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古寨花岗岩体中交代作用特征、交代类型和变质时代(论文文献综述)
孙璐[1](2021)在《江西桃山铀矿田多源数据集成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桃山矿田是我国典型的花岗岩型铀矿田,2014年江西桃山地区铀矿勘查区被列入国家级整装勘查区。通过"整装勘查区矿产调查与找矿预测"项目实施,获得了一大批新的基础地质、水系沉积物测量数据。收集与整理几十年来桃山矿田铀矿勘查积累的地质、物探、化探、遥感和放射性测量数据,集成建立了多源信息数据库。基于该数据库,提取了构造、岩体以及放射性测量信息,分析了与铀矿化的相关关系。认为铀矿化与断裂和打古寨岩体关系密切,铀矿床主要位于断裂400 m缓冲区内;已发现的铀矿床、矿化点和异常点绝大部分位于岩体内或岩体外10 km的范围内;铀矿床-矿化点-异常点与航空放射性测量总计数率和钍含量变化的规律不明显,而钾和铀含量关系密切,具有逐渐降低的特点;基于航空放射性测量数据U、Th、K含量等值线图,通过数据处理获得了航空放射性测量数据多元信息综合异常图,为进一步研究航空放射性测量数据与铀成矿关系提供了思路。
董文涛,王洪荣,梁建锋[2](2021)在《桃山铀矿田高田地区铀成矿地质特征及远景分析》文中研究指明高田地区位于桃山铀矿田的东北部,区内出露一套浅变质岩的富铀地层。燕山早期第一阶段的斜脑山岩体、第三阶段的打鼓寨岩体,均为含矿岩体。区内断裂构造非常发育,主要为NNE、NE向,倾向整体呈SE向,局部F2构造倾向NW。铀矿体受多期次构造、次级构造控制,多赋存于碎裂花岗岩中,矿石构造以微脉浸染状、角砾状为主,矿化类型有铀-赤铁矿化型、铀-硅化型。区内4条铀矿化带中发现了多个工业矿体和矿化体,以U5、U6为主要矿体。通过对铀源条件、构造活动、铀矿化特征、热液活动发育情况的分析和研究,预测高田地区有较大成矿潜力,也为下一步资源勘查提供参考。
王洪荣,邵维江,周邓,赵陟君[3](2020)在《江西桃山铀矿田大布铀矿床成矿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桃山铀矿田是我国典型的花岗岩型铀矿田,大布铀矿床是桃山矿田最大的矿床,其成矿模式的代表性较强。主要从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构造和成矿地质体、成矿热液特征等方面进行研究,并运用"三位一体"理论,提出了包括成矿铀源、岩浆活动、成矿环境、构造运动和地下水等多因素共同作用的成矿模式。大布铀矿床为三阶段成矿模式:富铀岩体形成阶段,富铀的变质岩为富铀岩体形成提供了物质来源,多期次岩浆活动使打鼓寨岩体成为本区铀丰度值最高的岩体;铀矿预富集阶段,罗布里岩体的形成,促使富铀的打鼓寨岩体发生广泛的碱交代和白云母化,进而活化打鼓寨岩体内的晶质铀矿;铀成矿阶段,燕山晚期大量中基性岩脉产生的热液从铀源岩体中浸取铀,黄铁矿氧化为赤铁矿的同时,铀被还原并在断裂处沉淀,在氧化还原带附近形成不同特征的矿石类型。
胡荣国,刘楚晴,冯佐海,赵义来,蔡永丰,刘奕志,夏志鹏[4](2020)在《桂北新寨角闪花岗岩角闪石矿物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文中研究指明对桂北新寨侵入岩体中的角闪花岗岩进行了详细的偏光显微镜观察和系统的矿物化学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基于电子探针分析结果选取共生的角闪石和斜长石,估算了该岩体侵位时的温压条件、氧逸度和含水量。岩相特征观察显示,新寨角闪花岗岩中主要发育有自形、未蚀变半自形/他形和强交代半自形/他形3种主要类型的角闪石,是岩浆侵位过程中在不同深度的结晶产物或交代蚀变产物。电子探针研究结果显示,新寨花岗岩中角闪石成分变化较大,且在岩浆侵位过程中呈现出Al2O3、FeOT、Na2O、TiO2、K2O含量降低但MgO、SiO2含量升高的趋势。矿物温压计估算结果显示自形和未蚀变半自形/他形角闪石的结晶压力分别为0.28~0.30 GPa和0.19~0.26 GPa,对应的结晶温度分别为767~783℃和740~764℃。温压计算结果表明新寨岩体初始侵位深度应大于11.3 km,且侵位过程是一个近乎等温降压的过程,变压结晶作用为新寨侵入体持续侵位过程中的主要结晶方式。角闪石结晶时具有较高的氧逸度,变化范围在ΔNNO+0.1(log fO2=-13.5)到ΔNNO+0.5(log fO2=-12.9)之间。角闪石结晶时熔体含水量为4.9%~6.4%,但在侵位到中地壳7.0~9.5 km时经历了由于降压引起的流体出溶。角闪石化学组成指示其母岩浆属于钙碱性的中酸性岩浆,来源于壳幔混合,且在侵位过程中不断有壳源物质加入。
辛未[5](2019)在《云南省哀牢山-红河成矿带新生代金铜钼成矿作用研究》文中认为哀牢山-红河成矿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是三江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隶属于金沙江-哀牢山岩浆-构造-成矿带的南段。其多金属矿产资源丰富,新生代期间发生了大规模爆发性金铜钼成矿作用。目前区内已经发现并开采了一系列具有较大经济价值金铜钼矿床。本论文在充分收集和整理前人资料的基础上,把南段研究程度较低的长安金矿、长安冲铜钼矿、铜厂铜钼矿、以及具有很大代表性的大坪金矿和规模最大的北衙金多金属矿床作为典型矿床。从成矿地质背景、矿床地质特征入手,结合研究区的地质背景与地球动力学演化,以岩浆岩岩石学、地球化学、矿石流体包裹体为研究手段(方法),分析了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流体性质、来源与演化,成岩成矿时代,厘定了矿床成因类型,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本区铜钼金成矿模式,还原了控制成矿作用的深部地质过程,丰富了非弧金铜钼成矿理论。取得主要成果如下:对北衙、长安、铜厂、长安冲典型矿床研究表明:1)北衙金多金属矿床金铜矿体主要赋于富碱二长花岗斑岩与上三叠统北衙组灰岩接触带的矽卡岩中,其次在斑岩体中以细网脉状出现,金多金属矿体在外围地层中以脉状或似层状出现;围岩蚀变以钾化,硅化,矽卡岩化为主;主成矿阶段成矿流体以高温岩浆流体为主,中低密度流体在矿质运移中占据了主导作用而非重卤水,流体冷却降温与沸腾作用在主成矿阶段铜金沉淀过程中占据了主导作用,大气水的加入在晚阶段的金银铅锌沉淀中占据了主导作用。以上特征表明北衙金多金属矿床为斑岩-矽卡岩型复合金多金属矿床,而非前人认为的单一的矽卡岩型矿床。2)长安冲-铜厂铜钼(金)矿床的铜矿体主要赋存于似斑状富碱黑云角闪石英二长岩与志留系康郎组白云岩接触带的镁矽卡岩中,钼矿体则主要呈稀疏浸染状赋存于岩体边缘的内蚀变带中,围岩蚀变以钾化、硅化、矽卡岩化为主;主成矿阶段成矿流体为高温岩浆流体;综上长安冲-铜厂为典型的矽卡岩型铜钼矿床。3)本论文认为长安金矿床矿体主要受控于志留系康郎组白云岩和奥陶系向阳组粉砂岩交界附近的隐爆角砾岩构造,而非前人认为的受控于断裂构造。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碳酸岩化。成矿流体为中低温低盐度H2O-NaCl体系,OH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流体具有大气水与岩浆水混合的特点,成因类型应为低硫化型浅成低温热液矿床,而非前人认为的造山型或卡林型金矿。通过矿体与脉岩间的穿插关系,厘定长安金矿主成矿时代约为35.3 Ma。4)大坪金矿产于新元古代闪长岩中,受控于北西向断裂群,成矿流体为中低盐度H2O-CO2-NaCl体系,围岩蚀变以硅化,绢英岩化和碳酸盐化为主,与前人认识一致,认为其成因类型应为造山型金矿;与典型造山型金矿不同的是,其成矿流体与物质来源具有明显的幔源特征。通过本次研究,结合前人研究资料,认为哀牢山-红河成矿带新生代金铜钼矿化作用可划分为两个成矿系列:1.与富碱斑岩相关的铜钼金成矿系列,包括浅成低温热液型和斑岩型两个成矿子系列。2.造山型金成矿系列,二者都受控于喜山运动引发的与下部岩石圈地幔拆沉相关的后碰撞伸展背景中。与金铜钼成矿作用相关的富碱斑岩属于高水含量高氧逸度岩体,为下地壳玄武质岩石在自由水存在下的部分熔融产物。底侵幔源钾质岩浆为部分熔融和随后的成矿作用提供了足够的流体。哀牢山-红河成矿带下地壳成矿斑岩源区存在二种端元组分:1).新元古代镁铁质低REE下地壳(端元I),形成机制为新古元代原始弧岩浆底侵与堆晶作用;2).钾/超钾质新生代新生镁铁质高REE下地壳源区(端元II),由底侵的钾/超钾质镁铁质火成岩凝固而成。在结合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次论文认为长安冲-铜厂、马厂箐成矿斑岩、小龙潭、姚安金矿成矿岩体主要来源于端元II部分熔融,北衙金多金属矿床、哈播铜钼矿成矿岩体则来源于端元I部分熔融。通过综述他人研究成果,认为本区造山型金成矿作用在成矿动力学背景,成矿物质及流体来源不同于经典造山型金矿,并与同时代岩浆活动无成因联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区存在金的上地幔源区的认识:华南地体金的上地幔源区形成于自古元古代以来多次地幔小比例熔融作用,自元古代以来多次古俯冲事件改造了克拉通岩石圈地幔,形成了大量含水矿物交代域;新生代岩石圈拆沉引发的软流圈上涌使地幔交代域流体释放,同时将地幔金萃取出来沿断裂向上运移成矿。认为古俯冲事件改造的岩石圈地幔为新生代非弧金铜钼成矿作用提供了潜在的流体和部分金属来源,岩石圈减薄的动力学背景则为成矿作用提供了热力学条件。
李兴奎[6](2019)在《班公湖成矿带(北缘)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班公湖成矿带是西藏三大世界级铜多金属成矿带中发现最晚、认知度最低、研究最为薄弱的一条成矿带,其范围涵盖南羌塘地块西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和拉萨地块西北部三个构造区。受限于极端恶劣的自然地理条件,班公湖成矿带在区域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作用方面还缺乏系统性研究,一些重要的科学问题,例如班公湖—怒江缝合带闭合时限与过程、南羌塘地块基底性质与演化等,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议。本文在综合前人资料和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热液榍石U-Pb定年、黄铁矿Rb-Sr等时线定年、锆石U-Pb定年和Hf同位素、主微量元素地球化学以及全岩S r-Nd同位素等研究手段,对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晚中生代构造演化和南羌塘地块西部地壳结构进行约束,并进一步探讨了南羌塘地块西部晚中生代花岗质岩石成因、区域成矿时空差异以及构造-岩浆-成矿深部过程等问题。通过本次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和认识:1.南羌塘地块西部晚中生代(ca.170-100 Ma)花岗质岩浆岩带以弗野—磨盘山—青草山断裂带(地球化学急变带)为界可划分为南带和北带。北带花岗质岩石以古老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正常钙碱性Ⅰ型花岗岩为主;而南带花岗质岩石则出现了埃达克岩、正常钙碱性Ⅰ型花岗岩和巴哈岩等多种类型,其中埃达克岩和正常钙碱性Ⅰ型花岗岩均起源于新生加厚下地壳的部分熔融,但后者还获得了一定的地幔组分的贡献;巴哈岩则起源于先期遭受俯冲洋壳和沉积物熔体改造的地幔橄榄岩的部分熔融。2.通过Hf同位素剖面构建和继承锆石年代学研究,认为南羌塘地块可能存在太古宙-早元古代结晶基底,并且该地块内部以弗野—磨盘山—青草山断裂带为界,南北两侧在晚中生代时期地壳性质和演化明显不一致,南侧边缘地区在侏罗纪发生了幔源岩浆底侵所导致的地壳垂向增长,形成了新生下地壳;而北侧内陆地区地壳基底并未遭受年轻幔源物质的明显改造,始终为古老的前寒武结晶基底。3.早白垩世时期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已进入软碰撞演化阶段。在早白垩世中期(130-115 Ma),南羌塘地块南缘、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内以及北拉萨地块上均有深水复理石沉积发育,表明这一时期存在一个横跨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南北两侧的陆内深水盆地。4.综合沉积-岩浆-构造方面的研究进展,本文提出一个新的班公湖—怒江缝合带晚中生代构造演化模式:170-140 Ma时期,班公湖—怒江洋处于南北双向俯冲阶段,并且北侧的大洋板片从ca.160 Ma开始发生平坦俯冲。140-132 Ma时期,南羌塘地块和北拉萨地块发生初始软碰撞,导致有限的区域性隆升和沙木罗组底部角度不整合的出现。132-113 Ma时期,软碰撞结合带之下的大洋板片开始下沉并拖拽上覆岩石圈,从而导致区域性沉降和陆内深水盆地的形成;与此同时,南羌塘地块之下平坦化的大洋板片发生断离和后撤,从而导致区域伸展和岩浆岩时代向南年轻化。113-100 Ma时期,大洋板片从上覆岩石圈上完全拆离并沉入地幔,导致软碰撞结合带及两侧地块边缘快速均衡隆升,形成大规模的陆相红色粗碎屑沉积建造(例如去申拉组、阿布山组和竟柱山组等)。5.通过黄铁矿Rb-Sr等时线定年测得尕尔勤斑岩型铜金矿的成矿年龄为121.7±1.9Ma(MSWD=1.1)。通过热液榍石U-Pb定年测得先遣矽卡岩型铁矿的成矿年龄为106.4±1.1 Ma(MSWD=1.5),该年龄是班公湖成矿带北缘首次获得的矽卡岩型铁矿成矿年龄。综合区内己有的成矿年代学资料,本文提出班公湖成矿带北缘Cu-Au-Fe多金属成矿作用均发生在早白垩世。6.在多龙矿集区早白垩世花岗质岩石所含暗色包体内首次发现了岩浆硫化物包裹体,表明暗色包体的母岩浆是一种金属硫化物饱和岩浆;同时,根据岩相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判断,暗色包体为富水地幔源区部分熔融形成的高铝玄武质岩浆注入到长英质岩浆房后淬火所形成。因此,我们提出富水、金属硫化物饱和的镁铁质岩浆在多龙矿集区超大型-大型斑岩铜金矿形成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7.弗野—磨盘山—青草山断裂带南北两侧的晚中生代花岗质岩体在成矿类型和规模上具有显着差异:南带花岗质岩体主要发育超大型-大型规模的斑岩-浅成低温热液型铜金矿,而北带花岗质岩体则主要形成中小型规模的矽卡岩型铁矿。利于南带花岗质岩体形成一系列超大型-大型铜金矿床的构造-岩浆因素有:(1)南带所处的南羌塘地块边缘地区在侏罗纪时期形成了富集金属硫化物的新生下地壳;(2)早白垩世时期,存在有利的构造动力学机制,例如板片断离和后撤,促使富集金属硫化物的新生下地壳发生重熔,从而为南带岩浆-成矿系统提供丰富的金属和硫;(3)早白垩世时期,有特别富水、金属硫化物饱和的幔源镁铁质岩浆上升并注入到南带长英质岩浆房系统内,为岩浆房系统提供了大量成矿必需的水以及一定量的金属和硫。相反,北带花岗质岩体所处地区下地壳始终为古老的前寒武结晶基底,因此不具有太大的铜金类硫化物矿床成矿潜力,只能形成一些富磁铁矿、贫(或不含)硫化物的矽卡岩型铁矿床。8.随时间的推移,南带花岗质岩体中的铜金矿成矿类型逐渐由斑岩型转变为浅成低温热液型。导致这种成矿类型转变的构造动力学机制是:班公湖-怒江洋板片在ca.118-113 Ma时期从南羌塘地块底部逐渐拆离,促使南羌塘地块南缘发生强烈的均衡隆升,从而导致铜金矿岩浆-热液成矿系统的埋深逐渐变浅。
石得凤[7](2012)在《福建尤溪丁家山铅锌矿矿床成因、成矿机理及成矿规律研究》文中指出丁家山铅锌矿区地处闽中地区南部,东南地洼区浙闽地穹系绍广地洼列南平地洼内。受区域环境内多类型沉积建造、多期次构造、岩浆活动及多类型变质作用的影响,区内地质情况较为复杂。目前关于研究区矿床成因类型存在接触交代变质型和与双峰式火山岩有关的块状硫化物矿床(VMS型)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双方争议焦点集中在矿区赋矿围岩原岩类型、成矿作用类型、成矿时代、成矿物质来源、控矿因素等关键性问题上。矿区主要赋矿围岩为上元古界马面山群龙北溪组上段石榴子石透辉石绿帘石系列变质岩,综合变质岩产状、主要造岩矿物的组构及分布特征、岩石化学、岩相学、稀土元素化学等方面的系统化原岩恢复表明其原岩为形成于新元古代的浅(滨)海陆棚相—浅海台地相的粉砂质泥岩、钙质泥质粉砂岩、泥质钙质粉砂岩及泥灰岩等富钙质沉积岩类,而不是以往研究中认为的双峰式火山岩类。精细化矿物场填图结果显示赋矿围岩内石榴子石、透辉石、绿帘石等造岩矿物和矿体内主要金属矿物具有切层分布特征,各类矿物富集中心沿NE、NW向排布,矿物体积百分数等值线整体沿NE向展布,与研究区西部燕山期串珠状花岗岩岩株体分布走向一致,说明矿区成岩、成矿热源——燕山期钙碱性—碱性重熔型钾长花岗岩自矿区中部NE、NW向断层交叉处(Ⅲ-1、Ⅲ-2号矿体交汇处)侵入后,主要沿规模较大的NE向断层向SW方向运移。同成矿期石英流体包裹体Rb-Sr等时线证实矿区成矿时代为(146.15±3.95)Ma,属侏罗纪晚期,为燕山运动早期第三阶段;Pb、 S、H、O同位素及岩体、矿体、围岩稀土元素组成系统化研究证明成矿物质具有多来源特征。其中Pb、Zn由燕山期花岗岩和上元古界马面山群龙北溪组地层共同提供,而S主要由燕山期花岗岩提供,成矿流体由大气降水和岩浆水混合组成。成矿期石英内原生流体包裹体均一法测温结果、闪锌矿-方铅矿矿物对地质温度计计算结果及磁黄铁矿成因矿物学研究结果显示矿区成矿温度在200℃-350℃之间;闪锌矿(六方磁黄铁矿+黄铁矿)地质压力计计算结果显示矿区成矿压力在0.197~0.409GPa之间,与燕山期花岗岩Q-Ab-Or温度压力三相图投影得出的侵入压力0.2-0.3GPa基本一致。以上证据综合证实矿区内与成矿直接相关的变质作用为发生在燕山早期第三阶段的钙碱性—碱性重熔型钾长花岗岩与上元古界马面山群龙北溪组上段经加里东期区域变质的粉砂质泥岩、钙质泥质粉砂岩、泥质钙质粉砂岩及泥灰岩等富钙质岩间的接触交代变质作用。矿区成矿受燕山期钙碱性-碱性重熔型钾长花岗岩、上元古界马面山群龙北溪组富钙质地层和断层、背斜褶皱及角度不整合等构造因素联合控制。其中岩体和地层是发生接触交代变质作用的基本物质条件,为成矿提供Pb、Zn、S等物质和部分成矿流体;断层、背斜褶皱及角度不整合等构造因素为岩体的侵入、成矿热液的运移和矿物质卸载、沉淀开辟空间,其中北东向断层的控矿意义更为关键。丁家山矿区成矿系统结构要素与VMS型矿床和SEDEX型矿床截然不同,属于挤压构造成矿系统(大类)下属的与燕山期花岗质岩浆有关的接触交代变质成矿系统类。位于上元古界马面山群龙北溪组上段、上侏罗统长林组及二者间角度不整合接触面上的矿体为同一成矿系统在不同矿化网络节点上的产物。
余达淦,祝民强,林志瑜,吴仁贵,巫建华[8](2009)在《深源浅成岩体、热隆构造、钾质流体三位一体式铀成矿模式》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拉张背景下的小岩体能成大矿。与深源成矿作用有关的铀成矿模式有二类,一类为火山岩活动区的浅成、超浅成斑岩成矿模式,另一类为花岗岩活动区的深源浅成小岩体成矿模式。深源浅成小岩体具有高温花岗岩特征、壳幔作用和深部岩浆混合作用标志、同构造侵位结晶的显微构造标志—微粒交生体。深源浅成岩体与热隆构造和钾质流体构成三位一体的地质体,控制了花岗岩型铀矿早阶段的铀矿化,成矿作用以高温型的碱交代-绿泥石化-赤铁矿化或碱交代--黄铁绢英岩--赤铁矿化为特征。
祝民强,余达淦,周万蓬,刘平华[9](2009)在《江西桃山矿田群脉型铀矿化的控矿因素》文中提出桃山矿田群脉型铀矿化形成主要与中生代晚期两次伸展构造-岩浆-流体事件有关。以罗布里中细粒二长花岗岩侵位为标志的一期构造-岩浆-流体事件,是导致打古寨岩体"似片麻状构造"形成、"面状式"白云母化以及铀活化的主要原因,成矿铀源可能来自围岩。铀矿体群常富集在此"似片麻状构造"构造带以上的白云母化花岗岩裂隙带中。晚白垩世近SN向的伸展、深源高温脉岩群沿桃山断裂带上下盘次级断裂侵位事件,是导致桃山矿田群脉型铀矿化形成的主导因素。
郭锐[10](2008)在《粤东成矿地质背景及银铜铅锌成矿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区位于华南褶皱系的南东端,地质演化经历了地槽→准地台→大陆边缘活动带三个发展阶段,期间经历了加里东、印支、燕山等构造运动。志留纪未的加里东运动使地槽褶皱回返,并形成了本区的基底褶皱;泥盆纪-中三叠世本区处于相对稳定的准地台发展时期;中三叠世未的印支运动结束了准地台发展的历史,使本区进入了大陆边缘活动时期,其中早侏罗世未至白垩纪未的燕山运动是本区构造岩浆活动最强烈的时期,也是本区有色金属矿产形成的最主要时期。根据区域地质特征,可划分成两个构造单元:梅县-惠阳晚古生代坳陷带和粤东隆起区。本区有色金属矿产丰富。笔者一直在该区从事地质找矿勘查工作,在该区开展博士论文研究,有助于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有利于提高找矿勘探工作效果。通过区域地质背景分析、地质勘查找矿实践和大中型银铜铅锌矿床的研究,取得以下主要成果和认识:①通过对区域地质背景和成矿特征的分析,找到了丰顺尖笔岽中型铅锌矿床。通过地质普查工作,初步查明了矿区的地质特征和矿化特征,对矿床的形成机理提出了独特的见解,认为成矿作用发生于控矿断层形成过程中断裂扩展的某个雏形阶段,成矿热液对容矿构造的形成具促进作用,矿液致裂作用明显。初步确定了矿床为与深部同熔型岩浆来源有关的岩浆期后热液矿床。②通过对区域地层、构造、侵入岩和火山岩地质特征的分析研究,并结合板块构造理论,提出本区各地质发展阶段的演化与板块的漂移和碰撞作用关系密切,初步推演了粤东地区地质演化历史。③对研究区4个大中型银铜铅锌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矿化特征及矿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对矿床的成因进行了探讨。④通过对嵩溪大型银锑矿床地质特征、矿化特征和微量元素特征的较深入的研究,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提出了矿床成因的新认识:嵩溪大型银锑多金属矿床成因类型是与晚侏罗世陆相火山活动有关的火山岩浆期后中低温热液脉状矿床;⑤通过粤东地区大、中型银铜铅锌矿床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和矿床特征的研究,对粤东银铜铅锌矿床成矿物质来源进行了探讨,获得银铜锌来源以下地壳为主,铅主要来源于上地壳和沉积地层,成矿作用与燕山期构造-岩浆活动关系密切的新认识。⑥初步建立了粤东地区银铜铅锌矿床的成矿模式。本区的银铜铅锌矿床均为岩浆期后热液矿床,矿体呈脉状分布于有利的构造部位,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⑦通过前人资料的分析,对本区火山作用的构造环境和岩浆成因进行了讨论,认为本区的火山作用是在太平洋板块相对大陆板块向北西方向俯冲的构造背景下的板内近陆缘环境中,由上地幔物质和下地壳部份熔融形成的原始岩浆,经过复杂的演化,喷出地表形成了本区岩石类型复杂的火山岩。⑧根据区域地质特征、矿化特征和成矿地质条件的分析,结合笔者在本区地质找矿勘查工作中的认识,提出具较大银铜铅锌找矿潜力的远景区:梅县-潮安远景区。
二、打古寨花岗岩体中交代作用特征、交代类型和变质时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打古寨花岗岩体中交代作用特征、交代类型和变质时代(论文提纲范文)
(1)江西桃山铀矿田多源数据集成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桃山矿田地质背景 |
1.1 地层 |
1.2 构造 |
1.3 岩浆岩 |
2 桃山矿田多源数据与数据集成 |
2.1 多源数据 |
2.1.1 地质调查数据 |
2.1.2 地球物理数据 |
2.1.3 地球化学数据 |
2.1.4 遥感数据 |
2.1.5 放射性测量数据 |
2.1.6 铀矿信息数据 |
2.2 数据集成 |
2.2.1 图件数据 |
2.2.2 元数据 |
3 综合应用 |
3.1 构造与铀成矿 |
3.2 岩体与铀成矿 |
3.3航空放射性特征与铀成矿 |
3.3.1 航空放射性测量铀、钍、钾和总计数率特征 |
3.3.2 航空放射性测量多元信息处理 |
4 结论 |
(2)桃山铀矿田高田地区铀成矿地质特征及远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 铀成矿地质特征 |
2.1 地层及含铀性 |
2.2 含矿岩体 |
2.2.1 斜脑山岩体 |
2.2.2 打鼓寨岩体 |
2.3 构造 |
2.3.1 北东向构造 |
2.3.2 北北东向构造 |
2.3.3 南北向构造 |
2.4 矿化带 |
2.4.1 Ⅰ号矿化带 |
2.4.2 Ⅱ号矿化带 |
2.4.3 Ⅲ号矿化带 |
2.4.4 Ⅳ号矿化带 |
2.5 铀矿化 |
2.5.1 矿石类型 |
2.5.2 矿石结构、构造 |
2.5.3 矿物组合 |
2.5.4 围岩蚀变 |
3 成矿远景分析———重点分析高田地区有利因素 |
3.1 富铀地层 |
3.2 构造活动强烈 |
3.3 矿化蚀变特征明显 |
3.4 热液富集作用 |
4 结论 |
(3)江西桃山铀矿田大布铀矿床成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概况 |
2 成矿条件分析 |
2.1 成矿物质来源 |
2.1.1 富铀地层 |
2.1.2 富铀岩体 |
2.2 成矿构造 |
2.2.1 接触带构造 |
2.2.2 断裂构造 |
2.3 成矿地质体 |
2.4 成矿热液与温压条件 |
3 成矿模式讨论 |
3.1 富铀岩体形成阶段 |
3.2 铀矿预富集阶段 |
3.3 铀成矿阶段 |
4 结论 |
(4)桂北新寨角闪花岗岩角闪石矿物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地质背景及样品描述 |
2 样品选择和实验技术 |
3 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
3.1 角闪石 |
3.2 长石 |
4 讨论 |
4.1 岩浆结晶的物理化学条件 |
4.1.1 压力 |
4.1.2 温度 |
4.1.3 岩浆氧逸度和熔体水含量估算 |
4.2 新寨花岗岩角闪石成因及其指示意义 |
5 结论 |
(5)云南省哀牢山-红河成矿带新生代金铜钼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概况 |
1.2 论文选题及研究意义 |
1.2.1 研究所属领域 |
1.2.2 选题来源 |
1.2.3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1 斑岩型成矿体系研究现状 |
1.3.2 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研究现状 |
1.3.3 造山型金矿研究现状 |
1.3.4 哀牢山-红河成矿带新生代金铜钼成矿作用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4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3 主要工作量 |
1.5 论文研究的主要成果和认识 |
1.5.1 典型矿床研究 |
1.5.2 成矿系列与成矿动力学背景 |
1.5.3 与富碱斑岩相关的金铜钼成矿作用—深部地质过程 |
1.5.4 造山型金成矿系列—金的上地幔源区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构造单元划分 |
2.1.1 华南地体 |
2.1.2 印支地体 |
2.1.3 金沙江-哀牢山-松马缝合带 |
2.2 区域地层 |
2.2.1 古元古宙 |
2.2.2 中元古宙 |
2.2.3 新元古宙 |
2.2.4 显生宙 |
2.3 岩浆岩 |
2.3.1 新元古代弧火成岩 |
2.3.2 晚泥盆世-早二叠世N-MORB和 E-MORB型蛇绿岩 |
2.3.3 晚二叠纪峨眉山大火成岩省(ELIP) |
2.3.4 二叠纪-早三叠纪弧火成岩 |
2.3.5 中三叠世同碰撞淡色花岗岩 |
2.3.6 晚三叠世后碰撞花岗质和镁铁质火成岩 |
2.3.7 中始新世至早渐新世钾质/超钾质火成岩带 |
2.4 区域矿产 |
第3章 区域地球动力学演化 |
3.1 太古代古陆核形成 |
3.2 古元古代—哥伦比亚大陆形成与裂解的影响 |
3.3 中新元古代—罗迪尼亚大陆聚合与边缘俯冲作用 |
3.4 早古生代—陆内裂谷演化 |
3.5 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地质演化 |
3.5.1 古特提斯洋演化史 |
3.5.2 晚二叠纪—峨眉山地幔柱在研究区的地质记录 |
3.6 侏罗-白垩纪—陆内演化阶段 |
3.7 新生代-喜山运动 |
第4章 典型矿床研究 |
4.1 北衙金多金属矿床 |
4.1.1 矿区地质 |
4.1.2 矿体特征 |
4.1.3 矿石特征 |
4.1.4 矿化期次及阶段 |
4.1.5 围岩蚀变 |
4.1.6 成矿物理化学条件 |
4.1.7 成矿物质及流体来源 |
4.1.8 成因探讨 |
4.2 金平地区典型矿床 |
4.2.1 金平地区地质概况 |
4.2.2 铜厂铜钼矿 |
4.2.3 长安冲铜钼矿 |
4.2.4 长安金矿 |
4.3 大坪金矿 |
4.3.1 矿区地质 |
4.3.2 矿体特征 |
4.3.3 矿石特征和成矿阶段划分 |
4.3.4 围岩蚀变 |
4.3.5 流体包裹体测温学 |
4.3.6 成矿年代学研究 |
4.3.7 成矿物质和流体来源 |
4.3.8 成因类型 |
第5章 与成矿相关的钾质火成岩深入研究 |
5.1 长安金矿煌斑岩 |
5.1.1 岩相学特征 |
5.1.2 年代学研究 |
5.1.3 主微量特征 |
5.1.4 Sr-Nd-Hf同位素特征 |
5.1.5 源区讨论 |
5.2 长安金矿花岗斑岩 |
5.2.1 岩相学特征 |
5.2.2 年代学研究 |
5.2.3 主微量地球化学特征 |
5.2.4 Sr-Nd-Hf同位素特征 |
5.2.5 成因岩石学 |
5.3 长安正长斑岩 |
5.3.1 岩相学特征 |
5.3.2 年代学研究 |
5.3.3 主微量地球化学特征 |
5.3.4 成因岩石学 |
5.4 长安冲与铜厂铜钼(金)矿床成矿斑岩 |
5.4.1 野外露头情况和岩相学特征 |
5.4.2 年代学研究 |
5.4.3 地球化学特征 |
5.4.4 Sr-Nd-Hf同位素特征 |
5.4.5 成因岩石学 |
5.5 成岩构造背景研究 |
第6章 区域金铜钼成矿作用 |
6.1 成矿系列划分 |
6.1.1 与钾质-超钾质富碱斑岩相关的Cu-Mo-Au成矿系列 |
6.1.2 造山型金成矿系列 |
6.2 成矿时代—同下部岩石圈地幔拆沉 |
6.3 与钾质-超钾质侵入岩相关的Cu-Mo-Au成矿系列-成矿模式 |
6.3.1 成矿岩体物理化学条件 |
6.3.2 幔源钾质/超钾质岩浆对下地壳火成岩源区岩石的改造作用 |
6.3.3 金属来源启示 |
6.3.4 成矿模式 |
6.4 造山型金矿—金的上地幔源区 |
6.4.1 造山型金矿经典成矿模式的局限性 |
6.4.2 成矿物质来自于岩浆脱挥发分的不合理性 |
6.4.3 金的上地幔源区概念 |
6.4.4 金的上地幔源区的形成机制 |
6.4.5 地幔金的易活化运移特性 |
6.4.6 俯冲富集的岩石圈地幔大规模再活化作用—成矿地球动力学条件 |
6.4.7 地幔成矿流体来源与地球化学特点 |
6.4.8 新生代华南地体西南缘幔源金向地壳活化运移成矿 |
第7章 结论 |
图版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班公湖成矿带(北缘)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和科学问题 |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 完成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 |
2.2 南羌塘地块 |
2.3 拉萨地块 |
第三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3.1 斑岩型矿床 |
3.1.1 多不杂铜金矿 |
3.1.2 波龙铜金矿 |
3.1.3 尕尔勤铜金矿 |
3.2 浅成低温热液型矿床 |
3.2.1 荣那铜金银矿 |
3.2.2 地堡那木岗铜金矿 |
3.3 矽卡岩型矿床 |
3.3.1 先遣铁矿 |
第四章 测试方法 |
4.1 扫描电镜和电子探针分析 |
4.2 锆石U-Pb定年 |
4.3 榍石U-Pb定年 |
4.4 黄铁矿Rb-Sr定年 |
4.5 锆石Hf同位素分析 |
4.6 全岩主量和微量元素分析 |
4.7 全岩Sr-Nd同位素分析 |
第五章 班公湖成矿带北缘岩浆岩特征与成因 |
5.1 岩浆岩时空分布特征 |
5.2 北带正常钙碱性岩特征与成因:以先遣铁矿成矿岩体为例 |
5.2.1 岩相学特征 |
5.2.2 锆石U-Pb年代学 |
5.2.3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
5.2.4 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
5.2.5 岩石成因 |
5.3 南带埃达克质岩特征与成因:以尕尔勤铜金矿成矿岩体为例 |
5.3.1 岩相学特征 |
5.3.2 锆石U-Pb年代学 |
5.3.3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
5.3.4 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
5.3.5 岩石成因 |
5.4 南带正常钙碱性岩特征与成因:以恰秋西和波龙南岩体为例 |
5.4.1 岩相学特征 |
5.4.2 锆石U-Pb年代学 |
5.4.3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
5.4.4 全岩Sr-Nd同位素特征 |
5.4.5 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
5.4.6 岩石成因 |
5.5 南带巴哈质岩特征与成因:以地堡那木岗南粗安岩为例 |
5.5.1 岩相学特征 |
5.5.2 锆石U-Pb年代学 |
5.5.3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
5.5.4 全岩地球化学特征 |
5.5.5 岩石成因 |
5.6 岩浆岩年代学格架与成分时空差异 |
第六章 班公湖成矿带大地构造格架与演化 |
6.1 南羌塘地块基底性质与演化 |
6.1.1 继承锆石U-Pb定年样品描述与测试结果 |
6.1.2 南羌塘地块基底性质 |
6.1.3 南羌塘地块晚中生代地壳增长 |
6.2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晚中生代构造演化 |
6.2.1 早白垩世深水相火山-沉积序列的识别 |
6.2.2 锆石U-Pb年代学 |
6.2.3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及两侧早白垩世深水盆地 |
6.2.4 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西段闭合时限与过程 |
6.2.5 班公湖—怒江缝合带西段晚中生代沉积-岩浆-构造演化 |
第七章 成矿时空差异及其控制因素 |
7.1 成矿时代 |
7.1.1 尕尔勤斑岩型铜金矿黄铁矿Rb-Sr等时线定年 |
7.1.2 先遣矽卡岩型铁矿热液榍石U-Pb定年 |
7.2 波龙南暗色包体中岩浆硫化物包裹体的发现 |
7.2.1 暗色包体特征与成因 |
7.2.2 岩浆硫化物包裹体特征、成因及成矿意义 |
7.3 成矿的空间差异性及其控制因素 |
7.4 成矿的时间差异性及其控制因素 |
第八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及科研成果简介 |
致谢 |
(7)福建尤溪丁家山铅锌矿矿床成因、成矿机理及成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2.1 VMS型矿床研究现状 |
1.2.2 接触交代变质矿床研究现状 |
1.2.3 成矿系统研究现状 |
1.2.4 丁家山铅锌矿床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完成实物工作量 |
1.5 主要研究成果与认识 |
第二章 矿区地质特征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2.2 地层 |
2.2.1 上元古界马面山群 |
2.2.2 侏罗系 |
2.2.3 第四系 |
2.3 构造 |
2.3.1 线环构造 |
2.3.2 褶皱 |
2.3.3 断裂 |
2.3.4 角度不整合面 |
2.4 岩浆岩 |
2.4.1 岩体产出特征 |
2.4.2 主量元素化学 |
2.4.3 稀土微量元素化学 |
2.4.4 岩浆成因、演化及形成条件 |
2.5 变质作用及围岩蚀变 |
2.5.1 变质作用 |
2.5.2 围岩蚀变 |
2.6 地球物理、化学及遥感地质特征 |
2.6.1 地球物理特征 |
2.6.2 地球化学特征 |
2.6.3 遥感地质特征 |
2.7 小结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体特征 |
3.1.1 矿体分布、规模及形态 |
3.1.2 矿体产状 |
3.2 矿石特征 |
3.2.1 矿石物质组成 |
3.2.2 矿石结构构造 |
3.3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 |
3.3.1 成矿期划分 |
3.3.2 成矿阶段划分 |
3.3.3 矿物生成顺序 |
3.4 小结 |
第四章 变质类型研究 |
4.1 研究方法 |
4.1.1 矿物场填图 |
4.1.2 成因矿物学 |
4.1.3 岩石化学 |
4.1.4 岩相学 |
4.1.5 综合性变质原岩恢复 |
4.2 变质原岩恢复 |
4.2.1 变质矿物分布 |
4.2.2 岩石化学 |
4.2.3 岩相学 |
4.3 变质类型确定 |
4.3.1 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发生条件 |
4.3.2 变质岩特征 |
4.3.3 变质热源与流体流动方向 |
4.3.4 磁黄铁矿、石榴子石成因矿物学特征 |
4.4 小结 |
第五章 矿床成因研究 |
5.1 成矿物质来源 |
5.1.1 成矿元素来源 |
5.1.2 成矿流体性质及来源 |
5.1.3 成矿能量来源 |
5.2 成矿时代与物化条件 |
5.2.1 成矿时代 |
5.2.2 成矿条件 |
5.2.3 成矿作用及结果 |
5.3 控矿因素 |
5.3.1 岩浆岩 |
5.3.2 地层 |
5.3.3 构造 |
5.4 矿体定位机制 |
5.5 小结 |
第六章 成矿系统厘定与成矿规律研究 |
6.1 成矿系统厘定 |
6.2 成矿规律 |
6.2.1 成矿岩浆岩 |
6.2.2 赋矿地层 |
6.2.3 控矿构造 |
6.2.4 围岩蚀变 |
6.2.5 矿化类型及空间组合 |
6.3 成矿模式 |
6.4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 |
7.1 主要结论 |
7.2 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10)粤东成矿地质背景及银铜铅锌成矿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前言 |
1.1 选题 |
1.1.1 研究课题的选择 |
1.1.2 研究区的范围 |
1.2 成矿理论研究现状 |
1.3 粤东区域地质和矿产研究现状 |
1.3.1 粤东区域地质研究现状 |
1.3.2 粤东地区矿产研究现状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完成的工作量 |
1.6 论文主要成果 |
第二章 区域地质 |
2.1 区域地层 |
2.2 区域构造 |
2.2.1 褶皱构造 |
2.2.2 断裂构造 |
2.2.3 构造演化 |
2.3 岩浆岩 |
2.3.1 火山活动 |
2.3.1.1 火山岩的分布及其岩性特征 |
2.3.1.2 火山岩的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特征 |
2.3.1.3 火山岩形成的构造环境和岩浆成因讨论 |
2.3.2 侵入活动 |
2.3.2.1 燕山二期岩浆岩 |
2.3.2.2 燕山三期 |
2.3.2.3 燕山四期 |
2.3.2.4 燕山五期 |
2.3.2.5 侵入岩的岩石化学特征 |
2.3.2.6 侵入岩的成因类型和构造环境 |
2.4 区域变质作用 |
2.5 区域矿产 |
2.6 粤东地区地质演化历史 |
第三章 粤东大中型银铜铅锌矿床成矿特征 |
3.1 玉水铜多金属矿床 |
3.2 嵩溪银锑矿床 |
3.3 厚婆坳锡铅锌银矿床 |
3.4 尖笔岽铅锌矿床 |
第四章 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模式及找矿方向 |
4.1 地层条件 |
4.2 构造岩浆条件 |
4.3 成矿物质来源分析 |
4.4 成矿模式 |
4.5 找矿方向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打古寨花岗岩体中交代作用特征、交代类型和变质时代(论文参考文献)
- [1]江西桃山铀矿田多源数据集成与应用研究[J]. 孙璐. 世界核地质科学, 2021(02)
- [2]桃山铀矿田高田地区铀成矿地质特征及远景分析[J]. 董文涛,王洪荣,梁建锋. 世界核地质科学, 2021(01)
- [3]江西桃山铀矿田大布铀矿床成矿模式研究[J]. 王洪荣,邵维江,周邓,赵陟君. 世界核地质科学, 2020(04)
- [4]桂北新寨角闪花岗岩角闪石矿物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J]. 胡荣国,刘楚晴,冯佐海,赵义来,蔡永丰,刘奕志,夏志鹏. 岩石矿物学杂志, 2020(06)
- [5]云南省哀牢山-红河成矿带新生代金铜钼成矿作用研究[D]. 辛未. 吉林大学, 2019(02)
- [6]班公湖成矿带(北缘)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作用[D]. 李兴奎. 南京大学, 2019(02)
- [7]福建尤溪丁家山铅锌矿矿床成因、成矿机理及成矿规律研究[D]. 石得凤. 中南大学, 2012(12)
- [8]深源浅成岩体、热隆构造、钾质流体三位一体式铀成矿模式[A]. 余达淦,祝民强,林志瑜,吴仁贵,巫建华. 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1册), 2009
- [9]江西桃山矿田群脉型铀矿化的控矿因素[A]. 祝民强,余达淦,周万蓬,刘平华. 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中国核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第1册), 2009
- [10]粤东成矿地质背景及银铜铅锌成矿特征研究[D]. 郭锐. 中南大学, 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