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苍山百合优质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顾启玉[1](2020)在《大蒜气生鳞茎水培诱导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大蒜属于无性繁殖作物,在种植过程中长期进行无性繁殖以及重茬等多种因素,导致植物体病毒积累严重,进而严重影响大蒜的产量和品质,而大蒜离体快繁技术可以有效的解决上述问题。研究中常常用热处理结合茎尖培养的方法来进行大蒜的脱毒,但是此方法操作难度大,操作人员需有较高的技术,而且繁殖的系数低,生产成本高。气生鳞茎是由蒜薹顶端花苞内的鳞芽长成,生长速度快,体积小,数量多,萌芽率高,遗传稳定,且携带病毒率低,其形成的试管苗可自然脱毒,是离体条件下进行大蒜脱毒育苗的首选材料。但气生鳞茎在田间自然成熟会影响蒜头的膨大,造成大蒜的减产,而且气生鳞茎如大蒜一样,本身具有休眠性,因此开发出高效的气生鳞茎诱导技术、人工破眠技术及充分研究气生鳞茎的休眠解除机制是彻底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本研究首先以‘苍山蒜薹’为材料,利用水培的方法诱导出气生鳞茎,然后以诱导形成的气生鳞茎为外植体直接诱导试管苗,研究不同破眠方式对气生鳞茎休眠解除的影响以及试管苗的脱毒效果,同时探究了外源GA3和FL解除气生鳞茎休眠的生理过程,最后把试管苗移栽到露地,研究组培苗与常规苗的生长特性差异。主要结果如下:1、以长度为20 cm的带花苞蒜薹诱导形成气生鳞茎效果最佳,最适营养液为霍格兰基础营养液+1 mg·L-1NAA+1 mg·L-1ABA,pH为6.0,气生鳞茎诱导率可达100%,数量多且气生鳞茎单重大。2、每平方米培养300根蒜薹最为适宜,若密度过大,诱导形成的气生鳞茎数量少且气生鳞茎单重少,若密度过小,会造成资源的浪费,营养液不能被充分的利用。营养液中加入200 mg·L-1链霉素、200 mg·L-1头孢和200 mg·L-1青霉素最为适宜,可减少气生鳞茎诱导过程中营养液的更换次数,既能保持营养液的清洁,抑制藻类生物的繁殖和生长,又不会对气生鳞茎的形成产生影响。3、通过比较外源GA3和FL两种打破大蒜气生鳞茎休眠的效果得出,用250 mg·L-1的GA3浸泡12 h后,气生鳞茎的萌芽率最高可达62.5%,而用20 mg·L-1的FL浸泡12 h后,气生鳞茎的萌芽率最高可达70.8%,综合分析得出,用FL打破大蒜气生鳞茎休眠的效果优于GA3。4、气生鳞茎休眠时,脱落酸和细胞分裂素的含量较高,内源赤霉素的含量较低,呼吸强度微弱,生长基本处于停滞状态。受到外源GA3和FL的刺激后,呼吸作用逐渐加强,内源赤霉素的含量也随之增加,脱落酸和玉米素核苷含量降低,碳水化合物逐渐降解,物质代谢活跃,休眠解除。5、通过DAS-ELISA、RT-PCR两种方法检测气生鳞茎的脱毒效果,结果表明,气生鳞茎试管苗对洋葱黄矮病毒的脱除率可达94.19%,能够完全脱去大蒜普通潜隐病毒。6、通过对比气生鳞茎组培苗与常规苗生理特性差异得出:气生鳞茎组培苗生长势和品质好于常规苗,但其抗性较差。
郭贝贝[2](2020)在《永年大蒜产业及价格波动分析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永年作为我国大蒜主要产地之一,大蒜产业已经成为当地农业经济重要支柱。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调研永年大蒜产业发展现状,并用时间序列分析(X-12模型和H-P滤波法)对2016-2019年永年大蒜月度价格进行科学分析,找出价格波动规律及影响因素,探索永年大蒜产业可持续发展方式。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永年地区具有大蒜产业发展所需的自然条件和政策条件;拥有大蒜贮存和加工的成熟技术优势;早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2018年永年地区大蒜种植面积超过15万亩,加工企业达到100多家,大蒜制品加工量达到55000吨。但同时也存在生产规模小、农民种植意愿下降、大蒜加工产业水平较低、产业发展减缓问题。永年大蒜价格波动频繁,受季节影响明显,同时也受天气灾害等随机因素影响,导致年际间大蒜价格波动幅度达到215.7%。近期大蒜价格有所回升,但整体下降趋势尚未改变。针对永年大蒜产业存在问题及价格波动原因,提出8项对策建议:稳定大蒜种植面积、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建立大蒜市场信息服务平台、推广大蒜目标价格保险以稳定蒜价保障蒜农利益。通过推行标准化生产、提升大蒜深加工水平、加强品牌宣传力度、完善管理保障制度以促进产业提升。从政府、企业到普通蒜农,对大蒜产业发展有着良好的远景和较高的期望,希望我们的研究能够对永年地区的大蒜产业发展有所帮助。
付存念[3](2018)在《‘麻江红蒜’栽培现状调查及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大蒜(Allium sativum L.)为百合科葱属一、二年生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药食兼用蔬菜。大蒜为无性繁殖作物,多不产生种子,以蒜瓣进行营养生殖。经过长期的自繁自种后,蒜种得不到复壮,加上病毒不断积累,导致大蒜种性易退化,品质和产量下降。同时,不合理的栽培管理方式也会使大蒜产量急剧下降。‘麻江红蒜’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的优质特色品种,红蒜产业是麻江农业的优势产业。但近年来,其产量降低,品质变差,栽培规模锐减,严重限制了红蒜产业的发展,因此,亟需提高栽培技术以增加红蒜产量。为此,本研究针对‘麻江红蒜’产量下降的问题,对其栽培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栽培技术上存在的问题,总结高产栽培经验;根据上述调查结果,研究种瓣大小和种植密度对红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确定红蒜最低选种标准,筛选出较好的种瓣大小与种植密度组合,为‘麻江红蒜’高产栽培提供依据。同时连续种植‘麻江红蒜’珠蒜(气生鳞茎),明确珠蒜零代和一代的生长发育特征,为恢复‘麻江红蒜’品种特性奠定基础。主要调查和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调查发现,麻江县贤昌镇是‘麻江红蒜’栽培的主要区域,总面积达2000亩,但每户种植面积较小,不足1亩的农户占35%。2017年,蒜头整体产量偏低,平均产量为435 kg/667 m2,较过去的平均产量840kg/667 m2减少了 48.2%。栽培管理存在选种不严、密度偏低、施肥种类单一、管理粗放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选优留种、分级播种、合理密植、均衡施肥的对策和建议。2.种瓣大小对红蒜植株假茎粗、叶宽、单株重、抽苔率、单头重、单瓣重等均有显着影响,但对株高、假茎长没有影响。种瓣重量越大,假茎越粗,叶片越宽,单株越重,抽薹率越低,蒜头鲜重越大。在麻江地区,大种瓣的蒜头产量显着高于中等和小种瓣。而在南京地区,中瓣与大瓣的蒜头产量没有显着性差异,但二者的产量均高于小种瓣。南京地区蒜头产量高于麻江地区。因此,在南京地区,应选用中等(1.6 g/瓣)以上蒜瓣播种,在麻江地区,建议选用大蒜瓣播种(大于2.2 g/瓣)。3.种瓣大小和种植密度对红蒜生长和产量有显着影响。种瓣大小对红蒜植株假茎粗、叶宽、叶片数、单株重、冷害指数、单薹重和单头重等均有显着影响。种植密度对红蒜单薹重、抽薹率和蒜薹产量有显着影响,但对其他生长指标和蒜头产量影响不显着。种瓣大小和种植密度对红蒜生长及产量的交互作用不显着。种瓣越小,植株生长势越弱,冷害指数越高,蒜薹和蒜头产量越低;不同处理组合中,4万株/667 m2的密度与大蒜瓣(4.0-5.4 g/瓣)组合,蒜薹产量和产值最高,与中等蒜瓣(2.7-3.9 g/瓣)组合蒜头产量和效益最高。从经济效益考虑,后者为最佳种植组合。4.‘麻江红蒜’气生鳞茎播种后,生长健壮的植株一年即可分瓣和抽薹。一代蒜头分瓣率为36%,平均分3.17瓣,平均单瓣重为3.4 g,分瓣蒜平均重量为8.5 g;独头蒜平均单头重为4.9 g,小于4 g的蒜头不分瓣;一代蒜头产量为264 kg/667m2,是播种珠蒜(7 kg)的37.7倍。珠蒜一代(一代蒜头做种)植株的长势比常规种瓣好、耐寒性强,蒜薹和蒜头产量高。珠蒜一代平均抽薹率为66.3%,与常规种瓣没有差异。以大独头蒜(L)做种的蒜薹较粗,单薹重较重,其蒜薹产量为161 kg/667 m2,略低于常规大瓣蒜薹产量(189.4 kg/667 m2)。除小独头蒜(S)有5.8%不分瓣外,其余二代蒜头均可分瓣,二代蒜头较大,质量较好。蒜头平均横径为3.5 cm,横径达4 cm的蒜头在L和S两种独头蒜类型中均占67%,其中L型产量最高。综上所述,珠蒜一代的大独头蒜种性明显增强,植株长势好,蒜薹和蒜头产量高。
秦瑜[4](2017)在《不同营养液配方、品种及种蒜类型对蒜苗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大蒜是百合科葱属草本植物,含维生素C、多种氨基酸及大蒜素等对人体有益的营养成分,蒜苗作为特定时期的大蒜青苗,也具有极高的营养与药用价值。在蒜苗的水培试验中,关于不同营养液配方、品种及种蒜类型对蒜苗的影响还鲜有报道。本试验采用深液流技术对蒜苗进行水培,探究营养液配方、品种及种蒜类型对蒜苗生长、品质及产量的影响。复合肥配方试验采用0.1%、0.2%、0.3%、0.4%及0.5%5个处理;营养液配方采用5个处理,即清水对照、0.2%复合肥、0.2%复合肥加微肥、标准Hoagland,改良Hoagland;品种试验选取金乡大蒜、四川早蒜及苍山大蒜;种蒜处理采用苍山大蒜单瓣、半头及整头。分别在培养20d、40d及60d时取样测定生长、产量与品质指标,从而筛选出适宜的营养液配方、品种及种蒜类型,为水培蒜苗的优质、高产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复合肥试验结果表明,除0.3%复合肥加微肥处理的维生素C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略高于0.2%复合肥加微肥处理,复合肥(N:P2O5:K2O=15:15:15)0.2%加微肥配方在株高、假茎粗及植株鲜重等生长指标,光合特性、叶片酶活性及根系活力等生理特性,可溶性糖、大蒜素等营养指标,以及每公斤蒜头的蒜苗产量、单位面积产量等方面较其它处理均表现最佳。2、营养液配方试验结果表明,0.2%复合肥加微肥及改良Hoagland处理蒜苗的植株形态指标、色素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及产量均高于其他处理,0.2%复合肥加微肥处理蒜苗的光合特性、大蒜素含量及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于其他处理,改良Hoagland处理蒜苗的叶片酶活性、根系活力及维生素C含量高于其他处理。其中,各处理(0.2%复合肥加微肥、0.2%复合肥、改良Hoagland、标准Hoagland)的植株鲜重分别比清水对照增加67.0%、32.8%、73.7%及51.7%,株高分别增加31.3%、3.8%、32.1%、7.1%。综合来看,0.2%复合肥加微肥与改良Hoagland这两个处理蒜苗的生长、综合品质及产量均高于其他处理。3、品种试验结果表明,除苍山大蒜叶片内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含量高于四川早蒜与金乡大蒜外,金乡大蒜的生长指标、品质指标、每公斤蒜头的蒜苗产量及单位面积产量都最优。其中,在培养60d时金乡大蒜根系活力分别比苍山大蒜、四川早蒜高7.9%、29.9%,大蒜素含量分别高15.4%、11.0%,VC含量分别高11.3%、6.3%,每公斤蒜头产量分别高19.0%、36.9%。整体而言,金乡大蒜的生长、品质指标及产量高于四川早蒜与苍山大蒜。4、种蒜试验结果表明,单瓣种植的蒜苗其株高、假茎粗、植株鲜重、光合特性、根系活力、可溶性糖含量、大蒜素含量、每公斤蒜头的蒜苗产量及单位面积产量等都较半头种植及整头种植更优。其中,培养60d时单瓣种植的产量与半头种植及整头种植相较最高,分别高出32.5%、57.5%,类胡萝卜素分别高出23.1%、14.3%,根系活力分别高出18.9%、9.6%,大蒜素含量分别高出3.3%、17.8%。总体来说,单瓣种植更有利于蒜苗增产提质。
刘艳芝[5](2012)在《大蒜生长特性与产量形成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金乡白皮大蒜、金乡紫皮大蒜、脱毒白皮大蒜为试材,利用现代数学统计方法和计算机统计技术,结合传统试验方法系统地研究了主要环境因子与大蒜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关系,结果如下:1、建立了大蒜生长与主要栽培因子的数学模型,确立了大蒜生长模型的参数值与栽培因子的定量关系,并依此定量关系确定不同栽培条件下的大蒜生长模型的参数值,从而将栽培因子引入到大蒜生长模型中,可以实现不同栽培条件下的大蒜生长和产量的预测,并可根据需要进行合理的调控。2、本文通过三因子二次通用旋转设计,就氮(x1)、磷(x2)及钾(x3)对大蒜产量(y)的影响进行分析,建立起各变量与产量(金乡白皮大蒜、脱毒白皮大蒜)间的函数模型分另为:Y金乡白皮=875.17+39.69x1+37.38x12-23.54x2+56.01x1x2-40.34x22-31.79x3+51.56x1x3-85.33x2x3--31.40x32Y脱毒白皮=1916.60+78.07x1-99.85x12-60.09x2+137.46x,x2+129.45x22-61.78x3+99.48x1x3-203.73X2X3-109.76x32各因子与大蒜产量间高度相关,复相关系数分别达r金乡白皮=0.8565,r脱毒白皮=0.8627,拟合检验达极显着。由模型解析可知,对金乡白皮大蒜,当x1=-0.53、X2=-0.29、x3=-0.506,相当于667m2施N量16.82kg、P205量10.7kg、K20量11.96kg时蒜头产量最高,这样的施肥配方金乡白皮大蒜将获得最高产量。对脱毒白皮大蒜,当x1=0.385、x2二0.209、x3=-0.301,相当于667m2施N量22.32kg、P205量12.95kg、K20量13.20kg时,蒜头产量存在极大值。根据模型中线性项回归系数的大小,判断各因素的重要程度,试验因素对蒜头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是:氮肥>磷肥>钾肥,本文研究结果对大蒜高产优质生产起到指导作用。3、本文通过三因子二次通用旋转回归设计,对氮肥量(x,)、磷肥量(x2)、钾肥量(x3)与洋葱型大蒜发生率(y)的关系进行了回归分析,建立了各变量与洋葱型大蒜发生率的数学模型:y=26.15-2.23x1-3.48x12+1.35x2-3.63x,x2+2.17x22+1.87x3-2.38x1x3+4.88x2x3+0.58x32复相关系数r=0.8627拟合检验达极显着,通过模型解析,得知x1=-0.33、x2=-0.31、x3=-1.612,相当于667m2施N量18.02kg、P205量11.77kg、施I{2O量5.41kg时洋葱型大蒜率最低。模型解析后,可以看出各因素对洋葱型大蒜率的影响程度,N、P、K肥对洋葱型大蒜率影响的大小顺序是:氮肥(X1)>钾肥(x3)>磷肥,除此之外,各因子间对洋葱型大蒜率存在显着的交互效应。洋葱型大蒜率因品种、种瓣大小、密度、氮磷钾使用量、钾肥种类而异,这为减少洋葱型大蒜的发生,改善大蒜质量,提高大蒜蒜头产量,提供了依据,丰富了大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4、总结形成了以适期播种(最佳播期是9月29日、适宜播期是9月22日-10月12日)、种瓣大小适中(最好选单瓣重在3.89-5.89g/瓣的蒜瓣作种)、药剂拌种、合理密植(适宜的种植密度为每667m22.5万株左右)、平衡施肥(667m2施纯氮16.82kg一22.32kg;施P20510.7kg-12.95kg,施K2011.9kg-13.20kg为宜)、适期浇水、白地膜覆盖等关键配套技术措施为主的大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体系,制定了大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操作规程,并在生产上大面积应用,获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山东省人民政府[6](2010)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蔬菜等五大产业振兴规划的指导意见(鲁政发〔2010〕81号)》文中研究指明
高寿利[7](2010)在《我国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研究》文中认为设施园艺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一种重要体现形式,集合了土地、劳动力、资金和技术等要素,是高投入、高产出的集约型农业。我国不同区域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差异性,决定了不同区域设施发展模式的不同。目前国内有关设施园艺的区域性及适应性研究比较薄弱,区域的划分比较粗略,很多研究是基于单一地区、单一类园艺作物或单个技术环节的,缺乏全国范围内的系统研究。如何在全国设施园艺产业的发展基础上,把握整体,对各区域进行合理有序的规划非常有必要。本文通过调查研究、系统综合、个例分析等方法,深入设施园艺产业的重点发展区域,调查了全国6个省(山东、江苏、广东、陕西、甘肃、云南省)、2个市(上海市、北京市)的35个县、市、自治区,基本涵盖了设施园艺产业的重点发展区域。分析了我国不同地区设施发展现状、设施发展类型、区域设施发展优劣势等特点,对不同地区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紧紧围绕“区域特色”展开分析研究,因地制宜,制定不同地区特定条件下适合的区域发展模式,最终真正实现安全高效。进过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建立了全国不同地区,主要是以山东、上海为中心的华东地区、以北京为中心的华北地区、以云南为中心的西南地区、以广东为中心的华南地区、以陕西为中心的西北地区主要设施类型数据库,收集整理了全国主要的设施类型,塑料大棚6类、日光温室以区域进行划分,重点分为西北、华北和东北三个区域,不同地区以设施结构作为划分标准,其中西北地区分为:琴弦式3类,圆弧型3类,拱圆型3类,特殊类型温室7类;东北地区:2类;华东地区:5类。详细记录了不同设施类型的结构参数、基本性能和适用范围;(2)根据各地区设施园艺产业的发展基础和特色,特别是设施花卉产业,分析了全国的设施园艺产业区划;以传统行政区划为基础,对华北地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西南地区和西北地区分类汇总,提出了不同地区设施园艺产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重点发展的设施类型、设施栽培作物和设施产业区划。并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地区的自然、社会、人文条件制定了区域设施类型发展规划,探讨了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的建立。并在此基础上,制定了草莓和香石竹的生产技术规范,希望有所指导。本研究为将来中国设施园艺的产业区划和地区农业结构调整与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并探讨了设施园艺技术标准的最新研究进展,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
卢中华[8](2008)在《蔬菜生产效益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根据经济效益理论,运用现代经济研究方法,结合具体的政策和制度环境,论文提出了我国蔬菜生产效益研究的分析框架,以期为蔬菜生产效益的提高和现代蔬菜产业体系的构建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在第一章提出研究问题、综述相关文献和构建研究框架的基础上,第二章首先总结了经济效益理论以及与之相关的分工理论、规模经济理论、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产业组织理论、新制度经济学理论、产业区位理论、资源配置效率理论,形成了蔬菜生产效益研究的理论基础。其次根据上述理论和前人的研究,提出了包含主要影响因素的蔬菜生产效益的一个分析框架,即“环境—技术—组织—生产效益”理论模型。最后,根据山东省苍山县的数据,运用计量模型对理论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在苍山县蔬菜经济发展的初期,影响该县蔬菜生产效益的主要因素是蔬菜价格指数、劳动力、露地蔬菜播种面积、蔬菜运输人员、有机肥、成灾面积、政府公共投资;在其发展阶段,主要影响因素为蔬菜价格指数、加工企业数量、集中度、大棚蔬菜播种面积、批发市场数量、运输总动力和公共投资。第三章先描述了我国蔬菜生产区域化发展的基本过程,然后为解决蔬菜生产布局中存在的各省区比较优势存在显着差异以及规模经济和集聚效应不明显这两个问题,构建了规模优势指数、效率优势指数和综合优势指数三个指标;接着运用中国大陆31个省级区域1997-2004年间的数据,系统分析了三个指数的变化规律并做出了解释;结果表明有13省或直辖市具有蔬菜生产的综合比较优势,有7省级区域具有弱比较优势。再通过聚类分析发现20个优势省区的蔬菜生产综合比较优势的排序为: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浙江、福建、上海;河南、广东、江苏、湖北、辽宁;山西、陕西、青海、甘肃、重庆、四川、湖南和江西。以此为基础,提出构建和发展环渤海地区蔬菜产业带、黄淮地区蔬菜产业带、东南沿海地区蔬菜产业带和中南地区蔬菜产业带是我国蔬菜产业发展的基本趋势。第四章首先分析蔬菜加工对生产效益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前者通过直接增加蔬菜需求提高生产效益,后者通过提高资源利用率、保障菜农收益、增强蔬菜质量安全、提高菜农素质、促进蔬菜产业集群产生而增加生产效益。然后系统归纳了我国蔬菜产业发展成就、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根源,认为主要问题在于加工程度低、国际竞争激烈、蔬菜加工专用品种缺乏、加工原料基地建设乏力、产品的农药残留超标、行业法规及标准建设滞后、蔬菜加工技术整体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企业间恶性竞争严重、品牌意识差,指出蔬菜产业管理体制不顺、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组织体系建设落后以及国际贸易环境恶化是问题的根源。最后从加强法律制度和标准体系的建设;发展龙头企业,发挥行业协会作用;建立出口蔬菜产业发展科技支撑体系;加强原料基地建设,促进区域化布局;建立现代营销体系;建立蔬菜产业信息网络,发展现代服务经济六个方面提出了发展思路和建议.第五章在以法律制度为典型分析了我国蔬菜产业相关制度的变迁过程之后,论文提出我国蔬菜产业制度是内因和外因在不同时期以不同的身份共同作用的结果,是以强制性制度变迁为始,以诱致性制度变迁为终,相辅相成的演化过程。接着,系统分析我国蔬菜产业制度在市场制度、合作组织制度、产业管理体制、保险制度、补贴制度、土地制度、科技创新制度、产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七个方面存在的问题,指出问题根源于我国微观主体的制度供给和需求主体地位的缺失。然后,根据群众思想和公共选择理论提出了经济群概念,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起我国蔬菜产业制度优化的一个系统框架。最后通过案例分析验证了经济群的发展对蔬菜产业和蔬菜生产效益的促进作用。第六章通过纵向比较1994-2005年间中国大中城市露地西红柿和大棚西红柿的成本收益,发现后者比前者的净收益普遍的高;通过横向比较山东省寿光、苍山和莒南三市县2006年大棚蔬菜生产成本收益,发现同类型大棚蔬菜的肥料成本差别不大,但是产量、种子、农药成本的区域差异明显,因此生产效益的区域差别较大;原因在于蔬菜品种选择、区域分工、田间管理技术存在显着性差异;通过对2004年荷兰和中国河西走廊两地区温室蔬菜成本收益的比较,发现荷兰温室蔬菜的生产成本和效益明显高于河西走廊地区,技术比较优势明显。为提高我国蔬菜生产效益,不断优化蔬菜产业科学技术创新系统,形成科学与技术、科学技术与企业、创新与推广以及不同创新系统间的动态适应性的分工协同体制与运行机制,是必然的选择。第七章首先分析了蔬菜产业组织对其生产效益的影响,以及在我国传统的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蔬菜生产模式面临的困境,提出蔬菜产业组织的转型和升级是农民摆脱困境、持续提高生产效益的基本途径,具有必然性;产业链和产业集群是两种有效的蔬菜产业组织。其次根据生命周期理论和企业自生能力概念可知,蔬菜产业链的构建的实质在于在蔬菜产业链不同生命阶段培育相应的产业链发展能力。最后,通过分别对1993年、1996年、2004年和2006年山东省寿光市蔬菜生产农户、加工企业和营销企业经济效益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和比较分析,发现:①价格因素是影响蔬菜生产农户、加工企业和营销企业效益的重要因素;②政府对科技、市场、产业结构调整、加工、新品种引进、标准化、会展经济的适时有力的推动,是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产生发展的基础性因素;③农户和企业在示范效应和政府的影响下,形成了正确的经济理念、良好预期以及扩大生产规模的愿望,这促进了区域产业资源配置的良性累积循环,使集群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因素。④蔬菜生产、流通、加工三个领域相互促进,产生更大规模的产业集聚优势,是促使寿光蔬菜产业集群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第八章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提出了促进蔬菜生产效益持续健康发展的相应对策建议。宏观对策主要包括继承和发展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深入推进宏观产业制度创新,全面深入推进教育和培训事业的发展,加强科技创新与推广,积极开展国际科学技术合作。中观对策集中在区域蔬菜质量安全制度与管理创新、区域蔬菜产业组织创新、蔬菜产业系统整合、区域教育培训和科学技术创新与推广的发展四个方面。在微观层面提出乡镇村政府积极进行制度宣传与制度的微观创新,探索与我国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蔬菜产业化运营机制,激励本地蔬菜生产专家、技术人员,发挥其带动效应;蔬菜生产农户应当逐渐认识到家庭生产模式不足,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朱建忠[9](2004)在《出口种用嘉定白蒜栽培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大蒜(Allium sativum L.)为百合科二年生草本植物,以其独特的辛辣风味享誉国内外。大蒜用途广泛,可作调味品、食品、饲料添加剂和美容化妆品的原料,具有杀菌、抑菌、抗毒等医疗保健功能,其产品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目前我国大蒜优良品种较多,不仅商品大蒜在国际市场占有重要地位,种蒜出口也倍受重视。但种蒜的质量要求明显高于普通商品蒜,使出口受到一定的限制,致使蒜头质量不高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缺乏标准化的生产技术体系,本文研究针对这一现状,以优质地方大蒜品种“嘉定白蒜”为对象,对大蒜生产的播种期、种植密度、拔薹技术、种蒜选择、施肥技术及采收期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 1、嘉定大蒜的最佳播种期为9月25日~10月5日,此时植株生长发育良好,“二次生长”发生率低,裂蒜少,蒜头的产量高,商品性好,效益高。 2、种植密度直接关系到蒜头产量和出口率的高低,大蒜假茎粗和密度成反比,蒜头产量随着密度提高而提高,但4.0cm以上蒜头减少。综合经济效益以每667m2以2.0万株~2.5万株密度为宜,其中2.2万株为佳。 3、大蒜摘薹能明显提高蒜头的产量和质量,但随着拔薹高度增加,蒜头重、出口蒜比例等依次下降,最佳的拔薹高度为拔至倒二叶,严禁拔至倒四叶。 4、蒜种的大小与大蒜生长过程中各农艺性状关系密切。选择单办重5g、充实饱满瓣大的蒜头做种蒜,出苗整齐,植株健壮,可保证蒜头的优质高产。禁止使用单办重3 g以下蒜办做播种。 5、施足有机肥、增施磷钾肥有利于大蒜生长,使用复合肥优于单施氮肥。施用大蒜专用掺混肥(BB肥)肥效显着,最佳用量为40kg/667 m2。大蒜对钾元素较敏感,故增施钾肥是大蒜优质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之一。本试验结果表明,以667 m2/施20kg~30kg钾肥为宜。 6、10月上旬播种,以5月25日~5月30日为蒜头最适收获期,采收过早或过迟收获,都将严重影响大蒜的产量和质量,减少出口蒜比例,降低经济效益。
杨俐,朱以维,马淑芬[10](2002)在《苍山百合优质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通过两年的“百合不同种球规格与不同播种密度试验”,“低温处理与分期播种试验”得出苍山百合优质高产的关键技术是:采用单重30g的中号种球,经过低温处理,播种密度每平方米36株,于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播种。鳞茎增长倍数大、产量高、效益好。
二、苍山百合优质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苍山百合优质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大蒜气生鳞茎水培诱导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大蒜的生长特性 |
1.2 水培的概述 |
1.2.1 水培的定义和优缺点 |
1.2.2 水培的种类 |
1.2.3 水培蔬菜营养液研究进展 |
1.2.4 杀菌剂在水培蔬菜中的应用 |
1.3 大蒜气生鳞茎的研究进展 |
1.3.1 气生鳞茎诱导技术 |
1.3.2 气生鳞茎休眠生理及休眠解除技术 |
1.3.3 气生鳞茎休眠萌发研究进展 |
1.4 大蒜病毒病的研究进展 |
1.4.1 韭葱黄条纹病毒(LYSV) |
1.4.2 洋葱黄矮病毒(OYDV) |
1.4.3 大蒜普通潜隐病毒(GCLV) |
1.4.4 青葱潜隐病毒(SLV) |
1.4.5 青葱X病毒属 |
1.5 大蒜病毒的检测方法 |
1.5.1 植物病毒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
1.5.2 生物学检测法 |
1.5.3 血清学方法 |
1.5.4 电子显微镜技术 |
1.5.5 分子生物学方法 |
1.5.6 高通量测序(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检测法 |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试验材料 |
2.1.2 材料培养及处理 |
2.2 数据分析和处理 |
2.3 试验方法 |
2.3.1 培养基的制备 |
2.3.2 气生鳞茎接种培养 |
2.3.3 营养指标的测定 |
2.3.4 色素含量的测定 |
2.3.5 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测定 |
2.3.6 内源激素含量的测定 |
2.3.7 大蒜病毒的检测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大蒜气生鳞茎形成的诱导 |
3.1.1 不同蒜薹长度对大蒜气生鳞茎形成的影响 |
3.1.2 不同激素种类及浓度对大蒜气生鳞茎形成的影响 |
3.1.3 不同抗生素种类及浓度对大蒜气生鳞茎形成的影响 |
3.1.4 不同培养密度对大蒜气生鳞茎形成的影响 |
3.2 气生鳞茎打破休眠技术研究 |
3.2.1 不同GA3 处理对气生鳞茎萌发的影响 |
3.2.2 不同FL处理对气生鳞茎萌发的影响 |
3.3 外源GA3和FL解除大蒜气生鳞茎休眠的生理过程研究 |
3.3.1 GA3和FL处理对大蒜气生鳞茎ABA、ZR和GA含量的影响 |
3.3.2 GA3和FL处理对大蒜气生鳞茎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3.3 GA3和FL处理对大蒜气生鳞茎总糖和还原糖含量的影响 |
3.3.4 GA3和FL处理对大蒜气生鳞茎POD和CAT含量的影响 |
3.3.5 GA3和FL处理对大蒜气生鳞茎Vc和MDA含量的影响 |
3.4 试管苗脱毒效果的检测 |
3.4.1 试管苗培养 |
3.4.2 DAS-ELISA检测试管苗洋葱黄矮病毒(OYDV)病毒含量 |
3.4.3 RT-PCR检测试管苗病毒 |
3.5 大蒜气生鳞茎组培苗与常规苗生理特性的差异 |
4 讨论 |
4.1 大蒜气生鳞茎的形成 |
4.2 大蒜气生鳞茎的休眠解除与萌发 |
4.3 大蒜气生鳞茎休眠解除的生理过程 |
4.4 大蒜气生鳞茎脱毒检测 |
4.5 大蒜气生鳞茎组培苗与常规苗生长特性差异对比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永年大蒜产业及价格波动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第2章 永年大蒜产业发展现状 |
2.1 永年大蒜种植历史 |
2.2 永年大蒜产业优势 |
2.2.1 具有独特的自然和区位优势 |
2.2.2 具有良好的水土资源优势 |
2.2.3 具有发达的交通网络 |
2.2.4 广阔的大蒜种植面积 |
2.2.5 大蒜品质优良 |
2.3 永年大蒜栽培技术特点 |
2.3.1 精选优种 |
2.3.2 科学施肥 |
2.3.3 独特的地膜覆盖技术 |
2.3.4 春季管理 |
2.3.5 适时收获 |
2.4 永年大蒜贮存技术 |
2.5 永年大蒜加工与产能 |
2.5.1 大蒜加工产业基本情况 |
2.5.2 永年大蒜加工龙头企业 |
2.5.3 高产量带动企业高速发展 |
2.6 永年大蒜国内外贸易 |
2.7 永年大蒜产业布局分析 |
2.7.1 总体要求 |
2.7.2 重点工作 |
第3章 永年大蒜价格波动分析 |
3.1 影响农产品价格因素的理论基础 |
3.1.1 国家政策 |
3.1.2 市场供求 |
3.1.3 农业生产成本 |
3.1.4 流通因素 |
3.2 基于X12 模型和H-P滤波法的价格波动特征分析 |
3.2.1 研究方法 |
3.2.2 永年大蒜价格波动总体轨迹描述 |
3.2.3 蒜价格波动特征的实证分析 |
3.2.4 永年大蒜价格波动周期分析 |
3.3 小结 |
第4章 永年大蒜产业问题调查 |
4.1 调查方法及实施情况 |
4.2 生产种植方面问题 |
4.2.1 种植规模偏小 |
4.2.2 缺乏技术培训 |
4.2.3 蒜农种植意愿下降 |
4.3 产业加工方面问题 |
4.3.1 产品低端 |
4.3.2 生产粗放 |
4.3.3 无序竞争 |
4.3.4 出口受限 |
4.4 经营销售方面问题 |
4.4.1 品牌意识不足 |
4.4.2 宣传力度不够 |
4.4.3 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市场运作不规范 |
4.5 管理保障方面问题 |
4.5.1 产业标准和检测体系不健全 |
4.5.2 政策保障体系不健全 |
第5章 永年大蒜价格稳定及产业发展策略 |
5.1 大蒜价格稳定策略 |
5.1.1 稳定大蒜种植面积 |
5.1.2 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 |
5.1.3 建立大蒜市场信息服务体系 |
5.1.4 推广大蒜目标价格保险 |
5.2 永年大蒜产业发展策略 |
5.2.1 推进生产、质量检测标准化 |
5.2.2 提升大蒜深加工水平 |
5.2.3 加强宣传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 |
5.2.4 完善管理保障制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麻江红蒜’栽培现状调查及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大蒜概述 |
1.1 大蒜品种与分类 |
1.2 我国大蒜栽培现状 |
2 大蒜栽培技术研究进展 |
2.1 大蒜栽培关键技术 |
2.2 大蒜栽培中存在的问题 |
3 大蒜品种退化的原因及复壮措施 |
3.1 品种退化原因 |
3.2 复壮措施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4.1 研究内容 |
4.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麻江红蒜’栽培现状调查与发展建议 |
1 调查内容及时间 |
1.1 栽培管理方式调查 |
1.2 蒜头产量调查 |
2 调查结果 |
2.1 调查区概况 |
2.2 ‘麻江红蒜’栽培管理情况 |
2.3 蒜头大小和产量 |
3 经验和问题 |
3.1 高产栽培经验 |
3.2 存在问题 |
4 解决思路与发展建议 |
4.1 解决思路 |
4.2 发展建议 |
第三章 种蒜蒜瓣大小对‘麻江红蒜’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验地点 |
1.2 试验设计和处理 |
1.3 测定指标和方法 |
1.4 数据统计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种瓣大小对‘麻江红蒜’生长指标的影响 |
2.2 种蒜大小对‘麻江红蒜’蒜薹和蒜头产量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种瓣大小和种植密度对‘麻江红蒜’生长与产量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4 数据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种蒜蒜瓣大小和种植密度对‘麻江红蒜’生长指标和冷害指数的影响 |
2.2 种蒜蒜瓣大小和种植密度对‘麻江红蒜’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麻江红蒜’珠蒜后代生长特征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
1.2 试验处理 |
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分析 |
2.1 珠蒜零代生长发育特点 |
2.2 珠蒜一代生长发育特点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六章 麻江红蒜生产技术规范 |
1 播前准备 |
1.1 土壤选择 |
1.2 品种选择 |
2 整地施肥 |
2.1 精细整地 |
2.2 施肥作畦 |
3 播种 |
3.1 播种时期 |
3.2 播种密度 |
3.3 播种方法 |
3.4 覆盖地膜 |
4 田间管理 |
4.1 苗期管理 |
4.2 肥水管理 |
4.3 病虫害防治 |
5 采收 |
5.1 青蒜采收 |
5.2 蒜薹采收 |
5.3 蒜头采收 |
5.4 采收后处理及贮藏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图版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专利 |
致谢 |
(4)不同营养液配方、品种及种蒜类型对蒜苗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本研究的选题依据与目的意义 |
1.2 水培的概述 |
1.2.1 水培的概念与优缺点 |
1.2.2 国内外水培技术研究概况 |
1.2.3 水培技术的种类 |
1.2.3.1 营养液膜栽培技术 |
1.2.3.2 深液流技术(深水流法) |
1.2.3.3 雾培技术 |
1.3 营养液配方的选择对水培作物影响的研究现状 |
1.4 品种对植物生长及品质影响的研究成果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2.1 不同浓度复合肥对水培蒜苗生理特性、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
2.2.2 不同营养液配方对水培蒜苗生理特性、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
2.2.3 不同大蒜品种对水培蒜苗生理特性、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
2.2.4 不同种蒜类型对水培蒜苗生理特性、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
2.3 试验方法 |
2.4 具体方法 |
2.4.1 形态指标的测定 |
2.4.2 叶片色素含量的测定 |
2.4.3 叶片光合参数的测定 |
2.4.4 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
2.4.5 根系活力的测定 |
2.4.6 营养品质指标的测定 |
2.4.6.1 可溶性蛋白含量的测定 |
2.4.6.2 可溶性糖含量的测定 |
2.4.6.3 维生素C含量的测定 |
2.4.6.4 大蒜素含量的测定 |
2.5 数据处理 |
3 结果及分析 |
3.1 不同浓度复合肥对蒜苗生长与生理特性的影响 |
3.1.1 对蒜苗植株形态指标的影响 |
3.1.2 对蒜苗叶片内色素含量的影响 |
3.1.3 对蒜苗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3.1.4 对蒜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1.5 对蒜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
3.2 不同浓度复合肥对蒜苗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
3.2.1 对蒜苗品质指标的影响 |
3.2.1.1 对蒜苗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2.1.2 对蒜苗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
3.2.1.3 对蒜苗大蒜素含量的影响 |
3.2.1.4 不同浓度复合肥对蒜苗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2.2 对蒜苗产量的影响 |
3.3 不同营养液配方对蒜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
3.3.1 对蒜苗植株形态指标的影响 |
3.3.2 对蒜苗叶片色素含量的影响 |
3.3.3 对蒜苗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3.4 不同营养液配方对蒜苗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
3.4.1 对蒜苗品质指标的影响 |
3.4.1.1 对蒜苗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4.1.3 对蒜苗叶片中大蒜素含量的影响 |
3.4.1.4 对蒜苗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4.2 对蒜苗产量的影响 |
3.5 不同品种对蒜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
3.5.1 对蒜苗植株形态指标的影响 |
3.5.2 对蒜苗叶片色素含量的影响 |
3.5.3 对蒜苗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3.5.4 对蒜苗叶片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3.5.5 对蒜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
3.6 不同品种对蒜苗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
3.6.1 对蒜苗品质指标的影响 |
3.6.1.1 对蒜苗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6.1.2 对蒜苗叶片中维生素C含量的影响 |
3.6.1.3 对蒜苗叶片中大蒜素含量的影响 |
3.6.1.4 对蒜苗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
3.6.2 对蒜苗产量的影响 |
3.7 不同种蒜类型对蒜苗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 |
3.7.1 对蒜苗植株形态指标的影响 |
3.7.2 对蒜苗叶片光合特性的影响 |
3.7.3 对蒜苗叶片色素含量的影响 |
3.7.4 对蒜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
3.8 不同种蒜类型对蒜苗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
3.8.1 对蒜苗叶片中大蒜素含量的影响 |
3.8.2 对蒜苗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
3.8.3 不同种蒜类型对蒜苗产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不同浓度复合肥对蒜苗生长状况、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
4.2 不同营养液配方对蒜苗生长状况、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
4.3 不同品种对蒜苗生长状况、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
4.4 不同种蒜类型对蒜苗生长状况、品质及产量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5)大蒜生长特性与产量形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国内外大蒜栽培现状 |
1.1.1 国外大蒜栽培现状 |
1.1.2 国内大蒜栽培现状 |
1.2 大蒜的生物学特性 |
1.2.1 大蒜形态特征 |
1.2.2 大蒜的发育特性 |
1.2.3 大蒜的生育周期 |
1.3 大蒜生理畸形现象 |
1.3.1 二次生长 |
1.3.2 洋葱型大蒜 |
1.3.3 管叶现象 |
1.3.4 独瓣蒜 |
1.4 栽培技术措施对大蒜生长发育的影响 |
1.4.1 播种期 |
1.4.2 密度 |
1.4.3 土壤营养与施肥 |
1.4.4 地膜覆盖 |
1.5 其它因素对大蒜生长发育的影响 |
1.5.1 种性 |
1.5.2 种瓣大小 |
1.5.3 器官相关 |
1.6 研究目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大蒜生长规律的模拟研究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2.2 蒜头产量与氮磷钾之间数学模型的研究 |
2.2.1 试验材料 |
2.2.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2.3 大蒜优质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 |
2.3.1 试验材料 |
2.3.2 试验设计与方法 |
2.4 洋葱型大蒜的形成与栽培因子关系的研究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大蒜各器官生长规律模拟研究 |
3.1.1 各器官生长变化特性 |
3.1.2 大蒜生长模型的构建 |
3.2 蒜头产量与氮磷钾之间数学模型的研究 |
3.2.1 金乡白皮大蒜产量数学模型 |
3.2.2 脱毒白皮大蒜产量数学模型 |
3.3 大蒜优质高产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 |
3.3.1 品种比较试验 |
3.3.2 密度试验 |
3.3.3 种瓣大小比较试验 |
3.3.4 黑地膜与白地膜覆盖对比试验 |
3.3.5 硫酸钾与氯化钾对比试验 |
3.3.6 播期试验 |
3.3.7 浇水试验 |
3.3.8 绿亨一号拌种试验 |
3.4 洋葱型大蒜形成与栽培因子的关系 |
3.4.1 洋葱型大蒜率与品种的关系 |
3.4.2 洋葱型大蒜率与密度的关系 |
3.4.3 洋葱型大蒜率与钾肥种类的关系 |
3.4.4 洋葱型大蒜率与氮磷钾的数学模型研究 |
3.4.5 洋葱型大蒜率与种瓣大小的关系 |
3.5 大蒜优质高产栽培技术体系 |
3.5.1 整地平衡施肥技术 |
3.5.2 品种选择技术 |
3.5.3 药剂拌种技术 |
3.5.4 播种技术 |
3.5.5 盖膜放苗技术 |
3.5.6 追肥浇水技术 |
4 讨论 |
4.1 大蒜生长与主要栽培因子的数学模型 |
4.2 蒜头产量与氮磷钾之间的数学模型 |
4.3 洋葱型大蒜率与氮磷钾的数学模型 |
4.4 播期、密度、种瓣大小等因素对大蒜产量的影响 |
4.4.1 播期对大蒜产量的影响 |
4.4.2 密度对大蒜产量的影响 |
4.4.3 种瓣大小对大蒜产量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蔬菜等五大产业振兴规划的指导意见(鲁政发〔2010〕81号)(论文提纲范文)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蔬菜等五大产业振兴规划的指导意见 |
一、充分认识五大产业振兴的重大意义 |
二、进一步明确五大产业振兴的总体要求和任务目标 |
(一) 总体要求。 |
(二) 基本原则。 |
(三) 任务目标。 |
三、准确把握五大产业振兴重点 |
(一) 蔬菜产业。 |
(二) 渔业。 |
(三) 畜牧业。 |
(四) 果业。 |
(五) 苗木花卉产业。 |
四、强化政策措施落实, 确保五大产业振兴取得实效 |
(一) 加大政府投入。 |
(二) 强化金融支持。 |
(三) 突出科技创新。 |
(四) 强化质量安全。 |
(五) 健全市场体系。 |
(六) 培育经营主体。 |
(七) 加强组织领导。 |
附件1: |
山东省蔬菜产业振兴规划 |
一、发展现状 |
(一) 蔬菜产业。 |
(二) 食用菌产业。 |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
(一) 指导思想。 |
(二) 基本原则。 |
(三) 发展目标。 |
1.蔬菜产业。 |
2.食用菌产业。 |
三、发展重点 |
(一) 蔬菜产业。 |
1.大力发展设施蔬菜。 |
2.挖掘提升地方名产蔬菜。 |
3.做深做精加工出口蔬菜。 |
(二) 食用菌产业。 |
1.突出增量提质。 |
2.突出增效增收。 |
3.突出科技进步。 |
四、政策措施 |
(一) 改善生产设施和装备条件, 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
1.加快老旧棚室升级改造。 |
2.大力发展集约化育苗和菌包繁育。 |
3.切实改善田间基础设施。 |
(二) 加大技术创新和推广力度, 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
1.推进科技创新。 |
2.加快科技成果转化。 |
3.加强技术培训。 |
(三) 建立健全标准化生产体系和质量保障体系, 努力提升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
1.建立健全标准化生产体系。 |
2.建立健全质量监测体系。 |
3.建立健全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
4.建立健全质量监管体系。 |
(四) 深化产业化经营, 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
1.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
2.扶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 |
3.加快市场网络改造升级。 |
4.大力开展名优品牌创建。 |
(五)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提高政策保障能力。 |
附件2: |
山东省渔业振兴规划 |
一、发展现状 |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
(一) 指导思想。 |
(二) 基本原则。 |
1.调整优化结构, 推进产业升级。 |
2.转变发展方式, 提高发展质量。 |
3.挖掘资源潜力, 拓展发展空间。 |
4.加强安全管理, 优化发展环境。 |
(三) 发展目标。 |
1.生产贡献。 |
2.产业贡献。 |
3.营养贡献。 |
4.生态贡献。 |
三、发展重点 |
(一) 做强养殖业。 |
(二) 做优捕捞业。 |
(三) 提升加工业。 |
(四) 拓展服务业。 |
(五) 培植文化旅游渔业。 |
四、政策措施 |
附件3: |
山东省畜牧业振兴规划 |
一、产业现状 |
(一) 发展现状。 |
(二) 存在的问题。 |
(三) 面临的形势。 |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
(一) 指导思想。 |
(二) 基本原则。 |
(三) 发展目标。 |
三、发展重点 |
(一) 七大领域。 |
1.良种繁育。 |
2.品牌创建和特色产业培育。 |
3.标准化生态饲养。 |
4.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
5.畜产品质量监测。 |
6.科技研发与推广。 |
7.畜产品市场信息。 |
(二) 五大产业区。 |
1.山东半岛高端禽肉产品出口加工区。 |
2.鲁中南生猪生态生产区。 |
3.沿高速公路奶牛健康养殖区。 |
4.沿黄肉牛肉羊高质高效产业区。 |
5.黄河三角洲现代畜牧业示范区。 |
四、政策措施 |
(一) 建立稳定增长的多元化投入机制。 |
(二) 加快畜牧业科技进步。 |
(三) 推进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 |
(四) 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
(五) 抓好动物疫病防控工作。 |
(六) 创新畜牧产业组织形式。 |
(七) 强化畜牧业宏观调控。 |
(八) 加强对畜牧业工作的组织领导。 |
附件4: |
山东省果业振兴规划 |
一、发展现状 |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
(一) 指导思想。 |
(二) 基本原则。 |
1.因地制宜, 发挥优势。 |
2.突出重点, 优化结构。 |
3.增加投入, 加快发展。 |
4.转变方式, 提质增效。 |
(三) 发展目标。 |
三、发展重点 |
(一) 做强优势果品。 |
(二) 做精特色果品。 |
(三) 完善良种繁育体系。 |
(四) 提升产业化水平。 |
四、政策措施 |
(一) 努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
(二) 加强科技创新与推广体系建设。 |
(三) 加大政策扶持与投入力度。 |
(四) 加强组织领导。 |
附件5: |
山东省苗木花卉产业振兴规划 |
一、发展现状 |
二、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
(一) 指导思想。 |
(二) 基本原则。 |
(三) 总体目标。 |
三、发展重点 |
(一) 种质资源收集保护。 |
(二) 优良品种选育。 |
(三) 特色基地建设。 |
(四) 设施栽培。 |
(五) 花卉深加工及配套产业。 |
(六) 市场建设。 |
(七) 社会化服务。 |
四、政策措施 |
(一) 加强组织领导。 |
(二) 强化行业监管。 |
(三) 加大科技支撑。 |
(四) 落实优惠政策。 |
(7)我国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引言 |
1.1 设施园艺的概念、内容与特点 |
1.1.1 设施园艺的概念 |
1.1.2 设施园艺的内容 |
1.1.3 设施园艺的特点 |
1.2 国内外设施园艺发展历史、现状和前景 |
1.2.1 国外设施发展 |
1.2.1.1 国外设施园艺发展历史和现状 |
1.2.1.2 国外设施园艺发展新特点 |
1.2.2 国内设施园艺发展历史、现状和前景 |
1.2.2.1 我国设施园艺历史与现状 |
1.2.2.2 我国设施园艺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
1.2.2.3 未来中国设施园艺的发展方向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 |
1.4.1 研究方法 |
1.4.2 论文创新 |
1.5 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 |
2 我国设施园艺设施类型数据库的构建 |
2.1 研究方法 |
2.2 研究内容 |
2.3 塑料大棚温室 |
2.3.1 我国塑料大棚的类型 |
2.3.1.1 简易竹木结构大棚 |
2.3.1.2 秫秸架式结构塑料大棚 |
2.3.1.3 水泥结构塑料大棚 |
2.3.1.4 钢管塑料大棚 |
2.3.1.5 钢竹混合结构塑料大棚 |
2.3.1.6 特殊类型塑料大棚 |
2.3.2 塑料大棚的性能分析 |
2.4 日光温室 |
2.4.1 日光温室概述 |
2.4.1.1 萌芽期 |
2.4.1.2 发展期 |
2.4.1.3 全面发展期 |
2.4.1.4 现代化发展期 |
2.4.2 日光温室的结构类型 |
2.4.2.1 西北地区 |
2.4.2.2 华东地区 |
2.4.2.3 东北地区 |
2.5 现代化温室 |
2.5.1 华东型连栋温室 |
2.5.2 华南型连栋温室 |
2.5.2.1 连栋温室主要形式 |
2.5.2.2 屋脊型温室的主要形式 |
2.5.2.3 华南型连栋温室 |
2.5.3 华北型连栋温室 |
2.5.4 Venlo型结构玻璃温室 |
2.5.5 小结 |
3 我国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基础资料研究 |
3.1 研究方法 |
3.2 研究内容 |
3.3 研究结果 |
3.3.1 全国不同地区设施园艺产业现状 |
3.3.2 设施花卉区域发展现状 |
3.2.2.1 我国花卉产业的规模与产值 |
3.2.2.2 我国花卉产业的主营产品 |
3.2.2.3 设施花卉经营实体 |
3.2.2.4 全国主要城市设施花卉产业分析 |
3.3.3 设施园艺区域发展分析 |
3.3.3.1 华北地区 |
3.3.3.1.1 北京 |
3.3.3.1.2 河北 |
3.3.3.1.3 河南 |
3.3.3.1.4 天津 |
3.3.3.2 西北地区 |
3.3.3.2.1 陕西省 |
3.3.3.2.2 甘肃省 |
3.3.3.2.3 宁夏回族自治区 |
3.3.3.2.4 新疆 |
3.3.3.3 华东地区 |
3.3.3.3.1 山东省 |
3.3.3.3.2 上海市 |
3.3.3.3.3 江苏省 |
3.3.3.4 华南地区 |
3.3.3.4.1 广东省 |
3.3.3.4.2 福建省 |
3.3.3.4.3 广西省 |
3.3.3.4.4 海南省 |
3.3.3.5 西南地区 |
3.3.3.5.1 云南省 |
3.3.3.5.2 贵州省 |
3.3.3.5.3 四川省 |
3.3.3.5.4 重庆市 |
4 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基础理论研究 |
4.1 研究方法 |
4.2 研究内容 |
4.2.1 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建立的指标选择 |
4.2.2 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建立的原则 |
4.2.3 区域发展模式指标评价分析 |
4.2.3.1 社会条件 |
4.2.3.1.1 经济条件 |
4.2.3.1.2 历史文化条件 |
4.2.3.1.3 地域优势 |
4.2.3.2 自然条件 |
4.2.3.2.1 温度条件 |
4.2.3.2.3 光照条件 |
4.2.3.3 设施发展类型选择 |
4.2.3.3.1 设施性能分析 |
4.2.3.3.2 温室建设 |
4.2.3.4 设施栽培作物 |
4.2.3.4.1 作物习性 |
4.2.3.4.2 作物选择 |
4.2.3.5 设施园艺发展组织模式 |
5 不同地区设施园艺区域模式的建立 |
5.1 西北地区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 |
5.1.1 陕西省 |
5.1.2 甘肃省 |
5.1.3 西北其他地区 |
5.2 华北地区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 |
5.2.1 北京市 |
5.2.1.1 设施园艺产业发展区位分析 |
5.2.1.2 设施园艺产业发展模式 |
5.3 西南地区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 |
5.3.1 设施园艺发展模式建立的基础理论分析 |
5.3.1.1 西南地区的区位优势 |
5.3.1.2 西南地区的设施类型区划 |
5.3.2 西南地区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的建立 |
5.3.2.1 四川地区 |
5.3.2.2 重庆地区 |
5.3.2.3 贵州地区 |
5.3.2.4 西藏地区 |
5.3.2.5 云南地区 |
5.4 华东地区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 |
5.4.1 山东 |
5.4.1.1 设施园艺产业发展模式的基础分析 |
5.4.1.2 设施园艺产业发展模式的确立 |
5.4.2 上海 |
5.4.2.1 设施园艺产业发展模式的基础分析 |
5.4.2.2 设施园艺产业发展模式的确立 |
5.5 华南地区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 |
5.5.1 广东省 |
6 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下的技术标准研究 |
6.1 研究方法 |
6.2 研究内容 |
6.3 结果与分析 |
6.3.1 标准的分类 |
6.3.2 设施园艺技术标准化研究内容 |
6.3.2.1 设施结构标准化 |
6.3.2.2 设施生产技术标准化 |
6.3.2.3 产品标准化 |
6.3.3 设施园艺标准化制定情况 |
6.3.3.1 温室结构标准 |
6.3.3.2 生产技术标准 |
6.3.3.3 设施花卉生产技术标准 |
6.3.4 设施园艺生产技术标准拟定研究 |
6.3.4.1 设施园艺生产技术规程-草莓 |
6.3.4.2 设施园艺生产技术规程-非洲菊切花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8)蔬菜生产效益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文献综述 |
1.2.1 经济效益文献综述 |
1.2.2 生产经济效益文献综述 |
1.2.3 蔬菜生产效益研究文献综述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框架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目标 |
(1) 研究内容 |
(2) 研究方法 |
(3) 技术路线 |
1.4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
2 蔬菜生产效益的理论分析框架及实证研究 |
2.1 论文的理论基础 |
2.1.1 经济效益理论 |
2.1.2 经济效益理论的相关理论 |
2.2 蔬菜生产效益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 |
2.2.1 蔬菜生产效益的概念 |
2.2.2 蔬菜生产效益分类 |
2.2.3 蔬菜生产效益影响因素的一个理论模型 |
2.2.4 蔬菜生产效益影响因素 |
2.2.5 蔬菜生产效益影响因素发挥作用的内在机制 |
2.3 蔬菜生产效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3 区域布局与蔬菜生产效益 |
3.1 我国蔬菜生产布局的演化 |
3.2 蔬菜生产区域化布局存在的问题 |
3.3 蔬菜区域化布局文献综述 |
3.4 我国蔬菜生产区域化的综合比较优势分析 |
3.5 我国蔬菜生产区域化的内在机制 |
3.6 优化我国蔬菜区域布局的思路与建议 |
3.7 本章小结 |
4 蔬菜加工与蔬菜生产效益 |
4.1 蔬菜加工对生产效益的影响 |
4.2 我国蔬菜加工产业的主要成就 |
4.3 蔬菜加工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 |
4.3.1 存在的主要问题 |
4.3.2 问题的根源 |
4.4 我国蔬菜加工产业的对策分析 |
5 蔬菜生产效益的制度分析 |
5.1 我国蔬菜产业制度的演进 |
5.1.1 我国蔬菜产业制度的演进过程 |
5.1.2 中国蔬菜产业制度的演进的内在逻辑 |
5.2 我国蔬菜产业制度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 |
5.2.1 我国蔬菜产业制度的主要问题 |
5.2.2 我国蔬菜产业制度问题的根源 |
5.3 蔬菜产业制度对生产效益的影响 |
5.4 我国蔬菜产业制度优化的一个分析框架 |
5.4.1 经济群 |
5.4.2 基于经济群的区域蔬菜产业制度优化的理论框架 |
5.5 经济群与区域农业制度优化-以山东省寿光市为例 |
5.5.1 寿光市农业制度存在的问题 |
5.5.2 寿光市经济群对农业制度创新的促进作用 |
5.6 本章小结 |
6 科学技术创新与蔬菜生产效益 |
6.1 蔬菜生产技术及其效益的比较分析 |
6.2 我国蔬菜科学技术的主要问题及其根源 |
6.3 我国蔬菜科学技术创新系统的优化 |
6.3.1 我国蔬菜科学技术创新系统的优化 |
6.3.2 我国蔬菜科学技术创新与推广微观系统的优化 |
6.4 本章小结 |
7 产业组织与蔬菜生产效益 |
7.1 蔬菜产业组织及其生产效益 |
7.1.1 蔬菜产业系统和生产系统对生产效益影响的机理 |
7.1.2 蔬菜生产系统优化的困境与突破 |
7.2 蔬菜产业链的构建与发展 |
7.2.1 蔬菜产业链文献综述 |
7.2.2 东部蔬菜生产基地构建产业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
7.2.3 产业链生命周期与产业链发展能力 |
7.2.4 蔬菜生产基地构建产业链的思路和建议 |
7.3 山东省寿光市蔬菜产业集群产生与发展 |
7.3.1 农业产业集群文献综述 |
7.3.2 山东省寿光市蔬菜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 |
7.3.3 寿光市蔬菜产业集群产生发展机制的实证分析 |
7.3.3.1 蔬菜生产农户生产效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7.3.3.2 寿光市蔬菜加工企业效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7.3.3.3 寿光蔬菜营销企业效益的实证分析 |
7.3.3.4 寿光蔬菜产业集群产生发展的微观机制 |
7.4 小结与政策启示 |
8 基本结论与对策研究 |
8.1 基本结论 |
8.2 提高蔬菜生产效益的思路与对策 |
8.2.1 宏观对策 |
8.2.2 中观对策 |
8.2.3 微观对策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出口种用嘉定白蒜栽培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大蒜的生长发育特点 |
2 大蒜栽培关键技术 |
3 大蒜出口现状及问题 |
4 “嘉定白蒜”的生产概况 |
第二章 出口种用大蒜适宜播种期的确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播种期对大蒜植株生长影响 |
2.2 不同播种期对蒜头质量的影响 |
2.3 不同播种期对蒜头亩产值的影响 |
2.4 不同播种期对蒜头产量的影响 |
3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不同种植密度对出口种用大蒜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种植密度对大蒜苗期生长的影响 |
2.2 不同种植密度对蒜头产量的影响 |
2.3 不同种植密度对蒜头质量的影响 |
2.4 不同种植密度对蒜头亩产值的影响 |
3 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拔薹对出口种用大蒜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拔薹高度对蒜头产量的影响 |
2.2 不同拔薹高度对蒜头质量的影响 |
2.3 不同拔姜高度对大蒜产值的影响 |
3 小结 |
第五章 种蒜大小对大蒜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种蒜重量对大蒜生长的影响 |
2.2 种蒜重量对蒜头产量的影响 |
2.3 不同重量种蒜对蒜头质量的影响 |
3 小结 |
第六章 种用大蒜施肥技术及其对产量和质量的影响 |
一、不同肥料种类和施肥量对大蒜生长发育和产量与质量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施肥种类和施肥量对大蒜生长的影响 |
2.2 不同施肥种类和用量对蒜头产量的影响 |
2.3 不同施肥种类和用量对蒜头质量的影响 |
2.4 不同施肥种类和用量对蒜头产值的影响 |
3 小结 |
二、钾肥对大蒜植株生长和蒜头产量、质量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增施钾肥对大蒜植株生长的影响 |
2.2 增施钾肥对大蒜产量的影响 |
2.3 增施钾肥对大蒜商品质量的影响 |
2.4 增施钾肥对大蒜经济效益的影响 |
3 小结与讨论 |
第七章 出口种用大蒜适宜采收期的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3 小结 |
第八章 出口种用嘉定白蒜栽培技术规程 |
1 范围 |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3 定义 |
4 栽培技术 |
4.1 播种前准备 |
4.1.1 土壤的选择与前茬安排 |
4.1.2 耕作与整地 |
4.1.3 种蒜选择 |
4.1.4 种子处理 |
4.2 播种 |
4.2.1 播种时间 |
4.2.2 播种密度及用种量 |
4.2.3 播种方法 |
5 田间管理 |
5.1 幼苗期(秋冬季节)管理 |
5.1.1 抗旱保墒 |
5.1.2 施肥 |
5.2 生长发育期(春后季节)管理 |
5.2.1 清理沟系 |
5.2.2 施肥 |
5.3 病虫草害防治 |
5.3.1 病害防治 |
5.3.2 虫害防治 |
5.3.3 杂草防治 |
5.4 松土、培土 |
6 收获、贮藏 |
6.1 收获 |
6.1.1 采收蒜薹 |
6.1.2 蒜头收获 |
6.2 贮藏 |
讨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苍山百合优质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种球不同规格与不同播种密度试验分析 |
2.1.1 鳞茎增大倍数 |
2.1.2 产量产值分析 |
2.2 低温处理与分期播种试验分析 |
2.2.1 经济性状分析 |
2.2.2 产量分析 |
2.2.3 产值分析 |
2.2.4 生育期气象要素分析 |
3 结论 |
四、苍山百合优质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大蒜气生鳞茎水培诱导技术研究[D]. 顾启玉. 山东农业大学, 2020(11)
- [2]永年大蒜产业及价格波动分析研究[D]. 郭贝贝.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2)
- [3]‘麻江红蒜’栽培现状调查及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D]. 付存念.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4]不同营养液配方、品种及种蒜类型对蒜苗产量和品质的影响[D]. 秦瑜. 山东农业大学, 2017(01)
- [5]大蒜生长特性与产量形成分析[D]. 刘艳芝. 山东农业大学, 2012(08)
- [6]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蔬菜等五大产业振兴规划的指导意见(鲁政发〔2010〕81号)[J]. 山东省人民政府. 山东政报, 2010(17)
- [7]我国设施园艺区域发展模式研究[D]. 高寿利. 北京林业大学, 2010(10)
- [8]蔬菜生产效益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卢中华.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8)
- [9]出口种用嘉定白蒜栽培关键技术研究[D]. 朱建忠. 南京农业大学, 2004(02)
- [10]苍山百合优质高产栽培关键技术研究[J]. 杨俐,朱以维,马淑芬. 云南农业科技, 2002(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