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钢2号高炉槽下改造与生产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汤海明,师青,谢磊,闵鸿[1](2017)在《太钢3号高炉长期稳定顺行生产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对太钢3号高炉开炉10年来保持长期稳定顺行的实践进行了总结。从原燃料管理、装料制度、送风制度、造渣制度、铁口维护和设备管理这六个方面介绍了太钢3号高炉的典型做法。重点阐述了在大比例使用小粒级焦炭时如何排料,大比例使用球团时如何排料,如何实现高风温冶炼以及确定风速和鼓风动能的方法和原则。
汤海明,徐纪山,唐顺兵,曹建华,赵雪斌,师青[2](2017)在《太钢3号高炉长期稳定顺行生产实践》文中研究说明对太钢3号高炉开炉10年来保持长期稳定顺行的实践进行了总结。从原燃料管理,装料制度,送风制度,造渣制度,铁口维护和设备管理这六个方面介绍了太钢3号高炉的典型做法。重点阐述了在大比例使用小粒级焦炭时如何排料,大比例使用球团时如何排料,如何实现高风温冶炼以及确定风速和鼓风动能的方法和原则。
巩黎伟,唐顺兵[3](2015)在《太钢5号高炉高比例小粒度烧结矿生产实践》文中研究说明为了降低烧结矿生产成本和提高效益,5号高炉通过调整槽下装料顺序,研究小粒度烧结矿使用量和装入方式,将小粒度烧结矿准确布入炉内指定位置,消除其对料柱透气性带来的不利影响,力求炉况稳定顺行。措施实施后,5号高炉小粒度烧结矿使用比例逐步提高,达到6.5%8.0%,吨铁小粒度烧结矿矿耗80120kg/t,小粒度烧结矿全部回收利用。
王志堂,刘卯[4](2014)在《马钢2500m3高炉原燃料劣化条件下降低焦比的生产实践》文中研究指明在马钢2号2 500m3高炉的生产实践中为了进一步降低生铁成本,提高大型高炉的综合经济效益,针对原燃料质量持续劣化的现状,通过采取小块焦回收再利用、强化入炉料管理、改善喷吹煤质量、优化上下部调剂、稳定炉温和改善渣系、高风温及富氧综合喷吹、高顶压操作、加强炉型管理等一系列措施,使煤比大幅度提升,焦比显着降低。在燃料比无明显变化的情况下,焦比降低到320kg/t,与2012年相比,焦比降低了6070kg/t,高炉利用系数稳定在2.4t/(m3·d)。
张寿荣,于仲洁[5](2014)在《中国炼铁技术60年的发展》文中指出回顾了中国60多年来炼铁技术的发展历程。中国炼铁工业的发展可分为奠定基础、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自主创新3个阶段。分析了中国进入21世纪以来,在资源、能耗、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了中国炼铁工业未来的发展。
陆隆文,杨佳龙[6](2011)在《武钢炼铁“十一五”技术装备进步》文中研究说明总结了武钢在过去的5年内的生产技术装备的总体情况,分析了。高炉高强化生产的工艺技术与设备保障,阐述了高炉主要指标创历史与世界一流水平的技术措施。提出了存在的问题与应对方法等。
徐纪山,王红斌,何小平[7](2009)在《太钢3号高炉提高煤比的实践》文中研究说明对太钢3号高炉提高煤比的难点进行了分析,总结了提高煤比的生产操作措施,并提出了保持长期高煤比仍需要解决的技术和操作问题。
梁建华[8](2008)在《太钢5号高炉200kg/t煤比生产实践》文中研究表明5号高炉是太钢150万t不锈钢技改项目重点工程之一。自2006年10月投产以来,通过强化入炉原燃料管理,合理调整装料制度,运用高风温、富氧喷煤技术,同时完善高炉操作管理,煤比突破200kg/t水平且运行稳定,取得了国内一流的技术经济指标。
何小平,杨志荣[9](2004)在《太钢高炉降低焦比生产实践》文中研究说明1998年以来,太钢炼铁厂通过采取改善高炉原燃料质量,加强原燃料入厂、入仓监督管理,实施高炉炉况预警体系,改进高炉操作技术等措施,使入炉焦比和综合焦比逐年降低,并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
郭东,王晓冰[10](2004)在《太钢高炉降低烧结矿入炉粉率的实践》文中研究表明太钢炼铁厂通过对槽下筛分设备进行改造,增加分散过筛系统,并加强管理,使烧结矿的入炉粉率由11.52%降低到了5.2%,高炉利用系数达到2.07,焦比降到415kg/t。
二、太钢2号高炉槽下改造与生产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太钢2号高炉槽下改造与生产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太钢3号高炉长期稳定顺行生产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重视原燃料管理 |
1.1 优化原料的入炉组成 |
1.2 优化铁料理化指标 |
1.3 优化焦炭质量 |
2 控制合理的下部送风参数 |
2.1 维持适宜的风速和鼓风动能 |
2.2 坚持使用高风温 |
3 优化装料制度 |
3.1 优化焦炭的排料分布 |
3.1.1 料头平铺焦丁法 |
3.1.2 使用3+1+中心加焦的焦炭布料组合 |
3.2 优化矿石排料方式 |
4 加强铁口维护 |
5 结论 |
(3)太钢5号高炉高比例小粒度烧结矿生产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配用小粒度烧结矿过程 |
2提高小粒度烧结矿使用量的措施 |
2.1 建立小粒度烧结矿使用工艺流程 |
2.2 开发小粒度烧结矿的装入方式 |
2.3小粒度烧结矿使用量的增加过程 |
2.4 操作炉型的维护和调整 |
3 生产实践效果 |
4 结 语 |
(4)马钢2500m3高炉原燃料劣化条件下降低焦比的生产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原燃料现状 |
2 合理使用小块焦 |
3 维持与原燃料条件相适应的喷煤比 |
3.1 改善喷吹煤质量 |
3.2 高风温、富氧综合喷吹 |
3.3 保证风口广喷、均喷 |
3.4 保持较高的煤粉利用率 |
4 加强操作和管理 |
4.1 强化入炉料管理 |
4.2 优化上下部调剂, 组织好煤气流分布 |
4.3 稳定炉温及改善渣系 |
4.4 高顶压操作 |
4.5 加强炉型管理 |
4.6 加强炉前操作管理 |
4.7 建立高煤比下的预警方案 |
5 结论 |
(5)中国炼铁技术60年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炼铁技术发展的几个阶段 |
1.1 奠定基础阶段 |
1.1.1 恢复生产时期 |
1.1.2 学习前苏联技术时期 |
1.1.3“大跃进”时期 |
1.1.4 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
1.1.5 独立发展时期 |
1.1.6“文革”时期 |
1.2 学习国外先进技术阶段 |
1.2.1 宝钢炼铁技术引进 |
1.2.2 武钢3 200 m3高炉建设 |
1.2.3 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企业技术改造 |
1.3 自主创新阶段 |
1.3.1 大批新炼铁装备建成投产, 设备大型化、现代化加速 |
1.3.2 京唐5 500 m3高炉的设计建设 |
1.3.3 炼铁系统的技术进步 |
2 中国高炉炼铁存在问题和未来展望 |
2.1 存在的问题 |
2.1.1 国内自然资源短缺 |
2.1.2 能耗水平过高 |
2.1.3 对环境的严重影响 |
2.2 未来发展的展望 |
(7)太钢3号高炉提高煤比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提高煤比的难点 |
2 提高煤比的措施 |
3 保持高煤比需解决的技术和操作问题 |
4 结语 |
(8)太钢5号高炉200kg/t煤比生产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太钢5号高炉装备简介 |
2 5号高炉制粉喷吹工艺简介 |
3 精料冶炼是实现高煤比的基础 |
3.1 提高入炉焦炭质量,监控焦炭热态性能 |
3.2 建立合理炉料结构,控制入炉渣量 |
3.3 加强原料管理,减小入炉粉率 |
4 掌握大高炉大喷煤冶炼特征,优化煤气流分布 |
4.1 发展中心气流,适当抑制边缘的布料方针 |
4.2 高风温、高富氧、大喷吹的操作路线 |
5 日常操作管理标准化,应用计算机技术稳定炉况 |
6 完善高炉系统应急能力,制定有效的应急预案 |
7 结语 |
四、太钢2号高炉槽下改造与生产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太钢3号高炉长期稳定顺行生产实践[J]. 汤海明,师青,谢磊,闵鸿. 山西冶金, 2017(06)
- [2]太钢3号高炉长期稳定顺行生产实践[A]. 汤海明,徐纪山,唐顺兵,曹建华,赵雪斌,师青. 第十一届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S01.炼铁与原料, 2017
- [3]太钢5号高炉高比例小粒度烧结矿生产实践[J]. 巩黎伟,唐顺兵. 钢铁研究, 2015(02)
- [4]马钢2500m3高炉原燃料劣化条件下降低焦比的生产实践[J]. 王志堂,刘卯. 中国冶金, 2014(07)
- [5]中国炼铁技术60年的发展[J]. 张寿荣,于仲洁. 钢铁, 2014(07)
- [6]武钢炼铁“十一五”技术装备进步[A]. 陆隆文,杨佳龙. 科技引领产业、支撑跨越发展——第六届湖北科技论坛论文集萃, 2011
- [7]太钢3号高炉提高煤比的实践[J]. 徐纪山,王红斌,何小平. 炼铁, 2009(05)
- [8]太钢5号高炉200kg/t煤比生产实践[J]. 梁建华. 山西冶金, 2008(04)
- [9]太钢高炉降低焦比生产实践[J]. 何小平,杨志荣. 炼铁, 2004(S1)
- [10]太钢高炉降低烧结矿入炉粉率的实践[J]. 郭东,王晓冰. 炼铁, 2004(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