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经济常识》(第十课 当代世界经济概况)(论文文献综述)
高红丹[1](2020)在《《国文百八课》与统编本中学语文教材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语文教材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载体。它的编写理念、编写体系对语文教育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国文百八课》无论从编写理念还是编写体系上来说,都算得上那个时代的经典之作。它开创了我国语文教材单元编排结构的先河.“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结束了我国多年来语文教材“一纲多本”的局面。使语文教材的使用趋于统一。本文通过对《国文百八课》与“统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七—八年级)进行研究。希望自己在未来的语文教材使用中能做到扬长避短,最大程度的发挥语文教材的效用。本论文由四个部分构成:第一章就《国文百八课》和“统编本”产生的时代背景和编写依据做一个简单的阐述,主要以教材产生的时代背景、语文课程标准、编者编写的理念三方面为切入点。第二章侧重于两版教材迥然不同的编写体系,通过比较可知一、两版教材的编写结构不同,二、两版教材编写的侧重点不同。第三章从三个方面对两版教材的选文进行比较,主要从选文题材,选文文体侧重,选文习题三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第四章在前几章比较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五点教材的使用建议。以期为未来自己的教学提供一些参考。
惠一格[2](2020)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意识培养研究 ——以辽宁省S中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初中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的作用。初中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加强初中生法律意识的培养是对国家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正确落实。因此必须对初中生进行法治教育,培养初中生的法治意识。在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法治教育的主阵地,通过道德与法治课程的学习能够使学生懂得尊法、守法、用法,在关键时候能够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让学生能够学习法治知识,形成法治观念和思想,生成法治意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概述了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意识培养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并系统总结了目前国内外对于法治意识培养研究的现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特色。第二部分对法治意识的涵义、初中生法治意识培养的理论基础、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涉及的法治意识内容、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培养初中生法治意识的必要性等进行了概述。第三部分以深度访谈和课堂观察为基础,对初中生法治意识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出目前存在法治意识培养目标偏重于法律知识、法治意识培养内容未紧贴学生生活、法治意识培养方式方法缺少多样性的问题,分析影响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意识培养的原因有应试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法治教育资源开发力度不够、教师自身法治理论储备不足。第四部分针对第三部分总结出目前道德与法治课中法治意识培养的问题提出了丰富法治教育内容,整合教材内外法治资源、优化法治教学方法,构建新型法治教育课堂、利用多种教育载体,开展法治意识主题教育、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组织开展法治教学实践、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丰富教师法治理论储备的对策。第五部分将本文提出的对策应用于道德与法治课程实践中,以检验所提对策的科学性。
杜衡[3](2020)在《开放发展理念融入高中思政课研究》文中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其中,开放发展理念是关于开放发展新的认识和观点,是结合我国的具体社会实践应运而生的,对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催化作用。而高中思政课作为一门与时俱进的学科,肩负着立德树人的重要战略任务,对严格贯彻党和政府的教育路线和方针政策,勇于承担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负有重要责任。因此,开放发展理念融入高中思政课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高中思政课富有生机与活力的重要保证。开放发展理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即主动开放、双向开放、全面开放及共赢开放。此外,它也具有丰富的当代教育价值,即文化价值、社会价值、人本价值和学科价值。开放发展理念融入高中思政课在高中思政学科的发展需求、高中学生的发展诉求、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等方面表现出了现实必要性。同时,开放发展理念与高中思政课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及教育内容的相通性,都为开放发展理念融入高中思政课提供了可行性。但是,开放发展理念融入高中思政课也存在着几个方面的问题:教学方法单一,方式有待创新;教育内容缺乏,素材开发较少;教师重视不足,素质有待提高;教育实践较少,宣传引导不足;教育实效不高,融入效果不佳。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学生对开放发展理念的认识理解不足;二是教师对开放发展理念的实际运用不足;三是学校对开放发展理念的现实需求不足等。针对开放发展理念融入高中思政课存在的问题,具体的应用策略也要从三个方面着手:首先,以教材为载体,挖掘课堂融入开放发展理念的教育资源。一是厘清融入内容,找准融入的关键点;二是挖掘教学资源,切实增强融入效果。其次,以教师为主导,树立课堂融入开放发展理念的责任意识。一是培养教师开放的教学视野;二是优化教师开放的教学方式。最后,以学校为平台,增强教学融入开放发展理念的实践意识。一是加强开放校园的文化建设;二是倡导开放发展的教育实践。
孟凡明[4](2020)在《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教育研究》文中提出《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是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政策文本。如何实现由作为政策文本的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转换为高中生发展核心素养,这一方面需要对学科核心素养的本质进行学理性分析,以期形成某些学术共识和共通话语,另一方面也需要对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的核心概念、目标、内容和实施做深入的理论分析,以期避免经验化理解的狭隘性。科学精神是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理性维度,尤其突出高中生公民教育的思想性,是培育其他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基础和思想保证。为此,本文从前提性分析、本体性分析和条件性分析三个层面来探讨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教育问题。第一部分探讨科学精神素养的内涵、要素和特点。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是指通过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内容尤其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的学习以及相关学科活动的参与,学生逐渐形成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性思维,掌握辩证思维和历史思维,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基于人民立场的集体主义,初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科学精神素养所蕴含的正确价值观念,自觉践行集体主义是科学精神素养所追求的必备品格,形成基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性思维构成科学精神素养的关键能力,上述三者构成了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的基本要素。本文着重分析了科学精神素养的批判性、历史性、价值性。第二部分探讨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科学精神素养教育的根本目标是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而认知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是科学精神素养教育具体目标的核心要素。根据2017年版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关于课程结构的规定,科学精神素养教育的课程内容可划分为必修课程内容、选择性必修课程内容和选修课程内容。必修课程内容集中体现在模块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模块4“哲学与文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选择性必修课程内容集中体现在模块3“逻辑与思维”的辩证思维部分,选修课程内容集中体现在模块3“历史上的哲学家”。本文研究没有局限于课程标准相关表述,而是力图从内在逻辑及教学问题角度深入分析。第三部分从课堂教学与教师发展两个方面来探索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教育的实施策略。在课堂教学策略方面,科学灌输马克思主义,引导高中生把握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遵循深度学习的教学要求,提升高中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构建对话倾听的师生关系,创建理性包容的教学氛围。本文提供了一则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教育课例——“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重点强调思辨性教学的重要性。在教师发展策略方面,高中思政课教师应该学好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也应该超越经验化教学定势,涵养教育理性思维。
黎氏贤(Le Thi Hien)[5](2019)在《越南高中公民教育课中的生活价值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95年,联合国提出了 12个全球性的核心价值,即“和平、自由、尊重、合作、团结、忠实、责任、谦虚、宽容、简朴、仁爱、幸福”。其中多个核心价值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由此引申出了“生活价值”的概念。生活价值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起着重要的指引作用,人们依照生活价值来确定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生活方向。近年来,生活价值教育逐渐成为公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许多国家得到了实践,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更好地向世界去传达这些价值。但是,直到2005年越南中小学校才开始将生活价值的教学内容融入一些相关科目的教学或者班级周会、集体升旗仪式等活动中,而且至今仍未成为独立的科目。由此可见,越南生活价值的教育呈现出一定的滞后性,亟待研究和发展。本研究以越南高中公民教育课中的生活价值教育为研究主题,首先通过文献法梳理了生活价值教育的理论基础和研究现状,然后从清华省、顺华省和岘港省的6所高中学校中随机抽取了 677名学生和25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从中选取了 18名高中生和6名公民教育课的教师作为深度访谈的对象,对高中公民教育课中的生活价值教育现状进行调查,接着运用实验的方法设计了若干个包括生活价值教育的公民教育课的教案并测试其可行性,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在越南高中公民教育课中进行生活价值教育的可行性建议。本文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章介绍了生活价值教育的内涵及理论基础,包括生活价值教育的内涵、探究式教学与体验式学习的理论、教育中的融合理论、积极教学方法等相关理论。第二章对越南高中公民教育课中的生活价值教育进行概述。首先介绍了越南高中公民教育的历史,越南高中公民教育课的地位及目标;其次对越南高中生活价值教育的目的、内容、途径及评估进行介绍;然后,通过论证公民教育课和生活价值教育目标契合、互为补充,从而肯定了公民教育课中融入生活价值教育的可行性;最后,提出在高中公民教育课中实施生活价值教育具有重要意义。第三章对高中公民教育课中的生活价值教育现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教师和学生都意识到了生活价值教育的必要性,然而生活价值教育在高中的实施现状却不是很理想。教师的教学方法比较传统,很少使用现代和积极的教学方法。在生活价值教育过程中,各价值所受的关注程度不均衡。相对于“合作、仁爱、和平、宽容、团结”等生活价值,“谦虚、自由、尊重”等生活价值较少受到教师关注,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积极行为评分也较低。此外,生活价值教育还面临一些现实困境,例如没有独立的生活价值教育课程,公民教育课的课时较少,学生的课程繁多、负荷量过大,日益突出的社会弊端影响着生活价值教育,教师的能力有限等。第四章设计了越南高中公民教育课中的生活价值教育实验。本文挑选了岘港省的一所农村高中开展了生活价值教育的实验,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认知、态度和行为表现都有了积极的改变。如果教师注意选择相应的生活价值,设计并添加到公民教育课中,用积极的教育方法以及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进行教育,将有利于学生形成对生活价值正确、充分的理解。第五章对当前生活价值教育融入高中公民教育课提出可行性建议。该部分提出了公民教育课中的生活价值教育的教学实践策略,具体包括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内容、运用积极教学方法、评估学生学习效果;并进一步提出了学校层面的行动方案要遵循意识教育与行为教育的统一,趋于教育必备和可行的生活价值,生活价值教育工作需要与现实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三大原则。
李国美[6](2019)在《新加坡名创版《中学华文》(高级)教材研究》文中提出除了中国以外,新加坡是世界上华人人口所占比重最高的国家(地区)之一,也是海外唯一把汉语普通话作为官方语言之一、使用中国《汉语拼音方案》并使用汉字简化字的国家。新加坡政府十分重视华文教育,制定并实施了双语教育政策,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新加坡华文教育体系,新加坡所使用的华文教材也具有鲜明的新加坡特色,鉴于此,本论文对新加坡名创版《中学华文》(高级)教材展开研究。本论文主要内容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包括研究缘起与意义、相关概念阐述、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第二部分是本论文的研究基础,该部分主要采取文献研究法。研究基础部分主要包括两部分:首先介绍了新加坡自独立建国之前一直到目前不同时期的双语教育政策以及在此政策引导下的双语教育发展状况,主要分为(1)独立建国前双语教育的探索;(2)建国初期双语政策的确立与实践;(3)双语教育政策的修正与完善;(4)双语教育政策的深入推进。其次,主要是对《新加坡华文课程标准2011》的课程理念及目标、课程特点、课程实施时间安排以及关于教材编写的相关要求进行介绍,作为接下来研究新加坡名创版《中学华文》(高级)教材的基础。第三部分是对新加坡名创版《中学华文》(高级)教材展开研究,是文章的主体部分,该部分主要采取数据统计分析法以及文献法,主要包括新加坡名创版《中学华文》(高级)教材编写特点的介绍、选文系统、助读系统、练习系统、知识系统以及评价系统的研究等内容。第四部分是基于前面的研究进行分析总结,得出新加坡名创版《中学华文》(高级)教材(1)以单元学习重点促进语文能力培养;(2)单元内各课型之间横向联系,单元之间纵向衔接;(3)以读带写,读写结合;(4)与时俱进,贴近生活实际;(5)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呈现知识点等编写特点。
何曾艳[7](2018)在《《道德与法治》课对初中生法治意识培养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少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接班人。对青少年初期阶段的初中生加强法治意识培养,才能达到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的目的,才能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方略。初中新版教材《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作为对初中生进行法治意识培养的主要渠道,就要积极适应新时代的法治建设的要求,充分发挥对初中生法治意识培养的有效作用。对岳阳市三所学校的实地调研表明:《道德与法治》课对初中生法治意识培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法治意识培养目标不够明确、法治意识培养实践环节缺乏、法治意识培养效果不佳等问题。通过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与过度应试化教学理念、法治意识培养方式单一、初中生身心发展特殊、教师法治专业素质不高以及复杂多变的法治意识培养环境等息息相关。为解决《道德与法治》课对初中生法治意识培养所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改善培养的对策:第一,贯彻《道德与法治》课的正常教学理念,即:以学生为本,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一体化;第二,以善用课堂讲授法、勤用案例教学法、巧用体悟教学法等方式,注重《道德与法治》课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运用;第三,从注重初中生法治主体意识培养、提升教师法治专业素养、优化学校和社会培养环境等方面加以完善。通过有效的培养,使初中生能够知法、懂法、运用法律解决日常生活的基本问题,并进而做到自觉守法和努力护法。
张慧[8](2018)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研究》文中指出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新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提出了学科核心素养即政治认同、科学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而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则是落实四个学科核心素养的首要目标。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主要渠道,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文献研究对政治认同概念及其相关理论进行了梳理,以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为理论基础,借鉴其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科认同理论相关内容,确立了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基本内容为本质认同、道路认同、理论认同、制度认同和文化认同五个方面。然后,通过设计问卷,调查了解了基于学科核心素养下的高中生政治认同状况,其整体状况既存在积极正向的一面,也存在着消极反向的方面。在对政治教师进行访谈以及实习调研过程中,发现了在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存在教师设置教学目标比较模糊、教学内容比较零散、教学方法比较单一、教学评价比较死板等问题,并从教师主观方面和高考制度客观方面分析了其主要原因。最后,结合高中思想政治课的课程与教学要素,提出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主要对策:在教学目标上分层设计进行教学;根据认同维度充分整合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采取知识讲授、情境体验、活动探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高中思想政治课中学生政治认同培育的效果;进一步优化和改进教学评价方式、提高教师政治认同素养水平,多角度全方位探索培育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路径。
王独慎[9](2018)在《中国教育传统的现代转化 ——以清末民初的修身教育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清末民初的修身科肇始于清末新政时期的癸卯学制(1904),民国成立以后,在壬子学制(1912)中继续保留,到1922年的壬戌学制颁布时被公民科取代。在近代史的整体框架下,修身科所处的时段(1904-1922)恰好是中国思想文化由传统过渡到现代的“转型时代”(1895-1925)。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教育体系的变化与知识分子的思想革新密切相连。由思想革新所带来的传统文化与现代价值的冲突与转化也会透过课程的变迁反映出来。本研究关注的焦点是中国教育的“修身”传统经由怎样的方式转化为现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力图通过对清末民初修身教育变迁过程的考察来探讨“修身”传统的现代转化路径及其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修身”蕴含中国文化传统的一整套观念体系和思维方式。它以“气”化的宇宙论和身体观为观念基础,强调“身心合一”的自我观,“体知”与“内证”的认识进路,德化与风教的群己关系。与“修身”意识相应的是传统社会的家国天下的社会结构,这一结构使得“德化风教”的微观教化效应得以扩展到更广大的场域,成为宏观层面的制度性因素。传统的“修身”教育的实践形式包括家庭中的蒙养教育与女性教育、正式的私塾与书院教育以及非组织性的游学与自我教育。修身作为一种内在精神追求,贯通在传统教育的整个体系当中。“经史之学”是其知识载体,科举考试为“修齐治平”提供了制度渠道,“士大夫”阶层的社会教化则是“修齐治平”的具体实践。近代的“修身”教育始于清末的文教转型。首先涉及的是教育制度和教学形式的变化,然后是观念的变迁。修身的学科建制是传统教育体制向现代教育转变的一部分。在这个过程中,现代教育学科体系、学校制度和现代教学法都得以建立。以私塾、学堂等民间教育形式为主的传统教育体系逐渐被现代的学校体系所取代。科学知识观和课程观念冲击了传统经学教育的“整体课程”观。同时,课堂教授法成为最主要的教学方式。传统修身所注重的性情涵养与自我体践在学堂教授的方法下难以展开,导致修身科有知识化的倾向,降低了实效性。民国以后,随着经学向着现代学术的转化,现代“伦理学”取代了四书体系的“义理之学”成为道德教育的学理基础。与现代教育制度相伴而生的是现代教科书。教科书的编写结构反映了近代道德学说的变迁。教科书审定制也推动了以现代知识分子为核心的民间教育力量的兴起。修身观念的转变反映在修身教科书内容上,可分为个体与社会两个层面。在个体层面上,传统的“修身养性”转变为社会常识的“习得”。这包括身心合一的气化身体观被现代卫生医疗学、生理学和科学心理学所拆解,卫生和医疗常识成为修身科主要的内容之一;以德性涵养为主的修养内容被大量的经济、政治常识所补充。在社会层面上,传统“修齐治平”的士大夫道德教化意识逐渐转变为以培养平民人格为主的公共伦理和团体意识。这表现为:在群己关系上,儒家传统中作为修身工夫的“忠恕之道”逐渐演变为一般与人交往的美德;在家庭伦理上,与宗法相关的宗族伦理和礼仪方式逐渐消失,作为家庭美德的“孝悌”受到压缩;女性的平等观念和“德才”观念也有所变化,但并未脱离“贤妻良母”的伦理角色;在国家伦理上,现代国家观念和爱国主义兴起。传统“天下”观念则衍化出两个方向相反的思想倾向,其一是与“礼仪中国”相关连的“天下”体系瓦解,一变而为列强竞争的“世界”;其二则是与“天下为公”相关的“大同”思想迅速地与“国际主义”、“世界主义”结合在一起。前者表现为退守与忧患意识,后者表现为奋进与和平意识。清末民初修身教育的演变与社会文化转型密不可分。首先,近代学术文化由“经学时代”转向了“科学时代”,经学的衰微使得“修身”远离了成德传统中“性与天道”的形而上追求。经学那种强调整体性、关系性的思维方式被科学所分解,身心合一的观念被抛离。其次,随着社会结构从传统的宗法转向职业社会,公私领域分开,“修齐治平”也就断裂为个人领域的“人生问题”和公共领域的“社会问题”。传统整体性的道德转变为“公德”-“私德”之分,对道德的关注从个人“德行”转向“义务”。与此同时,现代教育的功能也将重心从传统“成人”“成德”转向“民众培养”与人的“社会化”。在社会转型中,近代知识分子终究未能像传统“士大夫”那样形成一个社会重心。“士大夫”式的社会教化演变为现代“启蒙”,内在的“修身”体践转化为形形色色的运动实践。
赵明辉[10](2018)在《改革开放四十年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变革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改革开放40年,我国高中思想政治课程领域进行了五次课程改革,每一次课程改革必然伴随着教科书内容的变革。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政治学科理论、课程改革和课程观的变革等因素共同制约下,在新一轮核心素养导向的思想政治课程改革来临之际,回顾改革开放40年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的变革历程,梳理40年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的发展脉络,归纳其成败得失,对其未来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的变革有重要借鉴价值。本研究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确定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为呈现于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纸张之上的与经济、政治、哲学、文化等相关的概念、原理、技能、方法、价值观等理论部分,并包括为了证明这些概念、原理、技能、方法、价值观而选取的作为;论据的事例、插图、资料或解释说明的实证部分,以及为了学习任务和教科书空无内容,同时,确定从教科书内容选择、组织和呈现三个维度对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分析改革开放40年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中的知识点、知识主题、教科书构件等的变化,梳理教科书内容的发展脉络。通过研究发现:改革开放初期,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定位在“回归基础”上,其主要功能是为了培养“人民”。在教科书内容选择上选取学科知识取向作为选择的标准,以“蒙太奇”式剪辑的方式进行教科书内容的选择,在教科书内容选择中遵循思想政治学科的逻辑;在教科书内容的组织上以学术中心取向组织思想政治学科知识,并采用垂直组织的形式组织内容,表现出学术性与结构性的统一的特点;受“圣经——结构”主义取向教材观的影响,本阶段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被认为是“教学的资源”,采用“独白”的方式来呈现教科书内容,表现出对知识、学生和生活的“遮蔽”。本阶段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突出思想政治学科的价值塑造功能,凸显清晰的学科知识发展脉络;同时,表现出教科书内容不适应学生发展,不适应时代需要的弊端。深化改革时期,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定位在“落实双基”上,其主要功能是为了传授“知识”。在教科书内容的选择上选取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经验取向作为选择的标准,以“插补”式混剪的方式进行教科书内容的选择,在选择内容的过程中不但遵循思想政治学科逻辑,同时探索生活逻辑;在教科书内容的组织上以学术中心和问题中心两种取向为主,在教科书内容的组织中,水平组织与垂直组织、垂直组织的各种组织形式在教科内容组织过程中均有使用,表现出突破思想政治学科知识的顺序性、探索知识、经验与活动的整合性的特点;受“结构——科学”主义取向教材观的影响,本阶段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被认为是“教学的工具”,采用“解释”的方式来呈现与表达教科书内容,表现出对知识、学生和生活之间关系的“理性化”思考。本阶段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不断拓宽其内容选择的广度,丰富其内容的组织形式,多样化其内容的呈现方式;但是,也表现出教科书内容难、繁、偏、旧,不适应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不适应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不适应社会生活的新变化的弊端。二十一世纪以来,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定位在“三维目标”上,其主要功能是为了帮助“学习”。在教科书内容的选择上依然坚持学科知识取向,但同时更为重视“超越”社会生活经验取向,因此,教科书内容选择是“整合”知识、经验和活动的融合方式,教科书内容选择表现出遵循生活逻辑,探索心理逻辑的特点;教科书依据社会问题与学生兴趣和发展进行组织,采用垂直组织的形式,表现出以生活为中心重构思想政治学科知识体系的特点;受“概念重构主义”取向教材观的影响,本阶段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被认为是“交流的工具”,采用“对话”的方式来呈现与表达教科书内容,表现出对知识、学生和生活关系的“祛魅”。本阶段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继续拓宽其内容选择的广度,创新其内容的组织形式,规范其内容的呈现方式;然而,依据“生活逻辑”编写的教科书,在内容的组织上违背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不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发展过程。通过对改革开放40年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变革的分析,本研究进一步认为,未来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其主要功能应该是为了促进“发展”。在教科书内容的选择上以综合的内容选择取向为指导,教科书内容选择继续整合知识、经验和活动内容,体系清晰的学科逻辑;在教科书内容的组织上以混合的内容组织取向为指导,重视知识、经验和活动内容的横向和纵向联结,体现学习的心理逻辑与知识的学科逻辑、认识的生活逻辑的统一;在教科书内容的呈现上,注重呈现方式的多样化,返魅知识与经验、活动的原貌。
二、《经济常识》(第十课 当代世界经济概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经济常识》(第十课 当代世界经济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国文百八课》与统编本中学语文教材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由 |
二、研究对象 |
(一)《国文百八课》 |
(二)统编本 |
三、研究方法 |
(一)比较研究法 |
(二)文献研究法 |
四、研究现状 |
(一)关于“国文百八课”的研究现状 |
(二)《国文百八课》与其他教科书的比较研究现状 |
(三)关于统编本的研究现状 |
(四)统编本与其他教材的比较研究现状 |
第一章 “国文百八课”、“统编本”编写背景及依据比较 |
第一节 编写背景 |
一、“国文百八课”的编写背景 |
二、“统编本”编写的背景 |
第二节 课程标准比较 |
一、1932年《初级中学国文课程标准》的课程标准 |
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的课程标准 |
三、两版课程标准的对比 |
第三节 编写理念 |
一、《国文百八课》编写理念 |
二、“统编本”中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 |
三、两种编写理念比较分析 |
第二章 “国文百八课”与“统编本”编写体系比较 |
第一节 “国文百八课”的编写体系 |
第二节 “统编本”中学语文教材的编排体系 |
第三节 “统编本”中学语文教材和“国文百八课”编排体系比较 |
第三章 选文对比研究 |
第一节 选文题材统计分析 |
一、《国文百八课》选文题材的分类 |
二、统编本语文教材选文题材的分类 |
第二节 、选文文体研究 |
一、文体的概念与分类 |
二、“国文百八课”选文文体统计分析 |
三、“统编本”选文文体统计分析 |
第三节 选文习题 |
一、“国文百八课”课后习题 |
二、“统编本”初中语文教科书课后习题 |
三、两版教材习题编写差异 |
第五章 “国文百八课”对“统编本”的教学启示 |
一、对选文系统使用启示 |
二、对作业系统使用启示 |
三、教学中应强化文体意识 |
四、细化写作目标 |
五、增加语法知识的学习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2)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意识培养研究 ——以辽宁省S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及研究特色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特色 |
第二章 相关理论概述 |
一、法治意识的涵义 |
二、初中生法治意识培养的理论基础 |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涉及的法治意识内容 |
(一)法律至上意识 |
(二)权利义务意识 |
(三)程序正义意识 |
(四)自由平等意识 |
四、在道德与法治课中培养初中生法治意识的必要性 |
(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要求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发展的要求 |
(三)初中生健康发展的要求 |
第三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意识培养现状及问题原因分析——以辽宁省S学校为例 |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意识培养现状调查 |
(一)调查目的及方法 |
(二)调查对象及内容 |
(三)调查过程 |
(四)调查结果概述 |
二、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意识培养存在的问题 |
(一)法治意识培养目标偏重于法律知识 |
(二)法治意识培养内容未紧贴生活实际 |
(三)法治意识培养方式方法缺少多样性 |
三、影响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意识培养的原因分析 |
(一)应试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
(二)法治教育资源开发力度不够 |
(三)教师自身法治知识储备不足 |
第四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学生法治意识培养的对策 |
一、丰富法治教育内容,整合教材内外法治资源 |
(一)灵活运用教材栏目,深挖教材内的法治资源 |
(二)关注社会法治生活,开发教材外的法治资源 |
二、优化法治教学方法,构建新型法治教育课堂 |
(一)情境模拟教学法 |
(二)案例研讨教学法 |
(三)法治辩论教学法 |
三、利用多种教育载体,开展法治意识主题教育 |
(一)充分运用时间节点,开展法治主题活动 |
(二)抓住学校日常仪式,融入法治意识教育 |
四、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组织开展法治教学实践 |
(一)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自主制定规则公约 |
(二)丰富法治社团活动,积极参与法治实践 |
五、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丰富教师法治理论储备 |
(一)开展在职教师继续教育,提升教师法治教育能力 |
(二)构建专职兼辅师资队伍,鼓励专业人士志愿兼职 |
第五章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学生法治意识培养实践应用——以八年级下册第一课第二框《治国安邦的总章程》为例 |
一、教学设计基础分析 |
二、《治国安邦的总章程》课堂教学实录 |
(一)导入新课 |
(二)讲授新课 |
(三)课堂总结 |
(四)课后拓展 |
三、教学效果反馈 |
(一)听课教师的反馈 |
(二)听课学生的反馈 |
(三)自我反思与总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情况介绍 |
(3)开放发展理念融入高中思政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开放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及主要价值 |
一、开放发展理念的科学内涵 |
(一)开放发展是主动开放 |
(二)开放发展是双向开放 |
(三)开放发展是全面开放 |
(四)开放发展是共赢开放 |
二、开放发展理念的主要价值 |
(一)开放发展理念的文化价值 |
(二)开放发展理念的社会价值 |
(三)开放发展理念的人本价值 |
(四)开放发展理念的学科价值 |
第三章 开放发展理念融入高中思政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一、开放发展理念融入高中思政课的必要性 |
(一)思政学科的发展需求,增强教学实效 |
(二)高中学生的发展诉求,促进全面发展 |
(三)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提升政治认同 |
(四)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培养合格接班人 |
二、开放发展理念融入高中思政课的可行性 |
(一)开放发展理念与高中思政课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
(二)开放发展理念与高中思政课教学内容的相通性 |
第四章 开放发展理念融入高中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开放发展理念融入高中思政课的现状调查 |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二、开放发展理念融入高中思政课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教学方法单一,方式有待创新 |
(二)教育内容缺乏,素材开发较少 |
(三)教师重视不足,素质有待提高 |
(四)教育实践较少,宣传引导不足 |
(五)教育实效不高,融入效果不佳 |
三、开放发展理念融入高中思政课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学生对开放发展理念的认识理解不足 |
(二)教师对开放发展理念的实际运用不足 |
(三)学校对开放发展理念的现实需求不足 |
第五章 开放发展理念融入高中思政课的有效策略 |
一、以教材为载体,挖掘课堂融入开放发展理念的教育资源 |
(一)厘清融入内容,找准融入的关键点 |
(二)挖掘教学资源,切实增强融入实效 |
二、以教师为主导,树立课堂融入开放发展理念的责任意识 |
(一)培养教师开放的教学视野 |
(二)优化教师开放的教学方式 |
三、以校园为平台,增强教学融入开放发展理念的实践意识 |
(一)加强开放校园的文化建设 |
(二)倡导开放发展的教育实践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研究述评 |
(二)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教育目标和内容研究述评 |
(三)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教育实施研究述评 |
三、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四、研究重难点和创新点 |
(一)研究重点 |
(二)研究难点 |
(三)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概述 |
一、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的内涵 |
(一)作为科学家专业素养的“科学精神” |
(二)作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科学精神” |
(三)作为高中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科学精神” |
二、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的要素 |
(一)智育层面:关键能力 |
(二)德育层面:必备品格 |
(三)理想层面:正确价值观念 |
三、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的特点 |
(一)批判性 |
(二)历史性 |
(三)价值性 |
第二章 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
一、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教育目标和内容确立的基本依据 |
(一)促进新时代高中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迫切需要 |
(二)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施水平的重要要求 |
二、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教育的具体目标 |
(一)认知目标: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 |
(二)能力目标:描述、解释、选择和评价能力 |
(三)价值目标: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三、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教育的内容体系 |
(一)必修课程内容:模块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模块4“哲学与文化” |
(二)选择性必修课程内容:模块3“逻辑与思维” |
(三)选修课程内容:模块3“历史上的哲学家” |
第三章 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教育的实施策略 |
一、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教育的课堂教学策略 |
(一)坚持科学灌输马克思主义,引导高中生把握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 |
(二)遵循深度学习的教学要求,提升高中生的理论思维能力 |
(三)构建对话倾听的师生关系,创建理性包容的教学氛围 |
二、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教育的教师发展策略 |
(一)学好马克思主义经典着作,提升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 |
(二)超越经验化教学定势,涵养教育理性思维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设计及反思 |
附录二 教育反思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5)越南高中公民教育课中的生活价值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一) 新时代教育全面发展的必然需求 |
(二) 生活价值是人格发展的内在动力 |
(三) 生活价值引导青少年的发展方向 |
(四) 公民教育课中生活价值教育实践的要求 |
二、文献综述 |
(一) 越南关于生活价值教育的研究 |
(二) 中国关于生活价值教育的研究现状 |
(三) 其他国家关于生活价值教育的研究现状 |
(四) 文献评述 |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 研究目的 |
(二) 研究意义 |
四、研究设计 |
(一) 研究问题 |
(二) 研究思路 |
(三) 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生活价值教育的内涵及理论基础 |
一、生活价值教育的内涵 |
(一) 价值 |
(二) 生活价值 |
(三) 生活价值教育 |
二、探究式教学与体验式学习的理论 |
(一) 理论内容 |
(二) 理论应用 |
三、教育中的融合理论 |
(一) 理论内容 |
(二) 理论应用 |
四、积极教学方法的相关理论 |
(一) 积极教学方法的理论 |
(二) 生活价值教育中积极教学方法的理论应用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越南高中公民教育课中的生活价值教育概述 |
一、越南高中公民教育课的简介 |
(一) 越南公民教育的历史发展 |
(二) 越南高中公民教育课的地位及目标 |
二、越南高中生活价值教育的简介 |
(一) 高中生活价值教育的目的 |
(二) 高中生活价值教育的内容 |
(三) 高中生活价值教育的途径 |
(四) 高中生生活价值教育的评估 |
三、越南高中公民教育课中进行生活价值教育的可行性分析 |
(一) 目标契合性 |
(二) 相互补充性 |
四、越南高中公民教育课中进行生活价值教育的意义 |
(一) 促进学生发展 |
(二) 促进教育质量提升和社会和谐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越南高中公民教育课中的生活价值教育现状描述 |
一、调查工具与样本描述 |
(一) 调查工具 |
(二) 调查取样 |
二、越南高中公民教育课中的生活价值教育现状 |
(一) 高中公民教育课中的生活价值教育的认知度评价 |
(二) 高中公民教育课中的生活价值教育的途径及方法分析 |
(三) 高中公民教育课中的生活价值教育的效果评价 |
(四) 教师进行高中公民教育课中的生活价值教育的问题分析 |
(五) 高中生对生活价值的学习需求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越南高中公民教育课中的生活价值教育实验 |
一、实验方案 |
(一) 实验目的及实验假设 |
(二) 实验取样 |
(三) 实验的内容及方法 |
(四) 实验计划 |
(五) 测量标识以及评价实验的工具及处理数据的方法 |
二、实验教案 |
(一) 教案一的设计思路 |
(二) 教案二的设计思路 |
三、实验结果 |
(一) 实验一的结果 |
(二) 实验二的结果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对越南高中公民教育课中生活价值教育的建议 |
一、高中公民教育课中生活价值教育的教学实践策略 |
(一) 确定教学目标 |
(二) 确定教学内容 |
(三) 运用积极教学方法 |
(四) 评估学生学习效果 |
二、高中生公民教育课中生活价值教育的学校行动方案 |
(一) 构建解决方案的原则 |
(二) 在公民教育课中践行生活价值教育的措施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越南高中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2: 越南高中公民教育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3: 越南高中学生访谈问卷 |
附录4: 越南高中公民教育教师访谈问卷 |
附录6: 第10课:公民与共同体(第2节) |
附录7: 高中生参加忠实生活价值教育实验前与后调查问卷 |
附录8: 高中生参加合作生活价值教育实验前与后调查问卷 |
致谢 |
(6)新加坡名创版《中学华文》(高级)教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意义 |
一、选题缘起 |
二、选题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现实意义 |
第二节 相关概念阐述 |
一、中学 |
二、华人、华侨、华族 |
三、华语、华文 |
四、母语 |
五、教材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海外研究现状 |
三、小结 |
第四节 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数据统计分析法 |
(三) 文本分析法 |
第五节 研究思路 |
第一章 研究基础 |
第一节 新加坡双语政策发展历程 |
一、独立建国前双语教育的探索(1965年以前) |
二、建国初期双语政策的确立与实践(1965年—1986年) |
三、双语教育政策的修正与完善(1987年-2007年) |
四、双语教育政策的深入推进(2008年至今) |
五、小结 |
第二节 新加坡《中学华文课程标准2011》相关内容呈现与分析 |
一、课程理念及目标 |
二、课程特点 |
三、课程实施时间安排 |
四、教材编写 |
第三节 新加坡名创版《中学华文》(高级) 教材研究的相关理论基础 |
一、系统论 |
二、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二章 新加坡名创版《中学华文》(高级) 教材编写特点 |
第一节 以明确的学习重点编排教材内容 |
第二节 “先扶后放”引导学生学习 |
第三节 注重教材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
第四节 注重促进学习的评价 |
第三章 新加坡名创版《中学华文》(高级) 教材选文系统研究 |
第一节 编排方式研究 |
一、以人文主题组合单元 |
二、每一单元明确列出学习重点 |
三、根据语言能力的不同侧重点编排不同课型 |
第二节 选文容量研究 |
一、选文数量研究 |
二、选文篇幅研究 |
第三节 选文作者研究 |
一、选文作者国别分布 |
二、选文作者性别分布 |
三、选文作者时代分布 |
第四节 选文体裁研究 |
一、实用体裁 |
二、文学体裁 |
第五节 选文题材研究 |
第六节 选文系统研究总结 |
一、单元主题鲜明,贴近学生生活 |
二、选文容量适度,便于教学 |
三、外国作品涉及国家较少 |
四、选文时代感强,古代作品较少 |
第四章 新加坡名创版《中学华文》(高级) 教材助读系统研究 |
第一节 提示类 |
一、编写说明 |
二、单元提示 |
三、课文提示 |
第二节 注释类 |
第三节 插图类 |
一、课文插图 |
二、课文外其他插图 |
第四节 资料附录类 |
一、知识短文数量分析 |
二、知识短文内容分析 |
三、知识短文在不同课型的数量分布 |
四、不同课型中知识短文的数量 |
第五节 助读系统研究总结 |
第五章 新加坡名创版《中学华文》(高级)教材练习系统研究 |
第一节 练习系统的特点 |
一、遵循“先例,后说,再练”的原则 |
二、紧扣单元学习重点 |
第二节 练习数量总体分布 |
一、课后练习、听说练习及综合练习的数量及比重 |
二、课后练习、听说练习及综合练习在每册教材的分布 |
第三节 不同类型练习分析 |
一、练习类型划分及其数量分布 |
二、课后练习 |
三、听说练习 |
四、综合性练习 |
第四节 练习系统研究总结 |
第六章 新加坡名创版《中学华文》(高级)教材知识系统研究 |
第一节 相关概念阐述 |
一、语文教材知识系统 |
第二节 知识系统呈现方式 |
一、随文标注 |
二、研讨与练习 |
三、听说天地 |
四、注释 |
五、关于作者 |
六、知识窗 |
七、了望台 |
第三节 知识结构与年级分布 |
一、知识结构 |
二、年级分布 |
第四节 知识类型 |
第五节 知识系统研究总结 |
一、知识点的编排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呈现螺旋式上升 |
二、用程序性知识呈现知识点,条理清晰,操作性强 |
第七章 新加坡名创版《中学华文》(高级)教材评价系统研究 |
第一节 相关概念阐述 |
一、评价 |
二、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 |
第二节 评价系统组成 |
一、单元自我评价 |
二、专题研习自我评价 |
第三节 评价系统与单元学习重点的对应关系 |
第四节 评价系统研究总结 |
一、由浅入深,符合学情 |
二、与单元学习重点相对应 |
结语 |
一、以单元学习重点促进语文能力的培养 |
二、单元内各课型之间横向联系,单元之间纵向衔接 |
(一) 单元内横向联系 |
(二) 单元之间纵向衔接 |
三、以读带写,读写结合 |
四、与时俱进,贴近生活实际 |
五、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呈现知识点 |
六、练习设计目标明确,步骤具体 |
七、注重教学与资讯科技的结合 |
八、各子系统有机组合,系统性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Ⅰ:选文系统相关表格 |
附录Ⅱ:助读系统相关表格 |
附录Ⅲ:练习系统表格 |
附录Ⅳ:知识系统相关表格 |
附录Ⅴ:总表 |
致谢 |
硕士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 |
(7)《道德与法治》课对初中生法治意识培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2 选题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 |
1.3.1 国内相关研究 |
1.3.2 国外相关研究 |
1.4 相关概念界定 |
1.5 研究思路 |
1.6 研究方法 |
1.7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道德与法治》课对初中生法治意识培养现状 |
2.1 对初中生法治意识培养现状调查所采用的方法 |
2.1.1 问卷调查 |
2.1.2 访谈 |
2.1.3 实地考察 |
2.2 《道德与法治》课对初中生法治意识培养的成效 |
2.3 《道德与法治》课在初中生法治意识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
2.3.1 法治意识培养目标不够明确 |
2.3.2 法治意识培养实践环节缺乏 |
2.3.3 法治意识培养效果不佳 |
第3章 《道德与法治》课在初中生法治意识培养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
3.1 过度应试化教学理念 |
3.2 法治意识培养方式单一 |
3.3 忽视培养的主体性与环境复杂多变性 |
3.3.1 初中生身心发展特殊 |
3.3.2 教师法治专业素质不高 |
3.3.3 法治意识培养环境复杂多变 |
第4章 改善《道德与法治》课对初中生法治意识培养的对策 |
4.1 贯彻《道德与法治》课的正确教学理念 |
4.1.1 以学生为本 |
4.1.2 法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相结合 |
4.1.3 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一体化 |
4.2 注重《道德与法治》课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运用 |
4.2.1 善用课堂讲授法 |
4.2.2 勤用案例教学法 |
4.2.3 巧用体悟教学法 |
4.3 强化主体性培养和优化培养环境 |
4.3.1 注重初中生法治主体意识培养 |
4.3.2 提升教师法治专业素养 |
4.3.3 优化学校和社会培养环境 |
结语 |
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关于政治认同的研究综述 |
二、关于高中生政治认同的研究 |
三、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研究 |
第三节 研究过程与方法 |
一、研究过程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特色与不足 |
一、研究特色 |
二、研究不足 |
第二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理论概述 |
第一节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二、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理论 |
第二节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理论借鉴 |
一、政治学视野中的认同理论 |
二、心理学视野中的认同理论 |
三、社会学视野中的认同理论 |
第三节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主要内容 |
一、政治认同相关概念界定 |
二、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课堂实施的主要内容 |
第四节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意义 |
一、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一致性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对学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价值导向功能 |
第三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调查设计说明 |
一、调查目的与对象 |
二、调查内容 |
三、调查结果 |
第二节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设置的教学目标比较模糊 |
二、教师讲授的教学内容比较零散 |
三、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单一 |
第三节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一、主观原因:教师对政治认同的重视程度有待提高 |
二、客观原因:现有高考评价机制一定程度影响素养目标达成 |
第四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路径 |
第一节 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遵循的基本逻辑 |
一、培育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需要树立正确的政治认知 |
二、培育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需要在情感体验中坚定政治信念 |
三、培育高中生政治认同素养,需要积极引导,自觉内化为政治行动 |
第二节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具体对策 |
一、分层设置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教学目标 |
二、整合充实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教学内容 |
三、融合多样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教学方法 |
四、优化改进政治认同素养培育的评价方式 |
五、政治教师要提高自身的政治认同素养水平 |
结语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中国教育传统的现代转化 ——以清末民初的修身教育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的提出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核心概念界定 |
四、研究的理论框架 |
五、研究方法与资料 |
六、分析路径与论文结构 |
第一章 作为中国教育传统的“修身” |
一、传统修身的观念基础与社会基础 |
(一) 身心合一:修身的自我观念 |
(二) 体知与内证:修身的认识进路 |
(三) 德化与风教:修身的群己观念 |
(四) 家国天下:修身思想的社会基础 |
二、传统修身的实践形式 |
(一) 人伦家教:家训、蒙养和女教 |
(二) 私塾与书院教育 |
(三) 游学与自我教育 |
三、修身与传统教育体系 |
(一) 修身与经学教育(知识载体) |
(二) 修身与科举考试(制度保障) |
(三) 修身与民众教化(社会实践) |
小结 |
第二章 清末民初修身科的设置与变动 |
一、“修身”科设置背景: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
(一) 现代教育科学的引入 |
(二) 现代学校体系的建立 |
(三) 从“修身”到“修身科”:学校体制下的修学方式转变 |
(四) 修身教育模式的转向:从师法日本到师法美国 |
二、学制演变中的修身科 |
(一) 读经、修身与公民 |
(二) 修身科与伦理科 |
三、教科书出版与德育理念转型 |
(一) 清末民初修身教科书出版的总体概况 |
(二) 教材审定制与民间教育力量的兴起 |
(三) 修身教科书的编撰方式与德育理念变迁 |
小结 |
第三章 修身观念的现代转化(上) :修身养性与建造常识 |
一、身-心与自我 |
(一) 养生、卫生与体育 |
(二) 心学与心理学 |
二、涵养与认知 |
(一) 德目内容中的心性工夫与生活常识 |
(二) 教科书插图中的修身意蕴 |
小结 |
第四章 修身观念的现代转化(下) :修齐治平与平民人格 |
一、群己与公私 |
(一) 儒家群己观念 |
(二) 近代“群”与团体观念 |
(二) 公共伦理 |
二、家国与天下 |
(一) 家庭伦理 |
(二) 国家伦理 |
(三) 天下与世界 |
小结 |
第五章 修身教育的兴衰与近代社会文化转型 |
一、学术文化的近代转型:从经学时代到科学时代 |
(一) 知识体系的转变:分科化与经学的衰微 |
(二) 学术精神的革新:科学主义与理性精神的树立 |
二、社会结构的重组:从家国同构到公私之分 |
(一) 宗法结构的解体 |
(二) 公共团体与职业社会 |
三、道德意识的转向:德行伦理与公共伦理 |
(一) “道德”内涵的转义:德行与义务 |
(二) 公共伦理与契约精神 |
四、教育功能的变化:从德化到社会化 |
(一) 教育、学校与社会 |
(二) 知识群体的转变 |
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10)改革开放四十年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变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与意义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意义 |
二、研究设计与方法 |
(一)研究设计 |
(二)研究方法 |
三、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 |
(二)知识社会学基础 |
(三)学习心理学基础 |
第一章 概念界定及文献综述 |
一、概念界定 |
(一)教科书 |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 |
二、文献综述 |
(一)国外教科书及社会科教科书文献综述 |
(二)国内教科书及中学思想政治教科书文献综述 |
第二章 改革开放初期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变革 |
一、改革开放初期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变革的概况 |
(一)拨乱反正: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变革的时代背景 |
(二)重视双基: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变革的课程改革背景 |
(三)回归基础: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的内容定位 |
二、改革开放初期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的选择 |
(一)学科知识: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选择的基本取向 |
(二)“蒙太奇”式剪辑: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选择的方式 |
(三)遵循学科逻辑: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选择的特点 |
三、改革开放初期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的组织 |
(一)学术中心: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组织的基本取向 |
(二)垂直组织: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组织的形式 |
(三)学术性与结构性统一: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组织的特点 |
四、改革开放初期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的呈现 |
(一)教学的资源:“圣经——结构”主义取向教材观的影响 |
(二)独白: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呈现的方式 |
(三)遮蔽: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的内容呈现的特点 |
五、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深化改革时期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变革 |
一、深化改革时期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变革的概况 |
(一)深化改革: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变革的时代背景 |
(二)素质教育: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变革的课程改革背景 |
(三)落实双基: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的内容定位 |
二、深化改革时期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的选择 |
(一)学科知识与社会生活经验: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选择的基本取向 |
(二)“插补”式混剪: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选择的方式 |
(三)遵循学科逻辑、探索生活逻辑: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选择的特点 |
三、深化改革时期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的组织 |
(一)学术中心与社会问题: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组织的基本取向 |
(二)茧式多元: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组织的形式 |
(三)突破顺序性,探索整合性: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组织的特点 |
四、深化改革时期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的呈现 |
(一)教学的工具:“结构——科学”主义取向教材观的影响 |
(二)解释: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呈现的方式 |
(三)理性化: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呈现的特点 |
五、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二十一世纪以来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变革 |
一、二十一世纪以来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变革的概况 |
(一)改革发展加速期: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变革的时代背景 |
(二)全面素质教育: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变革的课程改革背景 |
(三)三维目标: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的内容定位 |
二、二十一世纪以来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的选择 |
(一)学科知识与“超越”社会生活经验: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选择的基本取向 |
(二)“整合”式融合: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选择的方式 |
(三)遵循生活逻辑,探索心理逻辑: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选择的特点 |
三、二十一纪以来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的组织 |
(一)社会问题与学生兴趣和发展: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组织的基本取向 |
(二)垂直组织: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组织的形式 |
(三)以生活为中心重构知识体系: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组织的特点 |
四、二十一纪以来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的呈现 |
(一)交流的工具:“概念重构主义”教材观的影响 |
(二)对话: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呈现的方式 |
(三)祛魅: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呈现的特点 |
五、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变革的影响因素 |
一、改革开放40年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变革的外在因素 |
(一)经济因素对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的影响 |
(二)政治因素对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的影响 |
(三)文化因素对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的影响 |
二、改革开放40年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变革的内在因素 |
(一)思想理论研究的发展对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的影响 |
(二)课程改革与课程观变革对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的影响 |
第六章 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的发展趋势 |
一、融合:未来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的价值取向 |
(一)斗争:当代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价值取向的博弈 |
(二)融合:未来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价值取向的追求 |
二、发展:未来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变革的追求 |
(一)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选择的质量 |
(二)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组织的质量 |
(三)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呈现的质量 |
结论 |
(一)基础研究的主要结论 |
(二)核心研究的主要结论 |
(三)拓展研究的主要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经济常识》(第十课 当代世界经济概况)(论文参考文献)
- [1]《国文百八课》与统编本中学语文教材比较研究[D]. 高红丹.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2]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法治意识培养研究 ——以辽宁省S中学为例[D]. 惠一格. 沈阳师范大学, 2020(12)
- [3]开放发展理念融入高中思政课研究[D]. 杜衡. 信阳师范学院, 2020(07)
- [4]高中思想政治科学精神素养教育研究[D]. 孟凡明. 西南大学, 2020(01)
- [5]越南高中公民教育课中的生活价值教育研究[D]. 黎氏贤(Le Thi Hien).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6]新加坡名创版《中学华文》(高级)教材研究[D]. 李国美. 青海师范大学, 2019(02)
- [7]《道德与法治》课对初中生法治意识培养问题研究[D]. 何曾艳. 湖南理工学院, 2018(03)
- [8]高中思想政治课学生政治认同素养的培育研究[D]. 张慧. 江苏师范大学, 2018(12)
- [9]中国教育传统的现代转化 ——以清末民初的修身教育为例[D]. 王独慎. 华东师范大学, 2018(11)
- [10]改革开放四十年高中思想政治教科书内容变革研究[D]. 赵明辉.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