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李辉祥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拾零(论文文献综述)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1](2013)在《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文中指出
李前进[2](2012)在《慢性乙型肝炎名医临床经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了在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诊疗实践中更好地总结及运用名医经验,建立以“慢性乙型肝炎”名医经验数据库,通过该数据库的建立,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用药经验、其他疗法”等角度,探讨现代医家对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机认识、诊疗思路与遣方用药特点的基础上,横向整合历代名医学术观点,明晰名医经验在慢性乙型肝炎治疗方案的切入点和作用环节,以进一步提高疗效、突出中医特色优势,以更好指导临床。方法通过文献研究,运用SPSS15.0软件包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频数分析等方法,分析解放后至今在慢性肝炎治疗方面有独特心得及显着疗效的第一批至第四批全国名老中医、国医大师、当代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继承人及地方名老中医专着、医案。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用药经验及其他疗法等方面,研究名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经验规律。结果1.病因病机规律研究从收集的91位现代名老中医的学术思想中归纳总结出19种主要病因病机,经统计,以湿热之邪、湿热毒邪、湿热疫毒出现频率最高,分别出现频率是2.1%、1.3%、0.9%,而较常见的有正气不足、肝郁脾虚、气滞血瘀,出现频数分别在10次以上;本研究分析总结表明: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机多是湿热和疫毒之邪引起,湿热疫毒之邪迁延不愈、日久所致脏腑功能失调,正气不足、肝郁脾虚、气滞血瘀是本病发生的病机。不管是湿热之邪、还是疫毒之邪,都不是单独存在,而是互相存在,只不过个人临床思维的差异,偏重点不一样。2.辨证论治规律研究本研究对91名名老中医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医案关于证候研究发现排在前五位的中医证型分别是肝肾阴虚型出现31次,肝郁脾虚27次、气滞血瘀21次、湿热蕴结12次、肝郁气滞10次、肝胃不和10次;研究发现慢性乙型肝炎治法方面排在前10位的分别是清热化湿、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疏肝健脾、疏肝理气、滋补肝肾、健脾益气、养肝柔肝、健脾和胃、行气活血。研究发现出现百分比最多的治法和症型不符合,却与病因病机符合,其实这符合中医精髓,符合名医的临床思路,因为疾病在变化,症型也在变化,治法也在调整;但名医抓住病因病机而立法治疗,因为病因病机在疾病变化过程中没有证型变化快,所以名医讲究守方而守法,治疗过程中变动。所以,本研究认为名老中医对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证候把握、研究制定是实事求是从临床实践出发,符合临床需要的。3.用药经验规律研究本次研究发现现代名老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所用药物做多的分别是补气调血养阴的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利水渗湿药、理气药、解表药,六类药物之和的累积频率达69.7%,其中补气调血养阴的补虚药、清热药、活血化瘀药最常用,刚好也再次印证了慢性乙型肝炎的病因病机,这些药物在临床应用中起主要作用,其中常用中药排在前10位的分别是白术、白芍、柴胡、茵陈、当归、茯苓、丹参、黄芪、郁金、赤芍。从中药汤剂方面分析看,其中一贯煎、茵陈蒿汤、四逆散所用最多,三者占所有汤药方剂的2.2%,应用较多的还有柴胡舒肝散、逍遥散、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六味地黄丸等,其中疏肝健脾、滋补肝肾的补益剂聚首,其次是调和肝脾的和解剂。4.其他疗法研究慢性乙型肝炎外治法、养生调养等疗法,在现代名老中医验案、论着等很少论及或者一言带过,所以很难总结、发现规律,但是现在很多肝病专家认为慢性乙型肝炎在长期药物治疗同时,要配合情志心理治疗,这样更能长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如池晓玲教授在专着《顺着节气养自己-二十四节气养生》中详细、全而地从精神、起居、饮食、药膳、导引等方面,深入浅出的阐述了慢性肝炎不同节气的养生要点。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发病隐匿、临床症状较少、病程较长,缠绵难愈等特点,通过对91位现代名老中医医案、论着等资料进行详细研究分析,得出结论:从病因病机分析来看,以湿热之邪、湿热毒邪、湿热疫毒为主要特点,正气不足、肝郁脾虚、气滞血瘀是本病发生的病机:慢性乙型肝炎其主要中医证型以肝肾阴虚型、肝郁脾虚、气滞血瘀、湿热蕴结、肝郁气滞、肝胃不和等为主,其主要治法多是清热化湿解毒、疏肝健脾补肾、行气活血化瘀等治疗大法,其中一贯煎、茵陈蒿汤、四逆散、柴胡舒肝散、逍遥散、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等是常用的方剂,白术、白芍、柴胡、茵陈、当归、茯苓、丹参、黄芪、郁金、赤芍等是常用药物。所以,本研究对现代名老中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规律研究是符合临床需要的,为指导临床治疗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李延伟[3](2011)在《酒精性肝纤维化辨证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酒精性肝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现已成为仅次于病毒性肝炎的第二大肝病。研究证明在酒精性肝纤维化阶段通过合理及时的治疗是可以逆转的,中医药在酒精性肝纤维化防预及治疗领域都体现了其明显的优势。本研究通过对酒精性肝纤维化的证候分类方法的研究,同时对其中医临床证型相关分布、证候分布及证素分布等特点,以及相关危险因素及相关理化检查与证型分布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同时与慢性乙型肝炎合并嗜酒肝纤维化进行对比,目的是为了明确在不同病因作用下而引起的肝纤维化的临床证候特点、证型分布及证候要素作探索性的研究。同时研究结果也为进一步提高临床疗效打下基础。方法:本论文主要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研究部分。第二部分为,临床研究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四个方面来阐述。首先,初步总结了酒精性肝纤维化以及对慢性乙型肝炎合并嗜酒在中医学方面对其的相关认识;其次,总结了肝纤维化无创诊断研究进展;第三,总结了中医证候学的研究进展;第四,总结了酒精性肝纤维化在证素学方面的研究进展。第二部分,临床研究部分,通过进行多中心的,前瞻性的研究,对酒精性肝纤维化患者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采集,收集来自山东及北京等多家三级甲等医院的115例酒精性肝纤维病例,和85例慢性乙型肝炎合并嗜酒肝纤维化患者并请相关数据统计人员建立病例录入数据库,采取二次不同录入者录入,并且运用主成分因子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对流行病学,中医证型的分布频率,分析与疾病具有相关的指标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进行统计。结果:患者的饮酒时间及是否吸烟为酒精性肝纤维化和慢性乙型肝炎合并嗜酒纤维化发病的共同危险因素。运用统计学方法,根据统计结果总结了两种疾病的的中医证型分类特点。酒精性肝纤维化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为:类肝郁脾虚证(39.13%)>类湿热蕴结证(28.70%)>类肝肾阴虚证(9.57%)>类气阴两虚证(8.70%)>类瘀血阻络证(7.83%)>类脾阳虚证(6.09%)。慢乙肝合并嗜酒肝纤维化中医证型分布特点为:类湿热蕴结证(40.00%)>类肝郁脾虚证(27.06%)>类瘀血阻络证(11.76%)>类肝肾阴虚证、类气阴两虚证(10.59%)。对理化检查结果进行统计显示:GGT、PT、IV型胶原与酒精性肝纤维化的证型分布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希望本文以上对酒精性肝纤维化的理化检查有关中医证候分布之间的关系,能够在将来被引入酒精性肝纤维化的辨证领域。结论与研究特色:第一,结论:患者的饮酒时间长短及吸烟有否是酒精性肝纤维化及慢性乙型肝炎合并嗜酒肝纤维化发病的共同危险因素,故在指导临床治疗上嘱患者戒酒同时也应戒烟。第二,本研究主要特色为:通过对数据资料的整理及统计,初步建立酒精性肝纤维化及慢乙肝合并嗜酒纤维化的因子分析模型,并分别揭示了酒精性肝纤维化及慢乙肝合并嗜酒的中医证候分类特点,使酒精性肝纤维化中医证候规范化,同时丰富了中医证候的分类和辨证方法。将相关的理化检查引入中医对酒精性肝纤维的辨证领域作一定的参考。
张一菲[4](2010)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嗜酒的中医证候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目前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和饮酒是我国公认的慢性肝病两大主要原因,而肝炎病毒与酒精对肝脏的损伤有协同作用,临床上乙型肝炎病毒感染与嗜酒合并存在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对于这两者叠加作用的研究已成为国际肝病研究的热点之一。中医药在防治慢性乙型肝炎合并嗜酒方面具有潜在的优势和鲜明的特点。本项研究旨在对慢性乙型肝炎合并嗜酒的中医证型分布、证候演变特点及生化检查与证型分布的相关性进行探讨,为临床证候规范化研究奠定基础。方法:本论文由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两部分组成:理论研究部分分为两个方面,首先总结了近年来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合并嗜酒的相关认识,其次综述了近年来现代医学对肝炎病毒感染合并嗜酒的研究进展。临床研究部分,对慢性乙型肝炎合并嗜酒患者的四诊信息和一般资料进行前瞻性调查,运用主成分分析及因子分析、χ2检验等统计学方法,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对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中医证型分布、理化检查结果与证型分布的相关性等进行初步分析和研究。结果:①慢性乙型肝炎合并嗜酒的主要患病人群为男性,发病高峰年龄在40-49岁,以重体力劳动或高工作压力、低收入、低文化水平人群分布较多,日饮酒量100g-150g/d,饮酒年限20-29年者具有较高的患病率。②慢性乙型肝炎合并嗜酒的中医证型分布特点:类湿热蕴结证>类肝郁脾虚证>类瘀血内阻证>类脾气亏虚证。其证候特点为虚实夹杂,以邪实为主。病性证素主要有湿热、气滞、血瘀、气虚,病位主要与肝、胆、脾、胃有关。并初步得出年龄、GGT、AST/ALT、TBIL值与本病的中医证型分布有明显相关性,暂未发现饮酒因素与证型分布存在明显相关。结论:①性别、年龄、社会背景、饮酒史为慢性乙型肝炎合并嗜酒发病的重要因素。②建立慢性乙型肝炎合并嗜酒的因子分析模型,初步探讨出其中医证候分布存在自身特点。③将理化检查引入中医对本病的辨证领域,并发现其与证型分布存在一定相关性。
马卫国[5](2007)在《拉米夫定联合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评价拉米夫定联合双虎清肝颗粒和乙肝益气解郁冲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对中医药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进行评价。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方法,共纳入病例278例,随机分配到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40例,对照组138例。治疗组联合服用拉米夫定和双虎清肝颗粒以及乙肝益气解郁冲剂;对照组服用拉米夫定和双虎清肝颗粒模拟剂以及乙肝益气解郁冲剂模拟剂。给药方法:拉米夫定100mg,口服,1/d;双虎清肝颗粒1袋(12g)/次,3/d;乙肝益气解郁冲剂1袋(10g)/次,3/d。观察周期48周,每12周复查1次。观察指标包括:病毒血清学指标、病毒核酸指标、生化指标、免疫学指标、中医症状及证候、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简表、慢性肝病量表。结果:(1)病毒血清学应答:治疗24周时,治疗组HBeAg阴转率为28.3%,对照组为27.1%(P>0.05)。治疗组HBeAg/HBeAb转换率为20.8%,对照组为20.3%,无显着性差异(P=0.925)。治疗48周时,治疗组HBeAg阴转率为27.1%,对照组为16.7%,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34)(PP)。经意向性分析(ITT),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089)。治疗组HBeAg/HBeAb转换率为28.0%,对照组为17.7%,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87)(PP)。(2)病毒核酸应答:治疗24周时,治疗组DNA完全应答率为75.5%,部分应答率为11.2%,无应答率为13.3%;对照组完全应答率为68.8%,部分应答率为13.5%,无应答率为17.7%,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288)。治疗48周时,治疗组DNA完全应答率为57.1%,部分应答率为18.6%,无应答率为24.3%;对照组完全应答率为55.8%,部分应答率为18.2%,无应答率为26.0%,两组亦无显着性差异(P=0.842)。在病毒核酸阴转率方面,治疗组在24周时DNA阴转率高于对照组75.5% vs 68.8%。48周时为57.1% vs55.8%。(3)生化应答:治疗组3、6、9和12月时ALT复常率分别地为53.8%、73.0%、80.7%、69.1%;对照组分别为54.2%、66.7%、64.8%、67.9%,治疗组在6个月、9个月时ALT复常率显着高于对照组。其中9个月时两组有显着性差异(P=0.017)。(4)联合应答:治疗24周时,治疗组完全应答12.8%,部分应答80.8%,无应答6.4%;对照组完全应答12.8%,部分应答78.2%,无应答9.0%,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48周时,治疗组完全应答6.0%,部分应答86.5%,无应答7.5%;对照组完全应答5.2%,部分应答84.4%,无应答10.4%,两组无显着性差异(P>0.05)。(5)免疫学指标:治疗前、治疗24周、48周,两组CD3+、CD4+、CD8+正常/异常人数,经χ2检验,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前、治疗24周、治疗48周两组CD3+、CD4+、CD8+、CD4+/CD8+值比较,经t检验,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自身治疗前后CD3+、CD4+、CD8+值比较,经单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CD4+下降较疗前有显着性差异(P=0.002),但组间比较无显着性(P=0.721)。(6)中医症状:治疗48周后,两组患者症状记分比较,在烦躁易怒和舌有齿痕症状方面两组有显着性差异(P=0.027和P=0.043),治疗组烦躁易怒和舌有齿痕消失人数较对照组高,症状消失率分别为81% vs 68%和61% vs 47%。其余各症状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口苦、食欲不振、大便稀溏、烦躁易怒、失眠的症状消失率方面优于对照组。对照组在胃脘满闷、恶心的消失率方面优于治疗组。表明治疗组在肝胆湿热、肝郁脾虚症状尤其是肝郁脾虚症状的改善方面,优于拉米夫定组。(7)中医证候:治疗12周、24周、36周、48周时两组进行中医疗效比较,经秩和检验,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自身治疗前后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自身治疗前、24周、48周中医证候积分分别为29.10±10.37、13.76±8.49、11.04±7.58;对照组分别为28.82±29.85、14.15±9.27、11.76±8.53。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组治疗前后组内均有显着性差异(P<0.001),组间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745)。(8)生存质量(QOL):两组治疗前、24周、36周、48周在总的生存质量、总的健康状况、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社会关系、环境领域得分情况,经t检验,均无显着性差异,P值均大于0.05。自身治疗前后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除心理领域和社会关系领域无显着性差异外,其余总的生存质量、总的健康状况、生理领域、环境领域得分较疗前均有显着提高,经自身配对t检验,P值分别为0.001,0,0.002和0.028。对照组除社会关系领域无显着性差异外,其余总的生存质量、总的健康状况、生理领域、心理领域、环境领域得分较疗前均有显着提高,经自身配对t检验,P值分别为0,0,0.001,0.048和0.004。(9)慢性肝病量表(CLDQ):两组治疗前、24周、36周、48周进行疲劳度、精力、情感、腹部症状、系统症状、焦虑度六大类症状记分比较,经t检验,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自身治疗前后比较结果显示:两组六大类症状记分均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01)。治疗后各症状记分均增长,症状改善明显。结论:拉米夫定联合双虎清肝颗粒和乙肝益气解郁冲剂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在增强抗病毒疗效、抗炎保肝降酶、改善部分临床症状方面优于单用拉米夫定。
尹英杰[6](2006)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常见的中医证候要素诊断标准的研究 ——权重临界值诊断法》文中研究表明本课题是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证候的规范及其与疾病、方剂相关的基础研究”第一课题“证候规范与辨证方法体系的研究”的第8分题“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常见中医证候要素的诊断标准研究——权重临界值诊断法”(课题编号:2003CB517101)。主要目的是将现代文献研究、专家问卷调查与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常见中医证候要素诊断标准的研究,探讨病证结合条件下中医证候(可以是单证候、复合证候,也可以是证候要素)辨证诊断的一种新方法——权重临界值诊断法。证候要素是指中医证候辨证诊断的基本要素,是通过对症状、体征等病理信息的辨识,而确定的单个病位或病性,是构成“证候”的基本要素。证候要素辨证是建立新的中医辨证体系的一种尝试。以象为素、以候为证、病证结合是构建辨证方法体系的中心理论;证候要素、应证组合是构建辨证方法体系的两个重要环节,这两个环节的关键在于降维升阶。所谓“维”,是指对常见证候进行简化分解之后的最基本的证候要素,在适当的范围内,维度越小,越容易掌握,使用者的可操作性越大。所谓“阶”,指最基本的证候要素相互间的组合及与其他各种辨证方法的组合。在维度确定的情况下,阶度越大,体系的灵活性与适用性越大。采用“降维”的办法,把复杂的证候系统分解成较为简单的证候要素来研究,再采用“升阶”的办法,进行应证组合,即通过证候要素之间的组合,证候要素与其他传统辨证方法的组合,建立多维多阶的辨证方法新体系。我们将文献研究、专家问卷调查分析和现代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分析三者有机结合,提出“权重临界值诊断法”的概念,认对规范后的中医证候,参照《中医诊断学》(第六版)教材把中医证候分解为中医证候要素。为本方法是目前建立病证结合的中医证候要素诊断标准最先进的方法。我们采用“权重临界值诊断法”,完成了建立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慢乙肝)常见中医证候要素诊断标准的研究。本研究主要内容包括:完成了现代文献关于慢乙肝常见中医证候要素的分析研究,在明确检索目的、制定检索策略、建立数据库的基础上,筛选出的217个中医证候和588个中医症状,然后从中再筛选既有中医辨证分型又有所对应症状的合格文献69篇,参照《中医药学名词》专着,进行名词术语规范化,对规范后的中医证候,参照《中医诊断学》(第六版)教材把中医证候分解为中医证候要素,得出9个常见的中医证候及所对应的所有症状,分解为14个证候要素(5个病位的,9个病性的),得出9个病性证候要素所对应的所有症状,计算出每个症状对每个证候要素的先验概率和条件概率。在现代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专家问卷调查及统计分析,调查分为三个阶段:预调查,目的在于检验问卷是否存在问题、操作过程的可行性并且筛选条目池,进一步完善调查问卷。第一轮调查问卷主要对条目池的选项进行筛选。第二轮调查问卷目的在于对条目池的选项再次进行筛选,建立专家问卷数据库,通过统计分析该数据库,得出9个常见证候要素所对应的常见症状,并计算出每个常见症状对应9个常见证候要素的条件概率。以第二轮专家问卷筛选出来的9个病性证候要素分别对应的常见中医症状为准则,分别计算现代文献与专家问卷的平均条件概率。再按照平均条件概率转换为指数,转化公式为:I(Si|Zi)=[LogP(Si|Zi)+1]*10取整。这些指数作为每个病例的每个证候要素指数的计算标准。由此得到9个病性证候要素对应的常见中医症状指数表。每条常见中医症状对每个证候要素的指数,实际上就是每条常见中医症状对每个证候要素的权重,从而确定了权重值。在此基础上,以第二轮专家问卷确定的症状范围为基础,制定临床流行病学调查表(CRF表),完成了120例慢乙肝临床流行病学调查(其中前100例作统计分析,后20例进行前瞻性预测诊断)。建立了120例慢乙肝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库。通过统计分析,计算出每个病例的每个证候要素指数以及指数代数和:按照CRF中每位病例实际报告的中医症状,对照9个病性证候要素的常见中医症状指数表,计算出每条症状的指数,然后再计算出各条症状对同一个证候要素的指数代数和,根据医学统计学关于制定医学参考值(原称医学正常值)范围的下界限的原理及经典方法,计算出每位病例的指数和,由此得到一组指数和,由小到大排列,计算单侧第5百分位数(P5),此P5就是某证候要素的指数和的单侧临界值,从而确定了指数和的临界值,即权重的临界值。例如确定“气虚”的指数和的临界值:先寻找出所有被拆分为“气虚”的一组流行病学调查病例,计算出每位病例的指数和,这样可以得到一组指数和,由小到大排列,计算单侧第5百分位数(P5),此P5就是“气虚”的指数和的单侧临界值。同样方法制定出9个病性证候要素的指数和的临界值,这样就形成起了权重临界值诊断法。证候要素诊断预测:为了检验上述指数和的临界值的预测功能,把CRF数据库中的最后20份病例(第101-120号病例,未加入上述的统计分析),先按照指数和的临界值进行预测,然后再读临床医师的辩证诊断的证候要素拆分,计算符合的情况。通过前瞻性20例临床流行病学病例的诊断符合性预测,“气郁”、血瘀、气虚符合率均为100%;湿符合率为72.72%,热符合率为70%,阴虚符合率为50%。总体效果是比较理想的。本研究的结果表明了“权重临界值诊断法”是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实用性的。这种方法可以最大限度地体现在制定中医证候(可以是单证候、复合证候,也可以是证候要素)诊断标准时的客观统一性,这是中医证候诊断标准化的值得推荐的技术路线,是目前建立病证结合的中医证候(单证候、复合证候或证候要素均可)统一诊断标准的较为先进而可行的方法。
胡方波[7](2001)在《李辉祥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拾零》文中认为
林亮吟[8](2020)在《基于文献统计探究中医药治疗失眠的时辰用药规律》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中医失眠医案的文献研究,探索患者失眠发生时辰与所使用中药的相关性,对其使用的药物进行归经分类、总结其使用规律并分析用药特点。方法:运用计算机检索的方法,从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数据库中搜索自1919年以来至2019年7月已发表的与原发性失眠相关的中医医案,运用SPSS20.0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文献进行频数分析,直观分析临床所用药的使用规律,探讨失眠发生不同时辰的用药特点及规律,为临床上中药的使用提供新的思路。结果:1.本次研究按检索方案检索出从1919年至2019年文献共963篇,通过阅读摘要排除文献510篇,阅读全文排除139篇。最终纳入研究文献314篇,共计纳入原发性失眠病案517例。2.一般资料:本研究纳入的失眠病案多发生于亥时与子时,辰时发生失眠的情况相对较少。3.性别分布:研究纳入的失眠病案中,女性失眠患者占67.0%,男性患者占33.0%。总体失眠患者女性较男性居多。4.年龄分布:研究纳入的失眠病案患者年龄分布在17-81岁之间,平均失眠患者年龄为46岁左右。其中41-60岁年龄段的失眠患者最多,共计229例,占总数的44.3%,其次是21-40岁年龄段,共计188例,占总数的36.4%。在各时辰失眠患者年龄分布中,丑时(01:00-03:00)、寅时(03:00-05:00)患者相对年长,平均为62.56±10.24岁、62.00±10.39岁的中老年人,子时(23:00-01:00)患者相对年轻,平均为44.72±10.67岁的中青年人。小于20岁的患者失眠常发生于子时,在21-40岁年龄段的患者失眠常发生于亥时、子时、卯时、辰时,呈两极化分布,41-60岁年龄段的患者失眠可出现于各个时辰,61岁以上患者失眠较集中发生于丑时、寅时。5.药物使用:在排除甘草的使用频次后,药物频次最多的酸枣仁、茯苓、白芍、柴胡、生龙骨、远志、当归、夜交藤、生牡蛎、黄连、川芎,分别使用了 311、279、217、208、203、182、169、165、163、163、138、128 次,使用率分别为 60.2%、54.0%、42.0%、40.2%、39.3%、35.2%、32.7%、31.9%、31.5%、26.7%、24.8%。并在各时辰用药占比中,酸枣仁在寅时(03:00-05:00)使用占比最大,占66.7%,茯苓在卯时(05:00-07:00)使用占比最大,占51.5%,白芍在亥时(21:00-23:00)使用占比最大,占43.7%,柴胡在亥时(21:00-23:00)使用占比最大,占44.5%,生龙骨在丑时(01:00-03:00)用药占比最大,占39.3%,远志在寅时(03:00-05:00)使用占比最大,占41.7%,当归在丑时(01:00-03:00)使用占比最大,占44.3%,夜交藤在子时(23:00-01:00)使用占比最大,占38.1%,生牡蛎在寅时(07:00-09:00)用药占比最大,占41.7%,黄连在子时用药占比最大,占33.9%,川芎在亥时(21:00-23:00)用药占比最大,占27.8%。各时辰用药频次特点:在排除甘草的使用频次后,在亥时(21:00-23:00)失眠病案中,用药频次最多的前三位为酸枣仁、柴胡、白芍、茯苓,分别使用了 134次、109次、107 次、107 次,使用率分别为 54.7%、44.5%、43.7%、43.7%。在子时(23:00-01:00)失眠病案中,用药频次最多的前三位为酸枣仁、白芍、夜交藤、茯苓,分别使用了59次、50次、45次、45次,使用率分别为50%、42.4%、38.1%、38.1%。在丑时(01:00-03:00)失眠病案中,用药频次最多的前三位为酸枣仁、当归、茯苓,分别使用了34 次、27 次、25 次,使用率分别为 55.7%、44.3%、41%。在寅时(03:00-05:00)失眠病案中,用药频次最多的前三位为酸枣仁、远志、柴胡、白芍,分别使用了 24次、15 次、14 次、14 次,使用率分别为 66.7%、41.7%、38.9%、38.9%。在卯时(05:00-07:00)失眠病案中,用药频次最多的前三位为茯苓、酸枣仁、当归,分别使用了 17次、14次、13次,使用率分别为51.5%、66.7%、39.4%。在辰时(07:00-09:00)失眠病案中,用药频次最多的前三位为酸枣仁、茯苓、柴胡,分别使用了 14次、12次、10次,使用率分别为58.3%、50%、41.7%。6.性味方面:药性方面:在亥时(21:00-23:00)失眠中,所用药物多性寒、平、温,使用率分别为27.0%、23.0%、19.6%。在子时(23:00-01:00)失眠中,所用药物多性寒、平、温,使用率分别为26.7%、25.5%、20.9%。在丑时(01:00-03:00)失眠中,所用药物多性寒、平、温,使用率分别为25.5%、24.3%、18.3%。在寅时(03:0-05:00)失眠中,所用药物多性寒、平、温,使用率分别为24.7%、23.0%、17.7%。在卯时(05:00-07:00)失眠中,所用药物多性平、寒、温,使用率分别为25.0%、23.9%、22.2%。在辰时(07:00-09:00)失眠中,所用药物多性寒、平、温,使用率分别为25.3%、24.2%、21.9%。药味方面:在亥时(21:00-23:00)失眠中,所用药物多味甘、辛、苦,分别使用了 1481 次、970 次、907 次,使用率分别为 38.8%、25.4%、23.7%。在子时(23:00-01:00)失眠中,所用药物多味甘、辛、苦,分别使用了 724次、538次、494次,使用率分别为37.9%、28.2%、25.9%。在丑时(01:00-03:00)失眠中,所用药物多味甘、辛、苦,分别使用了 378次、230次、230次,使用率分别为39.1%、23.8%、23.8%。在寅时(03:00-05:00)失眠中,所用药物多味甘、辛、苦,分别使用了 224次、148次、146次,使用率分别为37.7%、24.9%、24.6%。在卯时(05:00-07:00)失眠中,所用药物多味甘、苦、辛,分别使用了 203次、123次、113次,使用率分别为40.9%、25.0%、22.8%。在辰时(07:00-09:00)失眠中,所用药物多味甘、辛、苦,分别使用了 140次、96次、82次,使用率分别为38.4%、26.4%、12.5%。7.归经方面:使用中药多归经于肝、心、脾三经,分别占全部病案归经数的17.8%、17.6%、14.6%。在亥时(21:00-23:00)失眠病案中,使用的中药多归经于肝、心、脾三经,分别占亥时失眠总归经的17.3%、15.0%、14.5%。在子时(23:00-01:00)失眠病案中,使用的中药多归经于肝、心、脾三经,分别占子时失眠总归经的17.7%、17.6%、15.6%。在丑时(01:00-03:00)失眠病案中,使用的中药多归经于肝、心、脾三经,分别占丑时失眠总归经的18.5%、17.5%、16.1%。在寅时(03:0-05:00)失眠病案中,使用的中药多归经于肝、心、肺三经,分别占寅时失眠总归经的17.6%、17.2%、14.7%。在卯时(05:00-07:00)失眠病案中,使用的中药多归经于肝、脾、心三经,分别占卯时失眠总归经的20.0%、15.2%、14.5%。在辰时(07:00-09:00)失眠病案中,使用的中药多归经于肝、脾、肺三经,分别占辰时失眠总归经的16.9%、15.7%、15.1%。在亥时、子时、丑时、卯时失眠中,使用药物多归于肝、心、脾经;在寅时失眠中,使用药物多归于肝、心、肺经;在辰时失眠中,使用药物多归于肝、脾、肺经。结论:1.使用药物方面:酸枣仁、茯苓、白芍、柴胡、生龙骨、远志、当归、夜交藤、生牡蛎、黄连、川芎药物总体使用率较高。各时辰失眠治疗使用的药物多为酸枣仁、茯苓、白芍等滋阴养血安神一类,不因时辰不同存在明显差别。通过将各失眠类型与结果得出的失眠时辰用药相对应结合,得出与时间相关类型的失眠用药规律:亥时入睡困难或易醒的患者,多使用白芍、柴胡、川芎;子时入睡困难或易醒的患者,多使用夜交藤、黄连;丑时入睡困难、易醒、早醒的患者,多使用当归、生龙骨;寅时易醒或早醒的患者,多使用酸枣仁、生牡蛎、远志;卯时易醒或早醒的患者,多使用茯苓。2.药物性味方面:失眠中用药多性寒、平、温,多味甘、辛、苦,在各时辰中无明显差别。3.药物归经方面:各时辰发生的失眠,使用药物大多归于肝、心、脾经,个别在寅时、辰时有些微不同(寅时失眠使用药物多归于肝、心、肺经,辰时失眠使用药物多归于肝、脾、肺经),总体上无明显差别。4.用药与时间关系:各时辰失眠治疗所使用的药物在总体上并无明显的区别,但与失眠发生的特定时辰气血运行衰弱之经可能存在相关(亥时、子时脾经、心经气血运行衰弱)。
谢姗[9](2017)在《蒿芩清胆汤的文献及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本课题通过对蒿芩清胆汤文献和医案的研究,整理并归纳蒿芩清胆汤的来源、方义、主治、功效;学习有关蒿芩清胆汤的医论、医案和实验研究,收集消化系统疾病相关病案;探讨蒿芩清胆汤的病因与病机,简述体质及方证,分析蒿芩清胆汤适用人群的常见特征;探讨近三十年蒿芩清胆汤的临床研究进展,促进本方的运用及研究。研究方法:本课题综合运用文献调查,医案研究等,参阅《中药大辞典》、《重订通俗伤寒论》、《方剂学》、《温病学》、《蒿芩清胆汤妙用集萃》等着作,深入了解蒿芩清胆汤的主治、功效及广泛的临床运用,重点关注蒿芩清胆汤在消化系统疾病方面的应用,并在江苏省中医院收集了周晓波主任和姜宏医师的临床医案,并对所收集的医案进行分析、总结。最后探讨发病的病因、病机和蒿芩清胆汤适用人群的特点等。研究结果:1.蒿芩清胆汤病机:湿热郁伏少阳,胆热犯胃,液郁为痰,胃失和降,三焦气机不畅,湿热弥漫。2.蒿芩清胆汤功效:清胆利湿,和胃化痰。3.患者特征:①各种体型均可见,体型中等或偏胖较多。②素体痰湿较重。③面色偏黄。④喜饮酒,或喜肥甘厚味。⑤主症:发热或寒热往来或身热,或口中感觉异常,如口苦、口粘等;兼症:恶心,或反酸嗳气,或胁胀,或腹满,或大便干或偏黏,或小便黄,或汗出不解等。⑥舌苔腻,多表现为黄腻苔或白腻苔。⑦舌质多为正常,也可表现为舌红或舌黯红或舌胖大。⑧脉象或滑,或弦,或数,或兼而有之。⑨曾经患有或现患有某些疾病:如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急慢性胆囊炎、胆囊切除术后状态、胆汁反流性胃炎等。4.蒿芩清胆汤可以广泛应用于现今疾病谱,且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的临床运用越来越多,但是因为脾胃病科门诊患者属湿热弥漫者较少,故适合应用原方者较少。研究结论:蒿芩清胆汤可以清泄胆热,分消三焦湿热,宣畅气机,化痰和胃。本方以清透少阳胆热为中心,兼行清化中焦痰浊,清利三焦湿热,即透邪于外,清热于内,化浊于中,利湿于下,体现分消走泄。蒿芩清胆汤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属湿热证者临床疗效肯定,只要辨证准确,加减应用后效果显着。患者症状多见:发热、口苦、反酸、腹满、胁胀、大便干、小便黄、舌苔黄腻和脉滑或弦或数等。
戴霞[10](2010)在《老年高血压病肾气亏虚证诊断规范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建立老年高血压病肾气亏虚证的宏观量化诊断标准,探索中医证候诊断规范化研究的思路与方法。方法:首先进行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现代文献对照研究和临床回顾性研究。在文献调研、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专家咨询的基础上,建立老年高血压病肾气亏虚证宏观诊断量表,并从信度、效度、反应度等方面对量表进行考评。以该量表为测量工具,在流行病学调查基础上,经过指标赋权,建立老年高血压病肾气亏虚证的宏观量化诊断模型和标准。最后对该标准进行临床诊断性试验。结果:研究揭示了肾气亏虚证是老年高血压病临床常见中医证型之一。编制了老年高血压病肾气亏虚证宏观诊断量表,综合测评表明该量表信度、效度及反应度良好。在此基础上建立了老年高血压病肾气亏虚证量化诊断标准,诊断阂值为220。临床诊断性试验结果显示,该标准具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及阳性似然比。结论:通过文献研究、临床流行病学调查、量表研制、统计分析及临床验证建立的规范的老年高血压病肾气亏虚证宏观量化诊断标准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准确性和实用价值。本研究成果将为老年高血压病肾气亏虚证的进一步深入研究和临床证候疗效的客观评价提供标准化尺度,为其它病证的证候规范化研究提供规范的可供借鉴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二、李辉祥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拾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李辉祥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拾零(论文提纲范文)
(2)慢性乙型肝炎名医临床经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研究 |
一、古代文献记载 |
(一)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 |
(二) 晋、隋唐时期 |
(三) 宋金元时期 |
(四) 明清时期 |
二、现代医家对慢性乙型肝炎的认识 |
第二章 经验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对象 |
四、统计分析 |
五、方案实施研究流程图如下:(以下空白,见下页) |
六、重复信息的处理 |
七、研究结果 |
(一) 慢性乙型肝炎病因病机分布规律 |
(二) 慢性乙型肝炎辨证分型分布规律 |
(三) 慢性乙型肝炎治法分布规律 |
(四) 慢性乙型肝炎常用中药分布规律 |
(五) 慢性乙型肝炎汤药方剂分布规律 |
第三章 讨论 |
一、慢性乙型肝炎名医经验病因病机规律研究 |
二、慢性乙型肝炎名医经验证治规律研究 |
三、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治疗规律探讨 |
四、其他疗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研究生学习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3)酒精性肝纤维化辨证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名词缩略语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一、中医学对酒精性肝纤维化以及对慢性乙型肝炎合并嗜酒的认识 |
1. 病名溯源 |
2. 病因研究 |
3. 病机研究 |
4. 中医学对酒精性肝纤维化及慢性乙肝合并嗜酒治法的研究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二. 肝纤维化无创诊断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三. 中医证候学研究进展 |
1. 证候概念 |
2. 中医证候学的相关研究方法 |
3. 对中医证候学研究现状的讨论 |
参考文献 |
四、酒精性肝纤维化的证素研究进展 |
1. 证素的概念总结 |
2. 证素辨证的思维过程 |
3. 证素辨证的意义 |
4. 酒精性肝纤维化证素研究初探 |
5.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酒精性肝纤维化证候分类方法研究 |
二、研究方案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3. 酒精性肝纤维化的病例纳入标准 |
4. 病例的排除标准 |
5. 观察方法 |
6. 本研究所用的有关统计学方法 |
三、研究结果 |
(一) 患者的流行病学研究 |
(二) ALF理化检查结果分析 |
(三) 酒精性肝纤维化的证候学分布特点及分类特点的研究 |
(四) 酒精性肝纤维化中医证候分类相关性研究 |
四、讨论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嗜酒的中医证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名词缩略语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一、中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合并嗜酒的认识 |
1.病名 |
2.病因 |
3.病机 |
4.辨证分型 |
5.治疗 |
6.讨论 |
参考文献 |
二、现代西医学对慢性乙型肝炎合并嗜酒的研究进展 |
1.流行病学研究 |
2.酒精对乙型肝炎病毒复制及表达的研究 |
3.酒精及肝炎病毒对慢性肝病进程的影响 |
4.酒精性肝病与病毒性肝炎并存的诊断 |
5.慢乙肝合并嗜酒的临床治疗 |
6.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前言 |
二、研究方案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拉米夫定联合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慢性乙型肝炎的中医药治疗进展 |
综述二 慢性乙型肝炎的西医治疗进展 |
第二部分 拉米夫定联合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 |
临床研究 |
前言 |
研究方案 |
1 病例来源 |
2 病例纳入标准 |
3 病例排除标准 |
4 病例剔除、脱落标准 |
5 研究方法 |
6 记录内容与方法 |
7 观察指标 |
8 疗效判定 |
9 不良事件发生与处理 |
10 质量控制 |
11 统计处理 |
12 伦理学问题 |
研究结果 |
1 临床资料 |
2 治疗方法 |
3 治疗结果 |
讨论 |
1 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药疗效评价思路 |
2 研究结果分析 |
3 安全性分析 |
附表一、中医症状量化分级表 |
附表二、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IEF) |
附表三、慢性肝病量表(CLDQ)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常见的中医证候要素诊断标准的研究 ——权重临界值诊断法(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现代文献研究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过程及结果 |
(一) 检索策略及结果 |
(二) 结果汇总 |
(三) 筛选慢乙肝文献中出现的全部中医证候及症状 |
(四) 中医证候及症状的规范化,建立映射表 |
(五) 将中医证候分解为中医证候要素 |
(六) 文献数据库的建立 |
(七) 文献录入的质量控制 |
(八) 数据的分析 |
第二部分 专家问卷调查 |
一、研究方法 |
(一) 调查问卷的制定 |
(二) 调查的实施 |
二、研究过程及结果 |
(一) 调查问卷的制定 |
(二) 预调查 |
(三) 第一轮调查 |
(四) 第二轮调查 |
第三部分 临床流行病学调查 |
一、研究方法 |
(一) 慢性乙型肝炎诊断标准及分度标准 |
(二) 纳入标准 |
(三) 排除标准 |
(四) 病例来源 |
(五) 调查内容和方法 |
(六) 对调查结果的整理 |
(七) 建立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库 |
(八) 数据录入 |
(九) 统计分析 |
二、研究过程及结果 |
(一) CRF(病例报告表)的制定 |
(二) 把CRF表的内容建立数据库 |
(三) 统计分析 |
第四部分 讨论 |
(一) 证候要素研究的必要性 |
(二) 现有的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 |
2.专家问卷 |
3.临行流行病学调查方法 |
(三) 权重临界值法 |
参考文献 |
博士后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着 |
致谢 |
简历 |
永久通讯地址 |
附件一、检索的文献目录 |
附件二、中医证候规范化映射表 |
附件三、中医症状规范化映射表 |
附件四、证候要素分解表 |
附件五、现代文献数据库(即数据库1) |
附件六、文献统计分析结果 |
表1 慢性乙型肝炎常见的中医证候 |
表2 慢性乙型肝炎常见的中医证候对应的症状 |
表3 慢性乙型肝炎常见的中医证素 |
附件七、第一轮专家问卷调查数据库 |
附件八、第二轮专家问卷调查数据库 |
附件九、专家问卷(初稿) |
附件十、第一轮专家问卷 |
附件十一、第二轮专家问卷 |
附件十二、文献与专家问卷平均条件概率及其指数 |
附件十三、CRF |
附件十四、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库 |
附件十五、样本含量估计 |
附件十六、各证素的诊断临界值及前瞻性病例的符合率 |
(7)李辉祥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拾零(论文提纲范文)
1 病因病机 |
2 辨证论治 |
3 典型病例 |
(8)基于文献统计探究中医药治疗失眠的时辰用药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中医学失眠时间相关研究 |
综述二 西医学失眠时间相关研究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对象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流程 |
结果 |
1 一般资料 |
2. 时辰与用药特点 |
小结 |
讨论 |
1. 一般临床资料分析 |
2. 失眠时辰与用药分析 |
3. 失眠时辰与用药性味分析 |
4. 失眠时辰与用药归经分析 |
第三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个人简历 |
(9)蒿芩清胆汤的文献及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蒿芩清胆汤来源、组成、方解及药物功效 |
1. 蒿芩清胆汤来源 |
1.1 思想来源之分消走泄 |
1.2 组方来源 |
2. 蒿芩清胆汤组成及方解 |
2.1 组成 |
2.2 方解 |
3. 蒿芩清胆汤药物功效及主治 |
3.1 青蒿 |
3.2 淡竹茹 |
3.3 半夏 |
3.4 黄芩 |
3.5 枳壳 |
3.6 陈皮 |
3.7 碧玉散 |
小结 |
第二部分 蒿芩清胆汤文献分析 |
1. 蒿芩清胆汤古今医论 |
2. 蒿芩清胆汤近现代医案 |
3. 江苏省中医院脾胃科及普内科医案临床实录 |
4. 现代研究文献综述 |
4.1 理论研究 |
4.2 临床研究 |
4.3 实验研究 |
4.4 疾病谱 |
小结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病因分析 |
2. 病机分析 |
3. 体质与方证 |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老年高血压病肾气亏虚证诊断规范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候研究概况 |
1 辨证分型 |
2 证候演变规律 |
3 证候分布规律 |
4 证候微观研究 |
4.1 辨证分型与动态血压的关系 |
4.2 证候与动脉弹性的关系 |
4.3 证候与动脉厚度的关系 |
4.4 证候与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关系 |
4.5 证候与血微循环的关系 |
4.6 证候与性激素的关系 |
5 问题与展望 |
第二节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规范化研究进展 |
1 研究思路与观点 |
1.1 从病证结合入手 |
1.2 首先建立证候宏观诊断标准 |
1.3 创立以证素为核心的辨证新体系 |
1.4 以单证为研究单元 |
1.5 "辨证元"计量诊断 |
1.6 以量表规范中医辨证 |
2 方法学实践 |
2.1 多元统计分析 |
2.2 数据挖掘 |
2.3 基于熵的复杂系统分划方法 |
3 问题与展望 |
第二章 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
第一节 老年高血压病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的文献对照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选择标准 |
1.3 方法 |
2 结果 |
2.1 文献检索结果 |
2.2 高血压病常见中医证型分布 |
2.3 老年高血压病常见中医证型分布 |
2.4 老年高血压病与多年龄段高血压病常见中医证型的构成比比较 |
3 讨论 |
第二节 老年高血压病证候分布规律的临床回顾性研究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病历来源 |
1.2 病历选择标准 |
1.3 方法 |
2 结果 |
2.1 老年高血压病临床证候分布规律 |
2.2 老年高血压病肾气亏虚证分布规律 |
3 讨论 |
第三章 老年高血压病肾气亏虚证量化诊断研究 |
第一节 老年高血压病肾气亏虚证诊断量表的研制 |
1 设立研究工作组 |
2 拟定量表框架 |
2.1 量表名称 |
2.2 量表形式 |
2.3 量表测量对象 |
2.4 量表研制目的及用途 |
2.5 量表维度 |
2.6 量表条目量化原则 |
3 拟定研究技术路线 |
4 建立备选条目池 |
4.1 古今文献整理 |
4.2 临床回顾性调查 |
4.3 条目规范化整理 |
5 条目初筛和量表初建 |
5.1 核心小组初筛 |
5.2 专家问卷调查 |
5.3 小范围预调查 |
6 量表测试和条目细筛 |
6.1 量表测试 |
6.2 条目筛选 |
7 第二版量表的构建 |
8 讨论 |
8.1 用量表规范中医辨证的可行性分析 |
8.2 中医证候诊断量表研制的难点分析 |
第二节 老年高血压病肾气亏虚证诊断量表的信、效度测评 |
1 可行性测评 |
1.1 接受率 |
1.2 完成率 |
1.3 完成时间 |
2 信度测评 |
2.1 重测信度 |
2.2 分半信度 |
2.3 同质性信度 |
2.4 内部相关系数 |
2.5 评分者信度 |
3 效度测评 |
3.1 表面效度与内容效度 |
3.2 区分效度 |
3.3 结构效度 |
4 讨论 |
4.1 可行性评价 |
4.2 信度评价 |
4.3 效度评价 |
第三节 老年高血压病肾气亏虚证诊断量表的反应度测评 |
1 临床资料 |
1.1 诊断标准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一般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统计检验 |
3.2 效应尺度 |
4 讨论 |
第四节 老年高血压病肾气亏虚证量化诊断标准的建立 |
1 临床横断面调查 |
1.1 样本量的估算 |
1.2 样本来源 |
1.3 样本选择标准 |
1.4 病证诊断标准 |
1.5 调查结果 |
2 建立数据库 |
3 确定指标权重系数 |
3.1 主观权重系数的计算 |
3.2 客观权重系数的计算 |
3.3 综合权重系数的计算 |
4 建立证候诊断模型 |
5 确定证候诊断阈值 |
6 建立老年高血压病肾气亏虚证诊断标准 |
7 确定程度分级诊断标准 |
8 讨论 |
8.1 指标赋权方法探讨 |
8.2 证候诊断阈值建立方法探讨 |
第五节 老年高血压病肾气亏虚证诊断性试验 |
1 量化诊断标准的回顾性检验 |
2 量化诊断标准的前瞻性检验 |
3 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查新报告 |
论文着作 |
详细摘要 |
四、李辉祥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拾零(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16个重点病种的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论文统计表(2008年~2013年)[J].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办公室.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2013(05)
- [2]慢性乙型肝炎名医临床经验研究[D]. 李前进.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2(10)
- [3]酒精性肝纤维化辨证方法研究[D]. 李延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1(10)
- [4]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合并嗜酒的中医证候学研究[D]. 张一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0(11)
- [5]拉米夫定联合中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D]. 马卫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7(02)
- [6]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常见的中医证候要素诊断标准的研究 ——权重临界值诊断法[D]. 尹英杰.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06(04)
- [7]李辉祥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经验拾零[J]. 胡方波. 山西中医, 2001(06)
- [8]基于文献统计探究中医药治疗失眠的时辰用药规律[D]. 林亮吟.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9]蒿芩清胆汤的文献及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应用研究[D]. 谢姗.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7)
- [10]老年高血压病肾气亏虚证诊断规范化研究[D]. 戴霞.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