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GIS的天然气生产管理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王巍[1](2020)在《城市天然气高压管网SCADA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主要阐述了城市天然气高压管网SCADA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其中包括高压管网数据采集、监控及应用的系统建设目标、功能要求、系统结构图、系统完成功能、建设规划、配置方案、系统构架、硬件配置、控制中心、站控系统、软件配置、通信配置等。在此基础上,针对武汉城市天然气高压管网有限公司构建的以网络监控、调度运行为主要功能的信息化处理系统。该系统是一个星形网络结构,由主控制中心站,以及各分支机构包括监测站点等组成。中心站与分支站点通过有线和无线互为冗余的通讯方式将数据信息系统予以联接,从而达到收集燃气管网运行数据、监控调度燃气管网运营、优化燃气管网配置流程等目的。在工程实践中,监控与数据采集系统(SCADA系统)的引入有助于解决燃气管网的运营和调度问题,从而保证燃气管网的高效生产与运行安全。
彭勃[2](2020)在《西安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指出在城市地下管线管理中,由于历史遗留的各方面问题,已建成管线数据资料分散保存在各产权单位,且没有规范的形成标准和统一的利用机制,在城市建设中挖断地下管线、停水停电、煤气泄漏甚至爆炸、交通阻断等事故屡有发生,不仅给各类建设工程的顺利实施带来了严重影响,也造成重大经济损失。以西安市为例,各管线权属单位资料收集还停留在老式的纸质资料存档阶段,仅有西安秦华天然气有限公司和西安市自来水公司在2011年对内部资料管理进行改革,对运营管理的管线通过地下管线探测、信息化存储和建设管理系统等技术手段,建立了各自的管线管理系统,提升了管线管理水平。但是,受制于与其他管线对接机制及自身的更新机制问题,无法反映与其他管线现状关系及无法确保管线信息的现势性,制约了管线信息系统的作用。为了提高全市地下管线的管理水平,使地下管线在科学规划、科学管理、科学决策方面的进一步提升,开发管线信息的深度智能化应用,所以西安市于2015年启动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笔者有幸组织实施了西安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项目,经过调研明确了用户需求,通过对管线管理系统数据库与功能的调研分析,确定了系统的总体设计,利用Visual C#、ArcGIS Engine开发技术和Oracle数据库软件建立了数据库,通过管线综合应用系统建设和管线三维虚拟现实系统有效集成、开发各类数据,最终形成具有文件管理、图形属性查询、图件编辑与管理、格式转换、空间分析与应用、专题出图、数据输出等功能的综合地下管线管理信息系统,利用试验区管线普查数据,对该系统进行了功能测试,最终经过验收完成了本项目。为了总结经验,笔者针对该项目,从需求、功能总体设计、数据库设计、测试等方面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内容如下:(1)从系统的需求入手,给出了系统功能需求,介绍了系统总体设计思想,包括系统建设总体目标、原则、框架、数据库平台以及系统硬件与网络等方面;(2)依据国家相关标准与本地区相关规范,重点阐述了系统数据库的设计,给出了数据库设计思想、数据库表结构、管线编码原则、以及数据库性能与可靠性设计,并基于Oracle数据库平台建立了系统数据库。从各方面阐述了西安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系统数据库的详细设计思想;(3)探讨了地下管线数据探测、测量等实测手段的内容要求与方法,并依托相关测量规范,分析了地下管线数据探测与测量质量评定的精度要求,以及地下管线图编绘的具体要求;(4)在系统的功能开发上,系统不仅实现了数据文件管理、格式转换、数据导入与导出、图形编辑、图件动态浏览、专题图制作、坐标系转换、数据查询、信息查询、统计、图形定位、三维可视化以及空间量算等基本GIS功能,还实现了数据监理质量检查、入库及空间分析功能,其中,空间分析功能该地下管线管理系统的主要特色模块,主要包括道路纵断面分析、横断面分析、碰撞分析、影响区域分析、交叉点分析、空间叠加分析、连通性分析、缓冲区分析、净距分析等分析功能,基本满足了城市地下管线管理系统的功能需求,为用户带来了管线管理与设计上的工作便利,并极大的提高了工作效率。
胡耀元[3](2020)在《基于BIM+GIS的智慧矿山建设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指出目前,煤矿工程仍然是我国支柱性的重点能源工程。随着矿山技术的发展,我国的煤矿工程的发展经历了原始阶段、机械化阶段、数字化和信息化阶段,正逐步迈进智慧化阶段,智慧矿山的核心理念是实现矿山的无人化和智慧化。在现阶段,制约智慧矿山发展的关键因素从智慧采掘等生产技术层面的发展转变为智慧矿山管理层面的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主要进行了如下研究:(1)将管理系统引入原有智慧矿山体系,并完善了智慧矿山的定义。针对智慧矿山建设的全生命周期,运用WBS(Work Breakdown Structure,工作分解结构)及流程图,构建出智慧矿山在建设过程各阶段的工作流程,挖掘其中基于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BIM)和 GIS(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的应用点,并根据已分析应用点筛选3DMine和Revit为研究BIM+GIS的两大平台;(2)以曹家滩煤矿工程为背景,通过模拟,探讨平台实现应用点落地的途径,包括运用关键点控制法实现BIM和GIS的场地模型拟合,运用类比创建法和模型分析法,将房建工程中的模型创建和管理的思想引入到煤矿工程中,解决了煤炭工程中运用常规方法无法建模以及实现BIM+GIS平台相结合进行模型管理的问题,以发挥3DMine和Revit平台各自的设计、管理优势;(3)梳理和补充了煤矿工程全寿命周期各阶段所需归档的文件名称、保存单位及保管期刊,为基于BIM+GIS的智慧矿山建设管理系统的开发提供文档权限和保存期限依据,并对重点内容的成果提交格式与管管理权限进行完善,为系统的开发奠定文件格式及权限划分基础;(4)针对煤矿安全管理,提出基于系统工程、事故发生理论及生产可靠性理论的应用点,并通过Revit建模与Fuzor仿真,形象直观的揭示煤矿巷道安全隐患,辅助提高安全决策的效率和效益。通过本文的研究,填补了我国智慧矿山系统在管理层面的空缺,对BIM+GIS在煤矿工程全寿命周期管理中的应用做出了有益的探索,为后期编制煤矿工程BIM+GIS应用规范和指南、开发煤矿工程全流程管理平台提供了重要支持,同时亦可助力BIM+GIS在煤矿工程中的落地。
刘诺晨[4](2020)在《基于BIM+GIS智慧管廊运维管理平台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对于城市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开启了新的模式,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通过我国近几年的综合管廊运营管理,目前发现还存在以下问题:(1)综合管廊的运营没有实现信息化、精细化。这就需要建立高标准的综合管廊运维管机制,需要在智慧管廊运维管理系统中完善运营设置。(2)管廊运营功能性不足。综合管廊是一个密闭的地下空间,内部环境比较复杂,入廊管线众多,对综合管廊中的各类附属设施做到齐全设置,才能做到综合管廊的安全高效运行。(3)管廊运营数据分析不足。国内综合管廊的运维中,运用纸质化管理,没有做到综合管廊的智慧化管理,没有运用大数据分析的理念进行综合管廊的运营管理。针对综合管廊运维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建立智慧管廊运维管理平台,本文主要研究了:(1)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模。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模是完成管廊可视化及管廊运维平台的基础,需要在管廊模型建设的时,尽可能详细快速的完成管廊建模。(2)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编码。综合管廊运维管理平台是以综合管廊模型为核心,而模型信息的编码又是综合管廊智慧化运维的基础要素之一。通过收集和分析国内外综合管廊编码,尝试建立综合管廊的编码规则,做到综合管廊编码的精细化、规范化。(3)综合管廊可视化。通过对比分析综合管廊可视化效果,Fuzor对于综合管廊在施工方面的效果比较好,Lumion对于综合管廊的可视化效果不好,最终确定以Unity3D作为管廊可视化的开发软件。(4)智慧管廊运维平台搭建。本文创新性采用BIM技术、GIS技术、大数据分析技术、物联网技术以及VR技术实现综合管廊的三维可视化管理,将综合管廊的资产等基础数据实现数字化管理,同时将监控传感信息与三维模型挂接,实现管廊要素动态数据的查询访问,并对管廊提供应急决策服务。本文的研究涉及BIM+GIS技术功能扩展的新方向,即开发平台,同时有涉及到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在综合管廊运维方面提高了运维的效率及数据分析的能力,同时为后续平台功能的扩展奠定了理论与技术基础。
张晓宇[5](2020)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维管理平台构建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国家一系列政策紧密出台和财政扶植,在全国范围内,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如火如荼开展,然而,建成之后的运维管理是综合管廊发展的重点。综合管廊作为城市的“生命线”,设计年限可达百年,因此需要开发一套安全、高效、智能的综合管廊运维管理系统,为城市综合管廊的安全运行和信息化管理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本文以实现城市综合管廊信息化、智能化运维管理的迫切需要作为背景和前提。对城市综合管廊运维管理的用户需求、环境需求、数据需求、功能需求进行了深入分析,明确运维管理平台构建的主要技术路线。从以上需求分析出发,采用互联网+模式、集成地理信息系统(GIS)、建筑信息模型(BIM)、物联网(IOT)技术于一体,采用面向服务的构架模式(SOA),从技术架构、数据架构、网络架构和功能组成四个维度搭建平台设计框架。为实现运维管理平台的信息管理可视化、运维管理数据化、应急管理智能化,构建城市综合管廊运维管理平台主要包括管廊监控系统、管廊管理系统、BIM管理系统、管廊办公系统和手机APP巡检系统。本文以沈阳南运河综合管廊项目为例,从实际运维的角度对平台功能的应用效果进行进一步实证研究,通过总结运维管理平台的应用特色和优缺点分析,进而提出结合大数据、云计算和人工智能的后期优化方向。希望实现城市地下管网管理的整体化,成为智慧城市的重要支点。
张远[6](2020)在《徐州GH燃气公司调度信息化项目优化应用研究》文中认为管道天然气是城市中的一种常用能源。方便、稳定、安全和优质服务是天然气供应的重要指标。作为国内中等偏上规模的燃气企业,徐州GH燃气公司近年建立了涉及生产、供应、服务的多个调度信息系统,以完善企业生产、服务管理流程。经过十余年的发展,现有的调度信息化系统在日常应用中,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亟待进行优化解决。为优化调度信息化系统,满足公司的发展需要,本文对徐州GH燃气公司调度信息化的优化项目进行了研究。通过梳理行业内文献及GH燃气集团的信息化建设,明确项目优化方向。利用调查法收集调度信息化系统使用中发现的问题,进行现状分析,发现系统缺乏直观性、操作繁琐、功能重复、效率低下的问题。通过对苏浙区域规模较大的14家公司的调查,了解各家公司对系统的应用及存在的问题,明确了徐州GH调度信息化项目方案设计的基本原则,与公司各部门探讨制定优化方案。本文认为,信息化项目优化方案的确定,应在根据讨论确定的安全、开放、适度先进的原则基础上,列出需要整合的信息系统清单,进而进行系统架构优化设计,形成设计方案。对于信息化系统的优化,应成立项目小组,将调度信息化优化工作以项目方式进行管理。设置项目主管人员,建立强矩阵式组织机构,明确职能分工,确定项目进度计划。以各系统的优化工作为独立子项目与服务商展开优化升级合作,建设信息化管理平台,打通系统间的数据阻隔。本文认为,信息化项目优化的效果,应分别通过实验法对生产运营系统和客户服务系统的优化项目进行测试,对比优化后系统的提升,预测信息化优化项目对整合现有信息资源、提升调度工作的有效性。本文通过对调度系统的优化项目研究,制定和完善了企业信息化标准;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人员投入;提升了信息化实施队伍的水平。在保障企业安全营运及优质服务的同时,对全面增强企业的竞争力,有着不可忽视的意义。也对与徐州GH情况相类似的燃气公司,有着一定指导和借鉴的意义。该论文有图26幅,表8个,参考文献123篇。
孙伟[7](2019)在《胶州市油气管道的危险源辨识与管理系统功能研究》文中提出胶州市境内油气管道众多,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的可能性较大。危险源的辨识和管理显然应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危险源管理是目前被普遍认可和广泛采用的管道管理模式,它是一个高度综合的、循环的过程,为管道系统的安全性、减少和预防管道事故发生,经济合理地保证管道系统的安全运行提供了一套系统的方法。虽然胶州市目前加大了油气管道安全管理的力度,也正在使用油气管道管理系统,但相关的危险源辨识与管理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本文在全面总结油气管道危险源管理基本原理、技术体系与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按照危险源管理有关标准和技术流程,针对胶州市油气管道的实际,展开了基于危险源辨识为需求的管道管理系统的功需求分析,以系统实现目标为导向,通过分析胶州市在油气管道危险源管理方面的现状和不足,提出了胶州市油气管道危险源管理管理工作的优化实施建议以及未来系统的优化方向,以期对危险源管理实施模式及下一步的实施提供参考。本文的结论可供胶州市油气管线安全工作相关单位在危险源管理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实现操作性更强的管理方式,同时也希望可以给其他地区相关行业的管道安全管理方以有益的参照和借鉴。
潘欣[8](2019)在《基于WebGIS的城市燃气管网安全监管系统设计与开发》文中指出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燃气管道供应覆盖面积越来越大,用户数量也快速膨胀,部分管道由于建设年代久远而发生老化,使得维修维护越来越频繁,多期建设和更新建设叠加,使得管网结构越来越复杂,燃气行业面临着问题处理不及时、决策效率低下、业务流程复杂等问题,需要采取措施提高监管效率,确保城市燃气管网安全运行。论文结合某城市燃气公司业务流程需求,以GIS和SCADA系统为依托平台,以燃气泄漏模型、燃气扩散模型和火灾爆炸模型为理论基础,构建了软件开发技术流程,设计了城市燃气管网安全监管系统Web端的解决方案,旨在为燃气安全监管工作提供信息化支持,减少事故造成的损害,维护城市公共安全。论文首先研究了天然气泄漏扩散的规律,分析了国内外对燃气泄漏扩散模型的研究成果,综合考虑多种因素,结合研究区域实际,对模型进一步优化,建立了一套适合研究区域的燃气安全监测模型,涵盖了燃气泄漏、燃气扩散、以及由此引发的火灾和爆炸事故影响范围的计算方法,可以对事故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评价和控制,减少事故造成的后果,为决策提供理论支持。以上述理论模型构建为基础,探索城市燃气管网安全监管系统的建设思路和实现方法,基于燃气公司的工作业务流程和需求,设计系统的功能;GIS具有强大的时空数据分析能力和可视化功能,结合燃气监测物联网数据的动态性、时空相关性、数据量大的特点,设计地理空间数据库和系统数据库,采用Spring MVC架构模式,结合GIS技术合物联网技术,设计了系统体系架构,利用Java编程语言开发了城市燃气管网安全监管系统。系统的主要功能有可视化监测、报警管理、设备管理、维修管理和系统管理五个功能模块,能够对燃气泄漏事故进行动态实时监测和后果可视化评估,实现从监测、预警、评估决策到维修的燃气管网安全全周期管理。
马钧隆[9](2019)在《燃气管网运维系统设计及移动终端APP开发》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我国燃气行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随着燃气管网的快速扩张,燃气企业对燃气管网的安全运营以及对外勤作业人员的管理需求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我国燃气行业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起点较低,燃气企业为满足某单一功能而建立的基础运维管理系统已不能很好的适应复杂的燃气管网运行的需要。为解决传统燃气运维系统间相互独立、数据无法共享的“信息孤岛”等问题,论文设计了一个综合性的燃气管网运维系统。在综合考虑SCADA、GIS、Web开发、数据库、移动开发等技术的应用与燃气管网运维需求后,对燃气管网运维系统的需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梳理,并探讨了实现的可能性。在需求分析基础上对燃气管网运维系统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包括:明确系统中各角色的作用并实现系统拓扑设计、对系统功能进行详细设计和模块划分、根据功能模块设计相应界面、明确数据表间关系并设计数据库表、业务流程设计、系统架构设计等。鉴于移动终端APP的应用愈发广泛,本文对燃气运维系统中的移动终端APP进行了设计与实现。该APP基于Android操作系统,论文论述了APP的功能模块、整体架构、业务流程、数据存储、自定义控件、活动组件等设计与实现过程,并对APP进行了测试和优化。采用移动终端APP作业代替传统纸质作业,不仅仅提高了外勤作业人员的工作效率,保证了作业质量,同时也让燃气企业的安全运维管理水平得到了显着的提高,为企业燃气设施的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张家浩[10](2018)在《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内容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的建构研究;第二部分是基于该体系以全国、天津市和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为案例对体系三个层级的信息采集、信息管理系统和BIM信息模型的建构、以及对相关的分析应用进行实践性研究。本研究是在我国目前工业遗产研究背景下,所进行的探索性研究,目的是为了促进我国国家层面的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机构和体系的建立。第一部分,首先,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充分总结国内外前人的相关研究,并对我国工业遗产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基于这些现实问题,提出建立“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的必要性。然后,对该体系进行了建构研究,体系包括“国家层级”、“城市层级”和“遗产本体层级”。现阶段“国家层级”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统筹全国各部门、机构、地区和学者成果,解读我国工业遗产研究全貌;“城市层级”的目的是为了制定标准化的“普查表”和相应的“普查信息管理系统”,为未来我国工业遗产专项普查做好准备;“遗产本体层级”的目的是为了对工业遗产文物保护单位的全面信息采集与管理标准的建立,以及GIS、BIM技术在保护中的应用进行探索。第二部分,首先,依据“国家层级”对全国目前工业遗产的研究成果进行信息采集,收集了我国1537项工业遗产,为我国未来工业遗产普查提供第一手的基础资料;建立“全国工业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并对全国工业遗产的行政区、时空、行业、保护、再利用等多个方面进行了全面分析,揭示我国工业遗产的整体面貌。然后,基于“城市层级”对天津市域范围工业遗产进行普查,并建立“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基于GIS技术对天津市工业遗产的基本情况、再利用潜力以及工业遗产廊道的规划进行了研究。再后,基于“遗产本体层级”,对北洋水师大沽船坞进行全面的信息采集,建立了“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信息管理系统”,并基于GIS技术对大沽船坞的历史格局演变、价值评估等进行研究,并进行了保护规划的编制。最后,基于“遗产本体层级”,由于遗产领域BIM技术处于起步阶段,且数据处理复杂;因此笔者先对其工作流程进行研究,然后基于BIM技术对轮机车间、甲坞和设备的信息采集与信息模型建构进行案例研究;并基于Revit软件、Revit SDK和C++语言开发了“建筑遗产修缮管理软件”,将其应用于轮机车间修缮设计的残损信息管理中。
二、基于GIS的天然气生产管理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GIS的天然气生产管理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城市天然气高压管网SCADA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1 选题背景 |
1.2 国内外SCADA系统标准现状 |
1.2.1 IEC相关标准 |
1.2.2 IEEE标准 |
1.2.3 APl标准 |
1.3 国内管道SCADA标准 |
1.3.1 国家标准 |
1.3.2 行业标准 |
1.4 国内外标准的对比分析 |
1.5 国内外高压燃气管道系统建设现状 |
1.6 国内外地下储气库技术研究与发展方向 |
1.7 国外发展情况及相关研究 |
1.8 国内发展情况及相关研究 |
1.9 创新 |
1.1 0 研究内容、思路、及方法 |
2 城市天然气高压管网系统问题调研 |
2.1 调研目的 |
2.2 调研设计 |
2.3 调研过程 |
2.4 调研结果 |
3 城市天然气高压管网系统存在的问题 |
3.1 管网系统数据采集管理存在的问题 |
3.1.1 遥信误发 |
3.1.2 数据传递不准确 |
3.1.3 参数不匹配 |
3.1.4 节点抖动 |
3.1.5 装置误发 |
3.1.6 遥信漏发 |
3.2 管网系统应用中配置管理存在的问题 |
3.2.1 防抖时间设置过长 |
3.2.2 操作不当 |
3.2.3 维护、维修工作量大 |
3.2.3 系统配置不准确 |
3.2.4 泄露检测不到位 |
3.2.5 部分远动工作站程序易走死、硬件故障频繁 |
4 城市天然气高压管网SCADA系统相关对策 |
4.1 城市天然气高压管网系统中数据采集管理对策 |
4.1.1 管网系统数据的采集管理 |
4.1.2 管网数据的分解管理 |
4.1.3管网数据的分级控制管理 |
4.1.4 管网数据的优化管理 |
4.1.5 优化体系结构 |
4.1.6 城市天然气高压管网系统软、硬件对比分析 |
4.1.7 城市天然气高压管网系统内设备的接口管理 |
4.1.8 城市天然气高压管网系统功能分配 |
4.2 城市天然气高压管网应用系统中配置管理对策 |
4.2.1 管网应用系统模拟测试 |
4.2.2 城市天然气高压管网系统的培训 |
4.2.3 城市天然气高压管网系统的负载均衡 |
4.2.4 城市天然气高压管网系统泄露检测 |
4.2.5 城市天然气高压场站参数的优化配置 |
4.2.6 城市天然气高压管网系统数据存储及恢复 |
4.2.7 城市天然气高压管网系统数网络通讯 |
5 结束语 |
(2)西安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本文研究内容 |
1.5 论文安排 |
2 系统需求分析与总体设计 |
2.1 系统建设需求 |
2.1.1 多源数据的存储与管理需求 |
2.1.2 基础数据的浏览需求 |
2.1.3 信息的查询需求 |
2.1.4 管理对象的空间分析需求 |
2.1.5 统计与制图输出需求 |
2.2 系统建设框架 |
2.3 功能总体框架设计 |
2.4 数据源管理规划设计 |
2.4.1 数据的分层 |
2.4.2 数据的编码 |
2.5 系统网络设计 |
2.6 GIS平台 |
2.7 数据库平台 |
2.8 三维可视化平台 |
3 系统数据库设计 |
3.1 数据库设计 |
3.2 数据库表设计 |
3.2.1 数据库表结构定义 |
3.2.2 数据库主要表结构 |
3.3 管线编码设计 |
3.3.1 编码原则 |
3.3.2 管线分区 |
3.3.3 地下管线分类与编码 |
3.4 数据库性能及可靠性设计 |
3.4.1 数据库性能优化 |
3.4.2 数据库可靠性设计 |
4 系统功能设计与实现 |
4.1 系统功能综述 |
4.2 系统界面 |
4.3 地图操作 |
4.4 数据查询 |
4.5 数据统计 |
4.6 管网分析 |
4.6.1 横断面分析 |
4.6.2 爆管分析 |
4.6.3 埋深分析 |
4.6.4 连通分析 |
4.6.5 碰撞分析 |
4.6.6 水平净距分析 |
4.7 规划业务 |
4.7.1 扯旗与打印 |
4.7.2 项目立案 |
4.7.3 CAD规划分析 |
4.7.4 放验线办理 |
4.7.5 竣工办理 |
4.7.6 案件统计 |
5 系统功能测试与数据质量检查 |
5.1 系统功能的测试 |
5.1.1 测试区域介绍 |
5.1.2 测试内容 |
5.2 数据质量检查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3)基于BIM+GIS的智慧矿山建设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BIM+GIS应用研究现状 |
1.2.2 国内外煤矿发展状况 |
1.2.3 国内外煤矿发展趋势 |
1.2.4 国内外智慧矿山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3.3 本课题拟采用的研究方法 |
1.3.4 本论文拟采用的技术路线 |
2 智慧矿山建设体系构建 |
2.1 智慧矿山的内涵研究 |
2.1.1 智慧矿山内涵分析 |
2.1.2 智慧矿山概念补充 |
2.2 智慧矿山系统构成研究 |
2.2.1 生产系统构成分析 |
2.2.2 决策系统构成分析 |
2.2.3 建设管理系统构成分析 |
2.2.4 智慧矿山系统构成分析 |
2.3 基于BIM+GIS的设计管理平台甄选 |
2.3.1 GIS平台优劣势分析 |
2.3.2 GIS平台选用3DMine的必要性 |
2.3.3 BIM平台选用Revit的必要性 |
2.4 基于BIM+GIS的智慧矿山建设体系工作分析 |
2.4.1 投资策划阶段工作流程及应用点分析 |
2.4.2 勘察设计阶段工作流程及应用点分析 |
2.4.3 项目施工阶段工作流程及应用点分析 |
2.4.4 项目运营阶段工作流程及应用点分析 |
2.4.5 项目报废阶段工作流程及应用点分析 |
2.5 章节小结 |
3 智慧矿山BIM+GIS模型的创建与应用 |
3.1 BIM+GIS场地模型数据融合研究 |
3.1.1 数据采集与分析 |
3.1.2 曹家滩煤矿案例数据提取 |
3.1.3 BIM和 GIS平台模型数据融合方法 |
3.2 智慧矿山GIS模型创建与应用分析 |
3.2.1 创建地质数据库 |
3.2.2 创建煤层宏观模型及含煤率分析 |
3.2.3 煤矿巷道GIS模型相关分析 |
3.2.4 煤矿巷道GIS模型地下测量分析 |
3.2.5 煤矿巷道GIS模型地下通风设计 |
3.3 智慧矿山BIM建模研究与应用分析 |
3.3.1 煤矿场地BIM模型创建方法研究 |
3.3.2 巷道BIM模型建模方法研究 |
3.3.3 煤矿BIM模型系统设计优化及应用 |
3.3.4 巷道BIM模型的进度管理应用 |
3.3.5 煤矿BIM参数化族库的创建及管理 |
3.4 章节小结 |
4 智慧矿山建设体系成果管理研究 |
4.1 煤矿项目全生命周期各阶段成果归档内容梳理 |
4.1.1 投资策划阶段归档内容 |
4.1.2 勘察设计阶段归档内容 |
4.1.3 项目施工阶段归档内容 |
4.1.4 项目运营阶段归档内容 |
4.1.5 项目报废阶段归档内容 |
4.2 煤矿项目重点成果提交格式 |
4.2.1 投资策划阶段成果提交格式与管理 |
4.2.2 勘察设计阶段成果提交格式与管理 |
4.2.3 项目施工阶段成果提交格式与管理 |
4.2.4 项目运营阶段成果提交格式与管理 |
4.2.5 项目报废阶段成果提交格式与管理 |
4.3 章节小结 |
5 基于BIM+GIS的煤矿安全应用分析 |
5.1 煤矿安全BIM+GIS应用点分析 |
5.1.1 基于系统工程的应用点分析 |
5.1.2 基于事故发生理论的应用点分析 |
5.1.3 基于生产可靠性理论的应用点分析 |
5.2 煤矿安全工程中基于Fuzor平台的相关模拟 |
5.2.1 巷道漫游防真模拟 |
5.2.2 巷道监控模拟 |
5.2.3 巷道危险工况模拟 |
5.3 章节小结 |
6 结论及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专利、获奖及鉴定证书 |
(4)基于BIM+GIS智慧管廊运维管理平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 |
1.2 本课题研究意义 |
1.3 本课题研究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GIS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2 BIM技术的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族库及综合管廊建模 |
2.1 综合管廊族库构件 |
2.1.1 族的基本概念 |
2.1.2 综合管廊族库创建 |
2.2 综合管廊建模 |
2.2.1 综合管廊节点建模 |
2.2.2 综合管廊标准段建模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综合管廊编码 |
3.1 国内综合管廊编码标准 |
3.2 管廊编码的基本概念 |
3.3 设备设施编码原则与编码结构 |
3.3.1 编制原则 |
3.3.2 编制结构 |
3.3.3 编码规则 |
3.4 工程实际编码 |
3.4.1 结构本体编码 |
3.4.2 消防系统编码 |
3.4.3 供配电及照明系统编码 |
3.4.4 管理平台系统编码 |
3.4.5 监控与报警系统编码 |
3.4.6 排水系统编码 |
3.4.7 给水管线编码 |
3.4.8 燃气管线编码 |
3.4.9 控制中心编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综合管廊可视化研究 |
4.1 管廊可视化软件分析对比 |
4.1.1 Fuzor管廊可视化 |
4.1.2 Lumion管廊可视化 |
4.1.3 Unity管廊可视化 |
4.2 综合管廊可视化研究 |
4.2.1 Unity3D管廊数据库的搭建 |
4.2.2 管廊可视化的实现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综合管廊可视化运维平台搭建 |
5.1 系统概述 |
5.2 设计原则和特点 |
5.2.1 设计原则 |
5.2.2 系统特点 |
5.3 系统总体架构 |
5.3.1 系统建设目标 |
5.3.2 系统拓扑图 |
5.3.3 系统描述 |
5.3.4 系统组成 |
5.4 平台实现功能 |
5.4.1 三维建模设计 |
5.4.2 运行管理 |
5.4.3 设备管理 |
5.4.4 巡检导航 |
5.4.5 虚拟漫游 |
5.4.6 大数据分析管理 |
5.4.7 教育培训 |
5.4.8 通讯接口管理 |
5.4.9 应急联动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5)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维管理平台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2 相关理论与技术 |
2.1 综合管廊概述 |
2.1.1 综合管廊的概念与特性 |
2.1.2 当前我国综合管廊运维管理信息化的特点 |
2.2 BIM技术 |
2.2.1 BIM的概念 |
2.2.2 BIM的特性 |
2.3 GIS技术 |
2.3.1 GIS的概述 |
2.3.2 GIS的优势 |
2.4 BIM与GIS集成技术 |
2.4.1 BIM技术与GIS技术的不足 |
2.4.2 BIM与GIS集成技术的优势 |
2.5 物联网技术 |
2.5.1 物联网技术概述 |
2.5.2 物联网技术在综合管廊中的应用 |
2.6 本章小结 |
3 综合管廊运维管理平台需求分析 |
3.1 用户需求分析 |
3.1.1 管廊运营公司 |
3.1.2 入廊管线单位 |
3.1.3 相关政府部门 |
3.2 运行环境需求分析 |
3.2.1 硬件需求 |
3.2.2 软件需求 |
3.3 数据需求分析 |
3.3.1 综合管廊监控数据 |
3.3.2 平台基础支撑数据 |
3.4 功能需求分析 |
3.4.1 管廊监控系统 |
3.4.2 管廊管理系统 |
3.4.3 BIM管理系统 |
3.4.4 管廊办公系统 |
3.4.5 手机APP巡检系统 |
3.5 本章小结 |
4 综合管廊运维管理平台设计 |
4.1 设计思想 |
4.1.1 设计原则 |
4.1.2 设计理念 |
4.1.3 设计目标 |
4.2 总体架构设计 |
4.2.1 技术架构 |
4.2.2 数据架构 |
4.2.3 网络架构 |
4.3 功能组成设计 |
4.3.1 管廊监控系统 |
4.3.2 管廊管理系统 |
4.3.3 BIM管理系统 |
4.3.4 管廊办公系统 |
4.3.5 手机APP巡检系统 |
4.4 本章小结 |
5 实证研究-以沈阳南运河综合管廊项目为例 |
5.1 沈阳南运河综合管廊工程概况 |
5.2 综合管廊运维管理平台的应用 |
5.2.1 管廊监控系统 |
5.2.2 管廊管理系统 |
5.2.3 BIM管理系统 |
5.2.4 管廊办公系统 |
5.2.5 手机APP巡检系统 |
5.3 运维管理平台的应用特色 |
5.3.1 BIM+GIS集成 |
5.3.2 智能机器人+巡线 |
5.4 运维管理平台的优缺点分析 |
5.4.1 平台的优点 |
5.4.2 平台的缺点 |
5.5 运维管理平台后期优化方向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6)徐州GH燃气公司调度信息化项目优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4 主要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2.1 关于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国内外相关研究 |
2.2 关于信息化在城市燃气运营管理中应用的相关研究 |
2.3 关于项目管理理论与信息化系统项目管理的相关研究 |
2.4 文献述评 |
2.5 本章小结 |
3 徐州GH燃气公司调度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分析 |
3.1 GH燃气集团信息化建设简述 |
3.2 徐州GH燃气公司调度信息化建设简述 |
3.3 GH燃气集团信息化现状调查与分析 |
3.4 徐州GH燃气公司调度信息化项目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徐州GH燃气公司调度信息化项目的优化设计与项目管理 |
4.1 优化的基本思想与原则 |
4.2 信息系统架构优化设计 |
4.3 任务目标与方案设计 |
4.4 项目管理组织机构与职能分工 |
4.5 调度信息化优化项目进度计划 |
4.6 本章小结 |
5 徐州GH燃气公司调度信息化优化项目方案应用效果预测 |
5.1 生产营运系统项目的优化应用与效果预测 |
5.2 客户服务系统项目的优化应用与效果预测 |
5.3 项目的系统对接与应用展望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局限性和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作者简历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7)胶州市油气管道的危险源辨识与管理系统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2 油气管道危险源辨识理论在胶州油气管道危险源辨识中的应用 |
2.1 危险源相关理论 |
2.2 重大危险源的识别方法 |
2.3 油气管道危险源辨识的相关法规和研究 |
2.4 胶州市油气管道危险源辨识情况 |
3 胶州市油气管道危险源管理系统的需求分析 |
3.1 胶州市油气管道的基本情况 |
3.2 胶州市在用油气管道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
3.3 胶州市油气管道的危险源辨识需求分析 |
3.4 管理软件中不同模块的功能需求分析 |
3.5 系统自身的非功能需求 |
4 油气管道危险源辨识管理系统的设计策略 |
4.1 设计原则 |
4.2 系统拓扑结构的设计策略 |
4.3 系统架构的设计策略 |
4.4 系统功能模块的设计策略 |
4.5 系统数据库的设计策略 |
5 胶州市油气管道危险源管理系统的功能优化研究 |
5.1 胶州市油气管道危险源管理工作的优化实施建议 |
5.2 胶州市油气管道危险源管理配套技术的优化方向 |
5.3 危险源辨识与管理体系优化后的预期效果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8)基于WebGIS的城市燃气管网安全监管系统设计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4 论文章节组织结构 |
1.5 本章小结 |
2 燃气安全监测模型研究 |
2.1 多孔径燃气泄漏模型 |
2.2 燃气扩散模型及其改进 |
2.3 燃气火灾爆炸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3 系统需求分析与设计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2 系统总体设计 |
3.3 系统功能设计 |
3.4 系统数据库设计 |
3.5 本章小结 |
4 系统开发技术与功能实现 |
4.1 系统开发技术 |
4.2 可视化监测功能模块实现 |
4.3 报警记录功能模块实现 |
4.4 设备管理功能模块实现 |
4.5 维修管理功能模块实现 |
4.6 系统管理功能模块实现 |
4.7 本章小结 |
5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9)燃气管网运维系统设计及移动终端APP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意义 |
1.4 本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关键技术介绍 |
2.1 Android系统相关介绍 |
2.1.1 Android系统概述 |
2.1.2 Android应用开发技术 |
2.2 Android中第三方库介绍 |
2.3 MVP架构介绍 |
2.4 SCADA技术介绍 |
2.5 GIS技术介绍 |
第三章 燃气管网运维系统需求分析 |
3.1 系统概述 |
3.2 功能需求分析 |
3.2.1 平台人员管理需求分析 |
3.2.2 SCADA相关需求分析 |
3.2.3 GIS相关功能需求分析 |
3.2.4 设备资产管理需求分析 |
3.2.5 外勤作业管理需求分析 |
3.3 可行性分析 |
3.3.1 经济可行性 |
3.3.2 操作可行性 |
3.3.3 技术可行性 |
第四章 燃气管网运维系统设计 |
4.1 系统拓扑设计 |
4.2 系统架构设计 |
4.3 系统功能设计 |
4.4 系统界面设计 |
4.4.1 实时监控 |
4.4.2 历史数据 |
4.4.3 任务管理 |
4.4.4 数据分析 |
4.4.5 设备资产 |
4.4.6 业绩考评 |
4.5 业务流程设计 |
4.6 数据库设计 |
4.6.1 设计原则 |
4.6.2 数据库表间关系图 |
4.6.3 数据库表详细设计 |
第五章 移动终端APP设计与实现 |
5.1 设计原则 |
5.2 功能设计 |
5.2.1 需求分析 |
5.2.2 功能模块划分 |
5.2.3 核心功能设计 |
5.3 系统架构 |
5.3.1 架构设计目标 |
5.3.2 工程框架 |
5.3.3 程序架构 |
5.4 数据存储 |
5.4.1 SharedPreference |
5.4.2 DBFlow数据库 |
5.5 自定义控件 |
5.5.1 紧急报警 |
5.5.2 卫星菜单 |
5.6 活动组件 |
5.7 功能实现 |
5.7.1 登录 |
5.7.2 任务模块 |
5.7.3 地图模块 |
5.7.4 导航模块 |
5.7.5 紧急报警 |
5.7.6 消息模块 |
5.7.7 签到模块 |
5.7.8 系统设置 |
第六章 移动终端APP测试与优化 |
6.1 功能测试 |
6.1.1 登录相关功能测试 |
6.1.2 任务模块功能测试 |
6.1.3 地图与导航功能测试 |
6.1.4 消模模块功能测试 |
6.1.5 紧急报警功能测试 |
6.1.6 签到模块功能测试 |
6.1.7 系统配置功能测试 |
6.2 接口测试 |
6.3 内存泄露测试 |
6.4 测试结果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10)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全国工业遗产的整体情况仍未可知 |
1.1.2 城市化高速发展与工业遗产保护的矛盾 |
1.1.3 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研究的缺失 |
1.2 研究对象 |
1.2.1 中国工业遗产 |
1.2.2 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 |
1.3 国内外既往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综述 |
1.3.2 国内综述 |
1.3.3 既往研究的经验与问题 |
1.4 研究问题及解决途径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5.1 研究目的 |
1.5.2 研究意义 |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框架 |
1.7 研究创新及未尽事宜 |
1.7.1 研究创新之处 |
1.7.2 研究未尽事宜 |
第二章 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 |
2.1 体系结构总述 |
2.1.1 体系建立依据 |
2.1.2 体系的总体结构 |
2.1.3 体系应用技术介绍 |
2.1.4 对我国未来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工作实施的讨论 |
2.2 国家层级标准研究 |
2.2.1 信息采集标准 |
2.2.2 信息管理系统标准 |
2.3 城市层级标准研究 |
2.3.1 信息采集标准 |
2.3.2 信息管理系统标准 |
2.4 遗产本体层级标准研究 |
2.4.1 信息采集标准 |
2.4.2 信息管理系统标准 |
2.4.3 信息模型标准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国家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及应用研究--全国工业遗产为例 |
3.1 全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的实施 |
3.1.1 信息采集标准 |
3.1.2 信息采集的实施及成果 |
3.2 “全国工业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
3.2.1 全国工业遗产GIS数据库建构 |
3.2.2 全国工业遗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
3.3 基于GIS的我国工业遗产现状分析研究 |
3.3.1 全国工业遗产总体情况分析研究 |
3.3.2 我国行政区层面的工业遗产分布研究 |
3.3.3 基于我国工业发展史的时空分布研究 |
3.3.4 基于行业类型的空间分布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城市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及应用研究--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为例 |
4.1 天津市工业遗产普查的实施 |
4.2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
4.2.1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GIS数据库建构 |
4.2.2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文件数据库建构 |
4.2.3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信息管理系统建构 |
4.3 基于GIS的天津工业遗产分析及廊道规划研究 |
4.3.1 天津工业遗产总体分析研究 |
4.3.2 天津工业遗产廊道规划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遗产本体层级信息管理系统建构及应用研究--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为例 |
5.1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信息采集的实施 |
5.1.1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简介 |
5.1.2 信息采集的实施 |
5.2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产本体信息管理系统建构研究 |
5.2.1 GIS数据库框架建构 |
5.2.2 文件数据库的建构 |
5.2.3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产本体信息管理系统的建构 |
5.3 GIS在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保护规划中的应用研究 |
5.3.1 基于时态GIS的大沽船坞历史沿革探究 |
5.3.2 基于GIS技术的价值评估研究 |
5.3.3 GIS技术指导下的保护规划编制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遗产本体层级BIM信息模型建构及应用研究--轮机车间、甲坞及设备为例 |
6.1 工业遗产领域BIM技术工作流程研究 |
6.2 轮机车间、甲坞及设备的信息采集与处理 |
6.3 BIM信息模型建构研究 |
6.3.1 轮机车间BIM信息模型的建构研究 |
6.3.2 甲坞BIM信息模型的建构研究 |
6.3.3 BIM在工业设备遗产信息管理中的应用探索 |
6.4 建筑遗产修缮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
6.4.1 Revit自带功能在工业遗产信息管理中的应用与弊端 |
6.4.2 建筑遗产修缮信息管理软件的开发 |
6.4.3 轮机车间残损信息管理研究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研究总结与未来展望 |
7.1 本研究内容总结 |
7.2 本研究未来发展方向展望 |
参考文献 |
本人学术成果 |
鸣谢 |
附录A 中国工业遗产名录(笔者编制,截至2018年6月1 日) |
附录B 国内外工业(文化)遗产普查表汇编 |
附录B-1《世界遗产名录》遗产申报材料 |
附录B-2 英国IRIS调查表 |
附录B-3 美国HABS调查表 |
附录B-4 美国HAER调查表 |
附录B-5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不可移动文物登记表 |
附录B-6 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消失文物登记表 |
附录B-7 北京工业遗产普查表 |
附录B-8 上海工业遗产普查表 |
附录B-9 天津工业遗产普查表 |
附录B-10 济南工业遗产普查表 |
附录B-11 南京工业遗产普查表 |
附录C 中国工业遗产普查表(笔者编制) |
附录C-1《中国工业遗产普查表(2018 年试行版)》 |
附录C-2 普查表填写规范 |
(1)封面 |
(2)基本信息 |
(3)生产工业流程 |
(4)重要建构筑物遗产 |
(5)重要设备遗产 |
(6)测绘图 |
(7)照片 |
(8)参考文献和其他信息 |
附录C-3 中国工业遗产编号索引 |
附录C-4 《中国工业遗产行业名称及代码表(2018 版)》 |
附录D 工业遗产本体层级信息采集表(笔者编制) |
附录D-1 《工业遗产历史环境调查表》 |
附录D-2 《工业建构筑物残损信息调查表》 |
附录D-3 《工业遗产设备信息调查表》 |
附录D-4 《三维激光扫描站位记录表》 |
附录D-5 《工业遗产本体层级文献资料登记表》 |
附录D-6 《生产工艺流程登记表》 |
附录E 工业遗产相关行业类型列表翻译及整理 |
附录E-1 英国IRIS工业遗产普查表附录I工业行业类型 |
附录E-2 1936 年中华民国《实业部月刊》工业分类[105] |
附录E-3 1982 年版《中国统计年鉴》中工业分类 |
附录E-4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3-1984》 |
附录F 各层级信息管理系统数据库框架标准(笔者编制) |
附录F-1 国家层级GIS数据库框架 |
附录F-2 城市层级GIS数据库框架 |
附录F-3 遗产本体层级GIS数据库框架 |
附录F-4 遗产本体层级文件数据库框架 |
附录G 工业遗产BIM信息模型标准化族库(笔者编制) |
附录H 北洋水师大沽船坞保护规划成果展示(笔者参与) |
附录J 轮机车间主要残存信息汇总(笔者编制) |
四、基于GIS的天然气生产管理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天然气高压管网SCADA系统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A]. 王巍. 2020年燃气安全交流研讨会论文集、调研报告, 2020
- [2]西安市地下管线综合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彭勃.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3]基于BIM+GIS的智慧矿山建设体系构建研究[D]. 胡耀元. 西安科技大学, 2020(01)
- [4]基于BIM+GIS智慧管廊运维管理平台研究[D]. 刘诺晨.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2020(02)
- [5]城市地下综合管廊运维管理平台构建研究[D]. 张晓宇.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6]徐州GH燃气公司调度信息化项目优化应用研究[D]. 张远.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7]胶州市油气管道的危险源辨识与管理系统功能研究[D]. 孙伟.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8]基于WebGIS的城市燃气管网安全监管系统设计与开发[D]. 潘欣. 山东科技大学, 2019(05)
- [9]燃气管网运维系统设计及移动终端APP开发[D]. 马钧隆.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4)
- [10]我国工业遗产信息采集与管理体系建构研究[D]. 张家浩. 天津大学, 2018(06)