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幅道家之“侠”的素画像——《棋王》中王一生形象探析(论文文献综述)
蒋淑琴[1](2020)在《王一生形象体现的究竟是什么文化精神?——从《棋王》的人物关系和结构意向角度看》文中研究指明阿城的《棋王》主要塑造了王一生这个其貌不扬、行为不拘小节的小人物,在"一对九"的盲棋大赛中变成了名震棋坛的"棋王"形象。该小说自1984年问世以来已35年了,人们对该作品的研究也已经相当深入,但是学界对其主人公王一生形象所体现出来的文化精神特质的认识却争议越来越大。有人认为王一生身上所体现的文化精神是道家文化精神,也有人主张是儒家文化精神,还有人认为是"游侠精神",或"道外内儒"精神、"儒道精神的统一"、"道侠合一"等,
彭佳艳[2](2019)在《论阿城小说的中国文人画底蕴》文中指出阿城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于1984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棋王》,甫一亮相,便名动文坛。至今,不少论者已从思想内容、语言修辞艺术等方面对阿城进行了研究,但未有人专门从绘画角度对其小说进行分析。其实,阿城与绘画的联系不可不谓密切,中国文人画在一定程度影响了阿城的美学观和小说创作。本文从中国文人画和阿城小说作品、美学出发,试图探讨阿城小说的中国文人画底蕴。全文由绪论、引子、正文、结语四部分组成。绪论部分首先对中国文人画的概念、发展过程及主要特点进行简单阐述,然后介绍阿城小说创作概况,最后综述研究现状。引子部分将阿城的小说《峡谷》与范宽的《溪山行旅图》、《棋王》与倪瓒的《渔庄秋霁图》进行比较,呈现阿城小说背后的中国文人画底蕴,并引出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正文部分分为四章。第一章从结构布局、笔墨技法、“诗”“书”“印”因素的融入这三方面探讨“阿城小说形式与中国文人画”。阿城认为,一篇小说,最重要的是“怎么写”,而非“写什么”,所以,笔者首先探讨的是阿城小说的“形式”。第二章从庄学、禅宗角度研究“阿城小说意味与中国文人画”。“形式”是重要的,但“形式”背后的“内容”,即“意味”也不可忽视。通读阿城小说内容,可以发现,其最明显的特征来源于文人画中的庄学、禅宗意味。第三章深入到观念中,探讨“阿城小说美学与中国文人画画论”。研究发现,阿城主张的“不求发表”、“表达状态”、反对“文艺腔”分别与中国文人画论中的“聊以自娱”、“写胸中逸气”、“无法之法”有共通之处。余论部分从“异质性元素的引入”角度对前三章内容进行补充。虽然阿城小说具有中国文人画底蕴,但其对文人画也是有所选择和发展的。结语部分是对全文的总结。
刘伟昭[3](2010)在《文化语境中的补偿 ——论阿城的“三王”系列小说》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选择的“三王”系列小说,包括《棋王》、《树王》和《孩子王》。这是中国当代作家阿城的三部中篇小说。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寻根文学的文化语境下,“三王”系列小说的道家文化特质得到了普遍重视。论文主要建构于作品的道家文化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小说文本来透析道家文化,探讨小说非文化性,结构小说创作演变史。论文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是:在道家文化的遮掩下,三部小说分别展现了怎样的非文化性?彼此之间存在着怎样的联系?由此探究作家创作“三王”系列小说的心理动机,进而揭示寻根文学勃起的潜在动因。论文命名为“文化语境中的补偿”,补偿即指作家的心理补偿,而深意指寻根文学的时代补偿。论文由引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引论部分主要探讨了论文选题的起因和研究方法。在总结寻根文学的理论倡导和实践创作的前提下,分析“三王”系列小说特有的道家文化特性。道家文化语境的存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文本的本真面目。在对以往研究成果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探究并解读隐藏在道家文化背后的潜文本。正文部分由四章构成。前三章分别解读了《棋王》、《树王》和《孩子王》,具体的分析过程基本上遵循这样的思路:首先综述以往的研究成果,其次辨析文本的道家文化内涵,最后探索文本的本真面目。在文本解读中,以《棋王》为重点,考察每一部文本拒斥道家文化的特征:《棋王》中,下棋蕴含的道家文化精神被吃颠覆,吃是安身立命之本,是文本对时代刻骨真实的书写;在《树王》中,护树体现的道家文化精神被砍树解构,文本展现的是对自我身份的确认和袒护;在《孩子王》中,教书体现的道家文化精神没有载体,文本展现的是自我对时代禁锢的超越。第四章在综合考察“三王”系列小说的基础上,引入心理补偿研究理论,探讨了作家创作“三王”系列小说的心路历程及寻根文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的动因。结语部分,进一步地概括了论文中的一些结论,并探讨了研究过程中发现的一些问题。
萧玉华[4](2003)在《一幅道家之“侠”的素画像——《棋王》中王一生形象探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棋王》中王一生的形象魅力,论者多欣赏其身上所凝聚的道家文化特征。本文意图在此基础上挖掘出王一生形象中的另一美质,即阿城赋予人物的“侠客”色彩和“侠”文化特征。其实,王一生是道家文化和侠文化的结合体。
二、一幅道家之“侠”的素画像——《棋王》中王一生形象探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幅道家之“侠”的素画像——《棋王》中王一生形象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王一生形象体现的究竟是什么文化精神?——从《棋王》的人物关系和结构意向角度看(论文提纲范文)
一、 争议的由来 |
二、 从人物的关系网看王一生精神气质的形成和主要特征 |
三、 从作品结构的意向旨趣看王一生体现的精神气度 |
四、 王一生形象究竟体现的是什么文化精神 |
(2)论阿城小说的中国文人画底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引子: 两个示例 |
第一章 阿城小说形式与中国文人画 |
第一节 结构布局 |
第二节 笔墨技法 |
第三节 “诗”“书”“印”因素的融入 |
第二章 阿城小说意味与中国文人画 |
第一节 文人画的庄学意味与阿城小说 |
第二节 文人画的禅宗意味与阿城小说 |
第三章 阿城小说美学与中国文人画画论 |
第一节 “不求发表”与“聊以自娱” |
第二节 “表达状态”与“写胸中逸气” |
第三节 反对“文艺腔”与“无法之法” |
余论 异质性元素的引入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文化语境中的补偿 ——论阿城的“三王”系列小说(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第一章 道家文化语境中的《棋王》 |
第一节 "道"的争论:肯定还是否定 |
第二节 吃:寻求生存之路 |
第二章 道家文化语境中的《树王》 |
第一节 "道"的共识:天人合一的道家精神 |
第二节 护树:确认自我身份 |
第三章 道家文化语境中的《孩子王》 |
第一节 "道"的共识:恬淡自然的道家精神 |
第二节 教书:超越时代禁锢 |
第四章 文化语境中的补偿 |
第一节 "三王"系列:作为补偿的英雄神话 |
第二节 寻根文学:作为补偿的世界梦想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一幅道家之“侠”的素画像——《棋王》中王一生形象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1 |
2 |
3 |
四、一幅道家之“侠”的素画像——《棋王》中王一生形象探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王一生形象体现的究竟是什么文化精神?——从《棋王》的人物关系和结构意向角度看[J]. 蒋淑琴. 新文学评论, 2020(04)
- [2]论阿城小说的中国文人画底蕴[D]. 彭佳艳. 扬州大学, 2019(02)
- [3]文化语境中的补偿 ——论阿城的“三王”系列小说[D]. 刘伟昭. 华东师范大学, 2010(03)
- [4]一幅道家之“侠”的素画像——《棋王》中王一生形象探析[J]. 萧玉华. 韩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