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玛口引黄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甲玛口引黄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一、夹马口引黄管理局体制改革实践与探索(论文文献综述)

吴林艳[1](2018)在《查哈阳灌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运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根基且影响社会稳定,水资源是农业发展和粮食生产的重要保障基础。政府下放了以往过度包揽的管理权,下放至农民用水户协会,在灌区积极推广以农民用水户协会形式的农民用水组织,取得了不错的成效。通过推广用水户参与式灌溉管理新机制,灌区续建配套进行了有效的巩固,使得工程设施在使用的年限内充分发挥效益,提升了广大用水户自主管理意识,促进水稻增产。本文先对灌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和农民用水户协会等概念进行了界定,对合作经济理论和自主治理理论进行说明,奠定理论基础。对查哈阳灌区的9个农民用水户协会进行了现场调研和对协会主席进行访谈,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和访谈法对进行对查哈阳灌区的农民用水户协会进行研究。首先对灌区的农民用水户协会组织现状进行说明,内容包括灌区的情况,用水户协会的发展概况以及农民用水户的组建过程的研究,捋顺了农民用水户协会和政府、供水公司和农户的关系。而后研究了用水户协会的运行管理机制,包括产权运行机制、水费运行机制、监督机制、投入机制和激励机制。了解农民用水户协会运行过程中取得不错的成效:灌溉中提升了水的利用率,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水资源紧缺的矛盾;提升了农户参与积极性,能够积极参与农田水利设施的养护工作,形成渠渠有人管局面;民主决策,决策科学化;减轻农民的负担,资金透明化等成果。通过对问卷调查所反馈的数据发现存在农户认识不足、资金短缺严重和灌溉渠系工程基础薄弱、协会领导人存在能力不足和工作积极性不足的问题,影响协会的良好发展。根据对协会的问题,参考国际和国内吉林省的经验,根据实际的问题提出了优化意见,做好协会的宣传工作,增强农户的参与意识,从思想上提升认识;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为协会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及资金上的支持;选拔有能力的精英型人才,对人才进行培训,为协会发展注入动力;完善协会的后续管理,对协会负责;灌区加大对协会的支持力度,及时跟进协会的发展,扶持协会发展的建议,来推进协会更好的发展。

仇志峰[2](2010)在《我国农民用水协会组织建立与管理运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在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当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业的基础地位更加巩固,而灌区的建设与发展为农业的增产和农民的增收发挥着重要作用,但由于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及其他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各大灌区目前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如管理不到位、运行不畅、水费收缴率低、末级渠系工程管理主体“缺位”等。灌区目前的管理体制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想改变这种状态,使灌区农业供水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必须吸收用水户参与到灌区末级渠系的管理中来,即推行参与式的灌溉管理。在灌区末级渠系组建农民用水协会是参与式灌溉管理中一种最主要的模式。在中国,自1995年湖北省漳河灌区第一个农民用水协会成立至今,农民用水协会已由最初的试点阶段走向了推广发展阶段。经过这十几年的发展与推广,农民用水协会在组建及运行中趋向成熟,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鉴于目前国内对农民用水协会研究的缺陷,如缺少全面深入的调查、缺少量化指标的分析、缺少系统的研究等问题,本论文以实地调查走访为依据,挑选山东省小开河灌区、王屋灌区、青峰岭灌区600户定点农户与108条定点斗渠的跟踪调查资料为依托,较为全面地探讨了农民用水协会在组织建立及运行管理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影响农民用水协会正常运行的各种因素,重点分析了协会组织建立程序不规范、注册率低、渠系工程维修资金不足、用户参与协会积极性不高、协会受到外部阻力不能发挥作用等问题,分析了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及建议;对农民用水协会取得的成效如节水增产、农业增收、农民水费负担减轻、灌区实现良性发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通过以上系统的研究工作,得出了以下几点主要结论:(1)参与式灌溉管理模式是当前解决大中型灌区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实现灌区用水良性循环的必然选择;(2)积极在灌区末级渠系管理中推行农民用水协会的组织形式,是山东省实现灌区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最科学、有效的途径;(3)农民用水协会的成功推广,得益于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国家各项惠民政策的大力支持,得益于广大农民的理解和支持;(4)充分发挥农民用水协会的效能和作用,对于推动灌区科学发展、实现农业增产增收,提高农民物质生活水平有重大的战略意义;(5)为确保实现农民用水协会的规模化、规范化发展,切实解决农民用水协会筹资、组建、运行及管理问题,可推行政府扶持、社会参与、农民主导的联合参与模式。本论文的研究可为农民用水协会的组建及运行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特别是对农民用水协会供水成本的计算方法、水费征收方式及农户对现行水价条件下对水费的承受能力的分析与研究,为灌区进行农业水价改革与农民用水协会制定水价提供了依据与参考。

李鸿鹰[3](2010)在《重庆市WUA筹建运行及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水资源问题突出,特别是农业灌溉用水。中国灌区存在的问题也日益突显,如管理体制落后、水费收缴率低、末级渠系工程管理主体“缺位”等。灌区目前的管理体制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了实现灌区农业供水良性循环,促进灌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吸收用水户参与到灌区末级渠系的管理中来,即推行参与式的灌溉管理。在灌区末级渠系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WUA)是参与式灌溉管理中一种最主要的模式。中国自1995年湖北省漳河灌区第一个农民用水户协会成立至今,协会已由最初的试点阶段走向了推广发展阶段。重庆市于2007年3月与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正式签定了项目执行协议,正式成为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加强灌溉农业三期项目的WUA试点建设参与省,开始在大足、合川、开县试点推行WUA,经过这几年的发展与推广,农民用水户协会在组建运行及管理中逐渐趋向成熟,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鉴于目前国内对农民用水户协会研究的缺陷,如缺少深入调查、缺少动态数据的支持等问题,本文以实地调查为依据,以重庆市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WUA研究课题组2007年至今对大足、合川、开县WUA的跟踪调查资料为依托,较为全面地了阐述了农民用水户协会的组建运行和管理情况,探讨其绩效和存在的若干问题,通过以上系统的研究工作,得出重庆市WUA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机制和发展模式。论文主要内容包括对重庆市农民用水户协会(WUA)的组建运行及管理实证研究、绩效分析、存在的问题分析、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研究。得出的研究结论如下:(1)重庆市农民用水户协会(WUA)筹建运行形成了三级梯队、三个层面。重庆市WUA经过三年的发展逐渐分化成三级梯队:第一梯队是WUA的典范队伍,各项制度完备、管理有力、发展潜力大,具有协会的个性特点,属于成熟型协会;第二梯队是WUA的主导队伍,制度相对完善、管理上没有形成具有本协会特色的管理方式、发展潜力不足,属于半成熟型协会;第三梯队是WUA中的落后群体,问题与矛盾均较为突出,是未成熟型协会。重庆市WUA管理过程主要涉及三个层面:相关政府机构管理人员、WUA管理人员、WUA会员,三个层面人员在WUA管理过程中反馈出WUA的不同信息及其对WUA的认知和支持程度。(2)重庆市农民用水户协会(WUA)绩效在年度间的时间差异、WUA区与非WUA区的空间差异均表现明显。财政绩效表现在灌溉成本的降低和水费收入的增加,灌溉成本年均降低2235.5元、WUA区比非WUA区节约13331.1元,水费收取率年均增加20%、WUA区比非WUA区增加43%;工程管护绩效表现在纵向上维护费用年均增加1052.5元;农业和农户绩效表现在年人均收入增加478.7元、WUA区比非WUA区多增加3354元;脱贫绩效表现在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减少,贫困户年均减少570户、WUA区比非WUA区多减少917户;妇女参与管理绩效表现在女性执委占有比例保持在30%左右,参与培训量保持在40%左右。(3)重庆市农民用水户协会(WUA)存在管理机制与发展模式两方面的问题。管理机制问题表现在缺乏统筹管理、权利行使障碍、灌溉工程管护困难、财务管理不规范、水费计价偏高征收困难;发展能力问题表现在WUA人员素质较低、协会负责人激励不足、协会资金来源与经营管理较单一等。(4)重庆市农民用水户协会(WUA)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机制和发展模式:WUA管理机制主要包括融资机制、激励机制、权力机制、培训机制、水价机制;根据WUA三级梯队现状制定三种发展模式:进化模式、改进模式、整改模式,对第一梯队进行协会能力的强化建设,提高其发展空间与潜力,对第二梯队进行改进,促进其制度等方面完备与能力发展,形成协会特色,对第三梯队进行整改,使其规范化发展。本论文的研究可为农民用水户协会的组建运行及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特别是对丘陵山区WUA的组建运行模式、规模、水费的定价收取及可持续运营发展等提供参考。

龚孟建[4](2010)在《山西省夹马口灌区建管模式的社会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我国,过去对水问题的研究主要从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角度展开。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水问题,可弥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研究方面的某些不足之处。水是生命的载体,是人类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的自然资源,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以山西省运城市夹马口灌区作为研究对象。夹马口灌区是我国在黄河干流上建设的第一座大型黄河提水灌区。50年来灌区取得了很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并成功地实现了由计划经济管理方式向市场经济管理方式的转变。本文采用文献分析的方法,认真整理研究了夹马口灌区不同时期的有关管理制度;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了灌区农民对灌区的评价和诉求;还进行了深度访谈,主要访谈了灌区管理者和部分农民。本文的研究内容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与研究现状,交代了研究方法和分析思路。在此基础上,对有关概念进行了界定,并提出了一些理论假设。第二部分是研究项目区概况,简述了项目区的地理、历史、气候、经济、技术等概况。第三部分是灌区发展历程、制度变迁与个案分析。首先,按照时间顺序详细叙述了项目区三个时期的发展历程和制度变迁,分别是传统体制时期的工程筹划与建设、农村改革时期不断壮大与发展和科学发展观引领的现代化建设时期;其次,引用五个个案详细说明了夹马口灌区实施灌溉管理的情况;最后,指出了夹马口灌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和不足。第四部分是结论,呼应前面提出的假设,系统总结了夹马口灌渠工程的功能和意义。一是灌溉工程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粮食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二是创新观念、与时俱进是水利工程健康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三是依靠科学技术,提升管理水平,建立现代化管理体系是永恒主题;四是正确处理好灌区与受益群众的关系,在互动和摩擦中寻求最佳结合点;五是引黄灌溉在山西潜力巨大,是一项战略之举。第五部分是关于水利社会学的一些思考。指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是一部治水史;水资源的多重属性决定了水利属于社会学范畴;水利工程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重要作用。以灌溉为主的灌溉农业已成为我国农业的主要依托。灌溉农业与千家万户的农民相联系,灌溉问题已成为重要的社会学议题,需要深入研究。

易新涛[5](2009)在《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是指由政府、社会公共组组织和广大农民集体供给,农民都能公平、普遍享用,以保证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之基本需要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人民公社时期,以农村集体经济为基础和依托,国家必要投入和农民参与为补充,国家、集体、农民共同为广大农村提供了农业生产基本建设、文化教育、合作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它马克思主义农村公社思想的实践和丰富,是党和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特色鲜明,又存有不足。随着人民公社的解体,尽管这些制度设计早已成为不复存在,但是对于当今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本文首先从中外思想宝库中搜寻和分析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理论渊源,并在中国历史长河中追溯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沿革;然后,横向展开,具体研究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农村文化教育、农村合作医疗、农村社会保障等主要基本公共服务;最后,从宏观上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进行总结性思考,分析它的主要特点,评价它的地位和作用,指出它的局限性,以及对当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建立和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并使之均等化的启示。本文分三大部分八个章。第一部分即第一到三章,主要是绪论、理论渊源和历史溯源;第二部分即第四到七章,分章论述主要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第三部分即第八章和结束语,总体分析其主要特点、地位和作用、局限性和对当今的启示。第一章是绪论。主要提出了选题的缘由,分析了选题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综述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阐释了相关概念,提出了本文研究的思路、方法和框架,并对本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点作了一些说明。第二章主要分析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理论渊源,即欧洲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中有关未来社会的设想、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设计(共产主义社会理论和农村公社理论)、苏联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主要是列宁的农业公社理论和合作社理论、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理论),以及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民本、大同、均平思想。第三章是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历史溯源及其概述。本文简要考察封建王朝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民国时期不同历史语境下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包括乡村建设运动、国民政府的农村合作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互助合作运动中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结合新中国建立初期中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分析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时代背景,概述性地介绍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第四章主要论述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围绕“农业八字宪法”,人民公社时期,国家、集体和农民共同努力,为农业生产所提供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即治理江、河、湖、海,大兴水利工程;改良土壤,治理水土流失;推进农业机械化、工业化、化学化和电力化;发展农业科学技术,建立推广服务体系,提供农业气象服务,以及建设农村公路,发展邮电事业等。本文最后对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进行了总体评价。第五章着重论述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本文分别从基础教育、扫盲和业余教育、职业教育三个方面,逐一阐述了各自的体系、内容、形式,以及民办教师问题,并对农村文化教育进行了总体评价。第六章围绕“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的医疗卫生方针,着重论述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主要包括: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历史沿革、组织体系和队伍建设、主要服务内容等。最后,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作用和局限性进行了一些分析。第七章着重阐述了人民公社时期以集体保障为主、国家保障为辅的农村社会保障。在回顾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历史沿革的基础上,思考了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和方式,包括农村社会优抚、灾荒赈济、贫困救助、“五保户”供养、麻风病人医治、回乡精简职工救济、下乡知识青年安置等,并对此进行了总体评价。第八章从宏观上阐述了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特点、作用和意义、局限性及其原因,以及对当今建立和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启示。最后是结束语,在回顾本文研究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本文研究的不足和尚未研究的问题,并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后续研究提出了一些设想。

白继中[6](2009)在《校内节水灌溉实训基地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探索》文中提出建设高质量的信息化、智能化职业训练环境的校内实训基地,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重要保障。本文系统阐述了山西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校内节水灌溉实训基地的建设内容、实训运作以及课程改革等诸多实践与探索。

由金玉[7](2007)在《农民用水协会组建与运行研究》文中提出当前,中国各大灌区存在的问题日益突出,如管理体制不顺、水费收缴率低、末级渠系工程管理主体“缺位”等。灌区目前的管理体制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想改变这种状态,使灌区农业供水实现良性循环,必须吸收用水户参与到灌区末级渠系的管理中来,即推行参与式的灌溉管理。在灌区末级渠系组建农民用水协会是参与式灌溉管理中一种最主要的模式。在中国,自1995年湖北省漳河灌区第一个农民用水协会成立至今,协会已由最初的试点阶段走向了推广发展阶段。经过这十几年的发展与推广,农民用水协会在组建及运行中趋向成熟,但仍存在许多问题与不足。鉴于目前国内对农民用水协会研究的缺陷,如缺少深入调查、缺少数据的支持等问题,本论文以实地调查为依据,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关中灌区管理体制改革监测评价”课题组6年(2000~2005年)对800户定点农户与120条定点斗渠的跟踪调查资料为依托,较为全面地探讨了农民用水协会在组建及运行中存在的若干问题及影响农民用水协会正常运行的外部因素,重点分析了协会组建程序不规范、注册率低、渠系工程维修资金不足、协会受到外部阻力不能发挥作用等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意见及建议;对农民用水协会取得的成效如节水增产、农业收入增加、农民水费负担减轻等方面进行了探讨研究。通过以上系统的研究工作,得出了以下几点主要结论:(1)推行参与式的灌溉管理是解决灌区管理体制不顺、实现灌区灌溉用水良性循环的必由之路;(2)农民用水协会已成为陕西省关中灌区末级渠系管理体制改革中最主要、最有效的一种改制模式;(3)农民用水协会取得的成效显着;在增强用水户民主参与意识,促进农村民主建设方面有重要政治意义;(4)农民用水协会的良好运行离不开当地政府与相关政策的支持;(5)为解决承包、租赁等其它改制模式的缺点,可推行并嫁接监督型的农民用水协会作为一个过渡。本论文的研究可为农民用水协会的组建及运行提供理论依据。特别是对农民用水协会供水成本的计算方法、水费征收方式及农户对现行水价条件下对水费的承受能力的分析与研究,为灌区进行农业水价改革与农民用水协会制定水价提供了依据与参考。

王业娟[8](2004)在《关中灌区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研究》文中认为我国灌区在保障农业生产、粮食安全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灌区的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人员臃肿、人浮于事、工程老化等弊端,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不仅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的负担,同时也严重制约了灌区自身的发展。为此,实行管理体制改革已成为灌区谋求发展的必然选择。关中灌区是陕西农业生产的“命脉”工程,也是全省主要的粮棉生产基地,为陕西省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关中灌区更新改造工程世行贷款项目的实施,同时对灌区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并在改制实践中总结出富有特色的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供水社及农民用水者协会等五种主要的改制模式,对灌区基层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创新。本文借助于关中灌区这个社会实践平台,结合“关中灌区管理体制改革监测评价”的课题研究,通过关中灌区管理体制改革的监测评价网络,即关中九大灌区6000条斗渠的面上监测与120条定点斗和800定点农户的定点监测,对四年(2000-2003)来的第一手调查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较为全面地评价了关中灌区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效,并试图从理论上分析总结关中灌区基层管理体制改革五种主要模式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改革实践中的经验教训,以及在改制中尚存在的几个主要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改进意见。通过以上系统的研究工作,笔者认为可得出如下的几点结论:灌区的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深化灌区改革是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加快改革的步伐是灌区摆脱目前困境的根本出路,也是巩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成效的必由之路。灌区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显着。通过对关中灌区管体制改革监测评价资料的分析研究,可以看出无论是股份合作制、拍卖、承包、租赁等运行机制的改革,还是推行用水户参与管理的管理体制的改革,都不同程度地改善了灌区的用水管理水平,促进了灌区的发展。灌区改制必须因地制宜。改革的基本原则是要从灌区实际出发,既要考虑灌区发展的特殊规律,又要适应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要求。灌区改制应同改造相结合,以更好的发挥灌区的效益和促进灌区发展。用水户参与灌溉管理是今后灌区发展的方向。通过五种不同改制模式的对比分析,用水户参与式管理比其它模式具有更明显的优势。农民参与式灌溉管理保证并实现了支渠以下固定资产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归位”即属于全体用水户所有;有利于灌区基础设施的维护、维修和改造;更有利于协调和处理各种水事纠纷与矛盾。灌区管理体制的改革,经过近几年的实践,已被证明是适应农村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只有通过改革,建立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才能使灌区走上良性运行和持续发展的轨道,最终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水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张学会[9](2003)在《用水户参与式管理在夹马口灌区的实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了研究新形势下用水户参与式管理 ,以山西省运城市夹马口引黄灌区为对象 ,根据斗渠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提出了斗渠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具体做法。主要是明确了“斗管会”的成立程序、主要职责及“斗管会”与有关方面的关系 ;加大用水户监督力度。最后详细介绍了改革的成效。

张学会[10](2002)在《夹马口引黄管理局体制改革实践与探索》文中研究表明总结了夹马口引黄管理局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改革的经验,对大中型灌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求得生存及不断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二、夹马口引黄管理局体制改革实践与探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夹马口引黄管理局体制改革实践与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1)查哈阳灌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研究主要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灌区
    2.2 农民用水合作组织
    2.3 农民用水户协会
    2.4 理论基础
        2.4.1 合作经济理论
        2.4.2 自主治理理论
3 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现状及其运行管理的研究
    3.1 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现状
        3.1.1 灌区的基本情况
        3.1.2 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发展概况
    3.2 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组建
        3.2.1 做好宣传发动,做好协会组建前期工作
        3.2.2 制定灌区的改革方案
        3.2.3 确定协会的组建方案,民主选举成立用水户协会
    3.3 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运营管理模式简介
    3.4 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和若干主体的关系
        3.4.1 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和供水公司的关系
        3.4.2 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和政府的关系
        3.4.3 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和农户的关系
    3.5 农民用水合作组织所取得的成效
    3.6 本章小结
4 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内部运行机制
    4.1 产权运行机制
    4.2 水费运行机制
    4.3 管理机制
    4.4 监督机制
    4.5 投入机制
    4.6 激励机制
    4.7 本章小结
5 灌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5.1 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存在的问题
        5.1.1 农户参与意识淡薄,认识不足
        5.1.2 农用水合作组织资金短缺问题严重
        5.1.3 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灌溉渠系工程基础薄弱
        5.1.4 农民用水合作组织领导人工作能力不强
        5.1.5 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工作人员积极性不足
    5.2 改善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发展对策
        5.2.1 国内外农民用水合作组织发展的经验借鉴
        5.2.2 优化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对策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
致谢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我国农民用水协会组织建立与管理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1.1 中国水资源及农业用水现状
        1.1.2 中国灌区管理体制现状
    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1 选题的目的
        1.2.2 选题的意义
    1.3 参与式的灌溉管理在国内外发展现状
        1.3.1 国外用水户参与灌区灌溉管理用水的现状
        1.3.2 中国灌区参与式的灌溉管理发展状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农民用水协会组织机构与职责
    2.1 农民用水协会基本概况
    2.2 农民用水协会的组织机构
        2.2.1 用水小组
        2.2.2 会员代表大会
        2.2.3 执行委员会
        2.2.4 监督机构
        2.2.5 工程管理部
        2.2.6 灌溉管理部
        2.2.7 财务部
    2.3 农民用水协会的目标与职责
        2.3.1 农民用水协会的目标
        2.3.2 农民用水协会的职责
    2.4 农民用水协会发挥的作用
第三章 农民用水协会组建与运行管理研究
    3.1 农民用水协会的组建条件与原则
        3.1.1 农民用水协会的组建条件
        3.1.2 农民用水协会组建遵循的主要原则
    3.2 农民用水协会组建的具体程序
        3.2.1 成立协会组建领导小组
        3.2.2 实地考察、专家论证,划定管理区域
        3.2.3 宣传发动、组织培训
        3.2.4 成立组建农民用水协会的筹备组
        3.2.5 安排协会办公场所和设施
        3.2.6 核查灌区基本情况,组织用水户入会
        3.2.7 划分用水小组、选举会员代表与执委会成员
        3.2.8 拟订协会章程、协会规章制度及当年工作计划方案
        3.2.9 召开会员代表大会
        3.2.10 资产评估、移交
        3.2.11 协会的验收
        3.2.12 协会注册登记
    3.3 农民用水协会运行管理的原则
        3.3.1 遵守协会章程与制度
        3.3.2 政府指导,自主管理的原则
        3.3.3 民主议事
        3.3.4 用水户全面参与,履行权利与义务
    3.4 农民用水协会运行管理的内容
        3.4.1 农民用水协会的用水管理
        3.4.2 农民用水协会的工程管理
        3.4.3 农民用水协会的财务管理
    3.5 农民用水协会的水价核定与水费计收
        3.5.1 农民用水协会的水价核定
        3.5.2 农民用水协会的水费征收
        3.5.3 农民对水费的承受能力分析
第四章 农民用水协会存在的若干问题研究
    4.1 农民用水协会组建中存在的问题
        4.1.1 组建初期,宣传培训不到位,农民主动参与程度不足
        4.1.2 协会接收的渠系工程老化破损
        4.1.3 农民用水协会组建程序不规范
        4.1.4 有的协会没进行注册登记
        4.1.5 协会成员及管理人员文化程度低,素质差
    4.2 农民用水协会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2.1 与灌溉管理单位的关系与性质不清
        4.2.2 协会所管辖的渠系工程产权不明晰
        4.2.3 渠系工程维修资金不足
        4.2.4 "四到户、一公布"落实不够,中间环节未完全取消
    4.3 影响农民用水协会深层次发展的其它因素
        4.3.1 缺乏各级政府明确的政策支持
        4.3.2 协会运行受到种种外部阻力,不能真正发挥作用
        4.3.3 协会工作人员的素质限制了协会进一步的发展
        4.3.4 少数群众法制观念薄弱
        4.3.5 地方政府对协会的重视与支持不够
        4.3.6 灌区管理单位体制改革的滞后阻碍了协会的进展
第五章 农民用水户协会建设与管理对策研究
    5.1 努力争取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
    5.2 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
    5.3 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切实搞好末级渠系工程的续建配套工作
    5.4 多措并举,切实解决运行经费不足的问题
    5.5 加强教育引导与技术培训工作
    5.6 以水管单位体制改革为指导,加快灌区管理单位体制改革
    5.7 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大对协会的扶持力度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及结论
    6.2 建议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重庆市WUA筹建运行及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农民用水户协会(WUA)概述
        1.1.1 WUA基本概况
        1.1.2 WUA组织机构
        1.1.3 WUA的目标与职责
    1.2 参与式的灌溉管理在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国外用水户参与灌区灌溉管理用水的现状
        1.2.2 中国灌区参与式的灌溉管理发展状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2章 绪论
    2.1 研究背景与意义
    2.2 研究目标与内容结构
        2.2.1 研究目标
        2.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2.3.1 研究方法
        2.3.2 技术路线
    2.4 调研概况
        2.4.1 调研进程
        2.4.2 调研方法
        2.4.3 调研方式
    2.5 重庆市WUA项目区概况
        2.5.1 大足
        2.5.2 合川
        2.5.3 开县
    2.6 重庆市灌区农田水利现状及运行管理问题
        2.6.1 重庆市农田水利现状
        2.6.2 重庆市农田水利运行管理问题
第3章 重庆市WUA实证
    3.1 重庆市WUA筹建及运行
        3.1.1 基本情况
        3.1.2 筹建情况
        3.1.3 运行情况
        3.1.4 三种运行模式
    3.2 重庆市WUA管理及反馈
        3.2.1 相关政府机构人员调查情况
        3.2.2 WUA管理人员调查情况
        3.2.3 WUA会员调查情况
第4章 重庆市WUA绩效分析
    4.1 财政绩效
        4.1.1 对灌溉成本的影响
        4.1.2 对费用收集率的影响
    4.2 工程管护绩效
    4.3 农业和农户经济绩效
    4.4 脱贫绩效
    4.5 妇女参与管理绩效
第五章 重庆市WUA存在的问题
    5.1 管理机制问题
        5.1.1 缺乏统筹管理
        5.1.2 权力行使障碍
        5.1.3 灌溉工程管护困难
        5.1.4 财务管理不规范
        5.1.5 水费征收与计价管理
    5.2 发展能力问题
        5.2.1 WUA人员素质教育问题
        5.2.2 协会及其负责人的激励问题
        5.2.3 资金来源与经营管理问题
第6章 重庆市WUA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机制与发展模式
    6.1 管理机制及相关措施
        6.1.1 融资机制——拓宽资金来源
        6.1.2 激励机制——提高协会经营管理有效系数
        6.1.3 权利机制——保证会员权利
        6.1.4 培训机制——建立多元培训机制
        6.1.5 水价机制——制订可持续发展水定价模型
    6.2 发展模式
        6.2.1 进化模式
        6.2.2 改进模式
        6.2.3 整改模式
第7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一览表

(4)山西省夹马口灌区建管模式的社会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现状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 研究方法与分析思路
    1.3 基本概念与理论假设
        1.3.1 基本概念
        1.3.2 理论假设
2 研究项目区概况
3 灌区发展历程、制度变迁与个案分析
    3.1 传统体制时期的工程筹划与建设(1956 年-1966 年):集权与动员
        3.1.1 筹划过程
        3.1.2 建设过程
        3.1.3 时代背景
        3.1.4 小结
    3.2 农村改革时期不断壮大与发展(1967 年-1996 年):自治与合作
    3.3 科学发展观引领的现代化建设时期(1997 年至今):制度创新与市场介入
        3.3.1 有科学的管理理念
        3.3.2 有行之有效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3.3.3 有高效完备的信息化系统
        3.3.4 有一套适用的管理考核体系
    3.4 夹马口灌区实施灌溉管理的个案分析
        3.4.1 个案一、灌溉实验站——引导农民科学灌溉
        3.4.2 个案二、规范用水市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相关规定
        3.4.3 个案三、管理局对干渠的管理
        3.4.4 个案四、灌区“阳光工程”介绍
        3.4.5 个案五、2006 年灌区内外农民人均收入调查表对比
    3.5 夹马口灌区目前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4 结论
    4.1 灌溉工程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粮食安全作出巨大贡献
    4.2 创新观念、与时俱进是水利工程健康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4.3 依靠科学技术,提升管理水平,建立现代化管理体系是永恒主题
    4.4 正确处理好灌区与受益群众的关系,在互动和摩擦中寻求最佳结合点
    4.5 引黄灌溉在山西潜力巨大,是一项战略之举
5 关于水利社会学的一些思考
    5.1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治水史
    5.2 水资源的多重属性决定了水利属于社会学范畴
        5.2.1 从本质属性来讲,它是一种自然资源
        5.2.2 从经济角度来讲,它是一种稀缺性资源
        5.2.3 从哲学层面来讲,水具有有利性和有害性的双重属性
    5.3 水利工程的特性决定了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录 B

(5)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问题的缘起
    1.2 选题的意义
    1.3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及相关问题的研究综述
        1.3.1 人民公社问题的相关研究
        1.3.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问题的相关研究
        1.3.3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相关研究
    1.4 相关概念阐释
        1.4.1 公社、人民公社、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时期
        1.4.2 服务、公共服务、基本公共服务、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1.5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主要框架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主要框架
    1.6 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1.6.1 重点
        1.6.2 难点
        1.6.3 创新点
第二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理论渊源
    2.1 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2.2 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的设计
        2.2.1 共产主义社会的理论
        2.2.2 农村公社理论
    2.3 苏联的农业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2.3.1 列宁的农业公社理论、合作社理论
        2.3.2 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理论
    2.4 中国传统思想中的民本、大同、均平思想
        2.4.1 民本思想
        2.4.2 大同思想
        2.4.3 均平思想
第三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历史溯源及其主要内容
    3.1 封建王权时代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3.1.1 建设农田水利
        3.1.2 修筑道路、桥梁和渡口
        3.1.3 救灾备荒,扶贫济困,养老抚幼
    3.2 民国时期不同历史语境中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3.2.1 乡村建设运动中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3.2.2 国民政府农村合作运动中的基本公共服务
        3.2.3 中国共产党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中的基本公共服务
    3.3 互助合作运动中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3.3.1 农田水利建设的逐步展开
        3.3.2 农村文化教育体系的逐步形成
        3.3.3 农村合作医疗的萌芽
        3.3.4 由自我保障向集体保障的转变
    3.4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时代背景
        3.4.1 社会主义国家赶超资本主义、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浪潮
        3.4.2 农业的"大跃进"运动
    3.5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内容
第四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
    4.1 治理江河湖海,大兴水利工程
        4.1.1 治理江河,开沟挖渠
        4.1.2 开挖机井,发展机电排灌
        4.1.3 加固堤防,发展小型水利
    4.2 改良土壤,治理水土流失
        4.2.1 治理盐碱地
        4.2.2 排涝减渍
        4.2.3 治理水土流失
    4.3 推进农业机械化、工业化、化学化和电力化
        4.3.1 开展农业机械化运动
        4.3.2 兴办农村工业
        4.3.3 扩大化肥、农药生产,发展农村小水电站
    4.4 发展农业科学技术,提供农业科技和气象服务
        4.4.1 发展农业技术研究
        4.4.2 建立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4.4.3 开展农业气象服务
    4.5 修筑农村公路,发展邮电事业
        4.5.1 修筑农村公路
        4.5.2 发展邮电事业
    4.6 对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的总体评价
        4.6.1 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的积极作用
        4.6.2 人民公社时期农业生产基本建设的局限
第五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
    5.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的发展历程
        5.1.1 农村文化教育体系的形成与完善
        5.1.2 农村文化教育的停滞与破坏
        5.1.3 农村文化教育新局面的开始
    5.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础教育
        5.2.1 农村基础教育的统一体系
        5.2.2 农村基础教育的实施
        5.2.3 农村基础教育中的民办教师
    5.3 农村扫盲和业余文化教育
        5.3.1 农村扫盲和业余文化教育的体系
        5.3.2 扫盲和业余文化教育的主要内容
        5.3.3 扫盲和业余文化教育的主要形式
    5.4 农村职业教育
        5.4.1 农业中学的创办与发展
        5.4.2 半工(农)半读职业学校的创办
        5.4.3 职业中学的恢复和发展
    5.5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的总体评价
        5.5.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的积极作用
        5.5.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文化教育的局限
第六章 人民公社时期的农村合作医疗
    6.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历史沿革
        6.1.1 农村合作医疗的探索
        6.1.2 合作医疗制度的普及
        6.1.3 合作医疗制度的式微
    6.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组织体系和队伍建设
        6.2.1 农村合作医疗的三级组织体系
        6.2.2 医疗队伍的建设与形成
        6.2.3 赤脚医生的出现与成长
    6.3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主要服务内容
        6.3.1 开展卫生宣传和爱国卫生运动
        6.3.2 实施医疗救治和预防接种
        6.3.3 坚持"三土"、"四自",发展中医中药事业
        6.3.4 开展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工作
    6.4 对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评价
        6.4.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积极作用
        6.4.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合作医疗的局限
第七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
    7.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发展沿革
        7.1.1 以集体保障为主、国家保障为辅的农村社会保障
        7.1.2 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后农村社会保障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7.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主要内容、方式
        7.2.1 农村社会优抚
        7.2.2 灾荒赈济
        7.2.3 农村社会贫困救助
        7.2.4 "五保户"供养
        7.2.5 麻风病人救治
        7.2.6 回乡的精简退职职工救济
        7.2.7 下乡知识青年安置
    7.3 对人民公社时期社会保障的总体评价
        7.3.1 人民公社时期社会保障的积极作用
        7.3.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社会保障的局限
第八章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特点、意义与作用、局限性及其对当代启示
    8.1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特点
        8.1.1 供给主体的多元性
        8.1.2 供给决策的单向性
        8.1.3 服务内容的广泛性
        8.1.4 筹资渠道的多重性
        8.1.5 供给方式的计划性和强制性
        8.1.6 价值理念的均等性
    8.2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意义与作用
        8.2.1 马克思主义农村公社思想的实践、丰富和发展
        8.2.2 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次有益尝试
        8.2.3 促进了农业生产发展,支持"工业优先"战略的实施
        8.2.4 满足了农民最基本的生存需求
        8.2.5 化解了社会矛盾,维护了社会稳定
        8.2.6 提高农民思想文化素质,营造了良好社会风气
    8.3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缺陷和不足及其原因
        8.3.1 城乡失调严重,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低
        8.3.2 各地之间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不平衡
        8.3.3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缺乏长期稳定的发展过程,具有浓厚的运动色彩
        8.3.4 缺乏农民的需求表达机制,供给脱离了农民的实际需要
        8.3.5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排斥市场机制的作用
    8.4 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对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启示
        8.4.1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应着眼于农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8.4.2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8.4.3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应确立政府主导的多元化供给主体
        8.4.4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应形成便捷高效的运行机制
        8.4.5 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完善需要一个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后记

(6)校内节水灌溉实训基地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一、行业需求, 校内实训基地信息化建设成为必由之路
二、校企合作, 共建校内实训基地信息化
三、工学结合, 突出学生信息化管理能力培养
    (一) 创新灌溉实训体制, 强化学生信息化管理实践
    (二) 建用并重, 培养学生软件的应用与维护能力
四、理实一体, 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
    (一) 加强课程整合与建设, 围绕实训基地调整课程内容
    (二) 加强课程改革, 突出理论与实训基地紧密结合的课程
    (三) 教材建设中注重理论联系实训场实际
    (四) 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 融“教、学、做”为一体

(7)农民用水协会组建与运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1.1 中国水资源及农业用水现状
        1.1.2 中国灌区管理体制现状
    1.2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1.2.1 选题的目的
        1.2.2 选题的意义
    1.3 参与式的灌溉管理在国内外发展现状
        1.3.1 国外用水户参与灌区灌溉管理用水的现状
        1.3.2 中国灌区参与式的灌溉管理发展状况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农民用水协会组织机构与职责
    2.1 农民用水协会基本概况
    2.2 农民用水协会的组织机构
        2.2.1 用水小组
        2.2.2 会员代表大会
        2.2.3 执行委员会
        2.2.4 监督机构
        2.2.5 工程管理部
        2.2.6 灌溉管理部
        2.2.7 财务部
    2.3 农民用水协会的目标与职责
        2.3.1 农民用水协会的目标
        2.3.2 农民用水协会的职责
第三章 农民用水协会组建与运行管理研究
    3.1 农民用水协会的组建条件与原则
        3.1.1 农民用水协会的组建条件
        3.1.2 农民用水协会组建遵循的主要原则
    3.2 农民用水协会组建的具体程序
        3.2.1 成立协会组建领导小组
        3.2.2 实地考察、专家论证,划定管理区域
        3.2.3 宣传发动、组织培训
        3.2.4 成立组建农民用水协会的筹备组
        3.2.5 安排协会办公场所和设施
        3.2.6 核查灌区基本情况,组织用水户入会
        3.2.7 划分用水小组、选举会员代表与执委会成员
        3.2.8 拟订协会章程、协会规章制度及当年工作计划方案
        3.2.9 召开会员代表大会
        3.2.10 资产评估、移交
        3.2.11 协会的验收
        3.2.12 协会注册登记
    3.3 农民用水协会运行管理的原则
        3.3.1 遵守协会章程与制度
        3.3.2 政府指导,自主管理的原则
        3.3.3 民主议事
        3.3.4 用水户全面参与,履行权利与义务
    3.4 农民用水协会运行管理的内容
        3.4.1 农民用水协会的用水管理
        3.4.2 农民用水协会的工程管理
        3.4.3 农民用水协会的财务管理
    3.5 农民用水协会的水价核定与水费计收
        3.5.1 农民用水协会的水价核定
        3.5.2 农民用水协会的水费征收
        3.5.3 农民对水费的承受能力分析
第四章 农民用水协会存在的若干问题研究
    4.1 农民用水协会组建中存在的问题
        4.1.1 组建初期,宣传培训不到位,农民主动参与程度不足
        4.1.2 协会接收的渠系工程老化破损
        4.1.3 组建程序不规范
        4.1.4 有的协会没进行注册登记
    4.2 农民用水协会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4.2.1 与灌溉管理单位的关系与性质不清
        4.2.2 协会所管辖的渠系工程产权不明晰
        4.2.3 渠系工程维修资金不足
        4.2.4 “四到户、一公布”落实不够,中间环节未完全取消
    4.3 影响农民用水协会深层次发展的其它因素
        4.3.1 缺乏各级政府明确的政策支持
        4.3.2 协会运行受到种种外部阻力,不能真正发挥作用
        4.3.3 协会工作人员的素质限制了协会进一步的发展
        4.3.4 少数群众法制观念薄弱
        4.3.5 协会没有自主定价权
        4.3.6 地方政府对协会的重视与支持不够
        4.3.7 灌区管理单位体制改革的滞后阻碍了协会的进展
    4.4 建议及意见
        4.4.1 组建初期努力争取各级政府部门的支持,加大对农户的宣传发动工作
        4.4.2 争取项目资金的支持,搞好末级渠系工程的续建配套工作
        4.4.3 多渠道解决协会运行经费不足的问题
        4.4.4 加强宣传发动与技术培训工作
        4.4.5 加快灌区管理单位的体制改革
        4.4.6 各级地方政府与灌区专管机构提高认识,加大对协会的扶持力度
第五章 农民用水协会成效分析
    5.1 关中灌区基本概况
    5.2 关中灌区农民用水协会改制进程
    5.3 农民用水协会绩效分析
        5.3.1 农民用水协会节水效益分析
        5.3.2 农民用水协会经济效益分析
        5.3.3 用水户民主参与意识增强,推进农村民主化进程
        5.3.4 促进灌区管理机构的改革
        5.3.5 促进灌区可持续发展
        5.3.6 用水秩序改善,用水纠纷减少
第六章 主要研究成果与结论
    6.1 主要工作及结论
    6.2 本论文的创新点
    6.3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8)关中灌区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灌区支斗渠改制的几种不同改制模式
    2.1 承包
    2.2 租赁
    2.3 拍卖
    2.4 股份合作供水社
    2.5 农民用水者协会(WUA)
    2.6 经济自立灌排区(SIDD)
    2.7 小结
第三章 建立监测评价网络体系
    3.1 监测评价的目的与内容
    3.2 管理体制改革监测评价的计划安排与运作
    3.3 监测评价工作的各方职责
    3.4 小结
第四章 关中灌区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成效分析
    4.1 几个典型灌区改制成效分析-宝鸡峡灌区
    4.2 交口灌区
    4.3 关中灌区基层管理体制改革进展及成效
    4.4 主系统改革
    4.5 小结
第五章 结论及体会
    5.1 研究结论
    5.2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
    5.3 本人主要收获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9)用水户参与式管理在夹马口灌区的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斗渠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1) 斗渠是灌区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随着斗渠管理责、权、利的变化, 斗渠管理体制需要作相应改革。
    (3) 农村费税改革对斗渠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4) 现行斗渠管理已不适应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变化。
2 斗渠管理体制改革的目标
    (1) 确立斗渠管理机构的法人地位。
    (2) 明确用水农户是斗渠管理的主体。
    (3) 明晰斗渠的资产所有权和使用权。
    (4) 建立新的投入机制。
3 斗渠管理体制改革的具体做法
    (1) 管理局成立改革工作组, 指导斗渠改革。
    (2) 各村民委员会成立斗渠管理体制改革领导组和办事组。
    (3) 以斗渠为单位召开用水户大会, 选举产生用水户代表。
    (4) 根据各斗渠实际情况, 确定“斗管会”的规模大小。
4 改革成效

四、夹马口引黄管理局体制改革实践与探索(论文参考文献)

  • [1]查哈阳灌区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运行研究[D]. 吴林艳. 东北农业大学, 2018(02)
  • [2]我国农民用水协会组织建立与管理运行研究[D]. 仇志峰. 山东大学, 2010(09)
  • [3]重庆市WUA筹建运行及可持续发展研究[D]. 李鸿鹰. 西南大学, 2010(02)
  • [4]山西省夹马口灌区建管模式的社会学研究[D]. 龚孟建. 山西师范大学, 2010(07)
  • [5]人民公社时期农村基本公共服务研究[D]. 易新涛. 武汉大学, 2009(05)
  • [6]校内节水灌溉实训基地信息化建设的实践探索[J]. 白继中. 职教论坛, 2009(21)
  • [7]农民用水协会组建与运行研究[D]. 由金玉.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7(06)
  • [8]关中灌区基层管理体制改革研究[D]. 王业娟.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04)
  • [9]用水户参与式管理在夹马口灌区的实践[J]. 张学会.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2003(05)
  • [10]夹马口引黄管理局体制改革实践与探索[J]. 张学会. 山西水利, 2002(S2)

标签:;  ;  ;  ;  ;  

甲玛口引黄管理体制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