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B_5基合金电化学性能的改进神经网络预测

AB_5基合金电化学性能的改进神经网络预测

一、Improved Neural Network Prediction on Electrochemistry Properties of AB_5-Based Alloy(论文文献综述)

肖奇[1](2021)在《激光熔覆Cr-WC-Fe复合涂层工艺及抗磨蚀行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崔宸[2](2021)在《42CrMo钢表面激光熔覆制备钴基涂层的工艺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中国制造2025》中我国提出了坚持“绿色发展”的基本方针,相较于制造全新的工程机械零部件,对失效零部件进行再制造修复不仅能为国家节省大量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本文针对船用曲轴材料42Cr Mo钢易发生摩擦磨损与腐蚀失效的问题,利用激光熔覆技术在其表面制备了钴基合金复合涂层,以实现对船用曲轴的再制造修复,延长船用曲轴的服役寿命。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激光功率与扫描速度对钴基涂层性能的影响研究。以平均显微硬度、磨损率、电化学阻抗来评估涂层的性能,通过调控激光工艺参数中的激光功率与扫描速度来分析工艺参数对涂层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工艺参数对钴基涂层金相组织的影响不同,涂层中存在胞状晶、树枝晶、等轴晶等多种晶粒形态。其中,当激光功率为1800W时,钴基涂层平均显微硬度可达619HV0.2,磨损率低至0.598×10-4mm3/N·m,电化学阻抗为13061.1Ω/cm2;在400mm/min的扫描速度下,钴基涂层的平均显微硬度为615HV0.2,磨损率为0.554×10-4mm3/N·m,电化学阻抗为13850.7Ω/cm2,各项性能也均较优。(2)CeO2对钴基涂层性能的影响及强化机理研究。在Stellite-6粉末中添加了不同质量分数的稀土氧化物CeO2,探究了CeO2添加量对钴基涂层的组织变化情况及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了CeO2增强钴基涂层显微硬度、耐磨性及耐腐蚀性的相关机理。研究结果表明:3wt.%CeO2/钴基复合涂层内部为均匀细小的等轴晶,平均摩擦系数仅为0.326,CeO2混入钴基粉末后,涂层内部有大量硬质相M7C3、M23C6出现,其中M23C6的稳定性大于M7C3。未添加CeO2时,涂层的磨损机制为氧化磨损,而添加CeO2粉末后,涂层的耐磨性有了较大提升,表现为轻微的沟槽。在电化学检测中,涂层表面所生成的钝化膜Cr2O3会隔绝腐蚀液,最终减缓氧化反应的进行,提升了涂层的耐腐蚀性。(3)CeO2/钴基复合涂层激光熔覆多目标优化研究。基于响应面法,对激光功率、扫描速度和CeO2含量进行多目标优化,获取各项性能最优的涂层加工工艺参数组合。研究结果表明:利用多目标遗传算法优化可很大程度上缩小工艺参数优选范围,为获取较优的涂层质量,激光功率主要分布在1600~1650W之间,扫描速度在425~440mm/min之间,CeO2质量分数在2.6~2.8wt.%之间;在此工艺参数组合下,平均显微硬度分布在690HV0.2左右,磨损率在0.52×10-4mm3/N·m左右,电化学阻抗约为69000Ω/cm2。在验证Pareto解集可靠性的过程中,各项指标与实际检测结果误差可控制在5.4%以内。(4)再制造修复多道多层规划。分析激光功率、扫描速度与CeO2质量分数对单道钴基涂层几何特征的影响,建立了涂层宽度、高度的几何预测模型;获取20,30,40,50,60%搭接率下涂层的宏观形貌与微观组织,进一步确定了适用于钴基涂层的搭接率为50%;在确定工艺参数确定的基础上,合理选取搭接率对典型“倒梯形”样件的修复,实现对多道多层涂层的规划。

史鹏[3](2020)在《海洋环境下服役的镍基合金电化学腐蚀行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洋经济和海洋科技的发展已经被我国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水平,沿海工程、海洋开采、水下工程和其它战略性新兴海洋产业正在快速地崛起,开发和建造各类更高水平的新型深海钻井设备、军舰、深潜器和海洋空间站等设施是海洋资源开发和维护国防安全的物资保障。但海洋大气环境的恶劣,对船舶乃至海洋装备的腐蚀无疑带来了巨大的威胁。腐蚀不同于其他工程事故的发生,它总是在悄悄的进行,具有非常强的隐蔽性,且难以实时监控。为了材料的节省并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腐蚀与防护科学普遍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为了有效地控制腐蚀,世界各国都在关注防腐技术和耐腐蚀材料的发展。关于使用高性能耐腐蚀材料的研究可以减缓腐蚀产物的产生,防止由于腐蚀造成的材料泄漏,这在环境技术的发展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镍基合金的腐蚀研究作为研究课题,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首先,根据船用燃气轮机及沿海用飞机发动机叶片所处的海洋大气环境,介绍了燃气轮机制造材料镍基合金的发展历程、应用研究现状,分析了该材料的腐蚀特点、腐蚀环境及机理;(2)其次,对比研究CMSX-4和RenéN5合金在3.5 wt.%Na Cl溶液(人工海水)中电化学腐蚀行为,探讨CMSX-4和RenéN5两种镍基合金在海洋大气环境下的腐蚀行为差异性;(3)再次,研究了CMSX-4合金在海洋环境下的腐蚀机理,在极化曲线中发现较长的钝化区间,从而辅证了其较强的耐蚀性;(4)最后,在配置的电镀液中添加一定剂量的ZrO2纳米微粒,借助磁力搅拌辅助电沉积法在钴镍基模型合金试样表面制备Ni-ZrO2纳米镀层,在正交实验基础上,通过GRNN神经网络对Ni-ZrO2纳米镀层的电化学自腐蚀电流密度来进行其腐蚀速率的预测研究。借助神经网络与电化学方法的结合研究,实验证明能为该领域研究提供一种新思路和新方法。

刘孜[4](2019)在《基于多维技术功效图的铂基合金技术机会识别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已悄然兴起,技术创新成为全球性战略部署的核心要素。而稀贵金属作为国家不可或缺的战略性基础材料,其未来技术发展趋势亦是国家命运所系。虽然目前各国相关机构开展的联合科技攻关已初具成效,但未来如何完成技术创新可持续性发展战略的推进、加速基础科技研究成果向市场转化、探究未来可能的技术发展点,也成为世界各国需要共同攻克的难题。因此,本文选取稀贵金属高新技术材料中的铂基合金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以铂合金催化领域及信息功能领域内的专利为分析基础,通过探究专利文本结构及语义规则,基于TRIZ理论提取技术/功效关键词;并利用word2vec技术构建关键词相关性矩阵,结合K-means聚类规则创建特征词簇,搭建技术功效矩阵骨架;最后填充具体专利数据信息,完成多维技术功效图的构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针对多维技术功效图及其专利生命周期、专利申请热点领域及重点专利权人等专利可视化信息,深度挖掘技术热点、空白点及技术演化路径等关键技术创新信息,探寻铂基合金领域的技术机会。技术机会的识别可促进技术创新形态的有效转化,为研发主体未来探寻潜在技术创新方向提供指导性建议。同时,其也会促进铂基合金产业的资源优势整合,为我国抢占战略资源提供创新机会,亦可为探究未来创新方向的研究方法提供参考。

梁森[5](2019)在《用于小批量生产的锌基合金冲压模具的磨损特性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号锌合金是工业生产制造中最常采用的一种锌基合金,尤其在金属模具和注塑工具等方面。锌基合金通过添加不同比例Al、Cu等金属,改善锌金属材料本身的硬而脆,塑形加工能力较差的性能特点。目前,对于锌基合金模具的磨损分析还较少。本文在学习和参考了大量国内外关于锌基合金模具磨损、冲压工艺参数以及模具结构优化等方面的文献内容,结合多种磨损理论研究,利用Deform-3D仿真软件,对以2号锌合金为基体材料的冲压模具进行成形仿真以及模具磨损的仿真分析,并且对比试验分析不同加工工艺参数和模具磨损之间的影响规律,主要内容如下:(1)在现有的磨损理论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种有效而快捷的预测模具磨损量的方法。该方法基于Archard磨损理论,采用拉格朗日增量法模拟板料冲压过程,建立磨损的动态过程模型来预测冲压模具磨损。计算得到成型结束后的板料应力、模具磨损量、相对滑移速度、接触压力等数据,代入动态计算模型对模具模型进行节点计算。研究表明,凸模的磨损区域主要集中在圆角带和棱边等部位,模具侧面受到的冲压磨损较小。(2)用Deform-3D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了锌合金冲压模具磨损的CAE分析方法。以汽车翼子板为分析对象,以2号锌合金为基体材料,针对不同工艺参数对模具磨损影响的程度和趋势进行对比研究,采用了正交试验方法,在保证其他工艺参数设置不变的前提下,分别改变压边力、冲压速度、板料参数、摩擦系数以及模具间隙等参数值。结果表明:板料参数对模具的磨损影响最大;一定范围内,模具磨损量随压边力、模具间隙的增大而减小;随冲压速度、摩擦系数的增大而增加。(3)提出了一种用阶段性节点控制方式预测模具寿命的模拟仿真方法。以磨损量1.0mm为磨损界限,通过仿真结果和实验对比发现,采用阶段性节点控制方式的磨损预测采用Zamak#2材料的模具使用寿命约在16万次冲压量左右。模具在使用15.5万次冲压后的磨损结果比模拟仿真所得磨损量偏大,误差在1.18%。

吕玮[6](2018)在《Ce添加A2B7型La-Mg-Ni储氢合金的组织结构演变及其电化学性能改善》文中指出A2B7型La-Mg-Ni储氢合金具备易活化、放电容量高、动力学性能良好等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在混合电动车镍氢动力电池负极材料应用领域中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但是该合金的充放电循环寿命低,特别是低温电化学性能尚不能满足其实际应用。目前,通常采用元素替代,组织结构调整如退火处理、高能球磨、表面包覆、快淬等方法来改善储氢合金的充放电循环稳定性。大量的研究表明,元素替代和快淬是其中的有效方法。迄今为止,添加元素Ce尚没有做系统的研究。鉴于上述问题,本文主要研究了添加合金元素、微观组织细化来改善合金的电化学性能。在此基础上,研究了268K、258K和248K低温下的电化学性能,最后获得电化学性能优异的Ce添加A2B7型La-Mg-Ni储氢合金,为其在混合电动车上应用奠定科学实验和理论基础。本文采用中频感应熔炼法,在氩气保护环境制备了A2B7型La-Mg-Ni储氢合金,铸态合金锭1173 K保温8小时退火处理得到退火态合金,铸态合金锭采用单辊快淬(10m/s、20m/s、30m/s)法得到薄片状快淬样品;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法分析样品成分及含量;利用X射线衍射法分析样品微观结构及相组成;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样品的微观形貌;利用蓝电测量仪测试合金电极的活化次数(Na)、最大放电容量(Cmax)、第100次充放电循环寿命(S100)和容量(C100)、高倍率(HRD)等电化学性能;利用电化学工作站测量仪测试合金电极的腐蚀电流密度(Icorr),并计算出交换电流密度(Io)和氢扩散系数(D0)。本文首先在298K下研究了Co替代Ni对退火态La0.75Mg0.25Ni3.5合金结构及性能的影响。当Co含量为0.5 at.%时,La0.75Mg0.25Ni3Co0.5合金的Cmax为380.2mAh/g,S100接近62.39%,且能量密度也达最佳值。在此实验基础上又研究了298K下Ce替代La对退火态La0.75-xCexMg0.25Ni3Co0.5(x=0,0.05,0.1,0.15,0.20 at.%)合金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La0.75-xCexMg0.25Ni3Co0.5合金主要含有(La,Mg)Ni3、(La,Mg)2Ni7和LaNi5相,当Ce含量增加时,(La,Mg)Ni3、(La,Mg)2Ni7相丰度减少,LaNi5相丰度增加,同时晶格参数和晶胞体积也随之减小,该合金2次循环即可完成活化且S100随着Ce含量增加从62.39%增加到84.94%,Ce含量为0.1at.%时,C100达最大值259mAh/g,且i=300,600,900,1200,1500,3000mA/g对应的HRD性能最优(分别为98.33%,94.90%,88.45%,82.87%,70.71%,58.95%),因此Ce含量为0.1 at.%时合金的综合电化学性能最优。本文重点研究了298K下快淬态La0.65Ce0.1Mg0.25Ni3Co0.5合金微观组织结构对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分析可知快淬态合金主要含有(La,Mg)Ni3、(La,Mg)2Ni7和LaNi5相,快淬速度由0m/s(铸态定义为快淬速度0m/s)提高至30m/s时,LaNi5相的含量升高,而(La,Mg)Ni3和(La,Mg)2Ni7相的含量降低;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合金的S100随着快淬速度的增加而提高,当快淬速度为10m/s时,合金第100次循环的放电容量达最大值268.3 mAh/g,同时HRD也达到最优值。本文进一步研究探索了La0.65Ce0.1Mg0.25Ni3Co0.5合金在268K、258K、248K下的低温电化学性能。结果显示,合金在快淬速度为30m/s时的S100达最大值87.88%(268K)、90.14%(258K)、92.04%(248K);合金在快淬速度为10m/s时的C100达最大值265.1mAh/g(268K)、253.4mAh/g(258K)、245.9mAh/g(248K),且活化性能和HRD性能最佳。因此,以10m/s快淬速度制备的La0.65Ce0.1Mg0.25Ni3Co0.5合金具备最佳的综合电化学性能。

张宇[7](2017)在《铸造铝合金微弧氧化纳米陶瓷涂层制备工艺优化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铁接触网关键零部件大多使用铸造铝合金,但是铸造铝合金由于耐腐蚀性、耐磨损性能差,严重影响使用寿命。目前常用热氧化法和硬质阳极氧化法等方法对铸铝表面进行改性处理以达到使用要求,但都存在污染环境、涂层较薄、在比较苛刻的腐蚀环境中耐腐蚀性能和耐磨损性能等仍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要求这些问题。微弧氧化技术作为一种表面处理技术,其过程操作简单,绿色环保无污染,生成的致密氧化膜使得陶瓷涂层具有优异的耐腐蚀性和耐磨损性。本文针对高铁接触网关键零部件广泛使用的ZL101A铸造铝合金,开发微弧氧化纳米涂层技术以提高接触网零部件表面硬度和耐腐蚀性能,大幅度提高零部件使用寿命。本文利用SEM、EDS、XRD、XPS等手段分析微弧氧化涂层的微观组织和相成分;利用显微硬度计、厚度测试仪、摩擦磨损试验机测试涂层的硬度、厚度、摩擦磨损性能;利用电化学工作站和盐雾腐蚀箱研究微弧氧化涂层的耐蚀性能及腐蚀机理。微弧氧化技术研究的最终目的是通过对试验工艺参数的研究,通过优化算改进电解液配方、电参数及进行合适的添加剂的选择,制备出性能优异的陶瓷涂层。本文主要工作包括:(1)通过研究不同电解液体系下陶瓷涂层性能的差异,优选出适合ZL101A铸造铝合金的硅酸钠电解液体系。然后通过正交试验,优化电解液配方中各成份的浓度。采用单因素试验方法,固定其它所有条件专门研究一个电参数(频率、占空比、电流密度、氧化时间)对涂层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电解液硅酸钠浓度18g/L,氢氧化钾浓度3g/L,氟化钠浓度4g/L,电参数为频率400Hz、占空比50%、电流密度16A/dm2、氧化时间40min时可以获取优异的涂层性能,此时硬度达1468HV,自腐蚀电流密度为6.233×10-8A/cm2(2)由于微弧氧化试验影响因素很多,一般试验方法获得优化参数的难度很高,重复性试验量很大,为此根据前面研究内容,引入一种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粒子群算法的分析方法,从现有的工艺参数中提取最优工艺参数,进行涂层性能预测与工艺优化。结果表明,无论是收敛速度,还是优化精度,利用人工神经网络-粒子群算法所得到的优化结果都令人满意,优化后的自腐蚀电流密度为5.679×10-8A/cm2。(3)通过引入纳米Ti02和A1203的添加剂,进一步改善微弧氧化陶瓷涂层的性能。通过浸泡试验,研究了弧氧化纳米陶瓷涂层的耐腐蚀性能,并阐明其腐蚀机理。结果表明,纳米添加剂的引入使涂层生成更多的α-A1203,使涂层变得更加致密,明显改善陶瓷涂层的性能,其中引入纳米A1203表现更优,此时硬度达2341HV,自腐蚀电流密度为 1.819×10-9A/cm2。(4)用盐雾腐蚀试验,比较制备得到的微弧氧化纳米涂层和热氧化法、硬质阳极氧化法制备的涂层。结果表明,微通过弧氧化纳工艺制备得到的涂层具有更优异的性能,并将其应用到高铁接触网关键零部件上。本文制备的微弧氧化纳米涂层,可以大幅度提高高铁接触网关键零部件表面的硬度和耐腐蚀性能,极大提高零部件的使用寿命,从而节约资源和能源,有效提升高铁的安全性,并缩短与国外同类产品的差距,增强相关产业的竞争优势,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

冯兆阳[8](2015)在《套管钢在CO2/H2S环境中的腐蚀速率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高酸性油气田的不断开发,目前关于套管钢在CO2/H2S环境中的腐蚀研究已经成为了腐蚀领域中的热点课题之一。但是基于CO2/H2S共存腐蚀环境的复杂性,以及两者协同与竞争效应的不确定等原因,对套管钢在CO2/H2S共存腐蚀环境中的腐蚀机理和规律并未形成共有性的认识;现有的单一腐蚀速率预测模型或方法完全不能满足这方面的研究;现有的腐蚀防护研究大多是针对特定油气田腐蚀环境进行的室内实验或现场材质优选,缺乏通用性,远不能满足酸性油气田的发展需要。因此有必要进行套管钢在CO2/H2S环境中的腐蚀速率预测研究,为指导油气田进行套管选材设计和选择腐蚀预防措施提供理论支撑。本文在调研国内外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针对N80套管钢进行了CO2/H2S环境中的腐蚀失重实验,并建立了相应的腐蚀数学模型,又通过数学算法进行腐蚀速率预测并证明了其有效性,最后对比分析了国内外常用的三种腐蚀防护措施。具体研究内容和取得的成果如下:应用N80套管钢进行室内模拟CO2/H2S环境中腐蚀失重实验,在特定实验条件下,考察了不同的主要环境影响因素下腐蚀过程的协同作用规律和交互影响机理,并分析了发生此类变化规律的主要原因。结合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和X射线衍射分析(XRD)等显微分析方法对腐蚀产物膜进行形貌、结构以及成分观察分析,结果表明在此实验条件下腐蚀产物中全是铁的硫化物,未见C02的腐蚀产物。结合N80套管钢在CO2/H2S环境中的腐蚀机理、规律、实验分析以及实验数据建立了三种腐蚀数学模型,即分别针对了腐蚀体系中C02腐蚀占主导、H2S腐蚀占主导以及两者协同与竞争关系下的腐蚀过程,并利用建立的腐蚀数学模型绘制腐蚀速率分布图,通过腐蚀速率分布图能够清楚展示腐蚀速率随着C02分压和H2S分压变化的规律。利用建立的BP神经网络模型预测了N80套管钢在CO2/H2S环境中的腐蚀速率,预测结果证明了该模型具有可靠性。为了能够充分发挥BP神经网络的作用并克服其自身缺陷,结合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构建模型并再次进行预测,与单纯的BP神经网络预测相比,网络训练收敛速度加快,预测精度更高,泛化能力更强,进一步证明了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是一个预测套管钢在CO2/H2S环境中腐蚀速率的适用工具。分析归纳了目前国内外比较适用于含CO2/H2S油气井的三种腐蚀防护措施,对比分析了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并提出选择套管钢在CO2/H2S环境中的腐蚀防护措施时应当结合实际井况下CO2/H2S腐蚀机理和规律,具有针对性的选择主要防腐对象。

赵帅[9](2012)在《基于支持向量回归的储氢合金成分对其电化学性能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的今天,氢气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但是如何提高氢气的存储质量密度,是人们在利用氢气作为能源时所面临的最主要的问题。在众多储氢材料中,储氢合金材料由于其稳定的电化学性能,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研究,并且已经在工业上被广泛的应用于可充电电池(Ni-MH电池)的电极材料。尽管已经实现了大规模工业化生产,但是储氢合金还面临着许多缺点和不足,需要不断的研究和改善。提高储氢合金的性能,有两种常见的方法。一种方法是元素替代法,即通过用其它的化学元素来替代储氢合金A侧或B侧的化学元素成分,以此来提高储氢合金的性能;另一种方法是对储氢合金的表面进行修饰,以此来提高储氢合金的电化学性能。两种方法都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来寻找合适的化学替代元素,或者寻找合适的表面修饰元素成分。因此,如何合理的进行实验设计,以及有效的分析实验数据成为了不可回避的问题。本论文采用支持向量回归建模理论,结合粒子群算法进行参数寻优,对储氢合金中的替代元素的含量,及其表面镀铜的工艺参数进行了建模研究。对所建立的模型的计算效果,进行了留一交叉验证。验证结果显示,支持向量回归模型在对实验数据建模时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度和可靠性。并且将支持向量回归模型的计算结果与传统的二次多项式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支持向量回归建模方法在处理样本数较少的实验数据时,与传统的多项式模型相比具有更高的精确度。在经过验证的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AB5型储氢合金的最大放电量Cmax、快速放电能力HRD900受其合金A侧替代元素Ce、Pr、Nd的含量的影响;研究了Ti-Cr-V储氢合金的最大和有效储氢能力受其替代元素Fe和Mn的含量的影响;并且分析了不同的实验参数条件对合金表面的镀铜量的影响,优化了合金表面镀铜工艺的实验参数。此外,还对溶胶凝胶法制备羟基磷灰石粉体的颗粒浓度及平均粒径受其实验条件的影响进行了建模研究。结果表明,在储氢合金的实验研究中,支持向量回归理论的建模方法,可以有效的对实验结果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可为实验设计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可在实验优化设计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邓超[10](2006)在《混合动力车用双极性镍氢电池及电池组管理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汽车的迅速发展和大量普及,人类面临着它所带来的两大问题:环境的污染和能源的消耗。混合动力车的发展可以明显降低汽车尾气对环境所造成的污染。目前,影响混合动力车技术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动力型电池的研发。MH-Ni电池是采用储氢合金材料作为负极的新型化学电源。它具有高比功率、高比能量、长循环寿命、安全性好、价格低、无污染等优点,被誉为混合动力车用动力型电池的首选。传统的MH/Ni电池组是由单体电池串联而成,在电池组中存在极耳、连接条、电池壳等连接体,增大了电池的质量和内阻。双极性MH/Ni电池是一种具有叠层结构的新型电池,这种电池内部没有专用连接体,具有结构紧凑、比能量高、比功率高等优点,因而更适合于混合动力车的使用。本文主要针对双极性MH/Ni电池设计及制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改进了电池的结构和制作参数,制备了新型双极性MH/Ni电池。并且应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建立了电池的网络模型,并且对电池的性能进行了预测。设计了电池管理系统的硬件电路和控制软件,通过调试使其达到了合理管理电池的目的。首先,改进了双极性MH/Ni电池的结构和工艺参数,制备了新型多单体双极性MH/Ni电池。研究了正负电极制备工艺、容量配比、电解液、密封胶等参数对电池性能的影响,并且确定了双极性MH/Ni电池制作的基本工艺参数。针对双极性电池结构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双极性电池的改进结构。应用改进结构制备了5单体双极性MH/Ni电池,并对电池的电化学性能进行了分析测试。测试结果表明,电池具有良好的大电流充放电性能和较低的欧姆内阻。在脉冲循环测试中电池性能稳定,多次循环后性能没有明显衰减。其次,应用电化学方法对MH/Ni电池内部的阻抗分布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且采用两种方法对贮氢合金负极进行了修饰。应用电流阶跃法、线性电位扫描法和交流阻抗法研究了MH/Ni电池的正负极阻抗分布。结果表明,在放电初期,负极欧姆阻抗是电池欧姆内阻的主要组成部分。随着放电深度的增加,正极的欧姆阻抗逐渐增大,最终接近甚至超过负极,对电池性能影响变大。负极的电化学阻抗在放电初期大于正极,但是随着反应的进行,负极电化学阻抗减少,在放电末期,正极电化学阻抗超过负极,成为主要影响因素。根据对MH/Ni电池阻抗分布的研究,发现负极阻抗对电池的性能影响很大,因此采用两种方法对负极进行修饰以降低电极的阻抗。首先,在含有HF的CuSO4

二、Improved Neural Network Prediction on Electrochemistry Properties of AB_5-Based Alloy(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mproved Neural Network Prediction on Electrochemistry Properties of AB_5-Based Alloy(论文提纲范文)

(2)42CrMo钢表面激光熔覆制备钴基涂层的工艺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激光熔覆技术概述
        1.2.1 激光熔覆的送粉方式
        1.2.2 激光熔覆的特点
        1.2.3 涂层质量影响因素
        1.2.4 激光熔覆的应用
    1.3 激光熔覆钴基合金涂层的研究
        1.3.1 钴基合金的优势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外研究现状
    1.4 课题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激光工艺参数对钴基涂层质量的影响
    2.1 试验材料及方法
        2.1.1 激光熔覆设备
        2.1.2 基板与粉末材料
        2.1.3 试验方案
    2.2 激光功率对涂层质量的影响
        2.2.1 激光功率对显微硬度的影响
        2.2.2 激光功率对耐磨性的影响
        2.2.3 激光功率对耐腐蚀性的影响
    2.3 扫描速度对涂层质量的影响
        2.3.1 扫描速度对显微硬度的影响
        2.3.2 扫描速度对耐磨性的影响
        2.3.3 扫描速度对耐腐蚀性的影响
    2.4 激光工艺参数对涂层质量的影响机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CeO_2含量对钴基涂层质量的影响
    3.1 试验方案
    3.2 CeO_2含量对涂层显微组织及物相的影响
        3.2.1 涂层金相组织分析
        3.2.2 涂层物相分析
    3.3 CeO_2含量对涂层硬度的影响
    3.4 CeO_2含量对涂层耐磨性的影响
        3.4.1 摩擦磨损系数分析
        3.4.2 磨损形貌及机理分析
    3.5 CeO_2含量对涂层耐腐蚀性的影响
        3.5.1 电化学分析
        3.5.2 腐蚀机理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激光熔覆工艺参数多目标优化研究
    4.1 基于响应面法的单道涂层质量分析
        4.1.1 Design-Expert在响应面法中的应用
        4.1.2 试验结果及响应面法分析
        4.1.3 工艺参数对熔覆质量的交互影响分析
    4.2 基于多目标遗传算法的工艺参数优化研究
        4.2.1 遗传算法与多目标优化结合
        4.2.2 目标函数及约束条件
        4.2.3 工艺参数优化
    4.3 成形实验验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激光熔覆修复多道多层规划研究
    5.1 单道涂层几何特征研究
        5.1.1 熔覆宽度
        5.1.2 熔覆高度
        5.1.3 激光熔覆单道几何特征建模
    5.2 多道搭接率的选取
    5.3 多道搭接对涂层残余应力的影响
    5.4 多道多层搭接熔覆快速分层规划
    5.5 结论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3)海洋环境下服役的镍基合金电化学腐蚀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燃气轮机简介
        1.1.2 燃气轮机腐蚀的危害性
    1.2 镍基合金的研究现状
        1.2.1 镍基合金的发展历程
        1.2.2 镍基合金的高温腐蚀研究现状
    1.3 海洋环境腐蚀分析
        1.3.1 腐蚀环境分析
        1.3.2 腐蚀机理分析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主要研究意义
第二章 镍基合金实验及分析方法
    2.1 试验材料及试验仪器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仪器
    2.2 样品制备及封装
        2.2.1 样品制备
        2.2.2 样品封装
    2.3 试验及分析方法
        2.3.1 电化学分析法
        2.3.2 形貌分析法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镍基合金CMSX-4和RenéN5的电化学行为对比研究
    3.1 前言
        3.1.1 蠕变性能
        3.1.2 疲劳性能
        3.1.3 高温腐蚀性能
    3.2 试验及分析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长时开路电位分析
        3.3.2 等周期开路电位分析
        3.3.3 电化学阻抗分析
        3.3.4 动电位极化分析
        3.3.5 形貌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镍基合金CMSX-4腐蚀产物的分析和机理研究
    4.1 前言
    4.2 试验及分析方法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动电位极化分析
        4.3.2 表面SEM(EDS)分析
        4.3.3 表面XPS分析
        4.3.4 腐蚀产物形成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GRNN神经网络的Ni-ZrO_2纳米镀层腐蚀速率预测研究
    5.1 前言
    5.2 试验及分析方法
        5.2.1 电镀实验
        5.2.2 电化学腐蚀实验
        5.2.3 正交实验
    5.3 镀层形貌
        5.3.1 镀层表面SEM(EDS)分析
        5.3.2 镀层表面AFM分析
    5.4 GRNN神经网络
        5.4.1 GRNN神经网络的理论基础
        5.4.2 GRNN神经网络的结构
        5.4.3 GRNN神经网络的训练
        5.4.4 GRNN神经网络的预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4)基于多维技术功效图的铂基合金技术机会识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来源、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主要研究现状概述
    1.3 研究问题、内容及方法概况
    1.4 本文有新意之处
2 基于专利文本的技术机会识别方法研究
    2.1 专利文本挖掘及可视化关键理论
    2.2 技术机会识别研究理论及方法
    2.3 本章小结
3 铂基合金多维技术功效图构建
    3.1 铂基合金技术/功效特征词提取
    3.2 铂基合金技术/功效特征词聚类
    3.3 铂基合金多维技术功效图构建
    3.4 本章小结
4 铂基合金技术机会识别
    4.1 铂基合金技术机会可视化识别
    4.2 铂基合金热点领域技术创新路径分析
    4.3 铂基合金专利申请地域及重点专利权人竞争力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对策及建议
    5.3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铂基合金催化领域技术特征词簇示例表(部分)
附录2 铂基合金催化领域功效特征词簇示例表(部分)
附录3 铂基合金信息功能领域技术特征词簇示例表(部分)
附录4 铂基合金信息功能领域功效特征词簇示例表(部分)

(5)用于小批量生产的锌基合金冲压模具的磨损特性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冲压模具模具材料的发展趋势
        1.1.2 锌基合金模具材料国内外的应用研究
        1.1.3 模具磨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冲压模具磨损的理论基础与有限元应用
    2.1 模具的磨损机理
    2.2 磨损的基本计算模型和方法
    2.3 模具失效的主要影响因素
    2.4 有限元在金属塑性成形中的应用
        2.4.1 有限元基本理论
        2.4.2 冲压成形CAE分析的特点
        2.4.3 求解系统方程的数值算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预测2号锌合金材料冲压模具磨损的CAE方法
    3.1 几何模型
    3.2 材料模型
        3.2.1 材料参考性能参数
        3.2.2 板料材料模型
        3.2.3 模具材料模型
    3.3 有限元模型
    3.4 冲压工艺和模拟参数的设置
    3.5 定义接触关系及边界条件
    3.6 仿真结果
        3.6.1 板料成形结果分析
        3.6.2 模具磨损量
        3.6.3 板料相对模具的滑移速度
        3.6.4 模具接触压力
        3.6.5 模具温度
        3.6.6 模具法向载荷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模具磨损影响因素的研究
    4.1 压边力对模具磨损的影响
    4.2 冲压速度对模具磨损的影响
    4.3 板料参数对模具磨损的影响
    4.4 摩擦系数对模具磨损的影响
    4.5 模具间隙对模具磨损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2号锌合金材料冲压模具的寿命预测与试验验证
    5.1 常用的模具寿命预测方法
    5.2 模具磨损寿命数值仿真
        5.2.1 经典Archard磨损模型预测模具寿命
        5.2.2 阶段性节点模型预测模具寿命
    5.3 改善模具磨损的一些措施
        5.3.1 冲压件的材料对模具寿命的影响
        5.3.2 改善模具结构
        5.3.3 制定合理的冲压工艺
        5.3.4 制定合理的热加工工艺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6)Ce添加A2B7型La-Mg-Ni储氢合金的组织结构演变及其电化学性能改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Ni/MH电池工作原理
    1.3 储氢合金电极的失效机理
    1.4 储氢合金的分类
        1.4.1 Mg系储氢合金
        1.4.2 Ti系储氢合金
        1.4.3 Zr系储氢合金
        1.4.4 V系储氢合金
        1.4.5 稀土系储氢合金
    1.5 储氢合金的主要制备方法
        1.5.1 熔炼法
        1.5.2 熔体快淬法
        1.5.3 气体雾化法
        1.5.4 机械合金化法
        1.5.5 氢化燃烧合成法
        1.5.6 粉末烧结法
        1.5.7 其他制备方法
    1.6 La-Mg-Ni系A_2B_7型储氢合金的研究进展
        1.6.1 La-Ni合金的相图
        1.6.2 La-Mg-Ni系A_2B_7型储氢合金的结构
        1.6.3 成分对La-Mg-Ni系A_2B_7型储氢合金性能的影响
        1.6.3.1 A端元素替代
        1.6.3.2 B端元素替代
        1.6.4 工艺对La-Mg-Ni系A_2B_7型储氢合金性能的影响
        1.6.4.1 退火工艺
        1.6.4.2 快淬工艺
        1.6.4.3 球磨工艺
    1.7 本课题的提出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合金成分设计
    2.2 合金样品制备
    2.3 成分及结构分析
        2.3.1 ICP成分测试
        2.3.2 XRD结构分析
        2.3.3 微观形貌观察
    2.4 电化学性能测试分析
        2.4.1 测试原理及装置
        2.4.2 测试方法
第三章 Co替代Ni对La_(0.75)Mg_(0.25)Ni_(3.5)合金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3.1 引言
    3.2 合金结构分析
    3.3 合金电化学性能
        3.3.1 活化性能和放电容量
        3.3.2 循环稳定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Ce替代La对La_(0.75)Mg_(0.25)Ni_3Co_(0.5)合金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4.1 引言
    4.2 合金结构分析
    4.3 合金电化学性能
        4.3.1 活化性能和放电容量
        4.3.2 循环稳定性
        4.3.3 高倍率性能
        4.3.4 动力学性能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观组织结构对La_(0.65)Ce_(0.1)Mg_(0.25)Ni_3Co_(0.5)合金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5.1 引言
    5.2 合金结构分析
    5.3 合金电化学性能
        5.3.1 活化性能和放电容量
        5.3.2 循环稳定性
        5.3.3 高倍率性能
        5.3.4 动力学性能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La_(0.65)Ce_(0.1)Mg_(0.25)Ni_3Co_(0.5)合金的低温电化学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快淬对La_(0.65)Ce_(0.1)Mg_(0.25)Ni_3Co_(0.5)合金低温电化学性能的影响
        6.2.1 活化性能和放电容量
        6.2.2 循环稳定性
        6.2.3 高倍率性能
        6.2.4 动力学性能
    6.3 不同组织状态下La_(0.65)Ce_(0.1)Mg_(0.25)Ni_3Co_(0.5)合金的低温电化学性能对比
        6.3.1 活化性能和放电容量
        6.3.2 循环稳定性
        6.3.3 高倍率性能
        6.3.4 动力学性能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7)铸造铝合金微弧氧化纳米陶瓷涂层制备工艺优化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意义
    1.2 铸造铝合金介绍
    1.3 铝合金微弧氧化技术研究现状
        1.3.1 铝合金表面处理技术
        1.3.2 微弧氧化技术的发展概况
        1.3.3 微弧氧化的工艺过程及机理
        1.3.4 微弧氧化技术的特点
        1.3.5 微弧氧化技术的影响因素
        1.3.6 铸铝合金微弧氧化技术研究现状
    1.4 优化算法在材料学研究中的应用研究现状
        1.4.1 人工神经网络在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1.4.2 遗传算法在材料研究中的应用
        1.4.3 粒子群算法
    1.5 本文研究的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1.5.1 本文研究的课题来源
        1.5.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6 本章小结
第2章 微弧氧化陶瓷涂层制备与表征
    2.1 引言
    2.2 微弧氧化陶瓷涂层制备
        2.2.1 试验材料及设备
        2.2.2 技术路线
        2.2.3 试验过程
    2.3 微弧氧化陶瓷涂层表征
        2.3.1 陶瓷涂层结构表征
        2.3.2 陶瓷涂层性能表征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ZL101A铸造铝合金微弧氧化工艺参数优化与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电解液体系的确定
        3.2.1 电解液体系优化方案
        3.2.2 陶瓷涂层微观形貌分析
        3.2.3 陶瓷涂层XRD图谱分析
        3.2.4 电解液体系对微弧氧化陶瓷涂层耐磨性的影响
        3.2.5 电解液体系对微弧氧化陶瓷涂层耐蚀性的影响
    3.3 电解液参数的优化
        3.3.1 电解液参数优化方案
        3.3.2 电解液参数优化正交试验结果分析
        3.3.3 讨论
    3.4 电参数的优化
        3.4.1 脉冲频率对威化氧化陶瓷涂层性能的影响
        3.4.2 占空比对威化氧化陶瓷涂层性能的影响
        3.4.3 电流密度对威化氧化陶瓷涂层性能的影响
        3.4.4 氧化时间对威化氧化陶瓷涂层性能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ZL101A铸造铝合金微弧氧化陶瓷涂层性能预测与优化研究
    4.1 引言
    4.2 微弧氧化陶瓷涂层性能预测
        4.2.1 BP人工神经网络设计
        4.2.2 BRF人工神经网络设计
        4.2.3 BP网络和RBF网络的性能预测比较
    4.3 微弧氧化陶瓷涂层性能优化
        4.3.1 粒子群算法设计
        4.3.2 人工神经网络-粒子群算法的性能优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纳米添加剂对ZL101A铸造铝合金微弧氧化陶瓷涂层性能的影响研究
    5.1 引言
    5.2 不同纳米添加剂对微弧氧化陶瓷涂层性能的影响
        5.2.1 陶瓷涂层微观形貌分析
        5.2.2 陶瓷涂层XRD图谱分析
        5.2.3 不同纳米添加剂对微弧氧化陶瓷涂层耐磨性的影响
        5.2.4 不同纳米添加剂对微弧氧化陶瓷涂层耐蚀性的影响
        5.2.5 陶瓷涂层EDS图谱分析
        5.2.6 陶瓷涂层XPS图谱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ZL101A铸造铝合金微弧氧化陶瓷涂层的腐蚀性能研究及其应用
    6.1 引言
    6.2 微弧氧化陶瓷涂层的耐蚀性能研究
        6.2.1 腐蚀后陶瓷涂层形貌分析
        6.2.2 NaCl对微弧氧化陶瓷涂层耐蚀性的影响
        6.2.3 腐蚀后陶瓷涂层EDS图谱分析
        6.2.4 腐蚀后陶瓷涂层XPS图谱分析
    6.3 微弧氧化陶瓷涂层的腐蚀机理研究
    6.4 微弧氧化陶瓷涂层的应用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8)套管钢在CO2/H2S环境中的腐蚀速率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CO_2/H_2S腐蚀机理研究
        1.2.2 CO_2/H_2S腐蚀影响因素
        1.2.3 CO_2/H_2S腐蚀速率的预测
        1.2.4 腐蚀防护技术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套管钢在CO_2/H_2S环境中腐蚀失重实验
    2.1 实验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装置与仪器
        2.1.3 实验步骤
        2.1.4 腐蚀产物去除方法
        2.1.5 平均腐蚀速率的计算方法与评定
    2.2 腐蚀失重实验结果
        2.2.1 不同温度对腐蚀速率的影响
        2.2.2 不同腐蚀介质流速对腐蚀速率的影响
        2.2.3 不同H_2S分压对腐蚀速率的影响
        2.2.4 不同CO_2分压对腐蚀速率的影响
        2.2.5 气相/液相腐蚀速率的对比
        2.2.6 腐蚀产物膜EDS分析和XRD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套管钢腐蚀数学模型的建立
    3.1 套管钢的CO_2/H_2S腐蚀速率与其不同分压比的关系
    3.2 腐蚀数学模型的建立
        3.2.1 腐蚀体系中CO_2为主导时的模型
        3.2.2 腐蚀体系中H_2S为主导时的模型
        3.2.3 腐蚀体系中两者协同与竞争关系时的腐蚀数学模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预测CO_2/H_2S环境中套管钢腐蚀速率
    4.1 基于BP神经网络进行套管钢腐蚀速率预测
        4.1.1 BP神经网络结构与运算步骤
        4.1.2 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建立
        4.1.3 预测结果分析
    4.2 基于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进行腐蚀速率预测
        4.2.1 遗传算法特点与运算步骤
        4.2.2 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运算步骤
        4.2.3 遗传算法优化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的建立
        4.2.4 预测结果分析
    4.3 腐蚀预测探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含CO_2/H_2S油气井腐蚀防护措施
    5.1 耐蚀油套管的筛选
        5.1.1 各种合金元素在钢材中的意义
        5.1.2 玻璃钢的应用
    5.2 添加缓蚀剂
        5.2.1 咪唑啉及其衍生物类缓蚀剂
        5.2.2 酰胺类和季胺盐类缓蚀剂
    5.3 涂镀层防腐技术
        5.3.1 金属材料涂层
        5.3.2 有机材料涂层
        5.3.3 化学镀层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9)基于支持向量回归的储氢合金成分对其电化学性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现状
        1.1.1 环境与能源问题
        1.1.2 储氢材料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1.3 储氢合金在 Ni-MH 电池中的工作原理
    1.2 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和内容
        1.2.1 本文研究的目的
        1.2.2 本文的主要研究思路与内容
2 理论方法
    2.1 支持向量回归原理
    2.2 粒子群优化算法
    2.3 留一法交叉验证理论
3 储氢合金电化学及储氢性能的支持向量回归研究
    3.1 储氢合金(La, Ce, Pr, Nd)_2MgNi_9的电化学性能研究
        3.1.1 模型的建立方法
        3.1.2 储氢合金(La, Ce, Pr, Nd)_2MgNi_9电化学性能模型的准确性分析
        3.1.3 储氢合金(La, Ce, Pr, Nd)_2MgNi_9的电化学性能受不同替代元素含量的影响
        3.1.4 结论
    3.2 储氢合金 Ti-Cr-V 中替代元素 Fe 和 Mn 对储氢性能的影响
        3.2.1 储氢合金 Ti_(0.32)Cr_(0.43)V_(0.25)的储氢性能模型的建立
        3.2.2 模型的计算结果与讨论
        3.2.3 替代元素 Fe 和 Mn 的含量对合金的储氢性能的影响分析
        3.2.4 结论
    3.3 AB_5型储氢合金表面镀铜工艺参数的建模研究
        3.3.1 储氢合金表面镀膜的实验数据和建模策略
        3.3.2 支持向量回归模型与二次多项式模型的计算结果对比
        3.3.3 支持向量回归模型的留一法交叉验证结果的统计分析
        3.3.4 镀铜量受不同实验因素的影响分析
        3.3.5 结论
    3.4 本章小结
4 凝胶溶胶实验制备羟基磷灰石粉体颗粒的建模与优化
    4.1 实验数据与建模方法
    4.2 支持向量回归模型性能的检验
    4.3 羟基磷灰石粉体性质受实验参数的多因素分析
    4.4 结论
5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后续研究工作的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10)混合动力车用双极性镍氢电池及电池组管理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HEV 用电池发展现状
        1.1.1 HEV 的特点
        1.1.2 HEV 用铅酸电池
        1.1.3 HEV 用锂离子电池
        1.1.4 HEV 用MH/Ni 电池
    1.2 MH/Ni 电池工作原理及主要特点
        1.2.1 MH/Ni 电池的工作原理
        1.2.2 MH/Ni 电池的特点
    1.3 MH/Ni 电池材料研究进展
        1.3.1 Ni(OH)_2 正极材料研究概况
        1.3.2 贮氢合金负极材料研究概况
        1.3.3 储氢合金的表面修饰
    1.4 双极性 Ni/MH 电池研究进展
        1.4.1 双极性电池结构
        1.4.2 双极性MH/Ni 电池研究概况
    1.5 HEV 用电池管理系统的研究
        1.5.1 数学模型方法
        1.5.2 安培积分法
        1.5.3 开路电压法
        1.5.4 阻抗法
        1.5.5 神经网络法
    1.6 本论文所研究的内容
第2章 实验方法和仪器
    2.1 双极性MH/Ni 电池的制备
        2.1.1 正负电极的制备
        2.1.2 双极性电极的制备
        2.1.3 双极性电池的组装
    2.2 双极性MH/Ni 电池电极的表征
        2.2.1 扫描电子显微镜
        2.2.2 能谱分析
        2.2.3 X 射线衍射分析
        2.2.4 粒度分布测定
        2.2.5 原子吸收光谱法
    2.3 模拟电池和三电极体系的制备
    2.4 电化学分析测试方法
        2.4.1 充放电测试
        2.4.2 脉冲充放电测试
        2.4.3 电化学分析测试
    2.5 数据处理方法
        2.5.1 充电效率
        2.5.2 相对放电容量
        2.5.3 比容量
    2.6 实验仪器和材料
第3章 双极性MH/Ni电池的基本参数设计
    3.1 正极制备工艺的改进
        3.1.1 正极厚度的设计
        3.1.2 正极填充密度的设计
    3.2 负极制备工艺的改进
        3.2.1 负极厚度的设计
        3.2.2 负极填充密度的设计
    3.3 正负极容量配比设计
        3.3.1 MH/Ni 电池内压分析
        3.3.2 正负极容量配比的调整
    3.4 电解液量的设计
    3.5 密封工艺的研究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双极性MH/Ni电池的结构设计与性能测试
    4.1 双极性MH/Ni 电池的结构改进
        4.1.1 双极性MH/Ni 电池的改进结构
        4.1.2 实验装置的建立
        4.1.3 落后单体电池性能测试
        4.1.4 改进双极性结构内部反应分析
    4.2 双极性MH/Ni 电池性能测试
        4.2.1 恒流放电测试
        4.2.2 恒流充电测试
        4.2.3 充电效率测试
        4.2.4 脉冲放电测试
        4.2.5 功率性能测试
        4.2.6 脉冲循环测试
        4.2.7 电极循环过程变化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MH/Ni电池正负极阻抗分布的电化学研究
    5.1 实验
    5.2 电流阶跃法
    5.3 线性极化法
    5.4 交流阻抗法
    5.5 各种电化学方法的比较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贮氢合金电极的表面修饰及改性
    6.1 贮氢合金的表面修饰
        6.1.1 实验
        6.1.2 HF 对合金表面修饰的影响
        6.1.3 铜沉积量对合金性能的影响
        6.1.4 表面修饰合金的结构分析
        6.1.5 表面修饰合金的电化学性能
        6.1.6 表面修饰合金EIS 分析
    6.2 储氢合金电极的纳米氧化铜掺杂
        6.2.1 氧化铜的物相分析
        6.2.2 氧化铜掺杂对电池放电储备容量的影响
        6.2.3 氧化铜掺杂电极的SEM 分析
        6.2.4 掺杂合金电极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6.2.5 交流阻抗分析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神经网络的MH/Ni电池性能预测
    7.1 人工神经网络简介
        7.1.1 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7.1.2 神经网络的训练算法
        7.1.3 人工神经网络的特征及应用
    7.2 基于BP 神经网络的电池性能预测
        7.2.1 BP 算法的基本原理
        7.2.2 BP 算法的改进
        7.2.3 MH/Ni 电池分析及建模
        7.2.4 样本数据的选取
        7.2.5 网络的训练及测试
        7.2.6 基于BP 网络模型的电池性能预测
    7.3 基于RBF 网络的电池放电容量预测
        7.3.1 RBF 网络的基本原理
        7.3.2 MH/Ni 电池的RBF 网络建模
        7.3.3 数据的选取与处理
        7.3.4 网络的学习与训练
        7.3.5 网络性能测试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电动车电池管理系统的软硬件设计及调试
    8.1 电池管理系统的硬件设计
        8.1.1 主控模块
        8.1.2 看门狗电路
        8.1.3 数码显示模块
        8.1.4 信号检测模块
    8.2 电池管理系统的软件设计
        8.2.1 软件设计要求
        8.2.2 主程序的设计
        8.2.3 电压检测模块
        8.2.4 电流、温度检测模块
        8.2.5 荷电状态检测模块
        8.2.6 数码显示模块
    8.3 电池管理系统的软硬件调试
        8.3.1 系统软件的调试
        8.3.2 系统硬件的调试
        8.3.3 软硬件结合调试
    8.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哈尔滨工业大学博士学位涉密论文管理
致谢
个人简历

四、Improved Neural Network Prediction on Electrochemistry Properties of AB_5-Based Alloy(论文参考文献)

  • [1]激光熔覆Cr-WC-Fe复合涂层工艺及抗磨蚀行为研究[D]. 肖奇. 新疆大学, 2021
  • [2]42CrMo钢表面激光熔覆制备钴基涂层的工艺优化研究[D]. 崔宸. 江南大学, 2021(01)
  • [3]海洋环境下服役的镍基合金电化学腐蚀行为研究[D]. 史鹏.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4]基于多维技术功效图的铂基合金技术机会识别研究[D]. 刘孜.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5]用于小批量生产的锌基合金冲压模具的磨损特性与应用研究[D]. 梁森. 合肥工业大学, 2019
  • [6]Ce添加A2B7型La-Mg-Ni储氢合金的组织结构演变及其电化学性能改善[D]. 吕玮. 钢铁研究总院, 2018(12)
  • [7]铸造铝合金微弧氧化纳米陶瓷涂层制备工艺优化及其性能研究[D]. 张宇. 浙江工业大学, 2017(01)
  • [8]套管钢在CO2/H2S环境中的腐蚀速率预测研究[D]. 冯兆阳. 西南石油大学, 2015(08)
  • [9]基于支持向量回归的储氢合金成分对其电化学性能影响的研究[D]. 赵帅. 重庆大学, 2012(03)
  • [10]混合动力车用双极性镍氢电池及电池组管理系统的研究[D]. 邓超.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6(11)

标签:;  ;  ;  ;  ;  

AB_5基合金电化学性能的改进神经网络预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