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心理护理在临床工作中的作用

浅谈心理护理在临床工作中的作用

一、浅谈心理护理在临床工作中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刘萍[1](2021)在《供给侧视角下全日制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为依据,充分调研护理硕士专业学位(Master of Nursing Specialist,MNS)研究生的能力培养需求,并结合内容分析法和Delphi专家函询法构建供给侧视角下全日制MNS研究生培养方案,旨在为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高水平护理人才提供借鉴。研究方法系统检索我国MNS研究生培养方案相关文献,运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循证护理实践(Johns Hopkins Nursing Evidence-based practice,JHNEBP)模型中的科研证据评价工具和非科研证据评价工具进行文献质量评价,采用内容分析法对质量评价等级为A的文献进行内容分析,得出现有培养方案的要素及内容,为本培养方案的构建提供内容来源。采用目的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的方法,选取14名从事临床护理工作3年内的MNS毕业生和8名经验丰富的护理管理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使用Colaizzi七步分析法分析访谈资料,明晰“需求二元体”视角下MNS研究生的能力培养需求,为本培养方案的构建提供能力需求指导。综合文献内容分析和质性研究的结果形成本研究培养方案初稿。采用Delphi专家函询法对24名专家进行两轮函询,使用优序图法确定各种能力的权重,形成最终版供给侧视角下全日制MNS研究生培养方案。结果1.共纳入42篇文献进行内容分析,提取出MNS研究生培养方案的4个要素及内容包括:培养目标(10个主题,40项内容)、课程设置(29种课程)、临床实践(4个主题,30项内容)、考核评价(8个主题,31项内容)。2.通过对14名MNS毕业生和8名护理管理者进行深度访谈,得到MNS研究生2个层面8种需求能力,基本需求层面:专业实践能力、护理科研能力、教育指导能力、护理管理能力、软技能;发展需求层面:学科领导力、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创新实践能力。3.共有24名专家完成了两轮Delphi专家函询,专家的积极程度较高(两轮函询问卷的回收率分别为85.71%和100%,两轮函询提出意见的专家比例分别为79.17%和33.33%),权威性较好(Cr=0.88),协调程度较好(两轮函询的和谐系数分别为0.160和0.201);经过两轮专家函询最终确立的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临床实践内容与要求、考核评价五个部分共236项内容。4.应用优序图法确定2个层面9种能力的权重。9种能力的组合权重由高到低依次为专业实践能力(0.1101)、护理科研能力(0.0843)、教育指导能力(0.0615)、护理管理能力(0.0584)、基本非技术技能力(0.0577)、创新实践能力(0.0559)、护理领导力(0.0380)、职业规划能力(0.0380)、国际交流与合作能力(0.0202)。结论1.本研究确定了 MNS研究生的能力培养需求,包含基本需求和发展需求2个层面9种能力,为本研究中培养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据,可为今后MNS研究生能力培养相关研究提供借鉴。2.本研究构建了供给侧视角下全日制MNS研究生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课程设置、临床实践内容与要求、考核评价五个部分共236项内容。研究方法科学严谨,研究内容贴近现实需求,研究结果合理可靠,以期为我国改进MNS研究生培养方案,提高MNS研究生培养质量提供参考。

王秋晨[2](2020)在《需求导向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临床护士作为医疗活动最直接和主要的参与者,是维护患者心理健康的重要力量。然而,目前患者的心理护理需求满足状况堪忧,护士主导的心理护理在维护患者心理健康中的作用尚未得到充分体现,其主要原因在于护士缺乏足够的心理护理相关知识与技能。尽管部分医院已认识到临床心理护理的重要性,并尝试对医院内护士开展了部分心理护理在职培训,但尚存在培训内容缺乏系统性、培训形式过于理论化、培训效果难以实践化等不足,难以满足护士全面、专业、持续推进临床心理护理的现实需求。因此,本课题基于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护理需求与临床护士的心理护理培训需求,分析参照国内外心理护理相关工作指南、实践标准、培训框架以及相关研究文献,经过临床护士培训需求的问卷调查及专家论证,构建形成“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以期为临床护士系统性、专业化心理护理在职培训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依据。方法1、护患双方心理护理体验及需求的质性研究:根据现象学方法论原则,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2名护士及护理管理者、16名患者及家属进行半结构式访谈,明晰护士心理护理培训需求及患者和其家属的心理护理需求;2、心理护理相关工作内容的文献分析:采用内容分析法,分析国内外心理护理相关工作指南、实践标准、培训框架以及相关研究文献,析出临床护士心理护理的相关工作内容;3、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初步构建:将质性研究所得学习者(护士)需求和社会(患者/患者家属)需求与内容分析所得心理护理相关工作内容整合,形成包括培训模块、子模块以及学习单元在内的培训知识体系草案。草案经专家小组会议讨论,形成了“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初稿;4、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修订与完善:根据“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初稿形成了《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需求调查问卷》,使用问卷星软件,采用Likert-5级评分法,对初稿中涉及的113项学习单元的培训需求程度进行调查,共调查6省市8家综合医院的1017名临床护士对各知识单元的培训需求;依据此调查结果调成培训知识体系初稿,并邀请18位专家对调整后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初稿进行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培训知识体系,最终确立了“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结果1、通过对护患双方的深度访谈,共归纳出患方主题2个:“患方可从心理护理中获益但尚存未满足的心理需求”、“患方存在多方面的心理需求”;护方主题3个:“护士认同心理护理的重要性但自认能力不足”、“护士亟需心理护理专业化培训”、“护士期待系统规范的实操性培训内容”。整合护患双方需求,将需要培训的18项具体内容归纳为7类:(1)促进有效的护患沟通;(2)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3)患者心理评估与异常心理识别;(4)临床心理护理常用技术;(5)心理治疗的专业方法;(6)危机中患者的心理支持;(7)临终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支持。2、通过心理护理相关工作指南、实践标准、培训框架的内容分析,析出了护士维护患者心理健康的相关工作内容,包括护患沟通与护患关系、临床心理评估、临床心理护理干预、危机中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支持4个方面。3、结合质性研究与文献分析的结果,构建包括5个培训模块,26个培训子模块,118个学习单元(分为基础级和进阶级)在内的培训知识体系草案。经过专家小组会议,初步形成适用于临床护士的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初稿,包括5个培训模块、25个培训子模块、113个培训学习单元(分为入门级、进阶级和高阶级三级),并对培训模块及子模块的内涵进行了描述。4、针对6省市8家综合性医院1017名临床护士的调查结果显示,临床护士对心理护理培训内容的需求得分均大于4分,总体需求得分为(4.369±0.577)分,依据培训需求得分,调整E模块下部分学习单元的分级。之后通过2轮德尔菲专家咨询,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培训知识体系,最终确立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包括5个培训模块及其内涵、25个培训子模块及其内涵和107个培训学习单元及其分级;培训学习单元中包括入门级培训内容59项、进阶级培训内容35项和高阶级培训内容13项。结论本研究通过质性研究明晰了患者心理护理需求、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需求,并在此基础上,结合心理护理相关工作内容,经专家论证,确定了 5个培训模块及其内涵、25个培训子模块及其内涵、107个学习单元及其分级,形成了系统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该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注重培训内容的临床实践性,提升实践技能占比,致力实现培训迁移;模块化、内容进阶式分级的培训设置,既有利于有针对性、灵活性地开展培训,又为全面系统、循序渐进开展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指导依据。本研究不仅在心理护理培训内容设置方面做出了探索,丰富了我国临床护士在职培训的理论体系,还为未来培训教材以及心理护理能力的建设提供了方向性指导。

郑艳楠[3](2020)在《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患者的分级心理护理效果评价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研究表明患者对医疗护理的需求的排序是疾病治疗护理、心理护理、生活护理,可见心理护理是除疾病本身之外最需要的护理内容,但临床心理护理过程中容易出现:盲目、缺乏依据、效果不明显、可有可无等一系列问题,导致心理护理的效果不显着。分级心理护理是结合我国国情对分级护理的补充,根据患者心理问题程度不同分级护理,并对不同层级的患者实施针对性的措施,从而提高心理护理的效果。目的了解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患者的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制定分级心理护理标准及措施,观察临床干预效果,为今后分级心理护理标准制定提供循证依据。方法1.调查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患者术前术后心理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分级心理护理标准和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研究对象是2018年1月至12月郑州市某三甲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19名择期行“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的面肌痉挛患者。资料采用调查问卷,主要有:患者基本情况调查表、心理健康自评问卷(SRQ-20)、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Cohen分级、术后疗效、食欲、疼痛等。2.根据患者SRQ-20等级和影响患者心理的相关因素,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制定出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患者心理护理分级标准及各级别护理措施,根据专家审核意见及临床经验反复修改直至完善。3.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患者分级心理护理的效果检验。研究对象是2019年1月-8月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并自愿加入研究80名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n=40)和实验组(n=40)。对照组患者实施科室原有心理护理,实验组在原有心理护理的基础上实施分级心理护理。效果评价采用SRQ-20、匹兹堡睡眠质量、食欲、疼痛、术后并发症、生命体征和患者满意度的评分。采取SPSS 24进行统计学分析,方法包括描述性分析、t检验、χ2检验等。结果1.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术前患者SRQ-20均分为7.97,术后患者SRQ-20均分为12.22;术后心理状况显着低于术前。从分级来看,患者心理健康状况有轻中重差别。2.对两组患者入院时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分析,结果显示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实验组患者使用心理分级标准进行分级并实施分级心理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心理护理干预。干预后数据比较:实验组SRQ-20得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PSQI得分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食欲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疼痛得分显着低于对照组术后疼痛得分(P<0.05);两组患者术后心率、收缩压、舒张压两组间对比分析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实验组出院满意率显着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MVD患者术前术后的心理健康状况严重程度不一,影响因素有:Cohen分级、患病时间、术后疼痛等。分级心理护理可提高MVD患者心理健康水平、改善睡眠质量和食欲、缓解术后疼痛、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提高治疗满意度。

李玲[4](2020)在《专业化心理护理培训在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效果评价》文中提出目的探索专业化心理护理培训在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应用效果,为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中薄弱环节提供新思路、新途径,为护理管理者如何实施高效的护士规范化培训提供实证参考。方法采取非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2017年和2018年辽宁省锦州市某综合性三甲医院的新入职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为2017年新入职护士80人,采用常规的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试验组为2018年新入职护士80人,采用在常规的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基础上加入专业化心理护理培训的模式。运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心理资本问卷、职业生涯成功量表,在两组新入职护士培训前进行问卷调查,培训后发放相同的问卷进行调查并进行理论及操作考核。采用SPSS 25.0对资料进行录入与分析,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对新入职护士的一般人口学资料进行描述,采用卡方检验对两组一般人口学资料进行一致性检验。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两组新入职护士心理资本及职业生涯成功问卷前后测得分进行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问卷差值分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研究共发放问卷160份,回收160份,回收率100%,其中有效问卷157份,有效率98.13%。2、本研究调查结果显示两组各项一般资料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培训前心理资本各维度得分均低于该量表的平均分3分,说明培训前心理资本均处于中低水平,两组培训前职业生涯成功各维度得分接近于该量表的平均分2.5分,说明培训前职业生涯成功均处于中等水平。3、两组新入职护士心理资本问卷得分的比较分析:培训后对照组心理资本总分(75.99±7.58)分高于培训前心理资本的总分(69.62±3.96)分,培训后除希望维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p>0.05),其余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培训前各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训后试验组心理资本总分(88.40±5.57)分高于培训前心理资本总分(69.59±3.78)分,培训后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培训前各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的顺序是自我效能、希望、乐观、韧性。比较两组培训前后心理资本的差值分,试验组心理资本的总差值分为(18.81±6.29)分显着高于对照组总差值分为(6.37±8.94)分,说明试验组的培训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其心理资本水平,各维度及总差值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职业生涯成功问卷得分的比较分析:对照组培训后职业生涯成功总分(31.77±2.71)分高于培训前职业生涯成功总分(29.16±4.48)分,培训后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培训前各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培训后职业生涯成功总分(34.03±3.31)分高于培训前职业生涯成功总分(29.04±3.09)分,培训后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培训前各维度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维度得分由高到低的顺序是组织外竞争力、组织内竞争力、职业满意度,。比较两组培训前后职业生涯成功差值分,试验组培训前后的职业生涯成功的总差值得分(4.99±4.25)分显着高于对照组培训前后的总差值得分(2.61±3.93)分说明试验组的培训方法可以有效促进其职业生涯成功。5、试验组培训后的理论考试成绩(80.26±2.51)分和操作考试成绩(85.38±2.79)分显着高于对照组培训后的理论考试成绩(70.89±2.85)分和操作考试成绩(83.78±2.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加入专业化心理护理培训对提升新入职护士的心理资本效果显着。2、加入专业化心理护理培训对提升新入职护士的职业生涯成功效果明显。3、加入专业化心理护理培训对新入职护士的理论和操作考试成绩的提高效果显着。4、加入专业化心理护理的护士规范化培训的培训效果优于传统的护士规范化培训的培训效果。

师培霞[5](2019)在《奖赏在不同应激量下对应激耐受性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护士和病人作为高应激人群抑郁症的发病率显着高于普通人群,怎样降低这些群体抑郁的发病率值得关注。研究发现在面对应激时,应激耐受性高的个体更不易患抑郁症,探讨提高应激耐受性的方法并揭示其脑机制可以帮助高应激人群(护士和病人)预防抑郁症的发生。奖赏如食物、水、性和社会交往等会带来快感,能降低应激造成的负面影响,但在应激的过程中,奖赏发挥的具体作用以及在不同应激量下对应激耐受性的影响还暂不清楚。关于应激和奖赏单独的脑机制已有大量研究,但关于奖赏影响应激耐受性的脑机制少有报道。腹侧被盖区(VTA)和中缝背核(DRN)是奖赏的关键脑区,与应激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其在奖赏影响应激耐受性中的作用尚不明确。已有研究表明,内源性大麻系统(ECS)以及下游代谢性谷氨酸受体5(mGluR5)与应激和奖赏密切相关,可能是奖赏影响应激耐受性的靶点。本研究应用社交挫败应激建立抑郁动物模型,在建模过程中给予不同的应激量及奖赏,通过行为学检测观察奖赏在不同应激量下对应激耐受性的作用,并探讨奖赏改变应激耐受性的脑机制,关注与奖赏和应激密切相关的VTA和DRN中的内源性大麻系统以及mGluR5,检测奖赏和应激对其表达水平的改变,明确奖赏影响应激耐受性的脑机制,为我们进一步了解奖赏对应激耐受性的作用,探讨构建高应激人群(如护士和病人)奖赏相关干预方案奠定基础。方法:(1)建立社交挫败应激模型,共建模21天,每天C57BL/6J小鼠被攻击鼠(CD-1)攻击10min后用透明隔板将其隔开,让它在能嗅到CD1气味但无身体接触的状态下度过这天剩下的时间。应激量大小通过逃避空间来定义,小应激量即建模时在大笼子中进行,大应激量即建模时在小笼子中进行;在建模的同时通过给予雌老鼠24小时陪伴作为奖赏。建模完成后通过行为学方法(社会交互、糖水偏好和强迫游泳)检测小鼠抑郁样行为。(2)运用Western Blot检测社交挫败应激和奖赏对大麻素受体1(CB1)和mGluR5在DRN和VTA脑区的蛋白表达情况的影响;qPCR检测CB1和mGluR5在mRNA水平的表达情况;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MS)检测内源性大麻系统中的内源性配体AEA、2-AG在DRN和VTA脑区中的水平。(3)在社交挫败应激建模的同时每天给小鼠腹腔注射CB1激动剂或抑制剂,建模完成后检测行为学,观察药物激活或抑制CB1受体对小鼠抑郁样行为的影响。结果:(1)大应激量比小应激量导致更多的抑郁样行为。表现为大应激量下小鼠在社会交互区的社会交互指数显着低于小应激量组(p=0.039)和对照组(p<0.001),在角落区的社会交互指数显着高于小应激量组(p=0.019)和对照组(p=0.003);大应激量组在强迫游泳中的绝望行为更明显,表现为与小应激量组(p=0.033)和对照组(p=0.017)相比,不动时间更长,但开始不动的潜伏期没有差异;糖水偏好各组间的差异不显着。(2)在大应激量下,奖赏改变了小鼠的抑郁样行为。无奖赏组在社会交互区的社会交互指数显着低于奖赏组(p=0.006)和对照组(p<0.001),在角落区的社会交互指数显着高于奖赏组(p=0.024)和对照组(p=0.021);在强迫游泳实验中的不动时间无奖赏组也显着高于奖赏组(p<0.001)和对照组(p=0.006),但在开始不动的潜伏期和糖水偏好中差异不显着。在小应激量中,奖赏组(p=0.040)和对照组(p=0.020)在社会交互区的社会交互指数显着高于无奖赏组,但对小鼠在角落区的社会交互指数以及强迫游泳和糖水偏好中的表现影响差异不显着。(3)在大应激量下,奖赏组在社会交互区的社会交互指数(t=2.360,p=0.036)、角落区的社会交互指数(t=2.111,p=0.048)以及强迫游泳的不动时间(t=3.376,p=0.003)与无奖赏组的差值比在小应激量下更大,即与小应激量相比,在大应激量下,奖赏对抑郁样行为的作用更大,表现为更有效地改善了小鼠的社会交互行为,减少了社会回避行为和绝望行为。(4)通过qPCR检测奖赏对VTA和DRN脑区的CB1和mGluR5在mRNA水平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在VTA脑区中,无奖赏组CB1的表达量显着低于奖赏组(p=0.049)和对照组(p<0.000),无奖赏组mGluR5的表达量显着低于奖赏组(p=0.028)和对照组(p<0.001);在DRN脑区中,无奖赏组CB1的表达量显着低于奖赏组(p=0.043)和对照组(p<0.001),无奖赏组mGluR5的表达量也是显着低于奖赏组(p<0.001)和对照组(p<0.001)。(5)通过Western Blot检测奖赏对VTA和DRN中CB1和mGluR5在蛋白水平的表达的影响,结果发现,在VTA脑区,奖赏组mGluR5的表达量显着高于无奖赏组(p=0.010)和对照组(p=0.030),在DRN脑区,无奖赏组mGluR5表达量显着低于奖赏组(p=0.042)和对照组(p=0.006)。而CB1在VTA和DRN脑区中的表达量在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2-AG在VTA脑区的表达量,奖赏组显着高于无奖赏组(p=0.002)和对照组(p=0.005),在DRN脑区的表达量,奖赏组显着高于无奖赏组(p=0.014)和对照组(p=0.043)。AEA在VTA脑区各组间差异不显着,在DRN脑区奖赏组(p=0.006)和无奖赏组(p=0.034)都显着低于对照组。同时,AEA(t=8.299,p<0.001)和2-AG(t=2.254,p=0.032)在VTA中的表达量显着高于在DRN中的表达量。(7)在每天社交挫败应激建模时,腹腔注射CB1激动剂(URB-597)和CB1抑制剂(AM251),建模完成后检测行为学发现,与CB1激动组(p=0.004)和对照组(p=0.015)相比,CB1抑制组在社会交互区的社会交互指数显着降低,在角落区的社会交互指数CB1抑制组显着高于CB1激动组(p=0.010)和对照组(p=0.003),糖水偏好CB1抑制组显着低于CB1激动组(p=0.012)和对照组(p=0.005),但对强迫游泳的不动时间和不动潜伏期影响差异不显着。结论:不同应激量会造成小鼠不同程度的抑郁样行为,影响应激耐受性;奖赏可以增强应激耐受性,改善抑郁样行为,且在大应激量下发挥的作用更大;奖赏会改变内源性大麻系统中的CB1受体、AEA和2-AG以及mGluR5在VTA和DRN脑区中的表达水平,降低应激造成的损伤。奖赏可作为一种干预方法应用到高应激人群(如护士和病人)中,以提高其应激耐受性,预防抑郁的发生,但应根据不同群体的应激特点设置相应的干预方案,内源性大麻系统和mGluR5或许也可以成为评价干预效果的检测指标。

李娜[6](2013)在《济南市临床护士从事心理护理的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旨在制定临床护士心理护理的知信行评定工具,通过调查济南市临床护士心理护理的知信行现状,了解济南市护理人员心理护理工作开展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探讨改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的知信行的措施,改进临床心理护理的质量,提高心理护理的科学性。方法:在心理测量学理论指导下,以济南市临床护士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回顾、专家评定及临床预测试,形成临床护士心理护理知信行问卷;以此研究工具对济南4家医院的410名临床护士进行调查,通过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临床护士心理护理知信行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提高临床护士的心理护理知识水平,改善心理护理态度和行为,提高临床心理护理能力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结果:①本课题研制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知信行问卷,通过项目分析、专家评定、信效度检验,心理护理知信行量表的I-CVI为0.925,S-CVI/UA为0.913,克伦巴赫α系数、重测信度系数均大于0.7,证实该问卷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②不同年龄、护龄、学历、医院性质、中/西医院、职业等级、编制的护理人员心理护理知信行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心理护理知信行水平与临床护士的核心自我评价有显着正相关(P<0.05)。结论:本次调查的护士群体具有较好的心理护理信念,但心理护理知识和心理护理行为有待进一步提高和改善;护理人员的心理护理知识、信念、行为受年龄、护龄、学历、医院性质、中/西医院、职业等级、编制等影响;心理护理知识主要来源于在校学习,接受在职培训的机会较少;护理人员认为心理护理实施困难的原因中,主要原因是缺乏心理学专业知识。临床护士的核心自我评价越高,心理护理知信行水平越高。

敖欢[7](2013)在《综合医院内外科护士实施心理护理现状的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从护士开展心理护理的现状,以及病人感受到的心理护理两方面来全面了解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内外科住院病人心理护理的现状,分析影响护士实施心理护理的各种因素,为更好地推进临床护士实施心理护理提供借鉴和参考。方法本研究是描述性研究,从护士和病人双重角度来调查心理护理的现状。按照分层、随机、整群抽样的方法选取青岛市七所三级医院,七所二级医院的700名护士作为调查对象,应用自行编制的护士用临床心理护理现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在被调查护士所在的科室,采用自行编制的病人用临床心理护理现状调查问卷,随机选取700名病人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调查。采用spssl7.0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一、护士自评心理护理现状:1.护士心理护理意识得分的均值为4.28±0.44,心理护理知识得分的均值为0.78±0.18,一般心理护理得分的均值为4.72±0.31,专业心理护理得分均值为3.44±0.68。2.不同性别、年龄、科室、医院等级、职称、工作年限、聘用形式的护士,护士在校系统学习心理护理的情况、工作后接受心理护理知识培训的情况、单位在工作中强调心理护理的程度、护患价值观的差异以及心理护理的价值化问题都会影响心理护理的现状。3.经过多元逐步回归法分析出单位在工作中是否强调心理护理问题,护士在校是否系统学习过心理护理,护士的科室、年龄以及工作后是否接受过心理护理知识培训是影响心理护理现状的主要因素。二、病人评价心理护理现状:1.病人感受到的一般心理护理得分均值为3.56±0.52,专业心理护理得分均值为2.73±0.44。2.不同科室、医院等级、年龄、家庭所在地的病人心理护理的感受性有统计学差异。三、护士所实施的心理护理和病人感受到的心理护理平均得分有差异。结论1.护士基本心理护理知识的系统性及全面性有待提高,护士心理护理的意识及一般心理护理的实施较好,专业心理护理的实施有待加强。护士应该注重与病人的沟通,注重心理护理措施的改进,这样才能更好地实施能让病人感受到的心理护理。2.单位在工作中是否强调心理护理问题、护士在校是否系统学习过心理护理、护士的科室、年龄以及工作后是否接受过心理护理知识培训是影响心理护理现状的主要因素。因此学校、医院应该加强对心理护理知识及技能的培训。

王若维,张玉芳,郭英慧[8](2010)在《中医心理护理的发展现状及对策》文中研究说明通过对近10年的关于中医心理护理的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探讨中医心理护理的发展现状,并尝试性的提出对策,为促进中医心理护理的发展提供参考。

张雯雯[9](2021)在《慢性病患者心理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以Donabedian“结构-过程-结果”三维质量结构模式为框架,构建慢性病患者心理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并检验其信效度,可为慢性病患者心理护理质量管理提供科学的评价工具。同时,也为建立规范的心理服务工作评价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文献回顾:检索国内外文献数据库,查阅与慢性病患者心理护理相关的文献及国家政策文件,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根据文献回顾结果拟定慢性病患者心理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初稿。2.半结构式访谈:课题组对慢性病相关科室从事临床工作的医护人员进行访谈,了解其对临床开展心理护理的看法及建议,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拟定的慢性病患者心理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初稿。3.德尔菲专家函询:采用德尔菲法,选择课题相关领域专家进行两轮函询,结合指标纳入标准,对各指标条目进行修订,确定慢性病患者心理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4.层次分析法:采用层次分析法,运用Yaahp 12.3软件计算各指标权重和组合权重。5.问卷调查法:以构建的指标体系为依据,编制心理护理质量自评调查问卷,采用该问卷对青岛市某三级甲等医院慢性病科室的291名护理人员进行自评调查,以检验该指标体系的信效度。结果1.文献回顾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69篇文献,根据文献原文作者的划分或课题组成员对文献的理解提取慢性病患者心理护理质量评价相关指标,并对指标进行描述和归类,初步形成慢性病患者心理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框架及相关条目。2.半结构式访谈结果:共访谈8名医护人员,通过对访谈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提炼出护理人员配备、护理心理学知识和技术、心理服务能力培训、心理相关制度与规范、心理评估、心理护理干预、心理健康教育相关指标,以对前期拟定的慢性病患者心理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初稿进行完善和补充。3.德尔菲专家函询结果:本研究共有33名专家完成两轮函询工作,函询问卷的有效回收率分别为97.30%、91.67%,权威系数为0.819、0.831,专家的积极程度和权威程度较高。两轮函询的肯德尔协调系数(W)分别为0.168、0.180,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专家意见一致性较高。最终确定的慢性病患者心理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包含一级指标3项、二级指标13项、三级指标47项。4.层次分析法结果:一级指标权重分别为:结构指标(0.198)、过程指标(0.491)、结果指标(0.312)。二级指标组合权重前三位的分别为:患者知信行(0.153)、心理评估(0.145)、心理护理干预(0.145)。三级指标组合权重前5位的是患者心理护理依从性(0.075)、患者社会功能恢复程度(0.054)、疾病的正确认知(0.048)、心理问题识别率(0.047)、随访服务信息化建设(0.046)。各层级指标经一致性检验,一致性比率(CR)均<0.1,一致性较好,各指标权重设置合理。5.信效度检验结果:指标体系的总体Cronbach’sα系数为0.823,折半信度为0.761;指标条目水平的内容效度指数(I-CVI)在0.833~1.000之间,平均内容效度指数(SCVI/Ave)为0.968,全体一致内容效度指数(S-CVI/UA)为0.810;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显示,提取13个公因子的方差累计贡献率为76.887%,与指标体系的二级指标维度数符合,表明该指标体系的信效度较好。结论本研究通过文献回顾、半结构式访谈、Delphi专家函询构建的慢性病患者心理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合理,且具有较好的信效度,可为慢性病患者心理护理质量的评价与监测提供参考依据,促进心理护理质量的持续改进。

闫媛媛[10](2021)在《基于循证与叙事构建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文中认为背景:造口患者存在生理-心理-社会-文化等多方面适应问题,使造口护理呈现专科性和复杂性特点,造口适应对于全面提升患者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但造口适应过程复杂,有待探索一条有效途径全面解决造口患者身-心-社-灵综合需求。叙事循证医学模式提倡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的联合,初步开发出理论与实践的可操作模型,可使客观数据与主观体验相互联合,具有实践的可操作性,在解决造口患者综合需求方面具有优势。目的:本研究基于叙事循证医学模式理论框架联合行动研究实施,探索造口患者适应需求,调查造口专科护理实践现状;探索肠造口患者适应因素影响机制;构建基于最佳证据的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检验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的有效性,探索标准化实践方案联合叙事护理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评估对患者健康结局的影响。方法:本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以计划-行动-观察-反思循环过程作为研究实施基本框架,在每阶段实施过程联合不同方法:第一阶段,以质性研究描述性现象学调查造口患者适应需求与造口专科护理现状;第二阶段,通过整合综述法获取造口适应相关文献,分析造口适应因素影响机制;第三阶段,以循证方法检索、筛选、评价、汇总造口适应最佳证据,并对证据进行分级和级别推荐,包括造口护理临床实践指南、造口专科护士角色与实践职责相关文献、第二阶段获取的造口适应相关文献;第四阶段,通过改良德尔菲法构建基于最佳证据,且适宜本土特色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确定模式的具体维度和标准实践方案的具体条目;第五阶段,以叙事探究结合个案研究形式,探索标准化实践方案联合叙事在临床实践中的应用途径及临床意义,完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结果:(1)造口患者适应需求调查与造口专科护理现状:通过对11名造口患者及7名相关医务工作者半结构化访谈和现场观察得出四个主题类属:主题1:造口患者适应需求多元化,包含6个次级主题(生理性需求、支持性需求、信息需求、情感需求、社会文化适应需求、自我护理需求);主题2:造口患者适应过程与时间具有相关性;主题3:造口适应与个人经历有关;主题4:造口专科护理存在发展机遇。(2)造口适应因素分析:获取符合评价标准的造口心理-社会-文化适应相关文献22篇,获取45条相关证据,持续比较分析法得出结果,造口适应与支持具有相关性,通过作用于多种适应因素,促进造口患者达到个人-行为-环境的适应状态,由此构建造口适应支持要素模式图,包含3个适应条件:家庭支持、医疗支持、社会支持;9个适应因素:时间、认知、生理、心理、自我护理、信息、经济、文化、同伴支持;3个适应要素:个人、行为、环境。(3)造口适应最佳证据获取:共获取经AGREEII质量评价工具A级和B级推荐的造口护理相关临床实践指南8篇,符合纳入排除标准的造口专科护士角色与实践职责相关文献6篇,结合前期获取的造口心理-社会-文化适应22篇相关文献,共提取实践者、评估、专项护理、自我护理、健康教育、生活重建、出院前指导、延续护理8个类属,获取最佳汇总证据30项。(4)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实践方案构建:通过一轮改良德尔菲法达成专家共识,问卷函询专家权威系数为0.86,最终确定造口适应实践模式6个维度:时间、实践者、实践内容、实践措施、实践工具、评价;时间维度:疾病诊断期、术后住院期、出院准备期、调整适应期4个分期;实践内容:评估、专项护理支持、信息支持、心理社会适应支持4项;实践措施:基于提取的30项最佳证据,以时间维度为纵轴,实践内容为横轴,确定每一阶段相应实践内容下具体执行措施,各执行措施以条目清单形式列出,可根据时间分期选择相应条目内容,共形成73条推荐建议;实践工具:提供经检验有效的相应工具;评价:各阶段过程性考核和综合评价。(5)叙事与循证联合可行性评估:以前期拟定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为指导依据,研究者运用叙事探究方式介入造口术后患者生活,与患者、家属及相关医务工作者形成三维叙事探究空间,选取其中3例造口术后参与者,以个案护理故事形式展示标准化护理方案执行联合叙事干预过程,患者负性情绪改善,未发生并发症,或已发生并发症患者在干预后得到缓解。结论:叙事循证医学模式可实现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的联合,用于造口专科护理实践中,借助行动研究框架为最佳证据与人文关怀在同一情境下发挥共同作用提供理论基础;基于循证方法构建的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在造口专科性护理实践中具有实践指导意义;叙事与循证联合可用于造口适应实践的应用,叙事可发挥评估收集资料、健康教育、心理干预、质性研究的联合作用,易于探索患者内心体验。

二、浅谈心理护理在临床工作中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心理护理在临床工作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供给侧视角下全日制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理论基础
    1.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研究相关概念界定
    2.2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需求的现状概述
    2.3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供给的现状概述
    2.4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教育领域的研究现状
第三章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相关研究的内容分析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方法
        3.2.1 确定文献纳入和排除标准
        3.2.2 文献检索策略
        3.2.3 文献质量评价
        3.2.4 资料分析与整理
    3.3 研究结果
        3.3.1 文献检索结果
        3.3.2 内容分析结果
    3.4 小结
第四章 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能力培养需求的质性研究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对象
        4.2.1 纳入标准
        4.2.2 抽样方法及样本量的确定
    4.3 研究方法
        4.3.1 制定访谈提纲
        4.3.2 资料收集方法
        4.3.3 资料分析与处理
        4.3.4 伦理学原则
        4.3.5 质量控制
    4.4 研究结果
        4.4.1 受访者一般资料
        4.4.2 主题提炼
    4.5 小结
第五章 供给侧视角下全日制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构建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方法
        5.2.1 专家遴选
        5.2.2 拟定初始函询问卷
        5.2.3 函询过程
        5.2.4 数据统计与分析
        5.2.5 伦理原则
    5.3 研究结果
        5.3.1 专家基本情况
        5.3.2 专家意见整理
第六章 供给侧视角下全日制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需求能力的权重确定
    6.1 研究方法
    6.2 研究结果
        6.2.1 确定2个层面的能力权重
        6.2.2 确定9种能力权重
第七章 讨论
    7.1 方案构建的科学性分析
    7.2 方案构建的内容分析
    7.3 方案构建的意义分析
第八章 结论
    8.1 结论
    8.2 创新性
    8.3 局限性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需求导向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国内外文献分析
    三、相关理论及借鉴
    四、研究问题和研究目的
    五、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第二部分 心理护理体验与需求的质性研究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三部分 心理护理工作内容的文献分析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资料与方法
    三、研究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四部分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初步构建
    一、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原则与框架特征
    二、培训模块与子模块的拟定
    三、培训学习单元的选择与分级
    四、专家论证
    五、小结
第五部分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修订与完善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五、小结
第六部分 研究结论、创新及局限性
    一、主要研究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点
    三、研究的局限性及对后续研究的思考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文献检索策略
    附录二: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专家小组会议讨论草案
    附录三: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需求调查问卷
    附录四: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专家咨询表(第一轮)
综述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一、发表论文情况
    二、学术会议
致谢

(3)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患者的分级心理护理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回顾与概念框架
    1 文献回顾
    2 概念框架
第二部分 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患者的心理现状调查及制定分级心理护理的标准和措施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患者心理护理分级标准的制定
    5 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患者分级心理护理干预措施的制定
第三部分 分级心理临床干预及效果评价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分级心理护理发展现状及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4)专业化心理护理培训在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论着摘要
英文论着摘要
英文缩略语表
前言
研究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不足与展望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文献综述 新护士规范化培训现状综述
        参考文献
    二、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三、致谢
    四、个人简介
    五、调查问卷

(5)奖赏在不同应激量下对应激耐受性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
英文摘要
摘要
第一章 前言
    1.1 问题提出
    1.2 研究假设
    1.3 研究设计
第二章 不同应激量对应激耐受性的影响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程序
    2.3 实验材料
    2.4 实验方法
    2.5 结果
    2.6 讨论
    2.7 小结
第三章 奖赏对应激耐受性的影响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程序
    3.3 实验材料
    3.4 实验方法
    3.5 结果
    3.6 讨论
    3.7 小结
第四章 奖赏在不同应激量下对应激耐受性的作用
    4.1 研究目的
    4.2 研究程序
    4.3 实验材料
    4.4 实验方法
    4.5 结果
    4.6 讨论
    4.7 小结
第五章 奖赏影响应激耐受性机制的初步研究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程序
    5.3 实验材料
    5.4 实验方法
    5.5 实验结果
    5.6 讨论
    5.7 小结
第六章 对临床护理工作的启示
    6.1 对心理护理的启示
    6.2 对护士培养的启示
第七章 全文讨论
    7.1 不同应激量对应激耐受性和抑郁样行为的影响
    7.2 奖赏可以成为提高应激耐受性的有效方法
    7.3 奖赏在不同应激量下对应激耐受性的作用不同
    7.4 VTA和DRN中的内源性大麻系统和mGluR5 是奖赏影响应激耐受性的作用靶点之一
    7.5 本研究对临床心理护理的启示
第八章 本研究的创新性与不足
    8.1 创新性
    8.2 不足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奖赏与应激对抑郁症的作用和脑机制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致谢

(6)济南市临床护士从事心理护理的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文献综述
    1 研究背景
    2 相关概念界定
        2.1 西医心理护理的概念和内涵
        2.2 中医心理护理的概念和内涵
    3 理论基础
    4 国内外临床心理护理发展及研究现状
        4.1 国外临床心理护理发展及研究现状
        4.2 国内临床心理护理发展及研究现状
    5 研究目的及意义
        5.1 研究目的
        5.2 研究意义
研究一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知信行问卷的编制和考核
    1 问卷的编制
        1.1 问卷条目池的确立
        1.2 问卷评价标尺和计分方法
        1.3 专家效度评价
    2 问卷的考核
        2.1 研究对象
        2.2 样本量估算及抽样方法
        2.3 调查方法及工具
        2.4 质量控制
        2.5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项目分析
        3.2 信度
        3.3 效度
研究二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知信行量表的初步应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研究工具
        1.3 质量控制
        1.4 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知信行总体得分情况
        2.2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知识得分情况
        2.3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信念得分情况
        2.4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行为得分情况
        2.5 心理护理知识、信念、行为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2.6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知信行与核心自我评价的相关性分析
讨论
    1 心理护理知识
        1.1 心理护理知识掌握情况
        1.2 心理护理知识学习渠道和学习需求
    2 心理护理信念
    3 心理护理行为
        3.1 心理护理行为实施情况
        3.2 心理护理实施困难原因
    4 心理护理知识、信念、行为得分的影响因素分析
    5 临床护士心理护理知信行与核心自我评价的相关性研究
建议
    1 学校心理护理教学
        1.1 培养专业师资队伍
        1.2 教学内容与临床实践相结合
        1.3 教学方法多样化
    2 临床心理护理教育
        2.1 加强临床心理护理在职教育
        2.2 按职称、学历、年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育计划
        2.3 成立心理护理专科护士专业队伍
        2.4 逐步建立完善心理护理质量评价标准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及今后工作重点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论文着作
详细摘要

(7)综合医院内外科护士实施心理护理现状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及抽样方法
    1.2 研究工具
    1.3 资料收集
    1.4 统计分析
第二章 结果
    2.1 护士的一般资料
    2.2 护士自评临床心理护理现状
    2.3 不同人口学和社会学特征护士自评临床心理护理现状
    2.4 护士自评临床心理护理现状影响因素分析
    2.5 病人的一般资料
    2.6 病人评价临床心理护理现状
    2.7 不同人口学和社会学特征病人评价临床心理护理现状
    2.8 护士自评和病人评价临床心理护理现状平均得分比较
第三章 讨论
    3.1 护士实施心理护理的意识
    3.2 护士基本心理护理知识的掌握情况
    3.3 护士实施一般心理护理的情况
    3.4 护士实施专业心理护理的情况
    3.5 不同人口学和社会学特征护士临床心理护理现状分析
    3.6 护士实施心理护理的影响因素
    3.7 护士自评和病人评价临床心理护理现状存在差异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8)中医心理护理的发展现状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论发展现状
    1.1 相关概念的发展现状
        1.1.1“心理护理”概念的研究现状[1]
        1.1.2“中医心理护理”概念的研究现状
    1.2 专业理论的发展现状
2 临床实践发展现状
    2.1 描述性的统计
    2.2 实验性的统计
3 对策浅谈
    3.1 发展完善中医心理护理的理论体系
    3.2 培养中医心理护理专业人才
    3.3 加大实施力度重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4 小结

(9)慢性病患者心理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背景
    2 研究目的及意义
    3 相关概念
    4 理论模式
    5 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慢性病患者心理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4 质量控制
    结果
        1 文献研究结果
        2 半结构访谈结果
        3 德尔菲法结果
        4 慢性病患者心理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初步形成
        5 层次分析法结果
    讨论
        1 慢性病患者心理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科学性与可靠性
        2 慢性病患者心理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重要性及意义
        3 慢性病患者心理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分析
第二部分 慢性病患者心理护理质量评价指标的信效度检验
    研究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3 统计学分析
        4 质量控制
        5 伦理问题
    结果
        1 一般资料
        2 信度检验
        3 效度检验
    讨论
        1 慢性病患者心理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信度分析
        2 慢性病患者心理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效度分析
结论
    1 研究结论
    2 研究的创新性与局限性
    3 进一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综述 心理护理的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缩略词表
附录
致谢

(10)基于循证与叙事构建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背景
        1.1 造口适应意义
        1.2 循证医学与叙事医学整合研究
    2 理论基础
        2.1 叙事循证医学模式
        2.2 行动研究
    3 研究目的与意义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意义
    4 技术路线图
    5 概念界定
    6 研究内容
        6.1 成立行动研究小组
        6.2 研究步骤
        6.3 研究方法
    7 伦理问题
    8 质量控制过程
        8.1 方法控制
        8.2 研究团队协作完成
        8.3 提高研究者可信度
第一部分 造口适应需求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参与者
    3 研究内容
        3.1 研究过程
        3.2 研究工具
        3.3 数据分析
    4 研究结果
        4.1 主题1:造口患者适应需求多元化
        4.2 主题2:造口患者适应过程与时间具有相关性
        4.3 主题3:造口适应与个人经历有关
        4.4 主题4:造口专科护理存在发展机遇
    5 讨论
        5.1 造口患者多元适应需求亟待关注
        5.2 造口患者个人经历与社会文化具有相关性
        5.3 造口患者适应过程与时间具有相关性
        5.4 造口专科实践工作有待进一步完善
    6 反思评价
第二部分 造口适应因素分析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过程
        3.1 确定研究主题
        3.2 文献检索
        3.3 证据筛选与提取
        3.4 数据评估
        3.5 数据分析
    4 研究结果
    5 讨论
第三部分 造口适应最佳证据总结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2.1 肠造口护理相关指南评价研究
        2.2 造口专科护士角色与实践相关文献质量评价
        2.3 肠造口适应最佳证据总结
    3 研究结果
    4 讨论
        4.1 纳入指南整体质量较高
        4.2 造口专科护士角色定位
    5 反思评价
第四部分 造口适应模式实践方案的初步建构
    1 研究目的
    2 研究方法
    3 研究对象
    4 研究内容与统计结果
        4.1 文献回顾与证据整合
        4.2 改良德尔菲函询调查
        4.3 改良德尔菲专家论证会
    5 研究结果
        5.1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构建
        5.2 《造口适应标准化实践方案》构建
    6 讨论
        6.1 造口评估工具有待进一步完善
        6.2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构建的重要性
        6.3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及标准化实践方案》构建的科学性
    7 反思评价
第五部分 造口适应实践模式可行性评估
    1 研究目的
    2 研究内容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3 收集数据方法
        2.4 数据分析方法
        2.5 质量控制
        2.6 伦理原则
    3 研究结果
        3.1 患者资料
        3.2 个案研究结果
    4 讨论
        4.1 叙事在造口适应实践中的作用
        4.2 叙事在护理中的应用
    5 反思评价
第六部分 讨论与建议
    1 讨论
        1.1 研究设计的适宜性分析
        1.2 叙事循证医学模式在专科护理实践中的应用探讨
    2 未来建议
        2.1 加强造口专科护理体系完善
        2.2 研究的可持续性改进与优化
        2.3 本研究后续展望
    3 研究不足
参考文献
综述 叙事循证医学模式在护理中的应用:一个理论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介

四、浅谈心理护理在临床工作中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供给侧视角下全日制护理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构建[D]. 刘萍. 山东大学, 2021(12)
  • [2]需求导向的临床护士心理护理培训知识体系的构建[D]. 王秋晨.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0(03)
  • [3]面神经微血管减压术患者的分级心理护理效果评价研究[D]. 郑艳楠. 新乡医学院, 2020(12)
  • [4]专业化心理护理培训在新入职护士规范化培训中的效果评价[D]. 李玲. 锦州医科大学, 2020(05)
  • [5]奖赏在不同应激量下对应激耐受性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师培霞.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军医大学, 2019(03)
  • [6]济南市临床护士从事心理护理的知信行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D]. 李娜.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4)
  • [7]综合医院内外科护士实施心理护理现状的调查分析[D]. 敖欢. 青岛大学, 2013(04)
  • [8]中医心理护理的发展现状及对策[J]. 王若维,张玉芳,郭英慧. 辽宁中医杂志, 2010(06)
  • [9]慢性病患者心理护理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D]. 张雯雯. 青岛大学, 2021
  • [10]基于循证与叙事构建肠造口适应实践模式[D]. 闫媛媛.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标签:;  ;  ;  ;  ;  

浅谈心理护理在临床工作中的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