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非织造布工业21世纪瞻望(论文文献综述)
王冬[1](2017)在《河南省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 ——以郑州市象湖景观设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从景观学视角出发,借鉴国内外旅游学、文化学等相关领域的研究成果,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分类归纳、案例分析等方法,对基于非物质文化传承的城市公园绿地的景观规划与设计进行了研究。论文依照景观构成元素在城市公园中的表现形式差异,将融入其中的非物质文化归纳成“展示类”文化和“表演类”文化两大类型,并对其景观表达载体分别进行深入探讨。试图探索一种切合实际的研究方法,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城市公园绿地的景观设计结合起来,形成二者的互动。从理论层面上看,本课题将有利于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整合,有助于拓展学术上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视角,一定程度上了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理论。从实践层面上看,非物质文化资源的景观化利用,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以独特的方式与城市相结合,提高市民对城市的文化认同感,也促使城市公园绿地成为本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为保护和传承地方文脉开辟了新途径,提供了另类的视角,对于城市的地域文化建设也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一、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分类、特征及涵义做了详尽说明,同时对城市公园绿地的发展及定义做了阐释。二、对河南省内几大城市公园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应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并总结了目前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困难。三、在景观表达的层面,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制定出非物质文化的选取原则和选取步骤,并对展示类和表演类两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观表达方式做了说明,提出一种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城市公园绿地相互融合的方法。四、将研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城市公园绿地相互融合的方法,运用到郑州市象湖公园绿地景观设计中,指出象湖公园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表达的方式,并提出相关的设计要点。
靳向煜,吴海波,任慕苏,张初阳,黄晨,王洪,张星,李陵申,俞建勇,孙晋良[2](2014)在《我国土工织物技术及应用前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阐述了土工织物的发展趋势,介绍了我国土工织物的重点应用领域,讨论了土工织物原材料和加工技术的重要性,提出土工织物加工技术应向复合化的方向发展.分析了我国土工织物产品重点研究方向,提出土工织物应向智能化、功能化、高性能化方向发展.
崔凯[3](2014)在《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工艺技术与产品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聚酯纺粘法针刺非织造布是纺粘生产工艺中非常重要的一员,经干燥的纤维级聚酯切片经熔融纺丝,铺成均匀的纤维网,然后通过两道针刺加固工序制成非织造材料。其特点在于将纺丝工艺与非织造中的针刺加固工艺相结合,生产出的非织造材料在土工合成材料领域具有特殊性能,其各项力学、水力学性能均优于传统的涤纶短纤维针刺材料。但是,国内外学术及工程界对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的物理机械性能以及水力学性能缺乏系统研究,工程设计依据多是参照传统的涤纶短纤维针刺非织造材料,本文的相关研究填补了这一项空白,为工程设计及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作为近几年迅速发展起来的新产品,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的生产技术有其特殊性。本文系统阐述了该材料生产各个重要环节的设备特点及参数,包括起到熔融作用的螺杆挤出机、熔体过滤器、计量泵装置及原理、侧吹风装置及原理、管式气流牵伸器及其牵伸原理、分丝铺网装置及原理、针刺加固工艺及其特点。并设计了各个关键工序的工艺参数,以便对工艺特性及产品性能进行系统研究;关键工序有侧吹风工序、分丝铺网工序以及针刺工序。本课题测试了实验用纤维级聚酯切片的特性粘度,测试结果为[η]=0.649dl/g.作为工艺设计时的参考数据。课题重点研究了聚酯纺粘针刺和涤纶短纤维针刺产品四个单位面积质量级别的力学性能,包括拉伸断裂强度及伸长率、梯形撕裂强力、CBR顶破强力、握持强力及伸长率,将同等克重产品的力学性能进行对比,得出了相应的数学关系。结果表明,测试的四种单位面积质量的土工布,涤纶纺粘针刺土工布的纵横向拉伸断裂强度、梯形撕裂强力、CBR顶破强力以及握持强力均大于涤纶短纤维针刺土工布,前者的各项力学指标均约是后者的2倍。克重较低时(低于250g/m2),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的拉伸变形稳定性比涤纶短纤维针刺土工布低;随着克重的增大,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的拉伸变形及握持拉伸变形稳定性逐渐增大,涤纶短纤维针刺土工布的拉伸变形稳定性也逐渐增大,但增长缓慢;克重为400g/m2的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其拉伸断裂伸长率为44.3%,而涤纶短纤维针刺土工布的拉伸断裂伸长率达到90%。以上结论为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的生产和相关工程设计提供了科学指导。本课题对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的另一项重要性能:水力学性能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研究了土工布的垂直渗透性和水平导水性。垂直渗透性以垂直渗透系数作为衡量指标,探讨了纤维直径、土工布厚度、土工布实验层数对垂直渗透系数的影响关系和程度。经测试,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100g/m2-400g/m2)的垂直渗透系数为0.25cm/s-0.37cm/s。研究表明,单位面积质量一定时,随着纤维直径和厚度的增大,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的垂直渗透系数增大;单位面积质量较小时,由于材料本身的不均匀性,测得的垂直渗透系数随着测试层数的不同,结果出现较大波动,但克重较高时,随着测试层数的增加,垂直渗透系数逐渐增大。水平导水性以水平导水系数作为衡量指标,研究了土工布的压缩性能(法向压力与材料厚度的关系)、纤维直径和法向压力对土工布水平导水系数的影响关系和程度。经测试,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100g/m2-400g/m2)的水平导水系数为0.30cm/s-0.72cm/s。研究表明,单位面积质量一定时,随着纤维直径的增大,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的水平导水系数逐渐增大;随着法向压力的增大,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的水平导水系数在开始时迅速减小,当法向压力再增大时,水平导水系数趋于一个定值,这个定值的大小取决于材料的单位面积质量和纤维直径。
朱亦薇[4](2013)在《A公司一次性手术衣中国市场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当今全球市场一体化的趋势里,中国市场已经逐渐的融入到了这一竞争当中,越来越多的企业的加入使得这一市场竞争更加的复杂化和多样化。医疗行业与人民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息息相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医疗行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医疗生产企业的数量也在显着的增加,生产规模扩大,医疗市场总体趋势保持平稳增长,在当前国际环境下,市场营销是医疗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重要环节。通过对A公司国际营销方式的分析,为在新医改形势,国家加大对医疗支出的背景之下,深入剖析了一次性手术衣类产品的市场状况,了解行业竞争环境,并且对之制定行销策略,希望借此对目前我国医疗市场不健全的供销体质和营销方式提供借鉴思路。本文运用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归纳方法与演绎方法相结合,分析了一次性手术衣类产品在市场营销过程中的优势,劣势。应用STP理论找到适合自己的市场定位,再用4P行销组合的分析来解决A公司的营销战略目标如何得到彻底执行的问题。以A公司为参照,对目前中国医疗企业进行对比,提出相应的营销发展的措施。
易仲芳[5](2013)在《南开经济研究所“学术中国化”研究(1927-1949年)》文中指出置身于20世纪20至40年代复杂动荡的政治格局和恶劣严竣的社会环境中,私立南开经济研究所不仅没有走向衰亡,反而迅速由弱变强,由小变大,成为民国时期公认的具有国际影响的研究中国经济的权威学术机构,并在其时的经济学界发挥着积极的示范效应和领军作用。私立南开经济研究所之所以能很快从众多学术机构中脱颖而出,异军突起,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他们能够应时顺势,以“知中国,服务中国”为办学宗旨,以“务实应用”为科教理念,以“中国化”为学术特色,并与工、商、农、学、政及国外学术机构密切互动合作,共同服务社会,推进学术,产生了丰硕的“中国化”学术成果,赢得了广泛的国际性声誉:社会调查“独开风气之先”,指数编制享誉中外,“出版物驰名全球”,建言献策触动朝野。本文以时间演变为经,地点变更为纬,“学术中国化”为主题,截取1927年—1949年的南开经济研究所为研究区间,将考察重点放在群体活动最为频繁、最具影响力的南京国民政府时期(1927—1949)。对南开经济研究所建国前创立、发展、繁荣、衰退四个时期(1927—1949年)的学术活动、学术成果进行分析、探讨,并对其成败得失进行总结评价,具体阐述如下:第一章主要介绍南开经济研究所创立的背景与前提。简介欧美经济学的发展及其在中国的传播,并对中国经济学留学人员群体及中国经济学研究机构的建立情况进行初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按照时间和地点的变换,分四个阶段介绍南开经济研究所的创立及其发展历程,并对各阶段人、财、物资源配置情况及学术活动、学术成果进行基本介绍。第二章主要厘清“学术中国化”核心定义,引介“学术中国化”两个层面评判标准,阐明南开经济学人、时人及今人对“学术中国化”的主要认知,及作者本人对“学术中国化”内涵的自我理解,进而为下文探讨南开经济研究所“学术中国化”活动作好前期概念与学理上的铺垫工作。第三章主要对南开经济研究所指数调研、工商调研、“三农”调研等社会调研活动进行介绍,并结合西方社会调查方法,总结南开经济研究所“实证调研方法”、“计量方法”、“教授负责制”、“项目负责制”等社会调查“中国化”的特色和优势。介绍民国时期的社会调研概况,说明南开经济研究所社会调研的作用与地位。第四、五、六、七章主要探索南开经济学人的“中国化”的学术思想和经济理论,分类介绍其“中国化”学术活动与学术成果。其中第四章主要探讨南开经济学人的“中国化”的工业思想和理论。本章对比英、法、苏、美等工业强国“工业革命”历程及“工业化”路径选择,结合韦伯等人工业建设理论与主张,阐明南开经济学人对于中国“工业化”的认知,探讨南开经济学人关于“资本因子”面前对外来经验与模式的态度,评析方显廷工业重心思想演变,并总结陈振汉对韦伯等人西方“工业区位”理论的传承与创新。第五章结合农业经济学家舒尔茨等人20世纪三、四十年代提出的改造传统农业相关理论和改造手工业有关思想,借鉴美、加、意等欧美国家合作组织模式和经验,介绍南开经济学人何廉、方显廷等人改造“三农”思想,发展乡村工业、农业合作的有关思想与理论,总结其改造“三农”的“中国化”特色与亮点,肯定方显廷、吴知提出的区别于步赫卡尔等人的乡村工业演变制度路径更适合中国国情。第六章探索南开经济学人在苏德成功经济模式面前认知态度,简析其“计划经济”、“统制经济”与“计划自由经济”思想与理论的演变路径,总结其“中国化”的“混合经济”和“计划自由经济”模式,阐明南开经济学人运用西方经济学理立足中国实情提出的关于“国际贸易保护”、“外汇合理统制”以及财税改革的主张,并结合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欧文·费雪与霍曲莱的货币学说、皮古现款差额理论等,总结南开经济学人的“中国化”的货币金融与物价管制思想与理论。第七章主要分析南开经济研究所“教育中国化”举措和思想。首先对“轮回教育”风波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洋化”教育问题进行简要总结,进而对南开经济研究所“土货化”教育方针、“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方案与理念进行解析。第八章分析南开经济研究所“学术中国化”教研环境,研究其与工、商、农、学、政社会各界合作与互动的关系。第九章围绕“得”、“失”、“同”、“争”四个方面对南开经济研究所“学术中国化”的活动与成果进行综合评价。“得”在学科建设的推进;“失”在学理构建中理论缺失;“囧”在教研环境的不到位;“争”在于学术思想上的四次大辩论。“结语”对私立南开经济研究所的成功之“道”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其成功的主要因素在于:“应时顺势”,适应了时代与社会大变革的需求,顺应了政府谋求经济建设的大势:“知中国,服务中国”的建所宗旨、“中国化”学术理念及“实用至上”的服务原则;一流团队建设与多元融资渠道。南开经济研究所的发展是部不老的“传奇”,时至今日仍叶繁枝茂,学术生命如日中天。重翻其建国前这部尘封的历史,深挖其“学术中国化”的活动和成果,探索其历百折而不衰的“秘籍”,于昔于今,价值非凡,意义深远。
张雷[6](2012)在《画眉坳尾矿库除险加固技术研究》文中指出上游式尾矿坝作为我国矿山企业尾矿库工程中主体构筑物已经有很长的历史。由于土石坝浸润线过高,坝体稳定性差,正常运行的尾矿库只有70%左右,尾矿库除险加固技术研究从未间断。近年来,土工合成材料的在国内发展迅速,在水利、公路、铁路、环保等基础设施工程中应用广泛,成为了我国建材领域中继木材、钢材和水泥之后的第四大类材料,并被誉为岩土工程领域的一次“革命”。本论文对画眉坳尾矿库除险加固技术的研究,使用土工合成材料,采用土工模袋充砂筑坝技术,可以有效降低浸润线,提高坝体的安全系数,是对土工合成材料在矿山企业工程成功应用的一个验证,也是对上游式尾矿坝筑坝技术分析、论证。土工合成材料在尾矿库除险加固工程中的成功应用,将为土工合成材料在矿山企业中广泛应用开启新的篇章。
谭志国[7](2011)在《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文中认为世居湘鄂渝黔比邻地区的土家族以其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民族文化、果敢英勇、勤劳善良的民族性格屹立于中华民族之林。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土家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家族民众人生观、世界观、思维方式的形成过程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是土家族民族文化的“遗传基因”。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独特性、山地性、宗教性、兼容性、外露性、综合性等特征,显着区别于其他兄弟民族。步入二十一世纪,在政府主导下,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先期普查工作已圆满完成,优秀民间艺人被政府授予“民间文化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与开发工作在摸索中不断前行,理论研究逐步深入。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影响力与日俱增,撒叶儿嗬夺冠青歌赛,高调亮相世博会;土家摆手舞成为全国知名的广场健身舞蹈。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所蕴含的团结、和谐元素,成为协调邻里关系、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新农村文化及社区建设的重要工具。当然,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工作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方面。系统的梳理和理论的探讨非常必要,本文拟分七个部分进行探讨:第一部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这一部分回顾了土家族的历史,简要介绍了现状,对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并进而分析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第二部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及文化变迁。在对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开发的过程中,要正确认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的重要意义及辩证关系。从文化变迁的角度出发,探寻影响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变迁的主要因素,分析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独立发展的原因。第三部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成绩与实践。从学术研究和具体操作两个层面对目前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进行了梳理、概括,并针对目前在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做深入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了相关对策。第四部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解析。根据在目前保护的实践经验和出现的问题制定总的原则,作为保护和开发的准绳,指导保护和开发的方向。针对目前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主要模式——法律保护、数字化保护、生态园区保护模式等,分析操作得失,探寻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有效手段。第五部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传承。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已呈现出遍地开花的繁荣景象,将遗产作为产业和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是比较常见的手段。开发是一柄双刃剑,既能有效推动地区经济快速增长,又可能对非物质文化产生毁灭性破坏,关键是如何掌握开发的方向和尺度。本文关注到上海世博会中抢眼的土家非遗元素,以土家族为例,进行了会展活态开发模式的探讨。保护和开发是为了更好的传承,传承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关键性因素。为进一步认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传承的优劣势、机遇和挑战,本文运用SWOT方法对其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了相应对策。第六部分,案例与示范推广。此部分以土家撒叶儿嗬、吊脚楼为例,论证不同类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开发中,应采取不同的措施。对当下较为热门的“长阳模式”也做了一定的探讨。第七部分,新农村背景下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新农村建设是新时期推动农村经济文化建设的重要举措,而土家族非物质文化既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农村文化又是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根,只有将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与土家族新农村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才能推动土家族地区社会经济文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在文中,根据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和人类学理论研究对象,本人尝试运用功能主义和惯习——场域理论对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进行了解析。论证结果显示,合理的经济资本运作有利于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土家族非物质文化场域下形成的惯习,对土家族民众生产、生活和思维产生深远影响,正确的引导惯习的形成与发展,对于塑造土家族民众完美个性,孕育和谐文化,均有重要意义。对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现状的准确把握,保护和开发手段的全面分析研究及理论上的探讨,对于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未来的保护和开发非常重要,对于土家族地区经济、文化的繁荣也意义深远。
梁智勋[8](2011)在《中国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实用性及其特点》文中认为我的博士学位论文的题目是《中国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实用性及其特点》。论文由九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第二部分包括正文的八章。绪论的主要内容是:论文选题的意义、相关研究动态、论文的内容、采用的研究方法。正文的八章可分为两部分:第一章至第六章是论述中国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实用表现;第七章与第八章是分析研究中国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文化特点及主题共性。这一部分是论文的重点和创新点,即进行了前人没有做的综合研究和理论探讨。论文选题的意义有六点:1.有助于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2.有助于博物馆的建设;3.有助于旅游纪念品的开发和生产;4.有助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5.有助于提高和美化群众生活;6.有助于推动工艺美术研究。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民族学实地调查法、跨文化比较研究法、文献研究法和跨学科综合研究法。论文的第一章与第二章论述了工艺美术在少数民族服饰中的具体表现和应用。第一章介绍特殊服装、鞋、服装上的织锦和刺绣、服装面料上的工艺美术。第二章介绍少数民族的首饰与帽子。第三章介绍饮食文化中的工艺美术,主要表现在餐饮具上。第四章介绍世俗建筑中的工艺美术,重点是民居、宫殿、官署、园林和公共建筑。第五章介绍宗教文化中的工艺美术,重点是藏传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和伊斯兰教的寺庙、塔建筑,还有伊斯兰教的陵墓和萨满教的服饰。第六章介绍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的工艺美术,包括文娱活动中的乐器、家庭日用箱柜、着名的刀具、社会交往中的绣球、出行用的挎包等。第七章综合分析了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特点。这些特点是:1.实用性突出;2.民族特点鲜明;3.制作材料多样;4.传承历史悠久;5.文物价值宝贵。第八章探讨了中华民族工艺美术的主题共性。首先分析汉族传统工艺美术的主题思想,其次分析中国人吉祥文化的具体表现,第三是研究中国普遍存在的“福”文化现象,最后综合得出结论,即中华民族工艺美术的共同主题是追求幸福吉祥的生活。整篇论文所列举的工艺美术品涉及到中国56个民族,基本上包括了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精华。除建筑物之外,所列的各项工艺美术品,都是在现实生活中仍有传承的东西,体现出厚今薄古的原则,以及想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贡献绵薄之力的愿望。
程爱民[9](2008)在《PE/PP双组分复合纺粘法非织造布的结构与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人们对健康卫生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对非织造材料的性能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更柔软舒适、安全卫生、强度高、易加工。在这样的条件下,PE/PP双组分复合纺粘法非织造布成为新一代卫生用材料。它是将聚丙烯(PP)、聚乙烯(PE)加热熔融,经挤出机从复合纺丝孔挤出进入空气中,熔体细流以一定速度拉伸变细变长,同时冷却凝固形成皮芯结构的长丝,长丝经过铺网,采用热轧粘合加固形成非织造布。本课题观察了PE/PP纤维截面形状、非织造布表面微观结构,优化了对产品质量有重要影响的热轧粘合工艺,研究了非织造布断裂机理,并将PE/PP纺粘布与PP纺粘布进行了结构、性能上的对比分析。PE/PP纤维是一种差别化纤维,根据用途来设计截面结构。皮芯型PE/PP纤维中PE比PP熔点低,使非织造布手感柔软,强力提高。热轧粘合是利用一对加热辊—刻花辊和光辊,对纤网进行点状加热。加热温度与皮层PE熔点相同,使PE熔融流动,而芯层组分PP熔点比PE高30℃左右,能保持原有性质不变,纤维相互粘结制得非织造布。粘合只发生在刻花辊轧点处。热轧机温度、线压力、线速度(即加热时间)是影响双组分纺粘非织造布质量的三个重要因素。通过正交试验,利用方差分析法,探讨了三个参数对纵横向断裂强力、弯曲刚度、透气性的影响。若以断裂强力为主要考察目标,则最优参数为:温度130℃,线速度13m/min,线压力70kgf/cm。对纺粘非织造布的结构分析表明,粘合点呈菱形,其大小、数量和分布规律都取决于轧辊的表面情况。PE/PP纺粘布粘合区纤维几乎未受损伤,保持单纤状态,而PP纺粘布粘合区纤维受到损伤,呈薄膜状,成为潜在的薄弱区。纺粘非织造布的断裂分为三个阶段,断裂首先从粘合点与周围无粘区交界的薄弱区开始。PE/PP纺粘布的薄弱区相比PP纺粘布强度高,断裂所需时间较长,粘结点结构几乎没有被破坏,拉伸时和周围纤维一起沿拉伸方向伸直。PP纺粘布的粘合点损伤比较严重,更容易受力断裂,表现为相对较差的力学性能。相比较而言,PE/PP纺粘布厚度小、强力高、伸长大、柔软、表面光滑平整、透气透湿性好,但产品均匀性、覆盖性、拒水性稍差;PP纺粘布恰好相反。强伸性和柔软性是衡量非织造卫生材料质量的重要指标。良好的柔软性、强伸性、透气透湿性及良好的阻止反渗的能力,使薄型PE/PP纺粘布十分适合用作婴儿尿布、妇女卫生巾等的包覆层材料,成为单组分丙纶或涤纶热轧非织造布,或是短纤梳理热风非织造布的升级换代产品。
于长忠[10](2003)在《薄型纺粘非织造布项目技术经济评价》文中指出2002年辽化公司开始酝酿非织造布项目,作为辽化公司分立以来第一个大项目,其成败不仅关系到项目预期效益目标的实现,更关系到辽化的声誉和“十五”扭亏解困全局。通过对薄型纺粘非织造布项目的技术经济评价,实现推荐方案,有效的规避投资风险,发挥项目效益的目的;同时综合运用所学过的理论,探讨进行投资项目技术经济评价新方法新思路,为公司后续项目的论证提供一套切实可行的办法。 薄型纺粘非织造布项目技术经济评价主要研究工作如下。 (1)运用《市场营销学》市场调研与市场预测的理论和方法,对国内外非织造布的发展趋势、市场需求进行了分析,对原料和产品价格进行了定量预测。阐明了辽化公司在调整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重塑主营业务的关键时期选择建设8000吨/年薄型纺粘非织造布生产装置是适宜的; (2)引进不同公司的技术形成了不同的方案,论文在分析了各方案的特点后,通过建立四个层次的指标体系,运用技术综合评价的方法,对薄型纺粘非织造布项目的四个方案进行技术评价,确定了丁方案、乙方案、甲方案到丙方案的优先顺序; (3)不同的技术方案有不同的现金流量,经济评价首先在单方案财务评价确认各方案可行的基础上,选用多方案比选——互斥型多方案选优的方法,选择引进丁公司技术的方案最优,而后,又进行了不确定性分析,进一步验证方案的可行性。 研究认为,辽化公司选择引进丁公司技术,建设薄型纺粘非织造布项目是适宜的;并对技术交流和引进技术的消化和吸收等方面提出了建议。论文同时指出,技术经济评价的结论只是建议性的,不能替代决策,但这种研究所得到的对投资评价、方案排序和比较的严谨分析框架具有通用性,这正是本文研究的目的和出发点。
二、中国非织造布工业21世纪瞻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非织造布工业21世纪瞻望(论文提纲范文)
(1)河南省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 ——以郑州市象湖景观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受到关注 |
1.1.2 城市公园绿地景观设计趋向同一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2 相关概念与理论解析 |
2.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理论基础 |
2.1.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界定 |
2.1.2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体系 |
2.1.3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归纳 |
2.1.4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解析 |
2.2 城市公园绿地的理论基础 |
2.2.1 城市公园绿地的发展概述 |
2.2.2 城市公园绿地的概念界定 |
2.3 国内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设计研究现状 |
2.3.1 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设计研究现状 |
2.3.2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设计研究现状 |
2.4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设计案例研究 |
2.4.1 西安大唐芙蓉园 |
2.4.2 苏州金鸡湖景区 |
2.4.3 杭州西湖风景区 |
2.4.4 中华织锦园 |
3 河南省城市公园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应用现状 |
3.1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 |
3.1.1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总体现状 |
3.1.2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分析 |
3.2 河南省城市公园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应用调查 |
3.2.1 调研背景 |
3.2.2 调研实例 |
3.3 河南省城市公园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应用现状 |
3.3.1 挖掘力度不足 |
3.3.2 表现形式单一 |
3.3.3 参与体验缺乏 |
3.3.4 创新发展困难 |
4 河南省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表达 |
4.1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挖掘 |
4.1.1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归纳 |
4.1.2 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选取 |
4.2 河南省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要素研究 |
4.2.1 城市公园的景观设计要素分析 |
4.2.2 城市公园的景观环境要素分析 |
4.3 河南省城市公园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观表达 |
4.3.1 展示类项目的景观表达 |
4.3.2 表演类项目的景观表达 |
5 实证分析——郑州市象湖公园非物质文化遗产景观设计 |
5.1 郑州市象湖公园的项目概况 |
5.1.1 责任与时机并存的重点发展项目 |
5.1.2 支撑“郑汴一体化”策略的重要空间 |
5.1.3 依托重要省级服务设施的公共性绿地 |
5.2 郑州市象湖公园的前期调研 |
5.2.1 自然及人文条件 |
5.2.2 土地利用条件 |
5.2.3 SWOT分析 |
5.3 郑州市象湖景观设计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挖掘 |
5.3.1 古都文化 |
5.3.2 根亲文化 |
5.3.3 功夫文化 |
5.4 郑州市象湖公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观总体规划 |
5.4.1 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的设计目标 |
5.4.2 依托城市综合性公园设计的总体布局 |
5.4.3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的景观空间结构 |
5.4.4 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文化分区 |
5.5 郑州市象湖公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景观表达载体 |
5.5.1 文字符号载体 |
5.5.2 景观要素载体 |
5.5.3 表演活动载体 |
5.6 郑州市象湖公园的活动策划 |
5.6.1 游客容量计算 |
5.6.2 活动项目策划 |
5.6.3 游赏路线设计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2)我国土工织物技术及应用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土工织物发展趋势与应用领域 |
1.1 土工织物的发展趋势 |
1.2 土工织物重点应用领域 |
2 土工织物新技术及产品重点研究方向 |
2.1 智能土工织物集成技术及装备 |
2.2 聚丙烯纺黏针刺关键技术及产品 |
2.3 新型针刺土工织物加固设备及关键技术 |
2.4 高强高密织造型土工织物成型技术及产品 |
2.5 复杂环境用防护膜/布土工织物复合技术与工程应用 |
3 结语 |
(3)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工艺技术与产品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简介 |
1.2 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的研究概况 |
1.3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
第2章 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生产设备与工艺设计 |
2.1 原料性能 |
2.2 聚酯纺粘设备与工艺设计 |
2.3 分丝成网设备及工艺设计 |
2.4 针刺加固设备及工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产品力学性能测试及分析 |
3.1 PET切片特性粘度测试 |
3.2 纺粘法聚酯纤维性能测试 |
3.3 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力学性能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水力学性能测试及分析 |
4.1 垂直渗透性 |
4.2 水平导水性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存在的问题及研究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A公司一次性手术衣中国市场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市场营销理论综述 |
2.1 4P 营销组合 |
2.2 STP 战略理论 |
2.2.1 市场细分 |
2.2.2 目标市场的选择 |
2.2.3 市场定位 |
2.3 SWOT 分析方法 |
2.3.1 优势分析(Strength) |
2.3.2 劣势分析(Weakness) |
2.3.3 机会分析(Opportunity) |
2.3.4 威胁分析(Threaten) |
2.4 产品定价策略 |
2.4.1 撇脂定价 |
2.4.2 渗透定价 |
2.4.3 适中定价 |
第三章 医用一次性无纺布手术衣(医疗器械行业)的产业研究 |
3.1 医用一次性手术衣产业界定以及医疗器械行业“PEST”分析 |
3.1.1 政治法律环境 |
3.1.2 经济环境 |
3.1.3 社会文化环境 |
3.1.4 技术环境 |
3.2 医疗一次性无纺布产品市场产业研究 |
3.2.1 产业发展现状 |
3.2.2 产业发展态势 |
3.2.3 主要生产企业以及产品概述 |
3.3 我国一次性医疗市场存在的问题 |
3.3.1 标准和规范制定工作严重滞后 |
3.3.2 认证工作阻碍行业健康前行 |
3.3.3 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和体系建设薄弱 |
3.3.4 政策法规引导和保障机制缺失 |
3.4 我国医用一次性手术衣市场状况研究 |
第四章 A 公司一次性手术衣营销目标的定位 |
4.1 A 公司介绍 |
4.2 中国市场细分 |
4.3 目标市场选择 |
4.4 市场定位 |
第五章 A 公司一次性手术衣营销策略选择 |
5.1 产品策略 |
5.1.1 产品生命周期管理 |
5.1.2 产品本地创新化 |
5.2 定价策略 |
5.2.1 价格组合策略 |
5.2.2 新产品定价策略 |
5.3 渠道策略 |
5.3.1 直销,分销组合策略 |
5.3.2 捆绑销售策略 |
5.4 促销策略 |
5.4.1 强化重点客户关系 |
5.4.2 医疗产品博览会 |
5.4.3 使用者培训教育 |
第六章 结论以及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论文不足以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5)南开经济研究所“学术中国化”研究(1927-1949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缘起与选题意义 |
二、研究回顾与学术综述 |
三、研究时段的说明与研究的困难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五、研究的重点与可能创新点 |
第一章 南开经济研究所的创立及其组织发展 |
一、南开经济研究所创立的背景与前提 |
二、南开经济研究所的创立及其发展(1927.9-1949.1) |
小结 |
第二章 “学术中国化”社会认知、内涵与评判标准 |
一、“学术中国化”社会认知 |
二、“学术中国化”概念厘定 |
三、“学术中国化”两个层面的评判标准 |
小结 |
第三章 南开经济研究所社会调研及其“中国化”特色与优势 |
一、民国时期的社会调研概况 |
二、南开经济研究所的社会调研 |
三、南开经济研究所社会调研的“中国化”特色与优势 |
小结 |
第四章 南开经济研究所工业“中国化”之途径探索与抉择 |
一、工业化思潮的兴起与南开经济学人“工业化”的主要认知 |
二、南开经济学人“资本因子”的权衡与论争 |
三、方显廷“工业重心”的思想演变 |
四、陈振汉关于“工业区位”理论的传承与创新 |
小结 |
第五章 南开经济研究所农业“中国化”之体系改造与建构 |
一、何廉“三农”主张与农业合作理论 |
二、南开经济学人传统农业改造理论 |
三、南开经济学人的乡村工业理论与实践 |
小结 |
第六章 南开经济研究所“中国化”经济发展之路的思辨与扬弃 |
一、南开经济学人“统制(计划)经济”思想与“计划自由经济”主张 |
二、南开经济学人关于国际贸易与外汇问题的研究 |
三、南开经济学人关于财税问题的研究 |
四、南开经济学人的货币金融与物价管制思想 |
小结 |
第七章 南开经济研究所教育“中国化”之模式改革与创新 |
一、教改的缘起:“轮回教育”风波 |
二、风波的背后:近代中国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
三、实用性致上:“教育中国化”探索 |
小结 |
第八章 南开经济研究所之互动合作 |
一、南开经济研究所与国民政府的互动合作 |
二、南开经济研究所与工商企业的互动合作 |
三、南开经济研究所与农业的互动合作 |
四、南开经济研究所与学术界的互动合作 |
小结 |
第九章 南开经济研究所“学术中国化”之得失冏争 |
一、南开经济研究所“学术中国化”之得:学科推进 |
二、南开经济研究所“学术中国化”之失:学理构建 |
三、南开经济研究所“学术中国化”之冏:教研环境 |
四、南开经济研究所“学术中国化”之争:学术“论剑” |
小结 |
结语 |
一、逆境崛起:时局面前的抉择 |
二、“中国化”:南开南开经济研究所的学术宗旨 |
三、内外兼重:一流团队建设与多元融资渠道 |
附表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与博士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画眉坳尾矿库除险加固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充砂模袋筑坝技术的历史与国内外边坡研究现状 |
1.2.1 充砂模袋筑坝技术的历史 |
1.2.2 土工合成材料发展历史 |
1.2.3 国内外边坡稳定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及重要意义 |
1.4 本课题研究的方法及技术路线和预期成果 |
1.4.1 研究的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2 预期研究成果 |
第2章 画眉坳尾矿库除险加固工程概述 |
2.1 引言 |
2.2 工程概况 |
2.2.1 尾矿库现状 |
2.2.2 尾矿库存在的安全隐患 |
2.2.3 水文地质和工程地质条件 |
2.2.4 尾矿库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分析 |
2.3 工程施工概述 |
2.3.1 主坝施工方案 |
2.3.2 拦挡坝施工方案 |
2.3.3 副坝施工方案 |
2.3.4 监测方案 |
2.4 主坝施工细则 |
2.5 拦挡坝施工细则 |
2.6 副坝施工细则 |
第3章 主坝稳定性分析 |
3.1 主坝抗滑稳定性分析原理 |
3.2 主坝加固前稳定性分析 |
3.2.1 主坝采用瑞典圆弧法 |
3.2.2 主坝采用毕肖普法 |
3.3 主坝加固后稳定性分析 |
3.3.1 主坝采用瑞典圆弧法 |
3.3.2 主坝采用毕肖普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拦挡坝渗浸润线流及抗滑稳定性分析 |
4.1 拦挡坝浸润线分析 |
4.1.1 拦挡坝正常运行浸润线分析 |
4.1.2 拦挡坝洪水运行浸润线分析 |
4.2 拦挡坝抗滑稳定性分析 |
4.2.1 拦挡坝加土工模袋稳定性分析 |
4.2.2 拦挡坝无土工模袋稳定性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副坝坝基稳定性分析 |
5.1 副坝坝基稳定性分析 |
5.2 水平承载力稳定性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选题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主要理论观照与研究方法 |
五、主要观点、重难点和创新点 |
六、调查点的选取及基本情况 |
第一章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
一、土家族的历史与现状 |
二、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貌 |
(一)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 |
(二)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述 |
三、土家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申报 |
(一)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名录 |
(二) 土家族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
四、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
(一) 独特性 |
(二) 山地性 |
(三) 宗教性 |
(四) 兼容性 |
(五) 外露性 |
(六) 综合性 |
第二章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及文化变迁 |
一、多元的价值内涵 |
(一) 共时的和谐价值 |
(二) 深厚的文化价值 |
(三) 独特的科学价值 |
(四) 潜在的经济价值 |
二、改革开放以后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变迁 |
(一) 变迁的景象 |
(二) 变迁的原因 |
(三) 变迁的影响 |
三、土家族非物质文化独立发展的文化生态 |
(一) 独特自然生态环境 |
(二) 切实有效的民族文化保护政策 |
(三) 文化异质性 |
第三章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实践与成效 |
一、保护的意义 |
(一) 有利于促进土家族地区文化创新 |
(二) 有利于保护我国文化的多样性 |
(三) 有利于提高文化政策制定与执行水平 |
(四) 有利于我国和谐文化的建设 |
二、保护实践的路径与成效 |
(一) 保护实践的路径 |
(二) 保护实践的成效 |
第四章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模式解析 |
一、保护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
(一) 认识不足 |
(二) 地区发展不均衡 |
(三) 民族文化资源流失严重 |
(四) 文艺人才出现严重断层 |
(五) 基层文化机构基础薄弱 |
(六) 保护性破坏日益显露 |
二、保护应遵循的原则 |
(一) 主体性与主导性原则 |
(二) 原真性与活态性原则 |
(三) 全局性与系统性原则 |
(四) 长期性与可持续性原则 |
三、保护的模式建构 |
(一) 法律保护模式 |
(二) 遗产数字化保护模式 |
(三) 文化生态园区保护模式 |
第五章 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与传承 |
一、开发的意义与现状 |
(一) 开发的意义 |
(二) 开发的主要途径 |
(三) 开发中存在主要问题 |
二、产业化视角下的开发 |
(一) 产业化的优势 |
(二) 产业化视角下的开发对策 |
三、活态开发模式探讨 |
(一) 旅游开发模式 |
(二) 会展开发模式 |
四、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
(一) 传承的主要形式 |
(二) 传承场域的分析 |
(三) 传承与开发的SWOT 分析 |
第六章 案例与示范推广 |
一、视死如生,憧憬未来——土家族撒叶儿嗬的保护与传承 |
(一) 撒叶儿嗬保护与开发现状 |
(二) 撒叶儿嗬的文化变迁 |
(三) 撒叶儿嗬的现实功能分析 |
(四) 开发的困惑与选择 |
二、吊脚楼营造技术的保护与开发——以宣恩县彭家寨为例 |
(一) 彭家寨吊脚楼概况 |
(二) 土家吊脚楼营造技艺的价值与功能 |
(三) 土家族吊脚楼的保护与开发 |
三、长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探讨 |
(一) 长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 |
(二) 长阳模式的启示 |
第七章 新农村背景下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 |
一、土家族地区新农村文化建设现状 |
(一)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 |
(二) 农村文化活动丰富多彩 |
(三) 优秀民间文化资源得到系统发掘和保护 |
(四) 公民道德文化素质显着提高 |
二、新农村文化建设背景下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意义 |
(一) 有利于培育新农村文化建设基础 |
(二) 有利于提升土家族民众素养 |
(三) 有利于丰富农村文化生活 |
(四) 有利于拓展新农村文化建设融资渠道 |
(五) 有利于促进农业合作协调发展 |
三、新农村文化建设背景下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发展 |
(一) 坚持政府主导的思想 |
(二) 积极抢占农村文化阵地 |
(三) 建立健全保护工作机制和法律法规 |
(四) 为保护与开发提供资金保障 |
(五) 提升文化建设队伍素质 |
(六) 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 |
附录B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8)中国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实用性及其特点(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选题意义 |
二、相关研究动态 |
三、主要内容 |
四、主要研究方法和理论 |
第一章 服装中的工艺美术 |
第一节 特殊服装与鞋靴 |
一、狍皮衣帽 |
二、摔跤服装 |
三、鱼皮衣服 |
四、文身绣脸 |
五、贝珠衣 |
六、鞋靴 |
七、腰箍 |
第二节 服装上的织锦 |
一、"氆氇""帮典" |
二、壮锦 |
三、侗锦 |
四、瑶锦 |
五、西兰卡普 |
六、傣锦 |
七、黎锦 |
八、景颇锦 |
第三节 服装上的刺绣 |
一、衣袖花 |
二、苗族刺绣 |
三、壮族彩带 |
四、侗绣 |
五、瑶绣 |
六、白族挑花刺绣 |
七、畲族彩带 |
八、拉祜族背袋 |
九、水族马尾绣 |
十、土族刺绣 |
十一、仡佬族刺绣 |
十二、羌族挑花刺绣 |
第四节 面料上的工艺美术 |
一、蜡染 |
二、扎染 |
三、爱德丽丝绸 |
四、七彩绸缎 |
五、怒毯 |
六、独龙毯 |
七、门巴族纺织 |
八、褐子 |
九、高山族纺织 |
第二章 首饰与帽子中的工艺美术 |
第一节 首饰 |
一、苗族银佩饰 |
二、侗族银饰 |
三、瑶族银饰 |
四、银泡 |
五、水族银首饰 |
六、朝鲜族金饰工艺 |
第二节 新疆各民族帽子 |
一、维吾尔族的帽子 |
二、哈萨克族的帽子和头饰 |
三、柯尔克孜族头饰 |
四、塔塔尔族头饰 |
五、塔吉克族头饰 |
六、乌孜别克花帽 |
第三节 其他民族的帽子与头饰 |
一、蒙古族头带 |
二、彝族鸡冠帽 |
三、满族绢花 |
四、瑶族头帕 |
五、达斡尔族"曼格尔其" |
六、毛南族"顶卡花" |
七、畲族斗笠 |
八、裕固族头面 |
九、藏族头饰 |
第三章 饮食文化中的工艺美术 |
第一节 餐具中的工艺美术 |
一、陶器 |
二、木器 |
三、竹器藤器 |
四、石器 |
五、槟榔袋 |
六、骆驼皮碗 |
七、漆器 |
第二节 饮具中的工艺美术 |
第四章 世俗建筑中的工艺美术 |
第一节 民居中的工艺美术 |
一、白族、纳西族民居 |
二、回族民居 |
三、新疆部分民居 |
四、蒙古族民居 |
五、高山族民居 |
第二节 宫殿中的工艺美术 |
一、布达拉宫 |
二、沈阳故宫 |
三、纳西族木氏土司署 |
第三节 园林和公共建筑中的工艺美术 |
一、承德避暑山庄 |
二、西藏罗布林卡 |
三、公共建筑 |
第五章 宗教文化中的工艺美术 |
第一节 佛教中工艺美术 |
一、藏传佛教中的工艺美术 |
二、南传上座部佛教中的工艺美术 |
第二节 伊斯兰教中的工艺美术 |
一、概述 |
二、着名清真寺及拱北举例 |
第三节 原始宗教等信仰中的工艺美术 |
一、原始宗教工艺美术举例 |
二、其它信仰中的工艺美术举例 |
第六章 日常生活中的工艺美术 |
第一节 文娱体育活动中的工艺美术 |
一、雕葫芦与贺兰石雕 |
二、傩戏面具 |
三、铜鼓等 |
四、玩具与弦乐器 |
五、绣球绣袋 |
第二节 生活日用中的工艺美术 |
一、毡毯工艺 |
二、鼻烟壶 |
三、卡垫 |
四、和田地毯 |
五、花木箱 |
六、褡裢 |
七、剪寿字 |
八、布依花包 |
九、十长生绣品 |
十、荷包香囊 |
十一、刺绣枕顶、幔套 |
十二、竹编 |
十三、花毡 |
十四、马鞭 |
十五、马佩饰工艺 |
十六、壁挂 |
十七、补花毡 |
十八、摇篮 |
十九、保安刀 |
二十、户撒刀 |
二十一、桦树皮工艺 |
二十二、牛皮烟荷包和鼻烟壶 |
二十三、芒箕编 |
第三节 生产工具中的工艺美术 |
一、渔船 |
二、木盾 |
三、弓弩 |
第七章 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特点 |
第一节 实用性很突出 |
一、服饰中的工艺美术 |
二、饮食文化中的工艺美术 |
三、建筑中的工艺美术 |
四、宗教文化中的工艺美术 |
五、日常生活中的工艺美术 |
第二节 民族特点鲜明 |
一、服饰中的民族特色 |
二、乐器中的民族特色 |
三、建筑中的民族特色 |
第三节 制作材料非常多 |
一、取自植物的材料有木、竹、藤、棉、麻草、树皮、椰壳、葫芦等 |
二、取自动物的材料有裘皮、皮革、鱼皮、鬃、毛、骨、贝、丝、鸟羽等 |
三、取自五金玉石类材料的工艺品 |
第四节 传承历史悠久 |
第五节 文物价值宝贵 |
一、社会历史价值 |
二、科学技术价值 |
三、艺术价值与审美价值 |
第八章 中国民族工艺美术的主题共性 |
第一节 汉族工艺美术的主题思想 |
第二节 中国人的吉祥崇尚 |
一、吉祥崇尚的涵义、起源 |
二、吉祥崇尚的内容分类和表现形式 |
第三节 中国福文化 |
一、定义 |
二、福文化的具体表现 |
三、福文化中的辩证法反映了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人生观 |
第四节 各民族工艺美术的主题共性 |
参考文献 |
(9)PE/PP双组分复合纺粘法非织造布的结构与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纺粘法非织造布行业背景 |
1.2 双组分复合纤维 |
1.3 双组分纺粘非织造布工艺发展简介 |
1.4 发展双组分纺粘非织造技术的必要性和产品用途 |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双组分复合纤维原料和非织造布生产工艺简介 |
2.1 PE/PP长丝原料简介 |
2.2 PE/PP长丝测试 |
2.3 双组分纺粘法非织造布生产主要工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热轧粘合机理研究和正交实验 |
3.1 热轧粘合工艺 |
3.2 热轧粘合正交试验 |
3.3 正交试验的数学模型分析 |
3.4 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PE/PP与 PP纺粘非织造布的结构与拉伸断裂 |
4.1 试样结构比较 |
4.2 试样拉伸性能试验 |
4.3 试样拉伸性能实验结果分析 |
4.4 纺粘非织造布拉伸断裂过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PE/PP与 PP纺粘非织造布性能对比 |
5.1 PE/PP与PP纺粘非织造布实验方案 |
5.2 试样的性能指标测试 |
5.3 试验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10)薄型纺粘非织造布项目技术经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1.1 论文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论文研究框架 |
1.3 论文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 论文相关指导理论及方法 |
2 薄型纺粘非织造布技术发展及市场预测 |
2.1 薄型纺粘非织造布项目的概念界定 |
2.2 非织造布技术发展现状及趋势 |
2.2.1 境外非织造布发展现状 |
2.2.2 非织造布发展趋势 |
2.2.3 国内非织造布发展现状及特点 |
2.3 薄型纺粘非织造布需求量预测 |
2.3.1 纺粘非织造布性能及用途 |
2.3.2 纺粘非织造布需求分析及预测 |
2.4 价格预测 |
2.4.1 原料价格预测 |
2.4.2 产品价格预测 |
3 技术方案构造和评价 |
3.1 薄型纺粘非织造布生产工艺流程 |
3.2 各方案技术特点分析 |
3.2.1 甲公司技术方案 |
3.2.2 乙公司技术方案 |
3.2.3 丙公司技术方案 |
3.2.4 丁公司技术方案 |
3.2.5 各方案比较 |
3.3 各方案的技术评价 |
3.3.1 技术评价方法选择 |
3.3.2 技术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
3.3.3 各方案的技术评价 |
4 薄型纺粘非织造布项目经济评价 |
4.1 各方案财务基础数据的分析与测定 |
4.1.1 投资估算 |
4.1.2 成本费用估算 |
4.1.3 销售收入估算 |
4.1.4 财务现金流量与财务评价 |
4.2 多方案比选 |
4.2.1 互斥型方案比选方法 |
4.2.2 方案比选 |
4.3 不确定性分析 |
4.3.1 盈亏平衡分析 |
4.3.2 敏感性分析 |
4.4 经济评价结论 |
5 研究结论及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2 几点建议 |
附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中国非织造布工业21世纪瞻望(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南省城市公园景观设计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 ——以郑州市象湖景观设计为例[D]. 王冬. 郑州大学, 2017(11)
- [2]我国土工织物技术及应用前景[J]. 靳向煜,吴海波,任慕苏,张初阳,黄晨,王洪,张星,李陵申,俞建勇,孙晋良.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2)
- [3]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工艺技术与产品性能研究[D]. 崔凯. 东华大学, 2014(05)
- [4]A公司一次性手术衣中国市场营销策略研究[D]. 朱亦薇. 苏州大学, 2013(S2)
- [5]南开经济研究所“学术中国化”研究(1927-1949年)[D]. 易仲芳. 华中师范大学, 2013(11)
- [6]画眉坳尾矿库除险加固技术研究[D]. 张雷. 南昌大学, 2012(12)
- [7]土家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研究[D]. 谭志国. 中南民族大学, 2011(07)
- [8]中国少数民族工艺美术的实用性及其特点[D]. 梁智勋. 中央民族大学, 2011(11)
- [9]PE/PP双组分复合纺粘法非织造布的结构与性能研究[D]. 程爱民. 东华大学, 2008(07)
- [10]薄型纺粘非织造布项目技术经济评价[D]. 于长忠. 大连理工大学, 2003(02)
标签:非织造布论文; 土工布论文;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 长丝土工布论文; 炎黄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