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93个苜蓿种质的生产性能评定及耐水肥高产品种筛选(论文文献综述)
闫士元[1](2021)在《不同生长年限与刈割强度下苜蓿生产性能分析评价》文中研究说明紫花苜蓿生态适应性广泛,具有较强的生物固氮、土壤改良、固土护坡以及植被修复能力,饲草产量高,各种家畜喜食,是奶牛养殖及草地畜牧业生产中重要的优质蛋白饲草。本文选用6份国内外紫花苜蓿种质为材料,在5年生长期内,对其生物学特性、饲草产量和相对饲用价值等性状进行鉴定分析,旨在探索不同生长年限间与不同刈割强度下饲草产量和品质的动态变化规律,并综合评价试验材料的生产性能,为苜蓿优质高效种植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或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各供试苜蓿材料株高、茎粗、分枝数均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而降低,其中,赛迪苜蓿株高于生长第2年减幅最大,达58%,且年平均株高于生长第4年达到最大值,达92.33cm;WL525苜蓿茎粗于生长第4年减幅最大,达53%,且年平均茎粗于生长第5年达到最大值,达3.42mm;中苜1号苜蓿分枝数于生长第6年刈割3茬减幅最大,达47%,且平均分枝数于生长第3年达到最大值,达36.89个。(2)相较于初次刈割,各供试苜蓿材料粗蛋白含量、粗灰分含量于其他刈割条件下均增加,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均减少。其中,甘农9号苜蓿粗蛋白含量于生长第4年第2茬增幅最大,达37%,且年平均粗蛋白含量于生长第4年达到最大值,达21.77%;赛迪苜蓿粗灰分含量于生长第5年第2茬增幅最大,达19%,且年平均粗灰分含量于生长第4年达到最大值,达12.25%。(3)各供试苜蓿材料茎叶比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而减小,其中,WL525苜蓿茎叶比于生长第3年第3茬减幅最大,达51%,且年平均茎叶比于生长第4年达到最小值,达1.03。(4)各供试苜蓿材料饲草产量、干鲜比均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而减小,其中,草原3号苜蓿饲草产量于生长第2年增加量最大,增加了5657.00kg/hm2,且年平均饲草产量的排名顺序为Y6>Y2>Y4>Y5>Y3;WL525苜蓿干鲜比介于2.81~4.23之间,于生长第5年减少量最大,减少了0.82,且年平均干鲜比的排名顺序为Y2>Y5>Y3>Y4>Y6。(5)各供试苜蓿材料相对饲用价值随着刈割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且其排名均于生长第4年位列前3。故,苜蓿相对饲用价值于生长第4年较高,适口性较好。综合来看,各供试苜蓿材料最宜生长年限为4年,最佳年刈割次数为3次。
毛月[2](2021)在《44个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生产性能及适应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素有“牧草之王”的美称,具有产量高、粗蛋白含量高、适口性好等优点,在全球畜牧业的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相同的苜蓿品种在不同地区的生产性能和生态习性研究结果差异较大,盲目引种往往会引发不能越冬、产量低、品质差、抗病虫性低等一系列问题,给农民以及相关企业造成诸多损失,因此,要确定某一地区的适宜品种,必须要通过严格的品种适应性研究,并且要充分考虑种植地的水肥条件、气候条件、栽培管理方式等造成的差异。本试验以国内外44个紫花苜蓿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调查其越冬率,测定其分枝期、现蕾期、初花期的株高、茎粗、节间数、节间长、叶片数、叶长、叶宽、茎叶比、鲜干比以及粗蛋白、全磷等指标,并通过相关性分析、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以及灰色关联度分析对44个苜蓿品种的生产性能进行了比较,评价筛选出了最适宜杨凌地区种植的苜蓿品种。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各苜蓿品种之间越冬率存在极显着差异(P<0.01),越冬率大于90%的品种有30个,其中Bara 416WET、Bara 420YQ位居第一、第二。生长速度快的苜蓿品种可以提高其初花期的产量,Claudia平均生长速度最快,为1.36 cm/d。2、植株高度可以反映牧草生长状况,初花期时Bara 416WET株高最高,为106.93cm。叶片数是构成产量的关键要素之一,初花期时先行者(175.30)、敖汉(180.10)、农菁8号(177.00)、艾禾1号(192.70)和WL168HQ(176.30)叶片数量较多。干草重量是产量最直观的反映,初花期时干草重量超过40 g的苜蓿品种有先行者、艾禾1号、农菁8号、Bara 416WET、Bara 218TR、Bara 420YQ、Blue moon、WL198HQ和WL298HQ。3、粗蛋白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牧草的品质,苜蓿叶片中的粗蛋白含量远高于茎中粗蛋白的含量。茎中粗蛋白含量最高的品种为WL313HQ,高达14.42%,显着高于其它43个品种(P<0.05);叶片中粗蛋白含量最高的品种为农菁8号,粗蛋白含量高达26.33%。4、苜蓿生产力营养成分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干重与越冬率、株高、节间数、叶片数、叶长、鲜重等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而干重与鲜干比存在极显着负相关关系(P<0.01)。粗蛋白和全磷含量之间存在极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通过聚类、灰色关联度和模糊数学隶属函数法可知,综合评价较优的苜蓿品种为农菁8号、Bara 416WET、先行者、艾禾1号、WL168HQ和敖汉,较适宜杨凌地区种植。
缪秀梅[3](2020)在《白沙蒿FAD2基因家族克隆与功能研究及转基因苜蓿评价》文中研究说明亚油酸(Linoleic acid,C18:2)是真核生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一种重要的多不饱和脂肪酸。脂肪酸去饱和酶2(FAD2)是催化油酸合成亚油酸的关键酶。荒漠灌木白沙蒿(Artemisia sphaerocephala Kraschen)富含亚油酸,其在种子中的含量高达83.45%,且26个AsFAD2构成目前植物中最大的FAD2基因家族。本研究在白沙蒿转录组测序的基础上,克隆了AsFAD2基因家族、对其功能进行研究,转化获得高脂肪、高亚油酸苜蓿株系,并对转基因苜蓿品质和抗性进行评价。主要结果如下:1、克隆得到21个AsFAD2基因的全长c DNA序列,其中有16个AsFAD2的氨基酸序列不同,且其在进化过程中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和相对保守性。AsFAD2-1和AsFAD2-10基因分别属于种子特异型和组成型表达的基因,推测二者的高表达可能在白沙蒿高亚油酸性状形成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虽然AsFAD2家族成员对盐胁迫的响应不同,但基因家族总表达水平相对稳定,对白沙蒿适应盐胁迫发挥重要作用。2、对16个AsFAD2基因在酿酒酵母和拟南芥fad2突变体中进行功能验证,发现5个AsFAD2酶,即AsFAD2-1、-10、-15、-20和-23具有油酸去饱和酶功能。3、转AsFAD2-1和AsFAD2-10基因,分别获得46株和70株“中苜1号”紫花苜蓿转基因阳性植株。目的基因表达量分别是对照的12.8倍~676.6倍和1.27倍~1392.7倍;总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分别比对照提高0.19%~70.52%和1.17%~34.49%、1.58%~79.60%和4.92%~39.13%、14.18%~92.66%和20.51%~56.29%。其中AsFAD2-1-10和AsFAD2-10-39株系的总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最高。4、转AsFAD2-1和AsFAD2-10显着影响了紫花苜蓿的农艺学和品质性状,AsFAD2-1和AsFAD2-10转基因苜蓿的地上生物量、叶茎比、株高、分枝数,分别比对照提高2.67%~69.77%和0.76%~171.83%、2.78%~55.90%和1.19%~49.83%、2.03%~39.62%和0.69%~39.05%、2.86%~80.95%和2.86%~42.86%;粗脂肪、粗蛋白、RFV分别比对照提高5.02%~54.65%和1.18%~106.83%、0.90%~29.68%和0.05%~26.14%、0.65%~29.15%和0.59%~22.56%。5、对96份转基因紫花苜蓿进行综合评价,获得8份优异材料:高脂、高亚油酸、高蛋白质和高产材料1份,高脂、高亚油酸和高蛋白质材料2份,高脂、高亚油酸和高产材料1份,高蛋白质、高相对饲喂价值和高产材料1份,高蛋白质和高产材料2份,高蛋白质和高相对饲喂价值材料1份。此外,因单个性状表现优秀,获得储备材料12份。6、盐胁迫下,AsFAD2-1和AsFAD2-10转基因紫花苜蓿的生长和光合能力均强于非转基因的对照植株,细胞膜受损程度轻于后者。随盐浓度增加,亚油酸含量均呈上升趋势,膜脂不饱和度均呈下降趋势,但转基因植株的膜脂不饱和度下降幅度低于对照植株。上述结果表明,转化AsFAD2基因的苜蓿具有更强的耐盐性,并且AsFAD2-1-10株系的耐盐性强于AsFAD2-10-39株系,表明基因家族成员间对耐盐性的贡献存在差异。
佟春艳[4](2020)在《筛选耐盐长穗偃麦草种质资源》文中研究说明为有效改良我国滨海地带贫瘠盐碱化的边际土壤,解决滨海地带饲草种类单一等问题,本研究以7个长穗偃麦草(Thinopyrum ponticum(Podp.)Barkworth and D.R.Dewey[=Agropyron elongatum ssp.ruthenicum Beldie;Elytrigia pontica(Podp.)Holub;Lophopyrum ponticum(Podp.)áL?ve])品系为材料,对其芽期、苗期及全生育期的耐盐表型及生理生化等指标进行了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在250 mM NaCl胁迫下,进行了长穗偃麦草的发芽试验。结果表明,草2的相对发芽率(relative germination rate,RGR)和相对发芽势(relative germination potential,RGP)在7个品系中最高,分别为91.65%和76.36%。芽期耐盐性的隶属函数结果表明,7个品系中排名前三的分别为草6、草3和草2。(2)在0%、0.8%和1.6%的盐处理条件下,采用土培幼苗的方法,对7个长穗偃麦草品系的苗期耐盐性做了比较。结果显示,随着盐浓度的增加,7个品系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scorbate peroxidase,APX)、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等抗氧化系统酶活性逐渐降低,电导率(electric conductivity,EC)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逐渐升高,过氧化氢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而草2的叶片细胞膜受伤害程度较低,SOD、POD、APX和CAT的活性较高,且苗期生物量较高。隶属函数的结果表明,草2在苗期土培的三个环境下,均排名第一。(3)滨海大田盐地条件下(盐浓度为0.3%或0.5%),对7个长穗偃麦草品系的全生育期耐盐性做了比较。结果显示,草2的株高(plant height,PH)、分蘖(tiller number,TN)、穗数(spike number,SN),小穗数(spikelet number per spike,SNPS)、叶鲜重(leaf fresh weight,LFW)和茎鲜重(shoot fresh weight,SFW)、在品系间相对较高,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在7个品系中均处于最高水平;草2平均蛋白质(crude protein,CP)含量高达13.37%,平均中性洗涤纤维(neutral detergent fiber,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cid detergent fiber,ADF)含量分别为56.21%和30.24%,与其他6个品系没有显着性差异。草2的单宁(tannin content,TC)含量为2.29 mg/g FW,显着高于其他几个品系。7个品系的相对饲喂价值没有显着性差异;离子含量与鲜干草产量之间没有达到显着的相关,草2的钙、钾、镁、钠离子含量在7个品系中均处于中等水平。农艺性状和鲜干草产量的隶属函数表明,在四个大田环境下,草2的隶属函数均位列第一。(4)在滨海大田条件下(盐浓度为0.3%),采用微咸水灌溉的方式,对草2进行了不同密度的种植。发现在建植当年,草2在行株距为30 cm×10 cm和30 cm×40 cm的条件下,其鲜草产量相对较高。同时,在1.2%的盐处理条件下,采用高通量表型成像仪,对草2的纵向矩形高、生物量、纵向矩形宽、投影面积、紧密度、偏心率、侧面开展度、平均绿色深度和冠幅宽度等参数做了分析,发现草2具有良好的表型参数。综上所述,草2的综合耐盐性在7个长穗偃麦草品系中最好。本项研究为耐盐优质牧草种质创新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奠定了材料基础。
杨叶华[5](2020)在《绿肥在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及其释放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绿肥作为清洁的有机肥源,在培肥地力和替代化肥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是现代化农业的重要特征之一。随着中国果业的快速发展,为果园绿肥的种植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当前对果园绿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绿肥种植对土壤及果树的影响上,但是关于不同区域果园适宜的绿肥品种、不同绿肥品种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规律及还田后养分释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缺乏系统研究。为此,本文首先通过检索中国知网数据库和相关书籍的绿肥产量及养分含量,收集整理了包含17种我国常见绿肥的3431个数据变量,整合分析了我国不同区域常见绿肥的产量和氮磷钾养分含量特征,评估了不同区域种植绿肥替代化学氮肥的潜力。在此基础上,以柑橘园为依托,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绿肥品种在西南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规律;并通过田间试验或盆栽试验系探讨了土壤水分含量、土壤肥力、不同播期和免耕等因素对绿肥生长的影响;进一步通过田间试验和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绿肥不同利用模式下的腐解特征和养分释放规律。旨在筛选出适宜柑橘园种植的绿肥品种,为柑橘园绿肥的高产高效种植和利用提供依据。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中国不同区域常见绿肥产量和养分含量特征及替代氮肥潜力评估研究表明:不同绿肥种类产量及养分含量均存在较大差异,黑麦草、沙打旺、柱花草和红三叶的生物学产量在42.553.2 t/hm2,显着高于其他绿肥种类;不同绿肥氮磷钾养分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8.0、7.0和25.3 g/kg,其中以豆科绿肥含氮量最高,二月兰具有较高的磷和钾含量;沙打旺、黑麦草、红三叶草、苜蓿和柱花草等绿肥的氮磷钾养分累积量可分别达250.0、50.0和191.7 kg/hm2以上。绿肥产量和养分含量受到不同区域气候环境条件的调控。种植豆科绿肥具有较高的化肥替代潜力,当前中国绿肥种植面积约448.6万hm2,相当于生产39.580.8万t氮肥;如果按照中国可种植绿肥的潜在面积4600万hm2估算,相当于生产405.3828.1万t的氮肥。在绿肥的推广应用过程中,应根据绿肥的区域适应性及其产量和养分含量特征因地制宜地选择绿肥品种。(2)绿肥在柑橘园生长发育、养分累积规律的研究表明:毛叶苕子、光叶苕子、箭筈豌豆、山黧豆、紫云英、白三叶、红三叶、黑麦草和二月兰在幼龄柑橘园行间的生长良好,地上部产量随生长期的延长逐渐提高,冬绿肥最高产量(28.683.6 t/hm2)出现在播种后的第160220 d之间,即春季盛花期或旺长期。其中光叶苕子、毛叶苕子、箭筈豌豆、山黧豆和一年生黑麦草等绿肥苗期生长迅速,地上部鲜草最高产量均达到55 t/hm2以上,产量和养分累积量均高于其他绿肥,还田后能为柑橘树提供大量养分,是适于柑橘园种植的优质高产的绿肥品种。但是黑麦草是直立型植物,第160 d时株高在大于90 cm以上,不适宜在幼龄柑橘园种植。(3)土壤含水量显着影响绿肥种子萌发和生长。土壤含水量在最大田间持水量的75%100%之间绿肥种子发芽率最高,二者差异不显着;当低于田间持水量50%时则显着抑制种子发芽;土壤含水量越高,种子萌发越快。豆科和禾本科绿肥的地上部产量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当土壤含水量达到田间持水量50%时产量最高;水分含量过低时氧化酶(POD、CAT、SOD)活性高,抑制绿肥生长。十字花科绿肥在田间持水量75%时生长最好,此时氧化酶的活性和MDA的含量基本都处于最低状态。因此播种时保持较高的土壤墒情是保障绿肥种子快速萌发以及前期绿肥生长、及覆盖压草的必要条件。(4)柑橘园土壤肥力对绿肥生长的影响的研究表明:土壤肥力显着影响绿肥地上部产量,高肥力土壤的生物量和养分吸收量显着高于低肥力土壤;山黧豆、紫云英、白三叶、红三叶、黑麦草和二月兰在低肥力土壤上表现出较低的生产性能,最高产量在0.4613.3 t/hm2之间;毛叶苕子、光叶苕子、箭筈豌豆的适应范围广,在不同肥力土壤上均生长较好,高肥力和低肥力土壤的产量分别为55.375.3 t/hm2和28.037.6 t/hm2,可作为立地条件差、肥力低下的果园的先锋绿肥品种推广应用。(5)不同播期对绿肥生长的影响的研究表明:播期主要影响绿肥的产量,对其养分含量的影响较小。播期在9月21日到10月11日之间,适当早播可提高绿肥的产量,毛叶苕子、光叶苕子、箭筈豌豆鲜草产量和养分累积量达最高,产量和有机碳、氮、磷、钾分别为21.438.2 t/hm2、15072881 kg/hm2、91.9205 kg/hm2、28.181.9 kg/hm2。毛叶苕子和箭筈豌豆在10月21日左右播种仍有较高的产量,是适宜柑橘园晚播的绿肥品种。(6)轻简化播种对绿肥生长的影响研究表明:土壤翻耕和免耕主要影响绿肥的前期生长,随生长时间的延长对绿肥产量的影响逐渐减小,到第190 d220 d差异不显着,此期间养分含量和养分累积量也无显着性差异。供试绿肥毛叶苕子、光叶苕子、箭筈豌豆、山黧豆、紫云英等可在柑橘园采用免耕直播的轻简化方式进行种植。(7)绿肥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的研究表明:田间条件下不同处理的腐解特征和养分释放规律相似。绿肥腐解均分为快速腐解期(030 d)-中速腐解期(3060 d)-缓慢腐解期(60120d)三个时期,养分的释放速率均表现为钾>氮>碳>磷,绿肥翻压比覆盖利于腐解和养分释放,且适宜的温度和水分促进绿肥腐解和养分释放。冬季绿肥在每年的4月份翻压或覆盖,绿肥的快速腐解正好与柑橘春季的养分需求一致,能为柑橘提供大量的有效养分。综上所述,不同绿肥的生长发育、养分累积规律不同,但养分释放规律相似。豆科绿肥毛叶苕子、光叶苕子和箭筈豌豆适应能力强,在西南柑橘园种植均能获得较高的产量和养分累积量,可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刘凤歧[6](2020)在《紫花苜蓿逆境胁迫下的生理生化分析及遗传改良》文中研究表明紫花苜蓿(Medicago L.)是一种营养价值高、适口性好的多年生豆科牧草,在中国分布广泛,有“牧草之王”的称号。在紫花苜蓿的栽培过程中,干旱、盐胁迫问题对紫花苜蓿的生长具有极大限制作用。本试验选取15份苜蓿材料,其中国外材料1 1份,国内材料4份,包括阿迪娜、甘农3号、三得利、皇后2000R、岩石、南苜501、WL343、中苜1号、龙牧801、中苜3号、DS310FY、陇东、耐盐、德国大叶、盐宝。用于农艺性状测定以及耐盐性检测,农艺性状测定主要包括:干鲜比、株高、分枝数、株丛大小、生长速度、茎叶比、茎粗、植株数,三茬干草产量,及遗传多样性分析等;于苜蓿萌发期测定种子发芽率、发芽势、胚根长、胚芽长、幼苗干重等指标,并计算其盐害系数进行耐盐性检测。SSR标记共检测到565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扩增得到18.83个等位基因,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84,且所选SSR标记的多态性信息含量均在0.6以上。等位基因数和PIC值与标记数目关系较小,而与其多态性关系密切。在耐盐性鉴定方面,种子萌发期各指标间相关关系最密切的是根长和发芽指数,相关系数为0.931。各指标耐盐性关联度范围为0.353-0.793,其中幼苗干重和发芽率与品种的耐盐性紧密相关。基于转录组测序结果,筛选出一个与紫花苜蓿干旱相关基因MsZNR,对MsZNR基因进行克隆,连接3302植物表达载体,转入紫花苜蓿中,通过组织培养获得MsZNR高水平表达的转基因紫花苜蓿植株。对转基因紫花苜蓿植株进行生理生化指标检测,内源激素水平分析,相关基因表达分析,探究干旱胁迫条件下转基因紫花苜蓿植株与野生型植株相关基因、激素水平以及生理生化的差异,探究MsZNR基因对紫花苜蓿干旱胁迫的调节作用,并为紫花苜蓿干旱响应机制提供新的视角。结果显示,与野生型相比,在干旱条件下,转基因植株中丙二醛与脯氨酸含量明显降低,而脱落酸在转基因植株中明显升高。对APX、POD、SDD这3种基因进行了 qRT-PCR分析,结果显示APX基因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野生型,而POD基因与SOD基因的表达水平在转基因植株中明显降低。通过对紫花苜蓿逆境胁迫下MsZNR基因的功能及调控机理分析,进一步了解紫花苜蓿的抗性胁迫响应机制,从而为从分子水平上对紫花苜蓿品种性状改良以及苜蓿性状改良提供条件,从而为紫花苜蓿的生长质量提高奠定基础,进行紫花苜蓿的性状改良。
孟凯[7](2019)在《内蒙古中部地区苜蓿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内蒙古中部地区是内蒙古苜蓿生产主产地,近年来随着苜蓿产业的快速发展,该区苜蓿产量和品质一直处于全国平均水平之下,高产优质苜蓿种植技术已滞后于当前苜蓿产业发展。本研究对苜蓿种植过程中的品种选择、种植密度、施肥配比、水肥耦合等关键技术进行研究,选取了 3个内蒙古中部代表性的地区进行多年试验,试验设计包含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测土配方施肥试验设计、二次回归饱和D416最优试验设计等,通过对苜蓿生长特性、饲草产量、营养品质及土壤养分进行测定分析,得出如下结果:1、不同苜蓿品种间生长特性、饲草产量及营养品质方面表现各不相同,其中中苜1号在株高、生长速度上表现较好,中草3号茎叶比值较低,WL319HQ在鲜干比值较高,草原3号饲草产量较高,中草3号在CP、ADF、DDF含量及RFV表现较好。依据灰色关联度评价,中苜1号、草原3号、中草3号综合表现较好,在内蒙古中部地区适宜生产推广应用。2、在30-60cm行距内,行距的变化对苜蓿株高、生长速度影响不显着,而在10-30cm行距内,行距的变化对株高和生长速度影响随生长年限的增加逐渐显着,株高、生长速度随行距增加而增加。种植行距对苜蓿茎叶比影响显着,在10-60cm行距内,茎叶比随行距增加呈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种植行距显着影响苜蓿产量的变化,产量随行距的增加而减少,但随着生长年份的增加,窄行距对产量增加作用逐年减弱。苜蓿CP含量和RFV在行距调控下差异显着,CP含量和RFV在10-30cm行距内随行距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在30-60cm行距内,随行距增加而降低。行距调控对苜蓿ADF和NDF的影响显着,在10-30cm行距内随行距增加先降低后增加,在30-60cm行距内随行距增加而增加。在10-30cm行距内苜蓿产量和品质等综合表现较好,适宜在内蒙古中部地区推广应用。3、施肥可显着提升苜蓿株高和生长速度,降低茎叶比;施肥可提升CP含量和RFV,降低ADF和NDF含量。施肥可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土壤pH;氮磷钾配施能提高土壤全氮、碱解氮、全磷、速效磷、全钾和速效钾含量;氮磷钾配施能显着增加苜蓿产量。在缺钾的试点,生长前期肥料对产量的贡献为钾>氮>磷,氮钾互作对产量为负效应,氮磷、磷钾互作为正效应。在缺磷的试点,生长前期肥料对产量的效应氮>磷>钾,氮钾、磷钾互作对产量为正效应,磷氮互作为负效应。通过模拟寻求分析得出在缺钾地区推荐施肥配比为磷肥25.08~30.69kg/hm2、钾肥 54.38~69.60kg/hm2、氮肥 58.50~77.63kg/hm2。在缺磷地区推荐施肥配比为磷肥147.68~185.63kg/hm2、钾肥51.38~66.75kg/hm2、氮肥40.80~53.10kg/hm2。4、灌水和施肥能显着提高苜蓿株高和生长速度,降低茎叶比和鲜干比,水肥对生长特性的作用大小为水>肥。水肥耦合显着增加苜蓿CP含量和RFV,降低ADF和NDF含量,水肥耦合效应中灌水对营养品质的效应大于施肥。水肥耦合能显着增加苜蓿产量,水肥因子对产量效应大小为水>氮>磷>钾,水、肥因子间互作效应显着,在生长第二年氮钾、磷钾互作为负效应,氮水、磷水、钾水、氮磷互作为正效应,生长第三年氮磷、氮钾互作为负效应,氮水、磷水、钾水、磷钾互作为正效应。最优的水肥配比为为氮肥90kg/hm2、磷肥75kg/hm2、钾肥45kg/hm2,灌水量 400mm。
刘志帅[8](2019)在《国外4个苜蓿品种在土默川地区的引种适应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为了筛选出适宜在土默川地区种植的苜蓿品种,本试验引进国外4个紫花苜蓿品种,以国产品种公农1号为对照进行了连续3年(2016-2018)的田间比较试验,对比分析了不同品种的生物学性状、光合性能、生产性能、营养品质。研究表明:供试苜蓿品种均可以在土默川地区越冬,其中龙威6010、公农1号的光合性能要优于Barricade(标靶)、Magnum Salt、Magnum CR;运用隶属函数分析法对供试苜宿品种在土默川地区的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显示龙威6010、Barricade(标靶)、Magnum CR的综合品质均高于国内苜蓿品种公农1号,可作为该地区适宜引进的品种加以推广种植,龙威6010是其中生产性能好、营养价值高的最优品种。
史京京[9](2019)在《燕麦种质资源生产性能与营养价值评价》文中研究表明黑龙江省松嫩平原西部是我国发展现代奶业的重要农牧交错区,为满足该地区种植业结构调整和畜牧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从国内外引进66份燕麦种质资源,通过主成分分析、灰色关联度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比较与分析、综合评价各种质资源的生产性能和营养价值,为该地区燕麦新品种选育与高效种植模式的选择奠定理论基础。研究结果如下:1.Heacharrelyngby、引3399、1-6-553、1-6-572、大铃早、李家场从出苗期到抽穗期为4651 d,可作为早熟型燕麦草的备选品种。7633-11-21、T15、T17、74-N-28生育期为7075 d,可作为早熟、食用型燕麦的备选品种;2.引进的燕麦种质资源的鲜草产量在16.67 t·hm-298.00 t·hm-2之间,干草产量在3.23t·hm-218.39 t·hm-2之间。皮燕麦品种T07(鲜草产量98.00 t·hm-2、干草产量16.67 t·hm-2)和裸燕麦品种坝莜12号(鲜草产量91.11 t·hm-2、干草产量18.39 t·hm-2)饲草产量最高,可作为高产燕麦草的备选品种;3.皮燕麦品种Heacharrelyngby所有饲喂价值评估指标均为最大值,饲喂价值最大,其次是皮燕麦品种T19、裸燕麦品种74-N-18、74-N-19、都3,均可作为优质燕麦饲草的备选品种;4.引进皮燕麦品种的籽粒产量在2969.89 kg·hm-25839.67 kg·hm-2之间,引进裸燕麦品种的籽粒产量在2040.17 kg·hm-24100.33 kg·hm-2之间。皮燕麦品种中Nobgen navre的籽粒产量最高(5839.67 kg·hm-2),其次是T07、T11、T02;裸燕麦品种中Yy11-18的籽粒产量最高(4100.33 kg·hm-2),其次是74-N-28、2013、白燕2号;以上品种可作为籽粒高产型燕麦的备选品种;5.皮燕麦品种V.S.2832和Ahzzewangc.i3821的籽粒营养价值主成分分析综合评价得分最高,即籽粒营养价值最高,其次是皮燕麦品种引3399、Nobgen navre和裸燕麦品种1-6-572,以上种质资源可作为优质、食用型燕麦的备选品种;6.由灰色关联度分析法综合分析可知,皮燕麦品种Heacharrelyngby、T19、T07、引3399、T20,裸燕麦品种1-6-572、74-N-29、白燕2号、74-N-18、0108-188加权关联度靠前,以上种质资源可作为黑龙江西部地区粮饲兼用型燕麦的备选品种;7.通过相关性分析可知,燕麦饲草产量与饲草品质呈负相关,燕麦籽粒产量与品质相互影响。籽粒可溶性糖含量与籽粒β-葡聚糖含量、淀粉含量和粗脂肪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燕麦籽粒产量与茎粗、穗长、旗叶面积呈极显着正相关,可以通过相应栽培措施增加植株茎粗、穗长、旗叶面积来提高燕麦籽粒产量。
于洁[10](2017)在《不同苜蓿材料产量、品质、耐盐性评价及遗传多样性分析》文中指出本研究以收集自国内外93份苜蓿(Medicago)种质为试材,在田间和室内对其生物学特性、产量、品质及分子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和蛋白质组的差异表达等进行了全面的分析研究,并对10份野生苜蓿材料进行耐盐性评价,旨在优化种质材料鉴定评价的相关研究方法,评价相关形态重要性及生理生化指标的优劣,并最终筛选优异种质材料,以为苜蓿新品种的选育提供素材与依据。试验数据经相关分析、主成分分析、通径分析以及加权隶属函数法和灰色关联度分析后,得出如下结果:(1)各农艺性状中,产量与茎粗和株高间相关性较大,相关系数分别为0.39和0.30,均呈极显着正相关。灰色关联度分析结果显示,各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范围为0.72~0.84,从大到小的排序为:株高>干鲜比>株丛>茎叶比>分枝数>生长速度>植株数>茎粗;供试材料与标准品种之间关联度范围为0.49~0.66,当遗传距离为7时,93份材料聚为4类,其中表现最好的一类材料有4个,包括M1-5(赛特)、M1-7(West Blend)、M1-54(中苜 2 号)、M1-86(步行者 3 级)。(2)30对SSR标记对30个国内外苜蓿品种共120个基因型进行研究,共检测到565个等位基因,平均每个位点扩增得到18.83个等位基因,多态性信息含量(PIC)为0.84,且所选SSR标记的多态性信息含量均在0.6以上。120个苜蓿基因型经Structure分析处理划分为2个种群,其中种群Ⅰ包括了中国大部分的苜蓿材料,以及其他9个国家的共96个基因型,种群Ⅱ的24个基因型来自于6个国家,地理区域分别为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这两个种群的遗传组成较复杂,可分别被进一步划分为2个和4个亚群,其中惊喜苜蓿在亚群划分中,与中苜2号苜蓿遗传差异较大。(3)耐盐性鉴定中,与苜蓿种子萌发期耐盐性关联度较大的指标为幼苗干重和发芽率,分别为0.752和0.745;与幼苗期耐盐性关联度较大的指标为叶片含水量和叶绿素含量,分别为0.741和0.660。耐盐性较强的材料是M3-8(来源于内蒙古通辽市大青山扁蓿豆)。(4)新品系鉴定试验中,总产量最高的材料是M4-5(新品系1),为55.92t/hm2。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均表明,第一茬草对总干草产量的贡献率最大。供试年中新品系1和2的的相对饲用价值较低,分别位于第12名和第11名。惊喜和草原3号苜蓿的产量和相对饲用价值均处于前5名,为高产优质材料。(5)用TMT技术对叶型差异较大的惊喜苜蓿叶片进行蛋白质组分析,鉴定出在0.05水平下,差异大于1.2倍的蛋白共53个,其中三叶型苜蓿叶片中表达上调29个,下调24个。GO注释结果中,40%的差异蛋白参与生物过程,43%参与分子功能,17%参与细胞组成。其中多叶型苜蓿中表达较高的差异蛋白参与的主要功能有细胞分化、前体代谢物和能量以及光合作用,这些生理过程都有利于植物生成新生组织,促进叶片生长。KEGG通路注释中,差异蛋白较多的前5位通路为碳代谢,剪接体,氨基酸的生物合成,内吞作用以及淀粉和蔗糖代谢,其中多叶型苜蓿中表达较多的蛋白主要参与了前4个通路,使多叶型苜蓿的碳代谢增强,促进RNA成熟和增加氨基酸的合成,有利于植物积累有机化合物,促进细胞代谢生长,从而增加产量。最终将中苜2号、新品系1号、惊喜和草原3号苜蓿以及通辽市大青山野生扁蓿豆材料作为推荐新品种选育原材料。
二、93个苜蓿种质的生产性能评定及耐水肥高产品种筛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93个苜蓿种质的生产性能评定及耐水肥高产品种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生长年限与刈割强度下苜蓿生产性能分析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苜蓿概况 |
1.1.1 苜蓿种植利用现状 |
1.1.2 苜蓿草产业存在问题 |
1.2 苜蓿抗性研究 |
1.3 苜蓿生产性能研究 |
1.3.1 生物学特性 |
1.3.2 饲草产量 |
1.4 苜蓿饲用价值研究 |
1.4.1 饲草品质 |
1.4.2 营养品质 |
1.4.3 相对饲用价值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6.1 研究内容 |
1.6.2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供试材料 |
2.2 试验区概况 |
2.3 试验区设计 |
2.4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4.1 饲草产量 |
2.4.2 茎叶比和干鲜比 |
2.4.3 株高 |
2.4.4 茎粗 |
2.4.5 分枝数 |
2.4.6 营养成分 |
2.5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生长发育指标 |
3.1.1 株高 |
3.1.2 茎粗 |
3.1.3 分枝数 |
3.2 营养品质评价 |
3.2.1 相对饲用价值 |
3.2.2 营养成分 |
3.2.3 茎叶比 |
3.3 饲草产量及品质评价 |
3.3.1 饲草产量 |
3.3.2 干鲜比 |
3.3.3 饲草产量及品质综合评价 |
4 讨论 |
4.1 生物学特性 |
4.2 饲草产量与营养品质 |
4.3 相对饲用价值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2)44个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生产性能及适应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紫花苜蓿产业存在的不足 |
1.2.2 紫花苜蓿发展策略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方法 |
2.3.1 试验设计 |
2.3.2 测定指标及方法 |
2.4 数据统计分析 |
第三章 试验结果 |
3.1 不同苜蓿品种物候期和生产性能比较 |
3.1.1 不同苜蓿品种越冬率和物候期比较 |
3.1.2 不同苜蓿品种春季生长速度比较 |
3.1.3 不同苜蓿品种株高、茎粗、节间长和节间数比较 |
3.1.4 不同苜蓿品种叶片数、叶长、叶宽和茎叶比比较 |
3.1.5 不同苜蓿品种鲜重、干重和鲜干比比较 |
3.1.6 不同苜蓿品种营养指标比较 |
3.2 农艺性状相关性分析 |
3.3 变异系数和聚类分析 |
3.3.1 变异系数 |
3.3.2 聚类分析 |
3.4 不同苜蓿品种产量和品质综合评价 |
3.4.1 隶属函数值比较 |
3.4.2 灰色关联度分析 |
第四章 讨论 |
4.1 苜蓿的适应性评价 |
4.2 苜蓿的生产性能评价 |
4.3 苜蓿的综合评价 |
第五章 结论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白沙蒿FAD2基因家族克隆与功能研究及转基因苜蓿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文献综述 |
1.2.1 植物脂肪酸和脂肪酸去饱和酶 |
1.2.2 植物FAD2基因家族 |
1.2.3 白沙蒿脂肪酸特征和FAD基因的研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2 研究内容 |
1.3.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白沙蒿AsFAD2基因家族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2.2 实验方法 |
2.2.3 统计分析 |
2.3 结果 |
2.3.1 AsFAD2 基因家族全长c DNA的克隆 |
2.3.2 AsFAD2家族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比较 |
2.3.3 AsFAD2 基因家族编码蛋白的系统发育分析和motif分析 |
2.3.4 AsFAD2基因家族的表达分析 |
2.3.5 AsFAD2蛋白的亚细胞定位 |
2.4 讨论 |
2.5 小结 |
第三章 AsFAD2基因功能验证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研究材料 |
3.2.2 菌株与载体 |
3.2.3 培养基的配制 |
3.2.4 酵母异源表达分析 |
3.2.5 转化拟南芥fad2突变体 |
3.2.6 统计分析 |
3.3 结果 |
3.3.1 AsFAD2基因转化酿酒酵母的功能分析 |
3.3.2 AsFAD2 基因转化拟南芥fad2 突变体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四章 AsFAD2-1和AsFAD2-10 基因转化紫花苜蓿农艺学与品质性状评价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4.2.2 实验方法 |
4.2.3 统计分析 |
4.3 结果 |
4.3.1 AsFAD2-1和AsFAD2-10 基因转化紫花苜蓿 |
4.3.2 转基因苜蓿阳性植株的鉴定 |
4.3.3 转基因苜蓿的q RT-PCR分析 |
4.3.4 转基因苜蓿脂肪酸组成及含量 |
4.3.5 转基因苜蓿优异株系的评价与筛选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AsFAD2-1和AsFAD2-10 转基因紫花苜蓿的耐盐性评价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植物材料 |
5.2.2 转基因苜蓿的扩繁 |
5.2.3 盐胁迫处理 |
5.2.4 测定指标与方法 |
5.2.5 统计分析 |
5.3 结果 |
5.3.1 盐胁迫对AsFAD2转基因苜蓿生长的影响 |
5.3.2 盐胁迫对AsFAD2转基因苜蓿光合生理参数的影响 |
5.3.3 盐胁迫对AsFAD2转基因苜蓿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 |
5.3.4 盐胁迫对AsFAD2转基因苜蓿脂肪酸组成及含量的影响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6.1 主要结论 |
6.2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
在学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4)筛选耐盐长穗偃麦草种质资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对照表 |
1 引言 |
1.1 盐碱地及其治理方法 |
1.1.1 盐碱地概况 |
1.1.2 土壤盐渍化形成的原因 |
1.1.3 土壤盐渍化治理的方法综述 |
1.2 植物的耐盐性 |
1.2.1 耐盐性植物的分类 |
1.2.2 盐害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
1.2.3 盐害对植物生理指标的影响 |
1.2.4 盐害对植物生化指标的影响 |
1.3 国内外牧草研究概况 |
1.3.1 国外牧草研究概况 |
1.3.2 国内牧草研究概况 |
1.4 禾本科牧草的研究进展 |
1.4.1 苏丹草的研究进展 |
1.4.2 草地早熟禾的研究进展 |
1.4.3 冰草的研究进展 |
1.4.4 偃麦草属植物的研究进展 |
1.5 表型组学的研究进展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2.1 芽期耐盐性试验设计 |
2.2.2 苗期耐盐性试验设计 |
2.2.3 全生育期耐盐性试验设计 |
2.2.4 表型组试验设计 |
2.2.5 密度试验设计 |
2.3 实验方法 |
2.3.1 主要农艺性状的调查方法 |
2.3.2 离子含量的测定方法 |
2.3.3 营养指标的测定方法 |
2.3.4 饲喂价值评价体系的计算方法 |
2.3.5 千粒重的测定方法 |
2.3.6 染色体数目的测定方法 |
2.3.7 生理生化指标的测定方法 |
2.4 数据分析 |
2.4.1 常规数据处理 |
2.4.2 隶属函数分析 |
2.4.3 表型组学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7个长穗偃麦草品系的芽期耐盐性的比较 |
3.1.1 7个长穗偃麦草品系的芽期发芽情况的比较 |
3.1.2 隶属函数比较7 个长穗偃麦草品系的芽期耐盐性 |
3.2 7个长穗偃麦草品系的苗期耐盐性的比较 |
3.2.1 7个长穗偃麦草品系的苗期主要农艺性状的比较 |
3.2.2 7个长穗偃麦草品系的苗期生理生化指标的比较 |
3.2.3 隶属函数比较7 个长穗偃麦草品系的苗期耐盐性 |
3.3 7个长穗偃麦草品系的全生育期耐盐性的比较 |
3.3.1 7个长穗偃麦草品系的全生育期鲜干草产量的比较 |
3.3.2 7个长穗偃麦草品系的全生育期主要农艺性状的比较 |
3.3.3 隶属函数比较7 个长穗偃麦草品系的全生育期耐盐性 |
3.3.4 7个长穗偃麦草品系的全生育期的渗透调节物质的含量和抗氧化系统酶活性的比较 |
3.3.5 7个长穗偃麦草品系的全生育期离子含量的比较 |
3.3.6 7个长穗偃麦草品系的全生育期营养品质的比较 |
3.4 7个长穗偃麦草品系的遗传稳定性的比较 |
3.4.1 7个长穗偃麦草品系的千粒重的比较 |
3.4.2 7个长穗偃麦草品系的染色体数目的比较 |
3.5 草2的表型组性状与最佳种植密度的探索 |
3.5.1 草2 的最佳种植密度的探索 |
3.5.2 盐胁迫条件下草2 的表型组学性状参数 |
4 讨论 |
4.1 盐分对不同生长时期的长穗偃麦草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
4.2 盐分对长穗偃麦草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 |
4.3 长穗偃麦草的营养成分含量 |
4.4 长穗偃麦草的染色体倍性及千粒重 |
4.5 表型组学进一步鉴定草2的性状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绿肥在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及其释放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国内外果园绿肥种植及利用概况 |
1.1.1 果园绿肥发展概况 |
1.1.2 果园绿肥的种植模式和品种选择 |
1.1.3 果园绿肥的利用方式 |
1.2 绿肥在果园生态系统中的主要功能 |
1.2.1 果园种植绿肥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
1.2.2 果园种植绿肥的水土保持效果 |
1.2.3 果园种植绿肥对果实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1.2.4 果园种植绿肥的生态环境效应 |
1.3 影响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因素 |
1.3.1 气候和土壤对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
1.3.2 绿肥品种对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
1.3.3 肥水管理对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
1.3.4 栽培措施对果园绿肥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
第2章 绪论 |
2.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2.2 研究内容 |
2.3 技术路线 |
第3章 中国不同区域常见绿肥产量和养分含量特征及替代氮肥潜力评估 |
3.1 材料与方法 |
3.2 数据分析 |
3.3 结果分析 |
3.3.1 不同绿肥种类产量差异 |
3.3.2 不同绿肥种类养分含量和累积量特征 |
3.3.3 不同区域绿肥产量及养分含量差异 |
3.3.4 不同地区种植豆科绿肥替代化学氮肥潜力评估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4章 不同绿肥品种在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及养分累积规律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试验地概况 |
4.1.2 试验设计 |
4.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4.2 数据分析 |
4.3 结果分析 |
4.3.1 不同绿肥品种的生长发育特征 |
4.3.2 不同绿肥品种养分含量 |
4.3.3 不同绿肥品种养分累积量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5章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生长的影响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试验材料 |
5.1.2 试验设计 |
5.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5.2 数据分析 |
5.3 结果分析 |
5.3.1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种植发芽的影响 |
5.3.2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产量的影响 |
5.3.3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农艺性状的影响 |
5.3.4 土壤含水量对绿肥SOD、POD、CAT和 MDA含量的影响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6章 柑橘园土壤肥力对绿肥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
6.1 材料与方法 |
6.1.1 试验地概况 |
6.1.2 试验设计 |
6.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6.2 数据分析 |
6.3 结果分析 |
6.3.1 土壤肥力对绿肥产量的影响 |
6.3.2 土壤肥力对绿肥养分含量和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
6.4 讨论 |
6.5 小结 |
第7章 不同播期对绿肥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
7.1 材料与方法 |
7.1.1 试验地概况 |
7.1.2 试验设计 |
7.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7.2 数据分析 |
7.3 结果分析 |
7.3.1 不同播期对绿肥产量的影响 |
7.3.2 不同播期对绿肥养分含量及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
7.4 讨论 |
7.5 小结 |
第8章 果园免耕对绿肥生长和养分吸收的影响 |
8.1 材料与方法 |
8.1.1 试验地概况 |
8.1.2 试验设计 |
8.1.3 测定指标及方法 |
8.2 数据分析 |
8.3 结果分析 |
8.3.1 果园免耕和翻耕对绿肥产量的影响 |
8.3.2 果园免耕和翻耕对绿肥养分含量和养分累积量的影响 |
8.4 讨论 |
8.5 小结 |
第9章 绿肥腐解特征及养分释放规律 |
9.1 材料与方法 |
9.1.1 试验材料 |
9.1.2 试验设计 |
9.1.3 测定方法 |
9.2 数据分析 |
9.3 结果分析 |
9.3.1 绿肥腐解特征 |
9.3.2 绿肥养分释放特征 |
9.4 讨论 |
9.5 小结 |
第10章 结论 |
10.1 主要结论 |
10.2 本文创新点 |
10.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第3章数据来源) |
致谢 |
论文发表及参研课题情况 |
(6)紫花苜蓿逆境胁迫下的生理生化分析及遗传改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卷一:盐胁迫下紫花苜蓿品种种质资源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
1 综述 |
1.1 盐碱化土壤概述 |
1.2 盐碱胁迫对植物的影响 |
1.3 植物耐盐机理 |
1.4 苜蓿种植现状 |
1.5 苜蓿耐盐性的研究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优异种质资源鉴定评价 |
3.2 不同盐浓度对各品种发芽的影响 |
4 结论 |
卷二:MsZNR基因对紫花苜蓿的克隆转化及抗旱性分析 |
1 研究背景与研究依据 |
1.1 紫花苜蓿概述 |
1.2 紫花苜蓿抗旱生理的研究 |
1.3 植物对干旱胁迫的响应 |
1.4 苜蓿抗旱相关基因的研究 |
1.5 锌指蛋白研究进展 |
1.6 研究目的及意义 |
2 MsZNR基因克隆及载体构建 |
2.1 材料与试剂 |
2.2 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4 讨论 |
3 MsZNR基因对紫花苜蓿的转化 |
3.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3.2 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4 讨论 |
4 转基因鉴定及功能分析 |
4.1 材料与试剂 |
4.2 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4 讨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博士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 |
博士后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 |
个人简历 |
永久通信地址 |
(7)内蒙古中部地区苜蓿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苜蓿产业发展现状 |
1.1.1 国外苜蓿产业发展现状 |
1.1.2 国内苜蓿产业发展现状 |
1.2 苜蓿栽培技术研究 |
1.2.1 苜蓿品种选择研究 |
1.2.2 苜蓿种植密度研究 |
1.2.3 苜蓿测土配方施肥研究 |
1.2.3.1 测土配方施肥 |
1.2.3.2 苜蓿施肥研究 |
1.2.3.3 苜蓿配方施肥研究 |
1.2.4 苜蓿水肥耦合研究 |
1.2.4.1 水肥耦合效应 |
1.2.4.2 苜蓿需水规律研究 |
1.2.4.3 苜蓿水肥耦合研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
1.4.1 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3 试验设计 |
2.3.1 苜蓿品种适应性评价 |
2.3.2 苜蓿种植密度研究 |
2.3.3 苜蓿配方施肥研究 |
2.3.4 苜蓿水肥耦合效应研究 |
2.3.5 试验测定指标 |
2.4 数据分析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苜蓿品种适应性评价 |
3.1.1 不同苜蓿品种生长特性比较 |
3.1.2 不同苜蓿品种饲草产量比较 |
3.1.3 不同苜蓿品种营养成分含量及饲用品质的比较 |
3.1.4 相关性分析 |
3.1.5 灰色关联分析 |
3.2 苜蓿种植密度研究 |
3.2.1 不同种植行距对生长特性的影响 |
3.2.1.1 株高 |
3.2.1.2 生长速度 |
3.2.1.3 茎叶比 |
3.2.1.4 鲜干比 |
3.2.2 不同种植行距对苜蓿产量的影响 |
3.2.3 不同种植行距对苜蓿营养品质的影响 |
3.2.3.1 粗蛋白 |
3.2.3.2 酸洗洗涤纤维 |
3.2.3.3 中洗洗涤纤维 |
3.2.3.4 相对饲用价值 |
3.3 苜蓿配方施肥研究 |
3.3.1 不同施肥配比对苜蓿生长特性的影响 |
3.3.1.1 株高 |
3.3.1.2 生长速度 |
3.3.1.3 茎叶比 |
3.3.1.4 鲜干比 |
3.3.2 苜蓿产量对不同施肥配比的响应 |
3.3.2.1 不同施肥配比对苜蓿产量的影响 |
3.3.2.2 模拟寻优分析 |
3.3.2.3 二因素互作分析 |
3.3.2.4 单因素分析 |
3.3.3 不同施肥配比对营养品质的影响 |
3.3.3.1 粗蛋白 |
3.3.3.2 酸性洗涤纤维 |
3.3.3.3 中性洗涤纤维 |
3.3.3.4 相对饲用价值 |
3.3.4 不同施肥配比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
3.3.4.1 pH和有机质 |
3.3.4.2 全氮和碱解氮 |
3.3.4.3 全磷和速效磷 |
3.3.4.4 全钾和速效钾 |
3.4 苜蓿水肥耦合研究 |
3.4.1 苜蓿水肥耦合对生长特性的影响 |
3.4.2 苜蓿水肥耦合对产量的影响 |
3.4.2.1 产量水肥耦合效应 |
3.4.2.2 氮、磷、钾、水因子互作效应分析 |
3.4.2.3 单因素效应 |
3.4.3 苜蓿水肥耦合对营养品质的影响 |
4 讨论 |
4.1 苜蓿品种适应性评价 |
4.2 苜蓿种植密度研究 |
4.3 苜蓿配方施肥研究 |
4.4 苜蓿水肥耦合研究 |
5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国外4个苜蓿品种在土默川地区的引种适应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苜蓿生产的重要性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苜蓿生产性能 |
1.2.2 苜蓿营养价值 |
1.2.3 苜蓿光合性能 |
1.3 研究背景及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区概况 |
2.2 供试材料 |
2.3 试验方案 |
2.4 测试指标及方法 |
2.4.1 生物学性状测定方法 |
2.4.2 苜蓿光合生理测定方法 |
2.4.3 生产性能(干草)测定方法 |
2.4.4 苜蓿营养物质测定方法 |
2.4.5 土壤化学成分测定方法 |
2.5 数据处理 |
2.6 不同苜蓿品种的综合评价 |
3 结果与分析 |
3.1 生物学性状分析 |
3.1.1 越冬率(返青率) |
3.1.2 生长速率和生长强度 |
3.1.3 田间密度 |
3.1.4 干鲜比和叶含量 |
3.1.5 小结 |
3.2 光合生理分析 |
3.2.1 不同年份内净光合速率 |
3.2.2 不同年份内蒸腾速率 |
3.2.3 不同年份内水分利用效率 |
3.2.4 不同年份内气孔导度 |
3.2.5 不同苜蓿品种光合生理指标与群体干草产量间的关系 |
3.2.6 小结 |
3.3 干草产量 |
3.3.1 不同年份内干草产量 |
3.3.2 不同茬次内干草产量 |
3.3.3 不同苜蓿品种生产性能的隶属函数分析 |
3.3.4 小结 |
3.4 营养物质分析 |
3.4.1 营养物质含量比较 |
3.4.2 不同苜蓿品种营养物质的隶属函数分析 |
3.4.3 不同苜蓿品种生长性状和营养物质的综合评价 |
3.4.4 小结 |
3.5 土壤成分分析 |
4 讨论 |
4.1 苜蓿的适应性评价 |
4.2 运用隶属函数分析法综合评价 |
4.3 苜蓿光合性能评价 |
4.4 苜蓿改良土壤评价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9)燕麦种质资源生产性能与营养价值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引言 |
1.2 燕麦饲草研究进展 |
1.2.1 燕麦饲草产量研究进展 |
1.2.2 燕麦饲草营养价值研究进展 |
1.3 燕麦籽粒研究进展 |
1.3.1 燕麦籽粒产量研究进展 |
1.3.2 燕麦籽粒营养价值研究进展 |
1.4 燕麦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研究进展 |
1.5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设计 |
2.3 农艺性状调察 |
2.3.1 物候期 |
2.3.2 生长性状和产量性状考察 |
2.4 燕麦饲用营养价值的测定 |
2.5 燕麦籽粒食用营养价值的测定 |
2.6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不同品种燕麦农艺性状分析 |
3.1.1 生育期分析 |
3.1.2 生长性状分析 |
3.2 燕麦饲草产量分析 |
3.2.1 饲草产量分析 |
3.2.2 饲草产量聚类分析 |
3.3 燕麦饲草营养价值分析 |
3.3.1 引进燕麦种质资源饲草营养成分比较 |
3.3.2 引进燕麦种质资源饲喂价值评估 |
3.4 燕麦籽粒产量分析 |
3.4.1 籽粒产量分析 |
3.4.2 籽粒产量聚类分析 |
3.4.3 籽粒产量性状分析 |
3.5 燕麦籽粒营养价值分析 |
3.5.1 引进燕麦种质资源籽粒营养成分比较 |
3.5.2 引进燕麦种质资源籽粒营养价值综合评价 |
3.6 引进燕麦种质资源粮饲兼用型燕麦的综合评价 |
3.6.1 选定“参考品种” |
3.6.2 无量纲化处理 |
3.6.3 计算关联系数 |
3.6.4 各指标权重的确定与关联度的计算、排序 |
3.7 相关性分析 |
3.7.1 饲草品质与饲草产量的关系 |
3.7.2 燕麦农艺性状与籽粒产量、品质的关系 |
4 讨论 |
4.1 燕麦种质资源的品种改良方面的探讨 |
4.2 引进燕麦种质资源饲草产量的探讨 |
4.3 引进燕麦种质资源饲草营养价值评价指标的探讨 |
4.4 引进燕麦种质资源的聚类分析 |
5 结论 |
5.1 引进燕麦种质资源农艺性状 |
5.2 引进燕麦种质资源燕麦饲草产量 |
5.3 引进燕麦种质资源燕麦饲草营养价值 |
5.4 引进燕麦种质资源籽粒产量 |
5.5 引进燕麦种质资源籽粒营养价值 |
5.6 引进燕麦种质资源粮饲兼用型燕麦 |
5.7 相关性分析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不同苜蓿材料产量、品质、耐盐性评价及遗传多样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苜蓿在国内外的种植利用 |
1.1.1 我国苜蓿来源及种植利用现状 |
1.1.2 国外苜蓿起源及种植利用现状 |
1.2 苜蓿农艺性状研究 |
1.2.1 茎粗 |
1.2.2 株高 |
1.2.3 生长速度 |
1.2.4 分枝数 |
1.2.5 茎叶比 |
1.2.6 干鲜比 |
1.2.7 产量 |
1.3 品质 |
1.3.1 粗蛋白 |
1.3.2 粗纤维 |
1.4 抗逆性研究 |
1.4.1 耐寒性 |
1.4.2 耐盐性 |
1.4.3 耐旱性 |
1.5 遗传多样性 |
1.5.1 遗传多样性概述 |
1.5.2 遗传多样性的来源 |
1.5.3 遗传多样性的研究 |
1.5.4 分子标记在苜蓿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
1.6 蛋白质组研究 |
1.6.1 蛋白质组学的概念 |
1.6.2 蛋白质组学的内容 |
1.6.3 蛋白质组的研究方法 |
1.6.4 苜蓿蛋白质组研究进展 |
1.7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地概况 |
2.2 试验材料 |
2.2.1 优异种质资源筛选 |
2.2.2 遗传多样性研究 |
2.2.3 耐盐性评价 |
2.2.4 新品系生产性能鉴定 |
2.2.5 蛋白质组 |
2.3 试验方法 |
2.3.1 农艺性状测定 |
2.3.2 遗传多样性 |
2.3.3 耐盐性评价 |
2.3.4 新品系生产性能鉴定 |
2.3.5 蛋白质组研究 |
2.4 数据分析 |
2.4.1 农艺性状分析 |
2.4.2 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分析 |
2.4.3 耐盐性分析 |
2.4.4 新品系生产性能分析 |
2.4.5 蛋白质组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优异种质资源鉴定评价 |
3.1.1 农艺性状分析 |
3.1.2 苜蓿各农艺性状与产量间灰色关联度分析 |
3.1.3 供试材料与标准品种之间的关联度及排序 |
3.2 遗传多样性分析 |
3.2.1 分子标记分析 |
3.2.2 群体结构 |
3.3 苜蓿耐盐性研究 |
3.3.1 种子萌发期耐盐性评价 |
3.3.2 幼苗期耐盐性评价 |
3.4 苜蓿新品系生产性能鉴定 |
3.4.1 供试年温度和产量的变化 |
3.4.2 供试材料三茬草产量变化 |
3.4.3 供试材料营养品质比较 |
3.5 蛋白质组分析 |
3.5.1 蛋白质鉴定的基本信息 |
3.5.2 差异蛋白GO分析 |
3.5.3 KEGG通路分析 |
4 讨论 |
4.1 农艺性状的重要性 |
4.2 分子标记的直观性 |
4.2.1 SSR引物的筛选和遗传多样性研究 |
4.2.2 种群结构的划分 |
4.3 耐盐性鉴定 |
4.3.1 耐盐时期的研究 |
4.3.2 耐盐溶液和浓度的选择 |
4.3.3 耐盐指标筛选及耐盐性鉴定方法 |
4.4 新品系生产性能鉴定 |
4.4.1 产量性状的鉴定 |
4.4.2 品质性状的研究 |
4.5 蛋白质组研究 |
5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介 |
四、93个苜蓿种质的生产性能评定及耐水肥高产品种筛选(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生长年限与刈割强度下苜蓿生产性能分析评价[D]. 闫士元.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
- [2]44个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生产性能及适应性评价[D]. 毛月.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
- [3]白沙蒿FAD2基因家族克隆与功能研究及转基因苜蓿评价[D]. 缪秀梅. 兰州大学, 2020(04)
- [4]筛选耐盐长穗偃麦草种质资源[D]. 佟春艳.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5]绿肥在柑橘园的生长发育和养分累积及其释放特征研究[D]. 杨叶华. 西南大学, 2020(01)
- [6]紫花苜蓿逆境胁迫下的生理生化分析及遗传改良[D]. 刘凤歧.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5)
- [7]内蒙古中部地区苜蓿高效生产关键技术研究[D]. 孟凯.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08)
- [8]国外4个苜蓿品种在土默川地区的引种适应性评价[D]. 刘志帅.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9
- [9]燕麦种质资源生产性能与营养价值评价[D]. 史京京.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19(09)
- [10]不同苜蓿材料产量、品质、耐盐性评价及遗传多样性分析[D]. 于洁.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