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青霉素迟缓过敏反应一例的讨论(论文文献综述)
陈申达[1](2021)在《基于少阴表证探索麻附辛穴位贴敷治疗老年CAP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背景: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近年来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也有所上升。根据《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年版)》的观点,老年肺炎临床表现不典型,缺乏发热、咳嗽、WBC、NE升高等典型肺炎的表现,而仅仅表现为乏力、体力下降、恶寒、食欲减退、尿失禁、精神状态异常等。老年人作为一个特殊群体,其随年龄增长,机体的免疫功能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祖国医学本着“以人为本”、“整体观念”的治疗思想,在扶正祛邪方面具有独到优势。通过前期查阅文献,老年CAP的临床特点与《伤寒论》中的少阴表证有类似之处,两者都存在抗力不足的特点。本研究立足于“少阴表证”,针对一部分老年肺炎患者本身免疫功能减退,属于易感体质。从中医的角度而言,患者存在一定的阳虚基础,里阳不足,表阳也有亏虚,容易感受外邪而起病。治疗上,当病邪侵犯少阴之表,仍可采用“微发汗”的方法,温补阳气,解表散寒,温肺化饮,以达扶正祛邪、既病防变的目的。因而本研究将经典名方“麻黄附子细辛汤”作为贴敷药物,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穴位贴敷疗法,观察临床疗效,以期为临床治疗老年CAP提供新思路。目的:评价麻附辛穴位贴敷联合西医常规治疗对老年CAP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探索“少阴表证”理论在老年CAP中的应用。方法: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病例来源于2020年8月至2021年2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呼吸科病房住院治疗的老年CAP患者,以简单随机方法将入组患者分成对照组与治疗组。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麻黄附子细辛(简称“麻附辛”)中药穴位贴敷,具体制备操作将中药按照麻黄:炮附片:细辛=2:2:1的比例研末,每次取总量1到1.5克,姜汁(生姜:水=1:10)调成糊状,湿度适中,以贴药6小时后取下,药饼仍湿润为宜,选取患者大椎、双侧定喘、风门、肺俞、肾俞进行贴敷治疗。入组第一天开始,每天上午一次,每次4-6小时,可根据个人皮肤情况增减贴敷时间,连贴7天。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填写临床疗效评分表、中医证候量化评分表、疲劳量表FS-14,依据临床疗效评分的改善情况计算有效率,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NE%)、淋巴细胞百分比(LY%)、C-反应蛋白(CRP)、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作为疗效评价指标,记录血小板计数(PLT)、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肌酐(Cr)、尿素(UREA)作为安全性指标,并记录不良反应。最终录入数据,采用SPSS25.0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则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按照病例选择标准,研究共纳入老年肺炎患者56例,脱落3例,最终进行数据统计的有效病例为53例,治疗组27例,对照组26例。1.基线资料情况比较:性别、年龄、身高质量指数(BMI)、CURB-65评分、吸烟史、饮酒史、过敏史、合并的基础疾病情况组间比较无显着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临床疗效评价:有效率方面,治疗组有效率为92.6%,对照组有效率为84.6%,组间比较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但从整体的治疗情况看,治疗组总体有效率高于对照组。3.临床疗效积分改善情况:经治疗,两组临床疗效积分均较疗前下降,组内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前、疗后积分改善值进行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临床疗效积分下降趋势更为明显。4.中医证候改善情况:经治疗,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前下降,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分值更低,表明治疗组在中医证候改善方面显着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咳嗽、咯痰、神疲乏力、恶寒分值均较疗前下降,组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咳嗽、恶寒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效果更好。5.炎症指标改善情况:经治疗,两组的WBC、NE%、CRP及NLR均较前下降,组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显示出更好的改善趋势。治疗后,治疗组LY%较疗前升高,组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较疗前无显着差异(P>0.05),两组疗后LY%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6.疲劳量表情况:经治疗,两组患者躯体、脑力、疲劳总评分均较前下降,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在躯体以及疲劳总评分上有显着差异(P<0.05),脑力疲劳评分组间无显着差异(P>0.05)。7.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LT、ALT、AST、Cr、UREA指标均未见异常,未出现皮肤红肿、皮疹、破溃等不良反应以及全身过敏的表现,表明麻附辛穴位贴敷安全性良好。结论:(1)联合麻附辛穴位贴敷较单纯西医治疗更能改善老年肺炎阳虚患者的临床症状,中医证候尤其是在咳嗽、恶寒方面改善更优。(2)联合麻附辛穴位贴敷在改善WBC、NE%、LY%、CRP、NLR方面较单纯西医组无显着差异,但显示出更好的改善趋势。(3)麻附辛穴位贴敷+西医治疗,在改善躯体以及总疲劳状态方面效果优于单纯西医治疗,提示“少阴表证”与患者的疲劳状态有一定联系,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杨露[2](2020)在《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重要致病因素,我国儿童Hp感染率高,且感染率随着年龄增加而急剧增长。Hp感染除了会引起胃部疾病外,还可导致营养不良、贫血和生长发育迟缓,影响儿童生长发育。多数医学领域学者主张儿童Hp感染需进行治疗。目前抗Hp治疗主要采用以质子泵抑制剂(PPI)或铋剂结合两种抗生素的“三联疗法”治疗2周,然而大量长期广谱抗生素的治疗会产生胃肠道菌群失调等副反应,反复根除治疗还容易引起抗生素耐药问题;同时,由于儿童对药物依从性差等原因,儿童Hp感染根除率偏低。儿童Hp临床特点与成人不同,大多数表现为不同程度消化不良症状,极少出现消化性溃疡及胃癌等不良后果。目前对于哪个年龄段对儿童进行Hp根除治疗仍无定论。欧洲流行病学数据也表明,Hp感染可使肥胖、胃食管反流病及儿童过敏性疾病患者获益,且与炎症性肠病呈负相关。因此,在临床中急需寻找更有利于儿童Hp治疗的方案。目前关于Hp感染与肠道菌群方面研究越来越多,国外有动物试验研究已经证实发现Hp感染可引起未发炎的胃肠道远端肠道菌群明显变化。而Hp感染与人粪便肠道菌群研究也发现与Hp阴性相比,Hp感染样本中α-多样性显着增高、梭状芽孢杆菌及厌氧菌丰度下降、乳杆菌的丰度增加等。成人Hp感染与肠道菌群关系或动物科研试验比较多,而儿童研究尚少,本研究分析儿童抗Hp根除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及Hp感染家庭肠道菌群特征,以期发现儿童Hp感染与肠道菌群相关性及特征菌,指导抗Hp益生菌治疗方案,协助提高儿童Hp根除率,改善患儿消化不良症状,减少根除治疗引起的不良反应。研究目的:1.探讨儿童Hp感染及胃炎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并分析特征菌标志物;2.进一步在肠道菌群层面上了解儿童Hp家族易感性及与其关联的特征菌群;3.解析Hp根除治疗过程中肠道菌群的动态变化及其特征,以期指导益生菌治疗。研究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7年8月期间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4至14岁消化不良儿童及其父母粪便标本,纳入消化不良儿童进行13C呼气试验、腹部彩超、快速尿素酶检测试验、胃镜及组织病理等检查,初次以病理结果及快速尿素酶检测试验阳性确诊Hp相关性胃炎的病例,纳入幽门螺杆菌胃炎组(HPG),而病理及快速尿素酶检测试验均提示Hp阴性,且胃镜下确诊胃炎的儿童病例纳入幽门螺杆菌阴性胃炎组(HNG),患儿父母依据13C或14C呼气试验判断Hp情况,同时采集患儿基本信息、病史、家庭信息等。患儿及其父母Hp检测均阳性纳入幽门螺杆菌阳性家系(HP-P家系),反之Hp检测均阴性纳入幽门螺杆菌阴性家系(HP-N家系)。并对Hp胃炎儿童进行一线三联疗法根除治疗,治疗药物及剂量为奥美拉唑(0.6-1.0mg/(kg.d),2次/d)、克拉霉素(15-20 mg/(kg·d),2次/d)、阿莫西林(50 mg/(kg·d),2次/d)或甲硝唑(20 mg/(kg·d),2次/d),对青霉素过敏的儿童需换用甲硝唑,总疗程为2周。随访Hp胃炎患儿治疗后2周、6周粪便标本,并评估根除效果,记录不良反应。同期留取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组(HCG)儿童粪便标本,健康对照儿童应用13C呼气试验判断Hp检测情况。该研究已由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机构审查委员会批准,伦理编号:QLCH-ET-2017-06,并且参加项目患儿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所有纳入儿童及其父母大便标本收集并保存在-80℃冰箱并提取DNA,后期进行16S rRNA高通量测序,并做以下对比分析:1)将HPG、HNG与HCG肠道菌群两两比较;2)对Hp阳性儿童与Hp阴性儿童、Hp阳性父母与Hp阴性父母、Hp家系与Hp阴性家系肠道菌群进行对比。3)将根除治疗前(W0)、治疗后2周(W2)、治疗后6周(W6)粪便及健康对照(HC)肠道菌群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结果:1.纳入第一部分研究的患儿病例数154例,包括50例HPG患儿、42例HNG患儿及62例HCG儿童,结果显示(1)这三组,尤其是HPG,HNG和HCG中的β多样性分析存在显着差异;(2)与HCG对比,HPG和HNG中的F/B(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值均显着降低,拟杆菌科(Bacteroidaceae),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丰度相对较高,而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双歧杆菌科(Bifidobacteriaceae),乳杆菌科(Lactobacillaceae)丰度相对较低;(3)与HNG相比,HPG中β变形杆菌纲(Betaproteobacteria)、乳杆菌目(Lactobacillales)、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和柯林斯菌属(Collinsella)的丰度较高,而α变形杆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巨球形菌属(Megasphaera)的丰度较低。(4)通过肠道微生物功能预测分析发现,HPG和HNG中脂肪酸,碳水化合物、药物代谢-细胞色素P450和β-内酰胺药物耐药性等代谢途径增加。2.第二部分研究纳入78例家系研究对象,其中包括40例HP-P家系,38例HP-N家系。(1)HP-P与HP-N家系组中父母、儿童肠道菌群构成差异显着,HP-P家系父母、儿童均可见乳酸杆菌目(Lactobacillales)丰度增高、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巨单胞菌属(Megamonas)或巨球形菌属(Megasphaera)丰度减低;幽门螺杆菌感染父母标志菌主要为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奈瑟氏菌属(Neisseria)及巨单胞菌属(Megamonas),而在儿童肠道菌群变化以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巨球形菌属(Megasphaera)丰度差异为主;(2)本研究同样进行两组家系间对比,发现HP-P组家系中乳杆菌目(Lactobacillales),嗜血杆菌属(Haemophilu),粪杆菌属(Faecalibacterium),副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 parainfluenzae)丰度增高,巨单胞菌属(Megamonas)、假单胞菌(Pseudomonas)、巨球形菌属(Megasphaera)丰度降低。3.第三部分研究Hp儿童根除治疗后随访2周、6周肠道菌群变化,该研究留取W0 25例粪便标本,治疗2周后W2 23例粪便标本,治疗后6周W6标本留取16例粪便标本。发现根除治疗后2周肠道菌群变化显着,以拟杆菌门、梭状芽孢杆菌下降,变形菌门升高为主,且在停药4周发现,F/B值较前提高,拟杆菌属(Bacteroides)持续下降,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丰度较治疗前明显升高,而变形菌门中的奈瑟菌属(Neisseria)、肠杆菌科(Enterobacteriaceae)、副流感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influenzae)、假单孢杆菌目(Pseudomonadales)仍较治疗前明显升高。研究结论:1.儿童Hp感染及胃炎可引起显着肠道菌群变化,儿童胃炎主要引起肠杆菌科、拟杆菌科丰度改变,而Hp感染引起肠道菌群中链球菌和巨球形菌属丰度差异。Hp感染可加重胃炎引起的肠道菌群改变。而这些肠道菌群改变与机体抗生素耐药、药物及营养物质代谢有关,有可能影响Hp感染和胃炎临床治疗效果,这提示了抗Hp感染中应用益生菌辅助治疗的重要性,且为开展更大范围的临床验证和开发益生菌治疗策略打下了基础。2.Hp感染导致家系内肠道菌群显着变化,且HP-P家系中父母、儿童肠道菌群各有特点。该研究表明Hp不仅引起家族各成员感染也同样引起各成员肠道菌群紊乱,因此在对儿童进行抗Hp感染治疗的同时,应提倡全家一起根除治疗策略,降低Hp感染率。3.儿童Hp根除治疗可短期显着改变肠道菌群构成,主要以拟杆菌、梭状芽孢杆菌下降及变形菌升高为主,且在短时间未恢复至治疗前。对于临床益生菌种类及治疗疗程提供了客观依据。
何淼[3](2020)在《多羊血清致敏家兔IgE变化及病理学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过敏反应(allergy)是动物机体本身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从而导致各个系统和功能的损害。过敏反应在全球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影响人类和动物健康,世界卫生组织(WHO)已经将过敏性疾病列为21世纪重点研究和防治疾病[1]。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宠物饲养数量的上升,近年来兽医临床上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过敏反应及甚至死亡病例呈上升趋势,因此对过敏性疾病进行早期诊断和干预就显得十分必要。本文旨在通过利用多羊混合血清致敏实验家兔,并记录相关病理和生理变化、测定其血清总IgE含量,记录最佳致敏混合血清浓度,为宠物高免血清的制备与应用打下前提基础。实验方法:选择健康雄性山羊3只,采用颈静脉采血法后,将血清成功分离并冷藏。选择健康成年家兔32只,雌雄不拘。根据发敏时注射多羊混合血清浓度(concentration)不同,将家兔随机分为4组,每组8只:对照组C0、轻度稀释组C1(C30%约0.6ml/Kg)、中度稀释组C2(C40%约0.8ml/Kg)、重度稀释组C3(C50%约1.0ml/Kg)。首次致敏时,将多羊混合血清用无菌生理盐水稀释至C20%,所有家兔均皮下注射1ml。4组家兔均在相同环境条件下饲养21d,期间每隔3d观察并记录饲养期间实验动物行为变化,发现饲养期间全部实验动物未见明显不适反应及一场活动,全部正常。4组家兔致敏21d后,与家兔左腿股静脉埋22G留置针用于采血,根据不同分组分别给对照组C0注射5ml生理盐水,实验组C1、C2、C3分别于耳外缘静脉注射制备好的浓度为30%、40%、50%的多羊混合血清。分别在家兔发敏前、发敏后15min、30min、45min、60min(t0、t1、t2、t3、t4)5个时间点分别测量其体温(T)、呼吸(R)及脉搏(P),并于股静脉分别采血约1ml分离血清,分离的血清用ELISA法测定血清总IgE含量。将死亡家兔剖检,分别取出各脏器进行观察。实验结果:对照组家兔无明显生理变化,实验组家兔存在不同程度皮肤发绀,胸腔、腹腔脏器淤血,胃肠粘膜坏死、出血、水肿;气管、肺脏存在水肿、淤血现象;病理组织切片可见局部细胞坏死、形态发生改变,有的存在出血、淤血、充血现象并可见铁血黄素沉着。以上现象均随实验组家兔注射多羊混合血清浓度升高而变得明显和增重。实验数据显示实验组家兔血清总IgE含量明显比对照组家兔高,并且随着多羊混合血清浓度的增加,IgE含量也随之增高,但在发敏后的4个时间点,IgE含量并无太大变化。将不同组家兔血清IgE含量,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过家兔行为学观察、脏器形态改变、病理切片观察以及血清总IgE含量对比分析,找出最佳致敏多羊混合血清浓度。
刘冲冲[4](2020)在《柴贝止痫汤添加治疗耐药性癫痫的临床研究及其主要入血成分对KA致痫大鼠的抗耐药机制研究》文中认为耐药性癫痫的主要治疗困境是患者对抗癫痫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AEDs)耐药,如何减少或抑制患者对AEDs的耐药是国内外学者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本团队在长期临床实践中发现柴贝止痫汤添加治疗耐药性癫痫能够提高西药抗痫作用,前期基础实验结果显示其抗痫机制可能与抑制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 Genel,Mdrl)及编码的P-糖蛋白(P-giycoprotein,P-gp)有关,而调节P-gp的途径与炎症信号通路相关。本次临床研究在前期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扩大样本量观察柴贝止痫汤添加治疗耐药性癫痫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检测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本次动物实验研究探讨柴贝止痫汤及其主要入血成分对海人酸(KainicAcid,KA)致痫大鼠的抗耐药机制,以进一步了解其在复方中的抗耐药机制及其贡献度。[目的]通过临床试验,观察柴贝止痫汤治疗耐药性癫痫的有效性及安全性,通过炎症抗体芯片观察耐药性癫痫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通过动物实验,探讨柴贝止痫汤及其主要入血成分α细辛醚、β细辛醚、贝母素甲、贝母素乙对KA致痫大鼠的抗耐药机制。[方法]临床研究:临床研究由疗效观察和机制探讨两部分组成,疗效观察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纳入耐药性癫痫局灶性意识障碍性发作的患者84例,治疗组在原有抗痫西药的基础上添加柴贝止痫汤治疗,对照组在原有抗痫西药的基础上添加安慰剂治疗,观察周期为3个月。主要疗效指标包括月发作频次、无发作率、50%应答率(Response Rate,RR);次要疗效指标包括癫痫发作程度的变化、中医证候变化、生活质量评分(Quality of life scale for epileptic patients-89,QOLIE-89)、癫痫伴发抑郁筛查量表(Neurological Disorders Depression Inventory For Epilepsy,NDDI-E)、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以及安全性评价。通过对耐药性癫痫局灶性意识障碍性发作的患者在治疗前、治疗3个月后、治疗6个月后各采取血清一次,利用炎症抗体芯片检测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的变化,探讨柴贝止痫汤添加治疗耐药性癫痫的抗痫作用。动物实验:采用侧脑室注射KA的方法建立癫痫大鼠模型,将癫痫大鼠分为模型组、卡马西平(Carbamazepine,CBZ)组、柴贝止痫汤+CBZ组、α细辛醚+CBZ组、β细辛醚+CBZ组、贝母素甲+CBZ组、贝母素乙+CBZ组,并设假手术组。连续灌胃60天后,采用Western Blot、RT-PCR检测海马P-gp、Mdrla/bmRNA的表达,免疫组化观察海马离子钙接头蛋白抗原(Ionized calcium binding adapter molecule 1,Iba-1)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的表达,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iquid chromatography and mass spectrometry,LC-MS)检测脑内 CBZ 及其代谢产物 10,11-环氧化卡马西平(10,11-epoxidation of carbamazepine,CBZE)的含量,尼氏染色观察海马病理形态变化。[结果]临床试验一(1)基础资料:共纳入耐药性癫痫局灶性意识障碍性发作患者84例,入组前两组在两组性别方面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基础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者基线资料基本一致。(2)主要疗效指标:治疗3个月后两组月发作频次及无发作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2个月及3个月后,两组50%应答率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3)次要疗效指标:治疗3个月后两组发作程度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两组中医证候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生活质量及情绪量表评价:生活质量总评分,治疗3个月后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进行单项比较,二者在疼痛、精力/疲乏、注意力、发作恐惧、社会支持等方面两组之间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P<0.05,P<0.01,P<0.01)。治疗3个月后两组SDS评分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安全性治疗:在观察期内未发现与柴贝止痫汤添加有关的肝肾功能及血常规异常,未发现明显不良事件。临床研究二(1)柴贝止痫汤添加治疗耐药性癫痫局灶性意识障碍性发作患者3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具有下调血清中 IL-1β、IL-4、IL-17、IL-1α、IL-15、IL-6、IL-11、1-309、MIG、GCSF、GM-CSF炎症因子的趋势。(2)柴贝止痫汤添加治疗耐药性癫痫局灶性意识障碍性发作患者6个月后与治疗前相比,血清中1-309、IL-11、MIG表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具有下调IL-1β、1-309、IL-1α、IL-15、IL-8、IL-17、IL-6、IL-11、IL-16、MIG、IL-1ra、GCSF、BCL、MIP-1β、MIP-1α、IL-12P40 炎性因子的趋势。(3)柴贝止痫汤添加治疗耐药性癫痫局灶性意识障碍性发作患者6个月后可能具有改善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作用,其KEGG通路可能与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细胞因子受体相互作用及细胞因子信号通路相关。动物实验(1)各组大鼠海马组织P-gp表达: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CBZ组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模型组相比,假手术组及柴贝止痫汤+CBZ组表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与CBZ组相比,柴贝止痫汤+CBZ组、α细辛醚+CBZ组、贝母素甲+CBZ组、β细辛醚+CBZ组表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0.05,P<0.05)。与柴贝止痫汤+CBZ组相比,模型组、CBZ组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2)各组大鼠海马组织Mdrla/b mRNA表达:与假于术组相比,模型组、CBZ组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贝母素乙+CBZ组Mdrla mRNA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BZ组相比,柴贝止痫汤+CBZ组、α细辛醚+CBZ组、贝母素甲+CBZ组海马Mdrla/b mRNA表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0.01,P<0.05;P<0.01,P<0.01),β细辛醚+CBZ 组 Mdrla mRNA表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海马组织中Iba-1及GFAP表达: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和CBZ组Iba-1及GFAP的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0.05,P<0.05),β细辛醚+CBZ组Iba-1表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柴贝止痫汤+CBZ组、α细辛醚+CBZ组、贝母素甲+CBZ组、贝母素乙+CBZ组Iba-1表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0.01,P<0.05)。(4)各组大鼠右脑CBZ、CBZE含量:右脑CBZ含量比较:各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右脑CBZE含量比较:与CBZ组相比,柴贝止痫汤+CBZ组、α细辛醚+CBZ组、贝母素甲+CBZ组右脑内CBZE的浓度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1)。与柴贝止痫汤+CBZ组相比,CBZ组含量降低,贝母素甲+CBZ组含量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与贝母素甲+CBZ组相比,CBZ组、柴贝止痫汤+CBZ组、α细辛醚+CBZ组、β细辛醚+CBZ组、贝母素乙+CBZ组含量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P<0.05,P<0.01,P<0.01)。(5)各组大鼠海马组织尼氏染色模型组海马神经元急剧减少,排列紊乱,胶质细胞的增生,尼氏小体降解明显。CBZ组神经元细胞较模型组增多,胶质细胞增生较多,尼氏小体较少。柴贝止痫汤+CBZ组、α细辛醚+CBZ组、贝母素甲+CBZ组可见神经元丰富,尼氏小体丰富,少量胶质细胞,β细辛醚+CBZ组和贝母素乙+CBZ组可见神经元丰富,尼氏小体数目较少,空泡病变比较明显。[结论]1.柴贝止痫汤添加治疗耐药性癫痫局灶性意识障碍性发作患者安全、有效,可以减少癫痫发作频次、降低发作程度,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自身抑郁状况。2.柴贝止痫汤添加治疗3个月后和6个月后有降低耐药性癫痫局灶性意识障碍性发作患者血清中炎症因子的趋势,治疗6个月后较治疗前患者血清中Ⅰ-309、IL-11、MIG水平降低,随着治疗时间延长,柴贝止痫汤添加降低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作用逐渐明显。3.柴贝止痫汤及入血成分α细辛醚、贝母素甲分别联合CBZ可能具有促进KA致痫大鼠脑内CBZE含量增加、保护海马神经元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海马P-gp、Mdrla/b mRNA表达、抑制海马Iba-1激活有关。
陈秋林[5](2019)在《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序贯疗法与标准三联疗法根除效果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meta分析手段,对现有的文献报道进行整理汇总,旨在评价序贯疗法(Sequential therapy,SEQ)与标准三联疗法(Standard triple therapy,STT)对儿童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根除率及不良反应的差异。方法:检索方式为计算机检索与手工检索,计算机检索范围:(1)Cochrane图书馆(Cochrane Library,1984-2017.12);(2)Pubmed数据库(1966-2017.12);(3)Embase光盘数据库(1974-2017.12);(4)ISI数据库(Web of Science,1990-2017.12);(5)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disc,1978-2017.12);(6)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44-2017.12);(7)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1989-2017.12);(8)万方数字化期刊数据库(Wangfang Data,1940-2017.12)。各数据库之间进行交叉检索,尽可能全面的检索相关文献,避免出现遗漏。手工检索的内容包括各类医学核心期刊等相关报道。严格遵循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的原则,对纳入的相关文献报道进行详细阅读和筛选,对最终纳入文献进行数据提取与整理汇总,运用Cochrane协作网的meta分析软件Review manager 5.3进行分析,二分类变量合并的效应量采用风险差异(Risk difference,RD),各文献的异质性检验采用的是卡方检验,模型方面根据异质性差异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本研究的主要评价指标包括:(1)根除率;(2)不良反应发生率。对于次要评价指标,我们主要采用的亚组分析方法进行,包括:(1)临床有效率;(2)地理区域差异;(3)发表时间差异;(4)STT疗程长短差异;(5)参与者健康状况差异;(6)硝基咪唑类型差异。结果:文献纳入结果:通过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的原则进行文献筛选,最终纳入标准文献28篇,总计参与者3374名,Hp患者的平均年龄大约在8岁,其中男孩大约占58.4%。10天SEQ与7天STT的研究有5篇;10天SEQ与10天STT的研究有24篇;10天SEQ与14天STT的研究有4篇;14天SEQ与7天STT的研究有1篇;其中10天SEQ与10天铋剂四联疗法的研究有1篇;10/14天SEQ联合益生菌与10/14天STT联合益生菌的研究有1篇;10天SEQ包含呋喃唑酮与10天STT的研究有1篇。所有纳入的文献中所涉及的SEQ采用“前5天使用阿莫西林+质子泵抑制剂(Proton pump inhibitor,PPI),后5天使用克拉霉素+PPI+甲硝唑”总共有10篇;其中SEQ采用“前5天使用阿莫西林+PPI,后5天使用克拉霉素+PPI+替硝唑”有17篇;STT采用“阿莫西林+克拉霉素+PPI”共有22篇;STT采用“甲硝唑+克拉霉素+PPI”共有2篇。Meta分析结果:主要结局指标:(1)SEQ比STT表现出更好Hp根除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D=0.16,95%CI:0.13-0.19),倒漏斗图基本对称,表明发表偏倚得到较好的控制;(2)SEQ与STT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D=0.00,95%CI:-0.03-0.03),倒漏斗图基本对称,表明发表偏倚得到较好的控制。次要结局指标:(1)SEQ比STT表现出更好的临床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D=0.12,95%CI:0.08-0.15);(2)中国地区SEQ的Hp根除效果相比STT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D=0.16,95%CI:0.12-0.19);国外地区(主要是欧洲地区)SEQ的Hp根除效果相比STT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D=0.16,95%CI:0.09-0.23);(3)2012年之前SEQ比STT表现出更好的根除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D=0.07,95%CI:0.01-0.12);2012年及2012年之后,SEQ比STT表现出更好的根除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D=0.17,95%CI:0.14-0.21);(4)SEQ比7天STT表现出更好的根除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D=0.14,95%CI:0.06-0.21);SEQ比10天STT表现出更好的根除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D=0.18,95%CI:0.14-0.21);SEQ与14天STT的根除效果无明显差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D=0.02,95%CI:-0.05-0.09);(5)NUD的SEQ比STT表现出更好的根除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D=0.15,95%CI:0.11-0.20);PUD的SEQ比STT表现出更好的根除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D=0.19,95%CI:0.13-0.24);(6)使用甲硝唑的SEQ比STT表现出更好的根除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D=0.14,95%CI:0.10-0.18);使用替硝唑的SEQ比STT表现出更好的根除效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D=0.11,95%CI:0.13-0.21)。本研究所有纳入的文献均为RCTs研究,其中有21.4%文献未交代清楚随机分配方案的产生过程;仅有11.3%研究文献对结果评定实施盲法;大部分文献未对患者和医生实施盲法;9.8%的文献未对不完整的结果数据进行统计报告,故本研究存在着测量性与实施性偏移等偏移风险。结论:(1)本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SEQ比STT有更好的根除幽门螺杆菌的效果。(2)本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SEQ与STT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
汤代群[6](2019)在《以科利纳的译文质量评价工具指导医学翻译的自省》文中提出本报告以科利纳为评估医学文本的翻译质量而开发的译文质量评估(TQA)工具为指导,对完成浙江震元制药有限公司委托的两份医学文本的英汉翻译项目的经历,进行了自我反思。本报告简要介绍了译文质量评价的国内外研究状况,以及科利纳的译文质量评价工具和其长处,随后阐述了笔者如何运用科利纳提出的最重要的质量标准来指导自己完成翻译前期准备(收集研习平行文本以及查阅专业词典和在线医学资源,以编制英汉对照词汇表)、翻译和译后自我检查。科利纳编写的质量标准,旨在帮助评价医学译者的译文语言质量是否满足妥当标准和恰当标准,以及对专业内容和术语的再现是否准确、恰当地再现医学术语(这标志着译者是否了解医学术语和内容以及项目涉及的术语和内容)。从笔者的经历看,上述质量标准可用、有效。本报告还总结了笔者在上述项目持续期间所学到的、影响未来职业规划的经验教训。
杨林东[7](2019)在《南京妊娠晚期B群链球菌定植、围产结局分析》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南京妊娠晚期B群链球菌定植情况、抗生素敏感性及耐药性研究第一节南京妊娠晚期B群链球菌定植情况目的:研究南京的孕妇妊娠晚期B群链球菌定植率,为展开普遍筛查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通过对2016年4月-2017年7月在南京军区总院和江苏省妇幼保健院门诊建卡,定期产检孕妇,根据美国CDC指南推荐在3537周,在孕妇知情同意下采集阴道和直肠标本,通过B群链球菌培养分析系统筛查,分为GBS阳性组和GBS阴性组。结果:共7183例孕妇入组,GBS阳性组和GBS阴性组在年龄、籍贯、居住地、孕产史、BMI比较上均无明显差异(P>0.05)。GBS阳性组孕妇大学以上学历95.26%,GBS阴性组为86.1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GBS阳性组糖尿病比例高于GBS阴性组(18.58%vs14.08%),两组比较有显着性差异(P<0.05)。GBS的总定植率为3.52%,单纯采集阴道标本的孕妇中,GBS检出阳性率为2.39%。2.04%仅检测出阴道标本阳性,1.28%仅检测出直肠标本阳性,阴道-直肠标本均阳性为0.32%,通过对直肠标本的采集,GBS阳性检出率增加了54.25%。GBS每月的定植率有明显波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BS定植率最高月份为10月6.53%,其次分别为2月5.25%,和3月5.97%,而最低为5月2.08%。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孕妇比中学学历的孕妇更易感染GBS(OR=0.260)。结论:南京妊娠晚期B群链球菌定植率较低3.52%,通过补充直肠的检测能提高54.25%检出率。第二节B群链球菌对抗生素敏感性及耐药性研究目的:通过对筛查出的B群链球菌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探讨其对药物敏感性及耐药性研究,为临床在预防和治疗B群链球菌感染中提供参考。方法:共筛查出253例孕妇B群链球菌,采用纸片扩散法,通过抗菌药物纸片对9种抗生素氨苄青霉素、青霉素、克林霉素、红霉素、头孢曲松、左氧氟沙星、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四环素进行检测,所有试验结果采用2012年CLSI标准,抗生素敏感性进行分类:敏感,中介,耐药。结果:253例GBS阳性标本对头孢曲松、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的敏感率为100%,对氨苄青霉素和青霉素的敏感率分别为98.02%和93.28%。克林霉素、红霉素、左氧氟沙星、四环素的耐药率分别为,47.83%,52.96%,30.43%和88.54%。结论:1、青霉素和氨苄西林是预防GBS疾病的首选;2、B群链球菌对红霉素和四环素的耐药情况比较严重。第二部分GBS感染及IAP的应用对母婴分娩结局的影响第一节GBS感染对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目的:探讨GBS感染阳性孕妇与阴性孕妇的围产结局差异。方法:纳入2016年4月-2017年7月在南京军区总院和江苏省妇幼保健院建卡定期产检的7183例孕妇,于孕35-37周采用标准方法采集阴道及直肠拭子进行GBS培养,按培养结果分为GBS阳性组和GBS阴性组。比较两组孕妇的胎膜早破、产时发热、分娩方式、产后出血、产后发热、切口感染等围产结局。结果:GBS阳性孕妇的胎膜早破、产时发热、产后出血、产后发热、切口感染发生率较GBS阴性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GBS感染明显增加了孕妇分娩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第二节孕妇GBS感染对新生儿结局的影响目的:分析GBS定植阳性孕妇分娩的新生儿发生感染的情况。方法:将纳入研究的7183例孕妇分为GBS阳性组及GBS阴性组,对其所分娩的新生儿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新生儿出生后Apgar评分及出生后三个月内的情况。结果:GBS阳性组EOD为3.56%明显高于GBS阴性组中EOD发生率0.68%(P<0.05),两组间的LOD发生率、出生时Apgar评分、NICU转入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母亲的GBS感染会增加新生儿的EOD发生率.第三节IAP的应用对GBS阳性孕妇母婴结局的影响目的:探讨IAP的应用能否改善GBS感染孕妇的母婴围产结局。方法:对GBS阳性组孕妇在临产后或胎膜早破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比较充分IAP组与未充分IAP组的围产结局。结果:充分使用IAP后新生儿发生EOD、LOD、转入NICU、母亲产后发热、切口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未充分使用IAP组(P<0.05)。结论:对GBS定植阳性的孕妇产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能明显降低母婴感染的发生率。
钱民怡[8](2017)在《阿莫西林与黄芩素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协同抗菌机制研究及其复方制剂的研制》文中研究说明奶牛乳房炎是奶牛的主要疾病之一,严重危害到奶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金黄色葡萄球(金葡菌)是引起奶牛乳房炎的主要病原菌之一,针对其感染,抗生素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但随着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其耐药性问题日趋严重:耐青霉素金黄色葡萄球菌(PRSA)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已严重威胁到常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AMO)的药效。我国具有丰富的中药资源,本研究拟从中药中筛选可增强PRSA和MRSA对AMO敏感性的中药单体/提取物并研究其协同抗菌机制,中西复配研制复方制剂,以期为耐药金葡菌引起的奶牛乳房炎治疗提供一个有效新制剂。本研究借助联合药敏试验(棋盘法)从21种中药中筛选得到黄芩素(BAI):≥2 μg/mL可使AMO对MRSA标准菌株ATCC33591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由64 μg/mL降低至≤4 μg/mL,即AMO+BAI逆转了 ATCC33591对AMO的耐药性,两者联合对MRSA和PRSA临床分离菌株均呈现协同抗菌作用。最小杀菌浓度(MBC)测定表明16μg/mLBAI可使AMO对ATCC33591的MBC值由64μg/mL降至16μg/mL;时间杀菌曲线测定表明32μg/mL AMO与64 μg/mL BAI联合作用至24 h细菌全部死亡,比单药降低了约1011CFU/mL和109 CFU/mL;BAI可增强AMO的抗菌后效应(PAE),使其对ATCC33591的PAE由1h延长至3h;防突变浓度(MPC)测定结果表明,BAI可减小AMO对金葡菌的MPC及MPC/MIC值而减少其耐药突变选择窗,提示两者联合应用可减缓金葡菌耐药性的发生。通过构建粒细胞减少小鼠大腿肌肉感染模型研究了AMO+BAI对小鼠MRSA感染的治疗效果,结果表明两者联合用药在小鼠体内杀菌效果要优于单药。对AMO+BAI的协同抗菌机制进行了初探。用碘量法测定BAI对青霉素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BAI可通过抑制青霉素酶活性对AMO起保护作用,但其抑制效果弱于β-内酰胺抑制剂—克拉维酸钾。利用分子克隆技术成功构建了 MRSA重组菌株(RN4220+pAM401-mecA),联合药敏试验结果表明BAI同样可增强RN4220+pAM401-mecA对AMO的敏感性。通过Western Blot方法检测到BAI对RN4220+pAM401-mecA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BP2a)表达量并无显着影响。通过荧光偏振免疫分析法和荧光成像法分析了 BAI对PBP蛋白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BAI能明显抑制青霉素敏感蛋白PBP3的活性,而对PBP2a的活性则无影响。综上结果表明BAI通过抑制青霉素酶和PBP3的活性来发挥其与AMO的协同抗菌作用。通过单因素筛选分散媒等辅料后,以沉降体积比和重分散性为考察指标,借助正交设计对制剂的处方与工艺进行优化,并于中试车间进行工艺放大,成功研制出3批样品——阿莫西林黄芩素混悬乳房注入剂。建立了制剂中AMO和BAI含量检测的HPLC法,经方法学验证两种药物方法的回收率高(>99%)、线性良好、专属性强、精密度、重复性和耐用性良好,测得3批中试样品中两药的含量均大于97%。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本制剂符合质量要求,在避光、室温下保存,至少保持18个月稳定。进行了阿莫西林黄芩素混悬乳房注入剂对临床泌乳期奶牛乳房炎的疗效研究。选择38头患有临床型乳房炎的泌乳期荷斯坦奶牛(50个患病乳区),以每个乳区作为单个病例,根据给药前细菌分离结果将病例平均分为受试药物组和对照药物(速诺LC)组。结果表明,对于金葡菌感染的乳房炎,受试药物的治愈率为50.00%,与对照药相当(45.00%);而对MRSA引起的奶牛乳房炎,受试药物组的治愈率要高于对照组,分别为60.0%和20.0%;对于总的细菌学治愈率,受试药物组与对照药物分别为68.42%和69.09%,结果表明受试制剂对临床型奶牛乳房炎具有较好的疗效。综上所述,本研究筛选得到AMO+BAI对耐药金葡菌具有协同抗菌效应,BAI可降低AMO的MPC而减缓金葡菌耐药性的发生;BAI与AMO的协同抗菌机制与BAI抑制青霉素酶和PBP3的活性有关;在此基础上成功研制了阿莫西林黄芩素混悬乳房注入剂,该制剂质量可控,对金葡菌引起的泌乳期奶牛临床型乳房炎具有良好的疗效。本研究“中西合用”制剂的研制为兽用新制剂的研发提供了新思路,也为新型奶牛乳房炎复方制剂的研制与新药注册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科学支撑。
李晓艳[9](2016)在《调节性T细胞在儿童腺样体肥大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过敏性鼻炎的关系》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儿童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obstructive sleep apnea hyponea syndrome,OSAHS)是一类由于结构异常或功能异常引起的上气道阻塞而导致的睡眠时呼吸暂停和通气不足,儿童OSAHS最常见的原因是扁桃体腺样体肥大。腺样体组织属于上呼吸道黏膜相关淋巴系统,腺样体暴露于气道,受多种外界刺激后发生免疫激活,启动免疫反应,局部效应免疫细胞和调节免疫细胞之间平衡的异常导致炎症反应迁延不愈,久之引起腺样体增生肥大。已知Th1/Th2平衡在腺样体肥大发病中有重要作用,目前针对腺样体组织局部Treg,Th17的相关研究甚少。因此本课题设计了本研究,测定腺样体肥大患儿外周血及腺样体组织局部Th17,Treg细胞数目,Th17功能因子IL-17;Treg特异性转录因子Foxp3,Treg抑制功能相关因子IL-10,TGF-β的含量,比较不同程度腺样体肥大组之间各指标有无统计学意义,从而分析Treg/Th17平衡在腺样体肥大发病中有无作用,是何种作用,为进一步腺样体局部免疫平衡的研究打下基础,也为腺样体肥大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依据。儿童过敏性鼻炎及分泌性中耳炎发病率极高,且常与儿童腺样体肥大发病同时存在。已知Treg,Th17的异常与过敏性鼻炎发病相关,故本研究设立了腺样体肥大合并过敏性鼻炎病例组,腺样体肥大合并分泌性中耳炎组,腺样体肥大合并过敏性鼻炎及分泌性中耳炎组,初步探讨Treg在儿童腺样体肥大及其相关合并症中的关系。研究方法本研究为随机病例对照研究。一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2013年9月-2013年12月,就诊我医院儿童177例,经询问病史、排除了心血管、内分泌、泌尿系统、代谢性疾病及神经肌肉病。所选病例均无阿司匹林特异性反应、支气管扩张、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典型病史。2周内无上呼吸道感染,询问过敏性鼻炎哮喘等过敏性疾病史,进行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判断是否为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入院均进行常规手术前检查,排除手术禁忌症,并进行皮肤点刺试验测定过敏原,纤维鼻咽镜检查腺样体大小,声导抗检查中耳情况。纤维鼻咽镜检查,根据腺样体堵塞后鼻孔的程度进行分组,堵塞后鼻孔0-25%为Ⅰ度,26%-50%为Ⅱ度,51%-75%为Ⅲ度,76%-100%为Ⅳ度[2]。PSG结果评定:根据2007年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发表的《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诊疗指南》,阻塞性呼吸暂停指数(obstructive apnea index,AOI)>1次/小时,或阻塞性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obstructive hyponea/apnea index,AHI)>5次/小时,且最低氧饱和度<92%,诊断为OSAHS。二研究对象分组病例组:诊断OSAHS的患儿按照鼻咽镜腺样体大小及相关病史和检查分为单纯腺样体Ⅲ组(组2,35例);单纯腺样体Ⅳ组(组3,20例);腺样体肥大合并有过敏性鼻炎(组4,32例);腺样体肥大合并分泌性中耳炎组(组5,37例),腺样体肥大合并过敏性鼻炎及分泌性中耳炎(组6,31例)。对照组:(组1,22例)。选择同一时期入院诊断为“慢性扁桃体炎”的患儿作为对照组,排除过敏性鼻炎,PSG检查排除OSAHS,鼻咽镜检查诊断腺样体Ⅰ-Ⅱ度,对照组为腺样体Ⅰ-Ⅱ度组。所有儿童入院进行扁桃体切除术,经知情同意术中同时切除腺样体组织。所有入组病例均取外周血及腺样体组织进行检测,本研究经过通过医院伦理会同意及患儿监护人知情同意。三研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入组病例外周血及腺样体组织中Th17、Treg含量,ELISA法测定其IL-17、IL-10、TGF-β的含量,RT-PCR测定RORγt、Foxp3含量。四分析方法统计学处理各组数据经检验符合正态分布,所有数据用平均值±标准差表示,各组两两间比较,RORγt,Foxp3的含量,Th17/Treg比值,IL-17、IL-10、TGF-β水平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三组间比较用方差分析,所有统计学数据均由SPSS 17.0软件完成,组间统计学差异用P<0.05判断。研究结果1.儿童肥大腺样体局部及外周血中Treg比例降低,其表达FoxP3含量减少,其作用效应因子IL-10、TGF-β含量减低;腺样体局部及外周血中表现出Th17升高,其效应因子IL-17升高,其表达RORγt升高。Th17/Treg比值升高(p<0.05)。且Th17/Treg比值的偏移跟单纯腺样体大小有相关性。2.腺样体肥大合并过敏性鼻炎的儿童OSAHS中同样存在Th17/Treg比值升高,跟不合并过敏性鼻炎的儿童OSAHS相比,比值偏移更明显。3.Th17/Treg比值在腺样体肥大合并分泌性中耳炎患儿外周血及腺样体局部均有升高,比单纯腺样体肥大患儿中的比值有所下降。4.腺样体肥大合并过敏性鼻炎及分泌性中耳炎中Th17/Treg比值偏移跟单纯腺样体肥大比无明显差异,但高于腺样体肥大合并中耳炎中的比值的偏移。研究结论Th17/Treg比值升高跟儿童OSAHS发病有关,Th17/Treg比值偏移程度与腺样体大小相关。合并过敏性鼻炎比值偏移更明显,合并分泌性中耳炎时比值偏移有所减轻。腺样体肥大合并过敏性鼻炎及分泌中耳炎时Th17/Treg比值升高,比腺样体肥大合并分泌性中耳炎偏移更明显。调节性T细胞与Th17在儿童腺样体肥大发病及其并发症发病中有重要作用。过敏性鼻炎,分泌性中耳炎,腺样体肥大三者可能通过Treg细胞实现整体的免疫调节。
宋燕梅,方雪云,江淑华[10](2015)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假阴性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文中指出总结了5例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典型皮试患者在首次使用前或使用时发生假阴性反应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主要原因包括药物因素,患者自身因素;预防措施包括详细询问病史,严密观察,健康宣教及规范的皮试液配制与操作。认为进行皮试操作和首次输注药物时应备急救药品和物品,加强观察,通过严密的护理尽量避免假阴性,若发生应第一时间发现过敏反应快速给药抢救。
二、对青霉素迟缓过敏反应一例的讨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青霉素迟缓过敏反应一例的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少阴表证探索麻附辛穴位贴敷治疗老年CAP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少阴表证与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少阴表证的认识 |
2. 少阴表证概述 |
3. 老年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研究进展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麻黄附子细辛汤与穴位贴敷的研究进展 |
1. 古今医家运用麻黄附子细辛汤经验 |
2. 麻黄附子细辛汤的现代应用 |
3. 穴位贴敷的研究进展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资料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研究对象病例选择标准 |
2. 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案 |
2.3 观察指标 |
2.4 疗效评价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研究结果 |
3.1 两组基线资料对比 |
3.2 疗效评价 |
3.3 安全性评价 |
4. 讨论 |
4.1 研究结果分析 |
4.2 老年肺炎“少阴表证”思路分析 |
4.3 麻附辛穴位贴敷用药及选穴依据 |
4.4 创新性分析 |
5. 结论 |
6. 不足与展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基本信息 |
附录2 CURB-65评分表 |
附录3 临床疗效评分表 |
附录4 老年CAP少阴表证中医证候量化评分表 |
附录5 实验室检查与体温单 |
附录6 疲劳量表FS-14 |
个人简历 |
(2)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及胃炎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
1.1 前言 |
1.1.1 幽门螺杆菌感染基本情况 |
1.1.2 肠道菌群及检测方法 |
1.1.3 幽门螺杆菌与胃部菌群关系 |
1.1.4 幽门螺杆菌与肠道菌群关系 |
1.2 材料与方法 |
1.2.1 材料 |
1.2.2 方法 |
1.3 结果 |
1.3.1 样本的基本信息和临床特征 |
1.3.2 三组儿童肠道菌群的多样性 |
1.3.3 三组儿童肠道菌群的构成 |
1.3.4 三组儿童肠道菌群差异菌分析 |
1.3.5 三组儿童肠道菌群预测功能分析 |
1.4 讨论 |
1.5 结论 |
第二章 基于肠道菌群特征分析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家族聚集性 |
2.1 前言 |
2.1.1 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家族聚集性 |
2.1.2 儿童肠道菌群与家庭关系 |
2.1.3 家系肠道菌群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 |
2.2 材料和方法 |
2.2.1 材料 |
2.2.2 方法 |
2.3 结果 |
2.3.1 样本基本信息和临床特征 |
2.3.2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父母、儿童肠道菌群影响 |
2.3.3 家系组间肠道菌群差异 |
2.3.4 家系组间肠道菌群预测功能分析 |
2.3.5 家系内儿童与父母肠道菌群相似度分析 |
2.3.6 家系内父母与儿童肠道菌群差异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第三章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对儿童肠道菌群的影响 |
3.1 前言 |
3.1.1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 |
3.1.2 根除治疗中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
3.1.3 根除治疗中质子泵抑制剂对肠道菌群的影响 |
3.1.4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与肠道菌群关系研究进展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材料 |
3.2.2 方法 |
3.3 结果 |
3.3.1 样本基本信息和临床特征 |
3.3.2 幽门螺杆菌感染根除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多样性差异 |
3.3.3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后2周、6周肠道菌群变化 |
3.3.4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后6周与治疗前肠道菌群差异 |
3.3.5 动态观察根除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 |
3.4 讨论 |
3.5 结论 |
附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幽门螺杆菌与胃肠道微生态关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附英文论文一 |
附英文论文二 |
(3)多羊血清致敏家兔IgE变化及病理学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过敏综述 |
1.1 过敏定义 |
1.2 过敏反应分类 |
1.3 过敏反应的机制 |
1.4 参与过敏反应的细胞、生物活性介质分布、特点及作用 |
1.5 过敏原及过敏原的分类 |
2 动物常见过敏性疾病 |
2.1 动物常见的过敏原因 |
2.2 动物过敏反应主要病理表现 |
2.3 常见大型动物过敏疾病 |
2.4 常见小型动物过敏疾病 |
3 IgE检测方法和在过敏反应中的重要意义 |
3.1 IgE概述 |
3.2 IgE在过敏反应中起到的作用 |
3.3 IgE的检测 |
3.4 ELISA法实验室常见问题与解决方法 |
3.5 血清总IgE检测在过敏反应中的意义 |
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材料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试剂 |
1.3 仪器设备 |
1.4 防护用品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动物选择与分组 |
2.2 多羊混合血清的制备 |
2.3 致敏原注射液的制备 |
2.4 家兔致敏实验 |
2.5 家兔发敏实验 |
2.6 样品采集与处理 |
2.7 ELISA测定家兔血清总IgE含量 |
2.8 统计学分析 |
结果与分析 |
1 实验结果 |
1.1 家兔发敏阶段临床表现 |
1.2 家兔临床指标测定 |
1.3 剖检结果 |
1.4 制作并观察病理组织切片 |
1.5 家兔IgE测定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作者简介) |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4)柴贝止痫汤添加治疗耐药性癫痫的临床研究及其主要入血成分对KA致痫大鼠的抗耐药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文献综述一 癫痫的病因病机及治法概述 |
1 癫痫的常见病因病机 |
2 癫痫的治法分述 |
3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单味中药及其单体成分抗痫作用与机制研究进展 |
1 疏肝理气药 |
2 平肝熄风药 |
3 活血化瘀药 |
4 补虚药 |
5 开窍药 |
6 淡渗利湿药 |
7 安神定志药 |
8 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临床研究一 柴贝止痫汤添加治疗耐药性癫痫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小结 |
临床研究二 柴贝止痫汤添加治疗对耐药性癫痫患者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小结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柴贝止痫汤及其主要入血成分对KA致痫大鼠的抗耐药机制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参考文献 |
小结 |
创新性 |
结论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附录1 癫痫发作程度表 |
附录2 痫病痰气郁滞证中医证候评定量表 |
附录3-1 成年癫痫患者生活质量评定量表-89项 |
附录3-2 生活质量量表各分项题目分值表 |
附录3-3 生活质量量表各项得分权重分值 |
附录4 NDDI-E量表(中文版) |
附录5 抑郁自评量表(SDS) |
附录6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A) |
附录7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24项(HAMD-24) |
(5)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序贯疗法与标准三联疗法根除效果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目的 |
2 方法 |
2.1 文献的检索范围 |
2.2 文献临床问题的构建 |
2.3 文献检索策略 |
2.4 儿童Hp感染诊断标准及相关分类 |
2.5 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
2.6 结局测量指标 |
2.7 文献收集偏倚的控制 |
2.8 文献偏倚风险的评估 |
2.9 文献数据文献 |
2.10 文献数据分析 |
2.10.1 统计学分析方法 |
2.10.2 森林图 |
2.10.3 敏感性分析 |
2.10.4 发表偏倚分析 |
2.10.5 证据质量评估 |
2.11 具体研究步骤 |
3 结果 |
3.1 文献检索结果 |
3.2 纳入文献的基本特征 |
3.3 meta分析结果 |
3.3.1 SEQ与 STT根除率 |
3.3.2 SEQ与 STT临床疗效 |
3.3.3 SEQ与 STT根除率的地理区域差异 |
3.3.4 SEQ与 STT根除率发表时间差异 |
3.3.5 SEQ与 STT根除率STT疗程长短差异 |
3.3.6 SEQ与 STT根除率关于患者健康状况差异 |
3.3.7 SEQ与 STT根除率关于硝基咪唑类型差异 |
3.3.8 SEQ与 STT不良反应发生率 |
4 讨论 |
4.1 研究主要结果 |
4.2 SEQ与 STT总体效果 |
4.3 地理区域 |
4.4 发表年份 |
4.5 STT疗程 |
4.6 患者健康状态 |
4.7 细菌的耐药性 |
4.8 临床有效率 |
4.9 安全性 |
4.10 证据质量 |
4.11 意向治疗分析 |
4.12 掩盖人员和参与者 |
4.13 样本量 |
4.14 审查过程中的潜在偏见 |
4.15 本研究的优势和不足 |
4.16 本研究的启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以科利纳的译文质量评价工具指导医学翻译的自省(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
摘要 |
Abstract |
1 Introduction |
1.1 The completed translation project |
1.2 Purpose of this report |
2 Rationale for using Colina’s translation quality assessment(TQA)tool as a guide |
2.1 A brief overview of TQA research |
2.2 Colina’s TQA tool and its strengths |
3 Using Colina’s TQA tool as a guide in completing the project |
3.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
3.1.1 Collecting parallel texts for medical knowledge |
3.1.2 Consulting specialized dictionaries and online medical resources |
3.1.3 Compiling bilingual glossaries |
3.2 Translation |
3.2.1 Reproducing medical terms and words accurately |
3.2.2 Reproducing sentences adequately and appropriately |
3.3 Self-checking |
4 Conclusion |
References |
Appendix1 Bilingual glossaries for the project |
Appendix2 Source and target texts |
Appendix3 The commissioner feedback form |
(7)南京妊娠晚期B群链球菌定植、围产结局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语简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南京妊娠晚期B群链球菌定植情况、抗生素敏感性及耐药性研究 |
第一节 南京妊娠晚期B群链球菌定植情况 |
1.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2.1 基本特征收集 |
1.2.2 标本采集 |
1.2.3 标本培养与检测 |
1.3 统计学处理 |
2.结果 |
2.1 孕妇的基本情况 |
2.2 GBS定植情况 |
2.3 GBS季节性分布情况 |
2.4 GBS定植的高危因素分析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B群链球菌对抗生素敏感性及耐药性研究 |
1.资料和方法 |
1.1 研究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2.1 标本采集 |
1.2.2 抗生素敏感性检测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GBS感染及IAP的应用对母婴分娩结局的影响 |
第一节 GBS感染对产妇分娩结局的影响 |
1.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孕妇GBS感染对新生儿结局的影响 |
1.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节 IAP的应用对GBS阳性孕妇母婴结局的影响 |
1.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资料 |
1.2 研究方法 |
1.3 统计学分析 |
2.结果 |
3.讨论 |
参考文献 |
总结 |
文献综述 围生期新生儿不同血清型B族链球菌 感染及其预防研究现状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就 |
致谢 |
(8)阿莫西林与黄芩素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协同抗菌机制研究及其复方制剂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综述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奶牛乳房炎现状 |
1.3 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
1.3.1 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流行病学研究 |
1.3.2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机制 |
1.3.3 抗耐药金葡菌的药物研发概况 |
1.4 阿莫西林与黄芩素的研究进展 |
1.4.1 理化性质 |
1.4.2 药效学与临床疗效 |
1.4.3 药代学 |
1.4.4 毒理学 |
1.4.5 制剂学 |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二章 阿莫西林与黄芩素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联合抗菌作用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抗MRSA的中药筛选结果 |
2.3.2 阿莫西林与黄芩素对耐药金葡菌的联合药敏试验结果 |
2.3.3 最小杀菌浓度(MBC)的测定结果 |
2.3.4 体外杀菌曲线的绘制结果 |
2.3.5 防突变浓度(MPC)的测定结果 |
2.3.6 抗菌后效应(PAE)的测定结果 |
2.3.7 阿莫西林与黄芩素在MRSA感染小鼠的药效学结果 |
2.4 讨论 |
2.4.1 关于与阿莫西林联用对MRSA具有协同作用的中药筛选 |
2.4.2 关于黄芩素对阿莫西林抗MRSA的增敏作用与其结构的关系 |
2.4.3 关于对小鼠金葡菌感染模型的药效学研究 |
2.4.4 关于防突变浓度和耐药突变选择窗 |
2.5 小结 |
第三章 阿莫西林与黄芩素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联合抗菌机制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和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黄芩素与多种抗生素对MRSA的联合作用 |
3.3.2 黄芩素与青霉素酶联用对阿莫西林/青霉素G抗菌活性的影响 |
3.3.3 黄芩素对青霉素酶活性的抑制作用 |
3.3.4 重组菌RN4220+pAM401-mecA的构建结果 |
3.3.5 阿莫西林与黄芩素对MRSA重组菌的联合抗菌效果 |
3.3.6 黄芩素对MRSA重组菌PBP2a表达量的影响 |
3.3.7 黄芩素对PBP2a、PBP3蛋白活性的影响结果 |
3.4 讨论 |
3.4.1 关于黄芩素对青霉素酶活性的影响 |
3.4.2 关于黄芩素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MRSA协同作用 |
3.4.3 关于黄芩素对mecA表达水平的影响 |
3.4.4 关于黄芩素对青霉素结合蛋白活性的影响 |
3.4.5 黄芩素与阿莫西林协同抗MRSA作用其他可能机理 |
3.5 小结 |
第四章 阿莫西林黄芩素混悬乳房注入剂的研制 |
4.1 引言 |
4.2 试验材料 |
4.3 试验方法 |
4.4 结果与分析 |
4.4.1 制剂处方及工艺的确定 |
4.4.2 质量考察结果 |
4.4.3 制剂中药物含量检测方法的建立和测定结果 |
4.4.4 制剂的稳定性 |
4.5 讨论 |
4.5.1 关于剂型的选择和剂量的确定 |
4.5.2 关于制剂处方筛选和制备工艺 |
4.5.3 关于制剂中药物含量的检测方法 |
4.5.4 关于制剂中有关物质的研究 |
4.5.5 关于制剂的稳定性 |
4.6 小结 |
第五章 阿莫西林黄芩素混悬乳房注入剂对泌乳期临床型奶牛乳房炎的疗效研究 |
5.1 前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材料 |
5.2.2 试验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临床观察结果 |
5.3.2 细菌学检查结果 |
5.4 讨论 |
5.4.1 关于病例的选择 |
5.4.2 关于疗效的判定 |
5.4.3 关于细菌的分离及鉴定 |
5.4.4 关于细菌的分离情况 |
5.4.5 关于给药剂量和治疗效果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 |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调节性T细胞在儿童腺样体肥大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过敏性鼻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调节性T细胞在儿童腺样体发病中的作用 |
1.1 绪论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方法 |
1.4 结果 |
1.5 讨论 |
1.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Treg在腺样体肥大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相关疾病的关系 |
第一节 与过敏性鼻炎的发病关系 |
2.1.1 绪论 |
2.1.2 研究对象 |
2.1.3 研究方法 |
2.1.4 结果 |
2.1.5 讨论 |
2.1.6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节 Treg在腺样体肥大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分泌性中耳炎的关系 |
2.2.1 绪论 |
2.2.2 研究对象 |
2.2.3 实验方法 |
2.2.4 结果 |
2.2.5 讨论 |
2.2.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假阴性的原因分析及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
1.2 方法 |
1.3 皮试结果判断标准[6] |
1.4 结果 |
2 原因分析 |
2.1 过敏的原因 |
2.2 皮试假阴性原因 |
2.2.1 皮试方面的因素 |
2.2.2 患者自身因素 |
3 预防措施 |
4 小结 |
四、对青霉素迟缓过敏反应一例的讨论(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少阴表证探索麻附辛穴位贴敷治疗老年CAP的临床研究[D]. 陈申达.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2]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D]. 杨露. 山东大学, 2020
- [3]多羊血清致敏家兔IgE变化及病理学观察[D]. 何淼. 延边大学, 2020(06)
- [4]柴贝止痫汤添加治疗耐药性癫痫的临床研究及其主要入血成分对KA致痫大鼠的抗耐药机制研究[D]. 刘冲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序贯疗法与标准三联疗法根除效果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D]. 陈秋林.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6]以科利纳的译文质量评价工具指导医学翻译的自省[D]. 汤代群. 东南大学, 2019(05)
- [7]南京妊娠晚期B群链球菌定植、围产结局分析[D]. 杨林东. 南京医科大学, 2019(04)
- [8]阿莫西林与黄芩素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协同抗菌机制研究及其复方制剂的研制[D]. 钱民怡.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5)
- [9]调节性T细胞在儿童腺样体肥大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过敏性鼻炎的关系[D]. 李晓艳.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10]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假阴性的原因分析及预防[J]. 宋燕梅,方雪云,江淑华.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