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非智力因素与物理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杨振东[1](2021)在《高中生物理思维品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文中认为作为自然科学的重要学科,基础物理教育承载着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重任。近年来,随着两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持续深入,对中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培养仍未见到预期的成效,这一点成为物理教育界关注的重要问题。在学术界,“物理思维品质”一直是衡量一个人物理思维能力与智力的指标,然而目前对于中学生物理思维品质的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仍然未有定论,我们认为这是思维培育欠缺成效的重要原因。因此,着眼于对高中生物理思维品质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纵观国内外相关研究,与物理思维品质相关的研究尚未涵盖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对物理思维品质影响因素的基本认识问题。现存研究更多地回应了“什么是物理思维品质”、“如何培养物理思维品质”,而鲜见对“物理思维品质受哪些因素影响”这一问题的完整阐述;二是各因素对物理思维品质的作用机制是怎样的。现有的文献并不能明确回答“各因素对物理思维品质的影响程度如何”、“各因素之间是否还存在相互影响”等问题。鉴于此,本研究着眼于高中生物理思维品质的影响因素,拟通过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尝试回答以下问题:第一,通过实证研究的方式,厘清高中生物理思维品质影响因素的结构与内涵;第二,对于研究得出的影响因素,探讨其对高中生物理思维品质的影响程度、路径及作用机制。本研究在认同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连续性多于两分性”观点的前提下,将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以顺序性混合研究的思路展开研究。着眼于宏观角度,将研究问题分为三个部分:第一,影响中学生思维品质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其结构如何?第二,各影响因素与高中生物理思维品质的相关程度如何?第三,各影响因素对高中生物理思维品质的作用机制如何?本文对上述问题分三个独立的研究进行回应:首先,采用质性研究的方式初步构建物理思维品质影响因素的结构模型。基于卡麦兹建构型扎根理论,选择高校低年级物理专业任课教师、中学一线物理教师以及教研员共20名进行深度访谈,筛选出高中生物理思维品质的影响因素,并进行逐级编码,建立起初步的影响因素结构框架;其次,采用科学知识图谱的方式检验结构框架的效度。基于CNKI输入“物理思维”探寻我国教育研究者在研究物理思维问题时所关注的关键词。这些关键词中的部分高频、强中心性和高突现词能间接反映研究者所聚焦的物理思维品质影响因素的构成要素,再结合对高频关键词的因子分析,得到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实现对质性分析结论的检验;第三,基于根据已有文献和理论设计出《高中生物理思维品质自测量表》与《思维品质影响因素变量量表》两部分测量工具,具体形式均为Likert六级量表。在预调查后通过巴特利特球形度检验和KMO检验测查量表的结构效度,并通过科隆巴赫ɑ内部一致性系数来检测量表的信度,表明研究工具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第四,对广西、河南、广东、海南、浙江5个省609名高中学生在物理思维品质和重要影响因素方面的表现情况进行了测查,并利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拟合,找到各个因素变量对物理思维品质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第一,物理思维品质的主要影响因素涉及学生因素(性别、学习动机、元认知能力、自我效能感、情感参与)、教师因素(知识建构、科学方法、科学探究、行为期望)、学校因素(学校校风、设备资源)、家庭因素(父母教育)四个方面12个具体指标;第二,非智力因素对物理思维品质起着显着的直接影响,教师、家庭、学校因素都以非智力因素为中介,间接地对物理思维品质起到显着的影响;第三,学校校风和设备资源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学行为,间接作用于非智力因素来影响物理思维品质。本研究的结论对物理思维品质的研究和中学物理教学实践均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对中学其他学科教学研究也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唐晓庆[2](2021)在《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课程设计与实施》文中认为随着全球化信息时代的到来,未来社会对综合性人才提出更高的要求。各国为了培养出更为卓越的综合性人才力求引进先进的教育理念。STEM教育理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STEM教育注重学习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注重跨学科综合能力、注重学习的过程。本文基于STEM教育理念,结合义务教育阶段物理学科特点,探索STEM教育理念与义务教育阶段物理学科教学相结合的可行性,为物理学科学习提供一条可操作性的新途径,为义务教育阶段物理学科课程开发提供新的视角,并辅以实际案例进行了相关探索。在研究过程中,得出了具有积极意义的研究成果,为下一步更深入的推广展开提供了有效支持。本论文主要分为如下五个部分:第一、阐述了STEM教育理念融入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在对国内外现有的研究进行梳理总结的基础上分析STEM教育理念引入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学的可行性。明确研究的问题及方法。第二、是从理论分析的角度分析STEM教育理念与物理学科相结合的必要性。阐述了STEM物理课程的设计原则及影响因素。第三、开发调研学情的问卷、梳理中考试题及教材内容,为确立主题提供客观依据。第四、根据学情及教学目标选取两个物理教学案例进行设计与实施,教学目标的设定、真实情境选择、设计实验方案、研究准备、具体实施、数据分析、论文撰写以及总结等方面探讨了STEM教育理念融入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学习的过程与方法。第五、结论。对整个研究进行了梳理和总结。由于时间有限,在案例实施过程中还存在部分问题没有深入探讨解决,我们将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落实。
张少阳[3](2021)在《澳洲班与上海班高中生物理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调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前学生的学习成果取决于其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合力作用的思想已经得到了多数学者的认可,因而想让学生取得学业上的成功,教师在教育中就要把重视非智力因素放到和智力因素一样重要的位置上。然而非智力因素究竟会在多大程度上对学生的物理学习产生影响?非智力因素的内涵如此丰富,如何才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即如何确定学生所需培养的非智力因素,最大程度上发挥非智力因素对其物理学业学习的有益影响?这些问题仍然值得研究。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先依据非智力因素的测评原理并结合调查班级的实际情况编制出一份信效度合适的调查问卷,然后借助这一工具分别在国际高中的VCE课程班(简称澳洲班)和上海地区的公办高中(简称上海班)进行调查,初步了解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水平并分析其与学生的物理成绩的相关性,进一步分析不同成绩的学生群体的非智力因素水平,确定对学生物理学习起主导作用的非智力因素,以明确班级学生的培养方向,具体调查结果如下:(1)澳洲班和上海班两校学生非智力因素平均得分总体处于中等或中等偏上水平,在学习兴趣、人际关系、自信心、自尊心、注意稳定性、学习责任心和情绪稳定性上上海班学生平均得分略高于澳洲班,而在学习毅力、学习动机和独立性这三项上则反之。此外,澳洲班学生在人际关系得分最高,均分达7.30分,在情绪稳定性上得分最低,只有0.95分;上海班学生也在人际关系有8.63的最高均分,在学习动机上只有0.69分。(2)澳洲班和上海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与其物理学业成绩表现出显着的相关性。澳洲班学生的学习兴趣、人际关系、学习毅力、学习责任心、情绪稳定性、自信心、学习动机、独立性与物理学业成绩显着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40、0.316、0.384、0.334、0.363、0.548、0.807、0.753,即澳洲班学生除去自尊心和注意稳定性两项非智力因素外,其他的非智力因素都与物理学业成绩表现出显着或极其显着的相关性。而上海班学生的学习兴趣、人际关系、学习毅力、情绪稳定性、学习动机、独立性与物理学业成绩显着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442、-0.362、0.394、0.368、0.357、0.400,即上海班学生的在以上六项非智力因素上确实与其物理学业成绩之间存在显着的相关性。(3)对澳洲班学生物理学业成绩影响较大的非智力因素集中于激励系统维度,而对上海班学生物理学业成绩影响较大的非智力因素则集中于动力系统维度。澳洲班高分组、中分组、低分组学生在学习兴趣、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毅力这几个非智力因素上表现出显着性差异,且基本满足高分组非智力因素得分高,中分组其次,低分组最低的规律,满足一定的线性关系。上海班高分组、中分组、低分组学生在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学习毅力这几个非智力因素上表现出显着性差异,且除学习动机以外基本满足高分组非智力因素得分高,中分组其次,低分组最低的规律,满足一定的线性关系。澳洲班和上海班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注意稳定性、学习责任心、独立性这些个性品质系统维度的非智力因素对物理学业成绩的影响并不明显。通过本文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无论是澳洲班还是上海班,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与其物理学业成绩间多表现出较高的正相关性,因而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水平一定程度上会对学生的物理学习产生影响。此外,我们发现对澳洲班和上海班学生物理学习影响较大的非智力因素有一定差异,对澳洲班学生影响较大的非智力因素属于激励系统维度,而对上海班学生则属于动力系统维度,因而针对各学校的不同情况,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培养的重心也应有不同。总的来说,对两校学生物理学业成绩影响较大的非智力因素都属于较低维度,个性品质系统维度的非智力因素的影响并不显着,越高维度的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越稳定、越持久,因而这是值得进一步研究及培养的。
鲍秀媛[4](2020)在《非智力因素对高中学生物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物理学是一门探索分析大自然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对于学习者的综合素质能力有较高的要求。本文运用文献综述法阐释了非智力因素的内涵,并探讨了非智力因素对高中学生物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途径,其目的在于为激发与唤醒学生的物理自主学习意识、实现自身物理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提供必要的支撑与保障。
李佳楠[5](2020)在《高中物理教师物理学史教育观念的测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阶段,大部分物理学史教育研究都是集中于开发优质的物理学史教学设计、课例、活动等,很多研究的主体均是指向学生,鲜有研究指向教师,对教师物理学史教育观念的测评更是少之又少。测评的价值不仅在于可以对教师的物理学史教育观念的现实情况有所了解,还可以通过测评的结果对教师群体提出有效的优化建议。除此之外,鉴于目前关于高中物理教师的物理学史教育观念的测评工具较为匮乏,本研究以此为出发点,开展对物理学史教育观念测评工具的开发研究。首先,运用文献法梳理国内外有关教育观念的现状,结合物理学史及物理学史教育的基本特点,归纳出高中物理教师物理学史教育观念的内涵及特点。在此基础上,挖掘出物理学史教育观念的组成要素:物理学史知识观、物理学史教育价值观、物理学史教育融入观以及物理学史教育效果观,并基于罗凯奇的“中心-边缘”观念结构,进一步提出物理学史教育观念的作用机制。综合考虑国内外物理学史教育的情况,建构出高中物理教师物理学史教育观念的评价指标体系,并据此开发出一套信度和效度都较好的高中物理教师物理学史教育观念的测量工具。其次,使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测查高中物理教师物理学史教育观念的现状。测查发现:教师对教科书中物理学史知识的批判意识薄弱;教师缺乏对物理学史教育价值的全面了解;少部分教师对物理学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的物理学史教育融入观良好;教师肯定了物理学史在学生学习方面的效果;教师认同物理学史有提高自身教研水平的效果。进而针对测查结论中存在的不足,提出以下四条优化建议:扬长避短,批判使用物理教科书;纵横贯通,兼顾物理学史的反辉格解释;尊重史实,以真实性为基本原则;转变观念,成为物理学史研究型教师。
韩晶晶[6](2020)在《基于“思维型”课堂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基础教育的不断发展,新课改理念对教师教学提出了新要求,更加重视学生思维发展,提高学生思维水平是当前教育的重要目标。怎样在课堂教学中提升学生思维?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基于“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进行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并提出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教学策略,研究目的在于改变初中物理教学中不重视学生思维发展的现状。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一、对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的形成和发展进行研究,主要有思维型课堂的心理学基础、三棱思维模型、基本原理和基本环节。二、通过问卷调查法研究了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思维发展现状。三、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为解决学生目前思维发展中的问题提出一些教学策略。四、根据上述教学策略,以苏科版八年级物理《速度》和《摩擦力》为例,进行教学设计。本研究的重点是提出有效开展思维型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策略:1.教师需增强思维教学意识,加强思维教学能力。做到有目的、有意识、有计划的培养学生思维。2.明确课堂教学目标,设计好概念引入:(1)掌握已有知识基础,处理好前概念。(2)善于运用实验观察进行概念引入。(3)善用问题引入概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明确课堂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合理利用多种方法进行新课导入,充分调动和发展学生的思维。3.突出概念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探究概念过程可从这几方面展开:(1)以实验探究进行教学过程。(2)将物理学史融入概念教学。(3)结合生活合理利用类比法。(4)创建自由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优良教学情境。4.加深概念理解,促进概念的应用迁移。5.因材施教,培养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6.做好课堂的思维监控,使学生和教师在反思中得到提升。
许潇[7](2020)在《普通高中学生物理成绩分化现象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长久以来,物理学科被认为是高中阶段最难懂、难学、难教的学科,学生成绩分化现象普遍存在。在新高考改革背景下,物理学科正面临着被弃学、弃选的尴尬境地,导致很多学生在高一阶段就过早地放弃了物理学习,进一步加大了成绩分化现象。在高中这一基础教育学段,物理成绩的过度分化,不仅不利于课标中强调的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的落实,不利于教师制定适合全体学生的教学计划,也不利于学校教育生态的良性发展。本文的研究目的是,通过对大港油田普通高中学生物理成绩分化现象的调查,对成绩分化现象做出描述,对影响成绩分化的因素进行分析,进而寻求抑制成绩分化的有效措施,本文利用文献分析法界定相关概念后,对大港油田普通高中学生的成绩分化现象展开调查。通过分析油田B校2019年高考各科成绩数据,对比物理学科与其他学科高考成绩分化程度。收集几所学校三届毕业生的物理高考成绩和高一高二年级连续八次物理考试成绩样本,利用SPSS软件对同一届不同学校学生,同一学校不同届学生、同校同届男女生的成绩样本进行平均值、标准差、差异系数等数据分析,调查成绩分化的发展趋势,对物理成绩分化现象做出了描述。同时,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和访谈提纲,对物理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自我效能感以及家庭关系、学校教育环境等因素展开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均值的方差分析,将结果与访谈相结合,得出了以上几个因素对成绩分化现象的影响。本文对成绩分化现象的调查结果显示:大港油田普通高中学生的物理高考成绩与其他高考科目相比存在较为严重的分化现象;不同学校同一届学生各阶段成绩分化的程度和分化趋势有所不同,同一学校不同届学生的成绩分化程度和分化趋势不同,但均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和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是成绩分化的两个高峰;男女生成绩分化程度和分化趋势不同,大多数阶段下女生群体的成绩分化程度要高于男生。结合问卷与访谈的调查结果显示:非智力因素中的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学习自我效能感差异导致物理成绩分化;家庭关系差异和家长在学习管理上的参与度差异导致成绩分化。学校教育管理方式不平等加剧成绩分化,不同学校各因素上的差异影响成绩分化。综合本文的研究结果,笔者针对普通高中学生物理成绩分化现象提出了几点建议: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优化家庭关系,加强有效沟通;优化分层教学,提倡多元评价;优化教育生态,促进教育公平。
刘攀[8](2020)在《乡镇高中生物理学习中非智力因素的调查及提升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国家脱贫攻坚计划的实施,农村教育——尤其是乡镇高中教育面对着一系列的巨大挑战,如何培养符合时代标准、走向未来的人才,是横在乡镇高中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大难题。随着人们对教育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发现影响学生学习和个体成长的因素,不仅仅体现在记忆、观察、想象和思考等智力因素上,非智力因素的作用也逐渐显现。非智力因素指的是除智力因素以外的因素,主要指的是兴趣、动机、习惯、意志和情感价值观等,这些因素在学生的学习和个体成长过程中发挥着很大的作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很多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在日后并没有取得相应的高成就,其主要原因就是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不够健全,这样往往会呈现出所谓的“高分低能”。因此,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知识、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三者对于个体的成才同等重要,甚至非智力因素对学生一生的发展格外重要。在新课改面前,尤其在条件艰苦的乡镇高中里,更应该发挥非智力因素的作用,通过培养非智力因素,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习惯、意志和情感价值观等,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此外,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水平还可以在学生成长过程中产生更多正向的影响,例如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养成坚韧不拔的意志等,帮助学生从学校到生活全面发展。综上所述,研究非智力因素具有较强的现实价值。整理国内外相关非智力因素的文献资料可知,目前为止国内外对于非智力因素这个概念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定义和内涵,国内非智力因素研究的学者认为,非智力因素泛指智力因素以外的因素,包含的内容有兴趣、动机、习惯、意志和情感价值观等;国外非智力因素研究的学者认为,非智力因素是包含于智力因素之中的,主要内容是个人的气质和人格因素等。因为国内外专家对于非智力因素的定义和内涵不同,因此对于非智力因素而言,并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本次研究将在综合国内外专家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了国家非智力因素研究会会长——燕国材先生对于非智力因素的定义方式。本次研究的样本对象是湖北省黄冈市黄梅县黄梅第一中学和第五中学的高一、高二和高三学生。在对研究对象进行物理非智力因素调查时得出:(1)乡镇高中生的物理学习兴趣整体良好。男生物理学习兴趣明显高于女生;高一学生物理学习兴趣最高、高二次之、高三最差;重点班物理学习兴趣略高于普通班。(2)乡镇高中生的物理学习动机不明确。男生的物理学习动机明显高于女生;高二学生物理学习动机得分最高、高一次之、高三最差;重点班与普通班的学生在物理学习动机上没有明显差异,重点班学生学习兴趣略高于普通班。(3)乡镇高中生的物理学习习惯不佳。男生的物理学习习惯略好于女生,但是差异性不明显;高一学生物理学习习惯最好、高二次之、高三最差;普通班学生的学习习惯反而好于重点班,但是并没有明显差异。(4)乡镇高中生的物理学习意志良好。男生的物理学习意志好于女生,且差异性明显;高一学生物理学习意志最好、高二次之、高三最差;重点班学生的学习意志好于普通班,但是并没有明显差异。(5)乡镇高中生的物理学习情感价值观整体上表现优秀。女生的情感价值观得分高于男生,差异性不明显;高一表现最好、高二次之、高三最差;重点班的学习情感价值观明显高于普通班。在问卷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结合乡镇高中的教学特点,本次研究将从兴趣、动机、习惯、意志和情感价值观等五个方面提出了高中生物理学习过程中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方法和策略。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流程大致如下:首先是培养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有:重视课堂导入、理论联系实践、活跃课堂氛围等;接着是提升学生学习动机,提升学生学习动机可以从树立合理学习目标开始,进行合理归因,鼓励并关注学生等;接下来是改善学生的学习习惯,包括提醒学生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家校合作养成按时完成任务的习惯等;然后是学习意志的提升,包括端正学习动机,培养学生自制力等;最后是陶冶学生情操,树立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包括心理健康咨询和竖立远大理想等。本文的主要结论:(1)在个体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同智力因素一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2)除了物理学习情感价值观,其他的非智力因素的维度,在乡镇高中生物理学习过程中表现不佳,亟待提高。本次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两点:(1)丰富了非智力因素与具体学科结合的研究理论,包括编撰出了物理非智力因素测量量表等;(2)给乡镇高中非智力因素的提升与培养提供一定的指导作用,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有助于学生物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王海英[9](2015)在《非智力因素对高中物理教学的影响研究 ——基于陕西省横山县城区中学》文中研究表明关于非智力因素的发展论述在我国已经非常丰富,伴随着新课程理念的推广,铺天盖地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大量涌现出来,对学生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要性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相关的研究和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因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优化用以促进课堂教学的策略也随之更加丰富。笔者在陕西省横山县城区对所有中学进行了调查研究,发现这个城区的中学的教育实践和新课程教育理论之间有一定的脱钩。为了理论和实践实践相结合以提高该城区中学的高中物理课堂教学效率和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从横山县城区几个中学入手开始调查研究和教学实践以寻找非智力因素对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影响。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该城区中学的高中物理教学没有充分发挥其该有的效用,学生有一定的学习困境,教师有一定的课堂教学困境,学生学习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学生主要是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及学习热情和意志力等非智力因素没有充分发挥,对非智力因素理论分析觉得用非智力因素培养以促进高中物理教学是可取的方法,而且高中物理教学迫切需要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支持。学生一直处于单纯文化知识的学习,学习过程单一,身心健康不能保证,通过分析学生每天所处的家庭、社会和学校环境,以及新时代的教育理念和师生关系的变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可行的,有其新课程理念的指向和新时代师生关系的培养基础,通过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面的的培养和影响辅助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的非智力因素培养,确定非智力因素培养的方案是可行的。基于学生对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发展和优化,在横山县城区的六所中学进行调查研究,分别从学生对非智力因素的认识、教师对非智力因素的认识及教学过程中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和学生现有非智力水平进行分类调查研究,编制调查问卷,以及对六所中学的物理教师和部分学生进行访谈,掌握这六所中学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重视和培养现状。从调查研究的结果发现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的发展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主要是学生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随后在其中的一所中学进行非智力因素对高中物理的影响教学实践研究,利用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课堂教学对比和物理测评成绩分析及学生个案跟踪调查研究,将优化非智力因素和高中物理教学相结合,观察和总结非智力因素对高中物理教学的影响,主要以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为重点,进而让学生懂得非智力因素是什么,其在学生生活和学习中有何作用,明白智力因素要和非智力因素相结合才能进行有效学习、快乐生活。经过一个多学期的教学实践研究,学生心理素质明显提高,学习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都有显着发展,学生学习成绩也明显提高,非智力因素对高中物理教学中确实有非常显着的作用。
陈桂文[10](2013)在《“非智力因素与物理教学”实验初探》文中研究说明我校初中物理教学长期在传统教学中只重视知识的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为取得好成绩而埋头苦读,视物理学习为畏途,尽管努力跟着老师的进度走,成绩也上不去。教师虽忙,却事倍功半,物理教学不尽人意。为突破教学瓶颈,找到较好的教学路径,笔者作为物理教改实验小组的带头人,带领学校物理教改实验小组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指导,注重传统教法中知识传授的合理成分,更重视对学生的能力培养,在物理教改方面进行了"非智力因素与物理教学"教改实验专题研究,经过几年的研究实践,学校的物理教学面貌焕然一新,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非智力因素与物理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非智力因素与物理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生物理思维品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一)物理思维能力的提升已成为学生发展的时代诉求 |
(二)思维品质理论的兴起为学科教学研究开辟了道路 |
(三)实证研究范式的日臻成熟为教育研究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
二、研究问题 |
三、核心概念界定与辨析 |
(一)思维与物理思维 |
(三)思维品质与物理思维品质 |
四、物理思维品质影响因素的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一)关于思维品质的相关研究 |
(二)关于思维品质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三)关于物理思维品质测量工具的研究 |
(四)关于干预物理思维品质发展的行动研究 |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一)关于思维品质的相关研究 |
(二)关于思维能力发展的相关研究 |
三、对已有文献的述评 |
第三章 理论基础 |
一、研究主题的理论基础 |
(一)林崇德思维品质理论 |
(二)皮亚杰关于影响思维发展因素的观点 |
二、研究方法的理论基础 |
(一)建构型扎根理论 |
(二)结构方程模型 |
三、混合研究方法论 |
第四章 实证研究设计 |
一、主要研究内容 |
二、整体研究思路 |
三、研究技术路线 |
四、研究方法 |
(一)访谈法 |
(二)科学知识图谱法 |
(三)问卷调查法 |
(四)数理统计法 |
第五章 高中生物理思维品质影响因素的探寻(之一)——影响因素结构的初步建立 |
一、质性研究方法的说明 |
(一)建构型扎根理论的说明 |
(二)研究样本与收集资料的说明 |
(三)研究效度与信度的说明 |
二、原始数据的收集与编码分析 |
(一)初始编码 |
(二)一级编码:聚焦编码 |
(三)二级编码:轴心编码 |
(四)三级编码:理论编码 |
(五)理论饱和度检验 |
三、物理思维品质各影响因素的指标剖析 |
(一)非智力因素 |
(二)教学方式 |
(三)教师支持 |
(四)学校因素 |
(五)家庭因素 |
四、假设模型 |
第六章 高中生物理思维品质影响因素的探寻(之二)——影响因素结构框架的检验 |
一、基于“物理思维”知识图谱的数据挖掘 |
(一)数据来源 |
(二)高频关键词的共词矩阵 |
二、数据分析 |
(一)高频、强中心性关键词分析 |
(二)高频关键词的因子分析 |
三、检验结论 |
第七章 高中生物理思维品质影响因素的探寻(之三)——测量工具的编制与修订 |
一、测量工具的设计流程 |
(一)物理思维品质的测量工具开发 |
(二)影响因素变量的测量工具开发 |
二、问卷预调查 |
三、测量工具的信度与效度检验 |
(一)信度 |
(二)效度 |
第八章 高中生物理思维品质影响因素的探寻(之四)——假设模型的验证 |
一、关于性别的差异性分析 |
二、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与检验 |
三、检验结果 |
第九章 研究结论 |
一、高中生物理思维品质的主要影响因素 |
二、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讨论 |
(一)性别 |
(二)非智力因素 |
(三)教学方式 |
(四)学校因素 |
(五)家庭因素 |
第十章 研究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反思 |
(一)缺乏对先天因素影响的研究 |
(二)研究数据的收集具有局限性 |
(三)横断研究设计存在固有短板 |
(四)研究者自身的科研素养难以较好地驾驭选题 |
二、研究展望 |
(一)完善教育研究理论功底 |
(二)扩大样本量 |
(三)采取聚合交叉设计完善研究 |
(四)推广研究成果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二 访谈对象代码及相关信息一览表 |
附录三 专家访谈记录(其一) |
附录四 专家访谈语录对应表 |
附录五 检测习题 |
附录六 物理思维品质自测量表 |
附录七 影响因素变量量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2)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课程设计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 |
(五)研究思路与方法 |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三、理论探讨 |
(一)跨学科学习过程中动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
(二)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课程的设计原则 |
(三)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课程的设计与实施的影响因素 |
(四)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课程设计与实施的可行性 |
四、中学生物理学习现状调查 |
(一)研究的总体设计 |
(二)问卷维度设计 |
(三)调查实施 |
五、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中学物理课程设计依据 |
(一)在教学中STEM课堂类型的操作步骤 |
(二)课程主题选择依据 |
(三)确定课程主题 |
六、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中学物理课程设计 |
(一)新授课《天平的构造及使用》课程内容设计 |
(二)初高中衔接课《弹珠的运行轨迹》课程内容设计 |
七、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课程实施 |
(一)《天平的构造及使用》课程的实施 |
(二)《弹珠的运行轨迹》课程的实施 |
八、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建议 |
(三)研究不足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中学生物理学习现状的调查 |
附录二 《天平的构造及使用》前测问卷 |
附录三 《弹珠的运行轨迹》前测问卷 |
附录四 《天平的构造及使用》访谈问卷 |
附录五 《弹珠的运行轨迹》后测问卷 |
致谢 |
(3)澳洲班与上海班高中生物理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非智力因素的概念 |
2.1.2 非智力因素的结构和功能 |
2.2 理论讨论 |
2.2.1 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 |
2.2.2 非智力因素与学科知识教育 |
2.2.3 非智力因素与学科核心素养 |
第3章 问卷设计 |
3.1 测评原理和方法 |
3.1.1 测评原理 |
3.1.2 测评方法 |
3.2 问卷编制 |
3.2.1 已有问卷的分析 |
3.2.2 初测问卷的设计 |
3.2.3 正式问卷的形成 |
3.3 质量分析 |
3.3.1 信度分析 |
3.3.2 效度分析 |
第4章 调查研究 |
4.1 调查背景 |
4.1.1 调查对象 |
4.1.2 调查过程 |
4.2 澳洲班调查分析 |
4.2.1 非智力因素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4.2.2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与物理学业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
4.2.3 物理学业成绩高、中、低分组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分析 |
4.3 上海班调查分析 |
4.3.1 非智力因素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
4.3.2 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与物理学业成绩的相关性分析 |
4.3.3 物理学业成绩高、中、低分组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分析 |
4.4 对比分析 |
4.5 教学建议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高中生物理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 |
致谢 |
(4)非智力因素对高中学生物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非智力因素的内涵 |
二、高中物理教学困境 |
1. 物理教学中学生的困境 |
2. 物理教学中教师的困境 |
三、非智力因素对高中学生物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分析 |
1. 引导高中学生树立正确的物理学习动机 |
2. 促进高中学生稳定的物理学习态度的形成 |
3. 激发与调动高中学生物理学习的兴趣 |
四、总结 |
(5)高中物理教师物理学史教育观念的测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内容与目标 |
(五)研究方法与思路 |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三、高中物理教师物理学史教育观念的理论探讨 |
(一)高中物理教师物理学史教育观念的内涵 |
(二)高中物理教师物理学史教育观念的特点 |
(三)高中物理教师物理学史教育观念的构成要素 |
(四)高中物理教师物理史教育观念的作用机制 |
(五)高中物理教师物理史教育观念的价值 |
四、高中物理教师物理学史教育观念测量工具的开发 |
(一)高中物理教师物理学史教育观念测量问卷的设计 |
(二)高中物理教师物理学史教育观念访谈提纲设计 |
(三)高中物理教师物理学史教育观念测量问卷的信效度检验 |
(四)高中物理教师物理史教育观念测量问卷的修订与完善 |
五、高中物理教师物理学史教育观念的测量与评价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过程 |
(三)研究结论 |
(四)优化建议 |
六、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附录C |
致谢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6)基于“思维型”课堂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的形成和发展 |
2.1 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的定义 |
2.2 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心理学基础 |
2.2.1 认知发展教学理论 |
2.2.2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 |
2.2.3 学习科学理论 |
2.3 林崇德的“三棱”思维结构模型 |
2.4 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理论 |
2.4.1 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基本原理 |
2.4.2 初中物理“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 |
2.4.3 初中物理概念教学与思维的关系 |
第三章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思维发展现状调查研究 |
3.1 调查对象和目的 |
3.1.1 调查对象 |
3.1.2 调查目的 |
3.2 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
3.3 调查结果和分析 |
3.3.1 调查数据统计 |
3.3.2 调查数据分析 |
3.4 调查结论 |
第四章 基于“思维型”课堂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教学策略 |
4.1 教师需增强思维教学意识,加强思维教学能力 |
4.2 明确概念教学目标,设计好概念引入 |
4.2.1 掌握已有知识基础,处理好前概念 |
4.2.2 善于运用实验观察进行概念引入 |
4.2.3 善用问题引入概念 |
4.3 突出概念的形成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
4.3.1 以实验探究进行教学过程 |
4.3.2 将物理学史融入概念教学 |
4.3.3 结合生活合理利用类比 |
4.3.4 创建自由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优良教学情境 |
4.4 加深概念理解,促进概念的应用迁移 |
4.5 因材施教,培养非智力因素 |
4.6 做好课堂的思维监控 |
第五章 基于“思维型”课堂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教学设计 |
5.1 教学设计的思路 |
5.2 教学设计案例一 |
5.3 教学设计案例二 |
5.4 教学设计的比较分析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思维发展现状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普通高中学生物理成绩分化现象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问题的提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 文献综述 |
2.1 成绩分化现象 |
2.2 成绩分化的原因 |
2.3 成绩分化的应对策略 |
3 理论基础 |
3.1 发现学习理论 |
3.2 学习兴趣理论 |
3.3 学习动机理论 |
3.4 学习自我效能感理论 |
4 大港油田普通高中学生物理成绩分化现象的调查与分析 |
4.1 物理学科与其他高考学科的高考成绩分化情况比较 |
4.2 物理成绩分化的发展趋势 |
5 大港油田普通高中学生物理成绩分化的影响因素调查 |
5.1 问卷调查 |
5.2 访谈调查 |
5.3 调查结果 |
6 普通高中学生物理成绩分化的应对策略建议 |
6.1 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
6.2 优化家庭关系,加强有效沟通 |
6.3 优化分层教学,提倡多元评价 |
6.4 优化教育生态,提倡教育公平 |
7 结论与反思 |
7.1 结论 |
7.2 研究的创新点 |
7.3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8)乡镇高中生物理学习中非智力因素的调查及提升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内容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非智力因素概述 |
2.1.1 非智力因素的概念 |
2.1.2 非智力因素的组成 |
2.1.3 非智力因素的特点 |
2.1.4 非智力因素的功能 |
2.2 理论基础 |
2.2.1 心理学基础 |
2.2.2 教育学基础 |
2.3 国内外非智力因素研究现状及趋势 |
2.3.1 国外研究现状及趋势 |
2.3.2 国内研究现状及趋势 |
2.3.3 非智力因素与物理学习的相关研究 |
第3章 乡镇高中生物理非智力因素现状 |
3.1 黄梅一中和黄梅五中基本情况介绍 |
3.2 测量工具的编制和实施 |
3.2.1 国内非智力因素测量工具的发展 |
3.2.2 测量工具的编制 |
3.3 数据统计 |
3.3.1 样本的选取 |
3.3.2 信效度检验 |
3.4 结果分析 |
3.4.1 非智力因素总体情况及分析 |
3.4.2 各维度的非智力因素均值情况及分析 |
3.4.3 不同性别学生非智力因素调查结果及分析 |
3.4.4 不同年级学生非智力因素调查结果及分析 |
3.4.5 不同班别学生非智力因素调查结果及分析 |
3.4.6 访谈结果 |
3.5 结论 |
3.5.1 问卷调查结论 |
3.5.2 访谈结论 |
第4章 非智力因素的提升对策 |
4.1 物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
4.1.1 重视课堂导入,整体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
4.1.2 理论联系实际,减少性别影响 |
4.1.3 活跃课堂氛围,改善年级影响 |
4.2 物理学习动机的培养 |
4.2.1 明确学习目标,形成正确学习动机 |
4.2.2 进行合理归因,消除性别影响 |
4.2.3 鼓励并关注学生,保持学习动机 |
4.3 物理学习习惯的培养 |
4.3.1 预习和复习,养成良好习惯的开始 |
4.3.2 家校结合,养成按时完成任务的习惯 |
4.3.3 改善教学模式,产生主动学习的习惯 |
4.4 物理学习意志的培养 |
4.4.1 端正学习动机,强化学习意志 |
4.4.2 培养学生自制力,提升意志品质 |
4.4.3 克服困难情境,磨练意志品质 |
4.5 物理学习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
4.5.1 心理健康辅导,帮助学生调节和控制情绪 |
4.5.2 志存高远,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
第5章 结论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创新 |
5.3 研究不足 |
5.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高中生物理学习中非智力因素调查问卷 |
附录B 高中生物理学习中非智力因素访谈设计 |
致谢 |
(9)非智力因素对高中物理教学的影响研究 ——基于陕西省横山县城区中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关于非智力因素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2.2 国内关于非智力因素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与安排 |
第2章 高中物理教学现状与非智力因素理论分析 |
2.1 高中物理教学现状概述 |
2.2 高中物理教学的困境 |
2.2.1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的困境 |
2.2.2 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的困境 |
2.3 非智力因素概述 |
2.3.1 非智力因素的概念 |
2.3.2 非智力因素的特点 |
2.3.3 非智力因素的功能 |
2.3.4 非智力因素与智力因素的关系 |
2.4 高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迫切性和重要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非智力因素促进高中物理教学的可行性分析 |
3.1 广泛的教育空间有利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
3.1.1 家庭教育有利于培养非智力因素 |
3.1.2 社会生活启示有利于培养非智力因素 |
3.1.3 学校开设德育课程有利于培养非智力因素 |
3.2 新的师生关系是非智力因素培养的基础 |
3.3 新的课程理念为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指明方向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非智力因素促进高中物理教学的策略研究 |
4.1 学生自我教育有利于获得培养非智力因素的主动权 |
4.1.1 非智力因素纳入自我教育的目的 |
4.1.2 非智力因素纳入自我教育的方法 |
4.1.3 学生的自我教育推动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
4.2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培养非智力因素的主要策略 |
4.2.1 利用物理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成就动机 |
4.2.2 丰富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意志力 |
4.2.3 师生情感交流培养学生良好的性格特征 |
4.2.4 巧用物理学之美培养学生审美观和价值观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非智力因素促进高中物理教学的实践与结果分析 |
5.1 实践目的 |
5.2 实践对象 |
5.3 实践过程 |
5.4 案例列举 |
5.5 实践总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10)“非智力因素与物理教学”实验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实验措施 |
1.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
2. 注意与学生的情感交流, 促使学生乐于学习。 |
3. 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促进素质教育, 把物理教学纳入科学轨道。 |
二、实验效果 |
1. 发挥非智力因素的功能, 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
2. 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意识, 把时间让给学生, 提高了复习效率。 |
3. 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 进行从小实验到发明创造的教学活动。 |
四、非智力因素与物理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生物理思维品质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 杨振东.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2]基于STEM教育理念的初中物理课程设计与实施[D]. 唐晓庆. 东北师范大学, 2021(12)
- [3]澳洲班与上海班高中生物理学习中的非智力因素调查研究[D]. 张少阳.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非智力因素对高中学生物理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J]. 鲍秀媛. 试题与研究, 2020(33)
- [5]高中物理教师物理学史教育观念的测评研究[D]. 李佳楠.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6)
- [6]基于“思维型”课堂的初中物理概念教学的研究[D]. 韩晶晶. 苏州大学, 2020(02)
- [7]普通高中学生物理成绩分化现象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 许潇.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8]乡镇高中生物理学习中非智力因素的调查及提升对策研究[D]. 刘攀. 河南大学, 2020(02)
- [9]非智力因素对高中物理教学的影响研究 ——基于陕西省横山县城区中学[D]. 王海英. 陕西师范大学, 2015(02)
- [10]“非智力因素与物理教学”实验初探[J]. 陈桂文. 中学时代, 201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