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密切协作 共创刑侦工作新局面(论文文献综述)
张乔[1](2021)在《Z市S区基层公安机关服务型警务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苗春[2](2020)在《上海农村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创新研究 ——以金山区为例》文中认为随着国家经济发展,东西部发展也变得相对不平衡,农村人口涌入城市,西部偏远地区劳动力涌向东部发达城市,这在为城市带来劳动力的同时,也对城市的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带来了挑战。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对流动人口治安管理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本文以警务视角为切入点,将上海郊区派出所对农村地区的流动人口治安管理为研究对象,运用协同治理理论,通过介绍上海郊区派出所农村流动人口治安管理现状和取得的成绩,并以金山区为例,对其在农村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为进一步优化上海农村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工作提出一些建议。本文认为,上海农村地区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取得的成效表现在:社区警务信息化水平提高,民警兼任村官警民关系进一步和谐,农村社会面智能安防建设得到提升,群防群治力量不断加强。但不可否认的是,目前上海农村地区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工作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为:流动人口管理难度较大、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工作开展不扎实、部门联动有待加强、警力配置完善,智能安防设施建设需待推进,社区民警能力素质有待提高,目标管理需要进一步优化。因此,我们可以在管理过程中通过完善基层警力配置,科学考核,加强安防设施建设、发挥联勤联动等方面,进一步提升上海郊区尤其是农村地区的流动人口治安管控效力。本文通过文献研究、调查研究、访谈、个案研究等方法分析上海郊区派出所在农村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以相关理论为抓手,对上海农村地区流动人口治安管理提出一些合理的改进措施,本文除了导论、结论外,主体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部分阐释了流动人口治安管理的含义和相关理论以及启示;第二部分介绍了上海农村地区流动人口管理工作现状;第三部分就金山区农村流动人口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了分析;第四部分结合实际,对上海郊区派出所如何提高农村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工作提出了一些优化措施。
本刊编辑部[3](2020)在《国省道示范路创建工作全面铺开》文中指出国省道交通安全文明示范路创建活动开展以来,各地公安交管部门积极向党委政府汇报、争取重视,与交通运输等部门密切沟通、积极协调,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持续推进示范路创建各项工作全面铺开。
王天宇[4](2020)在《走私毒品犯罪案件侦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的毒情形势和禁毒政策导向决定了始终保持对走私毒品犯罪的高压打击态势是我国禁毒工作的必然选择,这就要求刑事执法机关特别是公安机关应当不断提高走私毒品犯罪案件侦查水平,以应对走私毒品犯罪的新发展和新特点。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我国公安机关在办理走私毒品犯罪案件中面临着情报搜集、证据固定、经费保障、案件深挖、跨国合作等诸多方面的问题,这导致了既有的走私毒品犯罪案件侦查工作无法应对当前走私毒品犯罪多样化、产业化、信息化、全局化和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因此,亟需从树立”情报主导“理念、合法有效应用和完善各种侦查措施、适应我国庭审实质化需要、通过完善法制、强化合作交流和建立追赃追逃机制等五个方面入手,创新和完善现有走私毒品犯罪案件侦查机制和模式,切实提升走私毒品犯罪案件侦查能力。鉴于此,文章第一部分先对全球走私毒品的犯罪现状、对我国的影响、存在的侦查困境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梳理出当前走私毒品犯罪在实际侦查办理过程遇到的困境和成因。在此基础上第二部分针对该现状和现存困境提出应对理念,运用大数据平台对已获取的情报进行技术分析研判,提纯线索,为公安机关侦查人员有效侦破走私毒品案件提供有力支持,本部分主要从情报信息化对于整个走私毒品犯罪案件立案启动前、办案中、破案后的重要意义和获取、分享情报的主要方式等进行系统阐述。文章第三部分再从公开侦查、控制下交付、禁毒特情、隐匿身份侦查、涉毒资产查控等五种侦查措施入手,深入剖析当前我国走私缉毒侦查措施存在的弊端和风险问题,并提出针对性的见解。文章第四部分提出证据在整个走私毒品犯罪案件中的采集与运用方法,这部分主要介绍包括实物证据、口供以及电子数据的收集与固定,以及技术侦查所获取的证据的合法转化方法,并提出跨境取证应该注意的问题。文章第五部分提出走私毒品国际合作侦查模式的主要内容以及对我国公安机关有效打击走私毒品犯罪案件具有哪些重要意义。
叶俊尧[5](2020)在《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以武汉市智慧社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家为适应信息社会发展需要而大力推行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的大进程中,武汉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实施“智慧平安小区”建设,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脸识别等信息技术,推进社会治理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打造了175个智慧互联、惠民利民、共建共享的智慧平安小区,其中绝大多数的智慧平安小区实现了刑事犯罪零发案。这有效提升了基层社会治理水平,促进了治安防控新成效的取得,增强了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幸福感和获得感。一方面,我们应当承认这样的治理成效是辉煌的,另一方面我们又必须回答“在这种辉煌之中确实还有值得研究的问题”。基于此,本文致力于总结武汉市智慧社区的社区警务的成功经验,发现其存在的问题,深入分析问题背后的原因,借鉴国内外典型智慧社区的社区警务的成功经验,提出解决问题的路径,为武汉市全面建设智慧平安小区及其社区警务运行提供借鉴,提升武汉市社区治理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武汉市智慧社区及其社区警务发展迈上新台阶,为湖北和全国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样本。论文由导论、五章主体内容、结语三部分构成,具体如下:导论部分主要对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研究综述、研究主要内容、研究方法进行简要介绍。文章主体内容中第一章是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第一节对智慧社区的概念进行界定,从国内和国外两个视角对智慧社区的概念进行分析。第二节对社区警务的概念进行界定,对比国内外学者对社区警务概念的界定,并进行结构化,提炼出社区警务的核心要素。第三节对智慧社区中的社区警务的概述,界定智慧社区的社区警务的概念与特征,厘清其与智慧警务、智慧社区警务的关系。第四节是理论基础,介绍整体性治理理论与网络化治理理论。第二章是武汉市智慧平安社区之社区警务典型样本分析。第一节是概述百步亭社区、光谷理想城小区、常青花园十一小区等武汉市典型智慧社区及其社区警务。第二节是介绍武汉市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的突出特点。第三节是描述武汉市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存在的问题。第三章是分析武汉市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存在问题的原因。第一节是政府主导优势发挥不足,如智慧社区中社区警务顶层设计不完善、社区警务平台智能化程度不高、缺乏引入社会资金的规范性文件、忽视典型智慧社区及其警务推广。第二节是社区主体智慧化明显不足,如社区主体整体科技素质差、三网合一整合运用度低、跨专业跨学科人才缺口大、私权利主体参与度较低。第三节是社区整体运用协调度偏低,如智慧社区及其警务参与渠道不协调、忽视社区文化与社群文化建设发展、当前社区警务研究重警务忽社区、社区民警的工作机制影响警务效率。第四章是国内外典型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的经验借鉴。第一节是介绍北京、上海、无锡等国内典型智慧社区中社区警务。第二节是介绍纽约、东京、伦敦等国外典型智慧社区中社区警务。第三节是国内外智慧社区中社区警务对武汉市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的启示。第五章是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存在问题的解决路径。针对问题及其原因,借鉴国内外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的成功经验,结合武汉市独特的人文、地理优势,提出了三个解决路径,即第一节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优势,完善顶层设计。第二节提高社区主体智慧理念,培养复合人次。第三节重视社区协同程度,引导多元参与。结语部分是在总结全文的基础上,希望智慧社区及其社区警务在理论与实践中充分发展,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为全国智慧社区及其社区警务提供借鉴经验。
陈艺如[6](2020)在《协同治理视角下泉州公安合成作战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我国公安机关作为参与社会治理的重要部门,如何适应新时期国家治理能力及治理体系的现代化要求,如何全面履行打防管控的现代警务职能,是当前公安工作的重要任务。公安机关通过建立集约高效的合成作战模式,形成由公安警种、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人民群众等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协同治理格局是适应现代警务改革、有效打击违法犯罪的必然选择。文章以公安机关合成作战模式为研究对象,从公共管理学角度出发,综合运用协同治理理论对合成作战模式进行分析。本文使用了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以福建省泉州市公安局为例,从泉州公安合成作战模式的现状出发,对合成作战的参与主体及其协同关系、运行机制及特点进行研究,找出在实践过程中,合成作战模式参与主体存在合成作战能力不强、职能部门联动不顺、社会力量参与不足的缺点,运行过程存在部门相互推诿、数据资源分散、信息反馈验收混乱的缺陷,配套保障存在专业人才紧缺、经费使用受限、平台建设滞后的问题,并对产生合成作战模式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主要有不同警种之间协同意识淡薄、单位重视程度不够、社会配合热情偏低;部门设置条块分割、信息资源存在壁垒、监督评估没有跟进;编制配备长期紧缺、运行资金投入不足、建设缺乏长远规划等原因。最后,结合国内其他地市公安合成作战模式的经验与启示,从提升合成作战的协同意识、健全合成作战的运行制度、加强合成作战的保障措施三大方面,提出优化公安机关合成作战模式的对策建议:强化主体意识、转变政府理念、引导社会联动;完善协作机制、整合深层资源、明确奖惩绩效;充实人才队伍、加大经费投入、升级装备技术。
张铭志[7](2020)在《军民融合视角下的情报共享制度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二十世纪以来,我国对军与民的关系的探索从未停止过,而在2015年我国首次将军民融合上升到国家战略中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我国国防和经济对于情报信息及情报资源的需求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深入我国情报工作及情报共享的研究对于我国的国防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将军民融合战略思想融入到情报共享当中来,是我国情报事业发展中重大的机遇,而如何建立军民融合下的情报共享制度对于我国而言是极具挑战的。近年来学术界对于情报共享的研究愈发深入,而对于军民情报之间的融合和共享研究却很少。本文在研究过程中提出尝试建立国家情报中心及军民情报委员会制度体系,同时在各省、市地方建立军民情报共享中心,建立起“跨部门”、“跨层级”、“跨领域”三个层面的情报共享模式,促进包括情报搜集、情报加工分析、情报分享和情报使用等各阶段实现军与民的合作与交流。同时本文提出应该建立以军民融合为核心,政府、军事情报部门和社会机构共同组成的军民融合下的情报共享运行机制,并形成以大数据、情报市场经济、宏观调控、隐私保障等手段为辅助保障和推动。我国情报共享所包含的内容不应该只是情报信息资源的交换,也应该包含情报工作和情报服务的共享,应该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待情报共享的发展。我国的外部形势及内在需要求我们必须对军民融合下的情报共享进行深入的尝试,而且我国拥有建立完善的军民情报共享制度的基础,推进和开展军民融合下的情报共享是我国情报工作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周莹[8](2020)在《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新闻标题是人们接触新闻的第一窗口。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新闻愈发成为了人们获取新闻信息最便捷快速的渠道。其中,“今日头条”作为当代在线用户数量最多的门户网站,在传播新闻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本文利用爬虫技术抓取了2019年3月至2019年5月的今日头条客户端新闻标题作为研究语料。分别从词汇、语法、修辞、语用等角度对其进行分析。在词汇方面,统计了今日头条新闻标题中的高频词,分类分析后我们发现标题中名词、动词使用最为广泛。在语法方面,新闻标题主要有单句式、组合式、成分缺省式这三类句型结构,在句类的选择上,以陈述句和疑问句为主。在修辞方面,从标题的词语层面的修辞、辞格层面的修辞这两个部分对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进行探讨。最后,从语用角度结合关联理论具体分析语料,我们发现标题创作是制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一种交际,关键在于激发读者结合语境取得最佳关联。
刘兀出[9](2019)在《“互联网+”条件下湘潭市政务服务中心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步伐,全力打造高质量的政务服务。2016年,国务院印发并实施《关于印发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要求各政务部门形成的政务信息资源原则上应实现共享。在“互联网+”背景下,通过加快对政务数据资源开放共享新途径探索,不仅可以丰富社会信息资源,也有助于政府服务效能提高,同时有助于实现创业的大众化,从而形成万众创新的局面。对推进精简政府机构,实现经营管理权的下放和放管相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工作,促进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政务服务中心的发展与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基于此,本文通过互联网+作为出发点,对湘潭市的政务服务中心当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同时针对问题提出改善对策。本文从湘潭市政务服务中心的基本建设情况出发,经过研究发现,“互联网+”条件下湘潭市政务服务中心发展存在问题主要包括:网上为民服务能力有待提升、网络资源整合力度有待加强、网络技术发展相对滞后和网络配套服务设施有待完善。导致其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对政务服务中心发展理念存在偏差、缺乏整体规划和技术支撑、电子政务发展机制存在不足和中心监督体制欠缺。最后,从创新政务服务理念、加强网上为民服务能力建设、强化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加强网络信息技术建设和实行透明化的监控管理等方面提出互联网+条件下湘潭市政务服务中心发展建议。
田野[10](2018)在《宗教极端主义犯罪侦防问题研究》文中提出2016年1月1日我国《反恐怖主义法》正式实施,提出国家反对一切形式的以歪曲宗教教义或其他方法煽动仇恨、煽动歧视、鼓吹暴力等极端主义,消除恐怖主义的思想基础,并对反恐怖主义、反极端主义的工作原则与安全防范、应对处置、法律责任等具体问题进行规制。2017年4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去极端化条例》施行,这是我国首例关于去极端化的专门立法,该《条例》针对新疆特殊的民族、宗教情况,总结各部门在去极端化实践中的经验教训,在《反恐法》等立法的基础上对去极端化问题作出了细化规定,契合去极端化的实践需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在全国范围内起到了先行先试的示范作用。近年来,恐怖主义、极端主义问题持续受到各界关注,但对宗教极端主义犯罪进行的系统研究为数不多,尚存在较大研究空间。本文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对宗教极端主义犯罪的基本问题及其侦查与防控进行了较为全面而深入的研究,提出了完善我国宗教极端主义犯罪侦防机制的建议,以期为宗教极端主义犯罪侦防实践提供借鉴。第一章对宗教极端主义犯罪进行概述。宗教极端主义与宗教、恐怖主义、原教旨主义等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宗教极端主义指从宗教中异化而出的极端主义思想,它利用所从出的宗教来煽动群众,具有鲜明的政治目的性,具有强烈的非理性与排他性。宗教极端分子煽动宗教极端主义的目的是实施宗教极端主义犯罪行为,以图扰乱社会秩序、破坏社会稳定、实现其政治图谋。宗教极端主义的产生受到经济、政治、文化等多种因素影响,在演变中呈现出鲜明的政治性、虚伪性与排他性等特点。当前宗教极端主义犯罪呈现出全球化、网络化、多样化的复杂态势,宗教极端主义犯罪阻碍世界和平与发展进程、威胁国家安全、危害社会和谐与稳定,打击与防范宗教极端主义犯罪是世界各国为争取人类社会和平与安宁的共同选择。第二章探讨宗教极端主义犯罪侦防的理论依据与原则。理论与实践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宗教极端主义犯罪侦防实践既要接受理论的指导,又要在实践中不断归纳、检验理论并完善、发展理论。从价值追求维度看,秩序是宗教极端主义犯罪侦防的首要价值,正义是宗教极端主义犯罪侦防的基本目标,效益是宗教极端主义犯罪侦防的重要内在价值。从刑事政策维度看,我国当前的刑事综合政策、基本刑事法律政策及具体刑事法律政策对宗教极端主义犯罪侦防提出了综合防控、以严为主、零容忍等要求,综合防范与严厉打击宗教极端主义犯罪是侦防工作的重点所在。从指导原则维度看,宗教极端主义犯罪侦防应当遵循法治原则、标本兼治原则、积极主动原则、防范为主惩防结合原则、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原则等,确保侦防实践不会偏离正确方向。第三章对我国宗教极端主义犯罪侦防现状及问题进行探究。我国宗教极端主义犯罪的立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逐渐完备的过程,在《刑法》《刑事诉讼法》《反恐怖主义法》《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去极端化条例》等法律法规中都有涉及宗教极端主义犯罪的诸多条文,我国立法将“去极端化”作为关注重点纳入反恐工作的整体格局之中,将对宗教极端主义的防治提到了反恐“治本之策”的高度,宣示了打击和防范极端主义的决心。在我国宗教极端主义犯罪侦防实践中,初步形成了较有成效的宗教极端主义犯罪侦防体系,以公安机关、武警部队、人民解放军及其他国家机关和社会力量为主体的多元化侦防力量基本整合,共享型情报信息平台初步建成,侦防工作成效化逐步显现。与此同时,我国宗教极端主义犯罪侦防机制仍存在侦防协作系统不成熟、情报导侦运行不畅达、侦防运作机制不健全、防控体系建设不完善等许多有待优化之处。第四章对宗教极端主义犯罪侦防进行域外比较研究。世界范围内的宗教极端主义犯罪从未消停,甚至呈现出了全球化扩散、愈演愈烈的趋势,对两大法系中在宗教极端主义犯罪惩治与防范方面有代表性的美国、以色列、俄罗斯、法国等典型国家的宗教极端主义犯罪历史渊源与侦防机制等进行梳理可知,典型国家宗教极端主义犯罪侦防既有顺应各国特殊国情的差异性,又在打击与防范并举、广泛主体积极参与、重视情报的作用、注重开展国际合作等方面体现出共同性。总结域外宗教极端主义犯罪侦防经验与教训,启示我国应当妥善处理民族与宗教问题,注重对宗教极端主义犯罪的侦查与防范并重,重视情报导侦运行机制构建,加强国际与国内警务交流及合作。第五章研究宗教极端主义犯罪侦防机制构建。我国当前宗教极端主义犯罪侦防中存在的许多问题亟待解决,构建相对完备的宗教极端主义犯罪侦防机制需要从革新侦防观念、深化情报导侦、优化侦查机制、强化防控体系等四大方面着力。首先,应当重视侦防协作理念,不断提高合成作战能力、加强国际合作支撑,灵活而务实地开展宗教极端主义犯罪侦防合作。其次,应当深化情报导侦的运行机制与保障制度建设,加强对宗教极端主义犯罪的情报资源挖掘、整合、研判与共享机制构建。再次,应当从侦防指挥协调机制构建、侦查措施运用、侦查取证重点等方面优化宗教极端主义犯罪侦查机制,提高侦查机关应对犯罪新态势的攻坚克难能力。最后,应当提高对宗教极端主义犯罪的防控水平,强化风险研判、预案制定等能力,落实多元化防控主体协作机制,完善立体化公共安全防控网络,不断加强对宗教极端主义犯罪的预测、预警、预防。
二、密切协作 共创刑侦工作新局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密切协作 共创刑侦工作新局面(论文提纲范文)
(2)上海农村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创新研究 ——以金山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的研究现状 |
1.2.3 研究述评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 |
1.4.1 文献研究法 |
1.4.2 调查研究法 |
1.4.3 访谈法 |
1.4.4 个案研究法 |
1.5 论文创新之处及不足 |
第2章 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及相关理论应用 |
2.1 相关概念 |
2.1.1 户籍制度的含义 |
2.1.2 流动人口的含义 |
2.1.3 流动人口的特点 |
2.1.4 治安管理 |
2.1.5 治安工作中对流动人口的管理 |
2.2 协同治理理论 |
2.2.1 协同治理理论 |
2.2.2 协同治理理论与农村流动人口治安管理的关系 |
2.2.3 协同治理理论在农村流动人口治安管理方面的运用 |
第3章 上海农村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工作的现状 |
3.1 上海市农村流动人口治安管理面临的挑战 |
3.1.1 农村流动人口群租现象增加了治安管理难度 |
3.1.2 治安防控资源配置不足降低了治安管理效率 |
3.2 上海农村治安工作中对流动人口的管理成果 |
3.2.1 优化管理机制,发挥民警兼任村官作用 |
3.2.2 提高农村社区警务信息化水平 |
3.2.3 积极构建现代化智能安防体系 |
第4章 金山区农村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4.1 金山区农村流动人口治安管理的主要情况 |
4.1.1 金山区外来流动人口情况 |
4.1.2 金山区农村流动人口管理模式 |
4.1.3 当前金山区农村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工作取得的成效 |
4.2 金山区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存在的问题 |
4.2.1 流动人口管理难度大 |
4.2.2 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工作开展不扎实 |
4.2.3 部门联动有待加强 |
4.2.4 智能安防设备不足 |
4.3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3.1 流动人口基础信息掌握不全面 |
4.3.2 外来流动人口的社区融入度低 |
4.3.3 社区民警工作缺乏积极性 |
4.3.4 警务合作存在困难 |
4.3.5 智能安防设施建设推进缓慢 |
第5章 优化上海农村流动人口治安管理的对策 |
5.1 充分利用智慧公安信息平台,推进智能化建设 |
5.1.1 建立以电子地图为依托的人口信息管理系统 |
5.1.2 建立以政务网为依托的流动人口信息平台 |
5.1.3 发挥人口信息的分析研判作用 |
5.2 健全日常管理机制,加强部门协作,提高流动人口管理效率 |
5.2.1 协同领导机制 |
5.2.2 确立人口信息社会化采集机制 |
5.2.3 建立公安内部及与政府其他职能部门的沟通协作机制 |
5.3 将流动人口管理与社区警务工作深度融合 |
5.3.1 优化社区民警队伍 |
5.3.2 深层推动“民警兼任村官”的组织模式 |
5.4 提升派出所民警警务工作效能 |
5.4.1 创新流动人口管理模式,实行分类管控 |
5.4.2 加强农村治保会建设 |
5.4.3 强化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力度,树立服务意识 |
5.5 加大农村地区智能安防建设力度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访谈提纲 |
致谢 |
(3)国省道示范路创建工作全面铺开(论文提纲范文)
山西:大数据牵引国省道交通安全治理能力提升 |
推动政府重视构建综治格局 |
强化数据支撑解决三个矛盾 |
抓住“货车靠右行”深化秩序治理 |
坚持三个延伸扩大示范效应 |
晋中:多维度合力共创大数据引领破题 |
完善“三项机制”持续创建工作主动性 |
落实“三个围绕”增强创建工作针对性 |
做到“三个结合”提升创建工作实效性 |
江苏:打造安全畅通文明智慧平安大道 |
明确目标定位强力推进实施 |
深度排查治理道路安全隐患 |
优化升级勤务运行机制 |
严管道路行车秩序 |
福建:建机制抓重点优化国省道交通管理工作 |
山东:推进示范路创建实现良好开局 |
多维度统筹布局 |
立体化提升战斗力 |
全要素排治隐患 |
深层次净化秩序 |
河南:全方位提升国省道交通治理能力 |
明确目标任务抓好组织部署 |
强化信息引领创新勤务机制 |
突出管控重点提升执法效能 |
深化隐患排查补齐设施短板 |
推动科技赋能加强创新驱动 |
广东:以创建提档升级国省道交通安全文明管理 |
主动提级部署统筹组织推进 |
攻坚治理顽疾夯实创建基础 |
着力改革勤务提升管控效能 |
突出科技赋能丰富治理手段 |
四川:推进国省道交通安全管理迈上新台阶 |
组织推动求高度 |
夯实基础求厚度 |
执法查处求力度 |
部门协作求广度 |
科技发展求精度 |
云南:着力将320国道打造成示范样板 |
(4)走私毒品犯罪案件侦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际背景 |
1.1.2 国内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综述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评价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走私毒品犯罪的现实状况与侦查困境 |
2.1 走私毒品犯罪的现实状况 |
2.1.1 国际走私毒品犯罪活动现状 |
2.1.2 我国走私毒品犯罪活动现状 |
2.1.3 走私毒品犯罪对我国禁毒工作的影响 |
2.2 走私毒品犯罪的侦查困境 |
2.2.1 情报搜集之困境 |
2.2.2 证据固定之困境 |
2.2.3 合作侦查之困境 |
2.2.4 案件深挖之困境 |
2.2.5 资费保障之困境 |
3 走私毒品犯罪案件中情报线索的收集与研判 |
3.1 走私毒品犯罪案件中情报线索的高效收集 |
3.1.1 以人力情报为基础 |
3.1.2 以技术情报为增长点 |
3.1.3 以国际情报交流为辅助 |
3.2 走私毒品犯罪案件中情报线索的深度研判 |
3.2.1 涉毒人员的监控分析 |
3.2.2 毒品源头的监控分析 |
3.2.3 走私路线的监控分析 |
3.2.4 资金流动的监控分析 |
3.3 走私毒品犯罪案件中情报工作的机制建构 |
3.3.1 成果分配机制之建构 |
3.3.2 部门共享机制之建构 |
3.3.3 区域交换机制之建构 |
4 走私毒品犯罪案件中侦查措施的应用与完善 |
4.1 走私毒品犯罪案件中的公开查缉 |
4.1.1 建立海陆空立体化的侦查网络 |
4.1.2 推进相关部门间的侦查协作 |
4.1.3 加强公开查缉与后续经营的有效衔接 |
4.2 走私毒品犯罪案件中的隐匿身份侦查 |
4.2.1 隐匿身份侦查的基本要求 |
4.2.2 隐匿身份侦查的完善策略 |
4.3 走私毒品犯罪案件中的控制下交付 |
4.3.1 控制下交付的适用标准 |
4.3.2 控制下交付的实施条件 |
4.3.3 控制下交付的证据问题 |
4.3.4 控制下交付的系统评估 |
4.4 走私毒品犯罪案件中的禁毒特情 |
4.4.1 禁毒特情工作中的证据采信 |
4.4.2 禁毒特情工作中的刑事豁免 |
4.4.3 禁毒特情工作中的人员管理 |
4.5 走私毒品犯罪案件中的技术侦查 |
4.5.1 技术侦查手段的使用途径 |
4.5.2 技术侦查手段的实践价值 |
4.5.3 技术侦查手段的完善策略 |
4.6 走私毒品犯罪案件中的涉毒资产调查 |
4.6.1 涉毒资产调查的现实意义 |
4.6.2 我国涉毒资产调查的法律规定 |
4.6.3 我国涉毒资产调查的制度缺陷 |
4.6.4 我国涉毒资产调查的完善策略 |
5 走私毒品犯罪案件中犯罪证据的采集与运用 |
5.1 走私毒品犯罪案件中证据收集与运用的基本要求 |
5.2 走私毒品犯罪案件中取证行为的规范化 |
5.2.1 境内取证行为之规范 |
5.2.2 跨境取证行为之规范 |
5.3 走私毒品犯罪案件中证据收集的多元化 |
5.3.1 注重主观方面的证据收集 |
5.3.2 加强技术侦查的证据转化 |
6 走私毒品犯罪案件中国际合作的开展与推进 |
6.1 合作法律制度之完善 |
6.1.1 推进国际法律制度建设 |
6.1.2 完善国内法律相关制度 |
6.2 禁毒交流合作之强化 |
6.2.1 树立国际侦查合作理念,积极开展侦查合作 |
6.2.2 培养国际侦查合作人才,落实缉毒联络制度 |
6.2.3 加强涉毒情报交流工作,建立执法联动机制 |
6.2.4 探索禁毒司法合作机制,确立合作运作程序 |
6.3 追逃追赃措施之完善 |
6.3.1 境外追逃措施之完善 |
6.3.2 境外追赃措施之完善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5)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以武汉市智慧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四、研究主要内容 |
五、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智慧社区的概念 |
一、国内关于智慧社区的界定 |
二、国外关于智慧社区的界定 |
第二节 社区警务的概念 |
一、国内关于社区警务的界定 |
二、国外关于社区警务的界定 |
第三节 智慧社区中的社区警务 |
一、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界定 |
二、智慧警务与智慧社区警务 |
第四节 理论基础 |
一、整体性治理理论 |
二、网络化治理理论 |
第二章 武汉市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典型样本分析 |
第一节 武汉市典型智慧社区及其警务概说 |
一、百步亭智慧社区 |
二、光谷理想城小区 |
三、常青花园十一小区 |
第二节 武汉市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的突出特点 |
一、公共基础设施科技含量高、覆盖面广 |
二、社区警务平台飞速发展、警务效率高 |
三、多元主体利用公共基础设施共治社区 |
第三节 武汉市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存在的问题 |
一、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所面临的新问题 |
二、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仍面临的老问题 |
三、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面临的交叉问题 |
第三章 武汉市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一节 政府主导优势发挥不充分 |
一、智慧社区之警务顶层设计不完善 |
二、智慧社区平台的智能化程度不高 |
三、缺乏社会资金参与的规范性文件 |
四、忽视典型智慧社区及其警务推广 |
第二节 社区主体智慧化明显不足 |
一、社区主体整体科技素质低 |
二、三网合一的整合运用度差 |
三、跨专业跨学科人才缺口大 |
四、私权利主体的参与意识弱 |
第三节 社区整体运用协调度偏低 |
一、智慧社区及其警务参与渠道不协调 |
二、忽视社区文化与社群文化建设发展 |
三、当前的社区警务研究重警务轻社区 |
四、社区民警的工作机制影响警务效率 |
第四章 国内外典型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的经验借鉴 |
第一节 国内典型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 |
一、北京市智慧社区 |
二、上海市智慧社区 |
三、无锡市智慧社区 |
第二节 国外典型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 |
一、纽约市智慧社区 |
二、东京市智慧社区 |
三、伦敦市智慧社区 |
第三节 对武汉市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的启示 |
第五章 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存在问题的解决路径 |
第一节 发挥政府主导优势,完善顶层设计 |
一、加快出台智慧社区建设规划文件,统一数据标准 |
二、以居民需求为导向提高平台智能,形成整体联动 |
三、制定社会资金参与的规范性文件,确保合法权益 |
四、推广典型智慧社区及其警务应用,提供经验借鉴 |
第二节 提高主体智慧理念,培养复合人才 |
一、组织信息技术培训,普及新平台、新工具的应用 |
二、强化社区人际信任,提高“三网合一”整合运用度 |
三、加强复合人才培养,鼓励跨学科跨专业人才调用 |
四、整合线上线下宣传,提高私权利主体的参与意识 |
第三节 重视社区协同程度,引导多元参与 |
一、利用信息手段同步社区警务参与渠道 |
二、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发展社区社群文化 |
三、实现智慧社区与社区警务的双向互动 |
四、实行社区民警工作专职化和案件参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附录 |
附录1 智慧平安小区社区民警的问卷调查 |
附录2 智慧平安小区社区居民的问卷调查 |
附录3 智慧平安小区物业公司的问卷调查 |
附录4 智慧平安小区互联网科技公司的问卷调查 |
致谢 |
(6)协同治理视角下泉州公安合成作战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三节 研究思路、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四、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合成作战模式的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 |
一、公安机关 |
二、合成作战 |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协同治理理论的基本内容 |
二、协同治理理论在公安合成作战模式的运用 |
第三节 公安合成作战模式的发展历程 |
一、萌芽阶段 |
二、形成阶段 |
三、发展阶段 |
第三章 泉州公安合成作战模式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合成作战模式的参与主体 |
一、公安局内设专门机构 |
二、政府职能部门 |
三、社会各界力量 |
第二节 参与主体间的协同关系 |
一、公安内部的协同关系 |
二、内部与外部的协同关系 |
第三节 合成作战模式的运行机制 |
一、三即十快机制 |
二、联席会议机制 |
三、双向移送机制 |
四、5+X会商机制 |
第四节 泉州公安合成作战模式的特点 |
一、整合现有资源 |
二、突出专业主导 |
三、建立快速协作机制 |
第四章 泉州公安合成作战模式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泉州公安合成作战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参与主体的缺点 |
二、运行过程的缺陷 |
三、配套保障的问题 |
第二节 泉州合成作战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协同认知尚不到位 |
二、协作流程有待优化 |
三、保障措施仍需加强 |
第五章 国内其他地市公安合成作战模式的经验与启示 |
第一节 其他地市公安合成作战模式的经验 |
一、温州公安纵向联动 |
二、三明公安横向合作 |
第二节 其他地市公安合成作战模式的启示 |
一、重视意识层面 |
二、坚持优势互补 |
三、发挥保障作用 |
第六章 优化泉州公安合成作战模式的对策建议 |
第一节 提升合成作战模式的协同意识 |
一、强化主体意识 |
二、转变政府理念 |
三、引导社会联动 |
第二节 健全合成作战模式的运行制度 |
一、完善协作机制 |
二、整合深层资源 |
三、明确奖惩绩效 |
第三节 加强合成作战模式的保障措施 |
一、充实人才队伍 |
二、加大经费投入 |
三、升级装备技术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 |
第二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7)军民融合视角下的情报共享制度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评述 |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 |
2.1 军民融合基本概念及特点 |
2.2 情报共享的基本概念及特点 |
2.3 相关理论及应用 |
2.3.1 协同理论 |
2.3.2 系统论 |
2.3.3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情报共享的演进及相关因素分析 |
3.1 我国情报共享工作的演进分析 |
3.1.1 情报共享工作的起步阶段 |
3.1.2 情报共享工作的发展阶段 |
3.1.3 情报共享工作的深化发展阶段 |
3.2 情报共享制度构建过程中的问题分析 |
3.2.1 政策及规范因素 |
3.2.2 组织结构因素 |
3.2.3 思想观念因素 |
3.2.4 利益因素 |
3.3 情报共享制度形成的动因分析 |
3.3.1 内部需要推动 |
3.3.2 外部需要推动 |
3.4 军民融合视角下的情报共享制度构建的可行性分析 |
3.4.1 政策可行性 |
3.4.2 技术可行性 |
3.4.3 实践可行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军民情报共享制度 |
4.1 情报共享制度构建的基础阐述 |
4.2 情报共享制度构建的目标及原则 |
4.2.1 情报共享制度构建的目标 |
4.2.2 情报共享制度构建的原则 |
4.3 情报共享制度构建的管理主体及管理对象 |
4.3.1 军民情报共享的组织结构 |
4.3.2 国家情报共享中心 |
4.3.3 军民情报委员会 |
4.3.4 省、地方情报共享中心 |
4.3.5 军事情报部门和民事情报协会制度 |
4.4 军民情报共享的工作流程 |
4.4.1 情报“跨部门”共享制度 |
4.4.2 情报“跨层级”共享制度 |
4.4.3 情报“跨领域”共享制度 |
4.5 情报共享保障机制 |
4.5.1 法律政策保障体系 |
4.5.2 标准规范保障体系 |
4.5.3 安全技术保障体系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情报共享的运行机制及其优化建议 |
5.1 军民融合情报共享制度的运行机制 |
5.2 军民情报融合共享运行机制的优化建议 |
5.2.1 大数据情报技术应用 |
5.2.2 市场经济机制刺激军民情报融合共享 |
5.2.3 宏观调控保障军民情报融合共享 |
5.2.4 多手段提升共享情报价值 |
5.2.5 情报人才培养体系优化 |
5.2.6 隐私保护机制优化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8)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缘由 |
1.2 研究对象 |
1.3 研究现状与意义 |
1.3.1 研究现状 |
1.3.2 研究意义 |
1.4 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
1.4.1 理论基础 |
1.4.2 研究方法 |
1.5 语料来源 |
1.5.1 建立小型语料库 |
1.5.2 依据爬虫程序,滚动抓取标题 |
1.5.3 标题信息处理 |
第二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汇语法特点 |
2.1 网络新闻标题的词频特点 |
2.1.1 词频统计 |
2.1.2 词频分布分析 |
2.2 标题词汇的语义特点 |
第三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法特点 |
3.1 句法结构形式 |
3.1.1 单句式结构 |
3.1.2 组合式结构 |
3.1.3 成分缺省结构 |
3.2 句类特点 |
3.2.1 陈述句标题 |
3.2.2 疑问句标题 |
3.2.3 感叹句标题 |
3.2.4 祈使句标题 |
第四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 |
4.1 引言 |
4.2 网络新闻标题的修辞策略 |
4.2.1 词语修辞 |
4.2.2 辞格修辞 |
第五章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用特点 |
5.1 关联理论与网络新闻标题 |
5.2 网络新闻标题的“明示—推理”交际 |
5.2.1 明示行为 |
5.2.2 推理过程 |
5.3 网络新闻标题的语境效应 |
5.3.1 认知语境假设 |
5.3.2 语境效果 |
5.4 网络新闻标题的最佳关联 |
第六章 结语 |
6.1 主要研究过程和结论 |
6.2 创新之处与不足 |
6.3 后续研究的设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9)“互联网+”条件下湘潭市政务服务中心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简要评价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 创新之处 |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分析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互联网+ |
2.1.2 政务服务中心 |
2.2 理论依据 |
2.2.1 公共管理理论 |
2.2.2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2.3 电子政务理论 |
2.2.4 无边界组织理论 |
2.3 完善和发展“互联网+”条件下政务服务中心的意义 |
2.3.1 有效贯彻服务职能转变 |
2.3.2 有效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及效率 |
2.3.3 加速政府业务重组和流程再造 |
2.3.4 为政府职能转变提供技术支撑 |
第3章 “互联网+”条件下湘潭市政务服务中心发展现状概述 |
3.1 湘潭市政府政务服务中心建设的背景 |
3.2 湘潭市政务服务中心运行情况 |
3.2.1 主要职能 |
3.2.2 运行情况 |
3.3 “互联网+”条件下湘潭市政务服务中心建设采取的措施及成效 |
3.3.1 创新简政放权“主板” |
3.3.2 补齐放管结合“短板” |
3.3.3 打造优化服务“升级版” |
3.3.4 通过网站集约化打造“统一数据平台” |
3.3.5 着力推行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 |
第4章 “互联网+”条件下湘潭市政务服务中心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互联网+”条件下湘潭市政务服务中心发展存在的问题 |
4.1.1 网上为民服务能力有待提升 |
4.1.2 网络资源整合力度有待加强 |
4.1.3 网络技术发展相对滞后 |
4.1.4 网络配套服务设施有待完善 |
4.2 “互联网+”条件下湘潭市政务服务中心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对政务服务中心发展理念存在偏差 |
4.2.2 缺乏整体规划和技术支撑 |
4.2.3 电子政务发展机制存在不足 |
4.2.4 中心监督体制欠缺 |
第5章 互联网+条件下湘潭市政务服务中心发展建议 |
5.1 创新政务服务理念 |
5.1.1 从“部门视角”转换到“用户视角” |
5.1.2 变政务服务被动按需提供为主动精准推送 |
5.2 加强网上为民服务能力建设 |
5.2.1 健全网上政务管理机制 |
5.2.2 打造政府主动智能服务的集合中心 |
5.2.3 提高政务公开程度 |
5.2.4 强化线上服务能力 |
5.3 强化政务信息资源的整合 |
5.3.1 完善电子政务发展顶层设计 |
5.3.2 深入整合、理顺政府不同部门的业务 |
5.3.3 确立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 |
5.3.4 畅通信息化的流转机制 |
5.4 加强网络信息技术建设 |
5.4.1 打造基于大数据的政务服务开放平台 |
5.4.2 搭建数据化的信息平台 |
5.4.3 深化网络信息技术应用 |
5.4.4 建立规范的政务数据标准体系 |
5.5 实行透明化的监控管理 |
5.5.1 建立标准透明的办事流程 |
5.5.2 搭建网上电子监察系统 |
5.5.3 打造政府监管审批信息的交互平台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宗教极端主义犯罪侦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宗教极端主义犯罪概述 |
第一节 宗教极端主义的概念与源起 |
一、宗教极端主义的概念 |
二、宗教极端主义的特点 |
三、宗教极端主义的产生 |
第二节 宗教极端主义相关概念区分 |
一、宗教极端主义与宗教 |
二、宗教极端主义与恐怖主义 |
三、宗教极端主义与原教旨主义 |
第三节 宗教极端主义犯罪解析 |
一、宗教极端主义犯罪的界定 |
二、宗教极端主义犯罪的现状 |
三、宗教极端主义犯罪的特征 |
四、宗教极端主义犯罪的危害 |
第二章 宗教极端主义犯罪侦防的理论依据与原则 |
第一节 宗教极端主义犯罪侦防的理论基础 |
一、宗教极端主义犯罪侦防的价值基础 |
二、宗教极端主义犯罪侦防的法理基础 |
三、宗教极端主义犯罪侦防的社会基础 |
第二节 宗教极端主义犯罪侦防的刑事政策依据 |
一、我国刑事政策的内容解说 |
二、现行刑事政策的效果评析 |
三、刑事政策对宗教极端主义犯罪侦防的指导 |
第三节 宗教极端主义犯罪侦防原则 |
一、法治原则 |
二、标本兼治原则 |
三、积极主动原则 |
四、防范为主、惩防结合原则 |
五、专门工作与群众路线相结合原则 |
第三章 我国宗教极端主义犯罪侦防现状及问题 |
第一节 我国宗教极端主义犯罪侦防立法现状 |
一、我国宗教极端主义犯罪的立法沿革 |
二、我国宗教极端主义犯罪的立法评述 |
第二节 我国宗教极端主义犯罪侦防现状 |
一、侦防力量多元化基本整合 |
二、信息平台共享化初步建成 |
三、侦防工作成效化逐步显现 |
第三节 我国宗教极端主义犯罪侦防存在的问题 |
一、侦防协作系统不成熟 |
二、情报导侦运行不畅达 |
三、侦防运作机制不健全 |
四、防控体系建设不完善 |
第四章 宗教极端主义犯罪侦防的域外比较 |
第一节 英美法系国家 |
一、美国的宗教极端主义犯罪侦防 |
二、以色列的宗教极端主义犯罪侦防 |
第二节 大陆法系国家 |
一、俄罗斯的宗教极端主义犯罪侦防 |
二、法国的宗教极端主义犯罪侦防 |
第三节 域外宗教极端主义犯罪侦防的异同与启示 |
一、域外宗教极端主义犯罪侦防的异同 |
二、域外宗教极端主义犯罪侦防的启示 |
第五章 宗教极端主义犯罪侦防机制构建 |
第一节 革新侦防观念 |
一、强化侦防协作 |
二、重视合成作战 |
三、加强国际合作 |
第二节 深化情报导侦 |
一、情报导侦的运行机制探究 |
二、情报导侦的保障制度跟进 |
第三节 优化侦查机制 |
一、宗教极端主义犯罪侦防配置 |
二、宗教极端主义犯罪侦查措施 |
三、宗教极端主义犯罪取证重点 |
第四节 强化防控体系 |
一、宗教极端主义犯罪的预测 |
二、宗教极端主义犯罪的预警 |
三、宗教极端主义犯罪的预防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密切协作 共创刑侦工作新局面(论文参考文献)
- [1]Z市S区基层公安机关服务型警务优化研究[D]. 张乔. 山东农业大学, 2021
- [2]上海农村流动人口治安管理创新研究 ——以金山区为例[D]. 苗春.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3)
- [3]国省道示范路创建工作全面铺开[J]. 本刊编辑部. 道路交通管理, 2020(10)
- [4]走私毒品犯罪案件侦查研究[D]. 王天宇.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0(12)
- [5]智慧社区之社区警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以武汉市智慧社区为例[D]. 叶俊尧.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20(07)
- [6]协同治理视角下泉州公安合成作战模式研究[D]. 陈艺如. 华侨大学, 2020(01)
- [7]军民融合视角下的情报共享制度构建研究[D]. 张铭志.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8]网络新闻标题的多角度研究 ——以“今日头条”为例[D]. 周莹.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9]“互联网+”条件下湘潭市政务服务中心发展研究[D]. 刘兀出. 湘潭大学, 2019(02)
- [10]宗教极端主义犯罪侦防问题研究[D]. 田野.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