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急性心肌梗死发病与入院时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李军政[1](2021)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住院期间新发房颤预测模型研究》文中认为背景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一种常见的和较严重的冠心病,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则是临床上常见的严重心律失常,同时AF也是ACS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我国报道的ACS患者新发房颤(new onset atrial fibrillation,NOAF)发生率介于6.7%到13.4%之间。研究表明,ACS患者住院期间NOAF,与未发生房颤患者相比,出现严重不良结局事件的风险更高。近年来,临床流行病学研究发现了ACS患者NOAF相关的可能危险因素,也构建了基于少数临床特征或者单一生物标记物的预测模型。但是,这些预测模型仍存在一定不足,主要问题是:模型区分度较低、未对模型进行全面评价、模型缺少外部验证等。此外,ACS包括三个临床亚型,亚型之间的临床特征、发病和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均有差异。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是ACS最常见的一种类型,这些患者院内NOAF的相关因素可能与ACS有差异,目前还缺乏相关研究。因此,有必要开展ACS患者和UA患者住院期间NOAF预测模型相关研究,为住院早期及时发现高风险患者提供科学依据。目的筛选ACS患者和UA患者住院期间NOAF的相关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内部、外部验证和评价,进一步对模型进行可视化,为方便快捷地定量评估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辅助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研究对象分别来自两家三级甲等医院心内科住院患者,连续纳入符合条件的ACS和UA患者,分为建模组和外部验证组。回顾性收集患者人口学特征、入院体检结果、实验室检测指标、超声心动图结果、治疗情况等信息,分别在建模组和外验证组中描述患者临床特征。建模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Lasso回归筛选NOAF预测因子,构建基于Logistic回归方程的预测模型。在外部验证组中对模型进行验证,通过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价模型区分度,绘制校准曲线评估模型校准度,通过决策曲线分析对模型临床效用进行评价。分别绘制nomogram,并制作交互式网页,对预测模型进行可视化研究。结果1.建模组共纳入1535例ACS患者进行分析,其中包括UA 820例;外部验证组纳入1635例ACS患者,包括UA 1288例。ACS患者住院期间,建模组和外部验证组NOAF发生率分别为8.21%和6.12%。无论是建模组还是外部验证组,与未发生房颤患者相比,NOAF患者呈现出较高的年龄、入院心率升高、BNP水平升高、左/右心房横径增大的临床特征。2.在ACS患者建模组中,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Lasso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入院心率、左心房横径、右心房横径、心衰分级、BNP水平、服用他汀、PCI治疗可作为NOAF独立的预测因子,基于这些指标构建预测模型并进行外部验证,模型评价结果显示,建模组AUC为0.891(95%CI:0.863-0.920),验证组AUC为0.839(95%CI:0.796-0.883),且两组均通过校准度检验(P>0.05),临床效用评价显示域概率取值在一定范围内,模型有临床净获益。3.在UA患者建模组中,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和Lasso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左心房横径、右心房横径、心衰分级、BNP水平、PCI治疗可作为NOAF预测因子,以此建立预测模型并进行外部验证,建模组AUC为0.894(95%CI:0.854-0.934),验证组AUC为0.844(95%CI:0.790-0.891),且模型的校准度较好,具有临床净获益。4.通过nomogram、交互式网页对模型进行可视化,定量显示发病风险。结论1.高龄、入院时较高的心率、左心房和(或)右心房横径增大、以及心功能生物标志物BNP升高、有心衰是ACS患者住院期间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同时,服用他汀类药物治疗和接受PCI治疗则是新发房颤的保护因素。2.高龄、左心房和(或)右心房横径增大、以及心功能生物标志物BNP升高、有心衰也是UA患者住院期间新发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接受PCI治疗则是新发房颤的保护因素。3.分别构建了ACS患者和UA患者住院期间新发房颤预测模型,对模型进行了内部、外部验证和评价,证实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分度、稳定的校准度和一定的临床净获益。预测模型的可视化使医务工作者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早期定量评估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为辅助临床决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刘军芳[2](2021)在《FAR、GGT与NSTEMI患者PCI术后MACE事件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指出目的:在既往报道的FAR、GGT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影响的基础上,本研究主要探讨FAR、GGT与首次患ACS的NSTEMI患者进行PCI治疗后1年发生MACE事件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主要纳入2018.12-2020.2的所有于延安大学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诊断为NSTEMI的患者,依据纳入、排除标准筛选后剩余140例,收集患者入院时基线资料,在1、3、6、9、12个月分别对其进行随访;依据最佳截断值将FAR、GGT分别分为高、低组,对两组主要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NSTEMI患者血清中与FAR、GGT的相关因素;并运用Log-Rank检验分析高、低FAR、GGT组的MACE发生情况是否有差异,再将GGT、FAR纳入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绘制MACE事件风险函数图;此外,依据NSTEMI患者中是否发生MACE事件将其分为MACE组、非MACE组,收集并比较两个组间所收集的临床资料;对FAR、GGT、出院GRACE评分共同行二元Logistic分析后绘制ROC曲线,比较血清FAR、GGT、出院GRACE评分及血清FAR+GGT、FAR+GGT+出院GRACE评分的ROC曲线下面积,评估对本次研究终点MACE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1.高、低FAR及高、低GGT组的分析:(1)对FAR、GGT预测NSTEMI患者PCI术后1年的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预测的最佳约登指数计算,FAR的Youden指数为0.625,最佳截断值为8.005(灵敏度为0.889,特异度为0.736);GGT的Youden指数为0.491,最佳截断值为36U/L,(灵敏度为0.722,特异度为0.769),将患者分别分为高、低FAR组及高、低GGT组;(2)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示血清GGT水平与BMI(r=0.132 P<0.05)、吸烟史(r=0.251 P<0.05)、Hb A1C(r=0.172 P<0.05)、TG(r=0.242 P<0.05)、血管病变支数(r=0.170 P<0.05)正相关,与年龄(r=-0.18 P<0.05)呈负相关关系,与Cys-C、CRE、HDL-C、LDL-C、ALB、FIB等无明显相关性;血清FAR水平与性别(r=0.238 P<0.005)、年龄(r=0.278 P<0.05)、Hb A1C(r=0.311 P<0.05)、Cys-C(r=0.291 P<0.05)、血管支数(r=0.338 P<0.05)正相关;(3)FAR>8.005组及FAR<8.005组间性别、年龄、吸烟史、Hb A1C、Gensini评分、出院GRACE评分、NT-pro BNP有统计学差异(P<0.05),高值组患者MACE发生风险较高;GGT>36U/L及GGT<36U/L两组间Hb A1C、TG、Gensini评分、LVEF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MACE发生有显着差异,高值组患者风险更高。2.MACE、非MACE组间分析:(1)一般临床资料经比较后发现,二者间性别、Hb A1C、ALB、GGT、FIB、FAR、NT-pro BNP、冠状动脉Gensini评分、出院Grace评分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出院GRACE危险评分、FAR、GGT的OR值分别为1.071、1.277、1.055;而单独纳入GGT、FAR的二元Logistic回归则为1.039、1.428;(3)分别经过ROC曲线分析,出院GRACE危险评分、FAR、GGT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9、0.856、0.781,FAR、GGT共同预测则为0.863,上述三者共同纳入后曲线下面积增加至0.9。结论:初次发生ACS的NSTEMI患者血清FAR、GGT对PCI术后1年的MACE事件发生风险相关,FAR、GGT水平较高者的MACE事件发生风险较大,在联合出院GRACE评分后对MACE发生情况的预测价值得以提高。
徐赏[3](2021)在《MHR、NLR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情严重程度和近期预后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最近研究提出单核细胞与高密度脂蛋白比值(monocyte to 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ratio,MHR)、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s to lymphocytes ratio,NLR)可能是心脑血管疾病预后的标志物,本文将探讨MHR、NLR在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情严重程度、近期预后中的价值及交互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1月在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39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作为AIS组,以及随机选取同期住院治疗的210例非脑梗死病人作为对照组。收集所有患者年龄、性别、入院时收缩压和舒张压、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及实验室指标(包括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甘油三酯、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肌酐、尿酸、同型半胱氨酸)。分别计算每位研究对象的MHR、NLR,并收集AIS组入院时和发病7天时NIHSS评分及发病3个月m RS评分。根据入院时和发病7天时的NIHSS评分在0-5分、6-15分、≥16分分为轻、中、重型AIS组,进行三组之间MHR、NLR的比较。根据3个月的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m RS0-2分)和预后不良组(m RS≥3分),运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3个月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1、AIS组和对照组相比,吸烟、饮酒、高血压病、糖尿病、高脂血症、心房颤动、收缩压、舒张压、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尿酸、同型半胱氨酸、MHR、NL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年龄、性别、冠心病、淋巴细胞、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肌酐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根据入院时NIHSS评分分为轻型AIS组274人、中型脑梗死组97人、重型脑梗死组25人。MHR在三组中依次增加,两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LR在三组中也依次增加,两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根据发病7天时的NIHSS评分进行分组,其中轻型AIS组有323例患者,中型AIS组48例,重型AIS组25例。MHR在轻型与中型AIS组中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轻型或中型与重型AIS组相比,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LR在三组中依次增大,但中型与重型AIS组NLR无统计学意义(P>0.05);轻型与中、重型AIS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4、MHR与入院时的NIHSS评分呈显着正相关(r=0.206,P<0.001),与发病7天时的NIHSS评分呈显着正相关(r=0.511,P<0.001)。NLR与入院时、发病7天时的NIHSS评分的呈显着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511和0.558,(P<0.001)。5、根据发病3个月的m RS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运用单因素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HR、NLR、入院时NIHSS评分是AIS患者3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6、受试者工作曲线显示:MHR、NLR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个月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46(95%CI:0.584-0.708)、0.882(95%CI:0.848-0.916)。MHR联合NLR预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个月预后的曲线下面积为0.898(95%CI:0.867-0.929)。结论:1、MHR、NLR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2、高MHR、NLR和入院时NIHSS评分是AIS患者近期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3、相比单一MHR或NLR指标,MHR联合NLR预测AIS患者近期预后的价值更大。
艾比班木·艾则孜[4](2021)在《SYNTAXⅡ积分与TyG指数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伴多支血管病变患者长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TyG指数)已被证明是胰岛素抵抗的简易灵敏的替代指标,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早期筛查、危险分层及预后判断具有潜在预测能力。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SYNTAXⅡ积分联合TyG指数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伴多支血管病变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20年1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血管内科确诊并住院治疗的946名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伴多支血管病变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冠脉造影结果及服药情况。并根据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n=659)和预后不良组(n=287)。根据TyG指数R OC曲线下面积取最佳截止点将患者分为低TyG指数组(TyG<10.04,n=558例)和高T y G指数组(TyG≥10.04,n=388例),并根据SYNTAXⅡ积分国际评分标准,将患者分为低SSII组(0~22分,n=490例)、中SSII组(23分~32分,n=371例)和高SSII组(≥33分,n=85)。采用多因素Cox回归模型进行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因素分析,通过似然比检验、赤池信息量准则(AIC)、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净重分类改进(N RI)和综合鉴别改进(IDI)来评估SYNTAXⅡ积分联合TyG指数对不良心血管事件的诊断价值。结果:24个月的随访期内,随着SYNTAXⅡ积分和TyG指数水平增加,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着增加(P<0.05)。低TyG指数组与高TyG指数组相比,低TyG指数组生存时间较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得出,SYNTAXⅡ积分和TyG指数是STEMI伴多支血管病变患者PCI后1年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HR=1.616和1.165,95%CI:1.201-2.176和0.988-1.046,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SYNTAXⅡ积分和TyG指数有预测STEMI伴多支血管病变患者PCI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诊断价值,当SYNTAXⅡ积分和TyG指数联合应用时诊断效能升高,AUC:(SYNTAXⅡ积分:0.612Vs.SYNTAXⅡ积分+TyG指数:0.729,P<0.05)。由极大似然估计法进行参数估计,进行AIC分析选择最佳预测模型,得出SYNTAXⅡ积分联合TyG指数具有更好的拟合性,且AIC值更低(均P<0.001)。SYNTAXⅡ积分模型有效诊断STEMI伴多支血管病变患者不良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净重分类指数和整体鉴别指数随TyG指数的纳入而显着增高(NRI=0.319,P<0.001;IDI=0.034,P<0.001)。结论:SYNTAXⅡ积分和TyG指数是急性STEMI伴多支血管病变患者行PCI后远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TyG指数与S YNTAXⅡ积分的联合运用可更好的预测患者长期不良心血管事件,有望应用于临床预后评估。
陈注有,刘富湘,陈飞霖,高淑平[5](2021)在《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非靶病变进展的关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后术非靶病变进展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在阳春市人民医院行PCI并在术后1年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40例,依据冠脉非靶病变情况分为进展组与非进展组,各70例,分别收集患者入院时、PCI术后24 h、48 h、随访期血样标本的数据,同时对患者的HS-CRP水平、血清生化指标水平进行监测,同时收集患者入院时与随访期冠状动脉造影、PCI临床资料,对患者入院时、PCI术后当日、PCI术后24 h、PCI术后48 h的HS-CRP水平变化情况及冠状动脉造影特点、初始PCI术后非靶病变进展的相关性、初始PCI术后非靶病变进展的预测因素进行观察。结果进展组的HS-CRP水平明显高于非进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在多支血管病变数(≥2支)、靶病变方面、随访期血管再狭窄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在随访期复杂病变方面,进展组明显高于非进展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Spearman分析显示,超敏肌钙蛋白(cTnI)、住院时HS-CRP水平、PCI后24 h HS-CRP水平、PCI后48 h HS-CRP水平、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靶病变长度、多支血管病变数均与非靶病变的进展呈正相关(P <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住院时HS-CRP水平、PCI后24 h HS-CRP、PCI后48 h HS-CRP水平为初始PCI后非靶病变进展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非靶病变进展具有密切关联,可对疾病的预测起到良好的预测作用。
张鹏,刘晓明,许抗抗,肖华凤,代群丽,高吉贤,何建建[6](2021)在《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左心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左心衰竭的影响因素,为临床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将沧州市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534例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并查阅患者病史等,将发生心力衰竭的患者(162例)作为观察组,将未发生心力衰竭的患者(37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年龄、性别、病史等情况,并加以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女性、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血肌酐浓度、完全血运重建治疗、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和入院后第3天补液量及以V4~6导联ST段压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患者入院时舒张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发现,女性、高血压、超敏C反应蛋白浓度、完全血运重建治疗、入院时低舒张压、血肌酐浓度、V4~6导联ST段压低是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左心衰竭的主要高危因素(P<0.05)。结论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左心衰竭率较高,且发病受多种因素影响,因此,要针对高危因素加以干预,以改善患者预后。
王娇,姜达[7](2020)在《冠心病患者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CHD)患者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IMA)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本院就诊的CHD患者80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时期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其中观察组患者中无症状心肌缺血(SMI)组14例,心绞痛(AP)组28例,心肌梗死(AMI)组27例和缺血性心肌病(ICM)组11例。根据冠状动脉造影术(CAG)不同病变血管数目,将观察组患者分为单支病变组38例、两支病变组29例和三支病变组13例。对比各组血清超敏肌钙蛋白T(hs-cTn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IMA水平。采用Pearson法分析IMA水平与其他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入院时hs-cTnT、hs-CRP、CK-MB和IMA均较对照组升高(P<0.05),治疗后24 h时hs-cTnT、hs-CRP和IMA较入院降低,且以治疗后72 h时降低明显(P<0.05),治疗后24 h时CK-MB水平升高(P<0.05),72 h时降低(P<0.05);AP组、AMI组和ICM组血清hs-cTnT、hs-CRP、CK-MB和IMA水平较SMI组升高(P<0.05);AMI组CK-MB和IMA水平较其余组升高明显(P<0.05);与单支病变组比较,两支病变组和三支病变组血清hs-cTnT、hs-CRP、CK-MB和IMA水平均升高(P<0.05);与两支病变组比较,三支病变组CK-MB、IMA水平升高(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IMA与hs-cTnT、hs-CRP、CK-MB均呈正相关(r=0.554、0.541、0.521,P<0.05)。结论 CHD血清IMA异常升高,与患者心肌细胞损伤及炎性反应密切相关,检测血清IMA水平有利于CHD早期诊断和病情评估。
平英瑶,赵明君,宋发亮,刘勤社[8](2020)在《右冠状动脉病变所致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左心衰竭的危险因素》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右冠状动脉病变所致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左心衰竭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534例右冠状动脉病变所致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临床病历资料,将发生左心衰竭者(162例)作为观察组,未发生左心衰竭者(37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右冠状动脉病变所致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左心衰竭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患者女性、高血压、糖尿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史、房室传导阻滞、导联ST段压低、V4~6导联ST段压低、肺部渗出、使用利尿剂、使用临时起搏器、缺血事件、心律失常比例,高敏C反应蛋白、胱抑素C、血肌酐、血尿素氮和入院、住院、出院时的N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和第3天补液量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吸烟比例、入院时收缩压、舒张压和入院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比例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高血压、高敏C反应蛋白、入院时低舒张压、血肌酐、以V4~6导联ST段压低为主是右冠状动脉病变所致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左心衰竭的高危因素(比值比=18.560、8.333、25.716、2.314、3.133、4.712,95%置信区间:2.183~42.022、1.224~22.869、3.176~56.372、1.264~17.624、2.064~4.756、1.754~18.666,均P <0.001)。结论右冠状动脉病变所致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左心衰竭发生率较高,女性、高血压、高敏C反应蛋白、入院时低舒张压、血肌酐、以V4~6导联ST段压低为主是患者发生左心衰竭的高危因素。
李佳霖[9](2020)在《慢性肾脏病危险因素分析及中药糖肾方治疗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文中认为研究背景: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是全球性的公共健康问题,根据流行病学资料显示,CKD全球患病率大约是8%~16%。中国约有10.8%的成年人患有CKD,其中部分患者得不到有效治疗进展为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给社会和家庭造成了沉重的经济负担。CKD作为心血管事件和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的潜在危险因素,受到医务工作者广泛的关注,影响CKD发生发展的危险因素研究亦引起肾脏病学界的高度重视。蛋白尿、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作为CKD疾病进展的常见危险因素已经在业内达成共识,然而甲状腺激素水平对于CKD疾病进展的影响仍然关注不够。肾间质纤维化是CKD进展为ESRD的重要病理过程,目前临床上尚缺乏理想的治疗药物,中医药防治肾间质纤维化具有显着优势。糖肾方是本研究组在继承名老中医临证经验基础上,研制的治疗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的中药复方制剂。临床试验表明糖肾方可以改善肾功能,提高肾小球滤过率,但缺乏动物实验证实其有抗纤维化作用。研究目的:(1)通过临床回顾性研究,揭示影响CKD进展的危险因素;(2)甲状腺激素作为CKD进展的危险因素,进一步建立甲状腺激素与CKD发生发展的疾病预测模型;(3)评价糖肾方通过改善肾间质纤维化对CKD的治疗作用,筛选其最佳治疗剂量;并初步探讨糖肾方治疗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1)研究一: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于我院至少住院治疗2次,年龄在18至80岁之间的CKD患者。分析CKD患者首次住院治疗时的一般情况、原发病、临床生化指标特点,并从临床相关参数变化的角度,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Logistic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探讨影响CKD疾病进展的危险因素。(2)研究二:从研究一的研究对象中选取有甲状腺激素水平数据的CKD患者,并收集未患CKD的患者作为对照组。利用x 2检验、Wilcoxon秩和检验、Spearman相关分析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建立甲状腺激素与CKD发生发展的疾病预测模型,采用重分类改善指标和综合判别改善指数等多种方法结合来评估疾病预测模型的拟合度和特异度。采用一般线性回归分析法在校正其他混杂因素后,探索甲状腺激素变化对首次和末次入院之间eGFR变化的影响。(3)研究三:利用UUO模型小鼠,评价糖肾方治疗肾间质纤维化的疗效,筛选最佳治疗剂量;并初步探讨糖肾方最佳剂量治疗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机制。选取90只6-8周龄的雄性C57BL/6小鼠,适应性喂养3天后,按体重随机分为6组:假手术组,UUO模型组,UUO模型+糖肾方低剂量组,UUO模型+糖肾方中剂量组,UUO模型+糖肾方高剂量组,UUO模型+福辛普利组,每组15只;其中,以假手术组作为正常对照组。灌胃给药7天后进行单侧输尿管结扎手术,假手术组只游离不接扎,手术后继续灌胃给药7天。假手术组和UUO模型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取材后,利用HE染色、Masson染色等观察各组小鼠肾脏组织病理损伤,评估肾间质纤维化程度,明确糖肾方治疗UUO模型小鼠的最佳剂量。通过免疫组化染色和Western Blot等方法分析各组小鼠肾间质纤维化发生相关因子TGF-β 1、E-cadherin和Vimentin等分子变化以及肾脏ColⅠ和Col Ⅲ等胶原蛋白表达水平。研究结果:(1)研究一:本研究共纳入5603名CKD患者,以男性多见(64.9%),年龄以61~80岁期间者为主(65.9%);有原发病诊断患者1372例(占24.5%),其中高发前3位依次为继发性肾小球疾病828例(60.3%),原发性肾小球疾病291例(21.2%),肾血管疾病96例(7.0%)。通过Spearman相关性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KD进展有关的危险因素包括FT3、FT4、T4、T3、Ca、HGB、LDL-C的下降,和TSH、Hs-CRP、UA、Hcy、血 β 2-MG、24 小时 Pro、IP、K、TG 的升高。(2)研究二:本研究纳入3274例CKD患者和289例对照组。通过对其甲状腺激素与CKD发生发展风险疾病预测模型的建立,我们发现FT3每增加0.2 pg/mL,CKD 1~4期发生风险降低35%~38%,而FT4每增加0.3 ng/dL,发生CKD 5期的风险降低21%(OR,0.79,95%CI:0.69~0.89),TSH 每增加 0.5 μ IU/mL,发生 CKD 5 期的风险将增加8%(OR,1.08,95%CI:1.02~1.14)。FT3和FT4之间的具有交互作用,可用于CKD 5期的进展预测(高FT3 ×低FT4:OR,1.81 95%CI;1.35~2.55;低FT3×高FT4:OR,17.72;95%CI,7.18-43.74;低 FT3 × 低 FT4:OR,22.28;95%CI,9.68~51.30)。亚组分析校正混杂因素后显示,TSH没有预测作用。进一步以620例规律接受常规治疗的CKD患者为研究对象,分析首末次甲状腺激素变化和eGFR变化之间相关性,发现FT3、FT4和TSH首次和末次就诊变化值均与eGFR的变化值具有显着相关性(P<0.001)。在校正首末次入院时间间隔、首次入院时年龄、性别、糖尿病和高血压的情况后,FT3和FT4的变化值与eGFR呈正相关(P<0.05);并且FT3、FT4减少的越多,eGFR下降越快,FT3和FT4可以对CKD进展起到预测作用。(3)研究三:发现了糖肾方中剂量是治疗UUO模型小鼠肾间质纤维化的最佳剂量,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肾组织TGF-β 1表达、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向间质转分化及细胞外基质过度沉积有关。与假手术组比较,UUO模型组小鼠肾间质损伤严重、纤维化面积显着增多,糖肾方中、高剂量组及福辛普利组均能显着改善肾间质损伤和肾脏胶原沉积;且糖肾方中剂量和高剂量治疗效果相当,因此我们选择药物浓度较低的糖肾方中剂量探索其改善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机理。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等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比,UUO模型组小鼠肾组织TGF-β 1及细胞外基质相关蛋白 ColⅠ、ColⅢ表达水平显着升高;肾小管上皮细胞间质转分化的标志性分子α-SMA表达水平和viment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而糖肾方可显着逆转UUO模型小鼠肾脏中上述蛋白表达。结论:(1)CKD疾病进展除了与尿蛋白、血脂异常、高尿酸、贫血、电解质紊乱等公认的危险因素有关外,也与游离甲状腺素、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甲状腺素、三碘甲状腺原氨酸的降低,和促甲状腺激素、高敏C反应蛋白、同型半胱氨酸的升高等因素相关;(2)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和游离甲状腺素的水平变化可以预测CKD进展风险;两者水平降低与eGFR下降速度相关;(3)中药糖肾方能够通过改善肾间质纤维化来治疗CKD,其中以中剂量为最佳治疗剂量,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肾组织TGF-β1表达、减少肾小管上皮细胞向间质转分化有关。
吴凯[10](2020)在《急性心肌梗死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炎症反应与心肌灌注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炎症反应与不同中医证候患者介入术后心肌灌注的关系,为心血管疾病的中医药治疗及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项目选取2019年01月至2020年01月期间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明确诊断为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于12小时内行冠状动脉造影术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患者。根据中医胸痹诊断标准分为气虚血瘀组(45例)和痰浊闭阻组(41例)。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介入前后炎症因子(hs-CRP、IL-6、SOD、PLA)水平进行比较分析。观察两组患者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分级、校正的TIMI帧数计数、心电图ST段抬高总和回落百分比的变化。结果:(1)痰浊闭阻患者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比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比气虚血瘀组均明显升高(P<0.05),气虚血瘀组患者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于痰浊闭阻组患者(P<0.05)。(2)介入术前,痰浊闭阻组的hs-CRP和IL-6都高于气虚血瘀组(P<0.05),气虚血瘀组SOD水平高于痰浊闭阻组(P<0.05)。术后,痰浊闭阻组hs-CRP和PLA更高(P<0.05)。(3)气虚血瘀组患者术后心肌灌注明显好于痰浊闭阻组(P<0.05)。结论:气虚血瘀证型急性心梗患者炎症因子指标比痰浊闭阻患者低,说明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水平弱于痰浊闭阻患者,且气虚血瘀组患者介入手术后心肌灌注水平比痰浊闭阻组好。
二、急性心肌梗死发病与入院时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心肌梗死发病与入院时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住院期间新发房颤预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Abstract |
中文摘要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住院期间新发房颤的临床流行病学特征 |
2.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住院期间新发房颤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
3.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第四章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住院期间新发房颤预测模型的建立和验证 |
4.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第五章 急性冠脉综合征和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住院期间新发房颤预测模型可视化 |
5.1 研究对象与方法 |
5.2 结果 |
5.3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新发房颤流行特征及预测模型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FAR、GGT与NSTEMI患者PCI术后MACE事件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研究资料及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第五章 研究的局限性 |
综述 纤维蛋白原比白蛋白比值、γ-谷氨酰转移酶 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
(3)MHR、NLR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情严重程度和近期预后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AIS组 |
2.1.2 对照组 |
2.2 研究方法 |
2.2.1 一般资料 |
2.2.2 实验室检查 |
2.2.3 诊断标准 |
2.2.4 结局指标 |
2.3 统计方法 |
第3章 结果 |
3.1 AIS组和对照组一般资料对比 |
3.2 MHR、NLR与 AI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
3.2.1 入院时三组间MHR、NLR的比较 |
3.2.2 发病7 天时三组间MHR、NLR的比较 |
3.2.3 MHR、NLR与 AIS患者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 |
3.2.4 MHR与 NLR的关系 |
3.3 MHR、NLR与 AIS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 |
3.3.1 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之间的资料比较 |
3.3.2 AIS近期预后的单因素二元逻辑回归分析 |
3.3.3 AIS近期预后的多因素二元逻辑回归分析 |
3.4 MHR、NLR诊断AIS患者近期预后的价值 |
第4章 讨论 |
4.1 炎症、动脉粥样硬化与AIS的关系 |
4.2 MHR与 AIS的关系 |
4.3 NLR与 AIS的关系 |
第5章 结论 |
第6章 创新与不足 |
6.1 创新 |
6.2 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炎症指标与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4)SYNTAXⅡ积分与TyG指数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伴多支血管病变患者长期预后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1.1 纳入标准 |
1.2 排除标准 |
2.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方法 |
2.2.1 临床资料的收集及定义 |
2.2.2 SYNTAX 评分相关指标检测 |
2.2.3 分组情况 |
2.2.4 随访和临床终点 |
3.质量控制 |
4.统计学处理 |
5.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甘油三酯葡萄糖指数与心血管疾病最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5)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非靶病变进展的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入院时、PCI后当日、PCI后24 h、PCI后48 h的HS-CRP水平变化比较 |
2.2 两组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特点比较 |
2.3 初始PCI后非靶病变进展的相关性情况 |
2.4 初始PCI后非靶病变进展的预测因素情况 |
3 讨论 |
(8)右冠状动脉病变所致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左心衰竭的危险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2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
2.2 右冠状动脉所致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左心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 |
3 讨论 |
(9)慢性肾脏病危险因素分析及中药糖肾方治疗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综述一 慢性肾脏病临床危险因素研究 |
1. CKD诊断与分期 |
2. 影响CKD进展的主要危险因素 |
3. 生物标志物对CKD的早期预测和病情评估 |
4. CKD危险因素模型建立方法 |
5. 模型诊断方法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慢性肾脏病与甲状腺功能研究进展 |
1. 甲状腺激素相关知识 |
2. 慢性肾脏病对甲状腺功能的影响 |
3. 甲状腺疾病和肾功能 |
4. 中医“从肾论治”调节CKD患者的甲状腺功能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单侧输尿管梗阻导致肾间质纤维化的机制及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
1. UUO动物模型发生肾间质纤维化机制 |
2. 中医药治疗UUO动物模型肾间质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
3. 结语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研究一 住院患者慢性肾脏病危险因素分析 |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甲状腺激素与慢性肾脏病发生发展预测模型的建立 |
一、研究资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研究三 糖肾方改善单侧输尿管梗阻小鼠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研究 |
一、材料与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结论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急性心肌梗死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炎症反应与心肌灌注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 |
1.1 胸痹病因病机 |
1.1.1 气虚血瘀 |
1.1.2 痰浊闭阻 |
1.1.3 寒凝心脉 |
1.1.4 心血瘀阻 |
1.2 辨证论治 |
1.2.1 八纲辨证 |
1.2.2 脏腑辨证 |
1.3 冠心病辨证分型 |
1.4 中医证候与冠心病现代医学指标关系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研究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诊断标准 |
1.1.1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诊断标准 |
1.1.2 中医胸痹诊断标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剔除临床试验标准 |
1.5 中止标准 |
2 试验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试验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3.1 一般情况 |
2.3.2 临床指标、炎症指标 |
2.3.3 心肌灌注疗效观察指标 |
2.4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4.1 现代冠心病发展状况 |
4.2 心肌灌注研究进展 |
4.3 炎症反应氧化应激是心肌灌注不良的重要影响因素 |
4.4 中医气虚血瘀与心肌灌注关系 |
4.5 中医痰浊闭阻与心肌灌注关系 |
4.6 术后心肌灌注的评价 |
5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综述 冠心病心肌灌注与中医证型关系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四、急性心肌梗死发病与入院时C-反应蛋白水平的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住院期间新发房颤预测模型研究[D]. 李军政.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21(01)
- [2]FAR、GGT与NSTEMI患者PCI术后MACE事件的相关性研究[D]. 刘军芳. 延安大学, 2021(11)
- [3]MHR、NLR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病情严重程度和近期预后的相关性研究[D]. 徐赏. 南昌大学, 2021(01)
- [4]SYNTAXⅡ积分与TyG指数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伴多支血管病变患者长期预后的预测价值[D]. 艾比班木·艾则孜.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5]超敏C反应蛋白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后非靶病变进展的关系研究[J]. 陈注有,刘富湘,陈飞霖,高淑平. 中国医药科学, 2021(03)
- [6]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左心衰竭的危险因素分析[J]. 张鹏,刘晓明,许抗抗,肖华凤,代群丽,高吉贤,何建建.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21(01)
- [7]冠心病患者血清缺血修饰白蛋白的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J]. 王娇,姜达. 中国医师杂志, 2020(09)
- [8]右冠状动脉病变所致急性下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左心衰竭的危险因素[J]. 平英瑶,赵明君,宋发亮,刘勤社. 中国医药, 2020(08)
- [9]慢性肾脏病危险因素分析及中药糖肾方治疗肾间质纤维化的作用[D]. 李佳霖.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急性心肌梗死不同中医证型患者炎症反应与心肌灌注关系的研究[D]. 吴凯.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