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安康地区家蚕真菌性病害加重原因初探及防治建议

陕西安康地区家蚕真菌性病害加重原因初探及防治建议

一、对陕西安康家蚕真菌病为害加重原因的初步调查及防治建议(论文文献综述)

骆海玉[1](2012)在《生物农药白僵菌对家蚕的致病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由于广西家蚕白僵病大面积暴发与流行,使家蚕养殖严重受损,严重影响了养蚕业的发展。对于广西近几年家蚕白僵病的暴发与流行,有研究认为是由于广西长期大量使用白僵菌生物农药防治松毛虫,使蚕区受白僵菌污染所致。为了探讨广西养蚕区家蚕白僵病发生严重的原因,特别是白僵菌生物农药对家蚕白僵病发生的影响,以期为家蚕白僵病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我们开展了生物农药白僵菌对家蚕的致病性研究。本研究首先从我国不同地区收集6个白僵菌生物农药样品及从广西主要养蚕区收集3个僵蚕样品,从样品中分离纯化白僵菌菌株,通过对各菌株的菌落性状和菌体形态的观察结合分子鉴定技术对菌株进行鉴定。然后以分离纯化的菌株及收集的样品对家蚕进行致病力测定,并测定白僵蚕对家蚕的致病力,以探究白僵蚕在家蚕白僵病的发生及传播中的重要性。测定环境因素及消毒剂对白僵菌致病力的影响,以进一步研究白僵菌对家蚕的危害潜力。同时研究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并将菌株生物学特性与其对家蚕的致病力进行相关性分析。最后以酯酶同功酶技术结合各菌株的生物学特征,分析菌株间的致病力差异。主要结果如下。1、通过形态观察及ITS序列分析,表明从全国各地收集的6个白僵菌杀虫剂样品及从广西养蚕区采集的3个僵蚕样品中分离获得的9株白僵菌菌株均为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aina Vuillemin)。2、白僵菌杀虫剂对家蚕有极强的致病力,喷虫喷叶处理的家蚕死亡率高达88.3%-100%;从白僵菌杀虫剂和僵蚕体上分离获得的9株白僵菌菌株孢子不论以何种方式与家蚕接触,均能使家蚕发生白僵病而死亡;同时6株从白僵菌杀虫剂中分离的菌株也均能感染松毛虫使其发病,说明这些白僵菌杀虫剂菌株的寄主昆虫不止一种,也即各菌株的专化性不强。3、用白僵菌杀虫剂菌株感染家蚕发病致死后获得的僵蚕及蚕体分生孢子,以及经白僵菌侵染后获得的松毛虫僵虫及虫体分生孢子,均能感染家蚕使其发生白僵病。因此,白僵蚕和白僵松毛虫对家蚕白僵病的传播有至关重要的影响。4、环境因素及消毒剂对白僵菌孢子萌发及致病力的影响研究表明:高湿条件下易引发家蚕白僵病。家蚕正常生长的温度,也是家蚕白僵病发生的适宜温度(20-30℃)。紫外线对裸露的白僵菌孢子有很强的杀伤作用,但对白僵菌杀虫剂原粉中的孢子杀伤力弱。太阳光照射能在较短时间内(24h)使桑叶上的白僵菌孢子丧失致病力,但附着在桑叶上的白僵菌杀虫剂原粉中的孢子需要较长时间(78h以上)才‘丧失致病力。这些白僵菌杀虫剂原粉喷洒到桑叶上,48小时内采回喂养家蚕,会使家蚕大量发生白僵病;白僵菌杀虫剂原粉喷洒到蚕体上,也能引发家蚕白僵病。用有效氯为2%的漂白粉溶液对桑叶进行喷洒消毒防治家蚕白僵病效果好,喷蚕体消毒效果较差。5、白僵菌的产孢量、胞外蛋白酶活性与白僵菌对家蚕的致病力呈正相关,即产孢量大、胞外蛋白酶活性高的白僵菌菌株,其对家蚕的致病力也强。6、通过对各菌株酯酶同功酶分析,发现收集到的9株白僵菌菌株存在遗传差异。根据各菌株的酶谱特征,结合聚类分析,可将9株菌株分为5个类群:河南白僵菌杀虫剂菌株为1类,龙头新村僵蚕菌株为1类,北京和江苏白僵菌杀虫剂菌株为1类,南宁、桂林和环江白僵菌杀虫剂菌株为1类,横县和中王村僵蚕菌株为1类。各类群在对家蚕的致病力上存在一定差异,致病力强弱顺序为:龙头新村、横县和中王村僵蚕菌株>河南白僵菌菌株>环江、南宁、桂林白僵菌菌株>北京、江苏白僵菌菌株。白僵菌菌株各类群间在菌落颜色、性状等培养性状及菌丝营养生长量、产孢量及胞外蛋白酶活性等生物学特性上也存在差异,且生物学特征差异与酯酶间存在的差异具有一致性,说明用酯酶同功酶分析来进行球孢白僵菌菌株的分类是可行的,通过白僵菌的遗传差异能较可靠地反映出其生物学特性及致病力的差异。7、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家蚕白僵病防治的建议。

黄璐琳[2](2010)在《病原微生物黑胸败血芽孢杆菌(Bacillus bombyseptieus)等诱导家蚕(Bombyx mori)全基因组寄主应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病原微生物与寄主之间形成了复杂的相互关系。黑胸败血芽孢杆菌(Bacillus bombyseptieus, Bb)是家蚕细菌性败血病的主要病原之一,1931年被分离鉴定。但迄今为止,Bb感染家蚕的分子病理、分子免疫等科学问题从未阐明。与之相似,典型的真菌病原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与家蚕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也尚不清楚;虽然BmNPV感染家蚕细胞的研究报道较多,但从个体水平系统分析BmNPV为代表的病毒感染家蚕引起的寄主应答机制也未阐明。本研究在家蚕基因组信息的基础上,利用Bb感染家蚕的生物模型,主要采用基因芯片技术,探索了Bb感染家蚕后引起的分子病理、免疫应答模式和致病机理。在此基础上,采用同样的方法,比较分析了白僵菌、BmNPV、Bb和E.coli感染家蚕引起的基因表达调控关系。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家蚕黑胸败血病病原-黑胸败血芽孢杆菌(Bacillus bombyseptieus, Bb),菌体大小为1-1.5μm×2.5-3gm,以单个、多个、短链或长链存在,能产生芽孢和伴孢晶体,添食感染能诱导家蚕死亡。克隆它的16S rRNA基因与NCBI己报道的同源序列比对和进化分析表明,Bb16S rRNA基因进化枝较长,这可能是由于它长期的独立进化所致。在进化关系上,它与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和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的亲缘关系较近,而与炭疽芽孢杆菌(Bacillus anthracis)等种属的亲缘关系较远。(2)Bb添食感染家蚕能诱导家蚕强烈的寄主应答。在添食后的各个时间点(3h、6h、12h和24 h),Bb都诱导了大量有功能活性的酶类等编码基因表达,全基因组应答在感染后24 h达到高峰。在Bb诱导家蚕的过程中,大约占基因组17%的基因(2,436个)被诱导表达。KEGG分析发现,Bb诱导了大量基本代谢通路相关基因,包含遗传物质的加工和转录(包括RNA聚合酶和基本转录因子)、核苷酸代谢(包括嘌呤和嘧啶代谢)、外来物质的生物降解(包括2,4-D降解、苯甲酸通过羟基化降解、苯乙烯降解)、氨基酸和氮代谢(包括色氨酸代谢、组氨酸代谢、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降解、尿素循环代谢和氨基酸代谢、氨基磷酸酯代谢、氮代谢),以及糖类代谢(包括戊糖和糖醛酸转换、三羧酸循环、丙酮酸代谢、磷酸戊糖途径、丁酸代谢)等多种基本代谢通路相关基因。参与这些基本代谢通路的基因,大部分上调表达,表明在Bb诱导家蚕后,寄主家蚕的物质和能量代谢加速进行,推测这是为了满足家蚕自身生存以及被迫为Bb提供物质和能量的结果。(3)无论是病毒病原BmNPV,还是真菌病原B.bassiana,都与革兰氏阳性细菌Bb一样,添食感染能引起家蚕强烈的寄主应答。比较这三种病原与非病原菌E.coli的诱导,病原菌的诱导强度更大,在4个时间点的感染过程中,分别有1804、2436和1743个基因被BmNPV、Bb及B.bassiana诱导表达,非病原菌E.coli诱导了912个基因表达,与病原比较相对较少。基因的表达总是由一系列的转录调控激活,调查在家蚕中鉴定的665个转录因子,Bb诱导的转录因子数量相对最多(68个),B.bassiana和BmNPV次之(分别为60个和56个),E.coli最少(27个),都包含了基本转录因子和其它转录因子。基因的诱导表达模式分析表明,从转录因子到其它基因表达,病毒BmNPV呈现了与众不同的诱导表达模式,主要表现在诱导的较早期(6h)强烈的寄主应答反应。而其它三种微生物的诱导表达模式比较相似,它们在诱导前中期(3 h-12h)的诱导反应较小,而在诱导后期24 h达到最高峰。比较四种微生物诱导的基因,它们之间有共通性,也有差异性。在发育相关的信号传导方面,JH、Wnt、MAPK、P53和cell cycle通路相关的生长因子、受体和必须复合物相关基因都在感染过程中不同程度被诱导表达。在基本代谢通路方面,包括-炭库叶酸、组氨酸代谢和色氨酸代谢相关基因被四种微生物都显着诱导,显示对微生物袭击较敏感。病原微生物具有诱导寄主致病的共性,共有7个基本代谢通路相关基因被病原特异诱导,它们是:异源物质的生物降解及代谢(羟基苯甲酸通过羟基化降解)、碳水化合物代谢(丙酮酸代谢)、核苷酸代谢(嘌呤代谢),能量代谢(氮代谢)、氨基酸代谢(尿素循环和氨基酸代谢)及辅因子和维生素代谢(泛酸和辅酶A合成、卟啉和叶绿素代谢),提示这些基本代谢通路对病原感染较敏感。在病理发生相关方面,包括细胞骨架、角质层相关蛋白、呼吸链、金属蛋白酶、蛋白水解酶家族等相关基因被诱导表达。在分子免疫方面,四种微生物不同程度的诱导了家蚕免疫信号识别、信号调节和效应因子等免疫相关基因上调表达,显示能激活家蚕的免疫应答。(4)对Bb引起的家蚕免疫相关基因分析表明,它可引起家蚕的细胞免疫、多酚氧化酶黑化级联,以及系统性免疫应答。在这些过程中,溶菌酶、凝集素、清道夫受体、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免疫球蛋白超家族、肽聚糖识别蛋白、β-glucan识别蛋白、硫酯蛋白、CLIP丝氨酸蛋白酶、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SPNs)、PPO、Toll信号通路JAK/STAT通路、抗菌肽Attacin、Enbocin、Gloverin、Lebocin和Moricin家族的部分基因都被诱导上调表达,提示Bb能引起家蚕较强烈的免疫应答反应。(5)对Bb感染家蚕的致病机制初步分析表明,Bb感染家蚕的致病性与Bb较相似。推测该模型如下:首先,Bb及其携带的毒素进入家蚕中肠,毒素释放,被寄主中肠的蛋白酶如丝氨酸蛋白酶等所消化激活,破坏家蚕的中肠围食膜,与寄主中肠上皮细胞微绒毛上的APN受体结合,由此进入细胞膜,在细胞上形成孔洞,破坏细胞。最后导致寄主家蚕的渗透平衡和细胞内外物质交换平衡受到破坏;细菌及毒素通过中肠上皮细胞的孔洞进入血淋巴,引起中毒性败血病,最终导致家蚕死亡。

孙黎峰[3](2009)在《江苏省蚕桑生产基本状况及蚕病疫情调查分析》文中指出为了探讨蚕桑生产,掌握家蚕疫病的发生规律,对江苏省蚕桑生产的基本状况和蚕病疫情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江苏省2008年有6.6929万ha(1003938亩)桑园,537909个农户,全年饲养蚕种2635709张,产茧97484吨,约18.37亿元;蚕张种产量37kg,平均每户的养蚕收入为3414元,亩桑产值1829元。在江苏省已初步形成盐城市和南通市二个蚕桑生产优势特色区域,年产茧量占全省的70%左右,但各养蚕区的技术水平差异不明显,单位桑园面积饲养的蚕种数量不足是亩桑产茧量低的主要原因。通过对吴江市、如东县调查结果显示:蚕农的平均年龄为55.15岁,平均养蚕年数达24年,丝茧育户平均拥有桑田0.1126 hm,春蚕平均每户饲养蚕种2.128张,每667m2桑园平均饲养春蚕1.121张。春季蚕病总体发生较少,随着养蚕次数增加发病率增加明显,秋蚕各种蚕病的发生明显增加,总发病率达6.42%,高于春蚕(0.79%);遗失蚕率大大高于发病率,遗失蚕率是比发病率对蚕茧量影响更大的一个因素;蚕病的发生情况因地域而不同,各养蚕区的蚕病防治的重点也不同。

孙伟屹[4](2008)在《大蒜素对家蚕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及机理研究》文中提出为了解决在蚕病防治中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以开发植物源药剂为目的,探明大蒜素的抑菌功能,本文从对家蚕具有高毒力菌株的筛选开始,系统研究了大蒜素对家蚕具有高毒力病原白僵菌的抑制作用,探讨了外界条件对大蒜素稳定性的影响,并从大蒜素对真菌膜功能的影响方面进行了抑菌机理的研究。实验结果将为开发大蒜素为新型蚕药提供依据。1.几种对家蚕高毒力白僵菌菌株的筛选以分离的5株白僵菌菌株为材料,对其营养生长量、产孢量和致病力等生物学指标进行了综合比较,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的各个指标均存在差异,其中B07-2营养生长量最快,产孢量最高,10d内对家蚕的致病率为98.18%,其对家蚕的致死中时LT50为5.09d,致死中浓度LC50为2.69×106孢子/mL。2.大蒜素对家蚕病原真菌(B07-2)的抑制作用通过对大蒜素对家蚕病原白僵菌B07-2的孢子萌发和菌落扩散的抑制作用的测定,得出大蒜素对家蚕病原白僵菌的抑制作用随浓度的升高而升高,在大蒜素浓度为10μL/mL时,抑制作用最强,3d的抑制率分别为92.67%和91.07%,抑制中浓度IC5O分别为2.79μL/mL和1.41μL/mL。通过对最小抑制浓度(MIC)和最小致死浓度(MLC)的测定,得出大蒜素对白僵菌Bb07-2的MIC和MLC分别为5.00μL/mL和7.50μL/mL。3.酸碱度和温度对大蒜素抑制效果的影响通过pH值和温度对大蒜素抑菌效果的影响测定得出,大蒜素在中性和酸性(pH≤7)和温度低于60℃条件下的抑菌效果稳定,在碱性(pH>7)和高温(>80℃)环境下,抑菌效果明显降低,说明大蒜素是对碱和热不稳定的物质。4.大蒜素对家蚕病原白僵菌(B07-2)抑制机理研究为了探讨大蒜素对真菌膜功能的影响,分析了大蒜素对真菌在生长过程中吸收利用营养物质速率的影响、大蒜素浓度与原生质膜伤害率的关系、大蒜素对白僵菌细胞离子运输和离子梯度维系能力的影响,用考马斯亮蓝G-250染色法、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外渗电导法以及A7Pase测试盒分别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大蒜素处理后的病原白僵菌在生长过程中对蛋白质和糖的吸收利用速率比对照分别降低了64.83%和69.64%:对病原白僵菌细胞内电解质外渗率的伤害率随大蒜素浓度的升高而增加,也就是对细胞原生质膜的伤害率增大;对A7Pase活力测定发现大蒜素处理组与对照组比较而言,真菌细胞中的各种A7Pase活力都有大幅度的降低。其中Na+K+-ATPase降低了84.36%,Ca++Mg++-ATPase活力降低了75.35%。上述结果说明,说明大蒜素可以损伤病原白僵菌的细胞膜功能,从而影响病原白僵菌的生长。通过上述研究,为大蒜素作为植物源型蚕药的开发及其他同类产品的开发奠定了前期试验基础。

李玉平,钟勇玉,张正新,肖乃康[5](2000)在《对陕西安康家蚕真菌病为害加重原因的初步调查及防治建议》文中研究指明

二、对陕西安康家蚕真菌病为害加重原因的初步调查及防治建议(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陕西安康家蚕真菌病为害加重原因的初步调查及防治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生物农药白僵菌对家蚕的致病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前言
    1.1 家蚕养殖意义及利用现状概述
        1.1.1 蚕丝业的发展及蚕丝的综合利用
        1.1.2 蚕蛹利用现状
        1.1.3 蚕沙利用现状
        1.1.4 我国养蚕业发展趋势
    1.2 家蚕白僵病的研究
        1.2.1 家蚕白僵病发病特征
        1.2.2 家蚕白僵病发病规律
        1.2.3 家蚕白僵病防治措施
    1.3 白僵菌研究进展
        1.3.1 白僵菌的分类及鉴定方法
        1.3.2 白僵菌生物学特性研究进展
        1.3.3 白僵菌对松毛虫的生物防治研究概况
    1.4 选题意义及研究思路
第二章 白僵菌的分离及鉴定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白僵菌菌株的培养性状
        2.2.2 分子鉴定
    2.3 小结
第三章 白僵菌的致病力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材料
        3.1.2 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白僵菌杀虫剂样品对家蚕致病力
        3.2.2 分离纯化白僵菌菌株对家蚕致病力
        3.2.3 白僵蚕体分离的高毒力菌株B-LT低浓度孢子液对家蚕的致病力
        3.2.4 白僵蚕体分离的高毒力菌株B-LT对蜕皮后不同时期家蚕的致病力
        3.2.5 6 株白僵菌杀虫剂分离菌株对松毛虫的致病性
        3.2.6 僵虫对家蚕的致病性
    3.3 小结
第四章 环境因素及消毒剂对白僵菌孢子萌发及致病力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
        4.1.2 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温度对白僵孢子萌发及致病力影响
        4.2.2 不同湿度对白僵菌孢子萌发及致病力影响
        4.2.3 人工紫外线照射对白僵菌孢子萌发及致病力影响
        4.2.4 室外自然光照射对白僵菌致病力的影响
        4.2.5 消毒剂漂白粉对白僵菌孢子萌发及致病力影响
    4.3 小结
第五章 白僵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白僵菌营养生长测定结果
        5.2.2 11株球孢白僵菌菌株在PPDA培养基上的营养生长量及产胞量比较
        5.2.3 不同白僵菌白僵菌蛋白酶活性
        5.2.4 白僵菌产孢量及蛋白酶活性与对家蚕毒力相关性分析
    5.3 小结
第六章 白僵菌酯酶同工酶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材料
        6.1.2 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不同菌株的酶带及酶谱分布特征
        6.2.2 不同菌株间遗传距离
        6.2.3 不同菌株遗传关系分类
    6.3 小结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7.1 讨论
        7.1.1 白僵菌对家蚕的致病性评价
        7.1.2 白僵菌生物农药对家蚕危害潜力评价
        7.1.3 生物农药白僵菌菌株与蚕区白僵蚕体白僵菌菌株的关系及研究方法
    7.2 结论
    7.3 家蚕白僵病防治建议
    7.4 论文的创新性
    7.5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项目来源
硕士研究生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致谢

(2)病原微生物黑胸败血芽孢杆菌(Bacillus bombyseptieus)等诱导家蚕(Bombyx mori)全基因组寄主应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细菌感染与昆虫防御模式
        1.1.1 细菌感染昆虫的主要渠道
        1.1.2 细菌的致病因子和毒力
        1.1.3 寄主免疫应答
    1.2 家蚕分子免疫研究进展
        1.2.1 早期的研究进展(1990年以前)
        1.2.2 上世纪90年代的研究进展(1991-1999)
        1.2.3 本世纪初的研究进展(2000-2009)
    1.3 家蚕的主要病害
第二章 引言
    2.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2 科学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黑胸败血芽孢杆菌(Bb)生物学性状观察
    3.1 材料与方法
        3.1.1 生物材料
        3.1.2 主要试剂及制备
        3.1.3 主要仪器
        3.1.4 软件
        3.1.5 实验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Bb的普通倒置显微镜观察结果
        3.2.2 Bb的扫描电镜观察结果
        3.2.3 Bb诱导家蚕存活率调查
        3.2.4 Bb的16S rRNA基因的克隆及进化分析
    3.3 讨论
第四章 黑胸败血芽孢杆菌(Bb)诱导家蚕全基因组寄主应答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家蚕诱导及RNA的提取和纯化
        4.1.1.1 家蚕诱导
        4.1.1.2 总RNA提取和纯化
        4.1.2 家蚕全基因组诱导芯片的杂交实验
        4.1.3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RNA质量检测
        4.2.2 Bb诱导差异表达的基因概况
        4.2.2.1 诱导3h差异表达的基因
        4.2.2.1.1 3h上调表达的基因
        4.2.2.1.2 3h下调表达的基因
        4.2.2.2 6h差异表达的基因
        4.2.2.2.1 6h上调表达的基因
        4.2.2.2.2 6h下调表达的基因
        4.2.2.3 12h差异表达的基因
        4.2.2.3.1 12h上调表达的基因
        4.2.2.3.2 12h下调表达的基因
        4.2.2.4 24h差异表达的基因
        4.2.2.4.1 24h上调表达的基因
        4.2.2.4.2 24h下调表达的基因
        4.2.3 Bb诱导基因的time course表达模式分析
        4.2.4 Bb诱导基因组织表达谱分析
        4.2.5 Bb诱导基因的基本代谢通路分析
        4.2.5.1 遗传信息的加工和转录
        4.2.5.2 核苷酸代谢-嘌呤和嘧啶代谢
        4.2.5.3 辅因子和维他命代谢
        4.2.5.4 外来物质的生物降解和代谢
        4.2.5.5 氨基酸代谢和氮代谢
        4.2.5.6 糖类代谢
    4.3 讨论
第五章 BmNPV、B.bassiana、Bb和E.coli诱导家蚕全基因组寄主应答比较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生物材料
        5.1.2 方法
        5.1.2.1. 家蚕诱导
        5.1.2.2 RNA提取和纯化
        5.1.2.3 芯片的杂交实验
        5.1.2.3 数据分析
        5.1.2.4 基因鉴定
    5.2 结果与分析
        5.2.1 RNA质量检测
        5.2.2 四种微生物添食诱导家蚕的死亡率
        5.2.3 四种微生物诱导的家蚕转录因子
        5.2.3.1 家蚕基因组中的转录因子
        5.2.3.2 四种微生物诱导的转录因子
        5.2.4 四种微生物诱导基因的表达概况
        5.2.4.1 四种微生物共同诱导和特异诱导的基因统计
        5.2.4.2 四种微生物不同时间点诱导上调和下调的基因
        5.2.4.3 四种微生物诱导基因的功能分析(Go分类)
        5.2.4.4 四种微生物诱导的基因表达模式聚类分析
        5.2.5 四种微生物诱导的发育信号传导和基本代谢相关通路
        5.2.5.1 发育信号传导相关基因
        5.2.5.2 基本代谢相关通路
        5.2.5.2.1 四种微生物都诱导的代谢通路
        5.2.5.2.2 三种病原微生物都诱导的代谢通路
        5.2.5.2.3 Bb和B.bassiana特异诱导的代谢通路
        5.2.5.2.4 四种微生物各自特异诱导的代谢通路
        5.2.6 与疾病致病性相关的基因表达
        5.2.7 四种微生物诱导引起的寄主免疫应答
    5.3 讨论
第六章 黑胸败血芽孢杆菌(Bb)诱导家蚕免疫应答研究
    6.1 材料与方法
        6.1.1 家蚕诱导及RNA的提取和纯化
        6.1.2 反转录
        6.1.3 qRT-PCR检测
        6.1.4 血淋巴吸光度检测
    6.2 结果与分析
        6.2.1 Bb诱导家蚕细胞免疫应答
        6.2.2 Bb诱导家蚕丝氨酸蛋白酶级联黑化通路
        6.2.3 Bb诱导家蚕系统性免疫应答
    6.3 讨论
第七章 黑胸败血芽孢杆菌(Bb)对家蚕的致病机理初探
    7.1 材料与方法
        7.1.1 芯片分析
        7.1.2 APN受体鉴定
        7.1.3 Bb毒素蛋白初步分离
        7.1.4 Bb毒素蛋白添食感染家蚕
        7.1.5 毒素SDS-PAGE电泳
        7.1.6 扫描电镜样品处理
    7.2 结果与分析
        7.2.1 Bb诱导家蚕中毒相关基因表达分析
        7.2.1.1 家蚕中的APN受体
        7.2.1.2 Bb诱导家蚕肠道扫描电镜(SEM)观察
        7.2.1.3 Bb诱导家蚕中毒等相关基因表达
        7.2.2 Bb毒素蛋白对家蚕的致病机理初探
        7.2.2.1 分离的Bb毒素蛋白
        7.2.2.2 Bb毒素添食家蚕幼虫死亡率调查
        7.2.2.3 Bb毒素添食家蚕幼虫消化道的SEM观察
    7.3 讨论
第八章 综合与结论
本论文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的研究论文
参研的研究课题
致谢
附件

(3)江苏省蚕桑生产基本状况及蚕病疫情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江苏省蚕桑生产的基本状况
    第一节 我国蚕桑生产的总体情况
    第二节 江苏省蚕桑产业的发展现状
    第三节 江苏省蚕桑生产面临的问题
第二章 蚕病疫情的发生与流行
    第一节 蚕病的种类
    第二节 蚕病的危害
    第三节 蚕病的流行
第三章 蚕病疫情的调查研究状况
    第一节 我国已开展蚕病疫情调查的区域
    第二节 蚕病疫情调查的方法
    第三节 基于调查的蚕病疫情发生规律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江苏省蚕桑生产变迁与现状调查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第五章 江苏省蚕桑生产基本要素及春季蚕病疫情调查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2008 年江苏省秋季蚕病疫情调查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附件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4)大蒜素对家蚕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综述
    1 家蚕病原真菌的危害特点及发致病原因
    2 家蚕真菌病的防治现状
    3 植物源农药的开发
    4 大蒜素的研究新进展
        4.1 大蒜素的结构及其性质
        4.2 大蒜素提取方法的研究
        4.3 大蒜素的药理活性
        4.3.1 抗肿瘤活性
        4.3.2 降血压和血脂活性
        4.3.3 抗血小板聚集活性
        4.3.4 抗氧化活性
        4.3.5 抗微生物活性
        4.4 大蒜素的抗生活性作用机理
    5 大蒜素的应用及前景
        5.1 大蒜素在医学临床上的应用
        5.2 大蒜素在畜牧业中的应用
        5.2.1 大蒜素的抗菌作用
        5.2.2 大蒜素的诱食助消化作用
        5.2.3 大蒜素的防霉驱虫作用
        5.2.4 大蒜素可提高机体免疫力和减少体内过氧化物
        5.3 大蒜素的应用前景
材料与方法
    1 几种对家蚕高毒力白僵菌菌株的筛选
        1.1 试验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白僵菌营养生长量的测定
        1.2.2 白僵菌产孢量测定
        1.2.3 白僵菌对家蚕致病力的测定
        1.2.4 高毒力菌株致死中浓度的测定
    2 大蒜素对家蚕病原真菌(B07-2)的抑制作用
        2.1 大蒜素对病菌孢子萌发抑制活性
        2.2 大蒜素对病原真菌菌落扩散的抑制作用
        2.3 最小抑制浓度(MIC)和最小致死浓度(MLC)的测定
        2.3.1 最小抑制浓度测定
        2.3.2 最小致死浓度测定
    3 酸碱度和温度对大蒜素抑菌效果的影响试验
        3.1 酸碱度对大蒜素抑菌稳定性的影响
        3.2 温度对大蒜素抑菌效果的影响试验
    4 大蒜素对家蚕病原真菌(B07-2)的抑制机理研究
        4.1.大蒜素对家蚕病原真菌生长过程中吸收利用蛋白质能力的影响
        4.1.1 试验药剂
        4.1.2 标准曲线制作
        4.1.3 蛋白质含量测定
        4.2 大蒜素对家蚕病原真菌生长过程中吸收利用还原糖能力的影响
        4.2.1 试验药剂
        4.2.2 葡萄糖标准曲线的制作
        4.2.3 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4.3 大蒜素对病原真菌孢子质膜通透性的影响试验
        4.4 大蒜素对病原真菌细胞膜上几种ATPase活力影响试验
结果与分析
    1 几种对家蚕高毒力白僵菌菌株的筛选
        1.1 白僵菌营养生长测定结果
        1.2 白僵菌产孢量测定
        1.3 白僵菌对家蚕致病力测定
        1.3.1 校正累计死亡率
        1.3.2 致死速度
        1.3.3 僵虫率
        1.4 B07-2菌株对家蚕的致死中浓度(LC_(50))
    2.大蒜素对家蚕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
        2.1 大蒜素对病菌孢子萌发抑制活性
        2.2 大蒜素对病原菌菌落扩散的抑制作用
        2.3 最小抑制浓度(MIC)和最小致死浓度(MLC)的测定
    3 外界条件对大蒜素抑菌效果的影响试验
        3.1 酸碱度对大蒜素抑菌稳定性的影响
        3.2 温度对大蒜素抑菌效果的影响试验
    4 大蒜素对家蚕病原白僵菌(B07-2)抑制机理研究
        4.1 大蒜素对家蚕病原真菌生长过程中吸收利用糖和蛋白质能力的影响
        4.1.1 大蒜素对真菌蛋白质合成影响
        4.1.1.1 标准曲线的绘制
        4.1.1.2 蛋白含量测定
        4.1.2 大蒜素对真菌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4.1.2.1 标准曲线的绘制
        4.1.2.2 还原糖含量测定
        4.2 大蒜素对病原真菌孢子质膜通透性的影响试验
        4.3 大蒜素对病原真菌细胞膜上几种ATPase活力影响试验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5)对陕西安康家蚕真菌病为害加重原因的初步调查及防治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一、造成真菌病对家蚕饲养为害的原因
二、家蚕真菌病的防治对策

四、对陕西安康家蚕真菌病为害加重原因的初步调查及防治建议(论文参考文献)

  • [1]生物农药白僵菌对家蚕的致病性研究[D]. 骆海玉. 广西师范大学, 2012(09)
  • [2]病原微生物黑胸败血芽孢杆菌(Bacillus bombyseptieus)等诱导家蚕(Bombyx mori)全基因组寄主应答研究[D]. 黄璐琳. 西南大学, 2010(08)
  • [3]江苏省蚕桑生产基本状况及蚕病疫情调查分析[D]. 孙黎峰. 苏州大学, 2009(S2)
  • [4]大蒜素对家蚕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及机理研究[D]. 孙伟屹. 安徽农业大学, 2008(10)
  • [5]对陕西安康家蚕真菌病为害加重原因的初步调查及防治建议[J]. 李玉平,钟勇玉,张正新,肖乃康. 北方蚕业, 2000(01)

标签:;  ;  ;  ;  ;  

陕西安康地区家蚕真菌性病害加重原因初探及防治建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