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监事会与内部审计辨析之我见(论文文献综述)
唐堃[1](2021)在《基于GONE理论的东方金钰财务舞弊案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资本市场发展至今,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现象仍屡禁不止。近几年来康美、康得新等数额巨大的舞弊案更是严重损害了相关者的利益,打击了投资者的信心,引起了资本市场的强烈波动。鉴于此,本文选取“2021年强制退市第一股”东方金钰作为案例研究对象,基于GONE理论对其舞弊动因进行分析,同时总结财务舞弊产生的危害和影响,以期为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防治提供一点参考建议。文章首先对国内外关于财务舞弊手段、动因、危害和治理等方面的文献进行回顾和总结,在介绍财务舞弊概念的基础上,对本文所需要使用的GONE理论和利益相关者理论进行叙述和解释。接着对东方金钰的公司简介、案件经过和处罚结果进行整理,并详细介绍了东方金钰实施财务舞弊的手段,即通过虚构银行账户进行虚构销售和采购交易以达到虚增营业收入和营业利润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本文从G、O、N、E四个角度研究东方金钰财务舞弊的动因,并根据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得到财务舞弊对利益相关者带来的危害。在动因方面,公司管理层诚信道德低下、无视法律制度,为了快速重振东方金钰,滋生出贪婪心理;内部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体系不完善、存货以及行业惯例较为特殊,为舞弊提供了机会;出于行业形势的压力,舞弊者为了维护自身形象和达到融资目的产生了舞弊需要;考虑到舞弊的暴露概率较小、舞弊的成本过低,选择实施财务舞弊行为,导致行业巨头“翡翠第一股”跌落神坛。在危害方面,东方金钰舞弊使公司面临行政处罚、民事诉讼、股价和市值暴跌、信用等级持续下滑,最终被强制退市的后果;使中小投资者、债权人、当地政府乃至资本市场蒙受巨额损失。鉴于此本文建议:上市公司内部要改善治理结构、通过建立可行的战略计划以及业绩考核制度等方式完善公司管理;外部要建立“三位一体”监督体系,并完善法律法规,提高舞弊成本。此外,本文还通过案例分析得到了关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制度、上司公司管理层、中小投资者以及监管机构方面的启示,期望可以通过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努力,降低财务舞弊的发生风险,实现资本市场的稳定发展。
代万捷[2](2021)在《信息化环境下W公司内部审计优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成熟,信息、科技等不断向各行各业渗透。企业运用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等信息技术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在采购、生产和销售等经营管理方面实现信息化管理,企业各项业务数据大量、完整的存于各个信息系统中。内部审计作为风险防控的第三道防线和公司治理的四大基石之一,要在信息化环境中充分发挥其作用,就需要将信息化引入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中,对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信息化审计技术进行优化升级,才能适应企业具体业务的信息化,因此,在企业信息化环境下如何将信息技术服务于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如何对内部审计平台、技术等进行优化是企业最关心的问题。W公司涉及酒业、机械、包装、物流、金融和健康等主要产业,是一个庞大和多元的企业集团,并且已经逐步推进企业全面信息化建设,但是尚未把信息技术充分引入内部审计工作中,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呈现局部化、碎片化的特点,导致内部审计与企业信息化情况不匹配,不能很好的服务于企业的发展。本文对W公司开展案例研究,以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为主。首先对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历程和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整理,并对信息化环境的概念以及其对内部审计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以信息系统、公司治理和免疫系统等理论为支撑,明确本文研究视角。其次,本文将理论联系实际,以W公司为研究对象,对W公司基本情况和信息化环境下的内部审计现状进行分析,指出信息化环境下W公司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包括内部审计与企业信息化发展不同步、内部审计全覆盖要求难以满足、审计时效性不强、审计工作流程滞后以及审计信息化技术人员紧缺。然后,以信息化为主线,按照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运用-管理”的思路对W公司内部审计的平台、技术以及工作流程三个方面提出信息化环境下W公司内部审计的优化方案。最后,通过夯实W公司信息化基础环境、内部审计信息化组织模式、制度规范以及人才队伍等措施,保障信息化环境下W公司内部审计优化方案的实施。
王秋麟[3](2020)在《BHGC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企业若想不惧日益激烈的竞争、实现其发展战略,拥有一个完备科学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不可或缺的。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帮助企业完成经营目标,提高企业抗风险的能力。对于国有天然气企业的BHGC来说,进一步优化和完善内部控制体系是一项重要且必须完成的任务,它可以帮助BHGC企业在国际能源市场起伏跌宕、形势不明的情况下减小经营风险,促进企业生产经营平稳向好发展。本文以国有天然气生产企业BHGC为研究对象,通过国内外文献调研,介绍了内部控制的相关理论基础和方法。采用五点量表法设计调查问卷,结合个别访谈与案例分析的方式,对BHGC企业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和运行情况进行调研,运用SPSS软件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总结,通过差异性检验、相关和回归分析,建立了内部控制五要素与风险管理的数学模型,对BHGC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现状进行了评价。根据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中暴露出的薄弱环节,本文提出了优化组织机构、编制中长期规划业务流程、非计划性输气中断风险应对方案、优化采购方案管理流程、完善投资项目(预)可行性研究流程、补充完整合同签订流程等具体的优化策略,同时建议采取创新流程管理模式、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系统等保障措施,为BHGC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打下基础。本文提出的BHGC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优化方案及保障措施,可以进一步完善该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设及实施,同时对处于现代企业新形势下的国有大型能源公司内部控制体系的优化及完善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杜方正[4](2020)在《我国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国有企业面对刑事法律风险防控的现实难题,在犯罪论实践上的首要反应,当属建立企业层面的刑事合规管理体系。上位法需求、合规制度的来源构成与行政监管要素是当前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的现实境遇。合规文本模式导致刑事合规风险识别的形式化、有效合规判定基准偏离刑事合规的预设轨迹以及法律程序性障碍影响刑事合规目的判定是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适用的主要问题。刑事合规本质上是由国家与企业出于保护企业合法权益之共同目的,采取的刑事实体、程序性及企业内部风险控制手段在内的各项管理运行机制与措施。建构与完善企业合规制度是维护企业正常生产经营与实现内部治理的潜在要求。国有企业开展刑事合规管理有着天然的法理基础与实践来源。风险刑法理论、情境预防理论以及刑法治理模式理论成为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研究不可或缺的理论依据。国家法层面的刑事合规、国有企业层面的刑事合规以及国资监管层面的刑事合规是国有企业三阶层刑事合规基本分类。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必要性在于,国有企业是最为重要的合规主体,具有明显的法律拟制属性,刑事合规具有法治国企建设的内生动力。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价值取向在于实现犯罪预防的目的。实现现代企业治理则属于国家和企业共同的价值目标。刑事合规制度的风险防控既力求避免国家法层面的刑事法律风险,也对企业层面的刑事合规风险识别与评估设置必要“警戒线”,不断探索适合自身的基础路径与合规风险传导机制。准确识别与评估刑事合规风险是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管理的关键。刑事合规风险的识别与评估以审计监督、监察监督与专项合规管理为基础路径,主要针对商业活动与生产经营中的贪污贿赂型刑事合规风险、职权型刑事合规风险与经营型刑事合规风险。在刑事合规风险传导基理上,刑事合规管理体系是刑事合规传导阻断机制的基准阀门,刑事合规风险传导具有不确定性与跳跃性的基本特性。常规型刑事合规风险传导与突发型刑事合规风险传导共同构成了国有企业刑事合规风险传导的标准化模式。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管理的行政监管逻辑起点体现在行政监管与刑事合规的零和博弈,两者难以调和的矛盾成为合规管理首要面对的难题。行政和解的引入具有法定意义结案机制的参考价值,是有效刑事合规前置径路的必经环节,更是刑事合规立足长远的借鉴之策。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管理的行政监管逻辑构造则表现于对国有企业多重风险治理体系的反思。毫无疑问,国有企业刑事合规上的突破与进展,必然需要对现有的刑事合规管理架构进行必要的整合与改造,创设与组建统一的综合性合规部门,统筹管理国有企业风险防控事项;合理协调监察与刑事合规职能关系,突出合规的前置刑事合规风险防控特征;突破西方产权理论束缚,完善国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特殊合规激励政策机制;突破反腐败、反欺诈和反贿赂刑事合规领域,以刑事罪状论构建刑事合规职能视阈。刑事合规制度是否有效且得到充分地遵守与执行,关键在于合规管理运行机制的有效与否。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管理的有效证成既遵循一般企业合规的客观规律,无一例外地围绕保证企业实现合法合规经营为根本目标。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的有效性证成紧紧围绕刑事合规制度正当化与刑事合规制度的开放性展开。流于形式的刑事合规管理更是对企业有限管理资源的浪费与实质阻碍。正在走向成熟与完善的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管理应当力求在法律逻辑与司法实践中回避“故步自封”与“因循守旧”。作为迅速发展的一门科学,刑事合规需要有“海纳百川”之气度和“兼容并蓄”的气魄,敢于尝试、能够突破,于正当化基础之上实现刑事合规制度的“行稳致远”。国有企业刑事合规旨在建立以反腐败、反贿赂为中心的重点领域合规管理与合规制度体系。通过引入预防商业贿赂合规失职罪的法律适用,反商业贿赂立法应坚持主体身份的一致性、合规体系的衔接性与资产保护的平等性等基本要素,以非自愿的排除性、出罪功能的自治性与追诉权的裁量性等维度构建刑事合规出入罪机制。刑事合规激励制度是国有企业建立与完善合规制度与体系的动因,也是“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在合规管理体系上的程序性展现。提倡依托行政与刑事合规激励新机制,激发“先行先试”国有企业在实现合规管理有效性与风险防控上有所突破与日臻完善,为全面推行企业合规制度奠定坚实环境基础与提供行动范本。
范颖杰[5](2020)在《J市S镇村级财务管理模式转换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原有的财务管理模式已经不能为农村资金提供高效率的保障,模式的改革创新迫在眉睫。村级财务管理的是集体资产,而集体资产的所有权在村民集体手中。所以,无论从资金性质,还是管理方式来说,村级财务管理都与公共管理密切相关。本研究以J市S镇村级财务管理模式改革为背景,从“双代管模式”转型升级为“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模式”。改善了村镇关系,加强了监督效用,有效助推了村民自治的多元化发展。本研究以问卷调查和案例分析等为辅助分析工具,调查村级财务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并认真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最后,结合前面的理论研究,提出自己关于改善村级财务管理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模式”存在以下问题:多部门联合管理,工作效率不高;农村基层财务人员配置薄弱,代理会计流动性大;财务公开不规范;会计核算不合规;农村干部贪污腐败问题仍然存在;村民对村级事务参与度不高。根据理论分析与实际调研,本文提出相关建议与对策:明确划分各部门责任;加强村财会人员队伍建设;切实实行财务公开制度;建全财务管理和审计制度;加强监督管理作用;加强村民有效自治,发展民主协商决策。
戎晔[6](2020)在《公司治理、内部审计质量与盈利能力 ——基于上市通讯公司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陶文喆[7](2020)在《新常态下Q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现阶段,我国宏观经济的增长速度愈加缓慢,国内银行业也从过去十多年的发展规模、利润飞速提升的扩张期逐步转向“新常态”,具体表现为规模与利润的增长速度放缓,呈中高速增长趋势,未来较长时间内,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继续增加改革开放的力度、建构完善的经济结构、继续提升发展新动能的速度,让我国的经济运行始终处于合理的区间,成为主要任务。在新常态下,金融改革持续深入,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健全金融监管体系,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等监管机构制定一系列新的监管策略,政策内容主要集中于防控金融风险、优化银行业服务实体经济、推动银行业改革开放等方面,使监管制度更加趋于完善,上述政策的出台,大力促进了我国银行业管理制度的建构、完善和改革,有效监管、规避重点领域存在的潜在信用风险,大力推进区域性、系统性金融风险防控力度,保证金融系统的安全性。Q银行总部位于山东省济南市,是由城信社改制而来,虽然经过多年发展,经营规模、盈利水平一直名列前茅,但在新的环境下,挑战与机遇并存,在迎来大发展机遇的同时,Q银行在管理提升特别是风险管理水平提升方面遭遇了更为严峻的挑战。因此,本文结合Q银行全面风险管理进行研究,结合、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提出Q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优化的思路,提升Q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本文通过对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理论研究,引出全面风险管理理论体系。借助该理论分析Q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围绕新环境剖析国内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提出作为一家城商行在新常态的经济金融环境下风险管理主要面临的问题与困境,并重点针对信用风险和操作风险管控,提出了有效的优化方法,即提出了通过大数据、流程再造等方式提升信用风险管控,通过使用新的工具和策略提升操作风险管理质效等先进方式,总结、综合理论分析及问题分析所得,对症下药,提出可行性对策并制定实施方案,该研究是对当前城市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的有益的补充,也是本文的主要创新。通过对Q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的不足进行研究,提出主要面临的问题有:风险文化不够成熟,风险管控效果欠佳;信用风险压力不减、风险管控问题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未能建设有效且适用于Q银行的操作风险管理模式;各类风险交互发生、应接不暇,管控压力巨大。本文针对Q银行风险管理的不足,分析原因、提出优化对策,包括:引导树立全面风险管理理念,理顺公司治理机制,健全风险治理框架;加大金融科技投入,建立金融科技驱动的风险管理工具体系,提升风险管理技术;开展流程再造实现提质增效,有效控制信用风险;完善操作风险管理方法和策略,创新应用基于行为特征的数据分析;坚守各类风险底线,加强全面风险管理。
肖亚峰[8](2019)在《K市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新一轮国资国企改革背景下,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并配套出台了 22个文件,形成了“1+N”政策体系,国有企业的改革也进一步迈向了深水区。与之相随,一些突出问题日益显现,如国资监管机构职能定位不清晰、监管体制不健全、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效率不高等问题制约着国有企业的良性发展。因此,以K市为例,深入研究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建设,对于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培育一流企业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企业国有资产的相关概念出发,依托委托代理理论和内部人控制理论,在借鉴其他学者研究基础上,结合K市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现状,包括国资监管机构的发展历程、监管体系、主要成效,借鉴深圳、上海嘉定、苏州工业园区等地的先进经验,提出K市应首先明确国资监管机构出资人职能定位,剥离公共管理职能,推行国资统一监管模式,健全法人治理结构,构建监管闭环等一系列有效措施,为目前K市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存在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为现有国资监管理论及研究提供实证方面的有益补充。
董仁周[9](2014)在《法务会计功能重构与治理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多年来国内民生难题凸显,侵占损害民生财产日趋严重,迫切需要集法律、会计、审计、评估等专业知识结构的法务会计解决民生财产侵占。属于英美法系的法务会计20世纪90年代末引入中国,至2014年9月30日共发表780篇以“法务会计”为题的论文,其中:博士论文3篇,基本限于介绍国外法务会计,没有跳出其调查舞弊、损失计量、专家证人、诉讼支持的程序功能界定,没有结合国内本土资源建构法务会计程序与实体功能,法务会计未职业化,难以充分发挥其解决民生财产侵占的独特功能。因此,研究法务会计功能重构与治理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遵循法务会计本土化与职业化主线,采用实证与规范研究、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方法,按照提出功能重构命题→总结重构理论依据→探索法务会计本质→重构法务会计功能→实证分析法务会计功能治理上市公司违规违法行为效果→实证探究法务会计功能提升民生福利水平效果→建立法务会计功能保障机制的基本路径,致力于解决法务会计功能本土化与治理效果的现实问题。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民生视角重构了法务会计本质理论。基于社会、专业、职业和产权等民生视角探索法务会计产生原因,重构法务会计概念、特征、对象与内容,将法务会计界定为特定主体运用法律、会计、审计、评估等工具处理和解决不同主体财产的被非法侵占、受损害赔偿、保值增值问题的社会专业活动,既非会计学也非法学,属于新兴复合学科,对象为不同主体财产,目的是维护不同主体财产安全,最后将法务会计本质界定为维护主体财产契约静态与交易安全,强化安全可靠、高效运行、保值增值的社会产权秩序,建构了法务会计目标。(2)基于保护民生需要重构了法务会计程序与实体功能。结合法务会计本质,不拘泥于国内外法务会计程序功能界定,建构了保护民生财产利益的法务会计公平程序、治理市场、衡平社会、防控腐败功能,公平程序功能除包括调查舞弊、专家证人、计量损失、诉讼支持程序功能外,还具有协助侦查、评估诉讼、预测仲裁、保全证据、公益诉讼功能,其他三大功能为法务会计实体功能:治理市场功能有治理会计假账、控制决策损失、追索流失资产、创新公司治理功能,衡平社会功能包括缩小贫富差距、防范拆迁冲突、缓和劳资矛盾、监督执法舞弊功能,防控腐败功能有治理商业贿赂、控制贪污挪用、预防职务侵占、监控官员财产功能,设计了各种功能效果评估指标,四大功能模块构成法务会计功能统一体,在理论上探索了法务会计功能的演变机理与外延,从实证上分析了重构法务会计功能的动力与阻力因素,提出了会计假账净收益防控机制、商业贿赂博弈治理模型、官员财产净值监控法,治理会计假账和官员贪腐的出路在于建构会计假账和官员贪腐净收益为负、侵占财产动力为零的机制。(3)基于微观视角建构了法务会计功能治理上市公司违规违法行为效果实证模型,考察了法务会计治理质量与上市公司违规违法行为的关联性。选取2006—2013年期间总样本486家违规A股上市公司,构造法务会计治理指数、违规发生概率等变量,首次提出法务会计治理指数量化上市公司法务会计治理质量。法务会计治理指数是上市公司所处政治、市场与法律环境等五个方面的32个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出的综合指数。通过构建三个模型、检验三个假设、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法务会计治理质量的指标权重,通过变量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分析,发现上市公司违规违法行为发生概率、发生频率、严重程度与法务会计治理指数负相关。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发现法务会计治理质量负向调节上市公司违规违法行为,法务会计治理质量越低的企业越容易发生违规违法行为,且发生频率越高、程度越严重。(4)基于宏观视角建构了法务会计指数与民生福利水平相关性实证模型,考察了法务会计程序与实体功能提升民生福利水平的效果。一是通过选取2012年国内东、中、西部6个省份30个城市的22个民生福利指标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计算30个样本城市的民生福利指数。二是采用法务会计指数衡量一个地区的法务会计发展水平,设计由公平程序、治理市场、衡平社会、防控腐败四个功能模块14个指标构成的法务会计指数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了30个样本城市的法务会计指数。三是运用SPSS17.0软件分析得出30个样本城市的民生福利指数与法务会计指数的相关性较高,模型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法务会计指数系数2.397,显着性水平1%,表明法务会计水平与民生福利指数显着正相关,法务会计程序与实体功能能够提升民生福利水平,通过对民生福利指数与法务会计指数独立T检验,表明法务会计发展质量对民生福利水平具有较强的相关性。(5)基于充分实现法务会计程序与实体功能建构了法务会计功能保障机制。一是建立法务会计主体秩序。建构法务会计司法主体、执法主体、单位主体、中介主体,分别在不同的区域和边界履行职责,实现主体财产的安全、保值、增值使命。二是建构法务会计职业机制。建立法务会计职业的权利义务、职业准入、执业独立、信息保密、利益保障、风险控制和职业担保机制,建构法务会计本土化职业结构,充分实现法务会计功能和使命。三是制定法务会计责任制度。建构法务会计伦理责任为基础、法务会计民事责任为主导、法务会计刑事责任为重心、法务会计行政责任为补充的法务会计责任制度,推动法务会计职业可持续发展。
徐国正[10](2014)在《公立大学监督机关研究》文中指出我国高等学校要建立现代大学制度,必须建立决策、执行和监督三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大学内部治理结构,确立党委领导、校长管理、教授治学、民主监督的的体制框架,形成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运转高效的内部权力运行机制。在大学治理的语境中,大学为多方主体参与的复杂利益结构,制约和监督是各方力量博弈均衡之后的必然选择。大学监督机关是大学权力运行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公立大学监督机关的理论基础,学者们从法人治理这一视角,运用经济学、政治学原理,提出了委托代理理论、权力制衡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公共问责、博弈理论、现代管家理论等理论。总体而言,这些理论对于法人治理是具有指导意义的,但公立大学的监督机关仅仅是大学法人治理的一个方面,因而这些理论对公立大学的监督机关而言情况有所不同,其中有的理论如权力制衡理论对它依然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有的则只有间接的理论指导意义。此外,即便是对公立大学的监督机关具有直接指导意义的理论,也只是从某一个方面说明了公立大学监督机制的问题或者特征,但大学监督机关建立和运行的理论基础应当是一个由多项理论支撑起来的理论群(理论体系)。在扬弃已有研究成果基础上,结合我国公立大学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大学经验,我国公立大学监督机关的理论基础是由认识论、权力制衡理论、教育公平理论及其他相关理论支撑起来的理论群(理论体系)。而委托代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教育消费理论、现代管家理论、现代资源理论等理论虽然不是公立大学监督机关的直接理论基础,但与公立大学监督机关有着千丝万缕的间接联系,可以看成是其理论群的外围理论。一般而言,作为监督主体的监督机构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是立法上的授权;二是监督职权是其基本职能;三是具有独立性和权威性。严格地说,目前,我国公立大学没有监督机关或者监督机关严重缺位(虚位),承担监督职能的纪律检察委员会、行政监察部门、审计部门和教代会等机构存在职责权限划分不清、模糊交叉;机构设置不健全、缺乏独立性和权威性;监督体系不完善、体制不顺畅、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导致大学监督机关的监督职能难以发挥,监督流于形式现象严重,大学腐败现象时有发生。比较法考察德、日、英、美、加等国及我国台湾地区大学监督机关的规定,它们在大学自我管理、校长负责制、学术自治、利益相关者参与、实行决策行政部门与监督部门的分离等方面治理机制下,建立发达的监事制度(如日本),注重利益相关者参与大学管理与监督(如德国、英国、美国、加拿大),重视学术权力的作用,建立起大学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相互制约和协调发展的权力运行机制,重视大学章程建设,发挥大学章程在大学治理中的作用。这些经验值得我国公立大学在构建监督机关时学习和借鉴。我国公立大学和国有企业法人以及大陆法系国家的财团法人都存在所有者缺位现象,在处理经营权问题上都存在委托代理情况,都具有公共性或公益性等特点,在治理结构上存在着很多类似的问题,具有一定同质性,因此在监督机关的构建上,相互之间可以借鉴彼此成功的经验。由于公立大学存在所有者缺位现象,所有者对大学的监督存在天然不足,因此大学监督机关的监督更显重要。在设计构建公立大学监督机关时,应充分借鉴公司治理结构中监督机构设置的经验,尤其是国有企业法人以及大陆法系国家的财团法人监督机关的设置经验,针对当前我国公立大学监督机关存在严重缺位等现实问题,在公立大学设立独立的专门的监督机关——监事会,通过法律和大学章程明确其与大学执行机关(校长领导下的校委会)的独立平行地位和监督职权,详细规定其组织构成和议事规则,理顺监督机制,确保其监督职能得以落实。同时应当充分发挥其他监督的补充作用。继续坚持和完善纪检监察制度,加强党内领导干部的监督;完善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强化高校内部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完善内部审计制度,建立健全内审机构;最终形成以监事会为中心,整合和协调其他监督力量的大学内部监督体系,构建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建立起现代大学制度,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二、监事会与内部审计辨析之我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监事会与内部审计辨析之我见(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GONE理论的东方金钰财务舞弊案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财务舞弊动因研究 |
1.3.2 财务舞弊手段研究 |
1.3.3 财务舞弊影响和危害研究 |
1.3.4 财务舞弊治理研究 |
1.3.5 文献述评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 |
2 财务舞弊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财务舞弊概念 |
2.2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
2.2.1 GONE理论 |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
3 东方金钰财务舞弊案例介绍 |
3.1 东方金钰基本情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股权结构 |
3.1.3 组织结构 |
3.1.4 主营业务收入情况 |
3.2 东方金钰财务舞弊事件回顾 |
3.2.1 东方金钰舞弊曝光过程 |
3.2.2 对东方金钰的处罚结果 |
3.3 东方金钰财务舞弊手段 |
3.3.1 虚增收入和利润 |
3.3.2 虚增成本 |
4 东方金钰财务舞弊动因及危害分析 |
4.1 基于GONE理论的东方金钰财务舞弊动因分析 |
4.1.1 贪婪:新任董事长急于重振东方金钰 |
4.1.2 机会:公司治理与内控缺失 |
4.1.3 需要:维护形象与寻求融资 |
4.1.4 暴露:违法成本低廉与监管不力 |
4.2 东方金钰财务舞弊后果分析 |
4.2.1 东方金钰被强制退市 |
4.2.2 对中小投资者的影响 |
4.2.3 对债权人的影响 |
4.2.4 对当地政府的影响 |
4.2.5 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
5 对东方金钰财务舞弊案的思考 |
5.1 全方位多举措预防上市公司财务舞弊 |
5.1.1 改善上市公司治理 |
5.1.2 完善上市公司管理 |
5.2 加大监管及惩治上市公司财务舞弊的力度 |
5.2.1 构建“三位一体”的监督体系 |
5.2.2 提高惩罚力度,健全法律法规 |
5.3 东方金钰财务舞弊案带来的启示 |
5.3.1 对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制度的启示 |
5.3.2 对上市公司管理层的启示 |
5.3.3 对中小投资者的启示 |
5.3.4 对监管机构的启示 |
6 研究结论及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6.2.1 研究的不足 |
6.2.2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2)信息化环境下W公司内部审计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文献综述 |
1.4.1 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历程研究 |
1.4.2 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研究 |
1.4.3 研究述评 |
1.5 研究创新 |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信息化环境相关概念 |
2.1.1 信息化环境的含义 |
2.1.2 信息化环境的特征 |
2.1.3 信息化环境对内部审计的影响 |
2.2 理论基础 |
2.2.1 信息系统理论 |
2.2.2 公司治理理论 |
2.2.3 免疫系统理论 |
3 信息化环境下W公司内部审计现状和问题分析 |
3.1 W公司基本情况 |
3.1.1 W公司简介 |
3.1.2 W公司信息化现状 |
3.2 信息化环境下W公司内部审计现状 |
3.2.1 内部审计基本情况 |
3.2.2 内部审计信息化现状 |
3.3 信息化环境下W公司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 |
3.3.1 内部审计与企业信息化发展不同步 |
3.3.2 内部审计全覆盖要求难以满足 |
3.3.3 内部审计时效性不强 |
3.3.4 内部审计工作流程滞后 |
3.3.5 内部审计信息化技术人员紧缺 |
4 信息化环境下W公司内部审计的优化 |
4.1 信息化环境下W公司内部审计优化的思路 |
4.2 信息化环境下W公司内部审计优化的目标 |
4.2.1 实现联网审计 |
4.2.2 实现全面审计 |
4.2.3 实现持续审计 |
4.3 信息化环境下W公司内部审计优化的原则 |
4.3.1 统筹规划原则 |
4.3.2 信息共享原则 |
4.3.3 操作便捷原则 |
4.4 信息化环境下W公司内部审计平台优化 |
4.4.1 完善审计业务支撑库 |
4.4.2 健全审计作业平台 |
4.4.3 搭建业务和审计信息共享系统 |
4.4.4 构建审计风险预警机制 |
4.5 信息化环境下W公司内部审计技术优化 |
4.5.1 开发信息化内部审计工具 |
4.5.2 建立审计信息化分析模型 |
4.6 信息化环境下W公司内部审计流程优化 |
4.6.1 运用信息技术制定内部审计计划 |
4.6.2 改进实施阶段的审计方式 |
4.6.3 建立审计报告自动生成系统 |
4.6.4 实行审计问题整改信息化管理 |
5 信息化环境下W公司内部审计优化的保障措施 |
5.1 夯实公司信息化基础环境 |
5.2 建立内部审计信息化组织模式 |
5.3 完善内部审计信息化制度规范 |
5.4 打造内部审计信息化人才队伍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3)BHGC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内部控制相关理论基础和方法 |
2.1 内部控制相关理论基础 |
2.1.1 内部控制概念 |
2.1.2 内部控制作用 |
2.1.3 内部控制原则 |
2.1.4 内部控制基本要素 |
2.2 内部控制相关理论 |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
2.2.2 委托代理理论 |
2.3 内部控制方法 |
第三章 BHGC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现状调查分析 |
3.1 BHGC企业基本情况 |
3.1.1 企业发展沿革 |
3.1.2 企业经营现状 |
3.2 BHGC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问卷设计 |
3.2.1 选择问卷调查对象 |
3.2.2 设计问卷内容 |
3.2.3 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 |
3.3 基于问卷调查结果的BHGC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现状分析 |
3.3.1 问卷总体效果分析 |
3.3.2 五要素各维度得分情况及问题分析 |
第四章 BHGC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评价及优化方案设计 |
4.1 BHGC企业内部控制体系评价 |
4.1.1 内部控制与风险管理差异性检验 |
4.1.2 统计结果的相关和回归分析 |
4.1.3 内部控制五要素与风险管理数学模型分析 |
4.1.4 BHGC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现状评价 |
4.2 BHGC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优化方案设计 |
4.2.1 BHGC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优化目标 |
4.2.2 BHGC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优化方法 |
4.2.3 BHGC企业内部控制的优化原则 |
4.2.4 BHGC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优化策略 |
第五章 BHGC企业内部控制优化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
5.1 完善控制环境 |
5.1.1 规划高效适合的组织机构 |
5.1.2 建设以企业发展战略为出发点的企业文化 |
5.1.3 建立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系统 |
5.1.4 流程管理模式不断创新 |
5.2 加强风险管理 |
5.3 促进交流沟通 |
5.3.1 完善企业内部信息沟通渠道 |
5.3.2 加强部门间的信息沟通 |
5.4 夯实内部监督制度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本文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内部控制体系现状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4)我国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制度现状及适用问题 |
第一节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的现实境遇 |
一、刑事合规制度的法律评价 |
二、刑事合规制度的义务来源 |
三、刑事合规制度的行政监管 |
第二节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的适用问题 |
一、合规文本模式导致刑事合规风险识别的形式化 |
二、合规管理运行机制偏离企业刑事合规预设轨迹 |
三、法律程序性障碍影响刑事合规价值与目的判定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概念重构与法理探寻 |
第一节 刑事合规概念二元视角与基本立场 |
一、合规理论框架下的刑事合规 |
二、关键概念视角下的刑事合规 |
第二节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的法理依据 |
一、风险刑法理论的合规导向 |
二、情境预防理论的合规指引 |
三、企业犯罪治理的合规维度 |
四、刑事合规阶层性分类理论确立 |
第三节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必要性与价值目标 |
一、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必要性 |
二、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价值目标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风险识别与传导规制 |
第一节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风险识别与评估的路径 |
一、刑事合规风险识别的基础路径 |
二、刑事合规视角下贪污贿赂型风险 |
三、刑事合规视角下的职权型风险 |
四、刑事合规视角下的经营型风险 |
第二节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风险传导的边界与规制 |
一、刑事合规风险传导的国企边界 |
二、刑事合规风险传导的基本原理 |
三、刑事合规风险传导标准化模型 |
四、刑事合规风险传导的规制路径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行政镜像与治理反思 |
第一节 行政镜像: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的零和博弈 |
一、国有企业行政监管的权力来源 |
二、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公法属性 |
三、破解之道:行政和解稳步引入 |
第二节 治理反思:国有企业多重风险治理体系的重塑 |
一、国有企业多重风险治理制度形成与层叠 |
二、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管理架构塑造与提升 |
三、应然之解:“综合合规职能体系”构建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有效性与证成轨迹 |
第一节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正当化的“抱朴守拙” |
一、法人替代刑事责任原则的演进 |
二、刑事合规形成机制的预防功能 |
三、国有企业刑事合规正当性原则 |
第二节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开放性的“行稳致远” |
一、国有企业刑事合规的开放性 |
二、国有企业刑事合规过程再溯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国有企业刑事合规指引与激励的初步方案 |
第一节 重点领域刑事法律风险的合规指引 |
一、域外专项刑事合规的制度借鉴 |
二、反商业贿赂统一立法初步构想 |
三、国有企业反商业贿赂合规指引 |
第二节 刑事合规激励的刑事政策与行政指向 |
一、“宽严相济”刑事政策的合规适用 |
二、国有企业刑事合规激励的基础路径 |
本章小结 |
余论:企业合规布局的前提与范本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J市S镇村级财务管理模式转换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四、研究内容 |
五、创新之处与研究困难 |
一、村级财务管理的概念、模式和理论基础 |
(一) 相关概念 |
1、村级财务 |
2、村级财务管理 |
(二) 村级财务管理的模式 |
1、村级财务管理的发展历史 |
2、四种村级财务管理模式 |
(三) 理论基础 |
1、委托代理理论 |
2、内部控制理论 |
3、村民自治理论 |
4、乡村振兴理论 |
二、J市S镇村级财务管理模式转换实施情况及存在的问题 |
(一) J市S镇基本情况介绍 |
(二) 从“双代管”模式向“会计委托”模式的转换 |
1、推进村级财务管理模式转变的必要性 |
2、J市S镇“村级会计委托代理”新模式的实施 |
(三) “会计委托”新模式出现的问题 |
1、多部门联合管理,工作效率不高 |
2、农村基层财务人员配置薄弱,代理会计流动性较大 |
3、财务公开不规范 |
4、会计核算不合规 |
5、农村干部贪污腐败问题仍然存在 |
6、村民对村级事务参与度不高 |
三、J市S镇村级财务管理模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 责任划分不明确,资金监管职责不清 |
(二) 村级财务管理队伍建设不到位 |
(三) 财务公开主体责任意识较弱,缺乏有效监管 |
(四) 财务管理制度不完善 |
(五) 民主监督作用不强 |
(六) 村民自治体制行政化与低效率 |
四、进一步完善村级财务管理新模式运行的对策 |
(一) 明确划分各部门责任 |
(二) 加强村财会人员队伍建设 |
1、加强村财会人员队伍建设 |
2、制定人员薪酬管理机制,保持相对稳定 |
3、提高干部认识,加强财会人员继续教育 |
(三) 切实实行财务公开制度 |
1、细化财务公开制度 |
2、公开形式多样化 |
(四) 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和审计制度 |
1、健全财务管理制度 |
2、规范工作流程、会计核算 |
3、健全村级财务核查和审计制度 |
(五) 加强监督管理作用 |
1、充分发挥村务监事会监督作用 |
2、充分发挥网络平台监督作用 |
(六) 加强村民有效自治,发展民主协商决策 |
1、结合实际,创新自治有效实现形式 |
2、 推进民主协商发展的有效途径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新常态下Q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与论文框架 |
1.4.1 研究创新 |
1.4.2 论文框架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界定 |
2.1.1 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及表现 |
2.1.2 金融新常态内涵及表现 |
2.1.3 银行新常态内涵及表现 |
2.2 理论基础 |
2.2.1 风险与风险管理内涵 |
2.2.2 传统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理论 |
2.2.3 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Q银行风险管理现状、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3.1 Q银行基本情况 |
3.1.1 Q银行简介 |
3.1.2 Q银行组织架构 |
3.1.3 Q银行主营业务及经营业绩 |
3.2 Q银行风险管理的现状 |
3.2.1 面临的主要风险 |
3.2.2 风险管理体系和组织架构 |
3.2.3 Q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开展情况 |
3.3 Q银行全面风险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
3.3.1 主要问题 |
3.3.2 原因分析 |
第4章 Q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优化设计 |
4.1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优化的总体思路 |
4.2 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优化的重点环节 |
4.2.1 加强战略导向、匹配合理架构 |
4.2.2 信用风险管理优化 |
4.2.3 完善操作风险管理方法和策略 |
4.2.4 坚守各类风险底线 |
4.3 营造全面风险管理所需的内外部环境 |
4.3.1 内部环境优化 |
4.3.2 积极营造良好的外部监管环境 |
4.4 Q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优化的系统实施及保障 |
4.4.1 实施步骤 |
4.4.2 保障措施 |
4.4.3 落地实施情况 |
第5章 结论与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8)K市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一) 选题的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 |
(一) 文献研究法 |
(二) 比较研究法 |
(三) 实地调研法 |
四、研究内容 |
五、创新之处与研究困难 |
第二章 基本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概念界定 |
(一) 国有资产 |
(二) 企业国有资产 |
(三) 地方企业国有资产监管 |
二、理论依据 |
(一) 委托代理理论 |
(二) 内部人控制理论 |
(三) 政府监管理论 |
第三章 K市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现状分析 |
一、K市企业国有资产体制和监管改革历程 |
二、K市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现状 |
(一) K市企业国有资产基本情况 |
(二) K市企业国有资产监管体系 |
(三) K市企业国有资产监管方式及主要成效 |
第四章 K市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存在问题 |
一、K市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存在问题 |
(一) 监管机构职能定位不清晰 |
(二) 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待加强 |
(三) 国有资本投资运营效率不高 |
二、K市企业国有资产监管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 企业国资监管机构职能定位的偏差 |
(二) 委托代理链条过长 |
第五章 国内发达地区监管经验启示 |
一、深圳国资监管经验 |
(一) 深圳市国资委职能定位 |
(二) 深圳国资监管方面 |
(三) 深圳国资投资运营方面 |
二、上海嘉定区国资监管经验 |
(一) 嘉定区国资委职能定位 |
(二) 嘉定国资监管方面 |
(三) 嘉定国资投资运营方面 |
三、苏州工业园区国资监管经验 |
(一) 工业园区国资办职能定位 |
(二) 工业园区国资监管方面 |
(三) 工业园区国资投资运营方面 |
四、启示 |
第六章 优化K市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的对策建议 |
一、明确企业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定位 |
(一) 明确企业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职能边界 |
(二) 有效剥离公共管理职能 |
(三) 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
二、健全企业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机制 |
(一) 加强国资人才队伍建设 |
(二)推行国资监管全覆盖模式 |
(三) 加强法人治理结构建设 |
(四) 构建监督管理闭环 |
三、提升国有资本运营效率 |
(一) 规范企业投资行为,减少委托管理层级 |
(二) 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资产证券化 |
(三) 坚持市场化改革导向,推动聚焦主业主责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法务会计功能重构与治理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Extended Abstract |
目录 |
Contents |
图清单 |
表清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
1.2 国内外法务会计功能文献综述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2、法务会计功能重构理论 |
2.1 民生幸福理论 |
2.2 有限理性理论 |
2.3 会计契约理论 |
2.4 舞弊动机理论 |
2.5 证据能力理论 |
2.6 程序公正理论 |
2.7 本章小结 |
3、法务会计基本范畴建构 |
3.1 法务会计的概念探析 |
3.2 法务会计的内容重构 |
3.3 法务会计的本质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法务会计功能模块重构 |
4.1 法务会计公平程序功能 |
4.2 法务会计治理市场功能 |
4.3 法务会计衡平社会功能 |
4.4 法务会计防控腐败功能 |
4.5 重构法务会计功能的正反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法务会计功能治理上市公司违规违法行为效果实证研究 |
5.1 上市公司违规违法行为总体现状描述 |
5.2 上市公司违规违法行为具体特征分析 |
5.3 法务会计治理质量与上市公司违规违法行为实证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6、法务会计功能提升民生福利水平效果实证研究 |
6.1 民生福利指数估计指标 |
6.2 法务会计指数计量公式 |
6.3 法务会计指数与民生福利水平相关性实证研究 |
6.4 本章小结 |
7、法务会计功能保障机制 |
7.1 建立法务会计主体秩序 |
7.2 建构法务会计职业机制 |
7.3 制定法务会计责任制度 |
7.4 本章小结 |
8 结论与展望 |
8.1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
8.2 主要创新点 |
8.3 存在不足及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10)公立大学监督机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 |
第2章 公立大学监督机关的法理基础 |
2.1 公立大学监督机关的界定 |
2.1.1 公立大学监督机关的内涵 |
2.1.2 公立大学监督机关的性质 |
2.2 公立大学监督机关的功能 |
2.2.1 公立大学监督机关的功能概说 |
2.2.2 公立大学监督机关功能的法学分析 |
2.3 公立大学监督机关的法理基础的相关观点及评析 |
2.3.1 观点梳理 |
2.3.2 观点评析 |
2.4 现代公立大学监督机关建构的理论基础之我见 |
第3章 公立大学监督机关的比较法考察 |
3.1 引说 |
3.2 大陆法系国家和地区公立大学监督机关 |
3.2.1 德国公立大学监督机关 |
3.2.2 日本公立大学监督机关 |
3.2.3 我国台湾地区公立大学监督机关 |
3.3 英美法系国家公立大学监督机关 |
3.3.1 英国公立大学监督机关 |
3.3.2 美国公立大学监督机关 |
3.3.3 加拿大公立大学监督机关 |
3.4 比较之后的结论 |
第4章 中国公立大学监督机关的现实结构与不足 |
4.1 中国公立大学监督机关的现实结构 |
4.2 中国公立大学监督机关存在的问题 |
第5章 现代大学制度框架下公立大学监督机关的建构 |
5.1 现代大学制度框架下公立大学监督机关的意义 |
5.2 公立大学监督机关建构的基本原则 |
5.3 公立大学监督机关的建构:设立监事会 |
5.3.1 设立监事会的必要性和意义 |
5.3.2 监事会的权力性质和地位 |
5.3.3 监事会制度的内容 |
5.3.4 构建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分离互动机制 |
第6章 公立大学监督机关的运行机制 |
6.1 总体思路:构建决策、执行、监督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运行机制 |
6.2 基本原则 |
6.3 具体方案 |
6.3.1 公立大学监事会的组成 |
6.3.2 公立大学监事会的职权 |
6.3.3 公立大学监事会的议事规则 |
6.3.4 监事会的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 |
6.4 制定大学章程,推进公立大学监督工作的法制化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附录 |
致谢 |
四、监事会与内部审计辨析之我见(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GONE理论的东方金钰财务舞弊案例研究[D]. 唐堃. 河北经贸大学, 2021(02)
- [2]信息化环境下W公司内部审计优化研究[D]. 代万捷. 重庆理工大学, 2021(02)
- [3]BHGC企业内部控制体系优化研究[D]. 王秋麟. 西安石油大学, 2020(05)
- [4]我国国有企业刑事合规制度研究[D]. 杜方正. 东南大学, 2020(02)
- [5]J市S镇村级财务管理模式转换问题及对策研究[D]. 范颖杰. 苏州大学, 2020(03)
- [6]公司治理、内部审计质量与盈利能力 ——基于上市通讯公司的实证研究[D]. 戎晔. 上海财经大学, 2020
- [7]新常态下Q银行全面风险管理研究[D]. 陶文喆. 山东大学, 2020(02)
- [8]K市企业国有资产监管研究[D]. 肖亚峰. 苏州大学, 2019(06)
- [9]法务会计功能重构与治理效果研究[D]. 董仁周. 中国矿业大学, 2014(04)
- [10]公立大学监督机关研究[D]. 徐国正. 湖南大学, 2014(02)
标签:内部审计论文; 法务会计论文; 内部控制论文; 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论文; 合规管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