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邳州市中小型泵站改造技术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朱月贵[1](2019)在《徐州市河长制实施现状及对策分析研究》文中指出河长制作为新的管理制度,相应的理论研究深度和广度不够,实践中还存在一些未理顺的关节。因而如何将河长制打造成长效管理制度,仍存在许多值得研究分析的地方。徐州市在学习全省近十年河长制工作经验基础上,建立起符合地区特征的河长制,但是制度实施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作者希望通过分析徐州市河长制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改善措施。徐州市河湖水治理形势非常复杂,在学习和实行“河长制”近十年时间里,徐州市河长工作已经取得了不同寻常的效果。徐州市明确了河长办职责的,配套以完善的协调联合机制,有效整合了河长制工作各成员部门,做到职能统筹划分,实现流域和区域治理的结合模式;河长办重点安排了“水污染防治、水安全保障、水资源保护、水工程管护、水环境治理、水文化建设、水生态修复、水制度创新”八个方面工作任务,均取得了较好的治水管水成效。然而通过工作现状分析,也反映出徐州市河长制工作组织体系面临着人员能力局限、人员角色多元化矛盾、缺乏专业人员等困境;工作任务职能分工层面存在不同部门管理范围界定不清、职能任务分工不够顺畅、河长办协调机制不具体问题;工作方式存在工作经费不足、考核方法不完善、公众监督的缺位、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差等问题,都会制约到河长制的积极作用,影响到水环境综合治理和良好河湖生态环境建设。针对徐州市河长制工作现状分析结果,本文作者通过总结前文国内外河湖治理成功经验,以整体性治理为理论依据,从徐州市河长制工作组织体系、工作任务职能分工、工作方式三个大层面出发,提出徐州市河长制工作改革方向,主要包括加强河长制相关业务的培训,提高公众意识;合理选配河长制专业人才,提高专业水准;优化河长制工作组织结构形式,提高工作效率;加快地方生态环境保护法规立法工作、加强涉水执法;采用组织论进一步完善徐州市河长制工作职能任务分工;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树立多元治理目标,提高决策水平;加大社会群体、公众力量参与度;旨在实现徐州市河湖的长效治理。
邱立波[2](2020)在《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灌区灌溉全成本水价核算方法研究》文中提出运行维护成本水价价格偏低,不利于灌区良性运行与节水事业发展,全成本水价价格过高,难以推行,这都加剧了灌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因此需充分发挥水价经济杠杆作用,合理利用水资源,加快我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发挥水价杠杆作用关键在于制定科学合理的水价核算方法。本文对我国现行水价制度进行了较深入研究,建立了一套适合我国灌区的灌溉全成本水价核算方法。本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系统总结了国内外水价构成、制度、计算方法等研究成果和现行灌溉全成本水价存在的两个问题:一是灌区灌溉工程固定资产存在冗余资产,二是灌溉水价未反映灌区灌溉工程建设产生的外部效果,基于以上两点问题,提出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灌区灌溉全成本水价核算基本思路。(2)提出灌区灌溉工程冗余资产的概念,认为灌溉工程若存在废弃灌溉工程设施、闲置灌溉工程设施、建设标准过高的灌溉工程设施、建设规模过大和非完全服务灌溉的灌溉工程设施5类情况,在进行灌溉工程固定资产重置成本计算时应扣除以上冗余资产。同时考虑灌溉工程建设的外部效益,即将外部效益纳入灌区农业供水水价核算体系。(3)系统研究灌区各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方法。选择合适的方法评估灌区建成后灌溉工程产生的外部效益。在评估灌区调洪滞涝价值时,建议采用排涝费用法,即以在无调蓄功能情况下需增建排涝泵站所支出的年均排涝费用作为灌溉工程调洪滞涝的价值。在评估水体局部气候调节价值时,建议采用降温节能法,即以社会用电节省量来估算炎热季节水体降温效应所产生的生态服务价值。(4)以新沂市沂北灌区为对象进行水价实证研究。按现行水价核算方法,灌区全成本水价应为0.224元/1m3,运行维护成本水价为0.085元/m3。若采用本文提出的核算方法,灌区单一制农业灌溉全成本水价为0.175元/m3,结果明显低于传统方法计算得出的全成本水价。修正后的灌溉全成本水价剔除了用水户不合理负担,也考虑了灌溉工程的外部效益,价格形成机制更加合理,同时有较好的可行性,可供我国灌区农业灌溉用水水价核算参考借鉴。
韩慧[3](2019)在《徐州市区地面水厂供水工程若干问题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近几年,徐州市正处在经济发展的高速期,但是支撑经济发展的供水能力却面临短缺的局面,增加城市供水量是目前比较迫切的需求。由于近些年城市地下水资源开采使用过量,己经不能再作为徐州城市主要的城区供水饮用水源,徐州市各级供水部门应改变严重依赖地下水的现状,将城市地表水水源作为徐州城市城区供水主要饮用水源,增加城市地表水水源供应量,解决徐州城市城区缺水,供水能力不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徐州市供水环境的调查,分析了徐州市供水系统所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现有水源结构不够理想,应适当减少城市供水对地下水的依赖程度,增加其对地表水的综合利用率;二是鉴于地下水的逐渐压采,城市地表水厂紧缺,应该着重发展地面水厂;三是随着污染状况的加剧和污染物的复杂化,对水厂净水工艺提出了新的要求。本论文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本文通过对徐州市供水环境的分析,结合徐州市的地表水水资源环境,经过城市需水量预测,分析出徐州市近期145万m3/d,远期185万m3/d的城市需水量。2)通过对徐州市水资源的分析,确定了应加大对骆马湖的开发利用的思路。综合城市总得供水需求和城市水源地的供水能力,设计了新建地面水厂30万m3/d的生产规模。3)通过对骆马湖原水水质的分析,以及各种处理工艺的优缺点,最终确定了新建地面水厂净水工艺:原水→预处理→常规处理→深度处理。4)针对现阶段的供水保障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建立提高供水保障能力的相关措施。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整理出徐州市区新建供水工程的一些注意事项和建设思路,可为徐州市区以后的供水工程提供一些合理化建议,提高城市供水工程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马莉[4](2019)在《我国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评价及发展模式与长效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和能源保障,与此同时也引发了一系列的环境污染和生态恶化问题,解决矿区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迫切性和现实性。绿色矿山是一种全新的矿山发展模式,被认为是解决矿山可持续发展的最佳途径。随着绿色矿山建设相关政策的推广,绿色矿山试点单位数量迅速增加,绿色矿山建设稳步推进。在此背景下,研究和评价我国绿色矿山发展水平,总结与探索绿色矿山发展模式,构建绿色矿山发展长效机制,对于我国深入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发展绿色矿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鉴于此,本文基于我国绿色矿山试点单位调查和调研资料,剖析了绿色矿山发展取得的成果和存在问题,并通过设计指标体系,分行业指数化评价了我国绿色矿山发展水平,归纳总结了我国绿色矿山典型发展模式,最后在理论分析绿色矿山发展驱动因素的基础上,宏观上构建了绿色矿山发展长效机制,微观上提出了矿山企业提升绿色矿山发展水平的路径。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系统调研了我国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发展情况。首先对我国绿色矿山建设历程进行回顾梳理,在此基础上介绍了我国绿色矿山发展现状,并分析了当前绿色矿山发展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研究表明,绿色矿山发展可以分为萌芽期、起步期、快速发展期和逐步走向规范四个阶段。我国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发展格局基本建立,在数字化、现代化矿山建设、科技创新与资源综合利用、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以及矿地和谐发展方面取得显着成效。同时,绿色矿山发展存在发展格局不协调、绿色矿山标准体系不健全、绿色矿山建设的配套政策不完善、协同监管不到位等问题,并面临综合利用方面、重大科技问题攻关以及环境治理方面的诸多挑战。(2)在分析现有评价指标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绿色矿山基本条件和PSR模型分析,分矿种提出和构建包含反映共性和重要性的核心指标以及反映行业特性和矿种特色的辅助指标的指标体系;将指数化评价、集对分析法引入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评价,分行业对我国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进行了评价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行业内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情况。煤炭、黄金、有色行业东部地区绿色矿山发展水平领先于其它地区;油气行业东北地区绿色矿山发展水平最高;化工行业中部地区进步最显着。(2)不同规模间的绿色矿山发展水平存在差异。大型矿山发展水平普遍高于中小型矿山企业。(3)行业间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油气行业综合发展水平最高,其次为化工行业和黄金行业,建材非金属行业水平最低,综合水平差距较小。在各个发展维度上,节能减排方面差距最大,其次为科技创新和土地复垦。(4)行业间协调发展程度存在差异。油气和黄金行业绿色矿山各维度协调发展状态最好,煤炭、有色、冶金行业最差。(3)在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评价基础上运用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探索绿色矿山发展路径和发展模式。首先运用因子分析法探索绿色矿山发展关键影响因素,分别为生态恢复、绿色技术、和谐社区、企业文化、规范管理和综合利用。在此基础上利用AMOS22.0软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潜变量路径分析,发现绿色矿山发展的6条直接路径和15条间接路径;通过路径效应分析,发展因素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企业文化、规范管理、绿色技术、生态恢复、综合利用和社区和谐。其次,根据以上分析,结合典型绿色矿山建设成功经验对绿色矿山典型发展模式进行总结划分,有绿色管理模式、绿色技术模式、生态恢复模式、社区和谐模式和循环经济园区模式等,初步形成我国绿色矿山典型发展模式体系。最后根据绿色矿山发展路径和典型发展模式提出绿色矿山发展提升路径。(4)对驱动绿色矿山发展的政府管制、公众监督、技术因素和绿色氛围等因素进行了理论解读、驱动机理理论分析及博弈关系分析。理论分析显示,政府管制、公众监督、技术因素和绿色氛围均在理论上对绿色矿山发展有显着的驱动作用。在此基础上,从宏观层面上构建了包含评价机制、激励机制、监管机制、协作机制和保障机制的绿色矿山发展长效机制。评价机制发现矿山企业及其政府政策和制度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有针对性的制定政策提供现实依据。激励机制和监管机制督促企业积极进行绿色矿山建设。协同机制实现绿色矿山建设主体的目标协同与行为协同。保障机制通过一系列的政策配套措施以保障绿色矿山发展的长期顺利进行。该论文有图58幅,表48个,参考文献197篇。
吴春龙[5](2018)在《南水北调东线徐州市尾水资源化利用及导流工程运行管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南水北调东线徐州市尾水资源化利用及导流工程,是将京杭运河不牢河段、中运河邳州段、房亭河等对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有影响的区域尾水统筹考虑,实施尾水专线收集,与南水北调调水干线分流,保护调水干线达到地表水Ⅲ类水质标准,并保护尾水工程沿线的水环境安全。工程点多线长面广,运行管理任务重、责任大,构建安全、科学、高效的运行体制机制,可以确保尾水系统与调水干线分流运行,保护干线水质,并有效提升地区水生态环境容量;可以有效界定尾水工程资产,推进市场化运作,提升专业化管理水平;可以大幅度改善地区水生态环境,促进了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具有显着的社会和生态效益;可以提升调度管理、应急预警和处置能力,保护导流沿线人民群众生产和健康安全。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实地调研及访谈法、案例分析及经验总结法等方法,对运行管理体制、尾水利用以及尾水导流等三个方面进行现状分析,总结存在以下问题:管理模式混乱、机构缺失、制度不全、产权不清、经费不足、市场不成熟;尾水超标、配套不全、利用效率不高;导流机制不健全、应急机制不完善、环保监控措施不够等。根据存在问题,本文研究构建起新的管理体制、机制,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推进运行管理体制改革。要实行统一和分级相结合管理模式,建立市县镇村四级管理机构,制定运行管理办法;建立明晰所有权、落实管护权和界定收益权的产权制度,完善“谁受益、谁负担”的经费保障措施以及推行管养分离、政府购买服务方式的市场化运行机制等。二是健全尾水资源化利用机制。要建立污水处理厂达标排放、水质监测站不间断监测、化验室抽样检测三级监测系统;形成工业回用、农业灌溉、城市景观三位一体的利用体系;制定促进尾水利用、节约保护、市场配置、农灌优先的管理办法。三是完善导流运行机制。要坚守六项导流原则,完善调水期、汛期、灌溉渠分期运行机制,形成最低、设计和校核运行水位节点控制方案;制定事故性排放和检修排放水质突发应急措施:落实调水干线、导流河道、沿线地下水和农灌等四处环保监控措施;按照统一调度、分级负责、有偿使用等原则,形成有关制度。四是制定管理发展改革保障措施。要形成行政负责人为首的改革领导机构;制定问题、责任清单以及四项保障机制;健全尾水管理法律法规,推进尾水管理综合执法工作;按照民主决策的原则,利用工程补救措施和社会保障体系,最大程度维护有关方利益。
刘畅[6](2017)在《基于发生学视角的传统聚落水适应性空间格局研究 ——以台儿庄古城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当前,传统聚落保护、更新与再利用面临着诸多难点和不确定性,海绵城市的建设也亟需从古代城乡聚落发展进程中汲取智慧,而水适应性景观和水适应性空间格局的提出为统筹研究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视角。本文通过发生学方法,对传统聚落水适应性空间格局的理论内涵、历史演变进程和空间外在表现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归纳,并重点探究传统聚落水适应性空间格局的内在运行机理和演进规律。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成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贾让“治河三策”出发,对聚落概念的起源和聚落的水适应性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历史文献考证得出,贾让“治河三策”不仅是聚落一词在文字上的最早出处,而且其蕴含的不与水争地与适度工程干预的理论内涵也正是聚落水适应性的核心要义。并在此基础上对传统聚落的内涵进行了延展,即传统聚落的内涵不仅应包含历史文化特征和整体建筑风貌,蕴含先人生存艺术的环境适应性的空间格局及其运行机理和演进规律也应是传统聚落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2)结合古代城乡聚落水问题,对古代城乡发展思想进行分析和解读。同时从三个方面总结古代先民在解决区域和城乡水问题实践中形成的重要原则,即自然水系与城市水网的融合,居高与临水的辩证关系,工程措施的多功能性和多样化。并结合案例对古代原则进行了现代解读,即落实水生态基础设施并构建天然海绵体,以规划为先导的非工程措施,多重目标下的多样性技术措施选择。(3)以台儿庄古城为例,重点探究先人在长期的水灾害斗争及水资源管理的过程中,不断适应和改造城乡水系统,积累的具有生态价值的生存经验,形成的富有地域特色的聚落水适应性空间格局。基于区域与城镇尺度,从区域水文条件、防洪需求和水资源约束等三个方面,对传统聚落水适应性空间格局进行归纳和分析,并分析了台儿庄古城恢复重建对当地水适应性空间格局的影响。
金锡昌[7](2014)在《上海市奉贤区泵站系统测试评价与升级优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上海市奉贤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其泵站系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设备陈旧老化、工作效率低下、能源消耗较大的弊端普遍存在。本研究对奉贤区泵站系统进行了效率测试,以测试结果为基础对系统总体现状做出了科学客观的分析评价,并进一步讨论了奉贤区泵站系统升级优化的总体方案,对于其他的泵站升级优化工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任小飞[8](2014)在《沭新闸安全性态和加固方案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针对江苏省沭新闸工程,依据水闸安全鉴定内容,构建有效的水闸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安全评价模型,对沭新闸的安全性态进行分析,针对闸室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不同加固方案,借助三维有限元软件ABAQUS对不同加固方案闸室结构的应力场进行分析,验证加固方案的合理性,对加固后的沭新闸进行安全综合评价分析,进一步验证加固方案的合理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从现状调查和现场安全检测两个方面来分析沭新闸的服役状态;沭新闸的稳定性态主要从沭新闸的渗流稳定以及整体稳定两个方面进行分析;通过ABAQUS三维有限元软件计算分析结构的应力场,对结构的承载能力进行计算分析,为沭新闸的安全性态评价提供依据。(2)根据《水闸安全鉴定管理办法》(水建管(2008)214号)规定的水闸安全鉴定内容,构建完整的安全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基于“唯一参照物比较判断法(G2-法)”和“拉开档次法”主客观赋权相互融合的综合集成特征赋权方法,依据模糊数学理论,建立多级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判断沭新闸安全性态。(3)针对闸室结构存在的问题,拟定三种加固方案:①将反拱底板填平;②仅在拱脚处增设撑梁,反拱底板不填平;③将反拱底板填平,同时在拱脚处增设撑梁。借助ABAQUS三维有限元软件,对不同的加固方案的闸室结构应力场分析研究,对不同加固方案的闸室结构应力场进行分析比较,从而验证加固方案的合理性。(4)参照第三章构建的完整的指标体系,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对加固后的沭新闸的安全性态进行评价,充分验证闸室结构的加固方案的合理性。进一步说明通过对闸室结构的加固,沭新闸工程运用指标基本达到设计标准,能安全运行。
裔兆宏[9](2013)在《美丽中国样本》文中提出引子伯禹愎鲧,夫何以变化?纂就前绪,遂成考功。何续初继业,而厥谋不同?洪泉极深,何以(?)之?……河海应龙?何尽何历?鲧何所营?禹何所成?这是屈原在《天问》中几句关系治水的诘问。我始终相信苍天有眼。大自然的一切变化,都是有规律的,任何对大自然的犯罪行为,都将会受到惩罚,只有顺应自然,利用规律,才能趋利避害。
宁伟[10](2011)在《枣庄市(市中区)城市排水系统研究》文中认为城市排水是现代化城市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设施,是城市水污染防治和城市排涝、排渍、防洪的骨干工程。排水设施主要包括接纳、输送城市排水的管网、泵站、沟渠,起调蓄作用的湖塘、河道以及污水处理厂、污泥最终处置及相关设施。城市排水系统的规划、设计、实施和管理是城市快速扩张时面临的一项重大决策问题,不仅关系到巨额资金投入,还关系到这些资金的投资效益,关系城市水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枣庄市作为资源型工业城市,环境污染指数和治理难度都较高。目前许多地方的生活废水和工业废水未经处理而直接排入河流、湖泊和水库,对地表水环境造成严重污染。据有关部门监测调查,地表平均污水排放量约在每天60万立方米。市中区是枣庄市市政府原驻地,人口密集、工业众多,污水排放量占全市的三分之一左右,是枣庄市境内及过境河流污染的最大威胁。鉴于枣庄市(市中区)环境污染加剧,生态质量不高,环境问题严峻,为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对其进行排水系统研究,探索出一条符合枣庄市实际的排水系统建设道路很有必要。论文旨在通过研究枣庄市中区的地理和气候特征、城区排水现状,利用排水管网规划和设计理论,解决市中城区排水问题。论文同时对城区水资源利用和排水系统管理机制进行研究和探讨。论文主要包括以下七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论文的基础,论述了国内外城区排水系统经验与建设原则。第二、三、四、五部分是论文的核心,研究了枣庄市中区排水现状、排水系统选择原则、排水设施建设原则等,同时注重资源的可持续、重复利用问题。最后对城市排水系统规划、设计、建设、管理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为城市排水系统安全、平稳运行提供保障。
二、邳州市中小型泵站改造技术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邳州市中小型泵站改造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徐州市河长制实施现状及对策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提出 |
1.2 研究目的及内容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相关研究 |
1.3.2 关于河长制的政策文件综述 |
1.3.3 国外相关研究 |
1.3.4 国内外研究内容的总结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创新点 |
2 基础理论 |
2.1 河长制相关概念 |
2.2 基础理论 |
2.2.1 公共资源治理模式 |
2.2.2 其他管理理论 |
3 徐州市河长制实践情况分析 |
3.1 推行河长制工作组织结构层面的现状和问题 |
3.1.1 河长制工作组织结构层面现状 |
3.1.2 河长制工作组织结构形式层面问题分析 |
3.2 徐州市推行河长制工作任务职能分工层面的现状和问题 |
3.2.1 推行河长制工作任务职能分工层面的现状 |
3.2.2 推行河长制工作任务职能分工层面的问题 |
3.3 推行河长制工作方式层面的现状和问题 |
3.3.1 推行河长制工作方式层面的现状 |
3.3.2 推行河长制工作方式层面的问题 |
4 完善河长制的对策建议 |
4.1 河长制工作组织结构形式层面问题对策建议 |
4.1.1 加强河长制相关业务的培训,提高公众意识 |
4.1.2 合理选配河长制专业人才,提高专业水准 |
4.1.3 优化河长制工作组织结构形式,提高工作效率 |
4.2 徐州市推行河长制工作任务职能分工层面的问题对策建议 |
4.2.1 加快地方生态环境保护法规立法工作、加强涉水执法 |
4.2.2 采用组织论进一步完善徐州市河长制工作职能任务分工 |
4.3 推行河长制工作方式层面问题对策建议 |
4.3.1 形成多元化投资机制 |
4.3.2 树立多元治理目标,提高决策水平 |
4.3.3 加大社会群体、公众力量参与度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2)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灌区灌溉全成本水价核算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水价制度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2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进展 |
1.3 研究方案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3.3 技术路线图 |
2 修正的灌区灌溉全成本水价核算基本框架 |
2.1 灌溉水价政策历史沿革 |
2.2 灌溉水价作用及制定原则 |
2.2.1 灌溉水价作用 |
2.2.2 水价制定原则 |
2.3 核算灌区灌溉水价的基本思路 |
2.4 现行灌溉全成本水价计算方法及存在问题 |
2.4.1 现行全成本水价计算方法 |
2.4.2 存在问题 |
2.5 灌区灌溉工程固定资产分析 |
2.5.1 灌溉工程外部性分析 |
2.5.2 冗余资产评估方法 |
2.5.3 灌区成本分摊 |
2.6 本章小结 |
3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灌区灌溉工程外部效益评估 |
3.1 灌区灌溉工程外部效益概述 |
3.1.1 灌溉工程外部效益评估原理 |
3.1.2 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类 |
3.1.3 灌溉工程外部效益组成 |
3.2 外部效益评估方法 |
3.2.1 评估方法概述 |
3.2.2 直接市场法 |
3.2.3 替代市场法 |
3.2.4 模拟市场价值法 |
3.2.5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主要评估方法讨论 |
3.3 灌区灌溉工程外部效益评估 |
3.3.1 供给服务价值评估 |
3.3.2 调节服务价值评估 |
3.3.3 文化服务价值评估 |
3.3.4 支持服务价值评估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灌区灌溉全成本水价模型 |
4.1 灌区供水价格类型 |
4.1.1 单一制水价 |
4.1.2 两部制水价 |
4.1.3 累进加价水价 |
4.1.4 固定收费水价 |
4.2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灌区灌溉全成本水价核算 |
4.2.1 模型构建 |
4.2.2 水价核算参数及计算方法 |
4.3 本章小结 |
5 徐州市沂北灌区灌溉水价核算实证研究 |
5.1 沂北灌区概况 |
5.1.1 地理位置 |
5.1.2 地貌土壤 |
5.1.3 社会经济状况 |
5.1.4 气候条件 |
5.1.5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
5.1.6 灌区水费收取情况 |
5.1.7 水价存在问题 |
5.2 沂北灌区灌溉水价研究 |
5.2.1 运行维护成本 |
5.2.2 灌溉工程固定资产重置成本 |
5.2.3 冗余资产与有效固定资产 |
5.2.4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作物增产效益成本分摊系数 |
5.2.5 水价核算结果与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6 成果与展望 |
6.1 成果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徐州市区地面水厂供水工程若干问题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和现状 |
1.2.1 国内研究和现状 |
1.2.2 国外研究和现状 |
1.2.3 国外先进供水规划借鉴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徐州市供水现状分析 |
2.1 区域概况 |
2.2 供水工程现状分析 |
2.2.1 城市水源 |
2.2.2 水厂情况 |
2.2.3 制水工艺 |
2.2.4 存在问题分析 |
2.3 小结 |
第三章 城市供水需水量预测 |
3.1 需水量预测的意义 |
3.2 需水量预测方法 |
3.3 需水量预测 |
3.3.1 需水量预测范围及预测年限 |
3.3.2 供水普及率及供水人口 |
3.3.3 综合生活用水比例相关法 |
3.3.4 人均综合用水量指标法 |
3.3.5 需水量预测结果 |
3.4 徐州市区供水规模分析 |
3.5 小结 |
第四章 徐州市区供水水源结构探讨 |
4.1 徐州市区水源结构分析 |
4.2 徐州市区水源分析 |
4.2.1 水源地选择原则 |
4.2.2 水源地水环境质量评价 |
4.2.3 水源地水量分析 |
4.3 水源结构调整方案 |
第五章 徐州市区地面水厂净水工艺探讨 |
5.1 原水水质与出水水质分析 |
5.2 主要净水工艺及其特点分析 |
5.3 净水工艺比选 |
5.3.1 常规处理方式比选 |
5.3.2 净水构筑物比选 |
5.3.3 深度处理方案比选 |
5.3.4 净水药剂和消毒方式 |
5.4 净水工艺确定 |
第六章 徐州市区供水安全保障措施探讨 |
6.1 水源地保护 |
6.2 应急供水保障 |
6.2.1 应急供水调度预案 |
6.2.2 应急供水保障措施 |
6.3 供水预警应急机制 |
6.4 永质安全保障 |
6.4.1 水质监测保障系统 |
6.4.2 水质检测体系建设 |
6.4.3 提高供水安全可靠性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7.1 研究结论 |
7.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4)我国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评价及发展模式与长效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 研究综述与相关理论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述评 |
2.2 相关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我国绿色矿山发展现状与问题 |
3.1 绿色矿山发展历程 |
3.2 国家级绿色矿山试点单位发展现状 |
3.3 绿色矿山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挑战 |
3.4 本章小结 |
4 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评价体系构建与测度方法 |
4.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关键要素分析 |
4.2 绿色矿山发展水平的评价方法 |
4.3 数据来源与指标处理 |
4.4 本章小结 |
5 我国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评价 |
5.1 煤炭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评价实证研究 |
5.2 建材非金属矿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评价实证研究 |
5.3 油气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评价实证研究 |
5.4 黄金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评价实证研究 |
5.5 化工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评价实证研究 |
5.6 有色金属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评价实证研究 |
5.7 冶金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评价实证研究 |
5.8 各行业绿色矿山发展指数的比较分析 |
5.9 绿色矿山发展协调程度分析 |
5.10 本章小结 |
6 我国绿色矿山典型发展模式研究 |
6.1 分析方法 |
6.2 绿色矿山发展路径实证研究 |
6.3 绿色矿山典型发展模式 |
6.4 企业绿色矿山发展水平提升路径 |
6.5 本章小结 |
7 我国绿色矿山发展长效机制构建 |
7.1 绿色矿山发展驱动因素分析 |
7.2 绿色矿山发展长效机制总体框架 |
7.3 绿色矿山发展长效机制构建 |
7.4 本章小结 |
8 主要结论与展望 |
8.1 基本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南水北调东线徐州市尾水资源化利用及导流工程运行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 |
1.2 研究的实际意义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2章 徐州市尾水工程概况 |
2.1 地理水文概况 |
2.2 工程建设概况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运行管理体制研究 |
3.1 工程管理情况 |
3.2 管理体制研究 |
3.3 运行机制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尾水资源化利用研究 |
4.1 尾水资源化利用情况 |
4.2 尾水水质安全监测机制 |
4.3 尾水资源科学配置机制 |
4.4 尾水资源化利用制度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尾水导流运行研究 |
5.1 尾水导流运行情况 |
5.2 调度运行机制研究 |
5.3 突发应急机制研究 |
5.4 导流沿线环保监控措施研究 |
5.5 尾水导流管理制度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发展改革保障措施研究 |
6.1 统一思想,加强领导 |
6.2 建立清单,强化问责 |
6.3 完善法制建设,提高执法水平 |
6.4 保障职工利益,尊重群众意愿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6)基于发生学视角的传统聚落水适应性空间格局研究 ——以台儿庄古城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项目资助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1.3 研究内容 |
1.2 研究综述 |
1.2.1 发生学及城市形态发生学相关研究 |
1.2.2 水适应性相关研究 |
1.2.3 传统聚落空间格局研究 |
1.3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3.1 研究方法 |
1.3.2 研究框架 |
1.4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传统聚落水适应性空间格局的内涵 |
2.1 聚落与水适应性概念 |
2.1.1 聚落的起源与贾让“治河三策” |
2.1.2 传统聚落的内涵延展 |
2.1.3 水适应性景观与水适应性空间格局 |
2.2 传统聚落营建中的水适应性空间格局 |
2.2.1 自然水系与人工水网的融合 |
2.2.2 居高与临水的辩证关系 |
2.2.3 工程措施的多功能性和多样化 |
2.3 水适应性城乡发展思想对现代城市建设的启示 |
2.3.1 落实水生态基础设施并构建天然海绵体 |
2.3.2 以规划为先导的非工程措施 |
2.3.3 多重目标下的多样性技术选择 |
第3章 区域水文条件对台儿庄聚落发育的影响 |
3.1 黄河水患与运河改道 |
3.1.1 周边区域黄河水患 |
3.1.2 运河改道与泇运河的开凿 |
3.2 泇运河与南四湖 |
3.2.1 泇运河选线的科学性 |
3.2.2 南四湖水柜的形成 |
3.3 水适应性对聚落发育演变的影响 |
第4章 基于水灾害防护与水资源约束的台儿庄空间格局演变 |
4.1 基于防洪需求的空间格局 |
4.1.1 聚落高程格局 |
4.1.2 多重防护的城墙与城壕格局 |
4.2 水资源约束背景下的格局演变 |
4.2.1 运河改道对台儿庄周边区域的水资源约束 |
4.2.2 水资源约束对空间格局演变的影响 |
4.3 古城水系空间格局 |
4.3.1 运河 |
4.3.2 汪塘 |
4.3.3 水巷与水渠 |
4.3.4 特征及形成原因 |
第5章 台儿庄古城恢复重建及对水适应性空间格局的影响 |
5.1 古城的水文状况和主要问题分析 |
5.2 古城水系改建与调整 |
5.2.1 水系调整方案 |
5.2.2 水利设施分布 |
5.3 古城防洪与竖向规划 |
5.3.1 防洪工程 |
5.3.2 竖向设计 |
5.4 驳岸与码头景观设计 |
5.4.1 大运河驳岸景观设计 |
5.4.2 汪塘、水巷与水渠驳岸景观设计 |
5.4.3 码头景观设计 |
5.5 古城水适应性格局保护的经验与反思 |
5.5.1 保护延续与更新发展 |
5.5.2 重建开发过程中的不足与反思 |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
6.1 研究结论 |
6.2 反思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上海市奉贤区泵站系统测试评价与升级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奉贤区泵站系统现状 |
1.1 灌区泵站现状 |
1.2 圩区泵站现状 |
1.3 m3/s。 |
2 奉贤区泵站系统的测试与评价 |
2.1 泵站工况测试方法 |
2.2 泵站测试点的选取 |
2.3 泵站系统测试结果与分析评价 |
3 奉贤区泵站系统升级优化方案研究 |
3.1 泵站系统升级改造原则 |
3.2 泵型的选配与分析 |
3.3 泵站系统升级优化的经济效益分析[5] |
4 研究小结 |
(8)沭新闸安全性态和加固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水闸除险加固与安全性态分析研究现状 |
1.3 问题的提出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5 本文主要思路 |
第二章 沭新闸安全性态分析研究 |
2.1 沭新闸服役状态分析研究 |
2.2 沭新闸渗流稳定性态分析 |
2.3 沭新闸闸室整体稳定性分析 |
2.4 沭新闸结构承载能力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沭新闸安全综合评价分析 |
3.1 安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3.2 水闸安全综合评价标准 |
3.3 安全评价赋权方法研究 |
3.4 安全评价模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沭新闸闸室加固方案分析 |
4.1 闸室原结构形式 |
4.2 闸室结构加固缘由 |
4.3 闸室结构加固方案研究 |
4.4 不同加固方案闸室应力场比较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沭新闸加固后安全性态分析 |
5.1 沭新闸加固后安全综合评价信息采集 |
5.2 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3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0)枣庄市(市中区)城市排水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城市排水的概念界定 |
1.2 研究对象概况 |
1.3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4 研究范围、思路、内容及方法 |
2 城市排水体制研究进展 |
2.1 城市排水系统体制 |
2.1.1 合流制和分流制排水系统 |
2.1.2 合流制和分流制排水系统的比较 |
2.2 国内外排水体制发展情况 |
2.2.1 国内排水体制发展现状 |
2.2.2 国外排水体制研究 |
3 市中区排水现状分析及评价 |
3.1 排水系统现状 |
3.1.1 现状污水处理设施 |
3.1.2 现状排水设施 |
3.2 分析与评价 |
3.2.1 排水管网建设方面 |
3.2.2 排水系统布局方面 |
3.2.3 排水管理体制方面 |
4 城市排水体制选择 |
4.1 城区污水量确定 |
4.1.1 需水量预测 |
4.1.2 污水量预测 |
4.1.3 污水排放标准 |
4.2 城区雨水量确定 |
4.3 枣庄市(市中区)城市排水体制的选择 |
4.3.1 截流式分流制排水系统 |
4.3.2 排水体制分析 |
5 排水系统建设方案 |
5.1 截流倍数选择 |
5.2 污水管网建设 |
5.2.1 污水管网规划原则 |
5.2.2 污水排放分区 |
5.2.3 建设方案 |
5.3 污水处理能力及工艺选择 |
5.4 雨水管渠建设 |
5.4.1 雨水管网规划原则 |
5.4.2 雨水管网建设分区 |
5.4.3 建设方案 |
5.5 河道治理 |
5.5.1 城市河道治理理念的更新 |
5.5.2 生态型河道的概念和特征 |
5.5.3 生态型河道建设要求 |
6 雨污水资源化利用 |
6.1 雨水资源综合利用 |
6.1.1 雨水利用途径 |
6.1.2 雨水利用水质控制系统 |
6.2 中水回用 |
6.2.1 中水回用处理方式 |
6.2.2 中水回用的途径 |
6.2.3 市中区中水回用现状及前景 |
7 排水管理体制保障措施 |
8 结论和建议 |
8.1 结论 |
8.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攻读工程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
四、邳州市中小型泵站改造技术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徐州市河长制实施现状及对策分析研究[D]. 朱月贵. 扬州大学, 2019(06)
- [2]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灌区灌溉全成本水价核算方法研究[D]. 邱立波. 扬州大学, 2020(06)
- [3]徐州市区地面水厂供水工程若干问题的探讨[D]. 韩慧. 扬州大学, 2019(06)
- [4]我国绿色矿山发展水平评价及发展模式与长效机制研究[D]. 马莉. 中国矿业大学, 2019
- [5]南水北调东线徐州市尾水资源化利用及导流工程运行管理研究[D]. 吴春龙. 扬州大学, 2018(05)
- [6]基于发生学视角的传统聚落水适应性空间格局研究 ——以台儿庄古城为例[D]. 刘畅. 北京建筑大学, 2017(02)
- [7]上海市奉贤区泵站系统测试评价与升级优化研究[J]. 金锡昌. 江西化工, 2014(03)
- [8]沭新闸安全性态和加固方案研究[D]. 任小飞. 扬州大学, 2014(01)
- [9]美丽中国样本[J]. 裔兆宏. 中国作家, 2013(20)
- [10]枣庄市(市中区)城市排水系统研究[D]. 宁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