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载雷达天线罩的电性能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张欣,李大龙,杜思奇[1](2020)在《某型机载雷达罩电性能现场测试实验研究》文中指出在现场条件下,研究采用局部电性能测试方法对机载雷达罩进行损伤检测和判别的可行性,为机载雷达罩的维护保障提供新的方法和手段。依据微波无损检测技术,采用双天线透射法,在维护现场对某型机载雷达罩局部进行透波率和插入相移测试实验。完好状态下测试的电性能,指标符合实装雷达罩的结构和性能特点;采用对比实验方法,研究了蒙皮脱落、划伤、穿孔、撞击凹陷、分层进水等不同类型损伤样本对雷达罩电性能的影响,电性能的变化能够判别雷达罩内部的分层进水损伤。
高伟亮,卜楠,陶东香,李宝鹏[2](2020)在《常见损伤对吊舱天线罩电性能影响仿真分析》文中提出针对吊舱天线罩使用过程中的常见损伤,分析了常见损伤产生的原因。利用HFSS电磁仿真软件,对天线罩蒙皮脱落、线性划伤、罩体浸水进行了损伤建模,并仿真了电磁波透过正常天线罩和损伤天线罩前后天线方向图及天线罩电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蒙皮脱落、线性划伤对天线罩电性能影响较小,罩体浸水对天线罩电性能影响较大,会带来副瓣电平升、透波率下降、天线增益下降等不良影响,当浸水面积与天线口径相当时,天线方向性图会严重失真,造成天线不能正常工作。
刘钧,周远明[3](2019)在《PMI泡沫夹层结构雷达天线罩间接热-结构耦合分析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机载PMI泡沫夹层结构雷达天线罩在环境温度变化时将产生表面变形现象并影响其使用性能,但对天线罩热变形结果进行实时检测分析具有一定难度。通过ANSYS间接热-结构耦合法建立了分析模型,对天线罩进行了计算分析,采用热膨胀片状模型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开展了温度冲击实验研究。结果表明, PMI夹层结构天线罩的热-结构耦合变形综合应变趋势是棱边处膨胀程度最大,由边缘至天线罩透波面中心处,膨胀程度逐渐减小;间接热-结构耦合计算应变值与实测应变值之间平均相差35.08%,间接热-结构耦合分析方法与模型具有一定的可信性。
练志峰[4](2020)在《天线罩电性能设计与优化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天线罩作为飞行器的电磁透明窗口,其电性能的优劣直接决定着内部雷达的作用效果,电性能设计与优化技术的研究对天线罩的工程应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天线罩电性能设计中的工程问题,首先借助等效传输线理论、物理光学法和粒子群优化算法分析了平板天线罩和曲面天线罩的电性能设计;其次研究了天线罩电性能的测试方法,并引入了时域门技术用以消除环境噪声,以某型平板天线罩为例,对相关设计和测试技术进行了验证;最后,针对天线罩特殊环境下的雨水、防雷击分流条和天线罩拼接缝,采用电磁仿真软件研究了三者对电性能的影响,并给出解决对策,对指导工程设计有一定的实际意义。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和研究工作总结如下:(1)天线罩设计理论的研究和优化设计的实现采用等效传输线理论分析了平板天线罩的电性能计算,研究了蒙皮厚度、芯层厚度和极化方式等参数对透波率和插入相位移的影响;基于物理光学法,研究了曲面天线罩电性能分析中建模、剖分、计算流程等对天线罩的影响;结合MATLAB图形界面优化了平板天线罩电性能计算软件,并根据实际需求,设计了一款透波率最优的A夹层平板天线罩;(2)优化天线-天线罩一体化设计程序,有效处理罩内壁二次入射针对天线罩内部电磁波入射、反射的实际效果指出须考虑电磁波在内壁上一次反射产生的再入射,编制了相关程序,提高了设计精度,使得PO算法更符合实际情形,同时开发了曲面天线罩电性能计算软件。引入了粒子群优化算法,在天线-天线罩一体化算法程序中可优化两者的相对位置,使得天线-天线罩系统在透波率等参数计算中获得良好的匹配;(3)天线罩电性能测试系统和相应测试方法的研究和改进研究了暗室下天线罩测试系统的搭建和相关调试技术,并引入和研究了利用时域门技术消除环境噪声影响的原理。最后通过一款平板天线罩的电性能测试进一步验证本文的相关设计和测试技术;(4)特殊环境下天线罩的电性能设计研究以雨水、防雷击金属分流条及天线罩拼接缝为研究目标,在电磁仿真软件中建立了真实的X波段下的天线-天线罩一体化系统,研究了三者对天线罩透波率、插入相位移、3d B波束宽度的影响并得出结论,对实际工程设计有着指导意义;创新性地将超疏水材料与天线罩结合,经过测试表明其能很好的减少雨水带来的传输损耗,为超疏水材料与天线罩的结合提供了借鉴。
王艳[5](2019)在《服役环境下有源相控阵天线机电耦合分析与电性能补偿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有源相控阵天线具备扫描速度快、波束灵活捷变、抗干扰能力强、隐身性能好等无可比拟的优势,已广泛应用于地面防御、机载火控、弹载制导、星载成像等众多领域。天线在不同载体平台服役时,环境载荷会严重影响天线的电性能,包括其辐射性能和散射性能,且随着有源相控阵天线向高频段、高性能、集成化等方向发展,服役环境载荷的影响将更为突出。由于服役环境对天线电性能影响机理复杂,难以给出有效的补偿方法来保障天线可靠服役。为此,本文对典型服役环境下有源相控阵天线的机电耦合影响关系和电性能补偿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工作如下:1.大口径陆基有源相控阵天线在太阳照射(阴阳面温度梯度)、风荷等影响下会产生结构变形,恶化天线辐射性能。基于有源相控阵天线的结构-电磁耦合模型,分析结构变形对天线辐射性能的定量影响。在此基础上,分别通过调整天线阵元激励相位和激励电流幅相两种方法对变形天线辐射性能进行了补偿。其中,针对幅相补偿分别提出了基于结构-电磁耦合模型与最小平方误差的幅相补偿,以及基于结构-电磁耦合模型与FFT的幅相补偿。相比于传统的相位补偿方法,提出的幅相补偿方法不仅可以保障天线主瓣区域性能,还可对整个观察区域内天线的辐射性能进行补偿。其中,基于最小平方误差的幅相补偿对辐射性能补偿效果最优,基于FFT的幅相补偿可在改善天线辐射性能的同时快速计算调整量。最后,在X频段有源相控阵天线实验平台上,对服役环境下多种典型变形工况进行了电性能测试与补偿,验证了所提两种幅相补偿方法的有效性,为保障结构变形下有源相控阵天线的可靠服役提供了理论基础。2.机载有源相控阵天线载体平台空间有限、电子器件安装密度高,阵面高热功耗导致的高温工作环境是其面临的严峻问题之一。在高温影响下,T/R组件性能温漂会导致输出的激励电流产生幅相误差;同时,对于为T/R组件供电的阵面电源来说,其输出直流电压中存在的交流分量,即电源纹波,也会通过幅度调制和相位调制使T/R组件输出激励电流上产生幅相误差,且随着温度的升高,电源纹波的影响更为严重。因此,深入分析了温度影响下,阵面电源纹波和T/R组件性能温漂对天线辐射性能的影响机理,给出了表征电源纹波大小的纹波系数计算模型、T/R组件温漂曲线等。基于此,建立了高热功耗下阵面电源纹波系数、T/R组件激励幅相误差与天线辐射性能的耦合模型,定量分析了不同温度分布下馈电误差对辐射性能的影响规律,并给出了对应的激励电流幅相调整量,通过电子补偿方法降低了高热功耗对天线辐射性能的影响。以上工作也可从天线电性能角度出发,为天线的散热设计提供设计指标。3.振动载荷会导致机载有源相控阵天线发生结构变形,阵元位置偏移会使天线的辐射性能降低,而散射性能提升。考虑到机载天线需同时具备良好的探测跟踪能力及隐身性能,即天线的辐射性能和散射性能应同时满足要求。因此,综合考虑了结构变形对天线辐射性能和散射性能的影响,首先,建立了包含随机位置误差的天线散射性能统计模型,推导了天线散射性能指标均值与随机位置误差之间的数学关系。同时,结合已有的天线辐射性能统计模型,分析了不同方向上随机结构误差对天线辐射和散射性能的影响,确定了天线子阵级结构补偿时子阵结构的调整方向。最后,结合遗传算法实现了天线辐射性能和散射性能的综合补偿。这为同时保障有源相控阵天线的高辐射性能和高隐身性能提供了理论参考。4.针对超声速、高超声速飞行的弹载有源相控阵天线,高温烧蚀严重恶化天线的辐射性能。首先分析了飞行过程中天线罩的高温烧蚀过程,高温烧蚀下天线罩的温度场分布和烧蚀厚度变化;同时,天线罩的剧烈温升也会通过热传导和热辐射使罩内天线温度升高,导致天线馈电误差。基于此,建立了高温烧蚀下天线罩厚度和物性参数变化、天线阵元馈电误差和弹载天线辐射性能之间的机电耦合模型,定量分析了高温烧蚀对弹载天线辐射性能的影响。并进一步提出了通过调整天线罩内阵元激励电流的方式来补偿高温烧蚀的影响,其中,给出了两种激励电流幅相调整量计算方法,可在多频点、多扫描角下补偿高温烧蚀对弹载天线辐射性能的影响。最后,开发了高温烧蚀下弹载天线电性能分析与补偿量计算软件。以上工作在不改变天线罩结构设计的基础上,降低了高温烧蚀对弹载有源相控阵天线制导精度、抗干扰能力等方面的影响。5.太空热环境是导致星载有源相控阵天线阵面热变形的主要原因。受限于星载平台的空间和载重要求,天线变形位移难以直接测量。而应变传感器体积小、便于安装、可靠性高、能够克服载体平台限制,实现了对结构变形信息的实时采集。因此,分析了结构应变与天线辐射性能之间的影响机理,建立了有源相控阵天线应变-电磁耦合模型。进一步,提出了基于应变-电磁耦合模型的相位补偿和幅相补偿,用于降低太空热环境对天线辐射性能影响。最后,在有源相控阵天线实验平台上,搭建了阵面变形应变信息测量系统,通过实验验证了应变-电磁耦合模型和补偿方法的有效性,同时,开发了基于应变的天线辐射性能和补偿量计算软件。本章工作为太空热环境下星载有源相控阵天线的实时补偿提供了理论基础。
李宝鹏,李进杰,高伟亮,赵智品[6](2019)在《机载雷达天线罩机械损伤对电性能影响仿真》文中提出机载雷达罩使用过程中容易造成机械损伤,可能会对其电性能发挥产生影响。文中分析了雷达罩常见的机械损伤类型及成因,介绍了雷达罩常见电性能参数,建立了雷达罩蒙皮脱落与线性划伤模型,利用电磁仿真法对不同蒙皮脱落半径和线性划伤长度雷达罩的透波率、天线增益、天线方向图等参数变化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相对于雷达罩实地测试法,所提方法经济实用,天线罩损伤模型有效可行,仿真结论对雷达罩机械损伤对电性能影响评估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李淑华,李宝鹏,彭志刚,赵智品[7](2019)在《机载雷达罩进水对其电性能影响仿真分析》文中提出机载雷达罩由于特殊的使用环境容易造成水汽成进入罩体。为研究进水对雷达罩电性能的影响,创建了一种贴近实际、仿真速度快的喇叭天线-雷达罩模型及雷达罩含水汽模型,利用CST电磁仿真软仿真了电磁波透过不同含水面积雷达罩的透波率、天线增益、天线方向图变化情况。仿真结果表明:当雷达罩内部含有水汽时,会影响雷达罩的透波率,并会导致天线-3 dB波束宽度减小、副瓣电平抬高,当含水汽面积半径与天线口径线度相当时,会严重降低雷达罩的透波率,使天线不能正常工作。
朱军[8](2019)在《天线罩及曲面FSS天线罩的电磁特性研究》文中指出针对天线罩及频率选择表面(FSS)天线罩设计中的工程应用问题,论文以等效传输线理论作为基础,运用物理光学法分析研究了夹层平板和曲面天线罩电性能特性。提出了曲面频率选择表面(C-FSS)的建模方法,并采用‘模拟测试法’对有限大面积的C-FSS散射系数进行计算研究。研究了电磁散射中弯曲FSS的散射参数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规律,为后续不同单元结构类型的C-FSS研究设计提供了理论指导。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如下:(1)平板天线罩和曲面天线罩电性能计算首先研究了平板天线罩电性能的计算方法,利用等效平板理论分析了天线罩的透波率影响因素及最优透波结构天线罩的设计方法,其次介绍了物理光学法分析复杂曲面天线罩的原理和详细步骤;(2)复杂天线阵列-天线罩的电性能和测试方法研究对复杂阵列-天线罩的电性能研究和测试方法进行深入研究,基于某型号阵列天线-侧向天线罩系统,采用物理光学法对其相位不一致性和透波率进行仿真分析。在微波暗室环境下搭建测试系统并对阵列天线向天线罩系统进行详细测试。(3)提出C-FSS的自动化建模方法提出了一种基于HFSS-Matlab快速创建C-FSS的自动化建模方法,并采用‘模拟测试法’对有限大C-FSS散射系数进行仿真计算。开发了拥有对称性的C-FSS天线罩快速建模程序;(4)C-FSS天线罩电性能和RCS特性研究设计并优化A夹层天线罩中的‘带通’和‘带阻’型FSS单元结构,仿真和分析了C-FSS天线罩的频率选择特性。研究了柱面A夹层FSS天线罩基础上研究了极化方式、曲率、FSS单元排布方式和位置对曲面FSS传输性能的影响以及不同曲率下雷达散射截面积(RCS)变化情况;
李宝鹏,谢洪森,刘水,吴春林[9](2018)在《一种便携式机载雷达罩外场电性能测试系统》文中研究指明雷达罩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进水、蒙皮脱落、蒙皮穿孔等损伤,这些损伤会影响着雷达罩的电性能;针对外场条件下对机载雷达罩电性能测试需求,设计了一种便携式、易操作的雷达罩电性能测试系统;给出了透波率、插入相移、介质常数等雷达罩电性能参数测试方案,并对雷达罩样品的电性能参数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在外场条件下能够方便的测量雷达罩电性能参数,测试结果真实有效。
金志峰[10](2018)在《天线罩电性能设计与测试及损伤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针对天线罩设计中的工程问题,以等效传输线理论作为基础,首先研究了A夹层平板天线罩的电性能设计,结合图形界面开发了平板天线罩电性能计算软件,并介绍了物理光学法分析曲面天线罩的过程;其次针对复杂阵列-天线罩系统的电性能测试,研究了微波暗室测试系统的搭建、校准方法,并总结了测试的方法和相关技术,以某机载前向罩为例,对该天线阵列-天线罩系统的相位不一致性进行验证测试;再者针对天线罩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损伤情况,采用电磁仿真软件研究了不同类型损伤对天线罩电性能的影响,对不同的损伤试验样件进行实验测试验证,为天线罩进行电磁探测损伤提供有力的依据。最后,提出了自由空间法的天线罩等效电磁参数提取技术,为天线罩损伤修复的材料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具有实际工程指导意义。本文的主要工作总结如下:(1)基于传输线理论推导了平板天线罩的计算方法,分析了天线罩极化方式、蒙皮厚度、芯层厚度等参数对透波率的影响;根据实际项目指标要求,设计了一款透波率最优的A夹层天线罩,并结合图形界面开发了平板天线罩电性能计算软件;最后以实际正切卵形罩为例,介绍了物理光学法分析曲面天线罩的建模、剖分以及计算的流程;(2)对复杂阵列-天线罩的电性能测试系统和测试方法进行深入研究,研究了该复杂系统在微波暗室中的调试技术,以某机载前向罩为例,通过在微波暗室进行搭建、校准、调试,进行该天线阵列-天线罩系统的相位不一致性的验证测试;(3)采用电磁全波仿真软件分析研究了天线罩使用过程中的穿孔、划伤、渗水等损伤问题对天线罩透波率和插入相位移的影响。采用设置电场探针的方法,系统分析了损伤对电性能参数的影响,同时对损伤试验样件进行测试分析。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相吻合,为天线罩损伤的电磁探测方法的实现及损伤修复提供了强有力的依据;(4)以穿孔损伤为主要研究目标,以自由空间法的天线罩等效电磁参数的计算方法为基础,据此提出相应的损伤天线罩的电性能修复措施,以A夹层天线罩为例,用电磁仿真软件仿真分析了损伤天线-天线罩系统的修复过程中电性能变化,理论上确定了该修补方法的可行性。
二、机载雷达天线罩的电性能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机载雷达天线罩的电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某型机载雷达罩电性能现场测试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
1 机载雷达罩电性能现场测试方法 |
2 测试实验设计 |
3 测试实验 |
3.1 完好状态的测试 |
3.2 损伤状态的测试 |
4 结 论 |
(2)常见损伤对吊舱天线罩电性能影响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天线罩电性能参数 |
1)功率传输系数 |
2)插入相位移 |
3)天线方向性图变化 |
2 吊舱天线罩常见损伤 |
2.1 损伤原因 |
2.2 损伤分类 |
2.3 损伤对电性能影响 |
3 天线罩损伤仿真模型 |
3.1 天线激励模型 |
3.2 天线罩损伤模型 |
1)蒙皮脱落模型 |
2)线性划伤模型 |
3)天线罩浸水模型 |
4 不同损伤仿真分析 |
1)蒙皮脱落对电性能影响仿真分析 |
2)线性划伤对电性能影响仿真分析 |
3)罩内浸水对电性能影响仿真分析 |
5 结束语 |
(3)PMI泡沫夹层结构雷达天线罩间接热-结构耦合分析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计算分析 |
1.1 材料性能参数 |
1.2 热分析模型建立 |
1.3 热-结构耦合分析模型建立 |
2 温度冲击实验 |
2.1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2.2 温度冲击与变形检测 |
2.2.1 温度冲击实验 |
2.2.2 变形检测实验 |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1 有限元计算结果分析与讨论 |
3.2 温度冲击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
3.2.1 温度冲击实验数据以及分析 |
3.2.2 变形检测实验数据以及分析 |
4 结论 |
(4)天线罩电性能设计与优化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
1.2.1 国外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天线罩电性能分析技术研究 |
2.1 天线罩分类 |
2.1.1 按罩壁结构分类 |
2.1.2 按外形分类 |
2.1.3 按用途分类 |
2.2 天线罩电性能指标 |
2.3 等效传输线理论 |
2.3.1 理论推导 |
2.3.2 A夹层天线罩电性能研究 |
2.3.3 A夹层天线罩最优结构设计 |
2.3.4 等效传输线理论计算软件用户界面开发 |
2.4 物理光学算法 |
2.4.1 算法介绍 |
2.4.2 天线罩建模和剖分 |
2.4.3 物理光学法计算软件更新和完善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天线罩电性能设计及粒子群算法优化 |
3.1 引言 |
3.2 天线罩指标和材料 |
3.2.1 天线罩主要电性能指标 |
3.2.2 材料方案论证 |
3.3 电性能设计和分析 |
3.3.1 入射角选取 |
3.3.2 平板夹层设计 |
3.3.3 平板仿真验证 |
3.3.4 天线罩电性能计算 |
3.4 粒子群算法的引入 |
3.4.1 粒子群算法原理 |
3.4.2 优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天线罩电性能测试技术研究 |
4.1 引言 |
4.2 测试所需条件 |
4.2.1 测试场地的选取 |
4.2.2 测试仪器的选取 |
4.2.3 测试距离的计算 |
4.2.4 矢量网络分析仪的校准 |
4.2.5 测试系统的搭建 |
4.3 时域门技术 |
4.3.1 原理介绍 |
4.3.2 应用时域门要考虑的因素 |
4.4 平板天线罩测试 |
4.4.1 平板天线罩大小确定 |
4.4.2 平板天线罩透波率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特殊环境下天线罩电设计的关键要素研究 |
5.1 引言 |
5.2 天线-天线罩系统设计 |
5.2.1 TEM喇叭天线的设计 |
5.2.2 天线-天线罩系统 |
5.3 天线罩防雨水分析 |
5.3.1 仿真分析 |
5.3.2 解决对策 |
5.4 防雷击分流条与天线罩拼接缝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5)服役环境下有源相控阵天线机电耦合分析与电性能补偿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对照表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有源相控阵天线发展历程 |
1.1.2 服役环境载荷对有源相控阵天线电性能影响 |
1.2 服役环境下有源相控阵天线电性能分析与补偿研究现状 |
1.2.1 服役环境下天线电性能分析国内外现状 |
1.2.2 服役环境下天线电性能补偿国内外现状 |
1.3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大口径陆基有源相控阵天线结构变形影响分析与辐射性能补偿 |
2.1 引言 |
2.2 有源相控阵天线结构-电磁耦合分析 |
2.2.1 阵元位置偏移对口面场空间相位差的影响 |
2.2.2 有源相控阵天线结构-电磁耦合模型 |
2.3 基于结构-电磁耦合模型的陆基有源相控阵天线相位补偿 |
2.4 基于结构-电磁耦合模型的陆基有源相控阵天线幅相补偿 |
2.4.1 基于结构-电磁耦合模型与最小平方误差的幅相补偿 |
2.4.2 基于结构-电磁耦合模型与FFT的幅相补偿 |
2.5 陆基天线相位补偿与幅相补偿对比分析 |
2.6 实验验证 |
2.6.1 有源相控阵天线实验平台简介 |
2.6.2 服役环境下天线结构变形工况模拟与测量 |
2.6.3 结构变形下天线辐射性能测试与补偿效果分析 |
2.7 小结 |
第三章 高热功耗下机载有源相控阵天线馈电误差影响分析与电子补偿 |
3.1 引言 |
3.2 高热功耗下机载有源相控阵天线馈电误差来源概述 |
3.3 高热功耗下馈电误差对机载天线辐射性能影响与补偿 |
3.3.1 高热功耗下阵面电源纹波对天线辐射性能影响分析 |
3.3.2 T/R组件性能温漂对天线辐射性能影响分析 |
3.3.3 馈电误差影响下天线辐射性能计算模型 |
3.3.4 馈电误差影响下机载天线辐射性能补偿 |
3.4 仿真分析与讨论 |
3.4.1 高热功耗下馈电误差对天线辐射性能影响分析 |
3.4.2 馈电误差影响下机载天线辐射性能的补偿 |
3.5 考虑馈电误差的机载有源相控阵电性能与补偿量计算软件 |
3.5.1 机载馈电补偿软件界面及功能介绍 |
3.5.2 机载馈电补偿软件应用算例 |
3.6 小结 |
第四章 机载有源相控阵天线辐射和散射性能综合分析与结构补偿 |
4.1 引言 |
4.2 考虑结构误差的机载天线辐射和散射性能统计计算模型 |
4.2.1 机载天线辐射性能计算模型 |
4.2.2 机载天线散射性能计算模型 |
4.3 结构误差对机载天线辐射和散射性能的影响分析 |
4.3.1 有源相控阵天线辐射和散射性能指标的计算模型 |
4.3.2 随机结构误差对天线辐射和散射性能影响分析 |
4.4 面向辐射和散射性能的机载天线子阵级结构补偿方法 |
4.4.1 有源相控阵天线的子阵划分 |
4.4.2 综合考虑辐射和散射性能的子阵级结构补偿方法 |
4.4.3 子阵级结构补偿方法验证 |
4.5 小结 |
第五章 高温烧蚀下弹载有源相控阵天线机电耦合建模与辐射性能补偿 |
5.1 引言 |
5.2 弹载有源相控阵天线瞬态高温烧蚀分析 |
5.3 高温烧蚀下弹载有源相控阵天线机电耦合模型 |
5.3.1 高温烧蚀对天线罩传输性能影响分析 |
5.3.2 高温烧蚀对罩内天线馈电误差影响分析 |
5.4 高温烧蚀下弹载有源相控阵天线辐射性能补偿 |
5.4.1 基于带罩天线单个阵元辐射性能变化的幅相补偿 |
5.4.2 基于带罩天线整体电性能最小平方误差的幅相补偿 |
5.5 仿真分析与讨论 |
5.5.1 高超声速飞行下弹载有源相控阵天线高温烧蚀分析 |
5.5.2 高温烧蚀下弹载天线电性能计算与补偿 |
5.6 高温烧蚀下弹载有源相控阵天线电性能与补偿量计算软件 |
5.6.1 高温烧蚀补偿软件界面及功能介绍 |
5.6.2 高温烧蚀补偿软件应用算例 |
5.7 小结 |
第六章 太空环境下星载有源相控阵天线应变-电磁耦合建模与辐射性能补偿 |
6.1 引言 |
6.2 太空环境对星载有源相控阵天线辐射性能影响分析 |
6.2.1 星载有源相控阵天线太空环境载荷影响 |
6.2.2 星载有源相控阵天线应变-电磁耦合建模 |
6.3 基于应变-电磁耦合模型的星载有源相控阵天线相位补偿 |
6.4 基于应变-电磁耦合模型的星载有源相控阵天线幅相补偿 |
6.5 星载天线相位补偿与幅相补偿对比分析 |
6.6 实验验证 |
6.6.1 有源相控阵天线应变信息测量系统 |
6.6.2 基于应变信息的天线辐射性能测试与补偿效果分析 |
6.7 基于应变的星载有源相控阵天线电性能与补偿量计算软件 |
6.7.1 星载应变补偿软件界面及功能介绍 |
6.7.2 星载应变补偿软件应用算例 |
6.8 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工作总结 |
7.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7.3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机载雷达天线罩机械损伤对电性能影响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雷达罩常见机械损伤 |
1.1 雨水侵蚀 |
1.2 冲击侵害 |
1.3 雷击侵害 |
1.4 静电烧蚀 |
2 雷达罩电性能分析方法 |
2.1 雷达罩电性能参数 |
2.1.1 瞄准误差 |
2.1.2 透波率 |
2.1.3 天线方向图失真情况 |
2.2 雷达罩电性能分析方法 |
3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1 天线及天线罩建模 |
3.2 蒙皮脱落损伤仿真 |
3.3 线性划伤损伤仿真 |
4 结语 |
(7)机载雷达罩进水对其电性能影响仿真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雷达罩电性能参数 |
1.1 透波率 |
1.2 插入相位移 |
1.3 瞄准误差 |
2 雷达罩电磁全波仿真法 |
3 雷达罩电性能损伤建模仿真 |
3.1 雷达罩及天线模型 |
3.2 雷达罩进水模型 |
3.3 进水对雷达罩电性能影响仿真分析 |
4 结束语 |
(8)天线罩及曲面FSS天线罩的电磁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天线罩及FSS天线罩的定义 |
1.1.2 天线罩及FSS天线罩的功能及用途 |
1.2 发展历程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内容安排 |
第二章 天线罩电性能理论研究 |
2.1 天线罩的结构及分类 |
2.1.1 内部结构分类 |
2.1.2 按外形分类 |
2.2 天线罩电性能指标 |
2.3 等效平板理论 |
2.3.1 理论推导 |
2.3.2 夹层平板天线罩电性能验证性研究 |
2.4 PO算法介绍 |
2.4.1 物理光学法原理 |
2.4.2 物理光学法分析天线罩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复杂阵列天线-天线罩电性能研究与测试 |
3.1 天线罩厚度设计 |
3.2 天线阵列-天线罩仿真分析 |
3.2.1 天线阵列-天线罩相位不一致性 |
3.2.2 网格剖分及激励、探针设置 |
3.2.3 仿真结果分析 |
3.3 天线-天线罩系统测试 |
3.4 测试数据处理及结果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曲面FSS天线罩建模及仿真技术 |
4.1 引言 |
4.1.1 HFSS-Matlab-Api介绍 |
4.2 C-FSS天线罩建模及仿真 |
4.2.1 建模方法介绍 |
4.2.2 仿真方法介绍 |
4.3 仿真验证 |
4.3.1 FSS单元模型及系统设计 |
4.3.2 仿真结果分析 |
4.4 软件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圆极化天线的曲面FSS电性能研究 |
5.1 无限大FSS-天线罩设计 |
5.2 天线-曲面FSS天线罩系统设计 |
5.2.1 背腔式高频平面螺旋天线的设计 |
5.2.2 系统建模与剖分 |
5.3 仿真分析 |
5.3.1 C-FSS天线罩电性能分析 |
5.3.2 曲率大小的影响分析 |
5.3.3 排列方式及FSS位置分析 |
5.3.4 雷达散射截面积(RCS)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学术论文成果 |
(9)一种便携式机载雷达罩外场电性能测试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系统设计 |
1.1 功能需求 |
1.2 模块组成 |
1.2.1 天线罩支撑系统 |
1.2.2 天线支撑系统 |
1.2.3 天线旋转和对准系统 |
1.2.4 矢量网络分析仪 |
2 测试方案设计 |
2.1 测试环境及仪器 |
2.1.1 测试环境 |
2.1.2 测试仪器 |
2.2 电参数测试方案 |
2.2.1 透波率测试方法 |
2.2.2 插入相位移测试方法 |
2.2.3 介电常数与损耗角测试方法 |
3 系统测试 |
4 结束语 |
(10)天线罩电性能设计与测试及损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天线罩的定义 |
1.1.2 天线罩功能及重要性 |
1.2 国外和国内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天线罩的分类 |
1.3.1 按罩壁结构样式分类 |
1.3.2 按外形分类 |
1.4 天线罩电性能指标 |
1.5 本文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天线罩电性能设计研究 |
2.1 天线罩研究方法介绍 |
2.1.1 平板结构天线罩分析方法 |
2.1.2 曲面结构天线罩分析方法 |
2.2 等效传输线理论分析平板天线罩 |
2.2.1 引言 |
2.2.2 等效传输线理论推导 |
2.2.3 A夹层天线罩参数对透波率影响研究 |
2.2.4 A夹层天线罩透波率最优结构设计 |
2.2.5 总结 |
2.3 PO算法分析曲面天线罩过程介绍 |
2.3.1 曲面天线罩建模及剖分 |
2.3.2 物理光学法分析天线罩电性能流程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复杂天线阵-天线罩系统电性能测试研究 |
3.1 引言 |
3.2 测试场地要求和准备 |
3.2.1 测试场地选取 |
3.2.2 测试仪器选取 |
3.2.3 收发天线距离计算 |
3.2.4 矢量网络分析仪的校准 |
3.2.5 中频带宽设置 |
3.2.6 空间信道电平衰减估算 |
3.2.7 总结 |
3.3 中空织物平板天线罩透波率测试 |
3.3.1 平板天线罩大小确定 |
3.3.2 平板天线罩透波率测试 |
3.4 复杂阵列-天线罩系统相位一致性测试 |
3.4.1 相位不一致性的概念 |
3.4.2 相位不一致性测试 |
3.4.3 测试结果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天线罩结构损伤对电性能影响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天线罩损伤产生原因及分类 |
4.2.1 天线罩损伤原因 |
4.2.2 天线罩损伤分类 |
4.3 损伤天线罩电性能仿真研究 |
4.3.1 CST分析损伤天线罩电性能方法研究 |
4.3.2 天线罩穿孔仿真研究 |
4.3.3 天线罩划伤(伤及芯层)仿真研究 |
4.3.4 天线罩含有水汽仿真研究 |
4.3.5 小结 |
4.4 损伤实验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自由空间法的天线罩损伤修复技术研究 |
5.1 引言 |
5.2 天线罩损伤检测及修补技术介绍 |
5.2.1 天线罩损伤检测技术介绍 |
5.2.2 天线罩修补技术介绍 |
5.3 基于自由空间法的天线罩穿孔修补技术研究 |
5.3.1 自由空间法理论推导 |
5.3.2 CST仿真介质材料上下参考面幅值与相位 |
5.3.3 天线罩等效介电参数计算及修补可行性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机载雷达天线罩的电性能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某型机载雷达罩电性能现场测试实验研究[J]. 张欣,李大龙,杜思奇. 电子测量技术, 2020(20)
- [2]常见损伤对吊舱天线罩电性能影响仿真分析[J]. 高伟亮,卜楠,陶东香,李宝鹏. 电子设计工程, 2020(12)
- [3]PMI泡沫夹层结构雷达天线罩间接热-结构耦合分析与实验研究[J]. 刘钧,周远明.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2019(06)
- [4]天线罩电性能设计与优化关键技术研究[D]. 练志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20(07)
- [5]服役环境下有源相控阵天线机电耦合分析与电性能补偿方法研究[D]. 王艳.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19(07)
- [6]机载雷达天线罩机械损伤对电性能影响仿真[J]. 李宝鹏,李进杰,高伟亮,赵智品. 现代电子技术, 2019(11)
- [7]机载雷达罩进水对其电性能影响仿真分析[J]. 李淑华,李宝鹏,彭志刚,赵智品. 电子设计工程, 2019(04)
- [8]天线罩及曲面FSS天线罩的电磁特性研究[D]. 朱军.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9]一种便携式机载雷达罩外场电性能测试系统[J]. 李宝鹏,谢洪森,刘水,吴春林. 计算机测量与控制, 2018(11)
- [10]天线罩电性能设计与测试及损伤研究[D]. 金志峰.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