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16、CD44V6在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文献综述)
马小梅,徐毅,陈兵[1](2009)在《眼附属器淋巴瘤中CD44V6的表达及意义》文中认为目的:探讨CD44V6在眼附属器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63例眼附属器淋巴瘤中CD44V6的表达情况。其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22例,首次诊断为DLBCL12例,原发性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复发演变为DLBCL10例;MALT淋巴瘤41例,26例为初发病例,15例为复发病例;另选10例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病例作对照。结果:CD44V6阳性者细胞膜呈棕色。CD44V6在DLBCL的表达率和阳性程度均比MALT淋巴瘤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4V6在淋巴瘤中的表达率和阳性程度比淋巴组织反应性增生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DLBCL和MALT淋巴瘤各自组内的表达率和阳性程度均无有统计学差异(P>0.05)。CD44V6表达与患者的年龄、性别均无关。结论:在眼附属器淋巴组织异常增生疾病中,CD44V6的表达随病变程度加重而增强,提示其在眼附属器MALT淋巴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李元春[2](2008)在《PTEN、CD44V6及p27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PTEN、CD44v6与p27在胃癌中的表达、相关性及其与胃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淋巴结转移的关系,从而为胃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方法:收集30例正常胃组织、63例原发性胃癌组织及相应的癌旁组织,制成冰冻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PTEN、CD44V6和P27蛋白在其中的表达情况,结合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PTEN蛋白定位于胞浆,在正常胃组织全部呈阳性表达,在癌旁组织中表达水平高于癌组织,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2)CD44v6蛋白定位于细胞膜和近膜的胞浆,在所检测的正常胃组织、癌旁组织中均呈阴性表达,低于呈阳性表达的胃癌组织,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3)P27蛋白在胃癌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均定位于细胞核,在正常胃组织全部呈阳性。胃癌中p27高表达率低于癌旁组织且两者均低于正常胃粘膜,差异有显着性(P<0.05)。(4)胃癌组织中PTEN、CD44v6及P27蛋白的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和大小无关,与肿瘤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有关。低分化、侵及浆膜层、有淋巴结转移或TNM分期高的胃癌组织,PTEN、p27阳性表达率显着下降;而CD44v6阳性表达率显着升高,差异具有显着性((P<0.05)。(5)胃癌中PTEN的表达与p27表达呈正相关;与CD44v6表达呈负相关;p27的表达与CD44v6表达呈负相关(P<0.05)。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PTEN、CD44v6及P27基因与胃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且与胃癌的分化程度、转移、浸润深度及临床分期有关,提示三个因子可作为判断胃癌病期进展和预测胃癌转移潜能的辅助生物学指标。从而为胃癌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帕提古丽[3](2007)在《nm23基因/NDPK、CD44v6表达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检测分析nm23基因/NDPK与CD44v6蛋白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中的表达情况,探讨其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的58例非小细胞肺癌术后组织芯片中,腺癌25例,鳞癌28例,腺鳞癌5例,采用免疫组化二步法检测非小细胞肺癌中nm23基因/NDPK与CD44v6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非小细胞肺癌中,nm23/NDPK基因的阳性率为87.9%(51/58),其中T1-2组阳性率为93.9%(46/49),T3-4组阳性率为66.7%(6/9),两组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44V6阳性率为55.2%(32/58),其中鳞癌阳性率为85.7%(24/28),明显高于腺癌(24%,6/25),p<0.05,中分化组阳性率(71.9%,23/32)高于低分化组(44.4%,4/9)和高分化组(35.3%,6/17),p<0.05,nm23、CD44V6的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P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及生存率无关,p>0.05。结论:nm23和CD44v6的表达与NSCLC原发肿瘤大小(T)、病理类型、分化程度密切相关,与pTNM分期及淋巴结是否转移无关。
杨跃[4](2007)在《胃MALT淋巴瘤中p16蛋白和Ki-67抗原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和目的消化道原发淋巴瘤中,胃淋巴瘤发生率最高。胃MALT淋巴瘤是胃粘膜淋巴滤泡边缘带B淋巴细胞发生的肿瘤,肿瘤发生于幽门螺杆菌持续感染所引起的炎症性淋巴组织增生背景上。胃的原发性低度恶性淋巴瘤几乎都是MALT淋巴瘤。本研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16蛋白和Ki-67抗原在胃MALT淋巴瘤和正常胃粘膜组织中的表达,探讨p16蛋白和Ki-67抗原在胃MALT淋巴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材料和方法选择解放军总医院病理科1993年3月-2005年6月期间经病理诊断的胃淋巴瘤手术标本,经免疫组化标记筛选,从中确定胃MALT淋巴瘤47例。20例正常对照取自因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行胃大部切除标本的正常胃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p16蛋白和Ki-67抗原在20例正常胃粘膜组织和47例胃MALT淋巴瘤组织中的表达。结果胃MALT淋巴瘤组织中p16蛋白表达阳性率(21.3%)明显低于胃正常组织(90%)。伴淋巴结转移的胃MALT淋巴瘤p16蛋白阳性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0.05)。Ki-67在胃MALT淋巴瘤组织中的标记阳性率明显高于胃正常组织(P<0.05)。Ki-67表达水平与病人的年龄、性别、肿瘤大小、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无关。p16蛋白表达与Ki-67分级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1.胃MALT淋巴瘤组织中p16蛋白表达阳性率明显低于胃正常组织。伴淋巴结转移的胃MALT淋巴瘤p16蛋白阳性率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p16蛋白表达缺失及其引起的细胞周期调控失常在胃MALT淋巴瘤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2.Ki-67抗原在胃MALT淋巴瘤组织中的标记阳性率明显高于胃正常组织。Ki-67表达水平与病人的性别、肿瘤大小、部位、浸润深度、有无淋巴结转移及临床分期无关。3.p16蛋白表达与Ki-67分级呈明显负相关。联合检测p16蛋白和Ki-67抗原有助于评估胃MALT淋巴瘤患者的预后、指导临床治疗。
王晓飞[5](2007)在《CD44v6和p63在颊部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探讨颊部鳞状细胞癌(buccal squamous cell careinomas,BSCC)中CD44v6和p63蛋白的表达以及该表达与BSCC的发生、发展及侵袭、转移的关系。研究方法应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52例BSCC、10例不典型增生和10例正常颊部粘膜组织中CD44v6和p63蛋白的表达水平,并结合临床和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1、颊粘膜正常组织:CD44v6蛋白阳性表达率为90.0%(9/10)且均为强阳性表达,表达于基底细胞层、棘细胞层。表面角化层细胞无染色。p63蛋白阳性表达率为30.0%(3/10),主要密集表达于基底细胞层。2、颊粘膜非典型性增生组织:CD44v6蛋白阳性表达率为80%(8/10),强阳性表达率有所下降为62.5%(5/8),表达于基底细胞层(8/8)和棘细胞层细胞膜(3/8),但棘层染色变浅,表面角化层细胞无染色。p63蛋白阳性率为40.0%(4/10),阳性表达层次增多,主要表达于粘膜上皮的基底细胞层并向上到少部分棘细胞层的细胞中,在基底层较为密集。3、BSCC组织:CD44v6蛋白阳性表达率为55.8%(29/52),未见强阳性表达,主要表达于基底细胞层,少数病例亦表达于棘细胞层且染色浅和/或阳性细胞数减少。p63蛋白阳性率为90.4%(47/52)。主要位于癌巢的外周,根据癌细胞分化程度的不同其阳性细胞的分布特点亦不同,在中、低分化的非角化性癌中,阳性细胞呈弥漫性分布,在高分化癌的角化细胞呈弱阳性或阴性表达。4、免疫组化染色统计分析:BSCC组织中CD44v6和p63的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55.8%和90.4%)与二者在颊正常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0%和30.0%)及非典型性增生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80%和40%)比较,CD44v6下降,p63升高,差异有显着性(P<0.05)。CD44v6和p63与BSCC的性别、年龄、T分期、病理学分级均无关。CD44v6与BSCC的侵袭方式、淋巴结转移有关,而p63与BSCC的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CD44v6和p63可能参与了调控BSCC的发生、发展过程。CD44V6在BSCC组织中呈下行表达,与其性别、年龄、T分期和分化程度无关。但与BSCC的侵袭方式和局部淋巴结转移有密切关系。可作为一种有用的检测BSCC的标志物,并作为判断其预后的检测指标。p63在BSCC组织中呈上行表达,可能是一种鳞状上皮源性肿瘤的标记物,起着癌基因的作用,可作为一种有用的检测BSCC的标志物。CD44v6和p63二者在BSCC的发生、发展、浸袭和转移过程中各自独立作用。
王庆国[6](2006)在《非小细胞肺癌MSCT征象与CD44v6、FHIT及p16表达间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背景和目的:肺癌是最常见的呼吸系统恶性肿瘤,其死亡率和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仍有增长趋势。在呼吸系统恶性肿瘤导致的死亡中,80%是由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carcinoma,NSCLC)的浸润和转移造成的。肿瘤浸润和转移的机制很多,主要有细胞黏附分子、金属基质蛋白、细胞因子及信号转导和相关转化等参与。细胞表面分化抗原44变异体6(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44 variant 6,CD44v6)是最重要的细胞黏附分子,并且其参与肿瘤转移的机制已成为近些年来研究的热点。许多研究均表明CD44v6的上调表达参与了肿瘤的形成,并在许多肿瘤的转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许它有望成为一个靶蛋白来治疗肿瘤。肺癌的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作为两个重要的抑癌基因,脆性组氨酸三联体基因(fragile histidine triad,FHIT)的缺失和转录异常及p16基因的异常甲基化参与了肺癌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T,MSCT)是近年来影像学发展的一项重要的新技术,它能大大提高图像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尤其是明显提高了扫描时的Z轴分辨率,它明显提高了肺部肿瘤的检出率和病灶特征的显示率,被认为是肺癌进行临床诊断和分期的有效方法。肿瘤的影像学特征都有其病理学基础,因而探讨肺癌的影像学与其生物学行为及分子生物学之间的内在联系是近年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的目的就是探讨非小细胞肺癌的MSCT征象与其生物行为,CD44v6,FHIT及p16表达间的关系。 材料与方法:43例非小细胞肺癌病人术前一周内行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MSCT为GE Light Speed 16层螺旋CT扫描机。所有病例先行MSCT平扫,扫描范围包括肺尖到后肋膈角整个肺脏,MSCT扫描参数:电压120kv,电流220mA,
徐立宁[7](2006)在《p16-Rb-HDAC1-E2F1对胆道癌的生长作用及其蛋白信号传导通路研究》文中提出肿瘤的发生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的过程,涉及染色体畸变、抑癌基因的失活、癌基因的活化、细胞周期的调控、基因启动子的转录活化和表遗传学等诸多方面。而对肿瘤的研究也广泛开展在这些纷繁芜杂的方面中。随着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完成,人类已进入后基因组时代,基因调控即遗传信息是如何精确调控和准确表达的成为当今的重点研究方向。而遗传信息的调控和表达是在蛋白信号的传导和作用下完成的,所以对蛋白质的研究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在邹声泉教授的领导下,我们的课题组在前期的研究中发现抑癌基因p16和组蛋白乙酰化酶HDAC1与肝外胆管癌的细胞分子遗传学和表遗传学有关联,提示其在肝外胆管癌的发生和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另有研究认为,Rb/E2F1途径是细胞周期调控的中心环节并可以调节HDAC1的活性进而影响DNA乙酰化,Rh/p16途径在肿瘤中的作用也逐渐得到公认。这些研究结果提示,p16、Rb、HDAC1和E2F1之间可能在胆道肿瘤中存在一个具有相互反馈调节功能的蛋白信号传导通路。这些蛋白信号涉及抑癌基因的失活、组蛋白乙酰化、基因启动子转录活化和肿瘤表遗传学等诸多方面,所以其在肿瘤演变过程中极具有代表性。为此本课题从研究肝外胆管癌和胆囊癌p16、Rh、HDAC1和E2F1之间的蛋白信号传导着手,应用质粒转染、免疫沉淀、Western blot、RT-PCR、MTT和免疫组化等实验方法,从细胞水平到组织水平,从体外作用到体内作用,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这些蛋白信号的传导途径及其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探讨这些蛋白的功能及其与肿瘤的基因调控和表遗传学等方面的关系,期望能够为阐明其在胆道癌中的作用机制提供新的理论基础和实验依据。同时将这些蛋白质的表达特征与胆道癌的临床流行病学相联系,期望能从众多纷繁的临床特征中找到与这些蛋白质相关联的因素,从而为寻找胆道癌的病因提供新的证据。但由于时间的关系,本课题尚局限于较浅的层面,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深入研究。第一部分胆道癌p16-Rb-HDAC1-E2F1中各种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信号传导途径的研究论文1 p16-Rb-HDAC1-E2F1在胆道癌细胞系中的表达目的研究p16-Rb-HDAC1-E2F1中各种蛋白及其mRNA在肝外胆管癌和胆囊癌细胞系中的表达情况。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和RT-PCR方法检测肝外胆管癌细胞系(QBC939、KMBC、OZ cell lines)和胆囊癌细胞系(Mz-ChA-1 cell line)中p16-Rb-HDAC1-E2F1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结果1.P16 mRNA在QBC939细胞有弱表达,在KMBC细胞、Mz-ChA-1细胞和OZ细胞无表达;Rb mRNA在KMBC细胞有弱表达,在QBC939细胞、Mz-ChA-1细胞和OZ细胞无表达;HDAC1 mRNA在QBC939细胞、KMBC细胞、OZ细胞和Mz-ChA-1细胞均有弱表达;E2F1 mRNA在QBC939细胞、KMBC细胞和Mz-ChA-1细胞有弱表达,在OZ细胞无表达。p16蛋白在QBC939细胞有表达;Rb蛋白在KMBC细胞有表达;HDAC1蛋白在QBC939细胞、KMBC细胞、OZ细胞和Mz-ChA-1细胞均有表达;E2F1蛋白在QBC939细胞、KMBC细胞和Mz-ChA-1细胞有表达。2.P16蛋白在QBC939细胞种植瘤中有弱表达;Rb蛋白在KMBC细胞种植瘤中有弱表达;HDAC1蛋白在QBC939、KMBC、OZ和Mz-ChA-1细胞种植瘤中有表达,但表达丰度在同种细胞种植瘤中不同;E2F1蛋白在QBC939、KMBC和Mz-ChA-1细胞种植瘤中有弱表达。结论P16、Rb、HDAC1、E2F1参与了胆道癌的进程;体内环境可对胆道癌细胞系的生物学特性产生影响。论文2胆道癌p16-Rb-HDAC1-E2F1中各种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目的研究胆道癌p16-Rb-HDAC1-E2F1中各种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机理。方法用免疫沉淀法检测分别转染p16质粒和pRb质粒的肝外胆管癌细胞系(QBC939、KMBC、OZ cell lines)和胆囊癌细胞系(Mz-ChA-1 cell line)的p16-Rb-HDAC1-E2F1中各种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1.用HDAC1抗体免疫沉淀下来的蛋白中有Rb蛋白(在QBC939、KMBC、OZ和Mz-ChA-1细胞系)和E2F1蛋白(在QBC939、KMBC和Mz-ChA-1细胞系)的存在,无p16蛋白存在。2.用Rh抗体免疫沉淀下来的蛋白中有HDAC1蛋白(在QBC939、KMBC、OZ和Mz-ChA-1细胞系)和E2F1蛋白(在QBC939、KMBC和Mz-ChA-1细胞系)的存在,无p16蛋白存在。结论1.胆道癌Rb蛋白、HDAC1蛋白和E2F1蛋白之间在细胞水平存在特异的相互作用,表明其蛋白信号之间存在直接的传导途径。2.P16蛋白在胆道癌中与Rb蛋白、HDAC1蛋白和E2F1蛋白之间并不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第二部分p16-Rb-HDAC1-E2F1蛋白与胆道癌生物学特性的关系论文3 p16-Rb-HDAC1-E2F1蛋白在胆道癌细胞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影响目的研究p16-Rb-HDAC1-E2F1在体内、体外对肝外胆管癌细胞系(QBC939、KMBC、OZ cell lines)和胆囊癌细胞系(Mz-ChA-1 cell line)生长的作用及其各蛋白之间的相互影响。方法1.转染p16质粒和pRh质粒进入肝外胆管癌细胞系(QBC939、KMBC、OZ celllines)和胆囊癌细胞系(Mz-ChA-1 cell line),用MTT法检测转染前后各胆道癌细胞系生长的变化,用RT-PCR法检测转染p16质粒前后各胆道癌细胞系Rb mRNA的表达变化和转染pRb质粒前后各胆道癌细胞系p16 mRNA的表达变化。2.用与HDAC1功能相反的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抑菌素(trichostatinA,TSA)作用于肝外胆管癌细胞系(QBC939、KMBC、OZ cell lines)和胆囊癌细胞系(Mz-ChA-1 cell line),用MTT法检测TSA对这些胆道癌细胞系生长的影响。3.分别将转染p16质粒、pRb质粒和经TSA处理的胆囊癌细胞系(Mz-ChA-1cell line)接种裸鼠皮下建立胆囊癌裸鼠种植模型,观察其转染p16质粒和pRb质粒前后和TSA处理前后裸鼠体内种植瘤生长的变化。结果1.转染p16质粒的KMBC细胞的Rb mRNA的表达受到抑制。转染pRb质粒的OZ和Mz-ChA-1细胞的p16 mRNA出现弱表达,QBC939细胞和KMBC细胞的p16mRNA的表达无变化。论文4 HDAC1与凋亡在胆囊癌中的相关性及其在免疫逃逸机制中的作用研究目的1.研究凋亡的死亡信号受体途径(Fas/FasL途径)和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1在胆囊癌生物学行为中的作用。2.探讨HDAC1在胆囊癌免疫逃逸机制中的相关作用和机制。方法1.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胆囊癌组织、胆囊腺瘤组织、胆囊上皮不典型增生组织和慢性胆囊炎组织中Fas/FasL蛋白的表达和HDAC1蛋白的表达情况。2.运用TUNEL法检测在胆囊癌组织、胆囊腺瘤组织、胆囊上皮不典型增生组织和慢性胆囊炎组织中的原位组织细胞的凋亡情况及其浸润的淋巴细胞的凋亡情况。3.比较在不同的胆囊癌临床病理类型中Fas蛋白和FasL蛋白的表达情况的差异和在原位胆囊癌组织浸润的淋巴细胞的凋亡情况的差异。4.探讨胆囊癌Fas/FasL蛋白的表达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1蛋白的表达的相关性。结果1.Fas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在胆囊癌组织、胆囊腺瘤组织、胆囊上皮不典型增生组织和慢性胆囊炎组织之间的差异无显着意义。FasL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在胆囊癌组织显着高于慢性胆囊炎组织(X2=4.89,P<0.05)。2.胆囊癌的组织细胞的凋亡指数显着高于胆囊腺瘤的组织细胞(t′=4.19,P<0.01)和慢性胆囊炎的组织细胞(t′=8.06,P<0.01)的凋亡指数;高分化的胆囊癌的组织细胞的凋亡指数显着低于低分化的胆囊癌的组织细胞的凋亡指数(t′=2.63,P<0.05),NevinⅠ、Ⅱ、Ⅲ期的胆囊癌的组织细胞的凋亡指数显着低于NevinⅣ、Ⅴ期的胆囊癌的组织细胞的凋亡指数(t′=3.33,P<0.01)。3.浸润的淋巴细胞的数量在胆囊腺瘤组织显着低于在胆囊癌组织(t′=6.99,P<0.01),在慢性胆囊炎组织显着低于在胆囊腺瘤组织(t′=3.66,P<0.01);在高分化胆囊癌组织显着低于在低分化胆囊癌组织(t′=5.31,P<0.01),在胆囊癌NevinⅠ、Ⅱ、Ⅲ期组织显着低于在胆囊癌NevinⅣ、Ⅴ期组织(t=-3.76,P<0.01)。4.浸润的淋巴细胞的凋亡数量在高分化的胆囊癌组织显着低于在低分化的胆囊癌组织(t=-2.52,P<0.05);在NevinⅠ、Ⅱ、Ⅲ期的胆囊癌组织中浸润的淋巴细胞的凋亡数量与在NevinⅣ、Ⅴ期的胆囊癌组织浸润的淋巴细胞的凋亡数量之间的差异无显着意义(t=-1.42,P>0.05);在胆囊腺瘤组织中和慢性胆囊炎组织中未见到浸润的淋巴细胞的凋亡。5.HDAC1蛋白和FasL蛋白在胆囊癌组织的表达呈显着正相关(P<0.05),HDAC1蛋白和Fas蛋白在胆囊癌组织的表达无显着相关性。结论1.胆囊癌组织细胞表达的FasL通过诱导在癌组织浸润的淋巴细胞的凋亡从而使癌细胞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它的上调表达在胆囊癌的分化、浸润和转移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2.未证实胆囊癌组织细胞表达的Fas蛋白在胆囊癌的免疫逃逸中具有作用。3.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1蛋白和参与胆囊癌免疫逃逸的FasL蛋白在胆囊癌组织的表达呈显着正相关,提示我们HDAC1与胆囊癌的免疫逃逸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第三部分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对胆道癌p16-Rb-HDAC1-E2F1蛋白信号传导的影响论文5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对肝外胆管癌细胞和胆囊癌细胞p16-Rb-HDAC1-E2F1蛋白信号传导的影响目的研究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曲古抑菌素(trichostatin A,TSA)对肝外胆管癌和胆囊癌p16-Rh-HDAC1-E2F1蛋白信号传导的影响。方法用TSA作用于肝外胆管癌细胞系(QBC939、KMBC、OZ cell lines)和胆囊癌细胞系(Mz-ChA-1 cell line),然后用RT-PCR检测p16、Rb、HDAC1、E2F1之mRNA的表达变化,用Western blot检测其蛋白的表达变化。将这些细胞接种在裸鼠皮下建立肝外胆管癌和胆囊癌裸鼠种植瘤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TSA在体内对裸鼠种植瘤组织中Rb、HDAC1、DNMT1、E2F1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1.TSA可以减弱肝外胆管癌细胞系(QBC939、KMBC、OZ cell lities)和胆囊癌细胞系(Mz-ChA-1 cell line)HDAC1 mRNA和蛋白的表达;增强KMBC细胞系p16 mRNA和蛋白的表达;对各细胞系Rh和E2F1 mRNA和蛋白的表达无影响。2.TSA作用前后的肝外胆管癌细胞系和胆囊癌细胞系裸鼠成瘤组织中的各种蛋白的表达均无变化。结论TSA可以抑制肝外胆管癌和胆囊癌HDAC1的表达,并在Rb阳性的细胞中促进p16的表达,从而进一步影响遗传信息的转录。TSA的作用存在时效性。第四部分p16-Rb-HDAC1-E2F1蛋白与胆囊癌临床病理学的关系论文6 p16-Rb-HDAC1-E2F1蛋白与胆囊癌临床病理学因素的关系分析目的探讨胆囊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研究p16-Rb-HDAC1-E2F1蛋白与胆囊癌临床病理学因素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1.回顾性分析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1991-2005年收治的65例胆囊癌病例。2.应用免疫组化法研究胆囊痛组织中p16-Rb-HDAC1-E2F1蛋白的表达水平及特征。结果1.本组胆囊癌合并胆囊结石的比例为44.64%(25/56)。胆囊癌患者有乙肝病史的比例为26.79%(15/56),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的比例为30.36%(17/56)。多产者比例为72.98%(27/37)。本组胆囊癌病例占同期胆囊切除术总数的0.64%(56/8807)。术前误诊疾病依次为结石、腺瘤和肝癌。影像学检查中,B超的正确率为42.3%(22/52),CT的正确率为57.1%[(14-6)/(20-6)],MRI的正确率为50%[(5-2)/(8-2)]。有4例胆囊癌患者检查了血γ-GT,其结果均高于正常值。2.本组胆囊癌原发部位多位于胆囊颈部(29.73%,11/37)和体部(29.73%,11/37),其次为胆囊底部(16.22%,6/37),位于胆囊管部占5.41%(2/37),位于胆囊体部和底部占13.51%(5/37),另有5.41%(2/37)位于胆囊颈体交界部。胆囊癌组织学分型依次为腺瘤(83.93%,47/56)、腺瘤恶变(7.14%,4/56)、鳞癌(5.36%,3/56)和未分化癌(3.57%,2/56)。本组胆囊癌Nevin分期,Ⅰ期占14.29%(8/56),Ⅱ期占10.71%(6/56),Ⅲ期占26.79%(15/56),Ⅳ期占14.29%(8/56)。胆囊癌分级,高分化占44.64%(25/56),中分化占12.5%(7/56),低分化占42.86%(24/56)。本组病例的胆囊癌的原发部位与肿瘤的分级、分期和患者性别均无显着相关性。胆囊癌转移部位多为肝脏(14/56)。有2例肿瘤组织浸润胆囊壁内神经束衣。3.P16蛋白和Rb蛋白在胆囊癌组织中低表达,HDAC1蛋白和E2F1蛋白在胆囊癌组织中高表达,其表达均与胆囊癌的分化程度、Nevin分期、患者的年龄、性别和是否合并结石无显着相关性。P16蛋白在胆囊癌的表达率在合并乙肝者为27.7%,在没有合并乙肝者为55.6%,二者之间的差异具有显着性意义(P<0.05);Rb蛋白、HDAC1蛋白和E2F1蛋白在胆囊癌的表达均与患者是否合并乙肝无显着相关性。P16蛋白和Rb蛋白在胆囊癌的表达呈显着正相关(γ=0.6091,t=4.48,P<0.001),p16蛋白和HDAC1蛋白在胆囊癌的表达呈显着负相关(γ=-0.5215,t=3.56,P<0.005),Rb蛋白和HDAC1蛋白在胆囊癌的表达呈显着负相关(γ=-0.3953,t=2.51,P<0.05),E2F1蛋白和其它蛋白在胆囊癌的表达无显着相关性。结论1.胆囊结石、乙肝病毒感染、血吸虫感染和多产妇是胆囊癌的高危因素;γ-GT可能是胆囊癌有潜力的肿瘤标志物。2.胆囊癌多位于胆囊颈部和体部,组织分型以腺癌居多,并具有沿神经浸润的特性;胆囊癌的恶性程度与其原发部位和患者性别无关。3.P16蛋白、Rb蛋白、HDAC1蛋白和E2F1蛋白在胆囊癌的表达均与肿瘤的恶性程度、患者的年龄和性别无显着相关性。4.P16蛋白在胆囊癌的表达与患者是否合并乙肝具有显着相关性。5.P16蛋白、Rb蛋白的低表达和HDAC1蛋白、E2F1蛋白的高表达参与了胆囊癌的进程,并且p16蛋白、Rb蛋白和HDAC1蛋白在胆囊癌中具有相互协同作用。目的探讨意外胆囊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并研究p16-Rb-HDAC1-E2F1蛋白与意外胆囊癌临床病理学因素的关系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研究同济医院23例意外胆囊癌病例,并和同期收治的33例术前确诊的胆囊癌病例进行比较分析,并应用免疫组化法研究意外胆囊癌组织中p16-Rb-HDAC1-E2F1蛋白的表达水平及特征。结果意外胆囊癌合并胆囊结石的比例高于术前确诊的胆囊癌,差异有非常显着意义(P<0.01)。患者有乙肝病史的比例在意外胆囊癌为21.74%(5/23),在术前确诊的胆囊癌为30.30%(10/33)。患者有血吸虫疫水接触史的比例在意外胆囊癌为39.13%(9/23),在术前确诊的胆囊癌为24.24%(8/33)。多产(大于三胎)的比例在意外胆囊癌为56.52%(13/23),在术前确诊的胆囊癌为42.42%(14/33)。分别有2例意外胆囊癌和2例术前确诊的胆囊癌检查了血.γ-GT,其结果均高于正常值。意外胆囊癌的原发部位多位于胆囊颈部和体部,术前确诊的胆囊癌原发部位多位于胆囊体部和底部。意外胆囊癌的Nevin分期,在Ⅰ期和Ⅱ期的比例均高于术前确诊的胆囊癌,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在Ⅳ期的比例低于术前确诊的胆囊癌,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在Ⅴ期的比例低于术前确诊的胆囊癌,差异有非常显着意义(P<0.01)。意外胆囊癌的分级,高分化者高于术前确诊的胆囊癌,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低分化者低于术前确诊的胆囊癌,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p16-Rb-HDAC1-E2F1蛋白的表达在意外胆囊癌和非意外胆囊癌的差异无显着性意义。结论意外胆囊癌具有肿瘤原发部位以胆囊颈、体部居多、恶性程度较术前确诊的胆囊癌低和结石的并存率较术前确诊的胆囊癌高的特征;结石、乙肝、血吸虫和多产是意外胆囊癌的高危因素。意外胆囊癌和非意外胆囊癌具有相似的分子生物学特征。本课题从研究蛋白质的功能着手,探讨了肝外胆管癌和胆囊癌p16-Rb-HDAC1-E2F1之间的蛋白信号传导途径及其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得出以下结论和创新点:1.胆道癌p16-Rb-HDAC1-E2F1之间的蛋白信号传导涉及抑癌基因的失活、细胞周期的调控、组蛋白乙酰化、基因启动子的转录活化和肿瘤表遗传学等几个方面,本课题将它们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更有代表性的说明胆道癌演变过程的复杂性。2.胆道癌Rb蛋白、HDAC1蛋白和E2F1蛋白之间在细胞水平存在特异的相互作用,表明其蛋白信号之间存在直接的传导途径。p16蛋白在胆道癌中与Rb蛋白、HDAC1蛋白和E2F1蛋白之间存在间接的相互作用,并且证实p16对胆道癌的抑制作用依赖于Rb的功能。提示在胆道癌中存在一个具有相互反馈调节功能的p16-Rb-HDAC1-E2F1蛋白信号传导通路。3.本课题将蛋白质的信号传导与表遗传学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可以更全面的阐明遗传信息的精确调控和准确表达方式。我们的研究表明,胆道癌表遗传的改变能够通过对染色质基因转录的调节来影响癌细胞的增殖进程,而表遗传的改变与蛋白信号的传导密切相关。4.肝外胆管癌和胆囊癌的手术切除率和对放疗、化疗的敏感性均差,本课题以邹声泉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的基础研究结果作为理论指导,观察了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在体内、体外对胆道癌细胞的抑制作用,为探索新的胆道癌的生物治疗手段进行了有益的尝试。5.本课题组在邹声泉教授领导下的前期研究表明肝炎病毒感染与肝门胆管癌显着相关并可以引起相应基因的改变。本组资料研究结果表明,p16蛋白在胆囊癌的表达与患者是否合并乙肝具有显着相关性,提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能参与了胆囊癌变过程中p16基因的缺失或者失活,从而为进一步揭示肝炎病毒在肿瘤癌变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证据。
李丹[8](2005)在《CD44v6与p27~(kip1)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CD44是一种由20个外显子编码的穿膜糖蛋白,可通过选择性表达不同的外显子形成多种同源异构体,即CD44s与CD44v。除透明质酸外,CD44还能与多种细胞外基质成分结合,主要包括纤维连接蛋白、层粘连蛋白、胶原蛋白、骨桥蛋白、纤粘连蛋白、硫酸软骨素、硫酸乙酰肝素等,L-选择素及CD44本身也可以作为配体与之结合,CD44所含的外显子决定与它结合的配体类型。CD44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如调节细胞的黏附与增殖、传递生长因子、参与细胞凋亡、介导细胞的运动与转移。CD44s在造血细胞中广泛表达,而CD44v的表达具有高度限制性,与细胞的特殊活动有关,如淋巴细胞活化、细胞恶性转化。小鼠中CD44v的表达与肿瘤细胞的淋巴道转移有关,CD44v的表达可以刺激肿瘤发展。CD44v在造血系统和非造血系统肿瘤中的表达与其不良预后及转移有关,如CD44v在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外周血细胞中的表达与化疗疗效及肿瘤的进展有关。CD44v6是CD44v的一种,在正常骨髓造血细胞低表达,在非何杰金氏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等多种恶性血液病的肿瘤细胞中表达增高,与肿瘤的发展有关。急性白血病中CD44v6表达增高,可促进白血病细胞的增殖,与急性白血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可能在其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 p27Kipl是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抑制剂之一,主要调控G1期进展,是细胞周期负调控分子。p27Kipl在G0期表达最高,与cyclin E/CDK2紧密结合,并抑制其活性。除细胞周期负调控作用外,p27Kipl还是一个抑癌基因,在实体瘤中能调节耐药、促进凋亡、调节细胞分化,相当多的证据表明p27Kipl失活是肿瘤发展的基本步骤。在一些上皮瘤、淋巴瘤、内分泌肿瘤的发展过程中p27Kipl蛋白表达减低,而p27Kipl在人类肿瘤中很少突变,主要原因是经泛素—蛋白酶体途径降解加速所致。大量研究表明,在人类实体瘤如乳腺癌、结肠癌及前列腺癌中p27Kipl是一个独立的预后分子,p27Kipl低表达者预后不良。有国外文献报道p27Kipl与急性白血病的预后呈正相关,p27Kipl高表达者无病生存期长。
张彦芳,包萃华,张彦华[9](2004)在《p16、CD44V6在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p16、CD44V6在淋巴瘤组织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疗效、生存率的关系,从而为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新的依据。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结果:霍奇金淋巴瘤(HL)及非霍奇金淋巴瘤(NHL)p16、CD44V6表达无差异。p16低表达组完全缓解(CR)率低于p16高表达组,CD44V6低表达组CR率高于高表达组。p16高表达组与p16低表达组生存率无差异,CD44V6低表达组生存率高于CD44V6高表达组(P<0.01)。结论:p16、CD44V6表达水平可作为淋巴瘤的预后指标。
闫尚伦[10](2003)在《胆管癌组织中CD44v6和nm23-H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胆管癌组织中CD44v6和nm23-H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9例胆管癌及16例胆管良性病变组织中CD44v6和nm23-H1的表达。分析与临床病理学特征的相关性。结果:①CD44v6阳性表达率在胆管癌组为694%(34/49),明显高于胆管良性病变组18.75%(3/16)(P<0.01);CD44v6表达与胆管癌的临床分期、转移及预后有关(P均<0.05);CD44v6表达与胆管癌病人的性别、年龄、肿块大小、部位及组织学分级无关(P均>0.05)。②nm23-H1在胆管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53.1%(26/49),明显低于胆管良性病变组87.5%(14/16)(P<0.05);nm23-H1表达与胆管癌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P均<0.05);nm23-H1的表达与胆管癌病人的性别、年龄、肿块大小及部位无关(P均>0.05)。③CD44v6和nm23-H1在胆管癌组织中表达呈负相关(P<0.05,r=-0.87)。结论:CD44v6的高表达与胆管癌的临床分期、转移及预后有关,nm23-H1的低表达与胆管癌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转移及预后有关;二者可能在胆管癌细胞的侵袭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二者有利于评估胆管癌的生物学行为和判断预后。
二、p16、CD44V6在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16、CD44V6在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2)PTEN、CD44V6及p27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 中文摘要 |
二 英文摘要 |
三 前言 |
四 文献综述 |
五 材料与方法 |
六 结果 |
七 讨论 |
八 结论 |
九 参考文献 |
十 致谢 |
十一 英文缩写 |
十二 附图 |
(3)nm23基因/NDPK、CD44v6表达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肺癌概述 |
2.肺癌发生转移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1 主要试剂 |
2.2 试剂盒内容 |
2.3 本实验使用抗体的名称 |
2.4 主要仪器 |
3 实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4)胃MALT淋巴瘤中p16蛋白和Ki-67抗原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正文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5)CD44v6和p63在颊部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 英文缩略词表 |
二. 中文摘要 |
三. 英文摘要 |
四. 论文正文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五. 参考文献 |
六. 附图 |
七. 综述 |
参考文献 |
八. 个人简历 |
九. 致谢 |
(6)非小细胞肺癌MSCT征象与CD44v6、FHIT及p16表达间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论文部分 非小细胞肺癌MSCT征象与CD44v6、FHIT及p16表达间相关性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部分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后记 |
缩略词表 |
致谢 |
(7)p16-Rb-HDAC1-E2F1对胆道癌的生长作用及其蛋白信号传导通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胆道癌p16-Rb-HDAC1-E2F1中各种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信号传导途径的研究 |
论文1:p16-Rb-HDAC1-E2F1在胆道癌细胞系中的表达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2:胆道癌p16-Rb-HDAC1-E2F1中各种蛋白质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p16-Rb-HDAC1-E2F1蛋白与胆道癌生物学特性的关系 |
论文3:p16-Rb-HDAC1-E2F1蛋白在胆道癌细胞中的作用及其相互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4:HDAC1与凋亡在胆囊癌中的相关性及其在免疫逃逸机制中的作用研究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对胆道癌p16-Rb-HDAC1-E2F1蛋白信号传导的影响 |
论文5: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对肝外胆管癌细胞和胆囊癌细胞p16-Rb-HDAC1-E2F1蛋白信号传导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p16-Rb-HDAC1-E2F1蛋白与胆囊癌临床病理学的关系 |
论文6:p16-Rb-HDAC1-E2F1蛋白与胆囊癌临床病理学因素的关系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论文7:p16-Rb-HDAC1-E2F1蛋白与意外胆囊癌临床病理学因素的关系分析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1:p16-Rb-HDAC1-E2F1在肿瘤中的作用及其蛋白信号的传导途径 |
综述2:胆囊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现状和前景 |
综述3:重视意外胆囊癌的诊治问题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致谢 |
(8)CD44v6与p27~(kip1)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部分 CD44v6与p27~(kip1)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意义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部分 |
CD44与肿瘤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p27~(kip1)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10)胆管癌组织中CD44v6和nm23-H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 |
引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文献综述 |
正文 |
参考文献 |
四、p16、CD44V6在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论文参考文献)
- [1]眼附属器淋巴瘤中CD44V6的表达及意义[J]. 马小梅,徐毅,陈兵.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2009(03)
- [2]PTEN、CD44V6及p27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D]. 李元春. 佳木斯大学, 2008(03)
- [3]nm23基因/NDPK、CD44v6表达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临床意义[D]. 帕提古丽. 新疆医科大学, 2007(02)
- [4]胃MALT淋巴瘤中p16蛋白和Ki-67抗原的表达及意义[D]. 杨跃.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 2007(02)
- [5]CD44v6和p63在颊部鳞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 王晓飞. 山西医科大学, 2007(09)
- [6]非小细胞肺癌MSCT征象与CD44v6、FHIT及p16表达间相关性研究[D]. 王庆国. 郑州大学, 2006(11)
- [7]p16-Rb-HDAC1-E2F1对胆道癌的生长作用及其蛋白信号传导通路研究[D]. 徐立宁. 华中科技大学, 2006(03)
- [8]CD44v6与p27~(kip1)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表达及意义[D]. 李丹. 郑州大学, 2005(03)
- [9]p16、CD44V6在淋巴瘤中的表达及意义[J]. 张彦芳,包萃华,张彦华. 包头医学院学报, 2004(04)
- [10]胆管癌组织中CD44v6和nm23-H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D]. 闫尚伦. 青岛大学, 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