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的高岭土/多水高岭土市场(论文文献综述)
吴宇杰[1](2021)在《中国高岭土矿床时空分布规律》文中提出中国高岭土矿产资源丰富,矿床类型齐全且分布广泛,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矿产。截至2018年底,中国已在26个省(区)发现高岭土矿。前人对高岭土矿床成因、地质勘查和资源开发利用做了大量工作,积累了丰富资料。但矿产资源空间分布规律研究多侧重于定性的地质研究,缺少依托信息化时空层面上的定性、定量的规律性分析。对现有高岭土矿床的数据挖掘程度也大多限于表征上的投点分布,没有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时空演化关系,以及利用好这种关系进行进一步的分析。故本文在前人工作基础上,对全国1000余份高岭土矿床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选取了有代表性且数据比较齐全的521个高岭土矿床,分析了我国高岭土资源概况。结合GIS空间分析、描述性统计等手段,挖掘了高岭土矿床的分布规律。按照研究任务,划分出3个成因类型和6个成因亚类型,划分出4个成矿域、13个成矿省和44个高岭土成矿区带,以此作为分析高岭土矿床时空分布规律的依据。在高岭土时空分布规律的基础上,圈定出12个矿集区,对高岭土做定性的潜力评价。识别出成矿远景区,为矿产资源空间分析建模和高岭土资源潜力评价提供了理论方法和参考依据。研究结果表明:(1)按照资源储量来看,我国高岭土矿床集中分布在广东、广西、福建、陕西、江西、江苏等省份。此6省占全国高岭土查明资源储量的71%。按照高岭土矿床在成矿区带上的分布来看,粤西-桂东南成矿带拥有最多的高岭土查明资源储量和最丰富的大型矿床,总共拥有占全国总查明资源储量的34%。而武功山-杭州湾高岭土矿成矿带矿床数量最多,但矿床规模以小型为主。按照成因类型来看,风化残积亚型矿床数量和查明资源储量都最多,拥有占全国高岭土查明资源储量的61%。其次为煤系沉积亚型,占全国高岭土查明资源储量的13%。(2)我国高岭土成矿区带可划分为44个,成矿时代主要集中于新生代、中生代。在成矿区带上表现为集中分布于华南成矿省,高岭土矿床总数超过全国一半以上,以风化型矿床为主。其次是华北陆块成矿省,涵盖了全国90%煤系沉积亚型高岭土矿床。而扬子成矿省相对于华北华南成矿省,最具研究和开发价值的应是热液蚀变型高岭土,其热液蚀变型高岭土矿床占全国此类矿床总数量50%以上。我国高岭土重点矿集区可划分为12个,其中广东茂名、广西合浦、福建同安矿集区宜寻找风化型高岭土,而内蒙古清水河、陕西榆林等北部高岭土矿集区宜重点寻找价值更大的煤系沉积亚型高岭土。需注意的是热液蚀变型高岭土矿床有由南向北逐渐增多的趋势,因此,找矿工作可适当往北转移。(3)我国高岭土具备良好的找矿前景,成矿资源潜力较大。成矿远景区13个,分别为陕西北-内蒙南Ⅰ级成矿远景区,闽南风化残积型高岭土Ⅰ级成矿远景区等5个Ⅰ级成矿远景区,以及3个Ⅱ类成矿远景区,5个Ⅲ类成矿远景区。远景区分别位于华北成矿省(Ⅱ-14)、上扬子成矿亚省(Ⅱ-15A)、上扬子成矿亚省(Ⅱ-15B)和华南成矿省(Ⅱ-16)。其中5个Ⅰ类成矿远景区有巨大找矿潜力,其余也均有较大找矿潜力。
徐梦雪[2](2020)在《地质聚合物基多孔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膜分离领域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地质聚合物(简称地聚物,又称无机聚合物),是一种由硅氧四面体和铝氧四面体组成的具有三维网络状的类沸石结构的非晶态胶凝材料,具有高强、耐酸碱、易成型、耐高温、成本低等优点。膜分离技术具有分离效率高、能耗低、使用方便等优点,被认为是21世纪最有发展前景的高新技术之一。与传统无机陶瓷膜相比,地质聚合物用于膜分离材料具有免烧结、成本低、制备工艺简单等优点。本文中,主要使用三种方法制备地质聚合物基多孔材料并用于膜分离领域,其中包括颗粒堆积法(PSM,particle-stacking method)、直接发泡法(DFM,direct-foaming method)和溶剂挥发法(SVM,solvent-volatilization method)。分别使用这三种方法分别制备了系列孔径分布的多孔无机膜分离材料,并将其分别应用于石油防砂、造纸绿液、乙醇水分离等无机膜分离领域。本论文为地质聚合物基多孔材料的制备开发提供了新思路,扩展了传统地质聚合物基多孔材料的应用范围,也为地质聚合物基膜分离材料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通过对这三种制备方法下的地质聚合物基多孔材料的工艺、配比和性能进行系统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如下:(1)使用颗粒堆积法,用石英砂作为填充集料,以地质聚合物浆料作为粘结剂,制备石英砂地质聚合物基多孔材料的最佳配比m水玻璃:m矿渣=0.30,m水:m总=0.066,m砂:m总=0.825,m增稠剂:m总=4.0×10-3。在该配比下,制备得到的多孔材料的抗压强度为10.33 MPa,水通量为8.7×105 kg·m-2·h-1。该多孔材料的耐热温度高达736℃,孔径分布为150-280μm,分离时可以拦截大于45 μm的颗粒;作为地下石油开采的滤砂管时,粘土颗粒可以从孔中通过,而不堵塞其孔道;在水或空气、室温或60℃烘箱的环境中放置长达210d后,均未发生明显形变。与树脂基滤砂管相比,地质聚合物基滤砂管应用于石油开采防砂时,不仅成本低,耐久性好,而且耐高温,性能优异。(2)使用颗粒堆积法,用实验室自制的不同粒径的矿渣地质聚合物微球作为填充集料,以地质聚合物浆料作为粘结剂,制备多孔材料;在对原料微球的微观结构、粒径分布、晶体结构、堆积密度、孔隙率、吸水率及比表面积进行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调整浆料配比,使制备的微球基多孔材料具有一定的水通量和较好的抗压强度,得到浆料去水体积、需水量与微球集料粒径、吸水率变化的规律。该多孔材料在经过400℃煅烧后,比表面积和水通量下降,但抗压强度可增加82.8%。通过对孔径分布和分离性能的表征发现,多孔材料的孔径约为微球粒径的1/3,可截留最小颗粒的粒径约为微球粒径的1/8。(3)使用直接发泡法制备偏高岭土地质聚合物基多孔材料,通过调整浆料组成,得到最佳配比M水玻璃=1.4,m水玻璃:m偏高岭土=0.80,m水:m总=0.30,m双氧水:m总=0.010,mSDS:m总=1.0×10-4,抗压强度与水通量分别为5.8MPa和8.4×104kg·m-2·h-1。多孔材料中的过量碱金属可通过镁离子溶液洗涤去除;该材料在高温煅烧时会有质量损失和体积收缩等变化;经过300℃煅烧且清洗后,该材料在使用过程中不再有有机物质溶出,可更好的用作膜分离材料或支撑体材料;较多的水玻璃和一定掺量的矿渣可增加过滤材料的均匀性。(4)使用溶剂挥发法,在支撑体表面用浸涂法制备了相对致密的地质聚合物基分离层或沸石基分离层,通过两次制备工艺得到复合膜。在地质聚合物基多孔材料支撑体上,制备得到的偏高岭土地质聚合物基复合膜,将其应用于造纸绿液中悬浮固体的去除,通量和去除率分别可达340 kgm-2·h-1和99.6%;在地质聚合物基多孔材料支撑体上,制备得到的地质聚合物沸石基复合膜,当地质聚合物浆料配比为Al2O3:2SiO2:2Na2O:15H2O时,60℃养护24 h最适合形成沸石基复合膜,当水热母液为去离子水或氢氧化钠溶液时分别形成NaA型沸石或方钠石沸石;在不锈钢支撑体上,非水热法制备的不锈钢基地质聚合物沸石基复合膜,25℃时就有NaA沸石晶核形成,经过60℃以上热处理,晶核继续长大形成结晶度良好的沸石晶体,并通过一种简单的真空吸入修补法修复介孔和大孔缺陷,修复后对于乙醇/水的分离系数可以提高约7-14倍。
胡振原[3](2020)在《高安全性、耐高温锂离子电池隔膜材料》文中指出近年来,锂离子电池因为具有能量密度高、环境友好、长循环等优点,在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汽车和清洁能源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随着锂离子电池市场应用的快速增长,锂离子电池因短路引发的安全性问题日益突出,例如:特斯拉电动汽车的燃烧以及三星手机Note 7的爆炸事故的发生。锂离子电池发生短路的主要原因有:1、电池大倍率充放电导致过热,引起隔膜收缩;2、电池循环过程中产生锂枝晶刺破隔膜。因此,隔膜的设计和制备对于解决电池的安全性和提高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目前市场上使用的商业化聚烯烃隔膜由于热稳定性差,很难满足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的要求。另外,商业化聚烯烃隔膜对电解液的浸润性差和吸液率低,不利于电池电化学性能的提高。因此,采用简单的方法制备出耐高温隔膜对于制备高安全性高性能锂离子电池至关重要。本论文通过简单可大规模生产的方法制备出两种新型耐高温复合隔膜,并将其应用在锂离子电池体系中,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我们通过可大规模生产的相分离方法制备出新型聚离子液体/聚(偏氟乙烯-六氟丙烯)(PIL/P(VDF-HFP))耐高温复合隔膜。PIL与P(VDF-HFP)之间的离子偶极相互作用使PIL/P(VDF-HFP)复合隔膜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显着提高。将PIL/P(VDF-HFP)复合隔膜浸泡液态电解液即可得到柔性的凝胶聚合物电解质(GPE)。PIL/P(VDF-HFP)GPE的离子电导率高达1.78×10-3 S cm-1,远远高于商业化聚烯烃类Celgard 2325隔膜充满电解液的离子电导率(3.5×10-44 S cm-1)。用该GPE组装成的Li/LiFePO4电池在12 C倍率下的放电比容量为99.2 mAh g-1,在1 C和4 C的倍率下循环200周期后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38.4和125.4mAh g-1。这些性能都优于用商业化Celgard 2325隔膜充满电解液组装而成的Li/LiFePO4电池。更为重要的是,得益于PIL的不可燃特性,制备出的PIL/P(VDF-HFP)GPE具有优异的阻燃性能。综上所述,所研制的PIL/P(VDF-HFP)复合隔膜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和较高的安全性,在锂电池的实际应用中具有很大的潜力。(2)通过将纳米多水高岭土(HNT)刮涂在聚丙烯(PP)隔膜的两侧,可以快速制备具有高安全性、耐高温HNT涂覆的PP(HNT coated PP)复合隔膜。所制备的HNT coated PP复合隔膜对电解液具有较好的浸润性,使其室温离子导电率高达8.4×10-4 S cm-1。同时,HNT coated PP复合隔膜具有优异的热稳定性,隔膜的尺寸和形状在150°C也不会发生收缩变形。用该复合隔膜组装成的Li/LiFeO4电池具有优异的倍率性能和循环性能,在16 C倍率下的可逆容量高达77.7 mAh g-1以及在4 C倍率下循环350次之后仍能保持较高的放电容量(96.4mAh g-1)。综上所述,HNT coated PP复合隔膜在制备高性能高安全性锂电池方面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潘婷[4](2020)在《高岭土的微波辅助改性及其在相变纳米胶囊制备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高岭土作为一种粘土矿物,是一种十分重要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其传统用途包括造纸涂料和填料,陶瓷和耐火材料。高岭土的晶体结构为典型的1:1型二八面体层状硅酸盐结构,层与层之间依靠强的共价键和氢键作用,具有很强的内聚力。通过物理、化学方法可将高岭土剥离或分层,暴露出高岭土层间的活性点,对高岭土进行进一步改性,实现高岭土的功能化设计。因此,高岭土在非传统应用领域具有巨大的潜力。本文提出了一种简便的微波辅助法对高岭土进行改性。通过微波辐射加热辅以二甲基亚砜(DMSO)和3-氨丙基三甲基氧基硅烷(APTMS)对高岭土进行插层和接枝,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A)等多种方法对高岭土的结构、形貌、组成和粒度分布进行了研究,并研究了改性高岭土作为油水乳液稳定剂的潜在应用。结果表明,插层接枝改性后的高岭土结构完整,改性高岭土稳定的十二烷/水乳液稳定了60多天,其中改性高岭土的最佳添加量为1wt.%。由于表面活性剂所具有的亲水亲油基团,在制备胶囊过程中往往会参与囊壁的形成,成为最终产物的“杂质”或“钝化剂”。为了改善传统的表面活性剂可能带来的环境污染等缺点,本文将改性高岭土部分替代表面活性剂制备相变纳米胶囊,并研究胶囊的性能。采用相反转组成法作为乳化方法,改性高岭土和Tween-80作为复配乳化剂,制得稳定的反相乳液作为模板,结合乳液聚合法制备了以十八烷作为芯材,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作为壁材的相变纳米胶囊。分别用SEM和FTIR研究了相变纳米胶囊的形貌和化学结构;用能谱仪(EDS)对其成分进行分析;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和TGA对其热性能和热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制备得到的包裹效果最好的十八烷纳米胶囊核壳比为10:10,相变纳米胶囊呈现较为规则的球形,平均粒径约为50-200nm。FTIR结果表明,正十八烷在PMMA中包裹良好。DSC测试结果表明,所制备的相变纳米胶囊的潜热为152.64k J/kg,包覆率为71%。相变循环测试结果证实了由PMMA外壳包覆的相变纳米胶囊具有良好的热性能和热稳定性。综上,在制备十八烷纳米胶囊的过程中,改性高岭土可以作为乳化剂用于稳定乳液,有利于减轻使用表面活性剂可能造成的环境污染。
王帅[5](2019)在《KL矿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岭土(kaolin)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矿产资源,在国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的研究对象KL矿业公司地处S市,是国内较早生产高岭土产品的企业,近年来,可开采的高岭土资源日渐减少,在公司面临资源枯竭的严峻形势下,公司现有的发展战略已不再适用,急需对公司的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制定适合公司发展的战略。本文运用PEST分析法和五力模型分析法分析了 KL矿业公司的外部环境,根据SWOT分析,得知KL矿业公司具备到外部发展的条件(央企背景可获得政策支持、技术实力雄厚等),而且KL矿业公司所在的高岭土行业规模经济较为显着,高岭土的市场需求和未来的增长潜力较大,基于以上因素,作者提出了 KL矿业公司横向一体化的发展战略:走出S市,到M市开发高岭土资源,收购当地高岭土小企业,实现规模化经营,走出资源枯竭困境。为了 KL矿业公司横向一体化战略的顺利实施,制定了包括原矿资源、营销、成本、安全环保等方面的实施策略,最后从资金筹措、人才队伍建设、品牌建设、企业形象塑造、企业危机管控等方面提出了保障措施。
严华山[6](2019)在《稀土水合离子在高岭石表面吸附行为的第一性原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离子型稀土矿是我国独有的一种极具战略价值的稀土矿资源,其中的稀土元素主要以水合或羟基水合物形式吸附在高岭石等黏土矿物表面,采用一定浓度的电解质溶液即可将其中的稀土离子交换和淋洗下来。虽然离子型稀土矿资源被发现至今已经历了数十年的开采利用,但目前学者们对稀土元素在黏土矿物表面的赋存状态还不明确,稀土水合离子的结构与性质及其在黏土矿物表面的微观吸附结构,以及黏土矿物内部普遍存在的杂质缺陷对其吸附稀土水合物的影响等诸多问题均存在争议,这些问题的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离子型稀土矿的高效开采利用。本文采用基于平面波赝势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方法,考察了镁、钙、钒、铁和镓等5种常见杂质缺陷对高岭石(001)铝羟基面电子结构和性质的影响;研究了La(Ⅲ)、Lu(Ⅲ)和Y(Ⅲ)离子的水合、一羟基水合和二羟基水合物的配位结构与性质,并研究了它们在高岭石(001)表面的外层和内层吸附机理,考察了镁、钙、钒、铁和镓缺陷对内层吸附行为的影响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高岭石理想(001)铝羟基面态密度在费米能级附近主要由2p轨道贡献;镁和钙杂质缺陷增强了高岭石表面的共价性,明显增强了表面2p轨道在费米能级处的贡献及羟基O原子的活性,从而有利于增强高岭石(001)铝羟基面的吸附性能;镓杂质缺陷对表面共价性和态密度影响很小;钒和铁杂质缺陷使高岭石表面共价性略有减弱,同时使表面态密度在费米能级附近的贡献从2p变为少量3d轨道,羟基O原子活性有所减弱,从而减弱了铝羟基面的吸附性能。(2)水体中La(Ⅲ)、Lu(Ⅲ)和Y(Ⅲ)离子第一水合层可能存在的最高配位水合结构分别为La(H2O)103+、Lu(H2O)93+和Y(H2O)103+;最高配位一羟基水合结构分别为La(OH)(H2O)82+、Lu(OH)(H2O)72+和Y(OH)(H2O)92+;最高配位二羟基水合结构分别为La(OH)2(H2O)7+、Lu(OH)2(H2O)6+和Y(OH)2(H2O)7+。水合时,稀土与水分子中的O原子发生轨道杂化并形成配位键,均由稀土d轨道从O原子的2p轨道得到电子,但La-O和Y-O配位键以成键作用为主,而Lu-O键以反键作用为主,键长:Lu-O<Y-O<La-O。稳定性:水合稀土离子<一羟基水合稀土离子<二羟基水合稀土离子,这表明稀土进入水体中倾向于结合更多羟基而形成羟基水合结构。(3)稀土水合离子均通过氢键作用在高岭石(001)铝羟基面和硅氧面发生外层吸附,大部分稀土水合离子外层吸附后均能保持原有配位数。La(H2O)103+、Lu(H2O)93+和Y(H2O)103+在铝羟基面的吸附能分别为-275.32、-290.13和-262.66 kJ·mol-1;在硅氧面的吸附能分别为-473.37、-492.30和-495.63 kJ·mol-1。La(OH)(H2O)82+、Lu(OH)(H2O)72+和Y(OH)(H2O)92+在铝羟基面的吸附能分别为-256.75、-246.73和-242.44 kJ·mol-1。在硅氧面的吸附能分别为-440.29、-449.85和-465.89 kJ·mol-1;La(OH)2(H2O)7+、Lu(OH)2(H2O)6+和Y(OH)2(H2O)7+在铝羟基面的吸附能分别为191.94、-191.58和-195.57 kJ·mol-1;在硅氧面的吸附能分别为-378.21、-347.39和-359.34 kJ·mol-1。由于铝羟基表面H原子对水合稀土离子中配位水分子具有一定的排斥作用,高岭石(001)硅氧面对稀土水合离子的外层吸附作用明显强于铝羟基面;水合稀土离子的外层吸附最稳定,其次为一羟基水合稀土离子,二羟基水合稀土离子最不稳定。(4)稀土水合离子在高岭石(001)铝羟基面通过化学键和氢键作用发生内层吸附,La(OH)2(H2O)6+和Lu(OH)2(H2O)5+的优势吸附位为表面“平躺”氧原子Ol位,Y(OH)2(H2O)6+为“倾斜”氧原子Ot位,而其他稀土水合离子均为“直立”氧原子Ou位;Lu(OH)2(H2O)5+吸附时,Lu除了与表面脱质子的O原子成键外,还与附近1个未脱质子的O原子成键,形成双齿吸附结构,而其他稀土水合离子形成单齿吸附结构;La、Lu和Y与高岭石表面O原子成键时发生轨道杂化,由稀土d轨道从O原子2p轨道得到电子,但La-O和Y-O键以成键作用为主,而Lu-O键以反键作用为主;La(H2O)93+、Lu(H2O)83+、Y(H2O)93+、La(OH)(H2O)72+、Lu(OH)(H2O)62+、Y(OH)(H2O)82+、La(OH)2(H2O)6+、Lu(OH)2(H2O)5+和Y(OH)2(H2O)6+内层吸附后,配位数受空间位阻效应影响而普遍减少,吸附能分别为-742.83、-755.31、-744.52、-710.20、-663.44、-745.42、-703.14、-663.86和-659.61 kJ·mol-1,远低于外层吸附能,这表明稀土水合离子在高岭石(001)表面主要发生内层吸附;水合稀土离子的内层吸附最稳定,次为一羟基水合稀土离子,二羟基水合稀土离子最不稳定。(5)杂质缺陷的存在影响了稀土水合离子在高岭石(001)铝羟基面的内层吸附构型和配位数,同时对吸附能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其中钒杂质使所有稀土水合离子的吸附能升高;镁和钙杂质使所有稀土水合离子的吸附能大幅降低;镓杂质可使除Y(OH)(H2O)82+外的稀土水合离子吸附能小幅降低;铁杂质使二羟基水合稀土离子和Lu(OH)(H2O)62+的吸附能升高,而使其稀土水合离子的吸附能小幅降低。这表明含钒杂质高的高岭土矿不利于富集稀土水合离子,而镁、钙杂质含量高的高岭土矿有利于富集稀土水合离子,更有利于形成高品位离子型稀土矿,但却增加了稀土的交换难度。论文研究成果不仅对离子型稀土矿的成矿理论及稀土的溶液化学和配位化学理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还可为离子型稀土矿离子交换过程的理论研究奠定基础。
刘园圆[7](2018)在《煤系高岭土活化及水泥掺合料的应用与理论研究》文中指出将煤系高岭土焙烧活化后作为水泥掺合料可以大宗利用煤系高岭土资源,增强水泥水化性能、力学性能与抗蚀性能,同时减少水泥生产过程中CO2的排放与能耗,具有良好的资源高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效应。然而有关煤系高岭土作为水泥掺合料相关的研究报道侧重于水泥本身的影响因素,缺乏煤系高岭土自身性质的系统深入研究,同时煤系高岭土活化机理、水化机理与抗蚀性能的研究也少有报道,这些不足与问题都会影响煤系高岭土作为水泥掺合料在水泥混凝土中的综合利用。本文基于湖北宜昌煤系高岭土矿物特征,通过焙烧活化以及控制粒度的方法激发煤系高岭土的火山灰活性,揭示活化过程中煤系高岭土性质对于活性与强度的影响,系统解析掺合料活化煤系高岭土在水泥水化反应过程中的水化性能、水化机理、水化动力学与抗蚀性能,并在研究过程中针对煤系高岭土活化过程及水泥水化过程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行理论探讨与分析。研究取得如下主要结论:煤系高岭土中主要矿物为高岭石,结晶度指数HI为0.84,焙烧活化时,可以转变成高火山灰活性的偏高岭石。活化煤系高岭土的活性主要受活化温度与粒度的影响。适宜的活化温度(800℃)与更细的粒度可以提高其活性。活性铝溶出法和改良的Chapelle试验在测试活化煤系高岭土的活性时,存在强烈的搅拌和温度压力,会高估未完全脱除羟基煤系高岭土的活性。Frattini试验反应时间较长,但可以准确测试活化煤系高岭土的活性。强度对比法中,活化煤系高岭土存在稀释效应、物理效应与化学效应。稀释效应与掺量正相关;物理效应主要受粒度影响,在水化早期起主要作用;化学效应主要受粒度与活化温度影响,在水化中后期起主要作用。活化煤系高岭土的活性与化学效应正相关,通过活性与强度之间的关联,可以发现强度对比法在3d时不适用评价活化煤系高岭土的活性。通过不同活性测试方法的联用,可以方便、快捷、准确地评价活化煤系高岭土的活性。基于掺合活化煤系高岭土水泥的水化热数据,采用Knudsen外推方程和Krstulovic-Dabic模型构建并计算其水化反应动力学。研究表明,掺合活化煤系高岭土水泥的水化进程符合NG-I-D过程控制。在成核结晶与晶体生长过程(NG)控制阶段,活化煤系高岭土自身极强的物理效应可以促进水化进程,降低水化阻力,使得动力学参数反应级数n减少,反应速率常数K’1增加。在相边界反应过程(I)和扩散过程(D)控制阶段,活化煤系高岭土物理效应的促进作用逐渐消失,水化反应速率急剧降低,水化进程变缓。化学效应在扩散过程(D)控制阶段对水泥水化有一定促进作用,使得反应速率常数K’3小幅增加,活性与细度越高,促进作用越强。活化煤系高岭土掺合料对水泥水化进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化学结合水、活化煤系高岭土反应程度和水泥水化程度的变化。研究表明,化学效应是影响水泥水化进程的主要因素。由于稀释效应,活化煤系高岭土会降低水泥水化的总化学结合水。但由于活化煤系高岭土强烈的物理效应与化学效应,在考虑稀释以及火山灰效应的等效化学结合水中,活化煤系高岭土会明显增强水泥浆体的等效化学结合水。基于偏高岭石反应程度以及Ca(OH)2(CH)含量的CH解耦法可知,活化煤系高岭土在3-28d会消耗水泥水化生成的CH,增加水泥水化程度αOPC,使得水泥水化进程得到明显促进。与基于化学结合水量的评价方法相比,CH解耦法可以更为精确地表征活化煤系高岭土对于水泥水化进程的影响。通过掺合活化煤系高岭土水泥水化产物的物相变化、微观结构、Ca/Si比和热稳定性分析了相关水化机理。研究表明,活化煤系高岭土的火山灰反应使得水泥浆体C-S-H凝胶聚合度增加,Ca/Si比降低,结构更为致密,孔径得到细化,水化产物热稳定性增强。在受硫酸镁与海水侵蚀时,掺合活化煤系高岭土的水泥凝胶体具有更为致密稳定的结构,阻碍有害离子的侵蚀,降低水泥凝胶体受侵蚀时的膨胀率与强度损失,侵蚀产物含量也会相应降低,表现出优异的抗硫酸镁和海水侵蚀性能。
陆成龙[8](2018)在《不同高岭土原料合成堇青石的机理及其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堇青石(2MgO·2Al2O3·5SiO2)是具有低热膨胀系数和低介电常数的陶瓷材料。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堇青石陶瓷材料不断地被发掘出新功能和新应用,可用作优质的耐火材料、高温结构陶瓷、电子封装材料、催化剂载体、泡沫陶瓷、印刷电路板和低温热辐射材料,因此,堇青石陶瓷用途广泛,需求量巨大。但是,可大量利用的天然堇青石资源几乎没有,堇青石的人工合成与制备技术一直以来都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科学问题。堇青石高温稳定性较差,因而堇青石陶瓷的制备过程需要精细控制。高岭土-滑石-氧化铝体系因原料来源广泛、合成温度低、合成堇青石的品质高,成为制备堇青石材料的主流体系。高岭土因成矿类型较多、种类繁多、分布广泛,而成为影响堇青石品质的重要因素。为了研究高岭土-滑石-氧化铝体系合成堇青石的机理,阐明高岭土原料对合成堇青石的过程及晶体结构的影响,本文分别以4种不同类型的高岭土作为原料变量,采用高温固相反应法合成堇青石,系统地开展了5个方面的科学研究与探讨:高岭土的原料特征及其高岭石晶体结构的研究;堇青石陶瓷的制备、结构及性能的研究;合成堇青石机理及反应过程的研究;利用固体核磁共振对合成堇青石结构和机理进行研究;堇青石陶瓷粉体改性的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为了研究鄂尔多斯煤系高岭土、北海高岭土、茂名高岭土和澳洲高岭土的原料组成、显微结构及工艺性能,和解析4种高岭石的晶体结构,对4种高岭土原料化学组成及矿物组成、SEM显微形貌、流变性和可塑性进行了分析,利用XRD(基于不同扫描速率)、FTIR和TG-DSC表征了高岭石晶体结构的有序/无序性。研究发现,4种高岭土原料化学组成的差异明显,表现为主组分SiO2/Al2O3质量比和杂质组分含量的不同。其中鄂尔多斯高岭土、北海高岭土、茂名高岭土和澳洲高岭土的SiO2/Al2O3质量比依次为1.36、1.59、1.45和1.44,杂质含量依次为2.11 wt%、5.25 wt%、2.14 wt%和0.58 wt%。通过Hinckley Index指数、3695 cm-1和3620 cm-1处红外吸收峰比值、脱羟基吸热峰的对称性定性分析了4种高岭石的结构有序性,其结构有序性从高到低依次为澳洲高岭土、鄂尔多斯高岭土、茂名高岭土和北海高岭土。高岭土中杂质含量与晶体结构有序性具有相关性,高岭土中杂质组分越少,高岭石的晶体结构越有序。以4种具有特征差异的高岭土作为原料变量,对于高岭土-滑石-氧化铝体系研制优良性能的堇青石陶瓷具有普适性和代表性。(2)为了研究不同高岭土原料对堇青石陶瓷的制备、结构及性能的影响,利用高温显微镜、SEM、光学膨胀仪等先进的表征手段,深入研究了以不同高岭土配方制备的堇青石陶瓷的烧结制度、显微结构、热膨胀系数和电学性能。研究发现,高岭土-滑石-氧化铝体系合成堇青石的烧成过程分为4个阶段:1)试样出现较小线收缩的烧结初期阶段(约10001200 oC);2)试样重膨胀阶段(约12001360 oC);3)试样致密化阶段(约13601420 oC);4)试样迅速变形阶段(约14201460 oC)。试样重膨胀过程温度范围较宽,使堇青石陶瓷的烧结温度范围急剧变窄。含不同高岭土原料的堇青石坯体是否在1200 oC前完成烧结直接影响试样的烧结温度范围。在高岭土原料中,K2O+Na2O含量决定了堇青石晶粒的大小和长径比,液相含量决定了显微结构中气孔的演变,并进而决定了堇青石陶瓷的热膨胀系数和电学性能的变化。低品位高岭土原料制备的堇青石陶瓷具有原料成本低,烧结温度范围宽,抗折强度高等优点,综合性能满足耐高温的电绝缘材料的使用要求。高品位的高岭土原料制备的堇青石陶瓷热膨胀系数小,气孔率高,适合应用于多孔材料领域。(3)为了研究不同高岭土原料对合成堇青石的反应过程的影响,利用XRD分析了不同烧成温度下的物相组成和含量,确定了物相的演变和反应过程,并进行了合成堇青石反应的热力学和动力学分析,从化学反应过程的角度揭示了高岭土-滑石-氧化铝体系合成堇青石的机理,并与纯化学试剂合成堇青石的机理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高岭土-滑石-氧化铝体系合成的堇青石的主要源自莫来石、顽火辉石和方石英的反应,而少量堇青石由镁铝尖晶石和方石英反应合成合成,两种堇青石所占的比例由高岭土原料的SiO2/Al2O3质量比决定。高岭土-滑石-氧化铝体系合成堇青石的温度范围窄(11001200 oC),起始温度低,合成速率快。4种高岭土原料及纯氧化物对最终合成堇青石的物相组成无影响,但高岭土原料对合成堇青石的温度产生约20 oC的影响。纯氧化物体系合成堇青石的温度高和范围宽。两组体系合成堇青石的速率均主要取决于二氧化硅相的存在形式。纯氧化物体系合成堇青石的过程由石英和方石英的相转变过程控制,方石英的存在显着提高合成堇青石的温度。高岭土-滑石-氧化铝体系合成堇青石的过程由富硅玻璃相的控制,并伴随着的液相烧结过程,液相烧结类型属于流动传质中的粘性流动。液相烧结过程的速率决定于富硅玻璃相的含量,其由高岭土组分的SiO2/Al2O3质量比和杂质组分含量决定。二氧化硅相是影响合成堇青石速率和温度的关键因素,合成堇青石过程的调控需控制石英、方石英和富硅玻璃相的转变。(4)为了研究以不同高岭土原料合成堇青石的晶体结构,并从结构演变过程的角度揭示合成堇青石的机理,本文利用29Si NMR研究了合成堇青石晶体结构中的Si/Al有序性,利用27Al NMR研究合成堇青石的结构演变过程。研究发现,29Si NMR是分析堇青石的晶体结构中Si/Al有序性最有效的手段。通过对29Si NMR图谱进行Pearson-VII函数拟合,计算出了硅氧四面体的聚合状态SiT1(nAl)和SiT2(nAl)峰的相对强度值,构建了一种29Si NMR图谱计算堇青石晶体结构的Si/Al有序性的数学公式。高岭土-滑石-氧化铝体系合成堇青石的结构式为Mg2Al3-xSix[Al1+xSi5-xO18](x=0.70.9),纯氧化物合成堇青石的结构式为Mg2Al0.8696Si2.1304[Al3.1304Si2.8696O18]。通过29Si NMR图谱计算出晶体结构中Al-O-Al键的数量,能定量地判断不同高岭土原料制备的堇青石结构Si/Al有序性。合成堇青石中间产物的晶体结构基因会遗传到合成堇青石的过程中,并决定了Si/Al有序性。高岭土的SiO2/Al2O3质量比越小,合成堇青石Si/Al有序性越差。27Al NMR谱证实了堇青石结构中的[AlO4]四面体由莫来石中的[AlO6]六面体转变而来,Mg原子促进了六面体向四面的转化。因此,莫来石是影响合成堇青石结构变化的关键物相,堇青石结构的调控需控制莫来石生成和含量的变化。(5)为了获得高品质的堇青石复合粉体,采用HF-HNO3混合酸处理堇青石陶瓷粉体,制备出了无定形二氧化硅包裹堇青石的复合粉体。采用SEM-EDS、XRD、FTIR等手段对复合粉体表面的二氧化硅进行了表征,利用SEM和29Si NMR研究了堇青石陶瓷粉体向非晶态转变的形貌和晶体结构演变过程。研究发现,HF的作用是溶解堇青石陶瓷粉体表面的玻璃相,但不破坏堇青石的晶体结构。HNO3通过除去晶体结构中Mg2+和Al3+,破坏堇青石的晶体结构,形成无定形二氧化硅。在堇青石晶体结构中,T1位置的[AlO4]更容易与硝酸反应。经混合酸改性后,堇青石复合粉体的耐高温性能得到了改善,熔融温度提高了30 oC。采用HNO3-HF混合酸处理低品位堇青石陶瓷粉体的方法,为获得高品质的堇青石复合粉体提供了有效的途径。
米艳明[9](2018)在《SX公司国际市场营销战略研究》文中指出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大宗商品价格下跌的影响,近几年,中国对外贸易发展大趋势遇到较大困难,出口下行压力增大,进口亦出现较大下降。地区保护主义和贸易壁垒更让现阶段的国际贸易实务雪上加霜。面对现实的国际贸易发展形势,中国企业要在国际贸易舞台上一直处于有利的位置,必须依据自己的实力结合国际贸易环境,调整国际贸易战略及策略。SX公司是一家专业生产煅烧高岭土产品的民营企业,从企业建立伊始,公司就着眼于国内国外两个市场,扎实的稳定国内市场求生存,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求发展。但近年来对煅烧高岭土产品国际贸易需求萎缩,价格下跌,国际市场竞争激烈,贸易条件苛刻,都不同程度的制约了SX公司国际市场开拓进程。本文立足SX公司的中小民营企业特点,首先对SX公司现阶段主要运营的国际市场现状进行阐述,对有效的目标市场进行国际营销环境分析。其次,运用“波特五力”分析工具从SX公司供应商,内部产品结构,管理现状及国内外竞争对手实力等方面分析,得出SX公司现阶段所处行业中的竞争地位;运用SWOT分析方法总结出SX公司现阶段自身的优势、劣势以及面临的机会与威胁。再次,在分析出SX公司国际市场营销环境中的竞争地位及自身存在的优势之后,重点运用STP战略分析工具,定立SX公司的国际营销战略及相应的国际营销策略,即国际市场营销战略及集中化目标市场营销战略。最后,为了保障SX公司的国际营销战略及策略的顺利实施,文章进一步阐述了SX公司应与之配套的保障措施,如国际销售人员的培养与管理,寻求外部资金注入,加强企业的文化建设等。本文力求理论联系实际进行分析,通过具体公司的实际案例,运用所学知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解决问题。本文对SX公司,及内蒙古自治区内的其他煅烧高岭土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雷咪[10](2018)在《基于XRD、NIR光谱技术及SVM算法的硅酸盐类矿物药快速鉴别研究》文中指出本论文探讨利用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 Technique,XRD)技术和近红外(Near 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光谱技术并结合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人工智能算法对8种硅酸盐类矿物药进行快速分析的方法学研究,这些包括滑石(Taclum)、阳起石(Actinolitum)、白石脂(Halloysitum Album)、赤石脂(Halloysitum Rubrum)、青礞石(Chloriti Lapis)、金精石(Vermiculitum)、金礞石(Lapis Micae Aureus)、白云母(Muscovite)等八类矿物类中药。由于这类来源于硅酸盐的矿物类药材均为难溶于水及一般酸或碱溶液,在处理时分解温度亦高达700℃以上,这增加了常规理化分析的难度和复杂度;而部分矿物药材,所含阳离子种类较多且与其他药材类似,也使得以阳离子显色反应为主的常规理化分析对该类药材的专属性降低。故本研究将XRD、近红外光谱等现代仪器分析技术引入到8种硅酸盐类矿物药的分析研究中,并联合应用距离判别分析、主成分分析、PLS等常规化学计量学算法,探索实现这些药材的近红外光谱快速定性及定量分析。在此基础上,还进一步探索了新兴的人工智能算法-SVM分类算法和回归算法,以期提高近红外光谱法快速分析的准确度和精度,为矿物药分析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首先,以传统性状、理化鉴别和XRD技术相结合,对比各样品的性状、理化和物相信息,对市场上收集到的146批次的硅酸盐类矿物药进行了基原鉴定,鉴定出各类正品硅酸盐类矿物药共计138批次。通过粉晶XRD技术分析确认药材滑石主要组分为滑石矿,并伴生少量的白云石、绿泥石、石英等;X衍射图谱显示d=0.932nm为滑石较强的特征衍射峰。阳起石主要组分为透闪石,并伴有共生矿物阳起石的特征,大部分伴有少量的绿泥石、滑石、石英等;其XRD图谱显示d=0.905nm为透闪石的较强特征衍射峰。白石脂主要组分为高岭土(高岭石与多水高岭石),同时伴有伊利石、少量的滑石、石英等其他矿物药;其XRD图谱显示在d=1.00nm为多水高岭石的较强的特征衍射峰,在d=0.714nm为高岭石的较强的特征衍射峰,且在0.711.01nm位置峰形弥散。赤石脂主要组分为多水高龄石,其XRD图谱显示d=1.00nm为多水高龄石较强的特征衍射峰。金精石的主要组分为金云母,伴有少量的蛭石、长石等;其XRD图谱显示在d=0.994nm为金云母的特征衍射峰,且在0.751.05nm位置处有不同程度的峰形弥散。金礞石的主要组分为蛭石化黑云母,伴有蛭石、黑云母、少量的闪石等;其XRD图谱显示d=0.496、1.19nm,有明显的蛭石化黑云母的特征衍射峰,在d=1.01.1nm位置有不同程度的峰形弥散。青礞石的主要组分为黑云母,伴有少量的长石、绿泥石、石英等;其XRD图谱显示d=0.263、0.335、1.00nm为黑云母的较强的特征衍射峰。白云母的主要成分为白云母矿,伴有少量的绿泥石、钠长石等;其XRD图谱显示d=0.332、0.994nm为白云母的较强特征衍射峰。基于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采用XRD分析技术可准确鉴别并区别开上述八种矿物药或矿物药粉末,该研究为后续的研究提供了依据,同时丰富了矿物药XRD鉴定的研究内容。在上述8种药材药材准确鉴定的基础上,探索了采用距离判别法和SVM智能学习机分类法这两种化学计量学方法对已确定来源的138批硅酸盐类矿物药建立快速的NIRS定性鉴别模型,并对其定性方法进行评价比较。即分别采用OPUS软件的INDENT模块或Matlab软件的SVM分类器对138批正品样品的光谱数据进行特征信息的提取,通过光谱预处理,特征谱段的筛选、算法的优化等方法优化模型参数得到较好的分类效果。结果表明:采用OPUS软件INDENT模块,以欧式距离为光谱相似度评价指标,建立二级子库的鉴别模式,其主库选择的预处理方法是一阶导数+矢量归一化法,谱段范围为120004500cm-1,算法为因子法,可准确鉴别出滑石、云母、阳起石三类样品。对未完全鉴别出的其他5类样品,创建A、B二个二级子库进行进一步鉴定,其中A库选用的预处理方法是矢量归一化法,光谱范围为107429724,73056842,56254000cm-1,算法为标准算法,对白石脂、赤石脂和青礞石的分类准确率达到了93%;B库的预处理方法为一阶导数+矢量归一化法法,光谱范围为74216879 cm-1,因子化法,对金精石、金礞石的分类准确率达到了90%。联合应用主库及其子库对这八种药材进行定性鉴别得到了比较好的分类结果。对该模型进行测试得到的鉴别准确率为97%。此外采用Matlab软件的SVM分类法对138批样品建立定性模型时,预处理方法为一阶导数法,光谱范围为120004500cm-1,经主成分分析降维后提取6个主成分,采用SVM算法建立的模型所得的分类准确率达到100%,采用测试集样品对模型的预测能力进行评价,所得的分类准确率为100%,说明采用SVM算法对8类硅酸盐类矿物药进行定性鉴别是可行的,小样本建模中基于SVM智能学习机分类器比基于距离判别法的传统模式识别方法更有优势。进一步,本文针对硅酸盐矿物药中最常用的矿物药滑石进行了质量评价研究,探索采用NIRS技术分析矿物类中药滑石中MgO含量的快速定量方法。实验首先补充大量代表性滑石样品,以EDTA滴定法测得的滑石中MgO含量为参考值,对多种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了比较,以确定一个较好的近红外分析模型,综合对比各模型验证效果,确定以特征谱段采用偏最小二乘算法(Partial Least Squares,PLS)降维所得的前4个主成分得分数据为支持向量机的输入变量,用网格寻优算法所建的PLS-SVM模型为最佳滑石近红外定量模型。该PLS-SVM模型测定滑石中MgO的含量在17.42-33.22%范围,交叉验证均方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Cross Validation,RMSECV)为2.2127,校正集预测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Calibration,RMSEC)为0.6057,测试集预测均方根(Root Mean Square Error of Prediction,RMSEP)为1.2901,表明具有较高的模型精度和较强的预测能力,可用于滑石中氧化镁含量的快速预测。本研究1)建立了8种硅酸盐类矿物XRD鉴定的基础数据。首先应用XRD法准确鉴定了8种硅酸盐类矿物药的基原,确定了各种矿物药的主要组成和特征XRD光谱数据,为这8种硅酸盐矿物药及其粉末的XRD鉴定提供了依据,丰富了矿物药XRD鉴定的研究内容。2)建立了8种硅酸盐类矿物的NIRS定性分析模型在上述应用XRD法准确鉴定8种硅酸盐类矿物药基原的基础上,采用OPUS软件INDENT模块,以欧式距离法为光谱相似度评价指标,建立二级子库的鉴别模型,可准确鉴别出滑石、云母、阳起石三类样品。对未能完全鉴别的其他5类样品,创建A、B二个二级子库,并分别对AB库选用不同处理方法,联合应用主库及其子库对这8种药材的鉴别准确率可达到97%。而采用Matlab软件的SVM分类法对138批样品建立的定性模型,分类准确率和测试集样品验证的准确率均为100%,说明基于SVM智能学习机分类器比基于距离判别法的模式识别方法更有优势。3)以滑石为例建立了硅酸盐矿物药滑石中Mg O含量的定量分析模型。该模型探索并初步论证了NIRS技术在硅酸盐类矿物药中快速进行定量分析的可行性,基于用智能的PLS-SVM算法建立的最佳滑石近红外定量模型显示RMSECV为2.2127,RMSEC为0.6057,RMSEP为1.2901,表明具有较高的模型精度和较强的预测能力,为实现硅酸盐类矿物药的质量快检提供了新的方法,并可将该方法延伸到其他类别矿物药的鉴别中。4)把先进的智能SVM算法运用到传统的NIRS分析中。在建立8种硅酸盐类矿物药NIRS定性定量模型中,SVM智能算法基于强大的非线性拟合能力表现了突出的算法优势,这是智能算法在中药鉴定中新的尝试,论证了NIRS结合SVM法在八种硅酸盐类矿物药定性定量分析中的可行性。综上,本文结合传统鉴别方法,确定了XRD谱准确鉴定8种硅酸盐矿物药基原的基础数据;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基于SVM人工智能算法的这些矿物药的NIRS定性、定量快检分析方法,其分析精度较高,解决了硅酸盐类矿物药需要高温处理才能分析的难题。这些研究为矿物药的分析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中国的高岭土/多水高岭土市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的高岭土/多水高岭土市场(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高岭土矿床时空分布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以及背景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关于时空分布规律研究 |
1.2.2 关于高岭土成因类型研究现状 |
1.2.3 资源潜力评价研究 |
1.3 工作流程 |
1.4 论文完成工作量 |
1.5 主要成果 |
第二章 中国高岭土矿产资源概况 |
2.1 中国高岭土矿资源储量及其特点 |
2.2 资源利用现状 |
第三章 中国高岭土矿床成因类型及主要特征 |
3.1 风化型高岭土矿床 |
3.1.1 风化残积亚型高岭土矿床 |
3.1.2 风化淋积亚型高岭土矿床 |
3.2 热液蚀变型高岭土矿床 |
3.2.1 热液蚀变亚型高岭土矿床 |
3.2.2 热泉蚀变亚型高岭土矿床 |
3.3 沉积型高岭土矿床 |
3.3.1 碎屑沉积亚型高岭土矿床 |
3.3.2 煤系沉积亚型高岭土矿床 |
第四章 中国高岭土矿产空间分布规律 |
4.1 高岭土矿床在成矿域上的分布规律 |
4.2 高岭土矿床在成矿省上的分布规律 |
4.3 高岭土矿床在三级成矿区带上的分布规律 |
4.4 中国高岭土查明资源储量空间分布规律 |
第五章 中国高岭土矿产成矿时间分布规律 |
5.1 高岭土的主要成矿时代 |
5.2 与高岭土矿有关岩浆岩的成岩时代 |
5.3 高岭土矿的赋矿地层层位 |
5.4 中国高岭土成矿与大地构造演化的关系 |
5.4.1 风化型高岭土矿床 |
5.4.2 热液蚀变型高岭土矿床 |
5.4.3 沉积型高岭土矿床 |
5.4.4 中国高岭土矿床时空演化史 |
第六章 中国高岭土矿资源潜力评价 |
6.1 高岭土矿集区圈定及主要特征 |
6.2 高岭土矿的成矿预测 |
6.2.1 高岭土预测评价要素 |
6.2.2 远景区资源潜力评价 |
第七章 结论 |
7.1 结论 |
7.2 存在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
(2)地质聚合物基多孔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膜分离领域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1 地质聚合物 |
1.1.1 地质聚合物的结构 |
1.1.2 地质聚合物的反应机理 |
1.2 地质聚合物基多孔材料 |
1.2.1 地质聚合物基多孔材料的原料 |
1.2.2 地质聚合物基多孔材料的制备方法 |
1.2.3 地质聚合物基多孔材料的应用 |
1.3 膜分离材料 |
1.3.1 膜分离技术的进展 |
1.3.2 膜材料及分类 |
1.3.3 无机膜材料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内容及创新性 |
1.4.1 研究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特色与创新性 |
第二章 颗粒堆积法制备石英砂地质聚合物基多孔材料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原料 |
2.2.2 制备工艺 |
2.2.3 实验配比 |
2.2.4 测试与表征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实验配比 |
2.3.2 性能测试 |
2.3.3 等径原料 |
2.4 小结 |
第三章 颗粒堆积法制备矿渣地质聚合物微球基多孔材料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原料 |
3.2.2 制备工艺 |
3.2.3 微球表征 |
3.2.4 制备规律探究 |
3.2.5 测试与表征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微球表征 |
3.3.2 制备规律探究 |
3.3.3 性能探究 |
3.3.4 性能及应用对比 |
3.4 小结 |
第四章 直接发泡法制备偏高岭土地质聚合物基多孔材料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原料 |
4.2.2 制备工艺 |
4.2.3 实验配比 |
4.2.4 测试与表征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实验配比 |
4.3.2 性能测试 |
4.3.3 性能及应用对比 |
4.4 小结 |
第五章 溶剂挥发法制备地质聚合物基复合膜 |
5.1 引言 |
5.2 实验部分 |
5.2.1 实验原料 |
5.2.2 制备工艺 |
5.2.3 测试与表征 |
5.3 结果与讨论 |
5.3.1 复合膜的制备工艺 |
5.3.2 偏高岭土地质聚合物基复合膜 |
5.3.3 地质聚合物沸石基复合膜 |
5.3.4 不锈钢基地质聚合物沸石基复合膜 |
5.3.5 性能及应用对比 |
5.4 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
(3)高安全性、耐高温锂离子电池隔膜材料(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锂离子电池概述 |
1.1.1 锂离子电池的基本结构 |
1.1.2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
1.2 商用锂离子电池隔膜 |
1.2.1 商用锂离子电池隔膜概述 |
1.2.2 商用锂离子电池隔膜的主要问题 |
1.3 新型锂离子电池隔膜 |
1.3.1 新型微孔隔膜 |
1.3.2 新型无纺布隔膜 |
1.3.3 新型复合隔膜 |
1.3.4 其他新型隔膜 |
1.4 本论文研究目的及意义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聚离子液体/P(VDF-HFP)复合隔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用品 |
2.2.2 聚(1,2-二乙氧基咪唑)双三氟甲烷磺酰亚胺(PDEIm)的合成 |
2.2.3 PDEIm/P(VDF-HFP)复合隔膜的制备 |
2.2.4 PDEIm/P(VDF-HFP)GPE的制备 |
2.2.5 锂离子电池的组装 |
2.2.6 仪器与表征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3.1 PDEIm的结构和性能表征 |
2.3.2 PDEIm/P(VDF-HFP)复合隔膜的基本性能表征 |
2.3.3 PDEIm/P(VDF-HFP)GPE的阻燃性能测试 |
2.3.4 PDEIm/P(VDF-HFP)GPE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2.3.5 电池性能测试 |
2.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基于纳米多水高岭土复合隔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用品 |
3.2.2 HNT coated PP复合隔膜的制备 |
3.2.3 锂离子电池正极的制备及电池组装 |
3.2.4 仪器及表征 |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3.3.1 HNT coated PP复合隔膜的基本性能表征 |
3.3.2 HNT coated PP复合隔膜的耐高温性能测试 |
3.3.3 HNT coated PP复合隔膜的电化学性能测试 |
3.3.4 电池性能测试 |
3.4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在学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4)高岭土的微波辅助改性及其在相变纳米胶囊制备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高岭土 |
1.1.1 高岭土概述 |
1.1.2 高岭土的改性方法 |
1.1.3 高岭土的应用研究进展 |
1.2 乳液与乳化剂 |
1.2.1 乳液概述 |
1.2.2 乳液制备方法 |
1.2.3 乳化剂的分类 |
1.3 相变材料及其胶囊化技术 |
1.3.1 相变材料及相变胶囊概述 |
1.3.2 相变胶囊制备技术 |
1.3.3 相变胶囊研究与应用进展 |
1.4 本论文的选题内容与研究意义 |
第二章 微波辅助法改性高岭土及其乳液稳定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药品与仪器 |
2.2.1 实验药品 |
2.2.2 实验仪器 |
2.3 高岭土的微波改性及其稳定乳液的制备 |
2.3.1 高岭土的微波改性 |
2.3.2 高岭土稳定乳液的制备 |
2.4 高岭土的性能测试与表征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XRD衍射分析 |
2.5.2 SEM形貌分析 |
2.5.3 FTIR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分析 |
2.5.4 TGA热重分析 |
2.5.5 乳液的稳定性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高岭土稳定乳液的纳米胶囊制备及性能 |
3.1 引言 |
3.2 实验设计与原理 |
3.3 实验仪器与药品 |
3.3.1 实验药品 |
3.3.2 实验仪器 |
3.4 十八烷纳米胶囊的制备 |
3.5 十八烷纳米胶囊的表征 |
3.6 结果与讨论 |
3.6.1 十八烷纳米胶囊的形貌分析 |
3.6.2 十八烷纳米胶囊的成分分析 |
3.6.3 十八烷纳米胶囊的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 |
3.6.4 十八烷纳米胶囊的热性能分析 |
3.6.5 十八烷纳米胶囊的热稳定性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5)KL矿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2.1 研究方法 |
1.2.2 研究思路 |
1.3 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1.3.1 研究内容 |
1.3.2 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企业战略理论概述 |
2.1.2 常用的战略分析工具 |
2.2 文献综述 |
2.2.1 国外关于矿业公司发展战略的研究 |
2.2.2 国内关于矿业公司发展战略的研究 |
2.2.3 文献小结 |
第三章 KL矿业公司简介及其战略环境分析 |
3.1 KL矿业公司简介 |
3.2 外部环境分析 |
3.2.1 政治环境 |
3.2.2 经济环境 |
3.2.3 社会文化环境 |
3.2.4 技术环境 |
3.3 高岭土产业现状 |
3.3.1 国外高岭土产业现状 |
3.3.2 国内高岭土产业现状 |
3.4 竞争力量分析 |
3.4.1 新进入者的威胁 |
3.4.2 行业竞争者的威胁 |
3.4.3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
3.4.4 购买商的议价能力 |
3.4.5 替代品的威胁 |
3.5 内部环境分析 |
3.5.1 公司内部资源分析 |
3.5.2 公司内部能力分析 |
3.6 KL矿业公司SWOT分析 |
第四章 KL矿业公司发展战略的制定 |
4.1 战略制定原则 |
4.1.1 市场导向原则 |
4.1.2 规模经济原则 |
4.1.3 资源匹配原则 |
4.1.4 可持续发展原则 |
4.2 战略选择 |
4.2.1 横向一体化战略的选择 |
4.2.2 横向一体化战略的选择依据 |
4.3 战略目标 |
4.3.1 市场目标 |
4.3.2 创新目标 |
第五章 KL矿业公司发展战略的实施策略和保障措施 |
5.1 战略实施策略 |
5.1.1 原矿资源策略 |
5.1.2 营销策略 |
5.1.3 成本策略 |
5.1.4 安全环保策略 |
5.2 战略实施的保障措施 |
5.2.1 资金筹措 |
5.2.2 人才队伍建设 |
5.2.3 技术创新 |
5.2.4 品牌建设 |
5.2.5 企业形象塑造 |
5.2.6 企业危机管控 |
第六章 结论与不足 |
6.1 研究结论 |
6.2 本文不足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6)稀土水合离子在高岭石表面吸附行为的第一性原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离子型稀土矿概述 |
1.1.1 离子型稀土矿资源概况 |
1.1.2 稀土元素的赋存状态及提取原理 |
1.2 稀土离子水合物研究现状 |
1.3 高岭石概述 |
1.3.1 理想高岭石的晶体结构 |
1.3.2 高岭石的晶体缺陷 |
1.3.3 高岭石对金属离子的吸附 |
1.4 高岭石吸附稀土元素的计算化学研究现状 |
1.5 研究背景、意义与内容 |
第二章 杂质缺陷对高岭石(001)铝羟基面电子结构和性质的影响 |
2.1 计算方法与模型 |
2.2 理想高岭石(001)铝羟基面的电子结构与性质 |
2.2.1 表面结构的驰豫 |
2.2.2 表面电子结构与性质 |
2.3 杂质对表面电荷分布和共价键性质的影响 |
2.4 杂质缺陷对表面态密度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稀土离子水合物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 |
3.1 计算方法与模型 |
3.2 La离子水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
3.2.1 La(H_2O)_n~(3+)的结构与性质 |
3.2.2 La(OH)(H_2O)_n~(2+)的结构与性质 |
3.2.3 La(OH)2(H_2O)_n+的结构与性质 |
3.3 Lu离子水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
3.3.1 Lu(H_2O)_n~(3+)的结构与性质 |
3.3.2 Lu(OH)(H_2O)_n~(2+)的结构与性质 |
3.3.3 Lu(OH)2(H_2O)_n+的结构与性质 |
3.4 Y离子水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
3.4.1 Y(H_2O)_n~(3+)的结构与性质 |
3.4.2 Y(OH)(H_2O)_n~(2+)的结构与性质 |
3.4.3 Y(OH)2(H_2O)_n+的结构与性质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合稀土离子在高岭石(001)表面的吸附 |
4.1 计算方法与模型 |
4.2 水合稀土离子在高岭石理想(001)铝羟基面的外层吸附 |
4.2.1 水合La(Ⅲ)离子的吸附 |
4.2.2 水合Lu(Ⅲ)离子的吸附 |
4.2.3 水合Y(Ⅲ)离子的吸附 |
4.3 水合稀土离子在高岭石理想(001)硅氧面的外层吸附 |
4.3.1 水合La(Ⅲ)离子的吸附 |
4.3.2 水合Lu(Ⅲ)离子的吸附 |
4.3.3 水合Y(Ⅲ)离子的吸附 |
4.4 水合稀土离子在高岭石理想(001)铝羟基面的内层吸附 |
4.4.1 水合La(Ⅲ)离子的吸附 |
4.4.2 水合Lu(Ⅲ)离子的吸附 |
4.4.3 水合Y(Ⅲ)离子的吸附 |
4.5 水合稀土离子在高岭石含杂(001)铝羟基面的内层吸附 |
4.5.1 水合La(Ⅲ)离子的吸附 |
4.5.2 水合Lu(Ⅲ)离子的吸附 |
4.5.3 水合Y(Ⅲ)离子的吸附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一羟基水合稀土离子在高岭石(001)表面的吸附 |
5.1 计算方法与模型 |
5.2 一羟基水合稀土离子在高岭石理想(001)铝羟基面的外层吸附 |
5.2.1 水合La(OH)(Ⅱ)的吸附 |
5.2.2 水合Lu(OH)(Ⅱ)离子的吸附 |
5.2.3 水合Y(OH)(Ⅱ)离子的吸附 |
5.3 一羟基水合稀土离子在高岭石理想(001)硅氧面的外层吸附 |
5.3.1 水合La(OH)(Ⅱ)离子的吸附 |
5.3.2 水合Lu(OH)(Ⅱ)离子的吸附 |
5.3.3 水合Y(OH)(Ⅱ)离子的吸附 |
5.4 一羟基水合稀土离子在高岭石理想(001)铝羟基面的内层吸附 |
5.4.1 水合La(OH)(Ⅱ)离子的吸附 |
5.4.2 水合Lu(OH)(Ⅱ)离子的吸附 |
5.4.3 水合Y(OH)(Ⅱ)离子的吸附 |
5.5 一羟基水合稀土离子在高岭石含杂(001)铝羟基面的内层吸附 |
5.5.1 水合La(OH)(Ⅱ)离子的吸附 |
5.5.2 水合Lu(OH)(Ⅱ)离子的吸附 |
5.5.3 水合Y(OH)(Ⅱ)离子的吸附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二羟基水合稀土离子在高岭石(001)表面的吸附 |
6.1 计算方法与模型 |
6.2 二羟基水合稀土离子在高岭石理想(001)铝羟基面的外层吸附 |
6.2.1 水合La(OH)_2(Ⅰ)离子的吸附 |
6.2.2 水合Lu(OH)_2(Ⅰ)离子的吸附 |
6.2.3 水合Y(OH)_2(Ⅰ)离子的吸附 |
6.3 二羟基水合稀土离子在高岭石理想(001)硅氧面的外层吸附 |
6.3.1 水合La(OH)_2(Ⅰ)离子的吸附 |
6.3.2 水合Lu(OH)_2(Ⅰ)离子的吸附 |
6.3.3 水合Y(OH)_2(Ⅰ)离子的吸附 |
6.4 二羟基水合稀土离子在高岭石理想(001)铝羟基面的内层吸附 |
6.4.1 水合La(OH)_2(Ⅰ)离子的吸附 |
6.4.2 水合Lu(OH)_2(Ⅰ)离子的吸附 |
6.4.3 水合Y(OH)_2(Ⅰ)离子的吸附 |
6.5 二羟基水合稀土离子在高岭石含杂(001)铝羟基面的内层吸附 |
6.5.1 水合La(OH)_2(Ⅰ)离子的吸附 |
6.5.2 水合Lu(OH)_2(Ⅰ)离子的吸附 |
6.5.3 水合Y(OH)_2(Ⅰ)离子的吸附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主要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7)煤系高岭土活化及水泥掺合料的应用与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高岭土概况 |
1.1.1 高岭土资源分布 |
1.1.2 高岭土矿床成因及类型 |
1.1.3 高岭土结构 |
1.1.4 高岭土应用现状 |
1.2 煤系高岭土概况 |
1.3 煤系高岭土活化 |
1.3.1 火山灰活性测定方法 |
1.3.2 煤系高岭土活化的研究现状 |
1.4 活化煤系高岭土作为水泥掺合料的研究现状 |
1.4.1 水泥掺合料概况 |
1.4.2 活化煤系高岭土作为水泥掺合料的作用 |
1.4.3 活化煤系高岭土作为掺合料对水泥性能的影响 |
1.4.4 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
1.5 研究意义及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内容 |
第2章 试验仪器、设备和方法 |
2.1 试验仪器与设备 |
2.2 试验试剂 |
2.3 技术路线 |
2.4 试验原料 |
2.4.1 煤系高岭土(CK) |
2.4.2 活化煤系高岭土(ACK) |
2.4.3 水泥(OPC) |
2.4.4 标准砂 |
2.5 研究方法 |
2.5.1 活化煤系高岭土的活性测定 |
2.5.2 水泥净浆的制备 |
2.5.3 化学结合水的测定 |
2.5.4 偏高岭石反应程度的测定 |
2.5.5 膨胀率的测定 |
2.5.6 强度损失的测定 |
2.5.7 表征测试方法 |
第3章 煤系高岭土焙烧活化机理 |
3.1 煤系高岭土矿物特性研究 |
3.1.1 煤系高岭土化学成分 |
3.1.2 煤系高岭土物相组成 |
3.1.3 煤系高岭土的热分析 |
3.1.4 煤系高岭土的形貌特征 |
3.2 温度对煤系高岭土活性的影响 |
3.2.1 温度对煤系高岭土物相变化的影响 |
3.2.2 温度对煤系高岭土活性的影响 |
3.2.3 活性与水泥胶砂强度的关系 |
3.3 粒度对煤系高岭土活性的影响 |
3.3.1 煤系高岭土的粒度分布 |
3.3.2 粒度对煤系高岭土活性的影响 |
3.3.3 活性与水泥胶砂强度的关系 |
3.4 掺量对水泥胶砂强度的影响 |
3.5 小结 |
第4章 活化煤系高岭土对水化动力学的影响机理 |
4.1 掺量对水化动力学的影响 |
4.1.1 掺量对水化热的影响 |
4.1.2 Knudsen外推方程 |
4.1.3 Krstulovic-Dabic模型 |
4.2 温度对水化动力学的影响 |
4.2.1 温度对水化热的影响 |
4.2.2 Knudsen外推方程 |
4.2.3 Krstulovic-Dabic模型 |
4.3 粒度对水化动力学的影响 |
4.3.1 粒度对水化热的影响 |
4.3.2 Knudsen外推方程 |
4.3.3 Krstulovic-Dabic模型 |
4.4 小结 |
第5章 活化煤系高岭土对水泥水化性能的影响机理 |
5.1 化学结合水 |
5.2 偏高岭石反应程度 |
5.3 水泥水化程度 |
5.3.1 等效化学结合水 |
5.3.2 考虑火山灰效应的等效化学结合水 |
5.3.3 CH解耦法 |
5.4 物相变化 |
5.5 微观结构与CA/SI比 |
5.6 热稳定性 |
5.7 小结 |
第6章 活化煤系高岭土对水泥抗蚀性能的影响机理 |
6.1 抗硫酸镁侵蚀 |
6.1.1 活化煤系高岭土对水泥浆体膨胀率的影响 |
6.1.2 活化煤系高岭土对水泥胶砂强度损失的影响 |
6.1.3 机理分析 |
6.2 抗海水侵蚀 |
6.2.1 活化煤系高岭土对水泥浆体膨胀率的影响 |
6.2.2 活化煤系高岭土对水泥胶砂强度损失的影响 |
6.2.3 机理分析 |
6.3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1 教育背景 |
2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
3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经历 |
(8)不同高岭土原料合成堇青石的机理及其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高岭土资源分布特点和高岭石晶体结构的研究进展 |
1.2.1 高岭土资源的分布和特点 |
1.2.2 高岭石晶体结构的有序/无序性 |
1.3 堇青石矿物学和晶体结构中Si/Al有序性研究进展 |
1.3.1 堇青石的矿物学和晶体结构 |
1.3.2 堇青石晶体结构中Si/Al有序性的研究方法 |
1.4 堇青石的合成、性能和应用的研究进展 |
1.4.1 堇青石的合成研究进展 |
1.4.2 堇青石的性能研究进展 |
1.4.3 堇青石的应用的研究进展 |
1.5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4种高岭土原料特征及其高岭石晶体结构分析 |
2.1 实验 |
2.1.1 实验用原料 |
2.1.2 测试样品制备 |
2.1.3 性能与结构表征 |
2.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2.2.1 4种高岭土的化学成分和外观分析 |
2.2.2 4种高岭土颗粒的显微形貌分析 |
2.2.3 不同高岭土流变性能和可塑性能分析 |
2.2.4 利用XRD分析高岭石结构的有序/无序性 |
2.2.5 利用FTIR分析高岭石结构的有序/无序性 |
2.2.6 利用TG-DSC分析高岭石结构的有序/无序性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堇青石陶瓷的制备、结构及性能的研究 |
3.1 实验 |
3.1.1 配方组成设计 |
3.1.2 样品制备 |
3.1.3 性能与结构表征 |
3.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3.2.1 利用高温显微镜研究合成堇青石过程中的物理变化 |
3.2.2 堇青石陶瓷的制备和烧结性能测试结果分析 |
3.2.3 不同高岭土原料制备的堇青石陶瓷中堇青石含量的分析 |
3.2.4 合成堇青石陶瓷显微结构的研究 |
3.2.5 堇青石陶瓷的热膨胀系数的研究 |
3.2.6 堇青石陶瓷电学性能的研究 |
3.2.7 影响堇青石陶瓷使用性能的因素分析 |
3.2.8 堇青石陶瓷的使用性能评价和应用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堇青石合成机理及反应过程的研究 |
4.1 实验 |
4.1.1 样品制备 |
4.1.2 性能与结构表征 |
4.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4.2.1 堇青石合成过程中物相转变分析 |
4.2.2 堇青石合成的反应过程和热力学分析 |
4.2.3 堇青石合成过程的烧结动力学 |
4.2.4 堇青石合成过程的机理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固体核磁共振研究合成堇青石的晶体结构及合成机理 |
5.1 实验 |
5.1.1 样品制备 |
5.1.2 结构与性能表征 |
5.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5.2.1 合成堇青石晶体结构的XRD分析 |
5.2.2 合成堇青石晶体结构的FTIR分析 |
5.2.3 合成堇青石晶体结构的~(29)Si NMR分析 |
5.2.4 合成堇青石结构Si/Al有序性原因分析 |
5.2.5 合成堇青石机理的固体核磁共振的研究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堇青石陶瓷粉体改性的研究 |
6.1 实验 |
6.1.1 配方组成及设计 |
6.1.2 样品制备 |
6.1.3 结构与性能表征 |
6.2 结果分析与讨论 |
6.2.1 堇青石陶瓷粉体的制备及表征 |
6.2.2 改性后合成堇青石粉体的外观和显微形貌分析 |
6.2.3 SEM-EDS分析 |
6.2.4 XRD分析 |
6.2.5 FTIR分析 |
6.2.6 ~(29)Si NMR分析 |
6.2.7 HF-HNO_3 混合酸处对合成堇青石粉体的作用机理探讨 |
6.2.8 改性后粉体耐高温性能研究 |
6.2.9 改性粉体烧结后试样的显微结构分析 |
6.3 本章小结 |
第7章 全文结论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下一步研究工作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9)SX公司国际市场营销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国内外煅烧高岭土的发展现状 |
1.1.2 SX公司开拓国际市场的内在需求 |
1.2 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目的及创新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国际市场营销相关理论 |
2.1 4P理论 |
2.2 竞争理论 |
2.3 国际市场营销理论 |
2.4 SX公司国际市场营销战略的理论依据 |
第三章 SX公司国际市场营销现状及环境分析 |
3.1 SX公司运营现状 |
3.1.1 SX公司概况 |
3.1.2 SX公司在行业中的位置 |
3.2 SX公司产品现状 |
3.2.1 SX公司产品品牌建设现状 |
3.2.2 SX公司产品国际市场销售现状 |
3.3 SX公司价格现状 |
3.3.1 SX公司国际市场价格现状 |
3.3.2 国内外竞争对手价格对比 |
3.4 SX公司渠道现状 |
3.4.1 SX公司国际市场渠道架构概况 |
3.4.2 国内外竞争对手渠道架构概况 |
3.5 SX公司“波特五力”竞争模型分析 |
3.5.1 原材料供应商特征 |
3.5.2 竞争对手现状 |
3.5.3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
3.5.4 潜在竞争对手进入分析 |
3.5.5 替代品现状与发展 |
3.6 SX公司SWOT分析 |
3.6.1 SX公司的优势与劣势分析 |
3.6.2 SX公司的机会与威胁分析 |
第四章 SX公司国际市场营销战略选择 |
4.1 SX公司国际目标市场细分 |
4.1.1 煅烧高岭土产品的亚洲市场概况 |
4.1.2 高岭土产品的欧美市场概况 |
4.2 SX公司国际目标市场选择及定位 |
4.3 SX公司国际营销战略 |
4.3.1 SX公司国际市场营销战略 |
4.3.2 SX公司集中化目标市场战略 |
4.4 SX公司国际营销策略 |
4.4.1 SX公司产品策略 |
4.4.2 SX公司价格策略 |
4.4.3 SX公司渠道策略 |
4.4.4 SX公司促销策略 |
第五章 SX公司国际营销战略保障措施 |
5.1 寻求外部资源注入 |
5.1.1 股权融资注入资金 |
5.1.2 跨国高岭土公司间的合作 |
5.2 加强SX公司国际销售人员的培养与管理 |
5.2.1 完善国际市场营销人员的管理 |
5.2.2 加强国际市场营销人员培养 |
5.3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
第六章 结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研究不足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基于XRD、NIR光谱技术及SVM算法的硅酸盐类矿物药快速鉴别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章 8种硅酸盐类矿物药的定性分析 |
1 仪器与器材 |
1.1 材料 |
1.2 仪器 |
2 方法与结果 |
2.1 滑石的鉴别 |
2.2 阳起石的鉴定 |
2.3 白石脂的鉴定 |
2.4 赤石脂的鉴定 |
2.5 金精石的鉴定 |
2.6 金礞石的鉴定 |
2.7 青礞石的鉴定 |
2.8 白云母的鉴定 |
3 小结 |
第二章 NIRS技术结合不同化学计量学方法对8类硅酸盐类矿物药定性鉴别方法的研究 |
1 仪器材料 |
1.1 样本 |
1.2 仪器 |
2 方法 |
2.1 样品的分组 |
2.2 NIR光谱采集方法 |
2.3 原谱数据处理方法 |
2.4 利用距离判别法建立鉴别模型的方法 |
2.5 基于SVM的有监督的模式识别方法 |
2.6 定性模型的评价 |
3 结果与讨论 |
3.1 光谱图的比较 |
3.2 距离判别模型的建立 |
3.3 距离判别模型的评价 |
3.4 SVM智能学习机分类法建立鉴别模型 |
3.5 SVC鉴别模型的评价 |
4 小结 |
第三章 近红外技术对硅酸盐类矿物药滑石的定量鉴别方法研究 |
1 仪器与材料 |
1.1 样本 |
1.2 仪器和软件 |
2.方法与结果 |
2.1 含量测定 |
2.2 XRD鉴定 |
2.3 NIRS的分析方法与结果 |
3 结果与讨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文献综述 |
1 矿物药的概况 |
1.1 矿物药的分类及收载情况 |
1.2 硅酸盐类矿物药的研究概况 |
2 XRD技术的理论及在中药鉴定方面的研究进展 |
2.1 X射线衍射的概况介绍 |
2.2 XRD技术在中药鉴定中的应用进展 |
3 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及其应用 |
3.1 NIRS的产生机理 |
3.2 NIRS的特征 |
3.3 化学计量学算法与建模方法 |
3.4 化学计量学在近红外光谱分析中的意义 |
3.5 NIRS在矿物类中药领域的研究 |
3.6 NIRS技术与其他技术相结合在矿物药研究中的意义 |
参考文献 |
附录2 博士研究生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四、中国的高岭土/多水高岭土市场(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高岭土矿床时空分布规律[D]. 吴宇杰.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2]地质聚合物基多孔材料的制备及其在膜分离领域的应用研究[D]. 徐梦雪. 广西大学, 2020
- [3]高安全性、耐高温锂离子电池隔膜材料[D]. 胡振原. 吉林大学, 2020(08)
- [4]高岭土的微波辅助改性及其在相变纳米胶囊制备中的应用[D]. 潘婷. 广东工业大学, 2020(06)
- [5]KL矿业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王帅. 苏州大学, 2019(04)
- [6]稀土水合离子在高岭石表面吸附行为的第一性原理研究[D]. 严华山. 江西理工大学, 2019(01)
- [7]煤系高岭土活化及水泥掺合料的应用与理论研究[D]. 刘园圆.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8]不同高岭土原料合成堇青石的机理及其改性研究[D]. 陆成龙. 武汉理工大学, 2018(07)
- [9]SX公司国际市场营销战略研究[D]. 米艳明.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18(05)
- [10]基于XRD、NIR光谱技术及SVM算法的硅酸盐类矿物药快速鉴别研究[D]. 雷咪.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