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线电视HFC网络双向调试的一点体会(论文文献综述)
王拴祥[1](2019)在《RFoG双向光纤接入系统的应用研究与关键设备的开发》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随着世界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互联网衍生的多媒体业务呈几何级爆炸增长,我国对于宽带速率要求也随之不断增高,100Mbps的宽带速率已经是基本要求,500Mbps接入速率的服务已经面市,政府总理的报告中也多次提及宽带业务要提速降费,因此,互联网宽带接入业务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Cable Modem体系为有线电视双向网服役的时间已经有20多年了,是有线电视双向业务网建设的最佳方案。其采用的DOCSIS3.0标准能提供下行1.6Gbps、上行240Mbps的高接入带宽。RFoG双向光纤接入网是一种基于该体系和标准的光传输网络结构,利用RFoG技术进行网络扩容升级是众多解决方案中最经济高效的。本文深入研究RFoG双向光纤接入网相关的各项技术和标准,针对传统RFoG扩容方案的常见故障现象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制定新的网络升级改造方案,并针对关键设备制定开发方案,完成设备开发。之后将研究的新方案和关键设备部署到试点的现有RFoG网络中进行测试验证,并进行数据对比分析,总结了一套可推广部署的升级版RFoG双向光纤接入网技术方案和应用技术规范。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首先,对传统RFoG扩容系统问题进行现场摸排。在DOCSIS3.0标准体系下启用上下行多频点绑定功能后,会出现反向通道载噪比和误码率指标明显下降等问题,导致系统稳定性明显降低。主要原因一是该网络在多频点回传时发生了OBI光差拍干扰问题,从而影响了反向信号质量,二是宽带用户数已经明显超过了网络服务组的承载能力。然后,针对以上问题原因,制定了升级版的RFoG双向光纤接入网方案。一是每个反向服务组选用CWDM标准的不同光波长,这样即使多个光工作站同时发光也不会产生OBI问题,二是根据业务公式计算出合理的服务组规模来满足更高渗透率的业务需求,让网络不再拥塞。并且,针对FTTB和FTTH两种结构分别制定了详细的技术方案,计算并规定了发送端和接收端的技术参数,使得该网络方案能适应国内的大中小城市部署环境要求。其次,开发了一款新型RFoG光工作站,以适应国内的应用需求并降低成本。满足整体方案所制定的反向CWDM回传波长要求,发送光功率和覆盖能力要求。新设备的主要指标均优于国家标准,C/N≥52dB,C/CSO≥65dB,C/CTB≥70dB,反向频宽扩展到85MHz,能提供更大的反向回传带宽。最后,将升级版接入方案和新型设备应用到试点项目现场进行试运行。经过三个月的持续监测,网络运行非常稳定,反向回传信号的信噪比由26dB提升到37dB以上,误码率水平全面提高,极大提高了接入带宽、承载能力和网络品质。本文所研发的RFoG双向光工作站是非常适合新形势和新需求的,既能成为试点地区未来大面积推进网络改造实现FTTB的最佳解决方案,也适合推广到全国各地采用了Cable Modem体系的广电网络,具有较强的科研意义和应用价值。
张凤莉[2](2012)在《基于DOCSIS3.0的HFC双向网络设计》文中提出在三网融合过程背景下,广电正在对原有单向HFC网进行双向改造。文章首先根据三网融合的要求,介绍了广电HFC双向网络的结构、原理及其频谱分配,接着根据商丘地区网络的实际情况,以及项目小区的具体要求,经过对现有几种接入技术进行研究分析,最后选择了基于DOCSIS3.0规范的HFC双向网络来实现。论文对项目小区的双向通信系统进行详细的分析,给出整体设计方案,并对各分系统的具体实现做了详细介绍,在整个项目中,参与小区整体方案分析和实现,经过一番研究和探索,积累了一些知识和经验体会,本文也是在此基础上进行撰写的。论文首先对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进行说明,通过对国内外发展研究状况的介绍,提出广电进行双向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接着对HFC网络进行分析研究,介绍了主要的接入技术,详细阐述了基于DOCSIS标准的Cable Medem技术,接着具体说明了DOCSIS协议及其应用,然后对CM的原理进行详细叙述,基于对此方案的验证和研究,论文最后对项目小区进行设计和调试,通过小区实际工程项目表明了此技术的应用价值。
张超[3](2008)在《数字电视信号的HFC网络传输研究》文中提出目前,中国有线电视数字化工程正在各个城市轰轰烈烈地开展当中。对于中国的广电技术人员来说,将面临从模拟有线电视的维护工作向维护数字电视的转变。当前中国的有线电视网络结构形式基本上都是HFC(光纤同轴混合),从模拟电视向数字电视的转变需要的仅仅是在网络的前端机房增加数字电视信号编码和调制设备和用户终端增加数字电视信号解调和解码设备(数字电视机顶盒),然后将HFC网络中传输的模拟电视信号变为数字电视信号就可以完成。但是,由于数字电视信号和模拟电视信号采用了不同的编码和调制方式,数字电视信号在原来传送模拟电视信号的HFC网络中会不会发生新的问题,仅仅从理论分析上是无法预测的。因此,结合南京广电网络公司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工程开展4个月以来的数字电视业务维护工作,对HFC网络状态和数字电视(QAM)信号传输的影响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实验探究。在文章中,主要模拟了HFC网络系统内部常见问题引起的数字电视信号故障,分析了典型的HFC网络系统受外界干扰引起的数字电视信号故障,并根据这两类故障的特点讨论了数字电视信号非中断故障的排查流程。
张平[4](2007)在《EPON技术在有线电视HFC双向网络建设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有线电视网络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成为我国重要的信息基础设施之一,有着巨大的带宽资源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如何把传统的单向有线电视网络改造成为双向交互的综合信息业务网络,是一个十分紧迫而重要的问题。随着EPON技术的出现和不断成熟,EPON在发达国家电信基础网络建设中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应用,如何把EPON技术应用于有线电视网络的改造,是一个具有挑战性的课题。本文在介绍了有线电视网络几种传统双向改造技术后,重点研究了如何将EPON这种基于以太网的无源光网络技术应用到有线电视HFC网络改造中,以最低的代价实现传统HFC网络的双向改造,同时对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解决办法,为当前及今后我国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建设开辟了一条网络发展新路,即基于EPON的综合业务光纤接入网道路。
谭望春[5](2006)在《双向HFC上行传输系统》文中认为21世纪的今天,Internet、IP phone、VOD等宽带数据服务将人们的文化生活带入了前所未有的新境地,使沟通、交流变得更加随意,随着带宽的增加,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电子政务、网上购物等都逐渐成为可能。随之而来的则是市场对宽带数据通信业务的巨大需求,电信企业不断地发展新的业务类型以满足更多客户的需求,ATM、xDSL、ISDN、DDN、Cable Modem、Cable Phone等百花齐放,各种不同方式为的都是同一个目的——满足日益增长的宽带用户的需求。CATV网络由于其固有的宽带特性使得其成为当今不可忽视的一股宽带力量。随着我国电信市场的逐步开放,如何有效利用有线电视网络开展增值业务在快速成长的宽带通信市场占有一席之地是有线电视业者的一项重要使命,也是当务之急。无疑利用宽带HFC网络开展增值业务是有线电视业者最佳的选择。有线电视HFC双向传输系统,是随着CATV增值业务的需求,单向电视传输系统面临全面改造成双向网络的现状,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网络传输形式。随着HFC网络的大规模投资建设与改造升级,HFC网络的宽带数据业务成为了公众用户选择宽带接入的一个重点。但在HFC网络上承载通信业务,首先要解决上行系统的技术问题。本文主要针对HFC双向传输系统中的上行传输系统,对上行传输系统的模型、系统的构成、系统的容量、系统的性能、系统的技术特点、系统的设计和调试以及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等方面进行研究,并结合工程实际,提出了上行传输系统的设计、调试的基本要求。
张铭[6](2006)在《双向光纤与同轴电缆混合网络中的回传通道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光纤与同轴电缆混合的网络(Hybrid Fibet Cable,简称HFC),是当前广播电视系统最常见的网络形式。HFC宽带接入网具有带宽资源丰富的优点,下行方向的带宽可达1000MHz,上行方向带宽可达40Mbps。另外,基于HFC网络平台传送的有线电视节目覆盖用户数量巨大,是全国覆盖面最为普及的网络之一,HFC网络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应用前景。本文在查阅了大量中外关于回传通道设计的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论述了在回传通道的性能和与之相关的噪声源中重要的因素,讨论了用于表征回传光学系统的技术,比特误码率(BER)和噪声功率比(NPR)技术。结合自身多年的对于HFC双向网络改造实践经验,确定了HFC网络回传通道设计的四个原则:可靠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扩展性原则,实用性原则。HFC网络的可靠性设计,重点考虑了网络设备的可靠性、关键部件热冗余备份、主干线网络的自愈能力、网管系统标准化、设备和系统安全性,以及网络建设和施工的标准规范化;开放性设计主要要求网管软件要完全满足国标并遵循开放式国际标准、应遵循SNMP协议、设备接口参数和插件接口规格要求标准化;扩展性设计主要考虑了网络的平滑升级,对选用器材的技术参数及接口提出了适应未来扩展的要求;实用性设计考虑了在遵守国标和国际标准的前提下,以最低投入,获得最佳的性能价格比。最后论文总结了回传通道设计的关键技术,结合在回传通道调试中的实践经验,给出了HFC网络回传通道切实可行的的设计方法。为HFC网络回传通道的设计提供了一个完整、可靠的解决方案。
郭光海[7](2005)在《论HFC网络回传通道的建设》文中指出随着cable-moden的DOCSIS标准日渐完善和发展,有线电视网络正在发展成为一个综合的宽带数据接入网络。而以HFC网络为结构的有线电视网络包括正向下行广播通道和上行回传通道,对于正向下行广播通道建设的相关标准和技术已相当成熟和完善。而上行回传通道无论在信号格式、业务带宽、网络结构等均不同于正向下行广播通道。目前在HFC网络回传通道的规划、设置、调试与测量上还没有一个完整的标准,本文则主要论述了HFC网络回传通道建设中的汇聚噪声干扰、汇聚电平均衡、回传数字信号格式要求等技术难点。并总结出了如何正确地规划、设置、调试与测量HFC网络回传通道,为HFC网络回传通道的建设给出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最后介绍了作者曾参与过的双向HFC网络建设工程中的一个典型实例。
万涛[8](2004)在《双向HFC网回传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光传输技术在有线电视传输网网络的应用,取代了长距离的电缆干线,而利用同轴电缆的优点作为支线及分配入户的传输媒质形成了HFC(Hybrid FiberCoax)的概念,即光纤电缆混合网(HFC)。 有线电视网的频带宽度可达5-860MHz,但有线电视网从传统意义上讲是一个单向广播网,现在要改造其变成双向交互-广播网,其难点在双向交互回传方面,不论在技术上还是工作量上都是艰巨的。 本文就如何实现有线电视双向HFC网,解决因以同轴电缆为传输媒质的支线和分配入户网中,存在着“汇集干扰”,“汇集均衡”等技术问题,从噪声干扰分析入手,引用部分实验数据和理论计算,提出了改造解决的一些方法与对策。利用高隔离度的分支器,在设计采用星形连接网络结构、提高施工工艺和器材选形等方法,使回传汇集问题大大减小,保证上行传输信号的可靠性。 本文又详细的介绍了双向HFC网的针对性设计和设置以及测试、调整步骤;同时本文将有关正向、回传设计与设置中最重要的差别总结出来,作为业内同行人士参考。
李梦飞[9](2021)在《HFC网络主动运维故障智能定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当前广电公司业务不断扩张,业务种类日渐丰富,网络规模逐渐庞大,网络状况变得更加复杂,网络维护工作的开展越加困难。为解决当前网络维护的窘境,实现智能化主动运维,在网络线路故障影响信号传输前对故障进行排查修复,提升HFC(Hybrid Fiber Coaxial)网络用户使用体验,本文设计了一套基于HFC网络的故障智能定位系统。本文对当前广电公司的HFC网络运维发展现状、当前面临的问题和需求进行了分析,本系统从主动运维概念出发,在WEB端基于MVC框架、My SQL数据库,使用JAVA和Java Server Pages进行开发;通过SNMP(Simple Network Management Protocol)协议采集数据,实现对网络中设备的运行状况及其各项指标监测;将置于用户家中的Cable Modem作为网络中故障的探针,通过预均衡系数计算系统运维指标和故障反射点间距并结合网络拓扑对线路故障进行初步定位;通过加权余弦相似度和最长公共子序列算法对故障Cable Modem用户地址和带内频响曲线进行相似度分析,智能区分Cable Modem所受故障为共路故障或单路故障;结合Cable Modem的发射电平、接收电平确定网络线路中是否存在接头故障;实现系统主动排查网络中的线缆故障,缩小网络故障查找范围。最后对系统的各项功能进行了测试,并现场验证系统功能的有效性,结果符合系统设计预期,能够明显提高公司进行网络运行维护的效率,提高电缆故障修复的准确率。
赵佳亮[10](2019)在《有线电视网络组合接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介绍了如何将 EPON(Ethernet Passive Optical Network)和 EOC(Ethernet Over Cable)技术应用于黑龙江有线电视网络的接入,并以更先进的技术实现传统HFC(Hybrid Fiber Coaxial)网的双向接入,使有线电视网络能够实现电视广播和有线网络为主的两类主要的业务,为黑龙江有线电视网络实现智能网络互联业务提供强大的市场竞争力。本文针对有线电视网络接入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入手,首先详细了解了有线电视网络及其接入技术的发展历史,介绍了国内外有线电视网络接入技术的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本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同时对文章的结构安排进行了部署。然后重点介绍了目前国内外常用的HFC、EPON和EOC等单一有线电视接入网的相关技术及其各技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存在的优缺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分析,为课题研究方向提供了选择空间。接着针对单一接入技术存在的缺陷问题,介绍了现阶段采用的一些解决缺陷问题的有线电视接入网的组合接入技术,同时也对相关技术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从中提炼出了组合接入技术的发展方向和其存在的问题,对本课题的研究指明了方向。针对前面单一和组合接入技术存在的问题,本文研究分析了一种基于EPON、EOC和ASON(Automatically Switched Optical Network)的组合接入技术。并对该组合技术的实用性进行了研究,并以黑龙江省有线电视网络接入为例,详细介绍了黑龙江省有线电视综合信息网络规划,重点介绍了黑龙江省有线电视网络城区网络的总体结构,提出了网络结构规划。网络的每一级都有一个详细的计划。最后对网络性能进行了分析和测试,介绍了黑龙江省广播电视网设计完成后的传输指标分析和整体性能分析,介绍了可以开展的新业务,并对网络性能进行了测试。同时对本文的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今后的工作进行了展望。本文的研究工作对于推动我国有线电视网络接入技术的发展具有实用价值,对于我国加快建设智慧城市具有推动作用,同时对于推动我国进行三网融合建设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有线电视HFC网络双向调试的一点体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有线电视HFC网络双向调试的一点体会(论文提纲范文)
(1)RFoG双向光纤接入系统的应用研究与关键设备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互联网的发展历程 |
1.1.2 全球固定宽带接入业务的发展 |
1.1.3 国内固定宽带接入业务的发展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有线电视网络由单向发展到双向 |
1.2.2 Cable Modem双向网结构 |
1.2.3 RFoG双向光纤接入网的发展及应用 |
1.3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
1.3.1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
1.3.2 本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相关技术及分析 |
2.1 DOCSIS技术标准 |
2.1.1 DOCSIS技术标准的发展历程 |
2.1.2 DOCSIS3.0 技术标准 |
2.2 RFOG双向光纤接入网 |
2.3 RFOG双向光工作站 |
2.4 光差拍干扰OBI |
2.5 传统RFOG双向光纤接入网应用现状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设计 |
3.1 需求分析 |
3.1.1 故障信息采集 |
3.1.2 故障原因分析和需求 |
3.2 传输结构设计 |
3.2.1 反向回传光链路设计 |
3.2.2 FTTB传输架构设计 |
3.2.3 FTTH传输架构设计 |
3.3 双向光工作站设计 |
3.3.1 FTTB型双向光工作站性能指标 |
3.3.2 FTTB型双向光工作站开发设计 |
3.3.3 FTTH型双向光工作站性能指标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系统设计方案及关键设备的功能参数测试 |
4.1 FTTB型光工作站回传关键指标测试 |
4.2 FTTB反向传输结构性能参数测试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测试及性能指标对比 |
5.1 采用新RFOG设计方案进行现网升级改造 |
5.2 升级后系统指标测试 |
5.3 指标测试及对比结论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基于DOCSIS3.0的HFC双向网络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研究现状 |
1.2.1 三网融合技术现状 |
1.2.2 国内外三网融合进展情况 |
1.3 本文工作及论文结构 |
2 HFC双向网络基本原理 |
2.1 HFC双向网络系统结构 |
2.1.1 HFC双向网络结构图 |
2.1.2 HFC网的组成原理 |
2.2 HFC双向网频谱分配 |
2.3 DOCSIS标准及应用 |
2.3.1 DOCSIS简述 |
2.3.2 DOCSIS3.0及其应用 |
3 HFC双向网络总体设计方案 |
3.1 EPON+LAN方案 |
3.2 EPON+EOC方案 |
3.3 CMTS+CM方案 |
3.3.1 Cable Modem系统结构 |
3.3.2 CMTS+CM技术方案 |
4 海亚小区Cable Modem系统方案实现及调试 |
4.1 整体方案 |
4.1.1 方案要求与规范 |
4.1.2 骨干网 |
4.1.3 传输网 |
4.1.4 用户分配网 |
4.1.5 主要器件及系统技术参数 |
4.2 HFC双向网调试规范及原则 |
4.3 常见故障及处理 |
4.4 网络使用情况 |
5 结论 |
5.1 论文小结 |
5.2 展望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数字电视信号的HFC网络传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文主要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1.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2 研究内容 |
1.2 课题背景 |
1.2.1 HFC 网络发展现状 |
1.2.2 数字电视的发展历程 |
1.3 本课题的研究手段和章节安排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关于HFC 网络的研究发展 |
2.2 关于数字电视信号的研究发展 |
第三章 理论概要 |
3.1 HFC 网络结构 |
3.1.1 HFC 网络结构概述 |
3.1.2 光缆干线网络结构 |
3.1.3 分配电缆网络结构 |
3.1.4 用户室内网络结构 |
3.2 数字电视系统与数字电视信号 |
3.2.1 数字电视系统组成 |
3.2.2 数字电视信号的传输方式 |
3.2.3 数字电视信号的调制与解调 |
3.3 数字电视信号在HFC 网络中的传输过程 |
3.4 数字电视信号传输的关键指标和测量方法 |
3.4.1 传统的模拟有线电视传输指标 |
3.4.2 电平和均衡 |
3.4.3 BER(误码率) |
3.4.4 MER(调制误差率) |
3.4.5 EVM(误差矢量幅度) |
3.4.6 QAM 星座图 |
3.5 数字电视信号测量仪器(860DSP 多功能HFC 分析仪) |
3.5.1 QAM 信号测量功能 |
3.5.2 频谱测量功能 |
第四章 实验分析 |
4.1 数字电视传输指标和机顶盒工作状态 |
4.1.1 数字电视信号平均功率电平(LEVEL)与机顶盒工作状态 |
4.1.2 调制误差率(MER)对机顶盒工作状态的影响 |
4.2 HFC 网络系统内部常见故障引起的数字电视故障分析 |
4.2.1 实验平台概述 |
4.2.2 光工作站故障模拟 |
4.2.3 放大器故障模拟 |
4.2.4 分支分配器件故障模拟 |
4.2.5 线缆和接头故障 |
4.3 HFC 网络系统受外界干扰引起的数字电视故障分析 |
4.3.1 空间信号干扰 |
4.3.2 信号插入 |
4.3.3 地线干扰 |
第五章 实验结果讨论分析 |
5.1 HFC 网络优点 |
5.2 数字电视的优势 |
5.3 HFC 网络系统内部故障引起的数字电视故障特点 |
5.4 HFC 网络系统受外界干扰引起的数字电视故障特点 |
5.5 HFC 网络数字电视非中断故障排查流程探讨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重要结论 |
6.2 本文主要不足之处 |
6.3 关于本文论题的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4)EPON技术在有线电视HFC双向网络建设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简略字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有线电视网络发展趋势 |
1.2 国外有线电视网络发展情况 |
1.3 我国有线电视网络的发展状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章节介绍 |
第二章 有线电视HFC网络结构及双向技术研究 |
2.1 广电A平台骨干传输(也称干线)网络结构设计 |
2.2 A平台光接入网网络结构设计 |
2.2.1 1310nm接力传输 |
2.2.2 1550nm光放大直接分配 |
2.2.3 1310nm/1550nm波分复用叠加网 |
2.3 A平台分配网网络结构设计(光节点到用户) |
2.3.1 汇集干扰问题 |
2.3.2 电缆接入网模型 |
2.4 B平台核心层网络结构设计 |
2.4.1 GE与IP over SDH |
2.4.2 GE与IP over ATM |
2.4.3 IP over Optical |
2.5 B平台汇聚层网络结构设计 |
2.6 B平台接入层网络结构设计 |
2.6.1 LAN接入技术 |
2.6.2 Cable Modem接入技术 |
2.6.3 EPON接入技术 |
2.7 有线电视HFC网络双向化技术 |
2.7.1 Cable Modem技术 |
2.7.2 LAN技术 |
2.7.3 无线接入技术 |
2.7.4 EPON技术 |
第三章 EPON技术基础 |
3.1 EPON技术概述 |
3.2 EPON的技术本质 |
3.3 EPON的关键技术 |
3.3.1 测距 |
3.3.2 突发接收 |
3.3.3 突发发射 |
3.3.4 动态带宽分配 |
3.3.5 时钟提取 |
3.3.6 同步接收 |
3.3.7 实时业务的传输质量 |
3.3.8 搅动 |
3.3.9 安全问题 |
3.3.10 ONU的自动识别 |
3.4 EPON技术的优点 |
3.4.1 低建设成本 |
3.4.2 低营运维护成本 |
3.4.3 能解决远端用户的接入问题 |
3.4.4 能解决终端用户的带宽瓶颈 |
3.4.5 支持IP业务和传统语音业务 |
3.4.6 带宽分配灵活,服务有保证 |
第四章 EPON在有线电视HFC网络双向建设中的应用 |
4.1 EPON在有线电视HFC网络中的物理位置 |
4.2 EPON与HFC城域侧接续技术 |
4.3 EPON与HFC用户侧接续技术 |
4.3.1 EPON到商业大客户/集团客户 |
4.3.2 EPON到中小企业客户 |
4.3.3 EPON到小区/楼栋 |
4.3.4 EPON到用户家庭 |
4.4 几种主要双向技术的比较 |
4.4.1 CMTS方案 |
4.4.2 LAN方案 |
4.4.3 EoC方案 |
4.4.4 FTTH/FTTB方案 |
4.5 EPON与HFC结合在调试、测试中应注意的问题 |
第五章 HFC网管技术与EPON网络OAM技术介绍 |
5.1 HFC设备网管技术 |
5.1.1 HFC网管系统的功能 |
5.1.2 HFC网管系统的特点 |
5.1.3 HFC网管系统的标准 |
5.1.4 HFC网管系统的基本组成 |
5.2 EPON的运行维护管理(OAM)技术 |
5.2.1 EPON网络OAM主要功能 |
5.2.2 EPON网络安全管理 |
5.2.3 EPON网络用户管理 |
5.2.3.1 EPON的AAA系统构成 |
5.2.3.2 认证 |
5.2.3.3 授权 |
5.2.3.4 计费 |
第六章 EPON在HFC双向网络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6.1 EPON的传输速率瓶颈问题 |
6.2 EPON的入户问题 |
6.3 多终端问题 |
6.3.1 多终端的并接 |
6.3.2 多终端对速率的影响 |
6.4 ONU的供电及安全可靠性问题 |
6.4.1 供电点增多 |
6.4.2 供电投入增多、电费收缴麻烦 |
6.4.3 可靠性问题 |
第七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双向HFC上行传输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HFC 网络的发展与现状 |
1.2 HFC 网络双向改造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
1.3 课题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二章 HFC 网络上行系统的传输方式 |
2.1 HFC 上行系统的构成 |
2.2 光纤链路的上行传输方式 |
2.2.1 星型方式 |
2.2.2 有源混合方式 |
2.2.3 波分复用(WDM)方式 |
2.2.4 无源混合方式 |
2.3 电缆上行传输方式 |
2.3.1 树枝型分配形式 |
2.3.2 集中分配方式 |
第三章 双向HFC 上行传输系统的设计 |
3.1 HFC 上行频率范围 |
3.2 HFC 上行传输系统设计、规划原则 |
3.3 HFC 网络设计指标要求 |
3.3.1 下行系统的指标要求 |
3.3.2 上行系统的指标要求 |
3.4 上行调制方式的选择 |
3.5 HFC 上行系统的设计 |
3.5.1 前端反向光接收机与头端之间的通道设计 |
3.5.2 参考光链路的选取 |
3.5.3 反向光接收机的输出电平 |
3.5.4 光节点端口电平 |
3.5.5 上行电缆干线的设计 |
3.6 上行系统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
第四章 HFC 上行传输系统的调试 |
4.1 HFC 上行系统调试总的原则 |
4.2 HFC 上行系统中光链路的调试 |
4.2.1 上行光发射机的输入信号总功率的确定 |
4.2.2 单位增益和单位增益点 |
4.2.3 单位增益原理 |
4.2.4 单位增益的位置确定 |
4.2.5 HFC 上行光链路的调试步骤 |
4.3 HFC 上行系统中电缆系统的调试 |
4.3.1 干线放大器的调试 |
4.3.2 楼栋放大器的调试 |
4.3.3 上行电缆系统的调试步骤 |
4.4 用户分配系统的调试 |
4.5 调试总结 |
4.6 HFC 上行系统调试用的主要仪器与使用方法 |
4.6.1 调试使用的主要仪器 |
4.6.2 调试使用的主要测量方法 |
第五章 大石桥市双向HFC 网络改造的实施 |
5.1 设计、规划原则 |
5.2 双向HFC 网络的设计 |
5.2.1 设计要求 |
5.2.2 集中分配方式回传光纤网的设计 |
5.2.3 集中分配方式同轴分配网的设计 |
5.2.4 设计的光链路路由 |
第六章 系统的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七章 上行传输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
7.1 解决上行噪声的主要方法 |
7.2 解决上行信号电平“汇集均衡”问题的方法 |
7.3 结论 |
结束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双向光纤与同轴电缆混合网络中的回传通道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双向HFC网络通道设计原则 |
1.1 双向HFC网络正向、回传通道设计的异同点 |
1.1.1 正向通道和回传通道设计的相同点 |
1.1.2 正向通道和回传通道设计的不同点 |
1.2 双向HFC网络通道设计原则 |
1.2.1 高可靠原则 |
1.2.2 开放性原则 |
1.2.3 扩展性原则 |
1.2.4 实用性原则 |
2. 双向HFC网络回传通道设计的关键技术 |
2.1 汇聚噪声 |
2.2 电平均衡 |
2.3 回传通道的NPR、BER和回传通道的阻塞 |
3. 双向HFC网络回传通道的设计 |
3.1 回传通道设计依据的标准 |
3.2 双向HFC网络的拓朴结构 |
3.3 光节点覆盖范围大小的确定 |
3.4 网络业务内容和频率资源的分配 |
3.5 回传通道的射频功率分配 |
3.6 反向激光器的RF激励功率与噪声功率比 |
3.7 双向电缆分配网络的设计考虑 |
3.8 回传通道的NPR估算与验证测试 |
3.9 回传通道的前端信号处理与分配原则 |
4. 双向HFC网络回传通道的调试 |
4.1 回传通道调试 |
4.1.1 回传通道调试的目的 |
4.1.2 回传通道的调试方法 |
4.1.3 回传通道的调试步骤 |
4.1.4 与回传通道调试相关的研究结论 |
4.1.5 回传通道调试的一般原则 |
4.2 回传通道前端信号处理 |
4.3 回传通道光纤链路的调试 |
4.3.1 光纤链路的基准值设计计算与校准调节 |
4.3.2 光节点设置 |
4.4 回传电缆分配网的设置 |
4.4.1 电缆分配网的设置要点 |
4.4.2 电缆分配网的设置 |
4.5 光站输出无源分配到户的接入方式 |
4.6 回传通道调试原则的新探索 |
结论 |
致谢 |
(7)论HFC网络回传通道的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1 绪论 |
2 双向HFC网络回传通道原理分析 |
2.1 双向HFC网络回传通道中传送的数字信号格式 |
2.1.1 调制技术分析 |
2.1.2 各种调制技术的性能比较 |
2.1.3 双向HFC网络中的数字信号的技术参数 |
2.1.4 双向HFC系统中的信号复用 |
2.1.5 数字信号与模拟信号的频谱 |
2.2 回传通道的噪声源与干扰分析 |
2.2.1 噪声源分析 |
2.2.2 反向激光器的削波失真与工作点的确定 |
2.2.3 上行通道的计算 |
2.3 回传通道电平均衡问题的分析 |
2.3.1 上行信道电平汇聚均衡问题 |
2.3.2 回传通道中的单位增益与单位增益点的分析 |
3 双向HFC网络回传通道的设置与安装调试 |
3.1 双向HFC网络回传通道的规划与设置分析 |
3.1.1 反向系统规划分析 |
3.1.2 上行链路的电平设置 |
3.2 双向HFC网络回传通道的调试与测量方法 |
3.2.1 电平的调整方法 |
3.2.2 损耗法的测试调整步骤 |
3.2.3 回传通道的测量 |
3.3 双向HFC网络回传通道建设中的常见问题分析 |
4 有线电视双向HFC网络工程建设实例 |
4.1 项目基本情况 |
4.2 项目总体技术要求和业务目标 |
4.2.1 网络改造的总体要求 |
4.2.2 网络改造后实现的主要业务 |
4.2.3 设计施工要求严格按照以下标准进行 |
4.3 工程项目系统设计 |
4.3.1 不同业务应用的频率划分 |
4.3.2 前端系统的设计 |
4.3.3 光传输网络及同轴电缆分配网络的设计 |
4.3.4 工程所使用的主要器材及设备 |
4.4 工程的施工及系统调试 |
4.4.1 工程施工规范 |
4.4.2 工程施工及竣工检查 |
4.4.3 网络改造工程的系统调试方法及步骤 |
4.5 工程系统测试及验收 |
4.5.1 系统测试连接 |
4.5.2 系统指标的测试及验收 |
4.6 工程相关问题分析与总结 |
4.6.1 双向网络的“单位增益”设计及调试方法(免调法) |
4.6.2 双向HFC网络用户端回传通道受控与系统运行的稳定性 |
4.6.3 用户端回传通道开通与关断对光接点回传通道噪声(杂散干扰)的影响 |
4.6.4 多个光节点回传信号合成后的回传通路噪声分析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着作 |
独创性声明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8)双向HFC网回传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有线电视HFC网面临的机遇与优势 |
1.2 有线电视网现存的问题与不足 |
1.3 目前我国有线电视网络提供的主要业务 |
1.3.1 普通广播电视节目 |
1.3.2 普通增值业务 |
1.3.3 交互式电视节目 |
1.3.4 视频游戏 |
1.3.5 电缆调制解调器 |
1.3.6 电话业务 |
1.3.7 其他实验性业务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混合光纤/同轴有线电视网络系统 |
2.1 HFC技术概述 |
2.2 HFC网的组成与基本原理 |
2.2.1 HFC网的组成 |
2.2.2 信号在HFC网络中的双向传送 |
2.2.3 供电 |
2.3 HFC网络的特点 |
2.3.1 HFC网络的优点 |
2.3.2 HFC网络的难点 |
第3章 HFC网络中的噪声与干扰 |
3.1 HFC网络中的噪声 |
3.1.1 热噪声 |
3.1.2 光纤链路嗓声 |
3.1.3 侵入干扰 |
3.1.4 失真与削波 |
3.1.5 公共路径失真 |
3.2 哼声调制与电源干扰 |
3.3 汇集干扰(汇流噪声) |
第4章 对现有回传设计的探讨 |
4.1 正向、回传通路损耗的差异 |
4.1.1 通路损耗差异带来的信号功率差异 |
4.1.2 其他原因造成的信号功率差异 |
4.1.3 总的差别 |
4.2 回传路径均衡 |
4.2.1 “回传均衡”可减少侵入干扰 |
4.2.2 “回传均衡”的不足 |
4.3 可寻址的分支分配器 |
4.4 “微小区”设计是解决回传问题的有效办法 |
4.4.1 无源集线器 |
4.4.2 建立“微小区”化的HFC网络接入电缆网架构 |
4.5 施工与器材选型 |
4.5.1 施工工艺 |
4.5.2 器材的选型 |
第5章 回传系统设计和设置 |
5.1 如何比较回传与正向通路设计的不同 |
5.1.1 正向系统 |
5.1.2 回传系统 |
5.2 选择工作电平 |
5.2.1 激光发射机功率 |
5.2.2 射频系统功率 |
5.3 系统组合 |
5.3.1 衰减片和均衡器的位置 |
5.4 调整回传系统的步骤 |
5.4.1 从节点起始的两种方法 |
5.4.2 应该用“信号功率”还是用“增益或损耗”? |
5.4.3 在光纤链路中实现单位增益 |
5.4.4 信号注入放大器——使用注入表 |
5.5 前端信号分配 |
5.5.1 信号电平 |
5.5.2 载噪比(C/N) |
5.5.3 总结 |
第6章 结论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HFC网络主动运维故障智能定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HFC网络及主动运维发展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第2章 主动式网络运维技术基础 |
2.1 主动式网络运维 |
2.2 HFC网络基本原理 |
2.2.1 HFC网络结构 |
2.2.2 DOCSIS标准及其系统结构 |
2.2.3 前端后端设备 |
2.2.4 CM与 CMTS通信过程 |
2.3 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 |
2.4 影响信号传输质量的因素 |
2.4.1 阻抗 |
2.4.2 传播速度比率 |
2.4.3 线性失真 |
2.4.4 群时延 |
2.5 预均衡技术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故障定位系统关键技术 |
3.1 系统建设目标及需求分析 |
3.2 设备数据采集处理 |
3.2.1 预均衡信息获取 |
3.2.2 预均衡系数处理 |
3.2.3 主动运维指标计算 |
3.3 网络故障定位方案 |
3.3.1 故障CM筛选 |
3.3.2 网络故障定位 |
3.3.3 网络接头故障定位 |
3.4 共路故障识别算法选择 |
3.4.1 共路故障识别原理 |
3.4.2 相似度分析算法 |
3.4.3 地址信息匹算法选择 |
3.4.4 带内频响曲线匹配算法选择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故障定位系统功能设计 |
4.1 系统总体设计 |
4.1.1 系统体系结构设计 |
4.1.2 系统总体功能设计 |
4.1.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2 设备信息采集处理模块设计 |
4.3 异常CM的筛选功能设计 |
4.4 共路故障识别功能设计 |
4.4.1 地址匹配 |
4.4.2 波形匹配 |
4.5 网络故障定位模块设计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故障定位系统实现与测试 |
5.1 功能模块实现 |
5.1.1 全网CM健康状况统计 |
5.1.2 系统用户管理 |
5.1.3 系统参数修改 |
5.1.4 异常CM详细信息 |
5.1.5 故障处理情况统计 |
5.1.6 网络故障分析 |
5.2 系统测试 |
5.2.1 系统功能测试 |
5.2.2 系统功能现场验证 |
5.2.3 验证结果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10)有线电视网络组合接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2章 有线电视网络技术 |
2.1 宽带接入网技术 |
2.2 HFC 技术 |
2.2.1 HFC网络简述 |
2.2.2 HFC网络结构 |
2.3 PON技术 |
2.3.1 EPON技术 |
2.3.2 GPON技术 |
2.3.3 PON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
2.4 EOC技术 |
2.4.1 EOC概述 |
2.4.2 EOC技术原理 |
2.5 ASON技术 |
2.5.1 ASON概述 |
2.5.2 ASON特点 |
2.6 小结 |
第3章 组合接入技术 |
3.1 需求分析 |
3.1.1 功能需求分析 |
3.1.2 非功能需求分析 |
3.1.3 设计原则、目标及技术指标 |
3.2 CMTS与CableModem组合 |
3.3 EPON与LAN组合 |
3.4 EPON与EOC组合 |
3.5 组合技术比较 |
3.6 三组合技术创新 |
3.7 小结 |
第4章 EPON+EOC+ASON技术组合网络实践 |
4.1 系统设计 |
4.1.1 系统设计背景 |
4.1.2 系统设计目标 |
4.1.3 组合设计比较 |
4.1.4 组合设计结构 |
4.2 组合设备配置 |
4.3 组合速率估算 |
4.4 光损耗估算 |
4.5 小结 |
第5章 系统测试 |
5.1 测试对象 |
5.1.1 测试要求 |
5.1.2 测试实施 |
5.2 测试注意事项 |
5.3 测试结果 |
5.3.1 系统功能测试 |
5.3.2 系统性能测试 |
5.3.3 系统运行测试数据 |
5.4 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本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四、有线电视HFC网络双向调试的一点体会(论文参考文献)
- [1]RFoG双向光纤接入系统的应用研究与关键设备的开发[D]. 王拴祥.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2]基于DOCSIS3.0的HFC双向网络设计[D]. 张凤莉. 南京理工大学, 2012(07)
- [3]数字电视信号的HFC网络传输研究[D]. 张超. 电子科技大学, 2008(06)
- [4]EPON技术在有线电视HFC双向网络建设中的应用研究[D]. 张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7(01)
- [5]双向HFC上行传输系统[D]. 谭望春. 电子科技大学, 2006(04)
- [6]双向光纤与同轴电缆混合网络中的回传通道设计[D]. 张铭. 大连理工大学, 2006(06)
- [7]论HFC网络回传通道的建设[D]. 郭光海. 四川大学, 2005(06)
- [8]双向HFC网回传技术的研究[D]. 万涛. 大连海事大学, 2004(08)
- [9]HFC网络主动运维故障智能定位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李梦飞.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10]有线电视网络组合接入技术研究[D]. 赵佳亮. 吉林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