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性头痛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的观察

血管性头痛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的观察

一、血管性头痛病人血液流变学变化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许欣,潘媛,谢晓芳,唐光梅,彭成[1](2020)在《氢溴酸樟柳碱对血液流变学、微循环和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氢溴酸樟柳碱对血液系统血液流变学、微循环和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方法盐酸肾上腺素溶液复加冰水浴致大鼠血瘀证模型,尾静脉注射给药7 d后造模,20 h后腹主动脉采血进行各组大鼠的血液流变学测定。微循环实验中,建立Dextran T-500致小鼠软脑膜微循环障碍模型和盐酸肾上腺素诱导小鼠耳廓微循环障碍模型,分别采用一次性给药后,采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检测软脑膜微循环障碍小鼠的脑膜血流灌溉量,采用BL-420医学图像分析系统记录耳廓微循环障碍小鼠的耳廓微循环血管数目、血管交叉点、血管管径等指标。家兔经心脏采血,分别制备PRP和PPP,用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给予不同浓度氢溴酸樟柳碱后观察体外其对血小板高聚集率的影响。结果氢溴酸樟柳碱(2.4、1.2、0.6、0.3 mg/kg)可改善急性血瘀证,降低急性血瘀证大鼠外周血的全血黏度、压积、全血高切相对指数、全血低切相对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全血还原黏度、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TK(P<0.05,P<0.01);氢溴酸樟柳碱(2.4 mg/kg)可恢复软脑膜微循环障碍小鼠的脑血流灌溉量的降低(P<0.05);氢溴酸樟柳碱(2.4、1.2 mg/kg)能增加小鼠耳廓微循环血管输入直径(P<0.05),氢溴酸樟柳碱(2.4、1.2、0.6 mg/kg)增加小鼠耳廓微循环血管数目、血管交叉点(P<0.05,P<0.01);氢溴酸樟柳碱(100、50、25 mmol/L)均可抑制ADP诱导的兔体外血小板聚集(P<0.01)。结论氢溴酸樟柳碱具有改善血液流变学、改善脑膜和耳廓微循环障碍和抗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可能是其治疗偏头痛、缺血性脑卒中的血流机制。

周小芳[2](2019)在《胸痹汤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Fractalkine、hs-CRP、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观察胸痹汤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对Fractalkine(FKN)、hs-CRP、血液流变学的的影响;客观评估及分析胸痹汤治疗本病的安全性及疗效性;初步探讨胸痹汤治疗本病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对照组予以西药基础治疗,而治疗组在其基础上予以胸痹汤口服,治疗4周为1疗程。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心绞痛发作次数、疼痛程度及持续时间、静息心电图、FKN、hs-CRP、血液流变学等疗效性指标及安全性指标,运用统计学对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价胸痹汤对这些指标的影响。结果:1.治疗后两组静息心电图ST-T改变均较前有改善,其中治疗组有效率为90%,而对照组的有效率为70%,说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2.治疗后两组硝酸甘油的用量均较前减少,治疗组硝酸甘油停减率(93.33%)明显比对照组(70%)高,说明治疗组较对照组有差异(P<0.05);3.治疗后两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疼痛程度均较前明显改善(P<0.05),组间比较有差异(P<0.05);而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70%),表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而治疗组下降更明显,表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5.两组患者治疗后FKN、hs-CRP、血液流变学水平均较前显着降低,且治疗组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P<0.05);6.两组患者在治疗后TC、TG、LDL-C均较前降低(P<0.05),HDL-C均较前升高(P<0.05);组间比较,治疗组较对照组均有差异(P<0.05)。结论:1.在西医治疗基础上合用胸痹汤可明显改善患者的中医证候,减少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疼痛程度及持续时间,减少患者硝酸甘油用量,改善患者静息心电图,改善心肌代谢,使心肌缺血得到有效治疗。2.胸痹汤可明显改善患者的FKN、hs-CRP、血液流变学、血脂水平,抑制炎症反应,抗动脉硬化,提高UA的临床疗效,且安全性良好。

陶录岭[3](2018)在《丹珍头痛胶囊对血管性头痛病人脑血流的影响及其安全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丹珍头痛胶囊对血管性头痛病人脑血流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7年3月有我院治疗的血管性头痛病人100例,依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口服尼莫地平60 mg,每日2次,共30 d;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口服丹珍头痛胶囊1.5 g,每日3次,共30 d。结果观察组治疗后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的血流速度和治疗后1个月、3个月头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法得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和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单用尼莫地平比较,加用丹珍头痛胶囊可有效改善血管性头痛病人脑血流状态,且不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程远胜[4](2018)在《运用当归芍药散加味及中医调护防治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探讨》文中认为椎动脉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主要表现为眩晕、头痛、颈项僵硬不适等。对于其治疗西医尚无明确对症药物及治疗方法,中医对其治疗也处在逐步摸索阶段,针灸、推拿、中药都有一定疗效,同时也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分析椎动脉型颈椎病病变机理,认为痰瘀阻滞是其重要病理机制;肝脾失调,气血不足是其主要病理基础;其病变部位在颈项部筋肉骨骼,久则涉及脑窍;病理变化多为虚实夹杂,虚者为肝脾失调,气血亏虚,实者为痰瘀阻滞,脑失所养。因此椎动脉型颈椎病病因病机不离虚、痰、瘀三方面因素。当归芍药散出自《金匮要略》,由当归、芍药、川芎、茯苓、白术、泽泻组成,通过临床应用与实验研究发现其在妇科、神经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等诸多领域确有良效。当归芍药散加味是在其基础上赤、白芍同用,加炙甘草、葛根为主方。通过与椎动脉型颈椎病常用方剂半夏白术天麻汤、补阳还五汤、天麻钩藤饮等的比较,认为当归芍药散加味可以兼顾虚、痰、瘀三方面因素,既可以放松颈部肌肉组织,缓解僵硬疼痛诸证,又可以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改善头部血液循环,缓解头晕、头痛等症状,起到补益气血、调和肝脾、化痰祛瘀止痛之功效,对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有较大优势,并举临床案例说明。同时,通过研究发现注重中医辨证调护,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与康复有重要意义。通过本研究进一步探讨当归芍药散方的临床应用价值及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日常调护,为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魏星[5](2017)在《“平肝潜阳”针法治疗肝阳上亢型血管性头痛的临床观察》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采用"平肝潜阳"针法治疗肝阳上亢型血管性头痛,观察平肝潜阳针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肝阳上亢型血管性头痛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即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平肝潜阳"针法治疗,每次留针50min,每天针刺1次,7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每次留针50min,每天针刺1次,7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对比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的头痛积分、中医证侯评分,评定平肝潜阳针法的临床疗效与优势。结果:1、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痛积分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自身前后比较,P<0.01,均有显着差异,说明两组头痛治疗方式均可取得显着疗效。治疗前,两组比较,P>0.05,两组无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比较,P<0.05,说明"平肝潜阳"针刺法治疗明显优于常规针刺治疗。2、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在中医证候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后,两组均明显下降,P<0.01,提示两组治疗效果都非常显着;在头痛发作次数和持续时间方面,两组比较,P>0.05,治疗组和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在伴随症状和头痛程度方面,两组有显着差异P<0.05,所以在伴随症状、头痛程度上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3、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中医证候疗效总有效率有显着差异,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1、"平肝潜阳"针法治疗肝阳上亢型血管性头痛疗效显着,明显缓解患者临床症状。2、"平肝潜阳"针法在伴随症状和头痛程度方面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组。

董正妮,尹丽丽[6](2016)在《活血平肝通络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风邪为患是偏头痛发病的始动因素,瘀阻脑络是偏头痛发病的关键环节,活血平肝通络是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方法。临床和实验研究均显示活血平肝通络法代表方天舒胶囊、大川芎丸等治疗偏头痛有效,为其应用提供了依据。

王毅,金晓晓,吴政,张静静,胡智海,张艾嘉,宋峥雨,王雯,钱倩,胡彬彬[7](2016)在《基于经络电测定诊断技术针刺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基于经络电测定诊断技术,观察针刺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6例血管神经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治疗组根据经络电测定诊断技术进行针刺治疗,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红细胞沉降率)以及McGill疼痛问卷表[疼痛评级指数评估(PRI)、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现有疼痛强度评分法(PPI)]评分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7%,对照组为71.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及Mc Gill疼痛问卷表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结论基于经络电测定诊断技术进行针刺治疗是一种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的有效方法。

陈湘勇[8](2016)在《养血清脑颗粒联合地巴唑治疗血管性头痛随机平行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养血清脑颗粒联合地巴唑治疗血管性头痛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80例住院及门诊患者按抛硬币法简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尼莫地平,40mg/次,3次/d。治疗组40例养血清脑颗粒,4g/次,3次/d;地巴唑,20mg/次,3次/d。连续治疗28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血浆黏度、全血比黏度、不良反应。治疗1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7例,显效15例,有效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痊愈3例,显效9例,有效18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75.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血液流变学指标治疗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养血清脑颗粒联合地巴唑治疗血管性头痛疗效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郝晓江[9](2016)在《辨证分型针刺治疗血液流变学异常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通过开展辨证分型针刺治疗血液流变学异常偏头痛的临床研究,旨在观察针刺对血液流变学异常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作用规律,进而为血液流变学异常偏头痛探求一种疗效显着、操作简单、经济实惠、安全无毒副作用、易为广大患者接受的中医特色疗法。方法:本研究运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120例血液流变学异常偏头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其中治疗组又分为肝阳上亢型(14例)、痰浊上扰型(10例)、瘀血阻络型(14例)、气血亏虚型(12例)、肝肾阴虚型(10例)五种证型。所有入选患者均予以心理疏导,保持心情舒畅,并去除所有可能诱发和加剧偏头痛的各种外在因素。治疗组予辨证分型针刺治疗,即在针刺主穴的基础上,佐以相应的配穴,施以相应操作手法,每日1次。对照组予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每次10mg,1次/晚,饭后30min口服。两组均以10日为1个疗程,每个疗程间休息2日,连续治疗3个疗程后行疗效判定。观察两组的症状学积分、检验学积分、血液流变学指标、疗效及治疗组五种证型的疗效。结果:(1)治疗后两组的症状学积分、检验学积分及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有改善,治疗组较对照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照组总有效率88.33%,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组中,肝阳上亢型总有效率100%,痰浊上扰型总有效率90%,瘀血阻络型总有效率92.86%,气血亏虚型总有效率91.67%,肝肾阴虚型总有效率90%。肝阳上亢型疗效优于其他四种证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辨证分型针刺治疗能明显缓解偏头痛的临床症状,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疗效优于口服盐酸氟桂利嗪胶囊治疗;辨证分型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血液流变学异常偏头痛疗效优于其他四种证型。

宋爱利[10](2014)在《子午流注针法临床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子午流注针法是传统中医针灸学中一个玄奥的组成部分,其学说源于《黄帝内经》,是以五输穴配合阴阳五行为基础,运用干支配合脏腑,推算经气流注盛衰开合,按时取穴的一种古老的治疗方法。其与国内外近年来兴起的生物节律为基础的时间医学颇多相似,其科学价值引起人们越来越广泛地关注,尽管在理论和实用上存在一定缺陷,需要推敲的地方还有许多,但其独特的临床疗效为世人公认。

二、血管性头痛病人血液流变学变化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管性头痛病人血液流变学变化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氢溴酸樟柳碱对血液流变学、微循环和血小板聚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
    1.1 动物
    1.2 药物与试剂
    1.3 仪器
2 方法
    2.1 大鼠血瘀证实验
    2.2 小鼠微循环障碍实验
        2.2.1 小鼠软脑膜微循环实验
        2.2.2 小鼠耳廓微循环实验
    2.3 ADP诱导的兔体外血小板聚集实验
        2.3.1 富血小板血浆(PRP)贫血小板血浆(PPP)的制备
        2.3.2 最大聚集率的测定和抑制率的计算
    2.4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氢溴酸樟柳碱对血瘀证大鼠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3.2 氢溴酸樟柳碱对脑膜微循环障碍的影响
    3.3 氢溴酸樟柳碱对耳廓微循环障碍的影响
        3.3.1 氢溴酸樟柳碱对耳廓微循环障碍小鼠血管输入直径的影响
        3.3.2 氢溴酸樟柳碱对耳廓微循环障碍小鼠血管输出直径的影响
        3.3.3 氢溴酸樟柳碱对耳廓微循环障碍小鼠血管数目的影响
        3.3.4 氢溴酸樟柳碱对耳廓微循环障碍小鼠血管交叉网的影响
    3.4 氢溴酸樟柳碱对ADP诱导体外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的影响
4 讨论

(2)胸痹汤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Fractalkine、hs-CRP、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
        1.2 一般资料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1.1 UA诊断标准
        2.1.2 UA临床危险分层
        2.2 中医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病例脱落、剔出、中止试验标准
    6 伦理要求
    7 治疗方案
        7.1 对照组
        7.2 治疗组
    8 试验仪器设备及试剂盒
        8.1 仪器设备
        8.2 试剂盒
    9 观察指标及方法
    10 疗效评定标准
    11 统计学方法
研究结果
    1 疗效及实验室指标
        1.1 治疗后心绞痛疗效比较
        1.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积分比较
        1.3 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评价
        1.4 治疗后心电图疗效对比
        1.5 治疗后硝酸甘油停减率评价
        1.6 两组治疗前后FKN水平比较
        1.7 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水平对比
        1.8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s-CRP水平比较
        1.9 治疗前后血脂的变化
    2 安全性指标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认识
        1.1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流行病学认识
        1.2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病因认识
        1.2.1 高血压
        1.2.2 血脂异常
        1.2.3 糖尿病或糖耐量异常
        1.2.4 吸烟
        1.2.5 肥胖
        1.2.6 性别及年龄
        1.3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机制
        1.3.1 粥样硬化斑块破裂与炎症反应
        1.3.2 血小板活化
        1.3.3 脂质代谢异常与血管内皮损伤
        1.3.4 冠状动脉痉挛(coronary artery spasm,CAS)
        1.3.5 冠状动脉微血管障碍
        1.4 实验室指标的选择
        1.4.1 趋化因子(Fractalkine,FKN)
        1.4.2 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 reactivep Protein,hs-CRP)
        1.4.3 血液流变学
        1.5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西医治疗
        1.5.1 一般处理
        1.5.2 抗血小板治疗
        1.5.3 抗凝治疗
        1.5.4 抗心肌缺血治疗
        1.5.5 调脂及稳定斑块治疗
        1.5.6 ACEI/ARB
        1.5.7 血运重建治疗
    2 中医学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认识
        2.1 中医学对于胸痹心痛病名的认识
        2.2 中医学对于胸痹心痛病因的认识
        2.2.1 寒邪伤胸阳
        2.2.2 情志失常
        2.2.3 饮食不节
        2.2.4 劳倦体虚
        2.3 中医学对于胸痹心痛病机的认识
        2.3.1 本脏病
        2.3.2 他脏及本脏
        2.4 古代医家治疗
        2.5 现代中医治疗方法
        2.5.1 辨证论治
        2.5.2 中成药治疗
        2.5.3 中医外治法
    3 胸痹汤的立方依据及方药分析
        3.1 胸痹汤的立方依据
        3.2 胸痹汤的方药分析和现代药理学研究
        3.3 胸痹汤的方解
    4 胸痹汤干预UA的疗效评价
        4.1 对心绞痛疗效和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4.2 对心电图的影响
        4.3 对硝酸甘油停减率的影响
        4.4 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4.5 对hs-CRP、FKN的影响
        4.6 对血脂(TC、TG、HDL-C、LDL-C)水平的影响
        4.7 对安全性指标的影响
    5 胸痹汤干预UA可能的作用机制
结语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西雅图量表
综述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3)丹珍头痛胶囊对血管性头痛病人脑血流的影响及其安全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MCA、ACA、PCA的血流速度比较
    2.2 两组头痛发作频率比较
    2.3 两组头痛持续时间比较
    2.4 两组头痛程度VAS评分比较
    2.5 两组不良反应比较
3 讨论

(4)运用当归芍药散加味及中医调护防治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椎动脉型颈椎病
    1. 现代医学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1.1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
        1.2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因病机
        1.3 主要鉴别诊断
    2. 中医对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认识
        2.1 肝脾失调、气血不足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病理基础
        2.2 痰瘀互结是椎动脉型颈椎病的重要病理机制
    3.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治疗与调护
        3.1 中药治疗
        3.2 针灸治疗
        3.3 推拿手法治疗
        3.4 综合治疗
        3.5 注重调护
第二部分 当归芍药散研究概述
    1. 古今医家对当归芍药散的论述
    2. 当归芍药散的现代应用及研究
        2.1 当归芍药散的现代临床研究
        2.2 当归芍药散的现代实验研究
第三部分当归芍药散加味方调治椎动脉型颈椎病
    1. 当归芍药散加味方药作用分析
        1.1 药物作用分析
        1.2 方剂整体作用
    2. 与半夏白术天麻汤、补阳还五汤的比较
        2.1 当归芍药散加味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与半夏白术天麻汤的比较
        2.2 当归芍药散加味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与补阳还五汤治疗作用比较
    3 当归芍药散加味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应用
    4 医患结合,疗效益彰当
典型案例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平肝潜阳”针法治疗肝阳上亢型血管性头痛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文献综述
    1 传统医学对于血管性头痛的认识
        1.1 病因病机
        1.2 传统医学对血管性头痛与脏腑经络之间联系的认识
        1.3 血管性头痛的中医分型
        1.4 传统医学治疗血管性头痛的方法
    2 现代医学对于血管性头痛的认识
        2.1 病因病机
        2.2 现代医学治疗血管性头痛的方法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与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方法
        2.2 治疗方法
    3 观察指标
        3.1 生化指标
        3.2 中医证候疗效观察指标
    4 疗效判定标准
        4.1 中医证候疗效评分法
        4.2 中医证侯疗效判定标准
    5 统计学方法
    6 结果与分析
        6.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6.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头痛积分比较
        6.3 两组中医证候评分治疗前后的比较
        6.4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的比较
讨论
    1 选穴的理论依据
    2 针刺治疗血管性头痛的机理探讨:
        2.1 镇痛作用
        2.2 纠正血管舒缩异常及改善血液流变学
        2.3 神经递质因素
    3 疗效分析
    4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活血平肝通络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风邪为患是偏头痛发病的始动因素
2 瘀阻脑络是偏头痛发病的关键环节
3 活血平肝通络是治疗偏头痛的有效方法
    3.1 临床研究活血平肝通络法治疗偏头痛有效
    3.2 实验研究
4 小结

(7)基于经络电测定诊断技术针刺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2.1.1 皮内针治疗
        2.1.2 毫针针刺治疗
    2.2 对照组
3 治疗效果
    3.1 观察指标
    3.2 疗效标准
    3.3 统计学方法
    3.4 治疗结果
        3.4.1 两组治疗前后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及Mc Gill疼痛问卷表评分比较
        3.4.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4 讨论

(8)养血清脑颗粒联合地巴唑治疗血管性头痛随机平行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研究设计
    1.2伦理审查
    1.3随机分组
    1.4纳入标准
    1.5排除标准
    1.6退出标准
    1.7 诊断标准
        1.7.1西医诊断
        1.7.2中医诊断
    1.8治疗方法
        1.8.1对照组
        1.8.2治疗组
    1.9观测指标
    1.10疗效判定
    1.11随访观察
    1.12统计分析
2 结果
    2.1基线资料
    2.2退出病例
    2.3脱落病例
    2.4临床疗效
    2.5血液流变学指标
    2.6不良反应
    2.7随访结果
3 讨论

(9)辨证分型针刺治疗血液流变学异常偏头痛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中医治疗偏头痛的临床发展概况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10)子午流注针法临床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理论研究
    1. 历史渊源及机制
    2.简化改良干支推算及开穴的方法
临床应用
    1. 神经精神类疾病
        1.1 脑卒中
        1.2 周围神经病
        1.3 失眠
        1.4 头痛
    2. 疼痛类疾病
        2.1 肢体疼痛
        2.2 脏腑痛
    3. 心血管疾病
    4. 呼吸系统
    5. 妇科疾病
    6. 儿科病
    7. 皮肤病
实验研究
质疑
小结

四、血管性头痛病人血液流变学变化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氢溴酸樟柳碱对血液流变学、微循环和血小板聚集的影响[J]. 许欣,潘媛,谢晓芳,唐光梅,彭成. 中成药, 2020(09)
  • [2]胸痹汤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气虚血瘀证患者Fractalkine、hs-CRP、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及临床研究[D]. 周小芳.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19(02)
  • [3]丹珍头痛胶囊对血管性头痛病人脑血流的影响及其安全性分析[J]. 陶录岭.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8(21)
  • [4]运用当归芍药散加味及中医调护防治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探讨[D]. 程远胜.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8(01)
  • [5]“平肝潜阳”针法治疗肝阳上亢型血管性头痛的临床观察[D]. 魏星.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2017(08)
  • [6]活血平肝通络法治疗偏头痛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进展[J]. 董正妮,尹丽丽.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6(24)
  • [7]基于经络电测定诊断技术针刺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疗效观察[J]. 王毅,金晓晓,吴政,张静静,胡智海,张艾嘉,宋峥雨,王雯,钱倩,胡彬彬. 上海针灸杂志, 2016(09)
  • [8]养血清脑颗粒联合地巴唑治疗血管性头痛随机平行对照研究[J]. 陈湘勇.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 2016(04)
  • [9]辨证分型针刺治疗血液流变学异常偏头痛的临床研究[D]. 郝晓江. 河北医科大学, 2016(04)
  • [10]子午流注针法临床研究进展[J]. 宋爱利. 中华中医药杂志, 2014(08)

标签:;  ;  ;  ;  ;  

血管性头痛患者血液流变学变化的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