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经济论坛专题讨论俄罗斯经济(论文文献综述)
赵东旭[1](2020)在《俄罗斯国家创新能力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创新逐渐成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它们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地位。这一背景下,国家创新能力研究逐渐发展起来。俄罗斯是经济转型大国,资源依赖是其经济发展的桎梏,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俄罗斯将创新问题提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不断完善国家创新体系。那么,俄罗斯国家创新能力的发展状况如何?影响俄罗斯国家创新能力的因素有哪些?俄罗斯国家创新能力提升的路径是什么?我们主要从创新环境、投入和生产三个方面研究俄罗斯国家创新能力,分析俄罗斯国家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和提升路径。中俄同为转型国家,研究俄罗斯国家创新能力问题可以为我国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这是本选题研究的现实意义之所在。
李鑫[2](2020)在《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管制政策对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及出口的影响》文中指出经济领域的竞争是国家间综合实力竞争的一个重要表现,而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是各国政府维护自身利益的一个重要手段。随着时代发展,出口管制政策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手段措施不断多样化,因其隐蔽性好,一直被各国所青睐。美国施行出口管制政策经验丰富,除经济领域外,也常将其运用于政治、军事、国防等领域,出口管制政策服务于美国国家战略利益的特点十分鲜明。受国际形势变化及美国自身国家战略调整,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呈现出明显的宽严交替的阶段性特征,这一特点在高科技领域更为明显。虽然面临来自美国严格的出口管制政策,中国在高科技领域仍取得快速发展和瞩目成绩。因此,探明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对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及产品出口的影响机理、具体路径、影响程度,不仅在理论上有利于丰富和拓展出口管制政策的研究边界,还在实践上有助于中国企业提升研发创新水平和企业实力。但是,由于美国出口管制的政策公开性不足、在产品层面的精准测度长期缺乏,部分阻碍了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使得对美国出口管制政策的定量评估、特别是对企业微观行为研究不足。基于上述背景,本文根据公开数据构建了对美国出口管制政策的可测度指标,并借鉴工具变量识别策略开展了美国对华出口管制对我国企业微观绩效的因果评估。首先,本文按照美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关系程度划分了四个等级的标准,通过借鉴巴拉萨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根据美国在高科技产品层面实际出口的份额差异构建一个衡量出口管制程度的指标,用以测算美国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不同国家的出口管制程度,并将与中国同级别国家的管制程度作为对华出口管制的工具变量。其次,收集商品贸易统计数据库(UN Comtrade),经济复杂度实验室,工业企业数据库,中国海关数据库和中国知识产权局的相关数据,在企业层面开展了对研发创新、产品出口质量和企业增加值出口的实证检验。再次,在上述分析和实证中证明美国对华高科出口管制政策确实存在,且本文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比较确切的发现了对中国企业产品研发和出口的影响效果及机制。最后,根据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管制政策产生影响的效果及本文结论,深入分析美国出口管制政策对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研发、产品出口质量和出口增加值率的影响机理、影响程度和政策效果。全文共分八个章节,各章节具体安排如下:第一章,根据现实背景和已有研究,提出本文的研究问题,重点介绍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及思路,包括可能的创新和不足。第二章,系统梳理国内外相关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系统梳理,总结已有研究不足,进一步明确本文研究的问题和研究价值。本章从国际政治竞争格局相关理论入手,探析贸易政策与国家关系之间的联系,重点对中美关系背景下的双边经贸关系进行了系统研究,指出贸易政策服务于国家战略,而出口管制政策是美国对外战略重要手段之一。最后,分别从出口管制政策对中国高科技产品研发、出口质量和出口增加值率三个层面进行文献梳理。第三章,重点对出口管制政策的内涵界定、演化发展及潜在后果进行阐述,明确本文的研究界限,清晰掌握研究内容的发展脉络和主要趋势。第四章,阐述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的测度方法和指标设定,介绍了本文的核心变量指标设定的主要思路和检验过程,并对美国对中国和其他国家管制程度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第五章,从实证角度研究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对产品研发创新的影响,发现出口管制政策的实施并未完全达到美国预期,中国政府和企业会通过选择共克时艰,企业收到相关领域的补贴和加大主动投资,最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企业研发水平上的提升。第六章,重点研究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发现出口管制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企业出口产品质量出现下降,可能的原因是受管制政策限制,中间产品投入受阻,企业生产链条受影响,导致出口产品质量下降。第七章,探究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对产品出口增加值率的影响,研究发现出口管制政策提升了企业产品的出口增加值率,可能的机制是综合了管制政策对研发和产品质量的影响,得益于嵌入全球价值链,企业出口增加值率得到提高。第八章,对本文主要研究结论进行回顾和总结,并从不同层面提出相应政策建议。
王杨[3](2020)在《新世纪印度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印度是南亚地区大国,人口和国土面积居南亚地区首位,也是印度洋上海军力量最为强大的南亚国家。作为21世纪新兴经济体之一,印度一直秉持“大国”的梦想,积极发展本国政治、经济、军事、国防、外交、科技、教育等领域对外合作。进入21世纪,印度根据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和国家利益需求,积极出台对俄罗斯的外交政策,重新建立和俄罗斯的战略伙伴关系。本文以2000年为起始点,从印度和俄罗斯签订的《印度政府和俄罗斯联邦政府战略伙伴关系宣言》入手,梳理瓦杰帕伊总理、辛格总理和莫迪总理三届政府对俄罗斯签订的外交政策,以描述、解释和评析为主线,研究新世纪印度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的背景和内容,总结其特点、成效和挑战。第一章,引言。主要阐述论文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以及难点和创新点。第二章,主要阐述印度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国内外背景。就国际背景来看,主要从国际格局的变化、国际反恐合作形势、经济全球化和俄罗斯亚太战略这四个方面展开;国内背景主要是古印度考底利耶思想对印度的影响、印度领导者对现实主义的继承、国内军事亟待外部力量输入、印度政局稳定为外交奠定基础和国内经济发展总体向上向好共计五个方面。第三章,主要阐述新世纪印度政府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主要内容从八个方面做了阐述,包括:外交、政治、军事、经贸、能源、反恐、科学技术、教育和人文交流等。通过分析政策内容,总结出印度对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呈现具有非军事同盟性、现实主义色彩浓厚、保持稳定并持续推进和意愿合作贯穿始终的特点。第四章,主要阐述印度对俄罗斯外交政策评析。首先,印度对俄罗斯外交政策所取得成效,包括军事领域合作日成熟和稳定、高层互访推动经贸合作取得佳绩、能源及核能合作取得良好进展和印度成功转为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员国。其次,印度对俄罗斯外交政策实施也面临挑战。印度武器进口市场逐渐多元化,俄罗斯所占的市场份额减少;印度经贸投资和规模上升空间大和印美发展对印俄政策实施的阻力和冲击。最后,本文认为印度和俄罗斯两国双边发展虽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印度对俄罗斯的外交政策总体还是呈现着稳定中逐步推进和落实的现状。
张晓敏[4](2020)在《俄罗斯的论坛外交》文中认为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世界上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更加频繁和便利,与此同时安全、环保、能源安全、恐怖主义、跨国犯罪等全球性问题日益凸显,宣告着全球治理时代的到来。面对复杂的国际和国内形势,原有的传统外交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国家外交需要,各国积极创新外交方式。论坛外交是指国际行为主体通过参加或创办国际论坛的方式,扞卫国家主权与安全,维护国家利益,塑造国际形象,宣示政策主张的外交行为。俄罗斯的论坛外交始于上世纪90年代,是在全球化和多极化趋势不断发展和全球性问题层出不穷的国际背景下,以及出于维护自身安全和利益,发展经济,扞卫大国地位,改善国家形象的需要产生的。经过20多年的发展,俄罗斯的论坛外交已经成为其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改善国家形象,增强国家软实力,改变原有的世界秩序和解决世界性难题的重要途径。本文尝试提出论坛外交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运用文献分析法、案例分析法、数据分析法的研究方法,概括和梳理俄罗斯论坛外交的产生原因和发展历程。选取东方经济论坛为分析对象,对其主要议题和取得的重要成果进行深入解读,从而分析俄罗斯论坛外交的特点,并对俄罗斯论坛外交发展过程和取得的成果做出总体评价。本文的结构由绪论、正文三个章节、结论和参考文献组成。第一章提出论坛外交的概念,并阐释论坛外交的相关理论和直接理论。第二章具体分析俄罗斯的论坛外交兴起的国际背景和内部原因,介绍和分析俄罗斯论坛外交的发展历程和基本概况。第三章以东方经济论坛为例,具体分析论坛的议题和成果,从而概括出俄罗斯论坛外交在维护国家安全、开展经济外交、塑造国家形象和增强国家软实力方面作用。第四章概括俄罗斯论坛外交的总体特征。
安琪[5](2020)在《俄罗斯交通运输业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交通运输对国家经济发展意义重大,决定着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的发展速度和主要方向。交通运输业是俄罗斯经济的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连接着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俄罗斯疆域辽阔,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因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通过梳理俄罗斯交通运输业发展状况,我们探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基础设施老化严重、陆路运输网络密度低且分布不均、现代化技术应用水平低、投资环境差、专业技术人才匮乏等,分析俄罗斯针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措施,最后对俄罗斯交通运输业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预测。
刘登攀[6](2019)在《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文中提出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外开放发生了重大战略转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成为亟需回答的时代命题。本文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方法、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方法、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进行研究,梳理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理论论述、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态势、总结了其主要特征,并进而研究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条件,最后提出了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战略策略,从而尝试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全文共包括导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其中导论部分包括研究述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等,正文包括五章。第一章着重从理论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首先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内涵的界定,明确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与以前对外开放的区别;其次通过对党的十八大之前对外开放理论的梳理,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找到理论渊源,也更好弄清其与新时代对外开放思想的区别;第三则通过对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系统总结和分析,为弄清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转变找到理论基础;第四通过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的梳理,将其主要归结为开放方向、开放原则、开放路径、开放价值导向、开放与新发展理念、开放与国内治理、开放与世界治理等几个方面。第二章、第三章重点从实践层面系统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这一历史命题。第二章主要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总体态势,从总体上、从形式上把握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整体面貌。通过对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实践的分析,也即对自由贸易区战略、“一带一路”倡议、服务业扩大开放、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人民币国际化等对外开放战略措施的分析,总结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生成,其基本内涵包括对标国际一流标准的全方位产业开放格局、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地理开放格局、“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投资开放格局、美元与人民币协同互补的货币开放格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重的地缘开放格局、多边区域双边兼顾的贸易开放格局。第三章通过国内与国际、历史与现实相比较的方法总结出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呈现出的独特特征,从关键角度、从实质意义上把握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解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与其他对外开放区别,认清其在中国和世界对外开放史上的历史地位。其主要特征包括在治理方式上所呈现出的治理特征,在中国2000多年对外开放史上所呈现出的历史特征,在全球化500年历史上所呈现出的对于推动新一轮全球化发展的全球化特征,在中国和世界对外开放史上的比较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的价值导向特征。论文的第四章和第五章重点从实践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历史命题。第四章系统分析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内外部条件,即中国内部所拥有的优势和劣势,外部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从内部来看,中国自身所拥有的对外开放优势主要包括庞大内部市场规模优势、又快又好的经济发展态势、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大幅提高的科技实力、稳定的宏观发展环境等五方面。中国对外开放的劣势主要包括高水平开放所需经济基础还不牢固、营商环境落后于世界一流水平、海外权益保护机制和能力处于起步阶段、科技创新水平与强国相比差距较大、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增加、资源安全问题不容忽视。从外部来看,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的机遇主要包括面向发展中国家,抓住产能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机遇;面向发达国家,抓住承接服务产业国际转移机遇;面向新科技革命,抢抓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机遇;面向全球治理,抓住世界经济治理地位提升机遇。中国面临的外部挑战主要包括价值链高低两端的挑战、全球经济治理上的挑战、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挑战、政治安全等复杂风险的挑战、部分发达国家对中国发展模式不认同的挑战。第五章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战略策略。通过对新时代对外开放实践和理论的总结,提出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的依据,并提出了核心战略、保障战略、对美战略、安全战略等四大战略。核心战略是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打造中国引领世界发展的竞争力:其目标是塑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其基础是庞大市场和优质产能,其动力是抓住新科技革命机遇、占据价值链顶端,其主体是培育一批世界级跨国公司,其路径是“一体两翼”的建构途径,其保障是完善构建全球价值链的保障体系。保障战略是创造有利于实现核心战略的内外发展环境,具体包括:营造有利的内部发展环境即国内宏观环境保障,完善海外权益保护机制体系即海外权益保护保障,构建有利外部制度环境即国际治理体系保障。对美战略是中美开展全面战略合作,跨越修昔底德陷阱。安全战略是守住经济安全底线,具体包括:坚持渐进式开放,降低开放发展风险;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建立资源安全体系,确保国家资源安全;完善外国投资安全审查机制,保护国家经济安全。文章的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结语的第一部分强调了中国对外开放战略转型的总体原因。结语的第二部分进一步明确了论文第一章主要从理论层面回答了“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这一时代命题,第二章到第五章主要从实践层面回答“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是怎样的、新时代中国怎样对外开放”,其中第二章和第三章主要回答前一个问题,第四章和第五章则着重回答了后一个问题。结语的第三部分简明总结了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申达宏[7](2019)在《21世纪以来的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1世纪以来,世界格局不断变幻,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朗。亚太地区凭借飞快的发展速度和雄厚的经济实力逐渐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东北亚地区则是亚太地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作为东北亚地区的重要国家,俄罗斯所面临的地缘现实和自身利益需求决定了俄罗斯要采取相应的东北亚政策。俄罗斯的东北亚政策是其外交政策的重要内容,必须予以重视并加以研究。21世纪以来的俄罗斯东北亚政策是在中、美、日等世界大国在东北亚地区战略利益和地缘政治诉求错综复杂的国际背景下,俄罗斯立足本国国情实际,既注重现实利益,又考虑长远发展,制定的涵盖政治、经济、安全等多方面内容在内的全方位策略。在东北亚地区的政治策略方面,俄罗斯的政策主要强调自己是该地区的重要成员之一,并能为地区事务发挥作用,防止被排斥在地区事务之外。在东北亚地区的经济策略方面,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核心是凭借其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某些经济优势,参与东北亚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带动其东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经济发展。在东北亚地区的安全策略方面,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核心是通过发展双边关系,保证俄罗斯东部边境地区的安全与稳定,同时积极参与该地区的各种安全对话与合作,保证东北亚局势的稳定,保证俄罗斯不被排斥在地区安全事务之外。虽然普京在其三个任期内对俄罗斯的东北亚政策进行过微调,但是对东北亚国家外交政策的总体思想没有变,那就是在依托欧亚地缘优势,在实用灵活的平衡外交基础上,通过加强与东北亚国家的合作,积极参与到东北亚国家事务中,最终达到重振俄罗斯大国地位的目的。梅德韦杰夫在总统任期内基本上秉持延续了普京的东北亚政策思想。近二十年的实践证明,普京的东北亚政策颇有成效,主要表现在:俄罗斯与中国建立起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使中俄的合作关系愈加稳固;俄罗斯与日本构筑了建设性伙伴关系,这必将推动两国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对朝韩双方奉行平衡外交,加强了俄罗斯在东北亚地区的发言权;与蒙古建立战略伙伴关系,确保了俄罗斯南部的安全与稳定。虽然还有一些因素制约着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实施,但随着俄罗斯国内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外交战略的适当调整,制约因素会逐渐好转,俄罗斯与东北亚各国的互利合作会不断加强。俄罗斯是中国最大的邻国,俄罗斯的外交政策,尤其是东北亚政策对中国有着重要的影响。西伯利亚和远东是俄罗斯参与东北亚区域合作的主要地区,在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推动下,俄罗斯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将使我国获得战略拓展新空间、能源进口新基地以及区域经济发展新动力。
朱蓓蓓[8](2019)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发战略与中俄区域合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俄罗斯是一个典型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其东西部地区之间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显着。长期以来,仅占俄罗斯领土面积1/4的欧洲部分,一直都是俄罗斯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聚集着全国3/4的工业生产和人口,而远离其中心的远东地区幅员辽阔,却长期处于经济发展滞后、居民生活水平较低、人口稀少的状况。为了激发远东地区的经济活力,俄罗斯联邦政府制定实施了远东开发战略,并采取了相应的区域经济政策,将远东开发作为俄罗斯区域发展战略的优先方向。乌克兰危机之后,俄罗斯进一步加强了对远东开发的支持力度,积极打造面向亚太地区开放的重要通道,希望借助于活跃的亚太经济圈,提振远东经济,带动俄罗斯经济的全面发展。近年来,中国东北地区面临经济增速持续走低,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对外开放水平相对滞后的严峻形势,迫切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积极参与构建“东北亚经济圈”,加快推进东北全面振兴。在此过程中,加强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战略对接和联动发展,既是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需要,也是符合两国利益的必然选择。因此,本文在中俄区域合作部分的研究主要聚焦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合作。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都属于欠发达地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仅凭自身资源禀赋很难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借助国家宏观调控和区域经济政策的大力支持和有效推动。本文以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发战略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人口稀少的欠发达地区振兴发展规律,总结欠发达地区之间开展国际经济合作的经验,以期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加丰富的案例。本文通过详实的俄文文献资料,较为全面系统地分析了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发战略的历史进程、政策措施和效果评价,为我国更加深入地了解俄罗斯区域经济政策,更好地参与俄罗斯远东开发,推动“一带一路”对接欧亚经济联盟、中蒙俄经济走廊和“冰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参考;为我国东北地区发挥区位优势,扩大向北对外开放,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提供参考。全文共8章。第1章和第2章通过绪论和理论研究部分,阐明本文的研究背景、意义和理论基础,归纳总结了中俄两国学界关于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介绍论文思路、框架和研究方法,最后指出论文可能的创新和不足。在理论基础部分主要回顾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区域开发理论、跨境合作理论等,为论文所开展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第3章主要分析了远东地区在地理位置、交通运输、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工业生产、旅游休闲等领域的发展潜力以及严峻的人口问题、落后的基础设施、单一的产业结构、各联邦主体发展不平衡等客观现实,勾勒出俄罗斯远东开发基础条件的框架。第4章至第6章,系统梳理远东地区开发战略的历史进程,重点分析了远东开发新战略的政策措施和效果评价。其中,第4章按照重要节点将前苏联以来的远东地区开发战略分为三个阶段:分别为以均衡发展为基本原则的“苏联时期的远东开发战略”(1917-1990),以极化发展为基本原则的“苏联解体后的远东开发战略”(1991-2008)和以统筹推进、超前发展为基本原则的“远东开发新战略”(2009年至今)。不可否认,苏联时期的远东开发战略曾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对远东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也造成了远东地区产业结构的严重畸形,对采矿业等重工业的过度依赖以及严重的人口流失。苏联解体后的远东开发战略由于国内外形势的影响,导致联邦预算拨款严重不足,区域经济政策最终的结果大多是不了了之,完成量甚至不足一半,没能实现预期效果,远东地区始终没能摆脱在俄罗斯经济大区中相对落后的地位。2009年之后的远东开发新战略将考察政策实施效果的发展预期指标聚焦在经济加速度、人口及居民生活水平、投资等三个方面。同时客观预测政策实施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如资金不足、拨款延迟、外部人口压力增加、国际原料市场价格出现严重震荡、市场自我调节机制不畅、亚太国家经济增速严重放缓等,力争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保障远东开发战略的顺利实施。第5章主要将远东开发新战略实施的区域经济政策措施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通过改变政府管理机制,采用集约化扁平化管理模式,提高政府调控效率;改善投资环境,实施优惠的税率政策,打造招商引资有效平台。第二,免费提供土地和生活补助,改善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宜居环境,吸引外地移民;鼓励生育,改善医疗卫生条件,提供教育医疗保障,提高人口的自然增长率。第三,着力打造超前发展区和自由港,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切实吸引外国投资,带动就业,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第6章主要对远东开发新战略实施的效果进行评价和实证分析。首先,从2008-2016年间远东联邦区的地区生产总值、投资、对外贸易、人口和就业等经济社会发展综合指标以及采矿业、农业、制造业、建筑和交通运输等主要产业部门发展指标,详细分析了远东地区经济发展的动态趋势,认为远东开发新战略实施以来,远东地区的经济社会得以较快发展,但仍呈现经济活力不足、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效果不明显、人口问题依然严峻等特点。其次,通过差分内差分方法对远东开发新战略的政策实施效果进行实证分析,得出国际原油价格、技术进步、对外开放等指标对远东地区的经济增长呈现正相关,具有一定促进作用;而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干预的估计系数等指标呈现负相关,对远东地区的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可见,一方面由于远东地区自身禀赋存在先天缺陷,对资源的依赖性仍然过强,基础设施仍需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俄罗斯由于目前经济状况不佳,导致对远东开发的联邦预算投入不足。事实上,最根本的原因还在于市场调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宏观调控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时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们应遵循市场经济的客观规律,理性看待俄罗斯远东开发战略的政策实施效果。第三,综合以上研究结果,本文对远东开发新战略实施效果不明显的主要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包括:国际国内形势迫使联邦预算减少,人口流失和劳动力不足,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制度僵化、腐败懒政问题依然严重等。第7章在主要分析了在中国东北振兴对接俄罗斯远东开发新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对接欧亚经济联盟、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和“冰上丝绸之路”建设背景下,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区域经济合作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双方区域经济合作明显加快了推进速度,在商品贸易、矿产资源、交通运输、农业等方面的互动合作取得了显着成果。然而,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东北地区与俄罗斯远东地区同为经济相对欠发达地区,本身都处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的经济外围区和经济技术低梯度地区,在产业结构、技术创新、对外开放等方面仍然面临较大挑战,需要准确把握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区域经济合作的预期效益和潜在风险,在充分发挥双方优势的基础上,认清问题和困难,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最终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因此,本文从积极参与“冰上丝绸之路”建设,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强政策对接协调机制,完善服务保障;创新合作模式,提高合作效益;推动科技创新,深化人文交流等4个方面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第8章为结论部分,通过总结全文的研究内容和分析结果,归纳出本文的主要结论。
殷振兴[9](2019)在《俄罗斯外交“东向”调整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俄罗斯横跨欧亚大陆,领土大部分位于亚洲境内。但自俄罗斯独立起,其外交战略重心一直都在西方,西方国家是俄罗斯外交的优先选择对象。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亚太地区经济的迅速发展使得其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战略地位不断提高,世界经济和政治重心也向该地区转移,亚洲在俄罗斯外交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高。普京上台后奉行以发展经济为中心的“全方位外交”,致力于参与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同时也大力开发俄罗斯西伯利亚及远东地区。2013年末,乌克兰危机爆发导致俄罗斯与西方国家关系急速恶化,这也促使俄罗斯以加强与亚太国家关系的方式来平衡西方国家的政治压力。本文将俄罗斯外交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的进程定义为“东向”调整,论文的研究对象是俄罗斯外交“东向”调整的背景、目标及主要内容。文章通过总结俄罗斯与亚洲主要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关系发展的最新动态,探究俄罗斯外交“东向”调整的成果。俄罗斯不仅是欧亚大国,也是世界政治军事大国,本文认为,俄罗斯外交政策的调整给中俄两国关系带来新的合作机遇。中国在俄罗斯的亚洲外交关系中一直处于优先地位,俄外交的“东向”调整势必会促进中俄在政治、经济、人文等各领域的合作。与此同时,这一调整也会对地区权力格局造成影响,从而给两国关系的发展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
木子卡·帝玛[10](2019)在《俄罗斯软件产业竞争力分析 ——基于钻石模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最近5年,随着俄罗斯政府对IT产业关注度的提高,IT产业快速发展,俄罗斯在世界信息技术领域排行榜的地位逐渐上升。目前,信息技术产业作为技术密集型产业,正在对俄罗斯各经济领域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俄罗斯政府将发展信息技术作为促进经济转型、实现科技进步、提升国家竞争力的新引擎,通过加快信息技术在经济领域的应用,提高就业和劳动生产率,改善国内整体投资环境,以期摆脱经济增长长期以来高度依赖原材料出口的局面。本研究尝试用迈克尔·波特于1990年提出的,John Dunning于1993年补充的钻石模型来研究俄罗斯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分别从外国公司来俄罗斯进行软件开发外包,以及俄罗斯本土公司开发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或服务等两个面向看俄罗斯软件产业发展现况与展望。与以前的研究不一样,本论文不但提出俄罗斯软件产业现有的强项跟不足之处,而且也提供一系列能够加强优势跟应对劣势的政策意见,供各层面决策者借鉴。本研究发现,俄罗斯虽然在人才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而且总体经济环境恶化对俄罗斯信息科技跟软件产业的负面影响有限,但是,企业策略缺乏全面性、创业环境不完整、教育对职场需求反应过慢、国家减税之外的支持严重不足、政策焦点放错、国际化程度低等问题使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无法进一步提升。为了应对来自中国,印度等开发中国家的竞争压力,各层次的决策者必须协力解决该问题,使软件产业成为俄罗斯经济的新的发展动力。在此基础上,研究为俄罗斯软件产业国际竞争力提供建议,以钻石模型四个要素为基础,针对个别公司,产业组织,相关产业,政府和跨国公司等五个层面分别提出建议,并强调各层次之间合作的重要性。
二、世界经济论坛专题讨论俄罗斯经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世界经济论坛专题讨论俄罗斯经济(论文提纲范文)
(1)俄罗斯国家创新能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Аннотация |
绪论 |
第一章 国家创新能力相关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国家创新能力的内涵和研究框架 |
一、国家创新能力的内涵 |
二、国家创新能力的研究框架 |
第二节 国家创新能力的理论基础 |
一、国家体系理论 |
二、技术创新理论 |
三、国家创新系统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俄罗斯国家创新环境能力 |
第一节 市场环境能力 |
一、市场需求拉动力 |
二、市场竞争驱动力 |
第二节 政策环境能力 |
一、创新发展战略的制定 |
二、创新政策的实施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俄罗斯国家创新投入能力 |
第一节 创新主体投入能力 |
一、科研组织 |
二、科技人力资源 |
第二节 物质资本投入能力 |
一、研发经费增长情况 |
二、研发经费结构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俄罗斯国家创新生产能力 |
第一节 知识生产能力 |
一、论文总数与学科分布 |
二、专利密度与结构 |
第二节 技术应用能力 |
一、高新技术生产情况 |
二、高新技术出口情况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俄罗斯国家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路径 |
第一节 俄罗斯国家创新能力的影响因素 |
一、经济转轨 |
二、资源禀赋 |
三、政治制度 |
四、国际环境 |
第二节 俄罗斯国家创新能力的提升路径 |
一、丰富企业创新模式 |
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 |
三、优化政府管理方式 |
四、积极培育市场力量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2)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管制政策对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及出口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研究思路与框架 |
1.2.1 研究思路 |
1.2.2 基本研究框架 |
1.3 主要研究方法 |
1.3.1 理论研究方法 |
1.3.2 实证研究方法 |
1.3.3 案例研究方法 |
1.4 可能的创新、贡献和不足 |
1.4.1 可能的创新及贡献 |
1.4.2 仍存在的不足 |
2.文献综述 |
2.1 经济竞争是大国竞争重要表现形式的相关研究 |
2.1.1 英美在政治和经济领域温和轮替的相关研究 |
2.1.2 英德重点在经济领域进行竞争的相关研究 |
2.1.3 美日关系调整与经济领域紧密度的相关研究 |
2.1.4 美苏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冷战的相关研究 |
2.2 贸易政策与国家关系相关理论研究 |
2.2.1 自由贸易理论的相关研究 |
2.2.2 贸易管制政策的相关研究 |
2.2.3 国家安全利益与经济利益关系的相关研究 |
2.2.4 贸易政策与国家战略的相关研究 |
2.3 出口管制政策对中美双边关系影响的相关研究 |
2.3.1 中美双边国际合作背景下的相关研究 |
2.3.2 中美双边竞争格局背景下的相关研究 |
2.3.3 中美双边经贸关系领域的相关研究 |
2.3.4 出口管制政策对中美关系影响的相关研究 |
2.4 出口管制政策对产品层面影响的相关研究 |
2.4.1 国际贸易技术溢出效应及影响的相关研究 |
2.4.2 出口管制政策对产品研发影响的相关研究 |
2.4.3 出口管制政策对产品质量影响的相关研究 |
2.4.4 出口管制政策对产品出口增加值率影响的相关研究 |
2.5 文献评价 |
2.5.1 现有研究特点 |
2.5.2 现有研究不足 |
3.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内涵界定、演化发展及潜在后果 |
3.1 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内涵界定 |
3.1.1 理论来源 |
3.1.2 基本概念 |
3.1.3 主要内容 |
3.1.4 限制目标 |
3.2 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的演化发展 |
3.2.1 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整体趋势趋于放松 |
3.2.2 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对中国的影响逐渐变小 |
3.2.3 出口管制政策随美国政府对华态度不断调整 |
3.2.4 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可能再次趋于严厉 |
3.2.5 主要特点和发展趋势 |
3.3 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的事实影响及潜在后果 |
3.3.1 审批程序繁琐致使美国企业主动放弃对华出口 |
3.3.2 管制实施国企业创新和研发的积极性受挫 |
3.3.3 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中国企业科技水平的提升 |
4.美国对华出口管制政策的测度方法和指标设定 |
4.1 美国对不同贸易国家分类方法 |
4.2 出口管制政策的测度方法 |
4.2.1 出口管制政策难于测度 |
4.2.2 借鉴经典研究方法设定研究思路 |
4.2.3 主要研究目标 |
4.3 美国对中国出口管制程度的测定 |
4.3.1 出口管制程度的指标设定 |
4.3.2 美国对中国和其他类别国家出口管制程度的比较 |
4.3.3 检验美国对中国的管制程度水平的测定 |
4.4 美国ATP管制程度的分类测算 |
4.4.1 分类别测算比较美国ATP产品管制程度 |
4.4.2 比较美国对不同种类国家及中国的管制程度水平 |
4.4.3 分类比较美国对不同等级国家十大类ATP管制程度 |
5.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管制政策对企业产品研发的影响 |
5.1 研究背景 |
5.2 研究假设 |
5.3 研究设计 |
5.3.1 研究方法 |
5.3.2 核心变量 |
5.3.3 数据来源 |
5.4 实证结果 |
5.4.1 基准回归结果 |
5.4.2 美国出口管制对企业研发影响的机制检验 |
5.4.3 稳健性检验 |
5.4.4 异质性检验 |
5.5 本章小结 |
6.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管制政策对企业出口产品质量的影响 |
6.1 研究背景 |
6.2 研究假设 |
6.3 研究设计 |
6.3.1 研究方法 |
6.3.2 核心变量 |
6.3.3 数据来源 |
6.4 实证结果 |
6.4.1 基准回归结果 |
6.4.2 美国出口管制对企业质量影响的机制检验 |
6.4.3 稳健性检验 |
6.4.4 异质性检验 |
6.5 本章小结 |
7.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管制政策对企业产品出口增加值率的影响 |
7.1 研究背景 |
7.2 研究假设 |
7.3 研究设计 |
7.3.1 研究方法 |
7.3.2 核心变量 |
7.3.3 数据来源 |
7.4 实证结果 |
7.4.1 基准回归结果 |
7.4.2 美国出口管制对企业出口增加值率影响的机制检验 |
7.4.3 稳健性检验 |
7.4.4 异质性检验 |
7.5 本章小结 |
8.结论及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建议 |
8.2.1 国家层面 |
8.2.2 产业层面 |
8.2.3 企业层面 |
参考文献 |
图表索引 |
后记 |
致谢 |
(3)新世纪印度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缘由及意义 |
1.1.1 选题缘由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难点和创新之处 |
1.4.1 研究难点 |
1.4.2 研究创新之处 |
第2章 新世纪印度对俄罗斯外交政策形成的国内外背景 |
2.1 国际背景 |
2.1.1 国际格局的变化带给印度机遇 |
2.1.2 多边合作的反恐国际合作形势 |
2.1.3 经济全球化为印度提供合作平台 |
2.1.4 印度成为俄亚太战略的重要国家 |
2.2 国内背景 |
2.2.1 考底利耶思想对印度的影响 |
2.2.2 印领导者对现实主义的继承 |
2.2.3 国内军事亟待外部力量输入 |
2.2.4 政局的稳定为外交奠定基础 |
2.2.5 国内经济发展总体向上向好 |
第3章 新世纪印度政府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内容及特点 |
3.1 新世纪印度政府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内容 |
3.1.1 外交上建立和提升战略伙伴关系 |
3.1.2 政治上建立会晤机制增进互信 |
3.1.3 军事上以武器购买和军事技术合作为主 |
3.1.4 经贸上不断深入全方位合作 |
3.1.5 能源上核能、油气合作紧密 |
3.1.6 反恐上以印俄联合军演为主 |
3.1.7 科学技术上创新合作领域 |
3.1.8 教育和人文交流上推进“软实力”合作 |
3.2 印度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的特点 |
3.2.1 明显的非军事同盟性 |
3.2.2 现实主义的色彩浓厚 |
3.2.3 保持稳定并持续推进 |
3.2.4 意愿合作贯穿始终 |
第4章 印度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的评析 |
4.1 印度对俄罗斯外交政策取得的成效 |
4.1.1 军事领域合作日渐成熟和稳定 |
4.1.2 高层互访推动经贸合作取得佳绩 |
4.1.3 能源及核能合作取得良好进展 |
4.1.4 印度成功转为上海合作组织正式成员国 |
4.2 印度对俄罗斯外交政策实施所面临的挑战 |
4.2.1 印度武器进口市场逐渐多元化,俄罗斯的市场份额减少 |
4.2.2 印度经济贸易投资和规模上升空间大 |
4.2.3 印度平衡俄美两国外交存在一定挑战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4)俄罗斯的论坛外交(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АВТОРЕФЕРАТ |
绪论 |
1.研究背景与意义 |
2.国内外研究综述 |
3.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4.本文的局限 |
5.论文结构 |
1 论坛外交的理论基础 |
1.1 论坛外交的概念 |
1.2 相关理论 |
1.2.1 公共外交理论 |
1.2.2 国家形象理论 |
1.2.3 经济外交理论 |
1.2.4 国际议程设置理论 |
1.3 论坛外交兴起的原因 |
1.3.1 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 |
1.3.2 全球性问题的增多 |
1.3.3 多极化趋势加强,国际政治更加多元化 |
2 俄罗斯论坛外交 |
2.1 俄罗斯论坛外交兴起的原因 |
2.1.1 安全的压力 |
2.1.2 经济因素的考量 |
2.1.3 国家形象的因素 |
2.1.4 争取国际话语权,提高国际影响力 |
2.2 俄罗斯论坛外交的概况 |
2.2.1 参与的国际论坛 |
2.2.2 创办的国际论坛 |
3 俄罗斯论坛外交的实践,以东方经济论坛为例 |
3.1 东方经济论坛的创立背景和发展历程 |
3.1.1 东方经济论坛的创立背景 |
3.1.2 东方经济论坛发展历程 |
3.2 东方经济论坛的外交成就 |
3.2.1 高层交往互动频繁,政治互信增强 |
3.2.2 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 |
3.2.3 经济合作高速发展,合作机制日趋完善 |
3.2.4 加强国际事务合作 |
3.2.5 参与国际议程设置,提高国家软实力 |
结语 |
参考文献 |
(5)俄罗斯交通运输业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Аннотация |
绪论 |
第一章 俄罗斯交通运输业发展状况 |
第一节 俄罗斯交通运输业基础设施状况 |
一、铁路交通运输设施 |
二、公路交通运输设施 |
三、水路交通运输设施 |
四、航空交通运输设施 |
五、管道运输设施 |
第二节 俄罗斯交通运输市场发展情况 |
一、俄罗斯交通运输业总体发展情况 |
二、俄罗斯客货运输市场发展情况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俄罗斯交通运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
第一节 “硬件”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一、基础设施老化严重 |
二、运输安全性能不高 |
第二节 “软件”方面存在的问题 |
一、运输服务价格高且质量差 |
二、缺乏资金投入 |
三、集装箱运输利用不充分 |
四、运输企业负担重 |
五、过境运输潜力开发不足 |
六、缺乏高质量人才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俄罗斯交通运输业发展措施及发展趋势 |
第一节 俄罗斯交通运输业发展措施 |
一、基础设施的现代化改造 |
二、因地制宜地进行区域运输 |
三、引入公私合营机制解决资金问题 |
四、鼓励银行为运输企业提供贷款 |
五、注重人才培养 |
六、提高运输能力安全性 |
七、通过简化通关手续提高过境运输效率 |
第二节 俄罗斯交通运输业发展趋势 |
一、交通运输业发展趋势总体向好 |
二、跨境运输将持续增加 |
三、运输服务高质量化、运输过程高安全化发展 |
四、网络化、信息化、物流化发展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6)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述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四、创新之处 |
第一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内涵界定 |
一、十八大以前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内涵 |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内涵 |
第二节 党的十八大以前对外开放理论综述 |
一、中国传统对外开放理论 |
二、马克思、列宁对外开放理论 |
三、中国近代以来对外开放理论 |
第三节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论述 |
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背景 |
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发展脉络 |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丰富内涵 |
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论渊源 |
五、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历史渊源 |
六、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关系 |
第四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理论论述 |
一、开放方向方面的论述 |
二、开放原则方面的论述 |
三、开放路径方面的论述 |
四、开放价值导向方面的论述 |
五、开放与新发展理念方面的论述 |
六、开放与国内治理方面的论述 |
七、开放与全球治理方面的论述 |
第二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总体态势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实践 |
一、自由贸易区战略 |
二、“一带一路”倡议 |
三、服务业扩大开放 |
四、自由贸易试验区(自由贸易港) |
五、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
六、人民币国际化 |
第二节 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生成 |
一、对标国际一流标准的全方位产业开放格局 |
二、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地理开放格局 |
三、“引进来”、“走出去”的双向投资开放格局 |
四、美元与人民币协同互补的货币开放格局 |
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并重的地缘开放格局 |
六、多边、区域、双边兼顾的贸易开放格局 |
第三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主要特征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治理特征 |
一、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相结合 |
二、创新性与延续性相结合 |
三、顶层设计与底层探索相结合 |
四、依法治理与制度创新相结合 |
五、对内改革与对外开放相结合 |
六、融入世界与引领世界相结合 |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特征 |
一、中国对外开放历史三个阶段的划分 |
二、新时代对外开放是对1.0时期的复兴 |
三、新时代对外开放是对2.0时期的超越 |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全球化特征 |
一、全球化阶段新划分 |
二、西方推动的全球化的主要特征 |
三、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全球化特征 |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价值特征 |
一、中国历史及世界其他国家对外开放价值导向 |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的价值导向 |
第四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基本条件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优势分析 |
一、庞大的内部市场优势 |
二、又快又好的经济发展优势 |
三、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优势 |
四、大幅提高的科技实力优势 |
五、稳定的宏观发展环境优势 |
第二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劣势分析 |
一、高水平开放所需经济基础还不牢固 |
二、营商环境条件落后于世界一流水平 |
三、海外权益保护体系处于起步阶段 |
四、科技创新水平与强国比差距较大 |
五、落入中等收入陷阱风险增加 |
六、资源安全问题不容忽视 |
第三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机遇 |
一、面向发展中国家,产能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机遇 |
二、面向发达国家,承接服务产业国际转移机遇 |
三、面向新科技革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机遇 |
四、面向全球治理,世界经济治理地位提升机遇 |
第四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所面临挑战 |
一、价值链高低两端的挑战 |
二、全球经济治理的挑战 |
三、中美“修昔底德陷阱”的挑战 |
四、发达国家对中国发展模式不认同的挑战 |
第五章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策略 |
第一节 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依据及构成 |
一、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主要依据 |
二、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战略基本构成 |
第二节 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 |
一、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基本分析 |
二、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必要基础 |
三、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主要动力 |
四、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市场主体 |
五、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建构路径 |
六、打造以中国为核心的全球价值链的保障体系 |
第三节 创造有利的内外发展环境 |
一、持续推动国内改革,营造有利的内部发展环境 |
二、完善海外权益保护体制,提供有效外部救济体系 |
三、推动国际治理体系改革,构建有利外部制度环境 |
第四节 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跨越修昔底德陷阱 |
一、战略对抗将导致双输,损害双方的战略利益 |
二、战略合作将带来双赢,有益于双方战略利益 |
三、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共同为世界和平发展做贡献 |
第五节 守住经济安全底线 |
一、坚持渐进式开放,降低开放发展风险 |
二、防范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 |
三、建立资源安全体系,确保国家资源安全 |
四、完善外国投资安全审查机制,保护国家经济安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21世纪以来的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摘要 |
前言 |
一 研究对象和研究意义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文献综述 |
三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四 研究思路与结构设计 |
第一章 俄罗斯东北亚外交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 |
第一节 地缘政治因素 |
一 欧洲—大西洋主义 |
二 现代斯拉夫主义 |
三 新欧亚主义 |
第二节 历史文化因素 |
一 俄罗斯文化特征 |
二 历史文化传统作用下的东北亚政治格局的变化 |
第三节 面临的国内外不利现实因素 |
一 外部影响因素 |
二 内部影响因素 |
第二章 21世纪以来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主要内容 |
第一节 俄罗斯东北亚政策出台的背景 |
一 国际背景 |
二 国内背景 |
第二节 回眸20世纪下半叶的俄罗斯东北亚政策 |
一 二战后苏联东北亚政策简要回顾 |
二 苏联解体后叶利钦执政时期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简要回顾 |
第三节 21世纪以来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核心内容 |
一 俄罗斯东北亚政策要点 |
二 俄罗斯落实东北亚政策的策略和措施 |
第四节 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特点 |
一 谋略性 |
二 务实性 |
三 可行性 |
四 机制性 |
五 持续性 |
第三章 21世纪以来俄罗斯的东北亚国别政策 |
第一节 俄罗斯对中国的外交政策与经济、安全合作 |
一 俄罗斯对中国的外交政策 |
二 俄罗斯与中国的经济合作 |
三 俄罗斯与中国的生态环境安全领域合作 |
第二节 俄罗斯对日本的政策 |
一 俄罗斯与日本的政治、外交纪实 |
二 俄罗斯与日本的经济交往 |
三 俄罗斯与日本的领土博弈 |
第三节 俄罗斯对朝鲜半岛国家的外交政策与经济、军事安全合作 |
一 俄罗斯对朝鲜半岛国家的外交政策 |
二 俄罗斯与朝鲜半岛国家间的经济合作 |
三 俄罗斯与朝鲜半岛国家间的军事安全合作 |
第四节 俄罗斯对蒙古国的外交政策与经济、军事安全合作 |
一 俄罗斯对蒙古国的外交政策 |
二 俄罗斯与蒙古国的经济合作 |
三 俄罗斯与蒙古国的军事安全合作 |
第四章 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的走势 |
第一节 国际政治格局的变化走向 |
一 俄罗斯与独联体国家关系的发展面临新挑战 |
二 俄罗斯在亚太地区面临的挑战 |
三 俄罗斯在中东地区面临的严峻挑战 |
四 俄罗斯与美欧关系仍很棘手 |
第二节 俄罗斯国内的整体发展布局 |
一 政治上稳形势、推改革 |
二 经济上推创新、促增长 |
第三节 东北亚地区的形势发展变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8)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发战略与中俄区域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苏俄区域经济问题和区域经济政策相关研究 |
1.2.2 俄罗斯远东开发战略相关研究 |
1.2.3 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相关研究 |
1.3 研究框架和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框架 |
1.3.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
2.1.1 增长极理论 |
2.1.2 循环累积因果理论 |
2.1.3 中心-外围理论 |
2.1.4 倒U型理论 |
2.2 区域开发理论 |
2.2.1 人地关系理论 |
2.2.2 产业集聚理论 |
2.2.3 梯度开发理论 |
2.3 跨境合作理论 |
2.3.1 边界效应理论 |
2.3.2 地缘区位理论 |
2.3.3 贸易引力模型 |
第3章 俄罗斯远东开发的基础条件分析 |
3.1 远东地区的地理位置和交通运输基础 |
3.1.1 得天独厚的水运条件 |
3.1.2 亟待改善的铁路和公路运输 |
3.1.3 前景广阔的管道运输和航空运输 |
3.2 远东地区的自然资源和矿产资源基础 |
3.2.1 多样化的绿色农业资源 |
3.2.2 储量丰富的矿产资源 |
3.3 远东地区的工业基础 |
3.3.1 供应不足的电力部门 |
3.3.2 占据主导地位的采矿业 |
3.3.3 潜力巨大的木材加工业 |
3.4 远东地区的旅游休闲业基础 |
3.5 远东地区严峻的人口问题 |
3.6 远东地区的产业结构 |
3.6.1 远东联邦区产业结构特点 |
3.6.2 资源依赖型联邦主体产业结构 |
3.6.3 相对均衡型联邦主体产业结构 |
3.7 远东地区在俄罗斯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发战略的历史演进 |
4.1 苏联时期的远东开发战略(1917-1990) |
4.1.1 战略背景 |
4.1.2 战略内容 |
4.1.3 战略实施效果 |
4.2 苏联解体后的远东开发战略(1991-2008) |
4.2.1 战略背景 |
4.2.2 战略内容 |
4.2.3 战略实施效果 |
4.3 俄罗斯远东开发新战略(2009 年至今) |
4.3.1 战略背景 |
4.3.2 战略内容 |
4.3.3 战略实施的发展预期 |
4.3.4 战略实施的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远东开发新战略的政策措施 |
5.1 提高政府调控效率,改善投资环境 |
5.1.1 加强集约化管理,提高政府工作效率 |
5.1.2 实行优惠的税费政策,增强投资吸引力 |
5.1.3 建设经济特区,大力招商引资 |
5.2 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吸引外地移民 |
5.2.1 大力兴建基础设施,保障宜居环境 |
5.2.2 免费提供土地和补助,吸引外地移民 |
5.2.3 改善医疗卫生条件,鼓励生育 |
5.3 建立超前发展区 |
5.3.1 超前发展区的建设目标 |
5.3.2 超前发展区的优惠政策 |
5.3.3 超前发展区的建设进展 |
5.4 建立符拉迪沃斯托克自由港 |
5.4.1 自由港的建设目标 |
5.4.2 自由港的优惠政策 |
5.4.3 自由港的建设进展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远东开发新战略政策效果评价 |
6.1 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效果评价 |
6.1.1 地区生产总值 |
6.1.2 投资 |
6.1.3 对外贸易 |
6.1.4 人口和就业 |
6.2 产业发展效果评价 |
6.2.1 采矿业 |
6.2.2 农业 |
6.2.3 制造业 |
6.2.4 建筑和交通 |
6.3 效果评价的实证分析 |
6.3.1 评价模型的构建 |
6.3.2 指标的选取和数据来源 |
6.3.3 共同趋势检验 |
6.3.4 实证结果分析 |
6.4 远东开发新战略政策效果的制约因素分析 |
6.4.1 联邦预算减少 |
6.4.2 人口流失和劳动力不足 |
6.4.3 交通基础设施落后 |
6.4.4 产业结构失衡,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比例偏低 |
6.4.5 制度僵化,腐败懒政问题依然严重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区域经济合作 |
7.1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区域经济合作战略对接 |
7.1.1 中国东北振兴与俄罗斯远东开发新战略对接 |
7.1.2 “一带一路”倡议与欧亚经济联盟战略对接 |
7.1.3 “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 |
7.1.4 “一带一路”倡议与北极航道开发战略对接: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 |
7.2 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区域经济合作进展 |
7.2.1 在贸易领域的合作 |
7.2.2 在能源和矿产资源领域的合作 |
7.2.3 在基础设施与交通运输领域的合作 |
7.2.4 在农业领域的合作 |
7.3 中俄区域经济合作的政策建议 |
7.3.1 积极参与“冰上丝绸之路”建设,构建对外开放新格局 |
7.3.2 加强政策对接协调机制,完善服务保障 |
7.3.3 创新合作模式,提高合作效益 |
7.3.4 推动科技创新,深化人文交流 |
7.4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9)俄罗斯外交“东向”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 |
四、论文结构及创新点 |
第一章 俄罗斯亚洲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 |
第一节 叶利钦执政时期俄罗斯的亚洲外交政策 |
一、亚洲地区边缘化时期 |
二、亚洲地区战略地位提升时期 |
第二节 梅普执政时期俄罗斯的亚洲外交政策 |
一、多极化思想下的亚洲外交政策 |
二、俄罗斯外交“东向”调整时期 |
第二章 俄罗斯外交“东向”调整的背景 |
第一节 世界经济重心向亚太地区转移 |
一、亚太地区经济迅速发展 |
二、俄罗斯积极融入亚太经济圈 |
第二节 乌克兰危机使俄罗斯“东向”调整加速 |
一、俄罗斯的经济形势恶化 |
二、俄罗斯的政治空间受到挤压 |
第三节 加强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经济建设 |
一、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经济状况概述 |
二、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现实需要 |
第三章 俄罗斯外交“东向”调整的目标和内容 |
第一节 俄罗斯外交“东向”调整的目标 |
一、重振俄罗斯大国地位 |
二、发展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经济 |
三、保障东部地区的领土安全 |
第二节 俄罗斯外交“东向”调整的内容 |
一、积极发展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经济 |
(一)出台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经济政策 |
(二)加强与亚太国家的经济合作 |
二、加强在东部地区的军事力量 |
(一)加强远东地区的军事力量部署 |
(二)在东部地区进行军事演习 |
三、倡导建立亚太新安全机制 |
(一)亚太地区现有的对话机制 |
(二)积极推动新安全机制的形成 |
第四章 俄罗斯外交“东向”调整的途径 |
第一节 积极发展同亚太主要国家的关系 |
一、巩固与中国的伙伴关系 |
(一)两国全面协作伙伴关系不断深入 |
(二)两国经贸规模不断扩大 |
(三)两国军工合作加强 |
二、加强与亚太其他国家的外交力度 |
(一)加强与印度的关系 |
(二)发展与日本的关系 |
(三)发展与朝韩两国的关系 |
第二节 积极加强同亚太主要地区组织的合作 |
一、加强与上海合作组织的合作 |
二、加强与亚太经合组织的合作 |
三、加强与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合作 |
第五章 俄罗斯外交“东向”调整对中俄关系的影响 |
第一节 中俄关系深入发展 |
一、巩固了两国战略互信 |
二、加强了两国经贸合作 |
三、促进了两国人文交流 |
第二节 中俄关系发展存在的问题 |
一、中俄两国关系发展存在不确定性 |
二、中美俄三边关系复杂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组成人员名单 |
(10)俄罗斯软件产业竞争力分析 ——基于钻石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方法和框架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框架 |
1.3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意义 |
1.3.2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相关概念和理论背景 |
2.1 软件产业概念 |
2.2 波特钻石模型 |
2.2.1 波特钻石模型 |
2.2.2 波特钻石模型适用性及争论 |
2.2.3 波特钻石模型的新发展 |
2.3 波特五力模型 |
2.4 俄罗斯软件产业研究现状 |
第三章 俄罗斯软件产业现状分析 |
3.1 俄罗斯软件产业基本概况 |
3.1.1 俄罗斯主要软件公司简介 |
3.2 俄罗斯软件产业现状分析——钻石模型 |
3.2.1 生产要素条件 |
3.2.2 需求条件 |
3.2.3 公司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
3.2.4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 |
3.2.5 政府政策 |
3.2.6 跨国公司商业活动 |
第四章 俄罗斯软件产业国际争力提升对策——基于钻石模型 |
4.1 生产要素条件 |
4.1.1 企业层面 |
4.1.2 跨国公司层面 |
4.1.3 政府层面 |
4.2 需求条件 |
4.2.1 企业层面 |
4.2.2 跨国公司层面 |
4.2.3 政府层面 |
4.3 公司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 |
4.3.1 企业层面 |
4.3.2 跨国公司层面 |
4.3.3 政府层面 |
4.4 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 |
4.4.1 企业层面 |
4.4.2 跨国公司层面 |
4.4.3 政府层面 |
4.5 政府政策 |
4.5.1 跨国公司层面 |
4.5.2 政府层面 |
4.6 跨国公司商务活动 |
4.6.1 跨国公司层面 |
4.6.2 政府层面 |
第五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
5.1 研究结论 |
5.2 研究局限与未来展望 |
5.2.1 研究局限 |
5.2.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世界经济论坛专题讨论俄罗斯经济(论文参考文献)
- [1]俄罗斯国家创新能力研究[D]. 赵东旭. 黑龙江大学, 2020(05)
- [2]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管制政策对中国高新技术产品研发及出口的影响[D]. 李鑫. 西南财经大学, 2020(02)
- [3]新世纪印度对俄罗斯外交政策研究[D]. 王杨. 新疆大学, 2020(07)
- [4]俄罗斯的论坛外交[D]. 张晓敏.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5]俄罗斯交通运输业发展研究[D]. 安琪. 黑龙江大学, 2020(04)
- [6]新时代中国对外开放研究[D]. 刘登攀.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7]21世纪以来的俄罗斯东北亚政策研究[D]. 申达宏.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9(01)
- [8]俄罗斯远东地区开发战略与中俄区域合作研究[D]. 朱蓓蓓. 吉林大学, 2019(10)
- [9]俄罗斯外交“东向”调整研究[D]. 殷振兴. 外交学院, 2019(01)
- [10]俄罗斯软件产业竞争力分析 ——基于钻石模型[D]. 木子卡·帝玛. 延边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