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放射性溃疡的治疗(论文文献综述)
刘荣华,李万玲,鲁捷,毛莉华[1](2022)在《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患者疼痛灾难化水平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调查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患者疼痛灾难化水平现状,并分析影响因素。方法:便利抽样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218例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患者做横断面研究,采用疼痛灾难化量表(PCS)评价患者疼痛灾难化水平,采用我院自制的一般资料调查问卷收集患者一般人口学信息,并分析正性负性情绪、癌因性疲乏、社会支持度与疼痛灾难化水平的相关性,经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患者疼痛灾难化的危险因素。结果:218例患者PCS总分为17~50分,平均为(32.06±5.79)分,共57例患者(26.15%)PCS总分≥38分,达到疼痛灾难化水平;不同口腔黏膜炎分级、文化程度及家庭人均月收入的患者在PCS评分方面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癌因性疲乏、负性情绪与疼痛灾难化呈正相关(P<0.05),正性情绪、社会支持与疼痛灾难化呈负相关(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口腔黏膜炎分级、文化程度、正性情绪、负性情绪、社会支持为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患者疼痛灾难化的影响因素(P<0.05),R2=0.316,表明共解释疼痛灾难化水平31.6%的变异,调整后R2=0.283,表明调整后共解释疾病相关知识水平28.3%的变异。结论: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患者疼痛灾难化水平较高,文化程度高、正性情绪与社会支持为保护性因素,口腔黏膜炎分级、负性情绪为危险因素。临床医护人员可通过疏导患者负性情绪、健康宣教、加强社会支持等降低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患者疼痛灾难化水平。
云婷,孟英涛,吕娇,袁芳[2](2022)在《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预防与治疗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阐述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分级标准,综述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预防及治疗进展。指出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是肿瘤放射治疗的常见并发症,尽管一些药物在临床上显示一定的疗效,但目前仍然缺乏基于大样本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高级别临床证据,同时应根据病人的个体化差异提前进行预防和治疗。
朱丽娟,袁玮媚,潘佩培[3](2022)在《头颈部肿瘤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恶性肿瘤是致死率最高的疾病[1],其中头颈部肿瘤[2]排名第六,且多为鳞状细胞癌[3]。70%的头颈部肿瘤的患者在确诊时已为中晚期,且头颈部解剖结构复杂,具有较多的重要器官,在治疗的选择上除了疗效以外还要兼顾器官功能的保留。国际上多项研究显示综合手术和放化疗的治疗方式可以得到更好的疗效[4-5]。放射治疗是治疗肿瘤的主要方法之一,放射线对病变肿瘤产生作用的同时,也极易对照射部位周围的组织造成损伤,
闫海金,牛婧[4](2021)在《健脾清肠汤配合愈疡灌肠方保留灌肠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效果评价》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健脾清肠汤配合愈疡灌肠方保留灌肠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琼海市中医院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UC活动期患者8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美沙拉嗪肠溶片,观察组采用健脾清肠汤+愈疡灌肠方保留灌肠治疗,对比两组临床疗效及结肠黏膜Baron内镜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7.50%)高于对照组(7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结肠黏膜Baron内镜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50%)低于对照组(2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UC活动期患者,采用健脾清肠汤配合愈疡灌肠方保留灌肠治疗,效果和安全性良好。
李罡,张志,李叶扬,汪锦伦[5](2021)在《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修复颈部放射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应用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修复颈部放射性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观察性研究方法。2016年1月—2019年12月, 暨南大学附属广州红十字会医院采用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修复颈部放射性溃疡患者8例, 其中男6例、女2例, 年龄52~75岁。溃疡发生距放射治疗平均14.5年, 入院时溃疡面积为5.0 cm×3.0 cm~7.0 cm×6.0 cm。切除溃疡及周围纤维化组织后创面面积为6.0 cm×5.0 cm~13.0 cm×6.5 cm。7例患者Ⅰ期行皮瓣切取、创面修复术;另1例患者Ⅰ期行皮瓣供区预扩张, Ⅱ期行皮瓣切取、创面修复术。皮瓣面积为8.0 cm×7.0 cm~15.0 cm×8.5 cm。7例患者皮瓣供区创面直接缝合;1例患者皮瓣供区创面部分缝合后, 取自体大腿薄中厚皮修复。术前取溃疡组织行病理学检查, 观察术后皮瓣成活情况和皮瓣供区愈合情况, 随访时观察皮瓣情况、颈部溃疡复发及功能情况、皮瓣供区瘢痕增生情况。结果术前溃疡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 溃疡全层皮肤坏死, 溃疡基底及周围有明显纤维组织增生、胶原化、小灶钙化;间质有大量慢性炎症细胞及少量急性炎症细胞浸润, 排除肿瘤复发。8例患者术后皮瓣均成活, 创面得到有效修复, 皮瓣供区愈合良好。术后随访6~24个月, 皮瓣外观良好, 溃疡无复发, 颈部活动功能得到明显改善, 皮瓣供区未见明显瘢痕增生。结论颈部放射性溃疡是颈部放射治疗后较严重的远期并发症, 保守治疗难以愈合。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靠近颈部, 血运丰富、解剖恒定、易于切取, 治疗颈部放射性溃疡后创面愈合良好, 无明显瘢痕增生, 功能明显改善。
贺应林,张磊昌[6](2021)在《清热解毒、益气止血方治疗急性放射性肠炎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清热解毒、益气止血方治疗急性放射性肠炎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为临床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6月本院收治的200例急性放射性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经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0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药物保留灌肠治疗,观察组采用清热解毒、益气止血方保留灌肠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中医症候积分、血清炎症因子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00%,高于对照组的8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腹痛、排便困难、里急后重积分,CRP、IL-6、TNF-α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腹痛、排便困难、里急后重积分,CRP、IL-6、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00%,低于对照组的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热解毒、益气止血方治疗急性放射性肠炎效果确切,可促进患者临床症状和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改善,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及应用。
夏子健,李亚桐,刘晓露,梅志刚,赵旭,方凯歌,付烊[7](2021)在《槐绛方调控NLRP3/Caspase-1通路抗溃疡性结肠炎损伤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槐绛方对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的治疗作用以及对NOD样受体热蛋白结构域3(NOD-like receptor family pyrin domain containing 3,NLRP3)/半胱氨酸蛋白酶-1(Caspase-1)通路的影响。方法 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以及槐绛方低、中、高剂量(0.2、0.4、0.8g/kg)组,对照组给予正常饮用水,其余各组自由饮用3%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odium sulfate,DSS)水溶液诱导UC模型,连续7 d。造模同时各给药组灌肠不同剂量槐绛方,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肠等体积0.9%氯化钠溶液,每日记录各组小鼠体质量、便血、便形等症状改变,并进行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采用苏木素-伊红(HE)染色评估小鼠结肠黏膜组织病理改变,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中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水平,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结肠组织中NLRP3、Caspase-1、GasderminD(GSDMD)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槐绛方明显减缓小鼠体质量下降,有效减轻小鼠结肠炎症状,降低炎症因子(TNF-α、IL-1β)和焦亡相关蛋白(NLRP3、cleavedCaspase-1、GSDMD-N)表达(P<0.05、0.01),对UC损伤有较好的改善作用,且呈剂量相关性。结论槐绛方具有改善UC小鼠炎症状态、恢复结肠形态、抑制细胞焦亡作用,其作用机制与调控NLRP3/Caspase-1通路密切相关。
关亚琳,孔豫苏,汪显耀,刘忠山[8](2021)在《间充质干细胞修复放射性皮肤溃疡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放射疗法是治疗恶性肿瘤的一种基本方式[1],辐射引起的皮肤黏膜溃疡是肿瘤放射疗法的常见并发症[2]。放射性溃疡是皮肤软组织在放射性作用下造成的溃疡,放射性作用于皮肤黏膜及深部组织,溃疡周围新生肉芽组织及血管网形成困难[3],其特征是长期反复发作、剧烈疼痛和具有癌症发展倾向。
薛志红,曾守群,曾贵林,王云涛,曾祥华,何朗[9](2021)在《康复新液联合核黄素磷酸钠治疗头颈部肿瘤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康复新液联合核黄素磷酸钠治疗头颈部肿瘤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经病理确诊且无远处转移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129例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法分为实验组(康复新液联合核黄素磷酸钠组)和对照组(单药使用康复新液组和核黄素磷酸钠组)。3组患者均行根治性调强放疗且放疗开始即使用药物防治黏膜炎直至放疗结束。采用美国放射肿瘤治疗协作组口腔黏膜炎分级标准及VAS疼痛评分,评价3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口腔黏膜炎损伤程度及口腔疼痛程度以及药效安全。结果:3组患者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及口腔疼痛。治疗第2周末时,3组患者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损伤程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86,P=0.335),但随着放疗剂量增加,在治疗第4周末及第6周末时,实验组的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损伤程度主要集中在I~II级,而对照组主要集中在III~IV级,实验组黏膜炎损伤程度较对照组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口腔疼痛VAS评分也随着放疗剂量的增加逐渐升高,在治疗第2周末时,实验组与康复新液组口腔疼痛VA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核黄素磷酸钠组相比,口腔疼痛程度较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治疗第4、6周末时,实验组的口腔疼痛程度显着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入组患者均未出现严重的药物相关不良反应。结论:康复新液联合核黄素磷酸钠较单独使用康复新液或核黄素磷酸钠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治疗头颈部肿瘤的放射性口腔黏膜炎,能降低口腔黏膜炎的严重程度,减轻口腔疼痛,进一步提高放化疗患者的耐受力,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临床推广。
王芬芬,陈慧花[10](2021)在《苯扎氯铵口腔护理预防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效果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探讨苯扎氯铵口腔护理对头颈部恶性肿瘤放疗期间放射性黏膜炎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89例接受放疗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5例)采用苯扎氯铵口腔护理方法,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漱口法,分析两种口腔护理对放射性口腔黏膜炎发生率、抗生素使用强度的影响。结果:观察组Ⅱ/Ⅲ级口腔黏膜炎发生率为37.8%(17/45),而对照组为72.7%(32/4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观察组发生口腔黏膜炎的平均时间是放疗后(14.5±3.4)d,而对照组为(12.5±2.9)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观察组接受抗生素治疗的强度为(6.06±0.45)%,对照组为(9.62±0.5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苯扎氯铵口腔护理可以有效改善头颈部肿瘤患者的口腔卫生条件,降低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严重程度和抗生素使用强度。
二、放射性溃疡的治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放射性溃疡的治疗(论文提纲范文)
(1)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患者疼痛灾难化水平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
1 一般资料 |
2 调查工具 |
2.1 一般资料调查问卷 |
2.2 疼痛灾难化量表(pain catastrophizing scale, PCS) |
2.3 正性负性情绪量表(positive and negative affect scale, PANAS) |
2.4 癌因性疲乏量表 |
2.5 社会支持量表(social support rating scale, SSRS) |
3 调查方法 |
4 统计学处理 |
结 果 |
1 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患者PCS评分及不同人口学特征的患者PCS评分差异 |
2 癌因性疲乏评分、PANAS评分及SSRS评分 |
3 癌因性疲乏评分、PANAS评分及SSRS评分与PCS评分的相关性 |
4 影响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患者疼痛灾难化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
讨 论 |
(2)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预防与治疗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放射性皮肤损伤的分级标准 |
1.1 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毒性分级标准(NCI-CTC) |
1.2 美国肿瘤放射治疗学会/欧洲癌症研究与治疗组织的急性放射性皮炎分级标准(RTOG/EORTC) |
1.3 不良事件通用术语标准(CTCAE)v5.0评分系统 |
1.4 正常组织晚期反应/症状客观测量、管理、评估标准(LENT/SOMA) |
2 放射性皮肤损伤的预防 |
2.1 皮肤清洁 |
2.2 日常保护措施 |
3 放射性皮肤损伤的治疗 |
3.1 中药治疗 |
3.2 敷料的应用 |
3.2.1 湿性敷料 |
3.2.2 液体敷料 |
3.3 乳膏类 |
3.3.1 比亚芬乳膏 |
3.3.2 皮质类固醇乳膏 |
3.4 生物制剂 |
3.4.1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 |
3.4.2 重组人白细胞介素(IL)-11 |
4 展望 |
(3)头颈部肿瘤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早期干预放射性皮肤损伤的重要性 |
2 头颈部肿瘤患者放射性皮肤损伤的评估 |
2.1 放射性皮肤损伤分级工具 |
2.1.1 放射性皮肤损伤诊断国家标准 |
2.1.2 美国放射肿瘤协作组(RTOG)标准 |
2.1.3 常见不良反应事件评价标准(CTCAE) |
2.2 疼痛评分工具 |
3 临床干预与护理 |
3.1 规范护理模式建立的重要性 |
3.2 放射性皮肤损伤干预措施的重要性 |
3.2.1 健康教育和心理护理 |
3.2.2 指导患者完成个人防护 |
3.2.3 放射性皮肤损伤药物干预及治疗 |
3.2.3. 1 药物干预措施 |
3.2.3. 2 药物治疗措施 |
3.2.4中医药干预措施 |
3.2.5营养支持 |
4 小结 |
(4)健脾清肠汤配合愈疡灌肠方保留灌肠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 |
2.2 两组患者Baron内镜评分比较 |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
3 讨论 |
(6)清热解毒、益气止血方治疗急性放射性肠炎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
1.4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
2.3 两组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
2.4 两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
2.5 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
3 讨论 |
(7)槐绛方调控NLRP3/Caspase-1通路抗溃疡性结肠炎损伤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
1.1 药品与试剂 |
1.2 仪器 |
1.3 动物 |
2 方法 |
2.1 实验药物的制备 |
2.1.1 DSS的制备 |
2.1.2 槐绛方的制备 |
2.2 造模、分组与给药 |
2.3 样本采集与处理 |
2.4 一般情况评价与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 |
2.5 结肠组织HE染色病理形态学分析 |
2.6 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中炎症因子水平 |
2.7 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结肠NLRP3、Caspase-1和GSDMD蛋白表达 |
2.8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槐绛方对UC小鼠一般情况与DAI评分的影响 |
3.2 槐绛方对UC小鼠结肠长度的影响 |
3.3 槐绛方对UC小鼠结肠组织病理变化的影响 |
3.4 槐绛方对UC小鼠结肠组织IL-1β和TNF-α水平的影响 |
3.5 槐绛方对UC小鼠结肠组织NLRP3、GSDMD-N和cleaved Caspase-1蛋白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8)间充质干细胞修复放射性皮肤溃疡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放射性溃疡的发生机理及难愈机制 |
1.1 放射性溃疡的发生机理 |
1.2 放射性溃疡的难愈机制 |
2 MSC的来源及特性 |
3 MSC修复放射性溃疡的机制 |
3.1 直接分化作用 |
3.2 旁分泌作用 |
3.3 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
3.4 创面微环境与MSC之间相互影响 |
3.5 免疫调节和免疫抑制作用 |
3.6 外泌体修复作用 |
(9)康复新液联合核黄素磷酸钠治疗头颈部肿瘤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1.1 纳入标准 |
1.1.2 排除标准 |
1.2 分组 |
1.3 治疗方法 |
1.3.1 放疗 |
1.3.2 化疗 |
1.3.3 实验用药及口腔处理 |
1.4 评价标准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 果 |
2.1 一般资料比较 |
2.2 3组患者口腔黏膜损伤程度比较 |
2.3 3组患者口腔疼痛程度比较 |
2.4 不良事件 |
3 讨 论 |
(10)苯扎氯铵口腔护理预防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护理干预方法 |
1.3 观察标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口腔黏膜炎发生情况比较 |
2.2 两组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比较 |
3 讨论 |
四、放射性溃疡的治疗(论文参考文献)
- [1]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患者疼痛灾难化水平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J]. 刘荣华,李万玲,鲁捷,毛莉华. 临床口腔医学杂志, 2022(01)
- [2]急性放射性皮肤损伤的预防与治疗进展[J]. 云婷,孟英涛,吕娇,袁芳. 全科护理, 2022(02)
- [3]头颈部肿瘤放射性皮肤损伤的研究进展[J]. 朱丽娟,袁玮媚,潘佩培.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22(01)
- [4]健脾清肠汤配合愈疡灌肠方保留灌肠治疗活动期溃疡性结肠炎效果评价[J]. 闫海金,牛婧. 结直肠肛门外科, 2021(S2)
- [5]颈横动脉颈段皮支皮瓣修复颈部放射性溃疡的临床效果[J]. 李罡,张志,李叶扬,汪锦伦. 中华烧伤杂志, 2021(12)
- [6]清热解毒、益气止血方治疗急性放射性肠炎的效果及对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J]. 贺应林,张磊昌. 中国医学创新, 2021(34)
- [7]槐绛方调控NLRP3/Caspase-1通路抗溃疡性结肠炎损伤的机制研究[J]. 夏子健,李亚桐,刘晓露,梅志刚,赵旭,方凯歌,付烊. 中草药, 2021(23)
- [8]间充质干细胞修复放射性皮肤溃疡机制研究进展[J]. 关亚琳,孔豫苏,汪显耀,刘忠山. 安徽医学, 2021(11)
- [9]康复新液联合核黄素磷酸钠治疗头颈部肿瘤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疗效分析[J]. 薛志红,曾守群,曾贵林,王云涛,曾祥华,何朗. 肿瘤预防与治疗, 2021(11)
- [10]苯扎氯铵口腔护理预防放射性口腔黏膜炎的效果观察[J]. 王芬芬,陈慧花.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