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睢县方言的人称代词(论文文献综述)
徐洪达[1](2021)在《《书学慎余》音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尤梓竹[2](2021)在《甲骨文字考释提要(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甲骨文发现以来,众多甲骨文学者投入於甲骨文字的释读工作中,产生了丰富的成果。这些考释成果发布在各种各样的杂志报刊中,为了通盘了解甲骨文字的考释情况,以及学者对某一字形认识的发展和变化,学界曾多次整理总结甲骨文的考释成果。本论文即是在前(5相关成果的基础上,对以往甲骨文考释所取得的成绩进行的一次全面的汇集,以提要方式,用简洁的话语陈述诸家考释过程及成果。论文搜集的范围主要是1899年至2005年甲骨学在文字考释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参考《甲骨文字诂林》的体例进行编纂,基本按照《甲骨文字诂林》的顺序编排甲骨文字头,重新加以编号,并附以每一字头在《甲骨文字诂林》和《甲骨文字编》相应的编号。在每一字头下按照年代先後阐述各家观点。为便於检索字形,我们编制了甲骨文部首检字表、拼音检字表等索引。本论文为《甲骨文字考释提要》的第一部分,与贝梦娟《甲骨文字考释提要》(二)相配套,主要收录《甲骨文字诂林》中编号为1-1889甲骨文字头的考释成果。
丁可[3](2021)在《商丘方言程度范畴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商丘方言中常见的程度范畴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意义和用法方面对商丘方言中的程度副词“些”、程度性指示代词“恁”、程度补语“毁”和程度构式“X得够够的”进行全面的分析,并对比方言和普通话中语义相关的情况,最后展现了商丘方言程度范畴的具体使用规律。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简单介绍了商丘的人文地理和商丘方言的研究现状;明确了本文的研究对象——以程度副词、程度性指示代词、程度补语和程度构式四大类为主的商丘方言程度范畴;对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作出了说明。第二部分是论文的主体,共四章。第一章介绍了商丘方言程度副词“些”的组合特点和其特殊的句法形式,对其模糊性、主观性、情绪性和未知性四个语义性质进行了说明,此外,还联系了一些其他的程度副词,总结共同规律,发现个别差异;第二章对商丘方言程度性指示词“恁”的程度性、定指性、已知性和意外性四个性质进行了说明,确定了“恁”在话语表达中的基本作用,概括了“恁”的组合规律,其组合功能类似于普通话中的“这么”和“那么”,即具有粘着性,不独立承担句子成分,却又具有自己的特色,不可与数量词连用;第三章说明了“毁”在商丘方言中,既可以作结果补语,又可以作程度补语,从“毁”的语义特征、演变路径入手,把握其泛化与虚化的过程表现,结合本地人的语用习惯与目的,分析程度补语“毁”隐喻与转喻的生成机制及语法化的具体表现;第四章介绍了表消极感受的极性程度构式“X得够够的”,其构式义可概括为主体对反复经历的事件或行为动作产生了极不好的感受与强烈的厌烦情绪,进入构式的选择变项“X”的语义特征要基本符合[+动作][+模糊态度][+感知性][+忍受],隐喻与转喻的认知作用下,常项“够够的”的语义生成与“够”和构式义紧密相关。第三部分是本文的结语,对本文的研究内容进行总结,补充了方言研究中有关程度范畴的内容,并指出文章的不足。
禹剑[4](2020)在《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刻辞语言文字综考》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以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刻辞(以下简称“花东甲骨刻辞”)语言文字方面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采用综述的方法,全面系统地整理、分析各类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自己的一些意见和看法,为今后花东甲骨刻辞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第一章文例研究。整理分析了花东甲骨刻辞行款、段落结构、卜辞之间的相互关系、特殊契刻现象和记事刻辞文例5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关于行款。分析了目前行款分类存在的问题,认为主要是受到卜辞读法、甲骨缀合、语法理解和文意理解4种因素的影响;分析了行款的成因,总结为守兆原则、契刻空间、契刻习惯和刻手失误4个方面;分析了行款研究对旧有刻辞和花东甲骨刻辞的重要意义。关于段落结构。讨论了各段落结构的本质属性、形式、位置和语义指向等问题,认为段落结构名称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卜辞中可以相互转化,需要根据其所处的位置和卜辞文意具体分析,这也是各家对段落结构理解存在分歧的根本原因。关于卜辞之间的相互关系。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字词考释、释文校勘的最新成果以及我们对相关概念的认识,对存在问题较多的对贞卜辞、同版成套卜辞和同文卜辞辞例重新进行了整理,形成了本文的“附录一”、“附录二”和“附录三”;根据对贞卜辞和同版成套卜辞的实际情况,认为“先右后左”的辞序规律不明显,但整体呈现出向“先右后左”辞序过渡的趋势;根据同文卜辞的实际情况,认为其省略较少、契刻时没有经过特殊规划,与对贞卜辞、成套卜辞等明显不同;分析了各家排谱的成果,认为目前排谱的原则有待完善,主要问题是很可能把较长时间的活动压缩在了较短的时间内;重新梳理了各家的缀合成果,形成了本文的“附录四”,并总结了缀合对花东甲骨刻辞研究的实用价值。关于特殊契刻现象,分析了合文、重文、漏刻、补刻、倒书、横书、误刻、衍文和刮削现象,重点讨论了一些合文的认定以及刮削的原因。关于记事刻辞文例,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重新整理了记事刻辞辞例,形成了本文的“附录五”;认为记事刻辞中的“三”有可能当释为“气(乞)”,但目前不能确定;对记事刻辞的分类、格式和特点进行了补充论述。第二章文字研究。整理分析了花东甲骨刻辞字形和字词考释2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关于字形,讨论了字形系统的建立和完善,其中包括字形的收录和编排、字频和字量的统计、字形的分类整理、字形的结构分析等问题,重点辨析了新见字、新见字形和新字形3个概念,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重新梳理了新见字形,形成了本文的“附录六”;讨论了字体的特点,重点分析了字形的原始性和早晚期字形并存的现象,认为真正反映原始性的例字并不多,而且字形的原始性与时代早晚没有必然联系。早晚期字形并存的现象确实存在,也见于子组卜辞,所谓“晚期字形”其实属于“早期字形”,这种现象可能与类组差异有关,提示我们在利用字形进行分类断代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关于字词考释,简要总结了字词考释的大致情况;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对字词考释的成果进行了重新梳理,选取了166条争议较大、对刻辞整体理解有较大影响和可以印证、修订以往看法的字词,以综览的形式,收录具有代表性的考释成果,形成了本文的“附录七”;从“花东甲骨刻辞旧字词的考释”和“花东甲骨刻辞新字词的考释”2个方面,举例分析了30个字词的考释情况,并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第三章词汇研究。整理和分析了花东甲骨刻辞词汇的整理与分类、字与词的对应关系、词与词的关系3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关于词汇的整理与分类,简要介绍了相关研究的大致情况,分析了在词语认定和词类划分2个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结合字词考释的研究成果,对词汇进行了重新整理与分类,并对大部分词义和用法作出了简要说明,形成了本文的“附录八”,初步建立了花东甲骨刻辞的词汇系统。关于字与词的对应关系,主要讨论了字与词的数量对应关系、字与词的意义对应关系。认为前者有4种类型,即一字一词、一字多词、一词多字和数字数词,并作了简要统计;把后者分为字与词义的对应关系、字与义项的对应关系、字与新见词以及新见义项的对应关系3个方面,重点分析了第3种关系。关于词与词的关系,简要介绍了相关研究的大致情况,认为词与词的关系有同义词和反义词2种,有学者划分的类义词意义不大;以“给予”义动词为例,详细讨论了字词考释和辞意理解对同义词研究的影响。第四章语法研究。整理分析了词法研究和句法研究2个方面的研究成果。关于词法研究,讨论了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副词、介词、连词的语法功能,并与旧有刻辞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简要对比,对个别词类的语法功能进行了补充,对“亦”、“又”和“于”字结构等语法功能进行了辨析。关于句法研究,讨论了句型的系统描述、双宾语句、三宾语句、句法成分的顺序、句法成分的省略等问题。重新对能够带双宾语或三宾语句的相关祭祀动词和非祭祀动词进行了认定和分类,对全部双宾语和三宾语句型进行了统计,对相关例句进行了穷尽性的整理和归类;辨析了受事主语句和名词宾语前置句;重新划分了省略句的类型,确定了判断省略情况尤其是省略复句之后句的一些方法。
何亚芳[5](2019)在《兵团七师一三〇团河南方言与河南中原官话对比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成撰写的。在语言研究中,首先引人注目的是语言的差异。语言的差异虽然是由各种各样的因素引起的,但人们对于语言在空间上的分歧则是一目了然的。反过来说,语言在空间上的分歧体现了语言差异的最显着的部分。因此,“现代语言学之父”索绪尔说:“语言学最先看到的就是地理上的差异,它确定了对语言研究的最初形式。”(1)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最初人口来源于全国各地,或是新疆军区干部学校军官学员,或是支边青壮年,或是复员转业军人,或是自动支边人员,此外还有刑满就业人员、并编人员,团场接收劳务工等人员,迁入新疆者众多,而迁移带来的原籍语言对兵团语言的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兵团中原籍为河南的人员占了很大比例,从兵团第一代人生产生活至今,兵团人的河南话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产生了不小的变化。本文将运用社会语言学和实验语音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以第七师一三〇团的河南方言为研究对象,对比河南本地的中原官话对该团场居民的语言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并分析其中的异同,探究兵团河南方言的变异现象、发展趋势以及变异产生的原因。全文一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兵团七师一三〇团的地理、建制沿革、人口等基本情况;对新疆汉语方言研究以及新疆兵团方言研究和本文的理论依据作了综合叙述;对河南中原官话分区作了简要概述,同时介绍了撰写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材料来源以及调研期间发音合作人的基本情况。第二部分为语音部分,通过对四名发音合作人的语音分析分别描写出河南中原官话和一三〇团河南方言的声韵调特点,并对其中的差异进行说明。第三部分为词汇部分,主要记录了笔者调研期间收集到的河南中原官话以及一三〇团所使用的河南方言词汇,并整合出兵团方言在发展过程中与河南中原官话产生的几点差异。第四部分为语法部分,主要从词法和句法方面对一三〇团河南方言进行了描述,词法方面包括数量词、代词、副词、介词、助词、语气词、叹词以及构词方法,句法方面包括疑问句、连动句、中补结构的句子、处置句和被动句、比较句,以及在语序方面与新疆汉语方言相似的句子。第五部分为结语,分析一三〇团河南话的发展趋势及造成这种发展趋势的原因,对全文进行总结。
海爽[6](2019)在《郑州祭城话代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祭城镇位于郑州市东部,镇政府驻祭城村,祭城话属于中原官话郑开片。祭城历史悠久,历史上由于区划调整频繁,祭城管辖范围变化较多,截至2006年8月前祭城镇辖19个行政村、61个自然村。近年来祭城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语言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对祭城话的记录与保存迫在眉睫,本文以田野调查法为基础,尽可能对祭城话的代词系统做全面的描写与分析。全文除绪论与结语外,主要有三章,即第一章人称代词、第二章指示代词和第三章疑问代词,每章首先对代词系统的基本用法做全面的描写与分析,然后再对特殊现象进行深入探讨。第二章首先描写人称代词的基本用法,然后对“我、俺、咱”这三个第一人称代词做了对比分析,深入讨论三者在功能、意义、句法分布等方面的差别。祭城话中有成系统的领格形式,即人称代词主宾格为44调,用作定语表领属关系时变为453调。这种变调既可以用于三身代词,也可以用于非三身代词,既可以用于单数,也可以用于复数。据考察分析,这种领格形式是人称代词与结构助词“嘞”合音的结果,是语法强化手段在语音上的表现,本文将之视为“领格标记”。第三章对祭城话的指示代词进行了描写分析。祭城话的指示代词是近指和远指二分系统。整体上可以分为“这”系与“那”系,“这”“那”是基本指代用法,其他指示代词都是在“这”与“那”的基础上扩展而来的。分析发现“这”系与“那”系指示代词从合音词的数量和用法上及近远指功能上都呈现出对称性,而在话题功能、定指功能、感情色彩这三大功能上则呈现出不对称性。第四章是疑问代词。首先介绍疑问代词的基本用法,然后将所有疑问代词归为“谁、哪、啥、咋、多/几”五个系,以这五个词作为基底义,其他疑问代词看作是这五个词的扩展,分析了祭城话中疑问代词的构词方式并进行分类。最后对疑问代词的扩展功能即非疑问用法从虚指、任指、承指、反问四个角度进行了描写与分析。
刘世珍[7](2019)在《河南商丘方言新老派词汇对比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选取商丘方言的新老派词汇为研究对象,对新老派方言词汇的异同情况进行了对比与分析,展现了老派词汇到新派词汇的变化情况,并探究新老派词汇产生差异的原因,分析商丘方言词汇未来的发展趋势。本文可以方便人们更全面的了解商丘方言词汇的面貌及变化,为方言词汇的变化研究提供语言材料。全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主要介绍商丘的人文地理、方言分区的划分历史等,说明本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和方法,介绍方言调查合作人的情况,描写商丘方言新老派的语音系统。第二章是商丘方言新老派词汇分类对照表。本文以《汉语方言词语调查条目表》为基础,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和30岁以下的年轻人进行调查,整理出新老派方言词汇对照表。第三章是商丘方言新老派词汇的对应及变化情况。根据调查得出的方言词汇,其中70.41%的词汇在新老派之间基本没有变化,29.59%的词汇存在新老派之间的变化,发生变化的情况可以分为部分相同、基本不同、有对无及无对有四类。第四章是商丘方言新老派词汇的构词比较。从叠音与非叠音的比较、音节数量的比较及语素数量的比较三方面进行分析。从老派到新派,亲属方面的AA式叠音词汇增多;老派方言中的多音节词汇多于新派方言,新派方言中的双音节词汇多于老派方言;较有方言特色的老派词缀,如“圪、拉、哒、楞”等,正在逐渐消失,在新派方言中极少使用。第五章是商丘方言新老派词义的变化。探究了一些从老派到新派词义范围发生变化的方言词汇,其中大部分都是词义的逐渐缩小,特别是老派方言中带有比喻义和引申义的词汇。第六章是商丘新老派词汇产生差异的原因。主要分析了社会变迁、语言态度、普通话的推广、媒体传播、文化程度及年龄差异等方面。第七章是结论。总体概括了商丘方言新老派词汇的对应及变化情况,分析了商丘方言的发展趋势:较有特色的老派方言词汇会逐渐消失,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新派方言还是会长时间保持方言词汇与普通话词汇共存的状态。
张恒君[8](2019)在《河南孟州方言的反事实虚拟句“忘了+S”》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主要讨论河南孟州方言中的一种反事实虚拟句"忘了+S"。该虚拟句中"忘了"属于主句现象,"忘了+S"的句法主语只能是第一人称代词和第二人称代词复数;典型形式"忘了+否定式"可以独立表达反事实,非典型形式"忘了+肯定式"则不能独立表达反事实,对语境往往有特殊限制;"忘了+S"具有追悔功能,意在"保全面子"。据调查,"忘了+S"这一反事实虚拟句在河南境内中原官话区和晋语区广泛分布。
张姣[9](2019)在《《经典释文·春秋左氏音义》标注异文研究》文中指出唐陆德明所撰的《经典释文》是汇集先唐十四部经典音义的读经字典。其单部音义《春秋左氏音义》异文内容丰富,类型多样,爲《左传》异文研究及其他相关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本文以《经典释文》爲研究素材,以《春秋左氏音义》中所标注所有异文爲研究对象,从语言学和文献学相结合的角度对其进行深入探究与分析,力求在前哲研究基础上寻找突破口和创新点。本文综合运用统计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先对《春秋左氏音义》中的异文进行了穷尽性的统计与整理,统计出书中异文约871组,并在深入分析每组异文具体成因的基础上将其分门别类,不同类型也即不同的成因。在分析《春秋左氏音义》异文具体特点的基础上,本文总结出全书异文主要分爲字用层面异文和词用层面异文两大类。从字用层面来看,《春秋左氏音义》异文中存在着大量的通假字异文、古今字异文、异体字异文和)误字异文。从词用层面来看,《春秋左氏音义》异文中存在着极富特色的词语异文,主要是词语有无异文和特殊词语异文。对这些不同类型的异文,本文首先进行概念界定,然後采用例证法与描写分析法对各类异文进行释证。最後总结出《春秋左氏音义》中的异文主要以用字异文爲主,约占全部异文总数的79%。用字异文中,通假字占比最大,古今字次之,异体字和)误字占比相当。词语异文所占比例不大,但特点鲜明,能够反映《春秋左氏音义》异文的独特性。
李笑笑[10](2018)在《中原官话商阜片方言研究综述》文中认为从片区划分、语音、词汇、语法4方面梳理商阜片方言研究成果,指出存在的不足。研究较少涉及由社会因素引起的语言变异现象;语音研究成果较多,主要是音系整理和语音特征分析;语法研究成果较多,主要是词汇系统(代词、副词、形容词等)词法研究和特殊句式研究;词汇研究成果较少,主要是词汇描写、词源研究等。缺少对方言特征词的研究;缺乏片区内外多个方言点之间的比较。
二、睢县方言的人称代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睢县方言的人称代词(论文提纲范文)
(2)甲骨文字考释提要(一)(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说明 |
字头索引表 |
前言 |
甲骨文字考释提要 |
甲骨文着录文献 |
参考书目 |
(3)商丘方言程度范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商丘市概况 |
二 研究现状 |
三 研究内容与意义 |
四 语料与体例说明 |
第一章 程度副词“些” |
第一节 “些”的语法功能 |
一 组合功能 |
二 句法特征 |
第二节 “些”的语义性质 |
一 主观性 |
二 模糊性 |
三 情绪性 |
四 未知性 |
第三节 “些”与“可”“挺”的比较 |
一 修饰谓词性词语 |
二 修饰体词性词语 |
三 句法特征 |
四 语法意义 |
第四节 小结 |
第二章 程度性指示词“恁” |
第一节 “恁”的性质 |
一 “恁”仅指向程度量 |
二 具有定指性 |
三 是对已知事实的评注,具有已知性 |
四 意外范畴标记 |
第二节 “恁”的组合功能 |
一 粘着性 |
二 性质形容词 |
三 心理动词 |
四 能愿动词及其结构 |
五 动宾短语 |
六 重要特征 |
第三节 “恁”的语用特征 |
一 模糊性 |
二 参照式 |
三 否定式 |
四 疑问语气 |
五 语篇功能 |
第四节 小结 |
第三章 程度补语“毁” |
第一节 程度补语格式“X毁”的句法特征 |
一 不能单说或单用 |
二 具有较强的组合能力 |
三 带宾语的问题 |
四 动程式“X毁”不可扩展 |
五 存在特点 |
第二节 程度补语格式“X 毁”的语用表现 |
一 主观与夸大 |
二 已然与未然 |
第三节 “毁”的语义类型及演变机制 |
一 表示“物理破损”和“主体受损”的结果义 |
二 表示接近极端的高程度义 |
第四节 小结 |
第四章 消极感受极性构式“X得够够的”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构件分析 |
一 变项“X” |
二 常项“够够的” |
第三节 意义分析 |
一 与普通话“够够的”之区别 |
二 构式义 |
第四节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刻辞语言文字综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凡例 |
引书简称 |
前言 |
第一章 花东甲骨刻辞文例研究 |
第一节 花东甲骨卜辞的行款 |
一、花东甲骨卜辞行款的分类研究 |
二、“定位法”在花东甲骨卜辞行款分布研究中的运用 |
三、花东甲骨卜辞行款的特点及其成因 |
四、花东甲骨卜辞行款研究的重要意义 |
第二节 花东甲骨卜辞的段落结构 |
一、花东甲骨卜辞的叙辞 |
二、花东甲骨卜辞的占辞 |
三、花东甲骨卜辞的用辞 |
四、花东甲骨卜辞的验辞 |
五、花东甲骨卜辞的孚辞 |
六、花东甲骨卜辞段落结构的组合形式 |
第三节 花东甲骨卜辞之间的相互关系 |
一、花东甲骨的对贞卜辞 |
二、花东甲骨的成套卜辞 |
三、花东甲骨的成批卜辞 |
四、花东甲骨的同文卜辞 |
五、花东甲骨卜辞的排谱 |
六、花东甲骨卜辞的缀合 |
第四节 花东甲骨卜辞的特殊契刻现象 |
一、花东甲骨卜辞的合文 |
二、花东甲骨卜辞的重文 |
三、花东甲骨卜辞的漏刻 |
四、花东甲骨卜辞的补刻 |
五、花东甲骨卜辞的倒书 |
六、花东甲骨卜辞的横书 |
七、花东甲骨卜辞的误刻 |
八、花东甲骨卜辞的衍文 |
九、花东甲骨卜辞的刮削 |
第五节 花东甲骨记事刻辞的文例 |
一、花东甲骨记事刻辞的辞例 |
二、花东甲骨记事刻辞的分类 |
三、花东甲骨记事刻辞的格式 |
四、花东甲骨记事刻辞的契刻特点 |
第二章 花东甲骨刻辞文字研究 |
第一节 花东甲骨刻辞的字形研究 |
一、字形系统的初步建立 |
二、字形系统的不断完善 |
三、花东甲骨刻辞字体的特点 |
第二节 花东甲骨刻辞字词考释概况 |
一、花东甲骨刻辞字词考释情况简介 |
二、对花东甲骨刻辞字词考释成果的整理 |
第三节 花东甲骨刻辞字词考释类举 |
一、花东甲骨刻辞旧字词的考释 |
二、花东甲骨刻辞新字词的考释 |
第三章 花东甲骨刻辞词汇研究 |
第一节 花东甲骨刻辞词汇的整理与分类 |
一、花东甲骨刻辞词汇整理与分类情况简介 |
二、花东甲骨刻辞词汇整理与分类存在的问题 |
三、对花东甲骨刻辞词汇的重新整理与分类 |
第二节 花东甲骨刻辞字与词的对应关系 |
一、花东甲骨刻辞字与词的数量对应关系 |
二、花东甲骨刻辞字与词的意义对应关系 |
第三节 花东甲骨刻辞词与词的关系 |
第四章 花东甲骨刻辞语法研究 |
第一节 花东甲骨刻辞的词法研究 |
一、名词 |
二、动词 |
三、形容词 |
四、代词 |
五、数词和量词 |
六、副词 |
七、介词 |
八、连词 |
第二节 花东甲骨刻辞的句法研究 |
一、花东甲骨刻辞句型的系统研究 |
二、花东甲骨刻辞个别句型的研究 |
结语 |
附录一 :花东甲骨对贞卜辞辞例 |
附录二 :花东甲骨同版成套卜辞辞例 |
附录三 :花东甲骨同文卜辞辞例 |
附录四 :花东甲骨卜辞缀合一览表 |
附录五 :花东甲骨记事刻辞辞例 |
附录六 :花东甲骨刻辞新见字形表 |
附录七 :花东甲骨刻辞重要字词考释综览 |
附录八 :花东甲骨刻辞词汇表 |
参考文献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5)兵团七师一三〇团河南方言与河南中原官话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兵团七师一三〇团概况 |
1.地理概况 |
2.兵团建制沿革 |
3.人口来源及构成 |
4.研究综述及研究现状 |
5.理论依据 |
(二)河南中原官话分区 |
(三)本文的研究意义、方法以及材料来源 |
1.研究意义 |
2.研究方法 |
3.材料来源 |
4.发音合作人情况简介 |
二、一三〇团河南方言与河南中原官话音系对比分析 |
(一)河南中原官话声韵调系统及其特点 |
1.声母系统 |
2.韵母系统 |
3.声调系统 |
(二)一三〇团河南方言声韵调系统及其特点 |
1.兵团第一代人的声韵调系统 |
2.兵团第二代人的声韵调系统 |
3.兵团第三代人的声韵调系统 |
(三)小结 |
三、一三〇团河南方言与河南中原官话的词汇对比分析 |
(一)一三〇团河南方言与河南中原官话共有词汇及分类 |
(二)一三〇团河南方言与河南中原官话的词汇比较 |
(三)小结 |
四、一三〇团河南方言与河南中原官话语法对比分析 |
(一)词法 |
(二)句法 |
五、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致谢 |
(6)郑州祭城话代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 郑州祭城地理历史概况 |
二 方言代词的研究现状 |
三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价值 |
四 祭城话基本音系及音变 |
(一)基本音系 |
(二)Z变韵和D变韵 |
五 本文的语料来源、研究方法及体例说明 |
(一)语料来源 |
(二)研究方法 |
(三)体例说明 |
第一章 祭城方言的人称代词 |
一 人称代词系统 |
二 人称代词的意义和用法 |
(一)第一人称 |
(二)第二人称 |
(三)第三人称 |
(四)自称和他称 |
三 “我、俺、咱” |
(一)“我、俺”和“咱” |
(二)“俺”的功能及语义 |
四 祭城话人称代词的领格形式 |
(一)领格形式 |
(二)来源探究 |
第二章 祭城方言的指示代词 |
一 指示代词系统 |
二 指示代词的意义和用法 |
(一)指代人或物 |
(二)指代处所 |
(三)指代时间 |
(四)指代方式 |
(五)指代程度 |
(六)指代性状 |
三 “这”系与“那”系的对称与不对称 |
(一)“这”系与“那”系的对称 |
(二)“这”系与“那”系的不对称 |
第三章 祭城方言的疑问代词 |
一 疑问代词系统 |
二 疑问代词的意义和用法 |
(一)询问人或物 |
(二)询问处所 |
(三)询问时间 |
(四)询问方式 |
(五)询问情状 |
(六)询问程度 |
(七)询问数量 |
(八)询问原因 |
三 疑问代词的构词方式和功能扩展 |
(一)疑问代词的构词方式 |
(二)疑问代词的功能扩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河南商丘方言新老派词汇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商丘方言概况 |
1.1.1 商丘概况 |
1.1.2 商丘方言分区的划分 |
1.2 研究现状 |
1.2.1 商丘方言研究现状 |
1.2.2 方言词汇的变化研究现状 |
1.2.3 新老派方言比较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3.3 研究对象及内容 |
1.3.4 研究方法 |
1.3.4.1 田野调查法 |
1.3.4.2 描写法和比较法 |
1.4 调查合作人情况 |
1.5 商丘方言的语音系统 |
1.5.1 商丘老派方言的语音系统 |
1.5.1.1 声母系统 |
1.5.1.2 韵母系统 |
1.5.1.3 声调系统 |
1.5.2 商丘新派方言的语音系统 |
1.5.2.1 声母系统 |
1.5.2.2 韵母系统 |
1.5.2.3 声调系统 |
1.5.3 商丘新老派方言语音系统的差异 |
1.5.3.1 声母系统的区别 |
1.5.3.2 韵母系统的区别 |
1.5.3.3 尖团音的区别 |
1.5.3.4 入声字的区别 |
1.5.3.5 [fi]和[fei]的区别 |
2 商丘方言新老派词汇分类对照表 |
2.1 表格说明 |
2.2 词汇分类对照表 |
3 商丘方言新老派词汇对比分析 |
3.1 商丘方言新老派词汇的对应情况 |
3.1.1 部分相同 |
3.1.2 基本不同 |
3.1.3 有对无 |
3.1.4 无对有 |
3.2 商丘方言新老派词汇的变化情况 |
4 商丘方言新老派词汇的构词比较 |
4.1 叠音与非叠音的比较 |
4.2 音节数量的比较 |
4.3 语素数量的比较 |
4.3.1 单纯词对应单纯词 |
4.3.1.1 形、音、义相同的单纯词 |
4.3.1.2 义同,形、音不同的单纯词 |
4.3.2 单纯词对应合成词 |
4.3.3 合成词对应单纯词 |
4.3.4 合成词对应合成词 |
4.3.4.1 构词方式的比较 |
4.3.4.2 构词词缀的比较 |
4.3.5 短语对应词 |
5 商丘方言新老派词义的变化 |
5.1 词义的扩大 |
5.2 词义的缩小 |
5.3 词义的转移 |
6 新老派词汇产生差异的原因 |
6.1 社会变迁 |
6.1.1 事物现象的变化 |
6.1.2 思想观念的变化 |
6.2 语言态度 |
6.3 普通话的推广 |
6.4 媒体传播 |
6.5 文化程度和年龄差异 |
7 结论 |
7.1 商丘方言新老派词汇差异的特点 |
7.2 商丘方言词汇的发展趋势 |
7.3 本文的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河南孟州方言的反事实虚拟句“忘了+S”(论文提纲范文)
一 作为虚拟标记的“忘了” |
1.1 表示对将来事件的虚拟 |
1.2 表示对过去事件的虚拟 |
1.3 “忘了”两种虚拟用法的联系 |
二 反事实虚拟句“忘了+S”的句法特征 |
2.1 “忘了”属于主句现象 |
2.2 “忘了+S”对主语人称的限制 |
三 反事实虚拟句“忘了+S”的语义表现 |
3.1 忘了+否定式:独立表达反事实语义 |
3.2 忘了+肯定式:不能独立表达反事实语义 |
四 反事实虚拟句“忘了+S”的语用功能 |
4.1 表达追悔 |
4.2 保全面子 |
五 余 论 |
(9)《经典释文·春秋左氏音义》标注异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凡例 |
绪论 |
一、《经典释文》与《春秋左氏音义》概况 |
二、异文简介 |
三、《春秋左氏音义》异文相关研究现状 |
四、研究意义与方法 |
第一章 《春秋左氏音义》通假字异文 |
第一节 通假字界定 |
第二节 通假字分类研究 |
第二章 《春秋左氏音义》古今字异文 |
第一节 古今字界定 |
第二节 古今字分类研究 |
第三章 《春秋左氏音义》异体字异文 |
第一节 异体字界定 |
第二节 异体字分类研究 |
第四章 《春秋左氏音义》讹误字异文 |
第一节 讹误字界定 |
第二节 讹误字分类研究 |
第五章 《春秋左氏音义》词语异文 |
第一节 词语有无 |
第二节 特殊词语 |
结语 |
附录 |
附录一《春秋左氏音义》异文之通假字 |
附录二《春秋左氏音义》异文之古今字 |
附录三《春秋左氏音义》异文之异体字 |
附录四《春秋左氏音义》异文之讹误字 |
附录五《春秋左氏音义》词语有无异文 |
附录六《春秋左氏音义》特殊词语异文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10)中原官话商阜片方言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商阜片界定 |
二、语音方面 |
(一) 音系整理 |
(二) 语音特点研究 |
1. 古入声字分派规律 |
2. 合口字声母唇齿化 |
3. 尖团音 |
4.“容、勇、润”声母的分混 |
(三) 其他研究 |
三、词汇方面 |
(一) 词汇描写 |
(二) 词源研究 |
四、语法方面 |
(一) 词类 |
1. 代词 |
2. 副词 |
3. 形容词 |
4. 语气词 |
5. 其他研究 |
(二) 句法研究 |
1.“可”字句研究 |
2.“叫”字句研究 |
3.“给”字句研究 |
4. 其他句法研究 |
(三) 词法研究 |
1. 派生、重叠法 |
2.“子”尾词 |
五、结语 |
(一) 社会语言学角度的研究成果不多 |
(二) 研究成果不平衡 |
(三) 部分研究仍沿用中原官话的五大分区法 |
四、睢县方言的人称代词(论文参考文献)
- [1]《书学慎余》音系研究[D]. 徐洪达.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甲骨文字考释提要(一)[D]. 尤梓竹. 吉林大学, 2021(01)
- [3]商丘方言程度范畴研究[D]. 丁可.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4]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刻辞语言文字综考[D]. 禹剑. 天津师范大学, 2020(08)
- [5]兵团七师一三〇团河南方言与河南中原官话对比研究[D]. 何亚芳. 新疆大学, 2019(10)
- [6]郑州祭城话代词研究[D]. 海爽. 河南大学, 2019(01)
- [7]河南商丘方言新老派词汇对比研究[D]. 刘世珍. 湖南师范大学, 2019(12)
- [8]河南孟州方言的反事实虚拟句“忘了+S”[J]. 张恒君. 汉语学报, 2019(02)
- [9]《经典释文·春秋左氏音义》标注异文研究[D]. 张姣.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4)
- [10]中原官话商阜片方言研究综述[J]. 李笑笑.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