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pLNCX-SOD基因转染大鼠肝细胞对梗阻性黄疸损害的保护(论文文献综述)
张斌[1](2017)在《门静脉结扎术促进梗阻性黄疸大鼠肝脏再生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门静脉结扎术促进梗阻性黄疽大鼠肝脏再生目的:建立大鼠梗阻性黄疸模型,探讨门静脉结扎术对梗阻性黄疸大鼠非结扎侧肝脏再生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90只,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对照组(C-Sham组)、梗阻性黄疸对照组(C-OJ组)和门静脉结扎组(PVL组)。C-Sham组仅游离大鼠肝左、中叶的胆管和门静脉,不做结扎和切断;C-OJ组通过结扎并切断大鼠肝左叶和中叶的胆管,建立梗阻性黄疽模型;PVL组在C-OJ组模型基础上,在相应梗阻性黄疽时间点前24h行大鼠肝左、中叶门静脉的结扎,达到相应梗阻性黄疸时间点后各组取标本,检测未结扎侧肝脏占全肝重量的比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免疫荧光方法检测未结扎侧肝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的表达、血清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白蛋白含量(ALB)、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含量;达到相应的实验时间点获取大鼠的结扎侧和非结扎侧肝脏做H-E染色,观察肝脏细胞形态的变化。结果:PVL组未结扎侧肝脏占全肝重量比率和未结扎侧肝脏KI-67表达量在各时间点均明显高于C-OJ组和C-Sham组(P<0.05);C-OJ组未结扎侧肝脏占全肝重量比率和未结扎侧肝脏KI-67表达量在48h、72h、120h、168h时间点明显高于C-Sham组(P<0.05)。C-OJ组、PVL组的TBIL和DBIL含量在各时间点均高于C-Sham组(4.34±1.56)umol/L、(2.85±1.40)umol/L(P<0.05)。在48h时间点,PVL组的ALB含量为(23.75±3.16)8/L,低于C-Sham组的(31.25±2.03)8/L和C-OJ组的(30.32±3.35)g/L(P<0.05)。PVL组、C-OJ组的ALT和AST含量均在36h时间点达到高峰,PVL组ALT和AST含量分别为(356.53±74.36)U/L、(843.76±156.43)U/L,C-OJ组ALT和AST含量分别为(146.62±50.24)U/L、(501.87±142.54)U/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VL组ALT含量在48h、120h、168h与C-OJ组无明显差异(P>0.05),PVL组AST含量在 120h、168h与C-OJ组无明显差异(P>0.05)。PVL组结扎侧肝脏HE染色可见肝细胞明显萎缩,局部可见变性坏死,非结扎侧肝细胞体积增大、核深染、核分裂明显增多。结论:结扎大鼠70%肝脏的胆管可以稳定地建立梗阻性黄疸模型;门静脉结扎术可以安全、有效地促进梗阻性黄疸大鼠未结扎侧肝脏再生第二部分门静脉结扎术促进梗阻黄疽大鼠肝再生信号转导通路的初步研究目的:研究门静脉结扎术促进梗阻黄疸大鼠肝再生的信号转导通路方法:在第一部分三个实验组(C-Sham组、C-OJ组和PVL组)相应时间点取大鼠血清、结扎侧肝脏和非结扎侧肝脏,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相应实验时间点的血清TNF-α、IL-6表达水平;western-blot检测各时间点相应的肝脏内HIF-1α、NF-K B P65和P50蛋白表达水平;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8h实验时间点未结扎侧肝细胞核内NF-K B P50的表达水平。结果:术后C-OJ组和PVL组TNF-α、IL-6表达量均迅速增加,在术后48h达到高峰。C-OJ组TNF-α表达量除168h时间点外均高于对照组;PVL组TNF-α表达量在各个时间点均高于C-sham组和C-OJ组。C-OJ、PVL组IL-6在各实验时间点的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在各个实验时间点,PVL组的IL-6的表达量均高于C-sham组和C-OJ组。在C-Sham组和C-OJ组各时间点,肝细胞内HIF-1α未见明显表达;PVL组结扎侧肝细胞内HIF-1α表达明显升高,非结扎侧肝细胞内HIF-1α未见明显表达。C-OJ组、PVL组的结扎侧和非结扎侧肝细胞中N F-κ B P65和P50表达量均明显升高;48h时间点PVL组未结扎侧肝细胞核内NF-K B P50表达水平明显高于C-sham组。结论:门静脉结扎术可能通过HIF-1α诱导TNF-α高表达启动未结扎侧肝再生,然后通过N F-κ B和IL-6等共同参与的信号转导通路促进未结扎侧肝再生。
孙彦浩[2](2014)在《胆汁酸对不同引流方式下梗阻性黄疸大鼠部分肝切除后肝细胞凋亡及再生的影响》文中指出一、背景与目的肝门部胆管癌(HC,Hilar Cholangiocarcinoma)是肝胆外科治疗的难题之一,且患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患者大多数伴有严重的梗阻性黄疸(梗黄,Obstructive jaundice,OJ),梗黄患者感染、发热、败血症和营养不良等术后并发症较多,患者大部分肝切除术后极易出现肝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研究表明,对梗黄患者行术前胆道引流是十分必要的。我们前期的研究证实外引流对梗阻性黄疸大鼠部分肝切除术后残肝再生较内引流有明显抑制作用,其中原因及机制尚不清楚。而内外引流的主要差别就在于胆汁是否能够进入肠道。因此,胆汁酸的作用可能是不同引流方式部分肝切除后肝再生差异的主要原因之一。胆汁酸是胆汁中一类胆烷酸的总称,有调节胆酸代谢、能量代谢以及抑制肠道细菌过度增殖等作用。是否胆汁酸通过影响肝细胞凋亡从而影响肝再生?本实验通过比较外源性胆汁酸干预的不同引流方式下梗黄大鼠部分肝切后肝功能、肝再生率、有丝分裂指数、血总胆红素浓度、血浆胆汁酸水平、肝细胞凋亡指数和Bax及Bcl-2表达的差异,进一步探讨胆汁酸干预的不同引流方式下肝细胞凋亡及再生差异的机制。二、材料与方法采用成年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成五组,即梗阻性黄疽组(OJ,n=10)、胆汁内引流组(ID,n=10),胆汁外引流组(ED, n=10),胆汁酸外引流+0.2%CA组(ED+CA,n=10)和假手术组(SH, n=10)。采用胆总管双重结扎剪断的方法制作大鼠梗阻性黄疸动物模型,梗阻7天后分组行不同方式胆道引流,胆汁酸外引流+0.2%CA组予外源性胆汁酸灌胃,引流7天后行70%部分肝切除术,建立梗阻性黄疸不同引流方式减黄70%部分肝切除SD大鼠动物模型。并在术后72h收集大鼠血液及肝脏组织标本。生化分析仪检测肝功能,测定肝再生率,免疫组化法观察肝脏组织PCNA表达、有丝分裂指数,ELISA试剂盒检测总胆汁酸水平,TUNEL法测定肝细胞凋亡指数,免疫组化法观察肝脏Bax及Bcl-2表达。三、结果(1)PH术后ID组及ED+CA组死亡率和SH组相当,较ED组、OJ组明显偏低。(2)PH后72h肝再生率、PCNA、有丝分裂指数,ID组高于ED组(P<0.05),ED组又高于OJ组(P<0.05),ID组和ED+CA组及S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OJ组胆汁酸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PH后72小时OJ组胆汁酸水平最高,ID组高于ED组(P<0.05),ID组和ED+CA组及SH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OJ组大鼠凋亡细胞明显增加,SH组仅见少量细胞凋亡,ID组、ED+CA组、ED组凋亡指数依次上升,OJ组、ID组、ED组、SH组凋亡指数互相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ID组与ED+CA组则无统计学差异。(5)OJ组和ED组Bax表达量明显增加,且ED组的表达量低于OJ组,(P<0.05),OJ组、ID组、ED组、SH组互相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Bax表达与凋亡指数一致。ID组及ED+CA组Bcl-2表达增加,与SH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ID组与ED+CA组则无统计学差异。四、结论1内外引流术均可解除胆道梗阻,但更符合生理的内引流PH术后肝再生明显优于外引流和未引流,外引流术对肝再生有明显的抑制。2外引流术相对内引流术后导致的肝再生差异可能是由于胆汁酸肠肝循环破坏,使肝细胞凋亡增加,进而影响了肝再生。3外引流加外源性胆汁酸干预可以达到与内引流基本相同的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迟玉磊[3](2013)在《山莨菪碱对阻塞性黄疸大鼠TNF-α、Et表达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实验需要建立阻塞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 OJ)大鼠的动物模型,并用山莨菪碱注射液采用肌肉注射进行干预,探讨山莨菪碱注射液对OJ大鼠血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及内皮素(ET)的表达的影响;山莨菪碱对OJ大鼠肾损伤的保护作用。进一步阐明OJ的发病机制和内毒素对机体各组织器官的作用,为临床处理和治疗阻塞性黄疸提供理论依据;同时对预防和治疗阻塞性黄疸并发的肾功能障碍有临床实用价值。方法SD雌性大白鼠体重在200--300g之间(实验动物由大理学院动物房提供),将动物随机分为3组,每组20只,分别设置3d、7d、10d、14d共四个时间点,于每个时间点随机处死5只大白鼠。A组设定为假手术组;B组设定为单纯阻塞性黄疸组,胆总管用0号线行双重结扎,自术后第一天起,每天肌肉注射生理盐水,注射剂量为0.5mg/100g,每日三次;C组设定为山莨菪碱干预组,胆总管用0号线行双重结扎,且术后第一天起,每天肌肉注射山莨菪碱,注射剂量为0.5mg/100g,每日三次。所有实验动物均行下腔静脉抽血,取肾脏组织标本供测定。结果(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肌酐(Cr)检测结果:A组血清中ALT、TBIL和Cr与B组相比较,B组血清中ALT、TBIL和Cr明显增高(P(0.05),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C组比较,两组血清中ALT、TBIL和Cr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相比较,B组血清中南ALT、TBIL和Cr比C组中的明显增高,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2)肾脏组织病理学改变:假手术组SD大鼠肾小球、肾小管形态正常,无特殊变化;阻塞性黄疸模型组SD大鼠3d时的肾小球和肾小管形态正常,但7d时SD大鼠肾小球无明显改变,7天使肾小管上皮细胞轻度肿胀。而10-14d的SD大鼠镜下可见部分肾小球轻度凝集,鲍氏囊间隙扩大,近曲小管肿胀并普遍浊肿变形,部分胞浆有胆色素沉积,肾间质可见少量炎性细胞浸润,纹状缘破坏明显,随时间而加重,大量胆色素沉积,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空泡样变性和颗粒样变性;山莨菪碱干预组SD大鼠在3d和7d时,肾小球和肾小管无明显特殊改变,仅在10-14d时出现肾小球凝聚,鲍氏囊间隙扩大,近曲小管肿胀,肾小管上皮细胞有胆色素沉着,但上述症状明显轻于同一时间点的阻塞性黄疸模型组。(3)肾脏组织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内皮素(ET)检测结果:A组血清中TNF-α和ET与B组相比较,B组血清中TNF-α和ET明显增高(P(0.05),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C组比较,两组血清中TNF-α和ET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相比较,B组血清中的TNF-α和ET比C组中的明显增高,差异显着,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山莨菪碱注射液能降低阻塞性黄疸宿主血清ALT、TBIL和Cr的水平。(2)山莨菪碱注射液能降低阻塞性黄疸宿主血清中TNF-α和ET的含量,保护肝肾功能。
王天然,古宇,邹自英,李继红,李素华,陈莉[4](2012)在《可逆型梗阻性黄疸兔与人类梗阻性黄疸患者血清肝功指标改变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可逆型梗阻性黄疸兔血清肝功指标改变与人类梗阻性黄疸患者肝功改变是否有差异。方法用止血钳钳夹胆总管造成实验兔可逆型梗阻性黄疸,用贝克曼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血清肝功相关生化指标;另外测定结石性梗阻性黄疸患者血清肝功相关指标;然后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梗阻黄疸实验兔(梗阻7d)TBIL、DBIL、BA分别为(31.1±6.9)、(16.7±5.2)和(61.5±20.5)μmol/L,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其血清Alb、ALT、AST和GGT与对照组相比也有显着肝损伤性改变。人梗阻性黄疸患者治疗前分别为(135.7±55.9)、(54.9±15.2)和(38.7±28.9)μmol/L,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其血清Alb、ALT、AST和GGT与对照组相比也有显着肝损伤性改变。结论实验性梗阻性黄疸兔血清肝功相关指标改变与人类梗阻性黄疸患者相似,梗阻性黄疸可造成肝功能损害。
孙运涛[5](2011)在《非诺贝特对胆道梗阻肝损伤治疗作用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胆管结扎致胆道完全梗阻,梗阻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 OJ)形成,由于胆固醇排泄完全堵塞,高脂血症形成。贝特类药物通常用于血脂障碍的治疗,可显着调节高甘油三酯、胆固醇水平。因此推测非诺贝特有可能对梗阻性黄疸肝损伤起保护作用。为了进一步观察非诺贝特是否对梗阻性黄疸肝损伤起保护作用,以便用于临床,本研究探讨了胆管结扎后大鼠用不同剂量非诺贝特治疗后,梗阻性黄疸大鼠血清肝功、细胞因子、肝细胞凋亡、肝糖原及其肝组织胶原纤维含量的变化情况。研究方法:1.大鼠OJ模型的建立与分组用胆总管结扎法建立大鼠0J模型。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空白对照组(A)、OJ模型组(B)、低剂量非诺贝特处理组(C)、高剂量非诺贝特处理组(D)。除A组外,其余各组均行胆总管结扎术。手术过程:剖腹术后游离总胆管,用5/0线结扎,最后关腹。C组每天经口灌胃非诺贝特30mg/kg,D组每天经口灌胃非诺贝特60mg/kg。2.各种生化指标的检测各组大鼠乙醚吸入麻醉后剖腹取腹主动脉血。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ALT、AST、ALP, GGT、TBA。放射免疫分析试剂盒检测血清IL-1β和TNF-α。3.肝组织细胞凋亡、胶原纤维、糖原检测各组大鼠放血处死后取肝组织,制作石蜡切片。TUNEL法检测肝细胞凋亡,PAS染色检测肝糖原含量,Masson染色检测胶原纤维含量。结果:1.大鼠一般情况观察大鼠胆管结扎24h内,即可出现大便陶白色,小便黄染,精神萎靡,活动迟钝,饮食减少等症状。C组、D组胆管结扎后通过给予不同剂量的非诺贝特药物,其病情进展延缓。各组大鼠体重变化如下:A组大鼠实验后体重较实验前显着升高(P<0.01),B组大鼠实验后体重较实验前显着降低(P<0.01),C、D组大鼠实验后体重较实验前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2.大鼠血清生化指标分析2.1 OJ大鼠与正常大鼠血清生化指标的比较胆管结扎7d后,B、C、D组大鼠各血清指标与A组相比:ALT、AST、ALP、GGT的活性均显着高于A组(P<0.01);TBA、TNF-α的含量明显高于A组(P<0.01);B、C组IL-1β显着高于A组(P<0.01),D组较A组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2.2药物处理后各组大鼠血清生化指标的比较药物处理后,D组ALT、AST、ALP、GGT、TBA、IL-1β、TNF-α显着低于B组(P<0.01),D组AST、ALP、GGT、TBA、IL-1β显着低于C组(P<0.01),D组ALT、TNF-α较C组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C组IL-1β显着低于B组(P<0.01),而ALT、AST、ALP、GGT、TBA、TNF-α较B组无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3.肝组织细胞凋亡、糖原检测、胶原纤维3.1各组大鼠肝组织细胞凋亡数目比较TUNEL染色显示紫蓝色颗粒为凋亡阳性细胞。镜下可见B组肝细胞凋亡多于A、C、D组,肝细胞分布欠佳,大小较一致;C组肝细胞凋亡少于B组,肝细胞分布欠佳,大小较一致;D组肝细胞凋亡少于B、C组,肝细胞分布较均匀,大小较一致,偶见肝细胞增大;A组无或偶见肝细胞凋亡,其数目明显低于B、C、D组,肝细胞分布较均匀,大小较一致,可见数个肝细胞增大。定量分析显示:胆总管结扎后,B组、C组、D组肝细胞凋亡数目显着高于A组(P<0.01)。给予不同剂量非诺贝特药物处理后,C组、D组肝细胞凋亡数目显着低于B组(P<0.01),D组肝细胞凋亡显着低于C组(P<0.01)3.2各组大鼠肝组织糖原颗粒数目检测PAS染色显示肝糖原颗粒呈亮红色。镜下可见A组细胞结构致密完整,排列较整齐,无裂隙,细胞间、细胞内PAS染色为弥漫强着色;B组细胞形态尚完整,间质细胞显着增生,裂隙大,排列欠规则,以汇管区为着,细胞间、细胞内PAS染色少且相对均匀性差;C组细胞形态排列尚好,间质显着增生,裂隙小,以汇管区为着,细胞间、细胞内PAS染色相对单薄,呈不均匀样,但好于B组;D组细胞形态致密较完整,间质增生明显减少,裂隙较小,排列较规则,以汇管区为着,细胞间、细胞内PAS染色较多且相对均匀性好。定量分析显示:胆总管结扎后,B组、C组、D组大鼠肝组织阳性颗粒数目显着低于A组(P<0.01)。给予不同剂量非诺贝特药物处理后,C组、D组大鼠肝组织阳性颗粒数目显着高于B组(P<0.01),D组大鼠肝组织阳性颗粒数目显着高于C组(P<0.01)3.3各组大鼠肝组织胶原纤维面积比较Masson染色显示胶原纤维呈蓝色。镜下可见A组仅在中央静脉以及小胆管周围出现少量的胶原纤维,其分布均匀,排列整齐;B组胶原纤维显着增多,大量分布于增生小胆管周围,排列紊乱;C组胶原纤维较B组明显减少,围绕在增生小胆管周围,分布较均匀;D组胶原纤维较B、C组均明显减少,主要分布于增生小胆管周围,相邻小胆管间胶原纤维排列整齐。定量分析显示:胆总管结扎后,B组、C组、D组胶原纤维面积显着高于A组(P<0.01)。给予不同剂量非诺贝特药物处理后,C组、D组肝细胞凋亡数目显着低于B组(P<0.01),D组大鼠肝组织胶原纤维面积显着低于C组(P<0.01)。结论:本次实验通过OJ动物模型建立,从生化和组织学角度初步探讨了非诺贝特在OJ肝损害发病中的作用,提示短期应用非诺贝特可明显减轻胆道梗阻肝损害,且具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炎症反应、抑制细胞凋亡、抗肝组织纤维化等有关。
杨连祥[6](2011)在《梗阻性黄疸大鼠肠粘膜ET-1,iNOS的表达及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实验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观察梗阻性黄疸大鼠小肠粘膜组织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内皮素(ET-1)含量的变化及血浆内毒素、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的含量变化,探讨梗阻性黄疽时肠粘膜屏障功能损害机制,为临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用健康Wistar雄性大鼠72只,分为对照组36只及梗阻性黄疽组36只;对照组仅游离胆总管,梗阻性黄疸组游离胆总管并双重结扎,各组按时点于术后3天、7天、14天分别采取大鼠门静脉血,采用固相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量血浆内毒素、D-乳酸、二胺氧化酶(DAO)表达,通过测定吸光度来绘制标准曲线,并在标准曲线上反算出待测样本中的含量;各组分别取小肠组织观察各组小肠粘膜病理学变化;用固相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肠粘膜组织iNOS和ET-1表达,通过测定吸光度来绘制标准曲线,并在标准曲线上反算出待测样本中的含量。结果:梗阻性黄疸组大鼠肠粘膜出现明显病理损伤,对照组肠粘膜基本保持正常。梗阻性黄疸组大鼠血浆内毒素、D-乳酸、二胺氧化酶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与对照组分别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1);梗黄组肠粘膜组织内皮素及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与对照组分别比较均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梗阻性黄疸时大鼠肠粘膜屏障功能明显受损,内毒素血症、肝脏功能损害均影响肠道屏障功能,导致内皮素、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升高,血浆DAO及D-乳酸升高,进一步加重对机体的损害。
巩鹏,许海波,张嘉宁,王忠裕[7](2010)在《PPARs、NF-κB及SOD在梗阻性黄疸大鼠肝脏损害中的作用》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检测过氧化体增殖剂激活受体(peroxt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s,PPARs)、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及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在梗阻性黄疸大鼠肝脏中的表达,明确其在梗阻性黄疸肝脏损害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DB)和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肝脏组织行HE病理切片检查。肝脏组织匀浆后检测组织中总SOD和CuZn-SOD活力,RT-PCR方法检测PPARs在肝脏中的mRNA,以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PARs及NF-κB在肝脏中的表达。结果胆道结扎组(bile duct ligation,BDL)血清TB、DB及ALT明显增高(P<0.01)。肝组织中总SOD和CuZn-SOD活力胆道结扎组较假手术组明显减低(P<0.01)。除7d组的PPARβ外,胆道结扎组PPARs在肝脏中的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下调(P<0.01),且19d组较7d组显着;PPARs在肝脏组织表达明显下降(P<0.01);NF-κBp65蛋白在胆道结扎组激活并出现核移位,19d组较7d组更加显着。胆道结扎组大鼠肝脏总SOD活力与PPARs蛋白表达呈显着正相关(P<0.01),而NF-κBp65蛋白表达与PPARs蛋白表达呈显着负相关(P<0.01)。结论 PPARs在梗黄大鼠肝脏中,基因和蛋白水平均受到抑制,且随梗阻时间延长而加重;PPARs可能为SOD及NF-κB的上游调控因子,在梗黄肝脏损害中发挥作用。
许海波[8](2008)在《PPARs、NF-κB和SOD在梗阻性黄疸大鼠肝脏中表达及意义》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梗阻性黄疸(以下简称梗黄),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胆汁无法通过正常途径排泄入肠道,大量胆汁淤积于肝脏,同时破坏胆道结构,使胆汁逆流入血,从而对机体造成严重损害的症侯群。梗黄时肝脏成为最先受损的器官,并最终导致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功能不全及多器官功能衰竭(multiple organ failure, MOF)。梗黄脏器损害的分子机制现已成为研究的热点。本课题组既往实验证实:脂质过氧化是梗黄脏器损害的重要机制之一,抗过氧化关键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在梗黄肝脏损害时合成明显减少,而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则明显升高,且两者呈负相关。基于上述结论,我们考虑:是否存在上游的调控因子,调控二者的表达?是否可以寻找到新的基因靶点,从而为梗黄肝脏损害的保护开辟新的途径?过氧化体增殖剂激活受体( 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s, PPARs)是由Issemann和Green发现的一类核激素受体超家族成员,其通过与靶基因结合,在转录水平对脂肪的代谢、细胞增殖分化、炎症反应、抗脂质过氧化损伤等生理和病理过程进行调节。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做为一种重要的炎症前基因的转录调控因子,对炎性反应、氧化应激的发生起着重要作用。本实验通过结扎离断大鼠胆总管,构建梗黄大鼠模型,检测PPARs、NF-κB和SOD在肝脏中的表达,明确它们与梗黄时肝脏损害的关系及意义,为进一步阐明梗黄时肝脏损害的分子机制,寻找对抗该损害新的治疗途径奠定基础。方法:选取成年雄性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四组:假手术(sham)7天组、胆道结扎(bile duct ligation, BDL)7天组、假手术19天组和胆道结扎19天组,每组30只。结扎并离断胆总管构建梗黄大鼠模型。各组大鼠分别于第7天和第19天处死,检测血清中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 TB)、直接胆红素(direct bilirubin, DB)和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 ALT) ,肝脏组织行HE病理切片检查明确黄疸及肝损伤情况。肝脏组织匀浆后应用SOD测定试剂盒检测肝脏组织中总SOD和CuZn-SOD活力。通过RT-PCR方法,以β-actin为内参,检测PPARs在肝脏中的mRNA水平。同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PARs及NF-κB在肝脏中的表达。结果:胆道结扎组与假手术组相比,血清中TB、DB及ALT明显增高(P<0.01)。HE染色切片上观察到肝脏组织明显损伤,肝细胞肿胀、坏死、炎症反应、纤维化等,这些改变19天组较7天组更明显;肝组织中总SOD和CuZn-SOD活力胆道结扎组较假手术组明显减低(P<0.01),19天组较7天组减低更加明显。RT-PCR法检测PPARs在肝脏中的mRNA表达水平显示,除7天组的PPARβ外,胆道结扎组PPARs表达较对照组明显下调(P<0.01),且19天组较7天组显着。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胆道结扎组与假手术组相比, PPARs在肝脏组织表达明显下降(P<0.01)。NF-κBp65蛋白在假手术组肝组织几乎未见表达,而在胆道结扎组激活并出现核移位,且19天组较7天组更加显着。胆道结扎组大鼠肝脏总SOD活力与PPARs蛋白表达呈显着正相关(P<0.01),而NF-κBp65蛋白表达与PPARs蛋白表达呈显着负相关(P<0.01)。结论:梗黄大鼠肝脏中,PPARs在基因水平和蛋白水平均受到抑制,且随梗阻时间延长而加重。PPARs可能为SOD及NF-κB的上游关键调控因子,在梗黄肝脏对SOD正性调节表达作用减弱,下调SOD表达,并通过对NF-κB的负性调节作用减弱,加重脂质过氧化损伤及炎性反应,导致梗黄时肝脏损害的发生。这可能是梗黄肝脏损害的主要分子调节机制之一。
许海波,巩鹏[9](2007)在《PPARs在梗阻性黄疸肝脏损伤中的作用》文中研究说明自从1990年过氧化体增殖剂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s,PPARs)被发现后,其各种生物学功能被陆续地阐明。研究表明,PPARs可能在基因转录水平对梗阻性黄疸肝脏损伤起到保护作用,这种保护作用的具体机制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就此问题对近年来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张喜平,仇凤梅[10](2007)在《单味中药或中药提取物辅助治疗肝外阻塞性黄疸的作用与机制》文中提出阻塞性黄疸(obstructive jaundice,OJ)分为肝外阻塞性黄疸和肝内阻塞性黄疸,肝外阻塞性黄疸发病原因复杂多样。目前,对辅助治疗肝外阻塞性黄疸的中药研究越来越多,而且越来越细化,突出表现在从原来的临床组方用药的摸索,到对其中有效单味中药及相应的提取物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诸多研究证实,单味中药在辅助治疗肝外阻塞性黄疸方面有良好的作用,本文将对有关药物的作用与机制进行综述。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治疗作用毕竟是有限的和辅助的,对于阻塞性黄疸的根本治疗还在于明确梗阻部位,尽早采取减黄措施,使胆管引流通畅。
二、pLNCX-SOD基因转染大鼠肝细胞对梗阻性黄疸损害的保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LNCX-SOD基因转染大鼠肝细胞对梗阻性黄疸损害的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1)门静脉结扎术促进梗阻性黄疸大鼠肝脏再生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门静脉结扎术促进梗阻性黄疸大鼠肝脏再生 |
引言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第二部分: 门静脉结扎术促进梗阻黄疸大鼠肝再生信号转导通路的初步研究 |
引言 |
(一)、材料和方法 |
(二)、结果 |
(三)、讨论 |
结论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博士研究生期间立项课题和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2)胆汁酸对不同引流方式下梗阻性黄疸大鼠部分肝切除后肝细胞凋亡及再生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不同引流方式下梗阻性黄疸大鼠部分肝切除模型的建立及肝再生差异情况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动物模型制作情况 |
2.3 PH 术后各组肝功能的检测结果 |
2.4 PH 术后各组肝再生率、PCAN、及有丝分裂指数变化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胆汁酸对不同引流方式梗阻性黄疸大鼠部分肝切除后血清胆汁酸及肝细胞凋亡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3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血清总胆汁酸(TBA)水平变化 |
2.2 肝脏病理学检测结果 |
2.3 肝细胞 Bax 和 Bcl-2 表达及凋亡检测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图片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山莨菪碱对阻塞性黄疸大鼠TNF-α、Et表达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非诺贝特对胆道梗阻肝损伤治疗作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6)梗阻性黄疸大鼠肠粘膜ET-1,iNOS的表达及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1. 试剂及仪器 |
2. 实验动物分组处理及模型制备 |
3. 标本采集及处理 |
4. 标本测定及方法 |
5.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个人简历 |
(8)PPARs、NF-κB和SOD在梗阻性黄疸大鼠肝脏中表达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一、正文 |
(一) 中文摘要 |
(二) 英文摘要 |
(三) 前言 |
(四) 材料与方法 |
(五) 结果 |
(六) 讨论 |
(七) 结论 |
(八) 展望 |
(九) 参考文献 |
(十) 附图 |
二、文献综述 |
(一) 综述 |
(二) 参考文献 |
三、致谢 |
(10)单味中药或中药提取物辅助治疗肝外阻塞性黄疸的作用与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一、实验研究 |
1.丹参: |
2.黄芪: |
3.党参: |
4.茶油: |
5.人参皂甙 (苷) : |
6.山莨菪碱: |
7.三七总皂苷: |
8.茶多酚: |
二、临床研究 |
1.丹参: |
2.黄芪: |
3.当归: |
4.川芎嗪: |
5.葛根素: |
三、结 语 |
四、pLNCX-SOD基因转染大鼠肝细胞对梗阻性黄疸损害的保护(论文参考文献)
- [1]门静脉结扎术促进梗阻性黄疸大鼠肝脏再生的实验研究[D]. 张斌. 南京医科大学, 2017(05)
- [2]胆汁酸对不同引流方式下梗阻性黄疸大鼠部分肝切除后肝细胞凋亡及再生的影响[D]. 孙彦浩. 桂林医学院, 2014(02)
- [3]山莨菪碱对阻塞性黄疸大鼠TNF-α、Et表达的影响[D]. 迟玉磊. 大理学院, 2013(S2)
- [4]可逆型梗阻性黄疸兔与人类梗阻性黄疸患者血清肝功指标改变比较[J]. 王天然,古宇,邹自英,李继红,李素华,陈莉. 四川医学, 2012(03)
- [5]非诺贝特对胆道梗阻肝损伤治疗作用的影响[D]. 孙运涛. 山东大学, 2011(06)
- [6]梗阻性黄疸大鼠肠粘膜ET-1,iNOS的表达及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实验研究[D]. 杨连祥. 河北联合大学, 2011(05)
- [7]PPARs、NF-κB及SOD在梗阻性黄疸大鼠肝脏损害中的作用[J]. 巩鹏,许海波,张嘉宁,王忠裕.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2010(08)
- [8]PPARs、NF-κB和SOD在梗阻性黄疸大鼠肝脏中表达及意义[D]. 许海波. 大连医科大学, 2008(03)
- [9]PPARs在梗阻性黄疸肝脏损伤中的作用[J]. 许海波,巩鹏. 国际外科学杂志, 2007(07)
- [10]单味中药或中药提取物辅助治疗肝外阻塞性黄疸的作用与机制[J]. 张喜平,仇凤梅. 医学研究杂志, 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