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给阿尔伯特叔叔的信(论文文献综述)
夏延[1](2021)在《《我们俩-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节选汉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表明人物传记是人物生活的缩影,通过研究人物传记,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行为做派甚至是人物背后所体现出的时代背景。维多利亚是英国历史上在位时间第二长的君主,也是英国和平与繁荣的象征。翻译和研究她的传记有助于中国读者了解英国王室及英国历史。本文所选翻译材料为英国作家吉利安·吉尔(Gillian Gill)所着《我们俩——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We Two:Victoria and Albert)一书,记录了维多利亚女王及其丈夫阿尔伯特亲王的婚姻关系与日常生活。经过分析,原文内容客观真实,涵盖众多历史事实,语言风格平实但不乏生动。因而译文注重了原文内容及风格的还原与再现。为保证译文质量,翻译过程中采用了林语堂先生的“忠顺美”翻译原则为框架。通过实例分析,从忠实、通顺、美这三个方面探讨了传记翻译中的翻译原则与翻译方法运用问题。本次翻译实践是运用翻译理论指导传记文学翻译的一次尝试,通过实践,对翻译策略、翻译方法的灵活准确运用得到了提高,在保证忠实于原文的前提下,充分发挥了译者的主体作用,同时也体会到了译前准备的重要性。但由于中英两种语言具有差异性,及背景知识积累有所欠缺,译文未能尽善尽美。
朱美姝[2](2021)在《美国西部移民家族史研究 ——以俄勒冈的里奇菲尔德家族为例》文中认为苏联解体以来,西方世界发生着根本性的变化,特别是美国自认为赢得“冷战”,从此可以独霸世界,然而,也就是不到三十年,社会主义中国在世界阔步前进,美国反而陷入了政治分裂和经济混乱,在特朗普执政期间美国问题日益凸显。笔者恰在特朗普执政四年期间的两年在美国从事田野调查工作,亲身体会到美国式民主制度日薄西山,以土地开拓为原动力的美式经济走向尽头,美国社会种族主义矛盾空前尖锐。在此时刻,我们研究美国当年的西部边疆开拓个案,就会发现美国兴盛发展的历史时机和动力,经过近两百年的发展,美国开疆拓土的资源枯竭,移民动力消退,最终会导致以个人主义和利润为核心的西方民主失去生产方式的支撑。这些历史经验和制度问题对世界各国选择什么样的制度有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为新时代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提供有力域外经验。笔者在美国俄勒冈大学东亚研究所访问期间,十分有幸搜集到了理查德·查尔斯·里奇菲尔德家族的档案、日记和信件,通过对现今依然居住在俄勒冈大学所在地——尤金的里奇菲尔德家族后人的访谈,我发现这个家族史非常典型记录了从踏上这片新土地到美国独立、从西进运动到世界大战、从战后美国的崛起到今天的三个主要历史过程,理查德·里奇菲尔德的三支祖先,因为不同的原因踏上这片大陆,后来在美国西部开发中移民俄勒冈。真正的历史是无数个人的生命史,正是在所有人的具体行动中,逐渐产生了历史的必然性。家族史的意义就在于它是从个人生命史的角度去观摩这场巨大的历史盛宴,而里奇菲尔德家族史的独特性就在于他们自觉地保留并留传下来每一个时代主要家族成员的个体经历,通过采访、收集、记录这些个体经历,我们向中国读者展示出美国西部移民前后直到今天,这个移民家族在美国的生活:包括独立战争期间他们对旧世界的厌恶和对新世界的渴望,而他的后代,又站在另一个起点,视父辈建造的世界为反抗的对象。这一过程将循环往复,生生不息。第一章主要介绍我的田野对象,通过对俄勒冈尤金地区的了解,就能更准确地了解里奇菲尔德本人以及他的故事,了解这个家族在美国西部移民历史中的典型意义和特殊位置。第二章主要依照历史先后顺序,记录并探讨了里奇菲尔德家族最早移民美国的先祖,提出他们原来的经济基础和文化特征对来到美国的影响。第三章主要展示里奇菲尔德家族移民美国后,白人在开拓殖民地,掠夺印地安人土地方面的历史细节,这些田野材料再现了美国社会制度建立初始阶段土地问题和种族问题的关系。第四章展示了里奇菲尔德家族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经历的具体活动,这段历史的意义就在于经过美国独立战争,里奇菲尔德的先辈决定“西进”。第五章和第六章记录了里奇菲尔德家族移民西部的具体过程,记录了当事人的后代如何看待父辈们历尽艰辛,逐步获得土地并赢得社会地位的过程。第七章是在通过以上田野调查和文献回顾后,我们深入研究里奇菲尔德家族史的意义和问题,而这主要是通过对里奇菲尔德本人进行访谈研究来完成的。笔者经过连续两年对里奇菲尔德本人的访谈和连续三年对其家族文献的收集整理,完成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的。从这个家族史中可以看出,每一个成员既是参与者,又是敬畏的观众。如果童年和青春期的经历植根于所处的社会历史环境,那么每一代人的青春期矛盾既相似又不同,历史运动是每一代人的集体创造。对于失去自己土地、仪式和传统起源的移民国家来说,回溯家庭的历史具有文化认同的意义。1840年以后,有陆陆续续的东部和中部移民迁往俄勒冈州,他们起先是骑马和马车,然后通了铁路、水运。这中间发生了许多故事,其中就包括里奇菲尔德的先辈们,这也是美国疆域一步一步西进的过程。在这一时期,俄勒冈对于美国来说是西部边疆,具有外来文明和土着文明交界的边疆特征,西进过程也是美国人真正形成的过程,在对土地的掠夺中,诞生了美国式的民主社会。笔者观察美国西部边疆开拓史的主要视角是土地。从印第安人手中获得土地的不正义性,到为了独立从英国人手中夺取土地的正义性;大到争夺土地的战争,小到土地的投机与兼并,可以说,美国的历史就是土地发展的历史。土地不仅意味着机会,也意味着矛盾的转移。当最后一块边疆被占据以后,土地开拓之路关闭了,国内的矛盾不能再依靠新的土地来转移。特朗普当选总统,反映了美国民主派和共和派前所未有的分歧,国内的宗教矛盾、移民矛盾、贫富差距、性别矛盾一并爆发,但问题的根本在于土地。美国土地的特别之处在于:它从一开始就是商品,而不是“国有”或“集体所有”,美国移民开拓土地到哪里,那里就是美国的边界。来到新大陆的每一个人,都是从土地买卖开始的,他们跳过了旧大陆将土地和民族、土地和文化联系起来的阶段。因此,美国土地的问题深深隐藏在资本主义制度之中。新教思想所蕴含的资本主义精神,形成了美国土地价值观和企业家文化,认为土地真正唯一的价值,是可以买卖并给人类带来利益的商品。土地成为投机的目标。当然,积累财富的道路之所以畅通无阻,是因为他们有一块富饶的大陆。但是,随着西部边疆开拓时代的结束,西部再也没有更多的自由土地,对自由土地的无止境追求导致资本和领土扩张,对自由经济的无止境追求产生越来越严重的经济危机。
谷思睿[3](2021)在《韩国儿童文学《成为思维富翁的基拉》修辞现象翻译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报告以韩国作家朴贤淑“自我管理系列童话”中的第七本《成为思维富翁的基拉》翻译实践为基础。笔者对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总结与归纳,总结了修辞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期待为今后的儿童文学翻译研究提供借鉴与参考。翻译实践报告总体分为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对本次翻译任务进行了介绍。其中包括文本简介、文本体裁特点以及选题的意义和实用价值等几个方面。第二部分对译前准备和翻译过程进行了详细的记录。译前首先从语言、受众等方面分析了文本特点;介绍了指导本次翻译实践的翻译理论,即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并分析该理论对本次翻译实践的可行性。最后介绍了初稿完成后的自我审校、他人审校和出版社审校过程。第三部分是本翻译实践报告的重点内容。按照文德守(???)对修辞的分类方法从强调法、变化法、比喻法三个方面分别选取案例进行分析,以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翻译指导。强调法中笔者主要分析了夸张法、反复法、列举法的翻译方法。为使译文读者可以得到与原文读者相同的阅读体验,在翻译过程中笔者仔细斟酌作者的写作意图,适当对词汇进行替换。在变化法修辞翻译中,笔者选取了引用法和省略法的案例进行分析。在翻译时,借助我国歇后语等语言形式尽量地使行文符合汉语表达习惯,同时也最大限度地还原原文的修辞效果。比喻法中主要对明喻法、隐喻法和拟人法的翻译进行分析,运用多种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最终解决了此次翻译中的问题和难点。第四部分是对本次翻译实践的总结。笔者对前文探究的修辞的翻译方法进行了总结,并且归纳了翻译儿童文学作品中的启示以及自身的不足,以期能够对今后的儿童文学翻译提供借鉴与参考。
徐航[4](2021)在《韩国儿童文学《让压力消失的基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本报告以韩国儿童文学《让压力消失的基拉》一书的翻译实践为基础,总结了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并针对儿童文学类文本提出了翻译方法和策略。本次翻译实践报告总体分为以下四部分:第一部分是任务介绍。主要包括文本简介、自我管理类儿童文学的特点以及选题的意义与价值三个部分。第二部分是翻译过程描述。主要包括翻译文本相关准备、译前准备、校对三个方面。其中翻译文本相关准备包括文本分析和受众分析两个方面。译前准备包括翻译理论准备、翻译工具的准备。校对分为自我校对和他人校对两个部分。第三部分是案例分析。基于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笔者主要从突出表达功能和突出呼唤功能两方面分别对本次翻译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总结出了翻译方法和策略。其中突出表达功能的翻译又分为突出语言风格的翻译和突出文化色彩的翻译,本次翻译实践文本属于自我管理类的儿童文学作品,自我管理类的儿童文学作品意在表达的传递,而此次的翻译实践文本以儿童为目的对象和以文学为题材,重点探讨在翻译中如何更有效地表达语言风格特点和文化色彩。而突出呼唤功能的翻译又分为呼唤主观行动的翻译与呼唤社会思考的翻译,作者希望遇到同样问题的读者从该作品有所收获,希望社会更加关注和重视儿童的心理问题,因此笔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反复斟酌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更好地达到呼唤的效果。第四部分是对本次翻译实践报告的总结。在这一章中,笔者总结了此次翻译实践中的经验和收获,以及整个翻译过程中的不足,并归纳出未来需要继续努力的方向,和为此应作出的努力。
包海波[5](2021)在《蒙古国社会转型中的萨满教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立足宗教人类学萨满教研究的理论视角,对蒙古国社会转型中的萨满教进行了综合性考察。通过对乌兰巴托市蒙古包区萨满教职业群体的社会生活及其信仰观念、领神出道、降神治疗、建立合作组织等信仰实践的立体呈现,探究了蒙古国当代社会转型中传统萨满教信仰的复兴、传承与调适过程。论文是一部关于萨满教当代转型发展的海外民族志研究,对于认识和分析传统信仰文化的当代适应问题具有理论启示。在现实层面,关注邻国包括宗教政策、宗教发展现状和趋势的研究对维护中国的社会稳定、文化安全以及和平崛起均有深远意义。20世纪90年代,蒙古国推行了民主改革。激进式社会转型危机和放任型宗教自由化政策背景下,萨满教信仰在城市环境中得到了迅速复兴。本文在介绍了蒙古国萨满教复兴的社会文化和政策环境的前提下,首先详细梳理了萨满教与藏传佛教的交融历史,交代了变迁中的萨满教世界观及核心神灵信仰体系。其次,笔者结合案例细致描述了城市蒙古区萨满候选人从“患病者”到“萨满治疗师”的出道过程。再次,介绍了萨满教职业群体基于蒙古国民众的疾病认知,试图以“祖先智慧”、“山水神灵性”和“腾格里气力”等信仰观念应对个人、群体及国家面临的全球化与现代化引发的新型社会问题的各类仪式活动。最后,揭示了蒙古国当代萨满教失范化和无序性复兴发展的综合特点,讨论了城市萨满教团体所采取的规范化措施及其相应功能。论文主要观点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萨满教信仰在蒙古国的复兴与民主改革后出现的社会危机以及民族主义意识形态有着密切联系。随着改革中传统生计方式遭到彻底改变,牧民不断迁移至乌兰巴托城市边缘的蒙古包区,导致城市中爆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面对城市生存环境中的不确定性、易变性和无序性,产生焦虑和不安感的人们开始将“危机”归咎于被遗忘的祖先和被抛弃的故乡诸神之惩罚。与此同时,与民主和自由思想一齐兴盛起来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下,蒙古国不少民众将国力强弱、民族认同感的聚散与萨满教信仰的兴衰相结合,呼吁对原生性信仰给予应有的关注和扶持。另外,面对以基督教为代表的外来宗教在青年人中的迅速传播,一些藏传佛教信徒以及民族主义者因担心蒙古国民特质及文化风貌的西化而强调复兴蒙古传统信仰形态,为萨满教的复兴创造了机遇。第二、经济贫困和身患疾病是萨满领神出道以及民众信仰萨满教的最主要因素。首先,萨满教信仰观念和治疗仪式,使得一部分身患疾病、生活不顺者将自己苦难的现实生活与天命、山水神和祖灵“戏谑”等神圣概念联系在一起。通过成为萨满,他们不仅可以获得“治愈”,更拥有了神圣资本来平衡世俗生活。其次,萨满教治疗仪式结合了超自然信仰、巫术逻辑和蒙医疗法。萨满的治疗实践为信众不明原因的疼痛、久治不愈的疑难杂症、激发矛盾的反常状况提供了较为有效的解释和疏解途径。最后,在社会意识形态层面,广大民众将当代蒙古国的国际地位低下、经济落后以及道德崩塌等社会“病痛”归因于对传统生计方式的抛弃和对祖先信仰习俗的遗忘。在宗教社会实践中,萨满教职业群体宣扬保护生态平衡,强调祖先记忆和民族独立,以应对全球化和社会转型所造成的社会失范。第三、随着萨满人数持续激增、萨满教治疗仪式的不断多样化,蒙古国萨满教的当代复兴和发展呈现出了混乱、无序的征兆。为了应对混乱局面,草根萨满和学者型萨满联合起来,建立萨满教团体,对各类萨满进行教学、考核和认证等工作。众多萨满教团体以萨满师徒的裙带关系为组织基础,缺乏相互协调,故而并未起到规范萨满教发展的社会作用。现阶段,这些萨满教团体逐渐发展成萨满共修和具有商业化运营性质的仪式展演平台。这些现象加剧了当代蒙古国萨满教整体发展的无序性,从而造成其社会文化功用难以提升、局限于服务底层民众的性质。
郭靖[6](2021)在《简论安条克公国的创建和发展(1098-1131)》文中研究表明安条克公国是第一次十字军战争建立的四个法兰克国家之一。1098年,十字军领导人之一的博希蒙德成功攻下叙利亚北部城市安条克并建立公国。在12世纪早期,在最初数任统治者的领导下,公国实力显着增强,成为拉丁东方不容小觑的法兰克势力,为之后近200年发展奠定基础。本文以安条克公国创建与发展为主线,以不同领导人统治政策为内容,探究法兰克国家之一——安条克公国在12世纪早期的发展过程。安条克战役之后,博希蒙德先发制人控制该城,在其不断努力下,创建了安条克公国,面对四面环敌的情况,博希蒙德首先制定了国家发展的初步策略,即向外征服以扩大公国领地并为安条克建立军事缓冲区,与此同时还和拜占庭帝国抗衡,开展“法理之争”并最终使公国得以独立。但哈兰之战失败使博希蒙德败走东方,回到意大利,并使公国陷入巨大危机,在夹缝中生存。坦克雷德摄政后,通过军事征服重振了法兰克人在东方的威信,使公国摆脱了危机。坦克雷德拥有雄心壮志,继承并发展了博希蒙德的策略。对内巩固其权威和制度建设,对外则通过外交策略和军事征服扩张和巩固公国的领地,基本上建立了公国四面缓冲区,并且一度威慑周围穆斯林势力,挑战拜占庭帝国的权威。在坦克雷德统治下,安条克成为雄霸于叙利亚北部的十字军力量。罗杰继任之后,先实行保守政策,基本稳固安条克内外环境,之后开始与穆斯林势力针锋相对,由于周边穆斯林实力强大,罗杰败于血地之战,安条克面临一系列领土危机,导致公国实力不断下降。在法兰克人面临外部势力威胁的情况下,耶路撒冷国王鲍德温二世临危受命率军出战,在担任安条克摄政期间,他不仅使安条克转危为安,而且稳定了法兰克人在叙利亚北部的局势,虽然领土并未尽数收回,但基本上稳固安条克公国的领土疆界。
图雅(Munkhtuya)[7](2021)在《卫拉特蒙古族长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蒙古国的卫拉特蒙古族、中国卫拉特蒙古族和俄罗斯卡尔梅克蒙古卫拉族为范围,进行卫拉特蒙古族长调的比较研究,基于丰富的实地考察、民族音乐学家和历史学家、人类学家的研究资料。本文从卫拉特蒙古族的长调、仪式及综合研究出发,并对中国卫拉特蒙古族、蒙古国卫拉特蒙古族和俄罗斯卡尔梅克卫拉特蒙古族的差异性和相似性进行了分析和解释。目前,对卫拉特蒙古族长调的研究主要来自于民族学,民俗学和人类学视角,很少直接从音乐学角度出发,并且民族音乐学家也没有对卫拉特蒙古长调比较研究进行过多的研究。本文试图通过相对全面的研究,将民族音乐学与声乐研究相结合,一定程度上填补卫拉特蒙古长调比较研究的空白。笔者将卫拉特蒙古长调的抒情和旋律两个方面的分析相结合,并及唱歌仪式,宗教和环境研究。虽然卫拉特蒙古人散布在三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但他们的传统,习俗和长调仍有相似之处。他们的演唱方法,歌词都一样。但卫拉特蒙古族也受到邻近民族的影响。笔者力求在论文中探及它们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卫拉特蒙古族包括土尔扈特部族、杜尔布特部族、把亚特部族、厄鲁特部族、扎哈亲部族、明安图部族、和硕特部族等少数部族。笔者选择了居住在中国新疆的土尔扈特部族、蒙古族的科布多省和俄罗斯卡尔梅克共和国居住的土尔扈特部族,在比较了他们的历史、传统、习俗和长调后,选择了他们流行的长调《美丽的棕灰色马》。这首长调是在新娘亲朋好友的“哭泣的新娘”仪式中演唱的。这个仪式在中国新疆土尔扈特部族,蒙古国土尔扈特部族和俄罗斯卡尔梅克土尔扈特部族中仍然很常见。尽管土尔扈特部族相互分裂并相隔400多年,但他们的语言仍然是一样的。笔者在俄罗斯卡尔梅克共和国和蒙古科布多省以及中国新疆对《美丽的棕灰色马》这首长调都进行了实地研究。
陈悦英[8](2020)在《《秘密之书:私生女和缺席的父亲》(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说明本报告的翻译对象节选自英文着作《秘密之书:私生女和缺席的父亲》的第一、二章,该书是英国作家迈克尔·霍尔罗伊德所写的一部传记作品,作者通过意大利的辛波乃别墅,将身处不同时代,居住于不同国家的女性们联系在一起。《秘密之书》清晰地描述了脆弱的人际关系。整部传记以叙述性语言为主,语言质朴,事实严谨,行文流畅。传记文学兼具真实性和文学性的特点,这要求笔者在翻译过程中不可顾此失彼。结合该特点,笔者在翻译和校稿过程中,选择了彼得·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作为指导理论,指导分析整个翻译过程。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区别是前者强调忠实原文,后者更加注重读者反应。笔者通过运用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以及文本类型理论,结合原文本特点,主要从词汇、句法和语篇层面处理翻译。词汇层面主要采用了直译法、转换法以及增减词汇法三种技巧;在句子层面主要采用了顺序法、拆译法、转态法和正反译法;在语篇层面从原文本中存在的西方文化因素、引语的处理、修辞和代词的处理几个方面分析,尽可能在忠实传达原文基础上将原文的风格特点展现在目的语读者面前。报告包括五个部分:翻译任务介绍、翻译过程介绍、相关理论方法、翻译案例分析以及翻译实践总结。本报告中呈现的翻译案例分析是笔者对翻译过程中的思考和处理方法的记录,希望能为传记文学翻译提供一个案例。
莎丽[9](2020)在《卡罗·帕格《蒙古音乐,舞蹈和口头叙事-表演中的多重身份认同》译介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蒙古族传统表演艺术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密切关注与研究的对象,然而将其与身份认同相关联进行的研究屈指可数。《蒙古音乐,舞蹈和口头叙事——表演中的多重身份认同》(Mongolian Music,Dance,and Narrative:Performing Diverse Identities)是英国着名民族音乐学家、人类学家卡罗·帕格(Carole Pegg)撰写由华盛顿大学出版社于2001年出版的民族志。从表演着的族群、历史和地点(performing ethnicity,history and place)、体现着的精神世界(embodying spiritual landscapes)、构建中的社会、时间与空间(creating society,time and space)、变革中的政治身份认同(transforming political identity)四个方面展开了对此领域的研究。作者以表演为中心,视各类蒙古族传统表演体裁为研究对象,并通过独特的人类学视角分析其与身份认同的联系。该着作基于坚实的田野考察工作,包含珍贵翔实的一手资料,不仅是作者多年潜心研究整理后的理论成果,亦是当下屈指可数的,深入研究蒙古表演与身份认同的英文着作。该着作内容翔实,分析深入,在所涉及的领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以《蒙古音乐,舞蹈和口头叙事——表演中的多重身份认同》(Mongolian Music,Dance,and Narrative:Performing Diverse Identities)为研究对象,对论着的主要内容和核心思想进行译介与研究。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对论着进行简要评述,概括介绍本书的写作背景和主要论题;探讨该书的翻译价值和意义;解释着作中族群、关联性、口头叙事以及身份认同等相关基本概念。第二章以“表演”为中心,讨论蒙古族表演艺术的多样性、传统表演规则的复杂性,阐释蒙古族各族群是如何与历史、宗教、政治形成复杂关联并获得多重的身份,以及如何通过“表演”对其身份进行验证和巩固。第三章主要论述随着蒙古国政治政权的动荡,一场国家性的艺术创作随之上演——人为的构建全新的社会主义国家身份。“表演”作为其主要的改造工具与途径,发生了何种变化?面对民主革命的到来,伴随着全社会人文语境的放松,带着社会主义烙印的“表演”迎来新的“文艺复兴”,旧蒙古的传统表演艺术得以复苏。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在多元音乐语境的交融下,蒙古族的“表演”开始以全新的面貌出现在全球化的舞台上。最后,第四章主要对该着作核心的主旨与观点进行全面梳理,分析作者的主要视角和立场。并回顾整体翻译过程,对翻译实践的理论与方法进行总结与反思。
阿木古楞[10](2020)在《三种托忒文《四卫拉特史》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十七世纪,蒙古进入了特殊的历史阶段。由于建州女真人的崛起,打破了蒙古与明朝长期对峙的秩序和平衡,甚至一时形成了三股势力共存角逐之势。不过建州女真部努尔哈赤所建立的爱新国及其继承者很快打破了这个僵局。1636年漠南蒙古归顺爱新国,正式成为爱新国的一员。此时作为“杜沁·杜尔本”的杜尔本·土绵卫拉特蒙古人,意识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机,因此作出了种种自救自强的措施。到了十七世纪中后期,杜尔本·土绵卫拉特之一的准噶尔部逐渐强大,并建立了强大的准噶尔汗国。然而十八世纪中叶,准噶尔汗国内部发生了严重的内讧,导致清军趁虚而入,并彻底击败了准噶尔汗国。而正是这一时期前后产生的三种托忒蒙古文历史文献《四卫拉特史》,即噶班沙拉勃着《四卫拉特史》、巴图尔·乌巴什·图门着《四卫拉特史》和佚名氏《四卫拉特史》,较完整地记载了卫拉特蒙古前前后后发生的史实。所以,这三部《四卫拉特史》对研究十七世纪至十八世纪卫拉特蒙古历史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本论文中,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将论文分为三个章节来展开探讨。第一章,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三种托忒文《四卫拉特史》的书名、成书年代及作者生平、版本情况,逐一进行辨析、考证。第二章,通过对蒙、满、汉文史书,诸高僧、达赖喇嘛传、咱雅班第达传记,以及重要的民族文字档案资料之间的内容相比较、辨析及考证,初步梳理了三种托忒文《四卫拉特史》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时代条件。第三章,主要摘取了三种托忒文《四卫拉特史》中具有代表性的一些内容,即土尔扈特的西迁、关于阿睦尔撒纳的记载、卫拉特人召开的丘尔干大会、固始汗进军青海及其最终征服整个青藏高原等重要史实或重大事件,运用文献学的文本研究和比较研究方法,并适当结合历史学的综合研究的方法,深入地剖析并揭示了三种托忒文《四卫拉特史》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
二、给阿尔伯特叔叔的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给阿尔伯特叔叔的信(论文提纲范文)
(1)《我们俩-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节选汉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Background of the Project |
1.2 Significance of the Project |
1.3 Structure of the Report |
Chapter Two Translation Process |
2.1 Pre-Translation Preparation |
2.1.1 Analysis of Source Text |
2.1.2 Studies of Parallel Texts and Relevant Materials |
2.2 Translation Execution |
2.2.1 Analysis of Translation Focus |
2.2.2 Analysis of Difficult Points |
2.2.3 Use of Translation Tools |
2.3 Post-Translation Revision |
2.3.1 Proofreading by the Translator |
2.3.2 Proofreading by Others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
3.1 An Overview of Lin Yutang and His Translation Principle |
3.2 Reasons for Choosing Faithfulness,Smoothness,Beauty Principle |
3.3 The Application of Faithfulness,Smoothness,Beauty Principle |
Chapter Four Case Study |
4.1 Translation under Faithfulness Principle |
4.1.1 Literal Translation |
4.1.2 Emphasis |
4.1.3 Explanation |
4.2 Translation under Smoothness Principle |
4.2.1 Amplification |
4.2.2 Conversion of Part of Speech |
4.2.3 Conversion of Sentence Components |
4.3 Translation under Beauty Principle |
4.3.1 Use of Four-Character Phrases |
4.3.2 Overall Harmony |
4.3.3 Domestication |
Chapter Five Conclusion |
5.1 Enlightenments |
5.2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
References |
Appendix 1 Source Text and Target Text |
Appendix 2 A List of Name Translation |
Appendix 3 A List of Place Translation |
Acknowledgements |
(2)美国西部移民家族史研究 ——以俄勒冈的里奇菲尔德家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目的和意义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目的 |
三、选题意义 |
第二节 选题特点、难点和问题 |
一、特点:海外边疆移民研究 |
二、难点:当事人访谈、文献收集和求证 |
三、问题:如何看待美国的土地?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资料简介 |
一、国内研究简介 |
二、国外研究简介 |
第四节 海外田野工作方法和研究方法 |
一、口述史的方法 |
二、历史文献方法 |
三、民族学田野调查法 |
第五节 逻辑框架 |
第一章 从认识理查德·查尔斯·里奇菲尔德开始 |
第一节 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 |
一、缘起 |
二、美国新教文明的危机 |
三、三位一体与四位一体的关系 |
第二节 理查德·查尔斯·里奇菲尔德的成长经历 |
一、他的童年 |
二、他的家庭 |
第三节 从里奇菲尔德家看美国边疆移民的家庭教养模式 |
一、严厉的母亲 |
二、友好的父亲 |
第二章 追寻新的土地:第一代里奇菲尔德家族移民 |
第一节 格里芬号的到来 |
一、第一代里奇菲尔德家族成员踏上美洲大陆的背景 |
二、教派分歧与家族起源 |
三、荣誉炮兵团的建立和劳伦斯·里奇菲尔德 |
第二节 “神圣共同体”及其经济生产方式 |
一、斯基尤特:最早的落脚地 |
二、巴恩斯特布尔:早期殖民地的开发 |
三、早期移民的主要生产活动 |
第三节 便宜的土地 |
一、从印第安人手里购买土地 |
二、成为年轻的土地所有者 |
三、新的阶级分化和新教主义的削弱 |
第三章 白人的殖民开拓:移民后的里奇菲尔德家族 |
第一节 贪婪的土地掠夺 |
一、边疆线第一次推进的背景 |
二、向西部拓殖 |
三、富饶与浪费 |
第二节 美国大革命前夕:资产阶级争取经济自由 |
一、美国大革命前的社会分工和英国重商主义的失败 |
二、掠夺土地与操控民主 |
第三节 最自由的民族最革命 |
一、辉格党与托利党斗争影响下的生活记录 |
二、美国发生独立战争的因素 |
第四章 里奇菲尔德先辈经历的独立战争 |
第一节 战争是令人痛苦的:里奇菲尔德的战争日记 |
一、经历战争打响和动乱 |
二、经历恐怖的战争场面和战时生活 |
三、士气大增 |
第二节 法国军队的到来与参战记录 |
一、法国军队的规模 |
二、法国军队的行军路线 |
三、九月——法国军队参战 |
第三节 约翰·麦吉尔弗拉与里奇菲尔德家族的人生交错 |
第五章 危险的旅途:里奇菲尔德家族的幸运之神 |
第一节 俄勒冈的第一批来客 |
一、穿越大平原 |
二、莱伯太太和印第安人的“切手事件” |
第二节 幸运之神 |
一、永远不要走捷径 |
二、阿普尔盖特小道 |
第六章 最后的边疆:里奇菲尔德家族定居俄勒冈 |
第一节 西进运动中的土地政策 |
一、运河与铁路的发展和家族的西迁 |
二、在南达科塔州的宅地 |
三、土地、自由和资本 |
第二节 在俄勒冈州的命运交汇 |
一、乔治·里奇菲尔德和亚查茨印第安人保留地 |
二、威拉米特河谷的繁荣和里奇菲尔德爷爷的铁路爱情 |
三、里奇菲尔德父亲的律师事务所和美国社会家庭结构 |
第七章 额外的问题——理查德·里奇菲尔德的惑与解 |
第一节 里奇菲尔德的家族精神 |
一、国际互助——多元与包容 |
二、崇尚和平——理查德·里奇菲尔德对越战的态度 |
三、一个家族的内生动力 |
第二节 中美建交后里奇菲尔德对中国的访问 |
一、从尼克松到里根——共和党执政理念的转向 |
二、中美建交之旅与理查德的困惑 |
结语 |
一、问题的症结——对自由的追求退化成了自由经济的倡导 |
二、把根扎进土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韩国儿童文学《成为思维富翁的基拉》修辞现象翻译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摘要 |
第一章 任务描述 |
1.1 文本简介 |
1.2 任务来源 |
1.3 儿童文学特点 |
1.4 选题意义与价值 |
1.4.1 选题意义 |
1.4.2 实用价值 |
第二章 过程描述 |
2.1 文本相关准备 |
2.1.1 文本分析 |
2.1.2 受众分析 |
2.2 译前准备 |
2.2.1 翻译理论准备 |
2.2.2 翻译工具的准备 |
2.2.3 平行文本准备 |
2.3 审校 |
2.3.1 自我审校 |
2.3.2 他人审校 |
2.3.3 出版社审校 |
第三章 案例分析 |
3.1 强调法 |
3.1.1 夸张法 |
3.1.2 反复法 |
3.1.3 列举法 |
3.2 变化法 |
3.2.1 引用法 |
3.2.2 省略法 |
3.3 比喻法 |
3.3.1 明喻法 |
3.3.2 隐喻法 |
3.3.3 拟人法 |
第四章 总结 |
4.1 翻译方法总结 |
4.1.1 强调法的翻译方法 |
4.1.2 变化法的翻译方法 |
4.1.3 比喻法的翻译方法 |
4.2 翻译实践的启示 |
4.3 翻译实践中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注释 |
附录 |
致谢 |
(4)韩国儿童文学《让压力消失的基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摘要 |
第一章 任务介绍 |
1.1 翻译任务简介 |
1.2 文本简介 |
1.3 自我管理类儿童文学的特点 |
1.4 选题意义及价值 |
1.4.1 选题意义 |
1.4.2 实用价值 |
第二章 翻译过程 |
2.1 翻译文本的相关准备 |
2.1.1 文本分析 |
2.1.2 受众分析 |
2.2 译前准备 |
2.2.1 翻译理论准备 |
2.2.2 翻译工具的准备 |
2.3 校对 |
2.3.1 自我校对 |
2.3.2 他人校对 |
第三章 案例分析 |
3.1 突出表达功能的翻译 |
3.1.1 突出语言风格的翻译 |
3.1.2 突出文化色彩的翻译 |
3.2 突出呼唤功能的翻译 |
3.2.1 呼唤主观行动的翻译 |
3.2.2 呼唤儿童思考的翻译 |
第四章 总结 |
4.1 翻译实践的经验和收获 |
4.2 翻译实践中的不足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蒙古国社会转型中的萨满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问题意识 |
一、选题缘由 |
二、问题意识 |
三、选题意义 |
第二节 基本概念与先行研究 |
一、民族学人类学的萨满教研究 |
二、国内萨满教研究历程与特点 |
三、聚焦蒙古国的萨满教研究 |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论文框架 |
一、民族志的研究方法 |
二、田野工作介绍 |
三、论文结构与内容 |
第二章 社会转型中萨满教复兴的文化政策环境 |
第一节 蒙古国社会转型 |
一、蒙古国生态人文概况 |
二、社会转型与民众生计变迁 |
三、从乡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
第二节 蒙古国城市生境 |
一、亦城亦乡的蒙古包区居住环境 |
二、蒙古包区的居民及其生活状况 |
三、困境中居民对宗教解禁的呼吁 |
第三节 蒙古国宗教政策与宗教复兴现状 |
一、当代蒙古国宗教政策法规 |
二、传统与非传统宗教发展现状 |
三、蒙古国的宗教格局与萨满教复兴 |
第三章 萨满教观念体系的变迁与调适 |
第一节 蒙古萨满教发展史 |
一、大蒙古国至元朝时期的萨满分层 |
二、明清时期的萨满教衰落与萨满分类 |
三、蒙古人民共和国宗教肃清时期的“佛博一体” |
四、宗教解禁后蒙古国边区的萨满教遗存 |
第二节 萨满教世界观的调适 |
一、对三界宇宙观的新型解释 |
二、灵性自然观的代际传承 |
三、城市居民的灵魂观 |
第三节 萨满教核心神灵信仰的传承 |
一、不断丰富的腾格里信仰 |
二、山神、水神与山水神 |
三、驱使萨满领神的翁滚祖灵 |
第四章 萨满领神出道的过程及其调适策略 |
第一节 作为神圣资本的萨满病 |
一、萨满病与加入式梦境 |
二、萨满师徒关系的缔结 |
三、唤醒萨满特性与入迷的康复治疗 |
第二节 体现圣俗身份转换的萨满服饰和法器 |
一、萨满神服及其象征意涵 |
二、脱魂与附体的工具:口弦琴和单面鼓 |
三、进攻与防护的法器:神杖、铜镜及其他 |
第三节 确立正统萨满身份的领神出道全过程 |
一、确立萨满身份的初次公开领神 |
二、获得社会认可的祭祀山水神仪式 |
三、巩固萨满身份和强化族人信仰的祭灶仪式 |
第五章 萨满教治疗仪式类型及其功能调适 |
第一节 地方性疾病认知 |
一、大众疾病观 |
二、医院条件与治疗缺陷 |
三、萨满教的病因论 |
第二节 平衡个体身心的祛污净化仪式 |
一、亲历净化仪式 |
二、治疗躯体性污染的仪式 |
三、治疗心性污染的仪式 |
第三节 调节个体与他者关系的治疗仪式 |
一、缓解家庭矛盾的治疗仪式 |
二、了结邻里恩怨的萨满教仪式 |
三、破除萨满诅咒的降神仪式 |
第四节 重塑人与自然关系的禳灾祈福仪式 |
一、向自然神祈福的祭祀圣湖仪式 |
二、禳解新冠疫情的血祭大地仪式 |
三、为国祈福的不儿罕山祭天仪式 |
第六章 应对与调适失范状态的萨满教社团 |
第一节 当代萨满教复兴发展的失范状态 |
一、萨满教传承的失范性 |
二、萨满教仪式与治疗实践的无序性 |
三、萨满牵线“病人”的随意性 |
第二节 萨满教社团及其创立 |
一、萨满教组织的创立流程及发展现状 |
二、学者与草根萨满合作创办的“灶火中心” |
三、统合萨满教组织的联合会及其创新型社会角色 |
第三节 萨满教组织领导人物的互动与博弈 |
一、共推的“典型”:国家大萨满边巴道尔吉 |
二、萨满之父:奥德格日乐 |
三、共谋与博弈的领导关系 |
第四节 规范萨满教复兴发展的团体性活动 |
一、对萨满的教学、考核与认证 |
二、组织恢复萨满教传统祭祀与祈福的习俗 |
三、推动多元社会文化活动的萨满教组织 |
结论 |
一、蒙古国社会转型中的萨满教传承与调适 |
二、萨满教当代复兴与若干宗教社会问题 |
三、蒙古国萨满教研究的学术启示 |
参考文献 |
西里尔体及畏兀儿体蒙古文字母的拉丁转写表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后记 |
(6)简论安条克公国的创建和发展(1098-113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选题缘由 |
(二)文献综述 |
(三)十字军与安条克之战 |
一、博希蒙德:公国初创与危机 |
(一)内部纷争和与拜占庭的法理之争 |
(二)巩固公国与哈兰之战 |
(三)重回东方与签订《德沃尔条约》 |
二、坦克雷德:公国发展与扩张 |
(一)领土扩张 |
(二)维护权威及制度建设 |
(三)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
三、罗杰与鲍德温二世:公国危机与巩固 |
(一)面临威胁与完善制度 |
(二)血地之战与危机爆发 |
(三)鲍德温二世收复领土与稳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卫拉特蒙古族长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前人的研究 |
(一)蒙古国的卫拉特长调研究现状 |
(二)中国卫拉特蒙古长调研究 |
(三)俄罗斯的卫拉特蒙古族长调研究 |
(四)卡尔梅克长调研究 |
(五)卫拉特蒙古族长调的其他语言研究 |
二、研究现状及其研究意义 |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
四、问题的提出 |
第一章 卫拉特蒙古部族概述 |
第一节 卫拉特蒙古历史 |
一、卫拉特名字的由来和意义 |
二、卫拉特蒙古历史 |
三、卫拉特部族们 |
第二节 卫拉特蒙古的婚礼习俗 |
一、结婚年龄 |
二、选择一个新娘 |
三、求婚 |
四、给彩礼和拿嫁妆 |
五、制作蒙古包 |
六、婚礼告别歌曲 |
七、教育歌曲 |
八、献祭长调 |
第三节 卫拉特蒙古的宗教信仰的关系 |
一、卫拉特蒙古的宗教 |
二、卫拉特蒙古宗教长调《沙斯惕尔道长调》 |
第二章 卫拉特蒙古部族长调概述 |
第一节 卫拉特蒙古民间口头艺术、乐器、舞蹈 |
一、民间口头艺术 |
二、民间乐器 |
三、卫拉特蒙古舞蹈 |
第二节 卫拉特长调分类,形式特点 |
一、长调的名称和起源 |
二、长调分类 |
第三节 旋律特点 |
一、长调旋律的结构、形式 |
二、长调旋律音阶、调式 |
三、长调旋律音调和动作 |
第四节 节奏特点 |
第五节 歌词特点 |
一、卫拉特蒙古语言 |
二、卫拉特蒙古歌词的节与行 |
三、卫拉特歌词的格律与修辞 |
四、卫拉特歌词的格律与韵律 |
五、卫拉特蒙古族长调歌词的意义 |
第三章 土尔扈特部族长调的特征及《美丽的棕灰色走马》长调分析 |
第一节 土尔扈特部族长调研究现状 |
一、中国境内的土尔扈特部族长调研究现状: |
二、蒙古国土尔扈特部族长调研究 |
三、卡尔梅克长调研究 |
四、国外土尔扈特长调研究 |
第二节 土尔扈特部族历史和特点 |
一、土尔扈特名称含义 |
二、土尔扈特蒙古族历史由来 |
第三节 《美丽的棕灰色走马》土尔扈特长调唱的环境和仪式 |
一、奉献长调 |
二、教育长调 |
三、哭嫁长调 |
第四节 《美丽的棕灰色走马》土尔扈特长调歌词分析 |
第五节 《美丽的棕灰色走马》土尔扈特长调旋律分析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秘密之书:私生女和缺席的父亲》(节选)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翻译任务介绍 |
1.1 作者简介 |
1.2 翻译原文本介绍 |
2 翻译过程介绍 |
2.1 译前准备 |
2.1.1 查询资料 |
2.1.2 查询资料术语表的制定 |
2.1.3 理论确定 |
2.2 译中事项 |
2.3 译后事项 |
3 相关理论方法 |
3.1 纽马克理论概述 |
3.2 纽马克理论运用 |
4 翻译案例分析 |
4.1 词汇层面 |
4.1.1 直译法 |
4.1.2 转换法 |
4.1.3 增减词汇法 |
4.2 句子层面 |
4.2.1 顺译法 |
4.2.2 拆译法 |
4.2.3 转态法 |
4.2.4 正反译法 |
4.3 语篇层次 |
4.3.1 文化因素翻译 |
4.3.2 引语的处理 |
4.3.3 修辞 |
4.3.4 代词的处理 |
4.4 案例总结 |
5 翻译实践总结 |
5.1 翻译难点与心得 |
5.2 对文学翻译的认识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翻译任务的原文 |
附录2 :翻译任务的译文 |
附录3 :汉英对照表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或译作目录 |
(9)卡罗·帕格《蒙古音乐,舞蹈和口头叙事-表演中的多重身份认同》译介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对象及方法 |
第一章 《蒙古音乐、舞蹈和口头叙事——表演中的多重身份认同》概述与基本概念. |
第一节 此书概要 |
一、作者简介 |
二、内容及结构简介 |
第二节 主要概念 |
一、族群(ethnic) |
二、口头叙事(oral narrative) |
三、关联性(connections) |
四、身份认同(identity) |
第二章 表演与多重身份认同 |
第一节 表演民族志 |
第二节 表演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
一、孛尔只斤乃日(Borjigin nair) |
二、声乐曲目 |
三、乐器与舞蹈 |
第三节 关联性身份构建 |
一、历史、传说与蒙古族表演的关联 |
二、地理界限与蒙古族表演的关联 |
三、故乡、迁徙与蒙古族表演的关联 |
四、英雄领袖与蒙古族表演的关联 |
第四节 表演——身份认同 |
第三章 社会变革与政治身份认同 |
第一节 社会主义国家身份 |
一、表演——控制意识形态的工具 |
二、宗教信仰与英雄领袖 |
三、新时代的新熔炉 |
第二节 民主变革与全球化 |
一、多样化的流行音乐 |
二、全球化时期 |
第四章 关于此书及翻译过程的思考 |
第一节 作者立场 |
一、作者的主要视角与立场 |
二、着作的核心观点与主旨 |
第二节 翻译实践的理论与方法 |
一、阐释学翻译理论 |
二、“信任”与“补偿”下的翻译实践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三种托忒文《四卫拉特史》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一、选题意义 |
二、研究概况 |
三、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三种托忒文《四卫拉特史》的概述 |
第一节 噶班沙拉勃《四卫拉特史》 |
第二节 巴图尔·乌巴什·图门《四卫拉特史》 |
第三节 佚名氏《四卫拉特史》 |
第二章 三种托忒文《四卫拉特史》产生的历史背景 |
第一节 三种托忒文《四卫拉特史》产生的政治背景 |
第二节 三种托忒文《四卫拉特史》产生的文化背景 |
第三章 三种托忒文《四卫拉特史》的史料价值 |
第一节 巴图尔·乌巴什·图门《四卫拉特史》和噶班沙拉勃《四卫拉特史》的关系 |
第二节 三种托忒文《四卫拉特史》中所记载重大历史事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给阿尔伯特叔叔的信(论文参考文献)
- [1]《我们俩-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节选汉译实践报告[D]. 夏延. 广西师范大学, 2021
- [2]美国西部移民家族史研究 ——以俄勒冈的里奇菲尔德家族为例[D]. 朱美姝.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0)
- [3]韩国儿童文学《成为思维富翁的基拉》修辞现象翻译方法研究[D]. 谷思睿.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02)
- [4]韩国儿童文学《让压力消失的基拉》翻译实践报告[D]. 徐航. 大连外国语大学, 2021(02)
- [5]蒙古国社会转型中的萨满教研究[D]. 包海波. 兰州大学, 2021(09)
- [6]简论安条克公国的创建和发展(1098-1131)[D]. 郭靖.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7]卫拉特蒙古族长调研究[D]. 图雅(Munkhtuya). 上海音乐学院, 2021(09)
- [8]《秘密之书:私生女和缺席的父亲》(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陈悦英.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1)
- [9]卡罗·帕格《蒙古音乐,舞蹈和口头叙事-表演中的多重身份认同》译介与研究[D]. 莎丽. 西安音乐学院, 2020(08)
- [10]三种托忒文《四卫拉特史》比较研究[D]. 阿木古楞. 内蒙古大学, 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