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锡林郭勒盟农区农业生产发展模式的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吴孔佳[1](2021)在《内蒙古草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研究》文中指出位于我国北方的内蒙古草原是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和生态环境屏障,其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着畜牧业的发展和全国的生态安全。随着新世纪畜牧业的迅速发展,草原资源遭到严重破坏,草畜不平衡、草地生产力下降,探索适合内蒙古草原的家庭牧场经营模式势在必行。本文以锡林郭勒草原为研究区域,调查四个牧业旗(市)家庭牧场的具体经营情况,选取典型牧户进行案例分析,研究其经营模式的收支状况,从中选择出具有较好效益的经营模式;并在对锡林郭勒草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研究的基础上,选择呼伦贝尔草原和阿鲁科尔沁旗草原两个研究区域进行横向比较,采用层次分析法建立家庭牧场经营模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不同经营模式的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进行分析,力求探索出最适合该类型草地的经营模式。通过研究发现:(1)2019年牧业四旗(市)家庭牧场调查问卷分析结果显示:东珠穆沁旗地处草甸草原区域,天然草场面积大,产草量多,以传统畜牧业为主,经济收入最高;锡林浩特市、镶黄旗位于典型草原区域,交通条件便利,家庭牧场除畜牧业之外,还可以发展草原生态旅游业等其它产业来增加收入,整体收入处于较高水平;苏尼特左旗所属的荒漠草原区域天然草场生产力低下,饲草资源贫乏,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家庭牧场规模小,收入来源单一,收入水平最低。(2)在对牧业四旗(市)典型家庭牧场经营模式进行分析研究后得出:东乌珠穆沁旗家庭牧场是季节性放牧+舍饲养殖的经营模式,锡林浩特市和镶黄旗是畜牧业+旅游业+奶制品销售的经营模式,苏尼特左旗是牧业+种植业+牧民合作社的经营模式。经比较分析,认为锡林浩特市与镶黄旗的畜牧业+旅游业+奶制品销售的综合效益最好。(3)采用层次分析法对锡林郭勒草原、呼伦贝尔草原、阿鲁科尔沁旗草原三个地区进行横向对比研究,分析得出在草甸草原区域采用季节性放牧+舍饲养殖、典型草原区域采用畜牧业+旅游业+奶制品销售两种经营模式时,综合效益最好。
石玉成[2](2021)在《普惠金融支持锡林郭勒盟牧区振兴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并且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涉及到金融领域,缓解人民群众金融服务需求和金融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就是普惠金融的主要任务。而具体到锡林郭勒盟牧区振兴发展的定位上来看,普惠金融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尤为重要,是支持该地区实现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有序衔接的重要抓手。如何发挥普惠金融支持锡林郭勒盟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有序衔接作用?如何推动普惠金融对锡林郭勒盟牧区振兴的支持?如何提升牧民金融服务的可得性和便利性?是值得研究的课题。本文主要运用文献分析法、调查法、定性分析法和定量分析法等方法。在阅读相关文献和进行社会调查的基础上,向锡林郭勒盟相关金融部分收集了数据。基于以上数据,参考了Sarma的研究结论来衡量影响普惠金融发展水平的三大指标:地理渗透性、金融产品的接触性和使用的效用性,来评估锡林郭勒盟牧区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从普惠金融供给现状和需求出发,加以实地调研分析,得出了锡林郭勒盟普惠金融支持牧区振兴现存的一些问题,如“两权”抵押模式发展遇阻、普惠金融对牧区生态优先发展支持不足、牧区普惠金融供给方不良贷款上升、地方财政难以助力普惠金融发展、再贷款的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普惠金融要在锡林郭勒盟牧区实现脱贫攻坚到牧区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找准定位,强化作用,借鉴国内外经验,探寻更多的模式与方法。需要围绕解决牧民抵押品不足、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牧区金融机构根据牧民需求进行产品服务创新、加强政银企对接、有效引导牧民的算账理财意识、运用金融科技手段等方面,首先加强牧区支付环境建设,加大普惠金融宣传力度,推动金融科技的应用。其次要推动金融基础设施建设,政府与各金融机构协力建立联动机制解决信贷风险。最后要强化普惠金融支持脱贫攻坚到牧区振兴的有序衔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建立防止返贫长效机制,实现牧区振兴。
符旺[3](2021)在《我国北方温带草原饲草产业发展分析 ——以锡林郭勒和呼伦贝尔草原为例》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北方温带草原季节性、区域间的饲草供需矛盾加剧,在饲草产业飞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资源、技术、模式等方面的难题。本研究拟探讨一种跨区域饲草企业经营模式,以实现牧民增收、草原增绿和企业增效,为我国北方温带草原的生态保护与饲草产业发展提供建议。以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与锡林郭勒盟的8个旗市为研究区域,通过实地问卷调查法收集数据,对比分析两地饲草产业发展的生态、社会、经济、政策、技术环境,并使用筛选的草业产业化效益评价指标分析调研企业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情况,使用情景分析法模拟典型饲草企业在呼伦贝尔市的发展可行性。研究结果如下:(1)呼伦贝尔市饲草资源不足,牧民的饲草料支出占畜牧业支出50%以上,购买饲草料的需求与意愿不断加强;(2)锡林郭勒盟的饲草交易以私人贩草为主,呼伦贝尔市以饲草企业为主,发展机会更多,两个盟市饲草企业的综合效益都较好,均存在资源少与技术差等问题;(3)锡林郭勒盟的“内蒙古草都草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经营管理模式优质高效,企业及其“易牧连锁超市”经营模式的综合效益较高;(4)情景模拟“内蒙古草都草牧业股份有限公司”在呼伦贝尔市的发展前景得SO、WO、ST、WT发展策略,说明企业在呼伦贝尔市发展是可行的,其“易牧连锁超市”模式是值得在我国北方温带草原推广的跨区域饲草产业发展模式,可有效减轻呼伦贝尔市天然草地放牧压力、增加牧民畜牧业收益、推进饲草产业产业化建设。
贾媛[4](2020)在《四子王旗种羊区域品牌建设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环境下,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随着消费者对随着农产品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农产品品牌化已经成为近年来农产品发展的趋势,农牧产品区域品牌建设也逐渐兴起。内蒙古大力发展区域品牌建设,已经有了一批建设比较成功的区域品牌,并已进入了品牌价值提升的阶段。四子王旗种羊在良种繁育和“企业+合作社+农牧民”的发展模式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四子王旗种羊在区域范围内已经大有名气,但还没有走出去,影响四子王旗种羊业长远的发展,也滞后了四子王旗区域经济的发展。本文首先经过了大量的文献阅读,了解了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相关研究。其次去四子王旗进行了实地调研,了解了四子王旗种羊现阶段的发展情况。结合之前学者们的的研究结果和相关概念,对四子王旗种羊区域品牌建设进行了分析:(1)通过种羊历史的回顾、四子王旗种羊产业的发展现状和四子王旗种羊现阶段区域品牌发展现状来对四子王旗种羊的区域品牌建设现状进行了分析。地理环境优越、产业链逐渐形成并具有一定的规模,经济效益也有明显提升,有利于四子王旗种羊区域品牌的建设与发展。(2)由于品牌意识薄弱导致品牌定位不准确,政府和相关行业协会的能力有限,职能也有所缺失,导致在资金、技术和品牌宣传推广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政府和相关部门工作缺失,未能将工作重心投入到区域品牌建设上来,加之资金有限其覆盖范围也有限,是区域品牌建设中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3)通过借鉴“丽水山耕”“盐池滩羊”和“锡林郭勒羊肉”区域品牌建设的成功经验,从区域品牌建设本身和政府职能两方面提出建议。提升品牌意识,结合历史文化对区域品牌建设工作进行总体规划,加大投入资金力度来引进科学技术人才,从而加快区域品牌建设的步伐。
王钦[5](2020)在《提高牧民福祉视角下内蒙古中部草原牧区移民定居点规划建设预评价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2001年内蒙古实施大规模的生态移民工程距今已有十多年的历程,在这期间一直饱受社会各界专家学者的关注,总结出了内蒙古生态移民的成功与不足。综观已有研究成果,多数是站在社会学、经济学或者管理学角度,自上而下的对内蒙古生态移民的政策实施效益,战略意义等方面进行的研究。以建筑学为专业背景,以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内蒙古中部草原牧区移民定居点进行预评价研究的较为缺少。建筑策划中的预评价在建筑全建设周期中意义重大,其主要是为了反馈修正和指导空间构想,是构想的辅助环节,也是建筑策划达到最高客观和理性的关键,所以内蒙古中部草原牧区移民定居点预评价体系的研究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在研究前期,作者对国内外绿色社区评价体系以及国内外生态乡村建设进行了充分的研究,促进了作者对于定居点建设的思考,总结得出了评价体系构建的相关启示,为预评价体系的研究奠定了丰厚的理论基础。小组以《定居点后评价调研表》为调研提纲,对内蒙古中部包头市、锡林郭勒盟的13个定居点进行了实地调研,收集整理相关数据,对预评价体系表进行了修正和完善。并以国家及地方的出台的相关政策文件,包括《美丽乡村建设指南》(GBT32000-2015)、《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建立农村牧区人居环境治理长效机制的指导意见》(2017-06-30)、《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2016-1-29)等为参考构建出具有科学性、地域性的预评价体系表,旨在能为今后的移民定居点建设提供参考依据,达到改善定居点人居环境建设,提高牧民福祉的目的。评价体系自身存在一些缺陷,如难以对一些不能量化的指标进行评价,这样的指标项一般不纳入到预评价体系中。若将这样的指标项以非量化指标的形式纳入到评价体系中,则在使用时需由专家或有丰富经验的工作人员来决定其取值,这样大大降低了评价体系的实用性而难以推广。针对这样的情况,论文在人居环境建设、经济发展建设、文化教育建设、社会体系建设四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补充,希望能为生态移民定居点的建设提供更加完善的参考依据。
韩炜[6](2020)在《内蒙古草原地区种植面积变化及其经济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三农三牧”作为新时代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做出关于推广高质量农业生产模式的重要指示,创新北方农牧交错带种养结合新模式,着力推进粮改饲发展新型畜牧业。近年来内蒙古在实行草原生态与饲料地建设、开展草牧业试点政策多措并举的背景下,农牧业的发展方向尤为重要。因而研究如何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模式,提高生产效率与农牧民收入,对于实现内蒙古牧区生产与生态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梳理了内蒙古粮食直接补贴和生态草牧业政策的发展情况。其次以呼伦贝尔、科尔沁草原、乌兰察布、鄂尔多斯、锡林郭勒以及阿拉善地区六大草原地区为研究区域,以粮食播种与发展生态草牧业代表草原地区种植结构调整过程中的两种集约化利用方式,分析2000年至2017年各地区粮食播种面积与粮食产量变化情况。并结合气象数据和相关统计年鉴数据,分析了粮食生产的影响因素,构建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进一步以“异方差-序列相关-截面相关”稳健型标准误面板回归模型分析粮食播种面积的增长以及粮食产量的增加是否会提高农牧民人均净收入。研究结果表明:在粮食补贴政策以及草牧业政策的利导因素下,内蒙古草原地区粮食播种面积以及人工草原面积均有明显增加,其中半农半牧业旗县的粮食播种面积增加尤为明显。草原地区粮食种植面积的扩大及粮食产量的增加促进了农业产出与区域经济发展。但就研究区域来讲,扩大粮食种植显着降低了研究区域29个牧业旗的人均净收入,因此,牧业旗的发展是否继续扩大粮食种植值得进一步思考。内蒙古作为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以及重要的畜产品基地,亟需在保护草原的基础上,统筹协调草地生产功能,促进粮食、经济作物、饲草料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总之,在内蒙古农区、半农半牧区,粮食播种面积增多有助于提高农牧民人均净收入,但对纯牧区粮食生产增长并不一定促进农牧民人均净收入增长,例如锡林郭勒盟、阿拉善、科尔沁等地区更加适宜减少粮食播种面积大力发展草原畜牧业,促进人均净收入的有效增长。
马敏[7](2020)在《草原畜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以内蒙古苏尼特左旗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草原畜牧业是我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现代化发展影响着我国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草原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牧区经济发展逐渐放缓。因此,寻找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这必然要求在保持传统畜牧业发展优势的基础上逐步向草原畜牧业现代化转变,从而实现牧区振兴的目标。内蒙古苏尼特左旗作为一个典型的牧业旗,依托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条件,成为畜产品供应地之一。因此本文以内蒙古苏尼特左旗为例,通过参照前人的研究成果,以农业发展三阶段理论、改造传统农业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等作为理论依据,结合内蒙古苏尼特左旗发展实际,从牧业投入、产出、草原生态、牧区社会发展四个维度建立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指标体系,运用全局主成分分析法通过横向和纵向两个角度对苏尼特左旗2001年-2017年期间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水平进行综合评价和排名比较,从而发现问题,提出政策建议,促进牧区现代化建设。研究表明草场生态建设是制约草原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关键因素;科学化水平较低是其现代化发展的突出问题;畜棚、水利等建设不完善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信息化水平的提高为牧区当前经济发展提供了契机。因此,牧区应加强草原生态建设、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牧业设施水平、深化信息化建设,从而夯实牧区生态文明建设基础、提高生产效率、拓宽牧民增收渠道,促进牧区向现代化草原畜牧业转变。
宝拉尔[8](2020)在《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生产状况及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具有鲜明民族传统特色的蒙古族特色商品是蒙古族地区文化与经济的相结合。通过一系列具有民族特色产品的生产,交换和消费等活动,可以带动当地物资生产领域的发展,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带来新的活力和力量,有效地带动区域经济发展,也是中国民族贸易的重要内容。因此,大力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产品是许多少数民族地区共同的举措。近年来,锡林郭勒盟镶黄旗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速度明显加快,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但是镶黄旗地域狭小,特色产品优势资源开发不足,龙头企业规模小,集聚度低,产业链短,技术创新能力差,特色产品生产企业发展的金融需求与地方金融支持体系的匹配度有待提高,当地特色产品的竞争优势不明显。传统乳制品作为一种在蒙古族地区具有鲜明特色和传统优势的产品,随着社会和现代畜牧业的发展,在原有生产技术及传统工艺上都有了一定程度的创新,但在经营方式上仍然显得粗放,总体思路薄弱,尚未形成合理的产销网络。镶黄旗新宝拉格镇作为本文调查区域具有非常显着的上述特征。新宝拉格镇当地传统乳制品的发展水平相对较低且不平衡。发展水平低下主要表现为产品开发和创新能力薄弱,缺少专业人才,包括生产技能和生产技术人才的转移;发展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当地乳业规模经济不显着,行业集中度低。在社会需求日益多样化、消费需求不断升级的背景下,生产过程中存在的精细化程度低、产品质量标准不统一等问题,也制约了当地乳业的健康发展。如何在当前市场经济环境下提高传统乳制品行业的竞争力,优化生产结构,是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作者对锡林郭勒盟镶黄旗新宝拉格镇的乳制品生产及发展情况进行分析。主要结合在当地的研究数据: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成品的来源,产品生产中的原材料、加工工艺、产销渠道以及消费者对现有产品品种数量满意度,价格及食品安全标准进行了解和收集,总结了新宝拉格镇乳制品行业中的员工特点,工艺传授和乳制品季节性管理流程及发展前景,找出发展中面临的困境,同时探索性地指出发展新宝拉格镇乳制品产业的发展途经对策。本文从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加强政府与商家的沟通来摆脱工艺传承困境,结合牧民家庭旅游业来推广当地传统乳制品,促进乳制品质量分类,品牌经营等方面提出建议。
李先东[9](2019)在《牧民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草场经营制度的变迁、畜牧生产成本的上升以及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致使传统草原畜牧业面临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重考验。20世纪80年代后期,牧区落实“草畜双承包”,赋予牧户独立的畜牧生产决策权,人为导致草场不断细碎化。随后,城乡人口流动限制的取消以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深入,促使草场流转现象日趋频繁。草场流转显着区别于农地流转,后者是解决农地经营的规模化问题,而前者是改善草场的生态问题。本研究的核心思路是,草场流转?生态改善?生态减贫。即,牧民通过草场流转能够实现小区域内的游牧,有助于延长草场生态的恢复时间,调整草场载畜率、降低草场压力,最终起到改善草场生态环境和增加牧民收入的作用。本研究以生态贫困理论、制度变迁理论与计划行为理论为基础,丰富了草场流转的内涵,进而采用新疆和内蒙古14个牧业旗县427户牧民的调研数据,从主观和客观方面比较牧民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首先,在客观分析上,从收入视角比较不同草场流转类型对牧民家庭收入的影响,以及对不同收入层级牧民收入影响的差异。其次,从生态视角,通过实证分析,论述草场流转对提高牧民收入、改善草场生态环境的影响和作用路径。最后,在主观分析上,从牧民感知视角,用收入增加效应和生态改善效应表征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有助于全面反映牧民对草场流转效应的主观感受。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427份有效样本中,参与草场流转的样本有120份,未参与草场流转的样本为307份,分别占总样本比重的28%和72%,表明调研样本的草场流转参与率略低于全国耕地30%的流转水平。具体而言,参与草场转出的样本为50份,参与草场转入的样本为70份,表明牧民转入草场的意愿更加强烈。(2)牧民草场流转行为分析:分别从游牧变迁、社会分化以及社会保障、社会信任等维度,采用Logit模型探讨牧民草场流转意愿及影响因素差异。研究发现,从流转意愿看,游牧方式变迁、游牧互助变迁以及牧业收入比重、牧业劳动力比重对草场转出意愿具有显着负向影响。从生态保护视角看,社会保险感知、社会照顾感知对牧民参与减少牲畜、流转草场的意愿具有显着正向影响,对牧民参与延长圈养的意愿具有显着负向影响;制度信任对牧民参与减少牲畜、流转草场、延长圈养的意愿表现出显着正向影响,人际信任对参与减少牲畜、流转草场的意愿有显着正向影响,但对延长圈养的影响不显着。(3)收入视角下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分析:按照是否转出草场、是否转入草场的流转类型分类,采用PSM模型比较流转类型对牧民家庭收入的影响。同时采用分位数回归模型,深入比较草场流转对不同收入层级牧民家庭收入的影响差异。研究表明,草场流转有助于提高牧民家庭总收入,草场转出对牧民家庭收入结构的影响显着于草场转入的影响;草场流转对提高不同收入层级牧民收入具有显着差异,草场流转有拉大牧民收入差距的趋势。(4)生态视角下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分析:基于生态视角,探析草场压力在草场流转对家庭收入的中介作用中,草场退化的调节效应。研究显示:草场流转能够显着提高牧民收入;草场压力完全中介草场流转对牧民家庭收入的正向影响;草场压力在草场流转对牧民家庭收入影响的中介作用中,草场退化的负向调节效应被遮掩。进一步探讨实证结果与机理分析的矛盾发现,牧民草场流转大多基于亲缘、地缘或政策引导等渠道。牧民碍于亲情或法律意识薄弱,对于生态退化的草场很难从使用者获得赔偿。同时,政府有效监督的缺失,又导致违约成本下降,造成草场退化仍能增加收入的现象。(5)感知视角下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分析:基于牧民对草场生态环境以及家庭收入的感知评价数据,采用OLS回归和Ordered logit模型比较草场转出、草场转入牧民生态减贫效应感知的差异。实证结果表明,草场转出仅对牧民收入增加效应感知具有显着正向影响;草场转入对牧民收入增加效应和生态改善效应感知均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且生态改善效应的感知程度更明显。牧民通过转入草场、扩大放牧草场,实现机械生产力或劳动力禀赋与草场规模的有效匹配,对增加收入、缓解草场生态压力具有重要意义。结合研究结论,本研究借鉴农地流转市场发展经验,从稳定牧民收入和保护草场生态两个方面,强调草场流转要兼顾生态安全,提出双重保障型草场市场化流转机制改革的思路,有效衔接草场流转与畜牧业的现代化发展。即,在不改变草场所有权、草场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实现草场准市场化的流转,以期完善草场资源管理,保障牧民草场流转后生计安全和生态安全,推动牧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斯琴朝克图[10](2019)在《蒙东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乡村发展转型》文中研究表明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空间载体。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与稀缺性客观地要求人们选取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以实现经济效率、社会公平、可持续发展等多元目标。因此,土地利用变化是反映人类发展的一面镜子。乡村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地域分工特征,受到区域土地利用方式与结构变化的驱动,以及制度和政策的强烈影响,包括土地制度、土地管理、土地利用规划和“三农”政策等。因此,土地利用变化与乡村发展转型相互作用、互为因果。探讨特定区域在特定时期土地利用变化与乡村发展转型的互动结果与互动机制,对于理解认识乡村人地关系变化规律、提出调控途径、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具有重要意义。蒙东地区是基于东北地区而衍生出的概念,属于经济地域范畴。人文地理学界的关注焦点主要集中于蒙东与东北三省的区域经济合作和一体化及其在东北振兴中的作用,对其土地利用变化特别是乡村发展转型的研究关注不多。但实际上,从乡村发展和乡村振兴角度看,蒙东地区属于少数民族边疆地区,有集中连片贫困区分布,而且自然地理格局复杂,理应成为乡村地理学研究需要重点关注的地区。为此,本文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对蒙东地区39个旗县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与乡村发展转型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不同区域土地利用与乡村发展耦合协调的模式及相应对策建议。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问题与理论部分,由第一章和第二章组成。该部分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拟解决问题、研究方法与研究框架;梳理了本文所涉及的相关概念、理论基础以及国内外研究进展。第二部分:实证研究部分,由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与第六章组成。其中,第三章概述了蒙东地区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概况,并对其进行了区域划分。第四章基于三生空间理论,并结合区域特点对蒙东地区土地利用类型进行了归并,分析了土地利用数量形态演变的过程和格局,并利用典型相关分析法探讨了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第五章运用乡村综合发展指标体系评价了蒙东地区乡村发展状况,分析了乡村发展的变化、转型特征与空间格局演化,并探讨了乡村发展变化的自然与社会影响因素。第六章首先运用相关分析法分析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与乡村发展转型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运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乡村综合发展指数与土地利用变化程度之间的耦合协调关系,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第三部分:结论与讨论部分,即第七章内容。对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进行总结,阐述了可能存在的创新点、不足之处与研究展望。研究发现:(1)从各地类数量变化来看,25年间蒙东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草地的减少,以及耕地、林地、水域、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的增加。(2)蒙东地区土地利用转换区域差异明显,且块状集中与点状分散并存。(1)半农半牧区的土地利用转换主要表现为草地转出和耕地、林地、未利用土地转入;(2)牧区的土地利用转换主要表现为农村居民点用地和未利用土地转入;(3)农区土地利用转换主要表现为农村居民点用地转入和未利用土地转出;(4)另外,水域、城镇用地、工矿用地等地类的转换呈现“点状”分散分布的空间特征。(3)蒙东地区不同地类的驱动因子“一致性”与“差异性”并存。蒙东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因子较为复杂,且在不同时期对不同地类各驱动因子的影响程度有所不同,其中经济密度、人口城镇化率、人均粮食产量等三个因子在各时期对各地类均产生影响。此外,(1)生产用地(耕地、草地和工矿用地)的主要驱动因子包括人均粮食产量、人口城镇化率、农业总产值和地方财政收入等四个因子;(2)生活用地(城镇用地和农村居民点用地)的主要驱动因子包括经济密度、人口城镇化率、乡村人口密度等三个因子;(3)林地作为生态用地,它的驱动因子包括经济密度、人均粮食产量、人口城镇化率、年末总人口等四个因子。(4)蒙东地区乡村稳步发展,空间集聚特征逐步弱化且区域差异逐步缩小。19902015年,蒙东地区乡村综合发展指数总体上呈稳步增加态势,其中在19902000年间缓慢增加,在20002015年间快速增加。从空间格局上看,19902015年间蒙东地区乡村发展转型水平在空间上呈现出显着的高值区或低值区集聚分布的特征,其中热点和次热点区主要集中在牧区和农区,而且次热点区分布于热点区周围;冷点和次冷点区主要分布于半农半牧区,次冷点区同样分布于冷点区周围。同时,随着时间的变化呈现出热点区转向次热点区,次热点区和次冷点区转向温和区,冷点区转向次冷点区转变的趋势,“冷热点”聚集性特征在逐步弱化,表明各县域间的乡村综合发展水平在不断地缩小。(5)19902015年,蒙东地区各地类变化与乡村发展相关关系差异显着。(1)耕地、城镇用地、未利用土地等三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所有时期均与乡村发展呈现显着相关关系。其中耕地呈现负相关关系,同时相关系数绝对值总体呈现下降趋势;城镇用地呈现正相关关系,同时相关系数绝对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表明城镇化推进乡村发展在不断提升;未利用土地呈现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绝对值总体呈现下降趋势。(2)林地、农村居民点用地、工矿用地在部分时段上与乡村发展呈现显着相关关系;林地分别在1990年和1995年呈现正相关关系;农村居民点用地分别在1990年、1995年和2000年,呈现负相关关系;工矿用地分别在2005年、2010年和2015年,呈现正相关关系,同时相关系数绝对值总体呈现上升趋势,表明快速的工业化发展带动了乡村发展转型,且带动力在逐步增强。(3)草地和水域在所有时期均呈现出非相关关系。(6)19902015年,蒙东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乡村发展转型的耦合度和协调度空间上呈现“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具有显着的梯度分布规律。(1)从不同乡村区域分布来看,耦合度与协调度的空间分布大致趋同,表现为牧区和农区耦合度和协调度的高值区比重大,半农半牧区耦合度和协调度的低值区比重大。(2)从时间维度来看,耦合度水平呈现由低水平耦合向高水平耦合逐步演进趋势;协调度水平由整体的中度失调逐步转变为低度协调。(3)从耦合度均值变化来看,耦合度均值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1990年基本处于低水平耦合时期,乡村发展转型的速度快于土地利用变化,两系统发展不平衡;19952005年基本处于拮抗时期,乡村发展转型与土地利用变化两个系统的发展相互抗衡,处于无序状态;20102015年基本处于磨合时期,乡村发展转型与土地利用变化两个系统趋于有序发展状态。(4)从协调度均值变化来看,协调度均值整体呈上升趋势,其中1990年基本处于中度失调时期;19952000年处于低度失调时期;20052015年处于低度协调时期。可见,蒙东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与乡村发展转型的协调度逐年提升,逐渐向有序与协调的方向发展。最后,本文根据牧区、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土地利用变化与乡村发展转型的耦合协调提出了因地制宜的发展模式。(1)牧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与乡村发展转型耦合度和协调度较高,且呈现稳步增长状态。因此,牧区各旗县的乡村发展应在注重乡村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利用牧区优势资源发展生态经济;(2)农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与乡村发展转型耦合度和协调度变化明显,尤其是实施新农村建设政策以后,协调度明显提高。因此,农区各旗县的乡村发展应鼓励农户非农就业,减少对环境的压力,同时发展高效的现代化农业;(3)半农半牧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与乡村发展转型耦合度和协调度较低,且增加趋势缓慢。半农半牧区地处农牧交错地带,耕地质量低,草场资源少,生态环境问题突出。因此,半农半牧区各旗县的乡村发展应注重生态建设,对退化严重的耕地和草场进行还林、还草,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加大补贴力度并为农户提供直接经济补贴。同时,发展适宜当地条件的种养结合的家庭经济,种植业辅助畜牧业,通过牲畜改良以及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稳定农业生产、提高农户收入、改善农户生计。
二、锡林郭勒盟农区农业生产发展模式的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锡林郭勒盟农区农业生产发展模式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草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草畜平衡 |
1.3.2 经营模式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研究区域概况 |
2.1 锡林郭勒草原概况 |
2.2 锡林郭勒草原牧业四旗(市)概况 |
2.3 呼伦贝尔草原概况 |
2.4 阿鲁科尔沁旗草原概况 |
第三章 锡林郭勒草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分析 |
3.1 锡林郭勒盟畜牧业发展现状 |
3.2 锡林郭勒草原家庭牧场经营分析 |
3.2.1 经营收入分析 |
3.2.2 经营支出分析 |
3.2.3 经营收益分析 |
3.2.4 经营收支特征 |
3.3 锡林郭勒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 |
3.3.1 草甸草原:季节性放牧+舍饲养殖的经营模式 |
3.3.2 典型草原:畜牧业+旅游业+奶制品销售的经营模式 |
3.3.3 荒漠草原:牧业+种植业+牧民合作社的经营模式 |
3.3.4 牧业四旗(市)典型家庭牧场经营模式的成本-效益分析 |
第四章 内蒙古三个草原区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对比分析 |
4.1 基本概况对比 |
4.1.1 自然地理概况对比 |
4.1.2 社会经济概况对比 |
4.2 内蒙古三个草原区域家庭牧场现有经营模式 |
4.2.1 锡林郭勒草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 |
4.2.2 呼伦贝尔草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 |
4.2.3 阿鲁科尔沁旗草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 |
4.3 三个草原区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对比 |
4.3.1 家庭牧场经营模式综合效益评价指标的选取 |
4.3.2 家庭牧场经营模式综合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
4.3.3 内蒙古三个草原区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的效益比较与分析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5.3 政策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2020年11月牧户调查问卷 |
致谢 |
(2)普惠金融支持锡林郭勒盟牧区振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1.研究背景 |
2.研究意义 |
(二)研究综述 |
1.国外研究 |
2.国内综述 |
3.文献述评 |
(三)研究方法与框架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框架 |
(四)可能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1.可能的创新点 |
2.不足之处 |
二、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1.普惠金融 |
2.乡村振兴 |
3.牧区振兴 |
(二)理论基础 |
1.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
2.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
三、普惠金融产生历程与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现状 |
(一)普惠金融产生历程 |
1.小额信贷阶段 |
2.微型金融阶段 |
3.普惠金融阶段 |
(二)国内普惠金融发展 |
1.国内普惠金融发展历程 |
2.国内普惠金融发展主要举措 |
3.国内普惠金融发展成效 |
(三)国内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成功模式 |
1.“政府+银行+保险”的宁波模式 |
2.河南省金融扶贫“卢氏模式” |
3.通辽市“党群服务中心+助农金融服务点”模式 |
4.“一平台四体系”兰考模式 |
(四)国内普惠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成功模式的借鉴意义 |
四、普惠金融支持锡林郭勒盟牧区振兴现状 |
(一)锡林郭勒盟牧区振兴对普惠金融的需求 |
1.“绿化产业”的普惠金融需求 |
2.“优先生态”的普惠金融需求 |
3.“传承文明”的普惠金融需求 |
4.“均衡服务”的普惠金融需求 |
5.“团结富裕”的普惠金融需求 |
(二)普惠金融支持锡林郭勒盟牧区振兴供给现状 |
1.农发行助力“绿化产业” |
2.农商行促进“均衡服务” |
3.农信社助力“传承文明” |
4.农信社助力“团结富裕” |
5.农行和农商行助力脱贫攻坚 |
(三)锡林郭勒盟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分析 |
1.指标体系构建 |
2.计算过程 |
3.实证结果分析 |
五、普惠金融支持锡林郭勒盟牧区振兴存在的问题和原因 |
(一)普惠金融支持锡林郭勒盟牧区振兴存在的问题 |
1.普惠金融对牧区“优先生态”的支持不足 |
2.牧区普惠金融供给方不良贷款上升 |
3.牧区普惠金融需求方内生动力不足 |
4.地方财政困难,再贷款有效需求不足 |
5.两权抵押贷款发展瓶颈和难题 |
(二)普惠金融支持锡林郭勒盟牧区振兴的问题原因分析 |
1.地域广阔且居住分散 |
2.银行的抵押物监管困难 |
3.牧民的金融可持续发展理念落后 |
4.地方财政收入难以补贴银行普惠性业务 |
六、进一步推动普惠金融支持锡林郭勒盟牧区振兴的对策建议 |
(一)推动金融科技在牧区信贷中的作用 |
(二)推动牧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
(三)加强支付环境建设,加大普惠金融宣传力度 |
(四)政府银行保险共同建立联动机制解决信贷风险 |
(五)强化普惠金融支持脱贫攻坚到牧区振兴有序衔接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3)我国北方温带草原饲草产业发展分析 ——以锡林郭勒和呼伦贝尔草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草畜平衡研究进展 |
1.2.2 饲草产业相关研究进展 |
1.3 科学问题 |
1.4 研究目标与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1.6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案 |
第二章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2.1 文献查阅与数据收集 |
2.2 实地调研 |
2.3 草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效益评价指标筛选 |
2.4 SWOT与PEST情景分析 |
第三章 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概况及对比分析 |
3.1 草地资源利用与畜牧业生产概况及对比分析 |
3.1.1 呼伦贝尔草原 |
3.1.2 锡林郭勒草原 |
3.1.3 呼伦贝尔草原与锡林郭勒草原对比 |
3.2 牧民生产、生活收支状况调研与分析 |
3.2.1 呼伦贝尔草原 |
3.2.2 锡林郭勒草原 |
3.2.3 呼伦贝尔草原与锡林郭勒草原对比 |
3.3 呼伦贝尔草原和锡林郭勒草原饲草产业发展状况调研及对比分析 |
3.3.1 呼伦贝尔草原 |
3.3.2 企业案例分析 |
3.3.3 锡林郭勒草原及两地对比 |
3.4 小结 |
第四章 “内蒙古草都草牧业股份有限公司”案例分析 |
4.1 “内蒙古草都草牧业股份有限公司”简介 |
4.2 草都企业效益分析 |
4.2.1 经济效益 |
4.2.2 社会效益 |
4.2.3 生态效益 |
4.3 易牧连锁超市 |
4.3.1 易牧连锁超市概况 |
4.3.2 易牧连锁超市经营效益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草都在呼伦贝尔市的发展分析 |
5.1 呼伦贝尔市饲草产业环境的机会与威胁 |
5.1.1 政治环境 |
5.1.2 经济环境 |
5.1.3 社会环境 |
5.1.4 技术环境 |
5.2 草都企业的优势与劣势 |
5.2.1 企业优势因素分析 |
5.2.2 企业限制因素分析 |
5.3 草都入驻呼伦贝尔市的发展战略与前景 |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
6.1 讨论 |
6.2 结论 |
6.3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4)四子王旗种羊区域品牌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 |
1.4 研究的创新点 |
2 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的概念及相关理论 |
2.1 相关概念 |
2.1.1 品牌 |
2.1.2 区域品牌 |
2.1.3 农产品区域品牌 |
2.2 相关理论 |
2.2.1 公地悲剧 |
2.2.2 产业集群理论 |
2.2.3 外部性理论 |
2.2.4 搭便车理论 |
2.2.5 柠檬市场理论 |
3 四子王旗种羊区域品牌建设现状分析 |
3.1 种羊发展历史回顾 |
3.1.1 我国种羊发展历史回顾 |
3.1.2 四子王旗种羊发展历史回顾 |
3.2 四子王旗种羊产业发展概况 |
3.2.1 四子王旗现有种羊品种的相关概述 |
3.2.2 种羊发展现状对比分析 |
3.3 四子王旗种羊区域品牌建设发展现状分析 |
3.3.1 四子王旗种羊区域品牌建设的有利条件 |
3.3.2 经济效益有明显提升 |
3.3.3 四子王旗种羊产业链逐渐形成 |
3.3.4 品牌效应逐渐显现 |
3.3.5 四子王旗种羊区域品牌建设SWOT分析 |
3.3.6 未来发展目标 |
4 四子王旗种羊区域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4.1 区域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
4.1.1 品牌定位不准确 |
4.1.2 科技水平较低 |
4.1.3 销售渠道单一、品牌宣传推广不到位 |
4.1.4 资金短缺滞后品牌建设与发展 |
4.2 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
4.2.1 品牌意识薄弱 |
4.2.2 品牌建设与历史文化结合不充分 |
4.2.3 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工作缺失 |
4.2.4 缺乏相关专业高端技术人才 |
5 国内区域品牌建设经验分析与启示 |
5.1 “丽水山耕”区域公用品牌建设分析 |
5.1.1 “丽水山耕”的品牌创意 |
5.1.2 ”丽水山耕”的运营分析 |
5.2 “盐池滩羊”地理标志品牌建设分析 |
5.2.1 “盐池滩羊”的发展成就 |
5.2.2 “盐池滩羊”地理标志品牌的发展特点 |
5.3 锡林郭勒羊肉区域品牌发展分析 |
5.3.1 锡林郭勒盟牧民合作社规模扩大 |
5.3.2 锡林郭勒羊肉全产业链追溯体系建设 |
6 四子王旗种羊区域品牌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
6.1 区域品牌建设方面的建议 |
6.1.1 增强品牌意识,对区域品牌进行总体规划 |
6.1.2 明确四子王旗的区域品牌定位 |
6.1.3 塑造有历史文化的区域品牌 |
6.1.4 增强品牌影响力 |
6.2 品牌建设过程中政府职能方面的建议 |
6.2.1 完善质量监管体系 |
6.2.2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
6.2.3 更新人才队伍,提高技术能力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提高牧民福祉视角下内蒙古中部草原牧区移民定居点规划建设预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内蒙古草原牧区生态移民背景 |
1.1.3 相关政策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范围及概念界定 |
1.3.1 牧民 |
1.3.2 牧民福祉 |
1.3.3 草原牧区 |
1.3.4 生态移民定居点 |
1.3.5 预评价体系 |
1.4 国内外生态移民理论研究 |
1.4.1 国外生态移民理论研究 |
1.4.2 国内生态移民理论研究 |
1.5 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主要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5.3 技术路线 |
1.6 评价方法概述 |
1.6.1 层次分析法 |
1.6.2 熵值法 |
1.7 创新点 |
1.7.1 理论创新点 |
1.7.2 实际创新点 |
1.8 小结 |
2 国内外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
2.1 国内外绿色社区评价体系研究 |
2.1.1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概述 |
2.1.2 社区评价体系对比分析 |
2.1.3 社区评价体系研究启示 |
2.2 国内外生态乡村建设研究 |
2.2.1 国外生态乡村建设研究 |
2.2.2 国内生态乡村建设研究 |
2.2.3 生态乡村建设研究启示 |
2.3 小结 |
3 内蒙古中部移民定居点特征及现状研究 |
3.1 生态移民定居点特征 |
3.1.1 整体布局特征 |
3.1.2 房屋建设特征 |
3.1.3 面积设置特征 |
3.2 定居点牧民福祉现状调研分析 |
3.2.1 人居环境现状分析 |
3.2.2 经济发展现状分析 |
3.2.3 文化教育现状分析 |
3.2.4 社会建设现状分析 |
3.3 小结 |
4 草原牧区移民定居点预评价体系构建 |
4.1 预评价体系构建原则 |
4.1.1 科学性 |
4.1.2 地域性 |
4.1.3 可操作性 |
4.1.4 公众参与性 |
4.1.5 前瞻性 |
4.2 预评价体系构建依据及思路 |
4.2.1 预评价体系构建的依据 |
4.2.2 预评价体系构建思路 |
4.3 评价因子的选取 |
4.3.1 准则层的选取 |
4.3.2 指标层及指标值的选取 |
4.3.3 指标含义及计算方法(表4.2): |
4.4 小结 |
5 预评价体系表权重计算 |
5.1 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 |
5.1.1 专家打分 |
5.1.2 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
5.1.3 计算权重 |
5.2 熵值法计算权重 |
5.2.1 实地调研数据整理 |
5.2.2 计算权重 |
5.3 计算综合权重 |
5.4 小结 |
6 计算综合评价值及预评价体系应用 |
6.1 计算综合评价值 |
6.2 制作得分查询表 |
6.3 应用方法 |
6.4 预评价体系表应用补充 |
6.4.1 人居环境建设补充 |
6.4.2 经济发展建设补充 |
6.4.3 文化教育建设补充 |
6.4.4 社会体系建设补充 |
6.5 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与主要贡献 |
7.1.1 主要结论 |
7.1.2 主要贡献 |
7.2 研究不足及研究展望 |
7.2.1 研究不足 |
7.2.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调查问卷 |
附录B 定居点后评价调研表 |
附录C 预评价体系表指标选取依据 |
附录D 专家打分结果统计表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6)内蒙古草原地区种植面积变化及其经济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导论 |
1.1 选题依据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促进现代畜牧业发展 |
(2)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牧民增收 |
(3)创造适宜友好的生态环境 |
1.3 文献综述 |
1.3.1 土地利用相关研究进展 |
1.3.2 草地资源集约利用与草牧业研究综述 |
1.3.3 草原开垦利用存在机会成本 |
1.3.4 农牧业生产研究述评 |
1.3.5 当前研究的不足与本文研究的贡献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图 |
1.5 本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种植结构与种植结构调整 |
2.1.2 草原类型 |
2.1.3 集约化生产 |
2.1.4 粮食产量 |
2.1.5 牧业旗与半农半牧业旗县 |
2.2 理论基础 |
2.2.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2 草原生态系统的外部性理论 |
2.2.3 制度变迁理论 |
三、研究区域种植结构调整与生产情况 |
3.1 研究区域概况 |
3.2 粮食安全问题与内蒙古粮食补贴政策实施概述 |
3.2.1 粮食安全问题 |
3.2.2 内蒙古粮食直接补贴政策 |
3.3 内蒙古草原建设及草牧业试点政策实施概述 |
3.3.1 内蒙古草原建设情况 |
3.3.2 草牧业试点政策概述 |
3.4 本章小结 |
四、粮食播种面积变化对人均净收入的影响分析 |
4.1 模型建立 |
4.2 计量检验 |
4.2.1 检验个体效应 |
4.2.2 检验时间效应 |
4.2.3 Hausman检验 |
4.2.4 时间固定效应 |
4.2.5 异方差检验 |
4.2.6 序列相关检验 |
4.2.7 截面相关检验 |
4.2.8 平稳序列 |
4.3 内蒙古牧业与半牧业旗县粮食播种面积变化的影响分析 |
4.3.1 牧业与半牧业旗县粮食播种面积变化的影响分析 |
4.3.2 六大草原牧业与半牧业旗县粮食播种面积变化的影响分析 |
(1)六大草原粮食播种面积变化的影响分析 |
(2)六大草原牧业与半牧业旗县粮食播种面积变化的影响分析 |
(3)粮食播种面积不同程度增加的影响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五、粮食产量变化对于人均净收入的影响分析 |
5.1 模型建立及计量检验 |
5.2 牧业与半牧业旗县粮食产量的影响分析 |
5.3 粮食播种面积不同程度增加的影响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六、结论与政策建议 |
6.1 结论 |
6.1.1 草原地区粮食播种面积均有明显增加 |
6.1.2 草原地区发展粮食种植效率相对较低 |
6.1.3 需要协调发展各草原区域的种植结构 |
6.2 政策建议 |
6.2.1 牧区可持续发展更应该走生态草牧业的路径 |
6.2.2 大力发展草牧业产业集约化与规模化程度 |
6.2.3 半农半牧业旗县应当大力发展粮改饲 |
6.2.4 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草原畜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以内蒙古苏尼特左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内文献综述 |
1.3.2 国外文献综述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 技术路线图 |
1.6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
1.6.1 创新点 |
1.6.2 不足之处 |
二、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农业现代化概念 |
2.1.2 传统草原畜牧业概念和特征 |
2.1.3 草原畜牧业现代化的界定 |
2.1.4 草原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
2.2 理论基础 |
2.2.1 梅勒(John.W.Mellor)的农业发展三阶段理论 |
2.2.2 改造传统农业理论 |
2.2.3 外部性理论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三、苏尼特左旗草原畜牧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及现状分析 |
3.1 苏尼特左旗草原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变迁 |
3.2 苏尼特左旗发展草原畜牧业现代化的必要性 |
3.2.1 草地生产力水平低下 |
3.2.2 牧民收入增长缓慢且增速不稳定 |
3.2.3 基础设施薄弱 |
3.2.4 草原畜牧业劳动力水平偏低 |
3.2.5 草原畜牧业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
3.3 小结 |
四、苏尼特左旗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水平综合评价 |
4.1 内蒙古苏尼特左旗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指标体系构建 |
4.1.1 指标体系设计的依据 |
4.1.2 指标选取的原则 |
4.1.3 指标体系的构建 |
4.1.4 指标选取的说明和计算 |
4.1.5 指标属性说明 |
4.2 研究方法 |
4.2.1 选择研究方法 |
4.2.2 全局主成分分析法(GPCA) |
4.3 数据来源 |
4.4 综合评价过程 |
4.4.1 KMO和 Bartlett检验结果 |
4.4.2 提取主成分 |
4.4.3 计算主成分得分 |
4.4.4 综合得分计算 |
4.5 综合评价结果分析 |
4.5.1 苏尼特左旗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水平综合测评分析 |
4.5.2 苏尼特左旗与其他牧业旗草原畜牧业现代化水平差异分析 |
4.6 小结 |
五、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及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促进草原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
5.2.1 加强草原生态建设,提高草地生产力 |
5.2.2 加大科技投入,完善人才建设制度 |
5.2.3 完善牧业基础设施建设 |
5.2.4 优化牧区组织体系,提高牧户抗风险能力 |
5.2.5 充分利用互联网,加强信息化建设 |
5.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8)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生产状况及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内研究 |
(二)国外研究 |
(三)研究回顾 |
三、研究思路,方法和内容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内容 |
四、论文的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五、本文相关基本理论 |
(一)民族学理论 |
(二)经济增长理论—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 |
第一章 传统乳制品及新宝拉格镇乳业发展概况 |
一、传统乳制品现状 |
二、新宝拉格镇乳业发展概况 |
(一)新宝拉格镇概况 |
(二)新宝拉格镇乳业发展概况 |
第二章 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生产情况分析 |
一、新宝拉格镇原奶来源 |
(一)奶牛养殖小区奶源 |
(二)牧区奶牛养殖奶源 |
二、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生产企业的特点 |
(一)从业人员特点 |
(二)新宝拉格镇个体经营的乳制品生产企业经营规模 |
(三)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生产的季节性 |
(四)新宝拉格镇个体乳品企业收益状况分析 |
三、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生产工艺来源及加工工艺 |
(一)加工工艺来源 |
(二)加工工艺流程 |
四、新宝拉格镇乳制品销售类型、模式及客源 |
(一)乳制品销售类型 |
(二)牧民的委托销售模式 |
(三)客户来源及消费构成 |
(四)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现状满意度评价 |
五、发展前景分析 |
(一)有力的政策导向提供发展支持 |
(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加生产者收益 |
(三)上游规模化养殖加快发展,产量显着提高 |
(四)人员年龄结构的变化促进了乳制品的消费 |
(五)原产地优势促进品牌发展 |
第三章 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
一、存在的问题 |
(一)民间工艺传承困境 |
(二)政府支持力度不足 |
(三)食品安全,原材料标准不完善 |
(四)文化宣传不到位 |
二、对策及建议 |
(一)加强政府与商家、与外界的沟通,摆脱民族工艺传承困境 |
(二)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和地方财政政策支持 |
(三)推动乳制品质量分级、走品牌之路 |
(四)结合牧民家庭旅游业,加强民族文化的宣传推广 |
研究展望及结论 |
一、研究展望 |
二、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致谢 |
(9)牧民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土地流转是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的重要途径 |
1.1.2 草场流转是优化资源配置、缓解生态压力的有效举措 |
1.1.3 草场流转是生态减贫的新途径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草原承包经营制度改革与牧民草场流转 |
1.3.2 牧民草场流转的影响因素 |
1.3.3 牧民草场流转与生态减贫效应 |
1.3.4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路线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路线 |
1.5 研究方法与数据资料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数据资料 |
1.6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 |
2.1.1 草场流转的内涵 |
2.1.2 家庭收入的内涵及外延 |
2.1.3 生态减贫效应的内涵及外延 |
2.2 理论基础 |
2.2.1 制度变迁理论 |
2.2.2 生态贫困理论 |
2.2.3 路径依赖理论 |
2.2.4 计划行为理论 |
2.3 牧民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机理分析 |
2.3.1 收入视角下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分析 |
2.3.2 生态视角下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分析 |
2.3.3 感知视角下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分析 |
2.4 理论框架构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牧民草场流转的背景、现状与问题分析 |
3.1 草场流转的背景 |
3.1.1 土地(草地)制度变迁中的草场流转 |
3.1.2 畜牧生产成本推动下的草场流转 |
3.1.3 草原生态保护建设下的草场流转 |
3.1.4 非营利性的草场流转 |
3.2 调研区经济社会概况及中国草地资源分布 |
3.2.1 调研区经济社会概况 |
3.2.2 主要草地资源分布 |
3.3 调研样本的基本特征分析 |
3.3.1 调研样本的个体特征分析 |
3.3.2 牧民草场流转认知情况分析 |
3.3.3 流转草场特征与价格 |
3.4 牧民草场流转的现实问题 |
3.4.1 草场流转信息渠道单一、参与水平较低 |
3.4.2 牧民草场流转的生态改善感知水平较低 |
3.4.3 草场流转拉大牧民收入差距 |
3.4.4 草场流转的双重保障机制尚未形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牧民草场流转行为分析 |
4.1 引言 |
4.2 游牧变迁、社会分化对牧民草场流转的影响 |
4.2.1 理论分析与假设 |
4.2.2 模型选择及变量说明 |
4.2.3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
4.3 社会保障、社会信任对参与草场流转保护草场生态的影响 |
4.3.1 理论分析与假设 |
4.3.2 模型选择及变量说明 |
4.3.3 模型估计结果分析 |
4.4 牧户特征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收入视角下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分析 |
5.1 引言 |
5.2 收入视角下草场流转对生态减贫的机理分析 |
5.2.1 草场转入对家庭收入的影响分析 |
5.2.2 草场转出对家庭收入的影响分析 |
5.2.3 草场流转对不同收入层级牧民的影响分析 |
5.3 研究框架与模型构建 |
5.3.1 研究框架 |
5.3.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
5.4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
5.4.1 草场流转对家庭收入影响的实证分析 |
5.4.2 草场流转对不同收入层级牧民影响的实证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生态视角下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分析 |
6.1 引言 |
6.2 生态视角下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机制分析 |
6.2.1 生态视角下草场流转对牧民收入的影响分析 |
6.2.2 草场流转对牧民收入影响的生态中介效应分析 |
6.3 研究框架与模型构建 |
6.3.1 研究框架 |
6.3.2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
6.4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
6.4.1 草场流转的生态特征分析 |
6.4.2 生态视角下生态减贫效应影响的实证分析 |
6.4.3 生态减贫效应的影响路径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感知视角下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分析 |
7.1 引言 |
7.2 研究机理与研究框架 |
7.2.1 牧民草场流转的生态效应感知评价机理分析 |
7.2.2 研究框架设计 |
7.3 模型构建与变量选取 |
7.3.1 模型构建 |
7.3.2 变量选取与说明 |
7.4 模型估计结果与分析 |
7.4.1 牧民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感知 |
7.4.2 牧民生态减贫效应感知的实证分析 |
7.4.3 牧民生态减贫效应感知的影响路径分析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提升机制分析 |
8.1 引言 |
8.2 土地经营制度改革与农民生计保障 |
8.2.1 传统转包、互换形式 |
8.2.2 股份合作与土地换保障模式 |
8.2.3 产权比例化市场流转模式 |
8.2.4 经验比较分析 |
8.3 草地经营制度改革与牧民生计保障 |
8.3.1 草地经营制度改革与生计保障 |
8.3.2 草地经营制度改革与生态保护 |
8.4 双重保障型草场市场流转机制框架构想 |
8.4.1 生计、生态与草场市场化流转的保障机制 |
8.4.2 双重保障型草场市场化流转机制的尝试 |
8.5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1.1 土地(草地)承包经营制度改革趋于稳定 |
9.1.2 草场流转关乎牧民生计转型,流转决策存在差异 |
9.1.3 牧民草场流转对生态减贫的收入效应影响显着 |
9.1.4 牧民草场流转对生态减贫的生态效应影响滞后 |
9.1.5 牧民不同流转类型的生态减贫效应的感知存在差异 |
9.2 政策建议 |
9.2.1 健全牧民社会保障体系、弘扬牧区优良传统文化 |
9.2.2 提高生态补偿力度,优化牧民创业环境 |
9.2.3 健全流转市场监管体系,加大违法惩处力度 |
9.2.4 流转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严防贫富差距继续扩大 |
9.2.5 规范政府政策实施管理,提高农牧民制度信任 |
9.2.6 创新畜牧经营方式,探索畜牧业与生态保护的衔接机制 |
9.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蒙东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乡村发展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框架 |
一、研究目标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内容 |
四、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一节 理论基础 |
一、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
二、城乡一体化理论 |
三、乡村系统发展理论 |
四、地域分异理论 |
五、土地可持续利用理论 |
第二节 相关概念分析 |
一、土地利用形态 |
二、土地利用转型 |
三、乡村发展转型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进展 |
一、土地利用变化与转型研究进展 |
二、乡村发展转型研究进展 |
三、研究进展评述 |
第三章 研究区概况 |
第一节 自然地理条件 |
一、地理位置 |
二、地貌特征 |
三、气候条件 |
四、水文 |
五、植被 |
六、土壤 |
第二节 社会经济情况 |
一、人口情况 |
二、产业发展情况 |
三、城镇化发展情况 |
第三节 农牧区域划分 |
第四章 蒙东地区土地利用时空演变特征 |
第一节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一、数据来源与处理 |
二、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二节 土地利用数量形态演变特征 |
一、土地利用形态演变总体特征 |
二、生产用地数量形态演变特征 |
三、生活用地数量形态演变特征 |
四、生态用地数量形态演变特征 |
第三节 土地利用变化空间分布特征 |
一、生产用地空间分布特征 |
二、生活用地空间分布特征 |
三、生态用地空间分布特征 |
第四节 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机制 |
一、耕地驱动机制分析 |
二、林地驱动机制分析 |
三、草地驱动机制分析 |
四、城镇用地驱动机制分析 |
五、农村居民点用地驱动机制分析 |
六、工矿用地驱动机制分析 |
第五章 蒙东地区乡村发展转型评价及其时空格局 |
第一节 乡村发展评价与方法 |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二、评价指标计算方法 |
第二节 乡村发展转型格局特征 |
一、乡村发展的变化特征 |
二、乡村发展的转型特征 |
三、乡村发展的空间特征 |
第三节 乡村发展转型的驱动因素 |
一、自然资源因素 |
二、社会经济因素 |
第六章 蒙东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乡村发展转型的耦合协调机制 |
第一节 研究方法与思路 |
一、土地利用程度测算 |
二、耦合协调模型构建 |
第二节 乡村发展转型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 |
一、乡村综合发展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 |
二、乡村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 |
三、乡村社会发展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 |
四、乡村生态发展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 |
第三节 乡村发展转型与土地利用变化的耦合特征分析 |
一、低水平耦合时期 |
二、拮抗时期 |
三、磨合时期 |
第四节 乡村发展转型与土地利用变化的耦合协调特征分析 |
一、中度失调时期 |
二、低度失调时期 |
三、低度协调时期 |
第五节 乡村发展模式及对策建议 |
一、牧区发展模式及对策建议 |
二、农区发展模式及对策建议 |
三、半农半牧区发展模式及对策建议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研究特色与创新 |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情况 |
四、锡林郭勒盟农区农业生产发展模式的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草原家庭牧场经营模式研究[D]. 吴孔佳.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2]普惠金融支持锡林郭勒盟牧区振兴研究[D]. 石玉成.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3]我国北方温带草原饲草产业发展分析 ——以锡林郭勒和呼伦贝尔草原为例[D]. 符旺. 内蒙古大学, 2021(12)
- [4]四子王旗种羊区域品牌建设研究[D]. 贾媛.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2)
- [5]提高牧民福祉视角下内蒙古中部草原牧区移民定居点规划建设预评价体系研究[D]. 王钦.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12)
- [6]内蒙古草原地区种植面积变化及其经济影响研究[D]. 韩炜. 内蒙古大学, 2020
- [7]草原畜牧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以内蒙古苏尼特左旗为例[D]. 马敏. 内蒙古大学, 2020
- [8]新宝拉格镇传统乳制品生产状况及问题研究[D]. 宝拉尔.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9]牧民草场流转的生态减贫效应研究[D]. 李先东.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9(02)
- [10]蒙东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与乡村发展转型[D]. 斯琴朝克图.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