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动力总成振动研究方法

汽车动力总成振动研究方法

一、车辆动力传动系振动的研究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李煜[1](2020)在《某前置后驱汽车传动系统扭转振动分析与优化》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进步,汽车行业进入到飞速发展的时代,人们对汽车安全性和舒适性的要求越来越高,汽车生产商对汽车NVH性能的关注度也在不断提升。随着前置后驱多用途汽车(MPV)的不断发展和销量的提高,该种汽车的大动力发动机产生的振动和噪声问题和带来的影响显得尤为突出,因此研究分析和解决这些问题成为该种汽车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针对某MPV车型的振动和噪声问题开展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前置后驱MPV驾驶室轰鸣声,进行了汽车驾驶室振动噪声实验和汽车传动系统扭转振动实验,通过实验分析了驾驶室轰鸣声产生的原因及其共振对应的发动机转速,为其理论研究和仿真分析提供了实验验证基础。(2)对前置后驱MPV的动力传动系统部件进行了分析和简化,建立了含有19个自由度的整车传动系统当量分析模型;根据该模型建立了动力传动系统的自由振动模型,并分析其振动的固有频率和振型;同时建立动力传动系统强迫振动模型,分析了变速器输入端和主减速器输入端的受激响应规律;利用两种振动模型分别进行了仿真分析,对比分析实验结果数据和仿真分析得到的数据,其两者误差在允许范围内,验证了两种分析模型的有效性。(3)根据自由振动模型,对动力传动系统主要部件的参数进行了自由振动灵敏度分析;根据强迫振动模型,分析了强迫振动灵敏度,同时分析了系统的飞轮惯量、离合器刚度、离合器阻尼、传动轴刚度、主减速比和半轴刚度等主要参数变化对变速器输入端和主减速器输入端的扭转振动响应的变化规律。(4)根据灵敏度参数分析,选择对动力传动系统影响较大的飞轮惯量、离合器刚度、离合器阻尼和半轴刚度等四个参数进行优化,分析了在该系统不同位置加装弹性联轴器的振动影响,其优化效果不明显;而在动力传动系统传动轴末端加装橡胶阻尼减振器,通过优化分析,其振动影响得到明显的减小。

李文睿[2](2019)在《汽车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模型研究及优化》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汽车市场消费的不断升级,人们对汽车文化理解的不断深入,多用途汽车凭借其优点备受消费者青睐。与此同时,人们对汽车乘坐舒适性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汽车振动与噪声一直以来也都是生产厂商和工程师们关注的问题。多用途汽车由于更容易引起振动噪声问题而受到了生产厂商和工程师们的关注。因此,有必要对该类型车的动力传动系建立模型进行扭转振动控制研究。本文针对某前置后驱汽车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引起的车内轰鸣声问题,对模型简化过程展开研究,建立系统集中质量模型,在此基础上对模型进行再简化,最终提出基于再简化模型的扭转振动优化措施并验证优化方案的可行性。主要内容如下:首先,针对对象车型车内轰鸣声问题,对该车动力传动系进行扭转振动测试,然后根据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当量系统简化原则,对动力传动系各部件进行简化和建模,最终建立动力传动系19自由度集中质量模型。其次,基于扭转振动特性分析理论和方法,在AMESim软件中建立自由扭转振动和强迫扭转振动仿真模型,并分析其扭转振动特性,最后对比分析各仿真和实验结果以验证并完善模型。再次,在原模型的基础上,分别针对模态分析和扭转振动响应分析,重新简化原模型合并为包含发动机、变速器、传动轴、驱动桥、车轮和车身的6自由度自由扭转振动仿真模型和13自由度强迫扭转振动仿真模型,将再简化模型的仿真结果分别与实际实验结果、原模型仿真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所简化的自由扭转振动模型和强迫扭转振动模型是有效的。最后,在再简化模型的基础上,以离合器刚度影响规律分析为例,分别对动力传动系中的参数进行影响规律分析,找出对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幅值影响较大的参数。然后根据企业提供的传动系统变量范围表,提出对这些参数按最大变化幅度的单参数和多参数调整方案。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装弹性联轴器和加装扭转减振器的扭转振动优化方案,优化效果显着。

王怀昭[3](2019)在《某多用途货车动力传动系统扭转振动匹配仿真与试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国内多用途货车市场发展潜力巨大。随着人们对多用途货车乘坐舒适性和安全性的更高要求,其NVH性能备受关注。而传动系扭转振动是汽车振动和噪声产生的重要来源,影响整车的NVH性能。本文以某多用途货车为研究对象,利用建模仿真与试验验证的方法,开展了传动系扭振问题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结合研究车辆传动系统的结构特点,采用集中质量法,将车辆传动系统简化为12自由度传动扭振系统;获取传动部件转动惯量、扭转刚度和阻尼参数,根据当量化原则,确定了各元件当量参数;建立了自由振动和强迫振动下扭振系统动力学方程。(2)在AMESim中建立传动系扭振自由振动和强迫振动模型。对扭振模型进行自由振动分析,获得传动系统各阶固有频率和振型。以实测发动机转速为激励,获得传动系统强迫振动特性。结果表明,传动系统第5阶固有频率落在发动机常用转速范围内,发动机2阶激励是引起传动系扭振的原因。(3)在试验车上加装转速传感器和加速度传感器,进行实车试验,通过LMS Test.Lab系统采集数据并分析了实车扭振情况。结果表明,通过仿真和试验获得的传动系统固有频率与共振转速误差较小,且仿真和试验的2阶次曲线整体振动趋势一致,本文所搭建的模型可用于对传动系扭振的研究。(4)运用建立的仿真模型,开展了传动轴参数、半轴参数、主减速比和尾箱负载对传动系扭振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传动轴惯量、半轴刚度和主减速比对扭振的共振转速影响较大,尾箱负载对扭振响应幅值的影响较大。(5)针对原试验车存在的传动系扭振问题,采用离合器扭转减振器优化方案,在AMESim中对扭转减振器主减振级参数进行匹配仿真,获得了扭转减振器主减振级参数对扭振的影响规律,确定了优化后的扭转减振器主减振级参数,实车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案可有效降低扭振响应幅值。

焦娇[4](2017)在《某前置后驱型MPV动力传动系扭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车辆动力传动系是典型的多自由度扭转振动系统,其扭转振动响应品质对整车NVH性能具有重要影响。在动力传动系设计阶段,通过建立动力传动系扭振分析模型对其扭振响应进行预估,并通过相关参数的匹配优化减小传动系扭转振动和噪声,对动力传动系的设计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某国产前置后驱型MPV产品研发过程中发现的三挡全油门工况下异常振动噪声问题的解决为背景,对各个工况下的振动噪声进行了试验测试分析,并结合主观评价,探讨了异常振动噪声的来源。并更换大转动惯量飞轮再次进行扭振试验,通过更换飞轮前后扭振响应对比分析,考察了飞轮转动惯量对传动系扭振响应的影响,进一步探讨了传动系扭振响应对驾驶室噪声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表明:飞轮端和变速箱输入端角加速度波动对传动系扭转振动响应有重要影响,增大飞轮转动惯量18%后,各挡位动力传动系的扭转振动得到改善,其中三挡飞轮角加速度峰值减小10%左右,变速箱输入端角加速度峰值减小8%左右。针对该MPV三挡全油门异常振动噪声问题,基于多体动力学分析方法,对发动机、离合器、变速箱、传动轴、驱动桥及车轮进行简化,建立了整车动力传动系扭振分析模型。以三挡全油门工况下的发动机实测气缸压力为输入,对模型进行动力学仿真分析。与上述试验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多体动力学模型的正确性。从动力传动系的动态响应出发,重点考察飞轮、变速箱输入轴、传动轴和半轴的角加速度响应,分析动力传动系统的扭振动态特性。后从改变飞轮转动惯量、离合器扭转刚度和阻尼系数和半轴扭转刚度等角度出发,以动力传动系各观测点的角加速度时域和频域信号为基础,探讨了动力传动系关键参数修改对系统扭转振动响应的影响规律,分析结果表明,飞轮转动惯量增大,离合器刚度减小,或阻尼增大以及半轴的扭转刚度的增大可以改善动力传动系统扭转振动,但各个参数影响的趋势和显着性都有所不同,参数优化需结合具体车型实际发生振动噪声的工况进行分析。

刘猛[5](2017)在《基于ADAMS的动力传动系振动研究与优化》文中提出国内某自主品牌微型MPV车型具有很大的市场占有率,企业为提升产品品质、增强品牌核心竞争力,不断地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进行研发和改进工作。本文研究的课题来源于与该企业的合作项目,旨在研究车型动力传动系振动的治理方法,为车型提升品质、扩大市场提供有效支撑。对于该MPV车型的车舱内噪声问题,本课题组进行了多次实车试验,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噪声主要来源于动力传动系的振动,主要表现为发动机激励下的转速2阶成分,为此本文以降低2阶分量的振动幅值为目标,对系统进行仿真优化分析。本文搭建了基于ADAMS的整车动力学模型,应用ABAQUS将细长杆件传动轴和驱动轴进行了柔性化,建立了刚柔混合模型并进行了验证。对于模型的分析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分析了动力传动系统关键参数对系统固有频率和强迫振动响应的影响规律;第二部分基于整车模型对动力传动系振动控制方法进行了探究,基于第一部分的结论,对整车模型进行了改装双质量飞轮、加装传动轴扭转减振器和主传动轴加装滑动花键的仿真分析,分析结果证明前述改进方案可以有效降低2阶分量振动幅值以及后桥壳缠绕振动。

陈志远[6](2016)在《发动机激励分析与动力传动系扭振仿真软件开发》文中研究指明动力传动系扭振是汽车NVH性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对于汽车的乘坐舒适性以及汽车零部件寿命有着重要影响。对于扭振问题的研究,主要有试验测试、多体动力学仿真等方法。其中,试验方法在运用中成本较大、耗时较长;现有的仿真软件中,针对于扭振问题的软件较少,而其他软件对于初学者来说很难掌握。因此,本文在对动力传动系扭振问题进行理论推导后,开发了针对动力传动系扭振仿真的软件PT-SIMULINK,以方便对于扭振问题的研究。本文分为以下六个部分。1、简单介绍了汽车NVH问题的及动力传动系扭振问题,结合国内外对于动力传动系扭振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开发PT-SIMULINK软件的必要性。2、发动机激励是动力传动系扭振的主要激振源,对它的研究是扭振问题的研究的基础。一般的扭振研究都是以四缸发动机激励进行研究,而在本文中,在分析单缸机激励的基础上,对三缸、四缸、六缸直列、六缸V型发动机的激励进行了推导,得到多缸机激励的统一公式。3、动力传动系是传递动力至车轮,以驱动车辆行驶的系统,它的扭振模型较为复杂,本文在对系统进行一系列转化后,建立扭振系统的当量模型,进而得到其微分方程组。根据微分方程组,对扭振系统进行固有特性分析,得到了系统的固有频率及对应阵型。利用四阶龙格-库塔公式,对扭振微分方程组进行求解,得到了动力传动系各部件在任意时刻的扭振状况。4、建立了PT-SIMULINK软件的数据库,具体包括:转速、加速度、气缸压力值等。其中气缸压力值数据库作为计算输入值,在软件的编写中至关重要,但是在现实中,具体的压力值很难获得。本文通过AMESim建立多缸发动机的模型,获取发动机在车辆不同工况、不同车速下的气缸压力曲线,并利用差值的方法建立成数据库,作为PT-SIMULINK的输入值。对数据库中某些数据进行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数据库中的压力曲线和实测曲线基本吻合。5、阐述了PT-SIMULINK软件开发的目的,对该软件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及需求分析,并对软件的总体设计、软件的详细设计、软件界面、软件调试及维护进行了介绍。6、对于PT-SIMULINK软件仿真的准确性,本文采用整车扭振试验进行验证。运用LMS设备、霍尔传感器等试验仪器对样车进行了不同工况、不同车速下的扭振测试,得到动力传动系各部件的转速波动曲线。将试验曲线与PT-SIMULINK仿真曲线进行对比,两者吻合度较高,表明PT-SIMULINK仿真结果具有很高的可信度。

曾礼平[7](2016)在《基于形状约束的双质量飞轮设计及非线性振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发动机输入的扭转激励频率与汽车传动系的固有频率接近或相同时,会引起传动系的共振,这将直接影响到汽车的乘坐舒适性以及传动系零部件的强度和使用寿命,甚至对汽车行驶安全造成威胁。大转矩大功率是发动机发展的趋势,随着发动机的转矩和功率的不断增加,发动机输出转矩的不规则性也随之加大,这会增大汽车动力传动系扭振和噪声。随着人们对汽车的乘坐舒适性要求不断提高,以及相关法规对汽车噪声标准的要求也更高,使得扭转振动控制的问题变得更为突出。双质量飞轮能有效地衰减汽车动力传动系的扭转振动,具有良好的隔振和减振性能,国外自80年代开始研究并应用和不断改进。由于国外技术的保密和垄断,我国在此领域还没有完全突破,到目前为止,国内中高档汽车中搭载的双质量飞轮均由国外进口且价格昂贵。因此,对双质量飞轮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为保证减振性能,周向短弹簧单级刚度双质量飞轮在小扭转角时具有小的刚度,由于结构的局限性,其能够传递的最大转矩有限,并且,由于加工和装配的原因,初级飞轮和次级飞轮之间存在一定的空转角,飞轮转过空转角时存在冲击问题。分段刚度双质量飞轮实现了匹配大功率发动机高转矩的要求,但其扭转刚度随转角的变化不连续,在刚度切换时,会引起变速箱齿轮啮合时的冲击载荷和噪声。为提高单级刚度双质量飞轮输出转矩能力和缓解空转角带来的冲击,以及解决三级分段阶跃变刚度双质量飞轮刚度不连续变化引起的冲击问题,本文在前期研究和与飞轮生产企业合作共同开发双质量飞轮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形状约束的双质量飞轮结构创新设计和实施方式,建立了搭载双质量飞轮的汽车动力传动系统的扭转振动分析模型,对系统的非线性扭转振动特性进行了分析。论文采取理论推导、仿真分析和试验验证等多种方法相结合对双质量飞轮展开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论文的主要工作有以下几个方面:(1)为进一步提高大扭转角时的输出转矩和消除空转角带来的冲击,对单级刚度双质量飞轮进行了结构改进设计,提出了基于形状约束的摩擦轴承的设计思想和结构的实施方式。以位移分量为基本变量,引入中间变量函数,在极坐标下建立了摩擦轴承块与次级飞轮接触变形作用的弹性力学位移法理论计算模型,通过理论计算和有限元仿真,分析了双质量飞轮工作时,摩擦轴承块与次级飞轮的接触面上的应变、应力以及等效应力的分布。由接触面上的压力分布,分析了接触作用产生的转矩特性。并对单级刚度双质量飞轮的总体转矩特性和动力学特性进行了研究。(2)为研究单级刚度双质量飞轮的非线性振动特性,考虑单级刚度双质量飞轮中存在的轴向预紧力产生的摩擦力矩、刚度含间隙变化特征和摩擦轴承块与次级飞轮楔入接触作用等非线性因素,建立了搭载单级刚度双质量飞轮的汽车传动系的扭振模型,采用平均法和Runge—Kutta数值积分方法对系统的频率特性的近似解析解以及强迫振动响应进行了计算、分析和讨论。(3)由于三级分段阶跃变刚度的双质量飞轮各段转矩为线性变化,双质量飞轮的刚度在切换时有突变,即刚度不连续变化,会导致变速箱齿轮啮合产生冲击载荷和噪声。针对三级分段阶跃变刚度双质量飞轮的刚度不连续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基于补偿原理的连续变刚度双质量飞轮的新型结构,引入了转矩补偿装置,推导出初级飞轮型线设计理论方法,对转矩补偿装置与初级飞轮相互作用构件间的受力特点,以及转矩补偿后的双质量飞轮转矩和刚度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4)针对所提出的基于补偿原理的多级连续变刚度双质量飞轮,分析了双质量飞轮工作时,引入的转矩补偿装置活动构件惯性力特点以及惯性力对双质量飞轮转矩特性的影响。为了消除转矩补偿装置惯性力对双质量飞轮的影响,在转矩补偿装置基础上加入了惯性力平衡机构,分析了平衡机构对消除转矩补偿装置惯性力的效果。并且,考虑转矩补偿装置和惯性平衡机构中的相对运动构件的摩擦因素,研究达到平衡惯性力目的设计要求,分析和讨论了摩擦对惯性平衡装置平衡效果的影响。(5)为研究多级刚度双质量飞轮的非线性振动特性,考虑多级刚度双质量飞轮的刚度随转角分段变化的非线性因素,建立了搭载多级刚度双质量飞轮的汽车传动系力学分析扭振模型,采用平均法和Runge—Kutta数值积分方法对系统频率特性的近似解析解以及强迫振动响应进行了计算分析和讨论。(6)与飞轮生产企业合作开发出本文所研究的引入摩擦轴承设计的单级刚度双质量飞轮和基于补偿原理的多级刚度双质量飞轮,并对双质量飞轮进行试验,围绕测试目标和要求,提出了台架试验方案。对试验结果进行讨论,分析双质量飞轮的转矩特性和刚度特性,并与理论分析结果进行对比,以验证结构实施方案、理论计算模型和理论分析的正确性。

祝梦[8](2016)在《基于扭转振动的汽车动力传动系参数优化》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汽车工业化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汽车性能的要求不仅是动力性、经济性、安全性等,同时越来越追求乘坐舒适性(NVH)的提高。本文针对某前置后驱微车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引起的车内低转速轰鸣声问题,对动力传动系参数进行优化,期望通过控制扭转振动的方式来解决车内噪声问题。针对本文研究的问题,制定了目标函数为扭转共振转速1500rpm时,主减速器输入端和飞轮端的二阶扭转角幅值最小的单频多点优化策略,以及目标函数为发动机常用转速范围900rpm-3000rpm时,主减速器输入端和飞轮端的二阶扭转角幅值最小的宽频带多点优化策略。根据单频多点优化策略计算精度要求高、目标个数少的特点,建立了动力传动系刚柔耦合模型,经仿真计算掌握其扭转振动特性,将结果同实验测试结果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基于该模型,在ADAMS/insight模块采用Box-Behnken设计、CCF设计、D-Optimal设计、拉丁超立方(Latin Hypercube)设计对动力传动系进行DOE分析,对比各仿真试验结果,最终确定利用Latin Hypercube设计方法进行单频多点优化,优化效果显着。根据宽频多点优化策略目标个数多、优化过程复杂的特点,用扭转振动计算理论,建立了动力传动系的集中质量模型,经仿真计算掌握其扭转振动特性,将结果同刚柔耦合模型结果及实验测试结果对比,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基于该模型利用Pareto遗传算法进行宽频带多点优化,优化效果显着。将单频多点及宽频带多点优化结果进行对比,发现宽频带多点优化效果好、优化周期短、操作简单,因此,增加左右半轴刚度变量,利用宽频带多点优化对传动系进行优化,优化效果进一步改善,最终确定了最优方案。综上所述,为解决扭转振动引起的车内噪声问题,本文对动力传动系进行单频多点和宽频带多点优化,对比分析发现,宽频带多点优化效果更佳,在此基础之上确定了最优方案。以上工作不仅可以直接指导对象车型的优化设计,也可以为同类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提供借鉴。

陈宏[9](2016)在《一款小排量车型离合器减振系统的优化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前置后驱车辆的传动系工作时由于存在多个自由度,传动系扭转振动通过结构传递和空气传递引起车身薄板共振、齿轮敲击等振动噪声问题一直是车辆NVH提升的重点关注问题,带减振机构的离合器从动盘作为传动系关键的减振部件,合理的参数匹配与调校对改善传动系振动噪声问题贡献较大。本文以某国产经济型前置后驱MPV车辆作为研究对象,针对主观评价的车内噪声问题,对传动系扭振进行建模分析。基于建立的13自由度传动系扭振模型,以车辆3挡、5挡加速工况为代表,分析系统自由振动固有频率与振型,结果表明传动系2阶、3阶固有频率正好落在发动机第2、第3、第4谐次频率范围内,其中发动机2阶、4阶为发动机主谐次,传动系存在共振风险。同时利用模型进行传动系强迫振动分析,分析表明3挡全油门加速工况下,发动机转速为1916r/min时系统存在共振,其频率正好对应传动系2阶固有频率,5挡工况下传动系没有共振风险。最后通过Rotec扭振测试系统实测系统扭振情况,对比分析测量结果和软件仿真结果,验证模型的可靠性。本文接着讨论减振器刚度、阻尼变化对传动系强迫振动的影响趋势,对比了减振器3组不同刚度和3组不同阻尼组合的方案对传动系强迫振动的影响,结果显示在阻尼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扭转刚度值减振器减振效果变差且对应的共振转速也会上升,而在刚度不变的情况下增加阻尼值则会降低传动系扭振峰值,但过度增加阻尼将会影响传动系扭振在高速区间的表现。最后根据仿真分析对离合器减振器提出优化方向,介绍大转角从动盘的优化改进方案,再利用模型仿真和实车测试验证措施的贡献,为传统离合器减振系统的设计提供一定参考价值。

王媛文[10](2015)在《扭振激励下的车内噪声产生机理及多级减振器参数设计》文中提出微型车以其体积小、操控灵活、价格低廉、实用性强、能耗小等优点备受消费者青睐。微型汽车自身特点、汽车的轻量化趋势、人们对舒适性要求的增长和国家有关法规日趋严格等因素,使得微型车的振动噪声问题越发被人们所重视,如前置后驱车上普遍存在的不明机理的车内轰鸣声问题,严重影响车辆的NVH性能,相关机理和控制方法亟待深入研究。本文以某前置后驱式微型车为对象,对车内轰鸣声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多级减振器设计方法做了深入研究。针对传感器工作间隙变化引起的扭振测试误差的量化计算问题,首先推导传感器工作间隙变化情况下的统一形式的电压和瞬时转速表达式。然后阐明传感器工作间隙变化引起瞬时转速测量误差的机理,并研究瞬时转速误差影响规律和特性。研究表明,通过瞬时转速表达式可定量计算出误差大小,得出了误差信号的频率特性,成功地解决了扭振实验误差定量计算问题。最后提出了基于最优基准电压的调幅误差消除方法,并进行仿真验证。综合运用实验、理论和仿真分析方法,对车内轰鸣声产生机理进行分析。首先,对整车进行包含传动系扭振、整车振动和车内噪声在内的整车NVH实验,综合运用传递路径和模态实验方法,分析引起车内轰鸣声的振动的激振力来源、传递路径和峰值产生原因。将时频相干分析方法,引入车内噪声研究中,用于定量评价传动系扭振和车内噪声关联程度的大小,进一步验证激振力传递路径。然后,提出通过主减速器齿轮啮合反力方式实现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到整车振动的新耦合机理。最后,通过传动系和整车耦合的多体动力学模型,证明传动系扭转激励能够通过齿轮啮合反力的方式加载于整车振动系统上,且该新耦合机理是整车振动系统激振力的主要来源。针对单模态共振引起的振动问题,首先推导了单模态等效系统上安装并联和串联多级减振器时的运动方程,并求解得到主系统和减振器系统参数分离的无量纲化动力放大系数,研究了各减振器参数的大小和分布对动力放大系数的影响规律,对工程问题分析具有指导意义。然后用序列二次规划(SQP)和人工筛选相结合的方法对多级减振器进行参数设计,得到包含级数的最优减振器参数。同时还用级数ι=1的优化结果与单级减振器动力放大系数解析表达式得到的最优解对比,证明了推导的正确性。计算了安装最优减振器后的系统强迫振动响应,结果表明,针对单模态的设计方法得到的多级减振器,减振效果优于单级减振器。针对具有宽频带和多目标特性的车内噪声控制问题,首先提出用加装传动系扭振减振器方法实现车内噪声控制的新思路,并进行了实验分析,结果表明,该思路可行。推导基于响应的任意连接点多级减振器系统的运动方程和无量纲化的动力放大系数。然后用序列二次规划(SQP)和人工筛选相结合的方法对多级减振器进行参数设计。同时讨论了不同设计方法得到的多级减振器的作用频带,结果表明基于响应的设计方法可用于解决宽频带振动控制问题。最后,建立多目标优化模型,运用多目标遗传算法计算得到最优多级减振器参数,使得各目标都取得了良好的控制效果。通过上述研究,扭振测试误差的量化计算方法,为测试精度评估和标准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发现的基于主减速器齿轮啮合力的扭振和整车振动耦合机理,很好地解释了车内轰鸣声产生原因,为控制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据。多级减振器的研究进一步完善了其理论体系。基于响应的多级减振器设计方法,能够解决宽频带振动控制问题。

二、车辆动力传动系振动的研究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车辆动力传动系振动的研究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某前置后驱汽车传动系统扭转振动分析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动力传动系统扭振研究现状
        1.2.2 动力传动系减振降噪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内容
第2章 动力传动系统实验研究
    2.1 车内噪声测试
        2.1.1 实验对象
        2.1.2 噪声测试过程
        2.1.3 测试结果
    2.2 动力传动系扭振实验测试
        2.2.1 实验测试设备及布点
        2.2.2 测试工况选择
        2.2.3 数据处理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动力传动系统扭振模型的建立及仿真
    3.1 扭转振动理论基础
        3.1.1 无阻尼自由扭转振动
        3.1.2 有阻尼强迫扭转振动
    3.2 动力传动系统当量模型的简化
        3.2.1 发动机模型的简化
        3.2.2 离合器、变速器模型的简化
        3.2.3 传动轴模型的简化
        3.2.4 驱动桥、轮胎及车身模型的简化
    3.3 动力传动系统当量模型建模
    3.4 动力传动系统仿真模型建模
        3.4.1 仿真软件介绍
        3.4.2 自由振动模型仿真计算及验证
        3.4.3 强迫振动模型仿真计算及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动力传动系统主要部件对发动机转速的灵敏度分析
    4.1 自由振动灵敏度分析
        4.1.1 AMESim批处理功能
        4.1.2 系统固有特性对比分析
        4.1.3 自由振动灵敏度总结
    4.2 强迫振动灵敏度分析
        4.2.1 飞轮惯量变化的仿真计算
        4.2.2 离合器刚度及阻尼变化的仿真计算
        4.2.3 传动轴刚度变化的仿真计算
        4.2.4 主减速比变化的仿真计算
        4.2.5 半轴刚度变化的仿真计算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动力传动系统扭转振动优化方案
    5.1 动力传动系统参数优化
        5.1.1 单参数优化
        5.1.2 多参数优化
    5.2 弹性联轴器
        5.2.1 弹性联轴器安装在飞轮后
        5.2.2 弹性联轴器安装在传动轴前
        5.2.3 弹性联轴器安装在主减速器输入轴前
        5.2.4 弹性联轴器安装在半轴前
        5.2.5 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5.3 不同惯量比的扭转减振器优化方法对比
        5.3.1 扭转减振器的选型
        5.3.2 仿真模型及仿真结果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2)汽车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模型研究及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汽车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实验研究现状
        1.2.2 建模方法研究现状
        1.2.3 减振优化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第二章 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实验和模型建立
    2.1 研究对象
    2.2 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测试
        2.2.1 测试系统及测点
        2.2.2 数据处理分析
    2.3 动力传动系各部件模型的建立
        2.3.1 发动机的简化及建模
        2.3.2 离合器的简化及建模
        2.3.3 变速器的简化及建模
        2.3.4 传动轴、驱动桥及车身质量的简化及建模
    2.4 动力传动系模型的建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特性分析及模型验证
    3.1 扭转振动特性分析主要理论和方法
        3.1.1 传动系扭转振动微分方程
        3.1.2 无阻尼自由振动计算
        3.1.3 有阻尼强迫振动计算
    3.2 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及结果分析
        3.2.1 仿真软件
        3.2.2 自由扭转振动仿真模型的建立及结果分析
        3.2.3 强迫扭转振动仿真模型的建立及结果分析
    3.3 实验与仿真结果的对比分析
        3.3.1 自由扭转振动模型验证
        3.3.2 强迫扭转振动模型验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仿真模型简化
    4.1 初始简化方案的提出
    4.2 自由扭转振动模型
        4.2.1 模型建立及结果分析
        4.2.2 自由振动模型验证
    4.3 强迫扭转振动模型
        4.3.1 模型建立及结果分析
        4.3.2 强迫振动模型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动力传动系参数影响规律分析及扭转振动优化
    5.1 动力传动系参数影响规律分析
        5.1.1 离合器刚度影响规律分析
        5.1.2 影响规律分析总结
    5.2 动力传动系参数调整
        5.2.1 单参数调整
        5.2.2 多参数调整
    5.3 动力传动系加装弹性联轴器
        5.3.1 安装在变速器输出轴后
        5.3.2 安装在主减速器输入轴前
        5.3.3 安装在半轴前
        5.3.4 弹性联轴器在不同位置的仿真结果对比
    5.4 动力传动系加装扭转减振器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3)某多用途货车动力传动系统扭转振动匹配仿真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研究现状
    1.3 国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内容
第2章 传动系统扭振模型的建立及仿真分析
    2.1 集中质量模型的建立
    2.2 模型中参数的计算
        2.2.1 模型中实际参数的计算
        2.2.2 模型中当量参数的计算
    2.3 扭振系统激励源
        2.3.1 发动机激励力矩
        2.3.2 其它因素激励
    2.4 扭振系统动力学方程的建立
        2.4.1 强迫振动扭振系统动力学方程
        2.4.2 自由振动扭振系统动力学方程
    2.5 传动系统扭振模型仿真分析
        2.5.1 自由振动仿真分析
        2.5.2 强迫振动仿真分析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传动系统扭振试验与仿真模型验证
    3.1 传动系扭振测试方案
    3.2 试验分析方法
    3.3 结果分析
        3.3.1 扭振测试结果
        3.3.2 车身振动测试结果
    3.4 仿真模型验证
        3.4.1 自由振动模型验证
        3.4.2 强迫振动模型验证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关键参数对传动系扭振的影响规律研究
    4.1 传动系参数对扭振的影响规律
        4.1.1 传动轴参数对扭振的影响规律
        4.1.2 半轴参数对扭振的影响规律
    4.2 主减速比对扭振的影响规律
    4.3 车辆尾箱负载对扭振的影响
        4.3.1 不同负载下各挡位共振转速分析
        4.3.2 不同负载下各挡位振幅峰值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传动系扭振优化
    5.1 离合器扭转减振器简介及关键参数的设计
        5.1.1 离合器扭转减振器结构
        5.1.2 离合器扭转减振器工作原理
        5.1.3 扭转减振器关键参数的设计
    5.2 扭转减振器关键参数匹配仿真
        5.2.1 主减振级扭转刚度对传动系扭振的影响研究
        5.2.2 主减振级阻尼力矩对传动系扭振的影响研究
    5.3 优化效果试验验证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4)某前置后驱型MPV动力传动系扭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汽车动力传动系扭振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历程及现状
        1.3.2 国内研究历程及现状
    1.4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动力传动系扭振测试分析
    2.1 引言
    2.2 试验简介
    2.3 试验测试
    2.4 试验分析
        2.4.1 阶次分析
        2.4.2 三挡全油门加速试验结果分析
        2.4.3 更换飞轮前后扭振试验结果分析
    2.5 小结
第三章 动力传动系扭振特性仿真分析
    3.1 引言
    3.2 动力传动系各部件模型建立
        3.2.1 发动机模型简化
        3.2.2 离合器模型简化
        3.2.3 变速箱模型简化
        3.2.4 传动轴、驱动桥及车轮模型简化
    3.3 动力传动系输入激励的确定
    3.4 模型后处理及模型验证
    3.5 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仿真分析
    3.6 小结
第四章 车辆动力传动系扭振影响因素研究
    4.1 引言
    4.2 影响传动系统扭振响应的主要因素
    4.3 动力传动系关键参数对扭振的影响分析
        4.3.1 飞轮转动惯量
        4.3.2 离合器刚度及阻尼
        4.3.3 半轴扭转刚度
    4.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5)基于ADAMS的动力传动系振动研究与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ADAMS多体动力学软件简介
    1.4 论文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整车ADAMS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2.1 动力传动系结构分析及建模的简化原则
    2.2 发动机激励模型的建立
        2.2.1 单缸发动机激励
        2.2.2 直列四缸发动机激励
        2.2.3 ADAMS中发动机激励模型的建立
    2.3 路面激励和轮胎模型的建立
        2.3.1 路面激励输入建模原理
        2.3.2 轮胎力建模原理
        2.3.3 ADAMS中轮胎和路面模型的建立
    2.4 ADAMS中整车模型的建立
        2.4.1 车身建模
        2.4.2 动力传动系统建模
        2.4.3 悬架系统建模
        2.4.5 整车模型的集成
    2.5 ADAMS模型中传动轴及半轴的柔性化
        2.5.1 柔性体的生成目的和原理
        2.5.2 基于ABAQUS建立柔性体模型
        2.5.3 将柔性体文件导入ADAMS模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实车测试与整车模型的验证
    3.1 实车测试
        3.1.1 传动系统振动测试
        3.1.2 传动系统振动测试分析
    3.2 ADAMS模型运行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动力传动系相关参数对振动的影响研究
    4.1 动力传动系统模态分析
    4.2 动力传动系分析模型
    4.3 相关参数与传动系固有特性及振动响应的关系研究
        4.3.1 飞轮惯量
        4.3.2 离合器刚度
        4.3.3 离合器阻尼
        4.3.4 传动轴
        4.3.5 半轴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整车模型的动力传动系振动控制方法研究
    5.1 双质量飞轮
        5.1.1 双质量飞轮工作原理
        5.1.2 双质量飞轮优化匹配分析
        5.1.3 控制效果验证
    5.2 扭转减振器
        5.2.1 扭转减振器工作原理
        5.2.2 扭转减振器优化匹配分析
        5.2.3 控制效果验证
    5.3 主传动轴加装滑动花键连接
        5.3.1 主传动轴加装滑动花键原理
        5.3.2 主传动轴加装滑动花键分析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6)发动机激励分析与动力传动系扭振仿真软件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动力传动系扭振问题
        1.2.1 动力传动系的扭振分析
        1.2.2 动力传动系扭振研究发展概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多缸机发动机激励分析
    2.1 单缸机激励分析
        2.1.1 曲柄连杆机构运动分析
        2.1.2 惯性扭矩分析
        2.1.3 气体扭矩分析
        2.1.4 单缸机总的激励
    2.2 多缸机激励分析
        2.2.1 直列四缸机激励分析
        2.2.2 其他多缸机激励分析
        2.2.3 绕发动机Y轴力矩分析
        2.2.4 运行状态及燃烧不一致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动力传动系扭振数学模型的建立及解析
    3.1 动力传动系多自由度扭振模型建立
        3.1.1 动力传动系当量模型的建立
        3.1.2 扭振微分方程的建立
        3.1.3 动力传动系固有特性分析
    3.2 龙格库塔公式求解
        3.2.1 龙格库塔公式
        3.2.2 扭振方程的激励矢量
        3.2.3 四阶龙格库塔公式求解扭振微分方程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AMESIM模型建立气缸压力值数据库
    4.1 建立多缸机AMESIM模型
    4.2 获取气缸压力曲线
    4.3 试验获取气缸p-j曲线
        4.3.1 试验目的
        4.3.2 试验设备及方案
        4.3.3 试验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动力传动系扭振系统软件的开发
    5.1 软件的定义
        5.1.1 软件开发的目的
        5.1.2 软件的可行性分析
        5.1.3 软件需求分析
    5.2 软件的开发
        5.2.1 软件的设计
        5.2.2 软件的调试
    5.3 软件的界面
    5.4 软件的维护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整车扭振验证试验
    6.1 试验目的
    6.2 试验方案
    6.3 试验结果及分析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工作总结
    7.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形状约束的双质量飞轮设计及非线性振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汽车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
        1.1.1 汽车传动系扭转振动问题及研究现状
        1.1.2 汽车动力传动系扭振减振器
    1.2 双质量飞轮扭振减振器
        1.2.1 双质量飞轮减振原理
        1.2.2 双质量飞轮结构类型
        1.2.3 双质量飞轮发展及研究现状
    1.3 课题的研究背景、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2 基于形状约束的单级刚度双质量飞轮摩擦轴承设计及分析
    2.1 引言
    2.2 单级刚度双质量飞轮结构和工作原理
    2.3 基于形状约束的次级飞轮型线设计及转矩特性计算模型
        2.3.1 次级飞轮型线设计
        2.3.2 转矩特性计算模型
    2.4 接触区域压力分布的弹性力学计算模型
        2.4.1 极坐标下的弹性力学位移法求解方法
        2.4.2 位移边界条件及应力分布求解
    2.5 实例计算及分析
        2.5.1 接触变形区域应力应变分布
        2.5.2 有限元分析与理论计算结果对比分析
        2.5.3 单级刚度双质量飞轮转矩特性
        2.5.4 单级刚度双质量飞轮动力学特性
    2.6 本章小结
3 单级刚度双质量飞轮非线性振动分析
    3.1 引言
    3.2 扭转振动模型和数学微分方程
    3.3 非线性频率特性近似解析解
        3.3.1 引入摩擦轴承前的双质量飞轮频率特性近似解析解
        3.3.2 引入摩擦轴承后的双质量飞轮频率特性近似解析解
    3.4 频率特性数值计算与分析
        3.4.1 频率特性的跳跃现象
        3.4.2 激励振幅Tp对幅频特性的影响
        3.4.3 轴向预紧力产生的摩擦力矩Mf对幅频特性的影响
        3.4.4 空转角 βe对幅频特性的影响
    3.5 非线性强迫振动响应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补偿原理的多级连续变刚度双质量飞轮设计及分析
    4.1 引言
    4.2 基于补偿原理的多级连续变刚度双质量飞轮设计
        4.2.1 转矩补偿原理
        4.2.2 双质量飞轮转矩特性参数
    4.3 初级飞轮型线设计
        4.3.1 力学分析模型
        4.3.2 转矩补偿型线的理论轮廓线
        4.3.3 转矩补偿型线的实际轮廓线
    4.4 理论计算与分析
        4.4.1 双质量飞轮转矩特性及初级飞轮内壁型线
        4.4.2 双质量飞轮动力学特性
    4.5 本章小结
5 转矩补偿装置惯性平衡机构设计及分析
    5.1 引言
    5.2 转矩补偿装置惯性力分析
        5.2.1 力学分析模型
        5.2.2 转矩补偿装置惯性力及对双质量飞轮的影响
    5.3 转矩补偿装置惯性平衡的实现
        5.3.1 考虑摩擦的平衡质量计算模型
        5.3.2 不考虑摩擦的平衡质量计算模型
        5.3.3 摩擦对惯性平衡的影响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多级刚度双质量飞轮非线性振动分析
    6.1 引言
    6.2 扭转振动模型和数学微分方程
    6.3 非线性频率特性近似解析解
        6.3.1 转矩补偿前的双质量飞轮频率特性近似解析解
        6.3.2 转矩补偿后的双质量飞轮频率特性近似解析解
    6.4 频率特性数值计算与分析
        6.4.1 频率特性的跳跃现象
        6.4.2 激励振幅Tp对幅频特性的影响
    6.5 非线性强迫振动响应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试验验证
    7.1 引言
    7.2 双质量飞轮转矩特性试验
    7.3 试验结果分析
        7.3.1 单级刚度双质量飞轮试验
        7.3.2 多级刚度双质量飞轮试验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主要创新点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荣誉及奖励
    D.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8)基于扭转振动的汽车动力传动系参数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问题及意义
    1.3 传动系扭转振动的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内容
第2章 动力传动系优化数学模型的建立
    2.1 优化策略分析
    2.2 优化模型建立
        2.2.1 优化目标
        2.2.2 设计变量
        2.2.3 约束条件
    2.3 多目标优化方法
        2.3.1 多目标优化数学模型
        2.3.2 加权系数评价函数法
        2.3.3 Pareto最优解集方法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动力传动系扭振参数的单频多点优化
    3.1 刚柔耦合模型建立过程
        3.1.1 几何模型简化装配
        3.1.2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3.1.3 刚柔耦合模型建立
    3.2 刚柔耦合模型仿真计算
        3.2.1 自由扭转振动
        3.2.2 强迫扭转振动
    3.3 刚柔耦合模型仿真试验设计分析
        3.3.1 仿真试验设计概述
        3.3.2 仿真试验设计模型
    3.4 仿真试验设计分析优化方法
        3.4.1 各仿真试验对比
        3.4.2 拉丁超立方优化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动力传动系扭振参数的宽频带多点优化
    4.1 集中质量模型的建立
    4.2 集中质量模型的仿真
        4.2.1 自由扭转振动计算
        4.2.2 强迫扭转振动计算
    4.3 MATLAB遗传算法
        4.3.1 遗传算法理论概述
        4.3.2 Pareto遗传算法
        4.3.3 遗传算法工具调用
    4.4 遗传算法优化模型
    4.5 遗传算法优化过程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动力传动系扭振参数优化策略对比
    5.1 单频多点及宽频带多点优化对比
    5.2 更多变量的的宽频带多点优化
    5.3 本章小结
总结和展望
    总结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9)一款小排量车型离合器减振系统的优化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发展及现状
        1.2.2 国内研究发展及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离合器扭转减振器结构分析
    2.1 离合器扭转减振器的功用
    2.2 离合器扭转减振器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2.3 离合器扭转减振器的局限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动力传动系统建模
    3.1 传动系模型的建立
    3.2 转动惯量、刚度及阻尼的分析理论
        3.2.1 转动惯量的计算
        3.2.2 扭转刚度的计算
        3.2.3 扭转振动阻尼的分析
    3.3 当量模型的参数确定
    3.4 传动系统的激励源确定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动力传动系统扭振仿真及试验验证
    4.1 AMESIM软件介绍
    4.2 建立传动系仿真模型
    4.3 仿真结果分析
        4.3.1 自由振动分析
        4.3.2 强迫振动分析
        4.3.2.1 发动机激励模型的参数确定
        4.3.2.2 仿真结果分析
    4.4 扭转振动实测验证
        4.4.1 测试设备
        4.4.2 测试方法
        4.4.3 测试样件
        4.4.4 测试结果及分析
    4.5 仿真结果与试验验证分析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离合器优化的系统扭振控制措施的研究
    5.1 离合器减振参数对传动系的影响
        5.1.1 从动盘减振刚度对传动系固有频率的影响
        5.1.2 从动盘减振刚度、阻尼对传动系强迫振动的影响
    5.2 离合器扭转减振器优化分析及大转角从动盘设计
    5.3 大转角从盘减振器的系统仿真分析及验证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扭振激励下的车内噪声产生机理及多级减振器参数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汽车动力传动系扭振研究现状
        1.2.2 轴系扭振和整车振动耦合的研究现状
        1.2.3 扭振减振器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第2章 动力传动系扭振测试误差研究
    2.1 变传感器工作间隙引起的扭振测量误差机理
        2.1.1 转速测量的基本原理
        2.1.2 磁电式转速传感器电压特性
        2.1.3 传感器工作间隙变化对瞬时转速测量的影响机理
    2.2 变传感器工作间隙引起的扭振测量误差及规律
        2.2.1 变传感器工作间隙引起的扭振测量误差
        2.2.2 工作间隙对测量误差的影响规律
        2.2.3 基准电压对测量误差的影响规律
        2.2.4 工作间隙变化频率对测量误差的影响规律
    2.3 扭振测量误差的消除方法
        2.3.1 传感器支架振动引起误差的消除
        2.3.2 齿盘安装偏心所引起误差的消除
        2.3.3 轴系弯曲振动所引起误差的消除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车内轰鸣声产生原因的实验研究
    3.1 实验简介
    3.2 车内轰鸣声产生原因分析
        3.2.1 车内轰鸣声问题
        3.2.2 传递路径及峰值产生原因
    3.3 时频互相干分析
        3.3.1 时频互相干分析原理及计算方法
        3.3.2 时频互相干分析结果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动力传动系扭转与整车振动耦合机理分析
    4.1 动力传动系扭振与整车振动耦合激励分析
        4.1.1 整车垂向振动引起的耦合激励
        4.1.2 纵向振动引起的耦合激励
        4.1.3 动力传动系扭振引起的耦合激励
    4.2 动力传动系扭振与整车振动耦合的多体动力学仿真分析
        4.2.1 整车耦合多体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4.2.2 传动系扭振到整车振动耦合的仿真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针对系统单个模态的多级减振器设计
    5.1 单级减振器设计方法
        5.1.1 单级减振器设计理论
        5.1.2 单级减振器参数的影响规律
        5.1.3 单级减振器设计实例
    5.2 安装在单模态等效系统上的多级减振器动力放大系数
        5.2.1 ESM_PS&MDOF_PD系统动力放大系数
        5.2.2 ESM_PS&MDOF_SD系统动力放大系数
    5.3 多级减振器参数的影响规律
        5.3.1 减振器级数的影响规律
        5.3.2 惯量比的影响规律
        5.3.3 定调比的影响规律
        5.3.4 阻尼比的影响规律
    5.4 多级减振器参数设计
        5.4.1 优化模型及求解
        5.4.2 减振器最优参数计算方法对比
        5.4.3 并联多级减振器优化结果分析
        5.4.4 串联多级减振器优化结果分析
        5.4.5 并联和串联多级减振器对比分析
        5.4.6 安装最优减振器后的系统强迫振动响应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车内噪声的传动系多级扭振减振器设计
    6.1 车内噪声控制思路
    6.2 基于响应的多级减振器系统的动力放大系数
        6.2.1 MDOF_PS&MDOF_PD系统动力放大系数
        6.2.2 MDOF_PS&MDOF_SD系统动力放大系数
    6.3 基于响应的多级减振器设计
        6.3.1 并联多级减振器优化结果分析
        6.3.2 串联多级减振器优化结果分析
        6.3.3 并联和串联多级减振器优化结果对比分析
        6.3.4 多级减振器作用频带分析
    6.4 基于车内噪声的多级减振器多目标优化设计实例
        6.4.1 多目标优化模型及求解
        6.4.2 多目标优化结果分析
    6.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四、车辆动力传动系振动的研究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某前置后驱汽车传动系统扭转振动分析与优化[D]. 李煜. 燕山大学, 2020(01)
  • [2]汽车动力传动系扭转振动模型研究及优化[D]. 李文睿. 江苏大学, 2019(11)
  • [3]某多用途货车动力传动系统扭转振动匹配仿真与试验研究[D]. 王怀昭. 燕山大学, 2019(03)
  • [4]某前置后驱型MPV动力传动系扭振研究[D]. 焦娇. 合肥工业大学, 2017(07)
  • [5]基于ADAMS的动力传动系振动研究与优化[D]. 刘猛. 上海交通大学, 2017(02)
  • [6]发动机激励分析与动力传动系扭振仿真软件开发[D]. 陈志远. 吉林大学, 2016(11)
  • [7]基于形状约束的双质量飞轮设计及非线性振动研究[D]. 曾礼平. 重庆大学, 2016(03)
  • [8]基于扭转振动的汽车动力传动系参数优化[D]. 祝梦.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1)
  • [9]一款小排量车型离合器减振系统的优化设计[D]. 陈宏.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1)
  • [10]扭振激励下的车内噪声产生机理及多级减振器参数设计[D]. 王媛文.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8)

标签:;  ;  ;  ;  ;  

汽车动力总成振动研究方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