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几种测定灰树花多糖中蛋白质含量方法的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郑传奇,王勋,陈华,王秋,支永明,刘波[1](2021)在《灰树花化学成分及质量标准研究进展》文中提出灰树花属担子菌亚门,多孔菌科,灰树花属真菌,是近年来开发的珍稀食药用真菌之一,研究表明,灰树花含有多糖、多酚、甾体、蛋白质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抗肿瘤、抗病毒、降血糖及免疫调节等多种药理作用。近年来,随着真菌药物研究的增多,灰树花多糖及栽培技术等成为研究热点。本文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就灰树花的化学成分及质量标准研究进行综述,旨在为灰树花的深层次开发利用及保证中药材质量提供参考。
雷露[2](2020)在《天麻苦荞复配液对灰树花胞外多糖合成酶类的影响及抗氧化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主要研究在灰树花发酵体系中添加天麻和苦荞复配液,探明复配液对灰树花胞外多糖合成酶类的影响以及多糖抗氧化活性的变化。内容包括:在灰树花深层发酵中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天麻醇提物和苦荞醇提物,确定复配液的最佳比值,动态测定发酵期间关键酶活力的变化;以DPPH清除率、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为指标考察添加物对灰树花胞外多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将添加天麻苦荞醇提物的灰树花发酵液灌胃小鼠,以游泳力竭时间、肝糖原含量、血清尿素氮等为指标,考察发酵液的抗疲劳作用;利用UPLCQTOF-MS代谢组学技术研究复配液对灰树花发酵的代谢差异。主要研究结果如下:以灰树花胞外多糖产量和菌体生物量为指标,得到当灰树花发酵液中复配比为:天麻醇提物的添加量为7g/L、苦荞醇提物的添加量为5g/L时促进效果最佳,相比空白组胞外多糖产量和菌丝体生物量分别增加了49.08%和51.10%,均显着地高于空白组(P<0.01)和单一添加组(P<0.05)。天麻苦荞复配液的添加可以增强磷酸葡萄糖变位酶和U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的活力,降低磷酸葡萄糖异构酶的活力,与空白组相比分别增加86.98%、69.12%和降低65.78%,且磷酸葡萄糖变位酶和U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均在发酵的第7d表现出最大活力(P<0.05),磷酸葡萄糖异构酶在第7d表现出最低酶活力(P<0.05)。体外抗氧化活性实验研究表明,灰树花胞外多糖具有良好的抗氧化活性,在一定的质量浓度范围内,自由基的清除率与多糖浓度呈正相关,并且表现出明显的浓度依赖性,但均低于VC。其中,添加天麻苦荞复配液提取得到的灰树花多糖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基自由基清除率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的作用效果最佳,与空白组相比分别提高了11.05%、14.28%和11.96%。小鼠抗疲劳实验研究表明,灌胃灰树花发酵液,可提高小鼠游泳力竭时间、肝糖原(HG)含量和血清中乳酸脱氢酶(LDH)的含量,降低血清中乳酸(LA)和尿素氮(BUN)含量,且发酵液浓度越高,作用越明显。相同灌胃剂量下,添加天麻苦荞复配液的发酵液在抗疲劳作用表现方面显着高于空白组(P<0.05)和单一添加组(P<0.05)。采用UPLC-QTOF-MS的代谢组学方法研究天麻和苦荞复配液对灰树花菌体代谢产物的差异性,结果表明:主成分(PCA)模型显示两组之间代谢产有明显差异(P<0.05),通过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以VIP>1和P<0.05为条件进行筛选和鉴定得到44种差异代谢物,包括糖类6种,氨基酸类13种,维生素类5种,核苷酸类7种,有机酸类10种,脂肪酸类3种。通过Metabo Analyst4.0对差异代谢物的代谢通路进行分析得到14条关键代谢途径。分析表明,添加复配液后灰树花菌丝体细胞内的氨基糖与核苷酸糖代谢、戊糖和葡萄糖醛酸转化、半乳糖代谢、TCA循环、维生素代谢、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等途径的代谢过程加快。试验表明,添加天麻和苦荞复配液后可以显着促进进灰树花胞外多糖合成、改变多糖合成过程中关键酶活性、增强多糖抗氧化活性以及提升发酵液营养品质。
陈笑语[3](2020)在《灰树花多糖的提取工艺优化、结构鉴定及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被草药学家称为食物和药用蘑菇。为了从灰树花中获得高得率的多糖,采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来优化提取工艺条件。通过透析和柱层析来纯化多糖,然后对纯化后多糖的结构表征和抗肿瘤活性进行研究。影响多糖得率的主要因素有:料液比,提取温度,提取时间和辅助因子(微波辅助,超声辅助)。本实验通过添加非线性辅助因素,探讨了微波辅助和超声辅助热水提取的效果。最优条件为:提取时间为3.5 h,提取温度为75℃,料液比为1:15,超声辅助热水。此时,灰树花多糖的得率为7.36±0.21%(n=3)。通过透析袋(300000)和Sephadex S-400色谱法对灰树花多糖进行纯化。高效液相色谱法分析显示GFP-A的分子量为2484 kDa。GFP-A中总糖,蛋白质和糖醛酸含量分别为90.18±0.15%,0.46±0.03%和1.43±0.08%。单糖气相色谱分析和傅立叶变换红外线光谱显示GFP-A是一种中性多糖,由鼠李糖,甘露糖和半乳糖组成,摩尔百分比分别为25.98,11.73和48.22%。高碘酸盐氧化和Smith降解、甲基化和核磁共振仪分析显示GFP-A主链由(1→6)连接的α型半乳糖组成,分支点为(1→4,6)连接的α型半乳糖,四个主要分支组成为(1→3)连接的α型半乳糖,(1→4)连接的α型鼠李糖,(1→2,4)连接的α型鼠李糖,(1→3)连接的β型甘露糖,以及(1→)连接的β型甘露糖末端以分支形式存在。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进一步证实,GFP-A是紧密排列的无定形结构且存在缠结和分支结构,表明多糖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作用力。本论文还研究了 GFP-A的体内抗肿瘤活性。GFP-A可明显增加肿瘤小鼠的脾脏和胸腺指数,抑制S180肉瘤细胞的增殖,可增强免疫刺激活性,抑制脾脏淋巴细胞增殖,增强NK细胞杀伤活性和吞噬细胞吞噬中性红能力。说明GFP-A具有较强的抗肿瘤活性。本研究表明,GFP-A可作为一种新型天然抗肿瘤药物进行研究,同时GFP-A具有抗肿瘤活性,也可以作为一种新型天然免疫调节剂和减少化疗的治疗化合物进行研究。
李晓晴[4](2020)在《灰树花冷溶性多糖结构及其抗肺癌活性研究》文中提出灰树花作为一种药食同源的真菌,具有多糖、蛋白等多种活性成分。传统的灰树花多糖提取工艺均以热水为浸提溶剂,但是研究发现,温度对多糖的生物活性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本论文中以4℃条件下低温水对灰树花多糖进行提取,并通过正交实验对提取工艺进行优化,而后对灰树花冷溶性多糖纯化及不同温度处理,通过检测其结构和活性的变化来探究温度对灰树花冷溶性多糖结构与活性的影响。选用灰树花子实体为原料,在4℃条件下提取冷溶性多糖。通过正交实验得出灰树花冷溶性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料液比1:15(g/mL),时间4.5 h,次数2次,此时多糖得率为3.65±0.07%。经Sevag除蛋白,300000 Da透析袋透析及丙烯葡聚糖凝胶柱S-400 HR纯化处理后,多糖溶液平均分成4份,其中3份分别置于30℃、60℃、90℃水浴锅中加热6 h,取出后离心除去沉淀并将上清进行冷冻干燥,得到四种温度的灰树花多糖样品(GFP-4、GFP-4-30、GFP-4-60和GFP-4-90)。GFP-4的总糖含量为91.51±2.49%,蛋白质、糖醛酸和硫酸基含量很低,加热处理后其总糖含量略有降低。MTT结果表明,GFP-4对SPC-A-1细胞增殖的抑制效果最强。高效液相色谱结果显示,GFP-4 的平均分子量为 1.05×106Da,在 GFP-4-30、GFP-4-60 和 GFP-4-90中多糖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降解,产生许多小分子物质。傅里叶红外光谱、气相色谱和核磁共振结果显示,四种灰树花多糖都主要由α-D-半乳糖、α-D-甘露糖和α-D-葡萄糖组成。高碘酸氧化、Smith降解和甲基化实验表明,GFP-4以(1→3)连接的α-D-半乳糖为主链。加热处理后,多糖中(1→3,4)连接的α-D-半乳糖的含量逐渐降低,表明多糖分支度变小,进而导致了多糖抗肿瘤活性的降低。此外,本论文还通过MTT、Hoechst 33258单染、Hoechst 33342/PI双染、细胞周期分析,探究GFP-4对肺癌SPC-A-1细胞的直接抑制作用。结果显示,当GFP-4浓度为600μg/mL时细胞抑制率为78.44±2.43%,加入GFP-4后SPC-A-1细胞出现皱缩,并且细胞阻滞发生在S期。综上所述,本论文可以为多糖的研究提供一个新方法,同时也为GFP-4在食品和制药行业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许锐[5](2020)在《灰树花鲜味肽的制备及关键滋味物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灰树花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其呈味物质的提取方法进行了优化对比分析;在此基础上,对鲜味呈味肽进行了分离纯化鉴定及呈味特性研究;最后采用重组缺失方法对灰树花关键滋味物质进行分析。其研究结果对提升我国的灰树花产品附加值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也为其他食用菌调味基料的开发提供理论和方法的指导。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采用高压蒸煮、常压蒸煮和酶解分别提取灰树花中的呈味物质,以提取液的固形物含量、感官评价以及水解度为评价依据,分别优化提取工艺;结果表明:高压蒸煮的最优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20,时间1.5h,压力40k Pa;常压蒸煮的最优提取条件为:料液比1:20,时间2h,温度100℃;酶解的最优提取条件为:纤维素酶和风味蛋白酶分步作用,料液比为1:20,酶解时间各1.5h,其中纤维素酶的温度为45℃,p H 3.5,添加量为底物质量的0.5%;风味蛋白酶的温度为50℃,p H 6.0,添加量为底物质量的0.4%。(2)在上述提取条件基础上,结合闪式高速提取对提取液中的呈味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和常压蒸煮相比,其他处理方式的可溶性糖总量都呈现显着性降低,尤其采用闪式高速提取处理后的高压蒸煮制备液降低最多;相反,有机酸总量在处理后都呈现显着性增加,且在经过闪式高速提取器处理后有机酸总量一定程度增加;两种酶作用后的游离氨基酸总量都有所增加,高压蒸煮的游离氨基酸总量减少,复合酶解制备液的鲜味氨基酸、甜味氨基酸以及苦味氨基酸的含量均显着增加;两种酶解制备液中肽分子质量分布变化小于3000 Da的组分含量最多,经过闪式高速提取后其含量减少,说明闪式高速提取对游离氨基酸的提取不利。PCA分析发现无论酶解还是高压蒸煮处理,味感及呈味物质都与常压蒸煮存在显着性差异,同时闪式高速提取处理后其味感及呈味物质也发生了明显改变。(3)使用超滤,凝胶过滤色谱和反相高效液相色谱从灰树花提取液中分离和纯化呈味肽,使用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测定呈味肽的氨基酸序列,最终鉴定出2个肽,氨基酸序列为RSGV和YHGPF。结果发现两种合成肽都具有涩味和一定的酸味。在水溶液中,肽RSGV表现出甜味、酸味、鲜味和咸味,肽YHGPF表现出强烈的苦味、涩味以及酸味。肽RSGV和YHGPF的阈值分别为7.19 mmol/L和3.23mmol/L。在MSG溶液中,肽RSGV具有强烈的鲜味增强作用,而YHGPF没有鲜味增强作用。同时,肽RSGV的味精溶液的鲜味增强阈值为8.39 mmol/L。(4)根据灰树花滋味轮廓重组试验,鉴定出10种化合物为灰树花的关键滋味活性物质,包括谷氨酸、丝氨酸、精氨酸、赖氨酸、脯氨酸、AMP、GMP、IMP、琥珀酸和Cl-。更特别地,呈味肽RSGV可以显着增加灰树花的鲜味和浓厚感特征滋味。灰树花的整体味道可通过这些滋味物质更加完整的重构。这些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了解灰树花美味的奥秘,并为灰树花风味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张宗启[6](2019)在《天麻提取物对灰树花胞外多糖理化特性、抗氧化及免疫活性影响的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开展了天麻提取物对灰树花胞外多糖组分、理化特性、结构特点和生物活性等方面的研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添加7%(v/v)天麻提取物参与灰树花发酵过程中,确定天麻提取物的主要成分及其含量的变化,探究天麻提取物对灰树花胞外多糖组分排布及含量的影响;以多糖主要组分为研究对象(EPS-2和REPS-2),确定多糖组分间多糖含量、蛋白质含量、糖醛酸含量,分子量、单糖组成和糖苷键键合等方面的差异,探究天麻提取物对灰树花胞外多糖结构特点的影响;以体外抗氧化和小鼠体内免疫实验为研究目标,确定多糖组分间对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DPPH自由基清除率、ABTS自由基清除率、小鼠免疫器官指数、血清免疫因子和血清免疫球蛋白含量的变化,探究天麻提取物对灰树花胞外多糖生物活性的影响,总结多糖结构特点与生物活性差异的关联。研究结果如下:研究并建立了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HA)、对羟基苯甲醛(HBA)和巴利森甙定性和定量的检测方法,分析了高温高压灭菌前后天麻提取物主要成分含量的变化及灰树花对天麻提取物主要成分的利用率。结果表明,经高温高压灭菌后,天麻提取物主要成分会发生改变,其中灭菌后的天麻提取物中天麻素含量增加了66.06%,HA含量增加了36.96%,HBA减少了37.64%,巴利森甙含量减少了90.47%;在灰树花发酵过程中,天麻提取物主要成分发生改变,其中天麻素含量降低了24.68%,HA含量提高了6.50%,HBA含量降低了42.59%且巴利森甙含量提高了9.85%;在灰树花发酵过程中分别加入天麻提取物,对所得的胞外多糖组分EPS-2和REPS-2进行理化特性及结构特点检测。结果表明,EPS-2和REPS-2多糖含量分别为82.68%和84.12%,蛋白质含量分别为0.31%和0.23%,且二者均不含有糖醛酸;此外,EPS-2和REPS-2的分子量分别为1.295×104 Da和2.904×104 Da;EPS-2主要由葡萄糖,甘露糖和半乳糖组成,单糖摩尔比约为4.11:4.68:0.04,REPS-2主要由葡萄糖,甘露糖,半乳糖和岩藻糖组成,单糖摩尔比约为3.02:5.72:0.09:0.16且二种均具有典型的多糖吸收峰;GC-MS甲基化表明EPS-2和REPS-2均含有t-Glcp、t-Manp、1,2-Glcp,1,3-Manp,1,6-Manp和1,3,6-Manp等六种不同类型的糖苷键,其中EPS-2主要含有t-Glcp,1,2-Glcp,1,3-Manp,1,6-Manp与1,3,6-Manp,摩尔比约为13.9:23.5:8.6:26.8:10.2,而REPS-2主要含有t-Manp,1,2-Glcp,1,3-Manp,1,6-Manp与1,3,6-Manp,其摩尔比约为10.5:19.7:9.2:32.1:14.5;体外抗氧化实验结果表明,多糖EPS-2和REPS-2均有较好的抗氧化能力(超氧阴离子自由基清除率、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ABTS自由基清除率),其中自由基清除率随多糖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呈现明显的浓度依赖性,但均低于阳性对照Vc组;此外,添加天麻提取物的多糖组分REPS-2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作用效果最明显,其次是ABTS自由基,最后是超氧阴离子自由基,但清除效果均显着高于EPS-2(P<0.05)且二者的半抑制浓度(ED50)均小于4 mg/mL;小鼠体内免疫活性实验结果表明,灌胃剂量为中剂量(100 mg/kg)和高剂量(200 mg/kg)的多糖EPS-2和REPS-2能够有效的促进由环磷酰胺(CTX)诱导的免疫缺陷小鼠体内胸腺指数,脾脏指数,血清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含量显着增加(P<0.05);相同灌胃剂量下,添加天麻提取物的多糖组分REPS-2在促进血清免疫因子(IFN-γ和IL-2)和免疫球蛋白(IgG)含量方面显着高于EPS-2(P<0.05)。所以,以甘露聚糖/葡聚糖为主的REPS-2较EPS-2而言对小鼠免疫活性调节效果更明显。
刘姗姗[7](2019)在《泰山灰树花的驯化栽培及其抗细菌性咽炎活性物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咽炎是耳鼻喉科常见的一种疾病,咽炎引起的病理改变严重时会影响机体的其它机能,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威胁。当前对于咽炎的治疗多采用抗生素等药物,很容易产生耐药性,而且一些药物还会产生负面作用。泰山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是在泰山特殊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珍稀食药用真菌,民间多用于治疗咽炎、扁桃体炎等疾病。如果以泰山灰树花作为原料,从中分离鉴定出既可以治疗咽炎又无毒副作用的物质,这将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产生深远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本研究以泰山灰树花为试验材料,探讨了其母种、液体菌种和栽培出菇的最佳条件;然后以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 ATCC6538)为指示菌,以泰山灰树花子实体为试验材料,利用一系列纯化方法,对泰山灰树花中治疗咽炎的活性物质进行分离鉴定;最后,利用大鼠细菌性咽炎模型对活性物质进行了验证,并研究了泰山灰树花治疗咽炎的初步机理。通过以上试验,取得以下结果:1.泰山灰树花母种的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葡萄糖和酵母膏,培养基内添加栗树木屑浸出液有利于菌丝的生长,菌丝生长的最适酸碱度为pH 6.0,最适温度为24℃;液体菌种的最佳培养条件为:转速120 r/min,接种量20 mL,温度24℃;栽培种的最佳培养基配方为:栗树木屑45%,棉籽壳33%,麦麸20%,石膏1%,白糖1%;栽培种最适发菌温度为24-28℃;出菇时需要进行覆土处理;出菇的适宜温度为20-24℃,相对湿度为90%。2.泰山灰树花发酵液和菌丝球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没有抑菌活性,子实体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抑菌活性,但泰山灰树花子实体内多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无抑菌活性。利用水抽提、硫酸铵沉淀、pH 3.5类等电点沉淀、离子交换层析、凝胶过滤层析等方法对泰山灰树花中的活性物质进行分离纯化,并用SDS-PAGE检测活性物质的纯度及分子量,最终确定泰山灰树花中治疗咽炎的活性物质是分子量为71 KDa等分子量双亚基蛋白质,命名为GFP。3.通过肽段测序,获得GFP中的五个肽段序列,分别为:NHNADTSNSQEFYR(GFP1)、QYAEIVGTPAEVPYWSFGFHQCR(GFP2)、KHHQTYVNALNAAEQA YAK(GFP3)、HHQTYVNALNAAEQAYAK(GFP4)、EFNATTASIQGSGWGWL GLNPTTK(GFP5),前两个序列与α/β葡萄糖苷酶序列相似,后三个序列与MnSOD中的保守序列相似;通过测定GFP的N端序列,得到其N-末端部分氨基酸序列为:AVRPLAAGVY(丙氨酸-缬氨酸-精氨酸-脯氨酸-亮氨酸-丙氨酸-丙氨酸-甘氨酸-缬氨酸-酪氨酸)。通过对GFP理化性质的测定,得到GFP最适温度为40℃;在pH 2-11的伯瑞坦-罗比森缓冲液中相对活性保持在为80%以上,对pH有较宽的稳定性;10 mM Ca2+、Ba2+、K+、Mg2+对GFP抑菌活性具有一定的激活作用,尤以K+最为显着,相对活性高达139%;10 mM Na+、Fe3+、Zn2+、Al3+和Cu2+对GFP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其中Al3+和Cu2+的抑制作用达100%;进一步试验证明,0.625 mM Al3+和Cu2+对GFP无影响,当浓度高于0.625 mM时,能够抑制GFP的活性。GFP对有机溶剂甲醇、乙醇和异丙醇敏感,对氯仿不敏感;通过硫酸-苯酚法测得该GFP的含糖量为3.15%。4.通过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大鼠口腔粘膜成功建立了大鼠咽炎模型。经验证,GFP对大鼠细菌性咽炎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且呈现剂量依赖关系。通过对大鼠表观观察、咽部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炎症因子的测定等数据进行分析,初步得出泰山灰树花治疗大鼠细菌性咽炎的机理为:泰山灰树花活性蛋白GFP能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改善咽炎大鼠的精神状态及毛色光泽度,降低咽部粘液分泌量,使咽部粘膜变薄且有光泽,减轻口腔粘膜的肿胀充血;明显降低大鼠口腔粘膜组织的病理形态学的变异,缓解粘膜角质化趋势,减轻钉突现象,维持粘液腺的完整性;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的渗透,有效对抗炎细胞的浸润和蔓延,减少体内促炎性细胞因子的生成,从而减轻炎症症状。通过以上试验,我们首先确定了泰山灰树花母种及栽培种的最优培养条件,且在实验室条件下成功进行了人工栽培。通过一系列方法明确泰山灰树花中抗细菌性咽炎的物质为蛋白质,揭示了泰山灰树花治疗咽炎的分子机理,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李炳功[8](2018)在《灰树花液态发酵培养及抗疲劳功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灰树花是一种风味独特,营养丰富的的食用菌,并且具有多种生理功能,近年来倍受人们关注。由于灰树花的栽培具有周期长和成本高的缺点,因而其相关产品的开发受到了限制。本文研究了灰树花液态深层发酵的培养基成分、发酵设备及发酵条件,对发酵液和菌丝体的活性成分和抗疲劳功能进行了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 50L规模的放大试验,为灰树花的深度开发和产业化应用提供了技术支撑。首先,本实验利用500mL摇瓶优化了培养基中氮源,结果表明,当添加0.4%酵母蛋白胨时,灰树花的生物量和胞外多糖含量最高,分别达到3.853 g/L和0.445 g/L。随后,在7L搅拌式发酵罐中,确定了灰树花最佳培养条件为培养温度为23℃,搅拌速度为120 r/min,通气量为3 L/min。种子液最佳的培养条件为转子搅拌速度500 r/min,搅拌时间14 min。比较了灰树花在7 L的气升式发酵罐和7 L搅拌式发酵罐中的发酵14天的情况,结果表明,在搅拌式发酵罐中,灰树花发酵液的生物量和胞外多糖含量分别为11.659 g/L和3.658g/L,而气升式发酵罐为5.648 g/L和1.116g/L;而且搅拌式发酵罐中的菌丝球直径较小且均匀,密度高,发酵液菇味更加浓郁,所以搅拌式发酵罐更适用于灰树花发酵。在7L搅拌式发酵罐中进行了灰树花的半连续发酵工艺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两个周期的半连续发酵工艺可以保持生物量和胞外多糖的平均生长量和发酵效果的稳定,从而提高发酵效率,缩短产品生产周期。本研究成功的在50 L搅拌式发酵罐中进行了扩大培养,灰树花生物量和胞外多糖量分别达到了 13.238 g/L和3.178 g/L。然后,对液态培养的灰树花发酵液的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灰树花发酵液中的胞外多糖含量为3.541 mg/mL,菌丝体中的多糖含量为82.112mg/g;蛋白质含量分别为0.014 mg/mL和491 mg/g;黄酮含量分别为0.026 mg/L和33.412 mg/g;多酚含量分别为 0.098 mg/mL 和 87.024 mg/g。最后,利用动物实验研究了灰树花发酵液的抗疲劳功能。分别服用稀释1倍和未稀释缩灰树花发酵液上清、发酵原液和红牛饮料进行小鼠跑笼实验,结果表明,上述组别的小鼠跑笼圈数分别为 174.75 r±25.77 r、193.25 r±22.38 r、184.25 r±33.94 r、170 r±10.56r,均显着高于服用生理盐水的对照组(105.75±34.79 r),其中服用未稀释的发酵液上清的小鼠跑笼圈数最高。小鼠强迫游泳实验表明,上述组别的小鼠相对于服用生理盐水的对照组相比,游泳延长时间显着,分别达到961.75 s± 65.26 s、1068.5 s± 87.82 s、1091.25 s±136.94 s和1030 s±38.65s,其中发酵液原液组和未稀释的发酵液上清组效果最为显着,分别达到了44.89%和41.97%。
张医芝[9](2017)在《灰树花菌丝体液体深层发酵工艺优化及降血糖和抗肿瘤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灰树花(Grifola frondosa)又名栗蘑、贝叶多孔菌,是多孔菌属中的一种珍稀食、药兼用大型真菌,研究发现,灰树花具有抗肿瘤、提高免疫力、降血糖、抗病毒、抗辐射、清除自由基等多种药理生物活性。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从其营养价值、食用价值、药用价值、栽培技术和新型产品加工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目前对于灰树花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子实体及多糖,但是对灰树花菌丝体液体深层发酵工艺条件优化及降血糖和抗肿瘤方面的生物功能研究和报道相对较少,其深度和广度有待提高。尽管灰树花栽培产量逐年增加,但由于主要供出口,致使国内市场需求严重短缺,因此提高灰树花产量,建立灰树花菌丝体产业化生产工艺,继续开展灰树花菌丝体营养和药理活性物质的研究,对于灰树花子实体和发酵菌丝体的合理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采用化学计量学方法优化了灰树花菌丝体液体深层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在单因素实验优化的基础上,采用Plackett-Burman实验和B-B中心组合实验设计对灰树花液体深层发酵培养基和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显示,在发酵培养5天,培养基初始PH为6,发酵温度26℃,发酵转速125 r/min时灰树花菌丝体液体深层发酵培养基最优配方及发酵条件为(g/L):葡萄糖19.44,酵母浸粉10,蛋白胨10,磷酸二氢钾1.70,硫酸镁1.53,VB1 0.10,发酵时间为4天,发酵温度为26℃,发酵转速为150 r/min,发酵PH为6.5,接种量10%,补料方式为分批补料。同时检测灰树花菌丝体中总糖含量9.23%,还原糖3.23%,三萜类化合物2.49%,黄酮类化合物0.19%,腺苷0.1%,甘露醇3.62%,粗脂肪28.16%,总蛋白31.55%。本研究在液体深层发酵优化工艺条件下制备灰树花菌丝体,考察灰树花菌丝体水提物的降血糖及抗肿瘤活性,为更好地开发利用这一真菌资源提供理论依据。采用高糖高脂饲料喂养结合小剂量STZ注射方法建立II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建模成功大鼠进行连续4周灰树花菌丝体水提物(GFE)或盐酸二甲双胍(Met)的灌胃治疗,考察GFE对糖尿病大鼠降血糖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与模型组大鼠相比,GFE提高了糖尿病大鼠体重和葡萄糖耐受(OGTT)能力,降低了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值,表明GFE具有较好的降血糖活性;肌酐(Scr)、尿素氮(BUN)、蛋白尿(ALB)及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是糖尿病肾病的标志物,我们发现,糖尿病大鼠中具有较高的Scr、BUN、ALB及NAG水平,经过GFE治疗4周后,血液生化指标检测结果显示,与模型组大鼠相比,GFE明显降低了ALB以及血清中Scr、BUN和NAG水平,进一步证明GFE对大鼠肾脏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糖尿病大鼠血液中炎症因子含量显着上升,GFE和Met治疗4周后,与模型组大鼠相比,有效降低了大鼠血液中白介素-2(IL-2)、白介素-2R(IL-2R)、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干扰素-α(IFN-α)含量,提高了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同时,进一步检测发现,GFE灌胃给药4周后,与模型组大鼠相比,GFE可显着提高血液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过氧化氢酶(CAT)水平,降低丙二醛(MDA)和活性氧(ROS)含量至正常水平,反应出GFE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活性,GFE中可能存在某种抗氧化成分。值得注意的是,与模型组大鼠相比,GFE能够有效抑制大鼠血清和肾脏组织中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表达,因此,我们推测GFE可能是通过介导NF-κB相关信号通路来实现其降血糖作用。通过体外细胞实验及裸鼠体内实验,考察了GFE的抗肿瘤活性。利用乳腺癌细胞MCF-7和MDA-MB-231,肝癌细胞PLC/PRF/5和HepG2以及MCF-7和PLC/PRF/5分别诱导的肿瘤异位模型,初步探讨了GFE抗乳腺癌和抗肝癌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结果显示,GFE能够显着抑制肿瘤细胞增殖活力,促进乳酸脱氢酶(LDH)的释放,增加肿瘤细胞内ROS含量,降低线粒体膜电位,从而激活细胞内线粒体凋亡途径,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裸鼠体内实验结果显示,GFE能有效抑制肿瘤组织的生长,提高肿瘤组织中相关促凋亡蛋白Bax,cleaved caspase-3和cleaved caspase-8表达,抑制Bcl-2和Bcl-xL蛋白的表达,进一步证实了GFE的抗肿瘤作用与AKT/GSK-3β和ERK介导的内源性线粒体凋亡途径相关。
朱思洁[10](2017)在《天麻醇提物对灰树花胞外多糖的组分及降血糖活性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主要是基于天麻醇提物中的主要成分影响灰树花深层发酵胞外多糖组分及其降血糖活性的机理研究。首先,对灰树花深层发酵得到的胞外粗多糖进行脱蛋白工艺优化,达到初步纯化灰树花胞外多糖的目的,为进一步纯化灰树花胞外多糖奠定基础。其次,采用阴离子交换柱层析法对不同发酵培养基所得多糖进行组分分离,初步探讨天麻有效成分参与灰树花发酵后其多糖的组分变化情况。最后,从酶学角度分析,天麻有效成分参与灰树花发酵后其多糖对a-葡萄糖苷酶活性抑制率的影响,进而推断天麻有效成分参与灰树花发酵后其多糖的降血糖活性作用。实验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以脱蛋白效率和多糖损失率为指标对比了sevage法、酶法、三氯乙酸法三种脱蛋白方法对灰树花胞外多糖的脱蛋白效果。其中三氯乙酸法相对sevage法、酶法脱蛋白效果更好,脱蛋白效率为68.40%,多糖损失率为21.11%,最佳添加量为3%,经TCA法处理后的多糖通过紫外扫描检测,其结果显示在200600 nm范围内吸收明显减少,说明处理后的粗多糖溶液几乎不含蛋白质和核酸。此方法操作简单、切实可行,清除蛋白效果好,适用于灰树花胞外多糖中蛋白质的去除。不同培养基参与灰树花深层发酵获得GFP-1、GFP-2、GFP-3、GFP-4四种灰树花胞外多糖。四种多糖均可由超纯水洗脱出EPS-1中性多糖,用0.2 mol/L NaCl洗脱出EPS-2酸性多糖,0.5 mol/L NaCl洗脱出EPS-3酸性多糖。但天麻醇提物、对羟基苯甲醛和对羟基苯甲醇加入培养基发酵后所获得灰树花胞外多糖GFP-2、GFP-3、GFP-4均可由0.5 mol/L NaCl洗脱出EPS-4酸性多糖,且GFP-4中EPS-4增加得最多。天麻有效成分能够影响灰树花胞外多糖的量在各组分间的重新分布,且对羟基苯甲醛对灰树花代谢过程中胞外多糖组分的影响最大。在灰树花液态深层发酵系统中添加天麻有效成分获得四种灰树花胞外多糖GFP-1、GFP-2、GFP-3、GFP-4。分析GFP-1、GFP-2、GFP-3、GFP-4及阿卡波糖对α-葡萄糖苷酶半抑制浓度IC50从大到小顺序为:GFP-1>阿卡波糖>GFP-4>GFP-3>GFP-2。降血糖活性由高到低的顺序为:GFP-2>GFP-3>GFP-4>阿卡波糖>GFP-1。说明常规培养基发酵培养的灰树花胞外多糖降血糖活性低于临床药物阿卡波糖。当分别向培养基添加天麻醇提物和其单一有效成分对羟基苯甲醇、对羟基苯甲醛后,所得灰树花胞外多糖降血糖活性均有所增加并且增加后的降血糖活性高于临床药物阿卡波糖,其中天麻醇提物的增效效果最好。
二、几种测定灰树花多糖中蛋白质含量方法的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几种测定灰树花多糖中蛋白质含量方法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灰树花化学成分及质量标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化学成分 |
1.1 多糖 |
1.2 多酚类 |
1.3 甾类成分 |
1.4 其他类成分 |
2 质量标准 |
2.1 性状鉴别 |
2.1.1 灰树花鲜品性状鉴别 |
2.1.2 灰树花干品性状鉴别 |
2.2 显微鉴别 |
2.3 薄层鉴别 |
2.3.1 薄层层析鉴别 |
2.3.2 全息薄层色谱鉴别 |
2.4 主要成分含量测定 |
2.4.1 多糖的测定 |
2.4.2 蛋白质的测定 |
2.5 指纹特征图谱 |
3 结语 |
(2)天麻苦荞复配液对灰树花胞外多糖合成酶类的影响及抗氧化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天麻的概述 |
1.2 苦荞的概述 |
1.3 药用真菌灰树花 |
1.3.1 灰树花液体深层发酵 |
1.3.2 灰树花多糖 |
1.3.3 灰树花胞外多糖合成途径及相关酶 |
1.4 真菌多糖抗氧化活性研究 |
1.5 代谢组学研究 |
1.6 课题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1.6.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复配液对灰树花胞外多糖合成及其酶活性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灰树花 |
2.2.2 天麻 |
2.2.3 苦荞 |
2.2.4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5 实验药品 |
2.3 实验方法 |
2.3.1 培养基 |
2.3.1.1 斜面培养基(PDA培养基) |
2.3.1.2 液体种子培养基 |
2.3.1.3 发酵培养基 |
2.3.2 灰树花菌体培养方法 |
2.3.2.1 斜面种子培养 |
2.3.2.2 液体种子培养 |
2.3.2.3 发酵培养 |
2.3.3 天麻醇提物的制备 |
2.3.4 苦荞醇提物的制备 |
2.3.5 分析方法 |
2.3.5.1 生物量(BIO)的测定 |
2.3.5.2 胞外多糖(EPS)产量测定 |
2.3.5.3 还原糖含量的测定 |
2.3.5.4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2.3.5.5 粗酶液的提取 |
2.3.5.6 酶活力的测定 |
2.3.6 统计方法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标准曲线的绘制 |
2.4.1.1 葡萄糖标准曲线(苯酚-硫酸法)的绘制 |
2.4.1.2 葡萄糖标准曲线(DNS法)的绘制 |
2.4.1.3 蛋白质标准曲线的绘制 |
2.4.2 天麻苦荞醇提物对灰树花胞外多糖含量的影响 |
2.4.2.1 苦荞提取物对灰树花生物量和胞外多糖合成的影响 |
2.4.2.2 天麻提取物对灰树花生物量和胞外多糖合成的影响 |
2.4.2.3 天麻和苦荞复配液对灰树花胞外多糖合成和生物量的影响 |
2.4.3 发酵动力学研究 |
2.4.3.1 生物量和残糖(还原糖)的发酵动力学 |
2.4.3.2 胞外多糖和pH的发酵动力学 |
2.4.4 天麻苦荞醇提物对灰树花多糖合成关键酶类的影响 |
2.4.4.1 磷酸葡萄糖变位酶活力动态变化 |
2.4.4.2 UDP-葡萄糖焦磷酸化酶活力动态变化 |
2.4.4.3 磷酸葡萄糖异构酶活力动态变化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复配液对灰树花多糖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灰树花菌种 |
3.2.2 天麻 |
3.2.3 苦荞 |
3.2.4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2.5 实验药品 |
3.3 实验方法 |
3.3.1 培养基 |
3.3.1.1 斜面种子培养基 |
3.3.1.2 液体种子培养基 |
3.3.1.3 发酵培养基 |
3.3.2 培养方法 |
3.3.2.1 发酵培养 |
3.3.2.2 液体种子培养 |
3.3.2.3 发酵培养基 |
3.3.3 天麻提取物的制备 |
3.3.4 苦荞提取物的制备 |
3.3.5 灰树花胞外多糖的制备和纯化 |
3.3.6 分析方法 |
3.3.6.1 DPPH自由基的测定 |
3.3.6.2 羟基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
3.3.6.3 ABTS自由基清除率 |
3.3.7 统计方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
3.4.2 羟基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
3.4.3 ABTS自由基清除率的测定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灰树花发酵液对小鼠的抗疲劳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灰树花菌种 |
4.2.2 天麻 |
4.2.3 苦荞 |
4.2.4 实验动物 |
4.2.5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2.6 实验药品 |
4.3 实验方法 |
4.3.1 培养基 |
4.3.1.1 斜面种子培养基 |
4.3.1.2 液体种子培养基 |
4.3.1.3 发酵培养基 |
4.3.2 培养方法 |
4.3.2.1 发酵培养 |
4.3.2.2 液体种子培养 |
4.3.2.3 发酵培养 |
4.3.3 天麻提取物的制备 |
4.3.4 苦荞提取物的制备 |
4.3.5 灌胃样品的制备 |
4.3.6 小鼠的分组与灌胃剂量 |
4.3.7 负重游泳实验 |
4.3.8 生化指标测定 |
4.3.9 统计方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发酵液对小鼠体质量的影响 |
4.4.2 发酵液对小鼠负重游泳耐力的影响 |
4.4.3 发酵液对小鼠肝脏中HG含量的影响 |
4.4.4 发酵液对小鼠血清中LDH、LA和 BUN含量的影响 |
4.4.4.1 发酵液对小鼠血清中LDH和LA含量的影响 |
4.4.4.2 发酵液对小鼠血清中BUN含量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UPLC-QTOF-MS代谢组学研究灰树花发酵的代谢差异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 |
5.2.1 灰树花菌种 |
5.2.2 天麻 |
5.2.3 苦荞 |
5.2.4 实验仪器与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培养基 |
5.3.1.1 斜面种子培养基 |
5.3.1.2 液体种子培养基 |
5.3.1.3 发酵培养基 |
5.3.2 培养方法 |
5.3.2.1 发酵培养 |
5.3.2.2 液体种子培养 |
5.3.2.3 发酵培养基 |
5.3.3 天麻提取物的制备 |
5.3.4 苦荞提取物的制备 |
5.3.5 代谢组学的测定 |
5.3.5.1 取样 |
5.3.5.2 代谢物的提取 |
5.3.5.3 LC-MS/MS Analysis: |
5.3.5.4 数据处理与统计方法 |
5.4 代谢组学结果与分析 |
5.4.1 数据质控 |
5.4.1.1 QC样品的相关性 |
5.4.1.2 QC样品中内标响应稳定性 |
5.4.2 主成分结果及分析 |
5.4.3 差异化合物的筛选与分析 |
5.4.4 两组样品中差异代谢物的层次聚类分析 |
5.4.5 代谢途径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研究结论 |
6.2 论文创新点 |
6.3 展望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3)灰树花多糖的提取工艺优化、结构鉴定及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多糖 |
1.1.1 多糖的提取工艺 |
1.1.2 多糖的分离纯化 |
1.1.3 多糖的结构鉴定 |
1.1.4 多糖的生物活性 |
1.2 癌症 |
1.2.1 癌症简介 |
1.2.2 癌症与多糖 |
1.3 灰树花 |
1.3.1 灰树花简介 |
1.3.2 灰树花多糖的功能特性 |
1.3.3 灰树花多糖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2 实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原材料 |
2.1.2 实验仪器 |
2.1.3 实验试剂 |
2.2 灰树花粗多糖提取工艺的优化 |
2.2.1 灰树花多糖的提取工艺流程 |
2.2.2 单因素实验 |
2.2.3 正交试验设计 |
2.3 灰树花多糖的纯化 |
2.3.1 Sevage法除蛋白和AB-8大孔吸附树脂脱色 |
2.3.2 多糖的纯化 |
2.4 多糖成分和含量分析 |
2.4.1 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 |
2.4.2 多糖中蛋白质含量测定 |
2.4.3 多糖中糖醛酸含量测定 |
2.5 灰树花多糖的结构表征 |
2.5.1 紫外(UV)分析 |
2.5.2 分子量分析 |
2.5.3 红外(FTIR)分析 |
2.5.4 单糖组成分析 |
2.5.5 核磁共振(NMR)分析 |
2.5.6 高碘酸盐氧化和Smith降解分析 |
2.5.7 甲基化分析 |
2.5.8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
2.6 灰树花多糖的体内抗肿瘤活性 |
2.6.1 动物 |
2.6.2 动物模型设计 |
2.6.3 体重和肿瘤大小 |
2.6.4 免疫器官指数 |
2.6.5 血常规检查 |
2.6.6 脾淋巴细胞增殖试验 |
2.6.7 脾NK细胞杀死活性测定 |
2.6.8 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摄取试验 |
2.6.9 流式细胞术(FACS)测定小鼠胸腺中的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 |
2.7 灰树花多糖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
2.8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正交法优化灰树花多糖提取工艺 |
3.1.1 灰树花多糖提取的单因素实验 |
3.1.2 正交试验设计与分析 |
3.1.3 验证实验 |
3.2 灰树花多糖成分及含量分析 |
3.2.1 从灰树花中部分纯化粗多糖 |
3.2.2 总糖含量分析 |
3.2.3 蛋白质含量分析 |
3.2.4 糖醛酸含量分析 |
3.3 灰树花多糖的结构分析 |
3.3.1 紫外-可见光谱特征 |
3.3.2 多糖分子量的测定 |
3.3.3 FTIR光谱学 |
3.3.4 GFP-A的单糖组成分析 |
3.3.5 GFP-A的NMR分析 |
3.3.6 GFP-A的高碘酸盐氧化和Smith降解分析 |
3.3.7 甲基化 |
3.3.8 GFP-A的SEM分析 |
3.4 多糖的体内抗肿瘤活性 |
3.4.1 GFP-A对肿瘤的影响 |
3.4.2 GFP-A对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3.4.3 GFP-A对血液常规分析的影响 |
3.4.4 GFP-A对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
3.4.5 GFP-A对NK细胞杀伤活性的影响 |
3.4.6 GFP-A对巨噬细胞吞噬作用的影响 |
3.4.7 小鼠胸腺中的T淋巴细胞亚群比例分析 |
3.5 多糖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
4 结论 |
4.1 全文总结 |
4.2 论文创新点 |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 致谢 |
(4)灰树花冷溶性多糖结构及其抗肺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肺癌简介 |
1.2 灰树花简介 |
1.3 灰树花的化学成分 |
1.3.1 多糖 |
1.3.2 蛋白质 |
1.3.3 甾类化合物 |
1.3.4 酚类化合物 |
1.3.5 其他成分 |
1.4 多糖研究进展 |
1.4.1 多糖简介 |
1.4.2 多糖来源 |
1.4.3 多糖的提取工艺 |
1.5 多糖的分离纯化 |
1.5.1 脱脂 |
1.5.2 脱蛋白 |
1.5.3 脱色 |
1.5.4 分级纯化 |
1.6 多糖的结构研究 |
1.6.1 多糖一级结构 |
1.6.2 多糖高级结构 |
1.7 灰树花多糖的生物活性研究 |
1.7.1 抗肿瘤活性 |
1.7.2 抗氧化作用 |
1.7.3 降血糖作用 |
1.7.4 免疫调节作用 |
1.8 研究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1.8.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8.2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
2.1.1 实验原料和主要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2 灰树花冷溶性多糖的提取及工艺优化 |
2.2.1 灰树花冷溶性多糖的提取 |
2.2.2 冷溶性多糖提取的单因素实验 |
2.2.3 灰树花冷溶性多糖提取的正交实验 |
2.3 灰树花冷溶性多糖的纯化 |
2.3.1 反复冻融除杂质 |
2.3.2 Sevag法除蛋白 |
2.3.3 纯化处理 |
2.4 四种灰树花多糖的制备 |
2.5 灰树花多糖成分及含量分析 |
2.5.1 总糖含量测定 |
2.5.2 总蛋白含量测定 |
2.5.3 糖醛酸含量测定 |
2.5.4 硫酸基含量测定 |
2.6 灰树花多糖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分析 |
2.6.1 细胞的培养 |
2.6.2 MTT法检测灰树花多糖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
2.6.3 倒置显微镜观察灰树花多糖干预后的SPC-A-1细胞形态 |
2.7 灰树花多糖的结构分析 |
2.7.1 分子量的测定 |
2.7.2 单糖组成的测定 |
2.7.3 紫外-可见光谱(UV)分析 |
2.7.4 红外光谱(FT-IR)分析 |
2.7.5 核磁共振(NMR)分析 |
2.7.6 多糖连接方式分析 |
2.8 GFP-4的体外抗肿瘤研究 |
2.8.1 MTT法检测GFP-4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
2.8.2 GFP-4作用与SPC-A-1细胞的倒置显微镜观察结果 |
2.8.3 Hoechst 33258单染观察细胞凋亡情况 |
2.8.4 Hoechst 33342/PI双染观察细胞凋亡情况 |
2.8.5 流式细胞仪检测GFP-4对SPC-A-1细胞周期的影响 |
2.9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讨论 |
3.1 正交试验优化灰树花多糖的提取工艺 |
3.1.1 冷溶性多糖提取单因素实验 |
3.1.2 冷溶性多糖提取正交实验 |
3.2 四种灰树花多糖成分及含量分析 |
3.3 四种灰树花多糖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分析 |
3.3.1 MTT法检测灰树花多糖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
3.3.2 倒置显微镜观察灰树花多糖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
3.4 多糖的结构分析 |
3.4.1 分子量的测定 |
3.4.2 单糖组成分析 |
3.4.3 紫外可见光全波长扫描 |
3.4.4 红外光谱分析 |
3.4.5 核磁共振分析 |
3.4.6 多糖连接方式分析 |
3.4.7 灰树花多糖结构和活性的关系总结 |
3.5 GFP-4作用于SPC-A-1细胞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
3.5.1 MTT法检测GFP-4的体外抗肿瘤活性 |
3.5.2 SPC-A-1细胞的倒置显微镜观察结果 |
3.5.3 Hoechst 33258单染检测SPC-A-1的凋亡作用 |
3.5.4 Hoechst33342/PI双染检测SPC-A-1的凋亡作用 |
3.5.5 流式细胞仪检测GFP-4对SPC-A-1细胞周期的影响 |
4 结论 |
4.1 全文总结 |
4.2 论文的创新点 |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 致谢 |
(5)灰树花鲜味肽的制备及关键滋味物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灰树花简介 |
1.1.1 灰树花概述 |
1.1.2 灰树花研究现状 |
1.2 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形势 |
1.3 食用菌风味研究进展 |
1.3.1 食用菌呈味物质研究进展 |
1.4 食用菌滋味物质的分析 |
1.4.1 食用菌呈味物质的提取 |
1.4.2 食用菌呈味物质的分离鉴定 |
1.4.3 食用菌呈味肽的分离 |
1.4.3.1 超滤技术 |
1.4.3.2 凝胶色谱分离技术 |
1.4.3.3 超高效液相色谱分离技术 |
1.4.4 食用菌呈味肽的鉴定研究概况 |
1.4.4.1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
1.4.4.2 核磁共振技术 |
1.5 本课题立题背景和意义 |
第2章 灰树花呈味物质的制备研究 |
2.1 前言 |
2.2 材料与设备 |
2.2.1 原料与试剂 |
2.2.2 主要仪器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原料预处理 |
2.3.2 灰树花干品基本理化特性测定 |
2.3.3 灰树花水溶性风味物质的提取 |
2.3.4 感官评价方法的建立 |
2.3.5 提取条件的筛选及优化 |
2.3.5.1 高压蒸煮条件的优化 |
2.3.5.2 常压蒸煮条件的优化 |
2.3.5.3 酶解条件的优化 |
2.3.6 数据统计分析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灰树花基本成分 |
2.4.2 高压蒸煮条件优化结果 |
2.4.2.1 压力对呈味物质提取的影响 |
2.4.2.2 料液比对呈味物质提取的影响 |
2.4.2.3 蒸煮时间对呈味物质提取的影响 |
2.4.3 常压蒸煮条件优化 |
2.4.3.1 料液比对呈味物质提取的影响 |
2.4.3.2 蒸煮温度对呈味物质提取的影响 |
2.4.3.3 蒸煮时间对呈味物质提取的影响 |
2.4.4 酶解条件优化结果 |
2.4.4.1 料液比对酶解过程的影响 |
2.4.4.2 时间对复合酶解过程的影响 |
2.4.4.3 pH对复合酶解过程的影响 |
2.4.4.4 温度对复合酶解过程的影响 |
2.4.4.5 加酶量对复合酶解过程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灰树花呈味物质释放规律研究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3.2.1 材料与试剂 |
3.2.2 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原料前处理 |
3.3.2 灰树花常压蒸煮液制备 |
3.3.3 灰树花酶解液的制备 |
3.3.4 灰树花高压蒸煮液的制备 |
3.3.5 灰树花闪式高速提取液的制备 |
3.3.6 呈味物质的测定 |
3.3.6.1 可溶性糖测定 |
3.3.6.2 有机酸测定 |
3.3.6.3 游离氨基酸测定 |
3.3.6.4 分子质量分布测定 |
3.3.7 电子舌的测定 |
3.3.8 数据处理与分析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不同处理方式对灰树花可溶性糖的影响 |
3.4.2 不同处理方式对灰树花有机酸含量的影响 |
3.4.3 不同处理方式对灰树花游离氨基酸的影响 |
3.4.4 不同处理方式对灰树花肽分子量分布的影响 |
3.4.5 样品的PCA结果 |
3.4.5.1 基于电子舌检测的PCA |
3.4.5.2 基于呈味物质含量检测的PCA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灰树花呈味肽的分离纯化及鉴定 |
4.1 前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原料与试剂 |
4.2.2 主要仪器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灰树花粗提液的制备 |
4.3.2 灰树花呈味肽的分离纯化 |
4.3.2.1 呈味肽的超滤 |
4.3.2.2 呈味肽的凝胶过滤层析 |
4.3.2.3 呈味肽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 |
4.3.3 通过UPLC-Q-TOF/ MS鉴定呈味肽的结构 |
4.3.4 感官评价 |
4.3.4.1 超滤后三种馏分的感官评价 |
4.3.4.2 滋味稀释分析(TDA) |
4.3.4.3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组分的感官评价 |
4.3.4.4 合成肽的定性描述性感官分析 |
4.3.4.5 合成肽与其组成氨基酸的比较评价 |
4.3.5 数据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三种超滤组分的感官评价 |
4.4.2 凝胶色谱分离组分的滋味稀释分析 |
4.4.3 反相液相色谱分离组分的感官评价 |
4.4.4 UPLC-Q-TOF/ MS分析 |
4.4.5 合成肽的感官评估 |
4.4.5.1 合成肽的描述性评价 |
4.4.5.2 剂量反应实验 |
4.4.5.3 合成肽及其组成氨基酸混合物的感官评价比较分析 |
4.4.5.4 呈味肽Arg-Ser-Gly-Val(RSGV)的呈鲜机制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灰树花关键滋味物质轮廓分析 |
5.1 前言 |
5.2 实验材料与设备 |
5.2.1 材料与试剂 |
5.2.2 仪器与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原料前处理 |
5.3.2 呈味物质的测定 |
5.3.2.1 游离氨基酸测定 |
5.3.2.25 ’-核苷酸测定 |
5.3.2.3 有机酸测定 |
5.3.2.4 无机离子测定 |
5.3.3 感官评价 |
5.3.3.1 感官训练 |
5.3.4 感官实验 |
5.3.4.1 滋味特征分析 |
5.3.4.2 缺失实验 |
5.3.4.3 附加实验 |
5.3.4.4 剂量反应实验 |
5.3.4.5 TAV的测定 |
5.3.4.6 EUC的测定 |
5.3.4.7 数据分析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定量分析 |
5.4.2 灰树花滋味特征分析 |
5.4.3 缺失实验 |
5.4.4 附加实验 |
5.4.5 呈味肽对灰树花滋味贡献 |
5.4.6 剂量反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结论 |
创新点 |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所开展的科研项目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6)天麻提取物对灰树花胞外多糖理化特性、抗氧化及免疫活性影响的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灰树花多糖的研究 |
1.2 多糖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
1.2.1 多糖的结构及表征 |
1.2.2 多糖分子量(纯度) |
1.2.3 多糖的单糖组成 |
1.2.4 化学结构 |
1.3 多糖的生物活性 |
1.3.1 抗氧化作用 |
1.3.2 抗肿瘤作用 |
1.3.3 免疫调节作用 |
1.3.4 其他生物活性作用 |
1.4 多糖分子量、结构特点及生物学活性的关联 |
1.5 本论文研究基础及立题意义 |
1.6 本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天麻提取物对灰树花胞外多糖组分分布及含量变化的探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菌种与天麻种类 |
2.2.2 实验药品 |
2.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培养基 |
2.3.1.1 斜面种子培养基 |
2.3.1.2 液体种子培养基 |
2.3.1.3 发酵培养基 |
2.3.2 培养方法 |
2.3.2.1 斜面种子培养 |
2.3.2.2 液体种子培养 |
2.3.2.3 发酵培养 |
2.3.3 天麻提取物的制备 |
2.3.4 天麻提取物及主要成分检测 |
2.3.5 DEAE-52 预处理 |
2.3.6 Sephadex G-100 预处理 |
2.3.7 胞外多糖的分离纯化 |
2.3.8 多糖含量的测定 |
2.3.9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2.4 糖醛酸含量的测定 |
2.4.1 统计方法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天麻素标准曲线 |
2.5.2 对羟基苯甲醇标准曲线 |
2.5.3 对羟基苯甲醛标准曲线 |
2.5.4 巴利森甙标准曲线 |
2.5.5 天麻提取物主要成分的确定 |
2.5.6 天麻提取物灭菌前后主要成分含量的变化 |
2.5.7 灰树花发酵过程中天麻提取物含量变化 |
2.5.8 灰树花胞外多糖(对照组)组分研究 |
2.5.9 灰树花胞外多糖(实验组)组分研究 |
2.6 多糖含量的测定 |
2.6.1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2.6.2 糖醛酸含量的测定 |
2.7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灰树花多糖结构解析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菌种与天麻种类 |
3.2.2 实验药品 |
3.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3 实验方法 |
3.3.1 培养基 |
3.3.1.1 斜面种子培养基 |
3.3.1.2 液体种子培养基 |
3.3.1.3 发酵培养基 |
3.3.2 培养方法 |
3.3.2.1 斜面种子培养 |
3.3.2.2 液体种子培养 |
3.3.2.3 发酵培养 |
3.3.3 天麻提取物的制备 |
3.3.4 灰树花多糖的制备 |
3.3.5 多糖分子量测定 |
3.3.6 单糖组成的测定 |
3.3.7 傅里叶红外光谱测定 |
3.3.8 GC-MS甲基化测定 |
3.3.9 统计方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灰树花多糖EPS-2和REPS-2 的分子量 |
3.4.2 单糖混合标准品高效阴离子色谱图 |
3.4.3 灰树花胞外多糖单糖组成分析 |
3.4.4 傅里叶红外光谱图 |
3.4.5 GC-MS甲基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灰树花多糖影响体外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菌种与天麻种类 |
4.2.2 实验药品 |
4.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培养基 |
4.3.1.1 斜面种子培养基 |
4.3.1.2 液体种子培养基 |
4.3.1.3 发酵培养基 |
4.3.2 培养方法 |
4.3.2.1 斜面种子培养 |
4.3.2.2 液体种子培养 |
4.3.2.3 发酵培养 |
4.3.3 天麻提取物的制备 |
4.3.4 灰树花多糖的制备 |
4.3.5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测定 |
4.3.6 DPPH自由基的测定 |
4.3.7 ABTS自由基的测定 |
4.3.8 统计分析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测定 |
4.4.2 DPPH自由基的测定 |
4.4.3 ABTS自由基的测定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灰树花多糖影响小鼠免疫活性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 |
5.2.1 菌种与天麻种类 |
5.2.2 实验药品 |
5.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5.3 实验方法 |
5.3.1 培养基 |
5.3.1.1 斜面种子培养基 |
5.3.1.2 液体种子培养基 |
5.3.1.3 发酵培养基 |
5.3.2 培养方法 |
5.3.2.1 斜面种子培养 |
5.3.2.2 液体种子培养 |
5.3.2.3 发酵培养 |
5.3.3 天麻提取物的制备 |
5.3.4 灰树花多糖的制备 |
5.3.5 小鼠的喂养 |
5.3.6 免疫缺陷型小鼠模型的构建 |
5.3.7 胸腺和脾脏指数的测定 |
5.3.8 小鼠血清因子的测定 |
5.3.9 统计分析 |
5.4 结果与讨论 |
5.4.1 灰树花多糖对免疫缺陷小鼠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5.4.2 灰树花多糖对免疫缺陷小鼠血清TNF-α和IFN-γ含量的影响 |
5.4.3 灰树花多糖对免疫缺陷小鼠血清免疫因子IL-2和IL-6 含量的影响 |
5.4.4 灰树花多糖对免疫缺陷小鼠血清免疫球蛋白Ig G和 Ig A含量的影响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论文创新点 |
6.3 展望 |
致谢 |
主要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附录 |
(7)泰山灰树花的驯化栽培及其抗细菌性咽炎活性物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引言 |
1.1 灰树花概述 |
1.1.1 灰树花的生物学特性 |
1.1.2 灰树花的活性成分及药理作用 |
1.1.3 泰山灰树花研究现状 |
1.2 蛋白质的分离纯化及鉴定概述 |
1.2.1 根据溶解度差异分离蛋白质的方法 |
1.2.2 根据分子大小差异分离蛋白质的方法 |
1.2.3 根据电荷不同分离蛋白质的方法 |
1.2.4 根据蛋白质吸附特性分离蛋白质的方法 |
1.2.5 根据生物分子特异亲和力分离蛋白质的方法 |
1.2.6 蛋白质鉴定方法 |
1.3 咽炎概述 |
1.3.1 咽炎的发病机制 |
1.3.2 咽炎动物模型的建立 |
1.3.3 咽炎动物模型的评价指标 |
1.3.4 NF-κB调控炎症因子的机制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2.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1.1 供试菌株 |
2.1.2 试验动物 |
2.1.3 主要试剂 |
2.1.4 培养基及溶剂配置 |
2.1.5 主要仪器 |
2.2 试验方法 |
2.2.1 泰山灰树花的驯化栽培 |
2.2.2 泰山灰树花活性物质的分离与鉴定 |
2.2.3 利用大鼠细菌性咽炎模型验证泰山灰树花活性物质并初步研究治疗机理 |
3.结果与分析 |
3.1 泰山灰树花的驯化栽培 |
3.1.1 泰山灰树花母种培养条件的优化 |
3.1.2 泰山灰树花栽培种培养条件的优化 |
3.2 泰山灰树花中活性物质的分离与鉴定 |
3.2.1 泰山灰树花发酵液、发酵菌丝和子实体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活性的检测 |
3.2.2 泰山灰树花多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活性的检测 |
3.2.3 小分子物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菌活性的检测 |
3.2.4 温度对泰山灰树花活性物质的影响 |
3.2.5 硫酸铵沉淀饱和度的确定 |
3.2.6 pH3.5类等电点沉淀 |
3.2.7 Q-Sepharose强阴离子交换层析 |
3.2.8 DEAE-Sephadex弱阴离子交换层析 |
3.2.9 Q-Sepharose强阴离子交换层析(线性洗脱) |
3.2.10 Superdex~(TM)75 pg分子凝胶过滤层析 |
3.2.11 SDS-PAGE检测 |
3.2.12 泰山灰树花活性蛋白(GFP)的纯化回收率 |
3.2.13 泰山灰树花GFP肽段测序 |
3.2.14 泰山灰树花GFP的N-末端部分氨基酸测序 |
3.2.15 泰山灰树花GFP理化性质的测定 |
3.3 利用大鼠细菌性咽炎模型验证活性物质并初步分析治疗机理 |
3.3.1 大鼠细菌性咽炎模型的建立 |
3.3.2 泰山灰树花GFP治疗细菌性咽炎的试验验证及机理研究 |
4.讨论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8)灰树花液态发酵培养及抗疲劳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灰树花概况 |
1.1.1 灰树花简介 |
1.1.2 生物学特征与分布 |
1.1.3 灰树花营养价值 |
1.1.4 灰树花的市场需求及现状 |
1.2 灰树花液态发酵研究 |
1.2.1 液态发酵技术概况 |
1.2.2 液态发酵的优点 |
1.2.3 液态发酵原理与工艺流程 |
1.2.4 液态发酵模式 |
1.2.5 液态发酵培养基成分与作用 |
1.2.6 液态发酵培养条件与影响 |
1.3 灰树花的生理活性 |
1.3.1 灰树花的抗肿瘤作用 |
1.3.2 灰树花的免疫作用 |
1.3.3 灰树花的抗病毒作用 |
1.3.4 灰树花的其他作用 |
1.4 食用菌抗疲劳研究进展 |
1.4.1 抗疲劳试验的方法 |
1.4.2 抗疲劳生化指标 |
1.4.3 具有抗疲劳活性的物质 |
1.5 本论文研究目的、意义及研究内容 |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1 菌种 |
2.1.2 主要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
2.1.3 培养基配制 |
2.2 实验方法 |
2.2.1 菌种的活化 |
2.2.2 平板培养 |
2.2.3 传统方法培养种子液 |
2.2.4 磁力搅拌法培养种子液 |
2.2.5 摇瓶发酵培养 |
2.2.6 培养基配制 |
2.2.7 7L搅拌式发酵罐发酵条件对灰树花生长的影响 |
2.2.8 7L气升式发酵罐发酵培养 |
2.2.9 50L搅拌式发酵罐扩大培养 |
2.2.10 灰树花发酵产物分析和制备方法 |
2.2.11 灰树花发酵液成分分析及测定 |
2.2.12 灰树花发酵液抗疲劳研究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培养基配制 |
3.1.1 不同氮源对灰树花发酵的影响 |
3.1.2 氮源添加量对灰树花发酵的影响 |
3.2 7L搅拌式发酵罐培养条件优化 |
3.2.1 搅拌速度对灰树花发酵的影响 |
3.2.2 培养温度对灰树花发酵的影响 |
3.2.3 通空气量对灰树花发酵的影响 |
3.2.4 种子培养方法对灰树花发酵的影响 |
3.3 磁力搅拌培养种子条件优化 |
3.3.1 种子液中磁力转子搅拌速度对灰树花发酵的影响 |
3.3.2 种子液中磁力转子搅拌时间对灰树花发酵的影响 |
3.4 不同类型发酵罐发酵灰树花对比 |
3.5 灰树花半连续发酵模式研究 |
3.6 灰树花50L搅拌式发酵罐扩大培养 |
3.7 灰树花发酵液成分分析及测定 |
3.7.1 灰树花发酵产物中多糖含量测定 |
3.7.2 灰树花发酵产物中蛋白质含量测定 |
3.7.3 灰树花发酵产物中总黄酮含量测定 |
3.7.4 灰树花发酵产物中多酚含量测定 |
3.7.5 灰树花发酵液中残糖量测定 |
3.8 灰树花发酵产物抗疲劳活性研究 |
3.8.1 灌胃灰树花发酵液和红牛饮料对小鼠体重的影响 |
3.8.2 跑笼实验 |
3.8.3 负重游泳实验 |
4 结论 |
4.1 全文总结 |
4.2 论文的创新点 |
4.3 论文的不足之处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的发表情况 |
8 致谢 |
(9)灰树花菌丝体液体深层发酵工艺优化及降血糖和抗肿瘤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章 绪论 |
1.1 灰树花概述 |
1.1.1 灰树花简介 |
1.1.2 灰树花化学成分 |
1.1.3 灰树花生物活性 |
1.1.4 灰树花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 真菌菌丝体液体深层发酵培养技术研究现状 |
1.2.1 液体深层发酵培养技术 |
1.2.2 响应面法在真菌发酵中的应用 |
1.2.3 灰树花液体深层发酵培养研究进展 |
1.3 国内外药食用真菌发展动态 |
1.4 糖尿病及并发症研究现状 |
1.4.1 糖尿病及糖尿病并发症概述 |
1.4.2 糖尿病及并发症发病机理和药物治疗 |
1.4.3 氧化应激与降血糖相关机制的探讨 |
1.5 细胞凋亡 |
1.5.1 细胞凋亡概述 |
1.5.2 细胞凋亡的机制 |
1.5.3 细胞凋亡实验检测 |
1.6 立题意义与研究内容 |
1.6.1 立题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灰树花菌株摇瓶培养条件优化 |
2.1 实验材料 |
2.1.1 菌种 |
2.1.2 实验仪器设备 |
2.1.3 主要试剂 |
2.1.4 培养基 |
2.2 实验方法 |
2.2.1 培养方法 |
2.2.2 有效成分提取及含量测定方法 |
2.2.3 满意度函数的建立 |
2.2.4 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2.2.5 5L发酵罐发酵条件的优化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碳源种类对期望值的影响 |
2.3.2 氮源种类对期望值的影响 |
2.3.3 无机盐种类对期望值的影响 |
2.3.4 维生素B1浓度对期望值的影响 |
2.3.5 发酵时间对期望值的影响 |
2.3.6 发酵培养基初始PH对期望值的影响 |
2.3.7 发酵温度对期望值的影响 |
2.3.8 发酵转速对期望值的影响 |
2.3.9 Plackett-Burman设计实验 |
2.3.10 Box-Behnken设计实验 |
2.3.11 发酵时间对5L发酵罐发酵培养期望值的影响 |
2.3.12 发酵温度对5L发酵罐发酵培养期望值的影响 |
2.3.13 发酵转速对5L发酵罐发酵培养期望值的影响 |
2.3.14 发酵PH对5L发酵罐发酵培养期望值的影响 |
2.3.15 接种量对5L发酵罐发酵培养期望值的影响 |
2.3.16 补料方式对5L发酵罐发酵培养期望值的影响 |
2.4 灰树花菌丝体中有效成分含量测定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灰树花菌丝体水提物(GFE)在Ⅱ型糖尿病大鼠中降血糖活性的研究 |
3.1 仪器与材料 |
3.1.1 主要仪器和设备 |
3.1.2 主要试剂 |
3.1.3 主要检测试剂盒 |
3.1.4 实验动物 |
3.2 实验方法 |
3.2.1 灰树花菌丝体水提物(GFE)的制备 |
3.2.2 HFHSD喂养联合STZ注射建立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 |
3.2.3 给药与分组 |
3.2.4 大鼠体重、空腹血糖值和尿蛋白含量的测定 |
3.2.5 糖耐量实验 |
3.2.6 样品收集 |
3.2.7 生化指标检测 |
3.2.8 Western blot实验 |
3.2.9 统计方法学分析 |
3.3 实验结果 |
3.3.1 GFE对糖尿病大鼠体重的影响 |
3.3.2 GFE对糖尿病大鼠空腹血糖值(FBG)的影响 |
3.3.3 GFE对糖尿病大鼠口服糖耐量(OGTT)的影响 |
3.3.4 GFE对大鼠糖尿病肾病并发症的保护作用 |
3.3.5 Western blot实验 |
3.4 实验讨论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灰树花菌丝体水提物(GFE)对乳腺癌细胞凋亡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 |
4.1 仪器与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2.1 细胞培养 |
4.2.2 MTT细胞活力检测 |
4.2.3 乳酸脱氢酶(LDH)活力检测 |
4.2.4 caspase-3活力检测 |
4.2.5 细胞凋亡分析 |
4.2.6 ROS检测 |
4.2.7 线粒体膜电位(MMP)检测 |
4.2.8 MCF-7异位肿瘤裸鼠模型的建立 |
4.2.9 Western blot分析 |
4.2.10 统计学分析 |
4.3 实验结果 |
4.3.1 GFE对乳腺癌细胞的细胞毒性 |
4.3.2 GFE对乳腺癌细胞线粒体的影响 |
4.3.3 GFE对乳腺癌细胞AKT/GSK-3β信号传导的影响 |
4.3.4 GFE对乳腺癌细胞ERK信号通路的影响 |
4.3.5 GFE对MCF-7异位肿瘤裸鼠模型的影响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五章 灰树花菌丝体水提物(GFE)对肝癌细胞凋亡作用及相关机制的研究 |
5.1 仪器与材料 |
5.2 实验方法 |
5.2.1 细胞培养 |
5.2.2 MTT细胞活力检测 |
5.2.3 乳酸脱氢酶(LDH)活力检测 |
5.2.4 caspase-3活力检测 |
5.2.5 细胞凋亡分析 |
5.2.6 ROS检测 |
5.2.7 线粒体膜电位(MMP)检测 |
5.2.8 PLC/PRF/5裸鼠肿瘤模型的建立 |
5.2.9 Western blot分析 |
5.2.10 统计学分析 |
5.3 实验结果 |
5.3.1 GFE对肝癌细胞的细胞毒性 |
5.3.2 GFE对肝癌细胞线粒体的影响 |
5.3.3 GFE对PLC/PRF/5细胞AKT/GSK-3β信号传导的影响 |
5.3.4 GFE对HepG2细胞AKT/GSK-3β信号传导的影响 |
5.3.5 GFE对PLC/PRF/5异位肿瘤裸鼠模型的影响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实验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10)天麻醇提物对灰树花胞外多糖的组分及降血糖活性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天麻及其化学成分 |
1.2.1 天麻的概述 |
1.2.2 天麻的活性成分 |
1.3 真菌灰树花 |
1.3.1 真菌灰树花的概述 |
1.3.2 灰树花多糖的生物活性 |
1.3.3 灰树花多糖的分离纯化 |
1.4 中药提取物转化真菌研究进展 |
1.5 真菌多糖降血糖活性的研究进展 |
1.6 立题背景及意义 |
1.7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灰树花胞外多糖脱蛋白工艺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灰树花菌种 |
2.2.2 实验药品 |
2.2.3 实验设备 |
2.3 实验方法 |
2.3.1 斜面种子培养 |
2.3.2 液体种子培养 |
2.3.3 发酵培养基 |
2.3.4 灰树花胞外多糖提取方法 |
2.3.5 灰树花胞外粗多糖脱蛋白方法 |
2.3.6 检测分析 |
2.3.7 脱蛋白效率和多糖损失率计算 |
2.4 结果与讨论 |
2.4.1 葡萄糖标准曲线 |
2.4.2 蛋白质标准曲线 |
2.4.3 Sevage法脱蛋白效果 |
2.4.4 木瓜蛋白酶脱蛋白效果 |
2.4.5 三氯乙酸脱蛋白效果 |
2.4.6 三种脱蛋白方法的效果对比 |
2.4.7 紫外扫描的定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天麻有效成分参与发酵基质对灰树花胞外多糖组分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 |
3.2.1 灰树花菌种与天麻 |
3.2.2 实验主要药品 |
3.2.3 实验主要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斜面种子培养 |
3.3.2 液体种子培养 |
3.3.3 发酵培养 |
3.3.4 天麻提取物的制备 |
3.3.5 灰树花胞外粗多糖分离纯化 |
3.3.6 DEAE-52 离子交换层析法 |
3.3.7 多糖含量测定方法 |
3.4 结果与讨论 |
3.4.1 灰树花胞外多糖组分分析 |
3.4.2 天麻醇提物参与灰树花发酵胞外多糖组分分析 |
3.4.3 对羟基苯甲醇参与灰树花发酵胞外多糖组分分析 |
3.4.4 对羟基苯甲醛参与灰树花发酵胞外多糖组分分析 |
3.4.5 不同灰树花胞外多糖各组分多糖含量比较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天麻有效成分参与发酵基质对灰树花胞外多糖降血糖活性影响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天麻和灰树花菌种 |
4.2.2 实验主要药品 |
4.2.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3 实验方法 |
4.3.1 斜面种子培养 |
4.3.2 液体种子培养 |
4.3.3 发酵培养 |
4.3.4 天麻提取物的制备 |
4.3.5 灰树花胞外粗多糖分离纯化 |
4.3.6 a-葡萄糖苷酶活力测定 |
4.3.7 统计方法 |
4.4 结果与讨论 |
4.4.1 GFP-1 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效果 |
4.4.2 GFP-2 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效果 |
4.4.3 GFP-3 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效果 |
4.4.4 GFP-4 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效果 |
4.4.5 四种多糖和阿卡波糖对α-葡萄糖苷酶半抑制浓度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论文创新点 |
5.3 展望 |
主要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四、几种测定灰树花多糖中蛋白质含量方法的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灰树花化学成分及质量标准研究进展[J]. 郑传奇,王勋,陈华,王秋,支永明,刘波. 现代食品, 2021(06)
- [2]天麻苦荞复配液对灰树花胞外多糖合成酶类的影响及抗氧化活性研究[D]. 雷露. 贵州大学, 2020(03)
- [3]灰树花多糖的提取工艺优化、结构鉴定及抗肿瘤活性研究[D]. 陈笑语.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4]灰树花冷溶性多糖结构及其抗肺癌活性研究[D]. 李晓晴. 天津科技大学, 2020(08)
- [5]灰树花鲜味肽的制备及关键滋味物质研究[D]. 许锐.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2020(02)
- [6]天麻提取物对灰树花胞外多糖理化特性、抗氧化及免疫活性影响的探究[D]. 张宗启. 贵州大学, 2019(09)
- [7]泰山灰树花的驯化栽培及其抗细菌性咽炎活性物质的研究[D]. 刘姗姗. 山东农业大学, 2019(07)
- [8]灰树花液态发酵培养及抗疲劳功能研究[D]. 李炳功. 天津科技大学, 2018(06)
- [9]灰树花菌丝体液体深层发酵工艺优化及降血糖和抗肿瘤活性研究[D]. 张医芝. 吉林大学, 2017(03)
- [10]天麻醇提物对灰树花胞外多糖的组分及降血糖活性影响[D]. 朱思洁. 贵州大学, 201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