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纯累及直肠Crohn’s病一例(论文文献综述)
姜莎莎[1](2021)在《青黛对体外细胞炎症模型的抗炎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从炎症理论角度出发,以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s,LPS)诱导人结肠上皮细胞(Human Colonic Epithelial Cells,HCoEpiC)造成UC炎症细胞模型,通过对促炎细胞因子和抑炎细胞因子的检测观察青黛的抗炎作用,并通过检测青黛对炎性细胞信号PI3K/Akt和NF-κB信号通路中关键信号分子的调控作用,明确青黛能够发挥抗炎效果的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对HCoEpiC细胞炎症模型培养条件的筛选:将冻存的HCoEpiC细胞进行复苏培养以及传代并冻存,留做后续实验备用。取对数生长期的HCoEpiC细胞分为4组,分别是空白对照组、5μg/mL组、10μg/mL组、15μg/mL组。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三组分别加入浓度为5μg/mL、10μg/mL、15μg/mL的LPS的DEME培养液10μL,收集细胞上清液,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adsordent,ELISA)检测IL-6的含量,以此确定LPS诱导炎症反应的最佳浓度。再将对数生长期的HCoEpiC细胞按1.0×108、100μL/孔接种于96孔板中,分别培养12h、24h、48h后以MTT法检测细胞活性,以此确定细胞活性的最佳培养时间。大鼠含药血清的制备:将30只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依据体质量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5组:分别为正常组、SASP组、青黛高剂量组、青黛中剂量组和青黛低剂量组。大鼠灌胃浓度的计算是通过与人的用量进行换算,SASP组与青黛高、中、低剂量组的灌胃浓度分别为0.024g/mL、0.054g/mL、0.018g/mL、0.009g/mL,灌胃量3mL/d,正常组给予同等体积的蒸馏水灌胃,每日上午灌胃5天,次日用水合氯醛(5%)腹腔注射,用量以每100g大鼠体重0.7mL进行麻醉,经由腹主动脉取血。取血后分离血清形成大鼠含药血清,置于-80℃冰箱备用。青黛对促炎细胞因子和抑炎细胞因子的检测:将HCoEpiC细胞接种于96孔板上,100μL/孔,分为6组:分别为正常组、模型组、SASP组、青黛高组、青黛中组、青黛低组。正常组加入10%小牛血清+DEME培养液,模型组是在正常组基础上加入10μg/ml L的LPS,SASP组是在模型组基础上加入含有SASP的大鼠血清,青黛高、中、低剂量组为模型组基础上分别加入含青黛高、中、低剂量的大鼠血清。培养24h后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促炎细胞因子IL-6、TNF-α、IL-1β、IL-12以及抑炎细胞因子IL-4、IL-10在药物血清中作用下的变化,从促炎抑炎两方面检测青黛对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青黛对HCoEpiC细胞炎症模型PI3K/Akt信号通路的调节:细胞的接种培养和分组如前,分别采用QPCR法和Western Blot法对HCoEpiC细胞PI3K、AktmRNA相对表达量和PI3K、Akt、p-Akt蛋白的相对表达。青黛对HCoEpiC细胞炎症模型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HCoEpiC细胞的接种和分组同上,QPCR法检测HCoEpiC细胞IKKα、IκBα、NF-κB m RNA相对表达量,Western Blot法检测IKKα、p-IKKα、IκBα、p-IκBα、NF-κB蛋白的表达。结果:论文一实验结果:1.不同浓度LPS对炎性细胞因子IL-6的影响采用ELISA法测得各组IL-6的表达量,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LPS各组的白细胞介素-6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加,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5μg/mL组比较,10μg/mL和15μg/mL组的白细胞介素-6相对表达量显着增加,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但后两组之间的相对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同培养时间对细胞活性的影响采用MTT法检测不同培养时间下HCoEpiC细胞活性,与12h相比,24h和48h的OD值显着增大,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24h比较,48h的OD值虽然平均数增大,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论文二实验结果:1.青黛对HCoEpiC细胞炎症模型促炎细胞因子IL-6的影响HCoEpiC细胞在LPS诱导下的促炎细胞因子IL-6的表达显着增加,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药物干预后的各组较模型组IL-6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SASP组比较,青黛高组的含量降低明显,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青黛低组则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青黛中组IL-6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黛各组间比较,与青黛高组相比,其余两组IL-6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青黛中组和青黛低组间IL-6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青黛对HCoEpiC细胞炎症模型促炎细胞因子TNF-α的影响HCoEpiC细胞在LPS诱导下的促炎细胞因子TNF-α表达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药物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药物各组TNF-α含量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SASP组比较,青黛高组TNF-α含量降低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青黛中组和青黛低组TNF-α含量则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青黛各组间比较,与青黛高组相比,其余两组TNF-α含量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青黛中组和青黛低组间TNF-α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青黛对HCoEpiC细胞炎症模型促炎细胞因子IL-1β的影响HCoEpiC细胞在LPS诱导下的促炎细胞因子IL-1β表达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药物干预后的各组IL-1β含量较模型组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SASP组比较,青黛高组IL-1β含量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青黛低组IL-1β含量则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青黛中组IL-6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黛各组间比较,与青黛高组相比,其余两组IL-1β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青黛中组和青黛低组间IL-1β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青黛对HCoEpiC细胞炎症模型促炎细胞因子IL-12的影响LPS诱导HCoEpiC细胞使其产生炎性反应,促炎细胞因子IL-12表达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药物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药物各组IL-12含量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SASP组比较,青黛高组IL-12含量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青黛中组和青黛低组IL-12含量则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青黛各组间比较,与青黛高组相比,其余两组IL-12含量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且青黛低组较青黛中组IL-12含量升高更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青黛对HCoEpiC细胞炎症模型抑炎细胞因子IL-4的影响LPS诱导下的HCoEpiC细胞的抑炎细胞因子较正常组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药物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用药各组IL-4含量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SASP组比较,青黛各组IL-4含量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青黛三个剂量组间比较,青黛高组显着升高,较其余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青黛中组较青黛低组升高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6.青黛对HCoEpiC细胞炎症模型抑炎细胞因子IL-10的影响在LPS诱导下的HCoEpiC细胞的抑炎细胞因子IL-10较正常组显着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药物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用药各组IL-10含量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SASP组比较,青黛高组和中组IL-10含量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青黛低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黛三个剂量组间比较,青黛高组与高黛中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黛低组与另外两组比较IL-10含量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论文三实验结果:1.青黛对HCoEpiC细胞炎症模型PI3K、Aktm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HCoEpiC细胞PI3K 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与SASP组以及青黛各组间比较PI3K m RNA相对表达量差异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黛各剂量组间的比较PI3K m RNA相对表达量差异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青黛对HCoEpiC细胞炎症模型PI3K、Akt、p-Akt蛋白表达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HCoEpiC细胞PI3K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相比,SASP组、青黛高组、青黛中组的PI3K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SASP组比较,青黛中组PI3K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青黛高组和青黛低组与之差异不显着(P>0.05)。与青黛高组相比,青黛中组PI3K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黛中组和青黛低组间差异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oEpiC细胞AKT蛋白相对表达量在各组的变化差异不显着。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HCoEpiC细胞p-Akt/Akt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SASP组以及青黛各组HCoEpiC细胞p-Akt/Akt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与SASP组比较,青黛高、中、低剂量组p-Akt/Akt蛋白相对表达量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青黛高组比较,青黛低组p-Akt/Akt蛋白相对表达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黛中组和青黛低组比较p-Akt/Akt蛋白相对表达量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论文四实验结果:1.青黛对HCoEpiC细胞炎症模型IKKα、IκBα、NF-κB p65 m RNA相对表达量的影响从IKKα和IκBα的结果可看出药物干预对这二者不产生影响,各组IKKα、IκBαm RNA相对表达量差异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HCoEpiC细胞NF-κB p65 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药物干预后,SASP组及青黛各剂量组的NF-κB p65 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SASP组相比,青黛高、中、低剂量组NF-κB p65 m RNA相对表达量差异不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青黛各组间比较差异亦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2.青黛对HCoEpiC细胞炎症模型NF-κB p65蛋白表达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HCoEpiC细胞NF-κB p65蛋白相对表达量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干预后,与模型组比较,SASP组、青黛高组、青黛低组NF-κB p65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黛各剂量组与SASP组间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青黛对HCoEpiC细胞炎症模型IKKα、p-IKKα蛋白表达的影响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HCoEpiC细胞p-IKKα/IKKα蛋白表达显着升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药物干预后,SASP组、青黛高组、青黛中组p-IKKα/IKKα蛋白表达显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与SASP组比较,青黛高、中组p-IKKα/IKKα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青黛低组p-IKKα/IKKα蛋白表达显着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黛高、中组间p-IKKα/IKKα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较青黛低组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青黛对HCoEpiC细胞炎症模型IκBα、p-IκBα蛋白表达的影响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HCoEpiC细胞p-IκBα/IκBα蛋白表达显着升高,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药物干预后,SASP组、青黛高组、青黛中组p-IKKα/IKKα蛋白表达显着降低,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与SASP组比较,青黛高、中组p-IκBα/IκBα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青黛低组蛋白表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青黛三个剂量组间p-IκBα/IκBα蛋白表达与青黛浓度的增加成负相关,两组间p-IκBα/IκBα蛋白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1.LPS诱导HCoEpiC细胞可造成细胞炎症模型,LPS的浓度为10μg/mL,培养时间为24h时,细胞的炎症因子的含量较高。2.青黛能显着降低促炎细胞因子IL-1β、IL-6、IL-12、TNF-α的表达而使抑炎细胞因子IL-4、IL-10的表达升高,通过促炎因子和抑炎因子两方面控制炎症反应。3.青黛能够发挥抗炎作用与抑制PI3K、Akt关键信号分子有关,通过抑制PI3K、Akt的表达抑制其下游的炎性细胞因子。4.青黛在调节炎性细胞因子的过程中,与抑制NF-κB信号通路中的IKK、IκB和NF-κB信号分子的活性有关。
张雨婷[2](2021)在《克罗恩肛瘘创面难愈合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及中医药干预作用》文中研究表明目的:1、了解克罗恩肛瘘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治疗情况。2、探讨克罗恩肛瘘创面难愈合危险因素相关危险因素及中医药干预作用。方法:收集2009年10月1日至2020年12月1日于南京市中医院本部、建邺分院、秦淮分院肛肠科收治的克罗恩肛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CD肛瘘患者男女比例为2.48:1,平均年龄为30.16±11.75岁,年龄波动于12~65岁;(2)CD患者集中在江苏省(127例)和安徽省(31例)。长期异地居住患者占28.2%;CD患者中男性患者平均体质指数20.59±3.8kg/m2,女性患者平均体质指数20.15士3.6kg/m2;(3)既往有肛周手术史的患者有72例,腹部手术史有27例,阑尾切除史有10例,分别占总人数 41.38%,15.52%,5.75%;(4)饮食不规律者10.34%,偏嗜高脂饮食者偏多;对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不耐受患者较多;(5)平均确诊年龄为(25.53±7.48)岁,仅累及回肠末端或结肠者最多见,B1型最多见;(6)中医证型上大肠湿热证患者最多,其次为脾虚湿盛证,肝郁脾虚证,脾胃虚寒证,气滞血瘀证;(7)CD患者中有近一半患者首发症状为肛周病变,其次为大便异常及腹痛腹泻;肠外表现为肝胆疾病最多见;最常见并发症为贫血,其次为肠梗阻;(8)肛瘘以低位肛瘘较多,大部分为括约肌间瘘或者经括约肌瘘,内口为截石位6点最多;(9)治疗上,手术以肛瘘切除术为主,西药治疗主要以美沙拉嗪联合肠道菌群剂为主,中医治疗以中药口服剂联合外用熏洗为主;(10)克罗恩肛瘘创面愈合与HB、ESR和肛瘘分型相关,HB越低,创面愈合越困难;ESR值越高,创面愈合越困难;高位肛瘘创面愈合率低于低位肛瘘。结论:1、本研究中克罗恩肛瘘患者的一般情况和临床特征与国内外研究报道基本符合,但存在一定差异,这与地域、样本量、医生病史收集的详细程度等因素有关。2、发现HB、ESR和肛瘘分型与克罗恩肛瘘的创面愈合相关,临床治疗时重点关注这些因素,针对其特点实施治疗措施,增加创面愈合机率。3、中医药在治疗克罗恩肛瘘上有一定疗效,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疗效观察。
郑翊轩[3](2021)在《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内镜象及病理分级关联性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运用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进行体质分型,分析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体质分布的特点,并观察中医体质与溃疡性结肠炎内镜象以及病理组织学分级之间的关联,为溃疡性结肠炎的辨体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材料与方法:收集2018年10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脾胃病科及北部战区总医院内窥镜科就诊并确诊为溃疡性结肠炎的患者,共82例。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等;根据《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表》进行问卷调查,判定并记录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记录统计患者肠镜象及病理组织学表现,并判定其病理组织学分级。采用SPSS25.0统计软件建立本研究数据库,分析患者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以及中医体质与溃疡性结肠炎内镜象及病理组织学分级之间的关系。结果:1.一般资料方面,男女比例为1.42:1,平均年龄为43.45±10.21,以21~40岁青年人居多。溃疡性结肠炎以慢性复发型为主,病程以1-5年者为主。2.中医体质方面,各体质类型从多到少依次为:湿热质>气虚质>阳虚质>气郁质>痰湿质>平和质=血瘀质>阴虚质>特禀质。3.结肠镜下及病理组织学表现方面,病变范围以E1(累及直肠)者最多,其次为E2(累及左半结肠)、E3(累及广泛结肠);病情程度以中度活动者最多,其次为轻度活动、重度活动、临床缓解;肠黏膜颜色以鲜红、暗红色多见;活动期镜下表现以黏膜水肿充血、黏膜糜烂多见;病理组织学分级以Ⅱ级、Ⅲ级多见。4.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医体质与病情活动程度、肠黏膜色泽、结肠镜下肠黏膜表现、病理组织学分级之间关系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本研究中UC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以湿热质、气虚质、阳虚质居多。2.UC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病情活动度、肠黏膜色泽、肠黏膜镜下表现、病理组织学分级之间存在关联性。
张悦[4](2021)在《炎症性肠病患者合并肝胆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性分析炎症性肠病(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IBD)合并肝胆系统疾病患者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探讨其治疗策略,为临床准确诊断、合理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7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消化内科住院诊断为IBD的患者为研究对象。IBD患者分为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组和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组,根据有无合并肝胆疾病表现将分为合并肝胆疾病IBD组和单纯IBD组。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IBD患者的临床特征(1)基本情况:IBD患者共345例,其中UC患者285例,CD患者60例。男性212例,女性133例,男女比例为1.6:1。年龄14-84岁,平均年龄48.1±16.3岁。(2)临床表现:285例UC患者中,以粘液脓血便者最多见,占79.3%(226/285),腹痛、腹泻次之,分别占45.3%(129/285)、54.0%(154/285)。60例CD患者中,以腹痛者最多见,占75.0%(45/60),腹泻、血便、合并肛周病变者次之,分别占43.3%(26/60)、11.7%(7/60)、20.0%(12/60),部分可出现腹部包块症状,占5.0%(3/60)。(3)病变累及部位:UC组患者中,全结肠受累者多见,占54.0%(154/285),其次为左半结肠受累,占38.6%(110/285),直肠病变者占7.4%(21/285)。CD组患者中,以小肠病变者最多见,占41.7%(25/60),小肠和结肠病变者占33.3%(20/60),结肠病变者占23.3%(14/60),上消化道受累者占1.7%(1/60)。(4)疾病分期:UC组患者中活动期共185例,其中轻度84例,中度74例,重度27例,缓解期100例。CD组患者中活动期共27例,轻度19例,中度8例,重度0例,缓解期33例。(5)实验室检查:UC组患者血Chol和血LDL均值分别为4.3±0.9mmol/L和2.4±0.7mmol/L,明显高于CD组(P<0.05)。CD组患者血Ig A均值3.0±1.5g/L,明显高于UC组(P<0.05)。余实验室指标均值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内镜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内镜检查:UC组患者肠镜下均表现为结肠粘膜充血水肿、糜烂,散在溃疡者多见,伴脓性分泌物、粘膜出血者次之,部分患者可见息肉增生、肠腔狭窄。CD组患者肠镜表现以粘膜充血水肿或非连续性病变者最多见,其次是溃疡、肠腔狭窄,部分可出现铺路石样改变,少数经术后病理确诊。胶囊内镜表现以小肠多发纵行溃疡最多见,其次为小肠粘膜充血水肿、糜烂、节段性肠腔狭窄、结肠多发溃疡。影像学检查:CD组患者小肠CT检查以粘膜充血水肿增厚多见,部分可表现为小肠梗阻、狭窄、穿孔。(7)治疗情况:UC组患者以口服美沙拉嗪为主要治疗药物,占92.3%(263/285),美沙拉嗪栓(肛注)占47.4%(135/285),口服糖皮质激素者占4.9%(14/285),糖皮质激素(灌肠)占7.4%(21/285),口服硫唑嘌呤者占1.4%(4/285),静脉注射英夫利昔单抗者占11.9%(34/285)。CD组患者以注射英夫利昔单抗为主要治疗药物,占61.7%(37/60),口服美沙拉嗪者占43.3%(26/60),美沙拉嗪栓(肛注)占1.7%(1/60),口服硫唑嘌呤者占35.0%(21/60),口服糖皮质激素者占1.7%(1/60),口服沙利度胺者占1.7%(1/60)。UC组口服美沙拉嗪患者占比为92.3%,明显高于CD组(P<0.05)。CD组应用硫唑嘌呤和英夫利昔单抗患者占比分别为35.0%和61.7%,明显高于UC组(P<0.05)。两组应用糖皮质激素、沙利度胺者所占比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IBD合并肝胆疾病患者的一般情况(1)IBD组合并肝胆疾病分布情况IBD合并肝胆疾病患者中,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和胆石症最多见,分别占11.3%(39/345)和11.0%(38/345),其次是药物性肝损害者占0.9%(3/345),无明显诱因肝酶改变者占0.6%(2/345),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小胆管-PSC、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自身免疫性肝炎(AIH)、AIH-PBC重叠综合征者均占0.3%(1/345),合并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仅0.3%(1/345)出现乙肝再激活,合并慢性丙肝者占0.6%(2/345)。(2)UC与CD组合并肝胆疾病分布情况UC合并肝胆疾病患者中,最常见的是NAFLD和胆石症,分别占12.9%(37/285)和10.5%(30/285),药物性肝损害者占0.7%(2/285),PSC、PBC、AIH、乙肝再激活者均占0.3%(1/285),合并慢性乙型肝炎者占3.1%(9/285),慢性丙肝者占0.7%(2/285),无明显原因的肝酶损害者占0.7%(2/285)。CD合并肝胆疾病患者中,胆石症最多见,占13.3%(8/60),其次是NAFLD占3.3%(2/60)和慢性乙型肝炎5.0%(3/60),小胆管-PSC、PBC-AIH、药物性肝损害者均占1.7%(1/60)。(3)年龄分布情况合并肝胆疾病UC组73例患者,年龄分布在各个年龄段,其中≥50岁的患者占56.2%(41/73),与单纯UC组53.3%(113/21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肝胆疾病CD组13例患者,其中≥50岁的患者占61.5%(8/13),明显高于单纯CD组的23.4%(11/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IBD合并肝胆疾病患者的临床特征(1)临床特征比较合并肝胆疾病IBD组患者86例,男∶女=1.8∶1,平均年龄49.1±16.4岁,平均病程65.7±73.1月,单纯IBD组患者259例,男∶女=1.5∶1,平均年龄47.7±16.3岁,平均病程54.3±66.8月,两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肝胆疾病UC组患者73例,男∶女=1.5∶1,平均年龄49.5±15.7岁,平均病程68.3±73.8月,单纯UC组患者212例,男∶女=1.4∶1,平均年龄50.5±15.5岁,平均病程58.3±67.6月,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变累及直肠、左半结肠、全结肠患者占比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肝胆疾病CD组患者13例,男∶女=2.2∶1,平均年龄49.5±21.0岁,平均病程65.8±78.3月,单纯CD组患者47例,男∶女=2.9∶1,平均年龄36.7±14.8岁,平均病程51.8±65.7月,两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肝胆疾病CD组患者疾病行为与单纯CD组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肝胆疾病CD组病变多累及回肠末端76.9%(10/13),明显高于单纯CD组(31.9%,15/47)(P<0.05)。两组病变累及结肠、回结肠、上消化道患者占比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疾病活动性及疾病严重程度情况合并肝胆疾病UC组73例,其中缓解期占42.5%(31/73),活动期占57.5%(42/73),疾病严重程度轻度占35.7%(15/42),中度占45.2%(19/42),重度占19.1%(8/42),与单纯UC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合并肝胆疾病CD组13例,其中缓解期占53.8%(7/13),活动期占46.2%(6/13),疾病严重程度轻度占83.3%(5/6),中度占16.7%(1/6),与单纯CD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IBD与肝胆疾病病程出现顺序肝胆疾病可以出现在IBD患者疾病发展的任何阶段,但出现在肠道症状之后最为常见。合并肝胆疾病UC组73例,肝胆疾病出现在UC肠道症状之前占10.9%(8/73),同时出现者占19.2%(14/73),肠道症状之后出现者占69.9%(51/73)。合并肝胆疾病CD组13例,肝胆疾病出现CD肠道症状之前占7.7%(1/13),同时出现者占38.5%(5/13),肠道症状之后出现者占53.8%(7/13)。(4)IBD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病345例IBD患者中,3例UC和2例CD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病,男性3例,女性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熊去氧胆酸治疗,其中AIH和PBC-AIH重叠综合征这2例患者均发展为肝硬化失代偿期,重叠综合征患者病程中发现了胆结石。(5)IBD合并病毒性肝炎情况IBD患者中,HBs Ag阳性者占3.5%(12/345),HBc Ab阳性者占29.9%(103/345),乙肝再激活占0.3%(1/345),抗HCV阳性占0.6%(2/345),未见甲型和戊型病毒性肝炎患者。UC组患者中,HBs Ag阳性者占3.1%(9/285),HBc Ab阳性者占29.1%(83/285),乙肝再激活和慢性丙肝均见于UC患者。CD组患者中,HBs Ag阳性者占5.0%(3/60),HBc Ab阳性者占33.3%(20/60)。(6)治疗情况IBD合并NAFLD患者39例中应用糖皮质激素(灌肠+口服)者4例,占10.2%,英夫利昔单抗者6例,占15.4%,其中1例肝酶升高,采用静脉及口服保肝药物治疗。IBD合并胆石症患者38例中行胆囊切除术者2例,占5.3%(2/38),其余患者未手术及应用药物治疗。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病者5例,均口服熊去氧胆酸和保肝药物治疗。合并药物性肝损害患者3例,1例为硫唑嘌呤所致,停药后肝功能短时间好转,2例为美沙拉嗪所致,采用静脉及口服保肝药物治疗,停药后肝功迅速恢复正常。合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口服恩替卡韦者3例,占25%(3/12);1例乙肝再激活患者未予治疗。合并无明显原因肝酶改变患者2例,既往无任何肝病病史,应用口服保肝药物治疗。结论:1.IBD患者合并肝胆疾病以NAFLD最多见,其次是胆石症,且NAFLD多见于UC患者,胆石症多见于CD患者。2.合并肝胆疾病CD患者的年龄多在50岁以上,病变部位多好发于回肠末端。3.IBD患者合并肝胆疾病与肠道炎症活动和疾病严重程度不平行,肝胆疾病可以出现在IBD病程的任何阶段,但以出现在肠道症状之后者最多见。4.IBD患者出现肝功能异常需及时查找病因,并给予积极的干预治疗。5.IBD患者应用美沙拉嗪及免疫抑制剂等可引起肝功能损害和乙肝再激活,酌情停用药物及更换药物,防止肝功能损伤进一步加重。乙肝病毒学筛查、肝功能和HBV-DNA的监测是必要的。
叶子茵,肖书渊,李增山,周炜洵,石雪迎,袁菲,何度,吴开春,陈旻湖[5](2021)在《中国炎症性肠病病理诊断专家指导意见》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病理对炎症性肠病(IB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但IBD的病理形态在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不同阶段表现多样,缺乏统一的形态学诊断标准。同时病理医生接受培训程度与诊断水平也参差不齐,诊断准确率难以把握。本文就IBD诊断及相关问题提供病理诊断专家指导意见,旨在提高病理医生对IBD的诊断水平。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病理分组,叶子茵,肖书渊,李增山,周炜洵,石雪迎,袁菲,何度,吴开春,陈旻湖[6](2021)在《中国炎症性肠病病理诊断专家指导意见》文中指出病理对炎症性肠病(IB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 但IBD的病理形态在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不同阶段表现多样, 缺乏统一的形态学诊断标准。同时病理医生接受培训程度与诊断水平也参差不齐, 诊断准确率难以把握。本文就IBD诊断及相关问题提供病理诊断专家指导意见, 旨在提高病理医生对IBD的诊断水平。
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临床指南工作委员会[7](2020)在《肛瘘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文中研究表明肛瘘是结直肠肛门外科专业领域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多数为肛门直肠周围间隙脓肿破溃或引流后形成。由于其病理变化的复杂多样性,部分患者的临床疗效并不乐观,甚至可能出现严重的手术并发症,包括肛瘘迁延不愈或出现不同程度的排粪失禁等,明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甚至导致残疾。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临床指南工作委员会组织国内部分专家讨论编写本专家共识,建议在治疗前对肛瘘进行综合评估,包括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必要的辅助检查。辅助检查包括瘘管造影、超声波检查、CT或MRI,目的在于准确判断肛瘘内口位置、瘘管走行方向及其与肛门括约肌的关系。腺源性肛瘘确诊后均需要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可分为损伤括约肌的手术和保留括约肌功能的手术。前者包括肛瘘切开术、肛瘘切除术和肛瘘挂线术等;后者包括括约肌间瘘管结扎术、直肠黏膜肌瓣推进修补术、肛瘘激光闭合术和视频辅助肛瘘治疗术等。建议临床上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或组合应用。生物可吸收材料包括肛瘘栓和纤维蛋白胶等,由于其具有保留括约肌功能和可重复应用等特点,亦推荐有条件和有经验的医生选择性应用。术后良好的伤口管理可以减轻患者痛苦,促进愈合,降低肛瘘复发率。由于肛瘘术后有一定的复发率和排粪失禁发生率,对部分病情复杂、反复手术和肛门功能已经受损的患者,在选择再次手术时一定要慎重,要权衡患者获益和排粪失禁风险。
周翔[8](2020)在《溃疡性结肠炎血小板参数异常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对疾病活动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血小板参数异常及可能带来的后果,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对UC患者造成的影响,并简要概述针对我国感染HP人群根除治疗指征的见解。方法本研究将会分为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将病历系统中符合纳入标准的132例UC患者和208例功能性肠病患者分为两组,分别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常规中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大血小板比率(P-LCR)之间的差异;将UC组患者依据疾病活动度、病变累及范围分组,分别对比组内患者PLT、MPV、部分炎症指标、部分凝血及血栓相关指标之间的差异。第二部分:将前一部分中,病历资料中包含14C-呼气试验(14C-UBT)结果的UC患者52例及功能性肠病患者120例再次分为两组,分别对比两组患者HP的感染状况;将UC组患者依据疾病活动度、病变累及范围分组,分别对比组内患者HP的感染状况。结果第一部分:UC患者的PLT高于对照组患者,MPV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与UC疾病活动度呈正相关,MPV与之呈负相关,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RP与肠道病变累及范围呈正相关(p<0.05),余指标与之无明显相关性。第二部分:UC患者的HP感染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感染率与疾病活动程度呈负相关,与肠道病变累及范围呈负相关,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LT、MPV能够反映UC患者的疾病活动程度,UC患者具有潜在的血栓前状态,需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HP感染可能对UC患者具有保护作用,根除HP的指征需谨慎把握。
周海峰[9](2020)在《克罗恩病肛管直肠狭窄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诊断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克罗恩病(CD)肛管直肠狭窄的临床特征。探究球囊磁共振(MRI)检查对CD肛管直肠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为分析CD肛管直肠狭窄的临床特征,回顾性收集2010年11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就诊于江苏省中医院肛肠科96例CD肛管直肠狭窄患者的住院资料。为探究球囊MRI检查对CD肛管直肠狭窄的诊断价值,前瞻性收集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于2018年09月至2019年11月因CD肛管直肠狭窄住院手术的15例患者;术前患者均行球囊MRI检查,在影像学上测量狭窄环上缘距肛缘的长度;行狭窄松解术时,术中测量狭窄环上缘距肛缘的长度。评估球囊MRI测量长度的符合率。结果:1、96例患者中男女比例约为1.13:1,诊断年龄为(31.93±9.15)岁。既往有腹部手术史、肛周手术史和药物治疗史的患者分别占32.3%、65.6%和87.5%。病变部位中回结肠型占63.6%。单发狭窄、复杂型狭窄、管状狭窄、重度狭窄的患者分别占62.5%、70.8%、71.9%和50.0%;54.2%的患者合并肛瘘;有1例(1.0%)患者发生癌变。28.1%的患者存在排便困难的症状。47.9%的患者体质量指数(BMI)异常。57.3%的患者CD活动指数(CDAI)处于活动期,52.1%的患者肛周病变活动指数(PDAI)处于活动期。50%的患者C反应蛋白(CRP)高于正常值,61.5%的患者血沉(ESR)高于正常值。单因素分析显示:既往腹部手术史、PDAI、CRP和血小板(PLT)是CD肛管直肠狭窄狭窄程度的危险因素;性别、既往腹部手术史、CD病程和肛管直肠狭窄病病程是影响CD肛管直肠狭窄狭窄类型(单发和多发狭窄)的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腹部手术史(OR=14.258,95%CI:1.693-120.064)及 PDAI(OR=0.269,95%CI:0.084-0.859)是 CD 肛管直肠狭窄狭窄程度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别(OR=2.886,95%CI:1.093-7.624)及肛管直肠狭窄病程(OR=4.130,95%CI:1.688-10.102)是CD肛管直肠狭窄狭窄类型(单发和多发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2、15例CD肛管直肠狭窄,男性6例(40%),女性9例(60%),就诊年龄24-54岁,(34.53±9.03)岁;BMI 波动中在 17.02-28.01 kg/m2之间,(20.13±3.37)kg/m2,既往有肛周手术史者12例(80%),有腹部手术史者4例(26.7%)。球囊MRI测量狭窄环上缘距肛缘长度与术中测量狭窄环上缘距肛缘长度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CD肛管直肠狭窄患者发病年龄轻,男性略多于女性,以回结肠型多见,主要为狭窄型(B2型)和狭窄+穿透型(B2B3型),排便困难为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患者常有腹部手术及肛周脓肿和肛瘘手术史,容易合并肛瘘,且有发生癌变的风险,狭窄多为单发狭窄,多发狭窄中易合并结肠狭窄,复杂型狭窄、管状狭窄、重度狭窄更为常见,CD肛管直肠狭窄多位于齿线至肛管直肠线之间,狭窄长度多≤4cm,实验室检查中炎症指标和营养指标多有异常。此外,既往有腹部手术史、PDAI处于活动期越容易发生重度狭窄,男性及肛管直肠狭窄病程越长者越容易形成多发狭窄。2、球囊MRI可用于CD肛管直肠狭窄术前评估狭窄环上缘距肛缘的长度,为临床术前评估CD肛管直肠狭窄提供了新方法。
方昊[10](2020)在《内镜下球囊扩张术及狭窄切开术治疗克罗恩病相关狭窄的对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与目的克罗恩病(Crohn’s disease,CD)患者在疾病自然史中容易并发肠道狭窄性病变,包括疾病本身发展所致的原发性狭窄及手术吻合口相关的继发性吻合口狭窄。关于CD相关狭窄的治疗策略,目前主要有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内镜下治疗三大类方案。药物治疗在控制CD炎症方面效果卓越,但对于纤维化成分为主的病变,至今尚无针对性药物问世。肠段切除吻合术、狭窄成形术等各类外科手术可有效治疗纤维狭窄性病变,但伴有并发症风险高、复发几率大等不利因素。为了寻找侵入创伤小、应答效果好的治疗手段,医师们尝试将内镜的作用从诊断延伸至治疗,在内镜下介入治疗的道路上探求出内镜下球囊扩张术(Endoscopic balloon dilation,EBD)、内镜下狭窄切开术(Endoscopic stricturotomy,ES)及内镜下支架植入术等治疗术式。EBD治疗CD相关狭窄已有30年左右的发展历程,在一定程度上可延缓手术时间或避免手术,但复发率及相应的二次治疗需要率较高。ES在CD相关狭窄治疗上的应用时间不长,但现有研究提示其有效性可能优于EBD。国内外关于EBD及ES疗效的直接对比研究数量极少,本文拟评估两者治疗CD相关狭窄的短期、长期有效性及安全性,并探寻内镜下治疗后狭窄复发需再次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的危险因素。方法纳入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之间,因CD相关狭窄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行内镜下球囊扩张或狭窄切开治疗的患者共42例,分为EBD治疗组及ES治疗组。收集上述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人口学资料,CD病程、临床症状、实验室结果等临床资料以及狭窄病灶部位、类型、长度、直径等资料,对比分析EBD组及ES组内镜下治疗成功率、症状改善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随访期间是否狭窄复发需再次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应用COX回归分析,探寻再次内镜下治疗、手术治疗的危险因素。结果42例患者中,29例行EBD治疗,13例行ES治疗。EBD组、ES组患者的平均年龄分别为32.6±8.3岁、32.0±11.4岁,男性患者比例分别为62.1%、69.2%。首次内镜下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内镜下治疗成功率均为100%,EBD组及ES组患者的症状改善率分别为87.5%及90.9%,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628)。EBD组中1例患者(3.4%)出现球囊扩张治疗后直肠穿孔,ES组无患者出现穿孔,两组均无患者出现大出血。EBD组、ES组患者的随访时间中位数分别为19.5(9.1-28.0)月及13.6(8.0-18.1)月(p=0.073)。首次内镜下治疗后ES组患者的无介入缓解时间明显大于EBD组患者(8.1±4.2月vs 5.4±2.4月,p=0.012)。然而EBD组及ES组患者的再次内镜下治疗率(62.1%vs 53.8%,p=0.616)、平均内镜下治疗次数(2.5±1.7次vs 1.9±1.1次,p=0.267)、手术治疗率(20.7%vs 7.7%,p=0.405)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42例患者中原发性狭窄26例,吻合口狭窄16例,两者在内镜下治疗成功率(100%vs 100%,p=1.000)、症状改善率(90.9%vs 84.6%,p=0.987)、并发症发生率(3.8%vs 0%,p=1.000)、随访期间无介入缓解时间(6.1±3.0月vs 6.5±3.7月,p=0.742)、再次内镜下治疗率(53.8%vs 68.8%,p=0.339)及手术治疗率(15.4%vs18.8%,p=1.000)方面均无显着统计学差异。建立COX回归模型后进行多因素分析,较长的狭窄病灶长度增加首次内镜下治疗后手术风险(HR:10.40,95%CI:1.90-57.13,p=0.007),而较长的CD病程时间则可降低手术风险(HR:0.96,95%CI:0.91-0.99,p=0.040)。结论1、EBD、ES的短期疗效基本相当,均可有效改善CD相关狭窄病灶情况并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2、ES的长期疗效略优于EBD,两者均可在较大程度上避免或延缓手术,但再次内镜下治疗率高。3、EBD、ES的安全性总体较好,EBD穿孔风险可能略高。4、内镜下治疗对于原发性狭窄及吻合口狭窄疗效基本相当。5、较长的狭窄长度与内镜下治疗后手术风险升高相关,而较长的CD病程与手术风险降低相关。
二、单纯累及直肠Crohn’s病一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单纯累及直肠Crohn’s病一例(论文提纲范文)
(1)青黛对体外细胞炎症模型的抗炎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HCoEpiC细胞炎症模型的建立及条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青黛对HCoEpiC细胞炎症模型炎性因子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三青黛对HCoEpiC细胞炎症模型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四青黛对HCoEpiC细胞炎症模型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一 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
综述二 青黛对溃疡性结肠炎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2)克罗恩肛瘘创面难愈合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及中医药干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研究进展 |
2. 西医研究进展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方法 |
1.1 病例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临床资料采集 |
1.4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性别、年龄 |
2.2 患者籍贯 |
2.3 身高、体重、营养指标 |
2.4 既往史与个人史 |
2.5 饮食 |
2.6 CD蒙特利尔分型 |
2.7 中医证型 |
2.8 起病症状 |
2.9 临床表现 |
2.10 肠外表现 |
2.11 并发症 |
2.12 肛周表现 |
2.13 既往治疗用药 |
2.14 影像学检查 |
2.15 肠镜 |
2.16 治疗方法 |
2.17 影响创面愈合的危险因素分析 |
3. 讨论 |
3.1 性别、年龄 |
3.2 籍贯 |
3.3 营养与饮食 |
3.5 蒙特利尔分型 |
3.6 中医证型分析 |
3.7 临床表现分析 |
3.8 肛周表现 |
3.9 实验室与影像学检查 |
3.10 肠镜与病理 |
3.11 手术治疗 |
3.12 药物治疗 |
3.13 影响创面愈合的危险因素分析 |
3.14 中药干预作用 |
4. 总结 |
第三部分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3)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内镜象及病理分级关联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研究概况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4)炎症性肠病患者合并肝胆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一览表(Abbreviation) |
(一)前言 |
(二)材料和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炎症性肠病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病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溃疡性结肠炎血小板参数异常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对疾病活动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写对照 |
第一部分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概况 |
1.3 本部分的研究内容概要 |
第2章 研究内容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来源 |
2.1.2 病例的纳入及排除 |
2.2 研究方法 |
2.2.1 分组及处理 |
2.2.2 UC组患者依据疾病活动程度和病变累及范围进行分类 |
2.2.3 数据分析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2.3.1 纳入的一般资料比较 |
2.3.2 UC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各指标的比较 |
2.3.3 UC组患者各指标与疾病活动度的关系 |
2.3.4 UC组患者各指标与病变累及范围的关系 |
2.3.5 不同性别的UC患者各指标的比较 |
2.3.6 不同年龄层的UC组患者各指标的比较 |
2.3.7 UC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部分凝血功能及D-二聚体的比较 |
2.3.8 UC组患者的FIB与疾病活动度、病变累及范围之间的关联 |
2.3.9 UC患者、对照组患者FIB与性别、年龄层的关系 |
2.4 讨论 |
第3章 结论 |
3.1 研究结论 |
3.2 研究的特色、创新及不足之处 |
3.3 应用前景及未来展望 |
第二部分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的相关研究概况 |
1.3 本部分的研究内容概要 |
第2章 研究内容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来源 |
2.1.2 病例的纳入及排除 |
2.2 研究方法 |
2.2.1 分组及处理 |
2.2.2 UC组患者依据疾病活动程度和病变累及范围进行分类 |
2.2.3 数据分析方法 |
2.3 研究结果 |
2.3.1 纳入一般资料比较 |
2.3.2 UC组与对照组HP感染率比较 |
2.3.3 UC组间HP感染率的性别及年龄差异 |
2.3.4 UC组中不同活动度的UC患者HP感染率比较 |
2.3.5 UC组中炎症累及范围不同的UC患者HP感染率比较 |
2.3.6 UC组患者HP感染与PLT、MPV的关联 |
2.4 讨论 |
第3章 结论 |
3.1 研究结论 |
3.2 研究的特色、创新及不足之处 |
3.3 应用前景及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克罗恩病肛管直肠狭窄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诊断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祖国医学对克罗恩病肛管直肠狭窄的认识 |
1.1 病名的认识 |
1.2 病因病机的认识 |
1.3 证候分型的认识 |
1.4 中医治法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克罗恩病肛管直肠狭窄的认识 |
2.1 克罗恩病肛管直肠狭窄概述 |
2.2 克罗恩病肛管直肠狭窄的临床表现 |
2.3 克罗恩病肛管直肠狭窄的诊断 |
2.4 克罗恩病肛管直肠狭窄的鉴别诊断 |
2.5 克罗恩病肛管直肠狭窄的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克罗恩病肛管直肠狭窄临床特征研究 |
1.1 临床资料 |
1.2 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2. 球囊MRI对克罗恩病肛管直肠狭窄的诊断价值 |
2.1 临床资料 |
2.2 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3. 研究创新点 |
4.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取得的成果 |
致谢 |
(10)内镜下球囊扩张术及狭窄切开术治疗克罗恩病相关狭窄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词表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2.1 临床资料 |
2.2 内镜下治疗 |
2.3 衡量指标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基线临床资料 |
3.2 短期疗效及长期疗效 |
3.3 并发症 |
3.4 原发性狭窄及吻合口狭窄疗效对比 |
3.5 再次内镜下治疗、手术治疗危险因素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克罗恩病相关狭窄的内镜下治疗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四、单纯累及直肠Crohn’s病一例(论文参考文献)
- [1]青黛对体外细胞炎症模型的抗炎作用及作用机制研究[D]. 姜莎莎.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2]克罗恩肛瘘创面难愈合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及中医药干预作用[D]. 张雨婷.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3]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医体质类型与内镜象及病理分级关联性的研究[D]. 郑翊轩.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4]炎症性肠病患者合并肝胆系统疾病的临床研究[D]. 张悦.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5]中国炎症性肠病病理诊断专家指导意见[J]. 叶子茵,肖书渊,李增山,周炜洵,石雪迎,袁菲,何度,吴开春,陈旻湖. 中华炎性肠病杂志, 2021(01)
- [6]中国炎症性肠病病理诊断专家指导意见[J].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组病理分组,叶子茵,肖书渊,李增山,周炜洵,石雪迎,袁菲,何度,吴开春,陈旻湖. 中华炎性肠病杂志, 2021(01)
- [7]肛瘘诊治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J]. 中国医师协会肛肠医师分会临床指南工作委员会.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2020(12)
- [8]溃疡性结肠炎血小板参数异常及幽门螺杆菌感染对疾病活动的影响[D]. 周翔. 江汉大学, 2020(08)
- [9]克罗恩病肛管直肠狭窄的临床特征及影像学诊断初步研究[D]. 周海峰.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内镜下球囊扩张术及狭窄切开术治疗克罗恩病相关狭窄的对比研究[D]. 方昊. 浙江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