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美国ORTHO-K近视治疗方法简介(论文文献综述)
许辉[1](2021)在《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控制的有效性及双眼视功能影响的观察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配戴角膜塑形镜的青少年进行随访观察,评估并分析塑形镜对青少年的近视控制效果以及戴镜后眼部相关生物学参数的变化,比较青少年在配戴塑形镜后双眼视功能的变化。方法:于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在淄博市第一医院眼科门诊入组验配角膜塑形镜的近视青少年30名(Ortho K组),以及验配普通框架眼镜的近视青少年30名(框架眼镜组),两组性别年龄及屈光度无统计学差异,平均屈光度为-3.25±0.81D。两组患者戴镜前均进行视力、屈光度、角膜地形图、眼轴,视功能包括远、近距离水平隐斜、梯度性AC/A、调节反应、调节幅度以及水平融像性聚散的检查,Ortho K组患者另进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检查。两组患者双眼视功能的随访时间点分别为戴镜前、戴镜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其余项目的随访时间点分别为戴镜前、戴镜后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其中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只在戴镜前和戴镜后12个月时进行检查,比较各组内上述各项参数与戴镜后随访时间点之间的差异,以及上述参数在两组之间各个时间点之间的差异。结果:1.视力Ortho K组裸眼视力在戴镜后1个月达到-0.05±0.08(log MAR记录),并在后续随访中保持稳定,框架眼镜组的戴镜视力在三个月内保持稳定,随后开始下降,至第12个月时戴镜视力明显下降,此时Ortho K组的裸眼视力与框架眼镜组的戴镜视力相比有明显统计学差异(0.05±0.11 vs.0.32±0.12,P<0.001);2.屈光度Ortho K组的屈光度在戴镜1个月后达到正视状态(0.18±0.26 D)并保持稳定,框架眼镜组屈光度在戴镜3个月保持稳定,然后开始加深,1年后增加约0.85D,达-4.05±0.58 D;3.角膜曲率Ortho K组的角膜曲率在戴镜1个月后达到稳定,随访结束时flat-K为40.85±0.73 D,steep-K为40.33±0.83 D,框架眼镜组的角膜曲率在戴镜前后均无变化;4.眼轴Ortho K组和框架眼镜组的眼轴长度分别由戴镜前24.95±0.61 mm和24.89±0.47 mm(P=0.515)增长至戴镜后25.20±0.33 mm和25.41±0.43 mm(P<0.05),两组的眼轴分别增长0.25mm和0.52mm,Ortho K组较框架眼镜组眼轴增长少了51.9%;5.角膜内皮Ortho K组的内皮细胞密度在戴镜前后无变化,分别为3021.52±186.08个/mm2和3000.85±165.5个/mm2(P>0.05);6.眼位戴镜前远距眼位Ortho K组为0.50±1.34Δ,框架眼镜组为0.50±1.53Δ(P>0.05),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隐斜量均无变化,分别为0.42±1.48Δ和0.52±1.49Δ(P>0.05),戴镜前的近距眼位Ortho K组为1.12±2.31Δ,框架眼镜组为1.20±2.11Δ(P>0.05),6个月后分别为1.24±1.94Δ和1.19±2.21Δ(P>0.05);7.梯度性AC/A两组患者的AC/A在戴镜前后均无明显变化,戴镜1年后分别为4.41±1.37和4.23±1.33(P=0.469);8.调节反应两组患者在戴镜前的调节反应均表现为调节滞后,分别为1.76±0.57 D和1.71±0.63D(P=0.723),6个月后Ortho K组明显低于框架眼镜组(1.12±0.44 D vs.1.74±0.53 D,P=0.012);9.调节幅度戴镜前Ortho K组(13.96±2.76 D)与框架眼镜组(14.31±3.08 D)的调节幅度无差异(P=0.872),戴镜6个月后两组患者的调节幅度与戴镜前保持一致,分别为14.29±3.22 D和14.17±2.83 D(P=0.597);10.融像性聚散戴镜前,Ortho K组与框架眼镜组的负融像储备分别为30.3/34.1/31.7和26.9/30.0/27.8,无统计学差异。戴镜后两组受试者的负融像储备并未显示出较大变化,均保持稳定。两组受试者的正融像储备分别为7.8/8.2/7.2和7.3/7.5/6.0,并且在戴镜后的各时间点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与基线数据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1.角膜塑形镜主要通过使角膜前表面中央曲率变平坦起到矫正近视的作用,与配戴普通单光框架眼镜相比,青少年过夜配戴角膜塑形镜能有效的延缓眼轴增长,且不会影响患者的角膜内皮细胞密度。2.近视青少年短期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远近距离水平隐斜、梯度性AC/A、调节幅度以及水平融像性聚散无明显变化。3.调节滞后在戴塑形镜3个月后得到明显改善,提示角膜塑形镜对调节滞后有改善作用。
李兰燕[2](2020)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的临床有效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通过比较配戴欧几里德夜戴型角膜塑形镜青少年的随访观察与常规戴框架眼镜的青少年近视患者的相关资料分析,探讨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近视屈光度、裸眼视力,角膜曲率,眼轴,角膜内皮细胞,角膜中央厚度,眼压及等参数的影响,以及延缓青少年近视发展的临床效果和角膜塑形镜的安全性,对角膜塑形镜有更加深入的认识和客观正确的评价,进一步补充相关临床数据,为正确科学、健康合理地配戴角膜塑形镜提供临床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本次试验的目的,选取在我院眼科就诊的90例患者,时间段为2017年1月份到2017年6月份。根据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试验的方法不同,将90例患者根据患者意愿分成配戴角膜塑形镜组与配戴框架眼镜组两组,每组45人,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配戴角膜塑形镜组患者需要每天晚上睡眠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每天晚上保证8-10小时睡眠配戴框架眼镜组患者需要白天常规配戴框架眼镜。对两组患者均进行1年随访,分别收集整理两组戴镜后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的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屈光度(spherical equivalent refraction,SE)、角膜曲率(anterior corneal curvature,ACC)、眼轴、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角膜中央厚度、及眼压等参数的变化展开综合对比,通过记录收集多项数据信息展开统计学分析。结果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患者裸眼视力呈现出逐渐提高的特征,在1个月内视力提升非常明显,在前3个月的时间内,处于稳步提升的状态,在1年之后,裸眼视力已经得到了大幅度提升,配戴框架眼镜的患者在配戴1个月后裸眼视力基本稳定没有太大变化,在戴镜后在3个月后,视力呈现出下降趋势,在1年之后,裸眼视力下降力度较高,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角膜塑形镜的患者屈光度比较结果可知,在配戴之前与配戴之后的差异具有十分明显的差异,呈现出降低的趋势。配戴框架眼镜的患者屈光度比较结果可知,配戴之后屈光度呈现出增加的趋势,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文还分析两组患者的角膜水平曲率与垂直曲率,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改组患者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变化,呈降低趋势,而配戴框架镜眼镜的患者呈增加趋势,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配戴角膜塑形镜组与戴镜前相比眼轴增长0.15mm,配戴框架眼镜的患者与戴镜前相比眼轴增长0.36mm,两组患者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从眼压,角膜内皮细胞数量,角膜中央厚度等指标上分析,与戴镜前相比,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青少年近视人群这一高发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自己意愿配戴角膜塑形镜和框架眼镜,研究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对青少年近视控制的临床学效果。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比框架眼镜能安全、有效地降低患者屈光度,提高裸眼视力,延缓眼轴增长。验配人员在充分掌握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的验配程序与验配技术的前提之下,在有效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中科学合理运用角膜塑形镜,是具有临床意义的,值得推广。图4幅;表17个;参149篇。
鹿大千[3](2020)在《计算机辅助角膜塑形镜验配模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在1年随访期间,通过分析患者戴镜前后裸眼和矫正视力、中央角膜曲率、眼部健康状况、角膜内皮细胞计数、眼轴增长等因素,综合分析传统试戴法和软件验配法适配的角膜塑形镜近视控制效果,同时根据患者各项初始角膜地形图参数,分析戴镜后镜片偏位原因并发现能够预测镜片偏位的角膜形态参数。方法第一部分:纳入100名8~14岁验配角膜塑形镜的近视患者,并将其分为传统试戴验配组(50人)和软件验配组(50人),所有患者均选取右眼进行分析。患者戴镜前和每次随访时进行远距裸眼视力、主觉验光、角膜地形图、眼部健康状况检查,随访时间点为戴镜前,戴镜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2个月,此外,在戴镜前和戴镜后12个月分别进行眼轴长度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检查。第二部分:纳入50名8~14岁验配角膜塑形镜的近视患者。根据患者配镜前以及戴镜后1个月的角膜地形图数据,分析角膜前表面的形态学参数,包括平坦K(K1)、陡峭K(K2)、不同范围内的角膜散光(3mm-CA、5mm-CA、7mm-CA)、表面非对称指数(SAI)、表面规则指数(SRI)、最佳拟合球面曲率、角膜直径(DC)、角膜中央与角膜顶点距离(DCCV)、平坦离心率(E1)、陡峭离心率(E2)、离心率比(E1/E2)、角膜鼻颞侧象限不同范围的曲率差(3mm-Knt、5mm-Knt、7mm-Knt)以及上下方象限不同范围的曲率差(3mm-Ksi、5mm-Ksi、7mm-Ksi)。采用多元逐步回归模型分析患者戴镜1个月后镜片偏位原因,判断能够预测戴镜后镜片偏位的地形图参数。结果第一部分:与基线数据相比,随访1年后两组患者的等效球镜度、裸眼视力以及中央角膜曲率均有明显变化(P<0.05),试戴组与软件组在每个随访时间点的各项数据对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戴镜1年后,各组内眼轴长度和内皮细胞计数与戴镜前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两组患者的角膜点染率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二部分:患者戴镜1个月后镜片的偏位幅度为0.15±0.23 mm,根据逐步多元回归分析结果,4项参数与镜片总体偏位相关(P<0.01),即SAI(β=0.252),DCCV(β=0.539),5 mm-CA(β=-0.268)以及3 mm-Ksi(β=-0.374);5项参数与镜片水平偏位有关(P<0.01),即DC(β=0.205),DCCV(β=0.881),3mm-CA(β=-0.217),5 mm-Knt(β=0.150)以及3 mm-Ksi(β=-0.180);3项参数与镜片垂直偏位有关(P<0.01),包括SAI(β=0.542),5 mm-CA(β=-0.188),3 mm-Ksi(β=-0.213)。结论试戴法和软件法验配的角膜塑形镜均可以有效的控制近视发展,控制效果无差异。对于可能需要使用更多弧段或更大光学区的特定患者,单纯使用软件法验配可能仍然有限,因此,在OK镜验配中需要结合两种方法使用。在角膜塑形镜验配过程中,镜片偏位是常见的现象,大多数情况下偏位幅度是可以接受的,同时,镜片偏位的幅度可以通过戴镜前的角膜形态参数预测,包括SAI、DCCV、5mm-Knt以及3mm-Ksi。
杨扬,李军,王莉,李鹏,刘文兰,闫瑾[4](2019)在《角膜塑形镜联合视觉训练对无调节紊乱症状的近视儿童调节功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角膜塑形镜联合视觉训练(orthokeratology combined with visual training,OCVT)对无调节紊乱症状的近视儿童调节功能的影响。设计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对象120例无调节紊乱症状的近视儿童,平均年龄(11.18±1.89)岁,平均等效球镜度(-3.17±1.13)D。方法120例儿童根据临床上选择的治疗方式不同被分为OCVT组(37例)、角膜塑形镜组(orthokeratology,Ortho-k,43例)和单光框架眼镜组(single vision spectacle lense,SVL,40例)。观察并比较三组儿童干预前和干预后1年的调节功能变化,并对OCVT组按照年龄中位数进行进一步的分层比较。主要指标调节幅度(accommodative amplitude,AA)、调节灵敏度(accommodative sensitivity,AS)、调节滞后量(accommodative lag,Lag)、负相对调节(nega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on,NRA)和正相对调节(positive relative accommodation,PRA)。结果共103例儿童完成试验(OCVT组31例,Ortho-k组37例,SVL组35例)。OCVT组干预前的AA、AS、Lag、NRA、PRA分别为(14.21±2.05)D,(8.87±1.80)cpm,(0.71±0.38)D,(1.80±0.38)D,(-1.85±0.42)D,干预后1年分别改善为(15.34±2.16)D、(11.16±2.18)cpm、(0.31±0.27)D、(2.15±0.35)D、(-2.08±0.45)D,其对调节功能的改善显着优于Ortho-k组和SVL组(P均<0.05)。分层比较显示,OCVT组低于年龄中位数者的AA、AS、Lag、NRA、PRA改变量与高于年龄中位数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对于无调节紊乱症状的近视儿童,OCVT是一种较好的改善其调节功能的方法,但最佳的视觉训练类型和时间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眼科,2019, 28:421-425)
林伟平[5](2019)在《Toric设计角膜塑形镜在青少年散光近视患者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散光近视患者配戴散光设计角膜塑形镜后有效性及安全性,通过OQAS-II视觉质量分析系统观察戴镜前后视觉质量的变化,并使用pentacam角膜地形图仪观察戴塑形镜后镜片偏心的情况及视觉质量改变与偏心的关系。方法:实验组(A组)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收集2016年7月至10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近视防控门诊验配角膜塑形镜患者中随机抽取8-16岁(12.08±2.27岁)40人(男性18名,女性22名),屈光度为-0.75D至-6.00D(4.10±1.48D),散光大小为(1.75±0.51),每位患者在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均测量眼前节生物测量Lenstar,视觉质量OQAS-II,角膜地形图pentacam,每次检查均重复测量三次,均由同一位经验丰富的检查者来操作完成。同样在配戴角膜塑形镜1周、2周、1月、3月、6月、12月分别测量OQAS及pentacam检查,第12月时检查还包括Lenstar及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包括各时间段的角膜点染情况。OQAS-II检查内容包括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眼客观散射指数OSI(objective scatter index),不同对比度下的OQAS值(OQAS values,OV100%、OV20%、OV9%、OV平均),OQAS测量时均采用统一4mm瞳孔直径。眼生物测量lenstar及角膜地形图pentacam检查均采用标准检查流程及结果,在所有的时间点均观察比较角膜点染率。对照组(B组)采用回顾性研究,从既往塑形镜验配的患者中选择符合与试验组在年龄、屈光度、角膜形态无统计学差异的使用相同品牌镜片的患者40人,对照组均为使用球面设计角膜的角膜塑形镜,回顾性分析其戴镜后1周、2周、1月、3月、6月、12月的视力,角膜点染情况,pentacam角地形图,lenstar眼轴长度,同试验组比较相同时间点的各项参数指标,比较Toric设计角膜塑形镜和球面设计的角膜塑形镜在大散光近视患者矫正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数据的统计采用spss22.0(IBM,美国),A组试验组40人(40右眼),B组对照组40人(40右眼)用于统计分析,lenstar、OQAS、pentacam各仪器测量数据变化差异采用配对t检验,采用perason相关分析配戴后镜片的偏心与视觉质量各参数的变化、眼轴的增长长度的相关性。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1,A、B组戴镜前裸眼视力为(1.15±0.42,1.18±0.35),戴镜1周(0.01±0.38,0.01±0.28)、2周(0.17±0.33,0.15±0.25)、1月(0.14±0.4,0.15±0.37)、3月(0.13±0.15,0.15±0.2)、6月(0.06±0.4,0.08±0.35)、12月(0.05±0.3,0.07±0.28),(A组、B组戴镜裸眼视力、角膜顶点屈光度在每次测量时间点均无均无统计学差异,并在戴镜后1周获得预测矫正视力)。1.2,A组、B组戴镜前角膜散光(1.73±0.5、1.82±0.4)D,配戴角膜塑形镜镜后1周(0.76±0.34、1.98±0.83)D、2周(0.56±0.42、2.01±1.02)D、1月(0.65±0.45、1.88±0.76)D、3月(0.70±0.55、1.68±0.78)D、6月(0.55±0.65、1.78±0.88)D、12月(0.75±0.58、1.88±0.98)D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1.3,A组、B组塑形术后偏心量1周(0.86±0.1、1.22±0.5)mm、2周(0.89±0.13、1.33±0.55)mm、1月(0.78±0.12、1.45±0.76)mm、3月(0.82±0.11、1.45±0.65)mm、6月(0.79±0.12、1.40±0.45)mm、12月(0.75±0.12、1.35±0.55)mm均有有统计学差异(p<0.01),A、B两组偏心量组内1周与2周无统计学差异,偏心程度1周已稳定。1.4,A组、B组戴镜后角膜点染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1.5,A组、B组1年眼轴增长(0.14±0.25、0.16±0.2)mm增长无统计学差异(p>0.05)。1.6,A组,B组原始内皮细胞计数与戴镜1年内皮细胞计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2.1A组MTF cutoff初始值,1周、2周、1月、3月、6月、12月分别为(45.75±5.89,38.41±5.6、39.26±4.55、41.67±3.85、38.59±5.43、39.36±4.73),MTF cutoff值较初始均下降,1月时趋于稳定。2.2A组SR初始值,1周、2周、1月、3月、6月、12月分别为(0.25±0.06、0.14±0.07、0.16±0.09、0.15±0.06、0.18±0.08、0.19±0.06)SR值较初始均下降,1月趋于稳定。2.3 A组OSI初始值,1周、2周、1月、3月、6月、12月分别(0.36±0.14、0.73±0.3、0.78±0.31、0.72±0.29、0.73±0.29、0.82±0.34),OSI值较初始均上升,1月时趋于稳定。结论:球面设计与Toric设计角膜塑形镜在配戴塑形镜1周后达到预测矫正视力,角膜散光量,偏心量在配戴1周时已达到稳定。青少年近视散光患者使用球面设计的角膜塑形镜和Toric设计角膜塑形镜在控制近视眼轴增长上无差异,安全性无差异;Toric设计角膜塑形镜偏心量小于球面设计角膜塑形镜;Toric设计角膜塑形镜塑形镜术后总体视觉质量较塑形镜前下降,下降程度在临床可接受范围内。
吕秀芳[6](2018)在《个性化角膜塑形术控制青少年近视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个性化角膜塑形术矫治青少年近视安全性、有效性的研究目的:通过观察和分析近视患者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后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眼轴长度,各种并发症发生率,角膜内皮细胞,泪液功能,角膜曲率,角膜中央厚度,对比敏感度,像差,角膜生物力学等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估个性化角膜塑形术控制青少年近视短期、长期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配对、对照实验,选择深圳市儿童医院眼科门诊患者100例(180眼),角膜塑形镜纳入标准:年龄818岁,除屈光不正外,无眼部其它疾病及全身免疫系统疾病,术前角膜地形图检查排除圆锥角膜病变,眼压≤21mm Hg;近视球镜度数-0.75-6.00D;柱镜度数-0.25-3.00D,角膜散光≤-1.50 D的患者推荐使用4弧区普通球面设计的塑形镜,角膜散光>-1.50 D患者选择平行弧为Toric设计(根据角膜地形图形态个性化设计),其余3弧区球面设计的塑形镜。对比分析戴镜前与戴镜后1天、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1年、2年观察裸眼视力、屈光度、眼轴、最佳矫正视力、眼压、配戴者主观症状、眼局部情况、角膜中央厚度、角膜内皮细胞数量、角膜黏滞系数CH值及角膜地形图k值各生物参数的变化及戴镜后并发症的发生率。采用spss13.0软件包统计分析,戴镜前后各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配对t检验及卡方χ2检验,检测水平为P=0.05,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配戴者在戴镜后次日出现裸眼及矫正视力明显改善,屈光度降幅改变明显。6个月后100例180患眼裸眼视力20/20者占161眼(89.5%),矫正视力20/20者占100%,裸眼视力为20/32者5眼(2.7%),裸眼视力20/25者14眼(7.8%);与配戴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屈光度(球镜和柱镜)戴镜6个月后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矫正视力配戴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眼轴未见明显异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角膜塑形术6个月后裸眼视力及屈光度处于稳定状态,6个月至1.5年裸眼视力有上升趋势,屈光度(球镜、柱镜)6个月后至1.5年下降到基线,达到完全矫治效果。2、戴镜后1天,1周、戴镜6月、1年、2年后5mm光学区的水平K1值与垂直K2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戴镜3个月角膜塑形稳定,长期随访2年的角膜地形图与戴镜3月图形比较未见明显变化。3、戴镜前与戴镜后长期随访2年观察各生物参数发现:角膜中央厚度、角膜内皮细胞计数,前房深度、泪液功能检查、眼压变化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戴镜6个月后最佳矫正视力好于戴镜前最佳矫正视力,但P=0.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比度在20%、40%、60%时,戴镜后6月视力分别为0.83±0.08,0.96±0.09,0.99±0.15;戴镜前矫正视力分别为0.85±0.11,0.96±0.11,0.99±0.11两组分别比较,P值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瞳孔为6.0mm时,总像差(P1)、彗差(P2)、高阶像差(P3),戴镜前(P1=2.77±0.79,P2=0.59±0.27,P3=0.50±0.22);戴镜后(P1=2.36±0.22,P2=0.66±0.48,P3=0.61±0.43)戴镜前彗差、高阶像差均小于戴镜后6个月像差,但P值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总像差戴镜前大于戴镜后6mo,P值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角膜黏滞性(corneal hysteresis CH),戴镜前与戴镜后1天、1周比较CH,CH下降,PCH1=0.02,PCH2=0.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戴镜后6个月至2年基本处于稳定期,P值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戴者舒适主观感调查:综合满意度:良好者占55.4%,基本良好占44.6%;结果:配适感觉:良好占20.1%,基本良好占79.9%;视物清晰度:良好为32.2%,基本良好为67.8%述。8、荧光染色见偶发点状角膜染色19眼(10.56%),停戴2天,给予玻璃酸钠滴眼液及氧氟沙星滴眼液(日本参天产)后,症状消失,嘱继续戴镜;3眼(1.67%)见较密集的角膜染色,用药后症状未见明显改善,检查发现双眼下睑内翻倒睫,嘱停戴,建议下眼睑内翻矫正手术后再戴,158眼(87.77%)无角膜染色;5眼(2.78%)球结膜轻微充血局限于一个象限,175眼(97.22%)结膜无充血;10眼(5.56%)睑结膜血管轻度扩张伴充血,表面光滑度下降。170眼(94,44%)睑结膜未见明显充血。结论:1、个性化角膜塑形术矫治青少年近视是安全的、有效的方法之一。2、通过角膜地形图引导下个性化验配技术,对比分析戴镜前、戴镜后1天、1周、1月、3月、6月、1年、2年的角膜各生物参数,临床上进一步证实了个性化角膜塑形术能改变角膜弧度,降低屈光度,提高近视患者的裸眼视力,为广大青少年近视防控大数据模型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指标;为进一步规范角膜塑形术验配流程提供理论依据;为角膜塑形镜优化改良提供参考数据。第二部分个性化角膜塑形术与佩戴框架眼镜矫治青少年近视的对比研究目的:通过对比分析配戴角膜塑形镜组(OK镜组)与佩戴框架眼镜组近视患儿的眼轴、屈光度增长情况,探讨个性化角膜塑形术控制青少年近视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前瞻性、两组对照设计,选择我院眼科门诊患者84例,根据意愿选择分为角膜塑形镜组(40例)和框架眼镜组(44例),本研究资料分析均取右眼,角膜塑形镜组纳入标准(同第一部分)。框架眼镜组纳入标准:年龄从818岁,除屈光不正外,无眼部其它疾病及全身免疫系统疾病,术前角膜地形图检查排除圆锥角膜病变,眼压≤21mm Hg;近视球镜度数0.756.0D;柱镜度数0.252.0D。对比分析戴镜前后OK镜组与框架眼镜组1年、2年屈光度及眼轴长度变化。采用spss13.0软件包统计分析,两组特征性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两组均数间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检测水平为P=0.05,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戴镜前OK镜组与框架眼镜组间特征资料差异(年龄、性别、身高、体量、水平角膜屈光力、屈光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戴镜前两组眼轴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OK镜组第一年,屈光度平均增加0.11±0.01D,第二年平均增加0.10±0.02D,两年平均值比较,P值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每年近视度数仅增加0.10D,两年增加约0.20D;框架眼镜组,第一年屈光度平均增加0.33±0.11D,第二年平均增加0.31±0.12D,两年平均值比较,P值大于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近视度数年增加约0.44D,两年增加近0.84D。OK镜组与框架眼镜组比较,P值小于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佩戴OK镜组第一年,眼轴平均增长0.15±0.21(mm),第二年为0.14±0.20(mm),两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框架眼镜组第一年眼轴平均增长0.33±0.16(mm),第二年增长0.34±0.15(mm),每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K镜组与框架眼镜组2年对比研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框架镜相比,OK镜能有效控制青少年近视的发展。佩戴OK镜能缓延眼轴增长,眼轴增长年平均能减缓增长50%以上。戴OK更能减少近视度数的增加,度数增加能减缓60%以上。
杨扬,王莉,李鹏,刘文兰,闫瑾[7](2018)在《角膜塑形镜联合视觉训练对儿童近视的干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比较角膜塑形镜联合视觉训练(orthokeratology combined with visual training,OCVT)、角膜塑形镜(orthokeratology,ortho-k)和单光框架眼镜(single vision spectacle lense,SVL)三种方式对儿童近视的干预效果。方法:前瞻性非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16-09/10在陕西省眼科研究所就诊的中低度近视儿童120例,其中37例进入OCVT组,43例进入ortho-k组,40例进入SVL组。分析并比较三组受试者干预前和干预后1a裸眼视力、眼轴长度、等效球镜的改变量。结果:本研究共103例儿童完成试验(OCVT组31例,ortho-k组37例,SVL组35例)。三组间裸眼视力、眼轴长度、等效球镜干预前后的改变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VL组受试者各参数的改善效果均低于ortho-k组和OCVT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OCVT组受试者各参数的改善效果均略优于ortho-k组,但两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干预前相比,OCVT组受试者干预后1a裸眼视力大幅提高(P<0.05),等效球镜度显着降低(P<0.05),眼轴无显着增加(P>0.05);ortho-k组受试者裸眼视力显着提高,等效球镜度显着降低,眼轴明显增加(P<0.05);SVL组受试者裸眼视力显着下降,眼轴和等效球镜度均显着增加(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联合视觉训练对儿童近视有较好的控制效果,但视觉训练的时机、方法、时长和频次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刘桂华[8](2018)在《角膜塑形镜治疗后视觉质量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评估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治疗后视觉质量改变,并分析影响视觉质量改变的相关因素。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随机选取2015年7月至2015年11月来自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近视防控门诊配戴角膜塑形镜治疗近视的患者35名(仅选取右眼进行实验研究),其中,男性19名,女性16名,年龄8到16岁(平均年龄11.46±2.33岁)。基线球镜屈光度为-0.75D到-5.50D(平均屈光度为-3.12±1.32D),散光度数小于1.50D,等效球镜度为-3.39±1.40D。每位患者在配戴角膜塑形镜之前及配戴后1个月、6个月及1年时间点分别测量角膜地形图、对比敏感度功能(明室条件下、暗室条件下及暗室伴眩光条件下)、波前像差及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II。对比敏感度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log contrast sensitivity function,AULCSF)、三阶彗差均方根(RMS)、四阶球差均方根、总高阶像差均方根、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 cutoff,MTF cutoff)、斯特利尔比(Strehl ratio,SR)以及客观散射指数(Objective scattering index,OSI)被收集用于分析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视觉质量变化;球镜、散光、角膜塑形镜偏心量、光学区大小被收集用于分析角膜塑形镜视觉质量改变的相关影响因素。统计分析使用SPSS19.0(IBM,美国)。使用配对t检验分析角膜塑形镜配戴前及配戴后1个月各个视觉质量参数的改变;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Repeated-measures 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评估戴镜后1个月、6个月及1年后视觉质量变化情况。使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球镜、散光、角膜塑形镜偏心量、光学区大小对各个视觉质量参数改变的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用来分析多因素影响视觉质量参数的改变。P<0.05被认为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与戴镜相比,戴镜后患者屈光度数显着降低(-0.43±0.32D,P<0.01),且在1月后趋于稳定状态;散光度数无统计学改变(P>0.05);1月后,AULCSF(明室条件下1.324±0.098 vs 1.236±0.092、暗室条件下1.261±0.090 vs 1.185±0.099、暗室伴眩光条件下1.242±0.095 vs 1.176±0.099)、MTF cutoff(46.18±5.67 vs 39.54±5.39)、SR(0.27±0.06 vs 0.22±0.04)均显着降低(P<0.01),三阶彗差RMS(0.251±0.012μm vs 0.673±0.019μm)、四阶球差RMS(0.206±0.009μm vs0.946±0.021μm)、总高阶像差RMS(0.268±0.07μm vs 0.596±0.010μm)及OSI(0.42±0.18 vs 0.75±0.22)显着增高(P<0.01),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除AULCSF在戴镜6月后恢复到戴镜前水平,所有视觉质量参数在戴镜1月后均趋于稳定。相关分析显示,初始球镜度数与其他视觉质量参数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初始散光度数与各个视觉质量参数均不相关(P>0.05);角膜塑形镜偏心与AULCSF改变(r=0.425,P=0.027)、MTF cutoff改变(r=0.499,P=0.005)呈正相关;光学区大小与MTF cutoff改变(-0.494,P=0.005)、SR改变(r=-0.434,P=0.024)呈负相关;而客观散射指数OSI与各参数均不相关(P>0.05)。结论角膜塑形镜配戴后视觉质量下降,表现为前期对比敏感度下降、MTF cutoff及SR下降,波前像差及OSI升高,且视觉质量变化在戴镜后1月趋于稳定状态。更大的光学区面积及更小的偏心量会获得更好的视觉质量。
李莹[9](2018)在《“麦迪格角膜塑形镜项目”陪同口译实践报告》文中认为本文是基于笔者2017年2月份在麦迪格医疗保健品有限公司的陪同口译实践经历所撰写的实践报告,强调了在专业性较强的口译实践中充分的译前准备的必要性。同时,笔者重点分析了在交替传译过程中用到的典型口译技巧,并列举了大量实例具体分析口译技巧的指导作用。笔者将主要用到的口译技巧分为省译、增译和意译三大类,每一大类又分为两个小的分支,其中重点介绍了逻辑混乱省译和专业术语增译两种口译技巧,并辅以大量的例子进行进一步说明。笔者在正文部分分别列出了当时笔者进行的交替传译的译文以及在口译技巧指导下的改译译文,进而突出了在交替传译过程中对于不同的译文内容分类并运用一定技巧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笔者对此次翻译实践进行反思和总结,以期对以后的翻译实践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作用。
刘文青[10](2017)在《角膜塑形术讲座交替传译实践报告》文中指出本交替传译报告选用的材料为笔者做过的一次角膜塑形术讲座现场交替传译。本报告以吉尔的口译精力分配模型为指导,结合现场交传过程探讨译者双语能力、记忆因素、笔记因素以及演示文稿等对现场交传的影响以及相应的对策。本实践报告报告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此次口译任务是现场讲座翻译,译者的主要目的是准确传达演讲人的信息并保持现场活跃。第二部分介绍口译主要过程。第三部分介绍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型的基本概念以及口译公式。第四部分以吉尔的精力分配模型为理论指导,通过案例分析,详细剖析此次任务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第五部分为结语,总结论文主要观点以及作者从本次交传实践中得到的启示和收获。
二、美国ORTHO-K近视治疗方法简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ORTHO-K近视治疗方法简介(论文提纲范文)
(1)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控制的有效性及双眼视功能影响的观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1.1 受试者纳入及分组 |
1.2 入组及出组标准 |
1.3 主要仪器及设备 |
2 研究方法 |
2.1 验配前检查 |
2.2 角膜塑形镜验配 |
2.3 戴镜后随访 |
2.4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基线数据 |
2 远距裸眼视力、等效球镜、角膜曲率、眼轴长度,角膜内皮细胞数 |
2.1 远距裸眼视力 |
2.2 等效球镜度 |
2.3 角膜曲率 |
2.4 眼轴长度 |
2.5 角膜内皮细胞密度 |
3 双眼视功能 |
3.1 远、近距离水平隐斜 |
3.2 梯度性AC/A |
3.3 调节反应 |
3.4 调节幅度 |
3.5 正、负相对调节 |
3.6 水平融像性聚散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角膜塑形术及眼部屈光系统的重塑与再适应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2)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的临床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主要仪器、设备和材料 |
1.1.3 检查项目及方法 |
1.1.4 研究方法 |
1.1.5 数据处理与统计学分析 |
1.1.6 质量控制 |
1.2 结果 |
1.2.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
1.2.2 两组患者配戴眼镜前各参数比较 |
1.2.3 两组患者配戴眼镜前后的各时间点参数比较 |
1.2.4 两组患者配镜前与戴镜后1年各参数差值比较 |
1.2.5 两组患者发生并发症的情况比较 |
1.3 讨论 |
1.3.1 近视流行概述 |
1.3.2 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的效果 |
1.3.3 不足与展望 |
1.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青少年近视的形成及控制效果的研究进展 |
2.1 近视的流行病学 |
2.2 近视的发病原因 |
2.2.1 环境因素 |
2.2.2 饮食因素 |
2.2.3 遗传因素 |
2.3 近视的危害 |
2.4 近视的矫正方法 |
2.4.1 手术治疗 |
2.4.2 非手术治疗 |
2.5 角膜塑形镜在近视进展控制中的安全有效性 |
2.5.1 角膜塑形镜的有效性评估 |
2.5.2 角膜塑形镜的安全性评估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角膜塑形镜近视矫正知情同意书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3)计算机辅助角膜塑形镜验配模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传统试戴法与软件法验配角膜塑形镜有效性评估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受试者招募及分组 |
1.1.2 主要仪器及药物 |
1.1.3 患者教育及知情同意 |
1.1.4 角膜塑形镜验配前检查 |
1.1.5 角膜塑形镜验配 |
1.1.6 角膜塑形镜护理 |
1.1.7 戴镜后随访 |
1.1.8 统计学处理 |
1.2 结果 |
1.2.1 基线人口统计学数据 |
1.2.2 远距裸眼视力 |
1.2.3 等效球镜度 |
1.2.4 角膜中央区3mm曲率 |
1.2.5 眼轴长度 |
1.2.6 角膜内皮细胞计数 |
1.2.7 角膜点染 |
1.3 讨论 |
1.3.1 远距裸眼视力 |
1.3.2 等效球镜度 |
1.3.3 中央角膜曲率 |
1.3.4 眼轴长度 |
1.3.5 角膜安全性 |
1.4 小结 |
二、角膜地形图参数对角膜塑形镜戴镜后偏位的影响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受试者入组 |
2.1.2 主要仪器及药物 |
2.1.3 患者教育及知情同意 |
2.1.4 角膜塑形镜验配前检查 |
2.1.5 角膜塑形镜验配及护理 |
2.1.6 戴镜后随访 |
2.1.7 分析角膜地形图参数 |
2.1.8 计算角膜直径与角膜中心至顶点的距离 |
2.1.9 计算镜片偏位 |
2.1.10 统计学分析 |
2.2 结果 |
2.2.1 各项角膜地形图参数、DC以及DCCV |
2.2.2 镜片偏位 |
2.2.3 相关分析 |
2.3 讨论 |
2.3.1 镜片偏位幅度 |
2.3.2 角膜散光 |
2.3.3 镜片直径 |
2.3.4 角膜中心至顶点的距离 |
2.3.5 不同范围内的角膜曲率差异 |
2.3.6 本研究不足之处 |
2.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角膜塑形镜控制近视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角膜塑形镜联合视觉训练对无调节紊乱症状的近视儿童调节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资料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及分组 |
二、干预方法 |
三、随访 |
(一)常规检查 |
(二)调节功能检查 |
四、统计方法 |
结果 |
一、受试者试验完成情况 |
二、三组受试者干预前后调节功能的改变 |
三、OCVT组受试者调节功能干预前后的年龄分层比较 |
讨论 |
(5)Toric设计角膜塑形镜在青少年散光近视患者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对象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青少年近视防控方法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个性化角膜塑形术控制青少年近视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词汇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个性化角膜塑形术矫治青少年近视安全性、有效性的研究 |
1.研究背景 |
2.材料与方法 |
2.1 知情同意 |
2.2 试验对象 |
2.3 镜片材料 |
2.4 眼科检查 |
2.5 观察项目 |
2.6 验配方法 |
2.7 统计分析 |
3.结果 |
3.1 裸眼视力、矫正视力、屈光度、眼轴 |
3.2 戴镜前与戴镜后长期随访2年观察各生物参数变化 |
3.3 角膜地形图情况(K1、K2值) |
3.4 对比敏感视力 |
3.5 眼内像差变化 |
3.6 角膜生物学属性 |
3.7 眼局部情况 |
3.8 戴者舒适主观感调查 |
4.讨论 |
5.结论 |
第二部分 个性化角膜塑形术与佩戴框架眼镜矫治青少年近视的对比研究 |
1.研究背景 |
2.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方法 |
2.2 研究对象 |
2.3 镜片材料 |
2.4 眼科检查 |
3.结果 |
3.1 组间特征资料比较 |
3.2 戴镜后屈光度的变化 |
3.3 戴镜后眼轴的变化 |
4.讨论 |
5.结论 |
本研究的意义、创新及不足 |
本研究的不足 |
研究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7)角膜塑形镜联合视觉训练对儿童近视的干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对象和方法 |
1.1 对象 |
1.2 方法 |
1.2.1 视觉训练 |
1.2.2 观察指标 |
2 结果 |
2.1 三组受试者基线资料的比较 |
2.2 不同干预方式对近视相关参数影响的比较 |
2.3 干预前后等效球镜和眼轴改变量与基线数据的相关性分析 |
3 讨论 |
(8)角膜塑形镜治疗后视觉质量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青少年近视人群角膜塑形镜治疗后视觉质量变化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实验对象 |
1.1.2 实验仪器 |
1.1.3 试验方法及流程 |
1.1.4 统计分析 |
1.2 结果 |
1.2.1 屈光度改变 |
1.2.2 视觉质量参数改变 |
1.2.3 眼轴长度改变及与视觉质量参数相关性分析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角膜塑形镜配戴后视觉质量变化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2.1 对象与方法 |
2.1.1 对象 |
2.1.2 实验仪器 |
2.1.3 试验方法及流程 |
2.1.4 统计分析 |
2.2 结果 |
2.2.1 屈光度改变 |
2.2.2 视觉质量参数改变 |
2.2.3 视觉质量影响因素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干眼成像评估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9)“麦迪格角膜塑形镜项目”陪同口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任务简介 |
第一节 麦迪格公司简介 |
第二节 任务内容简介 |
第二章 任务过程 |
第一节 译前准备阶段 |
一、角膜塑形镜专业知识储备 |
二、平行文本的选择与分析 |
第二节 口译进行阶段 |
第三章 口译技巧的应用及案例分析 |
第一节 省译案例分析 |
一、话语标记词省译案例分析 |
二、逻辑混乱省译案例分析 |
第二节 增译案例分析 |
一、俗语及典故增译案例分析 |
二、专业术语增译案例分析 |
第三节 意译案例分析 |
一、归化案例分析 |
二、异化案例分析 |
第四章 陪同口译实践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一 中美两国视力表对照 |
附录二 视光中心主任谢培英谈硬性角膜塑形镜 |
附录三 角膜塑形镜专业词汇术语一览表 |
(10)角膜塑形术讲座交替传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Task Descrip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Task |
1.2 Features of the Task |
1.3 Requirements of the Task |
Chapter Two Process Description |
2.1 Pre-interpreting Preparations |
2.2 During-interpreting |
2.3 Review and Assessment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
3.1 Gile’s Effort Model |
3.2 Gile’s Comprehension Equation |
Chapter Four Case Analysis |
4.1 Influence of Bilingual Competence on Interpreting |
4.1.1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Competence |
4.1.1.1 Listening Difficulties Caused by Knowledge of Language |
4.1.1.2 Listening Difficulties Caused by Extra-linguistic Knowledge |
4.1.2 Expression Competence |
4.2 Influence of Memory on Interpreting |
4.2.1 Instantaneous Memory |
4.2.2 Short-term Memory |
4.2.3 Long-term Memory |
4.3 Influence of Note-taking on Interpreting |
4.3.1 Note-taking Symbols |
4.3.2 The Importance of Organizing the Notes |
4.4 Influence of PowerPoint on Interpreting |
4.4.1 Subsidiary Function |
4.4.2 Interference Function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References |
Appendix |
Acknowledgements |
四、美国ORTHO-K近视治疗方法简介(论文参考文献)
- [1]角膜塑形镜对青少年近视控制的有效性及双眼视功能影响的观察分析[D]. 许辉. 青岛大学, 2021
- [2]夜戴型角膜塑形镜控制青少年近视进展的临床有效性研究[D]. 李兰燕.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3]计算机辅助角膜塑形镜验配模式的有效性及安全性观察[D]. 鹿大千.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4]角膜塑形镜联合视觉训练对无调节紊乱症状的近视儿童调节功能的影响[J]. 杨扬,李军,王莉,李鹏,刘文兰,闫瑾. 眼科, 2019(06)
- [5]Toric设计角膜塑形镜在青少年散光近视患者的临床观察[D]. 林伟平.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6]个性化角膜塑形术控制青少年近视的临床研究[D]. 吕秀芳. 安徽医科大学, 2018(04)
- [7]角膜塑形镜联合视觉训练对儿童近视的干预研究[J]. 杨扬,王莉,李鹏,刘文兰,闫瑾. 国际眼科杂志, 2018(07)
- [8]角膜塑形镜治疗后视觉质量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D]. 刘桂华. 天津医科大学, 2018(02)
- [9]“麦迪格角膜塑形镜项目”陪同口译实践报告[D]. 李莹. 黑龙江大学, 2018(09)
- [10]角膜塑形术讲座交替传译实践报告[D]. 刘文青. 山东财经大学,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