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增生性Kikuchi淋巴结炎与恶性淋巴瘤的鉴别诊断(论文文献综述)
菲鲁拉·甫合提[1](2021)在《儿童颈部淋巴结肿大病因分析及恶性风险评估的超声分级诊断的初步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儿童不同年龄段淋巴结疾病构成,进一步探讨良恶性病因所致颈部淋巴结(Cervical lymph node,CLN)肿大超声声像图特点,并采用超声分级诊断预测儿童颈部肿大淋巴结恶性风险价值,旨在为儿童CLN疾病诊断提供一定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434例儿童(年龄≤14岁)患儿434个淋巴结(lymph node,LN)的临床、病理及超声检查资料,按年龄分为幼儿期组、学龄前期组、学龄期组及青春期组,分析各组的病因构成情况;良恶性病因所致CLN肿大超声声像图特点评价,颈部肿大淋巴结超声分级诊断在儿童中应用的灵敏度、特异度、符合率及约登指数。运用Logistics回归分析比较分级诊断标准与4项常规超声指标(L/S、门髓质回声、血流类型、内部回声)的恶性风险预测能力。结果:反应性增生、淋巴结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川崎病、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生症、罗道病、淋巴瘤、白血病累及淋巴结、转移性淋巴结均以学龄前期最为多见,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以学龄期患儿多见,结核以青春期患儿多见。儿童良性CLN声像图以L/S≥2(70.7%,224/317),门髓质回声宽大、居中(65.6%,208/317),内部回声均匀(76.3%,242/317),中央门型血流(83%,263/317)为主。L/S<2(59.6%,65/109),门髓质回声失正常(62.4%,68/109),内部回声异常(66.9%,73/109),混合型及周边型血流为主(47,7%,52/109)稍多见则是儿童恶性CNL的特征。颈部肿大LN分级诊断中,以3、4级为恶性LN,1、2级为良性LN,其敏感度、特异度、AUC及约登指数分别为77.60%、88.99%、0.833、0.666。Logistics回归分析鉴别LN良恶性的能力由高到低依次为:分级诊断标准、血流类型、内部回声、门髓质回声、L/S。结论:不同年龄段患儿颈部肿大淋巴结的疾病构成比存在差异;良性与恶性CLN间L/S、门髓质回声、内部回声以及血流类型均存在显着差异(P<0.05);超声分级诊断标准在儿童群体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靳汝辉[2](2020)在《坏死性淋巴结炎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的临床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背景:坏死性淋巴结炎(HNL)是一种非肿瘤性淋巴结增生性疾病。目前该病病因病机尚不清楚,无不适症状患者具有一定自愈性,可复发,有临床不适症状者,多采用对症处理治疗,而治疗药物种类、剂量、疗程均无统一方案。有关中医药治疗的研究多见于个案报道或经验介绍,缺乏系统性研究,分型繁琐,治疗手段单一,尚缺乏系统规范的中医药综合诊疗方案。前期研究发现,运用中医综合治疗方案诊治HNL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淋巴结肿痛、退烧、升高白细胞,对风热痰毒证患者疗效最佳,热毒壅盛证患者的疗效次之,仍有部分患者疗效欠佳。我们在分期分型的辨证论治体系原则指导下,提出了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该方案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相关作用机制尚有待进一步验证。目的:收集坏死性淋巴结炎(HNL)患者的临床特征性资料,分析其发病特点;探讨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对HNL患者的临床疗效、安全性及相关作用机制,为制定HNL的中医诊疗方案和指南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本研究调研HNL患者发病相关的特征性临床资料,统计分析其发病特点;结合前期研究基础,分析治疗HNL的原中医综合诊疗方案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予以优化,提出在分期分型的辨证论治体系原则指导下更为完善的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根据纳入标准选择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对照组(采取原中医综合诊疗方案诊疗)和治疗组(采取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诊疗)各93例。疗程14天,治疗前后记录中医证候积分、淋巴结肿胀程度、VAS疼痛评分、体温、伴随症状、异常的实验室指标(WBC、CRP、ESR、ALT、AST、LDH、IP-10、Mig、FasL),治疗后比较两种方案对 HNL 及其各中医证型的疗效,主要观察疾病治愈率、证候疗效、中医证候积分、淋巴结肿胀程度、VAS疼痛评分、体温、临床恢复时间、体温复常时间、疼痛消失时间、肿大淋巴结缩小率、其他伴随症状消失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实验室异常指标复常率。所有数据均由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HNL发病特点:统计来自中国大陆的14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186例HNL患者,发现HNL以青年女性高发,性别比(男:女)为1:3.33,患者呈急性亚急性起病,多数在发病15天内就诊,颈部单侧发病率、复发率和误诊率偏高(分别为72.58%、17.74%和44.09%),合并多脏器损害者少见,肿大淋巴结平均直径(2.64±0.70)cm,VAS疼痛评分平均(3.41±1.97)分,平均体温(37.59±1.00)℃。而伴随症状(淋巴结肿痛或压痛、发热、恶寒、口干口苦口渴、便秘、头身重、心烦、皮疹、面赤、咽痛、咳嗽、鼻塞流涕等)的发生率均高于国外患者,实验室异常指标有WBC下降、CRP、ESR、ALT、AST、LDH、IP-10、Mig、FasL升高。三种中医证型中,以风热痰毒证、热毒壅盛证患者为主,痰瘀互结证患者较少;热毒壅盛证中医证候积分最高、临床症状最严重,风热痰毒证次之,痰瘀互结证症状最轻;痰瘀互结证的病程最长,临床恢复时间最久,为疾病的迁延难愈状态阶段。(2)HNL的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HNL患者早期以风热痰毒证多见,以疏风清热、化痰解毒为治则治法,内治中药汤剂方选银僵汤加减,外治以熏蒸一号方中药熏蒸和加味金芙膏中药硬膏贴敷疗法;中期以热毒壅盛证为主,以清热凉血解毒、消肿散结为治则治法,内治中药汤剂以小柴胡汤合白虎汤加减,外治以熏蒸一号方中药熏蒸和清热消肿糊中药硬膏贴敷疗法;后期多见痰瘀互结证,以健脾化痰、消肿散结为治则治法,内治以小柴胡汤合消瘰丸加减,外治以化痰解凝方中药熏蒸和化痰解凝糊中药硬膏贴敷疗法。(3)疗效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间、风热痰毒证患者间和热毒壅盛证患者间的中医证候积分比较(P>0.05),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均能有效降低中医证候积分(P<0.05)。治愈率、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治愈率、风热痰毒证患者治愈率、热毒壅盛证患者的症状改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整体患者及风热痰毒证患者的症状改善水平、热毒壅盛证患者的治愈率等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临床恢复时间及体温复常时间的比较结果显示,风热痰毒证患者临床恢复时间最短、热毒壅盛证次之、痰瘀互结证最长,同时整个治疗组、风热痰毒证患者与热毒壅盛证患者的临床恢复时间及热毒壅盛证患者的体温复常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两组在体温复常时间、疼痛消失时间及热毒壅盛证患者的疼痛消失时间等方面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淋巴结肿胀程度、VAS疼痛评分及体温比较结果显示,三者经治疗后基本恢复正常,其中治疗组的淋巴结肿胀程度和VAS疼痛评分方面的改善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在降低风热痰毒证患者、热毒壅盛证患者的淋巴结肿胀程度及缓解热毒壅盛证患者疼痛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后淋巴结肿胀缩小率均为100%,均无不良反应事件发生;治疗组患者(尤其是热毒壅盛证患者)的伴随症状消失率优于对照组(P<0.05)。实验室检测中:治疗组患者的WBC、炎症指标(CRP、ESR)、转氨酶指标(AST、ALT)等异常指标复常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能有效恢复LDH、IP-10、Mig、FasL等异常指标,但两组的复常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提示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具有升高WBC、改善炎症反应、恢复肝损伤、调节免疫等作用。治疗期间186例患者血、尿、粪常规及肝肾功能的检测较入组前均未发生明显异常,无其他不良事件发生。结论:本次研究发现,中国大陆HNL患者的临床不适症状较国外患者发生率高;在分期分型辨证论治体系原则指导下的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治疗HNL患者有显着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该方案尤其在提高临床治愈率、缩短临床恢复时间、热毒壅盛证的体温复常时间、缩小肿大淋巴结、缓解疼痛、伴随症状消失率及恢复肝损害指标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能发挥治疗作用可能与其能改善炎症反应、调节免疫以达到调控组织细胞凋亡的机制有关。
李亚洲[3](2019)在《多模态超声在三种浅表淋巴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颈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淋巴结结核与淋巴瘤三种浅表淋巴结疾病的二维灰阶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超声弹性成像的特征,并探讨其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00例颈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100例颈部淋巴结结核、43例颈部淋巴瘤的一般资料及二维灰阶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记录淋巴结的部位、数目,每例病例均选取1枚较大淋巴结测值分析,记录淋巴结的位置、纵径、横径、纵横比、形态、边界(包膜)、淋巴门、内部回声、钙化、坏死液化、淋巴结周围软组织炎性改变等情况,并记录淋巴结内部彩色多普勒血流特点;从三组病例中分别选取40枚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45枚淋巴结结核(非液化或少液化类型)、8枚淋巴瘤的淋巴结进行了超声弹性成像检查,记录超声弹性成像评分、应变率比值(其中淋巴瘤7枚)以及弹性图20%蓝色部分占淋巴结面积比值(HRDLEV20%);对结果进行对比统计分析。结果:颈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组(KFD组)与颈部淋巴结结核组(TL组)、淋巴瘤组(ML组)比较:KFD组的发病年龄最小、病灶纵横经最小、纵横比最大;KFD组多数淋巴结形态规则(98.0%)、边界光整(81.0%)、淋巴门存在(中心型44.0%、偏移型26.0%),周围软组织炎性改变出现率高(73.0%),与其他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内部回声多不均匀(75.0%),但KFD组钙化(4.0%)、坏死液化(4.0%)出现率较低,与T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液化出现率低于ML组(1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KFD组淋巴结内部血流分型70.0%为Ⅰ型(淋巴门型),显着多于TL组与ML组,Ⅲ型(边缘型,4.0%)与Ⅴ型(无血流型,2.0%)显着低于T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分级(采用Adler法)内部血流KFD组以Ⅲ级(40.0%)、Ⅳ级(52.0%)为主,其余少见,与TL组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L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弹性成像检查KFD组在应变率比值法(ESR)与其他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弹性成像评分法、弹性图20%蓝色部分占淋巴结面积法(HRDLEV20%)KFD组硬度小于TL组(非液化或少液化类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KFD组与ML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具有一定的超声影像特征:二维灰阶超声、彩色多普勒超声在KFD与TL、ML的鉴别诊断上有重要价值;超声弹性成像检查在弹性评分法、弹性图20%蓝色部分占淋巴结面积(HRDLEV20%)法KFD组硬度均小于TL组(非液化或少液化类型)(P<0.05),有鉴别诊断价值,ESR法无显着差异;KFD组与ML组、TL组与ML组超声弹性成像检查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陈霰[4](2019)在《手动活检结合超声造影在浅表肿大淋巴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提出目的 本研究联合应用二维超声、彩色多普勒模式及超声造影,对浅表淋巴结进行手动穿刺活检。通过分析活检淋巴结的病理结果,探讨超声引导下手动穿刺活检的应用价值以及超声造影在浅表淋巴结穿刺活检中的应用价值。对象和方法 随机选择2016年9月至2017年10月于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超声科行浅表淋巴结手动穿刺活检的患者50例为手动组,男28例,女22例。选择2012年6月至2015年10月行超声引导下自动活检的患者50例作为对照组,男23例,女27例。首先两组均在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模式下观察浅表淋巴结的大小,形态,边界,淋巴门结构及淋巴结内及周围组织结构彩色血流分布等超声声像特征,手动组后行超声造影,连续实时观察病灶的灌注增强模式及病变内造影增强程度,以此定位富血供与乏血供区域。确定安全穿刺点,并在超声引导下进行手动活检或自动活检,取出组织条送病理诊断。结果 1、100例患者中,手动组和自动组一般资料比较结果表示,肿大淋巴结位置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大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2、50例手动活检的患者中,造影剂的分布情况分为2种类型,Ⅰ型为均匀增强型,本组患者14例;Ⅱ型为不均匀增强型,本组患者36例,34例为斑片样增强,2例为环状增强。3、手动组50例患者均穿刺1次,有48例淋巴结手动活检成功,取材成功率96%(48/50);自动组50例浅表淋巴结肿大患者穿刺25次,取材成功48例,成功率为96%(48/50)。4、穿刺活检的病理诊断结果:手动组24例淋巴结恶性病变,其中包括17例转移癌和7例淋巴瘤;20例良性病变,其中包括2例反应性增生,17例淋巴结炎和1例不确定具体性质但能确定良性病变;有4例无法获得明确的组织病理学结果。自动组恶性病变有31例,其中包括转移癌28例,淋巴瘤3例;良性病变有11例,其中包括反应性增生3例,淋巴结炎8例;所取组织中有6例无法获得明确的组织病理学结果。结论 1、根据超声造影结果显示的不同增强区域进行穿刺,提高了有效穿刺活检取材的成功率和精准率,同时有效的减少了手术出血等风险,为临床精准诊断与治疗提供了更精准的依据。2、超声引导下手动活检穿刺入路灵活、精准,并在实时观察下进行穿刺活检,在周围结构复杂及直径较小的肿大淋巴结的定性诊断中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韦艳静[5](2019)在《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纵隔淋巴结病变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分析纵隔不同性质淋巴结病变双源CT双能量成像参数之间的差异,进一步评价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纵隔不同性质淋巴结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1.选择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03月至2019年01月间临床发现纵隔淋巴结肿大符合以下条件者作为研究对象:(1)无对比剂过敏;(2)CT检查前无放疗或化疗;(3)能配合完成CT扫描。共有40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34例,女6例,年龄3279岁,中位年龄(54.85±10.53)岁。34例患者经病理证实,其中9例经支气管细针穿刺病理确诊(淋巴结结核3例,转移性淋巴结4例,淋巴瘤2例),25例经手术切除病理确诊(淋巴结炎1例,淋巴结结核2例,转移性淋巴结19例,淋巴瘤3例)。经抗炎或抗痨治疗后,6例经临床证实病变淋巴结显着缩小(淋巴结炎5例,结核1例)。根据纵隔淋巴结病理和临床证实分为:淋巴结炎性变组(12例);转移性淋巴结组(23例);淋巴瘤组(5例)。结合CT图像,共有85枚淋巴结符合入组标准,其中淋巴结炎性变25枚,5枚经手术切除病理确诊,6枚经支气管细针穿刺病理确诊,14枚经抗炎或抗痨治疗后临床证实病变淋巴结显着缩小确诊;转移性淋巴结45枚,其中39枚经手术切除病理确诊,6枚经支气管细针穿刺病理确诊,其中腺癌15例(淋巴结共27枚),鳞癌3例(淋巴结共6枚),小细胞癌4例(淋巴结共9枚),小细胞神经内分泌癌1例(淋巴结共3枚)。淋巴瘤15枚,结节硬化型霍奇金淋巴瘤3例(10枚淋巴结),弥漫大B细胞性淋巴瘤2例(5枚淋巴结)。淋巴结短径1.0cm7.5cm,长径1.0cm8.2cm。2.采用德国西门子公司第二代64层双源CT扫描仪(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flash)进行扫描,将双能量CT增强扫描后静脉期的图像导入双源CT的Dual-Energy软件,在图像上观察符合纳入标准并获取术后病理的淋巴结,在相同层面上测量淋巴结长短径,并记录淋巴结摄碘含量,所有纵隔淋巴结碘浓度均由主动脉碘浓度进行标准化。标准化碘浓度(normalized iodine concentration,NIC)计算公式:标准化碘浓度=淋巴结碘浓度/同层主动脉碘浓度。3.本课题采用SPSS16.0对所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不同组别淋巴结的长短径、碘浓度及标准化碘浓度采用正态性检验,若数据方差齐且呈正态分布,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一步用LSD统计学分析进行两两组间差异性比较,检验水准α=0.05。纵隔不同性质淋巴结密度及强化方式的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对具有统计学意义的能谱CT定量参数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ristic,ROC)曲线,利用曲线下面积(AUC)来衡量纵隔淋巴结NIC的诊断效能,AUC>0.5时存在统计学意义,进一步分析NIC对鉴别纵隔淋巴结的特异度、敏感度及最佳诊断阈值。结果:1.本组40例淋巴结肿大患者,转移性淋巴结组与淋巴结炎性变组、淋巴瘤组与淋巴结炎性变组两两间长、短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淋巴瘤组与转移性淋巴结组组间长、短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本组通过CT平扫观察,发现纵隔不同性质淋巴结大多为实性软组织影,转移性淋巴结、淋巴结炎性变合并坏死时,其内可出现囊性成分。CT增强扫描时:转移性淋巴结多呈不均匀强化,部分亦可呈环形强化或均匀强化;淋巴结炎性变、淋巴瘤以均匀强化为主,当淋巴结较大而出现坏死时,也可呈不均匀强化。转移性淋巴结组与淋巴结炎性变组、淋巴瘤组与转移性淋巴结组两两组间强化方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淋巴结炎性变组的碘浓度均高于转移性淋巴结组及淋巴瘤组,其中转移性淋巴结组的碘浓度最低,三组两两间静脉期碘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淋巴结炎性变组、转移性淋巴结组及淋巴瘤组两两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以淋巴结炎性变组与转移性淋巴结组、淋巴瘤组与转移性淋巴结组之间的统计学差异最显着(P=0.000)。5.本研究以碘图的标准化碘含量(NIC)作为判断纵隔淋巴结良、恶性的诊断指标。当以NIC≤0.287作为诊断良性和恶性淋巴结的阈值时,其AUC最大为0.848,此刻鉴别诊断效能最佳,诊断为恶性淋巴结的特异性为72%,敏感性86.7%,Youden指数为0.587。结论:1.纵隔淋巴瘤组的长径、短径均高于转移性淋巴结组及淋巴结炎性变组,转移性淋巴结与淋巴结炎性变、淋巴瘤与淋巴结炎性变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纵隔不同性质淋巴结与病灶长短径大小相关。2.转移性淋巴结组与淋巴结炎性变组、淋巴瘤组与转移性淋巴结组两两组间强化方式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由于纵隔不同性质淋巴结病变的CT密度及强化方式表现有重叠,因此在不同性质淋巴结病变诊断过程中,诊断的准确率不高。3.淋巴结炎性变组、转移性淋巴结组及淋巴瘤组三组间碘浓度及标准化碘浓度(NI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鉴别纵隔不同性质淋巴结具有一定诊断价值。4.利用ROC曲线分析,以NIC判断纵隔良、恶性淋巴结有较高的诊断价值,NIC可作为预判纵隔良、恶性淋巴结的指标。当淋巴结的NIC≤0.287时,提示恶性的可能性大。建议把NIC≤0.287作为判定纵隔恶性淋巴结的定量指标之一。
江俊,孙媛,陈英,裴婷,张海利[6](2019)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报道我科2017年收治的1例确诊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HNL)患者,并回顾分析164例文献报道经病理证实HNL患者的临床特点。HNL是一种良性自限性疾病,临床上以发热、痛性淋巴结肿大、白细胞减少为主要特征,其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缺乏特异性,易误诊为恶性淋巴瘤、淋巴结炎、淋巴结结核、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淋巴结活检病理检查可明确诊断,抗生素治疗无效,症状显着时应用糖皮质激素有效。因其可有多器官受损及可能并发自身免疫性疾病,故应尽早诊断及治疗并长期随访。现对该病的临床特点作一总结,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王园园[7](2019)在《剪切波弹性成像在颈部淋巴结良恶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文中指出目的:应用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Shear wave elastography,SWE)测量淋巴结的各弹性模量值,并与常规超声——二维灰阶和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对比,评价其在颈部淋巴结良恶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0个淋巴结分别进行灰阶超声、CDFI及SWE检查,记录每个淋巴结的常规超声征象及各弹性模量值——Emean值、Emax值、Emin值、Esd值、Eratio值。再进行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并将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绘制常规超声及各弹性模量值的受试者工作曲线(receiver-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计算各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获得各指标的最佳诊断界值,并比较SWE与常规超声诊断良恶性淋巴结的价值。结果:1、纳入本研究的80个淋巴结中,病理确诊29个为良性淋巴结,51个为恶性淋巴结。2、淋巴结常规超声(灰阶超声及CDFI)征象中,短径、长径/短径(L/S)、淋巴门、边界、内部回声及血流分布情况对良恶性淋巴结的诊断均具有一定的价值。3、SWE中,恶性淋巴结的Emean、Emax、Esd及Eratio值均高于良性淋巴结,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项弹性模量值诊断恶性淋巴结的最佳临界值分别为 15.15kPa、39.45kPa、6.65kPa、2.15。Emax 的 ROC 曲线形下面积(AUC)最大,明显高于Emean、Eratio,且差异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但Emax与Esd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7)。4、与灰阶超声和CDFI相比,Emax的AUC较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SWE诊断良恶性淋巴结的特异度高于灰阶超声,灵敏度高于CDF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1、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技术可以定性定量地反映颈部淋巴结的组织硬度,Emax、Esd、Emean、Eratio值均对其良恶性疾病的鉴别诊断有意义,其中最大弹性模量值Emax、弹性模量标准差Esd的诊断价值较其他二者更高。2、与灰阶超声和CDFI相比,SWE具有更高的准确度,在颈部淋巴结良恶性疾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值得进一步应用推广。
程小龙,蔡青,赵东宝,胡珍丽,吉连梅,韩一平[8](2017)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合并嗜血细胞综合征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文中研究表明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病因及发病机制未明,以顽固性发热、区域性淋巴结肿大伴或不伴压痛和一过性白细胞计数减少为特征。该病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均无特异性,且相对少见,临床极易误诊为淋巴瘤、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确诊主要根据组织病理检查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本文报道1例患者表现为持续高热、颈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消瘦患者,抗生素治疗无效,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检查示全身多发淋巴结肿大,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高达20.4,高度怀疑恶性淋巴瘤。该患者经颈部淋巴结活检证实为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且骨髓细胞学检查提示嗜血细胞增多骨髓象,最终诊断为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合并嗜血细胞综合征。
董凤林[9](2017)在《多模态超声成像在浅表淋巴结病变鉴别诊断及引导穿刺活检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高频超声检查在浅表淋巴结病变中的诊断价值目的:探讨高频超声检查在鉴别浅表淋巴结良恶性的价值。方法:对305例浅表淋巴结病例行高频超声检查,观察并记录病变淋巴结的纵横比、内部回声、淋巴门是否偏心或消失、边界、血供分布等特点。所有淋巴结良、恶性均病理学证实。根据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组(反应性增生组、结核性淋巴结炎组);恶性组(转移组、淋巴瘤组),分析并比较各组间淋巴结声像图特点对各组淋巴结的诊断效能。结果:良性淋巴结组113例(其中反应性增生60例、结核性淋巴结炎53例),恶性淋巴结组192例(其中转移性淋巴结138例、淋巴瘤54例)。高频超声鉴别良、恶性淋巴结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1.4%、57.5%、66.2%、74%、54.2%。良、恶性两组淋巴结在长短径比值L/S、内部回声、血供分布模式及阻力指数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边界及淋巴门消失/偏心中无统计学意义。结核性淋巴结组在纵横比、淋巴门消失/偏心、周边型血流中与转移性淋巴结相似,但两组RI值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反应性增生组主要为淋巴门型血流;淋巴瘤组主要为混合型血流,其次为淋巴门型,淋巴瘤组与反应性增生组RI值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高频超声检查对浅表肿大淋巴结的良恶性鉴别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可作为鉴别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但不同病理类型的淋巴结之间声像图特点有交叉重叠。第二部分超声弹性成像在浅表淋巴结病变诊断中的应用研究目的:探讨弹性成像在浅表淋巴结疾病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125例浅表肿大淋巴结患者先行高频超声检查,然后对所有淋巴结均行超声弹性成像检查,采用四分法对弹性图进行分型,并利用超声诊断仪自带的分析软件测出病灶与周围对照组织的应变率比值SR,同时应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计算出弹性应变率值的临界值。所有淋巴结均经病理学证实,并根据最终病理结果将所有淋巴结分为良、恶性两组。分别比较四分法与应变率比值、两种方法联合以及高频超声联合弹性成像对良恶性两组淋巴结的诊断效能。结果:良性组57例(均为淋巴结反应性增生),恶性组68例(其中淋巴瘤33例,转移性淋巴结35例)。弹性成像四分法判断良、恶性两组淋巴结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0.3%、82.5%、70.4%、80.4%、63.5%。良性淋巴结组SR比值:1.28±0.31(均数±标准差),恶性淋巴结组SR比值:2.43±1.29(均数±标准差),两组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通过ROC曲线确定SR临界值为1.61,其诊断恶性淋巴结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3.5%、84.2%、78.4%、84.7%、72.7%。评分法与SR比值联合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2.4%、80.7%、81.6%、83.6%、79.3%。常规超声联合弹性成像判断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6.8%、86%、86.4%、88.1%、84.5%。结论:超声弹性成像对浅表良恶性淋巴结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联合常规高频超声能为淋巴结病变的诊断提供更多信息。第三部分超声造影在浅表淋巴结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浅表淋巴结疾病定性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177例肿大淋巴结患者先性常规超声检查,然后对其均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并记录各个淋巴结的增强模式及灌注特点,应用造影分析软件进行脱机分析,得出时间-强度曲线(TIC),并记录达峰时间(TTP)、最大增强强度(IMAX%)、曲线下面积(AUC)、上升支斜率(KUP)、半降斜率绝对值(KDOWN)、上升(RT)、平均渡越时间(mTT)各参数。所有淋巴结类型均病理学证实,并根据最终病理结果将所有淋巴结分为(反应性增生组、结核性淋巴结炎组);恶性组(转移组、淋巴瘤组)。比较各组间超声造影特征的不同以及超声造影对良、恶性淋巴结的诊断效能。结果:良性淋巴结组67例(其中反应性增生38例、结核性淋巴结炎29例),恶性淋巴结组110例(其中转移性淋巴结77例、淋巴瘤33例)。超声造影联合常规超声判断淋巴结良恶性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2.7%、86.6%、90.4%、91.9%、87.9%。良、恶性两组在离心型增强与混合型增强中的分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在向心型增强及增强均匀度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反应性增生的淋巴结主要表现为离心型、均匀增强;结核性淋巴结炎多为向心型、不均匀增强;转移性淋巴结为向心型及混合型增强;淋巴瘤多为混合型、均匀增强。淋巴瘤组TTP、IMAX%、曲线下面积AUC最高;转移组的KUP、KDOWN与反应性增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反应性增生、转移性淋巴结与淋巴瘤三组之间在RT、mTT指标之间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结论:不同淋巴结病变有不同的灌注特征,超声造影检查对浅表淋巴结的定性诊断具有较高实用价值,为其鉴别诊断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第四部分弹性成像与超声造影引导浅表淋巴结穿刺活检对取材影响的对比分析目的:探讨弹性成像及超声造影在引导浅表淋巴结穿刺活检在取材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将159例浅表淋巴结随机分为2组:A组在弹性成像定位下确定感兴趣区及穿刺路径后于常规高频超声引导下行粗针穿刺活检术;B组经超声造影后,确定穿刺活检目标淋巴结及穿刺路径后,同样于常规高频超声引导下行粗针穿刺活检术。比较两组在取材效果并计算其取材成功率的差异。结果:A、B两组病例分别为82例、77例。B组取材效果显着优于A组(平均秩次72.86 vs 86.66,P<0.05);B组穿刺检出率高于A组为(98.7%vs 95.1%).结论:超声造影定位比弹性成像定位引导浅表淋巴结穿刺活检可获得较高的取材效果,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王晓荣[10](2017)在《颈部肿大淋巴结恶性风险评估的超声分级诊断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建立评估颈部肿大淋巴结(lymph node,LN)恶性风险的常规超声(ultrasonography,US)声像图评分标准;建立评估颈部肿大淋巴结恶性风险的常规US分级诊断标准,并确定各级恶性风险预测值;探讨超声造影(contrast-enhanced ultrasound,CEUS)及参数成像对常规US难以定性淋巴结良恶性评判的应用价值。方法:第一部分:回顾288例患者的288个颈部肿大淋巴结的常规US声像图,按照病理结果分为良性组与恶性组,对比良、恶性组的7项US声像图指标,筛选出对鉴别良、恶性有价值的指标,并对各指标赋分,建立可评估颈部肿大淋巴结恶性风险的US声像图评分标准,并以此评分标准对上述288个淋巴结评分;第二部分:收集810例颈部肿大淋巴结患者,根据上述US声像图评分标准为淋巴结评分,按照各分值组中恶性淋巴结比例的差异提出分级诊断标准,同时结合患者病史及临床体征调整与临床信息不符的US分级级别,最终得到各级的恶性淋巴结比例;第三部分:对常规US不能定性的156例颈部肿大淋巴结患者行CEUS检查,分析淋巴结的CEUS增强与灌注特征、CEUS参数成像特征。结果:第一部分:4项US声像图指标(L/S值、门髓质形态、内部回声、血流模式)在良恶性淋巴结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颈部恶性淋巴结显着相关的指标有:血流类型(OR,5.387;95%CI,2.403-12.079;P<0.001)、内部回声(OR,4.565;95%CI,2.433-8.563;P<0.001)、门髓质回声(OR,2.309;95%CI,1.903-4.876;P=0.028)。颈部肿大淋巴结US声像图评分标准(分值范围:0-8分),趋势性卡方检验显示随着评分的升高,恶性淋巴结的比例亦随之升高(P<0.05),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亦显示随着评分的升高,淋巴结的恶性风险OR值亦随之升高;第二部分:对810例患者的810个颈部肿大淋巴结,按照US声像图评分标准评分,并联合病史及临床体征后,确定分级诊断标准及各级恶性淋巴结比例为:1级-极低度恶性风险LN(恶性比例约6%),2-a级-低度恶性风险LN(恶性比例约30%),2-b级-中高度恶性风险LN(恶性比例约65%),3级-极高度恶性风险LN(恶性比例约85%)。此分级诊断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5(95%CI,0.829-0882,P<0.001);第三部分:颈部肿大淋巴结CEUS增强及灌注模式分3型,Ⅰ型-均匀增强(Ⅰa型-自门部开始增强,Ⅰb型-非门部开始增强),Ⅱ型-不均匀增强(Ⅱa型-自门部开始增强,Ⅱb型-非门部开始增强),Ⅲ型-不增强。良、恶性组在Ⅰ型的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良、恶性组在Ⅱ型的亚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结CEUS参数成像,良、恶性组灌注时相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动脉相灌注为良性,动脉相及实质相灌注为恶性,此标准的灵敏度为77.2%(95%CI:67.8-86.7),特异度为72.7%(95%CI:63.0-82.5),符合率为75.0%,Kappa=0.50;结论:以淋巴结血流特征、内部回声、门髓质形态、L/S值,建立评判颈部肿大淋巴结恶性风险的US声像图评分标准,评分值的高低能较好的评判颈部肿大淋巴结恶性风险的高低;以常规US声像图评分标准为基础,联合病史及临床体征,建立颈部肿大淋巴结分级诊断标准,能为颈部肿大淋巴结提供恶性风险预测值;CEUS能较好的鉴别常规US无法定性淋巴结的良恶性,可作为这类淋巴结的辅助诊断方法。
二、增生性Kikuchi淋巴结炎与恶性淋巴瘤的鉴别诊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增生性Kikuchi淋巴结炎与恶性淋巴瘤的鉴别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儿童颈部淋巴结肿大病因分析及恶性风险评估的超声分级诊断的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 研究内容 |
1.1 研究对象 |
1.2 本研究纳入及排除标准 |
1.3 仪器及检查方法 |
1.4 观察指标 |
2 方法 |
2.1 一般资料介绍 |
2.2 超声图像分析及赋分 |
2.3 分组及疾病构成比分析 |
3 统计学方法 |
4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结果 |
1 病因结果 |
1.1 儿童颈部淋巴结疾病构成比 |
1.2 不同年龄段儿童颈部LN肿大的病因 |
2 良、恶性淋巴结疾病声像图特征 |
3 儿童颈部肿大LN的超声分级诊断效果 |
讨论 |
1 儿童颈部淋巴结病变构成比的特点 |
2 良、恶性疾病的声像图特点 |
3 超声分级诊断标准在儿童群体中初步应用 |
小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超声在儿童浅表淋巴结病变中的诊断价值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导师评阅表 |
(2)坏死性淋巴结炎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的临床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现代医学部分 |
1.1 淋巴结及淋巴结炎概述 |
1.2 坏死性淋巴结炎的定义 |
1.3 HNL的流行病学 |
1.4 HNL的病因 |
1.5 HNL的发病机制 |
1.6 HNL诊断 |
1.7 HNL鉴别诊断 |
1.8 HNL治疗 |
1.9 预后 |
2. 祖国医学部分 |
2.1 中医对HNL的认识 |
2.2 HNL的中医药治疗 |
2.3 中医综合诊疗方案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诊断标准 |
1.2 病例一般资料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诊疗方案 |
2.2 治疗方法及治疗用药 |
2.3 观察疗程 |
2.4 观察指标及方法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一般情况 |
3.2 疗效指标比较 |
第三部分 分析与讨论 |
1. 建立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的依据 |
2. 病因病机认识 |
2.1 病性属实,正邪相争 |
2.2 病位三焦,邪犯少阳 |
2.3 早期轻症,风热毒侵 |
2.4 中期重症,热毒壅盛 |
2.5 后期缠绵,痰瘀互结 |
3. 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的治法讨论 |
3.1 中药汤剂 |
3.2 外治疗法 |
4. 临床特征资料分析 |
5. 疗效分析 |
5.1 疾病、证候疗效分析 |
5.2 临床恢复时间、体温复常时间、疼痛消失时间分析 |
5.3 淋巴结肿胀程度、VAS疼痛评分及体温分析 |
5.4 肿大淋巴结缩小率、其他伴随症状消失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分析 |
5.5 实验室异常指标复常率分析 |
5.6 安全性分析 |
6. 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的优势 |
6.1 中医辨证更精确 |
6.2 辨证体系更合理 |
6.3 疗效更佳 |
7. 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治疗HNL的作用机制探讨 |
第四部分 结语 |
1. 结论 |
1.1 HNL临床发病特点 |
1.2 中医证候特点 |
1.3 分期分型辨证体系指导下的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 |
1.4 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较原中医综合诊疗方案具有以下特点 |
2. 本研究创新之处 |
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缩略语英汉对照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1.1. 学术论文 |
1.2. 发明专利 |
1.3. 着作 |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多模态超声在三种浅表淋巴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内容与方法 |
2.1 仪器 |
2.2 检查方法 |
2.3 评价方法 |
3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一般资料和二维灰阶超声表现 |
2 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 |
3 超声弹性成像检查 |
讨论 |
1 淋巴结的功能与疾病 |
2 超声技术对颈部淋巴结的诊断应用 |
3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与淋巴结结核、淋巴瘤的一般资料和二维灰阶超声(B-US)对比分析 |
4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与淋巴结结核、淋巴瘤的彩色血流对比分析 |
5 超声弹性成像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淋巴结结核、淋巴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文献综述 颈部淋巴结疾病的超声评估与诊断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英文缩略对照词表 |
研究生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4)手动活检结合超声造影在浅表肿大淋巴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 对象和方法 |
1.1 .研究对象入选标准 |
1.2 研究对象 |
1.3 仪器与方法 |
1.3.1 仪器与材料 |
1.3.2 常规超声 |
1.3.3 超声造影 |
1.3.4 穿刺活检 |
1.3.5 病理检查 |
1.3.6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结果 |
2.2 超声造影结果 |
2.3 穿刺活检结果 |
2.4 病理结果 |
3 讨论 |
3.1 淋巴结疾病分类及诊断方法 |
3.2 超声造影评价浅表肿大淋巴结以及超声造影在淋巴结活检中的应用价值 |
3.3 肿大淋巴结不同活检方式的比较 |
3.4 手动活检结合超声造影评价浅表肿大淋巴结 |
3.5 局限性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超声造影及手动活检对浅表肿大淋巴结诊断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纵隔淋巴结病变中的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个人简历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本研究的创新点与临床意义 |
结论 |
论文附图 |
参考文献 |
主要英文缩写词索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6)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收治病例情况 |
2 文献病例情况 |
2.1 一般资料 |
2.2 临床表现 |
2.3 实验室检查 |
2.4 影像学检查 |
2.5 病理检查 |
2.6 诊断、治疗及转归 |
3 临床研究现状 |
(7)剪切波弹性成像在颈部淋巴结良恶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仪器与方法 |
1.3 评价指标 |
1.4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2.1 病理 |
2.2 灰阶超声 |
2.3 CDFI |
2.4 SWE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常规超声和超声弹性成像在诊断颈部淋巴结良恶性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 |
(8)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合并嗜血细胞综合征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简介 |
2 讨论 |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2 临床表现 |
2.3 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 |
2.4 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 |
2.5 鉴别诊断 |
2.6治疗 |
2.7 预后 |
(9)多模态超声成像在浅表淋巴结病变鉴别诊断及引导穿刺活检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高频超声检查在浅表淋巴结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二部分 超声弹性成像在浅表淋巴结病变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超声造影在浅表淋巴结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第四部分 弹性成像与超声造影引导浅表淋巴结穿刺活检对取材影响的对比分析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创新与不足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英文缩写词释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博士研究生期间主持科研项目及获取专利 |
致谢 |
(10)颈部肿大淋巴结恶性风险评估的超声分级诊断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评估颈部肿大淋巴结恶性风险的常规超声声像图评分标准的建立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评估颈部肿大淋巴结恶性风险超声分级诊断的建立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质量控制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部分 超声造影及参数成像鉴别常规超声难以定性颈部肿大淋巴结良恶性 |
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仪器与方法 |
1.3 观察指标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全文总结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个人简历 |
新疆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导师评阅表 |
四、增生性Kikuchi淋巴结炎与恶性淋巴瘤的鉴别诊断(论文参考文献)
- [1]儿童颈部淋巴结肿大病因分析及恶性风险评估的超声分级诊断的初步应用[D]. 菲鲁拉·甫合提. 新疆医科大学, 2021(10)
- [2]坏死性淋巴结炎中医优化综合诊疗方案的临床对照研究[D]. 靳汝辉.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多模态超声在三种浅表淋巴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D]. 李亚洲. 南京医科大学, 2019(04)
- [4]手动活检结合超声造影在浅表肿大淋巴结诊断中的应用价值[D]. 陈霰.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5]双源CT双能量成像在纵隔淋巴结病变中的临床应用研究[D]. 韦艳静. 广西医科大学, 2019(08)
- [6]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的临床研究进展[J]. 江俊,孙媛,陈英,裴婷,张海利. 中国眼耳鼻喉科杂志, 2019(02)
- [7]剪切波弹性成像在颈部淋巴结良恶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D]. 王园园. 滨州医学院, 2019(02)
- [8]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合并嗜血细胞综合征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J]. 程小龙,蔡青,赵东宝,胡珍丽,吉连梅,韩一平. 中国全科医学, 2017(35)
- [9]多模态超声成像在浅表淋巴结病变鉴别诊断及引导穿刺活检的临床研究[D]. 董凤林. 苏州大学, 2017(04)
- [10]颈部肿大淋巴结恶性风险评估的超声分级诊断初步研究[D]. 王晓荣. 新疆医科大学, 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