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蒙特卡洛法在部件毁伤概率计算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吕佩毅[1](2021)在《破片散布态势目标毁伤建模与评估研究》文中认为防空反导环境下的目标毁伤效果是衡量引信和弹药性能的重要指标。弹目交汇姿态具有随机性,同时战斗部引爆后形成的破片散布不均匀,破片飞散的相关参数并非固定不变而是呈现出一定的分布规律,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和不确定性,其态势难以精确度量,导致防空反导下的目标毁伤效果难以评估。因此,本文针对防空反导下的破片战斗部对目标的毁伤计算与评估问题,建立了空间破片场的散布态势模型以及散布态势条件下的目标毁伤计算模型,探索破片散布态势与目标交汇的毁伤计算评估方法。论文主要研究基于破片散布态势的目标毁伤模型。首先基于破片散布特性机理,利用影响破片空间散布的相关参数,建立破片散布态势模型,分析不同破片参数对空间散布态势模型的影响。然后,根据目标的易损性分析通过计算破片侵彻目标厚度,对不同轨迹下破片能否命中目标各舱段进行判别。依据所建立的破片散布态势模型结合破片场与目标的交汇分析,研究不同破片散布态势的目标毁伤计算方法,使用蒙特卡洛方法对破片场与目标交汇情况进行仿真,获取不同破片散布条件下破片场对目标的毁伤概率变化趋势。仿真结果表明在一定交汇姿态下,破片散布态势变化会影响破片对目标的毁伤能力,在最优的破片散布态势条件下的破片场对目标的毁伤效能最佳。基于云推理理论给出了破片散布态势条件下的目标毁伤评估方法。根据云推理方法及破片散布态势对目标毁伤的影响规律,建立基于破片散布态势的目标毁伤评估指标体系及推理规则,对不同破片散布态势条件下的目标毁伤等级进行评估,通过仿真验证了所构建模型与方法在不同破片散布态势下的毁伤评估结果。最后,利用Creator软件建立不同破片散布态势的目标毁伤三维可视化模型,基于Vega Prime视景仿真软件进行开发,使用C++语言编写了动态处理程序,完成了不同破片散布态势条件下破片场对目标毁伤的可视化模拟仿真,验证了基于破片散布态势的目标毁伤计算与评估方法。
李建广[2](2020)在《爆破型鱼雷对大型水面舰艇毁伤效能评估》文中研究表明大型水面舰艇是海军发挥力量的有力支撑。鱼雷是现代海战的重要反舰武器之一,是一种战术技术性能日趋先进,结构精密复杂、耗资很大的精确武器。评估鱼雷对大型水面舰艇毁伤效能,高效率使用鱼雷,是目前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爆破型鱼雷对大型水面舰艇毁伤效能评估的目的是建立典型大型水面舰艇易损性模型和爆破型鱼雷毁伤效能评估方法,为我国爆破型鱼雷毁伤效能评估提供技术参考。通过解析大型水面舰艇三维模型STL文本文件、确定末端弹道线方向、CEP内随机抽样落点、计算炸点坐标、计算目标点冲击波峰值、毁伤树计算、毁伤概率与毁伤等级关联等多项方法,建立爆破型鱼雷对大型水面舰艇毁伤效能评估的计算模型,开发大型水面舰艇底部爆炸毁伤综合评估软件,用爆破型鱼雷对大型水面舰艇——“阿利·伯克”级驱逐舰毁伤效能评估具体案例验证爆破型鱼雷对大型水面舰艇毁伤效能评估方法。利用两种爆破型鱼雷对大型水面舰艇——“阿利·伯克”级驱逐舰以不同打击方案进行毁伤效能评估,评估结果为同一爆破型鱼雷攻击大型水面舰艇底部的毁伤效能优于攻击船舷,攻击船舯的毁伤效能优于攻击船艉,攻击船艉的毁伤效能优于攻击船艏;攻击同一位置时,装药量大的重型鱼雷比装药量小的轻型鱼雷毁伤概率大;运用文中毁伤效能评估方法,计算结果与常识相符。得出结论:本文毁伤效能评估方法可以为爆破型鱼雷打击典型大型水面舰艇的毁伤效能评估提供技术参考。
王力超,乔勇军,李永胜,王宁[3](2020)在《目标毁伤评估方法研究》文中提出BDA对于作战行动有着关键作用,可以为指挥员提供辅助决策以及优化打击方案。文章介绍了理论计算、计算机仿真、试验三大BDA方法,并对其优缺点进行评价。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BDA方法的发展趋势并得出在实际运用中需将多种方法结合使用的结论。
马骏[4](2020)在《基于GO法的某型飞机液压系统可靠性研究》文中提出飞机液压系统是一个多余度、大功率的复杂机电液一体化系统,具有功率密度大、传递距离远、易于实现自动控制等优点,可为飞机副翼、升降舵、方向舵、起落架等提供动力及姿态控制,从而实现飞机滚转、俯仰、偏航和降落等动作。飞机液压系统作为飞机重要组成部分,其可靠性是衡量飞机可靠性的重要依据。飞机液压系统正常运行是保证飞机安全飞行的重要前提,因此,分析飞机液压系统可靠性是研制飞机并保证其安全性的重要一步,故本文选用GO法对飞机液压系统可靠性进行了分析研究。针对GO法和飞机液压系统可靠性分析中的问题,本文围绕系统GO法建模、GO法反馈回路求解、修正共有信号、可靠性分析方法对比、系统可靠度定量计算、余度优化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构造了某型飞机液压系统工作原理图,分析了系统工作原理,在结构原理图基础上,对各个功能部件进行合理划分,选用了适合的GO法操作符表征相应的部件及部件之间的逻辑关系。(2)采用布尔代数思想构造反馈回路的布尔运算式,创新性地解决了GO法不能考虑反馈回路的问题,并建立了某型飞机液压系统GO图模型。(3)应用GO法操作符的计算规则,结合所建立的GO图模型,采用累积概率公式法修正了共有信号,对某型飞机液压系统的可靠性进行了定量计算,并将GO法与FTA法、蒙特卡洛法进行对比,验证了GO法在飞机液压系统可靠性分析中的可行性与准确性,给出了GO法在可靠性分析中的优势。(4)对某型飞机液压系统中失效率较高的组件进行了余度设计,对系统进行了GO法分析与计算,确定了各组件对系统整体可能度的影响程度,确定了最佳的余度配置方案,进一步优化了某型飞机液压系统的可靠性。研究表明,采用GO法对某型飞机液压系统进行可靠性分析和余度配置,方法有效,结果精确。本文为航空液压系统可靠性工程研究提供了有效理论支持。
于滨[5](2020)在《破片战斗部对导弹目标的毁伤效能分析》文中指出本文以某巡航导弹的毁伤为研究内容,主要使用仿真计算等方法对破片战斗部毁伤巡航导弹进行了研究,以实现对破片战斗部打击巡航导弹目标的毁伤效能评估。首先,对巡航导弹目标进行了系统地调研,分析了目标的结构、材料、战场作用以及毁伤模式等,建立了目标的毁伤树,拟定了目标的毁伤判定依据,得到了目标各个舱段的等效靶模型;其次,对破片侵彻巡航导弹各个舱段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对巡航导弹不同舱段遭到毁伤的机理和现象进行了简要的分析;然后,建立了单枚破片对巡航导弹毁伤的计算方法,并构建了仿真计算模型,利用MATLAB软件对单枚破片打击巡航导弹的各个舱段的毁伤概率进行了计算,得到了破片打击下巡航导弹各个舱段的易损性曲线,利用各个舱段的易损性,得到破片对巡航导弹整体毁伤概率计算的一种方法;最后,建立了破片战斗部对巡航导弹毁伤的计算方法,利用MATLAB软件对不同条件下破片战斗部毁伤巡航导弹的概率进行了计算和研究,并基于计算方法和流程开发了能够对破片战斗部打击巡航导弹目标的毁伤概率等进行仿真计算的程序。本文研究成果可指导战场指挥员或后方指挥机构对破片战斗部打击巡航导弹目标的概率进行分析,并对用弹类型和投掷数量等作出判断;同样可用于破片战斗部的性能验证并对功能和结构设计提出指导等。
彭天一[6](2020)在《子母式反鱼雷战斗部水下爆炸威力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目前世界海洋霸权的大背景下,我国想要实现从“浅蓝”走向“深蓝”的目标,就不可避免的要建设一个强大的海军队伍,为了建设一支强盛的海军,就需要一支强大的海军舰队,对于舰船来说,威胁水面舰艇存活的主要攻击武器就是鱼雷,因此也可以这么说,防御鱼雷的成败就直接决定水面舰船的安危。水下阵列爆炸在硬杀伤鱼雷领域有着很高的应用前景,因此有必要对水下阵列爆炸冲击波传播规律进行研究,由于水下爆炸机理复杂,场地试验费用较高,因此可以采用数值仿真对水下爆炸进行研究。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单个药包水下爆炸载荷对某结构的动态响应上,对群药包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本文结合场地试验和AUTODYN数值仿真软件对水下阵列爆炸威力场进行了研究。本文提出了多药包水下爆炸威力场的形成的理论模型,并分别以威力场横截面积和威力场总体积为判定依据提出了计算威力场大小的经验公式,最后通过具体工况的仿真算例具体分析了影响水下爆炸威力场大小的因素。并根据蒙特卡洛方法计算了ATT(反鱼雷鱼雷)子母弹和整体式战斗部对目标鱼雷的毁伤概率。分析了起爆延时、装药距离以及装药数量对水下爆炸威力场大小的影响和起爆延时对ATT子母弹毁伤目标鱼雷概率的影响。
石灵健[7](2019)在《基于主动学习代理模型的结构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实际工程问题中,各种结构参数及外界环境载荷等因素均具有不确定性,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在结构的设计过程会对各种性能指标产生影响,因而采用传统的确定性设计标准分析时往往不能满足实际的要求。所以对结构可靠性计算方法与技术应用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工程意义。传统的计算可靠性的方法如一次二阶矩法、二次二阶矩法等方法对于强非线性的结构系统计算误差较大。而蒙特卡洛模拟法则需要采样大量的随机样本点并进行响应计算,这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需要耗费大量的计算时间,从而对以上方法的应用带来了很大的局限性。许多学者基于代理模型提出通过主动学习函数的方法进行序贯采样,该方法可以大大提高建立代理模型的效率。然而现有有关可靠性计算的代理模型主动学习方法的研究较多集中于kriging模型,而对于其他类型的代理模型,如径向基插值(RBF)、人工神经网络(ANN)等,现有研究成果也较少。所以本课题以径向基插值代理模型为基础,研究可靠性计算与灵敏度分析的主动学习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工程实际问题中,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创新点如下。(1)基于RBF代理模型提出了单核函数和多核函数的主动学习方法计算结构的失效概率。对于单核函数采用交叉验证法获得预测样本点的局部不确定性度量法,而多核函数法则依据不同核函数间预测结果的差异构建相应的局部不确定性度量。同时考虑样本点与极限状态方程间的距离以及训练样本点本身之间的距离构造主动学习函数,实现样本点的自适应采样。并且本文提出采用最终若干次预测失效概率的均值与标准差间的关系来构建新的主动学习过程的收敛准则。(2)对于提出的RBF代理模型主动学习算法,结合部分经典算例,研究了训练样本点的初始采样方式和初始样本点数量对可靠性计算效率和精度的影响,包括拉丁超立方采样以及基于联合概率密度函数的采样。除此之外还研究了主动学习函数的参数对主动学习效率和精度的影响,主要包括代理模型不确定性参数α、训练样本点间的距离参数β、多核函数算法中核函数的数量、种类等,以及终止准则的阀值参数?。(3)对于小失效概率以及多模式失效的问题,提出采用基于双轮代理模型的主动学习方法,将代理模型的建立分为两个阶段:首先基于扩展的联合概率密度函数进行第一阶段的主动学习采用,建立相应的RBF代理模型,并结合层次聚类法得到各失效域对应的近似最可能失效点,避免采样传统方法求解多失效域内所有最可能失效点所面临的困难;之后则基于重要采样法以及近似最可能失效点,进行第二阶段的主动学习过程,建立更加精确的代理模型,所以称之为双轮代理模型主动学习方法。(4)提出了采用主动学习算法来求解基于方差的全局灵敏度分析指标,并且提出采用系数因子对各预测得到的灵敏度指标进行加权,构造出相应的终止准则。对于考虑分布参数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则利用主动学习策略以及双层代理模型进行可靠性参数全局灵敏度分析,提高了相应的求解效率。(5)基于数控转塔冲床以及砂光机的振动特性,针对本文所提出的可靠性和灵敏度计算方法进行了工程应用研究。利用ADAMS等软件实现了对数控转塔冲床、砂光机动力学模型以及结合面刚度等因素的参数化处理,联合MATLAB和Isight构建了能够准确预测数控转塔冲床振动响应的主动学习RBF代理模型,求解得到不同工况下数控转塔冲床振动的失效概率、全局灵敏度,并在考虑分布参数不确定性的前提下得到了数控转塔冲床和砂光机的参数全局灵敏度分析指标,为进一步给提高结构的性能,减小振动提供了指导方向。
吴昊[8](2019)在《外部碎片流下航天器的生存力评估技术》文中指出瞬时大量的外部碎片流如航天器解体碎片、火箭发动机喷射物等,对在轨航天器造成了一定的威胁。评估航天器在外部碎片流下的生存力,分析航天器及其部组件的失效状态,能够评价航天器的防护性能,有助于改进防护设计。实施航天器的生存力评估,要求给出定量的生存力分析结论。目前对于在轨航天器受外部碎片流撞击的情形,缺乏明确的评估手段。本文研究了外部碎片流威胁下航天器生存力评估的方法。基于碎片流物理特性、航天器部件易损性和系统风险传递关系,完成了航天器生存力评估的方案设计。同时,明确了外部碎片流下航天器生存力评估的关键问题并给出了对应解决方法。航天器部件级生存力评估是通过部件撞击敏感性分析、易损性分析和部件生存概率计算实现的。外部碎片流下的敏感性计算使用了基于球面投影的航天器敏感性分析方法。仿真分析结果表明,在进行敏感性分析时,公式法运算效率高,面元法应用范围广泛。易损性分析包括失效分析和穿透分析。通过统计部件各表面的失效状态,能够计算部件的生存概率。航天器系统级生存力评估包括系统生存概率计算和部件相对重要度分析。系统生存概率计算可以使用故障树分析法、蒙特卡洛分析法和简易评估方法。研究表明,故障树法在考虑计算效率和结果准确度时最为适用,蒙特卡洛法的使用条件最为宽泛,简易评估方法在特定条件下最为便捷。而相对重要度分析基于系统生存概率计算结果,表征了部件失效对系统的威胁性。针对碎片流所具有的碎片源终点速度、碎片源距离、碎片平均质量和碎片质量分布等物理特性对航天器生存力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获得了对碎片流物理特性和航天器生存力之间关系的初步认识。本文设计了一种外部碎片流下航天器生存力评估的方法,能够完成航天器生存力评估。同时,完成了多种算法精确程度、计算效率以及适用性的对比分析。本文研究成果有一定的学术研究意义,在工程中也有应用价值。
周斌[9](2019)在《空海作战导弹攻防对抗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大规模海上军演频繁在各国竞相展开。海上军演包含模拟攻击方和防御方,并以反舰导弹和舰空导弹为主要演练武器,进行攻防对抗。实战演练需要耗费大量物力、人力和财力,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工程。但军演也带来了颇多益处,例如,可向他国展示自身实力,为自身作战积累宝贵经验等。美国凭借着“无敌舰队”而雄于全球,或许更能说明海上作战地位的重大意义,更有国家将海洋称为“蓝色国土”。针对日益频繁的海上争端,十分有必要对海上作战双方攻防对抗进行深入研究,尤其是反舰导弹和舰空导弹的攻防对抗。本文设计了反舰导弹和舰空导弹攻防对抗的典型作战流程以及建立了主要对抗武器模型:反舰导弹模型和舰空导弹模型,并对导弹攻防对抗过程中一些关键技术进行了研究。论文的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导弹攻防对抗典型作战流程设计。针对海上作战,论文设计了机载反舰导弹和舰载防空导弹的典型作战流程;分别建立了空中目标和海面目标的运动模型;建立导弹三自由度模型;设计典型导弹飞行弹道并进行仿真实验以及在反舰导弹末端机动策略中,通过一体化控制对航行蛇形、纵向蛇形、螺旋、摆式和跃升机动进行了弹道仿真研究,证明了典型作战流程和模型的可行性。2.导弹攻防对抗过程仿真。针对导弹攻防对抗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技术,具体为:在火控解算中,为进一步提高计算速度,采用双变步长来自适应动态调整时间和距离步长;并对导弹不可逃逸攻击区进行了仿真求解。最后应用蒙特卡洛法研究对比了不同机动的反舰导弹对有舰空导弹拦截下的突防概率。3.效能评估。针对反舰导弹作战效能,论文在传统ADC方法基础上引入支撑度S概念。在实际对抗情景中,考虑存在对抗措施情况,将导弹作战效能分为基本作战效能和对抗作战效能两部分,建立效能计算体系。
李奇[10](2019)在《大气中激光热烧蚀数值模拟及毁伤效果评估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些年来,高能激光武器凭借其反应迅速、打击精确和效费比高等诸多优点而受到重视并得到快速发展。高能激光武器的毁伤机理是通过高能激光束直接作用于目标,与目标材料发生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使目标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产生极为有效的杀伤破坏力。高能激光武器的毁伤效果评估主要涉及高能激光大气传输特性、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目标毁伤效果评估等方面。目前,相关研究总体处于分模块阶段,在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相关研究中,仍是以理想高斯光束的热烧蚀效应为主,尚未考虑高能激光在大气中传输时的热晕、湍流效应导致的到靶光斑畸变问题,对激光武器的毁伤效果评估方法研究更是鲜有报道,将各模块进行结合并最终给出激光武器的毁伤效果评估方法意义重大。开展大气中的激光热烧蚀效应数值模拟,不仅可对实际大气中目标的烧蚀效果进行定量分析,同时可为激光武器的毁伤效果评估方法研究提供主要依据。本文将高能激光大气传输特性模块和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模块进行了有效结合,并编制了相关数值模拟程序。首先基于高能激光大气传输时热晕及湍流效应的理论基础,对高能激光的大气传输特性进行数值仿真,由此得到高能激光在大气中的到靶分布情况,进而利用有限元法开展到靶激光对金属材料的热烧蚀效应数值模拟。通过该数值模拟程序及其处理流程,可以直接完成高能激光在大气中传输后对目标的热烧蚀效果计算。文中建立了三维靶板模型,分别仿真了理想高斯光束、热晕效应、湍流效应影响下的到靶光束对铝靶板的热烧蚀效果,分析了不同激光参数和大气参数等影响下的铝靶板温度场分布和升温过程,讨论了对应条件下的铝靶板熔穿和烧蚀规律。同时在给定激光参数和大气参数的情况下,对比了不同材料、不同厚度和不同形状目标的热烧蚀差异。研究结果对大气中的高功率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规律相关研究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在此基础上,考虑到激光武器的毁伤效果评估尚未有较为通用的方法和流程等问题,针对激光武器的特点和要求,选择了基于模型计算的目标易损性/战斗部威力分析法,初步给出了激光对典型目标毁伤效果评估的完整流程。以激光打击典型导弹目标为例,对其展开目标易损性分析,确定关键部件后,根据各部件的特性对毁伤准则进行了细分,并且将各部件物理毁伤信息对应的条件毁伤概率用分段形式来表示。在作战想定下,通过具体算例对评估流程进一步说明和验证。
二、蒙特卡洛法在部件毁伤概率计算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蒙特卡洛法在部件毁伤概率计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破片散布态势目标毁伤建模与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意义与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目标毁伤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
1.2.2 目标毁伤动态可视化仿真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1 论文研究目的 |
1.3.2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2 目标毁伤总体框架与破片散布态势建模 |
2.1 破片散布态势目标毁伤建模总体框架 |
2.2 破片场的相关参数及其空间散布 |
2.2.1 破片场的相关参数 |
2.2.2 破片场的空间散布规律 |
2.3 破片散布态势模型 |
2.3.1 破片散布态势模型的建立 |
2.3.2 破片参数对破片散布态势模型的影响分析 |
2.4 仿真分析 |
2.4.1 破片飞散仿真与分析 |
2.4.2 不同破片参数下的破片散布态势 |
2.5 本章小结 |
3 破片散布态势与目标毁伤关联建模 |
3.1 目标易损性分析与坐标系建立 |
3.1.1 目标易损性分析 |
3.1.2 坐标系的选取与建立 |
3.1.3 坐标系之间的转换关系 |
3.2 破片散布态势目标毁伤关联建模 |
3.2.1 破片场与目标交汇分析 |
3.2.2 破片侵彻目标厚度计算与仿真 |
3.2.3 基于破片散布态势模型的目标毁伤计算方法 |
3.3 仿真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破片散布态势的目标毁伤评估方法 |
4.1 云模型理论 |
4.1.1 云模型定义 |
4.1.2 云发生器 |
4.1.3 云规则发生器 |
4.2 基于破片散布态势的目标毁伤评估方法 |
4.2.1 目标毁伤评估指标体系 |
4.2.2 推理规则 |
4.2.3 云推理算法 |
4.3 基于破片散布态势的目标毁伤评估仿真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破片散布态势的目标毁伤动态仿真 |
5.1 目标毁伤视景仿真设计 |
5.1.1 目标毁伤视景仿真总体框架 |
5.1.2 目标毁伤视景仿真模型建立 |
5.1.3 基于Vega Prime的目标毁伤视景仿真模块 |
5.2 基于破片散布态势的目标毁伤视景仿真 |
5.2.1 破片散布态势的目标毁伤视景仿真 |
5.2.2 不同破片散布态势条件下的目标毁伤视景仿真 |
5.3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爆破型鱼雷对大型水面舰艇毁伤效能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外发展概况 |
1.3 国内研究现状 |
1.3.1 水下爆炸研究 |
1.3.2 大型水面舰艇易损性分析研究 |
1.3.3 弹药对大型水面舰艇的毁伤效能评估 |
1.4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 |
2 大型水面舰艇易损性分析 |
2.1 典型大型水面舰艇目标特性分析 |
2.1.1 驱逐舰概况 |
2.1.2 关键部件 |
2.2 大型水面舰艇三维建模 |
2.2.1 主舰体建模 |
2.2.2 上层建筑建模 |
2.2.3 舰载武器与弹药舱建模 |
2.2.4 大型水面舰艇装配 |
2.3 大型水面舰艇网格模型构建 |
2.4 大型水面舰艇毁伤树构建 |
2.4.1 逻辑关系和毁伤权重 |
2.4.2 大型水面舰艇毁伤树 |
2.5 大型水面舰艇毁伤准则与判据 |
2.6 大型水面舰艇易损性模型构建 |
2.6.1 导入“阿利·伯克”级驱逐舰网格模型 |
2.6.2 构建毁伤树模型 |
2.6.3 绑定毁伤判据 |
2.7 本章小结 |
3 爆破型鱼雷战斗部威力场数字化表征 |
3.1 爆破型鱼雷概述 |
3.2 爆破型鱼雷毁伤载荷分析 |
3.2.1 冲击波 |
3.2.2 气泡 |
3.3 爆破型鱼雷毁伤模式 |
3.4 鱼雷战斗部模型构建及威力数据计算 |
3.4.1 构建鱼雷战斗部 |
3.4.2 威力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4 爆破型鱼雷对水面舰艇毁伤效能评估 |
4.1 水面舰艇毁伤效能评估技术 |
4.1.1 水面舰艇目标STL文本文件解析 |
4.1.2 靶场坐标系与水面舰艇坐标系 |
4.1.3 确定末端弹道线方向 |
4.1.4 CEP内随机抽样落点 |
4.1.5 计算炸点坐标 |
4.1.6 计算目标点冲击波峰值 |
4.2 水面舰艇毁伤等级划分 |
4.3 毁伤效能评估 |
4.3.1 弹目交会条件设置 |
4.3.2 计算结果输出 |
4.3.3 计算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5.1 本文的主要工作 |
5.2 未来工作展望 |
附录A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3)目标毁伤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毁伤评估方法 |
2.1 理论计算 |
2.1.1 层次分析法 |
2.1.2 模糊综合评价 |
2.1.3 贝叶斯网络 |
2.1.4 蒙特卡洛法 |
2.1.5 图像变化检测法 |
2.2 计算机仿真 |
2.3 试验 |
3 发展趋势 |
3.1 对于试验法的需求不会减少 |
3.2 越来越多的使用计算机仿真法 |
3.3 多种评估手段相结合 |
4 结语 |
(4)基于GO法的某型飞机液压系统可靠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可靠性基本概念 |
1.2.1 可靠性的定义 |
1.2.2 可靠性特征量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3.1 国内外飞机液压系统的研究概况 |
1.3.2 国内外GO法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工作和相应技术路线 |
2 飞机液压系统结构和GO法概述 |
2.1 飞机液压系统结构原理和分析 |
2.2 GO法概述 |
2.2.1 GO法的起源与发展 |
2.2.2 GO图模型 |
2.2.3 GO操作符 |
2.2.4 GO法信号流 |
2.2.5 GO运算 |
2.2.6 GO法分析过程 |
2.3 GO法分析飞机液压系统的可行性 |
2.4 本章小结 |
3 飞机液压系统可靠性分析的GO法 |
3.1 系统结构模型分析 |
3.2 GO法反馈信号的处理方法 |
3.2.1 求解反馈信号的基本思想 |
3.2.2 飞机液压系统反馈信号回路的表示 |
3.3 飞机液压系统的GO模型构建 |
3.4 飞机液压系统共有信号分析 |
3.4.1 共有信号处理方法 |
3.4.2 飞机液压系统共有信号分析计算过程 |
3.5 飞机液压系统GO法可靠性运算 |
3.6 本章小结 |
4 飞机液压系统可靠性分析方法验证与比较 |
4.1 故障树分析方法(FTA法)概述 |
4.1.1 术语及符号 |
4.1.2 定量分析 |
4.1.3 一般分析建树流程 |
4.2 FTA法分析飞机液压系统可靠性 |
4.3 蒙特卡洛方法概述 |
4.4 蒙特卡洛方法系统可靠性分析 |
4.5 方法对比 |
4.5.1 GO法与FTA法对比 |
4.5.2 GO法与蒙特卡洛法对比 |
4.6 本章小结 |
5 飞机液压系统余度设计与可靠性分析 |
5.1 飞机液压系统组件余度的GO图建模 |
5.2 飞机液压系统余度GO运算 |
5.3 余度设计分析 |
5.3.1 系统余度分析 |
5.3.2 组件余度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5)破片战斗部对导弹目标的毁伤效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毁伤问题研究历史及发展趋势 |
1.2.1 破片对目标的侵彻研究 |
1.2.2 对导弹目标的毁伤研究 |
1.2.3 毁伤概率计算方法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巡航导弹目标分析 |
2.1 巡航导弹目标简介 |
2.1.1 巡航导弹分类 |
2.1.2 巡航导弹结构 |
2.1.3 巡航导弹战术特点 |
2.1.4 巡航导弹材料构成 |
2.2 巡航导弹毁伤模式 |
2.2.1 巡航导弹战场作用及效能 |
2.2.2 巡航导弹毁伤模式分析 |
2.3 巡航导弹毁伤标准定义 |
2.3.1 巡航导弹毁伤准则 |
2.3.2 巡航导弹毁伤等级的划分 |
2.3.3 巡航导弹目标毁伤树模型 |
2.3.4 破片对巡航导弹目标造成毁伤的判据 |
2.4 巡航导弹目标等效模型的建立 |
2.4.1 等效靶概述 |
2.4.2 等效模型建立方法 |
2.4.3 巡航导弹舱段等效模型的计算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单枚破片对巡航导弹舱段的毁伤研究 |
3.1 破片对制导舱的侵彻毁伤研究 |
3.1.1 有限元模型有效性验证 |
3.1.2 单枚破片打击巡航导弹制导舱的毁伤研究 |
3.2 破片对弹翼及尾翼的侵彻毁伤研究 |
3.2.1 材料及有限元模型 |
3.2.2 计算结果与结论 |
3.3 战斗部舱段在破片作用下的引爆规律研究 |
3.3.1 有限元模型 |
3.3.2 材料模型参数 |
3.3.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3.4 燃油舱的毁伤效果研究 |
3.4.1 破片打击巡航导弹燃油舱有限元模型及材料参数 |
3.4.2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3.5 动力舱的毁伤效果数值模拟研究 |
3.5.1 单枚破片打击巡航导弹动力舱的有限元模型及材料参数 |
3.5.2 数值模拟结果及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单枚破片对基于目标易损性分析的巡航导弹舱段毁伤概率研究 |
4.1 毁伤概率计算方法 |
4.1.1 目标模型仿真 |
4.1.2 破片毁伤元及其射击线 |
4.1.3 弹目交会计算 |
4.1.4 穿透毁伤判据 |
4.2 巡航导弹不同舱段在破片作用下的易损性研究 |
4.2.1 制导舱在破片打击下的易损性研究 |
4.2.2 战斗部在破片打击下的易损性研究 |
4.2.3 燃油舱在破片打击下的易损性研究 |
4.2.4 动力舱在破片打击下的易损性研究 |
4.2.5 弹翼在破片打击下的易损性研究 |
4.3 破片对巡航导弹目标整体的毁伤概率研究 |
4.3.1 单枚破片对巡航导弹各个舱段的命中概率 |
4.3.2 破片对巡航导弹毁伤概率的计算 |
4.4 计算单枚破片毁伤概率的仿真计算程序 |
4.4.1 程序功能简介 |
4.4.2 程序使用及示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单弹打击的巡航导弹整体毁伤概率分析 |
5.1 破片威力场作用于巡航导弹目标计算坐标系的建立 |
5.1.1 转换矩阵 |
5.1.2 地面坐标系和目标坐标系 |
5.1.3 威力场坐标系的建立 |
5.2 仿真计算方法 |
5.2.1 破片威力场模型仿真 |
5.2.2 破片战斗部对巡航导弹的毁伤概率计算方法 |
5.3 破片威力场对巡航导弹的毁伤分析 |
5.3.1 固定的破片战斗部爆炸后对巡航导弹的毁伤情况 |
5.3.2 以战斗部为中心计算毁伤概率及弹药的毁伤效能 |
5.3.3 相对于目标某一位置处爆炸的破片战斗部对目标的毁伤概率 |
5.3.4 瞄准某一点时破片战斗部对巡航导弹的毁伤概率 |
5.4 计算破片战斗部对巡航导弹目标毁伤的仿真计算程序 |
5.4.1 程序功能简介 |
5.4.2 程序使用前基本数据输入 |
5.4.3 计算某一位置处破片战斗部对巡航导弹的毁伤情况 |
5.4.4 计算某一爆炸点处破片战斗部对巡航导弹的毁伤概率 |
5.4.5 计算某一瞄准点处破片战斗部对巡航导弹的毁伤概率 |
5.4.6 程序对破片战斗部毁伤巡航导弹目标的批量计算 |
5.4.7 程序的excel接口 |
5.5 本章小结 |
结束语 |
全文总结 |
本文主要创新点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6)子母式反鱼雷战斗部水下爆炸威力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数值仿真在水下爆炸研究的应用 |
1.2.2 多枚子弹在水下爆炸冲击波之间的相互作用 |
1.2.3 水下爆炸远场冲击波仿真 |
1.2.4 无网格算法在水下爆炸研究的应用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2 水下爆炸理论及仿真建模 |
2.1 引言 |
2.2 水下爆炸基本理论 |
2.2.1 水中爆炸的物理现象 |
2.2.2 水下爆炸冲击波载荷及其基本方程式 |
2.3 水下爆炸冲击波的数值模拟方法 |
2.3.1 水的状态方程 |
2.3.2 炸药的状态方程 |
2.4 仿真和试验的对比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3 多药包水下爆炸冲击波传播规律 |
3.1 引言 |
3.2 多药包水下爆炸试验 |
3.2.1 试验布置 |
3.2.2 对应试验建立仿真 |
3.2.2.1 等质量的两个药包水下爆炸威力仿真 |
3.2.2.2 等质量的四个药包水下爆炸威力仿真 |
3.2.3 对比仿真计算结果和试验数据的分析 |
3.2.3.1 等质量的两个药包水下爆炸工况的数据分析 |
3.2.3.2 等质量的四个药包水下爆炸工况的数据分析 |
3.3 多药包水下爆炸威力场的形成的理论模型 |
3.3.1 模型介绍 |
3.3.2 模拟仿真解释理论模型 |
3.3.2.1 单药包模型 |
3.3.2.2 装药中心距离为0.2m的双药包模型 |
3.3.2.3 装药中心距离为0.5m的双药包模型 |
3.3.3 仿真模型的数据分析 |
3.3.3.1 0.10kg装药质量 |
3.3.3.2 0.35kg装药质量 |
3.3.3.3 0.50kg装药质量 |
3.4 对四个药包水下爆炸威力场分布的仿真研究 |
3.4.1 四个等质量的0.25kg球型装药相距0.55m水下爆炸仿真 |
3.4.2 四个等质量的8kg球型装药相距1.75m水下爆炸仿真 |
3.4.3 四个等质量的8kg球型装药相距3.50m水下爆炸仿真 |
3.4.4 四个等质量的10kg球型装药相距1.90m水下爆炸仿真 |
3.4.5 四个等质量的100kg球型装药相距4.00m水下爆炸仿真 |
3.4.6 延时起爆条件下四个等质量的10kg球型装药相距1.90m的水下爆炸仿真 |
3.4.6.1 四药包1、2、3、4 顺序延时10μs |
3.4.6.2 2、4 延时10μs |
3.4.6.3 2、4 延时30μs |
3.4.6.4 1 延时30μs |
3.4.7 各工况数据统计结果与数据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水下爆炸冲击波威力场体积的计算方法 |
4.1 引言 |
4.2 模型的建立对冲击波的仿真结果的影响 |
4.2.1 建立模型 |
4.2.2 简化模型的依据 |
4.2.3 仿真结果 |
4.3 水下阵列爆炸威力场体积的的计算方法 |
4.3.1 数学模型 |
4.3.2 可靠性验证 |
4.3.3 理论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水下阵列爆炸冲击波对目标鱼雷的毁伤概率研究 |
5.1 引言 |
5.2 毁伤概率的计算模型描述 |
5.2.1 典型作战想定 |
5.2.2 目标鱼雷的弹道模型 |
5.2.3 ATT弹道模型 |
5.3 单个ATT整体战斗部毁伤概率简化模型 |
5.3.1 运动简化模型 |
5.3.2 基于Monte-Carlo方法的弹目交汇随机模型 |
5.4 反鱼雷子母弹毁伤概率简化模型 |
5.4.1 运动简化模型 |
5.4.2 基于Monte-Carlo方法的弹目交汇随机模型 |
5.5 仿真算例及结果分析 |
5.5.1 四个等质量的10kg球型装药对目标鱼雷的毁伤概率 |
5.5.2 采用了延时起爆方法的子母弹对目标鱼雷的毁伤概率 |
5.5.2.1 四药包1、2、3、4 顺序延迟10μs |
5.5.2.2 2、4 延迟10μs |
5.5.2.3 2、4 延迟30μs |
5.5.2.4 1 延迟30μs |
5.5.3 四个等质量的100kg球型装药对目标鱼雷的毁伤概率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出版着作情况 |
(7)基于主动学习代理模型的结构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结构可靠性分析研究现状 |
1.2.2 结构可靠性分析中代理模型的应用 |
1.2.3 结构可靠性计算中代理模型的主动学习方法 |
1.2.4 可靠性灵敏度分析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径向基函数代理模型的主动学习方法 |
2.1 引言 |
2.2 RBF模型的基本理论 |
2.3 基于RBF代理模型的主动学习方法 |
2.3.1 基于多核函数的主动学习方法 |
2.3.2 基于交叉验证法的主动学习方法 |
2.3.3 主动学习算法的执行步骤 |
2.4 算例分析 |
2.4.1 多失效域问题 |
2.4.2 非线性极限状态函数问题 |
2.4.3 非线性振荡器的动态响应 |
2.4.4 高维线性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主动学习函数可靠性分析的影响因素研究 |
3.1 引言 |
3.2 初始条件对可靠性计算结果的影响 |
3.2.1 初始采样方式对可靠性结果的影响 |
3.2.2 初始采样点数量对可靠性结果的影响 |
3.3 主动学习函数参数对可靠性计算结果的影响 |
3.3.1 代理模型不确定性参数对可靠性结果的影响 |
3.3.2 训练样本间距离参数对可靠性结果的影响 |
3.3.3 终止准则参数对可靠性结果的影响 |
3.4 多核函数对可靠性计算结果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小失效概率可靠性计算的主动学习方法 |
4.1 引言 |
4.2 重要抽样方法原理 |
4.3 小失效概率下的主动学习算法 |
4.3.1 双轮代理模型主动学习方法 |
4.3.2 多失效域的层次聚类算法 |
4.4 算例分析 |
4.4.1 二维两失效域问题 |
4.4.2 二维四失效域问题 |
4.4.3 非线性振动 |
4.4.4 十杆结构有限元模型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代理模型主动学习方法的可靠性灵敏度分析 |
5.1 引言 |
5.2 主动学习代理模型求解基于方差的全局灵敏度指标 |
5.2.1 基于方差的全局灵敏度及其数值计算方法 |
5.2.2 求解全局灵敏度的主动学习方法 |
5.2.3 算例分析 |
5.3 基于双层代理模型的参数全局灵敏度分析 |
5.3.1 基于双层代理模型的参数全局灵敏度主动学习方法 |
5.3.2 算例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可靠性与灵敏度分析在工程实际中的应用 |
6.1 引言 |
6.2 数控转塔冲床振动可靠性与灵敏度分析 |
6.2.1 数控转塔冲床刚柔耦合模型 |
6.2.2 数控转塔冲床振动特性分析 |
6.2.3 数控转塔冲床振动可靠性分析 |
6.2.4 数控转塔冲床振动可靠性灵敏度分析 |
6.3 砂光机振动全局灵敏度分析 |
6.3.1 砂光机动力学建模 |
6.3.2 砂光机振动特性分析 |
6.3.3 砂光机振动全局灵敏度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创新点总结 |
7.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索引 |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论文 |
(8)外部碎片流下航天器的生存力评估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相关领域研究进展 |
1.2.1 非航天器目标生存力研究进展 |
1.2.2 航天器生存力研究进展 |
1.2.3 研究进展分析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外部碎片流下航天器生存力评估方案 |
2.1 引言 |
2.2 航天器生存力评估总体方案 |
2.3 碎片流模型 |
2.3.1 碎片生成模型 |
2.3.2 碎片传播模型 |
2.4 目标航天器建模 |
2.4.1 航天器的几何模型和运动模型 |
2.4.2 航天器的部件材料和失效模式 |
2.4.3 航天器的部件功能关系模型 |
2.5 航天器生存力分析方法 |
2.5.1 航天器部件级生存力评估 |
2.5.2 航天器系统级生存力评估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航天器部件级生存力评估方法 |
3.1 引言 |
3.2 部件撞击敏感性分析 |
3.2.1 敏感性投影分析 |
3.2.2 敏感性遮挡分析 |
3.3 部件易损性分析 |
3.3.1 部件失效准则 |
3.3.2 碎片流能量密度计算 |
3.3.3 碎片穿透分析 |
3.4 部件生存概率计算 |
3.4.1 部件生存概率计算方法 |
3.4.2 算法实例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航天器系统级生存力评估方法 |
4.1 引言 |
4.2 系统生存概率计算的实现 |
4.2.1 故障树分析法 |
4.2.2 蒙特卡洛仿真法 |
4.2.3 简易评估算法 |
4.3 系统生存概率计算方法对比分析 |
4.3.1 系统生存概率算例 |
4.3.2 对比分析结论 |
4.4 相对重要度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碎片流特性对航天器生存力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碎片传播模型的影响 |
5.2.1 碎片源终点速度的影响 |
5.2.2 碎片源距离的影响 |
5.3 碎片生成模型的影响 |
5.3.1 碎片平均质量的影响 |
5.3.2 碎片质量分布规律的影响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空海作战导弹攻防对抗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意义 |
1.2 反舰导弹与舰空导弹攻防对抗研究现状 |
1.3 论文组织与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导弹攻防对抗典型作战流程设计 |
2.1 反舰导弹和舰空导弹的典型作战流程 |
2.1.1 反舰导弹典型作战流程 |
2.1.2 舰空导弹典型作战流程 |
2.1.3 典型作战效果图展示 |
2.2 导弹攻防对抗机动策略设计 |
2.2.1 数学基础 |
2.2.2 目标建模 |
2.2.3 导弹建模 |
2.2.4 反舰导弹末端机动策略及其实现方法 |
2.3 仿真 |
2.3.1 弹道仿真数据流分析 |
2.3.2 仿真条件 |
2.3.3 仿真结果及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导弹攻击区和末端对抗关键技术及仿真 |
3.1 火控解算 |
3.1.1 火控解算研究现状 |
3.1.2 命中限制条件 |
3.1.3 自适应步长的攻击区解算 |
3.1.4 不可逃逸攻击区解算 |
3.1.5 攻击区解算流程图 |
3.1.6 仿真 |
3.2 反舰导弹与舰空导弹攻防对抗机动突防概率 |
3.2.1 蒙特卡洛法 |
3.2.2 服从正态分布随机数的产生 |
3.2.3 作战误差因素分析及选取 |
3.2.4 末端机动突防概率仿真流程 |
3.2.5 仿真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反舰导弹作战效能评估 |
4.1 作战效能评估方法现状 |
4.1.1 效能相关概念 |
4.1.2 常用作战效能评估方法 |
4.2 ADC方法介绍 |
4.2.1 方法组成元素 |
4.2.2 方法应用过程 |
4.3 改进的ADC方法 |
4.3.1 基本作战效能评估方法 |
4.3.2 对抗作战效能评估方法 |
4.4 算例计算与分析 |
4.4.1 算例计算 |
4.4.2 算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大气中激光热烧蚀数值模拟及毁伤效果评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高能激光大气传输效应研究现状 |
1.2.2 激光辐照下材料温度场及热烧蚀效应研究现状 |
1.2.3 目标毁伤效果评估技术研究进展 |
1.3 论文主要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基本理论和方法 |
2.1 高能激光大气传输效应 |
2.1.1 高能激光大气传输效应简介 |
2.1.2 湍流效应 |
2.1.3 热晕效应 |
2.2 激光辐照温度场及热烧蚀效应 |
2.2.1 激光辐照效应简介 |
2.2.2 激光与材料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 |
2.3 激光热烧蚀效应有限元分析 |
2.3.1 有限元法简介 |
2.3.2 有限元格式 |
2.3.3 求解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大气中激光热烧蚀效应数值模拟 |
3.1 理想高斯光束的热烧蚀情况 |
3.2 热晕效应对热烧蚀效果的影响 |
3.2.1 热晕效应下到靶光束特性 |
3.2.2 典型环境下靶材温度场分布 |
3.2.3 各因素影响下的升温过程 |
3.3 湍流效应对热烧蚀效果的影响 |
3.3.1 湍流效应下到靶光束特性 |
3.3.2 典型环境下靶材温度场分布 |
3.3.3 各因素影响下的升温过程 |
3.4 综合效应对热烧蚀效果的影响 |
3.4.1 热晕和湍流综合效应 |
3.4.2 综合效应下到靶光束特性 |
3.4.3 典型环境下靶材温度场分布 |
3.5 不同目标热烧蚀效果的差异 |
3.5.1 到靶光束特性 |
3.5.2 不同厚度目标的热烧蚀情况 |
3.5.3 不同材料目标的热烧蚀情况 |
3.5.4 不同形状目标的热烧蚀情况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激光毁伤效果评估方法研究 |
4.1 目标毁伤效果评估简介 |
4.1.1 目标毁伤效果评估方法 |
4.1.2 典型毁伤效果评估模型 |
4.1.3 目标易损性/战斗部威力分析法 |
4.2 激光对典型目标毁伤效果评估问题研究 |
4.2.1 激光毁伤效果评估流程 |
4.2.2 导弹关键部件分析 |
4.2.3 导弹部件毁伤准则及等级划分 |
4.2.4 典型算例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和展望 |
5.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5.2 进一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蒙特卡洛法在部件毁伤概率计算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破片散布态势目标毁伤建模与评估研究[D]. 吕佩毅. 西安工业大学, 2021
- [2]爆破型鱼雷对大型水面舰艇毁伤效能评估[D]. 李建广. 中北大学, 2020(11)
- [3]目标毁伤评估方法研究[J]. 王力超,乔勇军,李永胜,王宁. 舰船电子工程, 2020(05)
- [4]基于GO法的某型飞机液压系统可靠性研究[D]. 马骏. 大连理工大学, 2020(02)
- [5]破片战斗部对导弹目标的毁伤效能分析[D]. 于滨. 国防科技大学, 2020
- [6]子母式反鱼雷战斗部水下爆炸威力场研究[D]. 彭天一. 南京理工大学, 2020(01)
- [7]基于主动学习代理模型的结构可靠性分析方法研究[D]. 石灵健. 东南大学, 2019(01)
- [8]外部碎片流下航天器的生存力评估技术[D]. 吴昊.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9]空海作战导弹攻防对抗关键技术研究[D]. 周斌.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
- [10]大气中激光热烧蚀数值模拟及毁伤效果评估方法研究[D]. 李奇.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