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速货运车辆使用安全的思考

提速货运车辆使用安全的思考

一、对提速货车运用安全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李龙啸[1](2021)在《铁路货车列检机制优化研究》文中认为铁路货运是全国货物运输行业的主力军。近年来,随着我国铁路网的不断延伸与完善,铁路货车的保有量不断上升,铁路货运总量也随之不断增加。在与其他货运方式竞争过程中呈现的趋势是:煤、石油、粮食等大宗产品的运输仍然大部分依靠铁路货运,而一些小型商品的运输市场则被大量分流,致使我国铁路货运货运总量的增长速度逐年下降。因此对铁路货运的管理和其运行的效率提出了更严的标准与更高的要求。随着铁路货运的信息化发展,大量的电子机械、智能装备系统投入使用,使得铁路货车检修与运用的作业手段更为丰富,运用管理方式也更为便捷,但也出现了车辆零件质量故障责任划分模糊、纯人工作业与机检两种作业方式混杂不清、各个路局之间在列车运行区段信息不共享等问题,一线个人劳动强度非但没有降低,反而由于智能化设备的投入使用造成了成本与工作量的增加,安全生产的既有人员组织模式与现场作业环境不匹配,分散了精力,重点不突出;铁路货车运行安全监控(5T)系统作用发挥不明显,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和负担。所以铁路货车列检机制的优化势在必行。本文对铁路货车列检机制进行了调研,总结了我国货物列车列检机制所存在的问题,以《铁路货车运用维修规程》为基础,同时结合5T系统等新技术的特点和现场使用情况,提出对现场货车列检机制的改进方案。分别对现场作业以及铁路货车运行安全监控(5T)系统作业进行了优化设计,对于铁路货车运行安全监控(5T)系统作业的优化方案以实时预报故障、降低作业过程中人工参与度为目标,优化了设备安装位置并对货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进行完善;对于现场作业的优化方案则从列检作业人员配置、作业范围以及作业方式三个方面进行优化;并提出对到达列车与始发列车作业范围、制动系统额定风压转换中转作业的优化方案。理论和实际优化效果表明,对货车列检作业的优化,可以达到提升效率、人员减负、接车量增加的目的。

于跃斌[2](2018)在《铁路货车车体疲劳试验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伴随重载、快捷铁路货车技术的发展,以试验与仿真为主要手段,在关键零部件的疲劳可靠性研究方面取得了显着进步,有效支撑了新一代货车产品的研发。而对于全尺寸铁路货车车体结构的全寿命周期疲劳可靠性研究,由于其受多通道复杂载荷等因素的影响,当前的试验与仿真手段尚不十分成熟,特别是其所涉及的试验程序复杂,试验成本高,并且缺少相应的大型试验装备等原因,目前的研究还仅侧重在线路动应力测试及对比近似仿真计算等方面。另外,当前普遍采用的名义应力疲劳寿命评估法,由于存在应力计算和应力测试的不统一性及S-N曲线选择的主观性,明显影响了该方法的实际应用效果。因此围绕铁路货车车体疲劳寿命的可靠性评估,在理论与方法、试验与仿真等方面的深入研究,必将对重载、快捷铁路货车技术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铁路货车车体疲劳试验台的建造为开展全尺寸铁路货车车体疲劳试验方法的研究提供了装备基础,更为开展全尺寸货车车体疲劳仿真方法的研究提供了试验手段。在这个背景下,本论文将以铁路货车车体疲劳试验方法研究为核心,并引入大系统仿真分析方法及结构应力法,研究了铁路货车车体疲劳试验及仿真方法的各项关键技术,旨在探索解决在复杂载荷条件下铁路货车车体疲劳寿命综合评估的难题,进一步指导产品的研发,提高产品的可靠性及安全性,具体开展的研究工作如下:(1)开展了全尺寸货车车体疲劳试验方法研究。通过分析车体在线路上的运行状态的动力学方程,研究了车体在试验台架上模拟线路运行状态的基本原理。在该原理基础上,一方面,开展车体疲劳的加速试验研究,引入了多通道等幅域值的数据压缩方法,该方法在删去某一波形的无损伤小幅振动波形时,保持各波形之间的相互相位关系,并保留其他通道波形中的大幅振动波不被删除;另一方面,开展了模拟目标的方法研究,提出了以车体加速度信号为迭代目标的线路模拟方法,该方法在保证车体评估点疲劳损伤一致的前提下,比传统的摇枕加速度积分方法更好地模拟应力的时域历程,更合理的模拟车体的疲劳损伤过程。(2)通过对全尺寸货车车体的疲劳试验方法的研究,建立了车体疲劳试验的完整程序,提出了试验过程中涉及的关键技术问题并加以解决。以C70E敞车为对象,开展了在通用线路上的线路运行动态响应测试、数据的处理和压缩,在试验台架上以车体枕梁加速度为目标完成了线路运行状态模拟,完成了C70E敞车车体疲劳试验,试验结果与C70E敞车实际线路运营情况一致,验证了车体疲劳试验方法的合理性和试验程序的适用性。(3)为了克服实物试验受样机、测点数量及成本等因素限制的问题,开展了车体与试验台架组成系统的仿真建模方法研究。基于大系统仿真建模方法,考虑散粒货物对车体建模影响,并首次在车体疲劳仿真计算时引入试验台架模型,建立了含试验台架的刚柔耦合多体动力学模型,以试验台架的驱动文件作为刚柔耦合试验台模型的输入条件进行仿真计算,通过仿真与试验的对比,完成模型修正及全尺寸车体动应力仿真计算。结果表明,通过刚柔耦合试验台模型计算的车体动应力曲线与试验台的应力测试结果基本一致,满足台架疲劳试验的仿真模拟精度,为进一步开展车体疲劳评估提供了数据,建立了试验与试验仿真的交流机制。(4)针对焊接结构疲劳寿命评估的特殊性,将刚柔耦合试验台模型与结构应力法相结合开展了车体焊缝疲劳寿命评估方法的研究。以北京到成都的通用线路试验数据作为台架仿真模型的输入,提取仿真后心盘、旁承和车钩载荷,采用雨流计数形成一维谱,对车体关键焊缝进行了疲劳评估,结果表明:车体主要焊缝均满足设计要求,寿命评估结果与车体疲劳试验结果基本一致。(5)针对车体存在焊接缺陷时疲劳定量分析的难题,推导了等效结构应力的I(r)1/m修正公式,提出了含焊接缺陷的寿命评估方法。分别采用含缺陷的典型试件和含缺陷的牵枕结构进行试验和仿真对比,试验与仿真结果均相近,证明了该方法的有效性,进一步推动了车体疲劳试验方法与仿真技术的融合及创新。铁路货车车体疲劳试验台的投入使用,为深入开展该领域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试验装备。开展的车体疲劳试验方法及车体疲劳仿真方法研究,验证了车体疲劳试验的核心原理,验证了仿真方法的合理性,实现了试验与仿真的对比与交互。进一步开展的结构应力疲劳评估新方法的研究,补充了焊接结构疲劳评估的理论与方法,提高了疲劳计算的精度。因此本论文的研究是从工程实际出发,以理论为指导,将试验与仿真有机结合,从而取得的一系列有益参考,这将对铁路货车产品的研发及疲劳可靠性评估体系的进一步完善提供良好的借鉴。

杨晶[3](2018)在《转向架动态设计及整备车辆刚柔耦合仿真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针对铁路货运提速和快铁/高铁车辆研发需求,有必要紧扣轮轨接触和转向架悬挂2个非线性所形成的主要矛盾,构建面向转向架动态设计与整备车辆刚柔耦合仿真的新型软件分析综合技术平台,且要形成设计理论方法和软件分析关键技术的突破。为了克服(准)静态设计的局限性与片面性,特确立提速转向架动态设计方法DDM及其软件平台技术支撑作为论文研究主题,进而明确了合理科学提升极限速度与构造速度2个主要研究问题。第1章首先针对铁路货运提速,讨论快捷货车转向架具体案例及其减磨降耗技术难点;然后再结合快铁/高铁运维及其相关技术问题,深刻阐述轨道车辆具有轮轨接触与转向架悬挂2大非线性影响,两者相互关联,且形成了强非线性系统;最后根据威金斯的磨耗轮轨稳定分析观点,充分阐述Kalker的轮轨接触(非)线性理论及其技术内涵。具体地,只有在轨道窗口内实际轮轨接触趋于(近)线性关系,轮轨表面磨耗功才仅有纵向与横向2个主要成份,车轮形成正常踏面磨耗。否则,若偏离了(近)线性关系,如局部密贴型接触造成小幅蛇行振荡现象,则需要考虑车轮自旋蠕滑奇异性以及自旋力偶及其对轮轨磨耗的波动影响。根据拉格朗日力学及3大基本方程,第2章理论联系实际,凝练了如下需要解决的2个科学问题:①在轨道窗口内把握轮轨接触的(近)线性与非线性辩证关系,正确处理车体与转向架2个不稳定问题,努力维系车轮正常踏面磨耗;②在拓宽的速度窗口内逐步形成对转向架悬挂非线性的正确认知,尽可能避免在轻量化车体与走行部之间形成相关激励。为此特构建了新型软件分析综合技术平台,且形成如下2项突破:①根轨迹图引领转向架参数配置系统设计,如整车稳定性态分析方法,正确指导高速转向架安全型设计;②利用整备车辆刚柔耦合仿真技术,以复杂约束及内力精准分析,正确研判局部高应力及其对结构疲劳损伤影响程度。结合典型案例研究,半车或整车稳定性态分析表明:轮对自稳定性和回转阻力矩有效性是造成高速轮轨磨耗的2大技术问题。特别是ICE3系列转向架原型设计存在1次蛇行现象及其对轮轨磨耗的负面影响。尽管如此,ETR系列转向架及其改进设计应当作为综合性能型设计的1个典型案例。考虑到转向架悬挂的力学特性及其非线性演变,提出柔性体广义接口及5大层次技术关系处理对策,并给出了整备铝合金车体及其横向耦合振动的具体案例分析。为了充分论证并验证新型软件分析综合技术平台的可行性与正确性,第3-7章分别给出如下5大工程案例的应用研究成果,其仿真模型已得到了型式试验、线路跟踪测试或台架动态试验的充分考证:(1)基于抗蛇行并联配置的ICE3改进设计。融合日本新干线与欧洲铁路的技术特点,形成了抗蛇行宽频带吸能的新理论,正确指导高速转向架安全型设计。具体地,基于单/双循环工作原理的抗蛇行并联配置,台架动态试验对比分析表明:其动态特性具有超前滞后校正的相似性。利用这一相似性,制订ICE3改进配置方案,包括抗蛇行参数配置和部分转向架参数优化设计。基于非线性动态仿真分析的安全性与综合性能评估表明.:①ICE3改进设计彻底消除了 1次蛇行现象,λN-0.l0,Vlim≈480km/h;②克服了原型设计缺陷,尽可能消除或减轻对轮配条件制约性、钢轨磨耗敏感性以及横向振动耦合机制3大负面影响;③改善并增强了对轨道线路及其服役技术条件的适应性、友好性以及稳定鲁棒性。(2)基于轮轨弓网双耦合的高速受电弓横向减振研究。轮轨磨耗与弓网磨损两者并无相关性。但是若车轮形成有害踏面磨耗,其轮轨接触动力作用则会成为轮轨弓网双耦合形成的主要关联因素之一,并造成高速受电弓高周疲劳问题。考虑到高周疲劳影响因素,典型案例的相关分析充分考证了轮轨弓网双耦合仿真模型的正确性,并提出了高速受电弓轻量化设计的基本原则,即低阶模态频率≥12Hz。结合400 KMH高铁车辆研发需求,通过原始设计及其改进设计5种方案分析对比,形成了新一代高速受电弓结构设计,其是1项系统集成技术创新成果,即高周疲劳转变为静强问题。(3)160KMH快运棚车刚柔耦合振动仿真与试验对比研究。以某快捷货车转向架作为技术原型,改用转臂轴箱定位形式,经专家论证,确立了 160KMH快运棚车研制方案,其满足空车最小轴重≥(7-8)t技术条件。根据转向架2级悬挂特殊性,即K2>>K1,需要以简易空簧取代空载橡胶堆,尽可能避免转向架与长约24 m的地板底架之间产生垂向相关激励。相应地,顶棚也应当改进其片梁断层结构设计,以端墙撑柱来增大内部张力,适当提高其振动基频。与Y37的情况类似,在摇枕弹性支承下亦存在旁承摩擦不稳定问题。若仍然坚持如下轮配条件,即λeN=0.10,λeMAX=0.35,则需要增设抗蛇行减振器。根据高速轮轨磨耗问题及其小蠕滑解决方案,快捷铁路货运应当积极分享高铁运用的技术成果,λeN=(0.03-0.06),最大推荐值0.15或稍高一些,无抗蛇行减振器配置。(4)驮背运输2车组系统内力及技术可靠性研究。以动态仿真取代手工计算,滚装作业系统内力分析表明:固定与滚动滑台及其3点支承构成了1个典型超静定问题。考虑到站台高度误差,约±5 mm,若人工操作失误,滚动滑台倾斜,摆出限位止挡的冲击作用则会迫使两侧提升油缸立柱的结构不稳定转变为振动疲劳问题,如立柱上部外侧筋板圆弧内形成局部高应力,其最大值可达约320 MPa。因而尚需要液压专业的协同创新努力,实现“一键式”操作,尽可能避免人工操作失误。(5)货车转向架悬挂非线性影响及技术对策。利用刚柔耦合仿真技术,集装箱平车和驮背运输车组2大典型工程案例分析表明:在轻量化车体与走行部之间,重载卡滞是相关激励形成的1项主要因素。在重载卡滞的影响下,如中部横向支撑架斜撑杆局部结构失稳和中部侧墙横向结构不稳定,两者均会转变为振动开裂或振动疲劳问题。为了合理挖掘轻量化车体设计的技术潜能,需要制订解决重载卡滞问题的技术方案,利用复合斜楔新技术,参考典型配置形式,适当增大斜楔尖角,消除或减轻摇枕悬挂及干摩擦强非线性影响。

王然[4](2015)在《哈尔滨车辆段货车达速工程安全管理研究》文中指出哈尔滨车辆段作为全局管辖面积最大、担负铁路货车运用、维修任务最重的一线行车部门,在确保铁路货车实际运用中的安全,维护全路、全局正常运输秩序,提高运输效率和运输效益等诸多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我国铁路货车向提速、重载方向的发展,其运行的安全可靠性问题日益突出,解决货车达速工程的安全管理问题已经成为重中之重的任务和研究课题。本文结合有关业务理论的学习思考和实践体会,以系统论、控制论作为研究依据,运用科学的管理工具与决策方法,探讨货车达速工程安全管理的策略。在以往的安全管理工作中,没有突出安全管理的特殊性,只是遵从安全生产的一般规律,无论是管理方案的制定,还是项目的实施运作,都存在研究范围不宽,针对性不强,与生产实际结合不紧密等问题,制约了安全管理方案的实际应用效果,导致安全管理工作始终在低水平徘徊。全文共分为四章。在项目研究论证过程中,突破传统思维束缚,尝试进行创新和拓展。本文研究的内容及框架是严格按照安全工作系统管理要求的收集信息、方案调研、立项分析、研究对策、组织实施、优化方案等管理步骤展开,并且采取了先进的管理工具,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分析方法进行科学的研究。首先对哈尔滨车辆段现实安全状况进行了对比分析,对影响制约哈尔滨车辆段货车达速工程实施的各类不利因素进行了分析论证,并通过哈尔滨车辆段铁路货车故障频繁发生的部位和情况,对哈尔滨车辆段铁路货车在实际运用中发生的故障进行了详细介绍和分析,提出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检查、预防的方法和有效的解决措施,进而减少货车故障对哈局正常运输秩序的影响,以达到提高车辆的使用率,提升运力的目的,使哈尔滨车辆段在铁路货车领域有更快、更好的发展。同时,为全路车辆同行的货车达速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肖斌[5](2015)在《基于保障运输秩序的铁路货车维修机制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当今这个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随着贸易量的逐年增加,铁路货物运输作为我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愈发突显出来。随着国家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一方面货运市场对铁路运输的需求不断增长,另一方面运输市场的竞争愈加激烈,对铁路货物运输的管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铁路货物运输中,作为主要运输载体的货车车辆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随着市场需求和铁路行业的不断发展,现行铁路货车检修制度逐渐显现出维修质量不高、维修不及时、经济效益差等问题,对货物运输工作带来一定的干扰。因此,全面提升货车车辆检修质量,及时、可靠地提供运用车辆,对于保障铁路运输安全和运输秩序意义重大。本文基于保障运输秩序的三个关键要素:安全、效率和效益,研究提出我国现行货车车辆维修机制的优化改进措施。主要通过对国内外铁路货车检修制度的调研与比较分析,掌握典型国家铁路货车检修的基本状况,总结借鉴先进经验;调研解析我国铁路货车车辆段实际作业流程,提出目前铁路货车车辆段在落实和实施现有维修制度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对货车车辆维修的经济寿命进行建模分析,并依据样本车辆的追踪数据,对既有技术水平、材料工艺水平和货运组织水平下车辆各部运行可靠性进行定性分析;基于铁路信息网络发展的实际,研究实行全路货车网络化动态管理,监控车辆实际运营里程、运营状态的可行性,探讨符合我国国情的铁路货车维修机制。同时,对铁路货车检修既有的各项管理工作提出完善改进建议,以增强铁路货车站段的市场适应能力。本文建议:根据我国目前所面临的运输压力以及所具备的软硬件条件,铁路货车维修机制应加快从计划性预防修到计划性换件修的转变,待技术条件成熟后,还应执行以状态修为主,计划性换件修为辅的维修制度,逐渐减少高级修程,强化日常维修工作。

郑向东[6](2011)在《特种货物运输安全管理分析》文中指出介绍铁路特种货物的运输现状,针对特种货运安全面临的新形势,结合实际提出特种货物运输安全管理和事故应急处理水平理论分析。

赵尊焘[7](2011)在《京九线九江长江大桥运营性能试验研究》文中指出鉴于车辆-轨道-桥梁耦合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实际桥梁与计算模型存在的差异性以及桥梁施工质量、构件老化等因素,单纯从理论上给铁路桥梁的运营性能一个准确的评价存在一定的困难,因此,更直接的办法是对车辆、轨道、桥梁进行动力学实验研究,借此评价整个体系的运营性能。本文对京九线九江长江大桥的运营性能进行了车桥动力学试验研究,主要完成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综述了国内外铁路桥梁车桥系统振动分析的研究概况,阐述了铁路桥梁动力学试验对评判桥梁运营性能的重要性。2、简要介绍了九江长江大桥的结构形式,并阐述了其运营状态,尤其是大桥运营过程中由于提速而导致列车晃车的严重问题。3、针对九江长江大桥的运营状态,提出运用车桥动力学试验来对车辆、桥梁和轨道结构的运营性能进行评定的方法,并给出了相应的评定标准。4、通过对试验列车、轨道和桥梁结构动力学试验结果的统计分析,找出了不同列车车型、轨道、桥梁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5、通过对试验列车-轨道-桥梁动态响应进行相互作用分析,最终找出影响大桥提速最重要的限制因素——列车晃车的原因,并提出解决的方案。

孙汉武[8](2010)在《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及其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正处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交通运输市场需求旺盛、铁路建设迅猛增长、铁路技术装备更新换代、铁路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等与铁路交通安全有关的矛盾日益突出,直接影响和谐铁路的建设和保证国民经济正常稳定发展,其安全保障问题迫在眉睫。因此,认清铁路交通安全形势,保障铁路交通安全的措施和方法,深入推进安全基础建设,建立起铁路交通安全评价体系及铁路安全保障体系,是确保持续铁路安全稳定的重大举措和根本保证。本文结合国家科技部科研计划项目、铁道部科研计划项目,对国际上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相关的研究和应用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分析了我国铁路实施安全保障管理的现状;基于安全生产保障及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的相关理论的研究,结合我国铁路行车安全面临的新形势及安全检查、监测、监控装备的发展方向,提出了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及其主要建设内容,建立了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主要工作平台——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主要的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调查研究我国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管理的现状,分析我国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明确我国实施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管理的主要途径和方法。2.对国际上铁路行车安全保障管理、相关行车安全保障系统建设和运用现状的调查研究,总结和分析我国可以借鉴的主要经验。3.结合我国铁路发展的需要,提出我国铁路安全检查、监测、监控系统装备技术发展方向和装备集成建议。4.提出我国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体系的内涵和建设的主要内容。5.详细分析铁路安全检查监洲保障信息服务平台的设备及用户需求,研究各类安全检测信息接入方式及联网监控标准,提出建立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信息集成和资源共享的技术方案,完成该平台的总体设计,并开发该平台系统。6.以郑州铁路局为背景,应用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检测了信息服务平台的功能,验证平台的功能和应用效果。

廖志刚[9](2009)在《铁路货车转向架运用性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为满足我国货车车辆提速的要求,我国先后研制了转8AG、转8G、转K1、转K2和转K6等交叉支撑转向架,转K4、转K5摆式转向架,转K3构架式转向架及转K7副构架转向架,在当前运输条件下,为掌握我国铁路货车转向架的运用性能是否满足要求,对我国现有的这些转向架运用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提速转向架的检修质量关键控制点。分析了转8A、转8AG、转8G等三种非提速货车转向架的运行性能及转8AG和转8G转向架交叉支撑的故障产生原因。分析了转K2、转K6两种交叉支撑转向架的运用性能,重点对转K2转向架运用检修过程中的摇枕、侧架,斜楔,弹簧以及交叉支撑的故障问题进行分析,查找原因,并对不同的故障问题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同时对转K6转向架运用检修中发现的单侧轮缘磨耗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解决措施。对转K4摆式转向架运用中存在的弹簧托板裂纹及摇枕斜楔摩擦面磨耗板开焊、裂纹等问题进行跟踪分析,提出改进方案。对转K3构架式转向架运用中存在制动梁吊杆裂纹、旁承弹簧折断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解决方案。为保证提速转向架检修质量,对转K2转向架、转K4转向架和转K3转向架三种典型提速转向架提出了检修质量关键点控制要求。最后结合现有检修体制,提出了我国由以计划修为主的检修体制过渡到以状态修为主的检修体制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并给出了以状态修为主的检修体制的实施方案。

徐国栋[10](2008)在《山区铁路提速扩能相关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经过六次提速,东部沿海平原地区干线提速容量已近饱和,西部山区提速的幅度相对较小。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将进入快速发展期,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将不断提高,市场对铁路运输需求量必将越来越大,同时,人们对铁路运输质量的要求也必将越来越高。为实施西部大开发,除铁路网需要大力发展外,还需要在现有的条件下挖掘潜力,提高运输能力和效率。与此同时,在西部的一些地区,不断发展的高速公路和航空运输,也使铁路面临十分严峻的挑战,西部地区山区铁路提速扩能已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在这种背景下,山区铁路要在激烈的运输行业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提高山区列车速度、提高山区列车牵引质量、确定山区铁路运输能力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进行扩能,通过“点”、“线”系统能力协调进行山区路网运输能力平衡,从而改善扩大提高山区铁路系统综合运输能力等,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已经迫在眉睫。论文以西南山区铁路为背景,围绕提速、提吨、扩能等相关问题进行下列内容的研究:1、针对山区铁路因线路设计标准、地形地质条件、功能定位、路网中的作用等不同的特点,分析研究山区铁路主要技术标准对提速的影响以及运输环境对提速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提速区段和速度目标值的合理确定。2、针对山区铁路牵引质量的现状和特点,分析存在问题和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山区铁路牵引质量提高的措施和步骤,并讨论符合山区铁路特点的牵引质量统一。3、在山区铁路提速扩能过程中,对山区路网各子系统进行分析,研究找出系统能力薄弱环节的方法,并对各环节能力利用率进行分析,以最优能力利用率为主要依据,对运输系统薄弱环节有针对性的采取相应技术措施改进。4、对“点”和“线”的能力协调匹配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利用点线和点上设备间能力量比的确定方法对成都枢纽目前点线能力进行研究,最终以达到运输效能最大化的目的。

二、对提速货车运用安全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提速货车运用安全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铁路货车列检机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铁路货车列检作业方式及优势
        1.2.2 我国铁路货车列检作业的发展历程
        1.2.3 铁路货车列检作业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目标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重点与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2 列检现场作业现状
    2.1 列检现场作业范围
        2.1.1 始发列车人工检查范围和质量标准
        2.1.2 中转列车人工检查范围和质量标准
        2.1.3 到达列车人工检查范围和质量标准
    2.2 列检现场作业标准
    2.3 列检现场作业时间
    2.4 列检现场作业现状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铁路货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5T)作业现状
    3.1 铁路货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的检测对象
    3.2 铁路货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技术要求
    3.3 图像检测系统(TFDS)作业范围
        3.3.1 到达、中转列车TFDS动态检查范围和质量标准
        3.3.2 通过列车TFDS动态检查范围和质量标准
    3.4 铁路货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5T)动态作业现状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铁路货车列检机制优化
    4.1 铁路货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5T系统)优化
        4.1.1 TFDS设备安装位置优化
        4.1.2 铁路货车运行安全监控系统的完善
    4.2 列检现场作业优化
        4.2.1 对运用规程的优化
        4.2.2 额定风压转换作业优化
        4.2.3 优化人员架构
    4.3 本章小结
5 编组站列检作业效率仿真分析
    5.1 离散系统仿真要素与过程
    5.2 排队论模型
    5.3 编组站到达解体系统分析
    5.4 到达列车列检技术作业过程时间分析
    5.5 铁路编组站列检作业仿真模型
        5.5.1 模型概率输入量建模
        5.5.2 模型可控输入量建模
        5.5.3 模型输出指标
    5.6 铁路编组站到达列检作业仿真系统逻辑模型
    5.7 本章小结
6 列检机制优化效果分析
    6.1 人员架构优化方案实施现状
    6.2 额定风压转换作业优化方案实施现状
    6.3 TFDS设备安装位置优化方案实施现状
    6.4 列检机制优化效果分析
        6.4.1 优化前列检效率
        6.4.2 优化后列检效率
        6.4.3 优化效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2)铁路货车车体疲劳试验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工程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疲劳理论及试验研究现状
        1.2.2 焊接结构疲劳强度的评估方法
    1.3 主要研究内容
2 铁路货车车体疲劳试验方法研究
    2.1 车体线路运行状态的模拟原理
        2.1.1 车体线路运行状态
        2.1.2 线路运行状态的试验台架模拟
    2.2 全尺寸车体疲劳试验方法
        2.2.1 测点布置方法及线路运行测试
        2.2.2 数据的处理和压缩方法
        2.2.3 基于摇枕加速度积分的线路模拟方法
        2.2.4 基于时域迭代的线路模拟方法
        2.2.5 车体疲劳损伤叠加原理
    2.3 车体疲劳试验方法的验证
        2.3.1 数据的压缩处理验证
        2.3.2 基于摇枕加速度积分的线路运行模拟验证
        2.3.3 基于时域迭代的线路模拟方法验证
        2.3.4 线路模拟方法对比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C70E型通用敞车车体疲劳试验研究
    3.1 车体疲劳试验程序
    3.2 布置车体测点
    3.3 线路动态响应信号测试及数据的前期处理
        3.3.1 线路动态响应信号测试
        3.3.2 数据的前期处理
    3.4 通过车体枕梁加速度迭代油缸驱动载荷
        3.4.1 数据的压缩处理
        3.4.2 线路模拟试验
    3.5 车体疲劳试验
    3.6 本章小结
4 车体疲劳试验与仿真对比验证
    4.1 仿真原理
    4.2 台架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方法研究
        4.2.1 传统的车体仿真计算模型
        4.2.2 刚柔耦合多体计算模型
    4.3 实物试验与仿真计算结果对比
        4.3.1 系统输入的驱动文件
        4.3.2 摇枕振动状态试验与仿真结果对比
        4.3.3 车体振动状态与受力状态试验与仿真结果对比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结构应力法的车体焊缝疲劳寿命评估
    5.1 结构应力法定义及含缺陷结构的疲劳寿命评估原理
        5.1.1 结构应力法定义
        5.1.2 含缺陷结构的疲劳寿命评估原理
    5.2 基于结构应力法的C70E敞车的疲劳寿命评估
        5.2.1 带焊缝的车体有限元模型
        5.2.2 北京到成都的试验台模型的载荷谱统计
        5.2.3 结构应力法疲劳评估
    5.3 含缺陷结构的疲劳寿命定量评估
        5.3.1 含缺陷的典型焊接接头的寿命评估
        5.3.2 含缺陷的牵枕结构的寿命评估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主要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转向架动态设计及整备车辆刚柔耦合仿真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快铁/高铁运维发展新趋势及新问题
    1.2 主要研究问题及解决方案
    1.3 国内外相关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
        1.3.1 铁路货运提速及其减磨降耗技术难点
        1.3.2 开环/闭环系统动力学2种稳定分析观点
        1.3.3 最小稳定裕度及其对轮轨磨耗片面认知
        1.3.4 小蠕滑解决方案
        1.3.5 刚柔耦合振动及转向架悬挂非线性影响
    1.4 新型软件分析综合技术平台构建及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转向架动态设计及刚柔耦合仿真关键技术支撑
    2.1 轮轨接触与转向架悬挂2个典型非线性力学问题
        2.1.1 轨道窗口缩窄及其对钢轨RCF影响
        2.1.2 简单/复杂交界面动态响应及其相关影响因素
    2.2 拉格朗日力学及其3大基本方程
        2.2.1 结构动力学及基本方程
        2.2.2 多体系统MBS及基本方程
        2.2.3 刚柔耦合系统及基本方程
        2.2.4 (准)静态与摄动响应动态仿真及其分析技术缺陷
    2.3 根轨迹图引领转向架参数配置系统设计
        2.3.1 (近)线性轮轨接触关系模型
        2.3.2 基于根轨迹图的整车稳定性态分析
    2.4 轮对自稳定性与回转阻力矩有效性
        2.4.1 径向自导向RSS转向架及轮对自稳定问题
        2.4.2 径向迫导向RFS转向架及回转阻力矩有效性问题
        2.4.3 客运专线与专车专线2种运营模式及技术原因
        2.4.4 高速转向架安全型设计及其创新解决方案
        2.4.5 轮轨关系技术管理及入网车辆技术认证
    2.5 柔性体对MBS的广义接口关系及处理技术对策
        2.5.1 受力分析及约束自由度定义
        2.5.2 基于动凝聚处理技术的柔性体模型缩减
        2.5.3 刚柔耦合系统模态分析
        2.5.4 复杂约束及其内力精准分析
        2.5.5 模态应力恢复技术MSR
    2.6 轻量化车体弹性振动影响规律
        2.6.1 降低整备铝合金车体横向参振质量
        2.6.2 横向耦合共振及其3大力学判定条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抗蛇行并联配置的高速转向架安全型设计
    3.1 德国ICE3系列转向架原型设计技术特点
        3.1.1 ICE3转向架原型创新技术突破
        3.1.2 仿真模型正确性考证
        3.1.3 ICE3系列转向架原型设计缺陷及负面影响
        3.1.4 长交路跨线运行与稳定鲁棒性
        3.1.5 改进设计思路及基本要求
    3.2 抗蛇行频带吸能机制及其参数配置方案
        3.2.1 低频结构阻尼与高频阻抗作用
        3.2.2 抗蛇行台架动态试验对比
        3.2.3 抗蛇行并联配置及超前滞后解决方案
    3.3 ICE3转向架原型实质性技改方案
        3.3.1 名义等效锥度降低至0.10的可行性论证
        3.3.2 抗蛇行参数优配
        3.3.3 部分转向架参数优化
    3.4 高速转向架优配综合评估及应用预期
        3.4.1 整车稳定性态分析
        3.4.2 稳定安全评估
        3.4.3 综合性能评估
        3.4.4 实质性技改3大应用预期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轮轨弓网双耦合的高速受电弓横向减振方案研究
    4.1 高速受电弓高周疲劳3大影响因素
        4.1.1 轮轨接触动力作用
        4.1.2 碳滑板不规则表面及横向摩擦扰动
        4.1.3 交叉拉线及其流固耦合效应
    4.2 轮轨弓网双耦合仿真模型研究
        4.2.1 双耦合仿真模型及其特点
        4.2.2 典型案例研究与仿真模型考证
    4.3 高速受电弓高周疲劳及其解决方案
        4.3.1 落地仿真模型及模态测试对比
        4.3.2 高周疲劳问题
        4.3.4 高周疲劳及其解决方案
    本章小结
第五章 160KMH快捷棚车刚柔耦合振动及关键技术研究
    5.1 整车台架振动试验与刚柔耦合仿真对比
        5.1.1 整车台架振动试验
        5.1.2 刚柔耦合仿真模型技术特点
        5.1.3 加速度测试及其频响特征对比
    5.2 基于裸车模型振动耦合机制分析
        5.2.1 垂向/横向振动耦合机制及共振车速
        5.2.2 相关弹性模态
        5.2.3 整车运动模态与测试模态对比分析
        5.2.4 车体弹性模态与测试模态对比分析
    5.3 快捷货车转向架特殊性
    5.4 轴箱悬挂定位选型
        5.4.1 轴箱悬挂定位方案
        5.4.2 两级悬挂特殊性
        5.4.3 轴箱垂向悬挂参数优配
        5.4.4 空车最小轴重及快捷棚车应用
    5.5 旁承摩擦不稳定问题及负面影响
    5.6 快捷棚车轻量化设计及其主要技术问题
        5.6.1 全侧开快捷棚车结构设计特点与技术缺陷
        5.6.2 顶棚超静定问题及其负面影响
    5.7 改进设计及其3点建议
    5.8 新型快捷棚车改进设计及下一阶段工作重点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驮背运输2车组系统内力及技术可靠性研究
    6.1 驮背运输车研发及主要仿真工作
        6.1.1 集装箱转运及其基本形式
        6.1.2 驮背运输方式技术特点
        6.1.3 驮背运输车滚装作业内力分析主要工作
    6.2 提升装置复杂性及其仿真模型特点
        6.2.1 提升装置及其复杂约束简化处理
        6.2.2 驮背运输车车组模块化建模
    6.3 仿真模型正确性验证
    6.4 耳轴与钳夹口锁定及端部插销补强设计
    6.5 提升装置超静定问题及油缸立柱局部高应力
    6.6 钳夹口压力及其对过渡板弹性变形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七章 货车转向架悬挂非线性影响及技术对策
    7.1 干摩擦减振技术及其力学特性
        7.1.1 干摩擦减振及其技术特点
        7.1.2 干摩擦力学性质
    7.2 黏滑振动与重载卡滞及其摩擦模型
        7.2.1 黏滑振动与斜楔连续/接触摩擦模型
        7.2.2 重载卡滞与等效斜楔摩擦模型
    7.3 重载卡滞对某集装箱平车车体结构疲劳影响
    7.4 驮背车中部侧墙结构稳定性问题
        7.4.1 刚柔耦合模型及技术特点
        7.4.2 重载卡滞对凹底部侧墙中部横向振动影响
        7.4.3 重载卡滞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7.4.4 驮背车改进设计建议及其采纳
    7.5 重载卡滞解决方案研讨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创新点摘要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哈尔滨车辆段货车达速工程安全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哈尔滨车辆段概况
        1.1.2 哈尔滨车辆段面临货车提速重载考验
    1.2 研究的意义
    1.3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的内容
        1.3.2 研究的方法
第2章 哈尔滨车辆段货车达速工程安全管理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制约货车达速工程的安全隐患突出
        2.1.1 铁路货车的运行条件发生改变
        2.1.2 车辆的运行品质发生变化
    2.2 影响货车达速工程的管理方式落后
        2.2.1 管理模式不统一
        2.2.2 作业标准不统一
        2.2.3 车间结构不合理
        2.2.4 人员结构不合理
    2.3 现存问题分析
        2.3.1 日常管理工作存在的差距和不足
        2.3.2 铁路货车修程、修制方面的问题
第3章 哈尔滨车辆段货车达速工程安全管理方案设计与实施
    3.1 货车达速工程安全管理方案设计
        3.1.1 提升理念
        3.1.2 优化方式
        3.1.3 规范基础
        3.1.4 超前防范
        3.1.5 全程控制
    3.2 货车达速工程安全管理的实施步骤
        3.2.1 营造环境
        3.2.2 风险识别
        3.2.3 风险研判
        3.2.4 风险控制
        3.2.5 效果评价
        3.2.6 持续改进
    3.3 货车达速工程安全管理对策
        3.3.1 优化安全管理机制
        3.3.2 健全设备保障机制
        3.3.3 完善团队建设机制
        3.3.4 优化过程控制机制
第4章 哈尔滨车辆段货车达速工程安全的实施保障
    4.1 完善检修质量保障措施
        4.1.1 细化“三项标准”
        4.1.2 配套“5T”功能
        4.1.3 优化“三项工艺”
        4.1.4 打造“两个精品”
        4.1.5 实施“两项工程”
    4.2 优化现场控制手段和方法
        4.2.1 安全风险体系设计
        4.2.2 安全重点隐患跟踪控制
        4.2.3 管理机制文件优化创新
        4.2.4 安全突出问题重点解决
        4.2.5 安全风险隐患动态研判
        4.2.6 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4.3 创新货车检修管理机制
        4.3.1 检修格局优化设置
        4.3.2 检修资源重新配置
        4.3.3 开发利用车辆故障预警功能
        4.3.4 安全关键实行远程跟踪监控
        4.3.5 完善数据分析验证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基于保障运输秩序的铁路货车维修机制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内容
2 国外铁路货车检修制度的比较研究
    2.1 美国铁路货车车辆检修基本情况
    2.2 印度铁路货车车辆检修基本情况
    2.3 俄罗斯铁路货车车辆检修基本情况
    2.4 原西德联邦铁路货车车辆检修情况
    2.5 国外铁路货车车辆检修制度的几点共性特点
3 我国铁路货车车辆维修机制基本情况
    3.1 我国铁路货运车辆基本现状
    3.2 我国铁路货车修理制度发展历程
    3.3 我国铁路货车维修制度的现状
    3.4 我国铁路货车维修各修程简介
    3.5 车辆检修周期
4 我国铁路货车车辆维修制度优化的必要性及主要思考方向
    4.1 我国铁路货车维修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4.2 货车维修问题对运输活动带来的主要影响
    4.3 开展维修机制优化的必要性
    4.4 车辆维修机制优化的技术基础
    4.5 车辆维修机制优化的重点
    4.6 车辆维修方式选择的基础
5 货车车辆可靠性分析
    5.1 机械可靠性理论简介
    5.2 对货车车辆进行可靠性分析
6 车辆维修的经济性分析
    6.1 车辆维修经济性现状分析
    6.2 车辆经济寿命分析及全面预算管理控制
7 我国铁路货车车辆维修制度优化建议
    7.1 对日常维修作业的优化建议
    7.2 对定期检修制度的优化建议
8 结论
参考文献
一、作者简历
二、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附录G 学位论文数据集页
详细摘要

(6)特种货物运输安全管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铁路阔大货物运输的四个阶段
    1.1 建国初期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
    1.2 20世纪70年代初至80年代
    1.3 进入20世纪90年代
    1.4 21世纪初, 可以认为是第四个阶段
2 特种货物运输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2.1 基础管理存在差距
    2.2 运输生产人员业务水平低, 经营观念滞后
    2.3 危险货物包装问题
    2.4 违章作业
    2.5 专用线 (专用铁路) 管理薄弱
    2.6 危险货物自备罐车问题突出
    2.7 送达时效慢
    2.8 缺乏有效的信息反馈机制
    2.9 相关的规章、规定尚待调整
3 特种货物运输改革对策
    3.1 加强基础管理
    3.2 研制新型加固材料, 研究货物装载新方案, 以提高运输安全系数
    3.3 严格危险货物运输包装管理
    3.4 落实标准化作业
    3.5 加强专用线 (专用铁路) 管理
    3.6 加强危险货物自备罐车管理
    3.7 组织开展应急预案演练
    3.8 在科学试验的基础上, 提高超限车运行速度
4 铁路特种货物运输安全管理的建议
    4.1 加大科研投入, 注重铁路货物装载加固安全的基础研究, 为货运安全提供理论依据
    4.2 加强危险货物安全管理
    4.3 培训方面
    4.4 加强大车运用管理, 改进检修制度
    4.5 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 提高大件货物运输管理水平
    4.6 提升设备技术水平, 推进铁路信息化建设
    4.7 加强货运管理, 提高安全水平
5 结束语

(7)京九线九江长江大桥运营性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本文研究背景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九江长江大桥概况及运营状态
    2.1 大桥概况
        2.1.1 设计标准
        2.1.2 桥梁结构型式
        2.1.3 线路结构形式
    2.2 大桥运营状况
    2.3 小结
第三章 车桥动力学试验评定标准
    3.1 试验目的
    3.2 试验评定标准
        3.2.1 车辆评定标准
        3.2.1.1 脱轨系数
        3.2.1.2 轮压减载率
        3.2.1.3 斯佩林指标
        3.2.1.4 列车安全、舒适和平稳运行的评价指标
        3.2.2 桥梁评定标准
        3.2.3 轨道评定标准
    3.3 小结
第四章 九江长江大桥动力学试验及其结果分析
    4.2 试验概况
        4.2.1 试验区段
        4.2.2 试验列车
        4.2.3 试验速度
    4.3 机车车辆试验结果分析
        4.3.1 试验内容和测点布置
        4.3.2 运行安全性分析
        4.3.3 列车运行平稳性(舒适性)分析
    4.4 轨道结构试验结果分析
        4.4.1 试验内容和测点布置
        4.4.2 正桥钢轨伸缩调节器试验结果分析
    4.5 桥梁结构试验结果分析
        4.5.1 试验桥跨和测点布置
        4.5.2 正桥试验结果及分析
        4.5.3 南引桥试验结果及分析
        4.5.4 北引桥试验结果及分析
    4.6 小结
第五章 客车-轨道-桥梁结构相互作用试验结果分析
    5.1 分析的思路和方法
    5.2 试验客车-轨道-桥梁垂向相互作用分析
    5.3 试验客车-轨道-桥梁横向相互作用分析
        5.3.1 车体横向振动分析
        5.3.2 伸缩调节器的影响分析
        5.3.3 桥梁横向振动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8)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我国铁路交通安全面临的新形势
    1.2 国外铁路安全管理现状
    1.3 我国铁路安全监测保障系统发展现状
    1.4 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现状分析
    2.1 我国铁路事故故障管理问题分析
    2.2 我国铁路安全检查监督问题分析
    2.3 我国铁路安全监测监控装备现状
    2.4 我国铁路安全检查监测装备存在问题分析
    2.5 安全检查监测装备完善建议
    2.6 安全检查监测装备发展方向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框架设计
    3.1 铁路安全保障体系框架
    3.2 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需要建设的主要内容
    3.3 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构建思路
    3.4 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的总体框架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需求分析
    4.1 用户分类
    4.2 用户需求
    4.3 数据需求
    4.4 业务流程分析
    4.5 数据流程分析
    4.5 平台功能需求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总体设计
    5.1 平台建设目标
    5.2 平台总体设计
    5.3 平台功能设计
    5.4 数据库设计
    5.5 接口设计
    5.6 运行环境设计
    5.7 安全设计
    5.8 关键技术研究
    5.9 技术创新点
    5.10 本章小结
第6章 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信息服务平台的实现
    6.1 开发平台及应用环境
    6.2 平台应用功能构成
    6.3 事故调查分析处理子系统
    6.4 监测报警信息处理子系统
    6.5 安全检查信息处理子系统
    6.6 综合信息服务子系统
    6.7 系统维护管理子系统
    6.8 数据资源管理子系统
    6.9 本章小结
第7章 应用实例
    7.1 项目背景简介
    7.2 系统建设情况
    7.3 全局安全信息看板
    7.4 安全监督管理核心业务管理
    7.5 故障分析与跟踪
    7.6 系统运行效果
    7.7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附录 我国行车安全监控设备/系统部署运用情况研究
    1 移动设备
    2 固定设备
    3 自然灾害
    4 视频监控
    5 应急救援

(9)铁路货车转向架运用性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国外铁路货物列车转向架现状
    1.2 国内铁路货物列车转向架现状
    1.3 铁路货物列车转向架发展趋势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铁路货车转向架的结构特点
    2.1 转8A转向架结构特点
    2.2 交叉支撑转向架结构特点
        2.2.1 交叉支撑技术原理
        2.2.2 交叉支撑装置的结构特点及受力分析
        2.2.3 转 8AG、转 8G转向架结构特点
        2.2.4 转 K1型转向架结构特点
        2.2.5 转 K2型转向架结构特点
        2.2.6 转 K6型转向架结构特点
    2.3 摆式转向架结构特点
        2.3.1 转 K4型转向架结构特点
        2.3.2 转 K5型转向架结构特点
    2.4 转 K3型整体构架式转向架结构特点
    2.5 转 K7型副构架转向架结构特点
第三章 非提速铁路货车转向架运用性能分析
    3.1 转 8A型转向架运用性能分析
    3.2 转 8AG型、转 8G型转向架运用性能分析
        3.2.1 交叉支撑装置在运用中出现的故障统计
        3.2.2 交叉支撑装置故障原因分析
第四章 提速铁路货车转向架运用性能分析
    4.1 交叉支撑转向架运用性能分析
        4.1.1 转 K2型转向架运用性能分析
        4.1.2 转 K6型转向架运用问题分析
    4.2 转 K4型摆式转向架运用性能分析
    4.3 转 K3型整体构架式转向架运用性能分析
第五章 提速铁路货车转向架检修质量关键点控制
    5.1 转 K2型转向架检修质量关键点控制
        5.1.1 转K2型转向架旁承间隙控制
        5.1.2 转K2型侧架支撑座组焊的质量控制
        5.1.3 正位检测
    5.2 转 K4型转向架检修质量关键点控制
        5.2.1 摇枕组装关键点工艺
        5.2.2 侧架组成组装关键点工艺
        5.2.3 转向架组装落成的关键工艺
    5.3 转 K3型整体构架式转向架检修质量关键点控制
第六章 关于铁路货车检修体制的思考
    6.1 我国检修体制现状
    6.2 我国实行状态修为主的检修体制所具备的条件
        6.2.1 铁路货车的造修质量稳步提高
        6.2.2 我国铁路货车实行了零部件寿命及配件制造质量保证制度
        6.2.3 铁路货车车辆管理信息化程度显着提高
    6.3 实现由计划修过渡到状态修需解决的问题
    6.4 实行状态修为主的检修体制的实施方案
第七章 发展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工程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10)山区铁路提速扩能相关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的研究和发展现状
        1.2.2 国内的研究和发展现状
    1.3 研究意义
    1.4 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山区铁路速度目标值研究
    2.1 铁路既有线提速的目标值
    2.2 山区铁路选择速度目标值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2.3 山区铁路的主要技术标准对提速的影响分析
        2.3.1 提速的限制性因素
        2.3.2 提速的制约因素
    2.4 山区铁路运输环境对提速的影响分析
        2.4.1 运输特点对提速的影响
        2.4.2 运营条件对提速的影响
        2.4.3 经济合理性对提速的影响
        2.4.4 市场竞争对提速的影响
    2.5 山区铁路提速区段及速度目标值的合理确定
        2.5.1 速度目标值确定过程及步骤
        2.5.2 合理确定提速区段
        2.5.3 合理确定区段的速度目标值
    2.6 实例:宝成线南段提速研究
        2.6.1 宝成铁路南段基本情况
        2.6.2 宝成线南段成江段提速改造目标值的确定
        2.6.3 提速方案研究
第3章 山区铁路扩能中牵引质量研究
    3.1 山区铁路牵引质量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2 山区铁路牵引质量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3 山区铁路牵引质量统一及提高
        3.3.1 线路纵断面的分析
        3.3.2 绘制吨公里图
        3.3.3 为统一牵引质量所采取的措施
        3.3.4 提吨中牵引质量的制定原则
    3.4 山区铁路牵引质量的发展
        3.4.1 统一重量标准和差别重量标准
        3.4.2 统一重量标准判别方法的构建
        3.4.3 实例分析
        3.4.4 牵引质量的未来发展趋势及其影响
第4章 山区铁路运输能力利用研究
    4.1 铁路运输系统薄弱环节和能力利用率
        4.1.1 运输系统的薄弱环节及其限制作用
        4.1.2 运输能力利用率
        4.1.3 运输能力利用状态类型
    4.2 铁路运输技术指标系统模型和最优能力利用率分析
        4.2.1 铁路车流量、作业能力和技术指标系统模型
        4.2.2 铁路运输最优能力利用率
    4.3 铁路运输车流和作业能力分析
        4.3.1 物资调运线性规化模型的建立和最优车流值的确定
        4.3.2 最优作业能力和作业能力的调整
    4.4 编组站作业系统分析
    4.5 实例:编组站能力利用系统分析
        4.5.1 运输生产作业分析
        4.5.2 采取的对策
        4.5.3 优化后的系统指标分析
第5章 山区铁路提速扩能中能力协调研究
    5.1 协调概念及协调条件
        5.1.1 协调概念
        5.1.2 协调条件
    5.2 铁路运输系统点线协调发展研究的基本步骤
    5.3 山区铁路运输能力协调存在问题分析
    5.4 能力协调量比系数
        5.4.1 点线能力量比关系的定性分析
        5.4.2 点线和点上各设备间能力量比系数的确定方法
    5.5 实例:成都铁路枢纽扩能中能力协调分析
        5.5.1 成都铁路枢纽现状分析
        5.5.2 能力协调中存在问题
        5.5.3 成都北编组站点线能力协调研究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对提速货车运用安全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铁路货车列检机制优化研究[D]. 李龙啸. 兰州交通大学, 2021(02)
  • [2]铁路货车车体疲劳试验方法及关键技术研究[D]. 于跃斌. 北京交通大学, 2018(01)
  • [3]转向架动态设计及整备车辆刚柔耦合仿真研究与应用[D]. 杨晶. 大连交通大学, 2018(04)
  • [4]哈尔滨车辆段货车达速工程安全管理研究[D]. 王然. 吉林大学, 2015(08)
  • [5]基于保障运输秩序的铁路货车维修机制优化研究[D]. 肖斌.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15(05)
  • [6]特种货物运输安全管理分析[J]. 郑向东. 交通科技与经济, 2011(05)
  • [7]京九线九江长江大桥运营性能试验研究[D]. 赵尊焘. 中南大学, 2011(01)
  • [8]铁路安全检查监测保障体系及其应用研究[D]. 孙汉武. 西南交通大学, 2010(04)
  • [9]铁路货车转向架运用性能分析[D]. 廖志刚. 中南大学, 2009(03)
  • [10]山区铁路提速扩能相关问题研究[D]. 徐国栋. 西南交通大学, 2008(01)

标签:;  ;  ;  ;  ;  

提速货运车辆使用安全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