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简论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李冯双[1](2020)在《安全文化视角下的煤矿安全事故预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我国各省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中,山西省的文化历史氛围十分厚重,浓厚的文化氛围曾经为山西经济政治的发展到崛起再到繁荣,在这过程中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对于煤矿企业这种以煤炭为主业的能源企业来说,安全是生产之根、发展之本,安全的建设更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多因素的、系统的工程。山西省高平市前和煤业,这是一个有着年产百万吨历史记录高产矿井之一,它经历了从建设、发展、再经历低谷时期、再发展这一重要阶段的平稳过渡和发展,正是由于其能牢牢抓住安全文化的这个根本。如何有效的控制风险、治理隐患,确保不发生伤亡事故,找出在其中存在的影响因素是关键点,本文通过阅读文献,对我国国内及国外煤矿的过去以及现在的安全文化建设和发展进行研究对比,将双方的特点进行总结分析,同时着重对前和煤矿的安全文化建设的模式以及发展历程进行研究,通过对前和煤矿的管理者和矿工发放问卷的形式,收集统计数据然后结合对中外的安全文化建设模式进行对比进行分析研究。此次对前和煤矿问卷共发放350份,回收327份,有效问卷276份,后通过sas软件利用其统计分析的功能对矿山职工安全文化建设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进行差异性和相关性分析。最后结合该企业的安全文化影响因素在,包括精神方面的安全文化建设,还有制度方面的安全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方面的安全文化建设,和物质方面的安全文化建设,还有其他等五个方面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与根据该企业实际情况概括的十九个三级因素,综合实际情况,深入研究分析,得出对前和煤矿的目前的安全文化建设进行评价的指标体系,结合AHP法和层次模糊分析法,通过对每层指标权重进行计算,进而计算出前和煤矿安全文化建设现状。用数据更直观的表达出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最后结合数据分析结果,综合深入地对前和煤矿的安全文化建设进行整体评价。经过分析得到整体的矿山企业职工安全文化水平等级为良好,部分安全文化建设方面还有提升的空间。最后文章根据分析结果提出提高职工安全文化的措施,为前和煤矿在安全文化建设方面提出思考和建议,为预防安全事故的发生提出建议。该论文有图33幅,表27个,参考文献62篇。
纪欣妍[2](2020)在《论劳动者工作环境权的法律保护》文中认为工作环境权起源于职业安全卫生权,但其内容又超越了传统职业安全卫生权,近年来,我国劳动者的职业病、工伤事故时有发生,甚至部分被侵权劳动者因缺乏救济途径,采取极端的方式维护合法权益,使得职业伤害的影响与范围越来越大。因此,探讨劳动者工作环境权的法律保护尤为重要。我国尽管颁布了《劳动法》、《职业病防治法法》、《安全生产法》等诸多法律,以期维护劳动者工作环境权,但是现行法律仍存在立法目的不明确、执法力度薄弱、缺乏救济途径等问题。西方发达国家最早认识到劳动者工作环境权的重要性,采用职业安全卫生综合立法,或颁行《工作环境权法》的单行法,以保护劳动者的工作环境权。为此,我国可借鉴域外国家先进制度经验,完善我国劳动者工作环境权的法律保护,使劳动者拥有体面、卫生、安全的工作环境。论文包括五部分,具体如下:第一部分:绪论。简要说明了本文的研究背景,并引出本文的研究意义,通过整理、分析大量文献,总结出国内外研究现状,以此了解关于工作环境权的研究成果,为本文研究打开思路。第二部分:劳动者工作环境权概述。首先界定了劳动者工作环境权内涵,包括概念、性质以及基本内容;其次介绍了劳动者工作环境权与职业安全权关系;最后从生存权理论、健康权理论以及企业社会责任理论几个方面,论证劳动者工作环境权法律保护的理论依据。第三部分:域外劳动者工作环境权保护制度介绍与启示。该部分介绍了美国、瑞典、英国的工作环境权法律保护制度,总结了制定统一法律、设立统一监督机构、强调雇员对企业安全卫生事项的参与性这三个方面对我国工作环境权法律保护的启示。第四部分:我国劳动者工作环境权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立足于我国劳动者工作环境权保护现状,分别从立法问题、执法问题以及救济机制问题三个方面分析,提出问题所在。第五部分:完善我国劳动者工作环境权保护路径。具体路径为加强工作环境权的立法,建立统一完善的执法监督机构,完善劳动者工作环境权法律保护和救济程序。
刘雪[3](2020)在《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综合评价及应用》文中提出安全是人的基本需求,但建筑行业事故多发、破坏性大,威胁人的安全。安全文化建设对于预防事故的发生起到了积极作用,逐渐被人们认可;同时安全文化也融入到了安全管理工作中,成为企业安全生产的灵魂。但建筑行业的安全文化评价不论是在评价体系的构建上,还是在评价方法上都有不足,制约了建筑业的发展。因此,为保障建筑施工企业的持续发展,开展安全文化评价和建设的课题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结合建筑企业的特点,分析了近年来建筑事故的特点和多发原因;从安全文化及建筑业安全文化影响因素、评价和建设出发,剖析国内外研究现状,为后文的理论研究奠定基础。其次,阐释安全文化相关理论,在此基础上揭示建筑行业安全文化的定义、表现和功能等;分析了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的内在联系,明确安全文化对企业管理的独特作用和意义,成为构建建筑企业评价指标体系、选取评价方法的理论依据。第三,在介绍模糊数学和确定权重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本文评价体系层次清晰的特点,选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为本文最后进行实证研究提供了具体的评价操作步骤。第四,结合安全文化理论和指标设置原则,从建筑施工企业的物质、制度、行为和观念四个层面,建立了4个一级指标和21个二级指标构成的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评价指标体系;根据指标特点,设置了指标评语集,构建了评价模型,确定了企业整体评价等级。第五,以A建筑施工企业为评价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收集各评语的频数,确定指标隶属度,构建判断矩阵,通过逐步计算得出评判结果。依据量化的评分,显示该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总体状况为“良”。分析21个评价指标的频数、4个一级指标的量化得分和企业总体判断得分,找出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的不足,并提出改进对策,为企业领导层改进企业安全文化提供决策参考。最后,通过案例分析,以国内安全文化建设先进企业和相关理论成果为例,得出改进A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对策能有效提升A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现状和水平。
胡波[4](2016)在《云南中烟物资集团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在国家和烟草行业的积极倡导下,行业各企业相继开展了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当前,国内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研究探索一种科学的、高效的安全管理模式是当前安全管理者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安全文化的提出,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如何通过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实施,有效地提升企业安全管理工作水平,最终实现企业安全文化落地生根,这一过程中的理论研究、方法研究对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抓住了管理中的主体与对象——“人”进行研究分析,从而形成一套以人文本的核心管理理念。首先,从人对事故致因的严重性,确立人在安全管理中的核心地位;其次是抓住人因失误是安全管理事故的要害,通过理论分析和实例运用研究得出,做好企业安全文化的核心就是培养人的安全行为习惯,树立员工的安全意识观念,从而支配其安全的行为,以达到以人为本的安全,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在安全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层次分析法(AHP),对实施方法进行了优选。并与物资集团的实际工作紧密联系,提出了提升物资集团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水平的对策措施。通过对企业安全文化的研究和探索,寻找出与云南中烟物资安全管理实际相吻合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方法,最终实现企业的安全、和谐发展。
林达静[5](2015)在《福州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我国化工行业日益壮大,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数量与日俱增,但该行业整体安全基础条件差、产业集中度低、生产技术落后,科技创新能力薄弱,加之我国危险化学品行业安全管理经验相对不足,各类危险化学品事故频发。为提高福州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水平,促进危险化学品行业的安全发展,本文立足福州市危险化学品行业现状,通过文献研究法、访谈法,收集各方面相关材料,分析福州市危险化学品行业存在的各类风险,并对该市危险化学品管理模式进行深入剖析,指出目前制约福州市危险化学品管理机制发挥作用的主要原因,并从危险化学品行业主管部门、协同管理部门及危险化学品企业主体三个方面入手,对建立福州市全面、长效的危险化学品管理机制提出建议与对策,旨在通过落实、改进福州市危险化学品管理方式,提高福州市危险化学品行业安全生产水平,降低事故发生率,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和财产安全,维护经济、社会稳定。
王靖凯[6](2014)在《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安全文化是人类在生活和生产活动中,为保护人们的身心安全与健康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企业安全文化是被企业员工群体所共享的安全价值观、态度、道德和行为规范组成的统一体,包括安全观念文化、安全制度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和安全物质文化。石油企业实现安全的必由之路就是让企业员工形成强烈的安全责任意识,在企业中营造浓郁的安全氛围,将安全文化的理念贯穿于石油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从而创造出良好的经济效益和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石油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是对石油企业广大干部职工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传教育活动,也是化解企业内部矛盾的手段之一。因此,将石油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企业文化建设有效地结合起来加强石油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通过介绍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内容和特征,阐述了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安全意识不到位、安全制度不健全、安全文化的氛围不浓郁和对安全的投入不充分等问题,让企业的全体员工充分认识到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思想政治工作的视角下,将石油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与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紧密地结合起来,充分运用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媒介引领石油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是本文的创新点。本文对目前石油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困境进行了全面分析,阐述了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存在领导重视程度不够,员工的理解不透彻,对安全规范和程序执行不严和安全文化建设资源的利用不充分等问题。将安全承诺、行为规范与程序、安全行为激励、安全事务参与、信息传播与沟通、自主学习与改进和审核与评估这七个要素作为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在对策中通过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方法、载体的介入,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石油公司先进的安全文化建设经验,对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关于解决人的思想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对策。本文提出构建完备安全制度体系,加大安全制度建设力度;提高安全投入保障水平,强化安全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建立健全安全责任体制,完善安全指标考核体系等。这些措施让安全文化贯穿于石油企业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从而保证石油企业的生产安全,为石油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常云海[7](2014)在《石油化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安全文化建设发展水平不平衡、建设思路和运行机制混乱等问题较为突出。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安全文化建设发展情况和有关安全文化理论的研究,结合石油化工企业生产安全特点,通过运用对比法、系统分析法、定性和定量研究法、方案设计等研究方法,围绕石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体系构建和应用进行了研究。1.对国内外安全文化建设发展文献进行分析研究,结合石油化工企业安全生产现状,总结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了本文研究内容、目的、意义、技术路线,指出了石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2.通过分析对比国内外经典的安全文化定义和企业安全文化定义,从更有利于开展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角度,界定了石油化工企业安全文化和石油化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含义。3.研究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体系的总体构成模式,从实际应用角度对该模式中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系统分析。4.为了遵循“科学、实际、好用”的原则,笔者结合石化企业危险性大、生产工艺复杂、工艺条件苛刻、自动化程度高、生产规模大等特点,构建了以安全文化建设体系要素维度、载体维度、发展阶段维度、组织结构维度和特色维度为主的“五位一体”多维结构模型,针对该模型的具体内容、应用方法及运行保障,本文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论述。“五位一体”多维结构模型构建与应用研究对石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实践具有参考意义和指导作用。5.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自然发展阶段、基本符合阶段、主动目标阶段和团队建设阶段4个阶段的指标进行了细化,为企业判断发展阶段、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提供了参考依据。6.针对石化企业高度危险性的特点,按照“严格、严谨、全面、可靠”的原则,建立了石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系统化安全管理、流程化管理、安全卡管理、“四全”管理、安全生产禁令管理5个方面的特色维度。7.客观分析了本文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存在的不足,中肯地提出了对安全文化建设发展的展望。
杨晓柏[8](2013)在《青化砭采油厂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企业安全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形成的,被企业员工所认可、遵循的具有企业特色的安全思想观念、制度等,是企业安全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随着国内外对于安全生产监管力度的不断增强,“以人为本”理念的不断深入,人们对于安全生产,确保员工生命安全健康的日益关注。因此,作为企业应该加强对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以增强员工的安全意识,提高员工安全知识和技能,提升安全素质和规范安全行为,确保员工的生命安全健康及生产的安全有序开展。本文主要针对青化砭采油厂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存在的问题,比如,部分员工安全素质较低,安全观念模糊不清;注重安全文化的外在形式,缺乏内涵建设;安全文化建设方法措施单一,创新不足;安全文化建设与生产经营结合不够紧密等问题。主要采用文献梳理、调查研究等方法,运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相关理论、方法,结合青化砭采油厂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采取多种措施以推进企业安全文化的建设。本文简单介绍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相关概念、内涵、特点及功能,以人为本的企业安全文化和学习型安全文化,对青化砭采油厂的基本情况作了简单的介绍,详细说明和分析了该厂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不足,进而阐明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原则和内容,通过构建企业安全文化培训教育体系,建立企业安全文化激励机制,以班组安全文化建设为核心,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与学习型组织建设结合起来,并且采用合适的方法对其建设效果进行评价。通过明确企业安全文化实施的原则,员工及管理层观念的转变,设立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组织机构,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建设和班组安全文化的建设,充分发挥安全科技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加大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投入力度等保障措施的实施,并且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对青化砭采油厂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效果进行评价,以便更好的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并提出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陈明利[9](2012)在《企业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效能关系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事故调查后,“安全文化”被首次提出,并成为国内外安全科学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新时期随着企业安全管理思想的转变,其关注点从最初的安全技术上升到安全文化建设上,如何在安全生产实践中落实“安全第一”、“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关注安全”等安全理念,成为企业安全管理探索的新目标。越来越多的企业已经意识到: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企业安全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在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也暴露出企业对安全文化以及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两者关系方面的认识和理解不足,出现“文化无用论”,亦或简单将安全文化建设认为是“喊口号,贴标语”等等,亦或是将安全文化建设工作脱离安全管理实践,使得企业通过安全文化建设提升企业安全管理的目标收效甚微。可见,探索企业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效能的关系研究可有助于企业认识到安全文化建设能带给企业安全管理的效果,同时也有助于安全文化的“落地”,真正实现通过文化建设手段推动和促进企业安全水平的提升。目前国内外关于安全文化的研究,多集中在安全文化本身,对于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效能两者关系的系统研究尚不多见。因此,本文借鉴企业(安全)文化理论、组织管理理论和安全管理理论等相关知识,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企业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效能关系结构作了探索性的研究,同时,从不同行业、同一行业不同企业和不同时期多角度对比分析企业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效能关系的差异性。在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实践中提炼归纳理论的研究过程中,总结了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方面的管理启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包括:一、系统梳理了安全文化研究的相关成果和研究视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论述了企业安全文化内涵、结构特征和发展阶段。通过前期的调查研究,实地考察和专家法相结合,提出了基于企业安全文化三层次结构(即:安全理念文化、安全行为文化和安全形象文化)的安全文化测评体系,该体系包括三个维度和九个因素,并设计开发了企业安全文化测评问卷。二、以组织管理理论、安全管理理论为基础,界定了企业安全管理效能的内涵,构建了以员工安全知识水平和员工安全主动性为维度的企业安全管理效能的类型矩阵。基于盖洛普员工敬业阶梯模型,围绕员工在安全生产过程涉及与安全相关的“获取、奉献、归属和成长”内容,设计员工感知调查,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探索了影响企业安全管理效能的三大主因子(即:安全管理沟通、员工安全主动性和安全管理支持),并设计开发了企业安全管理效能测评问卷。三、结合企业安全文化和企业安全管理效能的前期研究,构建了企业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效能关系模型。通过调查大量数据,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影响两者的潜在变量关系的结构模型进行了路径分析和验证。主要结论具体包括:安全理念文化对安全管理沟通有直接正相关影响;安全理念文化对员工安全主动性有直接正相关影响;企业安全形象文化对安全管理沟通有直接正相关影响;企业安全形象文化对员工安全主动性有直接正相关影响;企业安全形象文化对安全管理支持有直接正相关影响;企业安全行为文化对安全管理支持有直接正相关影响;安全理念文化透过安全行为文化对安全管理支持有间接正相关影响。四、运用统计学知识,对问卷调查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调查背景信息对企业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效能得分情况的影响情况。与员工个体相关的基本信息,包括不同性别、年龄、工龄、学历和岗位等在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效能得分上并不存在显着差异。而从文化群体的角度分析调查数据,发现:不同行业在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效能的得分上存在显着差异,同一行业不同企业的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效能得分上存在显着差异。因此论文进一步从不同行业类型、同一行业不同企业的角度,分析企业在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效能关系上的差异,并对同一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前后在安全文化水平的差异进行了分析。结合研究和分析结论,提出了三条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管理启示:(1)重视文化模因,提高安全管理效能;(2)警惕文化退化,持续深化安全文化建设;(3)安全反身性思考对安全文化发展的启示。
刘超捷[10](2012)在《《安全生产法》改进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安全生产法》理论研究薄弱、制度设计缺陷较多,致使事故和职业危害预防效果不佳。运用逻辑推演、实证研究和中外比较等方法,通过深入而系统地研究,认为“安全生产”应等同于“工作安全”概念,《安全生产法》属于社会法范畴,应以工人的生命健康保护为核心目的,适用于所有用人单位,应贯彻“生命第一,倾斜保护”、“预防为主,防控结合”、“多元参与,共同治理”和“技术引领,方法科学”四项基本原则。运用上述理论全面检视现行立法,发现该法在立法目的、性质定位、适用范围和上有较大偏差,具体制度上存在较多缺陷,通过法条分析,共概括了88条具体的问题。在上述理论的指导下,提出了《安全生产法》修订的个人建议稿,包含了150多个具体修改建议,并对其中较为重要的内容,如安全生产专业人员从业准入制度、强化用人单位的立法干预的具体措施、工人安全生产决策参与权及其劳资协商委员会等权利实现机制、安全生产的社会参与和监督、安全生产监管体制改进、法律责任的宽严适度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证。
二、简论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简论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论文提纲范文)
(1)安全文化视角下的煤矿安全事故预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3 技术路线 |
2 安全文化研究概述 |
2.1 安全文化概述 |
2.2 国内外安全文化建设 |
3 安全文化建设在煤矿企业安全生产中的作用和意义 |
3.1 煤矿安全文化 |
3.2 煤矿安全文化的作用机制分析 |
3.3 事故预防的安全文化策略 |
3.4 本章小结 |
4 前和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研究 |
4.1 前和煤矿基本情况 |
4.2 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 |
4.3 安全精神文化建设 |
4.4 安全制度文化建设 |
4.5 安全物质文化建设 |
4.6 安全行为文化建设 |
4.7 其他因素 |
4.8 本章小结 |
5 前和煤矿问卷调查数据分析 |
5.1 问卷调查数据 |
5.2 问卷数据统计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 |
6.1 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十一大指标体系 |
6.2 构造各层次判断矩阵 |
6.3 评价指标体系的实际应用 |
6.4 评价结果分析与建议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论劳动者工作环境权的法律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第2章 劳动者工作环境权概述 |
2.1 劳动者工作环境权内涵界定 |
2.1.1 劳动者工作环境权概念 |
2.1.2 劳动者工作环境权性质 |
2.1.3 劳动者工作环境权基本内容 |
2.2 劳动者工作环境权与职业安全权关系 |
2.2.1 职业安全权是工作环境权的前提和基础 |
2.2.2 工作环境权是职业安全权的丰富与完善 |
2.3 劳动者工作环境权法律保护的理论依据 |
2.3.1 生存权理论 |
2.3.2 健康权理论 |
2.3.3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 |
第3章 域外劳动者工作环境法律保护制度介绍与启示 |
3.1 域外劳动者工作环境权法律保护制度介绍 |
3.1.1 美国劳动者工作环境权法律保护制度 |
3.1.2 瑞典劳动者工作环境权法律保护制度 |
3.1.3 英国劳动者工作环境权法律保护制度 |
3.2 域外劳动者工作环境权法律保护启示 |
3.2.1 制定统一法律 |
3.2.2 设立统一监督机构 |
3.2.3 强调雇员对企业安全卫生事项的参与性 |
第4章 我国劳动者工作环境权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 |
4.1 我国劳动者工作环境权法律保护立法问题 |
4.1.1 工作环境权法律保护理念错位 |
4.1.2 缺乏统一的立法 |
4.2 我国劳动者工作环境权法律保护执法监督问题 |
4.2.1 缺乏统一的执法监督机构 |
4.2.2 执法监督力度薄弱 |
4.3 我国劳动者工作环境权的权利保护和救济程序不完善 |
4.3.1 劳动争议解决机制不完善 |
4.3.2 工会职能缺失 |
4.3.3 劳动者参与程度不够 |
第5章 完善我国劳动者工作环境权法律保护路径 |
5.1 加强工作环境权的立法 |
5.1.1 确立科学的工作环境权法律保护理念 |
5.1.2 制定统一的工作环境权立法 |
5.2 建立统一完善的执法监督机构 |
5.2.1 构建统一的执法监督机构 |
5.2.2 强化执法监督力度 |
5.3 完善劳动者工作环境权法律保护与救济程序 |
5.3.1 简化与完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 |
5.3.2 完善工会的监督、协调功能 |
5.3.3 扩大劳动者对工作环境权保护的参与程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综合评价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安全文化方面的研究 |
1.2.2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影响因素研究 |
1.2.3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评价研究 |
1.2.4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研究 |
1.3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图 |
1.5 本文的创新点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安全文化及其评价理论 |
2.1 安全文化 |
2.1.1 安全文化起源与发展 |
2.1.2 安全文化的定义 |
2.1.3 安全文化的层次 |
2.2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 |
2.2.1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的定义 |
2.2.2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的结构层次 |
2.2.3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的表现 |
2.2.4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的功能 |
2.3 企业安全文化评价 |
2.3.1 企业安全文化评价的含义 |
2.3.2 企业安全文化评价的方法 |
2.3.3 企业安全文化评价的作用 |
2.4 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关系研究 |
2.4.1 安全文化在安全管理中的体现 |
2.4.2 安全文化建设与安全管理理念关系 |
2.4.3 安全文化氛围对安全管理行为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及权重的计算 |
3.1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的基本原理 |
3.1.1 模糊综合评价法概述 |
3.1.2 指标的模糊隶属度函数 |
3.1.3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法的步骤 |
3.2 企业安全文化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
3.2.1 确定权重方法介绍 |
3.2.2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的步骤 |
3.2.3 AHP和 FCE结合的综合评价过程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评价指标的建立 |
4.1 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原则 |
4.2 评价体系设计思路及评价指标特点 |
4.2.1 评价体系设计思路 |
4.2.2 评价指标特点 |
4.3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4.4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检验 |
4.5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评价指标的分析 |
4.5.1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物质文化 |
4.5.2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制度文化 |
4.5.3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行为文化 |
4.5.4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观念文化 |
4.6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建立 |
4.7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评价的实证研究 |
5.1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概况 |
5.2 评价过程 |
5.2.1 问卷基本面分析 |
5.2.2 判断矩阵 |
5.2.3 逐级评判矩阵及综合评价 |
5.3 安全文化评价结果及存在的问题 |
5.3.1 评价结果 |
5.3.2 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5.4 完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对策 |
5.4.1 安全物质文化方面 |
5.4.2 安全制度文化方面 |
5.4.3 安全行为文化方面 |
5.4.4 安全观念文化方面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攻读硕士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4)云南中烟物资集团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背景 |
1.2 论文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与建设现状 |
1.4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企业安全文化 |
2.1.1 安全文化的发展 |
2.1.2 企业安全文化的定义 |
2.1.3 企业文化与企业安全文化的关系 |
2.2 人因失误 |
2.2.1 人因失误的定义 |
2.2.2 人因失误的原因 |
2.2.3 解决人因失误的方法 |
2.2.4 人因失误与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关系 |
2.3 层次分析法 |
2.3.1 AHP总体思路 |
2.3.2 AHP的具体计算步骤 |
第三章 云南中烟物资集团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
3.1 云南中烟物资集团简介 |
3.2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
3.2.1 公司安全管理基本情况 |
3.2.2 公司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现状分析 |
第四章 云南中烟物资集团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模式选择 |
4.1 基本的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模式 |
4.2 基于AHP的云南中烟物资集团安全文化建设模式选择 |
4.2.1 统一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
4.2.2 基于AHP的云南中烟物资集团安全文化建设的方法优选 |
第五章 提升云南中烟物资集团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水平的对策措施 |
5.1 确定云南中烟物资集团建设企业安全文化的范畴 |
5.1.1 企业安全文化的形态 |
5.1.2 企业安全文化的对象 |
5.1.3 企业安全文化的领域 |
5.2 加强云南中烟物资集团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理论及方法研究 |
5.2.1 人因失误对云南中烟物资安全文化建设的影响 |
5.2.2 云南中烟物资集团安全文化的架构及主要内容 |
5.2.3 完善云南中烟物资集团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方法 |
5.3 推进和完善云南中烟物资集团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实施 |
5.3.1 以层次结构深入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
5.3.2 以同心圆模式努力营造企业安全文化氛围 |
5.4 强化云南中烟物资集团企业安全文化的动态评价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福州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文文摘 |
绪论 |
第一章 福州市危险化学品行业情况和安全风险分析 |
第一节 福州市危险化学品行业现状 |
一、福州市危险化学品从业单位数量及产品产量 |
二、福州市危险化学品单位的区域分布 |
第二节 福州市危险化学品行业安全风险分析 |
一、福州市危险化学品生产风险分析 |
二、福州市危险化学品经营风险分析 |
三、福州市危险化学品运输风险分析 |
第二章 福州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福州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福州市安监部门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
二、安监部门与其他相关行政管理和行业主管部门共同履行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职能中存在的问题 |
三、危险化学品企业自身安全管理存在的不足 |
第二节 福州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
一、安监部门的危险化学品监督管理机制建设不完善 |
二、福州市危险化学品协同监管机制不健全 |
三、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生产意识淡薄 |
第三章 加强福州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的对策和建议 |
第一节 强化安监部门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能力的建议 |
一、夯实安监部门机制建设,从根本提高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能力 |
二、转变观念,寓监管与服务于一体,增强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效能 |
三、加强统筹,依据地区化工产业政策调整危险化学品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推进化工园区建设 |
第二节 构建危险化学品安全协同管理网络的建议 |
一、建立危险化学品安全监管部门之间的无缝安全监管机制,提高共同监管效率 |
二、整合社会安全服务力量,建立第三方协同管理机制 |
三、提高社会公众对危险化学品管理工作的关注,发动群众力量共同参与监督 |
第三节 提升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管理能力的建议 |
一、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实现“五个全覆盖” |
二、完善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助力企业安全生产规范化 |
三、加强安全风险管理,降低事故发生风险 |
四、推进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效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的目的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理论依据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点 |
第2章 企业文化及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概述 |
2.1 企业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
2.1.1 企业文化的内涵 |
2.1.2 企业文化的特性 |
2.1.3 企业文化的功能 |
2.2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与特征 |
2.2.1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内涵 |
2.2.2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特征 |
2.2.3 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作用 |
2.3 石油企业文化建设与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
2.3.1 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含义 |
2.3.2 石油企业思想政治工作概述 |
2.3.3 石油企业文化建设与石油思想政治工作的辩证关系 |
第3章 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及困境成因分析 |
3.1 企业安全文化的内容与作用 |
3.1.1 企业安全文化的概念 |
3.1.2 企业安全文化的要素 |
3.1.3 企业安全文化的作用 |
3.2 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内涵 |
3.2.1 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 |
3.2.2 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 |
3.2.3 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特征 |
3.3 当前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现状 |
3.3.1 我国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历史沿革 |
3.3.2 我国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 |
3.3.3 我国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3.4 当前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困境的成因分析 |
3.4.1 企业领导对安全文化的重视不够 |
3.4.2 企业员工对安全文化的理解不透 |
3.4.3 企业对安全规范和程序的执行不严 |
3.4.4 企业对安全文化建设资源的利用不足 |
第4章 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对策研究 |
4.1 在思想政治工作视域下开展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
4.1.1 用思想政治工作的理念引导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
4.1.2 用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指导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
4.1.3 用思想政治工作的载体开展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
4.2 构建完备的安全制度体系,加大安全制度的建设力度 |
4.2.1 建立完备的风险识别程序 |
4.2.2 加强作业现场的目视化管理 |
4.2.3 建立安全信息的采集和反馈系统 |
4.3 强化安全文化建设的保障机制,提高安全投入的保障水平 |
4.3.1 完善安全投入的保障机制 |
4.3.2 提高安全文化建设的投入水平 |
4.3.3 加强安全科学技术研究 |
4.4 建立健全安全责任体制,完善安全指标考核体系 |
4.4.1 健全生产责任制 |
4.4.2 完善安全指标体系 |
4.4.3 强化安全责任考核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7)石油化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研究背景 |
1.2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国内外发展综述 |
1.2.1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国外发展综述 |
1.2.2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国内发展综述 |
1.2.3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目的、方法和意义 |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目的 |
1.3.3 研究方法 |
1.3.4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的技术路线 |
2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所涉及的重要概念 |
2.1 文化、企业文化 |
2.2 安全文化、企业安全文化和石化企业安全文化 |
2.3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和石油化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
2.4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体系 |
2.5 企业安全文化载体 |
3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体系构成模式 |
3.1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基本要素 |
3.2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总体模式 |
3.3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体系运行系统模式 |
3.4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落地生根 |
4 石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体系构建与应用 |
4.1 以价值为标准的体系运行总体模块 |
4.2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体系总体实施流程 |
4.3 石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五位一体”多维结构模型 |
4.4 “五位一体”多维结构模型应用方法 |
4.4.1 要素维度在石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应用方法 |
4.4.2 载体维度在石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应用方法 |
4.4.3 发展阶段维度在石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应用方法 |
4.4.4 组织结构维度在石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应用方法 |
4.4.5 特色维度在石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的应用方法 |
4.5 “五位一体”多维结构模型应用的功能 |
4.6 石化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体系构建与应用要注意的问题 |
4.6.1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要建立在企业安全管理现状的基础上 |
4.6.2 安全文化建设需抓住“战略”和“战术”两个核心点 |
4.7 “五位一体”多维结构模型运行保障 |
4.7.1 企业领导者要发挥关键作用 |
4.7.2 建立完善高效的工作运行机制 |
4.7.3 采取多种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手段 |
5 成果与展望 |
5.1 主要成果与创新点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8)青化砭采油厂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4 本文的实用价值和创新 |
第2章 相关理论综述 |
2.1 相关概念 |
2.2 企业安全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
2.3 以人为本的企业安全文化 |
2.4 学习型安全文化 |
2.5 企业安全文化的评价 |
第3章 青化砭采油厂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现状 |
3.1 青化砭采油厂概况 |
3.2 青化砭采油厂安全文化建设的成果 |
3.3 青化砭采油厂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
第4章 青化砭采油厂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
4.1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目标、原则 |
4.2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内容 |
4.3 采油厂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
4.4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评价 |
第5章 青化砭采油厂企业安全文化实施 |
5.1 企业安全文化实施的原则 |
5.2 转变观念 |
5.3 设立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组织机构 |
5.4 加强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体系建设 |
5.5 加强班组安全文化建设 |
5.6 发挥安全科技在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
5.7 加大企业安全文化建设投入力度 |
5.8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效果分析 |
第6章 总结和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9)企业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效能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图目录 |
表目录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1.1 安全管理科学的发展 |
1.1.2 我国企业安全文化的发展 |
1.1.3 企业安全管理效能面临挑战 |
1.2 研究问题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问题的形成及研究视角 |
1.2.2 研究意义 |
1.3 论文概要 |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3.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1.3.4 章节安排 |
2 相关研究和研究方案设计 |
2.1 国内外研究综述 |
2.1.1 安全文化概念的历史背景 |
2.1.2 关于安全文化的定义 |
2.1.3 企业安全文化的研究视角 |
2.1.4 企业安全文化对安全管理的影响 |
2.2 研究理论基础及基本概念界定 |
2.2.1 文化结构理论 |
2.2.2 组织管理理论 |
2.2.3 安全管理理论 |
2.2.4 基本概念的明确和界定 |
2.3 实证研究方案设计 |
2.3.1 研究变量指标的选取 |
2.3.2 论模型的构建 |
2.3.3 问卷的开发设计 |
2.3.4 研究数据的获取 |
2.4 本章小结 |
3 企业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效能关系的理论研究 |
3.1 企业安全文化内涵界定及结构特征 |
3.1.1 企业安全文化的内涵 |
3.1.2 企业安全文化的结构特征 |
3.1.3 企业安全文化的发展阶段 |
3.2 企业安全管理效能的内涵、类型特征及动力要素分析 |
3.2.1 安全管理效能的内涵 |
3.2.2 企业安全管理效能主要类型 |
3.2.3 企业安全管理效能动力要素分析 |
3.3 企业安全文化对安全管理的影响 |
3.3.1 企业安全文化管理的特点 |
3.3.2 安全文化对企业安全管理理念的影响 |
3.3.3 安全文化对企业安全管理行为的影响 |
3.3.4 安全文化对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4 关系研究问卷设计及因素分析 |
4.1 前期调查研究 |
4.1.1 企业安全文化的前期调研 |
4.1.2 企业安全管理效能的前期调研 |
4.2 前期问卷设计研究 |
4.2.1 企业安全文化问卷设计 |
4.2.2 企业安全管理效能问卷设计 |
4.2.3 研究问卷的编制 |
4.3 企业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效能的因子分析 |
4.3.1 调查对象说明 |
4.3.2 研究问卷信度和效度检验 |
4.3.3 研究问卷因素结构的验证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企业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效能关系结构数据分析 |
5.1 调查结果描述 |
5.1.1 调查样本描述 |
5.1.2 调查数据描述 |
5.1.3 调查数据质量评价 |
5.2 企业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效能关系假设 |
5.2.1 SEM的结构模型概述 |
5.2.2 关系模型假设 |
5.3 关系模型验证及修正 |
5.3.1 关系理论模型的初始验证 |
5.3.2 关系结构修正模型Ⅰ的验证 |
5.3.3 关系结构修正模型Ⅱ的验证 |
5.4 实证结果讨论与解释 |
5.5 本章小结 |
6 关系研究的拓展及管理启示 |
6.1 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效能得分的差异分析 |
6.1.1 单因素方差分析 |
6.1.2 两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 |
6.1.3 多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分析 |
6.1.4 分析小结 |
6.2 企业安全文化和安全管理效能关系的对比分析 |
6.2.1 不同行业类型的对比分析 |
6.2.2 同一行业不同企业的对比分析 |
6.3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前后对比分析 |
6.4 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管理启示 |
6.4.1 重视文化模因,提高安全管理效能 |
6.4.2 警惕文化退化,持续深化安全文化建设 |
6.4.3 反身性思考对安全文化发展的启示 |
6.5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论文的主要结论 |
7.2 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
附录B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安全生产法》改进的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详细摘要 |
Detailed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与研究背景 |
1.2 《安全生产法》研究概况及评析 |
1.2.1 《安全生产法》研究概况 |
1.2.2 《安全生产法》研究评述 |
1.3 研究意义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2 《安全生产法》的立法背景、内容框架及实施效果 |
2.1 《安全生产法》的立法过程及背景 |
2.2 《安全生产法》的主要内容 |
2.2.1 五大目的 |
2.2.2 两项方针 |
2.2.3 五方互动机制 |
2.2.4 七项基本制度 |
2.3 《安全生产法》实施效果评价 |
2.3.1 生产安全事故总量明显下降 |
2.3.2 企业和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普遍提高 |
2.3.3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保障制度基本得到落实 |
2.3.4 促进了从业人员的权益保障 |
2.3.5 执法状况总体较好 |
2.3.6 社会监督机制基本得到落实 |
2.4 本章小结 |
3 《安全生产法》改进的基础理论研究 |
3.1 “安全生产”的概念辨析与法定含义的提出 |
3.1.1 “安全生产”的词源考察 |
3.1.2 “安全生产”含义辨析 |
3.1.3 “安全生产”法定含义的提出与阐释 |
3.2 安全生产法的概念及法律部门归属 |
3.3 《安全生产法》与职业安全卫生法的关系 |
3.4 《安全生产法》的基本原则 |
3.4.1 生命第一、倾斜保护原则 |
3.4.2 预防为主、防控结合原则 |
3.4.3 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原则 |
3.4.4 技术引领、方法科学原则 |
3.5 本章小结 |
4 《安全生产法》存在的问题分析 |
4.1 立法目的与功能定位明显偏差 |
4.1.1 突出“监督管理”使其偏向于行政监管法 |
4.1.2 舍弃“职业健康”保护使其立法目的残缺 |
4.1.3 “财产安全”的保护使生命健康保护空间受到挤压 |
4.1.4 “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导致根本指导思想错位 |
4.2 调整范围“名宽实窄” |
4.3 安全生产专业人员从业准入制度缺失 |
4.4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保障制度体系不完善 |
4.4.1 安全生产责任主体不够明确 |
4.4.2 对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法律干预度明显较低 |
4.4.3 安全投入制度可操性差 |
4.4.4 针对特殊危险的特殊要求不够完善 |
4.4.5 针对用人单位间的交叉保障义务规定不清 |
4.5 从业人员安全生产权利体系存在不足 |
4.5.1 安全生产权利的具体内容不够完善 |
4.5.2 缺少重要的决策参与权规定 |
4.5.3 缺少合理可行的参与机制 |
4.6 社会力量安全生产参与的规定缺失严重 |
4.6.1 总工会与行业工会参与安全生产治理的制度缺陷 |
4.6.2 社会中介组织参与安全生产治理的制度缺陷 |
4.7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体制不顺 |
4.7.1 “政府领导”缺少法定的组织协调机制 |
4.7.2 “综合监管”与“专项监管”界限模糊 |
4.7.3 “分级负责”与“属地监管”“级”、“地”不清 |
4.8 法律责任设定不够科学严谨 |
4.8.1 部分法律责任缺失 |
4.8.2 少量法律责任不适用 |
4.8.3 多数法律责任偏轻 |
4.9 本章小结 |
5 《安全生产法》改进的具体措施研究 |
5.1 恰当设置立法目的与范围,定位于职业安全卫生法 |
5.2 建立统一的安全生产专业人员资格准入制度 |
5.3 完善用人单位的安全生产保障义务体系 |
5.3.1 明确责任主体,强化其安全生产主体意识 |
5.3.2 加大用人单位安全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法律干预度 |
5.3.3 建立安全投入的保障和促进措施 |
5.3.4 改进针对“高危行业”、“危险作业”等特殊危险的特殊制度 |
5.3.5 明确交叉关系中各方安全生产保障义务的分配 |
5.4 以促进合作为导向完善工人权利体系 |
5.4.1 完善工人参与安全生产事务的实体权利 |
5.4.2 建立基层单位的安全生产协商与谈判机制 |
5.4.3 建立基层工人安全卫生代表制度 |
5.5 突出社会力量对安全生产的参与和促进作用 |
5.5.1 立法结构上调整,增加“安全生产社会参与和监督”专章 |
5.5.2 强化各级总工会与行业工会的作用 |
5.5.3 规范安全生产中介服务机构管理 |
5.5.4 明确非营利社会组织的安全生产参与职责 |
5.5.5 明确工伤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安全生产权利义务 |
5.5.6 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参与事故预防与风险管理 |
5.6 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制 |
5.6.1 将安全生产委员会从法外体制变为法内体制 |
5.6.2 明确综合监管与专项监管的职责分T |
5.6.3 明确属地,淡化分级,将安全监管落到实处 |
5.7 优化安全生产法律责任体系 |
5.7.1 实现法律责任与法律义务的无缝衔接 |
5.7.2 以“财产罚”与“资格罚”相结合处罚违法单位负责人 |
5.7.3 以比例原则为指导,提高违法者的违法成本 |
5.8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本文创新点 |
6.3 研究局限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1.《安全生产法》修订建议稿 |
四、简论强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 [1]安全文化视角下的煤矿安全事故预防研究[D]. 李冯双. 华北科技学院, 2020
- [2]论劳动者工作环境权的法律保护[D]. 纪欣妍.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2)
- [3]建筑施工企业安全文化综合评价及应用[D]. 刘雪.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20(02)
- [4]云南中烟物资集团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研究[D]. 胡波. 昆明理工大学, 2016(02)
- [5]福州市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研究[D]. 林达静. 福建师范大学, 2015(05)
- [6]石油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的困境与对策研究[D]. 王靖凯. 西南石油大学, 2014(03)
- [7]石油化工企业安全文化建设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D]. 常云海.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4(08)
- [8]青化砭采油厂企业安全文化建设研究[D]. 杨晓柏. 西北大学, 2013(S2)
- [9]企业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效能关系研究[D]. 陈明利. 北京交通大学, 2012(05)
- [10]《安全生产法》改进的理论与应用研究[D]. 刘超捷.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2(04)
标签:安全文化论文; 环境权论文; 安全生产标准化论文; 安全生产标准体系论文; 制度文化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