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运用CAI优化小学几何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唐秋[1](2021)在《指向空间观念的小学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教学研究》文中认为
牛丽[2](2021)在《职前小学教师整合技术的数学教学知识的双重测量研究》文中提出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教育领域产生了深刻影响,逐渐开启教育现代化时代。在此背景下,教师不能只是简单得在课堂上使用媒体技术表征教学内容,还要具备将技术灵活应用于更新教学观念、开发教学资源、使用教学方法和创新教学模式等方面,真正做到整合技术于教学之中,小学数学教师也是如此。TPACK的提出为整合技术于教育教学提供了理论基础,成为教育技术学和教师教育领域的热点议题,同样也是分析整合技术于教学的一种视角,为培养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于教学的能力提供了更明确的发展途径。职前教育作为教师教育的重要环节,有必要了解职前教师的TPACK状况。TPACK状况的调查方法多元,包括测验法、课堂观察法、表现性评价法、访谈法和自评量表法。以往国内关于TPACK的调查研究,测查方法单一,主要以自评量表为主,其他测查方法尚未充分发挥作用,尤其缺乏测验研究。不同测查方法能够揭示TPACK的不同侧面,自评量表主要是主观评价个人能力水平,调查结果有局限,无法揭示TPACK全貌。此外,国内TPACK调查研究较少聚焦于具体内容,TPACK是关于具体学科内容和特定技术的教学知识,可能因学科内容和技术种类的不同而呈现一定的差异,因此测查TPACK需要聚焦具体主题内容。本研究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将TPACK的理论框架确定为Mishra和Koehler提出的经典框架,该框架由七类知识构成,包括学科知识(CK)、教学法知识(PK)、技术知识(TK)以及这三类知识交互作用形成的四类复合性知识,即学科教学知识(PCK)、整合技术的学科知识(TCK)、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PK)和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基于此框架,设计了聚焦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内容的两种TPACK测查工具。自评量表改编自土耳其学者Aykut Bulu在2012年编制的“职前小学数学教师整合技术于几何学教学知识的调查量表”,该量表为六点式李克特量表,围绕上述七个维度,包括51道题目。测试问卷是本研究自主编制的职前小学教师整合技术于数学教学(TPACK)状况测试问卷,围绕四个复合维度展开调查,包括简答题和判断题两种类型,以简答题为主,判断题为辅,共11道题目。本研究使用以上两种工具从不同角度测量解职前小学教师的TPACK状况。本研究的测查对象是某省属师范大学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四年级的师范生,被试已经完成教育实习和教师教育的大部分课程,属于临近毕业的职前教师。运用自评量表,本研究测查了66名职前教师,调查结果发现:职前小学教师TPACK自评结果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整体均值为4.44分,各维度状况较好,均值都高于3.5分;其中技术知识(TK)掌握最差,维度均值为4.25分;教学法知识(PK)掌握最好,维度均值为4.62分。在以上测查对象中,50名被试进一步接受了测试问卷的调查。测试结果显示,职前小学教师TPACK测试结果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整体得分率为56.46%,四个复合维度状况均超过中等水平,平均得分率均超过50%;其中TPACK维度掌握最好,得分率为64.00%;TPK维度较好,得分率为56.88%;TCK维度欠佳,得分率为51.82%。本研究进一步比较了48名被试的自评结果与他们的测试结果。通过皮尔逊(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职前小学教师自评总分和测试总分之间为强相关,四个维度的自评结果和测试结果为中等程度相关,各维度相关性按照由低到高排序为:TPK<PCK<TPACK<TCK,TPACK整体和四个维度的自评结果和测试结果都达到了显着水平且呈显着正相关,职前小学教师自我评价结果越高,其客观测试结果也越高。通过配对样本T检验发现,职前教师自评结果和测试结果两者的整体状况和四维度状况都存在显着差异,试卷总得分和四个维度得分的平均值都是自评量表得分高于纸笔测验得分,职前教师自我感觉的TPACK要高于实际水平,其中PCK维度差异最大,自评结果明显高于测验结果,TPACK维度差异最小,自评结果和测验结果之间在综合维度上差异最小。本研究揭示了职前教师的TPACK状况,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职前教师整合技术于数学教学的水平。研究结果有助于审视职前数学教师教育的成效,反思教师培养模式的利弊,从而促进数学教师专业发展。本研究通过自评量表和纸笔测验调查职前小学数学教师TPACK状况,发现两种测量工具所揭示的教师TPACK整体水平是基本一致的,但在具体维度的表现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这表明TPACK测量有必要综合采用多元的测量工具,从多个角度全面地反映教师TPACK的状况。
王君畲[3](2021)在《皓骏动态数学技术融合小学平面几何教学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教育部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开发网络学习课程,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在小学数学课程中,平面几何的学习是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是培养学生几何直观、逻辑推理和空间观念的重要载体,与日后立体几何的学习有着重要的联系。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发展正处于感知运动阶段和直观形象阶段,且平面几何的抽象性、复杂性和系统性的特点使得平面几何的教学成为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如何破解小学平面几何教学中的难点,提效小学平面几何教学,帮助学生掌握小学平面几何知识的同时发展数学思维,是我国数学教育一直想要解决的问题。皓骏(Hawgent)是一款国内自主研发的动态数学软件,不仅界面简洁、操作便捷,还具有数学化、视觉化、动态化呈现数学对象与思维的功能,将该软件融入小学平面几何教学中,也许能有效改善小学平面几何教学。本研究基于数学多元表征学习理论,探讨皓骏动态数学技术融合小学平面几何的教学研究,主要包括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个方面。在理论方面,通过文献梳理和归纳总结相结合的方法,首先,概述了小学平面几何、动态数学和皓骏动态数学技术的基本情况,提出研究的基本问题。然后,概述数学多元表征学习理论和认知负荷理论的基本观点;最后,提出皓骏融合小学平面几何的教学策略:知识形成可视化、表征信息多元化、认知过程启发化、认知结构图式化,对每一个策略进行详细的解释,并提供相应的应用案例进行说明。在实践研究方面,通过课例研究和调查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以长方形的周长为例进行教学实践;通过教学实验、课例研究和调查访谈相结合的方法,以圆的面积为例进行教学实践,并探讨如上策略对学生学习过程与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用皓骏融合小学平面几何教学的设计策略对促进学生平面几何的学习具有积极影响。具体表现在:实验班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显着高于对照班;实验班学生的认知负荷明显低于对照班的学生;与对照班相比,实验班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数学理解能力、问题解决能力、积极情意的投入度等都有所提高。
陆钰婷[4](2021)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小组合作学习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第二学段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合作小组为组织形式,以共同目标为导向,通过小组间交流、学习和互动完成学习任务,以最大程度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学策略体系。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掌握“图形与几何”内容的有效学习方式,通过小组间的热烈交流与合作,以学生的学为中心,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以更好地加深学生对“图形与几何”相关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从多视角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第二学段的学生,教师更应给予他们合作思考问题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因此本研究选取小学第二学段的学生和教师为研究对象,试图全面寻找出Y市教师在“图形与几何”领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背后存在的原因,最后提出全面有效的建议。本研究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以及课堂观察法这三种研究方法,围绕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知情况、“图形与几何”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任务设计、方式选择和运用、教师指导、成果展示与效果评价这七个方面对“图形与几何”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现状进行了全方面调查,从而发现小学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小组合作学习存在以下问题:教师对“图形与几何”小组合作学习意义的认知偏重于知识层面;“图形与几何”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具有随意性、分工不明确;“图形与几何”小组合作学习任务的设计未充分考虑第二学段学生学情;“图形与几何”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操作性和探究性不强;“图形与几何”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小组的干预过度;“图形与几何”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展示内容局限于“图形与几何”知识结果的汇报;“图形与几何”小组合作学习效果评价偏重于教师评价。针对这些问题主要改进策略有:教师要通过专业学习来精准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意涵;教师要对各层次学生实现优化组合和动态化分工;教师要综合设计小组合作学习任务;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要注重直观操作与自主探究的多种组合;小组合作学习指导方法要随教学情境灵活调节;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展示要注重过程性、趣味性;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要注重客观化、层级化这七点对策。
王雪珂[5](2021)在《小学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Q市B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图形与几何”是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四大领域之一。《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该领域提出的要求是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和初步的推理能力,积累丰富的几何活动经验。然而在新时代教育背景下如何开展“图形与几何”的教学,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成为许多研究者和教师普遍思考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图形与几何”的教学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一些教学对策。首先通过对国内外有关“图形与几何”领域的研究进行了整理和分析,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重点选择了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教学进行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观察法对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的教学现状进行研究,发现教师在教学上存在以下问题:教学目标制定不够重视学生几何思维水平;“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学情了解的途径比较少;“图形与几何”教学内容的处理缺乏创造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操作探究法使用少;教学评价的方法缺乏多样性。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教师把制定教学目标仅当成是教学任务;教师对学情了解的重视程度不够;教师对教学参考资料的依赖性大;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行动中落实不到位;教师对教学评价影响的认识程度不足。最后笔者提出了“图形与几何”教学目标制定要基于学生的空间思维水平;利用多种途径了解学情;“图形与几何”教学内容的处理要具有创造性;合理使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多元教学评价。
郑云端[6](2021)在《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 ——以扬州市H小学为例》文中指出体验教学就是以体验作为师生互动的方式,教师在一定的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学生在亲身经历与感知体验的过程中自主获取知识、生成情感与建构意义。体验教学是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教学方式,并且体验教学关注的是小学生在数学课堂中的探究、实践及操作过程,教学内容符合小学生的现有水平,与小学生的生活经验息息相关。然而,数学课本中的“图形与几何”知识都是具有抽象性的,是对生活经验的概括与总结,这就表明将体验教学应用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是能发挥积极作用的,既发展了小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又提高了小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数学课堂因为加入体验而变得更加精彩。目前关于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主要局限于教学实录与反思,因此本研究选取小学高年级的教师和学生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多方面的调查寻找出扬州市H小学的教师将体验教学应用于“图形与几何”教学时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问题背后产生的原因,最后从全局的角度提出切实有效的改进策略。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教师与学生访谈和课堂观察这三种研究方法,围绕教师对体验教学内涵与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意义的理解、体验教学目标的设计、体验教学资源的开发、体验教学方式的选用、体验教学效果的评价这五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相关教学现状的调查。通过调查发现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教师对体验教学价值的理解偏重于几何知识与空间观念的习得、体验教学目标的设计对学生学情与情感目标的重视不够、体验教学资源的开发缺少实际生活中“图形与几何”资源的利用、体验教学方式的选用缺少多样性与丰富性、体验教学效果的评价缺少带有激励性的情感评价。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数学教学的应试性使课堂活跃度不够、学时的限制使体验效果与预期有差异、少数学生参与体验活动缺乏主动性。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五点改进策略,分别是:教师要加强对体验教学理念的学习与研究;体验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注重以情促知;体验教学资源的运用要体现生活化与多样化;体验教学方式的选用要创设多种主体亲历的体验活动;体验教学效果的评价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
郭欣阁[7](2021)在《GeoGebra环境下基于迈耶认知理论的高中几何教学研究》文中指出随着课堂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信息技术得到了普遍应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教师应注重运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借助信息技术软件的优势,发展数学学科核心素养。在全新的人教B版数学教材中,引入了以Geo Gebra软件为主的信息技术应用板块。因此,进一步实现信息技术与数学课堂的深度融合,是未来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工作之一。同时,教师也要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提升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本文以迈耶认知理论为指导,结合《新课标》和人教B版数学教材,梳理了人教B版数学教材中Geo Gebra软件的应用情况;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分析了Geo Gebra软件、迈耶认知理论和几何教学的研究现状,总结了Geo Gebra软件的功能和特点,阐述了迈耶认知理论的理论基础和认知加工模型;结合Geo Gebra软件的功能和特点梳理了Geo Gebra软件的结构模型;在Geo Gebra环境下,以迈耶认知理论为指导,构建了Geo Gebra环境下几何教学认知加工模型,提出了Geo Gebra环境下几何教学的设计原则。以《空间中的平面与空间向量》和《抛物线的标准方程》为例,将Geo Gebra环境下几何教学认知加工模型应用教学实践中,并结合Geo Gebra技术特点,对案例教材进行再改编。笔者通过对人教B版数学教材中Geo Gebra软件应用板块的梳理和研究,发现Geo Gebra软件的应用涵盖知识领域广泛,功能区域使用比较全面,但与教学内容深度融合不足,整体上应用课时较少,提出了加强Geo Gebra软件与教材内容的深度融合并充分发挥软件的功能的建议;通过课堂上观察了解教学情况和学生课堂活动效果以及问卷调查和教师访谈情况,初步得出如下结论:借助Geo Gebra软件的技术特点,学生从动态变换的图形中,观察到不变的规律,卸载了学生的认知负荷,促进了有意义学习,充分体现了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同时也对激发学习兴趣、提高注意力、活跃课堂氛围以及知识的掌握有一定的帮助,可以为教师教学提供参考。本文尝试对高中数学教材应用Geo Gebra软件进行研究,希望对教材改编提供参考和素材。但本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对教材的改编和建构的模型需要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
吴艾霞[8](2021)在《应用动态数学技术优化数学活动的教学策略研究 ——以“初中平面几何”内容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互联网+教育”这一新模式正逐步渗透到数学教育领域中,成为当前数学教育研究的热点话题,教育信息化成为主要的发展趋势。我国《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也特别强调“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可见,信息技术与数学活动的融合正逐渐成为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虽然当前,信息技术与数学活动教学的整合已比较普遍,但研究表明,对数学活动的设计仍缺乏相关的理论指导,容易存在设计理念陈旧、内容呈现不当,学习方式不合理等问题,导致课堂重负低效,学生兴趣不佳,如何优化数学活动教学成为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鉴于此,本研究尝试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理念的指导下,以北师大版数学九年级上册相关章节为例,提出用动态数学技术优化平面几何类数学活动的教学策略,并探讨此策略的应用价值和意义,以期提升几何教学的有效性。本研究主要从理论研究和实践研究两个维度进行详细探讨:在理论研究方面,通过理论思辨和经验总结相结合的方式,首先,查阅相关文献,对动态数学技术、数学活动、初中平面几何等进行简要概述,梳理动态数学技术、数学活动以及初中平面几何在教学方面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一些思考。其次,以《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理念为指导,提出了用动态数学技术优化平面几何类数学活动的教学策略:包括聚焦细节,促进观察思考;突出关键,发展几何直观;加强操作,助力猜想验证等,并对策略进一步解释分析以及提供相应的案例。最后,以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第四章《图形的相似》为例,运用上述教学策略优化相似三角形系列数学活动的教学设计。在实践研究方面,采用策略优化后的数学活动教学设计进行教学实践,以教学实验研究为主,辅以课例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个案访谈、课堂观察等研究方法进行量化和质性分析,检验在该教学策略下优化的数学活动教学是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否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产生积极影响以及是否对传统平面几何教学起辅助促进作用。研究表明:用动态数学技术优化数学活动的教学策略对促进学生平面几何的学习具有积极影响。与对照班相比,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效果以及知识理解、问题解决、认知信念、情感态度等学习过程变量均优于对照班学生,此外,对传统平面几何教学也有辅助促进作用。
邓海妹[9](2021)在《5E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强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这就要求我们通过转变教育教学方法和模式,最大化达成“以探究为特点的主动学习”的教学方式。“图形与几何”的内容较为抽象,学生难以系统理解和掌握。以探究式教学为主的5E教学模式,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和自主建构知识,能构建高效有序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因此,笔者将5E教学模式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相结合进行研究,采用5E教学模式进行课堂教学,提高教学的有效性。首先,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图形与几何”的重要地位、“图形与几何”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5E教学模式的教学思想确定了研究背景;运用文献研究法对5E教学模式和“图形与几何”教学的研究现状以及5E教学模式的内涵、教学步骤、特点和理论基础进行梳理;结合“图形与几何”课程特点和5E教学模式的教学优势,分析5E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可行性;并为接下来的教学实践提出了5E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遵循的原则和每个环节的教学策略。其次,运用SPSS22.0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期中测试成绩进行分析,确定两个班级在学习水平上没有显着性差异,根据Z市L学校的教学进度,最终确定在五年级第六单元《多边形的面积》展开教学实践,运用课堂观察表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行为进行记录,通过观察的数据分析该模式对学生课堂行为的影响,运用SPSS22.0对学生的单元测试成绩进行分析,了解5E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对学生成绩的影响。最后,通过分析数据得出以下结论:第一,5E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具有可行性;第二,5E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第三,5E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第四,5E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此外笔者还对教学实践进行反思,总结了在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
赵晓兰[10](2021)在《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任务驱动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法,该方法比较符合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随着课改的不断展开,任务驱动教学法开始逐渐被学者接受,在教学中广泛运用。笔者在实习期间发现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存在一些问题,在接触任务驱动教学法后,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它可以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实际问题。但笔者在知网上没有查阅到相关文献具体论述如何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该教学法。因此,笔者按照分析现状,发现问题,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应用策略的这样思路展开研究,为一线教师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优化应用驱动教学法提供参考。本文最初对任务驱动教学法相关理论以及“图形与几何”教学内容进行分析,然后采用多种方法进行研究,包括访谈法、问卷法等。首先运用访谈的方式了解当前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际应用现状,从中发现优势与问题。其次,通过实际观察《认识周长》的课堂教学案例,并结合教学法的特点及教学环节,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同时运用问卷调查法获取学生实际反馈,发现应用中存在的不足。最后结合访谈内容及问卷调查的分析情况,分别从情境创设、任务设计、教学评价、教师教学四个方面提出针对性的应用策略,力求完善相关理论的同时为教师实际教学提供参考。
二、运用CAI优化小学几何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运用CAI优化小学几何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2)职前小学教师整合技术的数学教学知识的双重测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信息技术对教育领域的影响 |
(二)教育信息化下教师专业知识的发展 |
(三)整合技术的数学教学知识理论的丰富发展 |
(四)小学数学教师TPACK测查研究亟待加强 |
二、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意义 |
(一)编制聚焦于小学数学TPACK测试工具 |
(二)双重测查职前小学教师TPACK状况 |
四、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TPACK概念产生的背景 |
(一)PCK定义 |
(二)PCK构成要素 |
(三)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PACK)源起 |
二、TPACK(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内涵与框架 |
(一)国外TPACK内涵与框架研究 |
(二)国内TPACK内涵与框架研究 |
三、TPACK的调查研究 |
(一)表现性评价法 |
(二)量表法 |
(三)测验法 |
(四)访谈法 |
四、TPACK发展研究 |
(一)教师TPACK能力发展途径研究 |
(二)影响教师TPACK发展因素研究 |
五、文献综述小结 |
第三章 研究设计和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TPACK的测查框架 |
三、研究方法 |
(一)自评量表的改编 |
(二)纸笔测验的编制 |
四、数据收集与分析 |
(一)被试的选择 |
(二)调查的组织实施 |
(三)评分标准和评分信度检验 |
(四)数据的整理和分析 |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分析 |
一、职前小学教师TPACK自评状况分析 |
(一)职前小学教师TPACK自评结果的整体状况 |
(二)职前小学教师TPACK自评结果的各维度具体状况 |
二、职前小学教师TPACK测试状况与分析 |
(一)职前小学教师TPACK测试结果的整体水平 |
(二)职前小学教师TPACK测试结果的各维度表现 |
三、职前小学教师自评结果与测试结果的比较 |
四、对职前教师TPACK状况的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一、研究结论 |
(一)职前小学教师TPACK自评结果整体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各维度状况较好 |
(二)职前小学教师TPACK测试结果整体和各维度状况都处于中等偏上水平 |
(三)职前小学教师TPACK自评结果和测试结果之间相关且存在显着差异 |
二、讨论 |
(一)职前小学教师技术知识(TK)较差,亟待提高 |
(二)职前小学教师制作课件能力薄弱 |
(三)职前小学教师教学过程不够完整 |
(四)职前小学教师缺乏运用技术于教学过程后的反思工作 |
(五)职前小学教师TPACK水平存在两级分化状况 |
(六)目前TPACK状况调查缺乏多元测量研究 |
三、本研究的局限与未来展望 |
(一)被试样本数量有限 |
(二) “图形与几何”对数学内容的代表性有限 |
(三)对TPACK状况的成因研究有待深入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职前小学数学教师TPACK自评量表 |
附录2 职前小学教师TPACK现状调査问卷 |
附录3 研究邀请信 |
附录4 职前小学教师TPACK调查问卷的评分标准 |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皓骏动态数学技术融合小学平面几何教学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目的 |
四、研究意义 |
五、研究方法 |
六、研究思路 |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
一、小学平面几何相关研究概述 |
(一)平面几何相关概念界定 |
(二)小学平面几何的研究综述 |
(三)对小学平面几何研究的思考 |
二、动态数学相关研究概述 |
(一)动态数学的含义 |
(二)动态数学的功能特点及其应用研究 |
(三)动态数学概述简评 |
三、皓骏动态数学技术相关研究概述 |
(一)皓骏软件的简介 |
(二)皓骏融合数学教学的相关研究 |
(三)对皓骏融合小学平面几何的思考 |
第3章 皓骏融合小学平面几何的教学策略和应用案例 |
一、基本理论概述 |
(一)数学多元表征学习理论 |
(二)认知负荷理论 |
二、皓骏融合小学平面几何教学的设计原则 |
(一)信息打包原则 |
(二)时间邻近原则 |
(三)空间邻近原则 |
(四)一致性原则 |
(五)增强深度学习原则 |
三、皓骏融合小学平面几何教学的策略及应用 |
(一)知识形成可视化策略 |
(二)表征信息多元化策略 |
(三)认知过程启发化策略 |
(四)认知结构图式化策略 |
第4章 皓骏融合小学平面几何的教学实验研究 |
一、实验方案设计 |
(一)实验目的 |
(二)实验假设 |
(三)实验对象 |
(四)实验变量 |
(五)实验方式 |
(六)实验材料 |
二、实验结果及数据分析 |
(一)前测成绩的结果与分析 |
(二)后测成绩的结果与分析 |
(三)圆的面积学习的认知负荷结果与分析 |
三、对学生学习圆的面积情况的调查结果分析 |
四、对数学教师调查结果分析 |
五、对实验结果的讨论 |
(一)实验结果总体分析 |
(二)关于学习效果的讨论 |
(三)认知负荷的讨论 |
六、结论 |
第5章 皓骏融合小学平面几何教学的课例研究 |
一、课例1《圆的面积》 |
(一)《圆的面积》教学设计 |
(二)《圆的面积》教学实录对比及评析 |
二、课例2《长方形周长》 |
(一)《长方形周长》教学设计 |
(二)《长方形周长》教学实录对比及评析 |
三、课后反思 |
(一)自我反思 |
(二)专家点评 |
第6章 研究结论、反思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反思 |
(一)对实验结果的反思 |
(二)对教学的反思 |
三、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圆的面积》前测试题 |
附录2 《圆的面积》后测试题 |
附录3 皓骏动态数学技术融合《圆的面积》教学的调查问卷 |
附录4 皓骏动态数学技术融合《圆的面积》教学的调查问卷 |
附录5 访问提纲 |
读期间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4)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小组合作学习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第二学段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合作学习是世界教育变革的发展趋势 |
(二) 合作精神成为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必备品格 |
(三) 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掌握“图形与几何”的有效学习方式 |
二、研究的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研究 |
(二) 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的相关研究 |
(三)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研究 |
(四) 小学“图形与几何”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研究 |
(五) 小学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小组合作学习的相关研究 |
(六) 评价与启示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小学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理性思考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 小学数学第二学段 |
(二) 图形与几何 |
(三) 小组合作学习 |
二、课程标准对小学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的教学要求 |
(一)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及推理能力 |
(二) 倡导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教学方式 |
(三) 建立目标多元化、方式多样化的评价体系 |
(四) 强调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深度融合 |
三、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意义 |
(一) 可融合实践操作、观察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求知欲 |
(二) 促进“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学生的学习互助 |
(三) 有助于提升学生多视角思考图形与几何问题的能力 |
(四) 有助于增强学生的集体意识与责任感 |
四、小学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小组合作学习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 社会互赖理论 |
(二) 最近发展区理论 |
第二章 小学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现状调查——以Y市两所小学为例 |
一、调查设计 |
(一) 调查对象 |
(二) 调查方法 |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 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的认知情况 |
(二) “图形与几何”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与分工 |
(三) “图形与几何”合作学习任务的设计 |
(四) “图形与几何”合作学习方式的选择和运用 |
(五) “图形与几何”合作学习中的教师指导 |
(六) “图形与几何”合作学习的成果展示 |
(七) “图形与几何”合作学习的效果评价 |
第三章 小学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小组合作学习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一、小学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 |
(一) 教师对“图形与几何”小组合作学习意义的认知偏重于知识层面 |
(二) 小组合作学习小组的组建具有随意性、分工不明确 |
(三) 小组合作学习任务的设计未充分考虑第二学段学生学情 |
(四) 小组合作学习方式操作性和探究性不强 |
(五)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对小组的干预过度 |
(六) 小组合作学习成果展示内容局限于“图形与几何”知识结果的汇报 |
(七) 小组合作学习效果评价偏重于教师评价 |
二、小学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小组合作学习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 浓重的应试氛围限制小组合作学习的开展 |
(二) 班额过大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效果 |
(三) 第二学段学生合作学习的自主性差且缺乏必要的合作技能 |
第四章 小学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改进对策 |
一、教师要通过专业学习来精准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意涵 |
(一) 研读合作学习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相关资料 |
(二) 深化自身在合作学习课堂中教学支架作用的意识 |
二、教师要对各层次学生实现优化组合和动态化分工 |
(一) 合作学习应根据教学实际需要来确定异质分组或同质分组 |
(二) 合作学习小组规模的确定要基于班级人数、任务难易 |
(三) 合作小组的分工要根据学生课堂表现或个人意愿灵活调整 |
三、教师要综合设计小组合作学习任务 |
(一) 任务的设计要立足于第二学段学生的几何思维水平 |
(二) 任务的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 |
(三) 任务的设计要与教材内容相结合 |
(四) 任务的设计要考虑学生生活情境 |
四、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要注重直观操作与自主探究的多种组合 |
(一) 运用动手操作的合作学习方式以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 |
(二) 设计社区调查等创新性探究活动以促进学生深度合作 |
五、合作学习指导方法要随教学情境灵活调节 |
(一) 表达清晰,明确合作学习任务要求与规则 |
(二) 积极旁观,观察学生的合作学习表现 |
六、合作学习成果展示要注重过程性、趣味性 |
(一) 设计研讨式交流、游戏呈现形式的成果展示方式 |
(二) 调控交流先后顺序,实现梯度式互动 |
(三) 为各类学生创设表达机会,实现学习机会均等 |
七、小组合作学习评价要注重客观化、层级化 |
(一) 评价内容需细致且客观,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
(二) 评价要有层级性,关注不同学生的差异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小学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Q市B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评述与反思 |
1.4 核心概念界定 |
1.4.1 小学第二学段 |
1.4.2 图形与几何 |
1.4.3 教学对策 |
1.5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小学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内容解读及教学分析 |
2.1 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内容编排与教学要求 |
2.1.1 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教学内容编排 |
2.1.2 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的教学要求 |
2.2 小学第二学段学生空间思维发展和学习特点 |
2.2.1 空间思维发展 |
2.2.2 学生的学习特点 |
2.3 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内容教学的深入分析 |
2.3.1 图形认识的教学 |
2.3.2 测量的教学 |
2.3.3 图形运动的教学 |
2.3.4 图形与位置的教学 |
第三章 小学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教学现状调查研究 |
3.1 调查研究的设计与实施 |
3.1.1 问卷调查的设计与实施 |
3.1.2 教师和学生访谈 |
3.2 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教学现状的调查 |
3.2.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3.2.2 教学目标制定的依据 |
3.2.3 教师了解学情的途径 |
3.2.4 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掌握与选择 |
3.2.5 教师教学方法的运用 |
3.2.6 教学实施的情况 |
3.2.7 教学评价的情况 |
3.2.8 教师教学“图形与几何”时的反思情况 |
3.3 教师在“图形与几何”教学时的困惑调查 |
3.4 学生学习“图形与几何”的困惑调查 |
第四章 小学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教学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小学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教学存在的问题 |
4.1.1 制定教学目标不够重视学生几何思维水平 |
4.1.2 “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学情了解途径比较少 |
4.1.3 “图形与几何”教学内容的处理缺乏创造性 |
4.1.4 “图形与几何”教学中操作探究法使用少 |
4.1.5 “图形与几何”教学中评价方法缺乏多样性 |
4.2 小学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教学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教师把制定教学目标仅当成教学任务 |
4.2.2 教师对学情了解的重视程度不够 |
4.2.3 教师对教学参考资料的依赖性大 |
4.2.4 以人为本的理念在行动中落实不到位 |
4.2.5 教师对教学评价影响的认识程度不够 |
第五章 小学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教学的改进对策 |
5.1 “图形与几何”教学目标制定要基于学生的空间思维水平 |
5.2 教师要利用多种途径了解学情 |
5.3 “图形与几何”教学内容的处理要具有创造性 |
5.3.1 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图形与素材 |
5.3.2 以培养学生空间观念为目的设计教学内容 |
5.3.3 从解决“图形与几何”实际问题的角度选择教学内容 |
5.4 合理使用多种教学方法 |
5.4.1 设计动手操作活动,经历图形的探索 |
5.4.2 重视游戏教学法,发现学习图形的乐趣 |
5.4.3 教师课堂教学中要讲究提问艺术 |
5.5 “图形与几何”教学要注重多元教学评价 |
5.5.1 评价主体多元化 |
5.5.2 评价内容多元化 |
5.5.3 评价方法多元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 ——以扬州市H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一、问题的提出 |
(一) 体验教学是小学数学课程改革所要求的教学方式 |
(二) 在数学课堂中应用体验教学符合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 |
(三) 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需要体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 |
二、研究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践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一) 体验教学的相关研究 |
(二) 体验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相关研究 |
(三) 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相关研究 |
(四) 评价和启示 |
四、研究思路及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的理性思考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 体验教学 |
(二) 小学高年级 |
(三) 图形与几何 |
(四) “图形与几何”教学 |
二、体验教学思想的演进 |
(一) 国外体验教学思想的演进 |
(二) 国内体验教学思想的演进 |
三、体验教学的特点 |
(一) 亲历性 |
(二) 主体性 |
(三) 情境性 |
(四) 生命性 |
(五) 情感性 |
(六) 生活性 |
四、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的意义 |
(一) 有利于学生在教学情境中学会自主学习 |
(二) 有利于学生加速几何知识与已有经验之间的转换 |
(三) 有利于学生“图形与几何”学习情感的生成与升华 |
(四) 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 |
五、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 弗赖登塔尔的数学教育理论 |
(二) 情境教学理论 |
第二章 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的现状调查——以扬州市H小学为例 |
一、调查设计 |
(一) 调查对象 |
(二) 调查方法 |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
(一) 教师对体验教学内涵与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意义的理解 |
(二) 教师对高年级“图形与几何”体验教学目标的设计 |
(三) 教师对高年级“图形与几何”体验教学资源的开发 |
(四) 教师对高年级“图形与几何”体验教学方式的选择与运用 |
(五) 教师对高年级“图形与几何”体验教学效果的评价 |
第三章 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一、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存在的问题 |
(一) 教师对体验教学价值的理解偏重于几何知识与空间观念的习得 |
(二) 体验教学目标的设计对学生学情与情感目标的重视不够 |
(三) 体验教学资源的开发缺少实际生活中“图形与几何”资源的利用 |
(四) 体验教学方式的选用缺少多样性与丰富性 |
(五) 体验教学效果的评价缺少带有激励性的情感评价 |
二、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存在问题的原因 |
(一) 数学教学的应试性使课堂活跃度不够 |
(二) 学时的限制使体验效果与预期有差异 |
(三) 少数学生参与体验活动缺乏主动性 |
第四章 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的改进策略 |
一、教师要加强对体验教学理念的学习与研究 |
(一) 经常观摩名师讲课以探索体验教学艺术 |
(二) 自主参与培训活动以深度理解体验教学内涵 |
(三) 主动开展实践反思以提高体验教学能力 |
(四) 积极加入教学沙龙以形成体验学习共同体 |
二、体验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注重以情促知 |
(一) 体验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充分结合学情 |
(二) 体验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情感发展水平 |
(三) 体验教学目标的设计要体现阶段性 |
(四) 体验教学目标的设计要达到情知合一 |
三、体验教学资源的运用要体现生活化与多样化 |
(一) 不断挖掘生活实际资源使学生感悟数学实用价值 |
(二) 勤于搜集媒体网络资源使学生感受几何知识魅力 |
(三) 巧妙运用学生的学习情感资源使课堂氛围开放和谐 |
(四) 善于捕捉生成信息资源使课堂朝着纵深方向发展 |
四、体验教学方式的选用要创设多种主体亲历的体验活动 |
(一) 创设丰富情境引导学生主体主动参与体验活动 |
(二) 通过实际操作引导学生经历几何知识快速生成 |
(三)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激励学生共同解决几何问题 |
(四) 提供交流反思平台强化学生空间观念与几何直观 |
五、体验教学效果的评价要注重学生的情感发展 |
(一) 重视激励性评价以提升学生学习自信 |
(二) 通过互评充分激发学生积极学习情感 |
(三) 注重自我评价以提高学生学习成就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GeoGebra环境下基于迈耶认知理论的高中几何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前言 |
(一)研究背景 |
1.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需要 |
2.教育信息化改革的需要 |
3.GeoGebra在数学教学中的发展需要 |
(二)研究问题 |
(三)研究方法和思路 |
1.研究方法 |
2.研究思路 |
(四)研究意义 |
(五)本文创新性 |
二、文献综述 |
(一)GeoGebra软件的相关研究综述 |
1.GeoGebra软件的研究现状 |
2.GeoGebra环境下的数学教学的研究综述 |
(二)基于迈耶认知理论的实践与研究概况 |
1.迈耶认知理论的理论研究 |
2.迈耶认知理论的实践研究 |
(三)几何教学的现状综述 |
1.平面解析几何教学研究综述 |
2.立体几何教学研究综述 |
3.几何教学的改革之路 |
三、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概述 |
(一)GeoGebra软件的界定 |
1.GeoGebra软件的特点 |
2.GeoGebra软件的功能 |
(二)迈耶认知理论的概述 |
1.理查德·E·迈耶(Richard E.Mayer)简介 |
2.迈耶认知理论的理论基础 |
3.三个假设 |
4.认知理论的五个步骤 |
5.多媒体设计原则 |
四、GeoGebra环境下基于迈耶认知理论的教学研究 |
(一)GeoGebra软件的结构模型 |
1.几何 |
2.代数 |
3.微积分 |
(二)GeoGebra环境下几何教学认知加工模型 |
(三)GeoGebra环境下几何教学的设计原则 |
1.时空临近原则 |
2.双通道原则 |
3.精简原则 |
4.数形结合原则 |
5.分步原则 |
(四)人教B版高中数学教材应用GeoGebra教学分析 |
1.总体特征分析 |
2.知识领域分析 |
3.功能分类分析 |
4.结论与建议 |
五、GeoGebra环境下几何教学认知加工模型下的教学设计案例一 |
(一)案例一:《空间中的平面与空间向量》教学设计 |
1.教材分析 |
2.学情分析 |
3.应用GeoGebra的《空间中的平面与空间向量》教材再改编 |
4.GeoGebra环境下《空间中的平面与空间向量》教学设计模型 |
(二)实验设计 |
(三)教学过程设计 |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
1.实验前测数据分析 |
2.实验后测数据分析 |
3.调查问卷分析和结论 |
4.教师访谈分析与结论 |
六、GeoGebra环境下几何教学认知加工模型下的教学设计案例二 |
(一)案例二:《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教学设计 |
1.教材分析 |
2.学情分析 |
3.应用GeoGebra的《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教材再改编 |
4.GeoGebra环境下《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教学设计模型 |
(二)实验设计 |
(三)教学过程设计 |
(四)实验结果与分析 |
1.实验前测数据分析 |
2.实验后测数据分析 |
3.调查问卷分析和结论 |
4.教师访谈分析与结论 |
七、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空间中的平面与空间向量》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B 《空间中的平面与空间向量》测试卷 |
附录C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D 《抛物线的标准方程》测试卷 |
附录E 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8)应用动态数学技术优化数学活动的教学策略研究 ——以“初中平面几何”内容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框架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框架 |
第2章 相关研究概述及思考 |
2.1 关于动态数学技术的研究概述 |
2.1.1 动态数学技术的相关概念界定 |
2.1.2 动态数学技术的应用研究现状概述 |
2.1.3 动态数学技术的研究评述 |
2.2 关于数学活动的研究概述 |
2.2.1 数学活动的内涵研究 |
2.2.2 数学活动教学研究现状概述 |
2.2.3 数学活动的研究评述 |
2.3 关于初中平面几何的教学研究概述 |
2.3.1 初中平面几何的相关概念界定 |
2.3.2 初中平面几何教学研究现状概述 |
2.3.3 初中平面几何的研究述评 |
2.4 文献述评与启示 |
第3章 应用动态数学技术优化初中平面几何数学活动教学策略的探讨 |
3.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理念概述 |
3.2 初中平面几何教学的基本问题 |
3.2.1 初中平面几何的特征 |
3.2.2 影响初中平面几何学习的因素 |
3.3 数学活动设计的理论探讨 |
3.3.1 数学活动的特征分析 |
3.3.2 数学活动设计的原则 |
3.3.3 数学活动设计的流程 |
3.4 动态数学技术优化初中平面几何数学活动教学策略及应用案例 |
3.4.1 聚焦细节,促进观察思考 |
3.4.2 突出关键,发展几何直观 |
3.4.3 加强操作,助力猜想验证 |
第4章 应用动态数学技术优化初中平面几何数学活动的教学实验研究 |
4.1 实验方案设计 |
4.1.1 实验假设 |
4.1.2 实验对象 |
4.1.3 实验变量 |
4.1.4 实验方式 |
4.1.5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数据分析及结果 |
4.2.1 实验前测成绩分析 |
4.2.2 实验后测成绩分析 |
4.2.3 数学学习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
4.2.4 《图形的相似》章节教学的调查问卷分析 |
4.2.5 《图形的相似》章节教学的访谈分析 |
4.3 实验结论 |
第5章 应用动态数学技术优化初中平面几何数学活动的课例研究与评析 |
5.1 《相似多边形》的教学案例分析 |
5.1.1 课例背景 |
5.1.2 课例教学设计对比评析 |
5.1.3 课例片段教学实录对比评析 |
5.2 《探索三角形相似的条件》的教学案例分析 |
5.2.1 课例背景 |
5.2.2 课例教学设计对比评析 |
5.2.3 课例片段教学实录对比评析 |
5.3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的教学案例分析 |
5.3.1 课例背景 |
5.3.2 课例教学设计对比评析 |
5.3.3 课例片段教学实录对比评析 |
第6章 结束语 |
6.1 研究回顾 |
6.1.1 理论回顾 |
6.1.2 实践回顾 |
6.2 研究结论 |
6.3 研究不足 |
6.4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数学学习的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前测) |
附录2 数学学习的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后测) |
附录3 |
附录4 《图形的相似》章节教学的调查问卷 |
附录5 |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
致谢 |
(9)5E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基于新课程标准提出的新要求 |
二、基于“图形与几何”的重要地位 |
三、基于“图形与几何”教学存在的问题 |
四、基于5E教学模式的教学思想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路线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路线 |
第四节 相关文献综述 |
一、有关于5E教学模式研究现状 |
二、“图形与几何”教学研究现状 |
三、研究述评 |
第二章 5E教学模式及其理论基础 |
第一节 5E教学模式 |
一、教学模式 |
二、5E教学模式的内涵 |
三、5E教学模式的步骤 |
四、5E教学模式的特点 |
五、5E教学模式与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异同 |
第二节 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 |
二、最近发展区理论 |
三、认知发现学习理论 |
第三章 5E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可行性分析 |
第一节 5E教学模式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契合性分析 |
一、符合新课标对“图形与几何”教学要求 |
二、符合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课程特点 |
三、符合小学阶段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的特点 |
第二节 5E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优势分析 |
一、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 |
三、有利于建立“生活经验--知识学习--实际应用”链条 |
第四章 5E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原则及策略 |
第一节 5E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原则 |
一、以学生为主体原则 |
二、联系生活实际原则 |
三、体现趣味性的原则 |
四、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原则 |
第二节 5E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策略 |
一、引入环节策略 |
二、探究环节策略 |
三、解释环节策略 |
四、精致环节策略 |
五、评价环节策略 |
第五章 5E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
第一节 实验设计 |
一、实验目的 |
二、实验假设 |
三、实验对象 |
四、实验变量 |
五、课堂观察量表的设计 |
第二节 具体实验的实施 |
一、实验前测 |
二、开展实验 |
三、课堂观察 |
第三节 实验结果与分析 |
一、课堂观察结果与分析 |
二、单元测试结果与分析 |
第四节 实验结论 |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第二节 研究反思 |
一、5E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二、5E教学模式应用于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时的建议 |
三、研究不足 |
四、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学生前测成绩的原始数据 |
附录2:学生后测成绩的原始数据 |
附录3:课堂观察量表 |
附录4:课堂观察量表的原始数据 |
附录5:对照班的教学设计 |
附录6:小学数学五年级第六单元的测试卷 |
致谢 |
(10)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一)基于实际教学现状 |
(二)基于课程改革要求 |
(三)基于课程标准需要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研究概述 |
(二)“图形与几何”课程研究概述 |
四、核心概念界定 |
(一)任务驱动 |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 |
(三)图形与几何 |
五、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建构主义理论及启示 |
(二)情境认知理论及启示 |
六、研究内容及思路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思路 |
七、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访谈法 |
(四)案例分析法 |
第二章 任务驱动教学法与“图形与几何”概述 |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特点、设计原则、教学环节 |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的基本特点 |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中任务设计原则 |
(三)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基本教学环节 |
二、图形与几何相关内容分析 |
(一)课程目标分析 |
(二)课程内容分析 |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法适应性分析 |
(一)创设情境—孕育任务,强化“图形与几何”内容理解 |
(二)实践探究—解决任务,彰显“图形与几何”教学本真 |
(三)教学反馈—评价任务,检验“图形与几何”学习情况 |
第三章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应用现状及分析 |
一、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应用现状调查 |
(一)访谈目的、对象、提纲 |
(二)教师对教学法的了解及应用情况 |
(三)当前教学中运用该教学法的优点 |
(四)当前教学中该教学法的运用不力 |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案例分析 |
(一)课堂教学案例内容分析 |
(二)课堂教学案例效果反馈 |
(三)学生问卷的编制及分析 |
(四)学生实际学习效果反馈 |
第四章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
一、创设情境,发挥情境吸引力 |
(一)情境与现实相结合,具有生活化 |
(二)情境与发展相适应,具有科学化 |
二、设计任务,激发任务驱动力 |
(一)为保持驱动力,任务挑战化 |
(二)难度详略适宜,任务分解化 |
(三)任务类型丰富,有可操作性 |
三、任务评价,保持持续驱动力 |
(一)师生参与,评价主体多元化 |
(二)全面细致,评价内容综合化 |
(三)鼓励赞扬,评价语言艺术化 |
四、教师教学,辅助提升驱动力 |
(一)灵活运用,环节避免形式化 |
(二)目标引导,教学避免盲目化 |
(三)改变管理,课堂避免强制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任务驱动教学法调查问卷 |
附录二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三 课堂教学记录 |
致谢 |
四、运用CAI优化小学几何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指向空间观念的小学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教学研究[D]. 唐秋. 西南大学, 2021
- [2]职前小学教师整合技术的数学教学知识的双重测量研究[D]. 牛丽.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皓骏动态数学技术融合小学平面几何教学的实践研究[D]. 王君畲.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4]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小组合作学习现状与对策研究 ——以第二学段为例[D]. 陆钰婷. 扬州大学, 2021(09)
- [5]小学第二学段“图形与几何”教学现状及对策研究 ——以Q市B小学为例[D]. 王雪珂.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6]体验教学在小学高年级“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现状研究 ——以扬州市H小学为例[D]. 郑云端. 扬州大学, 2021(09)
- [7]GeoGebra环境下基于迈耶认知理论的高中几何教学研究[D]. 郭欣阁. 辽宁师范大学, 2021(08)
- [8]应用动态数学技术优化数学活动的教学策略研究 ——以“初中平面几何”内容为例[D]. 吴艾霞.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9]5E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 邓海妹. 闽南师范大学, 2021
- [10]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小学“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及策略研究[D]. 赵晓兰. 沈阳师范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