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运筹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论文文献综述)
李少付[1](2017)在《工程化思想在“管理运筹学”课程中的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工程化是运用学科基本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工程化既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又强调理论的应用性。工程化是把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的桥梁,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途径。从教学大纲的编写、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手段的运用、实验与实训课程的设置等教学环节对如何在"管理运筹学"课程中实践工程化思想进行了详细、系统的探讨。
江婕[2](2015)在《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高校教学信息化水平提升研究 ——以江西高校为例》文中提出高校作为我国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推进教育信息化势在必行。教学信息化作为高校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其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十二五”期间,在国家层面的高度重视以及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引导保障下,我国高校教学信息化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与发展,但在肯定成效的同时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系统发展过程中的障碍问题依旧存在,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教学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本文运用系统动力学的理论及方法,对高校教学信息化水平提升问题展开研究,拓宽了系统动力学的应用范围,同时也为教学信息化领域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方式,文章主要内容和结论如下:(1)高校教学信息化系统影响因素及主要问题提出。文章分别从基础设施、应用系统、教育资源、保障体系、技术标准五个方面总结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现状;从系统科学的视角构建高校教育信息化系统的体系架构;在此基础上分析高校教学信息化内涵及系统结构;确定高校教学信息化系统发展的六类影响因素,它们分别是:政策因素、资金因素、人力因素(管理队伍水平、技术服务队伍保障能力、教师队伍信息技术能力、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硬件环境因素(校园网络环境、信息化教学设备)、软件资源因素(软件平台、信息化教学资源)、教学效果因素(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效果、网络辅助教学效果);指出高校教学信息化水平提升过程中存在的八个主要问题,它们分别是:资金投入不足且配置不均衡,管理技术服务水平有待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参差不齐,教学设备出现故障次数较多,“软硬失衡”“重硬轻软”现象一直存在,多媒体课堂重视教学互动的课程数比例少,校内网络教学平台课程建设质量低,教学信息化水平整体发展缓慢。(2)信息化教学效果及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调查评价分析。高校教学信息化系统发展必须以信息技术在日常教学中的应用为核心,实现信息化教学。信息化教学效果直接影响着高校教学信息化水平。本文在分析传统教学、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以及网络(辅助)教学优缺点的基础上,借助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统计分析等方法分别对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以及网络(辅助)教学效果展开调查及分析,针对当前存在的普遍现象及问题提出建议。同时基于层次分析法构建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西省十所高校的大学生展开针对性的问卷调查及分析;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信息素养能力的评价及分析,在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对于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提出建议。以上内容均为高校教学信息化系统流位流率系仿真模型的构建、仿真方程的建立以及对策的提出,提供了充分的理论分析依据和数据来源。(3)运用逐树仿真检验建模法,针对系统发展中的八个主要问题,建立高校教学信息化系统流位流率系仿真模型并验证仿真模型的可靠性。文章针对高校教学信息化水平提升过程中存在的八个主要问题,运用逐树仿真检验建模法,建立高校教学信息化系统流位流率系仿真模型。在逐树仿真检验建树过程中,依据系统动态变化及系统发展与水平提升过程中的制约问题,针对性地设立了不同入树的调控参数及其变化范围。在逐树建模仿真方程建立过程中,实现了多种仿真方程建立方法的有效结合。在逐树仿真检验时,取各调控参数区间范围的下限值进行仿真检验,验证流位流率系仿真模型的可靠性。此流位流率系流率基本入树仿真模型与流位流率系流图模型等价。(4)运用枝向量行列式反馈环计算、关键因果链逐反馈环作用分析、反馈环极性转移分析三结合反馈环分析法,分析我国高校教学信息化水平发展缓慢的原因,生成高校教学信息化水平提升的七条对策。系统复杂性主要来源于系统的复杂反馈结构,系统动力学是刻画系统反馈结构和行为的科学。文章通过对高校教学信息化复杂系统的反馈环结构进行分析,生成我国高校教学信息化水平提升的对策。具体研究内容为:建立高校教学信息化系统强简化流率基本入树模型,运用枝向量行列式算法进行反馈环计算,并运用关键因果链逐反馈环作用分析以及反馈环极性转移分析方法,对全部(18条)反馈环进行结构、极性、关键因果链分析及分类(包括5条极性转移反馈环),生成7大类共15条关键因果链,根据全部关键作用因果链揭示的主要问题,生成高校教学信息化水平提升的七条对策。(5)运用调控参数组合仿真实验法,进行对策实施效果的仿真评价,验证七条对策的正确性。文章七条对策的提出是为了消除系统发展过程中的制约,促进高校教学信息化水平的提升。系统流位流率系仿真模型中,14个调控参数的设立同样也是为了刻画系统动态变化以及系统发展与水平提升过程中的制约问题。因此14个调控参数与七条对策的内涵密切相关。故可通过调控参数组合仿真实验法进行对策未来实施效果的仿真评价。具体研究内容为:在高校教学信息化系统流率基本入树仿真模型构建的基础上,建立入树仿真模型调控参数集合;根据高校教学信息化水平提升的七条对策,确定对策实施的最满意与最不满意调控参数组合、固定资产和软件资源逐增与重点投入条件参数组合,通过对四种调控参数组合方案的仿真实验对比分析,进行对策未来实施效果的仿真评价,验证七条对策的正确性,并以南昌大学为例,对部分对策的应用及成效进行分析。综上,本文在分析高校教学信息化系统六类影响因素以及八大主要问题的基础上,建立由九棵流率基本入树构成的高校教学信息化系统流位流率系仿真模型,通过对系统复杂反馈结构的分析,生成高校教学信息化水平提升的七条对策,依据七条对策的内容,确定四种对策实施的调控参数组合方案,并运用调控参数组合仿真实验法进行对策实施效果的仿真评价,验证七条对策的正确性。本研究能为我国高校教学信息化水平提升管理对策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参考依据,同时扩大了“逐树仿真检验建模法”新方法的内涵,使用了三种新反馈环分析方法生成对策和多种仿真方程建立方法的综合研究,并将系统动力学理论及方法应用于高校教学信息化水平提升研究,实现了方法创新、综合创新、应用创新。
杨新宇[3](2014)在《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多媒体教学作为教学与技术的结合产物,以其生动形象的教学形式,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科学全面的教学策略等特点得到了教学界的认可。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师多媒体教学的主要工具成为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但是,在当今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应用却存在着诸多问题,如课件制作界面设计不合理,课件使用时间不恰当等。本研究针对当今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并构建了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对提高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有效性具有指导性意义。本研究在对国内外多媒体课件与教学有效性的研究现状及多媒体课件、有效教学等概念进行了总结与分析之后,对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有效性的概念进行了界定。采用调查法、观察法、案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辽宁省沈阳市两所示范性学校的多媒体课件使用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对多媒体课件在现今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总结,并制定了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最后对指标体系进行了测评与应用。本研究共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对研究的背景及相关理论依据进行了概括与总结。对实际调研情况,研究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情况以及研究内容与方法进行了论述并对多媒体课件、有效教学、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有效性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二部分构建了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参考近三年国家多媒体课件评价标准及K12课件评价标准初步选取指标,参考专家及一线教师意见对指标进行了进一步修正与确定,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指标的权重。第三部分为教学案例的评价。应用指标体系对3个课堂教学实录进行了有效性测评与分析,并总结出制约其有效性的原因,同时也进一步验证了指标体系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研究发现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应用过程中仍存在课件制作不合理,教师使用不恰当等问题,制约了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的发挥。同时,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有效性评价方面的研究相对匮乏,缺乏一个相对完善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价值。但由于多媒体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学设备等因素的不断更新与发展,要求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也应不断完善与适应。将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于教学中,既贯彻了教育政策的要求,又具有现实意义。多媒体课件作为多媒体教学的主要工具,其有效性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能够使学生认知水平及信息素养得以提高。所以说提高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有效性对多媒体教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战春梅,赵则海,崔百宁[4](2014)在《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多媒体教学评价研究综述》文中认为从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多媒体教学评价角度,对教学条件、教学课件、课堂教学效果及实验教学等领域的多媒体教学评价进行了综述研究,就目前这些研究方向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点评概括.
杨嘉歆[5](2012)在《管理运筹学中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由于管理运筹学内容多、牵涉广、学科交叉性强、是一门难于理解的学科。为了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管理运筹学教学中探索将多媒体教学和板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优势互补,达到教学方式的最优化。
唐慧,张多来,凌均卫[6](2012)在《高校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南华大学为例》文中提出根据南华大学多媒体教学调查结果,对高校多媒体教学进行了研究。本文分析了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多媒体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针对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和建议。
黄继平,陈丰[7](2011)在《关于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运筹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科学,但目前高校运筹课程教学中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本文探讨了运筹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以专业为导向教学、加强课件建设、丰富教学形式和增强教师素质等几点教学改革的思考和建议,期望能培养出更符合专业需求的人才。
张瑞红,周宏宇,王爱民[8](2010)在《基于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文中研究指明针对目前大多高校多媒体教学实践中存的问题,探索不同的多媒体教学模式。在强调教师转变教学理念的基础上,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专业实际,研究3种多媒体教学模式,为提高多媒体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秦必瑜,付海燕[9](2010)在《管理类专业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运筹学是管理类专业的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针对目前管理类专业运筹学课程教学存在的教学重点不明确、重理论轻应用、"都没体"的多媒体教学、缺乏适用教材等问题,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从课堂分组讨论、案例教学、加强实践环节、合理利用多媒体手段、改革考试形式、注重与后续课程的衔接、加强运筹学课程教师的培训等方面,对运筹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提出相关建议,使其符合管理类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李苏北[10](2009)在《以学科竞赛为载体 推动课程建设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文中研究说明从学科竞赛的内涵、学科竞赛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课程建设、学风建设等方面,介绍了我校在开展学科竞赛推动课程建设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所取得的成果.
二、浅谈运筹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运筹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论文提纲范文)
(1)工程化思想在“管理运筹学”课程中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在教学大纲的编写过程中实践工程化思想 |
二、在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中实践工程化思想 |
三、在教学手段的运用上实践工程化思想 |
四、在实验与实训课程的设置中实践工程化思想 |
(2)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高校教学信息化水平提升研究 ——以江西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问题的提出 |
1.2.2 研究目的 |
1.2.3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及相关概念界定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相关概念界定 |
1.4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4.3 研究内容 |
1.5 技术路线、章节安排及重点难点 |
1.5.1 技术路线 |
1.5.2 章节安排 |
1.5.3 重点难点 |
1.6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相关理论 |
2.1 文献综述 |
2.1.1 高校教学信息化研究综述 |
2.1.2 系统动力学应用研究综述 |
2.2 系统动力学理论简述 |
2.2.1 系统科学 |
2.2.2 流率基本入树建模法 |
2.2.3 逐树深入仿真技术 |
2.2.4 枝向量行列式反馈环算法 |
2.2.5 全部反馈环因果链作用力分析法 |
2.3 层次分析法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校教学信息化系统影响因素及主要问题分析 |
3.1 高校教育信息化现状分析 |
3.1.1 高校教育信息化现状 |
3.1.2 高校教育信息化体系架构 |
3.2 高校教学信息化内涵及系统结构 |
3.2.1 高校教学信息化内涵 |
3.2.2 高校教学信息化系统结构 |
3.3 高校教学信息化系统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
3.3.1 政策因素 |
3.3.2 资金因素 |
3.3.3 人力因素 |
3.3.4 硬件环境因素 |
3.3.5 软件资源因素 |
3.3.6 教学效果因素 |
3.4 高校教学信息化水平提升主要问题分析 |
3.4.1 资金投入不足且配置不均衡 |
3.4.2 管理技术服务水平有待提升 |
3.4.3 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参差不齐 |
3.4.4 教学设备出现故障次数较多 |
3.4.5 “软硬失衡”、“重硬轻软”现象一直存在 |
3.4.6 多媒体课堂重视教学互动的课程数比例少 |
3.4.7 校内网络教学平台课程建设质量低 |
3.4.8 教学信息化水平发展缓慢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信息化教学效果及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调查评价分析 |
4.1 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效果调查及分析 |
4.1.1 几种教学模式的比较 |
4.1.2 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效果调查及分析 |
4.1.3 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效果提升建议 |
4.2 校内网络辅助教学效果调查及运行数据分析 |
4.2.1 网络辅助教学效果调查问卷数据分析 |
4.2.2 网络教学平台实际运行效果数据分析 |
4.2.3 网络辅助教学实施效果提升建议 |
4.3 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调查及评价分析 |
4.3.1 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
4.3.2 江西十所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调查及分析 |
4.3.3 重点研究高校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评价及分析 |
4.3.4 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提升建议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高校教学信息化系统流率基本入树模型构建 |
5.1 高校教学信息化系统流位流率系 |
5.2 基于逐树仿真检验建立高校教学信息化系统流率基本入树模型 |
5.2.1 信息化教学资金投入流率基本入树T1(t) |
5.2.2 信息化教学管理与技术服务人员数流率基本入树T2(t) |
5.2.3 信息化教学教师数量流率基本入树T3(t) |
5.2.4 信息化教学设备非正常运行次数流率基本入树T4(t) |
5.2.5 信息化教学设备固定资产总值流率基本入树T5(t) |
5.2.6 多媒体课堂重视教学互动的课程数流率基本入树T6(t) |
5.2.7 校内网络教学平台互动学生数流率基本入树T7(t) |
5.2.8 信息化教学软件资源总量流率基本入树T8(t) |
5.2.9 高校教学信息化水平流率基本入树T9(t)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系统发展枝向量行列式反馈环计算及分析 |
6.1 高校教学信息化系统强简化流率基本入树模型 |
6.2 枝向量行列式反馈环计算 |
6.3 全部(18条)反馈环关键因果链作用力分析 |
6.4 全部反馈环关键因果链分类 |
6.4.1 全部反馈环关键因果链集合 |
6.4.2 全部反馈环关键因果链分类 |
6.5 基于全部反馈环关键因果链作用力分析提出对策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对策实施效果的调控参数组合仿真实验评价 |
7.1 入树仿真模型调控参数集合及调控参数组合 |
7.1.1 入树仿真模型调控参数集合 |
7.1.2 入树仿真模型调控参数组合 |
7.2 对策实施效果的调控参数组合仿真实验对比分析 |
7.2.1 固软逐增最满意与最不满意参数组合仿真实验及分析 |
7.2.2 固软重投最满意与最不满意参数组合仿真实验及分析 |
7.2.3 最满意参数组合固软逐增与重投方案仿真实验及分析 |
7.3 对策实施效果的调控参数组合仿真实验评价结果分析 |
7.4 本地高校对策应用及成效分析 |
7.4.1 “三位一体授课质量评价”——第五条对策的应用 |
7.4.2 “启动机构重组人员调整”——第二条对策的应用 |
7.4.3 “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第三条对策的应用 |
7.4.4 “不断优化校园网络环境”——第四条对策的应用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 |
8.2 进一步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九阶枝向量行列式反馈环计算过程 |
附录B 多媒体课堂授课情况问卷调查 |
附录C 校内网络教学平台授课情况问卷调查 |
附录D 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评价指标体系权重专家调查表 |
附录E 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现状问卷调查 |
附录F 大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评价打分表 |
附录G 高校教学信息化水平指标重要性专家调查表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3)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情况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研究理论 |
一、概念界定 |
(一)多媒体课件 |
(二)有效教学 |
(三)多媒体课件在教学中的有效性 |
二、相关理论 |
(一)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二)格式塔理论 |
(三)层次分析法 |
三、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及步骤 |
(一)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 |
(二)构建指标体系的步骤 |
第三章 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有效性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一、评价指标的初步选取 |
(一)课件制作 |
(二)教师使用 |
(三)课堂效果 |
二、指标的筛选与确定 |
(一)一级指标的修正与确定 |
(二)二级指标的修正与确定 |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三、指标体系权重的确定 |
(一)确定指标体系中一级指标的权重 |
(二)确定指标体系中二级指标的权重 |
(三)评价指标体系总排序一致性检验 |
(四)专家调查问卷结果统计分析 |
第四章 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有效性评价案例 |
一、有效性评价的步骤 |
二、有效性评价案例 |
(一)《生活中的旋转》 |
(二)《等腰三角形的复习》 |
(三)《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
结语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的创新与局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附录 1 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有效性现状访谈提纲 |
附录 2 第十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评分标准(单机版课件) |
附录 3 第十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评分标准(网络版课件) |
附录 4 第十一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评分标准(网络版) |
附录 5 第十二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评分标准 |
附录 6 K12 课件评比标准 |
(5)管理运筹学中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多媒体教学的优点和问题 |
1.1 形象直观, 利于理解记忆 |
1.2 增大信息量, 有效扩展课时容量, 提高教学效率 |
1.3 可能带来的问题 |
2 板书教学在管理运筹学教学中的重要辅助地位 |
2.1 板书教学的特色与优劣势 |
2.2 板书在多媒体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
3 多媒体教学和板书教学手段的完美结合 |
3.1 掌握好板书教学和多媒体教学的度 |
3.2 精心设计多媒体教学过程 |
(6)高校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南华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
1.有些教师对媒体教学重要性认识不足 |
2.未能充分发挥多种媒体的各自特色 |
3.未能充分发挥多媒体多维、逼真、动画的优势 |
4.未能充分发挥多媒体大范围资源共享的优势 |
5.文本形式PPT课件存在的问题 |
6.缺乏独立创新意识, 热衷于拷录他人的课件 |
二、多媒体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 |
三、针对不同学科的教学内容, 提出相应对策和建议 |
(7)关于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运筹学的特点 |
1.1 应用性 |
1.2 多学科的交叉性 |
1.3 强调数学方法和模型的建立 |
1.4 多分支性 |
2、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2.1 教学实际与教学目的背离 |
2.2 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 |
2.3 教学形式单调 |
2.4 教师自身综合素质不高 |
3、教学改革的思考 |
3.1 教学内容以专业为导向 |
3.2 加强教学课件建设 |
3.3 丰富教学形式 |
3.4 增强运筹学教师自身素质 |
4、结论 |
(8)基于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转变教学理念 |
2 善用教学媒体 |
2.1 多媒体“电灌”代替传统课堂“人灌” |
2.2 多媒体主导课堂教学 |
3 积极探索多媒体教学模式 |
3.1 讲练结合模式 |
3.2 自主学习模式 |
3.3 教师讲解模式 |
4 结语 |
(9)管理类专业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管理类专业运筹学课程的特征 |
二、管理类专业运筹学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
(一)重理论,轻应用 |
(二)缺乏管理类专业运筹学课程教材 |
(三)多媒体教学变成“都没体”教学 |
(四)教学重点不明确 |
三、管理类专业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 |
(一)课堂分组讨论 |
(二)案例教学 |
(三)加强实践环节,增加计算机应用内容 |
1. 通过运筹学软件的动态演示,使学生感受到运筹学并不难。 |
2. 安排好课程设计环节。 |
(四)改革考试形式 |
(五)合理利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
(六)加强适用教材建设 |
(七)重视与有关后续课程的衔接 |
(八)加强运筹学课程教师的培训 |
(10)以学科竞赛为载体 推动课程建设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1 学科竞赛的内涵与特点 |
2 学科竞赛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
3 学科竞赛与课程建设 |
4 学科竞赛与学风建设 |
5 实行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推动课程建设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所取得的成果 |
四、浅谈运筹学多媒体教学课件的制作(论文参考文献)
- [1]工程化思想在“管理运筹学”课程中的实践[J]. 李少付. 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7(10)
- [2]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高校教学信息化水平提升研究 ——以江西高校为例[D]. 江婕. 南昌大学, 2015(07)
- [3]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应用中的有效性研究[D]. 杨新宇. 沈阳师范大学, 2014(08)
- [4]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多媒体教学评价研究综述[J]. 战春梅,赵则海,崔百宁. 肇庆学院学报, 2014(02)
- [5]管理运筹学中板书和多媒体教学的有机结合[J]. 杨嘉歆. 价值工程, 2012(06)
- [6]高校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南华大学为例[J]. 唐慧,张多来,凌均卫. 高教论坛, 2012(01)
- [7]关于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 黄继平,陈丰. 科技信息, 2011(32)
- [8]基于多媒体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思考[J]. 张瑞红,周宏宇,王爱民. 计算机教育, 2010(18)
- [9]管理类专业运筹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 秦必瑜,付海燕. 中国林业教育, 2010(02)
- [10]以学科竞赛为载体 推动课程建设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 李苏北. 大学数学, 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