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蒜素和依那普利对果糖致大鼠高胰岛素血症、高脂血症和高血压的影响

大蒜素和依那普利对果糖致大鼠高胰岛素血症、高脂血症和高血压的影响

一、蒜素和依那普利对果糖诱导的大鼠高胰岛素、高血脂、高血压的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穆晶晶[1](2020)在《黑果腺肋花楸花色苷提取物改善T2DM大鼠肝脏胰岛素抵抗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黑果腺肋花楸(Aronia melanocarpa(Michx.)Elliott)是蔷薇科多年生落叶灌木,其果实含有丰富的花色苷,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如降低血糖血脂、改善阿尔兹海默症、保护肝脏、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适量摄入可以促进机体健康。Ⅱ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是一种慢性代谢疾病,长期的高血糖极易引起多种并发症,给人类的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威胁。肝脏是胰岛素作用的主要靶组织之一,通过调节肝脏葡萄糖的利用和产生来控制血糖,对于稳定血糖水平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肝脏胰岛素抵抗可导致血糖水平升高和葡萄糖耐受不良,在Ⅱ型糖尿病发病机制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改善肝脏胰岛素抵抗可能是调节葡萄糖稳态和Ⅱ型糖尿病的一种有效的治疗策略。本实验优化了黑果腺肋花楸花色苷的提取工艺和纯化过程,并分析了其组成成分,并通过建立T2DM大鼠模型,对黑果腺肋花楸花色苷提取物(Aronia melanocarpa anthocyanin extracts,AMAE)对T2DM大鼠肝脏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展开研究,探讨了黑果腺肋花楸花色苷提取物对T2DM大鼠肝脏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及其可能的分子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采用超声波辅助提取法提取黑果腺肋花楸花色苷,在单因素结果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分析法中的Box-Behnken设计优化黑果腺肋花楸花色苷的最佳提取工艺,得出最优的参数条件为乙醇浓度63%,提取时间为32 min,提取温度为42℃,料液比为1:20,在此条件下花色苷的提取量为5.61 mg/g。对比分析四种不同型号的大孔树脂纯化黑果腺肋花楸花色苷的效果,选定D101大孔树脂为纯化树脂,其最佳条件为上样浓度1.2mg/mL,吸附流速1 mL/min,最大上样量375 mL,解吸液60%乙醇,解吸的流速1mL/min,解吸液用量250 mL。在此条件下,纯化后的花色苷冷冻干燥后为紫黑色粉末,花色苷含量为254.73 mg/g。采用HPLC-DAD-ESI-MS2技术鉴定出黑果腺肋花楸花色苷提取物中含有4种花色苷、5种黄酮和3种酚酸,花色苷是该提取物的主要成分,其中矢车菊素-3-半乳糖苷含量最高(55.09%),提取物中的黄酮主要为槲皮素类物质,但含量远远低于花色苷。酚酸含量仅次于花色苷,主要由新绿原酸、绿原酸和咖啡酸组成。采用高脂饲料(high fat diet,HFD)喂养结合小剂量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注射建立Ⅱ型糖尿病大鼠模型,并给予剂量为100和400 mg/kg bw的黑果腺肋花楸花色苷提取物(AMAE)干预处理8周后,AMAE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T2DM大鼠进食量、饮水量、排泄量增多和体重增长缓慢的现象,并有效地降低其血糖、胰岛素和血脂含量,减轻其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缓解胰岛素抵抗,并对肝脏也有一定的保护作用。黑果腺肋花楸花色苷提取物可显着提升T2DM大鼠肝脏中糖原含量及糖酵解关键酶己糖激酶(hexokinase,HK)、葡萄糖激酶(glucokinase,GK)、丙酮酸激酶(pyruvate kinase,PK)活力,降低糖异生关键酶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phosphoenolpyruvate carboxykinase,PEPCK)和葡萄糖-6-磷酸酶(glucose-6-phosphatase,G6Pase)活力,减少肝脏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和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FFA)含量,降低肝脏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生成,提高肝脏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含量,减缓自由基对肝脏脂质、蛋白质和DNA的损伤,同时抑制炎症因子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介素-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表达。此外,AMAE处理显着增加肝脏中胰岛素受体底物-2(insulin receptor substrate-2,IRS-2)、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oinositide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糖原合成激酶-3β(glycogen synthase kinase-3β,GSK-3β)蛋白磷酸化水平,提高葡萄糖转运体2(glucose transporter 2,GLUT2)和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sγ,PPARγ)的基因和蛋白表达,促进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α(AMP-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α)蛋白磷酸化。由此可知,AMAE可以增强葡萄糖的利用,促进肝糖原的合成,抑制肝糖异生而降低血糖,同时降低T2DM大鼠肝脏脂质蓄积,减轻T2DM大鼠肝脏组织的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其潜在作用机制是AMAE激活PI3K/Akt、GLUT2、PPARγ和AMPK信号通路,从而改善T2DM大鼠肝脏胰岛素抵抗。

景梅[2](2019)在《川芎嗪硝酮衍生物TBN在糖尿病肾脏疾病模型中的药效及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实验目的:在链脲佐菌素(streptozocin,STZ)诱导的SD大鼠糖尿病肾脏疾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模型和db/db小鼠自发DKD模型中系统的研究TBN对DKD的药效学作用,并在DKD动物模型中对硝酮嗪(tetramethylpyrazine nitrone,TBN)的保护作用机理进行深入的探讨,为TBN进入临床试验提供实验基础。并通过观察TBN对自发性DKD(CKD-EPI评级G3,eGFR:30~59 ml/min/1.73m2)恒河猴药效学研究,为临床试验提供剂量设计依据和安全性信息。实验方法:1.采用腹腔单次注射大剂量STZ诱导SD大鼠胰岛β细胞损伤,制作大鼠DKD模型,评价TBN对DKD的药效。注射前大鼠禁食12 h,禁食大鼠称重后腹腔注射55 mg/kg STZ放于笼内。正常对照组注射等体积pH 4.5的0.1 M柠檬酸-柠檬酸钠缓冲液。STZ注射3 w后尾静脉采血测血糖≥16.7 mmol/L为糖尿病模型鼠。将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ctrl)、模型组(vehicle)、TBN低剂量组(TBN 10 mg/kg)、TBN中剂量组(TBN 30 mg/kg)、TBN高剂量组(TBN 60 mg/kg)和阳性对照药氯沙坦组(losartan 10 mg/kg),共6组。阳性对照组每天给药一次losartan,其余组别每天灌胃给药TBN或saline两次,连续给药6 w。实验于给药6 w后终止,观察药物对DKD大鼠的保护作用。主要观察指标有:体重、饮水、摄食量、血糖、24 h尿蛋白与尿微量蛋白检测、肾功能指标的检测、肾组织病理学染色和胰腺组织病理学检测。2.采用自发DKD的db/db小鼠模型,评价TBN对DKD的药效。动物分为wt/wt组,db/db组,TBN低剂量组(TBN 10 mg/kg)、中剂量组(TBN 30 mg/kg)、高剂量组(TBN 60 mg/kg)和阳性对照药氯沙坦组(losartan 10 mg/kg),共6组。将7周龄的db/db小鼠随机分组后开始灌胃给药。阳性对照药组氯沙坦每天给药一次,其余组别每天灌胃给药TBN或saline两次,连续给药6 w。主要观察指标有体重、饮水、摄食量、血糖、24 h尿微量白蛋白、肾功能指标、肾组织病理学染色和胰腺组织病理学检测。3.试验入选7只自发DKD恒河猴,入选标准是eGFR≤30-59 ml/min/1.73m2,CysC≥1.3 mg/d L或者肌酐≥1.26 mg/d L,体重稳定,没有给予胰岛素和其他任何的治疗。以eGFR指标作为分组依据,共分为2组:TBN组(30 mg/kg,5只)、vehicle组(2只)。每天给药2次,连续观察12 w。整个实验过程中,每周检测一次动物的体重。主要药效分析指标包括血浆肌酐(Cr-P),胱抑素(CysC)和肾小球率过滤(eGFR),给药前和给药后每4 w检测1次;次要药效指标包括糖脂代谢(FPG,FRA,PFI,Hb A1c,LDL,HDL,TG,TC),每4 w检测1次,尿微量白蛋白(Malb),尿肌酐(Cr-U),UACR和血压在给药后8 w和12 w检测1次,摄食量每天观察1次,BW每周测量1次,血液学指标每4 w检测1次,研究TBN在DKD恒河猴中的药效学作用。4.应用H&E染色、PAS染色、Masson染色、免疫组化、ELISA和Western blot等技术,研究TBN对DKD动物的治疗可能作用机制,为阐明TBN的药效学提供理论基础。实验结果:1.在STZ诱导SD大鼠DKD模型中,给药6 w后,TBN高剂量给药组(60 mg/kg)显着降低DKD大鼠的饮水和摄食量。SD大鼠注射STZ后能够时间依赖性的增加血糖和尿蛋白的水平。给药6 w后,TBN可以剂量依赖性的降低血糖水平,并且各给药剂量组均能显着降低24 h尿蛋白水平。然而,阳性对照药losartan对血糖的影响没有显着统计学差异,但是可以显着降低24 h尿蛋白水平。和vehicle治疗的DKD大鼠相比,TBN各剂量组和losartan组均能降低Cr和TC的水平,但没有显着统计学差异。重要的是,试验结束时,TBN可以显着降低BUN和TG的水平。TBN治疗也可以显着增加DKD大鼠血清中EPO和iron的水平。然而losartan组对血清iron无任何影响,并且稍微降低血清中EPO的水平。大鼠肾脏HE,PAS,Masson染色结果显示,TBN可以剂量依赖性的降低DKD的大鼠肾小球肥大,系膜细胞增殖,系膜基质扩张和肾小球硬化。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显示,TBN可以剂量依赖性的抑制TGF-β1和Col-IV在肾切片中的表达。TBN不仅能够保护糖尿病大鼠的β细胞团,同时呈剂量依赖性地保护β细胞的胰岛素分泌功能。2.连续给药6w结束后,db/db组小鼠的体重相对wt/wt组显着增加;TBN各给药剂量组和losartan组小鼠的体重与db/db组相比无显着统计学差异。TBN给药中剂量(30mg/kg)组和阳性对照药losartan能够显着降低糖尿病db/db小鼠的饮水量和摄食量,并具有显着统计学差异。此外,与wt/wt组小鼠相比,TBN也可以显着降低db/db小鼠血糖,尿微量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以及8-OHdG水平。db/db小鼠肾脏HE,PAS,Masson染色结果显示,TBN可以剂量依赖性的降低DKD的小鼠肾小球肥大,系膜细胞增殖,系膜基质扩张和肾小球硬化。免疫组化分析结果显示,TBN可以剂量依赖性的抑制TGF-β1和Col-IV在肾切片中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肾小球微结构结果显示,TBN和losartan治疗能够抑制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和足突的融合。3.TBN连续给药12 w对自发慢性DKD恒河猴药效学研究发现,安慰剂组动物各项指标水平未见明显改变,证明该模型较为稳定。TBN给药结束后,eGFR从基线值48(±5)ml/min/1.73m2增加到53(±6)ml/min/1.73m2,平均增加了10.4%。然而,vehicle治疗组eGFR相对基线值并无显着统计学差异。与vehicle治疗组相比,TBN给药组显着降低自发DKD恒河猴血清中MDA,3-NT和IL-1β水平。与vehicle治疗组相比,TBN并未显着改变自发DKD恒河猴血糖(FPG,FPI,FRA,Hb A1c),血脂(LDL,TC,TG和HDL),血压(SBP,DBP)以及血液学水平。4.化学法抗氧化实验结果显示,TBN可以有效清除·OH、O2·-、ONOO-,在5μM时即对ONOO-具有很强的清除能力。在STZ诱导SD大鼠DKD模型中,给药6 w后,TBN可以显着降低STZ诱导DKD大鼠血清中MDA的含量和尿液中8-OHdG水平。在db/db小鼠自发DKD模型中,在TBN给药6 w结束时,db/db组尿液中8-OHdG水平相对wt/wt组小鼠显着增加,具有统计学差异,TBN各给药剂量组和阳性对照药losartan显着降低db/db小鼠尿液中8-OHdG水平。通过Western blot检测STZ诱导DKD模型大鼠以及自发DKD模型小鼠肾皮质AMPK/PGC-1a/Nrf2/HO-1相关信号通路蛋白表达,结果显示TBN能够呈现剂量依赖性增加大鼠肾皮质AMPK/PGC-1a/Nrf2/HO-1蛋白的表达。实验结论:1.不同剂量的TBN均可以有效降低血糖含量、血脂水平、尿微量白蛋白和大量蛋白尿的水平,明显改善STZ诱导SD大鼠肾损伤,保护胰腺β-细胞和增加胰岛素分泌。此外,TBN对能够给糖尿病并发症白内障和肾性贫血带来有益效果。2.不同浓度的TBN对db/db自发糖尿病小鼠血糖水平和24 h尿微量白蛋白均有改善效果,病理学染色显示TBN能够有效改善糖尿病导致的肾脏损伤,并对糖尿病并发症肾性贫血具有有益效果。3.本次试验中vehicle治疗组恒河猴各项指标水平未见明显改变,证明该模型较为稳定。TBN连续给药12 w显着增加自发DKD恒河猴eGFR水平,并能显着降低血清CysC,TG,MDA,3-NT和IL-1β水平。这些实验结果表明TBN对慢性DKD恒河猴肾损伤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本次试验中观察了TBN多次给药后的疗效,但样本量较少,TBN对DKD的疗效还需进一步临床试验进行验证。4.TBN可能通过清除自由基和改善线粒体功能发挥肾脏保护活性,改善DKD模型的肾脏功能从而治疗DKD。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3](2018)在《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文中提出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2018年3月1日,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和中国药师协会组成指南修订联合委员会,经3次联合会议讨论后最终确定了指南修订的总体原则及新指南拟回答的核心问题。指南工作组针对这些核心问题制定了具体的文献检索和评价策略,综合评价、筛选出相关文献。修订过程主要

翟百强[4](2018)在《棕色脂肪不同激活方式对小鼠能量代谢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能量代谢失衡会诱发如肥胖症、Ⅱ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心血管等多种疾病,这些疾病也成为全球面临的一个重要且严峻的公共健康问题。由于棕色脂肪(BAT)在减少机体白色脂肪、改善胰岛素敏感性等多方面的显着效果,使BAT成为大健康领域的热门研究。BAT中含有丰富的线粒体,线粒体内膜上的解耦联蛋白通过产热作用促进能量消耗,进而调控糖代谢稳态,加大甘油三酯的吸收代谢。通过有效手段激活机体棕色脂肪并改善机体能量代谢科学依据充分,本文是通过利用物理激活、药物激活、食品激活三种不同手段,探讨了每种方式激活BAT对能量代谢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物理方法有效激活小鼠BAT。在进行冷暴露和BAT摘除实验发现,调节葡萄糖及脂质代谢的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21的mRNA的表达在冷应激中上调,冷暴露8h最大化,血液中的FGF21水平有显着升高,在整个实验阶段保持较高水平。白色脂肪棕色化的相关基因CD137的表达量和脂肪组织的组织学的结果进一步提示,FGF21与白色脂肪棕色化的现象成正相关性。实验还发现,在冷暴露前期,激活BAT有效加大甘油三酯的快速消耗,冷暴露后期,白色脂肪棕色化程度提高,呈现持续BAT激活的现象。通过小鼠的BAT摘除实验发现,减少BAT的小鼠在冷暴露环境仍然保持促进白色脂肪棕色化的特性,这进一步暗示米色脂肪细胞的形成可能受到白色脂肪在冷诱导压力期间交感神经输入的控制。2、通过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成品药福辛普利有效激活小鼠BAT。采用处理高脂饮食诱导肥胖(DIO)小鼠的实验发现,ACEI可以显着地提高BAT线粒体内膜上的解耦联蛋白Ucp1以及氧化磷酸化相关基因的表达量。ACEI处理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可以有效地提高小鼠糖代谢、胰岛素敏感性和能量代谢水平,抑制小鼠肥胖的发生。3、食品中有效功能活性成分激活小鼠BAT。分别采用天然食品大蒜中功能活性成分蒜氨酸及大蒜素处理DIO小鼠实验发现,蒜氨酸和大蒜素均可以有效改善DIO小鼠的葡萄糖利用率,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抑制DIO小鼠脂肪肝发生。通过蒜氨酸和大蒜素对DIO小鼠的自发运动量、能量摄入量、采用远红外扫描仪热图像、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等综合统计和比较发现,大蒜素可以有效激活DIO小鼠的BAT活性,能量代谢指标差异性显着。通过以上物理、药物、食品的处理方法,对激活机体BAT,进而提高能量代谢、降低肥胖、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等代谢障碍相关的疾病干预提供一个崭新的思路。

李知行[5](2016)在《电针对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肝脏AMPK、ACC的干预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第一部分文献研究随着生活水平提高、饮食架构的变化,人类饮食相关疾病成为发展中国家及发达国家的潜在威胁。营养过剩的饮食习惯及以静坐为主的工作模式导致现代人代谢类疾病的频繁发展,最明显的就是糖尿病(DM)。胰岛素抵抗(IR)作为糖尿病的前驱状态,受到了现代研究的高度关注。而且作为高血压、脂肪肝、多囊卵巢综合症等疾病的“共同土壤”,胰岛素抵抗同时受到广泛关注。目前研究表明,糖尿病发病率的增长趋势正在逐年增长,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目前为止,对现代医学对2型糖尿病(T2DM)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剖析清楚,胰岛素抵抗和胰岛素β细胞功能缺陷是其基本特征,而现代生活营养过剩所引起的肥胖、高血压、糖尿病与胰岛素抵抗关系密切。胰岛素抵抗作为T2DM发生的核心环节,是治疗T2DM及胰岛素抵抗相关疾病的关键。因此,调节胰岛素信号通路异常,从而改善胰岛素抵抗,以此为突破口,是治疗T2DM的关键所在。中医又将糖尿病称为消渴病,历史记载由来已久,因此历代医家及后世学者都在治疗消渴病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或以之撰写医案分享临床心得,或以之进行实验深化研究,都为人类的医学事业作出了伟大的贡献。大量文献表明,针刺治疗胰岛素抵抗相关疾病过程中存在不可取代的优势,其作用机理与改善胰岛素抵抗密切相关。本课题组通过既往研究发现针刺可通过受体及受体后水平改善胰岛素抵抗。为了进一步完善针刺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机理,本课题选择胰岛素抵抗发生、发展过程中的脂代谢紊乱作为切入点,以脂联素所激发的AMPK-ACC信号转导通路为研究方向,通过检测相关指标观察针刺对胰岛素抵抗从宏观到微观的整体性理论,进一步证明其作用机理与治疗作用。第二部分实验研究目的:以高脂饮食诱导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为研究对象,以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吡格列酮为对照,系统观察针刺对胰岛素抵抗大鼠血清脂联素、游离脂肪酸含量的影响,肝脏AMPK、ACC蛋白表达的影响,以及肝脏超微结构形态学的改变,从而多层次、多水平诠释针刺对胰岛素抵抗脂质代谢紊乱的调节效应,为其强化胰岛敏感功能提供新的理论基础。方法:将52只雄性SPF级SD大鼠(180-220g)普通饲料适应性饲养5天,随机抽出10只为正常组,喂以普通饲料;余下大鼠改用高脂饲料喂养3个月为造模组。从第8周开始,每隔一周对所有大鼠进行眼眶静脉窦取血,检测空腹血糖(FPG)、血浆胰岛素(FINS),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标(ISI、HOMA-IR),当模型组大鼠ISI比空白组明显降低(P<0.05),HOMA-IR明显升高(P<0.05)时,即进行高胰岛素正葡萄糖钳夹试验,当葡萄糖输注率(GIR)与空白组相比明显降低(P<0.05)时为造模成功。第12周造模成功后,采用分层随机法分为3组:模型组(11只)、西药组(13只)、电针组(12只)。空白组继续以普通饲料饲养2周,模型组继续以高脂饲料饲养2周。电针组继续以高脂饲料饲养2周,同时给予电针治疗,穴取“丰隆”、“三阴交”,1次/日。西药组续以高脂饲料饲养2周,同时给予吡格列酮悬浊液10mg/kg灌胃,1次/日。各组大鼠于治疗结束后眼眶静脉窦采血检测FINS. ADP. FFA等指标,FPG测定采用葡萄糖氧化酶法,FINS. ADP. FFA测定采用ELISA法。取肝脏,使用蛋白印迹检测手段,观察针刺前后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肝脏AMPK. ACC蛋白表达情况。使用透射电镜观察针刺后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肝脏组织超微结构形态学的改变。成果:1.高脂饲料饲养12周后,模型组、西药组、电针组大鼠的GIR均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1),表明造模成功。经过2周治疗后,西药组、电针组的GIR较模型组显着升高(P<0.01)。2.透射电镜观察:空白组干细胞中细胞器结构完好,线粒体、粗面内质网丰富,胞浆内无脂滴及脱颗粒现象,线粒体膜、嵴结构完整,排列规则,粗面内质网排列整齐;模型组肝细胞内可见大量脂滴分布,线粒体呈现不同程度肿胀,线粒体嵴变少变短,甚至出现空泡化。通过治疗,西药组、电针组肝细胞胞浆中脂滴较模型组减少,线粒体肿胀减轻,内外膜部分融合。3.模型组血清中ADP较空白组显着性降低(R<0.01), FFA较空白组显着性升高(P<0.01)。经治疗后,西药组、电针组的ADP较模型组显着性升高(R<0.01, R<0.05), FFA较模型组显着性降低(P<0.01,P<0.05)。4.模型组大鼠肝脏的AMPK蛋白水平较空白组显着降低(P<0.01), ACC蛋白水平显着性升高(P<0.05)。经治疗后,西药组、电针组AMPK蛋白水平较模型组显着升高(P<0.01,P<0.05);西药组、电针组ACC蛋白水平较模型组显着降低(P<0.01)。结论:研究表明,电针可通过激活脂联素介导的信号通路,上调AMPK蛋白表达,进而下调ACC蛋白表达,以调整机体脂质代谢紊乱从而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这可能是针刺治疗胰岛素抵抗的机制之一。

王艳丽[6](2016)在《北京部分社区老年人群2000-2009年高尿酸血症患病率的变化及相关因素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调查北京地区部分社区55岁以上老年人群2000年及2009年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及其变化趋势,并探讨HUA患病的相关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北京市老龄化多维纵向研究”调查内容之一。以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北京地区人口资料为依据,采用按类分层、分段、随机、整群的抽样方法,在北京市怀柔区、大兴区、原宣武区抽取55岁及以上人群作为调查对象。于2000年对2832名55岁以上者进行入户调查,并进行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其中2191例得到有效数据。2009年7-9月开展了同样的调查,1458人得到有效数据。采用血尿酸水平男>420umol/L,女>357umol/L为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HUA)的诊断标准分别计算北京地区2000年及2009年老年人HUA的患病率,用2000年和2010年北京市普查人口分别进行标化后,分析其变化趋势及相关影响因素。并采用其他两种HUA诊断标准计算两次调查人群的HUA患病率。结果1.与2000年调查人群相比,血尿酸水平在2009年的调查人群中,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均见明显升高(2009年及2000年男性血尿酸水平分别为340.7umol/L、299.2 umol/L,女性分别为300.1 umol/L、246.2 umol/L)。2009年人群的平均血尿酸水平为318.3umol/L,显着高于2000年人群的平均血尿酸水平272.8umol/L(P<0.01),差异为45.5umol/L(95%CI 39.4,51.6,P<0.01),男性及女性各年龄组的平均血尿酸水平均显着高于2000年相应年龄组的男性及女性。2.2009年的HUA总患病率为21.1%,显着高于2000年的HUA总患病率9.7%(P<0.01),且各年龄组的HUA患病率均显着高于2000年相应年龄组的患病率。2009年女性HUA患病率(23.9%)显着高于2000年女性的患病率(9.8%),差异为14.2%;且各年龄组的HUA患病率均显着高于2000年女性相应年龄组的患病率。2009年男性HUA患病率(17.5%)显着高于2000年男性的患病率(9.7%),差异为7.8%;且各年龄组的HUA患病率均显着高于2000年男性相应年龄组的患病率。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居住在城区、高血压、血脂异常、超重/肥胖是HUA患病的危险因素。将高血压、血脂异常、肥胖和血糖升高合并为代谢综合征后,多因素分析显示HUA患病与MS有关,随MS组分数量的增加,HUA的患病风险明显增加。结论1.北京市2009年老年人HUA患病率较2000年显着升高,且男性、女性各年龄组的HUA患病率均显着高于2000年相应年龄组的男性及女性。2.与2000年人群相比,血尿酸水平在2009年人群的男性及女性中均升高,男性及女性各年龄组的平均血尿酸水平均显着高于2000年相对应年龄组的男性及女性。3.2009年人群HUA患病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居住在城区、高血压、血脂异常、超重/肥胖是HUA患病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还显示HUA患病与MS有关,随MS组分数量的增加,HUA的患病风险明显增加。

郑丽红[7](2014)在《红芪多糖对糖尿病肾病db/db小鼠的肾脏保护作用及对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观察红芪多糖(HPS)对糖尿病肾病db/db小鼠肾脏病理学及肾组织中 TGF-β 1、CTGF、BMP-7基因和蛋白表达水平及TGF-β 1/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客观评价HPS对糖尿病肾病db/db小鼠肾脏保护作用,进一步揭示其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HPS预防及治疗糖尿病肾脏并发症提供更深入的理论依据。方法:将50只12周龄SPF级雄性BKS背景db/db小鼠随机分为5组:HPS高剂量组、HPS中剂量组、HPS低剂量、依那普利组、模型对照组,每组10只;另外10只同品系非糖尿病db小鼠为正常对照组。HPS高剂量组给予HPS 400mg.kg-1.d-1灌胃;中剂量组给予 HPS 200mg.kg-1.d-1;低剂量组给予 HPS 100mg.kg-1.d-1;依那普利组按1 0mg.kg-1.d-1灌胃;模型对照组及正常对照组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灌胃。以上均每日一次,连续灌胃治疗8周。实验期间,每周测体重,每2周测血糖,实验结束时通过摘眼球取血,留取血标本用于血液生化检测。小鼠处死后立即取出肾脏,右肾以 4%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备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测。病理行 HE和Masson染色,光镜及电镜下观察肾脏病理形态学改变及超微结构变化,评估肾脏纤维化程度。左肾液氮冷冻后保存于-70℃冰箱用于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采用RT-PCR方法检测肾组织中TGF-β1、CTGF、BMP-7、Smad2、Smad3、Smad7 的 mRNA 表达,应用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法检测上述指标的蛋白表达。结果:①对小鼠体重的影响:糖尿病db/db小鼠体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 1);治疗8周后,除正常组小鼠体重未见明显变化外,余各组小鼠体重均出现不同程度降低,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体重下降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其中以HPS高剂量组尤为明显。②血糖:糖尿病组小鼠血糖明显高于非糖尿病小鼠(P<0.01);在实验过程中,除正常对照组外,其余各组血糖均不同程度上升,尤以模型组最为显着;治疗8周时,HPS高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其他治疗组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血脂: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TG及TC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治疗8周后,HPS高、中剂量组小鼠血TG和TC水平较模型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尤其HPS高剂量组差异更为明显。④肾功能:与正常对照组比较,DN小鼠血清BUN、SCr明显偏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HPS高、中剂量组与依那普利组BUN、SCr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⑤病理改变:光镜及电镜下可见正常对照组小鼠肾组织形态正常,足细胞结构完整,足突排列整齐清晰,基底膜无增厚,无系膜基质增生,肾间质未见纤维化及炎细胞浸润;模型组肾小球体积明显增大,肾小球基底膜不同程度弥漫性增厚,系膜基质增生,系膜区增宽,足突广泛融合,内皮细胞排列紊乱、脱落,部分肾小管上皮空泡变性,肾小管萎缩,可见蛋白管型,肾小囊部分粘连,可见系膜区纤维化增生及肾小管纤维化;与模型组比较,各治疗组肾脏足突融合现象、ECM沉积和GBM厚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或P<0.01),以HPS高剂量组和依那普利组最为明显。⑥基因表达情况:RT-PCR结果提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肾皮质中TGF-β1、CTGF、Smad2、Smad3 mRNA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而BMP-7、Smad7 mRNA表达均显着下降(P<0.01);与模型组比较,除HPS小剂量组TGF-β 1、CTGF、BMP-7、Smad2、Smad3、Smad7 mRNA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之外,余各治疗组 TGF-β 1、CTGF、Smad2、Smad3 mRNA表达较模型组均有下降(P<0.01),BMP-7、Smad7 mRNA表达较模型组均有上调(P<0.01),以HPS高剂量组和依那普利组最为显着。⑦蛋白表达情况:免疫组化与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小鼠肾皮质中TGF-β 1、CTGF、Smad2、Smad3 蛋白表达均显着升高(P<0.01),而BMP-7、Smad7蛋白表达均显着下降(P<0.01);经HPS治疗后,治疗组肾组织TGF-β 1、CTGF、Smad2、Smad3 蛋白表达较模型组均有所下降(P<0.01),BMP-7、Smad7蛋白表达较模型组均上调(P<0.01),尤以HPS高剂量组显着。结论:HPS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缓糖尿病肾病db/db小鼠血糖升高,降低血脂,保护肾功能,改善糖尿病肾脏病理损害。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肾组织中BMP7、Smad7的表达,下调TGF-β1、CTGF、Smad2、Smad3的表达,从而影响TGF-β1/Smads信号通路而发挥作用。

程倩[8](2014)在《黄酮预防代谢综合征的功能评价与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是建立可用于预防代谢综合征(MS)功能食品评价的动物模型,并应用该模型评价和比较8种黄酮对大鼠体重增长和糖脂代谢的干预效果,然后从化学和细胞水平研究其作用靶点和途径,为黄酮预防MS作用提供新的理论依据。本研究通过高脂肪高果糖饮食诱导建立了 MS动物模型。结果发现,大鼠进食高脂高糖饲料,3周后体重显着增长,出现糖耐量受损(IGT);4周后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浓度下降、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7周后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显着升高;9周后空腹高血糖(FBP)水平升高,出现空腹血糖受损(IFG),形成联合糖耐量异常(CGI);10周后,肝脏胰岛素抵抗发生。13周后,大鼠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C)水平降低、丙二醛(MDA)含量升高,产生氧化应激;大鼠肝脏脂肪变性严重,且已经发展为肝炎;胰腺内可见少量单核淋巴细胞和脂肪细胞浸润,胰岛数目大量增加。在高脂高糖饮食中分别添加同等摩尔浓度的8种黄酮进行干预。结果表明,染料木素、葛根素、山奈酚、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芹菜素能显着抑制体重增长。葛根素和染料木素对血脂有全面改善效果,山奈酚和EGCG对血清HDL水平无明显提高,槲皮素、芹菜素、芦丁和柚皮素对血清TG含量无显着降低,槲皮素和芦丁对血清TC浓度无明显下降。山奈酚、芹菜素、染料木素、葛根素能显着抑制内脏周围脂肪的堆积、提高血清脂联素浓度、降低血清游离脂肪酸(FFA)水平,是其预防脂肪肝的作用途径。除EGCG和柚皮素外,其他黄酮均能显着改善糖耐量受损,作用机理与提高外周组织胰岛素敏感性有关。8种黄酮都能降低空腹高血糖水平,作用机理与改善肝脏胰岛素抵抗有关。除染料木素外的其他黄酮均能显着提高血清TAC水平,8种黄酮均能显着降低血清MDA含量。染料木素干预后大鼠胰腺恢复正常;山奈酚、芹菜素和葛根素干预后胰腺内炎性细胞和脂肪细胞的浸润减少,胰岛数目明显减少;槲皮素和EGCG对胰岛增殖有较好的缓和作用。从构效关系上分析发现,8种黄酮中,异黄酮对代谢综合征的预防效果最好。采用体外化学法检测了各黄酮对脂肪酶、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8种黄酮对这三种消化酶的活性均有抑制作用,抑制脂肪消化吸收是EGCG、葛根素、芹菜素、山奈酚控制体重增长的作用途径之一,EGCG、槲皮素、染料木素、山奈酚能通过减缓淀粉在肠道的消化吸收,减少高血糖对胰腺的刺激,对胰腺产生保护作用。通过鸡尾酒诱导剂诱导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通过高葡萄糖和高胰岛素诱导脂肪细胞建立胰岛素抵抗(IR)模型,评价各黄酮对脂肪细胞分化和IR的影响。结果表明,染料木素、山奈酚、芹菜素能通过抑制前脂肪细胞的分化减少内脏周围脂肪的堆积和体重增长;山奈酚、芹菜素、葛根素能通过提高脂肪细胞的胰岛素敏感性缓解餐后糖耐量受损。通过刀豆蛋白(ConA)诱导T淋巴细胞增殖、脂多糖(LPS)诱导巨噬细胞活化,评价各黄酮对体外炎症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这些黄酮能通过抑制T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增殖活化以及炎症因子的分泌,降低脂肪组织胰岛素抵抗和脂肪肝炎的产生。

米清仙[9](2011)在《牛磺酸对果糖诱导高血压大鼠的降压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牛磺酸对果糖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合并高血压大鼠的降压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36只被随机分为对照组、果糖组和牛磺酸组。果糖组和牛磺酸组以高果糖饲料喂养,对照组以相同热量的普通饲料喂养,牛磺酸组同时饮用加入2%的牛磺酸的白开水,另外两组动物自由饮用白开水。喂养时间为5周,期间每周用尾套法测定三组动物的收缩期血压,第5周测完尾动脉血压后,大鼠麻醉后用有创颈动脉插管法观察三组动物心功能参数,观察在舌下静脉注射一定量去甲肾上腺素后心功能参数的变化幅度。实验结束后腹主动脉采血测定空腹血糖、血甘油三酯和血胰岛素。采血结束后,取大鼠胸主动脉,用离体血管环法观察大鼠胸主动脉环张力对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和酸化亚硝酸钠的反应。结果:(1)5周后果糖组大鼠收缩期血压显着高于对照组和牛磺酸组(P均<0.05),果糖组的空腹血糖、血甘油三酯和血胰岛素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和牛磺酸组(P均<0.05)。(2)牛磺酸组大鼠对舌下静脉注射0.1g/L的去甲肾上腺素0.01ml/100g引起的血压和心率变化幅度明显小于果糖组。(3)在对照组、果糖组和牛磺酸组大鼠胸主动脉环,给予1×10-10~3×10-6mol/L去甲肾上腺素产生浓度依赖性的收缩,其logECs0分别为-7.53+0.12、-7.42+0.07和-7.57±0.17,Emax分别为(3.21+0.21)g、(3.38±0.17)g和(3.15±0.11)g,三组logECso和Emax无显着性差异(P均>0.05)。(4)三组血管环在1×10-6mol/L去甲肾上腺素预收缩的基础上,累积加入1×10-10-1×10-4mol/L酸化亚硝酸钠产生浓度依赖性舒张,其logIC50分别为-5.85±0.07、-5.71±0.17和-5.89±0.11,Emax分别为(90.56±2.38)%、(95.344±5.17)%和(92.48±4.76)%,三组logIC50和Emax无显着性差异(P均>0.05)。(5)在基础张力的基础上,用1×10-6mol/L去甲肾上腺素预收缩三组血管环,当收缩达到坪值,对照组,果糖组和牛磺酸组分别累积加入1×10-10~1×10-Smol/L的乙酰胆碱,其logIC50分别为-7.21±0.14、-6.67±0.03和-7.11±0.09,Emax分别为99.28±2.34、80.56±3.21和95.65±5.39。对照组与牛磺酸组的logIC50和Emax之间无显着性差异(P均>0.05),果糖组的Emax显着小于对照组和牛磺酸组(P均<0.05),果糖组的logIC50显着大于对照组和牛磺酸组(P均<0.05)。结论:牛磺酸对果糖诱导的胰岛素抵抗合并高血压的大鼠有降压作用,其机制可能是:(1)通过降低血胰岛素、血甘油三酯和空腹血糖水平,进而削弱由三者造成的血压升高。(2)保护血管的内皮功能,从而使内源性的舒血管物质产生增多而降低血压。(3)改善心血管压力反射敏感性,从而增强血压的神经调节功能。

黄澄[10](2011)在《IRS-1 G972R基因多态性对人内皮功能以及炎症状态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研究湖南长株潭地区汉族人群中IRS-1Gly972Arg基因多态性与原发性高血压、胰岛素抵抗与内皮功能受损相互之间作用的关系。研究方法:选取湖南省长株潭地区510名经确诊的原发性高血压和胰岛素抵抗患者及520名健康对照者。其中单纯高血压患者184例,单纯胰岛素抵抗患者178例,高血压合并胰岛素抵抗患者145例,均为汉族人群。健康对照组选自于高血压或胰岛素抵抗患者同一地区的无血缘关系的群体,无高血压、糖尿病病史及家族史(计520例,其中男性271例,女性249例)。测量对象一般指标(如BMI、腰臀比、血压、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并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评估受试者的胰岛素抵抗情况,使用HP Sonos5500彩色超声系统检测受试者肱动脉介导的血管舒张水平(FMD)。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受试者IRS-1Gly972Arg基因多态性进行基因分型。结果:IRS-1Gly972Arg基因多态性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定律。IRS-1基因Gly972Arg多态性的突变率(即G/A基因型频率):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发现9例突变携带者(9/329),占2.7%,血压正常受试者中发现10例突变携带者(10/701),占1.4%;胰岛素抵抗患者中发现7例突变携带者(10/326),占2.1%,正常糖耐量受试者中发现12名突变携带者(12/704),占1.7%。尽管高血压组该基因突变率略高于血压正常组,胰岛素抵抗组略高于糖耐量正常组,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经基因分型、胰岛素抵抗指数、高血压分级、吸烟、饮酒、年龄、性别、高血压家族史、血脂水平调整后,只有原发性高血压分级水平才是内皮功能受损的独立危险因素IRS-1Gly972Arg基因多态性、胰岛素抵抗以及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与内皮功能受损无明显相关性。结论:高血压水平分级是内皮功能受损的独立危险因素,胰岛素抵抗、IRS-1Gly972Arg基因多态性,以及两者之间的交互作用与内皮功能受损无明显相关性。目的:初步探讨IRS-1G972R变异致人群血管内皮功能受损的机制。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对受试者IRS-1Gly972Arg基因多态性进行基因分型。使用HP Sonos5500彩色超声系统检测受试者肱动脉介导的血管舒张水平(FMD)。ELISA法测定血清ET-1, eNos, IL-8和ICAM-1水平。外周血单个核细胞CXCR2mRNA表达水平通过Real-time PCR测定。数据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在1030例受试者中,G972R IRS-1等位基因突变频率为11.1%。IRS-1G972R基因多态性与内皮功能受损之间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内皮功能受损与高血压及血浆ET-1/eNOS水平明显相关。然而,在高血压受试者中,G972R IRS-1突变者其血浆ET-1/eNOS水平显着高于Gly/Gly纯合子携带者。在胰岛素抵抗的受试对象中,与Gly/Gly纯合子携带者相比,G972R IRS-1突变者血清IL-8和ICAM-1水平和单核细胞CXCR2mRNA表达水平显着升高。结论:本研究显示,内皮功能受损的主效应因素是高血压,而不是IRS-1G972R多态性。然而,在高血压的受试者中,G972R IRS-1突变进一步增加了血清ET-1/eNOS水平, ET-1/eNOS水平与内皮功能状态密切相关;同时,在胰岛素抵抗的受试者中,G972R IRS-1突变促进了炎症反应,而炎症反应是内皮功能受损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总之,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内皮功能受损的进展中,IRS-1G972R突变与高血压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在炎症反应中,IRS-1G972R突变与胰岛素抵抗之间存在交互作用。目的:探讨IRS-1Gly972Arg基因多态性对于高血压或胰岛素抵抗受试者采用卡托普利和罗格列酮治疗后相关指标变化值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HBP,IR,HBP+IR和正常组各20例,每组按G/A基因型不同各分配10例。合并高血压组40名受试对象口服卡托普利,疗程一个月,每日25mg,比较治疗前后ET-1/eNOS表达水平变化;血浆合并胰岛素抵抗者口服罗格列酮,疗程2个月,每日4mg,比较治疗前后PBMC CXCR2mRNA表达水平变化。结果:服用卡托普利1月后各小组的ET-1/eNOS表达水平较未服药前降低,治疗前后ET-1/eNOS变化的绝对值水平在A等位基因受试人群中高于G等位基因的受试者。但对卡托普利降低其外周血浆ET-1/eNOs表达水平的效果采用协方差分析并未得出统计学意义。协方差分析还提示,是否合并胰岛素抵抗以及等位基因类型对高血压受试者卡托普利服用后FMD升高幅度影响不显着。服用罗格列酮2个月后各小组PBMC CXCR2mRNA表达水平较未服药前均下降,但协方差分析亦未得出罗格列酮对PBMC CXCR2mRNA表达水平影响的统计学意义;此外,是否合并高血压以及等位基因类型对胰岛素抵抗受试者服用罗格列酮后PBMC CXCR2mRNA表达水平降低幅度的影响并不显着。结论:在湖南省长株潭地区的汉族人群中,服用卡托普利能有效降低高血压受试者的ET-1/eNOs表达水平,并有效改善其内皮功能;是否合并胰岛素抵抗以及IRS-1Gly972Arg基因分型并不会影响ET-1/eNOs表达水平的下降程度。服用罗格列酮后胰岛素抵抗受试者的PBMC CXCR2mRNA表达水平显着下降,但受试者是否合并高血压以及IRS-1Gly972Arg等位基因分型对其下降幅度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

二、蒜素和依那普利对果糖诱导的大鼠高胰岛素、高血脂、高血压的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蒜素和依那普利对果糖诱导的大鼠高胰岛素、高血脂、高血压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黑果腺肋花楸花色苷提取物改善T2DM大鼠肝脏胰岛素抵抗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黑果腺肋花楸
        1.1.1 黑果腺肋花楸中生物活性物质
        1.1.2 黑果腺肋花楸有益健康的活性
    1.2 Ⅱ型糖尿病
        1.2.1 Ⅱ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
        1.2.2 花色苷与Ⅱ型糖尿病
    1.3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1.3.1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黑果腺肋花楸花色苷的提取、纯化及成分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2.1.3 实验方法
        2.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单因素实验结果
        2.2.2 响应面实验结果与分析
        2.2.3 大孔树脂纯化黑果腺肋花楸花色苷
        2.2.4 黑果腺肋花楸花色苷提取物的成分分析
    2.3 讨论
    2.4 小结
第三章 黑果腺肋花楸花色苷提取物对T2DM大鼠体内生理生化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3.1.3 实验方法
        3.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3.2 结果与分析
        3.2.1 AMAE对 T2DM大鼠饮食的影响
        3.2.2 AMAE对 T2DM大鼠体重和肝重的影响
        3.2.3 AMAE对 T2DM大鼠血糖的影响
        3.2.4 AMAE对 T2DM大鼠葡萄糖耐受的影响
        3.2.5 AMAE对 T2DM大鼠胰岛素含量、HOMA-IR和 HOMA-IS的影响
        3.2.6 AMAE对 T2DM大鼠血脂的影响
        3.2.7 AMAE对 T2DM大鼠氧化应激的影响
        3.2.8 AMAE对 T2DM大鼠炎症因子的影响
        3.2.9 AMAE对 T2DM大鼠肝功能指标的影响
        3.2.10 AMAE对 T2DM大鼠组织学观察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 黑果腺肋花楸花色苷提取物改善T2DM大鼠肝脏胰岛素抵抗作用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材料
        4.1.2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4.1.3 实验方法
        4.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AMAE对 T2DM大鼠肝糖原含量的影响
        4.2.2 AMAE对 T2DM大鼠肝脏中糖代谢关键酶活力的影响
        4.2.3 AMAE对 T2DM大鼠肝脏脂质的影响
        4.2.4 AMAE对 T2DM大鼠肝脏氧化应激的影响
        4.2.5 AMAE对 T2DM大鼠肝脏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黑果腺肋花楸花色苷提取物改善T2DM大鼠肝脏胰岛素抵抗机制研究
    5.1 材料与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试剂与仪器设备
        5.1.3 实验方法
        5.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AMAE对 T2DM大鼠肝脏PI3K/Akt信号通路表达的影响
        5.2.2 AMAE对 T2DM大鼠肝脏GLUT2 表达的的影响
        5.2.3 AMAE对 T2DM大鼠肝脏PPARγ表达的影响
        5.2.4 AMAE对 T2DM大鼠肝脏AMPKα蛋白表达的影响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文章

(2)川芎嗪硝酮衍生物TBN在糖尿病肾脏疾病模型中的药效及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糖尿病肾脏疾病
        1.1 DKD流行病学
        1.2 DKD定义及病理变化
        1.3 DKD发病机制
        1.4 DKD主要治疗策略
    2 立题依据
        2.1 DKD已经成为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很高的疾病
        2.2 DKD治疗目前急需有效药物
        2.3 DKD用药市场规模急剧扩大
        2.4 开发优秀的治疗DKD的药物迫在眉睫
        2.5 TBN的设计思路
        2.6 TBN与现有治疗DKD药物比较的优势
    3 DKD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3.1 诱发性DKD动物模型
        3.2 自发性DKD动物模型
        3.3 基因修饰动物DKD模型
第二章 TBN经灌胃给药在STZ诱导的DKD大鼠模型中的药效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受试化合物及主要试剂
        1.2 实验仪器设备
        1.3 药物与溶液配制
        1.4 实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2 实验方法
        2.1 STZ诱导的SD大鼠DKD模型的建立
        2.2 动物分组及给药
        2.3 观察大鼠一般情况、体重及肾脏指数
        2.4 血糖检测
        2.5 24h尿标本的留取测定
        2.6 考马斯亮蓝法检测24h的尿蛋白
        2.7 24h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
        2.8 ELISA检测血清中胰岛素水平
        2.9 血清和尿液中生化指标检测
        2.10 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胰腺组织中胰岛素的表达
        2.11 免疫组化法检测DKD动物肾组织切片中TGF-β1和Col-Ⅳ蛋白表达
        2.12 肾组织形态学观测
        2.13 PAS染色
        2.14 Masson染色
        2.15 白内障评分
        2.16 免疫荧光法检测DKD大鼠视网膜中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表达
        2.17 ELISA检测血清中EPO含量
        2.18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STZ诱导SD大鼠一般观察
        3.2 TBN对STZ诱导DKD大鼠体重的影响
        3.3 TBN对STZ诱导DKD大鼠饮水量的影响
        3.4 TBN对STZ诱导DKD大鼠摄食量的影响
        3.5 TBN对STZ诱导DKD大鼠血糖的影响
        3.6 TBN对STZ诱导DKD大鼠24h尿蛋白的影响
        3.7 TBN对STZ诱导DKD大鼠24h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
        3.8 TBN对STZ诱导DKD大鼠肾体重比的影响
        3.9 TBN对STZ诱导DKD大鼠肾功能的影响
        3.10 TBN对STZ诱导DKD大鼠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的影响
        3.11 各组大鼠肾组织病理学观察
        3.12 TBN对各组大鼠肾小球硬化程度的影响
        3.13 TBN对各组大鼠间质纤维化程度的影响
        3.14 TBN对STZ诱导DKD大鼠胰腺β细胞及血清中胰岛素水平的影响
        3.15 TBN对STZ诱导DKD大鼠尿液中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NAG)的影响
        3.16 TBN对STZ诱导DKD大鼠血清中胱抑素C(CysC)的影响
        3.17 TBN对STZ诱导DKD大鼠肾脏TGF-β1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
        3.18 TBN对STZ诱导DKD大鼠肾脏Col-Ⅳ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
        3.19 TBN对STZ诱导糖尿病并发症白内障评分的影响
        3.20 TBN对DKD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影响
        3.21 TBN对DKD大鼠各视网膜层厚度的影响
        3.22 TBN对STZ诱导DKD大鼠血清铁离子的影响
        3.23 TBN对STZ诱导DKD大鼠血清促红细胞生成素(EPO)的影响
    4 实验小结和讨论
        4.1 实验小结
        4.2 实验讨论
第三章 TBN经灌胃给药在DB/DB小鼠自发DKD模型中的药效学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受试化合物及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药物与溶液具体配制方法见第二章实验材料部分
        1.4 实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2 实验方法
        2.1 动物分组及给药
        2.2 观察小鼠一般情况、体重及肾脏指数
        2.3 血糖检测
        2.4 24h尿微量白蛋白的检测
        2.5 血清和尿液中生化指标检测
        2.6 肾组织病理组织学观察
        2.7 肾组织PAS染色
        2.8 免疫组化法检测DKD动物肾组织切片中TGF-β1和Col-Ⅳ蛋白表达
        2.9 透射电镜观察肾皮质组织的超微结构
        2.10 ELISA检测血清中EPO的含量
        2.11 统计分析
    3 实验结果
        3.1 TBN对db/db小鼠体重的影响
        3.2 TBN对db/db小鼠饮水量的影响
        3.3 TBN对db/db小鼠摄食量的影响
        3.4 TBN对db/db小鼠血糖水平的影响
        3.5 TBN对db/db小鼠24h尿微量白蛋白的影响
        3.6 TBN对db/db小鼠肾功能和血脂水平的影响
        3.7 TBN对db/db小鼠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的影响
        3.8 TBN对db/db小鼠肾组织病理组织学的影响
        3.9 TBN对db/db小鼠肾脏TGF-β1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
        3.10 TBN对db/db小鼠肾脏Col-Ⅳ蛋白水平表达的影响
        3.11 TBN对db/db小鼠肾组织亚显微形态的影响
        3.12 TBN对db/db小鼠血清铁离子含量的影响
        3.13 TBN对db/db小鼠血清EPO含量的影响
    4 实验小结和讨论
        4.1 实验小结
        4.2 实验讨论
第四章 TBN连续给药12周对自发慢性DKD恒河猴初步药效学研究
    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1.1 受试化合物及主要试剂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动物及饲养管理
        1.4 动物分组及剂量设计
    2 实验方法
        2.1 主要药效指标(Primary endpoint)
        2.2 次要药效指标(Secondary endpoint)
        2.3 样品采集和保存
        2.4 eGFR检测
        2.5 糖脂代谢指标
        2.6 UACR检测
        2.7 血压检测
        2.8 Biomarker检测
        2.9 临床症状观察
        2.10 摄食量测定
        2.11 体重测定
        2.12 血液学检测
        2.13 终止试验标准
        2.14 动物福利
        2.15 数据处理
    3 实验结果
        3.1 TBN对DKD恒河猴Cr-P,CysC和eGFR水平的影响
        3.2 TBN对DKD恒河猴对Malb,CR-U和UACR水平的影响
        3.3 TBN对DKD恒河猴血糖指标的影响
        3.4 TBN对DKD恒河猴血脂指标的影响
        3.5 TBN对DKD恒河猴IRON2和TRSF的影响
        3.6 TBN对DKD恒河猴血压的影响
        3.7 TBN对DKD恒河猴体重的影响
        3.8 TBN对DKD恒河猴一般活动及摄食量的影响
        3.9 TBN对DKD恒河猴体重的影响
        3.10 TBN对血液学指标的影响
        3.11 TBN对DKD恒河猴血清中TGF-β1的影响
        3.12 TBN对DKD恒河猴血清中3-NT的影响
        3.13 TBN对DKD恒河猴血清中EPO的影响
        3.14 TBN对DKD恒河猴血清中IL-1β的影响
        3.15 TBN对DKD恒河猴血清中MDA的影响
    4 实验结论
第五章 TBN治疗DKD作用机理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受试化合物及对照品
        1.2 实验试剂
        1.3 实验仪器设备
        1.4 实验溶液的配置
        1.5 实验动物
    2 实验方法
        2.1 化学方法考察TBN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2.2 ELISA检测DKD模型动物尿液中8-OHdG
        2.3 氧化应激指标MDA活性检测
        2.4 TBN对DKD模型动物肾皮质组织PGC-1α信号通路的影响
        2.5 Seahorse细胞分析能量系统XFe96细胞接种
        2.6 细胞密度优化和FCCP浓度优化实验
        2.7 XF糖酵解压力测试
        2.8 XF细胞线粒体压力测试
        2.9 数据统计
    3 实验结果
        3.1 化学方法检测TBN清除自由基的能力
        3.2 TBN对STZ诱导DKD大鼠尿液中8-OHdG的影响
        3.3 TBN对db/db小鼠尿液8-OHdG水平的影响
        3.4 TBN对DKD大鼠血清中MDA的影响
        3.5 TBN增加STZ诱导DKD大鼠肾组织AMPK蛋白表达
        3.6 TBN增加STZ诱导DKD大鼠肾组织PGC-1α相关蛋白表达
        3.7 TBN增加STZ诱导DKD大鼠肾组织Nrf2蛋白表达
        3.8 TBN增加STZ诱导DKD大鼠肾组织HO-1蛋白表达
        3.9 TBN增加db/db小鼠肾组织AMPK蛋白表达
        3.10 TBN增加db/db小鼠肾组织PGC-1α蛋白表达
        3.11 TBN增加db/db小鼠肾组织Nrf2蛋白表达
        3.12 TBN增加db/db小鼠肾组织HO-1蛋白表达
        3.13 HK-2 细胞密度优化和FCCP浓度优化结果
        3.14 TBN对HK-2细胞糖酵解压力的影响
        3.15 TBN对HK-2细胞线粒体压力的影响
    4 实验小结和讨论
        4.1 实验小结
        4.2 实验讨论
第六章 实验总结和展望
    1 实验总结
    2 实验创新处
    3 实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3)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论文提纲范文)

循证医学相关方法说明
1 冠心病概述
    1.1 冠心病的定义
    1.2 冠心病的解剖及病理生理学机制
    1.3 冠心病的临床分型
        1.3.1慢性心肌缺血综合征
        1.3.1.1隐匿型冠心病
        1.3.1.2稳定型心绞痛
        1.3.1.3缺血性心肌病
        1.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1.3.2. 1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3.2. 2 不稳定型心绞痛
        1.3.2. 3 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1.4 冠心病的流行病学
        1.4.1 国际冠心病流行情况
        1.4.2 我国冠心病流行情况
    1.5 冠心病危险因素及预防
2 冠心病用药分类
    2.1 改善缺血、减轻症状的药物
        2.1.1 β受体阻滞剂
        2.1.2 硝酸酯类药物
        2.1.3 钙通道阻滞剂
        2.1.4 其他治疗药物
        2.1.5 减轻症状、改善缺血的药物治疗建议
    2.2 预防心肌梗死, 改善预后的药物
        2.2.1 阿司匹林
        2.2.2 氯吡格雷
        2.2.3 替格瑞洛
        2.2.4抗凝药物
        2.2.5 β受体阻滞剂
        2.2.6 他汀类药物
        2.2.7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2.2.8 改善预后的药物治疗建议
    2.3 用于冠心病的相关中成药
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3.1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概念
    3.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3.2.1 诊断
        3.2.2 鉴别诊断
    3.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危险分层
        3.3.1 低危患者
        3.3.2 中危患者
        3.3.3 高危患者
    3.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策略
        3.4.1 治疗原则和目标
        3.4.2 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治疗
        3.4.2. 1 住院后初始处理
        3.4.2. 2 溶栓治疗
        3.4.2. 3 抗栓治疗
    3.5 调脂治疗
    3.6 其他治疗 (表3-5)
    3.7不稳定型心绞痛及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治疗
        3.7.1 一般治疗
        3.7.2 抗缺血治疗 (表3-7)
        3.7.3 抗血小板治疗 (图3-8)
        3.7.4 抗凝治疗 (表3-11, 表3-12, 表3-13)
4 稳定型冠状动脉疾病
    4.1 概述
    4.2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4.3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病情评估
        4.3.1 临床评估
        4.3.2 负荷试验
        4.3.3 左心室功能
        4.3.4 单电子发射CT成像
        4.3.5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4.3.6 冠状动脉造影
    4.4 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原则
        4.4.1 建议健康的生活方式
        4.4.2 循证药物治疗
        4.4.3 血运重建
    4.5 药物的选择和合理使用
        4.5.1缓解心绞痛/心肌缺血治疗的药物
        4.5.2 预防危险事件治疗的药物
5 微血管性心绞痛
    5.1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定义
    5.2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病因与机制
        5.2.1内皮功能不全及冠状动脉微循环障碍
        5.2.2 炎性因子
        5.2.3 心脏自主神经系统失调
        5.2.4 雌激素水平紊乱
        5.2.5冠状动脉慢血流综合征
        5.2.6 神经内分泌及代谢因素
    5.3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表现
    5.4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5.5 微血管性心绞痛的药物治疗
        5.5.1 β受体阻滞剂
        5.5.2 硝酸酯类药物
        5.5.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5.5.4他汀类药物
        5.5.5 尼可地尔
        5.5.6 钙通道阻滞剂
        5.5.7 其他药物
        5.5.8 中成药
    5.6微血管性心绞痛的非药物治疗手段
6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定义
        6.1.1完全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2 心肌梗死后的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1.3心绞痛伴无症状性心肌缺血
    6.2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可能机制
        6.2.1 血浆内啡肽升高
        6.2.2 致痛物质未达到痛阈
        6.2.3 疼痛信号神经的改变对心绞痛的影响
    6.3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诊断
        6.3.1 动态心电图
        6.3.2心电图运动试验
        6.3.3 负荷超声心动图
        6.3.4 核素心肌灌注显像
    6.4 无症状性心肌缺血的预防及治疗
        6.4.1 预防
        6.4.2 治疗
7 冠心病特殊合并症
    7.1 冠心病合并高血压
        7.1.1 概述
        7.1.2 降压治疗原则
        7.1.3 降压治疗的启动
        7.1.4 血压目标管理
        7.1.5 药物推荐
        7.1.6 药物使用注意事项
    7.2 冠心病合并心力衰竭
        7.2.1 概述
        7.2.2 冠心病合并急性心力衰竭
        7.2.2. 1 发病机制
        7.2.2. 2 诊断及评估
        7.2.2. 3 药物治疗
        7.2.3 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
        7.2.3. 1 发病机制
        7.2.3. 2 诊断及评估
        7.2.3. 3 药物治疗
    7.3 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
        7.3.1 风险评估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前提
        7.3.2 规范抗栓是平衡冠心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血栓和出血风险的关键
        7.3.2. 1《2014年欧洲非瓣膜性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和 (或) 接受经皮冠脉/瓣膜介入治疗联合共识》相关推荐 (表7-14) 。
        7.3.2. 2《2016年ESC心房颤动管理指南》相关推荐 (表7-15, 图7-2, 图7-3)
        7.3.2. 3《老年人非瓣膜性心房颤动诊治中国专家建议 (2016) 》相关推荐
        7.3.2. 4 华法林及新型口服抗凝药的应用
        7.3.2. 5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联合口服抗凝药物出血管理
    7.4 冠心病合并瓣膜性心脏病
        7.4.1 概述
        7.4.2 一般药物治疗
        7.4.2. 1 主动脉瓣反流
        7.4.2. 2 主动脉瓣狭窄
        7.4.2. 3 二尖瓣反流
        7.4.2. 4 二尖瓣狭窄
        7.4.2. 5 三尖瓣反流
        7.4.2. 6 三尖瓣狭窄
        7.4.3 抗凝治疗
        7.4.3. 1 瓣膜病合并心房颤动
        7.4.3. 2 瓣膜置换术后
    7.5 冠心病与脑卒中
        7.5.1 概述
        7.5.2 冠心病合并脑卒中的抗栓治疗原则
        7.5.2. 1 冠心病合并出血性脑卒中
        7.5.2. 1. 1 抗栓药物致颅内出血的机制:颅内出血
        7.5.2. 1. 2 抗栓治疗的出血风险评估:对于ACS患
        7.5.2. 1. 4 冠心病患者缺血相关评估及意义:当颅
        7.5.2. 2 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7.5.3 具体治疗方案
        7.5.3. 1 抗血小板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基石。
        7.5.3. 3 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
        7.5.3. 4 其他
    7.6 冠心病合并肺栓塞
        7.6.1 概述
        7.6.2 稳定性冠心病合并急性肺栓塞
        7.6.2. 1 抗凝治疗
        7.6.2. 2 溶栓治疗
        7.6.2. 3 临床常用溶栓药物及用法
        7.6.3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合并急性肺栓塞
    7.7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7.7.1 概述
        7.7.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影响冠心病的发病机制
        7.7.3 冠心病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药物治疗
        7.7.3. 1 β2受体激动剂
        7.7.3. 2 β受体阻滞剂
    7.8 冠心病合并消化道出血
        7.8.1 概述
        7.8.2 抗血小板药物与质子泵抑制剂联用
        7.8.2. 1 抗血小板药物损伤消化道机制
        7.8.2. 2 质子泵抑制剂
        7.8.3 消化道出血风险评估与预防策略
        7.8.4 消化道出血的处理
        7.8.4. 1 停用抗血小板药物
        7.8.4. 3 内镜止血治疗
        7.8.5 止血后治疗药物选择
    7.9 冠心病合并肝功能障碍
        7.9.1 概述
        7.9.2 常用的肝功能评价指标
        7.9.3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药物代谢动力学改变
        7.9.4 肝功能障碍患者的用药原则
        7.9.6 他汀类药物在合并肝功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
        7.9.7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功能异常的预防
        7.9.8 他汀类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治疗
    7.1 0 冠心病合并慢性肾脏疾病
        7.1 0. 1 概述
        7.1 0. 2 慢性肾脏病的定义和分期
        7.1 0.2.1 定义
        7.1 0.2.2 分期
        7.1 0. 3 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合理药物治疗
        7.1 0.3.1 抗栓药物治疗
        7.1 0.3.1. 1 溶栓治疗:尽管直接PCI是STEMI患
        7.1 0.3.1. 2 抗凝治疗
        7.1 0.3.1. 3 抗血小板治疗
        7.1 0.3.2 他汀类药物
        7.1 0.3.3 抗缺血治疗
    7.1 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
        7.1 1. 1 概述
        7.1 1. 4 诊断
        7.1 1. 5 治疗
        7.1 1.5.1 一般治疗
        7.1 1.5.2 抗缺血治疗
        7.1 1.5.3 调脂治疗
        7.1 1.5.4 β受体阻滞剂
        7.1 1.5.5 硝酸酯类药物
        7.1 1.5.6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2 冠心病合并甲状腺疾病
        7.1 2. 1 概述
        7.1 2. 2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7.1 2.2.1
        7.1 2.2.2 诊断
        7.1 2.2.3 治疗
        7.1 2. 3 冠心病合并临床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7.1 2.3.1
        7.1 2.3.2 诊断
        7.1 2.3.3 治疗
        7.1 2.3.4 特殊情况管理推荐
    7.1 3 冠心病合并风湿免疫疾病
        7.1 3. 1 概述
    7.1 4 冠心病合并外科手术
        7.1 4. 1 概述
        7.1 4. 2 药物选择
        7.1 4.2.1 β受体阻滞剂
        7.1 4.2.2 他汀类药物
        7.1 4.2.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7.1 4.2.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2.5 抗血小板药物
        7.1 4.2.6 抗凝药物
        7.1 4.2.7 钙通道阻滞剂
        7.1 4.2.8 α2受体激动剂
        7.1 4. 3 注意事项
        7.1 4.3.1 β受体阻滞剂
        7.1 4.3.2 他汀类药物
        7.1 4.3.3 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7.1 4.3.4 硝酸酯类药物
        7.1 4.3.5 抗血小板、抗凝药物
    7.1 5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
        7.1 5. 1 概述
        7.1 5. 1 诊断与鉴别诊断
        7.1 5.1.1 冠心病诊断方法见本书相关章节。
        7.1 5.1.2 外周动脉疾病诊断方法 (图7-11)
        7.1 5. 3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治疗
        7.1 5.3.1 降低心血管风险的治疗 (表7-40)
        7.1 5.3.2 缓解症状的治疗 (表7-41)
8 冠心病特殊类型
    8.1 川崎病所致冠状动脉病变
        8.1.1 概述
        8.1.2 临床诊断
        8.1.2. 1 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
        8.1.2. 2 美国心脏协会制定的冠状动脉瘤分类
        8.1.3. 1 阿司匹林
        8.1.3. 2 大剂量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
        8.1.3. 3 冠状动脉瘤的治疗主要采用抗凝及溶栓治疗。
        8.1.3. 4 冠状动脉狭窄的治疗
        8.1.3. 5 其他药物
        8.1.4 预后及随访
    8.2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所致冠心病
        8.2.1 概述
        8.2.2 筛查
        8.2.3 诊断
        8.2.4 调脂药物治疗
        8.2.4. 1 调脂治疗原则FH目前尚不能在精准诊
        8.2.4. 3 调脂药物治疗目标
        8.2.4. 4 调脂药物种类及选择 (表8-2)
        8.2.4. 5 联合治疗
    8.3 非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8.3.1 冠状动脉痉挛
        8.3.1. 1 概述
        8.3.1. 2 药物治疗策略
        8.3.2 冠状动脉肌桥
        8.3.2. 1 概述
        8.3.2. 2 药物治疗策略
        8.3.3 自发性冠状动脉夹层
        8.3.3. 1 概述
        8.3.3. 2 药物治疗策略
9 冠心病相关中成药治疗
    9.1 中医分型及用药
        9.1.1 心血瘀阻
        9.1.2 痰浊内阻
        9.1.3 气滞血瘀
        9.1.4 气虚血瘀
        9.1.5 寒凝血瘀
        9.1.6 瘀热互结
        9.1.7 气阴两虚
        9.1.8 心肾阳虚
        9.1.9 心肾阴虚
    9.2 中药的现代医学作用机制
        9.2.1 抗血小板作用
        9.2.3 改善冠状动脉血管内皮功能、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9.2.4 抗氧化及炎性反应作用
        9.2.5 改善冠心病患者精神焦虑及抑郁状态的作用
        9.2.6 改善缺血性心律失常作用
1 0 冠心病常用药物用药小结
    1 0.2 冠心病二级预防常用药物
    1 0.3 冠心病介入围术期抗凝及溶栓治疗常用药物
    1 0.4 冠心病合并其他疾病的用药

(4)棕色脂肪不同激活方式对小鼠能量代谢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概述
        1.1.1 肥胖症
        1.1.2 Ⅱ型糖尿病
        1.1.3 其它代谢疾病
    1.2 棕色脂肪的概述与研究进展
        1.2.1 脂肪组织的概述
        1.2.2 白色脂肪组织
        1.2.3 棕色脂肪组织
    1.3 提高棕色脂肪活性的研究现状
        1.3.1 冷刺激
        1.3.2 功能活性因子
        1.3.3 交感神经与相关分泌性因子
        1.3.4 其它方式
    1.4 大蒜功能活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1.4.1 概述
        1.4.2 蒜氨酸
        1.4.3 大蒜素
        1.4.4 大蒜的其它功效
    1.5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5.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2 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冷暴露激活棕色脂肪对能量代谢的调控作用研究
    2.1 实验仪器与试剂
        2.1.1 主要仪器
        2.1.2 主要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小鼠的饲养及分组
        2.2.2 实验试剂配方
        2.2.3 血液采集及血清分离
        2.2.4 实验小鼠的组织取材
        2.2.5 实验小鼠棕色脂肪活性检测
        2.2.6 组织细胞总RNA的提取
        2.2.7 逆转录RNA合成cDNA
        2.2.8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2.2.9 组织中蛋白质的提取、浓度测定及样品制备
        2.2.10 小鼠组织的蛋白质免疫印迹
        2.2.11 小鼠组织石蜡包埋
        2.2.12 组织石蜡切片
        2.2.13 组织贴片
        2.2.14 切片苏木精-伊红染色
        2.2.15 免疫组化实验
        2.2.16 数据分析方法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小鼠冷暴露激活棕色脂肪调控作用分析
        2.3.2 小鼠冷暴露对白色脂肪棕色化动态变化分析
        2.3.3 小鼠冷暴露棕色脂肪组织摘除及白色脂肪棕色化分析
    2.4 讨论
    2.5 小结
第三章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激活DIO小鼠棕色脂肪对能量代谢的影响
    3.1 实验材料与仪器
        3.1.1 实验材料
        3.1.2 主要仪器
        3.1.3 主要试剂
    3.2 实验方法
        3.2.1 实验小鼠的饲养及分组
        3.2.2 实验试剂配方
        3.2.3 小鼠能量代谢检测
        3.2.4 小鼠的腹腔注射糖耐量实验
        3.2.5 胰岛素耐受实验
        3.2.6 小鼠血脂的检测
        3.2.7 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
        3.2.8 备注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ACEI处理对DIO小鼠体重的影响
        3.3.2 ACEI处理对DIO小鼠GTT和ITT的影响
        3.3.3 ACEI处理对DIO小鼠血清脂质的影响
        3.3.4 ACEI处理对DIO小鼠能量消耗的影响
        3.3.5 ACEI处理对DIO小鼠耗氧量的影响
        3.3.6 ACEI处理对DIO小鼠产热功能的影响
        3.3.7 ACEI处理对DIO小鼠棕色脂肪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3.4 讨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大蒜功能活性成分对DIO小鼠棕色脂肪及能量代谢的影响
    4.1 实验材料与仪器
        4.1.1 实验材料
    4.2 实验方法
        4.2.1 实验小鼠的饲养及分组
        4.2.2 小鼠的腹腔注射糖耐量实验
        4.2.3 胰岛素耐受实验
        4.2.4 备注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蒜氨酸处理对DIO小鼠棕色脂肪及能量代谢的影响
        4.3.2 大蒜素处理对DIO小鼠棕色脂肪及能量代谢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本研究的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5)电针对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肝脏AMPK、ACC的干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胰岛素抵抗的现代医学研究概况
        一、胰岛素抵抗概述
        二、胰岛素抵抗的病因
        三、胰岛素抵抗对脂代谢的影响
        四、脂代谢对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第二节 中医药治疗胰岛素抵抗的研究进展
        一、中医病因
        二、中医病机
        三、中医治法研究
        四、小结
    第三节 胰岛素抵抗的模型研究概况
        一、自发性胰岛素抵扩模型
        二、诱发性胰岛素抵抗模型
        三、转基因或基因敲除胰岛素抵抗模型
        四、胰岛素抵抗模型确立标准
        五、小结
第二章 实验研究
    第一节 电针对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FPG、FINS、GIR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二节 电针对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肝脏组织超微结构形态学的改变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三节 电针对胰岛素抵抗大鼠血清ADP、FFA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四节 电针对胰岛素抵抗大鼠肝脏AMPK、ACC的蛋白表达的影响
        一、实验材料
        二、实验方法
        三、实验结果
        四、讨论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结语
    一、实验研究
    二、创新点
    三、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详细摘要

(6)北京部分社区老年人群2000-2009年高尿酸血症患病率的变化及相关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对象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致谢 个人简历

(7)红芪多糖对糖尿病肾病db/db小鼠的肾脏保护作用及对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糖尿病肾病的西医研究进展
        1.1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机制研究
        1.2 糖尿病肾病的治疗现状
    2.糖尿病肾病的中医研究进展
        2.1 中医病名认识
        2.2 中医病因病机认识
        2.3 中医药治疗进展
    3.红芪多糖的研究进展
        3.1 红芪多糖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3.2 红芪多糖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现状
    4.糖尿病动物模型的研究现状
        4.1 实验性糖尿病动物模型
        4.2 自发性糖尿病动物模型
        4.3 基因工程糖尿病动物模型
实验研究
    1.材料
        1.1 实验动物
        1.2 药品与试剂
        1.3 实验仪器
    2.方法
        2.1 动物分组
        2.2 给药
        2.3 标本采集
        2.4 一般情况观察
        2.5 生化检测
        2.6 病理组织学观察
        2.7 免疫组化法检测肾组织TGF-β1、CTGF、BMP-7、Smad2、Smad3、Smad7蛋白表达
        2.8 RT-PCR方法检测肾组织中TGF-β1、CTGF、BMP-7、Smad2、Smad3、Smad7 mRNA表达
        2.9 Western Blot法检测肾组织中TGF-β1、CTGF、BMP-7、Smad2、Smad3、Smad7蛋白表达
        2.10 统计方法
    3.结果
        3.1 般情况
        3.2 血液指标检测结果
        3.3 肾组织病理结果
        3.4 TGF-β1、CTGF、BMP-7、Smad2、Smad3、Smad7免疫组化染色
        3.5 肾组织中TGF-β1、CTGF、BMP-7、Smad2、Smad3、Smad7mRNA表达
        3.6 肾组织中TGF-β1、CTGF、BMP-7、Smad2、Smad3、Smad7蛋白表达
讨论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图
个人简历

(8)黄酮预防代谢综合征的功能评价与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简表
第一章 绪论
    1.1 代谢综合征及其预防
        1.1.1 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和代谢特征
        1.1.2 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制
        1.1.3 代谢综合征的风险
        1.1.4 代谢综合征的干预途径
    1.2 非酒精性脂肪肝及其预防
        1.2.1 脂肪肝的流行病学和诊断标准
        1.2.2 脂肪肝的发病机理
        1.2.3 脂肪肝的风险
        1.2.4 脂肪肝的干预途径
    1.3 高果糖饮食与代谢综合征和脂肪肝的关系
        1.3.1 果糖诱导代谢综合征的发病机理
        1.3.2 果糖诱导脂肪肝的发病机理
    1.4 代谢综合征动物水平评价模型研究概述
        1.4.1 自发型动物模型
        1.4.2 饮食诱导动物模型
    1.5 黄酮预防代谢综合征的概述
        1.5.1 黄酮的种类和结构
        1.5.2 黄酮改善糖脂代谢的研究进展
    1.6 立题背景与研究内容
        1.6.1 立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黄酮预防代谢综合征的功能评价与作用机理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仪器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动物与饲料
        2.2.3 主要试剂
        2.2.4 主要仪器与设备
    2.3 试验方法
        2.3.1 饲养条件
        2.3.2 动物分组及处理
        2.3.3 指标测定
        2.3.4 统计学处理
    2.4 结果与分析
        2.4.1 黄酮对大鼠体重的影响
        2.4.2 黄酮对大鼠食物和能量摄入的影响
        2.4.3 黄酮对大鼠脏器和脂肪系数的影响
        2.4.4 黄酮对大鼠糖耐量和空腹血糖的影响
        2.4.5 黄酮对大鼠血清血脂的影响
        2.4.6 黄酮对大鼠血清游离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2.4.7 黄酮对大鼠肝脏脂质含量的影响
        2.4.8 黄酮对大鼠心肌功能的影响
        2.4.9 黄酮对大鼠肝肾功能的影响
        2.4.10 黄酮对大鼠胰岛素耐量的影响
        2.4.11 黄酮对大鼠胰岛素抵抗指数的影响
        2.4.12 黄酮对大鼠血清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2.4.13 黄酮对大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2.4.14 黄酮对大鼠肝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2.4.15 黄酮对大鼠脂肪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2.4.16 黄酮对大鼠胰腺组织病理形态学的影响
        2.4.17 相关性分析
    2.5 讨论
        2.5.1 饮食诱导大鼠代谢综合征模型的建立
        2.5.2 黄酮抑制体重增长和内脏周围脂肪堆积的机理探讨
        2.5.3 黄酮改善大鼠脂代谢的机理探讨
        2.5.4 黄酮改善大鼠糖代谢的机理探讨
        2.5.5 黄酮对大鼠氧化应激的影响
        2.5.6 黄酮有效剂量的探讨
    2.6 小结
第三章 黄酮对体外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仪器
        3.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3.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3.3 试验方法
        3.3.1 试剂的配制
        3.3.2 脂肪酶活性的测定
        3.3.3 α-淀粉酶活性的测定
        3.3.4 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测定
        3.3.5 统计学处理
    3.4 结果与分析
        3.4.1 黄酮对脂肪酶活性的影响
        3.4.2 黄酮对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
        3.4.3 黄酮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影响
    3.5 讨论
        3.5.1 黄酮对脂肪消化吸收的影响
        3.5.2 黄酮对淀粉消化吸收的影响
    3.6 小结
第四章 黄酮对3T3-L1脂肪细胞分化及胰岛素抵抗作用的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仪器
        4.2.1 主要材料与试剂
        4.2.2 主要仪器与设备
    4.3 试验方法
        4.3.1 试剂的配制
        4.3.2 3T3-L1前脂肪细胞的冻存与复苏
        4.3.3 3T3-L1前脂肪细胞的培养与传代
        4.3.4 细胞毒性测定
        4.3.5 细胞分化测定
        4.3.6 黄酮对3T3-L1脂肪细胞糖吸收的影响
        4.3.7 黄酮对3T3-L1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4.3.8 统计学处理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黄酮对3T3-L1前脂肪细胞的毒性评价
        4.4.2 黄酮对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的抑制作用
        4.4.3 黄酮对正常3T3-L1脂肪细胞糖吸收的影响
        4.4.4 黄酮对3T3-L1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4.5 讨论
        4.5.1 黄酮对3T3-L1前脂肪细胞分化的抑制作用
        4.5.2 黄酮对3T3-L1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的改善作用
    4.6 小结
第五章 黄酮对体外炎症反应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仪器
        5.2.1 试验动物
        5.2.2 主要材料与试剂
        5.2.3 主要仪器与设备
    5.3 试验方法
        5.3.1 试剂的配制
        5.3.2 黄酮对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5.3.3 黄酮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影响
        5.3.4 统计学处理
    5.4 结果与分析
        5.4.1 黄酮对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5.4.2 黄酮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活性的影响
    5.5 讨论
        5.5.1 黄酮对小鼠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5.5.2 黄酮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活性的影响
    5.6 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本课题的创新之处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9)牛磺酸对果糖诱导高血压大鼠的降压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10)IRS-1 G972R基因多态性对人内皮功能以及炎症状态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第一章 IRS-1 G972R基因多态性、原发性高血压、胰岛素抵抗与内皮功能受损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
    前言
    摘要
    ABSTRACT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研究对象
    2 实验方法
        2.1 聚合链式反应-单核苷酸基因分型(PCR-RLCR)
        2.2 血管内皮功能测定
        2.3 糖,血脂等常规生化指标
        2.4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IRS-1 G972R基因电泳结果
        3.2 IRS-1 G972R基因频率分布与受试人群内皮功能受损的卡方检验
        3.3 Logistic回归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原发性高血压合并胰岛素抵抗患者IRS-1G972R基因多态性在内皮功能受损中作用及机制研究
    前言
    摘要
    ABSTRACT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研究对象
    2 实验方法
        2.1 外周血基因组DNA提取方法及步骤(可详见第一部分)
        2.2 血管内皮功能测定(详见第一部分)
        2.3 血浆ET-1/eNos,IL-8以及ICAM-1浓度的测定
        2.4 荧光定量PCR检测受试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CXCR2mRNA表达水平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各分组人群以及总体的一般资料和实验检测指标
        3.2 交互作用分组受试者的相关指标检测值
        3.3 对影响受试者血浆ET-1/eNos,PBMC CXCR2mRNA表达水平的相关因素交互作用分析
        3.4 受试者的SBP、HOMA-IR、血浆ET-1/eNos、PBMC CXCR2mRNA与FMD的pearson相关性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高血压和胰岛素抵抗受试者药物治疗后相关指标的变化及其与tS-1G972R基因多态性的关系
    前言
    摘要
    ABSTRACT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受试者
    2 实验方法
        2.1 分组和给药
        2.2 肱动脉介导的血管舒张水平(FMD)测定:详见第一部分,此处省略
        2.3 ET-1/eNos含量的测定(原理,步骤同第二部分,省略)
        2.4 Real-time PCR检测单个核细胞CXCR2mRNA表达水平(原理,步骤同第二部分,省略)
        2.5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纳入服药的受试人群的一般资料比较(表3-1,3-2)
        3.2 受试人群干预前后相关指标的比较(表3-3,3-4)
        3.3 卡托普利对高血压受试者血浆ET-1/eNos及FMD水平的影响
        3.4 罗格列酮对胰岛素抵抗受试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表达CXCR2mRNA的影响
        附图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四、蒜素和依那普利对果糖诱导的大鼠高胰岛素、高血脂、高血压的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黑果腺肋花楸花色苷提取物改善T2DM大鼠肝脏胰岛素抵抗及其机制研究[D]. 穆晶晶. 沈阳农业大学, 2020(08)
  • [2]川芎嗪硝酮衍生物TBN在糖尿病肾脏疾病模型中的药效及作用机理研究[D]. 景梅. 暨南大学, 2019(01)
  • [3]冠心病合理用药指南(第2版)[J]. 国家卫生计生委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中国药师协会.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18(06)
  • [4]棕色脂肪不同激活方式对小鼠能量代谢的影响[D]. 翟百强. 中国农业大学, 2018(02)
  • [5]电针对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肝脏AMPK、ACC的干预机制研究[D]. 李知行.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6(11)
  • [6]北京部分社区老年人群2000-2009年高尿酸血症患病率的变化及相关因素研究[D]. 王艳丽. 首都医科大学, 2016(11)
  • [7]红芪多糖对糖尿病肾病db/db小鼠的肾脏保护作用及对TGF-β1/Smads信号通路的影响[D]. 郑丽红.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4(04)
  • [8]黄酮预防代谢综合征的功能评价与作用机理研究[D]. 程倩. 中国农业大学, 2014(02)
  • [9]牛磺酸对果糖诱导高血压大鼠的降压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 米清仙. 山西医科大学, 2011(08)
  • [10]IRS-1 G972R基因多态性对人内皮功能以及炎症状态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黄澄. 中南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大蒜素和依那普利对果糖致大鼠高胰岛素血症、高脂血症和高血压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