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闻性电视节目应多采用现场纪实手法(论文文献综述)
马卓恺[1](2021)在《中国警察题材纪录片创作手法创新性研究》文中认为和平时期,公安队伍是牺牲最多、奉献最大的一支队伍,以这一职业群体或从业个体为塑造对象,在小说、电影以及电视剧等表现形式中均有丰富作品呈现,而展示工作内容、彰显社会价值的警察题材纪录片,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电视纪录片《中华之剑》播出开始,其发展历史并不久远,同时,在纪录片市场逐渐完善、受众日益增长的当下,警察题材纪录片由于作品数量及影响的局限,其相关研究也略显匮乏。通过搜集、鉴别、分析、整理警察题材纪录片作品了解认知客体,将我国警察题材纪录片从初始到探索再到发展的历程划分为三个时期,并通过案例分析法研究相关文本,提炼各阶段作品创作特征,从创作手法层面梳理出警察题材纪录片典型类型。以发展脉络为经、创作手法为纬,对各阶段代表性作品进行分析的同时,基于对不同发展时期警察题材纪录片创作手法的提炼,结合自身毕业作品,以比较分析法为支撑,阐释当下警察题材纪录片边际拓展可能并思考警察题材纪录片未来走向。论文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引言,对选题意义、研究方法及各篇章重点内容进行概括介绍。第二部分为正文,其中第一章从发展脉络及创作类型两个维度对警察题材纪录片发展历程进行梳理,并通过政治价值、教育价值和文献价值三个层面,阐释警察题材纪录片社会意义;第二章对警察题材纪录片常规创作手法进行概括;第三章基于警察题材纪录片一般创作手法,罗列警察题材纪录片创作手法在不同发展阶段呈现的创新;第四章围绕笔者毕业作品《鼠年》,从创作层面阐述该片与已有警察题材纪录片的区别;第五章以新兴技术、成果输出、纪录电影三个角度前瞻警察题材纪录片未来走向。第三部分为总结,概括正文各部分内容并呈现个人观点,旨在对警察题材纪录片发展提供一定启示。
朱花平[2](2021)在《军营文化的媒介建构与传播研究 ——以解放军报《长征》副刊(2020)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中央军委机关报《解放军报》的《长征》副刊是1975年为纪念长征胜利而创刊的。截至2020年底,它已跨越45年,出版5000余期,被誉为“军事文化高地”。本研究选取《长征》副刊2020年刊发的文章为研究对象,借助框架理论、议程设置理论,采用定量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军营文化的内容建构、内容特点,以及副刊在传播军营文化中所形成的特点与价值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长征》副刊主要从军事历史、军旅纪实、军旅文学、读书与影评等四个维度建构起了军营文化的内容框架。这个系统性的内容框架以传播红色文化、记录军营生活、反映军营文化活动、传播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突出了以铸造军魂、树立榜样、提升素养等为目的的内容特征。在传播军营文化方面,《长征》副刊又运用多样化与艺术化的表达方式,形成了以“大副刊”的宽泛视角书写当代军营文化,以新闻化的文学手段记录人民军队的伟大实践,以故事化的叙事策略礼赞强军英雄,以独具匠心的版面设计凸显强军文化等传播特征。不仅如此,《长征》副刊作为全军最具影响力的品牌副刊,其主要传播价值还体现在这三个方面:(一)《长征》副刊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是我军指战员的精神家园;(二)《长征》副刊时刻牢记使命,聚焦部队中心工作、聚焦练兵备战,是展示我军“能打仗,打胜仗”精神风貌的媒介窗口;(三)《长征》副刊以“天天有副刊”的传播频率,运用大量的专栏版面,从多层次多角度对军营文化进行构建,营造了浓厚的文化强军舆论氛围。
陈思宇[3](2020)在《全媒体时代新闻性电视专题片选题思路探析——以《坐着高铁看中国》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全媒体时代的到来,使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不再以单一形式出现,创作者将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媒体等组合的全媒体形式逐步融入新闻性电视专题片的创作中,影片以更新颖更精准的方式服务于观众。伴随着媒体形式的多样化,以全媒体形式制作播出的新闻性电视专题片形成了独特的影片风格,其选题思路也更具有倾向性。文章以《坐着高铁看中国》为例,围绕人民性、纪实性、时代性和创新性这四个方面,对新闻性电视专题片的选题思路进行分析。
付文静[4](2020)在《新媒体时代电视纪实语言的创新研究 ——以湖南卫视“新闻大片”为例》文中研究指明电视纪实语言作为电视屏幕上一种独立的语言形态,有着自身独特的发展轨迹。电视纪实语言诞生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一直到九十年代初才走上了完全成熟的历史阶段。伴随着新媒体时代的来临,作为传统媒体电视新闻传播形式之一,电视纪实语言也同样面临困境,受到了经济、文化、受众、技术等方面的冲击。因此,电视纪实语言亟需创新。现代科技发展的加速度使电视技术迅速向前发展,电视纪实语言在慢慢获得新的发展方式。目前电视技术正面临着全面更新换代的新时代,正进行着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无论是电视纪实语言的前期拍摄技术还是后期制作技术都能够反映电视纪实语言的创新,另外在用人机制和运作团队上也做足了准备。在要素创新上,电视纪实语言通过强化同期语言的使用和解说词应用传播正能量;通过重视“音乐形象”和音乐选择促进人类的感情表达和情感交流;通过注重“风格化”音响和音质优化完善艺术效果;利用画面语言造型和画面语言视觉效果的创新体现创作构思;声音和画面缺一不可,相辅相成,共同阐释着新媒体时代的电视纪实语言新形态。电视纪实语言在制作上创新了叙事理念,增强了电视纪实作品的感染力;同时,叙事视角也表现出个性化特色,不仅使用全知视角叙事,而且也开始重视大众话语的表达权。以往的电视纪实作品思想性强,节奏较慢,导致观赏性较差,难以吸引受众眼球,也难以进入世界市场。如今湖南卫视“新闻大片”作为能够凸显电视纪实语言创新的“代表作”,对它的深入研究无疑对新媒体时代电视纪实语言的发展是有益的。
程姗姗[5](2020)在《基于教育视野下儿童真人秀节目策划研究 ——兼论个人策划案《来吧!研学夏令营》》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不断的发展进步,儿童接触电视节目的用时增多,角色转变从最初的“观看者”到积极“参与者”。类型多样的儿童电视节目大放异彩,在不断吸收电视节目带来的新鲜、娱乐、有趣等“快感”的同时,儿童观看并开始逐步参与电视节目制作。真人秀节目在近十年的发展中成为综艺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儿童参加真人秀这种“半演出”的节目形式人数也越来越多。在儿童与电视节目之间的关系从“需求不够”到“需求过多”之间怎样取得平衡?如何让孩子不过分沉迷于电视,而是通过电视节目获取更多有价值的教育知识?如何让孩子从电视节目的观看者到参与者再到获益者?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新媒体发展形态中,本文以儿童真人秀节目为研究对象,对儿童真人秀节目的发展、类型、教育价值缺失与实现等不同的方面进行解析。本论文所涉及的节目界定为在儿童的阶段性成长过程中有明显的教育指引作用的真人秀共涉及四个部分。第一章:教育视野下儿童真人秀初创期、探索期、成熟期发展变化以及真人秀节目“真”和“秀”两个方面的策划研究。第二章:《带我去远方》、《大冰小将》、《我们长大了》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真人秀个案分析。第三章:儿童真人秀节目中教育价值缺失和呈现,缺失如儿童隐私的暴露、儿童主体性消解、儿童成为文化消费品三个方面。第四章:针对个人策划案儿童教育观察类真人秀《来吧!研学夏令营》分析。本论文选取的案例更多的探讨2015年至2019年之间具有教育研究价值的儿童真人秀节目。
赵玺玉[6](2020)在《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讲好中国故事”和“隆重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号召下,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讲述了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积极探索并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取得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的历程。专题片播出后,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在社交媒体上获得极高讨论度和评价,是一部记录历史、弘扬主旋律的优秀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能够取得这样的成功,与其符合时代需求的优秀叙事表现密不可分。基于此,文章采用叙事学研究工具和个案研究法,采用经典叙事学中叙事故事和叙事话语两个层面,对电视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进行分析,以探究使其获得成功的叙事手法,为同样“记录历史、讲述中国故事、讲述中国共产党故事”的专题片的叙事提供一些启示。文章共分为六个部分。第一章主要阐明《我们走在大路上》叙事研究的背景、意义、方法、创新点及基于这一主题进行的文献综述。第二章梳理了《我们走在大路上》叙事研究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理论以及研究对象概况,为文章奠定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第三章聚焦故事层面,从统领专题片故事的主题分析开始,依次对《我们走在大路上》故事文本中事件、人物、情境的组合运用进行分析。第四章和第五章聚焦叙事话语,其中第四章分析了不同视角的叙事者的话语权限,具体整理了专题片所运用的声画语言,第五章整理分析历史专题片叙事中较为突出的时间畸变与叙事结构,以探究叙事话语形式。第六章基于以上叙事分析,结合新闻传播相关理论,总结《我们走在大路上》在新的传播环境中凸显的叙事长处,为该类型专题片叙事提供借鉴。总的来说,《我们走在大路上》的深刻主题立意高远、故事深刻,具有较高的时代价值。通过叙事手法的合理利用,《我们走在大路上》做到了专题片艺术表达与真实记录的平衡,不但始终秉持人民性的原则,贴近地展现了70年来中国百姓生活中翻天覆地的变化,其故事化的叙事风格也让专题片更具有感染力和观赏性,使之获得了广泛好评,值得后来者借鉴。
时间[7](2019)在《我国真人秀节目“纪录化”创作趋向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真人秀节目作为综艺节目的一大门类,诞生的历史不长。最早出现的节目样态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一个美国家庭》(An American Family)的播映,让人们看到了一档充满“戏剧性”的节目样态。回溯我国真人秀节目的创作发展历程,之前的制作更多注重“秀”而忽略“真”,且长期处于被客户与明星绑架的被动态势中。与电影的节目类型不同,真人秀节目踏足我国十余年来,尚处在一个事物发展的初期阶段。近年来,在国家政策导向和受众喜好偏移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目前我国真人秀节目样态已经从“泛娱乐化”趋势中慢慢走出,不但越来越靠近“真实”,也越来越多的借鉴纪录片的特征和元素,呈现出此类节目“纪录化”的创作发展趋向。在媒体融合的时代语境下,“纪录化”的真人秀节目在很大程度上模糊了真实与虚构之间的临界点。“纪录化”的真人秀节目在题材选择、人物定位、制作风格和节目内涵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转变,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形态。央视推出的国内首档明星真人寻根、追溯家族历史的纪录片《客从何处来》和腾讯视频推出的国内首档明星纪实真人秀《奇遇人生》就是两档有代表性的节目。本文尝试以《奇遇人生》作为典型案例,从宏观形态和创作技巧上展开研究,以期深入探究真人秀节目“纪录化”创作趋向的美学表现。本文聚焦当下我国真人秀节目“纪录化”的创作现象,以真人秀和纪录片的概念和内涵为理论基础,结合目前的融媒体环境,遴选有代表性的案例,深入探析我国真人秀节目“纪录化”创作趋向的表现,并力求在此基础上深度解析我国真人秀节目“纪录化”创作趋向形成的原因。最后,结合笔者自身的从业经验,从实务层面探讨真人秀节目“纪录化”创作中遇到的问题,并最终对这一现象作出理论总结。
崔健鑫[8](2019)在《延边电视业发展变化研究》文中指出尽管我国电视业发展的开始时间不尽相同,但发展的规律基本是一致的。在我国,由于电视业的发展受政策的引导、人民群众的需求与经济建设的影响,在发展上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电视业的发展也发生了一些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往往能够迎合政策的指引以及符合当下人们的需求。本文以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电视业为中心,通过运用传媒学、文化学、艺术学、文化产业学、文献调查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拥有朝鲜族特色的延边电视业发展变化进行研究。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绪论部分梳理与本篇论文有关的基本概念,分析在不同时期延边电视业发展的成因。第二章是在计划经济的大背景下,对延边电视业的萌生进行梳理,研究在这一时期政策、体制以及大众需求对电视业的萌生所产生的作用。第三章是在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对延边电视业的繁荣进行研究,研究在这一时期政策、体制、文化、受众需求以及外来因素对延边电视栏目多样化所产生的作用。第四章是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对延边电视业的兴盛进行研究,研究在这一时期由于政策、体制、文化、受众需求、外来文化以及高新科技的变化进而对延边电视业发展的影响。第五章凭靠之前所有的研究结果,对拥.有朝鲜族特色的延边电视业的发展变化进行总结。电视现在日趋成长为我们生活中无法缺少的部分,因此对电视业的研究就显得更加重要。本文根据不同时期政策、体制、受众需求以及科技创新的变革,研究延边电视业的发展情况,并对研究电视业在不同地域的发展变化起到参考价值,为做对比研究提供资料。延边电视业在我国的电视业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对增补延边电视业的发展变化研究具有积极意义。
宋彦丽[9](2019)在《电视新闻故事类节目《小城故事·别样青春》创作阐述》文中指出随着科技和各类新兴媒体的不断发展,我们俨然已置身于新媒体时代中。在新媒体时代,电视新闻节目经过多元化的创新发展,在保留新闻真实的基础上其故事化风格越来越突出,新闻故事类节目也越来越受观众喜爱;同时,受众也对媒体从业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拥有多重媒体角色、一专多能复合型的记者型主持人更符合新媒体时代的要求。不断变革发展的传媒形态除了催生实践层面的持续转型发展,也对相关的理论研究探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毕业作品《小城故事˙别样青春》的整体创作和理论研究密切相关,这档电视新闻故事节目,其主要内容为近几年备受人们关注的退伍大学生的故事,选择的新闻当事人是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空三军仪仗队退伍复学的大学生张心怡,通过她的别样青春故事,折射出新时代青年人的风采;也通过对其故事的讲述,对电视新闻故事类节目的叙事模式进行了实践探索,最终建构了节目的多视角多层次的综合叙事模式;与此同时,在创作此节目的过程中,笔者也深度参与了节目的前期策划及撰稿;中期的拍摄、采访、配音、演播室出镜以及后期的剪辑包装,展现作为记者型主持人“采编播一体”的综合能力。全文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梳理记者型主持人和电视新闻故事类节目的发展,得到记者型主持人在电视新闻故事类节目中所必需的核心素养及常用叙事模式。第二部分则结合电视叙事学理论重点探究毕业作品《小城故事˙别样青春》中的各叙事元素,完整展示毕业作品的整体叙事模式的构建。第三部分则结合前文的研究对整个毕业作品创作进行反思和经验总结。
王金星[10](2019)在《安全警示类电视节目叙事学研究 ——以央视《平安365》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尼尔·波兹曼在《娱乐至死》中表达了对电视“新媒体”带来娱乐化趋势的担忧,但互联网新媒体很快取代了电视“新媒体”的头衔,大量吸引电视受众,将娱乐化趋势推向高峰。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IPTV、短视频、自媒体等新兴媒介为传统电视节目开拓全新媒介渠道的同时,也对其产生前所未有的挑战。电视面临如此境地,只有挖掘自身优势、改进节目质量、增强可视性、发挥其媒体公信力,才能真正地生存发展。2011年,《平安365》栏目在中央电视台社会与法频道改版中诞生,以日播的节目频次和相对固定的常规节目叙事模式,承担了中央台安全警示信息的宣传职能。随着受众影视审美的提升,安全警示类电视节目如何讲好法制安全故事,发挥预防警示功能,不仅是对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节目的新思考,更是我国法制宣传效果改进的重要方面。本研究以安全警示类电视节目《平安365》为研究范本,运用叙事学相关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在整理、总结《平安365》叙事模式的基础上,归纳节目当前的叙事规律并加以分析,提出改进策略,以期从叙事上提高节目的可视性,增强安全警示类电视节目的警示宣传效果。本研究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章中对安全警示类电视节目的概念、分类、特征进行归纳,作为类型研究的重要基础,以明确其与法制节目的联系与区别。第二章从安全警示类电视节目的叙事话语出发,将安全警示类电视节目的叙事视角和叙事时间分别进行了整理,归纳其在叙事视角和叙事时间上的运用规律。第三章从安全警示类电视节目的叙事结构出发,对节目中叙事元素进行整理,并总结了叙事结构。第四章从安全警示类电视节目的叙事技巧出发,重点分析了情景再现、悬念、冲突的技巧运用。最后一章是基于以上分析,对安全警示类电视节目叙事模式化所带来的弊端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二、新闻性电视节目应多采用现场纪实手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闻性电视节目应多采用现场纪实手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警察题材纪录片创作手法创新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 警察题材纪录片发展及价值阐释 |
1.1 警察题材纪录片脉络梳理 |
1.1.1 初始时期:电视纪录片1.0阶段(1995年-2009年) |
1.1.2 探索时期:电视纪录片2.0阶段(2009年-2017年) |
1.1.3 发展时期:网生化纪录片阶段(2017年至今) |
1.2 构成模式划分 |
1.2.1 画面+解说 |
1.2.2 画面+采访 |
1.2.3 画面+演绎 |
1.3 警察题材纪录片社会价值阐释 |
1.3.1 政治意义 |
1.3.2 教育意义 |
1.3.3 文献意义 |
2 警察题材纪录片常规创作手法梳理 |
2.1 基本类型:立足“画面+解说+采访”的阐释型纪录片 |
2.2 叙事结构:线性叙事 |
2.3 视听呈现 |
2.3.1 画面:单一素材来源+无技巧剪辑 |
2.3.2 声音:同期录音+解说+采访+配乐 |
2.3.3 声画关系:音画同步 |
3 警察题材纪录片创新性手法解析 |
3.1 类型延伸:以直接电影创作手法呈现观察型纪录片 |
3.2 结构拓展:非线性叙事 |
3.3 视听呈现 |
3.3.1 画面:多维素材来源+技巧性剪辑 |
3.3.2 声音:同期录音+解说+采访+配乐+独白+音效 |
3.3.3 声画关系:音画并列/平行 |
4 毕业作品创作手法创新性阐述 |
4.1 诗意型警察题材纪录片尝试 |
4.2.1 从中心城市到西部县城 |
4.2.2 从压缩事件到延展时间 |
4.2.3 从音画同步到音画对立 |
4.2 作品表现内容转向 |
4.2.1 时代交互意识增强 |
4.2.2 拍摄对象多维塑造 |
4.3 项目周期跨度创新 |
5 警察题材纪录片走向思考 |
5.1 VR、AR、AI新兴技术辅助升级 |
5.1.1 互动模式延伸 |
5.1.2 内容边际拓展 |
5.2 创作成果系统输出 |
5.3 院线纪录电影呈现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毕业论文分析作品片单 |
致谢 |
(2)军营文化的媒介建构与传播研究 ——以解放军报《长征》副刊(2020)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
1.1 选题来源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关于军营文化研究 |
1.3.2 关于《长征》副刊的研究 |
1.4 研究方法 |
1.4.1 内容分析法 |
1.4.2 文献研究法 |
1.5 理论基础 |
1.5.1 框架分析理论 |
1.5.2 议程设置理论 |
1.6 创新点与局限性 |
1.6.1 创新点 |
1.6.2 局限性 |
第2章 解放军报《长征》副刊概述 |
2.1 《长征》副刊的发展历程 |
2.2 《长征》副刊的编辑思想 |
2.2.1 贴近生活,反映基层 |
2.2.2 形式多样,体裁多变 |
2.3 《长征》副刊的文化价值 |
第3章《长征》副刊军营文化的内容构建 |
3.1 基于框架理论的内容研究设计 |
3.1.1 研究对象的选取 |
3.1.2 研究样本的采集 |
3.1.3 类目的建构 |
3.2 《长征》副刊军营文化的内容框架 |
3.2.1 军事历史的内容框架:展示现代视角下军事历史发展 |
3.2.2 军旅纪实的内容框架:军旅生活的多样化呈现 |
3.2.3 军旅文学的内容框架:多视角构建军旅文学 |
3.2.4 读书与影评的内容框架:知识与文化的普及与传播 |
3.3 《长征》副刊军营文化的内容特征 |
3.3.1 铸就军魂,彰显中国军人气魄 |
3.3.2 树立榜样,传播强军正能量 |
3.3.3 提升素养,培育新时代四有军人 |
第4章《长征》副刊军营文化的传播特征 |
4.1 以“大副刊”的宽泛视角书写当代军营文化 |
4.1.1 军营文化的多维书写 |
4.1.2 军营文化的多样表达 |
4.2 以新闻化的文学手段记录人民军队的伟大实践 |
4.2.1 基于新闻价值的非虚构性表达 |
4.2.2 真实描绘军营训练与生活图景 |
4.3 以故事化的叙事手法礼赞强军英雄 |
4.3.1 以故事缅怀革命英雄 |
4.3.2 以故事回忆经典战役 |
4.3.3 以故事报道时代尖兵 |
4.4 以独具匠心的版面设计凸显强军文化 |
4.4.1 专栏设置的议程化表达 |
4.4.2 版面符号的协调运用 |
第5章《长征》副刊军营文化传播价值 |
5.1 传承红色基因,传播红色记忆 |
5.2 展示我军“能打仗、打胜仗”的精神风貌 |
5.3 营造文化强军的舆论氛围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内容框架主要分类表 |
附录B 《长征》副刊的内容框架及分布表 |
附录C 《长征》副刊军营文化的内容特征及分布表 |
致谢 |
(3)全媒体时代新闻性电视专题片选题思路探析——以《坐着高铁看中国》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新闻性电视专题片的文化语境 |
1.1 大众心灵诉求 |
1.2 突破媒介壁垒 |
1.3 拉动地方效益 |
2 新闻性电视专题片的选题思路 |
2.1 人民性 |
2.2 纪实性 |
2.3 时代性 |
2.4 创新性 |
3 结语 |
(4)新媒体时代电视纪实语言的创新研究 ——以湖南卫视“新闻大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一)关于新媒体时代“电视纪实语言”的相关研究 |
(二)关于“新闻大片”的相关研究 |
三、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
四、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电视纪实语言 |
(二)“新闻大片” |
第一章 新媒体时代电视纪实语言创新的社会语境 |
第一节 国内电视纪实语言的发展历程 |
一、电视纪实语言的起步阶段 |
二、电视纪实语言的探索阶段 |
三、电视纪实语言的变革阶段 |
第二节 电视纪实语言创新的动因 |
一、经济动因:行业竞争压力 |
二、文化动因:视觉文化影响 |
三、受众动因:受众多样性需求 |
四、技术动因:媒介融合冲击 |
第二章 新媒体时代电视纪实语言的技术创新 |
第一节 物理技术的创新 |
一、前期拍摄技术创新 |
二、后期制作技术创新 |
第二节 社会技术的创新 |
一、用人机制创新 |
二、运作团队创新 |
第三章 新媒体时代电视纪实语言的要素创新 |
第一节 声音要素的创新 |
一、强化同期语言和解说词应用 |
二、重视“音乐形象”和音乐选择 |
三、注重“风格化”音响和音质优化 |
第二节 画面要素的创新 |
一、画面语言造型创新 |
二、画面语言视觉效果创新 |
第四章 新媒体时代电视纪实语言的叙事创新 |
第一节 叙事理念的创新 |
一、以史为镜,彰显时代主流价值 |
二、以情动人,凸显创作者主观意识 |
第二节 叙事视角的创新 |
一、全知视角叙事:多重凝视 |
二、多元视角叙事:大众话语的表达权 |
第三节 叙事策略的创新 |
一、开门见山:表达事件主题 |
二、强化节奏:掌控事件进程 |
三、动态性呈现:推动情节发展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教育视野下儿童真人秀节目策划研究 ——兼论个人策划案《来吧!研学夏令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第一个方面:从电视节目对儿童教育的影响角度分析 |
1.1.2 第二个方面:儿童真人秀节目的负面影响 |
1.1.3 第三个方面:关于儿童真人秀节目的发展研究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教育视野下儿童真人秀发展与策划 |
1.1 儿童真人秀节目的定义与发展 |
1.1.1 初创期:从“探索”到“创新” |
1.1.2 探索期:从“单一”到“多样” |
1.1.3 成熟期:从“娱乐”到“教育” |
1.2 儿童真人秀策划类型 |
1.2.1 亲子旅行类 |
1.2.2 角色互换类 |
1.2.3 才艺展示类 |
1.2.4 成长观察类 |
1.2.5 体育竞技类 |
第二章 儿童真人秀节目案例及教育价值分析 |
2.1 个案分析学前教育类《带我去远方》 |
2.1.1 形式上创新型游学教育模式 |
2.1.2 内容上“现实”与“梦幻”交替 |
2.2 个案分析体育竞技类《大冰小将》 |
2.2.1 “亲情陪伴”潜移默化式教育 |
2.2.2 “体育竞技”精神培养 |
2.2.3 优秀导师专业化指导教育 |
2.3 个案分析二胎成长观察类《我们长大了》 |
2.3.1 多类型角色呈现 |
2.3.2 手足亲情的文化情感传达 |
2.3.3 “儿童本位”意识解读 |
第三章 儿童真人秀节目中教育价值的缺失及对策 |
3.1 真人秀节目中教育价值的缺失 |
3.1.1 儿童隐私的暴露 |
3.1.2 儿童主体性消解 |
3.1.3 儿童成为文化消费品 |
3.2 儿童真人秀节目教育价值应对思考 |
3.2.1 提高教育关注度 |
3.2.2 提供展现自我的平台 |
3.2.3 提升文化的传播内涵 |
第四章 《来吧!研学夏令营》策划案背景及其创新价值的分析 |
4.1 《来吧!研学夏令营》策划案背景 |
4.2 《来吧!研学夏令营》策划案创新价值的分析 |
4.2.1 教育价值 |
4.2.2 文化价值 |
4.2.3 娱乐价值 |
4.2.4 情感价值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策划案 《来吧!研学夏令营》节目策划案 |
附录2:单期节目预设1 |
附录3:单期节目预设2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
致谢 |
(6)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问题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之处与难点 |
1.4.1 研究创新之处 |
1.4.2 研究难点 |
第2章 相关概念概述及《我们走在大路上》概况 |
2.1 专题片 |
2.1.1 专题片概述 |
2.1.2 专题片与纪录片辨析 |
2.1.3 专题片发展现状 |
2.2 叙事学 |
2.2.1 叙事学概述 |
2.2.2 叙事学研究方法的局限 |
2.3 《我们走在大路上》概况 |
2.3.1 《我们走在大路上》基本概况 |
2.3.2 《我们走在大路上》传播动因 |
2.3.3 《我们走在大路上》社会影响 |
第3章 《我们走在大路上》叙事故事分析 |
3.1 立意深刻的主题统领故事 |
3.2 详略得当的本事组成故事 |
3.3 不同类型的人物完成故事 |
3.4 丰富立体的故事情境 |
第4章 《我们走在大路上》叙事者与叙事语言 |
4.1 多元的叙事者与视角 |
4.1.1 零聚焦的第三人称解说 |
4.1.2 内聚焦的第一人称受访者与人物 |
4.2 画面语言 |
4.2.1 用镜头说话的实景拍摄 |
4.2.2 再现真实的历史资料 |
4.2.3 富有表现力的三维动画 |
4.3 声音语言 |
4.3.1 主要叙事的解说词 |
4.3.2 补充细节的人物采访 |
4.3.3 强化真实的音响 |
4.3.4 间接表意的音乐 |
第5章 《我们走在大路上》叙述时间与叙事结构 |
5.1 叙事时间 |
5.1.1 插入倒叙的时序 |
5.1.2 多样化的时距 |
5.2 叙事结构 |
5.2.1 以时间为主要逻辑的线性剧集安排 |
5.2.2 采用多种结构的内部剧情安排 |
第6章 《我们走在大路上》对专题片叙事的启示 |
6.1 选择具有时代价值的主题和故事内容 |
6.2 平衡艺术表达与真实记录 |
6.3 重视人本的贴近性表达 |
6.4 充满情感的故事化叙事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我们走在大路上》结构脉络整理 |
附录B《我们走在大路上》人物整理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我国真人秀节目“纪录化”创作趋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理论意义 |
1.2.3 现实意义 |
1.3 研究框架和方法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文献综述 |
第二章 我国真人秀节目“纪录化”创作趋向的创新探索 |
2.1 什么是真人秀节目? |
2.1.1 真人秀节目的概念 |
2.1.2 我国真人秀节目的发展阶段 |
2.1.3 我国真人秀节目的特征 |
2.2 什么是“纪录化”? |
2.2.1 纪录片的概念 |
2.2.2 真人秀节目的“纪录化”——向纪录片借鉴的创作手段 |
2.2.3 真人秀节目“纪录化”的创作表现 |
2.3 我国真人秀节目“纪录化”创作的内涵 |
第三章 我国真人秀节目“纪录化”创作趋向的美学表现——以《奇遇人生》为例 |
3.1 节目内容的演化 |
3.1.1 角色的定位选择 |
3.1.2 节目规则的设定 |
3.1.3 节目情境的构建 |
3.2 创作手法的革新 |
3.2.1 镜头语言的革新 |
3.2.2 后期制作的探索 |
3.3 我国真人秀节目“纪录化”创作的表现 |
第四章 我国真人秀节目“纪录化”创作趋向的原因 |
4.1 国家政策导向的影响 |
4.1.1 “限娱”政策不断升级 |
4.1.2 鼓励媒介融合发展 |
4.2 受众结构和需求的多元化 |
4.2.1 受众结构呈现年轻化趋向 |
4.2.2 受众心理因素的变化 |
4.3 网络视听平台布局的形成 |
4.3.1 纪录片投入比重增大 |
4.3.2 纪录片创作团队的引入 |
第五章 我国真人秀节目“纪录化”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
5.1 我国真人秀节目“纪录化”创作中存在的问题 |
5.1.1 审美方向定位模糊 |
5.1.2 内容驱动力不足 |
5.1.3 节目认知度亟需提升 |
5.2 我国真人秀节目“纪录化”创作趋向的思考 |
5.2.1 真实与虚构之间 |
5.2.2 IP品牌化开发 |
5.2.3 《我的家乡在陕西》的“纪录化”探索——结合自身创作实践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8)延边电视业发展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3.1 访谈法 |
1.3.2 文献研究法 |
1.3.3 跨学科研究法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第二章 计划经济时期的延边电视业 |
2.1 延边电视业的产生 |
2.1.1 延边地区社会发展背景 |
2.1.2 延边电视台的诞生 |
2.2 延边电视业的发展 |
2.2.1 中国电视业的复兴 |
2.2.2 延边电视栏目的拓展 |
2.2.3 延边电视栏目朝汉双语节目的开播 |
第三章 市场经济时期的延边电视业 |
3.1 市场经济对延边电视业的影响 |
3.2 延边电视业的变革 |
3.3 市场经济时期延边电视业的繁荣 |
3.3.1 中国电视业的转型 |
3.3.2 延边电视栏目的多样化 |
第四章 多元文化时期的延边电视业 |
4.1 延边电视业的改革 |
4.1.1 政策的改革 |
4.1.2 电视栏目的改革 |
4.1.3 财政制度的改革 |
4.1.4 体制的改革 |
4.2 延边电视业的兴盛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电视新闻故事类节目《小城故事·别样青春》创作阐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及创作背景 |
一、行业背景 |
二、创作来源 |
第二节 研究及创作现状 |
一、关于退伍复学大学生的文献研究及节目创作现状 |
二、关于记者型主持人的研究现状 |
三、关于电视新闻中叙事学理论的研究 |
第三节 研究与创作的意义 |
第四节 创新之处 |
一、人物选择具有典型性 |
二、叙事角度新颖 |
三、叙事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
第五节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记者型主持人在电视新闻故事类节目中的叙事探索 |
第一节 记者型主持人的发展概述 |
第二节 我国电视新闻节目的故事化转型 |
一、我国电视新闻节目故事化转型的背景 |
二、适合故事化转型的新闻节目类型 |
三、电视新闻故事类节目的现状分析 |
第三节 记者型主持人在电视新闻故事类节目中的叙事探索 |
一、记者型主持人在电视新闻故事类节目中的核心素养 |
二、在电视新闻故事类节目中常用的叙事方式 |
第二章 《小城故事˙别样青春》的叙事模式构建 |
第一节 《小城故事˙别样青春》的叙事者 |
一、主要叙事者的自我认知 |
二、隐藏的叙事者 |
三、叙事视角模式建立 |
第二节 《小城故事˙别样青春》的叙事结构 |
一、内在的镶嵌式序列叙事结构 |
二、节目外在显现的块状结构 |
第三节 《小城故事˙别样青春》的叙事语言 |
一、声音语言 |
二、画面语言 |
第三章 《小城故事˙别样青春》创作反思 |
第一节 节目创作中遇到的困难及解决方案 |
一、理论准备方面 |
二、拍摄录制方面 |
三、主持人表现方面 |
四、后期制作方面 |
第二节 节目创作的经验总结 |
一、做好节目的准备工作 |
二、真诚平等的交流沟通 |
三、时刻保持专业素养 |
四、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 |
结语 |
附录 小城故事·别样青春》节目文本 |
参考文献 |
一、着作 |
二、论文 |
三、影视资料 |
致谢 |
(10)安全警示类电视节目叙事学研究 ——以央视《平安365》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研究理论基础 |
(四)研究现状综述 |
1.电视叙事学研究现状 |
2.安全警示类电视节目研究现状 |
(五)案例选取与研究方法 |
1.案例选取 |
2.研究方法 |
一、安全警示类电视节目概述 |
(一)安全警示类电视节目的界定 |
(二)安全警示类电视节目的分类 |
(三)安全警示类电视节目的特征 |
1.防范警示功能 |
2.纪实性风格 |
3.贴近性内容 |
(四)安全警示类电视节目《平安365》代表性分析 |
二、安全警示类电视节目叙事话语模式研究 |
(一)安全警示类电视节目叙事视角 |
1.无聚焦叙事 |
2.内聚焦叙事 |
3.外聚焦叙事 |
(二)安全警示类电视节目叙事时间 |
1.时序畸变 |
2.时距畸变 |
(三)安全警示类电视节目叙事空间 |
1.真实空间 |
2.虚拟空间 |
三、安全警示类电视节目叙事结构研究 |
(一)安全警示类电视节目叙事结构元素 |
1.事件主次关系 |
2.事件连接 |
3.人物构成 |
4.人物类型 |
5.背景 |
6.情节 |
(二)安全警示类电视节目叙事结构形态 |
四、安全警示类电视节目叙事技巧研究 |
(一)情景再现 |
(二)悬念设置 |
(三)冲突营造 |
五、安全警示类电视节目在叙事上的反思与建议 |
(一)叙事内容同质化问题及建议 |
1.建立选题关系拓宽选题渠道 |
2.把握节目定位发挥服务功能 |
(二)悬念过度使用问题与建议 |
1.悬念详略等当避免画蛇添足 |
2.运用影视技巧丰富悬念表现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四、新闻性电视节目应多采用现场纪实手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警察题材纪录片创作手法创新性研究[D]. 马卓恺. 成都大学, 2021(08)
- [2]军营文化的媒介建构与传播研究 ——以解放军报《长征》副刊(2020)为例[D]. 朱花平. 重庆工商大学, 2021(09)
- [3]全媒体时代新闻性电视专题片选题思路探析——以《坐着高铁看中国》为例[J]. 陈思宇. 新媒体研究, 2020(22)
- [4]新媒体时代电视纪实语言的创新研究 ——以湖南卫视“新闻大片”为例[D]. 付文静.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5]基于教育视野下儿童真人秀节目策划研究 ——兼论个人策划案《来吧!研学夏令营》[D]. 程姗姗.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2)
- [6]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叙事研究[D]. 赵玺玉. 新疆大学, 2020(07)
- [7]我国真人秀节目“纪录化”创作趋向研究[D]. 时间. 西北大学, 2019(04)
- [8]延边电视业发展变化研究[D]. 崔健鑫. 延边大学, 2019(01)
- [9]电视新闻故事类节目《小城故事·别样青春》创作阐述[D]. 宋彦丽. 赣南师范大学, 2019(07)
- [10]安全警示类电视节目叙事学研究 ——以央视《平安365》为例[D]. 王金星.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