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手性性质随金属离子不同而变化的共轭聚合物

一种手性性质随金属离子不同而变化的共轭聚合物

一、一种手性性质随不同金属离子改变的共轭聚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刘明阳[1](2021)在《手性超分子镊合体系的设计、构筑与性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命体系的存在离不开手性。手性分子能够通过多种非共价作用力构建出结构与功能多样的手性超分子结构,从而实现分子手性到超分子手性的传递。然而,由于生命体系中手性超分子结构比较复杂难以解析,因此迫切希望开发相对简单的人工体系来模拟研究生命体系中手性传递的机制。铂(Pt)金属基分子镊子是一类结构特殊的主体化合物,具备灵活的构象以及可调节的结合能力。其中,钳形基元上的三齿Pt(Ⅱ)配合物是一类具有平面结构的发色团,具有独特的光物理化学行为。基于此,我们设计了两种不同的Pt(Ⅱ)金属基分子镊子,通过主客体分子之间的非共价识别,实现分子手性到超分子手性的传递并考察手性传递过程中超分子结构与手性之间的关系。具体的研究工作分为以下两个部分:在第一部分工作中,我们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具有“预组织效应”的非手性分子镊子,它能够识别手性客体,形成具有特殊取向排列结构的超分子复合结构。结合理论计算,我们分析了镊合体系中构象变化与手性传递的关系。其中,在多重非共价相互作用的协同参与下,整个镊合体系显示出优异的溶剂耐受性和温度耐受性。此外,我们还研究了水相中多级组装行为与手性放大的关系。同时,基于Pt(Ⅱ)配体与苯基异腈的快速配位反应,我们实现了三组分体系中超分子手性信号的诱导表达。总的来说,这部分的研究工作为构建具有优良环境耐受性的人工超分子手性体系开辟了新途径。在第二部分工作中,我们设计并合成了一种具有“V”型结构的手性分子镊子,在Pt(Ⅱ)---Pt(Ⅱ)金属金属相互作用的驱动下,其镊子主体能够与客体分子结合,形成“三明治”型复合物。通过光谱等信号的监测,研究了镊合识别过程中构象的变化对于手性传递和手性放大的影响。此外,我们还考察了溶剂、温度对镊合体系诱导超分子手性表达能力的影响。结合理论计算,证明了镊合结构对于手性传递的重要性。此外,通过构建两亲性复合物,我们成功地将手性传递过程拓展到水相体系中,继而考察了水相与有机相体系中诱导超分子手性表达的能力差异。总的来说,这部分的研究工作为构建具有特定结构与功能的手性超分子体系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

赵阳[2](2020)在《组氨酸两亲分子的超分子手性组装与圆偏振发光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超分子手性组装是指构筑基元之间通过非共价相互作用自发形成有序的手性结构的过程,它已经成为发展新型手性结构、实现新型手性功能的重要科学原理和技术路径。实际上,在自然界特别是生命体系中,许多不同层次的组织和结构都是手性超分子结构,比如DNA双螺旋,蛋白质的高级结构等。向自然界学习并获得灵感是科学研究的重要途经之一,氨基酸是一类重要的生命活性物质,也是重要的天然手性化合物。设计合成基于氨基酸的两亲分子,并通过超分子手性组装的方式获得多层次的手性结构,有助于我们研究它们在手性领域的应用。本文设计合成了一种基于组氨酸的新型两亲分子,详细的研究了它的组装过程,考察了组装体的超分子手性和圆偏振发光性能及其调控,并探索了其在选择性识别生命活性物质方面的应用。本文内容主要分为两章。第一章概述了超分子化学的概念、超分子自组装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和超分子手性的研究进展及应用。第二章设计并合成了一个连有苯乙烯噻唑官能团的组氨酸两亲分子(简称为STH)。研究发现该化合物可以在N,N-二甲基甲酰胺和水的溶剂体系中自组装为纳米片结构,但是只具有微弱的圆二色信号和圆偏振荧光。通过碱土金属离子与STH的配位作用,组装体的CPL不对称因子(glum)能增强一个数量级。进一步的,通过苯乙烯模块的顺-反异构,可以有效调控组装体的手性光学性质。最后,研究发现STH/Mg2+组装体可以在三种磷酸腺苷中选择性识别AMP,为发展新型圆偏振荧光探针提供了新的方法。

夏庆[3](2020)在《四苯基乙烯-胆固醇体系的超分子组装及光学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四苯乙烯(Tetraphenylethylene,TPE)由于合成简单,荧光量子产率高等优点,成为聚集诱导发光(Aggregation-Induced Emission,AIE)材料中的明星分子,近年来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种发光材料的制备,基于四苯乙烯分子骨架发展新型的多功能智能材料具有重要意义。具有圆偏振发光性能的聚集诱导发光分子解决了大多数荧光材料聚集导致荧光淬灭的问题,手性为多功能材料的研究开辟一个新维度。本论文通过合理的设计,合成了四种胆固醇取代的四苯乙烯衍生物,通过荧光光谱(Photoluminescence,PL)、差示扫描量热法(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DSC)、圆二色性(Circular dichroism,CD)、圆偏振发光(Circularly polarized luminescence,CPL)、偏光显微镜(Polarized optical microscope,POM)、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e,AFM)和粉末X射线衍射(Powder X-ray diffraction,PXRD)为主要表征手段系统地研究四种胆固醇取代的TPE衍生物的手性特性和多刺激响应特性,主要内容如下:(1)通过分子设计,以四苯乙烯为分子骨架,含多个手性中心和柔性烷基链的胆固醇基元修饰在TPE的四位和三位取代位,并分别以酰胺键和酯基连接,用简单的一步反应获得四种胆固醇取代的TPE衍生物4TPE-NC、4TPE-OC、3TPE-NC和3TPE-OC。研究表明,四个分子都具有典型的AIE特性和良好的热稳定性,溶液的CD光谱表明在溶液中分子手性并不明显。通过研究不同连接方式和官能团对TPE衍生物带来的光学性能、热稳定性和手性的差异,为后两章的超分子体系构筑和光学性能研究提供实验基础。(2)将TPE衍生物掺杂到液晶介质5CB,利用非共价作用构筑了四个超分子液晶体系。TPE衍生物作为手性掺杂剂,具有调控整个液晶体系荧光颜色和发光强度的作用。四个超分子液晶体系均产生显着的CD和CPL信号,最大不对称因子gem绝对值高至0.397。通过POM观察发现4TPE-NC、4TPE-OC和3TPE-OC诱导液晶介质形成指纹织构,具有线性几何形状和柔性好的分子与液晶介质5CB匹配效果最佳,可以诱导更大的螺旋扭曲力,更有效的将手性传递至向列相液晶介质,形成螺距小的指纹织构。超分子液晶手性放大机制通过“将军-士兵”效应所实现,极少量的TPE衍生物在超分子螺旋形成的过程中作为将军,诱导体系中数量相对庞大的非手性液晶介质5CB士兵进行有序排列,超分子共组装超螺旋结构具有以TPE衍生物分子为中轴,5CB液晶包覆其外串珠状左手手性螺旋结构。(3)选择以上化合物中酰胺键和酯基连接胆固醇基团的四苯乙烯分子4TPE-NC和4TPE-OC系统研究其力致变色和光致变色行为。发现这两个分子都具有稳定的堆积方式和较小的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在外界刺激下产生多状态、可逆、高对比度和快速的荧光响应。4TPE-OC粉末和晶体在加热、退火都具有自恢复光致变色的特性,通过单晶解析和DFT计算其光致变色现象来自于四苯乙烯结构发生固态光环化,产生的光环化中间态结构。4TPE-NC和4TPE-OC都具有多重态力致变色性质,其中酯基连接的4TPE-OC比酰胺键连接的4TPE-NC具有更多功能的刺激响应性质,具有单个分子多重态力致变色和光致变色的独特性能。这种可逆的多状态、高对比度和快速响应的力致变色和光致变色特性提供了防伪领域中的双重增强保障。

陈昕[4](2020)在《基于四氮杂类卟啉结构的化合物的性质与理论模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酞菁,卟啉,萘菁是一类具有相同的18π电子的多吡咯共轭化合物。这类化合物中心有着独特的四氮围成的配位空穴,易于修饰的周边位点用于调节电子结构。由于酞菁类化合物及其衍生物有着很好的化学稳定性和热力学稳定性。因此酞菁类化合物在作为染料等传统应用之外,在光敏材料,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单分子磁体,电化学催化剂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为了研究和阐明这类化合物的几何结构和性能,本文利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系统地研究了一系列酞菁卟啉类化合物的的性质,并制备了具有类卟啉特征的四氮杂铁化合物用以作为氧气还原反应的催化剂,本文通过同样的理论,分析了另一类四氮杂环十四烷镍化合物对二氧化碳还原反应的催化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六个方面:1 双层酞菁钇孤电子分布的实验与理论研究:由于三明治型双层酞菁钇具有一个孤单电子的原因,使得三明治型双层酞菁钇类化合物有作为新型单分子磁体的潜力。通过取代基的引入和修饰,可以调节这类化合物的电子结构,进而影响这类化合物的磁性。为了阐明这类化合物的电子结构以及相应的影响分子磁性的孤电子分布情况。本文第2章设计合成了一系列三明治型酞菁钇类化合物。通过实验表征和密度泛函的理论计算相互对比,如红外光谱和可见光吸收谱的分析,发现了这类化合物的孤电子分布在化合物上下两个酞菁的中心大环上。并且可以通过在酞菁周边引入吸/给电子取代基的方式,对孤电子的布居情况进行调节,获得上下不对称的布居情况。这一结果为新的双层酞菁单分子磁体设计提供了部分理论依据。2 单层及双层酞菁类化合物的振动光谱研究:酞菁以及其金属衍生物具有着独特的电子结构,因而在功能材料上有着广泛的应用。其中,取代基对这类化合物的电子结构有着很好的调节和作用。本文第3章合成了一系列四取代二正丁基氨基酞菁和八取代二正丁基氨基酞菁金属化合物和原本没有与金属配位的裸酞菁化合物,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和实验数据进行对比,发现了取代基对酞菁环的共轭系统的扩展作用。继单层酞菁类化合物之后,本文第3章研究了一系列过渡金属(Y,La,Ce,Eu,Dy,Lu)为中心的双层四丁基苯卟啉萘菁的配合物,通过密度泛函的理论计算和以前的实验研究对比,明确指认了这类化合物的拉曼活性指纹带和对应的振动模式,并且发现了在中心金属跟配位的氮原子之间出现了一些新的振动模式,这部分模式与配体原本的本征振动模式耦合,主导了整个分子的拉曼光谱。3 镍铁酞菁聚合物催化的析氧反应研究:过渡金属作为催化析氧反应的催化剂由于其廉价和高效的催化效率,最近十几年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本文第4章设计合成了一种用炔烃键连接的基于酞菁结构的铁镍异金属二维聚合物材料Fe0.5Ni05Pc-CP,这一材料有着很好的OER催化活性。并且通过实验和理论计算研究证明了 Fe0.5Ni0.5Pc-CP的催化活性的提升是源于其材料中铁原子与镍原子均匀间隔分布的特殊结构。这一结构使得铁原子和镍原子之间产生了电子相互作用,,从而促进了 OER的发生。这一发现可以指导以后用双金属做活性中心催化OER的研究。4 三明治型酞菁化合物中π-π相互作用产生的扩展效应的研究:三明治型酞菁化合物层与层之间有着π-π相互作用。为了研究这一作用对化合物性质的影响,本文第5章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多层三明治型酞菁共轭金属化合物。通过实验上电化学和非线性光学的表征,发现层与层之间的π-π相互作用对化合物的共轭体系产生了扩展效应。这些化合物的前沿轨道能级,电化学性质以及非线性光学性质随着堆积层数增加而发生的线性的变化。并用密度泛函理论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机理上的解释:层与层之间的π-π相互作用使耦合之后的前沿轨道能隙减少。结果表明这类化合物层之间π-π相互作用的扩展效应有着广泛的潜在应用价值。5 以类卟啉四氮杂铁为活性位点,共掺杂硫的多孔碳材料上的氧气还原反应研究:根据之前四章的内容,卟啉类化合物有着独特的电子结构可以用于催化反应。本文第6章通过配位聚合物的方法制备得到了一种多层以铁为活性中心,氮和硫共掺杂的多孔碳材料。这一材料有着优秀的氧气还原反应的催化活性。通过密度泛函理论计算的对比,得知了铁与氮原子形成的类卟啉结构是催化反应的活性中心,共掺杂的硫原子提高了材料对氧气的吸附能力。这些特性共同保证了这类催化剂的催化活性。6 关于Ni(cyclam)均相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的理论研究——取代基效应以及分子内氢转移:本文第7章基于密度泛函的方法,在理论上研究了 Ni(cyclam)类化合物对二氧化碳催化还原的反应机理和每步反应的中间产物反应热力学能垒。通过对比得知在这类催化剂中,反应环境中质子给体的酸性,取代基的吸电子效应以及催化剂的立体构象共同影响了催化剂的反应活性。同时,通过在meso位引入取代基设计了一种分子内氢转移的路径,同样对催化反应有着很好的促进效果。这些机理可以对未来二氧化碳还原反应催化剂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李鹏宇[5](2019)在《谷氨酸与四苯基乙烯衍生物的共组装及圆偏振发光性质研究》文中指出圆偏振发光(CPL)材料由于其独特的旋光性和圆二色性,受到了科学界的极大关注,并且已被广泛应用于光电子器件领域。超分子自组装方法为构建光子器件提供了由下而上、便捷高效的策略,手性超分子的发展对于圆偏振发光材料的构建更具有实际意义。谷氨酸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生命体中的天然手性分子,经过功能化修饰的谷氨酸拥有优异的自组装性能。本文将烷基修饰的L-/D-谷氨酸(LGG/DGG)与具有聚集诱导发光(AIE)性质的吡啶四苯基乙烯(PTPE)分子共组装,在不同溶剂体系下可形成具有强发光性质的手性超分子材料,具体如下:(1)LGG/DGG分子可在氯仿中形成手性超分子凝胶,PTPE与DGG分子由于吡啶-羧基的强氢键作用可形成具有强荧光的共凝胶体系。DGG分子本身具有手性,因此PTPE/DGG共组装体表现出较强的圆偏振发光(CPL)特性。同时,简单调节两组分间化学计量比,可高效便捷地实现超分子手性与CPL手性的翻转。(2)研究DGG分子在正已烷中的自组装特性,观察到DGG分子在正已烷中组装形貌随时间变化的分层组装特性,其形貌由无规团状逐渐转变为纳米纤维。将适量PTPE与DGG共组装,用荧光光谱和圆二色(CD)光谱对其分层组装行为进行表征。荧光颜色绿色变为青蓝色实现荧光实时监控DGG分子的分层组装过程。另外,PTPE/DGG的共组装圆二色性逐渐增强,并表现出较强的蓝色CPL性能。基于天然氨基酸衍生物及AIE分子的手性共组装发光体系,为手性光电子器件的构建提供了新的思路。

谢世玉[6](2019)在《含氮芳香羧酸配位聚合物的合成、表征及荧光性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选用两种N-杂二羧酸有机配体,在溶剂热条件下,得到16个新颖结构的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对其分别进行X-射线单晶衍射,粉末衍射分析,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圆二色谱等表征。并根据化合物的特性对其进行荧光性质和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的分析。1.以5-[(吡啶-4-甲基)氨基]-间苯二甲酸(H2L)为配体与镧系金属盐反应合成了化合物[Ln2(L)3(H2O)2·4H2O]n[Ln=Sm(1);Eu(2);Gd(3);Tb(4);Dy(5);Ho(6);Er(7);Yb(8)]。化合物1-8异质同晶,具有相似的结构。分析表明化合物1-8是具有三重螺旋链的三维框架结构的手性化合物。对它们进行荧光性质和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的表征,化合物1,2和4分别显示出其Ln3+离子的特征发射峰,化合物5具有二次谐波效应(SHG效应)。2.通过文献报道的方法合成了1,3-双(羧甲基)咪唑鎓盐(HBCI),将它作为配体与镧系金属盐反应合成了化合物[Ln(BCI)(HCOO)(H2O)2Cl]n[Ln=Sm(9);Eu(10);Dy(11);Tb(12)]。化合物9-12异质同晶,具有相似的结构。分析表明化合物9-12具有二维网络结构。对9-12进行荧光性质研究,分别显示出Ln3+离子的特征发射峰。3.将HBCI作为配体与过渡金属盐反应合成了化合物:[Cd(BCI)2]n(13),[Cu2(BCI)2SO4(H2O)5·H2O]n(14),[Ba(BCI)NO3(H2O)2]n(15)和[Zn(BCI)2]n(16)。分析表明化合物13,15,16具有二维网络结构,化合物14具有四核铜簇的一维双链结构。

崔巍[7](2017)在《共轭柱[5]芳烃的合成及其对中性腈类客体的选择性络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超分子化学是化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超分子化学中对于新的大环主体的合成及其主客体性质研究一直是大环化学中核心的研究课题。柱芳烃继冠醚、环糊精、杯芳烃和葫芦脲四代传统的大环主体之后,作为第五代大环主体于2008年首次被报道。柱芳烃是由对苯二酚醚重复单元与亚甲基对位连接而成的一类大环主体分子,由于其性状像“柱子”所以被称为柱芳烃。柱芳烃由于具有刚性、高度对称性和富电子结构等特性而表现出优越的主客体性能,并已经在构筑分子机器、药物释放、生物细胞染色、化学传感器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与传统的大环主体类似,柱芳烃的空腔边缘易于进行官能化修饰,从而获得多样的柱芳烃衍生物,并且利用其优越的自组装性能可以构建复杂的超分子体系。本论文的研究工作主要围绕具有良好光物理性能的共轭柱[5]芳烃的合成及利用其良好的光物理性能对客体腈类选择性络合展开:(1)鉴于共轭聚合物潜在的优良的光物理性能,通过双功能柱[5]芳烃和吡咯并吡咯二酮(DPP)单体通过Sonagashira反应合成了新型的主链型柱[5]共轭聚合物P1。由于DPP基团存在于P1的共轭结构中,所以P1在518 nm处具有很强的发射峰。此外,P1可以和己二腈在1,4-二卤代烷以及1,4-二(1H-咪唑-1-基)丁烷中选择性地形成准聚轮烷。利用P1的这种独特的主客体络合能力,对水中的己二腈实现了吸附分离。此工作不仅合成了新型的主链型柱[5]芳烃共轭聚合物,而且为检测吸附分离水中有机小分子提供了新的途径。(2)为了实现荧光检测客体的目的,利用双功能柱[5]芳烃和喹喔啉衍生物通过Suzuki反应成功制备了一个新型的主链型共轭柱[5]芳烃结构H1。通过荧光和核磁的方法,系统地研究了新型主体分子H1同17种中性客体的主客体络合性能。当加入不同种类缺电子的客体分子时,H1的荧光量子产率大部分不同程度的增强了。通过荧光滴定的方法系统地研究H1与不同客体分子的主客体络合性能后,推断荧光增强的原因可能是由于抑制了共轭结构的分子振动。同时,H1在氯仿溶液中对丁二腈客体呈现了很好的选择性,络合常数是其他有机客体络合常数的至少十倍。这一现象在柱芳烃中还是首次发现。(3)新型的主链型共轭柱[5]芳烃结构H1可以在氯仿溶液中以荧光增强的方式对丁二腈实现选择性识别,而合成H1的喹喔啉衍生物部分可以在四氢呋喃溶液中对水中的银离子实现荧光淬灭和比色的选择性检测。对两种不同类别的客体分子通过荧光信号的相反变化,实现了双荧光信号响应的目的。另外,络合了丁二腈的主体分子H1由于具有较高的荧光量子产率,所以相比于没有络合的H1来说具有更低的检测限。而对缺电子客体G1的络合并没有影响到H1对银离子的选择性以及荧光淬灭能力,这不仅为多功能荧光探针传感器的设计合成提供了新的思路,而且也为提高探针的检测性能提供了新的方法。(4)为了探究共轭结构对柱[5]芳烃主客体性能的影响,我们合成了几个新型的柱[5]芳烃结构H3-H6,并探究了这几个新型柱芳烃结构的主客体性能。当噻吩和苯环分别与柱[5]芳烃的一个苯环共轭后,得到的主体分子H3和H4对1,4-二卤代烷以及氮杂环客体的络合常数都大大降低了;而当苯环通过炔键与柱芳烃一个苯环共轭后,由于所得到的H5的刚性共轭结构,苯环与柱芳烃的空腔距离比较远,其与1,4-二卤代烷以及氮杂环客体的络合常数较上面两个直接与柱[5]芳烃一个苯环共轭的变大了。通过醚键连接柱[5]芳烃与苯环的主体结构H6,对于1,4-二卤代烷以及氮杂环客体都呈现了最大的络合常数。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不同的连接方式对柱芳烃的主客体性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也为设计合成具有特定功能的超分子主体分子提供了新的思路。

刘晶晶[8](2017)在《非手性聚芴的手性组装及离子响应行为研究》文中认为本论文通过一系列合成步骤制备得到几种非手性聚芴类衍生物,主要包括含有冠醚和胺基的芴类聚合物。在以R-(+)-柠檬烯(1R)或S-(-)-柠檬烯(1S)为单一溶剂体系中,通过控制组装温度,应用手性溶剂成功诱导非手性芴类聚合物聚集形成手性组装体。考察了聚合物结构、组装温度和组装时间对聚合物聚集形成手性组装体行为的影响,进而探索了手性组装体系是否对相应的离子具有响应行为。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有以下两点:(1)首次利用单一非极性手性柠檬烯溶剂成功诱导带有极性冠醚基团的线性主链π-共轭聚合物聚集形成手性组装体,在相同条件下,结构类似的聚芴却无法进行有效的手性组装。手性组装体系中引入金属钾离子后,手性信号增强。(2)在含有胺基的聚芴体系中,聚合物在室温条件下组装速度较为缓慢,但在引入乙酸分子后,体系中迅速出现手性组装体。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通过有机反应合成得到含有冠醚基团的单体2,7-二溴-9-(15-冠-4)-芴,继而通过聚合反应合成了三种主链结构类似的线性π-共轭聚合物,聚9,9-二辛基芴(PF8)、聚9-(15-冠-4)-芴(PC4)和前两者对应单体的交替共聚物PF8C4。通过核磁共振波谱(NMR)、元素分析(EA)和凝胶渗透色谱(GPC)等测试方法对相应单体和聚合物一一进行了表征。以R-(+)-柠檬烯(1R)或S-(-)-柠檬烯(1S)为手性源和单一溶剂,考察了聚合物结构、组装温度和组装时间对聚合物聚集形成手性组装体的影响。同时于组装体系中引入金属钾离子,初步探索了手性组装体系对钾离子的响应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相同实验条件时,PF8C4组装体显示出较强的手性信号,PF8在手性柠檬烯中无法进行有效组装,无明显的手性信号,而PC4则无法溶解在手性柠檬烯中。交替共聚物PF8C4中同时含有柔性烷基链和极性冠醚基团,使其在相同浓度和温度条件下既能溶解于非极性手性柠檬烯,又能聚集形成手性组装体;2)对于PF8C4而言,温度是其形成手性组装体的重要影响因素。温度过高时,体系中聚合物链难以聚集形成手性组装体,温度过低时,聚合物沉淀析出而来不及受柠檬烯诱导形成手性组装体。此外组装时间也很关键,组装前期gCD值随着组装时间逐渐增大,进一步延长冷冻时间后趋于稳定;3)在PF8C4手性组装体体系中引入金属钾离子后,体系的手性信号增强,这是由于PF8C4中冠醚基团与钾离子以2:1比例夹心配位,增强了聚合物链间的π-π堆积作用。(2)通过纯化手段制备得到2,7-二溴-N,N,N’,N’-四甲基-9H-芴-9,9-二丙胺与2,2’-(9,9-二辛基-9H-芴-2,7-二基)二[4,4,5,5-四甲基-1,3,2-二氧硼戊环]的交替共聚物PFN。通过核磁共振波谱(NMR)和凝胶渗透色谱(GPC)对聚合物结构进行表征。以R-(+)-柠檬烯(1R)或S-(-)-柠檬烯(1S)为手性源和单一溶剂,考察了组装温度和组装时间对聚合物聚集形成手性组装体的影响。同时于组装体系中引入乙酸分子,初步探索了带有胺基结构的PFN对于乙酸的响应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聚合物的单一手性柠檬烯溶液在不同温度情况下表现出不同的紫外可见光谱图变化。在温度降至20 ℃恒温时,紫外吸收峰出现明显的红移,同时圆二色谱图上也表现出明显的手性信号。因为温度降至一定程度时,聚合物在手性柠檬烯的诱导下π-π堆积形成手性组装体;2)室温中于新制的PFN单一手性柠檬烯溶液中引入乙酸分子,体系中瞬间出现手性组装体,并且圆二色谱图中显示,相比没有引入乙酸分子的组装体系手性信号发生了翻转。

吕玮[9](2017)在《新型芴类共聚物光电材料的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与无机材料相比,有机光电材料具有低成本、易制备、可大面积制备等优势,而且种类丰富,容易通过基团修饰的方法设计合成新型光电功能材料,近年来逐渐成为光电材料领域的研究热点。在众多的有机光电材料中,聚芴类的研究及应用受到广泛关注,通过对聚芴进行不同基团的修饰,可以合成一系列不同光电性能的衍生物。本文以聚芴作为主体材料,合成了一系列芴类共轭聚合物,探讨了不同材料的光电性能和结构的关系,取得了初步的研究成果。论文的研究内容共分为五章:第一章合成了含邻菲罗啉配体的镨配位的芴类共轭聚合物,对聚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和确定,通过热重测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电化学方法分析了聚合物的光电性能,制备电致发光器件并探讨镨配合物对器件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镨配合物的引入有效地调节了聚合物的电致发光光色。第二章采用与邻菲罗啉立体构象不同的联吡啶基团为配体,合成了镨配位芴类共轭聚合物,对聚合物的结构及基础光电性能进行了表征和分析,以此材料为发光层制备电致发光器件,探讨了联吡啶配体和镨金属的引入对聚合物的光电性能的影响关系,在调节电致发光光色的同时,有效地改善了器件的电致发光性能。第三章合成了含邻菲罗啉配体的镨配位的给体-受体型(D-A型)共轭聚合物,对聚合物的结构及基础光电性能进行表征和分析,制备的电存储器件表现出典型的一次写入多次读取(WORM)的非易失型电存储性能。讨论并分析了器件电存储性能和结构的关系,通过理论计算初步探讨了电存储的机制。第四章合成了含联吡啶配体的镨配位的D-A型共轭聚合物,对聚合物的结构及基础光电性能进行表征测试,对制备的电存储器件性能进行分析,材料表现出更优良的WORM型电存储行为。通过理论计算初步探讨了电存储的机制,同时着重讨论分析了邻苯二甲酰亚胺基团和镨配合物对器件电存储性能的影响。第五章研究了新型的含马来酰亚胺基团的D-A型共轭聚合物的电存储器件的性能,电存储器件表现出可擦写(FLASH)型的非易失性电存储行为。测试了光照前后器件电存储性能的变化,讨论分析了不同光照条件的影响,以及光照后聚合物的结构变化对聚合物电存储性能的影响。

金璐[10](2016)在《水溶性聚二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及其传感性质研究》文中认为苝酰亚胺和萘酰亚胺衍生物作为典型的稠环芳香类化合物,由于其含有的大p电子体系,使之具有高消光系数,高荧光量子效率,广泛的颜色变化、以及良好的热稳定性,耐腐蚀性等优异特性,使它们在光学器件和电子器件等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这类化合物通常水溶性较差,大大限制了其在化学/生物传感领域的应用,利用其独特的光电特性,改善其水溶性,构建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传感体系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Fe3+是人体中含量最多的过渡金属离子,其浓度过高与某些疾病直接有关,比如帕金森氏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性疾病,还与心脏、肝脏和胰脏等器官的功能性障碍也息息相关。因此定量、实时监测环境中或人体中的铁离子含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DNA是重要的生命遗传物质,对其进行检测与识别在研究基因表达与变异、疾病诊断等领域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利用胺和卤化物的缩聚反应,合成了两种聚二酰亚胺衍生物PDI和NDI。它们具有良好的水溶性,实现了在纯水体系中对Fe3+和DNA灵敏的荧光检测。主要研究工作和主要结论如下:(1)聚二酰亚胺衍生物PDI与NDI的合成及表征。通过缩聚法制备了两种聚二酰亚胺衍生物,通过核磁共振光谱(NMR)、飞行时间质谱(MS-TOF)、红外光谱法(IR)等分析方法对它们的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及确认。(2)PDI对Fe3+的传感性质研究。聚苝酰亚胺衍生物PDI的结构特点在于:其主链上的苝酰亚胺结构单元作为荧光报告基团,而其侧链上的三联吡啶基团(tpy)作为识别位点。该荧光探针在未结合Fe3+时,由于tpy到苝酰亚胺的PET过程,使得探针的荧光被淬灭,而tpy一旦与Fe3+结合后,PET过程被阻断,探针的荧光被恢复。由此可实现对Fe3+的定量检测。该探针在水中对Fe3+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识别能力,由紫外滴定光谱测得二者之间的结合常数高达1.32×108 M-2,Job’s-plot结果表明二者是以1:2的模式结合。在0-16μM范围内,该探针的荧光强度与Fe3+的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其检测限约为9.20×10-7 M。(3)NDI对DNA的传感性质研究。聚萘酰亚胺衍生物NDI侧链带有正电荷,可与带负电荷的DNA通过静电相互作用结合。NDI/DNA复合物的形成,导致了NDI构象的变化,使得NDI高分子链间的π-π堆积作用增强,进一步形成大的聚集体,使得探针NDI在DNA诱导下荧光明显淬灭,实现了对DNA的灵敏检测。在HEPES(0.05 m M,p H=7.4)缓冲溶液中,紫外可见光谱滴定表明NDI与DNA的结合常数为1.18×104 M-1。荧光光谱滴定表明:在20-36μM的浓度范围内,探针的荧光强度与DNA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9),淬灭常数为Ksv=1.01×107 M-1。此外,还初步探索了将探针用于DNA水解酶活性的检测。

二、一种手性性质随不同金属离子改变的共轭聚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手性性质随不同金属离子改变的共轭聚合物(论文提纲范文)

(1)手性超分子镊合体系的设计、构筑与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超分子化学的概述
        1.1.1 超分子化学与主客体识别
        1.1.2 非共价相互作用
    1.2 超分子手性
        1.2.1 分子手性与超分子手性
        1.2.2 连续型手性超分子体系
        1.2.3 离散型手性超分子体系
    1.3 手性超分子镊合体系
        1.3.1 分子镊子
        1.3.2 金属基手性超分子镊合体系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手性客体诱导镊合体系产生超分子手性的研究
    2.1 课题的引入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试剂和方法
        2.2.2 分子单体的合成路线
    2.3 结果与讨论
        2.3.1 镊子主体和手性客体分子的光谱性质研究
        2.3.2 镊子主体和手性客体分子之间的非共价络合行为研究
        2.3.3 镊子主体和手性客体分子之间的手性诱导行为研究
        2.3.4 三组分体系中的手性诱导行为研究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镊合体系中手性传递和手性放大的行为研究
    3.1 课题的引入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试剂和方法
        3.2.2 分子镊子主体的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摄子主体与客体分子的光谱性质研究
        3.3.2 镊子主体与客体分子之间的非共价识别行为研究
        3.3.3 有机相体系中手性传递行为研究
        3.3.4 水相体系中手性放大行为研究
    3.4 结论
    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2)组氨酸两亲分子的超分子手性组装与圆偏振发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超分子化学概述
    1.2 超分子自组装
        1.2.1 超分子自组装常见驱动力
        1.2.2 超分子组装体的构筑方法
        1.2.3 超分子自组装技术的应用
    1.3 超分子手性
        1.3.1 超分子手性概述
        1.3.2 超分子手性的产生
        1.3.3 超分子手性的应用
        1.3.4 圆偏振发光的概念及应用研究
    1.4 选题依据与意义
第二章 手性分子STH的超分子组装结构和表征
    2.1 引言
    2.2 试验部分
        2.2.1 实验药品
        2.2.2 分子合成及表征
        2.2.3 实验仪器及表征方法
        2.2.4 组装体制备方法
    2.3 结果和讨论
        2.3.1 手性分子STH的组装
        2.3.2 STH与碱土金属元素的超分子手性传递
        2.3.3 STH组装体光学及手性光学的调控
        2.3.4 STH组装体CPL开关应用方面的探索
        2.3.5 机理研究
        2.3.6 实验总结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参考文献

(3)四苯基乙烯-胆固醇体系的超分子组装及光学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聚集诱导发光概述
        1.1.1 聚集诱导发光简述
        1.1.2 聚集诱导发光原理
        1.1.3 聚集诱导发光材料的应用
    1.2 聚集诱导发光材料的类型
        1.2.1 圆偏振发光材料概述
        1.2.1.1 圆偏振发光的基本原理
        1.2.1.2 圆偏振发光材料的研究进展
        1.2.2 刺激响应材料概述
        1.2.2.1 刺激响应材料分类与研究现状
        1.2.2.2 多刺激响应材料的应用
    1.3 立题依据与创新点
第2章 手性聚集诱导发光TPE衍生物分子的合成及表征
    2.1 分子设计
    2.2 试剂与仪器
    2.3 仪器及测试条件
        2.3.1 核磁共振波谱测试
        2.3.2 质谱表征测试
        2.3.3 元素分析测试
        2.3.4 紫外吸收光谱测试
        2.3.5 荧光光谱测试
        2.3.6 热重分析测试
        2.3.7 热差分析测试
    2.4 目标化合物的结构式
    2.5 实验步骤
        2.5.1 4TPE-NC的合成
        2.5.2 4TPE-OC的合成
        2.5.3 3TPE-NC的合成
        2.5.4 3TPE-OC的合成
    2.6 结果与讨论
        2.6.1 聚集诱导发光性质
        2.6.2 热稳定性
        2.6.3 圆二色性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聚集诱导发光/液晶共混体系的圆偏振发光体系的构筑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二元共混体系的光学性质
        3.3.2 共混体系的热稳定性研究
        3.3.3 超分子液晶的圆偏振发光行为
        3.3.4 超分子液晶织构研究
        3.3.5 超分子液晶自组装和手性放大机制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胆固醇取代TPE衍生物分子的力致变色和光致变色性能研究及其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3 结果与讨论
        4.3.1 4TPE-NC的力致变色性质
        4.3.1.1 4 TPE-NC粉末的力致变色性质
        4.3.1.2 4TPE-NC粉末的XRD和 DSC数据分析
        4.3.1.3 4 TPE-NC力致变色的可重复性与应用
        4.3.2 4TPE-OC的力致变色与光致变色行为
        4.3.2.1 4TPE-OC的粉末力致变色性质
        4.3.2.2 4TPE-OC的晶体结构
        4.3.2.3 4TPE-OC粉末的XRD和DSC数据分析
        4.3.2.4 4TPE-OC分子的光致变色现象
        4.3.2.5 4TPE-OC分子的光致变色机理探究
        4.3.2.6 4TPE-OC分子的多重防伪应用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指导教师对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语
答辩委员会决议书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基于四氮杂类卟啉结构的化合物的性质与理论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缩写和符号清单
1 引言
    1.1 卟啉与酞菁以及衍生物的简介
        1.1.1 卟啉、酞菁化合物简介
        1.1.2 三明治型卟啉、酞菁化合物简介
    1.2 卟啉与酞菁以及衍生物的合成方法
        1.2.1 卟啉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1.2.2 酞菁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1.2.3 三明治型酞菁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
    1.3 卟啉与酞菁以及衍生物的应用
        1.3.1 卟啉及其衍生物的应用
        1.3.2 酞菁及其衍生物的应用
        1.3.3 三明治型卟啉酞菁类化合物的应用
    1.4 基于理论化学机理的探索手段
        1.4.1 密度泛函理论
        1.4.2 密度泛函理论在推导反应机理中的应用
    1.5 氧气还原反应(ORR)
    1.6 电化学二氧化碳还原反应
        1.6.1 温室气体与二氧化碳还原
        1.6.2 电催化二氧化碳还原反应
2 双层酞菁钇孤电子分布的实验与理论研究
    2.1 双层酞菁钇的磁性与单电子
    2.2 实验上的制备与表征
        2.2.1 制备
        2.2.2 表征
    2.3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2.3.1 结果与讨论
        2.3.2 密度泛函理论下的自然布居分析以及电荷分解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单层及双层酞菁类化合物的振动光谱研究
    3.1 二正丁基氨基取代的酞菁类化合物的振动光谱研究
        3.1.1 引言
        3.1.2 研究的化合物
        3.1.3 理论计算方法
        3.1.4 结果与讨论
        3.1.5 轨道与键级分析
    3.2 双层稀土金属四丁基苯卟啉萘菁配合物的拉曼光谱研究
        3.2.1 双层稀土金属酞菁配合物
        3.2.2 研究对象
        3.2.3 计算方法
        3.2.4 实验测试数据
        3.2.5 H_2Nc,H_2TBPP, and Y(Nc)(TBPP)的拉曼特性及对比
        3.2.6 La(Nc)(TBPP)的拉曼光谱特性及对比
        3.2.7 M(Nc)(TBPP) (M=Ce,Eu,Dy,Lu)的拉曼光谱特性及对比
        3.2.8 N-M键拉伸在拉曼光谱上的表现
    3.3 本章小结
4 镍铁酞菁聚合物催化的析氧反应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与表征
    4.3 催化活性的实验与理论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三明治型酞菁化合物中π-π相互作用产生的扩展效应的研究
    5.1 引言
    5.2 研究的对象的合成与表征
        5.2.1 合成
        5.2.2 表征
    5.3 理论计算研究
    5.4 本章小结
6 以类卟啉四氮杂铁为活性位点,共掺杂硫的多孔碳材料上的氧气还原反应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制备与表征
    6.3 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6.4 结果与讨论
    6.5 本章小结
7 关于Ni(cyclam)均相催化二氧化碳还原的理论研究——取代基效应以及分子内氢转移
    7.1 引言
    7.2 研究的对象
    7.3 理论计算方法
    7.4 结果与讨论
        7.4.1 Ni-cyclam电化学催化还原CO_2的机理
        7.4.2 Ni-cyclam类催化剂的取代基和立体构象效应
        7.4.3 Ni-cyclam类催化剂meso位的调控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谷氨酸与四苯基乙烯衍生物的共组装及圆偏振发光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数据集
搞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圆偏振光和圆偏振发光材料
    1.2 材料手光性光谱法测量
        1.2.1 基态手性——圆二色性测定
        1.2.2 激发态手性——圆偏振发光CPL光谱
    1.3 圆偏振发光材料发展
        1.3.1 手性金属配合物
        1.3.2 手性有机发光分子
        1.3.3 手性共轭聚合物
        1.3.4 超分子材料与手性发光超分子
    1.4 聚集诱导发光及固态CPL体系
        1.4.1 聚集诱导发光小分子手性组装
        1.4.2 聚集诱导发光手性聚合物
    1.5 课题来源及探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仪器及药品
    2.2 测试与表征
第三章 基于四苯基乙烯的共组装手性超分子凝胶及圆偏振光研究
    3.1 前言
    3.2 实验部分
        3.2.1 手性凝胶剂LGG/DGG的合成及表征
        3.2.2 四苯基乙烯吡啶衍生物(PTPE)的合成路线
        3.2.3 L/DGG/PTPE共组装超分子有机凝胶的制备
    3.3 结果与讨论
        3.3.1 LGG/DGG自组装凝胶
        3.3.2 PTPE的聚集诱导发光(AIE)性质和凝胶诱导荧光增强(GIEE)性质表征
        3.3.3 凝胶超分子手性的表征
        3.3.4 化学计量比调控超分子手性机理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荧光法监测谷氨酸脂质体动力学分层组装
    4.1 前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合成与表征
        4.2.2 分子组装与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PTPE的多色荧光现象
        4.3.2 DGG分层组装
        4.3.4 荧光监测分层组装及圆偏振发光性质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和导师简介
附件

(6)含氮芳香羧酸配位聚合物的合成、表征及荧光性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
    1.3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的应用
        1.3.1 金属有机框架化合物在发光方面的应用
        1.3.2 重金属离子吸附剂
        1.3.3 异相反应催化剂
        1.3.4 气体吸附储存与分离
    1.4 选题思路
第二章 基于5-[(吡啶-4-甲基)氨基]-间苯二甲酸的镧系金属有机框架的合成、晶体结构及光学性质的研究
    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2.1.1 实验药品
        2.1.2 实验仪器
    2.2 化合物1-8 的合成
    2.3 化合物1-8 的晶体结构测定
    2.4 化合物1-8 的晶体结构描述
    2.5 化合物1-8 的圆二色谱分析
    2.6 化合物1-8 的红外分析
    2.7 化合物1-8 的粉末衍射分析
    2.8 化合物1-8 的热重分析
    2.9 化合物1-8 的性质
        2.9.1 化合物1,2和4 的荧光性质
        2.9.2 化合物1-8 的二阶非线性光学性质
    2.10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1,3-双(羧甲基)咪唑鎓盐的镧系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荧光性质的研究
    3.1 实验药品与仪器
        3.1.1 实验药品
        3.1.2 实验仪器
    3.2 1,3-双(羧甲基)咪唑鎓盐的合成
        3.2.1 配体1,3-双(羧甲基)咪唑鎓盐的合成
        3.2.2 配体的单晶结构测定
        3.2.3 配体的单晶结构
    3.3 化合物9-12 的合成
    3.4 化合物9-12 的晶体结构测定
    3.5 化合物9-12 的晶体描述
    3.6 化合物9-12 的红外分析
    3.7 化合物9-12 的粉末衍射分析
    3.8 化合物9-12 的热重分析
    3.9 化合物9-12 的荧光性质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1,3-双(羧甲基)咪唑鎓盐的过渡金属有机配位聚合物的合成、晶体结构及表征
    4.1 实验药品与仪器
        4.1.1 实验药品
        4.1.2 实验仪器
    4.2 化合物13-16 的合成
        4.2.1 化合物[Cd(BCI)_2]_n(13)的合成
        4.2.2 化合物[Cu_2(BCI)_2SO_4(H_2O)_5·H_2O]_n(14)的合成
        4.2.3 化合物[Ba(BCI)NO_3(H_2O)_2·H_2O]n(15)的合成
        4.2.4 化合物[Zn(BCI)_2]_n(16)的合成
    4.3 化合物13-16 的晶体结构测定
    4.4 化合物13-16 的晶体描述
        4.4.1 化合物[Cd(BCI)_2]_n(13)的晶体描述
        4.4.2 化合物[Cu_2(BCI)_2SO_4(H_2O)_5·H_2O]_n(14)的晶体描述
        4.4.3 化合物[Ba(BCI)NO_3(H_2O)_2·H_2O]_n(15)的晶体描述
        4.4.4 化合物[Zn(BCI)_2]_n(16)的晶体描述
    4.5 化合物13-16 的红外分析
    4.6 化合物13-16 的粉末衍射分析
    4.7 化合物13-16 的热重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学术成果

(7)共轭柱[5]芳烃的合成及其对中性腈类客体的选择性络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基于柱芳烃的传感器
    1.3 利用AIE效应构建的柱芳烃体系
    1.4 具有光响应性质的柱芳烃体系
    1.5 其他具有良好荧光性能的柱芳烃的合成与应用
    1.6 本论文研究课题的提出、论文的主要内容与创新性
        1.6.1 论文研究课题的提出和主要研究内容
        1.6.2 本论文的创新性
第二章 柱[5]芳烃-吡咯并吡咯二酮共轭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对己二腈选择性络合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2.2 合成路线
        2.2.3 中间体与目标产物的合成与表征
        2.2.4 X-射线单晶衍射实验
        2.2.5 络合常数的测试方法
    2.3 结果和讨论
        2.3.1 P1和P2的合成与表征
        2.3.2 P1和P2的光物理性能
        2.3.3 P1和P2的主客体性能
        2.3.4 P1的吸附性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柱[5]芳烃喹喔啉共轭结构的合成及其对丁二腈和银离子的双响应识别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3.2.2 合成路线
        3.2.3 中间体与目标产物的合成与表征
        3.2.4 X-射线单晶衍射实验
        3.2.5 络合常数的测试方法
    3.3 结果和讨论
        3.3.1 H1和H2合成及光物理性能
        3.3.2 H1主客体络合溶剂的选择
        3.3.3 H1对丁二腈的高选择性
        3.3.4 H1在THF溶液中对银离子的高选择性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共轭结构的引入对柱[5]芳烃的主客体性能影响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4.2.2 中间体与目标产物的合成与表征
        4.2.3 X-射线单晶衍射实验
        4.2.4 络合常数的计算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主体的光物理性能
        4.3.2 H3-H6的主客体性能
    4.4 本章总结
第五章 基于喹喔啉共轭聚合物探针的合成及其对银离子的比色和荧光淬灭识别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5.2.2 合成路线
        5.2.3 中间体与目标产物的合成与表征
    5.3 结果和讨论
        5.3.1 P3和P4的合成与表征
        5.3.2 比色检测性能研究
        5.3.3 吸收光谱研究
        5.3.4 荧光研究
        5.3.5 P3对Ag~+的识别机理研究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非手性聚芴的手性组装及离子响应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手性
        1.1.1 手性与手性聚合物
        1.1.2 超分子手性
        1.1.3 手性溶剂诱导
    1.2 聚芴及其衍生物
        1.2.1 聚芴
        1.2.2 手性聚芴及其衍生物
    1.3 功能性聚合物的离子响应性能
        1.3.1 化学传感与分子识别
        1.3.2 基于冠醚的离子响应
        1.3.3 含胺化合物的离子响应
第二章 论文的目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三章 实验部分
    3.1 实验药品与试剂
    3.2 测试与表征仪器
    3.3 含有冠醚基团的聚芴类衍生物
        3.3.1 单体2,7-二溴-9-(15-冠-4)-芴的合成
        3.3.2 聚合物的合成
        3.3.3 聚合物聚集体的制备
    3.4 含有胺基的聚芴类衍生物
        3.4.1 聚合物的提纯
        3.4.2 聚合物组装体的制备
第四章 手性柠檬烯诱导带有冠醚基团的芴类聚合物的手性组装及其离子响应性
    4.1 引言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单体及聚合物的结构表征
        4.2.2 聚合物的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图分析
        4.2.3 聚合物的圆二色谱图分析
        4.2.4 聚合物的离子响应性
    4.3 结论
第五章 手性柠檬烯诱导胺基功能化非手性聚芴的手性组装及其离子响应性
    5.1 引言
    5.2 结果与讨论
        5.2.1 聚合物的结构与表征
        5.2.2 聚合物的光学性质
        5.2.3 聚合物组装体系的离子响应性
    5.3 结论
第六章 全文总结
    6.1 全文总结
    6.2 论文的创新点
    6.3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9)新型芴类共聚物光电材料的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0.1 引言
    0.2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简介及研究现状
    0.3 有机电双稳态存储器件的简介及研究现状
    0.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0.4.1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0.4.2 本论文的创新点
第一章 主链含邻菲罗啉的镨配位芴类共聚物合成、表征及电致发光性能研究
    1.1 引言
    1.2 实验部分
        1.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1.2.2 实验测试分析和表征方法
        1.2.3 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和性能测试
        1.2.4 单体和聚合物的合成
    1.3 结果与讨论
        1.3.1 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分析
        1.3.2 热学性能
        1.3.3 紫外可见吸收光学性能
        1.3.4 电化学性能
        1.3.5 光致发光性能
        1.3.6 电致发光性能
    1.4 结论
第二章 主链含联吡啶的镨配位-芴类共聚物的合成、表征及镨对其光电性能的影响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2.2.2 实验测试分析和表征方法
        2.2.3 电致发光器件的制备和性能测试
        2.2.4 单体和聚合物的合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分析
        2.3.2 热学性能
        2.3.3 紫外-可见吸收光学性能和电化学性能
        2.3.4 光致发光性能
        2.3.5 电致发光性能
    2.4 结论
第三章 含邻菲罗啉配体的镨配位的D-A型共聚物的合成、表征及电存储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3.2.2 实验测试分析和表征方法
        3.2.3 电存储器件的制备和存储性能测试
        3.2.4 理论计算
        3.2.5 单体和聚合物的合成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3.3.2 热学性能
        3.3.3 光学性能
        3.3.4 电化学性能
        3.3.5 电存储性能
        3.3.6 存储行为的机制
    3.4 结论
第四章 含联吡啶配体的镨配位D-A型共聚物的合成、表征及电存储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原料和试剂
        4.2.2 实验测试分析和表征方法
        4.2.3 电存储器件的制备和存储性能测试
        4.2.4 理论计算
        4.2.5 单体和聚合物的合成
    4.3 结果与讨论
        4.3.1 聚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4.3.2 热学性能
        4.3.3 光学性能
        4.3.4 电化学性能
        4.3.5 电存储性能
        4.3.6 存储行为的机制
    4.4 结论
第五章 基于马来酰亚胺基团的D-A型共聚物的电存储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聚合物材料
        5.2.2 实验测试分析和表征方法
        5.2.3 电存储器件的制备和存储性能测试
        5.2.4 理论计算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聚合物的光照变色
        5.3.2 聚合物PFM3的电存储性能
    5.4 结论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后续的工作思路和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水溶性聚二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及其传感性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荧光传感器
        1.1.1 荧光传感器简介
        1.1.2 荧光分析法基本原理
    1.2 聚合物荧光传感器
        1.2.1 聚合物荧光传感器的类型
        1.2.2 聚合物荧光探针识别机理
    1.3 聚二酰亚胺类荧光传感器
        1.3.1 苝酰亚胺类荧光传感器
        1.3.2 萘酰亚胺类荧光传感器
    1.4 课题的提出和主要内容
第二章 聚二酰亚胺的合成及结构表征
    2.1 试剂和仪器
        2.1.1 主要试剂
        2.1.2 实验仪器
    2.2 合成步骤
        2.2.1 水溶性聚苝酰亚胺PDI的合成与表征
        2.2.2 水溶性聚萘酰亚胺NDI的合成与表征
    2.3 样品制备与光谱测试
第三章 水溶性聚苝酰亚胺衍生物PDI对Fe~(3+)的传感性质
    3.1 本章引论
    3.2 聚合物PDI在不同配比DMF/H2O体系中的自组装性质
    3.3 紫外-可见光谱滴定
    3.4 荧光光谱滴定
    3.5 化学计量比测定
    3.6 选择性
    3.7 竞争实验
    3.8 溶液pH值的影响
    3.9 PDI检测Fe~(3+)-Fe~(2+)的转化
    3.10 活细胞成像实验
    3.11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溶性聚萘酰亚胺衍生物NDI对DNA的传感性质
    4.1 本章引论
    4.2 聚合物NDI的光学性质
    4.3 紫外-可见光谱滴定实验
    4.4 荧光光谱滴定实验
    4.5 选择性实验
    4.6 圆二色谱实验
    4.7 动态光散射实验
    4.8 DNase I催化水解DNA
    4.9 DNA的热变性实验
    4.10 NDI与EB的竞争实验
    4.11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四、一种手性性质随不同金属离子改变的共轭聚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 [1]手性超分子镊合体系的设计、构筑与性质研究[D]. 刘明阳.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8)
  • [2]组氨酸两亲分子的超分子手性组装与圆偏振发光研究[D]. 赵阳. 河北大学, 2020(08)
  • [3]四苯基乙烯-胆固醇体系的超分子组装及光学性能研究[D]. 夏庆. 深圳大学, 2020(10)
  • [4]基于四氮杂类卟啉结构的化合物的性质与理论模拟研究[D]. 陈昕. 北京科技大学, 2020(06)
  • [5]谷氨酸与四苯基乙烯衍生物的共组装及圆偏振发光性质研究[D]. 李鹏宇.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6]含氮芳香羧酸配位聚合物的合成、表征及荧光性质的研究[D]. 谢世玉. 沈阳化工大学, 2019(02)
  • [7]共轭柱[5]芳烃的合成及其对中性腈类客体的选择性络合研究[D]. 崔巍.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6)
  • [8]非手性聚芴的手性组装及离子响应行为研究[D]. 刘晶晶. 苏州大学, 2017(01)
  • [9]新型芴类共聚物光电材料的合成、表征及性能研究[D]. 吕玮. 福建师范大学, 2017(08)
  • [10]水溶性聚二酰亚胺衍生物的合成及其传感性质研究[D]. 金璐. 天津理工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一种手性性质随金属离子不同而变化的共轭聚合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