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要着力加强创新素质教育

高校要着力加强创新素质教育

一、高校要着力加强创新素质教育(论文文献综述)

郑湛,万小倩[1](2021)在《基于创新创业系统认知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文中指出以复杂科学管理理论为指导,系统认知创新与创业。构建创新认知模型,包括"成果—活动—能力"创新过程模型、"创新活动—创造新事物"创新内涵模型、六维创新特征模型和创新素质动力模型等,以描述创新的系统认知;构建创业与创业者认知模型,包括创业动态互动模型、创业者素质冰山模型、八维创业者核心能力模型等,以描述创业的系统认知。在此基础上,提出3个教育理念——为学生的一生做准备,跨学科教育、跨文化思维,科研是投入、人才是产出;6种教育方式——七字培养理念、重基础和追踪前沿、课程设置留下空闲、多元化考试方式、研究型学习、策划参与的实践活动;1个大学生创新创业的评价体系。理论贡献是从系统的角度对创新—创业—创业者分别构建创新、创业、创业者认知模型。实践意义是提出具有参考价值、实际应用的大学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教育方式、评价体系。

许涛[2](2021)在《基于创新素质培养的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文中认为创新和劳动是历史发展、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培养创新型劳动者是新时代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而培育具有创新素质的学生是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任务。劳动塑造创新精神,锤炼创新能力,基于创新素质培养的高校劳动教育要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学生第二课堂、学生自我管理、家庭养成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和学业职业发展中,以达到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目的。

叶文倩[3](2021)在《基于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科技创新占据国家发展核心位置,创新驱动国家发展。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世界格局,结合中国实情,发表了关于科技创新内涵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包括坚持科技造福人民、重视人才动力作用、采取“非对称”赶超、深化体制机制改革、高度重视全面创新。习近平科技创新观具有优良传承与改革发展结合、科技创新与全面创新结合、自主创新与开放交流结合等基本特征,对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具有引领价值,包括激发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动力、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质量、完善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机制。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复兴,离不开创新人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高度重视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自身实现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是建成创新型国家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方面仍然存在大学生对创新精神的认知具有片面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指导不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佳等问题。同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教师队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性不足也是限制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的主要原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具有独特优势。在习近平科技创新观指导下,高校应坚持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的价值观、人才观、实践观,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进一步完善和创新,最终实现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育。

朱心怡[4](2020)在《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测评及提升研究 ——基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视角》文中认为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估能够考察和判断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是国家监测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工具。对研究生教育质量进行科学客观的评估,能够为全面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提供参考和保证。作为高等教育顶层的研究生教育,是我国加快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主力军,其最终教育目标应该是培养全面发展的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即拔尖创新人才。研究生教育和拔尖创新人才在培养目标上存在内在的统一,二者各项核心素质上的培养是一致的。本研究通过文献分析,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视角出发选择五大核心素养包括科学素养、创造性人格素养、创新素养、领导力素养和情商素养对当前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进行评价研究。本研究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视角出发,以江苏省南京大学、东南大学、苏州大学、江苏大学等六所高校528名全日制研究生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以期探究我国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现状。具体研究结论如下:(一)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处于中上水平,其总体得分高于理论中值。各核心素养总体发展情况最好的是情商素养,其余依次是领导力素养、创新素养、创造性人格素养和科学素养。(二)全日制研究生科学素养总体情况并不理想,总体得分低于理论中值,其中在论文发表和主持课题两方面得分较低。性别、年龄、硕士类别和年级的差异对全日制研究生科学素养的发展有显着影响。(三)全日制研究生创新素养总体情况较好,其中总体发展情况最好的是发现问题维度,在问题的提升转化维度上情况一般。性别、院校和年级差异对全日制研究生创新素养的发展有显着影响。(四)全日制研究生领导力素养总体情况较好,各维度发展情况比较均衡。性别、硕士类别、院校和年级差异对全日制研究生领导力素养的发展有显着影响。(五)全日制研究生创造性人格素养总体得分高于理论中值,但并不是太好。其中总体情况最好的是全日制研究生的挑战性人格,其次是好奇心和冒险性。全日制研究生的想象力人格发展情况并不理想。专业类型的差异对全日制研究生创造型人格素养的发展有显着影响。(六)全日制研究生情商素养总体得分高于理论中值,各维度发展情况良好且较为均衡,但在情绪调控方面仍有待提高。硕士类别、院校、专业类型和年级的差异对全日制研究生情商素养的发展有显着影响。基于上述研究结论,本研究基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从高校和个人两大层面提出提高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对策建议。

郝亚梅[5](2020)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创新教育演变历程及其特征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社会发展对于创新人才的需求从未中断。尤其是近年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国家发展战略更加明确了社会发展对于创新人才的迫切需要。具有高度创新精神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已经成为推动知识经济时代向前高质化发展的最关键资源。国家的创新发展要通过创新人才去推动,创新人才的培育与高质量产出离不开教育工作的重点实施。在创新因子充满社会每一个角落的创新时代,作为经济社会“知识中心”、“人才中心”、“科技中心”主力军的高校,实施并高度重视以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提升为重点目标的创新教育的开展,承担起培育创新人才、提升创新人才全面发展的责任,已毫无疑问也义不容辞。高校开展创新教育,是对高等教育内涵式深化发展迫切需要的回应,其对于人才的创新综合素养、科学研究的创新水平、社会服务的创新能力提升都有着重要且明显的意义,目前更是成为驱动国家经济发展的双动力驱动机之一。自改革开放以来,学术界从多方面、多视角出发,对我国高校创新教育工作开展研究,并屡创佳绩。但是从政策支持、理论研究、具体活动三个关键维度出发,系统梳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创新教育演变历程及其特征的研究并不多见。本次研究正是基于此,以文献分析法、历史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的方法观作为指导,坚持“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研究理念,以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为纵向研究区间,以与高校创新教育相关的政策支持、理论研究、具体活动为研究的横向基础内容,并以此三个关键维度在不同时期的发展状态为梳理、划分其演变历程的依据,较为客观、全面、系统化的展现探索与萌芽、上升与发展、多元化发展、全面深化发展四段演变历程下我国本科高校创新教育的发展状况,力求通过对此类感性材料的掌握,上升到理性层面,探究其宏观层面的演变特征,展望未来发展新趋势。本次研究主要由以下几个重要部分构成:第一部分:绪论。主要阐述了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在理析国内外高校创新教育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创新教育、高校创新教育等关键概念进行界定,并力求明确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与思路,为后续演变历程的分析做好铺垫。第二部分: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的演变历程。该部分包括文章的一至四章节,主要划分了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的探索与萌芽、上升与发展、多元化发展、全面深化发展四个阶段。每一阶段,都将高校创新教育置于政策支持、理论研究、具体活动三个研究维度之下,力求客观、系统化的探究不同阶段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的发展情况与特点。第三部分:我国高校创新教育演变特征。与民族振兴紧密结合、由模仿西方到本土化探索、从校内探索走向社会整体联动、创新人才培养范畴不断丰富、国家层面制度设计全方位持续保障、由精英化培养向大众化、普及教育过渡。第四部分:总结。对全文进行总结,并在演变历程和特征分析的基础上展望高校创新教育未来发展新方向。

严灿,吴丽丽,刘凌云[6](2020)在《中医药高等院校本科生创新素质内涵的多维度探讨》文中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已成为我国"十三五"时期的重要战略指导思想,在"创新驱动"和"双一流建设"的新形势下,培养创新型人才目前已成为高校教育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主要实践活动。创新素质是创新型人才必备的特质,也是实施完成创新的基础。创新素质由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三个维度构成,创新能力又包含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技能两个要素。文章着重对中医药高等院校本科生创新素质的内涵进行了多维度探讨,期望为寻找和建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模式、途径和方法提供依据和方向。

褚楚[7](2019)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乡村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微观基础。随着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关于如何加强乡村治理有效性问题的探讨成为许多学者研究的关注重点。与许多从转变乡村治理模式、调整乡村治理结构等视角出发展开的研究不同,本文从“现代国家的构建与有效运行依赖于一个规模庞大且素质优良的官僚组织”这一视角出发,探讨了基层官僚主要构成群体、党和国家治理乡村社会的主要力量——乡镇公务员其素质与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之间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在“国家——社会”理论分析框架下,乡镇公务员是连接国家政治社会和乡村民间社会的纽带与桥梁,要完成乡村基层治理这样一种兼具政治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特殊社会分工,既应当具备坚定地政治素质、熟练于正式制度规则和政治权威的运用,发挥好政治传输功能,也应当具备合理运用手中的自由裁量权来化解地方利益冲突和治理困境的乡土智慧,为乡村百姓解决好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乡镇政府的职能及其发挥职能的具体方式发生转变,对乡镇公务员观念意识、知识能力和心理素质各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乡镇公务员的素质培育对于提升乡镇政府治理能力、构建现代化的乡村治理体系以及维护乡镇政权公信力而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新制度主义理论为研究的总体分析框架,以乡村治理现代化为研究背景,以治理理论、街头官僚理论、理性行为选择理论、素质模型理论和培训的相关理论为主要理论依据,综合运用了理论分析、实证研究法、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法,对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探讨。本文主要探讨和解决了如下几个问题:首先,探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应当具备的素质内容。一方面基于治理理论,从乡村治理过程中乡镇政府承担职能的三个维度——即纵向维度的执行性职能、横向维度的协调性职能、以及前后维度上的规划引导与服务保障职能,探讨了乡村治理对乡镇公务员提出的基本素质要求,即应当具备坚定的政策执行素质、积极的三农服务素质和良好的统筹协调素质。另一方面依据善治和善政的相关理论,探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对乡镇公务员素质提出的更高要求,即具备更强的基层组织建设素质、民主与法治素质、统筹规划与协调素质、运用现代治理技术和治理工具的业务能力素质、以及预防、化解和应对突发危机的素质等。其次,从理论逻辑和现实需求两方面探讨了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现实意义与必要性。从理论逻辑上,一是基于街头官僚理论和理性行为选择理论,在“工作环境—行为选择”分析框架下,以自由裁量权和行为选择空间为逻辑起点,探讨了乡镇公务员的几种典型行为选择模式,如政策的变通执行、规则依赖、一线弃权等;二是基于素质模型理论,乡镇公务员的外在行为表现是其素质构成的一部分,并且由其内在的观念意识、性格品质以及知识能力等素质综合作用而形成,进而结合素质是由“意识灌输、知识学习、能力锻炼和习惯养成四个环节反复循环而形成”的这一基本规律,论述了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对于矫正乡镇公务员在工作中的行为选择偏差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现实需求的角度,本次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媒体案例分析等途径考察了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的现状,发现了当前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整体存在不足,例如政治意识和政治理论知识不足,民主素质和法治素质不高、职业道德责任亟需增强,文化业务素质有待提升、身体和心理素质仍需提高等,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因此迫切要求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提高乡镇公务员整体素质水平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要求相适应。第三,通过对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历史和现状的考察,分析了当前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中的主要问题及原因。例如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用性、素质培育的方式较为单一、公务员培训教育资源供需不平衡等,究其原因:一是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体系不健全,导致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工作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二是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保障机制不健全,基层教育培训资源和经费拨付难以得到保障;三是由于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主体的观念意识淡薄,对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工作缺乏端正的态度和足够重视。第四,通过对比分析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几种主要的特征类型和主要做法,即以英国等英联邦国家为代表的“需求导向型”、以美国为代表的“能力导向型”、以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价值导向型”、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人本导向型”和以日本为代表的“实践导向性”,总结了可供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借鉴的基本经验,例如加强公务员培训的法治与制度保障、分级分类建立公务员素质标准、对公务员进行定期素质测评、完善公务员道德行为规范建设、重视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以及注重公务员培训教育结果的考核与运用等。最后,基于前文论述提出在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路径。以可靠的政治素质、良好的道德素质、精湛的业务素质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主要目标,坚持政治素质与业务素质相结合、理论培训与实践养成相结合、规范约束与激励保障相结合、传统继承与时代创新相结合的基本原则,以加强构建完整的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体系为主要对策,通过丰富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内容与方式、加强乡镇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建立乡镇公务员素质跟踪评价系统、完善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配套制度保障、加强思想道德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等途径,提高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系统性、持续性和有效性。

陈勇刚[8](2018)在《初中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是个体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是新时代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如何培养儿童青少年创新素质是我国基础教育面临的重要问题。针对此问题,本研究对已有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综述;在此基础上通过理论分析建构了初中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结构模型;使用相关问卷调查了初中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现状;设计教育实验进行初中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实验研究并对实验效果进行了评估,最后进行经验总结并得出结论。本研究的主要内容分为理论探索、现状调查和教育实验三部分。第一部分:理论探索 本部分通过文献梳理与论证,在创造性系统观和教育生态学的理论基础上,建构了包含环境因素、教育内容、教师因素等在内的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结构模型。环境因素主要包括主要对学生产生影响的创造性课堂环境和主要对教师产生影响的校园创新环境;教育内容主要涉及课程结构;教师因素主要包括教师创造性教学行为以及影响创造性教学行为的教师创新素质、创新观念等。几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如下:课程是创新素质培养的载体,处于基础地位,课程直接影响学生的创新素质,同时教师的教学会影响课程实施的效果;创造性课堂环境对学生的创新素质产生影响;校园创新环境影响教师的创造性教学,进而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第二部分:现状调查使用相关问卷量表调查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现状、影响创新素质培养的环境因素现状、教师创造性观念及培养方式现状等,主要调查结果显示:①西安市曲江第一中学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水平在不同维度上发展不平衡;②大部分初中生创造性人格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但在自信心、怀疑性和坚持性上还有不足;③学校创新环境处于中上水平,但是还存在教师绝对权威、课外活动空间不足、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④教师偏爱的学生特征与创造性学生特征有较大出入,说明教师创造性培养观念有待提高,教师还无法很有效地应对学生的创造性行为。第三部分:教育实验 基于模型建构和现状调查的结果展开,分为教育实验中的干预方案和教育实验效果两个部分。(1)教育实验中的干预方案包括:①《学思维活动课程》的实施,根据以往实施经验和实验学校自身特点,采用了“专家培训引领——教师自主理论学习——集体微型课研讨备课——教师上学思维活动课——同伴课堂观察——课后反思交流——教育研究——学科教学应用”的课程实施模式;②创设校园创新环境,包括校长确立现代教育理念、教师加深对办学理念的理解、学校加强民主管理体制与制度、创新校园文化建设等措施;③创设创造性课堂环境,从教学理念、资源利用、课堂提问、鼓励变通、小组活动、发展性评价、教学监控等方面对教师进行创造性课堂环境营造的培训;④培养创新型教师,形成了一套“理论学习、案例分析、情景模拟、自主反思和行为反馈”的教师培训模式,对教师进行了教学知识、教学能力、学科教学等方面的培训,经过三年时间,教师的创新素质和创造性教学行为有很大成长。(2)初中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教育实验效果:经过实验设计和数据收集,以及运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织模型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模型分析,得出以下研究结果:①《学思维活动课程》实施和创造性课堂环境创设都对学生创造性思维有影响,但是前者的影响更大;②《学思维活动课程》实施和创造性课堂环境创设都对学生创造性人格有影响,但是后者的影响更大;也就是说《学思维活动课程》的实施主要影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面,而创造性课堂环境主要影响学生的创造性人格方面;③《学思维活动课程》教学和创新校园造性人格都有显着影响。④教师创造性教学行为对创造性思维和创造人格都有显着影响。也就是说,《学思维活动课程》和创新校园环境通过影响教师的创造性教学行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人格产生影响。本研究通过理论探索、现状调查和教育实验研究,得出结论:学生创新素质受到环境、课程、教师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需要从不同方面进行干预,系统性地进行培养;初中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型经过了教育实验的验证,能够对今后的创新素质培养研究产生一定的指导作用。

汤璐嘉[9](2018)在《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以经济、科技为重点的新一轮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创新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谁拥有高素质的创新人才,谁就掌握对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谁就拥有竞争力,因此创新人才成为各国竞争力强弱的关键因素。当前,我国已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代。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并提出在2020年至2035年建成创新型国家,这些必须有大批创新人才作为支撑。大学生是创新人才资源的后备军,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关键在于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因此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意义重大,不仅是促进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和成长成才的需要,也是建成创新型国家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激发大学生创新动力、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塑造创新人格、提升创新能力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本文就此展开研究。本文围绕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这一主题,阐述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研究背景和重要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笔者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在论述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相关理论和厘清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关系的基础上,着重研究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机理。通过问卷调查及结果分析,找出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现状,对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主要原因展开分析。在此基础上,从社会、学校、家庭、大学生四个层面出发,从更新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社会、校园和家庭环境,提升教师开展创新素质教育的能力,激发大学生增强创新素质的内在需要及践行的主动性,构建社会、高校和家庭思想政治教育合力等方面,提出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促进我国大学生创新素质养成的对策及措施。

郭轶,刘静[10](2018)在《创造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的反思与优化》文中研究说明在创新时代,富有创新精神和创新素质的大学生人才已经成为推动中国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在了解大学生创新素质现状的基础上,从创造心理学理论出发,分析了大学生的智力水平、性格因素以及外界环境因素与创新素质的作用关系,阐述了从社会环境、学校教育管理、家庭教育以及学生主体等多个层面如何来加强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

二、高校要着力加强创新素质教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高校要着力加强创新素质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创新创业系统认知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创新创业研究
        1.1.1 创新创业的概念研究
        1.1.2 创新创业的理论研究
    1.2 创新创业能力研究
        1.2.1 创新创业能力的概念研究
        1.2.2 创新创业能力的理论研究
        1.2.3 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
    1.3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
        1.3.1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研究
        1.3.2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1.3.3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机制研究
        1.3.4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 创新的认知
    2.1 创新的概念化过程
    2.2 创新的内涵
    2.3 创新的特征
    2.4 创新的素质
        (1)创新意识
        (2)创新思维
        (3)创新知识
        (4)创新能力
        (5)创新人格
3 创业的认知
    3.1 创业过程
    3.2 创业者素质
        3.2.1 基本素质[48-49]
        3.2.2 能力素质
        3.2.3 知识结构
    3.3 创业者核心能力
4 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式
    4.1 转变教育观念
        4.1.1 教育理念Ⅰ———为学生的一生做准备
        4.1.2 教育理念Ⅱ———跨学科教育、跨文化思维
        4.1.3 教育理念Ⅲ———科研是投入、人才是产出
        (1)科研是投入
        (2)人才是产出
    4.2 改革教育方式
        (1)七字培养理念
        (2)重基础和追踪前沿
        (3)课程设置留下空闲
        (4)多元化考试方式
        (5)研究型学习
        (6)策划与参与实践活动
    4.3 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评价体系
5 研究结论
    5.1 本文的研究工作
    5.1 本文的创新点

(2)基于创新素质培养的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论文提纲范文)

一、劳动在提升大学生创新素质中的作用
    (一)创新精神在劳动中塑造形成
    (二)创新能力在劳动中锤炼获得
二、创新素质培养是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劳动教育是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需要
    (二)劳动教育与创新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内容
    (三)劳动教育是培育学生创新素质的需要
三、基于创新素质培养的高校劳动教育途径
    (一)劳动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及创新精神培育
    (二)劳动教育融入学校课堂教学及创新思维培养
    (三)劳动教育融入学生第二课堂及创新能力提升
    (四)劳动教育融入学生自我管理及创新人格塑造
    (五)劳动教育融入家庭养成教育及创新意识形成
    (六)劳动教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及创新氛围营造
    (七)劳动教育融入学业职业发展及创新发展促进
四、结语

(3)基于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与方案
        1.2.1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1.2.2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2.3 研究的创新与难点
    1.3 研究现状分析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2 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科学内涵、基本特点和引领价值
    2.1 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科学内涵
        2.1.1 坚持科技造福人民
        2.1.2 重视人才动力作用
        2.1.3 采取“非对称”赶超
        2.1.4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2.1.5 高度重视全面创新
    2.2 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基本特点
        2.2.1 坚持优良传承与改革发展结合
        2.2.2 坚持科技创新与全面创新结合
        2.2.3 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交流结合
    2.3 习近平科技创新观对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的引领价值
        2.3.1 激发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动力
        2.3.2 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质量
        2.3.3 完善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机制
3 培育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必要性
    3.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
        3.1.1 创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重要导向
        3.1.2 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在要求
        3.1.3 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题中之义
    3.2 实现自身全面发展的重要基石
        3.2.1 实现高质量创新创业的基本要求
        3.2.2 实现自我价值的必然要求
    3.3 建成创新型国家和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然要求
        3.3.1 建成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举措
        3.3.2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4 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4.1 问卷调查
        4.1.1 问卷设计
        4.1.2 调查对象
        4.1.3 现状分析
    4.2 存在问题
        4.2.1 大学生对创新精神的认知存在片面性
        4.2.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指导不足
        4.2.3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佳
    4.3 原因分析
        4.3.1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创新性有待加强
        4.3.2 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队伍的创新性有待加强
        4.3.3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性有待加强
5 基于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路径探索
    5.1 坚持科技创新价值观,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5.1.1 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
        5.1.2 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
        5.1.3 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5.2 坚持科技创新人才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5.2.1 提升教师队伍创新素质
        5.2.2 加强教师队伍组织建设
    5.3 坚持科技创新实践观,优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5.3.1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综合化发展
        5.3.2 推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现代化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思想政治教育中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现状调查问卷

(4)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测评及提升研究 ——基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起、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
        三、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核心概念
        一、研究生教育质量
        二、拔尖创新人才
    第二节 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综述
        一、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影响因素
        二、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相关研究
        三、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相关研究
    第三节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研究综述
        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核心素质研究
        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三、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相关实践研究
        四、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研究
    第四节 研究评述
第三章 研究设计与工具
    第一节 研究假设
    第二节 研究被试
    第三节 研究工具
        一、基本背景信息
        二、全日制研究生科学素养情况调查
        三、全日制研究生创造型人格素质测量问卷
        四、全日制研究生创新素养测量问卷
        五、全日制研究生领导力素质测量问卷
        六、全日制研究生情商素质测量问卷
    第四节 数据处理方法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测量与实证分析
    第一节 全日制研究生人口统计学变量的描述性分析
        一、性别分布情况
        二、年龄特征分布情况
        三、硕士类别分布情况
        四、院校类别分布情况
        五、专业类型分布情况
        六、年级分布分布情况
    第二节 全日制研究生各核心素质的基本情况
        一、全日制研究生科学素养的基本情况
        二、全日制研究生创造性人格素养的基本情况
        三、全日制研究生创新素养的基本情况
        四、全日制研究生领导力素养的基本情况
        五、全日制研究生情商素养的基本情况
    第三节 全日制研究生各核心素质与人口统计学变量假设检验
        一、全日制研究生科学素养与人口统计学变量假设检验
        二、全日制研究生创造性人格素养与人口统计学变量假设检验
        三、全日制研究生创新素养与人口统计学变量假设检验
        四、全日制研究生领导力素养与人口统计学变量假设检验
        五、全日制研究生情商素养与人口统计学变量假设检验
    第四节 研究结果与讨论
        一、全日制研究生科学素养与人口统计学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
        二、全日制研究生创造性人格素养与人口统计学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
        三、全日制研究生创新素养与人口统计学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
        四、全日制研究生领导力素养与人口统计学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
        五、全日制研究生情商素养与人口统计学变量之间的关系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对策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基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视角的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升对策
        一、高校层面
        二、个人层面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创新教育演变历程及其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概念界定
        1.创新
        2.创新教育
        3.高校创新教育
    (四)文献综述
        1.国内相关研究
        2.国外相关研究
        3.综合评价
    (五)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
        2.历史研究法
        3.比较研究法
    (六)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1.研究的难点
        2.研究的创新点
    (七)研究内容与思路
        1.研究内容
        2.研究思路
一、1978-1994 年: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的探索与萌芽
    (一)高校创新教育政策支持的前期探索
    (二)高校创新教育理论研究的前期奠基
    (三)高校创新教育具体活动的前期萌芽
        1.国家主导下的具体活动
        2.高校主导下的具体活动
    (四)阶段小结
二、1995-2001 年: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的上升与发展
    (一)高校创新教育政策支持的提出与发展
    (二)高校创新教育理论研究的提出与发展
    (三)高校创新教育具体活动的开展与发展
        1.国家主导下的具体活动
        2.高校主导下的具体活动
    (四)阶段小结
三、2002-2011 年: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的多元化发展
    (一)高校创新教育政策支持的多元化、多层面构建
    (二)高校创新教育理论研究的多元化呈现
    (三)高校创新教育具体活动的多元化发展
        1.国家主导下的具体活动
        2.高校主导下的具体活动
    (四)阶段小结
四、2012 年-至今: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的全面深化发展
    (一)高校创新教育政策支持的全面推进与深化
    (二)高校创新教育理论研究的深入发展
    (三)高校创新教育具体活动的本土化深化发展
        1.国家主导下的具体活动
        2.高校主导下的具体活动
    (四)阶段小结
五、我国高校创新教育的演变特征
    (一)与民族振兴紧密结合
    (二)由模仿西方到本土化探索
    (三)从校内探索走向社会整体联动
    (四)创新人才培养范畴不断丰富
    (五)国家层面制度设计全方位持续保障
    (六)由精英化培养向大众化、普及教育过渡
六、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项目

(6)中医药高等院校本科生创新素质内涵的多维度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一、概述
二、创新素质内涵的多维度探讨
    (一)创新意识
    (二)创新能力
        1. 创新思维能力。
        2. 创新实践能力。
    (三)创新人格
三、结束语

(7)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依据
        (一)研究背景
        (二)理论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述评
        (一)国内研究述评
        (二)国外研究述评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内容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内容
    四、拟创新之处、难点与不足
        (一)拟创新之处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的不足
第一章 乡村治理现代化与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阐释
        (一)治理、乡村治理与乡村治理现代化
        (二)公务员与乡镇公务员
        (三)素质、公务员素质与乡镇公务员素质
    二、理论基础
        (一)治理与善治理论
        (二)素质模型理论
        (三)新制度主义理论
        (四)街头官僚与行为选择理论
        (五)学习和培训的相关理论
    三、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对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现实意义
        (一)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是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的现实需求
        (二)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是提高乡镇政府治理能力的基本前提
        (三)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是维护乡镇政权公信力的重要保障
    小结
第二章 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内在逻辑
    一、乡镇政府职能定位与乡镇公务员素质要求
        (一)乡镇政府职能定位
        (二)乡村治理对乡镇公务员的素质要求
        (三)乡镇公务员素质的形成过程
    二、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理论逻辑
        (一)基层治理是一种特殊的社会分工
        (二)现代化治理价值与技术需要培育养成
        (三)乡镇公务员的行为选择逻辑
    三、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过程中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必要性
        (一)乡村治理现代化对乡镇公务员的现实要求
        (二)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总体状况考察
        (三)当前乡镇公务员素质存在的问题与原因
    小结
第三章 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状况考察
    一、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历史考察
        (一)新中国成立后乡镇干部的素质培育
        (二)改革开放后乡镇干部的素质培育
        (三)《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实施后的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
        (四)《公务员法》实施之后乡镇公务员的素质培育
    二、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现状考察
        (一)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状况调查问卷
        (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三)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我国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主体的观念意识淡薄
        (二)乡镇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不健全
        (三)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保障机制不完善
    小结
第四章 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经验
    一、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特征类型
        (一)以英国为代表的“需求导向型”
        (二)以美国为代表的“能力导向型”
        (三)以加拿大为代表的“价值导向型”
        (四)以新加坡为代表的“人本导向型”
        (五)以日本为代表的“实践导向型”
    二、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主要做法
        (一)建立公务员素质标准
        (二)分级分类对公务员进行培训
        (三)重视对公务员进行素质测评
        (四)加强培训教育机构建设
    三、国外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经验
        (一)建立公务员培训的法律与制度保障
        (二)完善公务员的道德行为准则
        (三)重视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
        (四)注重公务员培训考核结果的运用
    小结
第五章 基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路径
    一、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思路
        (一)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主要目标
        (二)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要求
        (三)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基本原则
    二、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内容要求
        (一)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构成要素
        (二)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具体内容
    三、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途径
        (一)构建完善的乡镇公务员教育培训体系
        (二)加强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的配套制度保障
        (三)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和文化环境
        (四)建立乡镇公务员素质跟踪评价系统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后记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8)初中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核心驱动
        1.1.2 创新是核心素养的主要内容
        1.1.3 创新是教学改革的基本方向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创新素质的涵义
        1.3.2 创新素质的影响因素
        1.3.3 创新素质培养的理论与方法
        1.3.4 国内外创新素质培养的实践研究
    1.4 研究问题
    1.5 研究设计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思路
        1.5.3 研究进程
第2章 初中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模型建构
    2.1 初中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型建构的理论基础
        2.1.1 创造性系统观的相关理论模型
        2.1.2 教育生态学理论
    2.2 学校生态环境中影响初中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主要因素
        2.2.1 学校生态环境
        2.2.2 影响初中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教育内容因素
        2.2.3 影响初中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环境因素
        2.2.4 影响初中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教师因素
    2.3 初中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结构模型
第3章 初中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现状调查
    3.1 初中生创造性现状调查
        3.1.1 研究目的
        3.1.2 研究方法
        3.1.3 研究结果
    3.2 学校环境调查
        3.2.1 研究目的
        3.2.2 研究方法
        3.2.3 研究结果
    3.3 教师有关创造性培养的观念调查
        3.3.1 研究目的
        3.3.2 研究方法
        3.3.3 研究结果
    3.4 讨论
第4章 初中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教育实验方案
    4.1 初中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教育实验方案设计
    4.2 开设创新课程
        4.2.1 《学思维活动课程》介绍
        4.2.2 《学思维活动课程》的实施方法
    4.3 创设创新环境
        4.3.1 创设创新的校园环境
        4.3.2 创设创新的课堂环境
    4.4 培养创新教师
        4.4.1 方案目标
        4.4.2 教师创新培训的主要措施
        4.4.3 培训创新型教师的实施情况
        4.4.4 教师创造性教学案例
第5章 初中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教育实验效果
    5.1 实验研究的目的和假设
        5.1.1 实验目的
        5.1.2 实验假设
    5.2 实验设计
        5.2.1 设计方法
        5.2.2 变量界定
        5.2.3 实验对象
        5.2.4 实验工具
    5.3 实验过程
    5.4 数据处理
    5.5 实验结果及讨论
        5.5.1 初中生创新素质培养方案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影响
        5.5.2 初中生创新素质培养方案对学生创造性人格的影响
        5.5.3 初中生创新素质培养方案对教师创造性教学行为的影响
    5.6 综合分析与讨论
第6章 结论
    6.1 研究结论
    6.2 初中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经验总结
        6.2.1 实施创新课程方面的经验
        6.2.2 创设创新环境方面的经验
        6.2.3 培养创新教师方面的经验
    6.3 研究的创新点
    6.4 研究局限
    6.5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9)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创新人才是支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素
        1.1.2 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际意义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国内外理论研究现状
        1.4.1 国外研究综述
        1.4.2 国内研究综述
        1.4.3 总结
    1.5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大学生创新素质及其重要性
    2.1 大学生素质结构特征及创新素质要素
        2.1.1 大学生素质结构特征
        2.1.2 大学生创新素质要素
    2.2 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的重要性
        2.2.1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实现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需要
        2.2.2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
        2.2.3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第3章 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作用及机理
    3.1 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的关系
        3.1.1 思想政治教育引领创新人才培养
        3.1.2 思想政治教育与创新教育共同促进人才全面发展
        3.1.3 思想政治教育促进人才的创新素质养成
    3.2 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养成的作用
        3.2.1 思想政治教育指引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正确方向
        3.2.2 思想政治教育激发大学生提升创新素质的主体意识
        3.2.3 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全面完善
    3.3 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机理
        3.3.1 科学社会主义教育有利于唤醒大学生的创新意识
        3.3.2 马克思主义“三观”教育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精神
        3.3.3 唯物辩证法教育有利于训练大学生的创新思维
        3.3.4 爱国主义教育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新动力
        3.3.5 思想品德教育有利于塑造大学生的创新人格
        3.3.6 社会实践有利于提升大学生的创新能力
第4章 大学生创新素质养成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4.1 问卷调查的基本情况及分析
        4.1.1 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4.1.2 调查结果与分析
    4.2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4.2.1 社会支持大学生创新力度不够、渠道不畅
        4.2.2 学校培养大学生创新素质实效欠佳
        4.2.3 家庭对大学生创新理解不够,支持不力
        4.2.4 大学生对提升创新素质重视不够,能力不足
    4.3 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4.3.1 社会舆论导向不足,支持保障机制不完善
        4.3.2 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养成的机制不健全
        4.3.3 家庭落后的教育观念不利于大学生创新素质养成
        4.3.4 大学生提升创新素质的主动性未充分发挥
第5章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促进大学生创新素质养成的对策
    5.1 社会层面
        5.1.1 营造鼓励创新、支持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5.1.2 构建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拓展的社会支持保障体系
    5.2 学校层面
        5.2.1 更新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理念
        5.2.2 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5.2.3 改进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5.2.4 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
        5.2.5 提升教师创新教育能力
        5.2.6 营造有利于创新素质养成的校园环境
    5.3 家庭层面
        5.3.1 倡导利于创新素质养成的家庭教育观
        5.3.2 营造利于创新素质养成的家庭教育环境
    5.4 大学生层面
        5.4.1 明确内在要求,促进全面发展
        5.4.2 完善创新素质,塑造创新人格
        5.4.3 发挥主体能动性,积极参加创新实践
    5.5 形成社会、学校、家庭教育合力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10)创造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的反思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现状
2 创造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素质的理论分析
    2.1 大学生的智力水平与创新素质没有直接关系
    2.2 我国大学生固有性格因素影响着自身的创新素质
    2.3 外界环境因素是影响大学生创新素质的主要因素
        2.3.1 功利观对于创新教育的影响
        2.3.2 技术观对于创新教育的影响
        2.3.3 物质观对于创新教育的影响
3 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方法和途径
    3.1 在社会层面要营造出“万众创新”的社会创新环境
    3.2 在高校层面要多层次, 全方位的开展创新教育活动, 构建大学生创新教育培养体系
        3.2.1 构建“三位一体”创新教育保障机制
        3.2.2 构建多维度创新教育教学培养链
    3.3 在家庭层面上要扭转“唯分数论”的观点, 鼓励孩子多方面发展
    3.4 在大学生自身层面, 要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创新的重要内涵
4 结论

四、高校要着力加强创新素质教育(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创新创业系统认知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J]. 郑湛,万小倩. 信息与管理研究, 2021(06)
  • [2]基于创新素质培养的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J]. 许涛.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21(06)
  • [3]基于习近平科技创新观的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路径研究[D]. 叶文倩. 浙江大学, 2021(01)
  • [4]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测评及提升研究 ——基于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视角[D]. 朱心怡. 江苏大学, 2020(05)
  • [5]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创新教育演变历程及其特征分析[D]. 郝亚梅.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6]中医药高等院校本科生创新素质内涵的多维度探讨[J]. 严灿,吴丽丽,刘凌云. 高教学刊, 2020(04)
  • [7]乡村治理现代化视域下乡镇公务员素质培育研究[D]. 褚楚.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8]初中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实验研究[D]. 陈勇刚.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1)
  • [9]思想政治教育视阈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研究[D]. 汤璐嘉. 重庆工商大学, 2018(07)
  • [10]创造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创新素质培养模式的反思与优化[J]. 郭轶,刘静. 未来与发展, 2018(05)

标签:;  ;  ;  ;  ;  

高校要着力加强创新素质教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