的实践方式
        5.2.1 公众号线上推送
        5.2.2 建筑遗产科普课程
        5.2.3 建筑遗产文旅研学活动
        5.2.4 社区营造、共建活动
        5.2.5 科普读物编写出版
    5.3 “遗介团队”的收获与成效
    5.4 “遗介团队”参与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实践案例的思考与启示
第六章 社会力量参与下的我国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的现存问题及改进策略
    6.1 社会力量参与下的我国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的现存问题
        6.1.1 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未引起社会的足够重视
        6.1.2 相关政策法规不够完善,制度措施不够具体
        6.1.3 社会力量自身建设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升
        6.1.4 用于支持社会力量参与的资金量和资金投入稳定性无法得到保障
        6.1.5 社会力量之间以及社会力量与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之间的联系不够紧密
    6.2 社会力量参与我国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的改进策略及建议
        6.2.1 加强对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的宣传
        6.2.2 完善相关政策法规及制度措施,规范和引导社会力量的参与
        6.2.3 加强社会力量自身制度、能力和水平的建设
        6.2.4 拓展筹措资金的渠道及规模,适度商业运营自主创收
        6.2.5 加强社会力量之间、社会力量与政府间的联系与交流合作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我国参与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的社会力量名录
附录 B “遗介团队”建筑遗产科普课程
附录 C “遗介团队”建筑遗产文旅研学活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人格刑法理论视域下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实证分析法
        二、图表综合分析法
        三、比较分析法
        四、文献分析法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未成年人犯罪与人格刑法理论
    第一节 未成年人犯罪概述
        一、未成年人犯罪的界定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相关理论
    第二节 人格刑法相关理论
        一、人格概述
        二、犯罪人格的一般理论
        三、人格刑法理论
    第三节 未成年人犯罪预防与人格刑法理论
        一、刑法人格化有利于制定合理的刑事政策
        二、刑法人格化有利于实现刑法的公正性
        三、刑法人格化有利于评估人身危险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新特点、成因和预防现状
    第一节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新特点
        一、网络犯罪亚文化和不良信息影响较大
        二、有组织犯罪和网络犯罪逐渐增多
        三、城市社区未成年人和农村留守儿童犯罪增多
        四、犯罪动机简单且手段残忍
        五、侵犯财产和涉毒案件逐渐增多
    第二节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成因
        一、社会不良环境容易诱发思想偏差和行为失范
        二、传统家庭教育环境未足够重视人格塑造
        三、学校教育环境过于看重分数
        四、文化商业市场监管失灵
        五、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问题难以解决
        六、专门学校的运行面临困境
        七、传统帮教制度和理念有待创新
    第三节 我国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现状
        一、网络环境的预防效果有待进一步提高
        二、家庭环境预防没有突出人格预防
        三、学校环境预防不够重视人格预防
        四、社区环境预防效果有待进一步改善
        五、心理预防尚未成为人格预防的重点
        六、未成年人的道德思维塑造乏力
        七、社会团体的防治潜能尚未发挥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国外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借鉴
    第一节 美国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实践
        一、美国的少年司法制度与基本理念
        二、美国的“转向处遇”制度
        三、美国的“零容忍政策”和“恢复性政策”
        四、美国的“圆桌谈话”
    第二节 日本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实践
        一、日本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立法概况
        二、日本的“非行少年程序”
        三、日本的“家庭裁判所”
        四、日本的“少年司法体系”和司法理念变迁
    第三节 英国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实践
        一、英国的“国家亲权主义”制度
        二、英国的儿童福利保护
        三、英国的社区矫正制度
    第四节 意大利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实践
        一、意大利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模式
        二、意大利的“‘帮助身边的人’核心计划”
        三、意大利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教育和矫治
    第五节 韩国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实践
        一、韩国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的刑事政策
        二、韩国的“保护处遇制度”
    第六节 德国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实践
        一、德国的少年儿童立法概况
        二、德国的“社会调查制度”
    第七节 国外共性的经验与借鉴
        一、重视通过立法手段加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
        二、重视专门机构和专业人员的教育和矫治作用
        三、重视家庭环境预防和学校环境预防的作用
        四、重视心理预防和避免标签效应
        五、坚持“最大化保护未成年人”原则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创新环境预防中的人格预防
    第一节 加强网络环境预防
        一、科学引导未成年人合理使用网络
        二、防范网络不良行为影响人格塑造
        三、提升网络环境的预防水平
    第二节 优化家庭环境预防
        一、家庭环境预防应当突出人格预防
        二、建立以“爱”为核心的家庭环境预防模式
        三、围绕人格预防加强亲职教育
        四、重视家庭环境对未成年人心理健康的影响
    第三节 创新学校德育教育
        一、用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德育教育
        二、学校德育教育应当突出健康人格塑造
        三、创新德育教育的内容、方法和体系
        四、德育教育的成败应上升到国家安全战略高度
    第四节 提升社区功能和综合防治能力
        一、优化社区功能与环境条件
        二、创新社区教育和帮教模式
        三、社区防治应结合专门学校的改革进行
        四、采取有效措施加强社区帮教工作
    第五节 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犯罪防治
        一、加强农民工就业政策调整
        二、重视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
        三、改善农村学校教育环境
        四、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强制监护制度
        五、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救助有效机制
        六、整合社会资源与加强综合治理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以人格预防为导向的开放式预防体系之构建
    第一节 人格预防的重点在于心理预防
        一、积极防范未成年人形成犯罪心理
        二、加强未成年人社会交际的心理引导
        三、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的道德观
        四、科学运用“认知疗法”进行教育、矫治
        五、创造有利于心理健康的环境条件
    第二节 犯罪人格的生物预防
        一、犯罪人格的生物因素分析
        二、未成年人犯罪的生物性原理
        三、生物学治疗创新预防新思路
        四、人格调查应作为生物学治疗的前提
        五、新技术手段提升生物预防水平
    第三节 实践以道德思维为导向的人格预防
        一、道德思维概述
        二、神经学视域下的道德思维干预
        三、道德思维水平对塑造道德思维的影响
        四、道德思维教育应超越犯罪本身
        五、道德思维能力培养应作为道德思维教育的核心
        六、道德思维教育应融入三种教育
    第四节 构建犯罪思想道德监测体系
        一、犯罪思想道德监测的内涵和原则
        二、监测犯罪思想道德的指标体系
        三、构建犯罪思想道德监测体系的具体实践
    第五节 加强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防治
        一、未成年人不良行为概述
        二、未成年人不良行为防治的理论基础
        三、创新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综合预防体系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4)新时代公民网络素养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研究缘起与价值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价值
    二、研究现状与评析
        (一)关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二)关于网络素养的研究
        (三)关于公民素养的研究
        (四)关于媒介素养的研究
        (五)目前研究存在的缺陷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研究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新时代公民网络素养的学理剖析
    一、新时代公民网络素养的主要概念
        (一)公民的含义
        (二)公民素养的界定
        (三)新时代公民网络素养的内涵
    二、新时代公民网络素养的基本内容
        (一)公民网络素养的内部构成
        (二)公民网络素养的外部构成
    三、新时代公民网络素养培育的理论借鉴
        (一)马克思的人的发展理论
        (二)尤尔根·哈贝马斯的公民交往行为理论
        (三)曼纽尔·卡斯特的网络社会理论
        (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
        (五)其他学科相关理论
第二章 新时代公民网络素养的生成发展
    一、新时代公民网络素养的前提准备
        (一)技术基础:互联网
        (二)作用方式:网络交往行为
        (三)存在场域:网络公共空间
        (四)重要标志:网络话语权力
    二、公民网络素养的发展阶段
        (一)公民网络素养的萌芽期
        (二)公民网络素养的发展期
        (三)公民网络素养的深化期
    三、新时代公民网络素养的发展趋势
        (一)立于培育时代新人的要求
        (二)基于应对意识形态的挑战
        (三)趋于建设网络强国的目标
        (四)成于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第三章 新时代公民网络素养的现状分析
    一、新时代公民网络素养的现状
        (一)网络交往内容聚焦:网络公共事件
        (二)网络交往方式变革:网络公益
        (三)网络交往价值观体现:多元化的网络价值观
        (四)网络交往话语空间状况:网络话语权失衡
    二、新时代公民网络素养的现实问题
        (一)网络交往中的语言暴力
        (二)网络交往中的道德失范
        (三)网络交往中的价值观缺失
        (四)网络交往中的权利侵犯
        (五)网络交往中的主体异化
    三、新时代公民网络素养的问题归因
        (一)现实社会环境的负面因素
        (二)网络空间的规范缺失
        (三)网络空间价值观引导不力
        (四)网络话语权主体分散化
        (五)不科学的网络交往认知
        (六)非理性的网络交往心理
第四章 新时代培育公民网络素养的重要价值
    一、有利于实现社会发展的整体性要求
        (一)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
        (二)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关键一环
        (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必要历程
        (四)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时代诉求
        (五)建设美丽中国的主体需求
    二、有利于彰显个体成长的价值性要旨
        (一)提高个体网络品德修养
        (二)增长个体网络知识见识
        (三)塑造个体健全网络人格
        (四)规约个体网络行为
        (五)实现个体层面的现代化
第五章 新时代培育公民网络素养的路径建构
    一、营造清朗的网络生态空间
        (一)建立网络行为道德规范
        (二)健全网络空间法律体系
        (三)培养网络空间管理人才
        (四)正确处理公民网下矛盾
    二、加强系统的网络内容建设
        (一)发展积极向上的网络文化
        (二)加强网络热点话题的正确引导
        (三)创建规范网络社区
        (四)构建和谐网络秩序
    三、培育公民的网络交往意识
        (一)塑造公民网络道德意识
        (二)增强公民网络法律意识
        (三)增进公民网络认同意识
        (四)引导公民网络价值意识
        (五)提升公民网络自主意识
    四、培养公民正确的网络安全观
        (一)明确网络空间主权
        (二)感知网络安全态势
        (三)把握网络安全风险
        (四)遵守网络安全标准
结语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媒介文化视域下泰国青少年教育类影视公益广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外公益广告研究
        二、国内外泰国影视广告研究
        三、媒介文化研究视角
    第三节 研究对象范围界定
        一、公益广告概念界定
        二、青少年教育主题范围界定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第五节 理论创新与实践意义
第一章 泰国文化背景与影视公益广告
    第一节 泰国文化背景:佛教文化与贫富差距
    第二节 泰国影视广告产业:创意领跑者
    第三节 泰国影视公益广告特征:以情感诉求为重点
第二章 泰国青少年教育公益广告的量化统计特征
    第一节 广告的细分主题:突破固有题材局限
    第二节 广告中青少年形象:贴近真实生活状态
    第三节 广告主来源:跳出消费主义框架
    第四节 广告时长分布:保证叙事逻辑完整
第三章 符号表意机制和叙事结构分析
    第一节 符号表意机制与意义赋予
        一、广告话语特征:生活化、个人化与弱指令性
        二、视觉符号特征:突破规约与潜在植入
        三、角色形象特征:平民化视角影射普遍现象
    第二节 叙事结构特征与意义生成
        一、叙事角度:听觉、视觉与所知角度运用
        二、衔接手法:链式、交叉与平行的综合衔接
        三、叙事结构:开头、中部与结尾情节特征
        四、镜头组接:连续、颠倒与重复式蒙太奇
第四章 广告文本的受众感知分析
    第一节 约翰·费斯克的三级文本观
    第二节 “第三级”受众评论文本的词频分析
        一、直观情感抒发:“感动哭”是最易被说服的情绪
        二、广告文本延伸:受众的复述、讲述与表达感悟
        三、评论文本特征:联结点推动受众生产意义
    第三节 受众感知与广告初级文本的关系
第五章 媒介文化背后的意识形态特征
    第一节 普适与迎合:生活化题材与低语境表现形式
        一、广告题材选择的普适性
        二、广告表达形式的迎合性
    第二节 个体与关系:塑造品牌个性与人物关系的爱之图景
        一、广告角色塑造的个体呈现
        二、广告人物关系的伦理价值
    第三节 认同与本质:文化身份构建与后世俗性特征
        一、受众在媒介文化中的身份认同
        二、超功利的后世俗文化景观展演
第六章 对中国青少年教育类影视公益广告的创作启示
    第一节 借鉴泰国广告制作模式,不迷信名人效应
    第二节 提供超越理念的实践性指导,授人以渔
    第三节 多采用未来向度的意动型叙述,隐藏规劝意图
    第四节 警惕企业公益广告的消费主义,拒绝粉饰性公益
结论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2014 —2019年泰国青少年教育主题公益广告统计表
    附录2 广告编码表
致谢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6)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下网络直播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概念界定及相关理论阐述
        一、相关概念
        二、相关理论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综述
        二、国外研究综述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网络直播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第一节 直播规模:日益壮大
    第二节 受众现状:多角度剖析
    第三节 网络直播内容分析
        一、网络直播内容推陈出新
        二、网络直播内容乱象丛生
    第四节 政策法规:日益完善、仍需提升
    第五节 监管机制:方式单一、长效机制缺失
        一、偏重行政管理
        二、运动式治理盛行
    第六节 监管力度:日益严格、仍需加强
第三章 加强网络直播监管的必要性分析
    第一节 网络直播者承担社会责任的本质体现
        一、文化责任
        二、公益责任
    第二节 提升网络直播社会功能的必然要求
        一、政治方面:重塑社会意识形态
        二、文化方面:弘扬主流文化
        三、社会方面:维护社会秩序
    第三节 治理网络直播乱象的必由之路
        一、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
        二、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第四章 网络直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法律体系不完善
        一、立法相对滞后
        二、立法层级较低
        三、立法质量不高
    第二节 管理体系混乱
        一、管理主体复杂
        二、管理手段单一
        三、管理系统缺失
    第三节 行业自律机制不健全
        一、行业协会自律作用发挥不充分
        二、行业自律公约内容不完善
    第四节 网络直播管理技术落后
第五章 基于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的网络直播管理改进策略
    第一节 强化政府行政管理
        一、法律手段方面:完善网络直播制度管理
        二、行政手段方面:优化网络直播行政管理
        三、经济手段方面:奖励和惩罚并行
    第二节 加强企业内部管理
        一、强化内容审核
        二、完善监管制度
        三、把控从业主播素质
    第三节 发挥行业自律作用
        一、培育行业协会
        二、完善行业自律公约
    第四节 提高协同治理的技术水平
        一、建立网络直播实时监测技术
        二、建立不良信息过滤系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7)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现状及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 主要概念界定
        1.3.1 公共图书馆
        1.3.2 儿童性教育
        1.3.3 儿童性教育服务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公共图书馆开展儿童性教育的理论依据和现实依据
    2.1 理论依据
        2.1.1 儿童性教育的特点
        2.1.2 公共图书馆的公益性
        2.1.3 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教育职能
    2.2 现实依据
        2.2.1 国家相关政策的导向和保障
        2.2.2 性教育在家庭和学校的缺失和障碍
        2.2.3 公共图书馆开展儿童性教育的动机与优势
第3章 国内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的现状调研及问题探析
    3.1 现状调研
        3.1.1 全国性调查
        3.1.2 地方性调查
        3.1.3 调查结果
    3.2 问题探析
        3.2.1 专业性较低
        3.2.2 服务较单一
        3.2.3 合作度较弱
第4章 国外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实例及基本借鉴
    4.1 国外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实例
        4.1.1 玛丽·斯泰肯·卡尔德隆图书馆
        4.1.2 穆鲁玛郡图书馆
        4.1.3 SHQ图书馆和SHINE图书馆
        4.1.4 威康图书馆
    4.2 国外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对我国的基本借鉴
第5章 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的优化对策
    5.1 实现服务的专项化
        5.1.1 立项并制定服务准则
        5.1.2 关注图书馆馆员的职业发展
    5.2 打造多元化服务
        5.2.1 建立儿童性教育专题馆藏
        5.2.2 创新服务方式
    5.3 增加与社会力量的粘合度
        5.3.1 “引进来”模式
        5.3.2 “走出去”模式
第6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美国图书馆协会的“图书馆性教育资源”声明(原文)
    附录2 南京15家一级公共图书馆名录及其网络平台地址
    附录3 南京10家一级公共图书馆的儿童性教育读物
    附录4 采访南京市家长所用的调查问卷
    附录5 SIECUS推出的“性学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35本书”书目信息
    附录6 国内较高知名度的儿童性教育社会机构、组织、团体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致谢

(8)文化公益的新媒介赋权研究 ——以腾讯公益平台的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缘起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目的
    1.3 概念解析与文献综述
    1.4 研究对象、内容与方法
    1.5 研究思路与框架
    1.6 研究难点与创新
2 互联网时代文化公益的行动主体
    2.1 文化公益的项目发起者
    2.2 文化公益的项目参与者
    2.3 文化公益的信息传播者
3 互联网平台的个体行为与自我赋权
    3.1 低费力的用户公益参与行为
    3.2 个性化的用户内容生产行为
    3.3 个体用户在自我赋权下的赋权效果
4 网络社群的文化认同与群体赋权
    4.1 文化认同建构多元的公益社群
    4.2 媒介技术连接群体的公益行为
    4.3 网络社群的爱心传递与赋权效果
5 文化公益的技术迭代与组织赋权
    5.1 政策与技术释放公益组织的效能
    5.2 公益组织对媒介平台的使用差异
    5.3 公益组织的赋权能力与赋权效果
6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1: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件2:深度访谈提纲
附件3:本文研究样本

(9)基于青年受众的央视公益广告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案例分析法
        1.3.3 内容分析法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创新
第2章 央视公益广告引导青年舆论的主题设置
    2.1 借势社会热门话题精选公益主题
        2.1.1 从新闻故事中提炼广告主旨
        2.1.2 围绕社会话题定制公益议题
        2.1.3 自创热议作品顺势引导舆论
    2.2 设置播出时段创造青年关注新热点
        2.2.1 同步热点事件提高主题显着性
        2.2.2 借助节日气氛引发青年关注
        2.2.3 把握黄金时段增强议题讨论度
    2.3 媒体融合传播突出主题显着性
        2.3.1 传统媒体加强公益主旨的权威性
        2.3.2 新媒体提升青年受众参与度
        2.3.3 整合新旧媒体实现热点化效果
第3章 央视公益广告引入青年亚文化的创意表现
    3.1 萌文化因子增添广告亲和力
        3.1.1 卖萌现象打破传统严肃沟通风格
        3.1.2 萌文化营造轻松童趣的广告气氛
        3.1.3 萌系视听元素弱化受众防御心态
    3.2 小清新文化因子抒写个人情愫
        3.2.1 小清新文化在本我中追求格调
        3.2.2 以自我意识出发挖掘细腻情感
        3.2.3 伤感式叙事营造特定抒情氛围
    3.3 恶搞文化因子提升批判品质
        3.3.1 恶搞文化带来反传统喜剧形式
        3.3.2 创造新语境并触发无厘头效果
        3.3.3 拼贴及戏仿手法增添广告笑料
    3.4 迷文化因子吸纳青年粉丝
        3.4.1 偶像成为主角直接对话青年群体
        3.4.2 依托粉丝认同心理传递广告理念
        3.4.3 创建偶像与公益的意义联想关系
第4章 央视公益广告更新表现技巧的文本形式
    4.1 借用词语的表意能力加深广告共鸣
        4.1.1 引入流行语营造青年熟知的沟通语境
        4.1.2 善用人称代词与青年群众亲密对话
        4.1.3 增添数量词强化青年的情感认知力
    4.2 拓宽叙述技巧提升广告感染力
        4.2.1 运用特写镜头强调细节加深情感
        4.2.2 采用线状结构展开叙述强化主题
        4.2.3 以第一人称视角增添情节代入感
        4.2.4 利用间接抒情法渲染叙述氛围
    4.3 引入多体裁表现手法丰富广告表现
        4.3.1 在完整的故事情节中解析公益主旨
        4.3.2 将广告歌曲视觉化增强广告趣味性
        4.3.3 借用诗性语言拓展影像表达空间
第5章 央视公益广告贴近青年心理的诉求内容
    5.1 讲述与青年紧密相关的美好情感
        5.1.1 在亲情故事中展现家庭关系
        5.1.2 从人物互动中营造群体归属感
        5.1.3 在传统文化里强化民族认同感
    5.2 反映青年群体的社会影响力
        5.2.1 焦距真实细腻的爱国主义情怀
        5.2.2 尊重青年无私无怨的奉献精神
        5.2.3 强调青年对社会风气的重要性
    5.3 再现新青年的时代个性与自我价值
        5.3.1 展现青年富有创造力的新特质
        5.3.2 描绘青年不甘平凡的自信态度
        5.3.3 突显青年斗志昂扬的创业志向
第6章 央视公益广告的创新不足及建议
    6.1 广告传播过程中存在待解决的问题
        6.1.1 与青年相关的公益主题类型有限
        6.1.2 广告表达不明确引发青年受众误解
        6.1.3 网络曝光率和讨论量有待提升
    6.2 结合青年需求完善公益传播的策略建议
        6.2.1 丰富与青年利益相关的公益主题
        6.2.2 平衡广告传播的通俗性和艺术性
        6.2.3 重视社交平台的流量导入功能
        6.2.4 增加公益传播过程中的交互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在校期间的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清单
附录B 词频分析样本
附录C 2008年至2017年流行语
致谢

(10)高等教育中的服务学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动机与目的
二、研究重要性与范围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核心概念界定 第一章 服务学习的理论与研究
第一节 美国服务学习之研究
    一、服务学习倡导期(1984年以前)
    二、服务学习兴起期(1985年至2000年)
    三、服务学习持续发展期(2001年至今)
第二节 台湾服务学习之研究
    一、志愿服务与服务学习倡导期(2010年以前)
    二、服务学习兴起期(2011年至今)
第三节 大陆服务学习之研究
    一、志愿服务倡导与兴起期(2005年以前)
    二、服务学习倡导期(2006年至今)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高等教育服务学习的实践
第一节 美国高等教育的实践
    一、服务学习倡导期(1984年以前)
    二、服务学习兴起期(1985年至1994年)
    三、服务学习持续发展期(1995年至今)
第二节 台湾高等教育的实践
    一、志愿服务倡导期(1995年以前)
    二、服务学习倡导期(1996至2010年)
    三、服务学习兴起期(2011年至今)
第三节 大陆高等教育的实践
    一、志愿服务倡导与兴起期(2005年以前)
    二、服务学习倡导期(2006年至今)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政府部门服务学习的开展
第一节 美国政府部门的开展
    一、服务学习倡导期(1970年以前)
    二、服务学习兴起期(1971年至1994年)
    三、服务学习持续发展期(1995年至今)
第二节 台湾政府部门的开展
    一、志愿服务倡导期(1995年以前)
    二、服务学习倡导期(1996至2010年)
    三、服务学习兴起期(2011年至今)
第三节 大陆政府部门的开展
    一、志愿服务倡导期(1992年以前)
    二、志愿服务兴起期(1993年至今)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服务学习的成效与评估
第一节 服务学习的成效
    一、对学生的成效
    二、对学校的成效
    三、对社区机构的成效
    四、对社会的成效
第二节 服务学习设计原则
第三节 服务学习制度化评估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研究工具与量化研究
第一节 研究工具—服务学习制度化自评要点
    一、服务学习制度化自评要点的组成
    二、服务学习制度化自评要点的使用
    三、服务学习制度化自评要点的内容
第二节 量化研究对象与统计分析
    一、量化研究之研究对象
    二、叙述统计量分析
    三、推论统计量分析
第三节 台湾地区总体高校自评要点之分析
    一、自评要点标准之设计
    二、五大面向制度化程度之分析
    三、各子面向制度化程度之分析
第四节 五大典范高校自评分析
    一、典范高校在“学校理念任务”之自评与分析
    二、典范高校在“教师支持”之自评与分析
    三、典范高校在“学生支持”之自评与分析
    四、典范高校在“社区参与”之自评与分析
    五、典范高校在“学校支持”之自评与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质化研究内容与分析
第一节 明新科技大学(台湾、新竹)
    一、第一面向:服务学习理念及任务
    二、第二面向:教师对服务-学习的支持与投入
    三、第三面向:学生对服务-学习中的支持与投入
    四、第四面向:社区的参与和伙伴关系
    五、第五面向:学校对服务学习的支持
第二节 中山大学(大陆、广州)
    一、第一面向:服务学习理念及任务
    二、第二面向:教师对服务学习的支持与投入
    三、第三面向:学生对服务学习中的支持与投入
    四、第四面向:社区的参与和伙伴关系
    五、第五面向:学校对服务学习的支持
第三节 辅仁大学(台湾、台北)
    一、第一面向:服务学习理念及任务
    二、第二面向:教师对服务-学习的支持与投入
    三、第三面向:学生对服务学习中的支持与投入
    四、第四面向:社区的参与和伙伴关系
    五、第五面向:学校对服务学习的支持
第五节 静宜大学(台湾、台中)
    一、第一面向:服务学习理念及任务
    二、第二面向:教师对服务学习的支持与投入
    三、第三面向:学生对服务学习的支持与投入
    四、第四面向:社区的参与和伙伴关系
    五、第五面向:学校对服务学习的支持
第六节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大陆、北京)
    一、第一面向:服务学习理念及任务
    二、第二面向:教师对服务学习的支持与投入
    三、第三面向:学生对服务学习的支持与投入
    四、第四面向:社区的参与和伙伴关系
    五、第五面向:学校对服务学习的支持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结论
    一、通过“服务学习”发扬中华传统文化
    二、通过“政府政策”促进服务学习的正向发展
    三、通过“学术研究”强化服务学习的教育影响力
    四、通过“高等教育”落实服务学习的全人发展目标
第二节 建议
    一、提升服务学习为国家战略级教育政策,符合教育强国之定位
    二、强化服务学习学术研究能量,藉由研究成果引发社会重视
    三、鼓励高校组织服务学习联盟,有效整合高等教育资源
    四、建置校内服务学习制度化系统,落实高等教育办学理念
    五、激励教师采用服务学习,满足高等教育三大职能
    六、鼓励学生参与服务学习,增强个人发展的幸福感
    七、掌握社区机构需求,达成“取之社会、用之社会”理念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四、保护青少年的公益网站(论文参考文献)

  • [1]青少年预防近视公益教育微视频的设计与制作[D]. 冯是乐.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2]社会力量参与下的我国青少年建筑遗产教育研究[D]. 王威.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3]人格刑法理论视域下的未成年人犯罪预防研究[D]. 张锋学.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5)
  • [4]新时代公民网络素养培育研究[D]. 牛娜. 兰州大学, 2020(01)
  • [5]媒介文化视域下泰国青少年教育类影视公益广告研究[D]. 支慧媛.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01)
  • [6]多中心协同治理模式下网络直播管理研究[D]. 王奕涵. 河南理工大学, 2019(08)
  • [7]公共图书馆儿童性教育服务现状及其优化研究[D]. 冯展君. 南京大学, 2019(05)
  • [8]文化公益的新媒介赋权研究 ——以腾讯公益平台的项目为例[D]. 吕雅霜.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9]基于青年受众的央视公益广告创新研究[D]. 李祖钰. 湖南大学, 2018(06)
  • [10]高等教育中的服务学习[D]. 杨惠芬(Yvonne Yang). 厦门大学, 2018(02)

标签:;  ;  ;  ;  ;  

一个保护青少年的非营利网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